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濕地公園建設中景觀設計原則
1.1生態關系協調原則
濕地公園建設是在保護濕地資源基礎上的生態性建設舉措,可以說,這是一項人與自然資源間的對話,因此與生態關系相協調是濕地公園建設必須要遵守的重要原則。與生態關系相協調即人與自然資源、生物與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生態系統相協調。在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中,要首先考慮利用自然資源,適度、合理地通過設計營造對濕地發展加以健康引導,尊重并保護生態平衡,不可企圖霸占肆意改變,對生態資源造成損壞,這樣才能與濕地公園建設的初衷相符。
1.2適應性原則
濕地的成因各不相同,有的是由于春、冬季的河水泛濫形成了高緯度的內陸濕地;有的是由于海洋潮汐形成的周期泛濫而形成的沿海濕地;還有的是由于地下室、暴風雨的滲透促成了淡水沼澤的形成。不同的成因造就了不同類型的濕地,因此每濕地公園的建設都需要有不同的設計目標,與不同的景觀設計理念相適應,且濕地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以此濕地公園建設中的景觀設計就需要因地制宜,根據地域性差異采取適應性原則。
1.3綜合性原則
濕地公園建設是一項涉及到多種學科的綜合性工程項目,比如生態學、園林設計、環境保護以及經濟發展等諸多方面都包含其中。因此濕地公園景觀設計也絕不是將這些不同領域的知識進行簡單疊加,而是需要圍繞濕地的實際情況而展開深入研究,因此綜合性原則也是濕地公園建設中景觀設計需要遵循的原則之一。在景觀設計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失誤都會對整個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留下敗筆,導致整個項目的失敗,甚至會對原有的濕地資源造成破壞。綜合性原則需要參與景觀設計的各學科人員結合自身的專業知識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相互協作,合理配置,這是一項成功的濕地公園景觀設計中不容小覷的一環。
1.4景觀美學原則
美學原則相對于前面幾項原則而言,更加側重于精神方面的追求,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也是進行景觀設計最基本的目的。濕地公園中有許多與其它環境中不同的生態景觀,這使濕地景觀具有了獨特的魅力,具有與眾不同的觀賞性,同時也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因此在濕地公園建設的景觀設計當中,需要兼顧人們的審美需求,注重美學設計,從而使濕地公園的特色得到充分展示,進而提升濕地公園的旅游價值和科普價值。
2、濕地公園建設中景觀設計的有效策略
2.1濕地公園建設中的景觀設計要考慮環境容量控制
由于每個濕地公園都各不相同,對濕地公園的景觀設計也會有所不同,因此不能采取統一的規劃管理辦法。而環境容量能夠衡量開發和建設項目的靜態管理,當超過了環境容量的限度就會出現生態問題,如果環境和生物的多樣性受到破壞,那么濕地公園建設中的景觀設計則是不科學的。因此濕地公園建設中的景觀設計需考慮環境容量控制,針對不同濕地公園的不同區域進行動態管理,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確保景觀設計的完成效果,保證濕地公園落成后的管理質量,并定期對濕地活動進行監測,進而及時反饋及時調整,實現科學良性的管理運營。
2.2突出濕地公園體驗區的相關特色
在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當中,可以充分考慮游人在參觀游覽過程中的相關需求,配備多種具有不同功能的體驗區,滿足游客對濕地公園的多種不同需求。比如在濕地公園中可以建立農業示范區、蔬菜采摘體驗區、以及森林休閑度假區等,拉近游人與自然的距離。同時為了使濕地公園具有更加突出的特色和設計理念,設計者可以結合濕地公園自身的地理特征,從體驗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角出發,為游人提供一個能夠充分融入田園式生活的游覽體驗,使人們能夠獲得由內而外的放松,盡情徜徉于濕地體驗區所帶來的獨特體驗當中。比如可以在人工濕地景觀設計中建筑出一些錯落有致的假山、池塘等景觀,為觀光游覽的人群營造出一種雖為人造卻仿若天開的自然景致,增加人們游玩時的趣味性。
2.3豐富濕地公園功能展示區的景觀內容
為了能夠使濕地公園為游人提供品質更佳的服務,達到真正貼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目的,在濕地公園功能展示區的景觀設計中需要將其景觀內容充實化、多樣化,圍繞設計主題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氛圍,為游者帶去全新的感官體驗。具體的做法如下:一是要做好濕地的整體規劃布局,注重空間布局的合理性;二是要在濕地內合理配置不同物種,實現物種的多樣性;三是要對濕地公園內的一些大型項目適時進行必要的休整,構建出層次感豐富的空間效果;四是可以搭建小型的人工模擬生物圈為濕地公園增加趣味性,更加真實地展現濕地文化。
作為濕地保護工作的重要類型,濕地公園建設越來越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而景觀設計在濕地公園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景觀設計時需要把濕地的自然特性與人文環境相融合,嚴格按照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法,遵循基本的設計原則,采取行之有效的設計及管理運營措施。既保證原有的自然濕地資源不受損害,保證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又要充分考慮游客的試聽感受,積極滿足人們親近濕地親近自然的欲望,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從而提升濕地公園的觀賞價值、文化價值以及經濟價值。
【參考文獻】:
[1]趙玉輝.濕地公園建設中的景觀設計研究.第九屆中國林業青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07)
[2]陳冬紅.探究濕地公園建設中的景觀設計.江西建材[J].2016(01)
[3]龔京美.濕地公園建設中的景觀設計.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J].2016(02)
關鍵詞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原則;策略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regional perspective, the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is discussed, and expounds the city park and its regional and related concept,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regional expression, an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thought of "people-oriented theory as support,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regional expression discussed regional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Key words: the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TU24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原則
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自然氣候、地形地貌和歷史文化底蘊,它們都是公園景觀帶來影響因素,同時提供給地域產生的基礎。創造具有地域性的城市公園景觀,必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生態平衡原則
自然生態性原則主要是指處理好保護和利用的辯證關系。生態的觀點要求我們觀察世界,傾聽它的呼聲并了解它。世界是生物和人類過去到現代一直生存的地方,而且一直處在變化中,我們和他們在這個現象世界的共棲者,和這個現象世界的起源和命運是緊密相連的。
在對公園進行規劃設計時,盡量建立在完整的生態系統和景觀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和利用場地。盡量不要破壞原生態系統,同時要采取措施恢復己經被破壞的生態系統。特別注意保護優美的自然天際線和景觀節點之間的視覺廊道。要盡量順應原來的地形,盡量采用當地的植被,不破壞地質構造
2、氣候適宜原則
公園所在地的氣候條件給公園空間利用的方法和形態造成很大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地區氣候、季節性變化和微氣候。
城市所處經緯度、地平面海拔高度、周邊地理條件都是地區氣候形成的因素;季節性的狀態包括如植物的落葉、水體冰凍、水位的漲落、風向和風速的改變等;微氣候指由于區域城市化程度的差異和自然生態要素的影響引起的區域性氣候微差。因此,相對于城市其他區域而言,公園的景觀設計應更多地考慮氣候因素的差別。在充分研究公園區域微氣候的對城市氣候調節作用之后,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加以靈活運用。從氣候角度上看,大型城市公園的生態圈對周圍環境有著明顯影響,主要是公園水體和植被對城市地區氣候和微氣候的影響,包括風向和降水。同時公園周邊的高層建筑對風向、風力強度、陽光充足程度的消弱也會影響到公園的生態系統。地區氣候的差異會產生不同的氣候調節要求,如熱帶要通風,寒帶需保暖,公園生態利用方式也因之大相徑庭。
3、尊重土地原則
將自然的地形特征充分利用,即是尊重土地。俞孔堅博士認為:“景觀設計是關于土地的分析、規劃、設計、管理、保護和恢復的科學和藝術”。土地是景觀的主要載體,景觀設計大部分都是基于土地實現的。在城市房地產業發展如火如茶的形勢下,城市建設用地越來越緊張,城市公園建設用地也變得異常珍貴,因此對土地的尊重應作為景觀設計的首要原則之一。
4、傳承地域歷史文化原則
城市公園一般是城市的舊城區,在對其景觀進行規劃設計中,要十分注重分析那些具有歷史意義、給人們留下較深刻的印象的場所,要考慮當地歷史文化的傳承、延續與發展。這是因為那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場所中的建筑形式、空間尺度、色彩、符號以及生活方式等等,恰恰與隱藏在全體市民心中的,駕馭其行為并產生地域文化認同的社會價值觀相吻合,容易引起市民的共鳴,能夠喚起市民對過去的回憶產生文化認同感。因此,在公園景觀規劃設計中,必須要十分注重尊重歷史,繼承和保護歷史遺產,同時城市還要向前發展,具有歷史遺產的城市其發展不應是盲目的,既不應當盲目地將傳統的東西照抄和翻版,又不應當盲目地追求西方的所謂現代化城市形象,而應該認真研究城市的發展史,做大量的調查、研究和分析工作,對城市的歷史演變、文化傳統、居民心理、市民行為特征及價值取向等作出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融入現代城市生活的新功能、新要求,形成新的城市化和城市風貌,使城市公園景觀的形成具有時間上的連續性。
5、整體性原則
城市公園是人造景觀和自然景觀結合的開放空間,是城市開放空間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城市公園空間必須與城市整體空間環境相協調。因此,城市公園與市區之間應該要加強聯系,防止公園地區成為孤立規劃的一個獨立體。規劃公園時刻都要與整個城市相聯系,把市區的活動引向公園,以開敞的綠化系統、便捷的公交系統把市區和公園連接起來,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的延續。另外,公園內雖然會因為各地塊的屬性不同而導致使用性質的不同,但是各地塊之間的風格應該統一,在整體效果上具有和諧感。
6、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前提下,滿足當代的現實需要的一種發展。可持續發展理論最初是針對后工業社會“只有經濟增長,沒有社會的全面發展及人類生存環境的失調”而指出了一種新的發展觀,其基本原則是尋求經濟、社會、人口、資源和環境等系統的平衡與協調,在城市化迅速發展的今天,也為保證城市健康持續發展指出了一條必由之路。
二、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策略
1、尊重自然和因地制宜
公園景觀設計要體現地域性,首先必須從尊重地區的自然生態開始,包括地形、地貌、氣候等。尊重土地即是尊重地形地貌,在不對土地造成惡性破壞的基礎上加以利用。“因地制宜”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點。
2、適宜地域氣候特點
氣候的差異也是形成各地地域差別的重要原因,它影響到地域的水文條件、生物條件以及地形地貌,也影響地方的建筑樣式及材料,形成人們生活方式的差異,從而極大的影響到公園景觀地域性的形成。而且室外環境氣候不同于地形和植被,難以改造,只能適應,所以是否適應地區氣候環境是衡量公園景觀形式存在合理與否的第一把標尺。
如我國南方沿海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光熱條件優越,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季相變化頗有規律:春季季風由東北轉偏南,由冷轉暖,雨水增多;夏季有海風和雷雨的調劑,給熱天帶來涼意,時有臺風;秋季少雨多晴;冬季有東北季風,冷而不寒。因此植物多以熱帶、亞熱帶的棕擱科植物為主。人們外出活動時間較長,所以公園成蔭的喬木較多,遮陽設施也要求多一些。
3、鄉土景觀體現地域特色
鄉土景觀,也稱為“方言景觀”,是指本土的、地域性的景觀。其內涵為自然風光、鄉村田野、鄉土建筑、民間村落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飾等構成的文化現象的復合體。鄉自然土材料是長期以來適應當地的氣候、土壤條件生長下來,這樣的材料對城市的發展有可持續性,對景觀設計來說,更是又經濟又能體現地方特色。在公園景觀中,鄉土自然材料使用較多的就是植物。因此生
物多樣性和生產力很高,與這種生態過程相適應。公園景觀中的植物栽植,不僅要有綠化作用,更要具有文化內涵。所以在對公園的植物設計時要憑借對不同植物的特性、形態和色彩的把握能力而創造出別具特色的地域情景。
4、充分挖掘地域傳統文化
文化是歷史的積淀,融匯在生活中,對城市發展和市民的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今日的建設及未來的開創都蘊含著地區文化的屬性,它是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總反映,這個屬性的特點是傳承、轉換、創新。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歷史背景和發展歷程不同,每個城市都有特殊的性格和形象,城市公園亦是如此。公園的外部環境反映了人們內心對于傳統相關聯的記憶,每個人對于我們生活的城市都有某種體驗,這些體驗在人與環境的接觸中逐漸融入人們的感覺中,并成為記憶。所以,把握好城市的歷史人文要素,從而更好地把握城市公園的獨有的特征和文化內涵,增強城市記憶,是創造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公園景觀的關鍵。調動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去增強地方的凝聚力是古往今來、中
外通用的最節約成本的措施。
5、保護和傳承歷史文脈
歷史古跡和古建筑是地區人類走過的足印,是地區文化形象的見證。在這些公園的古建筑和古跡中蘊含著大量的歷史信息和記憶,它們本身就是地域傳統的一部分。
目前,對歷史古跡和古建筑的再利用正日益收到重視。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在對城市公園進行規劃的過程中提出有關“真實性”的問題―即地域歷史文脈的繼承。他們認為,如果缺少“真實性”,今天的公園開發建設就是一個空洞的浪漫主義。這種理性的認識對一些重要的特色歷史地段和建筑景觀有著很好的保護作用。
對待傳統和歷史的態度不應只停留于靜態的保護,更重要的是遵循地區文化的演進機制,在保護公園歷史建筑及其周圍環境形態特色的基礎上進行有機更新,使之適應新一代人的生活需要。只有這樣,才能使一個活的傳統得以延續和發展。
對于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或構筑物,應采取整體原樣保留的方式,完全按照建筑原有風貌和布局加以整固保留。對于具有一般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物則可以在保留和恢復外立面的同時,改變內部空間結構滿足現代功能需要。而對于新建建筑,則力求保持與原有公園空間的格局和尺度相一致,體現完整的空間肌理。對那些具有重要歷史價值但卻遭到破壞,而它們的主要形式和整體性未受損害的建構筑物進行修復以使其所處環境文脈連續,形成公園的場所精神和公園特色風貌,這樣也有助于人們理解和欣賞歷史景觀。修復時必須尊重歷史資料和文獻,所補充的缺失部分必須與整體景觀相和諧一致。
同時,如果有必要,可以通過重建的方法對公園中己經不存在的建構筑物進行復制,但要確保現有的歷史、考古、文化和景觀資料可以將其準確復制。重建景觀不易太多,如類似于仿古一條街的形式是不提倡的,因為從本質上講,歷史是不可再生的,對單體建構筑物的重建還具有一定意義。如我國岳陽的岳陽樓,武漢的黃鶴樓等等。
三、結束語
1.1濕地公園
濕地是指以濕地良好生態環境和多樣化濕地景觀資源為基礎,以濕地的科普宣教、濕地功能利用、弘揚濕地文化等為主題,并建有一定規模的旅游休閑設施,可供人們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的生態型主題公園。作為濕地公園,必須具備以下兒個要素(:1)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濕地自然景觀;(2)具有明確的濕地范圍;(3)具有一個明確的管理機構對濕地公園進行有效管理;(4)具有完善的休閑娛樂設施。
1.2濕地公園景觀
濕地公園景觀是指以濕地為對象的景觀形式,是利用現代景觀建設與生態學原理,對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重建和恢復,藝術地再現自然濕地景觀,并為社會民眾提供親近、感受、體驗自然的場所,是現代風景園林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濕地的生態保護與最佳資源利用方式,濕地公園景觀建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2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特點及原則
2.1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特點
濕地公園的自然屬性及其對環境保護和維護生態多樣性的重要意義,使得濕地公園景觀設計與其它景觀設計相比具有一些獨有的特點。2.1.1濕地公園景觀設計場所的特殊性。與以往的設計對象不同,濕地公園景觀設計是以水面為主體,以陸地為輔助,大部分景觀是在水面上或者灘涂沼澤地上營造出來。2.1.2硬質景觀設計的局限性。由于在對濕地公園景觀進行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原有生態系統的承載力,在施工過程中盡量不破壞原有的環境,這就限制了硬質景觀的出現,使之帶有很強的造景局限性。2.1.3濕地生態的脆弱性。濕地公園本身就是為了保護濕地的生態系統,如果在建設過程中隨意引進外來物種,易造成生態系統的失衡,得不償失。因此在設計時要盡量遵守濕地原有動植物的食物鏈平衡法則。
2.2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原則
2.2.1生態優先原則。濕地公園景觀設計應該從濕地的生態功能出發,遵從濕地的凈化環境、蘊涵水源和保持生態的多樣性穩定性.合理利用濕地上的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其它自然資源。盡量使濕地公園的建設不對該地區的環境造成破壞。2.2.2以人為本的原則。濕地公園建設的最終目的是更好地為人類服務,所以在設計過程中要注重實現人的視覺、聽覺、觸覺對濕地景觀的感受;濕地景觀的設計是為了讓絕大多數人得到便利,而不是針對少數人,因此要注意營造公園空間、增加公園景觀的連續性。
3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內容及方法
濕地公園大致可以分為濕地保育區、功能展示區、濕地體驗區和服務管理區4種功能區。其中濕地保育區屬于原生態保護,要求人類干擾必須很少,因此設計內容較少。
3.1體驗區景觀設計
體驗區景觀設計主要是通過改造地形、聯通水文等方式,來營造出淺灘、沼澤、溪流、噴泉、瀑布、河流片段等濕地景觀形態,從而讓人們可以體驗濕地獨特的水體景觀、濕地農耕文化、魚類捕撈等生產活動以及小范圍濕地的合理利用。
3.2功能展示區景觀設計
濕地公園的主要功能有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凈化水質環境等功能。因此在該景觀區可以通過構建表面流濕地和垂直潛流濕地,通過配置具有凈化能力的植物,設置供游人出入的親水棧道,來達到維持濕地功能和為人類提供優美景觀的雙重效果,同時可以通過比較污水經過濕地前后的水質視覺效果,來展示濕地公園對水質的凈化功能。對于維持生物多樣展示的景觀設計,可以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配置鄉土物種,通過招引濕地鳥類、昆蟲來維持濕地環境的生物多樣性。
3.3服務管理區景觀設計
【關鍵詞】濕地公園;低成本;景觀設計
1 引言
隨著中國的經濟日益發展,城市化進程的逐步加快,用于支撐經濟發展的資源消耗十分嚴重。經濟運行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造成水環境、大氣環境和生態環境的不斷退化、惡化。濕地公園作為"城市之腎"也日益得到重視,為了保護環境,減少對生態的破壞,我們的社會亟需尊重場地、尊重自然、低成本的濕地公園景觀設計。
2 相關定義
2.1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是利用自然濕地或具有典型濕地特征的場地,以生態環境的修復以及地域化濕地景觀的營建為目標,模擬自然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特征和生態過程進行規劃與設計,形成兼有物種棲息地保護、生態旅游以及科普教育等功能的濕地景觀區域,是對濕地的一種保護、開發利用的合理模式[1]。
2.2 低成本景觀 成本被定義為過程增值和結果有效已付出或應付出的資源代價。相對而言,低成本景觀即為通過較低的成本和環境代價來獲得環境、生態、經濟以及社會效益的景觀[2]。
2.3低成本景觀設計 是在景觀規劃過程中,盡量考慮對項目前期建設投資的最低化,以及項目中后期損耗、維護等管理運營投資的最低化。低成本景觀不是純粹的經濟學意義上的降低造價,而是經濟學與景觀學的融合[3]。本文所指的低成本景觀設計是以尊重自然、尊重場地為基礎,以成本控制為手段的設計方法。成本控制貫穿概念方案至投入使用的整個過程,需要從設計形式、鋪裝選材、植物品種、水體設計、維護管理等方面綜合考慮,在降低建設成本的同時兼顧園林景觀的功能和美感。
3 濕地公園景觀設計過程中對成本的控制
由影響景觀成本的因素分析可知,景觀設計過程中對于植物、水體、地形、鋪裝及小品的把控非常重要,直接影響著整個項目的運營成本。
3.1 低成本植物設計
植物品種選擇應因地制宜,根據場地的具體條件而有針對性地選擇,并盡可能保留鄉土樹種,并對野生植物進行修剪和再利用。鄉土植物適應性強、容易成活、維護和管理成本低,同時可減少長途運輸的包裝環節,節省大量的運輸成本。
植物用材規格控制上應該盡量尊重現有植物的規格,配比合適的樹木規格,選擇正處于成長期的樹,避免出現大樹移植,不能為了追求短期的景觀效果而耗費高額的植株成本和運輸成本以及后期管理養護的高額支出。
植物的數量和品種之間的配比關系應該盡量遵循自然濕地中群落穩定后的植物組成及比例,預留植物的生長空間,避免種植過密,以便形成自我穩定性好、維護費用較低的生態系統。
3.2 低成本水景設計
濕地公園景觀中水體占有很大比重,水景面積的確定需因地制宜,結合地形進行設計,以自然式水體為主,控制人工水景的設置,減少水體底部和岸邊的硬化,沿著水面應種植豐富的耐水濕植物群落,既可豐富濕地水體景觀,又可固土護堤。
另外可以增加可持續生態水景設計,包括草溝、滯留地、雨水花園和具有凈化功能的水景設計與使用,可利用收集到的雨水對陸地植物進行灌溉,減少水資源浪費,并可利用水體凈化的展示起到生態教育的作用,提高水景的趣味性。
3.3 低成本地形設計
低成本地形設計應充分的利用原有地形和土方,減少大規模的土方搬運和填充。前期地形的調研是后期設計的重要參考依據,土方的就地平衡是成本控制的關鍵。基地如果處在山地,則其地形設計應注重山形水系的構建,發展其原有的景觀優勢;基地如果處在平原區域,那么地形設計則應以微地形的為主,其高低起伏應控制在1.5m以內,以減少成本。地形的巧妙處理既可以豐富景觀層次,又能減少成本投入。
3.4 低成本硬質景觀設計
設計中應該減少硬質景觀的比重,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軟質景觀會日新月異,景觀效果大大提升,而硬質景觀則會逐漸老舊,因此設計中的硬質景觀如坐凳、燈柱、雕塑、景墻等可以更多地考慮一些天然石材或者木材,更多地選擇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設計中可以利用舊物改造或場地歷史性建筑小品的保留與改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觀小品。當然舊物的選擇也應該考慮本土性,避免通過長途運輸調集而來的舊物或人工做舊,這樣的處理顯然不夠生態和低碳。應該更多的考慮到硬景的功能性,使功能與景觀相結合。
3.5 低成本道路景觀設計
濕地公園內岸上的道路可以以天然石質材料或滲水磚為主,也可以采用瀝青路面取代鋼筋混凝土路面;以卵石或洗米石材料運用于鋪裝廣場;水上的棧道以木質材料為主,根據濕地的深度、離岸邊距離及兩邊的景色來設置棧道的形式 。汀步和小徑可以采用天石板鋪路,減少對石材的打磨;濕地公園中自行車道也是重要的部分,可以采用生態透水地坪或者砂石鋪路等等。這樣的道路設計和材質選擇可以就地取材,節約運輸和材料成本,也可以避免材料切割造成的浪費,同時形成生態的景觀效益。
3.6 低成本生態系統設計
濕地公園景觀營造必須重點考慮生境的恢復和植物群落的構建,充分利用"自然力"。濕地具有水生和陸生兩種生態系統,其物種豐富,環境特殊,是具有極高生產力的生態系統,設計應考慮將人工干預降到最小。應該盡可能增加濕地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因為生態系統的物種越多,結構組成越復雜,則其穩定性越高,對外界干擾的抵抗能力也就越強。這樣可以提高濕地系統的處理能力,延長濕地系統的使用壽命。在濕地公園設計中利用適宜的方法和合理的技術手段巧妙利用"自然力"恢復和營造生態化的濕地景觀,在遵循自然過程的同時又滿足空間、審美、功能、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3.7 低成本維護設計
增強濕地的自我維持功能,即通過一些適宜技術將已經退化的濕地生境的生態完整性重新建立起來。如減少供水設施、植被管理等人為輔助工作在濕地發育或演替中的作用,以降低后期的維護管理成本。濕地公園的營建應將水體的污染控制與自凈相結合,才能使生態恢復的成效得以持續進行,從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的自組織能力。
加強公眾的參與性,通過培訓并雇傭當地居民種植并收獲本土濕地植物,可以將地塊劃分給群眾進行管理和養護,同時能增加濕地公園的經濟效益,更好地保護濕地景觀,提高了景觀的可參與性。
4結語
我國低成本景觀的發展和研究還較少,其具體含義也逐漸的清晰和明確。低成本景觀設計不是廉價景觀的堆砌,它是以考慮景觀綜合效益最大化和景觀成本最低化為基本出發點,對景觀進行全面考慮設計的過程。
作為景觀設計師,應該在設計初始階段就融入低成本的理念,不追求標新立異,而是要以人為本,以自然元素為本,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和考慮,傾聽他們的聲音,感受他們的需求,減少建設費用高、利用率低、華而不實的景觀元素成本,更多的設計一些便民設施和空間,實現低成本的濕地景觀設計。
參考文獻
關鍵詞:海綿城市;濕地景觀;設計原則;設計措施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城市的生態系統變得越來越脆弱,特別是瀕江近海的城市。此類型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基礎設施等條件,在暴雨季節容易出現城市“內澇”現象。為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城市濕地景觀的生態設計,將城市打造成為“海綿城市”。
濕地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 在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上有著巨大作用。濕地景觀是城市景觀組成的一部分,近年來,一直提倡生態設計,如何進行生態設計并達到保護環境的作用,已經成為瀕江近海城市發展考慮的重大問題之一。“海綿城市”的提出,為城市濕地景觀的生態設計提供了思路。“海綿城市”是一種新型的城市概念,其在城市濕地景觀生態設計中的應用,適合于當前提倡的低碳經濟和生態環境建設需求。
1 “海綿城市”及其核心思想
在城市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城市建設速度迅猛,瀝青、混凝土類的硬質材料覆蓋城市地表上,使城市的水循環系統遭到一定程度破壞,無法利用自然力量控制地表徑流。而人工排水設施根本不能承受暴雨帶來的巨大洪峰,造成城市出現“內澇”現象,危及人們的財產和人身安全。為了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在2012年提出“海綿城市”概念,突出強調城市排水系統設計優先考慮自然力量,并把有限的雨水資源存蓄下來,建立一套完善的水循環系統,將城市打造成為具有自然滲透、自然存蓄、自然凈化功能的新型城市,實現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綿一樣具有很好的彈性,對地下水、自然雨水及地表徑流等起到良好的吸納、滲透、存蓄、過濾、凈化作用,保護城市水環境,緩解城市生態危機。南京市瀕江近海,城市生態環境脆弱,為解決“內澇”問題,有效利用雨洪,應朝著“海綿城市”方向發展。濕地在城市有蓄水防洪、保護水資源、控制地表徑流等作用,其景觀設計理應納入城市整體水循環系統中。因此,南京市濕地景觀設計可融入“海綿城市”核心思想,將城市濕地景觀與城市水循環系統相結合,積極建設“海綿城市”。
2 “海綿城市”優勢在城市濕地景觀設計中的體現
在城市濕地景觀設計中引用“海綿城市”理念,有助于實現城市建設與自然生態之間的和諧,推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2.1 設計原則
2.1.1 防洪原則。濕地景觀設計:一方面具有景觀功能,滿足人們休閑娛樂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防洪能力。夏季強降雨后,有效吸納雨洪,避免雨洪危及城市安全。
2.1.2 空間層次性原則。空間層次設計是否合理,對景觀的效果有著重大影響,城市濕地景觀設計中要特別注意垂直方向的景觀設計,如根據地形變化設計植物種類高度,使垂直景觀看起來更立體、更豐富。
2.1.3 生態原則。設計濕地景觀時,利用生態理念,盡可能地不破壞自然景觀,最大程度地保護當地環境,利用自然資源建設濕地景觀。
2.1.4 完整性原則。為了營造良好的景觀效果,城市濕地景觀設計要注重點、面、線的合理配置,將城市濕地與城市水環境結合起來,互相協調,形成一個相對比較完整的城市水循環系統。
2.2 設計措施
2.2.1 水陸消落區域景觀設計。城市濕地中的水面與陸地交界處屬于水陸消落區域,承擔著重要的生態功能。在很多城市濕地景觀設計中,為了預防水流沖刷駁岸,該區域經常用混凝土砌筑定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濕地的過濾、滲透、凈化等作用,影響濕地景觀的一致性。南京市濕地景觀設計應避免采用這樣的處理方式,盡量采用地介入的設計手法,將濕地原有基質土壤保留下來,作為水面與陸地的自然過渡區域,并根據該區域原來的形狀、生物分布設計水岸的形態、生物景觀,充分保留原生態駁岸的自然形態,不進行硬化造地。對于易被沖刷和土質疏松的駁岸,在不破壞原形態的基礎上,用卵石、片石等硬質材料做加固處理,形成自然護岸,防止駁岸水土流失。
2.2.2 水循環系統設計。水循環系統是城市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吸納、蓄水等重要功能。在濕地水循環系統建立上,要把濕地景觀與城市中的自然江河、自然水道等結合起來,使濕地打造成為具有水資源調節和運輸能力的“綠色海綿”。一般情況下,城市濕地地勢低洼,有自然水渠、水蕩等集水單元。設計濕地水循環系統時,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自然的水渠、水蕩、低洼,如將低洼區域改造成為草灘綠地,把水渠改造成為水道,與南京周圍的江河相通,形成互通的內外水循環系統,為城市濕地公園帶來活力。特別是這種設計充分利用了自然力量,到了雨季,雨水集中于水道之中,隨著水道流向江河,有效緩解了城市雨洪壓力,以免出現城市“內澇”現象。
2.2.3 濕地植物配置。植物在城市濕地景觀中屬于視覺要素,既有美化環境的作用,又有防止水土流失、凈化水質的功能。為了體現出“海綿城市”的優勢,提高濕地景觀的視覺效果,應科學合理的配置濕地植物。城市濕地植物配置采用“保育為主、增補為輔的”理念,也就是保留當地原有的優質本土植物,并根據美學需求適當增加一些新的植物種類,多種植物通過優化配置完美地融于一體,形成豐富的植物景觀效果。水生植物是城市濕地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配置的優劣程度直接影響濕地的景觀效果。水生植物的配置,以濕地水體的形態、功能、位置、水位以及水生植物的特性等為依據,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選取適宜的水生植物,例如,蘆葦、燈芯草、睡蓮、金魚草等。比如,淺水區域適合種植燈芯草、香蒲等植物;岸邊或深水區域適合種植蘆葦等植物;岸邊淺水區域適合種植睡蓮等植物,浮在水面上,起到凈化水體的作用;水底適合種植金魚草等,搖曳的姿態透過清澈的河水傳遞出來,美不勝收。
除了水生植物外,還應注重城市濕地公園內的陸生植物配置工作。陸生植物種類的選擇遵守上文提及的防洪原則、空間層次性原則、生態原則、完整性原則,根據南京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生物種類等情況選擇適合的植被,盡量營造具有空間層次感的植物景觀環境,提高濕地公園景觀效果。特別是為了打造“海綿城市”,應種植一些灌木樹種,固化土壤,防止地表雨水徑流帶走過多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
3 結語
綜上所述,城市濕地景觀是城市的一個子系統,承擔著蓄水防洪、美化城市、控制徑流污染、保護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職責,是城市生態環境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倡低碳經濟的當下,可以選取城市中適宜的場所作為濕地公園建設地,基于“海綿城市”進行濕地景觀優化設計,讓濕地公園與周邊環境相聯系,有效利用自然力量進行雨洪管理,實現雨洪資源化,讓城市形成良好的吸納、滲透、存蓄、過濾、凈化等功能,為“海綿城市”建設與發展創造了有力條件。
參考文獻
1 宋蕓.海綿城市概念在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16(2)
關鍵詞:濕地公園;景觀建設;杭州江洋畈濕地公園
一、杭州江洋畈濕地公園設計背景
(一)區位分析
濕地是一道天然屏障,它不僅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效益和防洪功能,是多種生物的避風港。城市濕地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城市環境、調蓄洪水、補充地下水、休閑娛樂、美學價值、科研教育、經濟效益這8個方面都具有重要功能和價值。
杭州江洋畈生態公園的前身,是西湖淤泥疏浚的堆積場。堆曬了6年,在西湖淤泥里沉睡了數百年的水生、陸生植物種子紛紛發芽,江洋畈變成了以垂柳、濕生植物為主的次生濕地。杭州江洋畈濕地公園規劃面積以河岸為導向,長約1.3公里,江洋畈歷史悠久,而西湖因優越的水域地理位置成了建設濕地公園的首選之地。
(二)設計思路
由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文化聯想到對江洋畈文化的傳承與解析,將生態元素分解和組合,最終形成本案的思路,即道路布局以發射感型態為主。透過景觀環境模式及紋理解析,解構出如何向四周放射性和向一個方向聚集的形式。江洋畈濕地公園將景觀作為生命系統。在垃圾遍地的原工業棕地上,建成了具有凈化、防洪、多樣性維護、人文效應等綜合功能的城市公園。杭州江洋畈生態公園地處狹長的長江/河景觀帶,同樣要求將防洪、生態和景觀設計融為一體。
二、杭州江洋畈濕地公園具體方案分析
(一)功能分區
江洋畈濕地公園的功能分區:生態教育及濕地主題休閑區、濕地多樣性地生態體驗區、蘆葦蕩水鳥生態保護區。文化動脈分為以環河步道和環河自行車道為主的自行車服務中心、以環河步道和綠營大道為主的綠帶。
1.濕地多樣性地生態體驗區:以騎自行車或徒步游覽濕地綠道為主題,這段濕地綠道正是環河步道和綠營大道,在生態教育區內有與主題相關的自行車服務中心、休息亭廊、木棧道等。
2.蘆葦蕩水鳥生態保護區:以靜態觀賞金葉葦蕩、花蒲草、日本鳶尾、花葉蘆竹等為主的水生植物景觀和潛鳥目、形目、鸛形目、目、雁形目等濕地水鳥為主。
(二)交通組織
江洋畈濕地公園的交通流線:以木棧道為發散點,景觀節點向外輻射,木棧道遍及入口廣場和西湖,中心的活動區形成次干道開路,杭州江洋畈濕地公園景觀空間以"點、線、面"相組合的原則,使公園的綠化空間更有層次感。
江洋畈濕地公園的規劃區內入口及道路分類為:主入口寬度26m,次入口寬度13m,公園主要內道路(雙車道)寬度6m,公園內道路(單車道)寬度4m,公園內小園路寬度1m。 寬6m的雙車道指的是靠近江洋畈的村村通水泥路,雙車道形成回路,是連接各個組團的主要交通和消防通道;寬4米的單車道位于公園內,只允許小型機動車和行人通過,單車道以四個功能分區為軸線,連接生態教育及濕地主題休閑區、濕地多樣性地生態體驗區、蘆葦蕩水鳥生態保護區和工藝品展示區,直達北、東兩端;寬1米的小園路則將四個功能分區與其他的組團小景點連接,增加了組團的游賞性和緊密性。公園主干路順應地形北、東走向,公園道路形成一個環路,支路均開口于環路。
(三)植物配置
江洋畈濕地公園的常見植物有:
1.喬木:廣玉蘭、香樟、銀杏、杜英、合歡、黃山欒樹、櫸樹、無患子、白玉蘭、桂花、日本柳杉、羅漢松、深山含笑、加拿大海棗、蘇鐵、華盛頓棕櫚、欒樹、山麻桿、西府海棠等等。
2.灌木:海桐、紅葉石楠、金邊黃楊、梔子花、紅花繼木、法國冬青、龜甲冬青、泰特珊瑚、梔子花、大葉黃楊、夾竹桃、月季、棕竹、鳳尾竹、八仙花、決明子、;連翹、紫荊、紫薇等等。
3.藤本植物:凌霄、木香、爬山虎、油麻藤、迎春花、云南黃馨、紫藤花、葡萄、常春藤等等。
4.水生植物:旱傘草、蒿苞、花葉蘆竹、蘆葦、水蔥、睡蓮、蓮藕、香蒲、金葉葦蕩、花蒲草、日本鳶尾等等。
5.地被植物:草坪類的有百慕大、匍匐剪股穎、高羊毛草、草地早熟禾、黑麥草、馬蹄金、馬尼拉、狗牙根等等。
在補種的植物選擇上,江洋畈濕地公園全部選用原生品種:金雞菊、狼尾草、紅蓼、紅果接骨木、波斯菊等,與西湖淤泥自然生長出來的柳樹相映成趣。
(四)特色景觀
杭州江洋畈濕地公園借助西湖,依靠獨特的山水之地勢,形成園區內山丘綿蜿蜒起伏,溪水蜿蜒流溢,水杉婆娑起舞,葦海草叢蕩漾,水鳥撲翅展飛的自然景觀,以及環河綠道綠意蒼郁,游人可進行觀鳥、綠道驅車體驗自然、臨風遠眺、放風箏、觀日出、賞花等公共活動,既可形成特色園林景觀,又可帶動江洋畈當地的經濟發展,形成旅游與經濟結合的雙向產業。總的來說,杭州江洋畈濕地公園的特色景觀包括:
1.以潛鳥目、形目、鸛形目、目、雁形目等濕地水鳥為主的動物景觀;
2.以杭州市的地域性市花桂花為主,配合其他植物的天然植物景觀;
3.以金葉葦蕩、花蒲草、日本鳶尾、花葉蘆竹等為主的水生植物景觀;
4.以西湖形成的自然溪流景觀,以及借助溪水優勢開展的漂流、涉水捕魚、游泳、劃船等活動;
5.以環河步道和綠營大道帶來的綠道自然景觀,以及沿著綠道展開的騎車、散步、放風箏、觀日出、賞花等活動。
6.以生態教育及濕地主題休息區為媒介展開的教育活動,通過野生動物模型展覽、仿真濕地場景和娛樂教育等設施來告訴游人保護濕地的重要性。
三、結束語
杭州江洋畈濕地公園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整個杭州城區品位和內涵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對現有綠地升級改造和擴建,增加景觀設計元素,使之成為一處集市民游覽、休閑、活動、交流、健身、娛樂等活動于一體的標志性城市公園,從而豐富杭州城市的生態空間、藝術空間和文化空間,提升土地利用率,帶動公園周邊地區房地產、服務業的發展,發揮江洋畈濕地公園的生態及環境效應。
參考文獻:
[1] 嚴軍.基于生態理念的濕地公園規劃與應用研究[J]. 景觀設計.2013年 12期
[2]郁廷棟、沈朝棟.杭州灣濱海濕地公園綜合效應的展望[J].中華建設.2011年08期
[關鍵詞]數字技術 濱水景觀設計 城市規劃 用地現狀 地域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9-274-1
1引言
對于城市信息化建設的今天,迅猛發展的信息技術給各行各業帶來了革命性的曙光。最大限度的利用數字化技術及手段來進行處理城市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樣既可以創造出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生態空間,又為社會做出來有利的貢獻。
2數字技術在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中的概念
數字城市是指對其進行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IS以及遙感技術RS,并且運用多媒體以及虛擬仿真等多種技術,來對城市目前所擁有的基礎設施及用地現狀來進行一個總體而詳細的檢測、采集。也就是說,它是利用勘測信息技術來對城市建設以及規劃進行管理,是一個信息化、網絡化以及虛擬化的城市。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是指以水域作為中心,對其周邊沿岸的空間環境做一有序、美化的規劃,創造更加生態、優美而富有生機的海濱城市水空間。數字技術的應用,擺脫了傳統設計的死板模式,帶來了更多的遐想空間以及革命性的沖擊。
3城市濱水景觀設計
通常,城市中的水域功能有三個方面,其一,就是為了防御洪水地區的安全的防洪功能;其二,能夠有效的利用水資源的水利功能,就像給水、排水等功能;其三就是游樂場地、綠化以及公園湖畔等調節城市環境氣候的功能。設計者在設計時,要合理的考慮其三者水域的相通性,也要良好的進行空間景觀內容的設計工作,這樣設計出來的景觀才可以為河流河域提供有利的基本功能要求,還可以增添生活空間的生動性,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態生活空間。
對于以往傳統的城市濱水景觀設計,通常是派大量的人員對其規劃用地進行考察、勘測,并且去了解當地的人文、建筑風格、歷史文脈以及地質等等的方面。其過程過于繁瑣而漫長,并且勘測結果未必過于精準,設計人員還得對此信息進行大量的篩選與分析。經過漫長而繁重的精力之后,才能整理出設計前期較為準確的資料。而且,設計人員通過將思維構想表現在CAD上,這樣的平面化表現無法體現出設計者的空間思維構思。
但是,數字技術在城市濱水景觀的設計中就可以避免傳統的弊端。首先,數字技術具有先進的勘察地理信息能力與高端的整理效率,這樣大大的減少了勞動力的使用,并且節約了設計周期。其次,其具有遙感及全球定位系統。最后,自身的三維模式,可以使設計者身臨其境的來進行處理與分析問題,更好的體系出設計者的構思空間。所以,對于數字技術在城市海濱景觀規劃設計的應用上大大的提高了設計水平,而且又轉變了傳統的設計理念,為設計手段拓寬了角度,有效的突破了傳統設計中呆板、靜態以及過于平面化的設計理念。
4數字技術在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4.1有效的分析出規劃區現狀。對于數字技術的應該已經逐漸實現了設計所需信息的高效采集、處理以及分析。對于其GIS系統可以對于該設計場地的地形地貌、水面岸線等等來進行數字化的處理,還可以建立出數字地圖,從而得到設計中所有利的資料。
例如,在長沙大河西先導區洋湖濕地公園三期修建性詳細規劃中,總規劃從數字技術系統中體現出:對全園整體上進行宏觀把握,將濕地公園分為五大區,分別是濕地科教區、濕地生態社區、濕地生態保育區、濕地生物多樣性展示區以及濕地休閑區。 與此同時,本次進行的修建性詳細規劃的濕地生態保育區位于長沙大河西先導區的中南部,通過數字技術的測量,南面越過二期與城市道路與居住用地相臨,西面與靳江河濱河公園相臨、東面與城市商業中心區相臨,具有一定的公共開放性。因此,將總規劃道路交通規劃在東面與南面分別設置了出入口與外部城市干道、園區主干道聯通。由于數字技術的應用,對于此次規劃的交通、水系等方面進行了整體化的協調性發展。
4.2數字技術有效展現場地內、外部資源。可以通過數字技術探測出其地域中的內部資源以及外部資源。例如,在長沙大河西先導區洋湖濕地公園三期修建性詳細規劃中,使用數字技術可以測出其內部規劃范圍為濕地,并且在一期中,已被建成了觀賞性的濕地,二期正在被建成科普型的濕地。外部資源為:北側瀕臨岳麓山(海拔300.8米)、寒子嶺(海拔199.7米)、仙窩嶺(海拔194.2米)、金牛嶺(海拔192.9米),并有165-272m的高差。根據數字技術測量出來的群山,可以作為設計的直接天然背景。同時,周邊帶有河流,靳江河、湘江水面標高低于場地。通過對該環境進行數字技術測量,將設計的主入口到遠山形成一條透景線,使得遠山與場地形成了直接的呼應,即為場地增添了景觀資源,又為其增添了歷史的韻味,而且為居住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4.3數字技術具有人機互動的模式。在使用GIS所采集到的水域數據資料后,可以輸入到計算機內進行建模,然后得到三維視圖。其具有的真實地貌為設計人員的設計工作提供遐想空間,設計人員可以身臨其境的去感受所處空間的感受,來展開自我的思維想象力,從而產生設計靈感。這樣的設計方式即減少了大量重復的勞動力,又符合其科學與合理性,給設計人員帶來了便利。
4.4數字技術更加具有科學性。對于之前未引入數字技術的應用時,設計人員只是一味的追求畫面效果的美觀性,忽略了其技術手段的不完善,最終導致由于定性的成分過多,而定量的分析欠缺,是現實中設計者的主觀設計與客觀分析不符合,缺乏科學依據,導致規劃設計不達標的局面產生。通過數字技術的引進之后,規劃管理部門以及資源管理部門都可以通過GIS所提供的信息來進行分析,得到更加全面而且準確的社會狀況、實體環境等等現狀,以此來作為設計的前提,使得設計更加具有科學性與實用性。
4.5提供了資源共享平臺。對于網絡信息迅猛發展的今天,資源共享平臺為人們提供了方便的查詢工作。設計者對于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時,可以通過資源平臺來進行采集各類信息資源以及虛擬空間的技術手段,這是一種非常便利的手段。
5總結
作為信息化迅猛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的傳播速度已大大增加,數字技術在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中也大展藍圖,這樣的應用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趨勢。對于數字技術的應用引進,有效的提高了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的科學性、適用性以及生態型,將得到更多的發展空間以及廣泛的應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居住區;水體景觀;人工濕地;生態社區
中圖分類號: G2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水是所有景觀的根本要素,水的直觀表現同美學特征影響并烘托每一處景觀,它以被植物吸收、河道中流淌、建筑中的穿越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參與場地空間形象的塑造。其自身具有的自然美學特征吸引人親近、游賞。人工濕地作為水景設計中一種非常規重塑水體功能模式,意圖于保持原有天然濕地系統或者模擬自然濕地生態系統,達到生態和景觀的有機融合。人工濕地將場地空間自然條件重新整合定義,梳理空間脈絡,營建完全契合自然生態的居住區水景。
1項目背景
撫順濕地公園以“水”和“綠色”景觀元素為彩線,編織成一幅完整的、多功能的景觀掛毯。本項目位于撫順李石河開發區,占地面積18萬m2,撫順濕地公園為做綠地劍橋的附屬公園,將融合城鎮居住、休閑與環境功能。受場地現狀與李石河水道的形態啟發,綠地濕地公園項目將現有河道與濕地結合的自然系統作為城市規劃和發展的基礎框架,并將其他基礎設施、發展項目與綠地劍橋居住區建筑有機融合在這個基礎框架中。
2 項目局限
李石河發源于撫順縣拉古鄉,經撫順經濟開發區流入渾河,河流全長六公里。李石河長期服務于一個高密度人口的區域,面臨來至環境的壓力和沿河工程的各種問題,對水的大量需求耗盡了這條河的水量,甚至破壞了河床生態系統。
3居住區人工濕地景觀設計
3.1居住區水景景觀的變型
濕地公園作為水景形式最大程度的人工“演變”,最真實的模擬自然空間生態系統。居住區濕地景觀除滿足其傳統的生態功能及觀賞價值外,還必須滿足居住區居民所需的娛樂、游憩、休閑等功能。濕地、森林和道路的框架被優先確定,在此框架下依據需求劃定休閑空間、廣場、兒童游樂場合其他活動場地。選取適當區段設置親水景觀,將撫順濕地公園建造成為“人與水的零距離、文化氛圍濃厚、園林景觀優美、生態效益持久”的生態型休閑場所,提升居民與水景的互動性。
從地形、駁岸處理、護坡、植物景觀營造等多個方面考慮,利用多種水景的組織手法,例如駁岸上植被的種植形成綠色生物過濾濕地階梯,階梯的排布將與居住區的規劃格局相一致。
3.2居住區生態特征
綠地劍橋社區的開發將面臨土地使用模式、水體政治與利用,以及結合生態技術等多重挑戰和機遇。綠地劍橋社區利用憑借濕地公園為載體,通過對“水”和“綠色”兩大生態元素靈活運用來實現綠色社區的建設,從而減少對大規模、造價昂貴的再生能源技術依賴性的無度需求。有條理的響應節能、減排、人居和諧和綠色環保政策,致力于將撫順生態公園建造成為撫順城市的“綠色通廊”和“藝術廊道”,給人返璞歸真的心靈享受。
3.3居住區保護當地文脈
撫順李石河傳統水鄉生活的人文景觀是由一系列作為農田灌溉、記載著古老河流生活的小徑以及縱橫交錯的河網組成的,而河流一直是附近居民的生活、休閑的主要載體。濕地公園建造包含親水設施和人流匯集的場所,以期在修繕一新的河畔上繼續保持這種古老的習俗,重現最真實的湖區生態生活。
3.4 水源儲備
濕地景觀是一種自然野趣景觀,同時亦滿足涵養水源,過濾城市徑流,凈化水質,削洪抗旱等功能。利用濕地的自凈功能,構成水資源的凈化與再利用的創造性戰略平臺。濕地結構加速水循環和對富余營養物高效的新陳代謝處理。
4 濕地景觀的處理手法
4.1駁岸處理手法
濕地駁岸是為水生動植物提供生存的場所,以及提供水體與陸地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媒介。李石河濕地水位經年變化不大,其無防洪要求,主要采用模擬天然濕地生態系統種植植物的方式,即植栽護岸。利用植物發達的根系固土護坡,同時能夠利用根系凈化水質,又能夠豐富岸邊的景觀層次,美化環境。
在河段適當位置預留親水駁岸,采用如自然式草坡護岸、階梯型護岸以及鵝卵石駁岸等。同一水體的護岸如采用多種護岸形式,不同護岸間采取一些過渡元素,如瑜伽亭、防腐木橋等,避免各種駁岸的過渡過于僵化。水景岸線選取舒緩、自然的曲線形式,以流水和綠化為基調,充分運用土石、樹木、植被等自然素材構建濕地景觀。
4.2 水處理技術
濕地水處理技術參照自然的水循環原理,確保水體的流動性。防止水景中出現大面積停滯水域,避免水體富營養化,滋生大量的細菌和藻類,變質、發臭等。
4.2.1消除有機物污染和黑臭
在有充足氧氣和豐富好氧微生物的條件下,有機物污染指標COD和BOD明顯下降,黑臭現象消失。湖底的有機物降解所產生的甲烷、硫化氫等有毒和有害氣體被去除。
4.2.2減少水體營養鹽含量
充氧后,抑制了湖底厭氧均的有機質分解過程,隨湖底氮、磷營養鹽的釋放量減少。同時,好氧微生物的活動,加速底質的無機化過程。磷可以與水體中鈣相結合,形成不溶于水的化合物,而沉降于湖底,從水中去除。
4.2.3消除藻類水華
水中曝氣造成的水層對流交換條件,使表層藍藻水華難以形成;表層水中的藻類被轉移到湖底或下水層,因光照條件改變,難于維持生長,抑制藻類的繁殖。 4.2.4改善水色及透明度
被污染的水體中的多種無機和有機懸浮物、活的浮游植物及死亡的殘骸、大型水生植物碎屑、分解的有機體碎屑等是影響水色和透明度的主要物質。水體曝氣增氧后有效的抑制藻類過度繁殖,從而減少了水中有機質,使水體透明度明顯提高,改善水色。 4.2.5減少底泥內源污染
水體增氧后,湖泊底質表層含氧量增加,好氧微生物活動趨強,通過微生物的代謝過程促進底泥有機污染物的降解,逐步形成無機化底質覆蓋層,阻斷內源污染。
4.3 野生漂浮島
5 濕地景觀植物設計
濕地植物在提供多層次景觀效果的同時在凈化空氣、凈化水質、保持水土、為水生動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環境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充分考慮李石河水質特征以及沿河土壤特征,選擇黃菖蒲、香蒲、藍花鼠尾草等適應性強的水生植物。
合理配置的水景植物形式確保場地處于良好穩定的生存環境,便于形成完善的濕地生態系統,以便于充分發揮濕地系統的水質凈化能力。根據濕地不同的水深,合理選擇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從保證凈化效果和景觀上進行合理搭配,既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促進良性循環,又能在構圖上刻畫出一定的美感。植物的種植不僅僅軟化硬質的岸線,在岸線及岸邊一定范圍內的植物種植要注重和駁岸形式的結合,如在石質或木樁的駁岸邊種植垂枝如金絲垂柳和攀援型植物如五葉地錦等,搭配一些不同高度的喬(如京桃、蒙古櫟、梓樹等)灌木(如大花水椏木、丁香、連翹、小桃紅等),同時滿足豐富有趣的岸邊景觀要求。
6結語
隨著人口增長及城市擴張,水資源的利用、再生和保護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重要議題。景觀設計著眼于水資源利用的歷史——從廢棄不用的臭水溝到急需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再到建筑設施和空間對水資源的適應性再利用。
參考文獻:
[1]劉文軍,韓寂;建筑小環境設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
[2]孫鵬,王志芳;遵從自然過程的城市河流和濱水區景觀設計,《城市規劃》,2000(09).
關鍵詞:濱水城市;空間設計;原則
中圖分類號: TU972+.2文獻標識碼:A
城市濱水空間的規劃設計,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的設計模式上,應該從更深、更廣的層面去理解和把握,特別是要從景觀生態的角度、從人與自然共生的角度去剖析,將濱河空間的建設納入城市生態系統保護規劃中去,挖掘城市濱河地區大的生態功能和游憩功能。本文分析了傳統濱水空間建設,提出應在傳統規劃設計方法的基礎上,引入生態規劃設計的方法,滿足新時期濱水區域設計的要求,并從濱水空間的生態規劃設計原則、濱水空間各景觀組成要素處理的具體設計方法入手,對濱水區域生態規劃設計的理論框架進行研究。
1.城市水系景觀設計在進行城市防洪工程建設的同時,在水體上游建設橡膠壩或跌水工程,在非汛期形成河湖水面,增加濕地。在滿足雨季泄洪要求的前提下,從生態和景觀兩個方面考慮,以不規則自然河岸形式結合復層綠化,創造優美、質樸的郊野景觀,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在以前設計中河流被渠化或硬化后,許多對生態起重要作用的自然要素消失了。河道拉直會提高流速,造成許多對水際和水生棲息地起到關鍵作用的深槽、淺灘、沙洲和河漫灘的消失。河道硬化則破壞了河岸與河床之間在水文和生態上的聯系,破壞了可以降低水溫的植被,使其不再能發揮截留雨水、穩固堤岸、過濾河岸地表逕流、凈化水質、減少河道沉積物的作用,同時,河岸生物的多樣性也在降低。
此設計方案的水系不搞硬質人工渠,不采用規則形式、硬質駁岸構筑;水面形態采用自然式,打破單一線性結構,利用點、線、面相結合的方式,形成自然、生態、多變的瀕水、濕地景觀如:曲折溪流、河網、濕地、湖面等。選擇地勢低洼地帶,挖湖蓄水形成功能多樣、規模不等的人工湖面。平時是人工湖面,洪水來時可以起到分流、蓄洪、降低洪峰流量的作用。
2 景觀工程
依據地形、地貌、地方文化及綠地系統規劃要求,水系沿岸可設計若干個主題公園,如濕地公園、水景公園、生態公園、百草園。開鑿小運河通道把主河道中的水引入主題公園形成獨立的水體景觀。
2.1 濕地公園的河道、池底都不做防滲透工程,在原址地形底洼處開辟蓄水盆地。然后,在底部填入腐殖質豐富的淤泥層,以構造接近自然狀態下的土壤結構。水體岸線以自然升起的濕地基質的土壤沙礫代替人工砌筑。濕地公園以靜為主,以濕地景觀保育為主,片植蘆葦,營造濕地物種多樣性的景觀,吸引或人工放養鳥類、魚類及保護各種野生植物在此棲息繁衍。局部穿插若干景點如漁歌唱晚、詩圣園、生態濕地園等。
2.2 水景文化公園濱水空間是游憩行為發生最頻繁的地帶。水體空間具有開敞的視野,新鮮的空氣,愉悅的鳥鳴,吸引著人們前往接近水濱,進行各種親水性活動,包括靜態的垂釣、駐留、觀賞和動態的廣場表演、放風箏、戲水等。此方案以中國五千年的水文化史為主線,以人們生產、生活方面的水利發明為載體,還原設計水排、秸槔、水龍骨、水轉翻等水力機械,并結合歷史名人等文化線索,結合悠久的水文化構成綠地景觀[3]。全園可分4 個景區:幽林聽泉、楓臺聽瀑、親水廣場、綠野萍蹤。
水景文化公園中的整體水景設計動靜結合,靜水在于園林風景中,有湖泊、池塘、淵潭及流動極為緩慢的河流。靜水形成倒影而產出優美如畫的景觀,具有悅目的作用。例如,在一池平如鏡的水面上,倒映出塘邊的植物、山石、建筑、游人及藍天白云等,形成極其動人的似真似假的鮮明清晰的畫面。園林風景中動態水景有河流、瀑布、溪流、疊流、山泉以及完全人工的噴泉。由于水的流動,它撞擊在其它物體上能發出聲響。如:河流滔滔,小溪潺潺、瀑布轟鳴、泉水噗噗涌冒、雨聲嘀嘀嗒嗒,產生各異美妙悅耳的音響效果。水聲、水珠、水花及波動漣漪的水面,令人興奮、歡欣、心情舒展。
2.3 生態公園全園減少硬質鋪裝,更多地利用大自然中平常多見的木材、貝殼、磚、石、沙、木屑等作為地面鋪裝,利用柳枝、麻繩、木材等來搭建景點、小品、建筑。在濃密的蘆葦、柳樹林中,一條由碎貝殼和原木鋪成的棧道,正蜿蜒地通向濕地深處,召喚著人們去尋勝探幽。濕地邊緣黃色蘆葦與碧綠的緩坡草地相映襯,一座木制浮橋連接兩岸,呈現出一派寧靜、平和的田園風光,游人來到這里都會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壓低聲音,惟恐驚擾了水中的魚兒。生態公園可分為三大景觀區霜葉秋濃、七彩楓林、鏡湖春柳。生態公園植物配置多考慮常綠樹,如姿態優美的油松、白皮松等,配以石刻、石凳,取得“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景觀效果。冬季景觀以觀枝、干、樹姿的植物為主,如紅瑞木、金絲柳、龍柏、雪松等,可以為我們創造絕佳的冬季園林景觀。林間設置有甬路、坐凳、石刻、旱橋、散點置石以及石亭供人們休憩。形成生態公園的總體景觀外貌。
3城市道路景觀線
沿著水系建設道路系統,統籌考慮沿路的景觀,并與周邊環境統一規劃形成綠道景觀。綠道設計要以人為本,組織人性化室外空間。景觀綠帶要注意車行觀賞特點,將交通的流動性和景觀的連續性結合起來,并充分發揮自然生境之美。道路景觀線以構筑優美植物景觀為目標,體現豐富的地域植物景觀特征,在景觀上包括遠山、村落、城市建筑、天空和青翠綠地。有多種景觀層次、多樣的空間感和豐富的景觀體驗。仔細組織透景線,注重植物色彩線條和建筑景觀的配合,從而把遠處山景、近處城景融入到了城市道路景觀畫面之中。設計突出宏大流暢的動態景觀體驗,注重景觀整體性、追求景觀色彩和體量的大尺度對比。綠帶設計與周圍景觀要相諧調,體現綠帶韻律節奏、秩序井然之美。綠化種植景觀形成喬、灌、草,高、中、低,層次性、多樣性的特點。片植與叢植相結合,綠化和彩化相結合使植物景觀活潑,打破傳統的城市道路等距種植的呆板性和色彩單調性。對林帶的林緣線和林冠線處理形成流暢的曲線,每隔30~50m 保留透景線,降低綠帶的封閉度,并使建筑、街景藝術得到體現,營造宜人通行空間。并建設一定尺度的觀景平臺,展示都市良好的景觀形象。
結語
城市水系景觀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水系景觀在生態上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在對其進行景觀設計時,應充分考慮生態方面的設計。景觀設計師需要在思想中樹立生態的觀念,從而在對城市濕地系統的景觀設計中,做到美學與生態兼顧,使自然與人類生活環境有良好的結合點,使人與自然達到和諧。
參考文獻
[1]唐學山.園林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