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前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普放醫學影像學發展前景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3-0334-02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偶然發現X射線,第二年,X射線經過科學家的探討與研究,開始引進到了醫療領域中來,形成了放射診斷學,并為醫學影像學奠定了基礎。自那時起,延續到現今的100余年后,X射線就在醫療行業中展現了它舉足輕重的作用與價值,有了X射線機,廣大醫生就能夠看見患者身體內部疾患,做出及時正確的診斷,從而對患者進行科學快速的治療,保障患者生命健康。與此同時,醫學影像學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CT)、核磁共振成像(MRI)、超聲成像(USG)等先進設備也相機出現在了醫學影像科室,形成了包括放射診斷的現代醫學影像學。20世紀50年代開始,核素掃描檢查也開始應用。20世紀70和80年代,CT及MRI、ECT等相繼被開發問世。相比之下,最原始的X光成像似乎失去了從前的重要地位。
在各類先進醫療設備不斷研究發展的今天,各項檢查技術均有其專門性和先進性,而普通放射的價值和地位也不斷的被擠占。甚至很多放射科醫生也存在著疑惑,普放的技術單一,診斷價值有限,CT、MRI等其它影像設備能夠更好的顯示病變組織,包括病灶位置,大小,密度、臨近解剖結構等,具有著普通放射無法比擬的優越性,那么普通放射是不是徹底失去了其價值。
筆者認為,雖然各種成像技術的原理和方法不盡相同,診斷價值及限度也各異,但都是使人體內部結構和器官成像,借以了解人體解剖與生理功能狀況及病理變化,以達到診斷疾病的目的。而普通放射作為最基礎的診斷技術,其作用也是無法忽視的。即使在醫學影像學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們也無法否定普放作為CT、MRI等基礎檢查的地位。醫學作為一門復雜的科學,其本身龐大體系的各個分支都具有著各自的獨有價值,而普通放射也是如此,單一的技術下無不蘊含著其深奧的醫學理念,這也對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醫學本身的復雜特質,其每一組成部分都在它龐大的知識體系中發揮著自身特有的價值。普通放射作為醫學影像的一門學科,也不例外,對在職人員的素質要求也絕對不會較任何一門其它學低。作為一名臨床醫師其必備的基礎職業素質,細致、有耐心、認真、刻苦等這一切,在普通放射科中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這些大道理,筆者認為即使是現在正為普放的前途感到一片渺茫的同仁們也是心知肚明的。那他們還在為什么而坐立不安、愁眉不展?他們真正關心的又是哪一方面?我想,正是普通放射科的待遇和地位在醫院系統中的不完全體現,造就了他們這一困惑。當然,我們不能與現實相悖,必須面對隨著醫療技術的迅猛發展,普放也慢慢成了一門相對簡單的技術這一現實。
大家都應該聽過神醫華佗的故事,華佗是一個有著很大影響力的醫生,一天一個人問他,你們華家兄弟三人誰的醫術最為高明?華佗是這樣回答他的,他說我們家藝術最高明的就是我大哥,我二哥緊隨其后,我排行第三,醫術也是最不好的了。這時提問的人就產生了疑惑,繼續問道,天底下誰不知道你神醫華佗的名號,您怎么還這么謙虛?這時華佗說了一段非常有深意的話,他說:我大哥為人看病是在人們還沒有感到自身疾病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為人們醫治了,人們對大哥的醫術知之甚少;二哥為人看病是在人們的病情已經開始發作的時候,通過望聞問切了解病人疾處,開處方對病人進行治療,人們對它才有所耳聞;我呢,看病的病人一般都是病入膏肓非常嚴重的時候,才給病人下藥,所以人們以為我可以起死回生,神醫在世,所以我的名氣也最響亮,但是論起給人醫病的水平,我和我的兩位哥哥差的遠哩!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對醫療結果的重視。就算是在科技高度文明的今天,隨著人們這一觀念的根深蒂固,對醫務人員的臨床評價也有著很深的影響。臨床醫生在醫院的地位就顯得很高,而診斷醫生在患者的心中就顯得舉足輕重了。特別是對患者進行基礎判斷,更難以避免待遇受冷。這是長久以來觀念的差異引起的,而并不是技術本身存在的問題。
如今面臨的現實問題就是,我們不能改變患者的觀念。所以,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作為一名普通放射科的醫生,我們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重新審視自己,發掘自身優勢,不能輕視自己所從事的學科。要時刻提醒自己臨床診斷對后續治療的重要決定性作用,沒有正確的診斷作為引導,一切的治療都是無法開展的。隨后,我們跟隨醫療技術不斷發展的腳步,不要滿足現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完善自己,從而跟上大時代的形勢。素質全面的醫務人才才是今后社會發展的贏家,集各個學科知識體系為一身,既從事診斷,也能進行臨床基礎治療,在進行臨床基礎治療的同時也能對病患的X線、CT片進行分析。最后,作為普放的在職醫務人員,我們要明確我們自身的位置,如果你剛進入普放領域不久,那就要認真的掌握普放的基礎專業知識,在看似簡單枯燥的工作中提高自身素質,要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這種難能可貴的品質才是一個能成大事者應有的風范;如果你是一個在普放工作很多年的同仁,對普放的技術有一定的掌握,有一定的臨床經驗,那么不妨對自己進行進一步的深造,在原有的基礎上,深入普放學科領域,不斷學習,突破自己。將現有的診斷技術升華。
總的來說,我們要對普放的發展前途有信心。堅信只要我們完全掌握了普放的技術,精益求精,就一定不會被社會進步的形式所淘汰,籍以本文與普天之下的同仁們共勉,大家互進互利,聯手為普放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6,12:295-303
醫學信息學在我國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想使中國醫學信息學與國際接軌,就要加快培養醫學信息學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并加強國際合作以此適應現代化發展,就要重點開展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并建立完善的標準規范。
1 醫學信息學研究內容及發展現狀
醫學信息學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也跟著不斷發展,在生物醫學領域有著重要應用。醫學信息學的飛速發展帶動了專業機構與相關公司的大量涌現,醫療衛生機構醫學信息學的眾多研究也與日俱增,并為未來生物醫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我國醫學信息學研究起步晚,至今僅有20多年歷史,但在短短的20多年就在醫院信息系統,遠程醫學,醫療保險系統等眾多系統中擁有廣泛應用,現發展現狀如下。
1.1 電子病歷
電子病歷能夠完整記錄臨床所有事宜,在實現基本臨床決策同時也能夠減少決策錯誤的概率。完整的電子病歷能夠存儲并支持多用戶查看,保證醫療信息通過網絡實現共享與交流,通過凸顯信息整合可實現實時醫療監控與藥物劑量查詢等諸多有利功能。但電子病歷的實現是最為困難的,病歷數據輸入界面較復雜,電子病歷缺乏統一標準醫學用語,電子病歷80%以上文字表達與傳統紙張病歷并無區別等,都是電子病歷發展中存在的不足,若要實現真正的電子病歷,就要更進一步的對醫學信息學進行研究[1]。
1.2 醫院信息系統
醫學信息系統是一種應用于醫院信息管理的系統,它的子系統包括醫院管理,病案管理、醫療信息統計、醫學圖像與信號處理、臨床信息管理、護理信息系統、專家輔助診治管理、藥品與醫療器械管理、醫學信息檢索管理、醫學信息分析利用、財務及文檔管理等幾大方面。利用網絡建立患者與醫生的交流,實現網上咨詢,預約、掛號甚至遠程診治等便民服務。但在目前醫院信息系統的發展中,由于遠程醫療較為昂貴,所以并沒有得到普遍人群的接受。
1.3 醫學影像信息學
近幾年,醫學影像信息得到了支持與發展,現代影響信息學研究重點有圖像傳遞標準、規則及安全,醫學術語,信息壓縮,圖像數據庫索引等。醫學圖像歸檔及通信系統是醫學影像中的重要關鍵,它融合醫學圖像獲取,處理,分析等眾多因素,是應用中的關鍵工具與手段。但在現如今的研究中面臨的問題是由于科學技術與醫療實踐經驗都不夠全面,導致影像信息的不完整化。
2 醫學信息學未來發展前景與對策
醫學信息幾乎涉及醫藥衛生的所有領域,它必將成為醫療衛生建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借助信息技術中的信息采集,數據編碼,數據存儲及數據傳輸,來解決醫療衛生實際問題,從而使醫學管理數字化。醫學信息學在未來的發展中存在諸多不足并面臨重重挑戰,下面我們就醫學信息學未來發展前景提出幾點相應對策,僅供參考。
2.1 加快專業人才培養
醫學信息學研究的腳步較慢,導致醫療衛生機構對醫學信息學的價值產生懷疑,從而減少投資力度。醫學信息學研究較慢的根本原因就是在我國高素質專業研究人才匱乏現象較為嚴重,崗位人員知識缺乏嚴重,綜合素質差甚至沒有責任心,導致醫學信息學系統的真正開發與維護都沒有實現其真正的意義。由此可見,加快醫學信息學專業研究人員是當務之急且迫在眉睫。在加快專業人才培養同時,也要加快建立健全醫學界的規范教育,改變醫學信息學研究目前的用人機制,加強有志綜合性人才的培訓進修,都能夠加快專業人才培養與建設,為我國醫學信息學建設提供強大支持。
2.2 建立健全醫學信息研究體制
自我國醫學信息學創建以來,醫學信息研究所與醫學圖書館是主要力量,盡管在當時取得了較為重大成就,但其研究的選題多缺乏系統性與前瞻性,使得我國醫學信息學很難前進甚至原地踏步停滯不前。為了改變現狀使醫學信息學真正得到發展,可以有選擇的建立醫學信息學會所,并成立專業小組跟蹤醫學領域的發展動態,根據發展動態展開相應研究。建立健全研究體制,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研究對象與重點,提高研究成果,同時也能夠提高人才綜合素質培養。
2.3 加強國際國內合作與交流
開展國際合作,加強國際之間的交流,選派專業人才到國外進行學習進修及考察,引進先進觀念與科學技術,縮小與國外醫學信息學差距并能夠避免重復投入[2]。在國內的發展中,加強醫學信息技術公司與醫院或電子醫藥信息學會所進行交流合作與聯合推廣,擴大國內專業研究隊伍,開展符合我國國情的醫學信息學的應用研究。國際國內雙方進步,才能適應我國醫學信息學的發展需要,是解決我國醫療衛生信息系統眾多難題的手段。
2.4 結合互聯網整合多類資源
不同類型的醫學知識應該得到標準規范與整合并實現系統集成映射。整合文獻,電子病歷數據,圖像數據,蛋白數據,基因數據等多種類型資源,利用計算機醫學信息學搭建數據庫并建立相關鏈接,加快基礎研究并促進成果形成。數據庫的搭建,使得各類信息能夠有效利用與對比分析,醫學文獻的深度挖掘分析等能夠為決策提供有力依據與支持。在互聯網下整合各類醫學知識資源,能夠使醫學治療透明化與公開化,且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共同促進醫學信息學的健康發展。醫學信息學離不開技術,人才及經費等眾多因素,因此國家加大對醫學信息學研究的投入也是促進我國醫學發展的重要關鍵。
1.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
HIS是利用網絡通訊技術,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等現代化手段,對醫院及所屬各個部門的進行綜合管理,對在醫療活動各階段產生的數據進行采集,存儲,處理,提取,傳輸,匯總加工生成各種信息,從而為醫院的整體運行提供各種信息及自動化的管理服務的信息系統。HIS對于現代化醫院的建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大大簡化了工作流程,減輕醫務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數據錄入的準確性,達到信息精確化。
2.電子病歷(ElectronicMedicalRecord,EMR)
電子病歷就是把傳統的病歷計算機化。它是用計算機、儲存卡等電子設備存儲、查找、提取患者的診療經過,替代傳統的手寫病歷。電子病歷的內容與傳統病例一樣,包括患者所有的診療信息。病歷記錄著患者病情演變的詳細過程,是醫生了解患者病情制定診療方案的重要依據,也是醫務人員之間交流的一項重要文件,又是探索疾病規律及處理醫療糾紛的法律依據,是國家的寶貴財富。病歷對醫療、預防、教學、科研、醫院管理等都有重要的作用。而電子病歷于傳統的手寫病歷相比,有著顯著的優勢。
1)易于存儲。患者可以將自己的病歷保存在一張小小的儲存卡里,方便且易于保存;醫院可以將患者們的病歷存儲于計算機無限的存儲空間里,節省空間也便于管理。
2)提取便捷。電子病歷系統可以快速的查找提取患者的病歷信息,醫務人員可以快速了解患者的病史,為及時準確的制定診療方案省下寶貴的時間;此外,電子病歷方便醫務人員調取大量的臨床信息,為科研提供便利,節約人力物力,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3)方便共享。因為有網絡的支持,即使相隔千里,醫務人員也可以通過計算機病歷系統對同一患者的診治情況共享,為醫生們進行患者病情的討論和研究提供了方便。
3.臨床支持決策系統
決策方法對醫生做出正確的臨床診斷及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有很大幫助,決策系統與計算機相結合能通過網絡收集全面地信息,從而為臨床決策提供依據。臨床支持決策系統可以預先輸入正常范圍的醫學數據,從而向醫務人員對可能出現的問題發出警告。例如在監測某患者血常規時,發現白細胞升高,則可提醒醫生注意排除該患者是否有感染。決策系統與醫學知識庫的連接可以幫助醫生解決臨床診斷問題。臨床上患者病情復雜多變,醫生必須掌握豐富的知識才能明確診斷。醫學知識數據庫可以為臨床上疑難病例提供案例參考和解決建議,是醫生的好幫手。決策系統通過網絡與其連接,為醫生臨床決策提供幫助。決策系統還能夠及時將患者的藥物過敏史、藥物間的相互作用、藥物與疾病的聯系反饋給醫生,幫助醫生更好的進行診療。
二、計算機在醫學領域應用發展前景
雖然目前計算機技術廣泛應用于計算機領域,給醫療系統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計算機的潛能依舊有待進一步開發,我們堅信,在未來,計算機和醫學結合,一定會產生更先進的應用,推進醫學的進步,造福人類,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1.生物芯片
生物芯片又稱基因芯片,是DNA雜交探針技術與半導體工業技術相結合的結晶。是將大量生物分子,如DNA分子、寡核苷酸探針、蛋白質等固定于硅片等載體支持物上后與帶標記的樣品DNA分子進行雜交,通過儀器檢測分析進而獲取樣品分子的數量和序列信息。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質芯片、組織芯片等。例如通過基因芯片,可以檢測同一個個體在正常生理及病理情況下基因表達的不同,借助基因的檢測,為臨床診斷學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工具,對于基因診斷、藥物篩選,給藥個性化方面的突破也會有重要推動作用。現在生物芯片在臨床疾病診斷、新藥研發等領域的應用還很局限,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研究的不斷深入生物芯片在醫學領域一定會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2.醫學影像學的應用
時至今日,醫學的發展已經離不開影像技術,臨床醫生借助影像技術更好的作出診斷及評價診療效果。例如,心臟內科行CAG,借助影像技術,直視下直接評價患者冠狀動脈的狹窄情況,為下一步是否需要性PCI提供金標準。現代影像學已發展為MRI,CT,DSA,PET,SPECT等多種技術的組成的醫學成像體系,必將對醫學的進步做出更大的奉獻。
三、結論
生物醫學工程學是融合理工科學和生物醫學的 理論和方法逐步成長起來的邊緣性學科,其基本任 務是運用理工科原理和工程技術方法,研究和解決 醫學和生物學中的相關問題。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發 展的歷史尚不足50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它在保障人 類健康和推進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等技術 進步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強,已經成為當前醫療衛生 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有力技術支撐。
20世紀60年代,美國一些著名大學先后開啟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建設,相繼啟動了生物醫學 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美國的生物醫學工程教育特 點是在技術產業化需求驅動建立起來的具有其自身 特性,且反映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前 沿特征。各個學校的本科教育課程雖然具有自己的 特色,但在課程設置上大致可以分為科學基礎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關注領域課程、設計課程、人文與社 會科學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及其他選修課程等六 類Q_2。不同學校本科課程的主要差異體現在專業 選修課程及其他選修課程的設置上,各個學校根據 自身的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特 點開設一些相應的選修課程,并培養學生在相應方 向上的研究探索實踐能力。這是美國生物醫學工程 本科教育的基本特點。
我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 年代,主要發源于著名工科院校的信息技術類專業 和力學專業,進而逐漸形成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 育,后來,_些醫學院校在醫學物理和醫用計算機技 術的基礎上相繼開展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育,于 是在我國基本上形成了這樣兩種類型的生物醫學工 程學科[4_3。上述兩類院校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建 設發展模式各具側重,遵循了共同的學科基礎,在培 養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的應用層面上有顯著特 點。相對來說,工科院校的生物醫學工程培養模式 注重工程技術的開發和功能拓展,醫科院校則注重 醫學與工程結合、工程技術在醫學中的綜合應用。
1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思路
生物醫學工程是一種交叉學科,交叉的學科基 礎及其融合的緊密程度決定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 發展水平,交叉的學科發展推動著生物醫學工程學 科的發展,并且使得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研究領域變 得十分廣泛,而且處在不斷發展之中。
1.1學科發展軌跡在中國,基于電子信息工程發展而來的生物醫 學工程學科,主要包括生物醫學儀器、生物醫學信號 檢測與處理、生物醫學信息計算分析、生物醫學成像 及圖像處理分析、生物醫學系統建模與仿真、臨床治 療與康復的工程優化方法、手術規劃圖像仿真以及 圖像導引手術及放療優化等;有基于力學發展而來 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主要包括生物流體力學、生物 固體力學、運動生物力學、計算生物力學和微觀尺度 的細胞生物力學等;基于化學材料工程發展而來的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主要包括生物材料學、組織工程 與人工器官、物理因子的生物化學效應等。
1.2學科發展特點作為交叉學科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其發展的 關鍵在于交叉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構建一種良好的 交叉結構,對推動交叉學科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 作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對于生物醫學工程這樣的 交叉學科的描述有一個形象的說法:交叉學科如同 在不同學科之間建立起連接橋梁,如果在河兩岸沒 有堅實的基礎,橋是無法建立好的,對于生物醫學工 程這樣一座建立在兩個不同學科之間的橋來說,它的 發展要求具有堅實的交叉學科基礎和交叉學科緊密 融合深度。那么在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構建良好的交 叉結構,需要選取具有理論支撐和技術支撐的主干學科進行交叉,凝練學科方向,不能大而全,過于寬泛。
目前,醫學儀器和醫學成像技術具有良好的應 用和發展前景,應該成為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重點 發展方向。醫學儀器和醫學成像設備能有力推動醫 療產業的發展。醫療儀器和醫學成像設備是現代醫 療器械產業中的主流產品,在產業發展中起著主導 和引領作用。其發展水平已成為一個國家綜合經濟 技術實力與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產業化驅動也是 學科發展的一種動力,也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奠定 良好的基礎。基于醫療衛生健康事業的需求和生命 科學發展的大趨勢,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應大力促進 醫學儀器和醫學成像方法的學科建設,從而提升整 個學科的發展水平。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建設離不開一流的學術研 究和學術成果的應用。一流的學術研究不但能提升 學科的發展水平,而且能開拓學科縱深發展,產生良 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而增強學科服務社會 發展的能力。學術研究的前瞻性和創新性將確保學 科建設的發展動力和趨勢以及學科發展的活力。
交叉學科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可替代性。可替 代性程度越高,交叉學科存在的必要性就越小。如 何減小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可替代性的程度是需要深 入思考的,是需要提升學科的特異性的。生物醫學 工程學的學術研究主要包括應用理論研究和理論應 用研究,應用理論研究主要涉及生物醫學工程領域 所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開展新理論、新方法的研 究。 理論應用研究主要涉及生物醫學工程領域所需 要解決的科學和技術問題,借助理工科的相關理論 和方法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應用理論研 究是理論驅動型的學術研究,理論應用研究是應用 驅動型的學術研究。 理論驅動型和應用驅動型是生 物醫學工程學科學術研究的兩種主要模式。 理工科 大學具有良好的理論創新基礎和強大的交叉的學科 背景,開展理論驅動型研究具有自身優勢。醫學院 校具有豐富的醫學資源,面臨著大量需要應用理工 知識解決的醫學問題,開展應用驅動型研究,將很好 地實現與醫學的應用融合,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 值,有力推進醫學的進步與發展。各自的學術優勢 將有利于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特色發展,從而增強其 不可替代的程度,實現學科可持續創新發展。
1.3學科體系作為一級學科的生物醫學工程,包含學科的理 論體系和技術體系,且該體系離不開所交叉的學科 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的支撐,此外生物醫學工程 學科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既要有學科自身的特色, 又要具有可持續發展和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替代性, 這樣學科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要面向醫療衛生、 生物科學所涉及的重大、重要技術理論問題及基礎 應用開展學術研究。實現良好的學術研究定位,形 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
2 大數據時代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
守正創新是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的必由之 路,人類已進入大數據時代,所謂大數據(big data), 或稱海量數據,是指由于數據容量太龐大和數據來 源過于復雜,無法在一定時間內用常規工具軟件對 其內容進行獲取、管理、存儲、檢索、共享、傳輸、挖掘 和分析處理的數據集。大數據具有“4V ”特征:①數 據容量(volume)大;②數據種類(variety)多,常常具 有不同的數據類型和數據來源;③動態變化 (velocity)快,如各種動態數據,非平穩數據,時效性 要求高;④科學價值(value)大,盡管目前利用率低, 卻常常蘊藏著新知識和重要特征價值或具有重要預 測價值。大數據是需要新的分析處理模式才能挖掘 分析出其蘊藏的重要特征信息[<3。
人體生老病死的生命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涌現的 生物醫學大數據發生源,這種源源不斷的生物醫學 大數據的檢測、處理與分析,將給生物醫學工程學科 的建設與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模式識別、人 工智能、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的發展將帶動大數據 處理技術的進步。生物醫學大數據廣泛涉及人類醫 療衛生健康相關的各個領域:臨床醫療、基礎醫學、 公共衛生、醫藥研發、臨床工程、心里、行為與情緒、 人類遺傳學與組學、基因和蛋白質組學、遠程醫療、 健康網絡信息等,可謂包羅萬象,紛繁復雜。生物醫 學大數據中蘊藏了種種有科學價值的信息,研究有 效的大數據挖掘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對生物 醫學大數據進行關聯和融合計算分析,充分挖掘生 物醫學大數據中的信息關聯和特征關聯和數據空間 映射關聯,既能為疾病的預防、發生發展、診斷和治 療康復提供系統化的全新的認識,有利于深入疾病 機理研究分析,開展個性化診療。還可以通過整合 系統生物學與臨床數據,更準確地預測個體患病風 險和預后,有針對性地實施預防和治療。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所面臨的生物醫學大數據主 要包括多模態醫學影像數據、多種類醫學信號數據 以及基因和蛋白質組學的生物信息數據。生物醫學 大數據在生物醫學工程學科領域內有著廣泛深遠的 應用前景,從三個方面應用將推動生物醫學工程學 科的發展。
(1) 開展多模態影像大數據計算分析。醫學影 像學科的發展從早期看得到,到看得清,目前的看得 準,未來的趨勢是看得早。只有看得準和看得早才 有利于臨床早期干預,提高治療預期。醫學影像大 數據計算分析在影像診斷、手術計劃、圖像導引、遠 程醫療和病程跟蹤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建立新的醫學影像大數據計算分析模型和數值 計算方法,挖掘多模態影像數據的特征數據和特征 關聯,將會提供強有力的影像診斷分析手段,極大地 推動影像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和 科學價值。
(2) 開展多種類醫學信號大數據計算分析。醫 學信號大多直接產生于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信號, 能在不同層面上表達生理和病理相關機制特征。融 合多種醫學信號的大數據計算分析,能對生理病理 過程進行更好更全面的闡釋,不僅能深入了解生理 病理的狀態特征和過程特征,而且能實現個體健康 監測和管理。可以很好地開展回顧性研究和前瞻性 研究,推進系統化的醫學應用研究。實現強大的多 種醫學信號數據的特征挖掘及特征關聯計算分析。 大數據挖掘能夠增加準確度和發現弱關聯的能力, 能更好地認識生理病理現象和本質。
(3) 開展基因和蛋白質組學的生物信息大數據 計算分析。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系統生物學和比 較基因組學的不斷發展涌現了海量的需要計算分析 的生物信息數據,已進入計算系統生物學的時代。 開展生物信息大數據計算分析,可以拓展組學研究 及不同組學間的關聯研究。從環境交互、個體生活 方式、心里行為等暴露組學,至細胞分子水平上的基 因組學、表觀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 學、基因蛋白質調控網絡,再到人類健康和疾病狀態 的表型組學等不同層面不同方向上實現大規模的關 聯計算分析,可以全面闡述生命過程機制,挖掘生命 過程特征及關聯特征。
[關鍵詞] 計算機X線攝影; CR; 數字化攝影; DR; 管理方法
[中圖分類號] R197.39[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8-001-02
計算機X線攝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是采用影像板IP(Image plate)替代傳統膠片,再把存儲在IP上的X線信息通過激光掃描轉換成電信號,最后進行數字圖像處理。而X線數字攝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是利用平板探測器FPD(flat panel detector)來接受穿過人體后的X線信號,再將這些信號直接轉換成數字信號,送給圖像處理系統和PACS系統。CR與DR同屬數字化X線攝影設備,卻有不同的先進性和適用性。有人認為CR和DR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并行發展的,不可相互取代。因此,如何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利用CR、DR,做到取長補短,以簡便、快捷、經濟的方法取得滿意的數字影像成為關鍵。
1 CR與DR的比較
1.1 成像原理的比較 DR是一種X線直接轉換技術,它利用硒做為X線檢測器,成像環節少;CR是一種X線間接轉換技術,它利用影像板作為X線檢測器,成像環節相對DR較多。DR和CR將穿透被照射物體后的X線信息轉化為數字信息,灰階由膠片的256級提升至2048級,能在計算機中處理,因而可通過軟件和功能實現圖像的優化,圖像質量大大提高。DR的核心技術是它的平板(FP),以DOE為評價參數,DR是最高的,因而其圖像層次豐富、影像邊緣銳利清晰,細微結構表現出色。CR則將信息首先紀錄在涂有氟化鋇的IP板上,再通過掃描裝置實現數字化轉換,其曝光條件仍由所匹配的X線成像設備所限制,因而圖像與DR相比略遜色。圖像質量的提高提升了診斷醫師的滿意度,大大減少了疾病的漏診和誤診。
1.2 圖像分辨率的比較 DR無光學散射而引起的圖像模糊,其清晰度主要由像素尺寸大小決定;CR系統由于自身的結構,在受到X線照射時,影像板中的磷粒子使X線存在著散射,引起潛像模糊;在判讀潛像過程中,激光掃描議的激光在穿過影像板的深部時產生散射,沿著路徑形成受激熒光,使圖像模糊,降低了圖像分辨率。
1.3 DR與CR合理配合使用 DR系統不但費用昂貴,還需改裝現有的X線機設備,較適用透視與點片攝影及各種造影檢查,由于單機工作的通量限制,不宜取代大型醫院中多機同時工作的常規X線攝影設備,較適合中小型醫療單位的一機多用的目的。CR數字攝影設備更適用于X線平片攝影,其非專用機型可和多臺常規X線機匹配使用,且更適用于復雜部位和的X線攝影;其靈活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在監護病房(ICU)及床旁攝影可提供穩定的高質量數字影像。因此,CR做為最好的輔助設備,可以很好的彌補DR的不足。
1.4 能顯著降低患者接受的X線劑量 傳統胸部高kV投照較以前采用低kV已使投照劑量有所減少,而DR和CR同樣采用高kV進行胸部攝片,患者所受的X線劑量更少。DR的屏感光度最高可達400,很低的X線量就能成像,通過數字化圖像處理技術能獲得理想的診斷圖像。CR的屏感光度為200,與常用的增感屏相當,同樣能實現小劑量成像,而使用與傳統投照方法相同的劑量時,圖像質量明顯要好。
1.5 DR和CR圖像后處理功能 CR和DR后處理軟件功能都大致相同(如:放大、旋轉、測量、標記等),其質量控制模塊和后處理技術保證了圖像質量的穩定性。相比較而言,DR減影圖像質量好于CR。
1.6 DR攝影明顯縮短了病人等候的時間 根據我院數年使用CR、DR總結:患者從開始攝影至影像膠片生成,CR平均攝影需8分鐘/人次,DR則需2.5分鐘/人次。DR于CR和傳統X線攝影比較,分別將檢查時間減少了71%和20%,DR則比CR減少了67%。由此可見,DR能更有效地縮短病人檢查和獲取報告的時間,從而改善了醫療服務質量。
2 討論 從長期的臨床使用中觀察,DR和CR設備質量穩定,故障率較低,售后服務及技術支持較滿意。CR與X線成像系統的非對應可分離性,使CR能利用已有的攝片設備,接受通過不同途徑的IP板成像并進行數字轉換。隨著CR設備技術的不斷發展,密度分辨率基本達到DR水平,較傳統的X線影像質量大大提高。而DR則能一步到位,克服了中間的轉換過程,成像速度更快,總體圖像質量高于CR。但設備成本較高,靈活機動性不夠。CR與DR各有自身的優缺點,應根據實際臨床應用情況,以DR為主要攝影設備,CR作為DR必要的輔助攝影設備。并隨著PACS系統的運用,X線數字影像設備DR和CR作為PACS中的組成部分,必然在未來醫院數字化時代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百亞妮,石明國.關于CR與DR發展與應用[J].醫療裝備,2005,06(18):149-150.
關鍵詞:畢業生、民辦高校、就業
一、調查內容及數據
(一) 調查內容
2014年―2016年醫學院三系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調查,包括醫學系、藥學系、護理系。包含護理學(2004年,四年制本科)、藥學(2005年,四年制本科)、醫學檢驗(2006年,四年制本科)、藥物制劑(2010年,四年制本科)、臨床醫學(2011年,五年制本科)、醫學影像(2013年,四年制本科)等6個本科專業;護理(2003年,三年制專科)、臨床醫學(2004年,三年制專科)、康復治療技術(2010年,三年制專科)等3個專科專業。
(二) 總體數據分析
1、調查數據表格
表格人數是收集三年醫學院畢業生畢業所去單位求評論值得出
黃河科技學院醫學院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主要集中在醫藥銷售企業、醫療衛生單位、考研、藥廠也包括與醫學不相關的就業。
1)醫學系畢業生主要流向是醫院、醫藥銷售企業、專業的檢查機構、科研單位、考研等。其中主要的去向是醫院和檢驗機構,三本院校醫學生大多流向二、三線城市的醫院和檢驗機構。繼續深造和醫藥銷售企業所占比重大致相等。也有部分人選擇其他行業就業。
2)護理系畢業生主要流向各大醫院、護理機構。繼續深造所占比例很小只占8.7個百分點,其他的就業也是微乎其微。
3)藥學系考研方面是一個特色,近幾年考研的學生越來越多,高達35個百分點,并呈現一個增長的趨勢。其余畢業生則大多選擇醫藥銷售公司。
4)醫學院本科的畢業生很難有機會進入科研單位實習,因為科研單位對三本的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還存在很大的擔憂。這也是近三年沒有人進入科研單位工作的主要原因。
5)相對于前幾年的國考熱,近三年我院的公務員報考率相對降低,大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考研和找工作方面。
(三) 專業具體分析
1、醫學系數據
臨床醫學1屆畢業生,醫學影像未畢業,故只收集2016畢業生
1、1)數據分析
從數據上來看畢業生都百分百就業,其中本科醫學生在醫院以及其他醫療機構的比重占74.7%,專科生相對要少的多。而專科生在醫藥銷售、繼續深造方面所占比重較大,分別為52.6%和53.2%。公務員的考試中,除了一些鄉鎮公務員要求大專及以上學歷,其他城市公務員都是要求本科及以上學歷,所以專科無一人報考公務員。相對于其他行業就業,也是專科生占絕大比例。
2、護理系數據
2、1)數據分析
數據顯示護理系的學生無論是本科還是專科基本上都選擇了護士這一行業,進入醫療衛生單位的共347人,占總數的82.4%。護理專業絕大多數為女生,所以選擇醫藥銷售企業的人極少。深造和公務員各自占了8.5%和4.9%。
3、藥學系數據
3、1)數據分析
藥學系的考研是一大特色,考研率高達35%。醫藥銷售公司也吸納了相當一部分人。藥物制劑包含部分工科知識所以更偏重藥廠,占總人數的20%,藥學則偏重于醫院和藥房。
二、醫學院畢業生就業狀況分析
(一) 用人單位分析
許多用人單位會要求畢業生的學歷,招聘的門檻是最低為研究生,低于碩士研究生的不予考慮。這就導致了本科專科醫學生很難找到單位接收。民辦院校作為三本院校其中的本專科無單位接受的現象尤為明顯,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醫院和科研單位,這是用人單位的原因之一,其中以醫學系和藥學系最為嚴重,所以選擇繼續深造的人數比例都非常高。另外部分醫院要求求職者有一定的工作經驗,招聘條件中包含要有3年、五年以上工作經驗之類的要求,醫生這個崗位工作經驗是相當重要的,但是工作者們的工作經驗都是一步一步積累起來的,大醫院不給機會,小醫院沒有條件,導致了醫學生的就業窄,這是引起年醫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另一個來自用人單位的原因。
(二)畢業生角度分析
由數據可以發現,除了服務性質強的護理系的學生需求量大之外,對于其他兩個專業的畢業生而言,選擇醫藥銷售公司和考研深造的畢業生更多。
2、1)選擇醫藥公司分析
醫學院畢業生選擇去醫藥銷售公司就業,很大的原因是社會環境和自身性格決定的。首先畢業生找工作比較困難,上班時間固定,約束比較強,自由度不高。而醫藥銷售公司不同,醫藥銷售公司的工作時間比較隨意,相比其他的工作較自由。滿足了畢業生追求自由工作時間的需求。而且公司的待遇豐厚,根據銷售業績拿提成,銷售越多薪資也就越多。跟一般工作拿固定工資完全不同。這滿足了學生們畢業高工資的渴求。基于這兩個原因畢業生大都選擇醫藥銷售企業就業。
2、2)選擇考研分析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一些畢業生或許對學術的追求、對知識的好奇,他們希望能在專業領域里有所建樹;或許是因為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學位的要求。然而不得不說的是,在就業如此嚴峻的情況下,考研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既能在校園里繼續享受單純的生活,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同時也能夠暫時有效地規避現實的就業壓力。而且研究生畢業后找工作會更加容易,起點更高,更容易的度過就業困難期。所以一些畢業生為了日后更好找工作、找到薪水更高的工作選擇考研。
三、提高畢業生質量,教出高素質人才
當畢業生考取職業資格證書成為難題之后,醫學生們就想到通過其他的各方面的證書來提升自己的身價,所以大學期間努力考取各種各樣的技能證書,如教師資格證、計算機證、營養師證、會計證等。學生們把精力花費在了其他技能學習上,忽視了專業技術的學習,直接導致近幾年的醫學生的專業素養越來越差,到醫院工作后不能夠滿足醫院對畢業生職業技能的基本要求。因此學校應全面加強教學質量,提升畢業生的綜合能力,提高畢業生的道德素質。根據社會的需求調整院校的專業設置。在保證專業課的教育質量的同時多開設實踐課,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正確引導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同時加強就業指導、增強服務意識、為畢業生就業之路打好基礎。
四、結論和建議
根據黃河科技學院醫學院的畢業數據可以看出,畢業生總體水平基本滿足社會需求,特別是護理專業,專業針對性強,人才需求量大,是特色專業。當今社會,專業服務型人才普遍缺乏耐心和愛心,學院應在保證專業技能過硬的前提下加強思想文明建設,教導出德才兼備的優秀畢業生。醫學專業和藥學專業從就業工作走向分析,專業技能還有所欠缺,學院應當加強學科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做好學風建設,讓跟多的人參與到學習中去,提高學生們的綜合能力。同時校方還應當加強和人才單位的合作,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學習機會,拓寬就業渠道,讓畢業生擁有跟多的選擇機會。
[參考文獻]
[1]王利勝、陳文蔚、肖鳳霞,本科中藥專業情況調查分析《教育縱橫》2005,8(3):47-49.
[2]魏有興,黃林楠,蔣菊,大學生就業現狀調查分析《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2):90-92.
[3]牛春紅,劉斌焰,李麗芬,醫學畢業生就業現狀的調查分析及對策的研究《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11):16-18.
[4]巖磊,孫英梅醫學畢業生就業觀調查分析及對策研究《衛生軟科學》,2009,23(5):507-509.
1業務水平提高
1.1掌握《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中相關規定,熟悉法規中允許復印病歷的內容:住院記錄、體溫單、醫囑單、出院小結、實驗室檢查報告單;影像;特檢等內容。醫生對分析討論病例時自由發言不同意見不允許復印。
1.2醫院每年派出病案管理專職人員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病案管理的先進方法, 參加國內病案管理學會舉辦的各種學習班,對當前病案管理的發展加深認識和了解,通過病案管理知識培訓,不僅提高了本專業水平,引進了管理新方法,增加了許多新知識,擴展新思路,掌握和了解了病案管理發展的新動態,促進提高了業務能力。
2技能的提高
2.1對病案管理明細化,從病例整理、分類、錄入、調閱、質量控制分別由專人負責,增強工作中的責任心。
2.2密切與臨床科室的聯系 規范化醫療文書書寫,文字特別注意同音字的別字更改,對病歷內容不完整,不及時回報各種檢查報告單及時通知該科醫生和護士修改和粘貼,尤其對于一些醫學常識常請教專業醫生,避免分類錯誤的發生。
2.3質量控制 我科專門配置了內科、外科、護理專業的工作人員對每天整理完成的病歷進行審核、復查,質量控制,有問題或漏填報的內容及時通知有關人員來修改、補充,爭取在病歷上架前避免一些常識性錯誤的出現和發生。
2.4病歷歸檔 患者出院后病案室的工作人員能快速、準確地復印病歷,對報銷、轉院、理賠、核案等工作給予了極大的幫助。
3病案安全保護與管理[2]
3.1病案室(房)能夠保障病案長久保存,要做 防火、防熱、防潮、防光、防有害氣體、防蟲、防霉等。場地干燥、空氣流通,病案室(房)庫溫度為14℃~24℃,相對濕度45%~60%,防灰塵污染。防止泄密、失密及資料丟失。
3.2病案回收、借閱 患者在出院24 h后(死亡病歷1 w內)回收至病案室;病案室應及時向臨床查詢未歸病案的下落;病案室每月統計出院病案歸檔情況,病案回收情況納入科室考核內容。科研、患者復查、再入院患者病案借閱,辦理借閱手續可借閱,3 d內歸還。
4病案復印
4.1患者本人與人申請病案復印,患者本人提供有關有效身份證明v身份證w;患者提供患者及其人的有效身份證明v身份證w,申請人與患者人關系的法定證明材料。
4.2申請人為保險機構所需的復印病例,提供保險合同復印件,承辦人員的有效身份證明,患者本人或者其人同意的法定證明材料,死亡患者,提供保險合同復印件,承辦人員的有效身份證明,死亡患者近親屬或者其人同意的法定證明材料。
4.3公安、司法機關因辦理案件,需要查閱、復印病案資料的,醫療機構應當在公安、司法機關出具采集證據的法定證明及執行公務人員的有效身份證明后予以協助。
5病案管理分析
5.1病案記錄 做到字跡清晰可辨。首次病程記錄要求8 h內完成;出入院記錄、死亡、手術記錄要求24 h內完成;病危者隨時記,至少1次/d,病重者至少1次/2 d,病情穩定者1次/3 d,慢性患者1次/5 d;搶救記錄即時完成,若因搶救未能及時書寫病歷的,應當在搶救結束后6 h內據實補記,并加以注明;死亡病例討論應在患者死亡1 w內完成。
5.2病案統計1990~2014年我院病案存檔96000份,根據病案管理工作質量控制參考指標,病案編號準確率100%,新建病案各項填寫符合率>98%,住院病案供應率>96%,出院病案3 d內回收率>100%,出院病案整理合格率>98%,病案歸檔排架準確率>98%,出院病案裝訂正確率100%。
6討論
現代病案管理已從人工向電子化轉變,某些具體工作環節還需人工來完成,作為病案工作人員不斷加強自身業務知識的提高,保證病歷檔案管理持續續發展尤為重要,更能反映出一個醫院的發展水平[3]。病案室及時提供有價值的醫療信息,為醫療、教學、科研、醫院管理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病案復印工作中,除執行相關制度外實施優惠服務項目,對外地來我院就醫者而又需回到原籍報銷的病案,我院為方便患者,只需患者在住院期間持效身份證件有到病案室辦理復印手續,出院后我科將病案以快遞方式寄送至患者原籍。對全部病案復印提供了下列病案資料:門、急診病歷和住院病歷中的入院記錄、體溫單、醫囑單、化驗單、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特殊治療同意書、手術同意書、手術及麻醉記錄單、病理報告、護理記錄、輸血治療知情書、病危重患者護理記錄、出院記錄。病案復印量達48%,病例管理合格率達100%。
病案管理是一門涉及多學科的邊緣學科[4],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來研究病案管理專業新技術, 對管理人員來說是一項任重道遠的艱巨工作,病案管理人員應掌握比較全面的醫學科學知識、管理科學知識、電子計算機知識等,為醫院全面發展,為廣大患者全面服務作出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趙媚,秦愛芳.電子病案的現狀及發展前景[J].安徽衛生職業學校學報,2014,13(2):10-11.
[2]何紅.醫院病案管理與醫療保險工作的關系研究[J].中國醫學裝備,2013,10(7):76-77.
[3]黃思捷.民營一級醫院病案的規范管理[J].中國病案,2010,11(12):9-10.
[摘要] 肝癌的局部介入治療是在醫學影像學的基礎上,以影像設備和技術進行精確引導定位,將藥物、生物制劑、基因治療制劑以及高新醫療科技材料等注入腫瘤內部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超聲引導技術具有實時監控,引導準確、創傷小、安全有效、操作簡單和可重復性等優點,現已成為與外科手術治療,區域性血管介入治療并重的三大主要肝癌治療方法之一。達到了有效治療腫瘤是減瘤,減輕癥狀目的,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延長了生存時間。隨著超聲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超聲引導微創介入治療已成為肝癌治療領域最為活躍、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一個新興專業領域,必將在人類肝癌的治療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未來的超聲介入治療必將對傳統的醫學模式產的深遠而重大的影響,在現代醫學中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
[關鍵詞] 肝癌;超聲檢查;介入性;治療
[中圖分類號] R73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3(a)-0159-04
Status of hepatic carcinoma treatment by ultrasonic-guided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
FAN Shuhua LI Mingxing
Department of Ultrasonic,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Sichuan Province, Luzhou 646000, China
[Abstract] The local intervention therapy of hepatic carcinoma is a tumer treatmemt, which can make drugs, biologics, gene products, and new medical materials be injected into tumor tissu by medical imaging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precise positioning. Ultrasound-Guided inter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real-time monitoring, accuracy, micro-trauma, safety, high effectiveness and repeatability, and now it become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treatments of hepatic carcinoma, as important as surgery and regional vascular intervention. Ultrasound-Guided intervention has attained the goal of effectively treating tumors, reducing tumors and relieving symptoms, 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 and prolonging survival tim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ltrasonic technology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quality of life, ultrasound-guided minimally invasive intervention has become the most active and prosp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 carcinoma, which will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is disease. In the future ultrasonic intervention will make profound impact on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 carcinoma, and take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part in modern medicine.
[Key words] Hepatic carcinoma; Ultrasonography;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肝癌是世界范圍內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手術切除仍是肝癌的首選治療措施。但由于其起病隱匿,我國肝癌患者約70%在發現時已為晚期[1],且受多種因素影響,僅20%左右能手術切除。因此,肝癌的非手術治療就變得非常重要。肝癌非手術治療方法有區域性血管介入治療和局部間質介入治療。超聲引導下的局部介入性治療作為一種局部原位殺滅腫瘤的方法有了較大進展,已成為臨床非手術治療領域中不可缺少的新技術[2]。目前超聲引導下肝癌介入治療方法有兩大類數十種,即超聲引導化學消融治療和超聲引導熱消融治療。本文就將這些技術作一綜述。
1 化學消融治療
超聲引導局部間質化學消融治療是指在超聲引導下將注射劑注入腫瘤內,通過化學或物理效應使腫瘤壞死。目前常使用的注射劑包括無水酒精、醋酸、熱鹽水或高溫蒸餾水、放射性核素、生物制劑、魚肝油酸鈉無水酒精溶液等。
1.1 超聲引導經皮瘤內無水酒精消融治療(PEIT)
無水酒精的作用機制是利用無水酒精的蛋白凝固作用,脫水作用以及血管栓塞作用達到腫瘤的局部消融。Sugiura等[3]首先將PEIT治療肝癌應用于臨床,日本學者杉浦信之等[4]亦曾報道用于治療小肝癌。國外Livraghi等[5]報告直徑≥5 cm也可用PEIT治療,并觀察1066例的治療效果,總的3、5、7年生存率分別為72.3%、43.2%和27.0%。國內林學英等[6]對746例患者PEIT治療后的遠期療效進行觀察,取得較滿意效果。羅長庚等[7]對60例肝癌患者隨機分組,手術組術后1、3、5年生存率雖均高于PEIT組,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所以PEIT接近臨床上的肝癌手術治療效果。有學者通過對40例肝癌患者的PEIT和經皮高溫蒸餾水注射治療對比得出,兩者治療肝癌療效穩定可靠,且各有優缺點[8]。在PEIT量化治療方面,國內學者林禮務等[9]研究較多。而吳永梅等[10]在PEIT治療中計算出無水酒精注射量與肝癌彌散范圍的相關系數。目前,PEIT治療肝癌在技術上作了一些改進,主要有專用針具的使用,無水酒精加熱,與其它方法聯合治療等。PEIT是如今世界范圍內化學消融中應用最廣泛的,但由于酒精的彌散不均勻性和不可控性,且對較大腫瘤治療次數較多等缺點,主要還是用于小肝癌的治療。
1.2 經皮醋酸注射治療(PAIT)
醋酸的作用機制是使癌細胞脫水固定,蛋白質變性,凝固壞死。醋酸屬弱酸性,穿透性好,理論上在用量,療程上比無水酒精要好。Ohnishi等[11]研究表明,當醋酸濃度為40%~50%時,腫瘤的治療效果最理想。刁雪紅等[12]認為,PAI的適應證主要用于直徑不超過3 cm,病灶不超過3個的小肝癌,也可用于3~7 cm肝癌無肝腎功能損害及大量腹水者,或是術前或術后的輔助治療,無絕對禁忌癥。有研究[13]用肝動脈溫熱化療栓塞結合經皮肝穿瘤內注射30%醋酸治療原發肝癌兩個周期后甲胎蛋白(AFP)下降程度和腫塊縮小程度較單用一種方法明顯要好。目前國內外PAIT應用的少,可能是醋酸的取得、處理不如無水酒精方便,且并發癥較無水酒精治療多等缺點。臨床報道的也少。
1.3 經皮熱鹽水注射治療(PSIT)或經皮高溫蒸餾水注射治療(PHDT)
PSIT的作用機制是利用熱鹽水的高溫效應直接殺死癌細胞,而PHDT除了利用高溫效應外,還可依靠其低滲特性引起細胞腫脹和崩解死亡,即高溫作用和低滲作用。Honda等[14]用PSIT對于瘤體直徑小于3 cm的肝癌患者療效與PEIT相似。何文等[15]利用PHDT治療肝癌時發現,蒸餾水的低滲作用進一步使腫瘤細胞崩解壞死,在一周后使壞死區仍進一步擴大。同時機體抗體及C3、C4均升高,活檢壞死區周圍炎性細胞、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浸潤,說明治療后機體免疫反應增強。黃進等[16]用PSIT加干擾素瘤內注射治療肝癌效果顯著,安全性高,能提高免疫功能。PSIT與PHDT的缺點是瘤體內溫升受推注速度影響,當推注一定劑量后,瘤體內壓力升高,注入速度減慢,腫瘤邊緣溫度不能升高,影響療效。另外,大量推注液體所產生的高壓是否引起癌細胞擴散尚無定論。
1.4 經皮瘤內置入放射性核素治療
目前報道最多的放射性核素是釔-90玻璃微球(Y-90 glassm icrosphere,Y-90GM)。其機制是將放放射性核素Y-90密封于玻璃微球注入腫瘤內,利用其釋放β射線來殺滅腫瘤細胞。朱鷹等[17]對22例共28個肝癌在超聲引導下瘤內注入核素90Y-GTMS后2~30個月的隨訪顯示,有89.3%的腫塊縮小,3例停止增大。放射性核素也表現出許多并發癥,如肝肺、肝胃等分流及骨髓抑制等,而其半衰期短,僅64 h,藥源供給限制了其臨床應用。
1.5 經皮穿刺基因治療
其作用機制是應用理化或病毒介導的DNA轉移方法,將正常有功能的基因置換缺陷基因或將新的基因轉移到靶細胞內,使其表達而發揮作用。常見的基因療法有:反義基因治療、自殺基因治療、免疫基因治療、抑癌基因治療、聯合基因治療、基因載體等[18]。Pietersen等[19]報道將帶有表達凋亡蛋白基因的腺病毒載體直接注射入瘤內,結果顯著限制了腫瘤的生長,表明瘤內注射是一種較為有效的給藥途徑。國內貢雪灝等[20]運用超聲引導下瘤體內注射重組人p53腺病毒治療晚期肝癌,即控制肝癌基因治療的靶向性,又能對基因藥物療效進行影像學評估,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研究[21]表明:RNA干擾技術(RNA interference,RNAi)作為一種基因沉默技術,能高效且特異地抑制相關基因的表達,為肝癌的基因治療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希望。目前在基因治療中,靶基因的選擇和載體的有效性、安全性、導向性等方面是重點[22]。肝癌基因治療的未來發展方向有以下幾方面[23]:①多基因聯合治療。②降低機體對腺病毒載體的免疫排斥作用。③使用增殖腺病毒載體進行肝癌的基因治療。④基因治療與放療、化療、熱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案。⑤使用免疫增強因子。⑥尋找新的肝癌特異性轉錄調控元件,或新的肝癌特異性抗原或特異性表達蛋白。⑦尋找新的病毒表達載體。⑧進一步明確肝癌的細胞信號傳遞機制。⑨目前microRNA是基因診斷與治療的熱點,有可能是打開基因治療難題的一把新鑰匙。
1.6 經皮魚肝油酸鈉無水酒精溶液注射治療(PMAI)
抗腫作用機制除了無水酒精的蛋白凝固和脫水作用,血管栓塞作用外,魚肝油酸鈉有改變細胞內外環境和增強免疫作用。使用方法為魚肝油酸鈉與無水酒精按5∶95重量比制成,主要適用于小于3 cm的小肝癌,PMAI療效優于單純PEIT,可視為PEIT的聯合治療。近年相關文獻報道少。
2 超聲引導熱消融治療
超聲引導局部間質熱消融治療是指超聲引導經皮穿刺將能量導入腫瘤內部,對腫瘤細胞進行原位滅活。熱消融包括:射頻消融,微波消融,激光消融,冷凍消融及聚焦超聲消融等。
2.1 超聲引導經皮射頻消融(RFA)治療
RFA的工作原理是將電極針置入腫瘤組織內,接通射頻發生器,當電子產生器產生RF電流的工作頻率為460~500kHz時,電流向接地板傳輸,激活了電極針周圍組織中離子成份,正負離子在射頻電場中高速振動的摩擦,繼而轉化為熱能,產生高熱,而電極針本身不發熱,其熱能隨時間逐漸向外周傳導,導致局部腫瘤組織熱變性及凝固性壞死[24]。國外學者早在1891年首次進行了活體肝組織射頻消融實驗。Rossi等[25]首先報道了超聲引導下射頻消融治療小肝癌,取得了與PEIT類似的效果。陳寶定等[26]總結分析超聲引導下應用Cool-tip射頻消融系統治療小肝癌的療效,術后1、3個月腫瘤局部完全消融率達95.0%、90.0%;患者術后1、2年總生存率分別為96.3%、88.9%;有與手術治療相當的療效,并具有并發癥少、損傷小的優點。射頻消融治療大肝癌方面研究[27]表明:RFA可作為大肝癌治療的一種補充手段,對無手術指征或不愿意接受手術治療的肝癌患者只要條件允許,可選擇RFA治療。肝癌組織內HSP-70表達水平、臨床分期、肝功能分級、腫瘤滅活、AFP 表達均與大肝癌RFA治療效果有關。有學者[28]將射頻消融與肝動脈栓塞聯合運用治療肝癌取得較好成果。吳薇等[29]對大樣本446例肝癌進行射頻消融治療后長期隨訪證實,腫瘤的滅活率及5年生存率均優于或接近國內外報道,并提出規范化治療的意義。有關專業委員會[30]制定了肝癌局部消融治療規范。近年來,超聲造影發展迅速,超聲造影可以顯示出局部治療的治療區域形態以及殘存腫瘤表現,并確定將此作為靶治療區域,為再次補充治療提供導向作用,是評價腫瘤治療后近期療效的有效手段[31]。RFA是所有消融治療中應用最廣泛的,早在1996年就通過了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的認證,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現在被公認為首選的肝癌消融術。相對于PEIT治療次數明顯減少,且對較大肝癌效果較好,其缺點是治療費用較高。
2.2 超聲引導經皮微波消融治療(PMCT)
PMCT的機制是利用電子器件產生微波場,微波場內的分子劇烈運動與碰撞摩擦,從而產生熱量,直接殺死腫瘤細胞,凝固腫瘤滋養血管,提高宿主免疫功能,降低腫瘤擴散轉移率。PMCT是20世紀90年展起來的治療肝癌的新技術,其具有熱療效率高、創傷小、原位滅活腫瘤徹底、并發癥少等優點[32]。目前的微波消融的應用已遠遠超過了小肝癌這個范圍,完全消融一般用于單發腫瘤直徑≥6.0 cm,多發腫瘤≥3個且每個腫瘤直徑≥4.0 cm,無門靜脈癌栓或肝外轉移者[33,44]。劉英俊等[34]報道,PMCT治療肝轉移癌,首次消融后患者的l、3、5年累計生存率分別達到為78.7%、53.6%、42.2%。而與大血管或肝周器官緊鄰且無明顯間距的特殊部位病灶PMCT治療方面,30例患者微波消融治療操作均順利完成,消融后,較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率為6.7%,局部復發率為5.1%,取得了較滿意效果[35]。超聲造影是PMCT治療肝癌術后隨訪和早期發現復發或轉移病灶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36]。PMCT目前主要是中國和日本應用較多,可望成為肝癌非手術治療的重要手段。
2.3 超聲引導下激光消融治療(ILA)
ILA的機制是將光能轉變為熱能殺滅腫瘤細胞。方法是在超聲或CT,MRI引導下經皮穿刺腫瘤插入一根或多根光導纖維,采用低功率激光凝固治療腫瘤組織。有報道[37]ILA肝癌取得較好的近期治療效果,其1、2、3年生存率分別達到94%、77%和56%。ILA還可以治療肝癌的門靜脈癌栓[38]。ILA的主要缺點是光波在組織中傳導有限,且光纖周圍可產生炭化,與其它熱消融相比治療范圍較小。
2.4 超聲引導下冷凍治療
超聲引導下冷凍治療是隨著細刀頭氬氦刀的應用才廣泛開展的,氬氦刀冷凍治療的機制是運用冷凍和加熱交替殺滅癌細胞。方法為將探針插入腫瘤后,先釋放氬氣,使瘤內迅速產生-140℃左右低溫,將腫瘤凍成一個冰球,再注入氦氣,快速解凍,同時用微波升溫到100℃,使癌細胞脫水破裂,小血管被破壞,腫瘤組織缺氧壞死。陸蔭英等[39]認為對于不能手術切除的肝癌,無論是原發或是繼發,冷凍治療都是一種重要選擇,冷凍消融后的瘤苗作用還能提高患者的抗腫瘤免疫力,冷凍導致的血管栓塞能阻止腫瘤通過血行轉移。徐克成等[40]認為冷凍治療具有超越其他治療方法的若干優點:僅消融肝內腫瘤組織,而少傷及正常組織;由于大血管流動血流的溫熱作用,冷凍可安全地治療臨近大血管的肝腫瘤;冷凍比手術更適宜治療肝多發性腫瘤。有研究[41]表明,在對80例大肝癌(>5 cm)接受經皮冷凍,反復酒精注射序貫治療療效觀察中發現:單純冷凍后靶組織完全壞死者僅見于56.3%的病例,而聯合酒精注射后完全壞死發生率增加至88.8%。氬氦刀治療技術較成熟,國外常規用于治療前列腺癌,但是國內超聲引導下氬氦刀冷凍治療肝癌應用時間尚短,遠期療效也有待進一步觀察。
2.5 超聲引導下超聲消融治療
超聲消融技術即高強度超聲聚焦(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是將體外低能量的超聲波聚焦于體內腫瘤組織內,形成一個高能量的焦點,形成瞬時高溫(60~100℃),使腫瘤組織凝固性壞死,即利用了超聲波的熱效應,同時,超聲生物效應還包括空化效應,機械效應,聲化學效應等。全球第一臺超聲引導的聚焦超聲腫瘤系統于1999年由重慶醫科大學發明并用于臨床,使我國在這方面研究處于世界前列。在臨床應用上HIFU對于左肝外葉的腫瘤治療效果最好,因為肝左外葉腫瘤無肋骨反射而影響溫升效應,且血供較少,隨血流散失能量少[42]。有研究[43]對33例肝癌經HIFU治療后,總有效率為83.5%。1、2、3年生存率分別為75.76%、55.58%、36.16%,是治療肝癌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案。最近有報道HIFU結合經肝動脈栓塞化療聯合應用治療中晚期肝癌取得了明顯療效[44]。HIFU的主要缺點是治療時間過長,且受呼吸運動影響定位困難。
總之,超聲引導下化學消融具有操作簡單易行,無須特殊設備,花費較少等優點,應用較廣范。PEIT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種,其主要不足之處是酒精彌散的不確定性且治療次數較多,因而主要用在小肝癌的治療上。基因治療是的近年來研究的熱點,但因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臨床尚未有廣泛應用。其它幾種化學消融法各有優劣,臨床應用較少。相比而言,超聲引導下熱消融的應用范圍較化學消融廣泛,有學者[45]認為對于早期小肝癌,無論是超聲引導下熱消融還是化學消融治療均可獲得滿意的遠期療效,而對于3~5 cm的肝癌,熱消融治療優于化學消融治療。在熱消融中RFA是臨床應用最廣泛的,其療效確切,操作簡便,是肝癌消融治療的首選方法,特別是超聲造影技術的發展,可幫助確定腫瘤的治療方案、實時觀察治療的效果、以及術后療效的觀察,超聲造影與RFA的結合將會是肝癌治療的一個里程碑。HIFU是我國發明及最早應用于臨床的,現在主要用于子宮肌瘤的治療,在肝癌治療上因治療時間長,深部定位困難等,臨床應用并不廣泛。冷凍治療隨氬氦刀的應用發展較快,主要治療前列腺癌,在肝癌治療上需要積累經驗。PMCT和ILA主要治療小肝癌,臨床應用并不廣泛。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經皮介入治療肝癌因其創傷小、療效肯定、費用低等優點,針對不同的病人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明顯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了生存質最,受到廣大醫務工作者及患者的歡迎。隨著消融技術的進一步改進和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必將在臨床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吳盂超.我國肝切除技術發展的現狀和展望[J].中華外科雜志,2010, 48(3):161-162.
[2] 劉海杰,周方平,趙玥.肝癌超聲介入治療進展[J].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05,26(4):237-240.
[3] Sugiura Y,Iwasaka T,Tarumi N,et al. 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therapy: A new treatment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Radiaology,1983,90:53-57.
[4] 杉浦信之,高良健司,藤大正雄,他.超音波影像下經皮的腫瘤內エタノへIV注入江上ぅ小肝細胞癌の治療[J].肝臟,1983,24(8):920.
[5] Livraghi T,Giorgio A,Marin G,et 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cirrhosisin 746 patients:long-term results of 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J]. Radiology,1995,197(1):101-108.
[6] 林學英,林禮務,何以敉,等.超聲引導無水乙醇量化治療746例肝癌遠期療效觀察[J].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08,5(1):53-60.
[7] 羅長庚,井小會,王存豐.無水酒精瘤內注射治療肝癌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2,18(21):46-47.
[8] 黃雪蘭,楊海云,劉濱月,等.超聲引導經皮無水乙醇和高溫蒸餾水注射療法治療肝癌[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09,6(4):309-313.
[9] 林禮務,林學英,薛恩生,等.超聲介入無水乙醇量化治療合并肝硬化的復發性肝癌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6,22(1):117-120.
[10] 吳永梅,劉海波.超聲介入注射無水酒精治療肝癌的量化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12):55-56
[11] Ohnishi K,Ohyama N,Ito S,et al.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treatment with US-guided intratumoral injection of aceticacid [J]. Radiology,1994,193(3):747-752.
[12] 刁雪紅,徐曉紅.超聲引導注射乙酸治療肝癌的研究進展[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8,8(1):90-91.
[13] 趙興永.綜合介入法結合瘤內注射醋酸治療肝癌的應用研究[J].中國輻射衛生,2007,16(2):243-244.
[14] Honda N,Guo Q,Uchida H,et al. Percutanous hot saline injection therapy for hepatictumors:An alternative topercutanous ethanol in jection therapy [J]. Radiaology,1994,190(1):53-57.
[15] 何文,余鋒,陳丹,等.超聲引導低滲熱凝劑治療肝癌實驗研究和臨床應用[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1999,15(12):889-891.
[16] 黃進,李文倫,王會東,等.超聲引導高溫蒸餾水加干擾素瘤內注射治療肝癌的研究[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6,22(11):855-858.
[17] 朱鷹,李秀英,朱殿清,等.超聲介導釔-90玻璃微球局部注治療肝癌[J],中國臨床影像雜志,2002,13(4):268-273.
[18] 曹海利,孟巍,白彬.肝癌基因治療研究新進展[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8,17(5):75-377
[19] Pietersen AM,vander Eb MM,Rademaker HJ,et a1.Specifictumor-cell killing with adenoviraus vectors containing the apoptingene [J]. Kne Ther,2008,6(5):882-892.
[20] 貢雪灝,朱志兵,張家庭.超聲引導下瘤體內注射重組人p53腺病毒治療晚期肝癌[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37(4):499-505.
[21] 趙利娜,鄭東晗,張帶,等.RNA干擾技術在肝癌治療領域的應用新進展[J].亞太傳統醫藥,2010,6(6):156-157.
[22] 楊成芳,徐慶.肝癌生物治療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2,18(4):524-526.
[23] 廖凱兵,鄭傳勝.肝癌基因治療的現狀與未來[J].放射學實踐,2011, 26(9):1007-1011.
[24] 何文.實用介入性超聲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91.
[25] Rossi S,Di Stasi M,Buscarini E,et al.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interstitial thermal ab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Cancer J Sci Am,1995,1(1):73-81.
[26] 陳寶定,魏金文,薛玉,等.超聲引導射頻消融治療小肝癌27例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2,9(34):62-63.
[27] 黃俊輝,何璇,張曦蓓,等.影響射頻消融治療大肝癌臨床療效的因素探討[J].現代腫瘤醫學,2011,19(11):2272-2275
[28] 何松獅,劉高升.肝動脈栓塞聯合射頻消融治療原發性肝癌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3,8(17):117-118.
[29] 吳薇,陳敏華,付穎,等.446例肝細胞癌射頻消融治療遠期療效[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42(6):716-720.
[30] 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中國抗癌協會臨床腫瘤學協作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肝癌學組.肝癌局部消融治療規范的專家共識[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1,14(4):243-245.
[31] 胡建群,葉新華,范伯強,等.超聲造影在肝臟惡性腫瘤射頻或微波治療后近期療效應用評價[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7(11):1290-1293.
[32] 李曉峰,錢國軍.微波凝固消融治療肝癌研究進展[J].當代醫學,2011,17(30):114-117.
[33] 張強.肝癌的微波消融治療現狀及進展[J].中國醫藥指南,2011,9(15):215-216.
[34] 劉英俊,鄭云,蔣怡洲,等.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治療肝轉移癌38例[J].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電子版,2011,5(5):6-8.
[35] 崔賢,李開艷,羅鴻昌,等.超聲引導經皮微波消融治療特殊部位肝癌[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2,14(5):313-316.
[36] 秦建民,顧新剛,張敏,等.肝臟實時超聲造影在肝癌微波消融治療中的應用[J].肝膽胰外科雜志,2013,25(1):27-30.
[37] Vogl TJ,Straub R,Eichler K,et al. Colorectal carcinoma metastases in liver:laser-induced interstitial thermotherapy--local tumorcontrol rate and survival data [J]. Radiology,2004,230(2):450-458.
[38] 陸正華,沈鋒,楊家和.經皮激光消融治療肝癌門靜脈癌栓[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7,7(4):331-333.
[39] 陸蔭英,陳艷,馮永毅.肝癌冷凍治療的臨床研究進展[J].傳染病信息,2009,22(2):123-126.
[40] 徐克成,牛立志.肝癌的冷凍治療[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8, 17(5):345-349.
[41] Xu LT,Zhou ZH,Lin JH,et a1. Clinical study of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combined with 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Eur J Surg Oncol,2011,37(3):245-51.
[42] 張志偉.肝癌的超聲聚焦治療[J].臨床外科雜志,2008,16(9):588.
[43] 高百春,莊興俊,葉勇.高強度超聲聚焦治療肝癌療效分析[J].臨床工程,2009,24(11):87-88.
[44] 麥聰.改良經皮微波消融術治療肝癌臨床療效觀察[J].河北醫學,2013,19(6):923-925.
[45] 獨建庫,李冠海,何偉華,等.TACE聯合超聲聚焦刀治療中晚期肝癌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3,23(21):97-101.
一、概述
精神病是一種以情緒、認知、行為改變為特征,伴有痛苦體驗,和或功能損害的一種疾病,目前全球總患病率10%左右,占全球疾病負擔的近11%,前10位造成功能殘缺的疾病中有5個屬于精神障礙。精神病分為輕癥和重癥兩種,我國目前重癥精神疾病的比例大約為1.3%,主要以精神分裂癥和情感障礙為主,精神疾患在我國疾病總負擔的排名已超過心腦血管病和惡性腫瘤居首位,約占疾病總負擔的20%。精神病患者由于思維、情感障礙,導致行為失去控制,從而出現一系列癥狀,尤其有攻擊行為的精神病患者傷人、毀物、縱火,破壞性大,威脅家庭和社會安全,同時因其不能對行為的后果承擔責任,因而無法借助法律手段對其進行控制,作為重要公共衛生問題和較為突出的社會問題已經成為我國和國際社會的共識做,好精神衛生工作,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和社會穩定,對保障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長期以來精神病采用三大療法,即藥物治療、電休克、心理治療,約有20%的病人經過上述治療無效,發展成為難治性精神病。難治性精神病是指病史在3-5年以上,經過內科系統住院治療,連續使用3種化學結構不同的抗精神病藥物,足量、足療程治療,且經過電休克、胰島素等方法治療后仍然效果不佳的患者, 這部分患者治療十分困難,國內外學者一直在探討新的治療方法。精神病的病因至今未闡明,但患者發病與遺傳因素,個體素質,器質性因素,及心理社會因素有關。發病機制也不明確,近年的研究表明,患者精神癥狀的產生,與腦內某些神經遞質的的失衡有關,通過藥物或手術的方法使神經遞質恢復平衡,可減輕或消除癥狀。
二、精神外科的歷史
1935年,Fulton和Jackson對兩只黑猩猩施行額葉切除術后,發現其興奮性降低,術前恐怖狀態消失,該實驗結果在倫敦第二屆國際神經精神學術會上發表,1935年11月葡萄牙精神病學家Moniz與神經外科醫師Almeida Lima合作首次采用雙側額前葉腦白質切斷術治療精神病患者,獲得成功,精神外科從無到有,開始了一個重要的歷史發展階段。1949年Moniz因首先介紹額葉前部白質切斷術治療嚴重精神病成功而獲得諾貝爾獎,故此,這位葡萄牙的精神病學家被認為是精神外科的創始人,額葉白質切斷術也被命名為Moniz- Lima手術。1936年在美國也開始了精神病的手術治療,美國精神學家Freeman和神經外科學家Watts逐步完善了Moniz的觀點,于1942年設計了標準前額葉白質切斷術,使精神外科迅速發展普及。當時在北美約作了50000例手術,在英國約作了10000例,這些病例中幾乎2/3為精神分裂癥,1/3為情感性精神病,治療結果:18%精神分裂癥效果好,50%情感性精神病得到改善或恢復,但有3.1%病人在術后出現嚴重人格障礙,1.3%發生癲癇,死亡為0.3%。英國衛生部回顧了1945-1955年間經手術治療10365例精神病患者的結局,其中3/4的患者進行了額前葉白質切斷術,結果證實手術對情感性精神癥狀療效最顯著,精神分裂癥最差,30%的精神分裂癥術后可“完全恢復”、“社會恢復”和“顯著進步”,3%的患者術后人格障礙達到不能出院的程度,2%病情惡化,4%死亡。前額葉白質切斷術當時曾被認為是一種較好的治療方法,然而該手術在取得療效的同時,部分患者遺留無可挽回的器質性精神障礙,如記憶、智能和人格缺陷等等,其后許多學者試圖在減少腦組織損害而又不降低療效的情況下對該手術進行了有限制地改良。該手術雖然幾經改良,副作用有所減少,但仍未超出腦白質切除或切斷的范疇,終因并發癥嚴重和缺乏明確的神經生理依據,精神外科受到社會輿論的指責和批評。20世紀50年代以后,由于新合成的有效抗精神病藥物的臨床應用,上述手術在世界范圍內急驟減少,額葉腦白質切除術幾乎完全被廢棄。
1949年Spiegel與Wycis首先報告采用立體定向行丘腦背正中核破壞治療精神病。1962年Foltz與White報告用立體定向扣帶回毀損術來治療惡痛、焦慮癥和其他精神病,所做16例手術,12例效果良好。Ballantine等也采用Foltz的定向方法治療各種嚴重精神病,共294例病人做了410次定向手術,無1例死亡。立體定向技術應用于精神外科,是現代精神外科誕生的標志,它將對腦組織進行纖維切斷或切除以阻斷神經傳導的方法,改為用定向技術進行電凝或射頻熱凝,使單部位單靶點手術發展為多部位多靶點手術,由一側半球手術發展為兩側半球同時手術,在減少腦組織損害的同時,大大提高了手術效率。近幾十年,隨著影像技術、電生理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立體定向手術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神經外科的各種手術中。
自1948年以后的歷屆國際精神病學會議關于精神外科的討論中,都肯定了精神外科的效果和成就,認為精神外科對于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癥、神經癥和癲癇伴發精神障礙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成立“人的生物醫學與行為研究保護國家委員會”,對美國1971年至于1973年間每年所進行的400例手術患者進行調查和研究,結果半數患者療效肯定,手術并未導致明顯的精神缺陷;美國國會1977年在對手術病例歷經3年調查后發表了《關于精神外科的實踐和研究》的調查報告,肯定了精神外科在精神病治療中的地位,并駁斥了一些認為精神外科不人道、不安全和無效的臆測,為該學科的繼續開展提供了有力依據。目前,在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經濟和醫療發達國家均有精神外科手術開展,每年報道約數百例,以躁狂抑郁癥,頑固性強迫癥和癲癇性精神障礙為主。
三、中國精神外科的歷史與現狀
我國的精神外科起步較晚,20世紀50年代前后國內有學者進行了少量的額葉白質切除術,因受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很快終止。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國內陸續開展了立體定向手術治療難治性精神病,1987年在安徽省合肥市召開的首屆全國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學術會議上,交流了一些地區開展精神外科的經驗。1988年首屆精神外科研討會在南京召開,交流論文30余篇,手術病例542例,代表們對我國精神外科發展的現狀、學術上的分歧以及如何促進精神外科健康、穩定地開展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一致認為,立體定向手術雖然有效,但仍處于探索階段,應該有限制和科學地開展。會議對精神外科手術病人的選擇、手術操作規程、并發癥的預防、量表的應用、療效評定的方法等提出了原則性意見,起草了《全國精神外科協作組關于現代精神外科手術治療的要求(草案)》。1991年10月在山東曲阜召開的第二屆全國精神外科研討會上,交流論文99篇,手術病例943人次。從這次交流論文看,我國精神外科手術病例選擇規范,普遍采用了大型定向儀和射頻儀進行手術,療效明顯提高,并發癥明顯減少。
目前通過精神外科手術治療的疾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癥、躁狂抑郁癥、頑固性強迫癥、癲癇、癲癇性精神障礙、藥物依賴等。近十年隨著大型定向儀,新型射頻儀,微電極,高精度螺旋CT及磁共振的應用,手術定為更準確,療效更佳,并發癥亦明顯減少。手術方法也由單靶點毀損發展到多靶點毀損,手術效率明顯提高,手術效果更好。
四、精神外科的局限與不足
精神病的病因與發病機制仍不確定,手術缺乏必要的理論依據。盡管通過動物實驗,人們對邊緣系統的Papez環路有了深入的了解,并確定這些結構與人類的情緒、行為等重要功能密切相關,但是,在動物實驗中無法制造出相應的精神病模型以模擬手術效果,因此精神外科實際上仍缺乏真正的理論基礎,這也是精神外科爭議的焦點之一。
早期精神外科進行的腦白質切斷或切除術,雖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但術后出現記憶、智能和人格缺陷等嚴重并發癥,在社會輿論的過分渲染下,使人們對精神外科手術缺乏信心。另外,精神外科手術涉及多個學科,神經外科和精神科醫師從不同角度看待病人的利益,存在不同的觀點和認識;精神外科手術的療效評價缺乏客觀指標,很多類型的精神病有自動緩解期,這往往被統計在手術療效內,使得療效評定欠客觀可靠。
精神外科不但存在醫學觀點的爭論,還涉及較多的社會因素、政治因素、倫理道德問題及特殊的法律責任等問題,一些國家甚至將精神外科用于政治目的,選擇政治犯或有色人種進行精神科手術。科學家擔心一旦精神外科手術被政治野心所利用,就可能將反對他們的人們變成沒有獨立思考、盲目執行指令的工具,因此,有些國家曾立法加以禁止。盡管美國國會于1977年肯定了精神外科的療效,但某些州議會仍通過立法對精神外科手術嚴加限制或禁止。許多國家的精神外科手術需要一些繁雜的申報和審批程序,使多數神經外科醫師不愿涉及此領域。另外,許多權威性醫學雜志為了避免引起倫理、道德及其它方面的爭論,不愿登載有關精神外科方面的文章,使得精神外科方面的論文大多只出現在學術會議的論文集中,影響了這一學科的正常學術交流和發展。
精神外科術后的隨防與評價也是精神外科中復雜、困難而又充滿爭議的環節,其原因在于,精神病本身即缺乏必要的客觀診斷標準及病情輕重的客觀衡量指標,精神科量表的評估也很容易受外部條件的干擾,精神外科的術后評價更是牽涉到精神科、神經外科及其他相關學科,標準統一困難,制定更科學、客觀和易行的療效評定標準,也是精神外科面臨問題之一。
精神外科是現代醫學中最復雜的學科之一,面臨的困難還有很多,當然也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近年來,隨著醫學影像技術和立體定向技術的發展,精神外科的安全性有了極大提高,手術并發癥已降低至可被人們接受的程度,很多國家重新恢復了對精神外科的熱情。在精神外科的探索和發展過程中,神經外科醫生和精神科醫生應密切合作,對手術適應癥、手術部位及范圍達成共識,制定科學的、客觀的療效評定標準,深入進行多方位的合作研究,采取科學負責的態度,面對困難,不斷實踐,勇于探索,才能使精神外科沿著科學規范的方向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