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院危化品管理制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危藥品,風險管理,應用體會
696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552-02
所謂風險管理,就是指在具有一定風險環境中,把其風險減弱于最低狀態的管理過程。而對存在于探訪者、患者以及護理人員中的潛在風險,給予有效識別和評估,同時選擇正確行動的過程,則為護理風險管理。在臨床護理過程中,經常遇見的一種護理風險事件就是用藥問題,尤其是高危藥品管理,是一個相對比較新的難點與概念。何為高危藥品,實質是當使用一個藥品時,發生一些錯誤,無論錯誤程度是高或低,均可直接嚴重危害到患者。本文針對醫院病區高危藥品,采用風險管理的手段進行有效管理的應用體會,進行簡要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對象隨機選取我院20名相應護理人員作為觀察對象,要求這些護理人員使用風險管理措施進行管理病區高危藥品,其中有地高辛片、氨茶堿片、氟尿嘧啶注射液、胰島素類注射液、注射用長春新堿、25%硫酸鎂注射液、注射用阿糖胞苷等高危藥品,細胞毒性及高濃度電解質藥物等。
1.2方法護理人員通過利用風險管理措施,進行管理病區經常使用的高危藥品,并對其潛在危險因素進行識別和評估,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落實查對制度;將高危藥品單獨存放,粘貼醒目標識;加強細節管理,保證安全用藥等。并觀察分析醫院病區高危藥品經過風險管理后的應用效果。
2結果
醫院病區高危藥品通過護理人員實行風險管理措施之后,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提高了,沒有出現任何關于高危藥品標識模糊、放置混亂和儲存不良等現象,提升工作人員對高危藥品潛在危害的知曉率,即由原有的50%上升至90%,同時也將護理糾紛以及不良事件出現的概率進行降低,從而增強護理工作質量。
3討論
3.1風險管理的應用體會采用風險管理方法在醫院病區高危藥品管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風險管理具體的應用有如下措施:一是將高危藥品單獨存放,標識醒目。高危藥品不能與普通藥品混合放置,同時在各種不同高危藥品儲存盒上貼上標識,并要求標識清楚,如劑量、藥品名稱、規格和濃度等。全部的針劑、片劑等藥品均利用原包裝,盡量使用近效期的。在存放高危藥品的柜門上面,也貼一些標識,如高危藥品、注意使用等字樣,以便提醒護理人員拿取或使用時需警惕。二是將使用高危藥品管理的工作流程進行規范化。對于高濃度電解質,該類藥品在外形包裝盒標識與品名等方面及其相似,難以區分,例如各為10%的氯化鉀注射液與氯化鈉注射液等,則這些藥品需要分開擺放。當把高危藥品給予患者使用或者制備之前,為了保證用藥安全,需要實施雙人復核。三是高危藥品輸液時的安全管理,靜脈輸液的速度必須嚴格控制,仔細觀察患者用藥后是否出現不良反應等;對一些重點藥物的使用,需要建立其相關的程序與觀察制度,巡視時間具體化、觀察內容和處理措施需規范化、正確化。
四是加強細節管理,確保安全用藥。在藥柜上粘貼一些提示,如慎用高危藥品,注意核查等。目的是將查對制度進行全面落實,提高護理人員風險意識以及安全責任感。在取用、配制高危藥品之前,相關護理人員必須認真查對,不僅如此,必須通過兩人反復核對且確認無誤后,才能取用與制備。五是將相應的管理制度進行完善,尤其是檢查查對制度是否落實。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由于查對不嚴而導致高危藥品使用出現錯誤的概率達55.55%左右,所以,使用正確、科學的工作體制來防止工作人員的疏忽,從而給予護理安全提供保障。如電子醫囑,必須通過醫生打印且簽字后,相關工作人員才能打印相關輸液標簽或者治療卡等,然后治療人員反復核查且確認無誤之后,才能交接于輸液人員進行執行。值得注意的是相應治療人員在核查中,需要經過兩名人員核對,讓患者自己說出名字,不能直接提問患者是否叫這個名字,防止患者因聽錯而回答錯誤,從而致成錯誤出現。六是加強交接班的管理。護理人員在交接班的時候,務必說明清楚關于高危藥品的使用情況或注意事項,檢查輸液速度是否滲漏,是否通暢。
在醫院病區高危藥品管理中,經過使用風險管理后,不僅將護理人員對于護理風險意識以及主動評估能力進行提高,而且也將護理服務理念充分表現為“以人為本”。對于高危藥品帶給患者的危害,護理人員必須全面了解和掌握,并制定出具有高操作性的計劃方案,明確護理服務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護理質量,提升患者的信任程度。應用風險管理措施,將病區高危藥品管理中存在的護理風險加重分析,且采用有效的方法,把護理行為進行規范化,提高護理人員的“三意識”,即責任意識、法制意識及服務意識。總而言之,在醫院病區高危藥品管理過程中,積極采用風險管理措施,能夠減少護理安全事件發生,提高患者信任度,增強護理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夏同霞,羅曉蘭,王玉和,劉明賢,孫凌霞,李琳育.風險管理在我院病區高危藥品管理中的應用及體會[J].中國藥房,2010,7(17):34-40.
[2]楊旭芳,宣彩君.持續質量改進在病區高危藥品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藥房,2009,8(13):23-30.
[3]劉云霞,潘川疆.淺談我院病區退藥對藥房藥品質量產生的潛在危害及防范措施[J].當代醫學,2011,9(04):56-67.
[4]孫世光,李秀敏,崔杰,閆薈,張秀英,陳海花,吳海燕,余明蓮,李丹.醫院高危藥品管理模式研究[J].藥學服務與研究,2010,6(04):78-80.
[5]王秀鋒,馮文超,張海蕓,聶春麗,楊雪萍.臨床高危藥品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1,5(04):39-45.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2012年全院25個臨床科室病房藥柜質量管理發現的問題進行回顧性的總結,分析不安全問題發生的原因,并根據我院病房藥柜質量管理統一模板來記錄2012年和2013年兩個年度臨床科室病房藥柜管理質量檢查的分值。
1.2方法 針對2012年檢查中發現的現存或潛在的問題,進行原因分析,自2013年起將護理風險管理應用于臨床科室病房藥柜管理中。
1.2.1問題分析 對2012年度病房藥柜質量管理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發現出現不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①臨床護士風險意識不足,缺乏對藥品使用風險的識別及預防能力;②臨床用藥種類繁多,更新速度快,護理人員的藥物相關知識更新落后于臨床藥物發展;③對高危藥品的管理不規范,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④護理工作者責任心不強,未及時對藥品質量進行檢查,對藥品數量的清點不重視,導致藥品過期變質或使用后未及時補充;⑤臨床護士為非專業藥學人員,對藥品的儲存要求掌握不全面,對藥品的貯存不當,導致藥效降低,嚴重者還會導致藥品產生毒副作用。
1.2.2護理風險管理對策
1.2.2.1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制定出相應的藥品管理制度。要實現藥品的規范化安全管理,首要的任務就是制定出相應的藥品管理制度。醫院藥劑科應與護理部進行通力合作,要求制定相對應的藥品管理制度,這樣才能保證制度的科學性與可行性。成立醫院三級藥品質控體系,對各臨床科室病房藥柜的管理質量進行檢查和督導,采用不定期檢查的方式;病區的護士長應保證每月對藥柜藥品的數量和質量進行一次檢查;各臨床科室的質控小組成員的檢查頻率為1次/w,三級質控體系的建立可以實現藥品質量的層層把關,出現問題追責到人的管理目標。三級質控并不僅僅停留于檢查出問題,更重要的職責是對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制定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并重點檢查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持續的質量改進。
1.2.2對臨床科室護理工作人員進行及時有效的培訓,提高護理工作者的藥物相關知識及藥品管理風險意識。培訓的內容包括相關的安全法律法規,護士條例,臨床藥品使用指南等,為了獲得更專業的知識培訓,可以邀請藥劑科的專業藥師開展藥物知識講座,通過多形式多內容的教育和培訓,切實提高臨床護士實施安全用藥的能力和對臨床藥品管理風險的識別和預防能力。重點加強高危藥品的管理,所有高危藥品均應統一標識,標識要清晰醒目,藥品應定點放置,并有專人進行管理。
1.3評價指標 以實施風險管理前后各臨床科室病房藥柜根據我院病房藥柜質量管理統一模板來記錄的檢查得分值為評價標準。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實施風險管理前后病房藥柜檢查得分值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風險管理前后各臨床科室病房藥柜專項檢查得分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護理風險管理后的病房藥柜檢查得分值顯著高于風險管理前,(P?0.05),見表1。
關鍵詞:高危藥品;臨床應用;護理人員
2009年我國了高危藥品目錄,都是藥理作用顯著且迅速,藥物本身毒性大,使用不當極易發生不良反應,甚至危及生命的藥品,高危藥品的管理涉及醫療領域多個環節從醫生開處方、藥師調劑、到護士給患者治療等貫穿整個醫療過程[1-2],護理工作無疑是最后一道防線。目前如何提高護理隊伍對高危藥品的認識,保證護理工作中正確使用高危藥品,避免日常工作差錯事故的發生已成了關鍵問題。
1 制定高危藥品目錄
在醫院藥事管理委員會指導下,建立由藥劑科負責,醫、藥、護三方參與的高危藥品管理小組,參考2012年3月中國藥學會醫院藥學專業委員會《用藥安全項目組》制定的的高危藥品目錄,結合本院臨床實際應用情況,組織制定出本院高危藥品的品種目錄。負責高危藥品相關知識培訓及督導、檢查;嚴格規定高危藥品的使用規范、臨床注意事項等。對病區高危藥品進行規范化管理,顯著提高臨床用藥的準確性。
2 發揮護士在高危藥品中日常管理中的作用
2.1護士在高危藥品用藥中的關鍵作用 護士的工作貫穿整個用藥過程,高危藥品也不例外;從醫囑的核對到用藥的整個過程都十分重要。據美國的一項研究統計,住院患者所受到的醫療傷害為3.5%,而用藥疏忽或錯誤占到其中的7%,醫生開醫囑與護士的核對,藥品的包裝與名稱類似等[3]各環節環環相扣,每一環節疏忽都可能造成事故,而護士執行醫囑用藥,又是最后一環。
2.2護士領取高危藥品和保管中的隱患 大多數病區為護士輪班領取普通及高危藥品,每天領用藥品量大,品種多,無專人保管,加之治療室面積小,分類、存放時,會因藥名、劑型、包裝外觀等相似而會出現差錯;其次內分泌專科,大多為糖尿病患者,稍不注意就能忽略需低溫、避光等保存的藥品,導致藥物效價降低甚至變質;另外警示標識不規范、不醒目;“三查七對”交接流于形式等都是影響高危藥品用藥安全的隱患。
2.3護士核對、執行醫囑、使用中的隱患 一類是由于護士的知識結構,對高危藥品認識不夠,責任心不強,再與醫生溝通不徹底,加之醫生書寫不規范,字跡潦草,臨時修改醫囑后未及時通知護士,極易造成護士盲目執行而釀成錯誤;第二類因藥名、劑型、包裝相似,患者住在同一間病房,液體擺放相鄰或名字相似等,造成核對混淆;第三類治療過程中“三查七對”不到位,對患者宣教不到位,滴速過快或過慢,護士工作過忙用藥過程中巡視不到位,不能及時發現問題,都能導致用藥錯誤的發生。
3 護理團隊安全使用高危藥品的措施及制度
3.1狠抓繼續教育關 要不斷完善護士的知識結構,做好高危藥品的培訓工作,把高危藥品宣傳冊發放到每個病區,組織護士專門學習,使每一個護士對高危藥品的重要性都有一個正確、清晰的認識,提高防范用藥安全的風險意識;請專家在全院舉行高危藥品知識講座,讓高危藥品的概念深入人心;同時鼓勵護士通過不同的途徑自學,做好患者的用藥宣教,使合理、安全用藥的概念普及到每一例患者。鼓勵患者參與治療的全過程,把用藥后的自身感覺及時反饋給醫務人員,醫務人員也要主動與患者交流,詢問患者用藥后的感受,以減少用藥錯誤及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3.2規范使用關 醫生開醫囑后,護士正確的執行醫囑把好最后一道關;因此護士的工作十分重要,關系到臨床合理用藥的每個環節,與每位患者藥物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緊密相連[4]。因此高危藥品使用過程的標準化管理是必須的。首先要認真核對醫囑,執行過程中嚴格執行雙人復核簽字制度,確保正確的藥物、劑量用在正確的患者身上,同時對于藥品的濃度、滴注時間,給藥途徑等應符合相關規定,以確保療效。細化管理流程,建立重點藥物使用觀察制度,給正在使用高危藥品的患者紅色警示標簽,嚴格交接班制度,對特殊患者,特殊藥物要做好用藥交待,提醒家屬不要隨意調整液體的滴速,在使用過程中護士要加強巡視,發現問題終止治療并及時報告。
3.3規范化的管理與自律 我院因病種不同,每個病區可制定自己的常用高危藥品目錄,固定基數,專人管理,每日核對,賬物相符;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高危藥品按規定存放專柜,設置醒目警示標志,盡量原包裝存放,不得與它藥混放,包裝、名稱相似的藥必須分開定點放置,并設置橙黃色警示卡,提醒護士配藥時注意;需低溫的高危藥品放入冰箱恒定的位置放置,遵循先進先出的原則,保證藥物療效。堅持每天“三查七對”,最終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使這種工作狀態常態化。
3.4病區與藥房緊密結合,實行對口服務 藥師定期到病區檢查藥品情況,第一時間了解病區藥品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協助病區管好藥,用好藥;藥師及時把最新的藥物信息傳達到病區,開展用藥咨詢教育,特別是新藥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項及不良反應,使護士更好地做好臨床觀察[5]。
4 討論
如今醫療市場競爭如火如荼,而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提高醫療質量越來越受到重視;所以醫療護理質量和服務水平的整體提高,已成為大家關注甚至患者選擇就醫的重要因 素[5-6],護士始終處在醫療的第一線,從開始執行醫囑到藥物治療,到中間巡視觀察,到最后結束治療,聯系著治療的每一步,是把關者[7];因而全面提高醫療護理水平是當務之急,通過規范化的培訓和管理,強化操作規程,普及高危藥品的相關知識,改善護士的知識結構,增強安全用藥意識;護士的責任心不斷強化、使命感,環環相扣,使高危藥品管理上了一個臺階,醫藥護三方密切合作,讓患者及家屬也積極參與其中,保障了高危藥品用藥的安全性,大大減少了護理質量差錯率。
參考文獻:
[1]佚名.Inst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Practice[EB/OL].
[2]呂少芳,陳金秀.醫院高危藥品的風險防范與管理[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1,23(4):499-500.
[3]張飛雪,葉鳳珍,葉曉丹.臨床護理安全用藥管理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醫院,2010,2:74.
[4]夏同霞,羅曉蘭,王玉和,等.風險管理在我院病區高危藥品管理中的應用及體會[J].中國藥房,2010,21(17):1553.
[5]江文仙,華志珍.藥劑師參與病房藥品管理工作體會[J].中國藥業,2012,21(4):56.
【關鍵詞】品管圈;高危藥品管理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工作性質相同、相近或互補性質的基層工作人員本著自動自發的精神組圈,按照一定的活動程序,運用科學統計及品管手法,啟發個人潛能,通過團隊力量.結合群體智慧,持續改進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改善品質,。①
2000年,美國醫療安全協會(institute forsafemedication practices,ISMP) 將可造成病人傷害的最高風險藥品列為高危藥品,并正式提出高危藥品(high―alert medication)概念。 ②定義為:是出現差錯的情況可能不常見,若使用不當會對患者造成嚴重傷害或死亡。WHO 對高危藥品的管理視為醫療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 ③2008年公布的高危藥品目錄有19類。④而臨床上的護理人員是用藥發生差錯的高危人群,是各種藥物治療的直接執行者。怎樣進行高危藥品的管理、發揮高危藥品有效、安全的臨床作用、保障用藥安全,是優質護理服務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針對神經內科高危藥品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我們于2012年10月-2013年5月成立品管圈,運用品管理論及方法對高危藥品進行規范化管理,經過一段時間的驗證,初見成效,現將具體做法與體會介紹如下。
1 一般資料
1.1 成立品管圈 神經內科共有護理人員19名,年齡23~52歲,平均年齡31歲;工作年限:5年內9名,5~10年4名.11―20年3名,20年以上3名;學歷:中專2名,大專7名,本科10名;職稱:護士8名,護師6名,主管護師4名,副主任護師1名。全科人員均為Qcc成員,選出圈長(由責任組長擔任)、輔導員(由護士長擔任)各1名。
1.2 確定本圈主題:高危藥品在神經內科的規范化管理與應用。
選題原因:神經內科重病者多,大,用藥種類復雜,高危藥品使用頻繁。如使用失誤輕則影響治療.耽誤病情.重則造成病人生命危險,嚴重影響醫療護理安全。
1.3 明確品管圈成員責任
圈長負責對品管圈的活動統籌安排;輔導員負責對品管圈活動的指導與監督;圈員參與活動中每個步驟的實施。
2 活動步驟:
運用PDCA品管模式對高危藥品進行管理。
2.1 P(Paly)計劃階段:
2.1.1 現狀調查 自行設計了高危藥品認知度問卷,對本科室成員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對高危藥品概念、目錄、儲存條件、適應癥、不良反應、常用劑量、使用途徑、護理注意事項的認知。
2.1.2 明確高危藥品目錄 對神經內科現行用藥進行篩選,參考ISMP公布的高危藥物目錄,最終確定本科室的11種高危藥品,主要有: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腎上腺素受體拮抗劑,高濃度電解質制劑,肌肉松弛劑,抗凝藥,胰島素,抗心律失常及改變心肌力藥物,造影劑,全靜脈營養液,鎮靜藥。
2.1.3 通過全體圈員集思廣益,從人員因素、設備因素、管理因素三方面找出高危藥品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見表1所示:
2.2 D(do)執行階段:
2.2.1 進行科內藥品知識培訓,培訓內容包括:高危藥品概念、種類、常用劑量、極量、用法、禁忌、注意事項、嚴重不良反應等相關藥理知識。
2.2.2 通過品管活動,成立科室高危藥品管理小組,設立專人負責(高年資主管護師),全體圈員參與管理。
2.2.3 規范化放置:1、設置高危藥品專用存放柜,不得與其他藥品混放,必要時可以加鎖;2、專柜外貼有醒目標識,用黑色警示牌提醒;外觀相似度高的藥品分開標識,如10%的氯化鉀(10mL)、10%氯化鈉(10mL)和硫酸鎂注射液(10ml),氯化鉀用紅色,濃氯化鈉用黃色,硫酸鎂用藍色,放專柜陰涼處,控制溫度0-30度,濕度45%-75%,干燥通風,避免陽光直射。
2.2.4 高危藥品配置、使用時實行雙人核對,嚴格執行給藥原則,保證患者姓名、藥品名稱、劑量、用藥途徑、時間準確無誤,做好風險防范和差錯預防。
2.2.5 加強高危藥品效期的管理,按照失效期的先后順序放置,做到藥品先進先出。
2.2.6 固定高危藥品儲備基數,隨用隨補充,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
2.2.7 提高處理問題醫囑的能力。對有疑問的醫囑及時與醫生核對并修改。
2.2.8 患者在使用高危藥品時,在輸液架上懸掛醒目標志,按醫囑要求嚴格控制輸液速度,加強巡視,床頭交接班,嚴密觀察用藥反應。
2.2.9 制定高危藥品風險告知流程,對患者實施安全用藥的健康宣教。
2.3.10 強高危藥品的不良反應監測。
C(check) 檢查階段:
品管圈圈長每月全面檢查高危藥品專柜一次,同時進行不定期抽查。分層對圈員進行相關知識的考核。
A(action) 處理階段:
建立高危藥品管理組織及制度,設置質控人員,將高危藥品管理納入本科室護理質量控制管理中,高危藥品規范化存放率要達到100%、護士對高危藥品相關知識掌握,查對制度執行率100%。
3 評價方法
①將品管活動前后高危藥品管理質量考核成績進行對比。考核內容包括:高危藥品管理質量、數量、存放狀況、藥品保管環境、藥品效期管理、交接本登記情況及搶救車、毒麻限劇藥品管理等,總分100分。
3.1 統計學方法
數值采用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Y2檢驗,P
4 結果
4.1 實施前后高危藥品管理質量考核評分比較
實施前藥品管理質量考核評分為(85.07士4.95),實施后為(92.59±2.65),兩者比較,t=4.35,P
5.討論
通過品管圈活動對本科室高危藥品的安全管理.不但提高了高危藥品管理質量,同時也提高了醫務人員的工作責任心。護理工作的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益也帶來了增長,有效降低了由于高危藥品使用不當而帶來的嚴重醫療事故。增加了患者的用藥安全性。通過高危藥品管理制度的實施.護理人員對高危藥品的認識有了明顯提高,為防止嚴重的藥物不良事件的發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相信在全科護理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們肯定會把這項工作做得更完美,把病人的用藥風險降低到最小。
參考文獻:
[1] 盧芳燕,江南,趙銳神.推行護理品管圈活動的困難因素調查及對策[J].護理與康復,201l,10(8):664―666.
[2] 張幸國,吳永佩.高危藥品安全管理的實踐與對策[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9,25(9):600-602.
實
施
方
案
為響應國際衛生組織及世界兒童基金會發起的創建愛嬰醫院活動的倡儀,為了普及愛嬰知識,提高母乳喂養率,降低嬰兒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于2014年9月起在我院開展創建“愛嬰醫院”活動。通過活動,提高我院產兒科技術服務人員的服務水平和能力,提高住院分娩率,實現愛嬰宗旨。特制定實施方案如下:
一、目標
通過在衛生院愛嬰活動的開展,普及母乳喂養知識,促進母乳喂養的成功經驗,使我院的產兒科專業技術服務水平和能力不斷提高。
1、推行住院分娩,在本鎮住院分娩率達80%以上;
2、住院分娩的新生兒母乳喂養率達95%以上,6月嬰幼兒母乳喂養率達80%以上;
3、實行母嬰同室,按需哺乳,建立母嬰同室制度。實現“三早”既早開奶、早接觸、早吸吮,“三早”率達100%;
二、實施內容與具體措施
1、建立領導機構
加強領導,組織實施我院開展創建愛嬰醫院活動,把創建愛嬰醫院與提高住院分娩、提高產科質量和促進孕產婦保健和兒童保健工作結合起來;成立組織機構,制定措施,抓好落實。要求按照創建“愛嬰醫院”全球十條標準的要求,進行自我評估。并要成立以院長為組長、婦產科、兒科、防保科等參與的創建愛嬰衛生院領導小組,院長親自抓。各司其職,積極主動的做好創建愛嬰醫院工作。成立技術指導小組,負責對創建工作的指導和業務培訓,
2.制定愛嬰醫院的工作制度。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促進母乳喂養成功的十點措施》、《國際母乳代用品銷售守則》,制定出有利于貫徹母乳喂養規定的本院的規劃及制度。規劃應包括創建愛嬰醫院的組織領導、實施方案、培訓計劃、所采取的措施及達到愛嬰醫院標準的時間。有關規章制度應包括:住院分娩制度、健康教育宣教制度、母嬰同室消毒制度、孕產婦保健管理及接診、轉診、訪視制度,醫護人員工作職責等。并且建立促進母乳喂養的支持組織,通過醫院的熱線電話、母乳喂養咨詢門診,解決在母乳喂養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3.宣傳培訓工作
宣傳培訓工作是創建愛嬰
醫院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在廣大醫務人員中開展促進母乳喂養的知識和技能的宣傳培訓。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活動,營造良好的愛嬰氣氛。在醫院母嬰所到之處張貼婦幼保健的掛圖、海報以及促進母乳喂養的“雙十條”規定等。也可利用書、畫、板報、標語、展版、錄像等多種方式宣傳母乳喂養的好處、母嬰同室的重要性和按需哺乳以及“三早”的重要意義。培訓方面,制定對各類人員的書面培訓計劃,培訓內容及教材按衛生部編印的《創建愛嬰醫院18小時課程》和《母乳喂養培訓教材》、WHO/UNICEF制定的《促使母乳喂養成功的十點措施》和《國際母乳代用品銷售守則》及本院母乳喂養規定、促進母乳喂養適宜技術等為教材。培訓時間要求,全員培訓時間至少要達到8小時,婦產科、兒科人員培訓達到18小時,其中包括3小時的臨床實習。重點人員(助產士、產兒科護士)可增加授課與臨床操作時間,達到每一個醫護人員都能宣傳母乳喂養知識,指導和實施促進母乳喂養的適宜技術。培訓結果及要求,必須對本單位全體職工進行母乳喂養知識與技術的培訓。對所有接觸母親、嬰兒和兒童的醫務人員均進行促進母乳喂養適宜技術的重點培訓。通過培訓、考試使全院職工都掌握了有關愛嬰醫院的知識,成為愛嬰醫院的支持者、宣傳者、執行者,人人樹立愛嬰的意識。
4.產兒科建設
創建愛嬰醫院與產兒科建設和產兒科質量密切相關,首先有產科和兒科。包括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硬件指房屋、設備和人員等。軟件指制度規范和病歷文書資料等。
(1)房屋。產科門診:有婦產科門診室一間,面積不少于15平方米。產科檢查床須用屏障與外界隔開,有條件的應設單獨的檢查室。分娩區:分娩區總面積應在80平方米以上,相對獨立,遠離污染源,分娩區與外界之間應有緩沖區,緩沖區內有更衣、換鞋處。分娩區內應設有待產室和分娩室。待產室應設待產床1張。分娩室面積不小于15平方米,地面、墻壁、天花板應便于清潔和消毒,光線充足,環境安靜,室內應有調溫設備,應設電源接口和流水洗手設施。分娩室在一樓應設地漏。手術室16平方以上。母嬰同室區:每組母嬰床使用面積不少于5平方米,有調溫設備,室內安靜、清潔、通風、光線好、溫度適宜。
(2)、設備:基本設施:檢查床、待產床、產床、照明燈敷料柜、器械臺、推車(擔架)、急救藥品柜(內放急救設備藥品)、紫外線燈、常規消毒設備、刷手與污物處理設備、污物桶、調溫設備。診斷測量用具類:
體重計、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嬰兒磅秤、軟尺、骨盆測量器、多普勒胎心儀(或筒式、額頭式聽診器)、集血器、量杯、磅秤、時鐘、消毒手套。治療器械類:注射器、開口器、舌墊(壓舌板)、電動吸引器、胎頭吸引器、產包、導尿包、側切縫合包、刮宮包、內診包、氧源吸氧裝置、新生兒氣管導管、吸痰管、新生兒復蘇囊、新生兒保溫用品、給氧面罩、新生兒喉鏡、輸液器、輸液架、沙袋、上下葉拉鉤、宮頸鉗、卵圓鉗、刮匙。其他設備:醫院應具備B超、心電圖機、X光機、健康教育基本設備和材料,醫院應嗵開展血、尿、便常規、乙肝五項、血小板、紅細胞積壓、出凝血時間及肝腎功能檢查等,應有測定血型條件。以上設備要定時檢查維修,應保證在功能狀態,要隨時可及、隨時能夠投入搶救。
(3)、床位:設床位不少于6張。并配備嬰兒床。
(4)、科室設置:設獨立婦產科。條件不具備可暫不設獨立的產科,但婦產科檢查室與產科檢查室分開;婦科病房與母嬰同室嚴格分開。
(5)、藥品:宮縮劑、心血管系統藥物、解痙藥、降壓藥、升壓藥、鎮靜藥、利尿藥、止血藥、補溶劑、糾酸藥、麻醉藥、其他必備藥品。以上藥品要求:在有效期內、規范擺放、安全保存、隨時可得、正確使用。
(6)、人員
助產工作應由2名以上獲得助產技術資格的醫生、助產士承擔,并有兒科醫師參與;取得助產資格并在產房工作的護士可作為助產士。助產技術人員應具有國家認可的中專及以上醫學專業學歷,取得醫師執業資格或護士執業資格。助產技術人員必須經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組織的助產技術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培訓與考核,具體考核內容根據助產相關技術所要求的確定。經考核合格,獲得從事助產技術的《母嬰保健技術考核合格證書》。助產技術人員每年應接受助產技術業務培訓,培訓應不少于20學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應結合實際提出助產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要求。助產技術人員脫離助產專業崗位2年以上者,需重新接收助產技術崗前培訓與考核,經考核合格方可上崗。分娩室施行24小時負責制,接產時必須由2名以上助產技術人員在場,進分娩室負責搶救危重新生兒。建立婦產科醫生、兒科醫生、助產士分工負責制度。
婦產科醫生:掌握所有助產相關技術
助產士:負責正常產程的觀察和處理
兒科醫生:參加新生兒日常查房及異常新生兒搶救。
(7)、助產相關技術
產前檢查:及時篩查高位母親和胎兒,給予保健指導,及時轉診;產程中母嬰監測技術:提供全程護理、監測產程進展、正確繪制產程圖、母嬰生命體征檢查、胎心聽診、羊水異常的識別等;正常分娩四個產程及新生兒處理;常用助產技術:包括催產素的使用、常規陰道分娩接生、人工破膜、人工剝離胎盤書、胎盤殘留剖宮術、會陰側切和簡單裂傷縫合等、胎頭吸引術等;、產婦及胎嬰兒危險因素識別、緊急處理及轉診;難產的識別、緊急處理及轉診;產科出血的預防、診斷、鑒別診斷、正確測量及估計出血量的方法,以及處理與轉診;
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及轉診;正確的消毒和隔離技術;母乳喂養適宜技術;健康教育及咨詢指導技術。
(8)、工作制度:產科質量管理制度;產科醫務人員職責分工及管理制度;高危孕產婦管理制度產科轉診、急救制度;出生醫學證明管理制度;與產婦死亡評審及嬰兒死亡評審制度;產科信息管理制度;人員培訓制度;產科病歷書寫規范;母乳喂養工作制度;其他臨床醫療規范和管理制度,包括值班及交接班制度、消毒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差錯防范制度、急救藥品管理制度、查房制度等。
(9)、必備常規
具體內容參照衛生部授權中華醫學會的婦產科診療常規及操作規范。一般需具備并掌握以下常規:妊娠高血壓疾病診治: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妊娠合并心臟病;妊娠合并肝臟病;妊娠合并貧血;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合并慢性腎炎;妊娠合并急性腎盂腎炎;子宮破裂;羊水栓塞;子宮內翻;產后出血;晚期產后出血;產科失血性休克;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產褥感染;引產、催產;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診治;新生兒寒冷損傷診治。
(10).兒科建設
硬件:成立專門的兒科,其房屋設備逐步達到縣級要求,至少有1名主治醫生職稱的兒科醫生負責兒科技術把關。內兒科病房內設置1-2間房屋為兒科病房,設床位2-4張;逐步配備嬰兒取暖設備,復蘇設備,紅外線輻射搶救臺,吸痰器等。內兒科內有1-2名以兒科專業為主的兒科醫生,同時兼新生兒科醫生工作。
軟件:建立必備常規,掌握鎮鄉能夠處理的基本技術,按等級醫院標準書寫兒科病歷及建立兒科文書
(11).產兒科質量管理。產科門診建立健全與產婦保健及高危產婦管理監護制度;建立填寫《孕產婦保健建卡登記本》、《孕產婦保健卡》和《高危孕產婦管理監護登記本》;常規開展孕產婦母乳喂養知識及婦幼保健知識指導,并填寫《母乳喂養及婦幼保健知識宣教登記本》。產科病房實行24小時值班制,在第一時間迅速出擊組織搶救高危重急孕產婦,并做好搶救記錄。對本院不能處理的高危重急孕產婦建立轉診轉院制度并能及時安全上轉。及時認真填寫分娩及產傷記錄:產科病歷按等級醫院標準書寫;病歷產科一律書寫病歷。陰道分娩、各種難產、破宮產在施行手術前試產時均使用產程圖,做到嚴密觀察產程進展,及時識別產時高危,及時處理各產程。常規應用阿氏評分,凡評分>7分者做到產后半小時內進行皮膚接觸并開始吸吮。對產婦常規開展母乳喂養知識及技巧培訓指導。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保持母嬰室、分娩室及產房清潔,環境物體消毒符合要求。院內發生孕產婦死亡一周內組織討論及填寫報告卡及時報告。熟練執行助產常規:產后出血診療常規;新生兒窒息診療常規正確掌握破宮產指標。效益指標要求:剖宮產率不能超過20%;住院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萬分之四以下;產后出血率<5%;產褥感染率<0.5%;入院后8小時子癇發生率<0%;會陰Ⅲ度裂傷發生率0%;住院新生兒破傷風發生率為0;住院子宮破裂率為0;產科尿瘺發生率為0;新生兒重度窒息發生率<3%;無責任事故發生。
(13).醫療質量管理
建立正常、嚴謹的工作秩序,確保醫療質量與安全,杜絕醫療事故的發生,促進醫院醫療技術水平,管理水平,不斷發展。逐步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建立任務明確職責權限相互制約,協調與促進的質量保證體系,使醫院的醫療質量管理工作達到法制化、標準化,設施規范化,努力提高工作質量及效率。健全質量管理及考核組織。成立院科兩級質量管理組織,健全三級質量監督考核體系,建立病案管理委員會、藥事委員會、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醫療事故預防及處理委員會。分別負責相關事務和管理工作。健全規章制度:加強全面質量管理、教育,增強法律意識、質量意識。建立醫務人醫療技術缺陷檔案。建立完整的醫療質量管理監測體系。建立醫療質量管理獎勵基金。制訂醫療質量管理獎懲辦法,獎優罰劣。醫療質量的檢查考核的結果與科室、個人的效益工資、職稱晉升、年度考核、勞動聘用等掛鉤,與干部選拔及任用結合,實行醫療質量單項否決。
四、考核評估方法
參照創建《愛嬰醫院標準》,進行自行評估后,由衛生局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初評驗收。
五、實施要求
規范醫院管理,推行創建愛嬰醫院活動,以此為載體全面提高醫院產科服務質量,提高住院分娩率和母乳喂養率。醫院必須建立健全愛嬰衛生院的各項管理制度,嚴格遵守愛嬰醫院的規定。
六、實施時間
準備階段:2014年8月-10月
宣傳發動階段:2014年10月-11月
組織實施階段:2014年11月-2015年1月
自評階段:2015年2月
總結驗收階段:2015年3月
[關鍵詞] 新生兒;品管圈活動;產科病房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2(b)-0126-04
Value explore on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on reducing the nursing risk of neonatal in maternity ward of general hospital
WANG Ling JIANG Xiaoling
The T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on decreasing the nursing risk of neonates in maternity ward of general hospital. Methods 1200 neonates born in maternity ward of the T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Tongji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2 were enrolled, they were randomize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 group.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was established with early intervention and visual management methods, while the common nursing methods was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happening of diseases, recovery time and medical inccident affairs rat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No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morbidity rate of the two group (P > 0.05). But after carrying out quality management circle activity, jaundice hospitalization length significantly reduced from (7.11±0.52) d to (6.24±0.41) d (P < 0.01), pneumonia hospitalization length reduced from (8.05±1.02) d to (7.21±0.88) d (P < 0.01); neonatal adverse events rate decreased from 5.30% to 2.70% (P < 0.05). Conclusion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 obstetrical ward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nursing and decrease the adverse events.
[Key words] Neonat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Obstetrical ward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指同一工作現場、工作性質相類似的基層人員,自動自發地進行品質管理活動,組成的小集團。這個小集團,作為全面品質管理的一環,在自我啟發、相互啟發下,活用各種品管手法、全員參加,對自己的工作現場不斷地進行維持與改善的活動,并從中增加同仁之間的人際關系及和諧氣氛,稱為QCC活動[1]。QCC應用到護理服務行業是實現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徑,更是深化質量管理的重要環節[2]。產科病房在綜合醫院多實行母嬰同室的混合性管理,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病區,而綜合醫院產科護士同時擔負孕產婦和新生兒的護理工作,而新生兒又屬于與兒科交叉的圍生醫學范圍,護理工作繁雜,風險較大,必須同時保證母嬰的安全。綜合醫院產科的新生兒絕大多數屬于早期新生兒,容易發生意外事件及新生兒疾病,如何有效管理產科病房新生兒,防止新生兒意外事件的發生,并對于患病新生兒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品管圈活動是一種管理模式,它對潛在的醫療風險進行早期識別、及時評價和早期處理,以減少醫療事故和意外的發生以及風險事件對醫患雙方的危害及經濟損失。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產科自2012年1月以來,對病區新生兒的風險因素進行了分析,并探索品管圈活動在產科的應用,對新生兒風險加強管理,提高了護理質量,減少了護患糾紛及平均風險事件率,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12月我院產科出生的活產新生兒共12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其中對照組600例,孕齡32~42周,平均(37.0±4.0)周,男325例,女275例,剖宮產354例,順產246例,轉兒科共53例,納入研究547例。實驗組600例,孕齡31~42周,平均(37.0±4.2)周,男315例,女285例,剖宮產348例,順產252例,轉兒科共62例,納入研究548例。對照組和實驗組資料構成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凡是出生后由兒科醫生決定立即收治兒科的新生兒均不在本研究之列。
1.2 研究方法
除了按常規設置新生兒床頭卡和腕帶標識外,根據新生兒有無高危因素分別標識為高危兒,使用紅色卡片;非高危兒,使用綠色卡片。凡是新生兒母親存在疾病或分娩過程中有異常情況及新生兒存在疾病的標識為紅色高危兒卡片,而順產分娩的正常足月兒標識為綠色普通兒卡片。紅色卡片標識:床號、姓名、出生時間、體重、孕齡、Apgar評分、分娩方式、高危因素;綠色標識:床號、姓名、出生時間、體重、孕齡、Apgar評分。將卡片置于嬰兒床頭。同時對于產科護士進行培訓,提高對于高危兒的護理觀察和對高危兒可能發生疾病風險的認識,針對不同的標識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并防止惡性事件的發生,提高護理質量。
1.3 研究內容
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新生兒發生疾病的情況,發病后兒科住院天數,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4.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品管圈活動實施步驟
2.1 成立品質小組
小組人員共8名,護士長擔任圈長、護士長助理任秘書作會議記錄,圈員為產科病房護士3名和產科特需病房護士3名,所有人員都具有專科以上學歷。品管圈成立后,圈長帶領小組人員進行培訓,需掌握品質及品質管理的知識,通過投票結果,設定圈名為“愛心圈”;徽標以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徽標為底色的基礎上,兩個心形抱成一團;含義為“溫暖人心,溫暖我心”;同時明確了品管圈活動要求,圈長每周組織1次會議,每次會議時間50 min。
2.2 計劃
首先主題選定,圈長用激發每個圈員思維的形式,采用頭腦風暴法、根本原因分析法(RCA)等工具,提出新生兒在產科病房中的一系列問題,對照上級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的順序,然后集中意見,利用分類法依次篩選出主題,最終確立“降低新生兒在綜合醫院產科病房中的風險”作為品管圈活動主題。擬定活動計劃書,時間以6個月為活動周期,設定具體項目負責人和每步驟所需的時間。繼而對現有產科病房中新生兒風險進行現狀把握,從醫護因素、患者因素以及護理技術等進行檢查;通過流程圖將現行工作充分掌握,把現有產科病房中新生兒的現象與標準服務差距以及變化加以觀察和記錄,并設定改善目標值為5.23(目標值=現況值-改善值);經過圈會設定目標:降低新生兒在綜合醫院產科病房中的風險;3個月內提高護理質量。并針對護理質量低下問題采用頭腦風暴法,通過魚骨圖特性要因圖分析護理質量低下的原因,選出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醫護人員與新生兒家長的溝通、護理操作流程、健康教育等四個要因;對四個要因再做一次檢查;最終在第8周完成了從人員、護理和環境解析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根據要因擬定護理措施。具體見圖1。
圖1 品管圈活動實施步驟
2.3 護理對策實施
2.3.1 細化產科病房中的護理工作內容
2.3.1.1 保暖 因新生兒皮下脂肪少,排汗能力差,身體對外界溫度變化的調節能力差,新生兒體溫極不穩定。出生后立即放于熱輻射式搶救臺上,用干毛巾擦干新生兒,并采取各種保暖措施,使新生兒處于中性溫度中。回到病房后棉被保暖。
2.3.1.2 喂養 提倡及早喂養,以防止低血糖。提倡純母乳喂養,由于有醫學指征可采取配方乳。試喂5%糖水5 mL,每2小時1次,喂兩次后無嘔吐開奶。喂奶時將新生兒抱起取半臥位,喂哺前,先將乳液滴于喂食者手背測試乳溫,無燙灼感方可喂哺。人工喂養的奶量:出生第1天,30~60 mL/(kg?d),第2天60~90 mL/(kg?d),第3天90~120 mL/(kg?d),具體的奶量應根據新生兒的情況酌情增減。
2.3.1.3 保持呼吸道通暢 出生后及時清理呼吸道,吸凈口鼻及氣道的羊水,保持呼吸道通暢。普通新生兒可放置于一個30°左右的斜坡式床墊上,并使其側睡,防止溢奶而引發窒息。高危兒可再其基礎上,仰臥時可在肩下放置軟墊,避免頸部彎曲。一旦發生呼吸抑制,可輕彈、拍打足底或托背等恢復呼吸,同時遵醫囑給予吸氧,氨茶堿。
2.3.1.4 預防感染 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并加強對家屬預防感染知識的宣教。每次接觸新生兒前必須洗手,以防止其交叉感染。新生兒每天須洗澡,以保持皮膚的清潔。每次大便后臀部須用溫水清洗,勤換尿布。保持臍部清潔和干燥,須用碘酒消毒。
2.3.2 優化產科病房中的護理人員技能
提高護士對各項操作的熟練性,注重護理知識的專業性。針對在產科病房中常見的新生兒嘔吐、新生兒黃疸、新生兒感染、新生兒吸入性肺炎等疾病進行臨床護理路徑研究,并每月一次進行業務學習;對疾病進行歸類,由各專業護士負責學習和指導。護士必須在床旁進行交接班,晨間交班護士長必須到場,確保交接班的完整性。旨在最大限度地減少新生兒及其家長的生理和心理的創傷,預防不良事件的發生。
2.3.3 加強高危新生兒家長健康教育
入院時由接待護士對高危新生兒家長進行初次健康教育。主要講解高危兒的護理程序、簽署高危新生兒特殊治療及護理知情同意書。在住院期間,由護士對家長集中進行早期干預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培訓1~2次。采用多媒體教學,結束后發放指導材料及調查表,了解家長對培訓內容的掌掘情況由產科護理人員對家長進行“一對一”的干預操作示范指導。對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方式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方式采用書面、面對面傳授、電話、短信、E-mail、QQ、飛信等形式,從根本上彌補了產科病房開展中的不足,滿足了新生兒家長的需求,推動了醫院的發展。
2.3.4 早期干預
新生兒科護理人員對高危新生兒實施早期干預,主要包括視聽刺激、新生兒撫觸及嬰兒被動體操訓練等,每日2~4次,于喂奶前30 min或兩次喂奶之間、高危新生兒清醒時進行。干預訓練時家長進行觀摩,并指導家庭干預。
3 結果
根據計劃6個月后進行效果確認。另選取黃疸和肺炎新生兒轉兒科后住院時間進行比較,實驗組黃疸住院天數為(6.24±0.41)d,對照組住院天數為(7.11±0.52)d,兩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實驗組肺炎住院天數為(7.21±0.88)d,對照組住院天數為(8.05±1.02)d,兩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產科病房中新生兒常見疾病比例見表1,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率情況見表2。
表1 產科病房中新生兒常見疾病的比較(例)
表2 實施品管圈管理前后新生兒不良事件發生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χ2=4.668,*P < 0.05
4 討論
綜合醫院產科新生兒護理工作是由產科護士承擔,產科新生兒均為早期新生兒,極易發生疾病及意外事件,如何規范和提高產科新生兒的護理工作,有效規避醫療風險和意外事件是十分重要的,一旦發生意外或疾病,及易導致家屬誤解,導致醫療糾紛發生[3]。新生兒安全管理是產科病房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有效的回避護理風險,關鍵是提高護士防范風險的意識和能力[4-7]。開展品管圈活動以來,全體護士參與品管圈活動全過程,護士們的工作責任心與滿足感增強,主動服務及團隊精神明顯改善,科室的凝聚力更強了,加強了護患溝通,護士對患者全程、仔細、周到的評估和護理,各種健康教育落實到位,提高了服務質量及患者的滿意度,全科護士積極參與實施前后的護理措施,對降低產科病房中新生兒風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院產科自2010年起將品管圈管理模式應用到科室新生兒的護理管理中來,對新生兒的高危風險因素進行分析,針對隱患不斷完善各種制度,如安全宣教制度、病房管理制度,風險防范措施等,并同時對科室醫護人員進行風險意識教育和規章制度學習,組織操作技能考訓練和考核,增強了醫護人員自發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用卡片在新生兒床邊進行標識,對普通新生兒和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兒施行具體的觀察護理措施,對其存在的疾病和意外風險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處理,及時干預,研究顯示,護理人員積極主并進一步加強健康宣教,加強護患溝通,使產婦及家屬在理解、接受的基礎上,積極配合護士進行風險管理[8-9],可以很好地改善護患關系。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及現代護理模式的不斷完善,給產科母嬰護理的要求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10-11]。實施品管圈管理后,有效提高了護理人員的責任心,調動了護理人員的主動服務意識,對高危新生兒疾病做到早期發現,并縮短治療時間,減少意外事件的發生,新生兒的安全得到保障,產科護理質量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 蔡寧,周玲.“QCC”方法在提高門診藥房的服務管理品質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2,9(35):146-148.
[2] 陳連珍.品管圈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對腦梗病人實施健康教育的結果[J].求醫問藥,2011,9(5):52-53.
[3] 邱敏芬.產科病區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風險管理[J].護理雜志,2006,23(9):79-80.
[4] 李加寧,宋燕賓.建立護理風險管理機制確保護理安全[J].南方護理學報,2004,11(9):57-58.
[5] 曹華華,鄧慧,胡妍,等.品管圈在降低頸叢麻醉術后排尿障礙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3,19(1):153-154.
[6] 鄧文娟,肖艷蘭,黃河清,等.母嬰床旁護理對產婦及家屬遵醫行為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3):22-23.
[7] 程友花,王蕾.品管圈活動中爭創“無鈴聲呼叫病房”對策[J].中國醫藥導報,2012,9(30):127-128,131.
[8] 賈麗華,蔡綠花,盧彩萍.品管圈在提高乳腺癌術后患者功能鍛煉遵循率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0):888-889.
[9] Ottosson B,Hallberg IR,Axelsson K,et al.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surgical care impaired by cuts in expenditu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nursing care at a surgical clinic [J]. Int J Qual Health Care,1997,(9):43-53.
[10] 周源芝,王文艷,董養珍.孕期健康教育對剖宮產率的影響[J].西部中醫藥,2012,25(9):102-104.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我市68所基層醫療機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其68所基層醫院均選自我市各個地區,代表各地區基礎醫院的護理管理,其中社區衛生院18所,鄉鎮衛生院25所,村衛生院25所。
1.2—般方法
對近兩年內我市的68所基層醫院進行現場檢査、現場督導以及現場考核,共實施次數為30次,主要調查內容有急救物品與無菌物品的合格率、藥品管理與病人管理質量與安全等。對調査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將其統計匯總。
2結果
2.1急救物品與急救設備的管理
有9所醫院急救車置于病區巷道,6所醫院置于普通病房;急救車物品放置凌亂、清潔度差有15所;未配備氧氣袋36所,未依照要求配備面罩和呼吸囊45所;新生兒室、產房、兒科所用舌鉗與開口器均為成人型號有27所;沒有裝備電動吸引器的有18所,沒有位于充電備用狀況有6所;搶救床頭靠墻,無法實行氣管插管急救有24所;洗胃器材以及溶液簡陋或陳舊的有27所。
2.2無菌物品的管理
經病區自行簡單清洗以及無菌包的制作的有42所,包布為薄棉片或是一次性洗滌再用的有6所;無菌包里沒有化學指示卡以及信息追蹤卡有27所;采用過期包以及濕包有6所;需要壓力滅菌的物品與器械利用低效消毒液浸泡,并且軸節沒有完全浸泡和打開,官腔未注消毒液有24所;金屬器械損壞有28所;沒有記錄和監測消毒液濃度、浸泡時間和效果的有28所;無菌物品隨意放置的有15所,和藥品、非無菌物品等用物混放的有12所;無菌包應用時忽略衛生條件的有30所。
2.3藥品管理
高危藥品隨意放置的有15所;藥品基數大,査出過期藥品有18所;藥品存儲位置混亂有21所;各種品規的抗生素混放有15所;平常靜脈用藥混放和裸放有30所;藥品變質變色有12所;冰箱藥品管理差、清潔度差有9所。
2.4病人管理
未嚴格遵循“綜合醫院分級護理指導原則”,患者或家屬自行排氣和放液有33所;查對制度未落實的有21所;護理措施難以滿足病情、未遵醫囑的有18所;患者健康教育差的有24所;氣道、引流管以及皮膚護理質量差有21所;沒有采用責任到人的護理模式有48所。
2.5檔案資料管理
培訓內容空洞的有24所;醫療事故處理不妥善的有28所;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不健全的有25所。
3討論
基層醫院護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醫療安全與醫療質量,并且還會對醫療機構的發展造成影響。通過本次研究調査結果顯示:現階段基層醫院的護理管理制度存在許多缺陷,其醫療安全以及前景使人擔憂,必須改善基層醫院的護理管理質量,具體應對策略如下:
3.1從管理層著手,強化管理力度
基層醫院要改善護理管理現狀,首先應當轉化管理理念,強化護理管理力度,對各項護理工作需要嚴格遵循護士條例中的有關規范,并且安排足夠的人力和物力。分配人員時必須公正合理,按照各部門長期用人狀況來設定護理內容以及護理區域,采用考核制來區分護理人員等級,依據護理水平以及能力的不同將其合理分配工作與區域。另外管理人員還要重視醫院的規范化以及制度化管理,保障護理工作能夠有秩序地進行。
3.2充分調動團隊力量,改善整體護理質量
醫院的發展離不開管理人員,而醫院的主體是院內醫護人員,所以護理管理需要充分調動專家團隊以及有關部門的力量,實行現場督導、審評以及巡査等工作,將院內研究和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出來,相互交流,共同改善院內的整體護理質量。
3.3開展護理培訓,強化專業水準
基層醫療機構組織的培訓較為缺乏,而培訓是教育醫療工作者的最佳方式。在能夠實踐的基礎上,基層醫院需要分科室、分批次地組織護理人員開展培訓,利用新技術、新科學以及新思維來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技能和知識。
3.4重視細節,切忌遺漏
摘要:醫院手術室護理工作的好壞不僅影響護理工作的全過程,而且直接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因此有效管理是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和樹立專業形象的關鍵。我院通過制定手術室護理流程的內容及其對策,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護理,提高了手術室管理質量,現總結如下。
一、組織管理
我院通過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的職能,采用美國的法約爾管理方法,有年、季、月、周計劃。明確分工,協調好護患之間和同事之間的關系,控制對檢驗工作是否與制定計劃相一致,及時發現和糾正偏差。要求護士做到的管理者必須做到,護士長以身作則,在工作中做到人性化管理,有布置、有措施、有檢查、有總結。
二、工作管理
為了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與工作效率,首先要加強手術室護理的程序化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確實有效的規章制度。認真做好術前、術中、術后的核對工作,并記錄在手術室護理記錄單,我院自2002年9月份根據衛生部的要求,凡住院的手術患者均有手術室護理記錄與病歷保存歸檔,護理部不定期的檢查記錄的完整性,幾年來未出現因核對不清而影響手術安全的現象。做到工作管理程序化,有章可循,有據可查,責任到人,按責上崗。幾年來未出現因核對不清而影響手術安全的現象。
三、質量管理
質量管理工作是最重要的一環。它是保證醫療護理質量提高的關鍵。制定持續質量改進計劃,科室成立質控小組,護士長為組長,副護士長為副組長,成員3人,每月有檢查有記錄。
3.1術前訪視
為了保證手術的預期效果,必須做好術前訪視,巡回護士在術前一天去病房訪視,會見患者先問好,作自我介紹,再詳細了解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病區、床號、住院號、術前診斷、擬手術方式、麻醉方式、化驗結果、了解病情和手術部位及過敏史,并做好心理護理,解除其緊張心理,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患者有較好的心態配合手術治療。
3.2嚴格掌握無菌技術操作管理
在手術過程中,如手術器械必須高壓滅菌和過氧化氫等離子滅菌,備好足夠的手術用物,每月監測空氣、物品的細菌培養,以利分析無菌技術管理。
3.3業務技術管理
每月組織業務學習2次以上,學習內容如復雜手術配合,重危病人搶救,新儀器的使用講解及掌握要點等。同時采用護士長早會提問,設護士工作質量記錄本等,每日記錄,月底統計,要求新護士認真做好工作筆記,加強業務學習,提高了工作效率,讓護士有更好的滿足患者的需求的概念[2]。熟練掌握手術配合工作,護士長不定時抽查,評定成績與年終考核掛鉤。
3.4專科配合效果好
根據護士的年資、能力大小、個人特長進行科學分工、合理安排,如進行心臟手術、體外循環、腹腔鏡、激光、骨科等手術、儀器操作要求精確、熟練,對不同的專科進行相對固定配合。這樣既促進專科配合,又促進專業性管理,同時亦取得各科手術醫生的滿意。
3.5標本管理
標本是疾病診斷的依據。因此我科對標本管理進行把關,凡手術結束的標本均由巡回護士放入標本袋,記錄好姓名、住院號、科室、床號及標本名稱等,由手術室護工親自送病理科,并做好標本的雙簽名工作。
四、設備管理
設備管理是現代醫院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手術日益創新,手術設備日益新穎,且種類較多。據統計,手術室各類物品達數千種,必須要有一套完整的物品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冊,才能保證各類手術儀器完整性。我科設器械護士一名,負責器械的供應和次日特殊器械的挑選,與設備科聯系儀器維修和保養工作。器械物品定位、定點放置,貴重儀器每日清點并交班,如C臂機、顯微鏡、進口電刀、各類內窺、鈥激光、低溫等離子消毒機等,使用后要登記,值班者每天交班。備用器械用后清洗消毒烤干上油。保護好各類儀器,防止遺漏,避免損傷,延長使用時間是設備管理好壞的關鍵。
五、環境管理
手術室的清潔衛生必須放在重要地位。我們制定嚴格的衛生制度。每天對手術室進行濕式掃、抹和整理。每周五下午徹底搞衛生,并進行細菌學的監測;對參觀人員制定入室制度,控制人員流動,減少空氣污染。避免交叉感染和院內感染的發生;保持室內安靜、整潔,為醫護人員和患者創造一個輕松和諧的環境,減少患者手術的心理恐懼。使手術室的環境適合現代手術間的要求。
總之,做好手術室護理流程管理主要是做到組織管理程序化、工作管理制度化、技術管理正規化、設備管理科學化、標本管理嚴格化、環境管理潔凈化,達到潔凈、整齊、無菌、安靜、嚴肅的工作氛圍。從而不斷提升醫療水平,提高手術室護理管理質量。
參考文獻
1.姜惠萍。腹腔鏡子宮切除術的護理配合[J].護理與康復,2005,8l287.
【關鍵詞】住院藥房;藥房管理;全自動擺藥機;處方自動監測系統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51文章編號:1006-1959(2010)-08-2224-02
我們醫院是一家三級甲等現代化綜合醫院。現有40個病區,1560張床位。且床位使用率超過100%。而病區住院藥房則擔負著住院部所有患者藥品的調配、發放、計劃、保管及用藥監督的繁重任務。在較為完善的HIS系統的信息平臺上,借助全自動擺藥機的運營使用和深入實踐不斷探索的科學發展的質量管理模式,我院住院藥房已漸漸走上了一條數字化、信息化、自動化、科學化的現代管理之路。現我把我院住院藥房的擺藥實踐與質量管理情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跟各位同仁探討交流一下。
1.全自動擺藥機提高工作效率,確保用藥安全
實踐證明,我院在HIS計算機信息網絡系統基礎上已運營使用兩年多的兩臺全自動藥品(片劑、膠囊劑)擺藥機在很大程度上切實提高了擺藥準確率,加強了藥品的管理,避免了藥品污染和患者之間的交叉污染,增加了藥品應用的安全性,節省了人力。原先手工擺藥需4個人,現在通過機器擺藥只需2個人,工作效率提高了100%。全院1560個住院患者平均每日三千五百多包的單劑量口服藥品約兩個半小時就可以全部擺放完畢并經過兩位藥師的仔細核對(對機器吐出的每一包藥片都要對照塑料外包裝上印有的藥名、規格、數量等進行仔細的核對并簽名),以確保送到每一位住院患者手中的口服藥品都是安全有效符合醫囑的,并及時分到各病區。
2.強化藥師作用,重視醫囑審核
說實話,醫囑審核以前一直是我們的軟肋,對我們藥劑人員的業務素質水平也有較高的要求。醫院領導也很重視這個問題。現我院采用處方自動監測系統(PASS)[嵌入醫院信息系統(HIS)]和人工審核相結合的方法來對醫囑進行審核。在醫生工作站這個醫矚源頭前瞻性審警示醫囑中藥品劑量、給藥頻率和給藥途徑是否恰當,是否有處方權限,是否存在重復用藥、禁忌證與過敏反應等。醫生在電腦上輸入醫囑時,會根據跳出的窗口提示及時修改醫囑。臨床藥學部每月會對病區的用藥情況進行后瞻性評價,對抗菌藥物實行加強監管并定期公布在醫院的網站上。這一新技術新方法的運用使我院的不合理用藥從以前平均每日10.8次降為如今平均每日1.1次,降了約88%。同時也切實增強了藥師與醫生、護士在臨床上的溝通與交流,也進一步提高了藥師在醫院中的地位。
3.加強藥品質量管理,保證藥品質量
3.1重視藥品有效期管理。我院已建立數字化科學管理制度,采用微機管理,使每種藥品入庫時就錄入生產日期、有效期和數量信息。每月對住院藥房所有藥品的有效期進行一次手工盤查,確保沒有過期的藥品。對在半年后過期的藥品重點登記,及時周轉,以最大限度降低藥品損耗。拆零藥品必須放在原藥盒內,以便有效期核查。
3.2強化藥品的日常維護。為保證藥品質量,對新進藥品全部進行說明書檢查,嚴格執行藥品說明書的要求。對要求避光、冷藏、陰涼等特殊要求的藥品,均要求放在符合存儲要求的地方。目前我們有5臺大容量的冰箱,基本能滿足要求。
3.3加強退藥的管理。對已發放的藥品,如各病區確因患者死亡、轉院、過敏等原因要求退藥時,必須由所在科室主任寫退藥申請單,并注明原因,住院藥房藥師對退藥申請單審核同意后,對退藥的藥品進行仔細檢查,只有符合要求的方可退藥。
4.制訂各項規章制度,并嚴格遵守
例如核對簽字制度,所有藥品調配均需有其他藥師核對簽字,且嚴格執行四查十對,責任到人,把臨床不合理用藥與給藥差錯盡力降低。此外還有貴重藥品、品每日盤點制度,溫濕度每日監測登記制度,不良反應及時報告制度,高危藥品設立專區保管制度,其他藥房藥品周轉登記制度等等。品完全實行“五專”(專人負責、專柜加鎖、專用帳冊、專用處方、專冊登記)管理,不能有絲毫馬虎。
5.加強藥師業務學習,不斷提高藥師的從業素質
目前我住院藥房共有12名藥師,其中有7個是主管藥師,3個是執業藥師。整體素質還算可以。但是我們對于藥師的職業道德教育與業務學習始終沒有放松。每月進行三基考核,考核成績與獎金掛鉤。不定期開展業務學習講座,加強住院藥師職業責任感和敬業精神,提高藥學服務水平,將藥師的繼續教育進行到底。
此外,我們還將我院的“家”文化與團隊精神結合起來,營造團結互助、和諧幸福、齊心協力、共克難關的良好氛圍,切實提高了住院藥房的凝聚力與戰斗力。同時不忘加強與其他科室的友好交流合作,為臨床提供最優質最熱情的服務。
通過上述幾個方面的管理舉措,擺藥質量與藥學服務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住院藥房的管理水平又上升了一個新臺階,也受到臨床科室的廣泛認同與好評。
6.結論
為了保證患者的用藥安全,提高醫院住院藥房的質量管理與藥學服務水平,就必須運用先進的擺藥設備與信息技術來提高工作效率和促進合理用藥。同時保證藥品質量與落實各項管理制度,強化藥師作用,不斷提高藥師的從業素質,以適應現代化社會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朱紅.新形式下醫院藥學工作重點轉變的思考.藥學實踐雜志,2004年01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