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王昌齡的資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由于古詩高度凝練,學生受認知能力等因素的限制,理解古詩文意境存在一定的障礙,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讀背上,那將遠遠達不到我們誦讀經典詩文的目的,單純讓學生聽老師講解來體會意境,也只能是膚淺的、表面的。近年來以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得以廣泛運用,優化了教學效果,也為詩文誦讀開辟了新天地,讓古詩文綻放出無窮的魅力。
一、培養學生搜集能力,調動學習積極性。
機械的背誦古詩文素來不受學生歡迎,從開設經典詩文誦讀以來,我堅持每周上一節古典詩文綜合課――古詩誦讀課。上課之前,我都會給學生創造一種環境氛圍,使學生在誦讀之前就積極活動起來。誦讀之前提前安排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或查閱工具書或上網搜集有關作者生平、作品特點等方面的資料,在課堂上以才藝展示或小組討論的方式集體共享這些資源。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還在無形中讓學生集體參與到其中,激發了學習熱情。
如:《破陣子》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一首詞。這是一首慨嘆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詩。表現了詩人“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抱負。但是,古今語言的差異,生活環境變遷所形成的詩人與學生感情之間的距離,都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于是,我讓學生回家各自去查詢詩人的有關資料。學生們有的到網上查詢,有的去書店查詢,有的問家長,有的從《宋詞三百首》等詩書上找……這個課前預習既為下一步學習古詩打下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在學習王昌齡的《出塞》時,我先讓學生介紹自己搜集來的資料,并讓學生說說是從哪兒搜集來的。接著老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王昌齡的生平介紹及寫作的時代背景,并告訴學生以后搜集資料要根據需要搜集,要搜集跟詩詞有關的,有助于理解詩意的材料。然后多媒體課件再打出中國地圖,幫助學生知道“龍城”“陰山”的地理位置,加深了學生對詩詞的理解。這樣,運用多媒體,讓學生在介紹王昌齡及寫作的時代背景時,也為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準備。
二、由詩到畫,感悟意境
清人王夫之曾說,詩人“只于心目相取處得景、得句”。詩歌中 “意境” ,就是詩人根據一定的審美理想,對客觀現實中的人情、風物進行觀察、體驗之后,憑借藝術想象力所創造出的審美意象。“詩中有畫”是我國古詩的一個顯著特點,要讓學生融入詩境,必須讓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進行再創造。
在誦讀《沁園春雪》時,我利用多媒體展示這樣一幅景象:遠處大雪紛飛,長城在雪中蜿蜒伸向遠方,黃河在雪中靜立,近處是主席沉思的側影。引導學生探究:“詩人在什么地方?他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讓學生想象詩人寫詩時的情景,直觀的形象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積累的經驗與情感,活躍了學生的思維。由老師介紹當時中國遭受日本侵略、國內戰火不熄、中國工農北上準備抗日的大時代背景,運用多媒體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不但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進入到學習的狀態中,喚起學生高漲的求知需求,還較好的刺激了學生的感官,形象的理解了詩詞意境。
關鍵詞:傳統文化;修養;審美;閱讀
現在很多初中生能夠說出流利的英語,哼出日韓等外文歌曲,但如果讓他們背誦一首唐詩,品鑒一曲宋詞,他們便感到十分茫然。還有很多家長過于重視英語、數學等學科的教育,寧愿花大價錢讓孩子上補習班,也不愿意讓學生閱讀四大名著等。這就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喪失了人文素養,我國傳統的《詩經》《論語》等已經甚少出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還能夠增加他們的民族責任感,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敗之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為提高學生道德品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發揮積極的作用。”“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本文從提高教師文化修養,培養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識,加強與我國傳統文化相關的閱讀活動三個方
面,討論如何使我國傳統文化溢滿初中語文課堂。
一、提高教師的文化修養
學生的人格形成期是在初中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是培養初中生民族文化意識的重要課程。學生在語文中的任何學習都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有關,比如,識字寫字、閱讀、寫作等,都是為了傳承我國文化。人文教育與基本的理論教育不同,后者采用“灌輸法”等傳統方式就能夠促進學生進步,對老師的要求較低,但是前者需要老師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要想實現傳統文化與語文課堂的有機結合,首先,老師需要耐心學習我國經典的傳統文化,并研習與之相關的書籍;其次,老師應該增加與傳統文化有關的課程,讓學生多多接觸;再次,老師必須深入研究教材中與我國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如文言文、詩詞、民俗風情等,讓學生接受全面、正確的文化教育;最后,老師要以身作則,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從而深化初中生的傳統文化意識。在李白所著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中,我在備課的時候,大量搜集了關于李白以及王昌齡二人的生平記事,深入研究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在語文課堂中,我讓學生帶著兩個問題進行閱讀:“左遷是什么意思?”“李白為什么要將自己的愁死寄托給明月?”在學生基本掌握這首詩的情感與內容之后,大致可以判斷出這首詩講的是王昌齡被貶官之后,李白所做出的安慰之舉。然后,我再告訴學生,古人以左為卑,以右為尊,所以被貶官稱之為“左遷”。為了讓學生加深印象,我找到時下大火的電視劇――《瑯琊榜》,讓學生觀察這些電視人物的服飾。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上衣基本是左襟在上。我告訴學生這主要是因為要表達一種尊卑觀念,所以前襟方向要向右。在講述作者將愁思寄于明月的時候,我還展示了《靜夜思》一詩,讓學生了解古人認為明月可以照見相隔千里之人,作者將其擬人,希望月亮能夠代表自己安慰友人。在學生提問:“為什么王昌齡會被‘左遷’呢?”我也為學生講述了王昌齡生平郁郁不得志的故事。學生在這節課堂上對我國傳統文化表現出了極大的好
奇心。
二、培養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識
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大爆炸的社會,我國傳統文化正在日益流失,甚至面臨失傳的風險。初中生從小接觸的是電腦、電子游戲等,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感到一知半解,甚至是一竅不通。因此,老師可以提高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識,促使他們感受我國文化之美,從而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培養出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才能夠讓他們對傳統文化保持持久的熱情。在學完朱自清先生的《春》之后,我為學生出示了唐代白居易先生的《錢塘湖春行》、杜甫的《春望》以及宋朝朱熹的《春日》和辛棄疾的《昭君怨》,讓學生品析不同朝代的詩人以及同一朝代的詩人由于生活經歷等方面的差異在描寫春日景色的表達方式,以及這些作者的寫作風格及情懷等方面的不同,提高他們對我國古代詩詞的審美能力。
三、加強與我國傳統文化相關的閱讀活動
古人云:“讀天下書,行萬里路。”閱讀,不僅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還能夠促使他們主動探究中華傳統文化知識。我國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由于時空的限制,學生無法親身體驗所有的文化,但是,我國古人以文字的形式將其保留下來,雖然我國經歷了多次戰亂,已經遺失了很多優秀的資料,但是遺留下來的文化書籍依然數不勝數。因此,初中生可以通過閱讀了解這些知識,感受古人的智慧,從而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促使學生能夠從內心深處樹立以中華民族為榮的榮辱意識。老師在講解一些古文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提前了解這部作品的寫作背景與創作動機,這不僅可以幫助他們理解文章,還能夠使其對讀物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從而突破古文限制,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感情。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第四單元中,收錄了《社
戲》《安塞鑼鼓》《竹影》以及《口技》四篇文章,都與我國傳統的工藝有關。因此,我利用這個單元,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閱讀活動。每位小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與我國任意一個傳統的工藝有關的主題,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學生必須深入了解這些傳統工藝,將其匯總,并在閱讀課中展示小組成果。但是很多學生對傳統工藝并不了解,于是我為他們提供了一些參考意見,比如,疆繡、女書等。學生在閱讀中,了解疆繡雖然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依然沒有人愿意繼承這門手藝。在研究疆繡的過程中,他們還發現現在新疆還有一種工藝是將蠶絲染色,雖然具有永不褪色的特點,但是幾乎已經沒有傳承人了。還有的學生對我國女書,即在古代只傳女不傳男的書法進行了研究。學生在這種閱讀活動中,除了了解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還能夠深切體會傳承這些文化的緊迫感與責任感。甚至還有一些學生在了解到這些即將失傳的工藝時,希望通過一些方式,讓所有人都能夠了解這些工藝,并將其繼承下來。
總而言之,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的瑰寶。因此,語文老師必須承擔起傳遞我國傳統文化這一歷史重任,將我國優秀的文化以科學的方式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凈化學生的心靈,培養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才。要想讓我國傳統文化溢滿初中語文課堂,就必須提高老師的文化素養,感染學生,除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外,還要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老師必須提高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識,加強民族認同感,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學習;老師要多增加一些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閱讀活動,讓學生能夠在書的海洋里自由繼承傳統文化,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班有很多個姓王的同學,我們有時開玩笑說:“我們兩千年前是一家。”
前幾天,聽老師說姓氏的問題很值得研究。我就對王姓的歷史和現狀進行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上網查找資料
2、查閱書籍
3、問爸爸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上網
王姓的來源 (1)出自媯姓,相傳為古帝虞舜之后;(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后;(3)出自子姓,為商朝王子比干之后;(4)歷史上的外族姓氏,。(5)王者之子孫多號王氏,常以為姓。(6)賜姓,被賜;(7)冒姓,(8)歷史原因,為避仇、逃命而改姓王氏等等。
書籍,上網 歷史上的王姓名人 王昭君、王莽、王充、王羲之、王獻之、王勃、王維、王安石、王昌齡、王之渙等。
上網 王姓的人口數量 王姓為中國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
上網 王氏的族譜 豫章王氏宗譜•灣里分譜》《東沙王氏支譜•家規》……
四、結論
1、將近一億人口的王氏除了著名的瑯?氏,山西太原王氏,名相輩出的三槐王氏,還有山東昌樂的北海王氏、山東郡城的東海王氏、山東巨野的高平王氏,陜西的京兆王氏、甘肅天水的天水王氏、山東東平的東平王氏,山東滕州的山陽王氏,河南新蔡的新蔡王氏、河北省定縣的中山王氏、河北省行唐縣章武王氏,山東掖縣的東萊王氏,四川的廣漢王氏,陜西的金城王氏、山西的河東王氏、湖南的長沙王氏以及江蘇的六合王氏,河南的南郡王氏等等亦是名望家族。有的書籍記錄,王氏著名望族全國多達三十八望,比二十一望多出十七望來,可見王氏在全國分布之廣,家族之興盛,名人將相的功績,教育、著述、書畫、藝術等,對社會影響者是不可低估的。
一、了解詩人
文如其人,詩也如其人。一首古詩,要么是詩人的托物言志,要么是詩人的觸景生情,詩人性格、命運的差異對他的詩歌創作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如教學李賀的《馬詩·大漠沙如雪》時,課前通過查閱資料,我們才了解到這個短命的“詩鬼”竟是皇室宗親,他的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鄭王李亮,只是到了他這一代已時隔近兩百年,故雖為皇室宗親實則極為疏遠,但他自己卻時常以此自居,因而他在很多詩中都極力地描寫皇室奢華的宮廷生活,連想象中自己的戰馬都佩戴“金絡腦”,以顯尊貴。有資料說此人雖滿腹才華但相貌實在不敢恭維,且自幼孱弱多病、窮困潦倒,而更不幸的是他為避父諱而無緣科舉,他縱有遠大志向,奈何無處施展……了解了這些,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感彩,更深刻地感受詩人在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反差中所遭遇的悲壯。
二、把握背景
每一首詩都與作者的思想、經歷密不可分,而作者的思想、經歷又無法脫離社會這個大背景、大環境。如曹植的《七步詩》,據古書記載曹丕因為嫉恨弟弟曹植的才華,更擔心弟弟會跟自己爭奪王位,就命令他在七步之內寫出一首詩,如寫不出來,就要對他施以酷刑,而這首詩正是曹植在七步之內完成的,詩人向他的兄長發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責問,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社會統治集團內部排擠斗爭的殘酷,從中也不難看出曹氏集團最終走向滅亡的必由之路。再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如果不了解李白之前所遭受的劫難,很難理解他離開那個傷心地的迫不及待。了解這些歷史背景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三、研讀詞句
古詩的教學離不開對詩句的理解,有時甚至理解了字、詞,就理解了詩意,體味到了作者的感情。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其中有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就更能理解“異鄉”、“異客”的感情,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己形單影只的寂寞了。再如葉紹翁的《游園不值》,對詩中“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進行仔細地研讀,我們從詩句的表面意義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就會發現這句詩同樣還揭示了“是金子終究會發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從而使學生獲得人生的啟迪。
四、注意比較
生吞活剝,漢語成語,拼音是shēng tūn huóbō,形容那時人類還過著野獸的生活;比喻對別人的經驗、理論、方法生硬地接受,機械地照搬。也指生拉硬扯。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成語生吞活剝的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一、生吞活剝成語解析原指生硬搬用別人詩文的詞句。現比喻生硬的接受或機械的搬用經驗、理論等。唐·劉肅《大唐新語·譜謔》:“有棗強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人為之諺云:‘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二、生吞活剝成語近義詞生搬硬套 [ shēng bān yìng tào ]
不顧實際情況機械地搬用別人的方法、經驗等。
囫圇吞棗 [ hú lún tūn zǎo ]
把棗子整個吞下去。比喻讀書等不經消化理解,籠統接受。
不求甚解 [ bù qiú shèn jiě ]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說讀書只領會精神實質,不咬文嚼字。現多指只求懂得個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茹毛飲血 [ rú máo yǐn xuè ]
指人類在學會用火以前,連毛帶血地生吃禽獸的生活。《禮記·禮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
食古不化 [ shí gǔ bù huà ]
指學了古代的文化知識不善于理解和應用,跟吃了東西不能消化一樣。
三、生吞活剝成語造句1、在學習中要學會融會貫通,不要只是生吞活剝一些知識。
2、我們要學習古人語言中有生命力的東西,決不能生吞活剝,食古不化。
3、學寫文章,固然可以仿名家寫作的手法,但可不能生吞活剝,否則就難有自己風格了。
4、這文章太難,我又沒時間好好研讀,只好生吞活剝先死記下來再說。
5、他發起脾氣真可怕,活像要把人生吞活剝一般。
6、目前許多學生學得很死,讀書不求甚解,生吞活剝,死記硬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7、牙仙,回家吧!在這里他們會把你生吞活剝的。
8、張老師告訴我們,學習上不要囫圇吞棗,生吞活剝別人的理論。
9、然而她也不是照貓畫虎,或生吞活剝,而是在前人的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10、這堆海鮮都是要生吃的,等一下大家就生吞活剝大啖一場。
11、靠死記硬背,生吞活剝是學不好文化課的。
12、我們決不可生吞活剝地搬用他人的經驗。
13、學習外國長處要考慮國情,生吞活剝地套用是不行的。
14、我哪懂什么叫資料庫處理系統?我是生吞活剝地硬學。
15、上作文課前,他去圖書館翻了翻書,便生吞活剝套用進去,因此,他的文章模仿痕跡很重。
16、這部電影的情節,根本就是把外國作品生吞活剝地抄襲過來。
17、這種生吞活剝式的學習方法,到底會有多少效果,值得大家考慮。
18、學知識貴在舉一反生吞活剝是沒有用的。
19、一句話,這些人生吞活剝自由的概念,卻毫不考慮其所帶來的責任。
20、蘇菲亞:要是有人犯錯,她簡直就要把他們生吞活剝了。
21、決不可生吞活剝地搬用外國的經驗。
22、那時候的人,吃東西都是生吞活剝的,因此經常鬧病。
23、也是生吞活剝,連毛帶血的吃了。
24、對于古代和外國的文學作品,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生吞活剝地全部吸收。
25、望著還站立著楚恒,都恨不得將這個廢物生吞活剝了。
26、我去,嚇死我了,狗養娘的兔子,爺詛咒你今晚讓人生吞活剝了。
27、武大也是一臉咬牙切齒的模樣,恨不得將李楓給生吞活剝。
一、解讀情感
毋容置疑,一個“別”字已經告訴讀者這是一首送別詩。現在就讓我們打開記憶之門,共同回憶曾經學過的送別詩歌:王維《送元二之安西》,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柳永《雨霖鈴》,李叔同《送別》,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李商隱《無題》,杜甫《春望》,白居易《琵琶行》……回憶激發了興趣,也強化了記憶,加深了理解,為學習《再別康橋》打下了基礎。
二、解讀風格
《再別康橋》雖為送別詩,但全詩中看不到一點感傷,一點眼淚,甚至一絲憤怒,一絲怨恨,而是飄逸豪放、淡如煙霧。她“樂而不、哀而不傷”,采用中正、平和、靜穆方式抒情,你覺得跟我們學過的哪些古典詩歌相似?學生陷入沉思,但也很快在記憶的大海中找到了驚喜: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涯誰人不識君。”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歐陽修《玉樓春》“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學生的幸福在臉上,學生的收獲在心底。不經意間,抽象的詩歌風格問題變得十分清晰而具體。用詩歌解讀詩歌竟是如此愉快而有趣。
三、解讀內容
1920-1921年徐志摩在英國康橋留學兩年,期間遇到了一代才女林徽因,并且瘋狂地愛上了她,度過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1922年回國前夕,曾作長詩《康橋再會吧》,在詩中稱康橋“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難得的知己”“生命的源泉”。1928年他又來到英國,重拾康橋舊夢。他感慨萬千,情動辭發,吟成了這傳世名作。請同學們結合我的描述和詩歌的學習,用我們已經學過的詩歌對《再別康橋》的內容做一概括。學生很快喊出了:“煙水(康橋)數年魂夢,何(無)處可追尋?”肯定、鼓勵學生后,筆者繼續引導學生,詩人來到康橋,看到一幅幅的美景圖畫,他又想到了誰?你又想到了哪句詩?有人瞬間開悟:“畫圖省識春風面(徽因面)。”筆者接著啟發,詩人留念康橋,最終與康橋揮手作別,康橋送他離開,我們用哪句詩概括好呢?“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學生幾乎脫口而出。在此期間,學生也想到了很多詩句,雖不十分貼切,但學生活躍的思維和學生意外的收獲已讓筆者激動不已。
四、解讀意象
意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這首詩中才子隱秘的情思就是深深隱藏在意象中的。解讀意象,我們就能走進才子的內心世界。比如云彩就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意象,它常常被喻為心愛的女子和美好的感情。李白《宮中行樂詞》“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飛”和晏幾道《臨江仙》“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彩云”都喻為心愛的美人,純潔的愛情。遺憾的是《再別康橋》中的彩云和白居易《簡簡吟》中的“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中的“彩云”一樣難以堅守。下面我們就用詩歌解讀其它的意象。筆者沒有想到的是效果如此之好,簡直是一場詩歌的盛會。筆者篩選整理如下:柳樹,“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水草,“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青荇,“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d之”;水草,“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夢,“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潭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星輝,“南極星輝彩云邊,律轉黃鐘一日前”;笙簫,“忽聞下界笙簫曲,斜倚紅鸞笑不休”。
五、解讀形式三美
接下來引用嚴羽《滄浪詩話》“詩者,詠性情也”,張舜民《跋百之詩畫》“詩者,無形畫也”,姜夔《白石道人詩說》“詩者,守法度也”對詩歌進行總結。重點解讀“守法度”,解讀“三美”。聞一多先生關于新詩創作的“三美”主張與古典格律詩的要求一脈相承。作為新詩中的格律詩,《再別康橋》體現了語言外殼上的古典美。一是注重音樂美,強調音韻和節奏。本詩一節一韻,首尾同韻,首節和未節又節奏相同,回環呼應。二是注重建筑美,強調節的整齊和句的勻稱。本詩四行一節,每節詩行的排列錯落有致,多用六七字句,夾雜著八字句,整齊中顯出參差的變化。三是強調繪畫美,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再別康橋》的每一小節,都是一幅畫,并且是一幅流動的畫。如“揮手作別云彩”“青荇水底招搖”“撐篙漫溯尋夢”“笙簫夏蟲沉默”等等。
總之,筆者感覺用詩歌解讀詩歌是必要的,也是有趣的,廣大同仁不妨一試,相信師生都會體會到無窮的樂趣。
參考文獻:
[1]王小華. 詩意的心靈――《再別康橋》解讀[J]. 雞西大學學報,2011,(7).
[2]王東殷.云彩的秘密――解讀《再別康橋》[J]. 語文月刊,2015,(2).
[3]李金松. 穿越靈魂的三界,守望永遠的家園――《再別康橋》的性靈解讀[J].文教資料,2007,(1).
[4]鄔建芳. 用詩情召喚詩情――《再別康橋》課例解析[J].中學語文教學,2006,(12).
[5]陳緒石. 多情自古傷離別――《再別康橋》解讀[J]. 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4,(3).
一、拓展唐詩的內容
校書郎因工作需要和職務遷轉需要離開京城四處流動,因此形成很多送別詩。如景龍二年(708)秋,宋司馬要到許州赴任,修文館學士宋之問、李適、李乂、盧藏用、薛稷、馬懷素、徐堅等共同作詩送,時為校書郎的張九齡也有《餞宋司馬序》。朱慶馀送校書郎的詩有《送韋繇校書赴浙東幕》、《送韋校書佐靈州幕》、《杭州送蕭寶校書》。岑參有《送弘文李校書往漢南拜親》、《送裴校書從大夫淄川覲省》、《送秘省虞校書赴虞鄉丞》。吉中孚被授予校書郎后因故歸家,好友盧綸、李端等都作詩送別。盧綸有《送吉中孚校書歸楚州舊山》、李端有《送吉中孚拜官歸楚州》、司空曙有《送吉校書東歸》、李嘉祐有《晚春送吉校書歸楚州》。《全唐文》里檢得送別文章如權德輿《送許校書赴江西使府序》、《送張校書歸湖南序》、《送陸校書赴秘省序》,于邵《送李校書歸江西序》,等等。校書郎經歷還帶來了一個新的創作題材,即以秘書省、弘文館、集賢院等校書郎的工作環境及生活狀況作為即景抒情的描寫對象。這些詩文有的是在交游酬唱中寫景狀物,有的是個人寫景抒情之作。如楊炯《崇文館宴集詩序》:“爾其青垣繚繞,丹禁逶迤。魚鑰則環鎖晨開,雀窗則銅樓旦辟。周廬綺合,廨署星分。左輔右弼之宮,此焉攸集;先馬后車之任,于是乎在。”[1](P1925)極寫崇文館的富麗堂皇,體現出恢弘大氣的盛世氣象。權德輿《昭文館大學士壁記》對于昭文館的設立和發展歷程進行了描述。劉禹錫也有《早秋集賢院即事》。杜顗《集賢院山池賦》有:“郁乎群賢之林,有山其秀,有池而深。幽流澹濘,蒼翠嶔崟。千門下隔,三殿旁臨。引彤庭之佳氣,涵碧樹之清陰。連綿芳草,游泳仙禽。對石渠之鉛粉,會金馬之衣簪。宛霞而在目,眇江海而為心。何扁舟之獨往,何倒影之遠尋。懷我魏闕,浩爾長吟。山池之陰,可以清吾襟;山池之所,可以狎吾侶。涼風忽起,白云時舉。”也是對集賢院的即景抒情之作。有些文章既是文學創作,也是難得的史料,如韓愈《送鄭十校理序》在文首談及集賢院的設置原因:“秘書御府也。天子猶以為外且遠,不得朝夕視,始更聚書集賢殿,別置校讎官,曰學士、曰校理。常以寵丞相為大學士,其他學士皆達官也,校理則用天下之名能文學者;茍在選,不計其秩次,惟所用之。
由是集賢之書盛積,盡秘書所有,不能處其半;書日益多,官日益重。”[1](P5627)這篇文章常常作為資料用來說明集賢院的設置情況。符載《送袁校書歸秘書省序》中論及校書郎的晉升情況,不僅體現了當時人們對這一職位的期望之高,而且為我們了解校書郎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有些校書郎在任職期間還潛心研讀,撰寫書籍。如鄭處誨為校書郎時,撰次《明皇雜錄》三篇流傳后世。段成式在任秘書省校書郎期間,廣泛閱讀了朝廷官方收藏的圖書,秘閣書籍,披閱皆遍,并在此基礎上撰寫了以奇異著稱的筆記小說《酉陽雜俎》。《新唐書》卷五九有“楊浚《圣典》三卷(校書郎,開元中上。)”《全唐詩選注》記楊浚開元中進士及第,任校書郎。曾作《圣典》三卷獻給皇帝。天寶中,任中書舍人。[2](P801)盧象任校書郎期間就很有詩名。劉禹錫在《唐故尚書主客員外郎盧公集紀》寫道:“始以章句振起于開元中,與王維、崔顥比肩驤首,鼓行于時。妍詞一發,樂府傳貴。由前進士補秘書省校書郎,轉右衛倉曹掾。”[1](P6112)《唐詩紀事》記殷璠評論盧象詩歌有:“象詩雅而平,素有大體,得國士之風。曩在校書,名光秘閣。其如靈越山多秀,新安江甚清,盡東南之數郡也。”[3](P389)對盧象的詩才進行了高度評價。王昌齡與高適、王之渙交游唱和的故事還被演繹為“旗亭畫壁”的軼事,唐人薛用弱《集異記》有記載,《全唐詩》也有記載。此詩壇佳話,廣布藝林,還被演繹為戲劇故事,明代鄭之文有《旗亭記傳奇》,清代盧見曾有《旗亭記傳奇》,張掌霖有《旗亭讌雜劇》。這則故事后來有人考證說與事實不符,但即便如此,仍不失為唐詩傳播史上極有價值的資料。
二、豐富了詩歌意象
有些和校書有關的意象還以一些別稱入詩,使詩歌意象和內涵更為豐富。比如周繇為秘書省校書郎時,林寬有詩歌《和周繇校書先輩省中寓直》:古木重門掩,幽深只欠溪。此中真吏隱,何必更巖棲。名姓鐫幢記,經書逐庫題。字隨飛蠹缺,階與落星齊。伴直僧談靜,侵霜蛩韻低。粘塵賀草沒,剝粉薛禽迷。衰蘚墻千堵,微陽菊半畦。鼓殘鴉去北,漏在月沉西。每憶終南雪,幾登云閣梯。時因搜句次,那惜一招攜。[4](P7004)這首詩既描寫了秘書省靜謐幽深的環境,又具有一定的特指意向。《因話錄》卷五有:“秘書省內有落星石、薛少保畫鶴、賀監草書、郎余令畫鳳,號為四絕。”薛少保即薛稷,文辭書畫均聞名于時,被稱為“唐初四大家”之一。薛稷畫鶴形神兼備,時稱一絕,李白、杜甫等都曾吟詩頌其畫鶴。鶴,被人美稱為仙鶴,因形態優雅、氣度軒昂、卓爾不群,自古以來就是詩人們喜愛的高貴形象。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了鶴意象,如《小雅•鶴鳴》:“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大量詩文中的仙鶴不僅形態優美,還寄寓了較多的內涵。白居易《池鶴》:“高竹籠前無伴侶,亂群雞里有風標。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轉覺鸕鶿毛色下,苦嫌鸚鵡語聲嬌。臨風一唳思何事?悵望青田云水遙。”[4](P5066)不僅寫出鶴優美的形態,還以鶴喻人描寫了自己的心態。賀監就是賀知章,劉禹錫有詩《洛中寺北樓中見賀監草書題詩》:“高樓賀監昔曾登,壁上筆蹤龍虎騰。中國書流尚皇象,北朝文士重徐陵。偶因獨見空驚目,恨不同時便伏膺。唯恐塵埃轉磨滅,再三珍重囑山僧。”[4](P4051)對賀知章的書法表達了欽佩之情。郎余令作畫工山水,時稱精妙,秘書省內有他畫的鳳凰壁畫。《和周繇校書先輩省中寓直》詩中所說的“落星”、“粘塵”之“賀草”、“剝粉”之“薛禽”,即指其中三絕。白居易《韋七自太子賓客再除秘書監,以長句賀而餞之》:“離筵莫愴且同歡,共賀新恩拜舊官。屈就商山伴麋鹿,好歸蕓閣狎鹓鸞。落星石上蒼苔古,畫鶴廳前白露寒。老監姓名應在壁,相思試為拂塵看。”[4](P5162)也對秘書省的這些景象進行了描述。唐代政府內廷藏書采用一種能夠殺蟲的蕓香來保護圖籍,因而校書場所又稱為“蕓臺”、“蕓閣”、“蕓署”。蕓香,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有特殊的香氣,還可以入藥。蕓香被普遍用作圖書典籍避蠹,因此它也成為典籍藏所的代名詞。沈括《夢溪筆談》卷三中有:“古人藏書辟蠹用蕓。蕓,香草也,今人謂之七里香者是也。葉類豌豆,作小叢生,其葉極芬香。秋間,葉間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驗。”蕓香在圖書保護中的廣泛應用,也產生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雅稱,比如圖書典籍稱為蕓編、蕓書;書簽稱為蕓簽。秘書省及校書郎工作的地方又稱蕓閣、蕓省、蕓香署,如孟浩然《初出關旅亭夜坐懷王大校書》這首寫給王昌齡的詩中有:“永懷蕓閣友,寂寞滯揚云。”[4](P1637)秦系《張建封大夫奏系為校書郎因寄此作》有:“不知蕓閣上,遺校幾多書。”[4](P2900)許渾《寄袁校書》:“勞歌極西望,蕓省有知音。”[4](P6069)方干《題陶詳校書陽羨隱居》:“蕓香署里從容步,陽羨山中嘯傲情。”[4](P7472)儲光羲《新豐作貽殷四校書》:“不見蕓香閣,徒思文雅雄。”[4](P1404)薛濤《贈韋校書》有:“蕓香誤比荊山玉,那似登科甲乙年。”[4](P9045)校書郎在詩歌中往往被稱為蕓閣吏、蕓閣郎、蕓香客,如盧綸《送吉中孚校書歸楚州舊山》有“青袍蕓閣郎,談笑挹侯王。”[4](P3124)耿湋《送姚校書因歸河中》有“明日過閭里,光輝蕓閣郎。”[4](P2995)陸龜蒙《和襲美寄同年韋校書》“可中寄與蕓香客,便是江南地里書。”[4](7213)李冶《寄校書七兄》有“不知蕓閣吏,寂寞竟何如。”[4](P9057)這些意象,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唐詩的內容,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形式。
三、展現詩才,提高詩藝
在歷史、文化的傳承、發展過程中,月亮經過一代代文人雅士的修飾潤色,形成了它獨特的價值取向和美學意義:
(一)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兩者極為相似。“青樓君去后,明月為誰圓?”(羅鄴《秋別》)由月圓而人不圓(團圓)生出感慨;“不堪分袂后,殘月正如鉤。”(唐求《邛州水亭夜送顧非熊之官》)詩人為什么面對一鉤殘月會產生“不堪”的感覺呢?恐怕是殘月喚起了他的孤獨意識所致。
(二)月光清冷,與人的凄涼心情頗為相似。詩人喜歡引入月亮加以渲染、烘托離愁別緒。“天長杳無隔,月影在寒水。”(王昌齡《送李十五》)以寒水里的月影來襯托離人的孤寂情懷。
(三)月亮與人能共存于同一時空,成為旅人的伴侶,為旅人解悶消愁。“峽里聞猿叫,山頭見月時。”(李白《送友生游峽中》)夜行峽中聞猿清啼,免不了要起羈旅之思,但幸有山月相照相隨,總算給人一點慰藉。
(四)月亮可以作為傳情的媒介,因為分隔兩地之人都能見到天上明月,所以寄情于月。“吳洲如見月,千里幸相思。”(李白《送張舍人之江東》)月中有詩人寄寓的情意在,友人一旦見月,便感知到了詩人的情意,從而激發起對詩人的思念。
(五)月亮能夠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減輕因分離造成的痛苦。“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王昌齡《送柴侍御》)不管身處何地,蒼穹之下只有一個月亮,月亮是兩人共同的朋友,共同的寄托。
(六)月亮溫和、柔順,給人以歸附感。“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寓動于靜,勾畫出一幅富有情趣的幽雅靜謐的美麗圖景,讓人生發出身處其中該有多好的感慨!
如此等等,可見“月意象”的存在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詩文的內容。下面擬從營造意境和傳達感情兩個方面對高中教材中出現的“月意象”作一個簡要的分析。
一、營造意境
(一)寧靜、美好之境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
皎潔的月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在林間留下斑駁的影子,星星點點,特別的明凈、清幽,在這樣的月光下,在這樣的氛圍中,即使是勞動也變成了一種享受,所以浣女洗衣歸來,漁夫下河捕魚,具有詩情畫意,此所謂“人在畫中游”,人與自然和諧的融為一體,這樣的寧靜、美好之境,真是令人回味無窮、向往不已。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月光臨水,湖水映月,人在天上飛,影在水中游,月人合一,月亮成了詩人夢游的唯一伴侶,也是最親密的朋友(詩人一向視月為友,“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便是最好的例子),親切、溫馨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月”不僅交代了詩人夢游的時間,還營造了一種美好、溫馨的意境。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蘇軾《赤壁賦》)
“七月既望”,詩人“泛舟”游赤壁,冰清玉潔的月亮緩緩地升上天空,那茫茫的霧氣、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在月亮銀輝的浸染下,顯得浩瀚無邊,渾然一片,一幅秋江夜月美景頓時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人心曠神怡。
(二)冷寂、傷感之境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清冷的月光,浸在茫茫的江水之中,又被秋風吹碎,反射向無盡的蒼穹,兩岸的楓葉荻花也在秋風中瑟瑟發抖,滿目凄涼,此情此景,主客“慘將別”,友人近在眼前卻又即將遠在天邊,怎能不讓人傷感呢!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一曲終了,所有的一切都陶醉了,所有的一切都停止了,月亮也仿佛沉浸在優美的旋律之中,靜靜地把月光灑在江面上,泛出點點白光,隨著波紋閃閃而動,與曲調余韻相互應和著,一同營造出曲終之后的冷寂之境。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這幾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情景,遙想不久之后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卻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凄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
廿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姜夔《揚州慢》)
月兒悄無聲息,沉浸在冰冷的湖水中,隨波蕩漾,天上地下合成一個凄冷森然的畫面,從前的熱鬧喧嘩、歡歌笑語,一去不返,冷落凄涼,令人傷懷!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
半輪殘月,仍懸掛于茅店的屋頂之上,冷冷的清輝伴隨著早行旅人的腳步踏上征途,如此,與“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霜”等景勾畫出一幅凄清有致的商山早行圖,表現出寂靜的山村所特有的氣氛。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杜甫《詠懷古跡》)
月光照耀下的茫茫大漠,傳來玉佩的清脆聲,明妃王昭君的魂魄幽幽歸來,然而“歸魂”終屬空歸、枉歸。生前失寵,死后無依,離家去國,遺恨絕域,寫來凄極、怨極。
(三)闊大、磅礴之境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懷》)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蕩蕩東流,一輪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隨著江水的流動而浮蕩著。岸上星垂,原野廣闊;舟前月涌,大江東流,形象而細致地描繪了江上的夜景。“星垂”、“月涌”是以細膩寫闊大,塑造了一個宏闊非凡、寧靜孤寂的江邊夜境。
(四)永恒之境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也。(蘇軾《赤壁賦》)
水雖東流長逝,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斷;月雖有圓缺盈虛,周而復始,但月亮還是千古不變的那個月亮。天地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恒的,沒有盡頭,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無盡寶藏,我們應該拋卻功名利祿,享受大自然所給予的美麗景物,陶醉于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追求一種精神上的解脫。“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問月》),亦即此意!
二、傳達感情
(一)離別感傷之情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春花爭艷,秋月高懸,本是自然界中難得的具有季節特征的美景,然而在詞人的眼中,這些卻成了打開他記憶和感情閘門的導火線,花兒無情地一次又一次地盛開凋零,月兒無情地一次又一次地升起落下,讓他的亡國噩夢一次又一次地浮現,讓他的美好憧憬一次又一次地破滅,讓他的脆弱心靈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打擊,讓他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面臨崩潰,其苦之深,其愁之重,讓人不禁掩卷而泣。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作者料想長眠地下的愛侶,在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為了眷戀人世、難舍親人,該是柔腸寸斷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設想此時亡妻一個人在凄冷幽獨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謂用心良苦。這番癡情苦心實可感天動地!
(二)懷古傷今之情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劉禹錫《石頭城》)
臨照過六朝豪華之都的“舊時月”見證了這里的徹夜笙歌、紙醉金迷、歡樂無盡。然而曾幾何時,富貴風流,轉眼成空。如今只有那“舊時月”仍然從秦淮河東邊升起,來照著這座“空城”,在夜深的時候,“還過女墻來”,依戀不舍地西落,真是多情!這里并不只是發思古之幽情,詩人感慨深沉,實寓有“引古惜興亡”之意。詩人通過明月這一意象,深寓著對六朝興亡和人遷的慨嘆,悲涼之氣籠罩全詩,讀之愴然。
(三)狂放憤激之情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將進酒》)
得意須盡飲,盡飲須對月,這樣才有氛圍,才有情調。月亮是詩人的知己,所以只有在空曠高潔的月色下,詩人才能毫無顧忌地縱情豪飲,醉眼望月,如此,狂放之態飄然而出。然而,狂放之中卻又流露出詩人對現實世界的極大不滿和憤激之情,月是唯一的聽眾,也是最好的見證人。
(四)無奈苦悶之情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確實,只要稍微讀過一點歷史,誰不知道兩千多年前,西漢有個令匈奴聞名喪膽的飛將軍李廣?只要稍微吟過幾首唐詩,誰不知道王昌齡的名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盡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已經成了流傳千古的成語,我卻仍然不能理解,司馬遷的“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的“大”,究竟“喻”的是什么?我只是想,這位從少年時代開始,一生“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的李將軍,卻在六十多歲的遲暮之年,因不愿面對“刀筆之吏”而悲憤自殺;他一生的主要經歷,他的赫赫功勛,他的體恤士卒,他的坎坷遭遇,他的凄慘結局,如果沒有太史公司馬遷,作為后人的我們,究竟能夠了解多少呢?
或許有人會說:東漢的班固,不也在《漢書》中為李廣立了傳嗎?然而,班固寫《漢書》時,《史記》早已流傳百年了,何況凡與《史記》重復的歷史人物,《漢書》幾乎是全部照抄,李廣之《傳》自然也不例外。如果沒有《史記》,李廣究竟會被寫成怎樣一副面目,就很難說了。然而有一點可以肯定,無論拔高還是貶低,都只會離真實的本人更遠,離歷史的真實更遠。因此,我覺得,就這一點來說,李廣還是非常幸運的。
假如漢武帝的火氣再大一點,在聽了司馬遷替李廣之孫李陵的辯護詞后,一怒之下,不是將司馬遷下入蠶室,施以“腐刑”,而是當場將他綁赴刑場,砍頭示眾;再派武士抄了司馬遷的家,將那部尚未完成、更沒來得及“藏之名山”的《太史公書》查抄出來,發現上面有不少“誹謗之言”,一把火燒得“片竹”不存。那么,后人連《史記》也看不到了,哪里還有什么《李將軍列傳》?
假如司馬遷及其父親司馬談都沒能當上太史令一職,根本無法接觸被中央政府壟斷的、全國唯一的資料豐富的“圖書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司馬遷如何能夠“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而成“一家之言”?盡管司馬遷之后,史官出了不少,史學家也不少,僅“正史”就有二十四部,還有說是二十五、二十六部的,可兩千多年來,有哪一部能夠比得上這部《史記》?有哪一部能夠被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不溢美,不諱惡,秉筆直書,即使是大力謳歌的李廣,也如實記下了他殺掉八百多降卒及公報私仇殺害霸陵尉的史實。正因為“秉筆直書”,我們面前的李廣才有血有肉,才真實可信;正因為“不溢美,不諱惡”,作為私人所撰的《史記》也才成為一部信史,比其他幾乎所有官方所修的“正史”都更具“公信力”。
司馬遷雖然歷盡千辛萬苦修成了《史記》,卻只能“藏之于名山”,直到數十年后,由他的外孫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楊惲的結局更不妙,由于他最愛發牢騷,對現實不滿,被漢武帝的曾孫、英明的“中興之主”漢宣帝加以“大逆不道”的罪名,拉到法場上攔腰剁為兩段。假如楊惲在將外祖父的這部書公開之前就伏法了,司馬遷的心血多半也會與其外孫一樣毀于一旦;又假如《史記》作于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前,又假如司馬遷身后不久又遭逢一場史無前例、規模更大的焚書坑儒,那么,李廣將軍還能伴隨著《史記》而流傳千古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