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家訓家風演講稿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水利行業 高速水道 水資源 防汛抗旱
中圖分類號:TU992文獻標識碼: A
在洪澇災害方面,2013年全國31個省(區、市)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農作物受災1.78億畝、成災0.99億畝,受災人口1.2億,因災死亡774人、失蹤374人,倒塌房屋53萬間,直接經濟損失3146億元。
四川省自2012冬天至2013年四月,大部降水偏少,旱情嚴重。據四川省民政廳數據顯示,截至4月3日,干旱災害造成巴中、眉山、雅安、遂寧、廣元等108個縣區市1302 .2萬人受災,261 .5萬人飲水困難,117 .6萬人需生活救助;飲水困難大牲畜106.4萬頭(只);農作物受災面積939 .8千公頃,其中絕收114 .5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47.4億元。2013年入春后干旱持續,旱情由攀西、川南局部等地區向四川盆地西北、盆地中部及盆地西南等地區迅速蔓延,為20年來受災范圍最廣的一次。
而到2013年汛期,“2013.7.9”特大洪災基本情況就是極端天氣形成的,極值降雨“2013.7.9”特大暴雨過程前,四川省已經歷9次強降雨過程,其中6月29日至7月6日間又連續經歷2場區域性暴雨過程。從7月7日晚開始,又遭受了此輪特大暴雨襲擊。主要特點:一是降雨持續時間特別長,降雨從6日開始,截止12日持續了6天,二是降雨區域連片集中,主要集中在都江堰灌區內,三是降雨強度大,都江堰東風渠灌區渠首都江堰市幸福鎮5天總降水量達1129mm,為百年一遇。
近年來幾乎年年聽到這樣的消息,而以2013年主為明顯。這樣的消息給了我們水利管理部門以時代壓力和緊迫感。水資源日益短缺的今天,應明確水資源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使其發揮最大的社會、環境、經濟效益。
近年來水利事業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發展水利事業,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人為本,科學確定思路,突出發展重點,努力實現水利的又好又快和可持續發展。就如何實現水利廳廳黨組提出的“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目標,以及實現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加快東風渠高速水道建設,轉變水資源管理方式,提高水利抗旱能力。
一、東風渠灌區高速水道現狀概述
東風渠灌區是都江堰灌區的重要組成部份,涉及成都、眉山、資陽、樂山、內江五市共19個縣(市、區),設計灌溉面積351.93萬畝,占都江堰灌區現狀灌溉面積的34.84%;共有人口449.81萬人,占都江堰灌區總人口的23%。它擔負著351.93萬畝農田灌溉和工業、生活用水的重任,系成都以東丘陵地區及丘陵地區農田灌溉、工業及生活用水的輸水動脈。東風渠灌區包括總干、新南干、北干、東干、老南干、眉彭干渠直灌區,黑龍灘水庫引洪囤蓄灌區,龍泉山引洪囤蓄灌區。已實現有效灌溉面積282.1萬畝,其中平原灌區110.75萬畝全部建成,丘陵灌區 建成171.35萬畝,尚有69.83萬畝需繼續配套,配套有待于高速水道的建成,將為井研擴灌區打下堅實的基礎。
東風渠總干及新南干渠是都江堰灌區兩大高速水道之一,是東風渠灌區的主要輸水動脈渠道,此高速水道為東風渠灌區帶全局性、控制性的渠段。高速水道以東風渠總干渠、新南干渠為主干,以東干、北干、老南干、眉彭干渠四條分干渠為分干渠,東風渠總干在郫縣安靖鄉府河左岸取水,流經郫縣、金牛區、成華區和龍泉驛,止于雙流縣太平鄉羅家河壩,全長54.2公里,設計流量80 m3/s,加大流量90 m3/s,實際最大過流量為70 m3/s,為設計過流量的87.5%。新南干渠在總干渠末端、即雙流太平鄉羅家河壩分水樞紐閘取水,止于仁壽縣楊柳鄉的勤勞分水閘,為仁壽黑龍灘水庫供水,全長57.5公里,設計流量50 m3/s,實際最大安全過流量為33 m3/s,僅為設計過流量的66%。高速水道全長111.7公里。
二、東風渠高速水道整治現狀及效益分析
1990年冬,都江堰第二期擴(改)建工程及續建配套工程開始實施。東風渠總干本著邊投資、邊提高安全輸水能力的原則,按先重點、后一般的順序,至2013年東風渠總干巳整治渠道長54.2公里,占渠道總長的100%;新南干渠巳整治渠道長40公里,占渠道總長的69.5%。雖然經過近30年的配套建設,東風渠高速水道還有17.5公里長渠道未整治,占渠道總長的30.4%,整治長度剛剛過半,而下一步主要面臨的新南干渠是傍山渠道,地質情況更復雜,交通條件更差,工程實施難度更大。
三、東風渠高速水道整治效益分析
東風渠高速水道工程實施,是保證都江堰水利工程持續發展、持續利用的重要措施,也是確保東風渠灌區工農業用水及防洪安全的重要手段。通過多年的建設,消除了東風渠灌區部分病險工程和卡脖子渠段,改善了渠系建筑物,增大了渠道的引輸水能力,縮短了輸水時間,減少了輸水損失,提高了渠道水利用系數,增強了渠道的防洪能力,為灌區適時栽插、城鎮生活和環境供水及防洪安全提供了保證。經整治后的工程,達到了都江堰東風渠灌區總體規劃的設計標準,為東風渠五、六期擴灌工程創造了一定條件,改善了渠道管理及生態條件,促進了灌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效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減災效益
在未實施高速水道工程改造之前,由于渠道老化破損嚴重,渠道潰渠現象頻繁,給沿渠兩岸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通過多年對東風渠、新南干渠病險渠段的整治,對嚴重“卡脖子”地段的擴建和對渠系建筑物的改造,不僅減少了工程運行事故,大大提高了干渠的防洪能力,確保了成都市和東風渠灌區以及成渝、成昆兩條鐵路交通大動脈的安全。同時也節約了東風渠總干、新南干渠每年的防洪經費。比如在2006年新南干在輸水期涵洞就發生了4起險情,造成停水8天,在2007、2008年連續涵洞整治后沒有再發生險情和停水事故,即節約搶險經費,又保證輸水通暢。在整治過后近年發生險情事故情況大大減少,2013年僅發生過一次因渠道外坡漏水而停水。
2、節水效益
提高了渠道過流量,節水效益明顯。東風渠總干高速水道工程全面完成后,總干過流量將由原來的55秒立方米,提高到80―90秒立方米,增大63.6%。在工程整治前,總干年均輸水量為10.89億立方米,工程整治后,輸水量逐年增加。2013年,總干年均輸水量達13.14億立方米,較工程整治前多輸水2.25億立方米,
1990年至1998年總干平均輸引水比為0.604,1998年至2008年總干平均輸引水比為0.758,通過節水改造工程整治后,總干渠道輸引水比提高0.154,1998年至2008年平均引水量為15.59億立方米,所以,年節約水量為15.59*0.154=2.4億立方米。在高速水道全面完成后,節水效益將更加明顯。
3、環境效益
灌區及城市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供水有了保障,用水秩序好了,水事糾紛減少了,生態環境提升了,地方對加大水利投入的積極性明顯增強。
4、管理效益
水利工程管理能力得到加強,信息化建設初見成效。東風渠站、點、閘群、分水口較多、且分散,管理甚為復雜。要實現整個管理系統的有效運轉,提高管理效益和節水效益,必須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手段、模式,使整個灌區的管理處于正常運轉狀態。現已建成了7處集視頻監控、水情信息遠程傳輸、及集中控制為一體的樞紐及閘口。
5、其他效益
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灌區節改前群眾生產主要依靠傳統的種、養殖業。節水改造促進了灌區農民的觀念改變,種植經濟作物的比例進一步提高。
四、高速水道整治存在問題
1、“卡脖子”工程及病險涵洞和渠道急待整治
東風渠總干渠及新南干渠從1990年冬開始進行整治,到2013年底已23個年度,23年來共整治渠道長95.95公里,還有17.5公里未進行整治。這些未整治渠段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建設標準低、渠道垮塌滲漏嚴重、渠堤道路交通困難、橋梁帶病運行。特別是新南干渠,渠道填方多、彎多、建筑物多、比降緩、垮塌、滲漏、“卡脖子”現象嚴重,限制了干渠輸水能力。目前新南干渠有涵洞62處,其中病險涵洞47處,砼管涵10座、砼蓋板涵15座、條石蓋板涵20座、瓦管涵2座,這些涵洞屬于病險涵洞,特別是條石蓋板涵及瓦管涵發生事故具有隱蔽性和突發性,嚴重地影響了渠道的輸水安全,限制了渠道的過水能力,影響了新南干渠工程灌溉、輸水功能的發揮。現新南干渠實際最大安全過流量僅為33立方米每秒,僅占設計流量的66%,所以,加大對東風渠灌區的投入,加快東風渠高速水道建設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
2、配套資金難以足額到位
東風渠管理處是省水利廳下屬的事業單位,地方配套資金的籌集又屬于地方政府行為。東風渠管理處與受益市縣沒有直接的行政隸屬關系,在地方配套資金的收取上,又無法可依,東風渠管理處僅靠省發改委和省水利廳的計劃文件來說服地方政府予以資金配合和支持,這就使得地方配套資金的收取難上加難,很難足額到位。現階段就有配套資金不能及時到位,這不僅對我們開展前期工作不利,也將會影響整個工程的順利實施,難以保證工程按投資規模全面完成。
五、高速水道建設措施與方法
1、加大對高速水道的資金投入,加快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實施方案的報批工作。盡快集中安排資金完成新南干渠剩余17.5公里高速水道的擴改建整治,這樣才能盡快發揮東風渠高速水道的整體效益。同時在建設中,安排足夠的前期經費,以便提高整個渠道設計、招標、材料采購工作質量。
2、依據“產權明析”的原則,建議省政府和省發改委,將省財政每年安排都江堰灌區的資金作為中央國債工程項目的地方配套資金,以此來降低整個都江堰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項目地方配套資金的投資比例。
3、新建渠堤道路和橋梁,打通防洪通道,增加渠道安全設施投入,滿足群眾方便、安全出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對渠道兩岸適當進行的綠化,美化環境,提升水利工程形象,為和諧社會建設創造必要的條件。
六、由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