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現代建筑智能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智能建筑建筑智能化系統集成項目管理建議
中圖分類號:G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規模的擴大,技術的發展,對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的項目管理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這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因而有必要對此進行探討。
一、現代項目管理特點
1.項目管理科學化。現代項目管理吸收并使用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具體表現在:一是現代管理理論的應用。二是現代管理方法的應用,用于解決各種復雜的項目問題。三是管理手段現代化。目前以網絡技術為主的項目管理軟件已十分完善,應用于在工期、成本、資源等的計劃、優化和控制,可大大提高項目管理效率。
2.項目管理社會化和專業化。社會的發展,項目數量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復雜,對項目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需要職業化的項目管理者的高水平的項目管理。
3.項目管理標準化和規范化。項目管理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十分復雜的工作,要符合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必須標準化、規范化,這樣才有通用性,才能專業化、社會化,才能提高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
4.項目管理國際化。這主要是由于國際合作項目越來越多,例如國際工程、國際咨詢和管理業務、國際投資、國際采購等。項目管理的國際化即按國際慣例管理項目。
二、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項目管理
建筑智能化系統是指利用現代化數字系統、網絡技術等來實現建筑樓宇的智能控制。雖然每幢智能建筑物的智能化程度根據使用需要、投資力度、經濟效益、工作效率等因素而各不相同,但智能建筑追求的目標是共同的,主要是:共享信息資源;提高工作效率和提供舒適的工作環境;加強對建筑物及其設備的管理,減少管理人員和節約能源;使建筑物能適應環境變化和工作性質多樣性及復雜性。
1.工程項目管理的基本目標。工程項目管理主要是對一個建設項目從概念到完成的全方位的計劃、控制與協調,使項目得以在所要求的質量標準的基礎上,在規定的時間內,在批準的費用預算內完成,以滿足委托方的要求。
2.工程項目管理特征。工程項目管理的三大目標通常由項目任務書、技術設計和計劃文件、合同文件具體定義。三者的均衡性和合理性不僅體現在項目總體上,而且體現在項目的各個單元,構成項目管理目標的基本邏輯關系。
3.工程項目管理內容。項目管理工作任務可分為:成本管理、進度管理、質量管理。
四、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統建設
建筑物內的各種弱電系統不僅在技術上趨向于智能化,而且功能日益增強,規模逐步增大,在建筑物的功能與管理上起著重要作用。同時由于各類智能化系統不僅自身結構復雜,涉及專業多,實施技術難度高,而且各子系統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無論是規劃設計還是工程實施,都有大量的管理和協調工作。因此,將建筑智能化系統作為完整的建筑工程的一個部分進行施工和管理已成為近年來我國建筑市場中的現實。
1.基本程序。通過智能化系統工程實施的實踐,筆者感到,如果按照合理的程序與規范的方式運作,就能有效地控制工程的建設質量、進度與投資,使得建成后的建筑智能化系統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反之則可能花費巨資而收效甚微。智能化系統建設基本程序:用戶需求與外部條件調研;智能化系統的方案設計與評審;智能化系統施工招標圖設計與智能化系統技術規格書制定;招標確定智能化系統的設備供應商與工程承包商;智能化系統施工圖深化設計;施工、調試;智能化系統管理人員培訓;試運行;測試、驗收;正式投運。
2.項目管理。智能化系統工程項目管理是包括整個項目的策劃、設計、招投標、工程實施、合同執行等的完整的系統工程,涉及計算機、通訊、樓宇自控、圖像處理等多個技術領域,同時也涉及工程項目實施的設計、招投標、分包、施工管理、安裝、調試、驗收、培訓、保修等各個步驟,需要與業主、設計、土建施工、安裝及設備制造各個分包商等相關各方進行聯絡和協調。
五、對智能化系統實施中的問題與建議
對于建筑智能化系統的工程,在我國現階段通常是由業主自行管理。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實施中存在著許多問題。
1.由于受人才、技術和管理的客觀限制,使得我國智能化系統工程項目管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和缺陷。
管理工作的好壞,一方面決定著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和業主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也決定了企業的經營效益、企業信譽乃至企業存亡的問題。從業主方面看,絕大多數業主缺乏相應的專業人才,對智能建筑技術、設備和系統等了解不深入,對智能系統的定位、功能需求心中無數。在實施時,由于投入不夠或資金不到位,使系統開通率不高。對于如何從技術、商務上考慮選擇合適的設備供貨商、系統集成商缺乏經驗,招標文件及簽訂的合同不嚴密,造成糾紛。對于工程中出現的設計及施工上的技術問題,從設計方面來看,大多數項目智能化弱電工程設計往往滯后于建筑、機電設計。設計院在設計施工圖時,智能化系統設備尚未選型、訂貨,致使土建、機電設計圖紙無法或沒有照顧到智能系統。另外,由于智能化設備供應商施工圖設計能力一般較弱,提交的圖紙深度及規范性較差;又由于與土建、機電專業設計的配合協調不夠,設計滿足不了現場施工要求,有些甚至出現設計違反國家規范現象。再者,設備制造商利用合同功能描述中的不完善處有意識地在設計中采用成本較低、對系統功能或可靠性有所降低的設計方案。從施工方面看,由于弱電系統較多,且由業主分別分包給不同的設備制造商,施工界面交叉太多;而總包對各個弱電分包缺少制約,很難對其施工統籌協調安排,造成責任不清,施工現場管理混亂。另外,由于業主智能化系統設備到貨較晚,而現場安裝施工由于工程進度要求,早己根據經驗完成了管線、接線盒的預埋,造成已預埋的與設備制造商要求的又有很多不相符合,需要返工和重新施工,影響了工期。
上述問題的存在說明沒有合理的工程項目管理,很難得到優質滿意的工程。
2.對智能化系統實施的建議
(1)加強領導和統一協調。相關單位應遵循智能化產業鏈運作的基本規律,制定相應的法規和行規,來規范和引導這個市場,使市場朝良性化的方向發展。這個產業鏈中有以下幾個問題急需解決。
關鍵詞: 智能化建筑;機電設備安裝;質量控制
Abstract: the article to the modern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machinery equipment installation and the quality control,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ference for colleagues.
Key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constructio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installation; Quality control
中圖分類號:O21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引 言近年來,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現代建筑智能化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建筑物智能要求的提高勢必導致電氣設備系統日趨復雜,對其安裝施工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文章對現代智能化建筑機電設備安裝與質量控制進行了探討,以供同仁參考。
二、現代智能化建筑機電設備安裝施工工藝
(1)管道安裝
①管道安裝之前需復測管道地溝,支架是否符合管道安裝的標高、坡度和坡向。支架間距是否符合圖紙和有關規范的要求。考慮到放空和管道運行的工藝需要。②法蘭焊縫及其他連接件的設置應便于復檢,并不得緊貼墻壁、樓板或管架。
③管道安裝施工過程中及完工后,應及時填寫各種施工技術資料表格并經簽證記錄,埋地鋪設的管道,應辦理隱蔽工程驗收,填寫隱蔽工程記錄并及時回填,這些施工技術資料均應整理存檔。④穿過樓板、墻壁、基礎、屋面的管道,均應加裝套管進行保護,在套管內不得有管道接口。穿過屋面的管道應有防水層(或土建泛水)和防水帽,管道和套管之間的間隙宜用不燃材料填寒。⑤管道安裝工作如有間斷,應及時封閉敞開的管口。⑥管道連接時,不得用強力對口,也不得用加熱管子及加偏墊等方法來消除接口端面的空隙偏差、錯口或不同心等缺陷。⑦管道焊接時,直管段兩環縫距不應小于lOOmm,焊縫距煨制彎頭的起彎點不小于100mm,且均不小于管外徑。
(2)排水管道的安裝
①排水塑料管必須按設計要求及位置裝設伸縮節,如設計無要求時,伸縮節間距不得大于4m。②排水主干管及水平干管管道均應做通球試驗,通球球徑不小于排水管道管徑的2/3,通球率必須達到1O0%。③生活污水塑料管道的坡度必須符合設計或規范要求。④在立管上應每隔一層設置一個檢查口,但在最低層和有衛生器具的最高層必須設置檢查口,其中心高度距操作地面為1m,允許偏差±20mm,檢查口的朝向應便于檢修,在暗敷立管上的檢查口應安裝檢查門。⑤排水通氣管不得與風道或煙道連接,安裝應符合規范。
(3)電氣系統
電氣系統包括低壓送配電系統、防宙接地系統、動力系統、照明系統的管線、設備安裝。施工程序:預留預埋支架制安線槽、橋架安裝防雷接地安裝動力配電盤柜安裝配管、管內穿線、電纜敷設基礎槽鋼安裝配電盤柜安裝用電設備的安裝各層插座安裝送電系統調試、驗收、開通動力系統單機試運行、驗收、開通竣工驗收。
(4)空調管道系統安裝
①按施工順序分批分規格將管道運輸至現場合理儲存,防止管道銹蝕,所有閥門做工作壓力1.5倍以上的水壓試驗并合格。②按圖紙設計要求的軸線位置、標高及坡度先放線,然后再按主干管支干管支管直管橫管順序進行安裝。③管道布置應考慮操作和檢修方便,應不妨礙正常觀察和運行維護,不妨礙門窗的開關,經濟合理,阻力小,并注意整齊美觀。④管道和天花板,以及管道與管道之間應有適當的間隔,一般以管道或閥門(含保溫層)的最高點離墻或天花板1~3cm為宜,以便于管道安裝、保溫及裝飾工程作業。⑤管道穿墻或樓板時應設置套管,管子和套管之間應留有10mm左右的間隙,管道焊縫不得置于套管內。鋼制套管應與墻面或樓板平齊,但應高出地面20mm。管道與套管之間的間隙用隔熱或其他阻燃材料填塞。⑥冷凍、冷卻水管采用氬弧焊焊接,以保證焊接質量及良好防腐,冷凝水管采用管道螺紋連接。⑦壓力管安裝完畢后要進行水壓試驗,試驗壓力為工作壓力的1.25倍,保壓10min。試壓前應編制試壓方案,檢查管道支架的牢固性和管道堵板的牢靠性。水壓試驗合格后,要進行管道沖洗以及管道與設備整系統調試。⑧為盡量減少管道阻力,管道變徑采用漸變變徑管,彎頭采用沖壓式彎頭,且彎曲半徑應不小于4D。⑨坡度應符合設計要求,并設置多個排污點,以便于管道沖洗。
(5)智能建筑系統
智能建筑系統的安裝通常包括:有線電視、電話、廣播通訊、安全防范系統以及消防報警系統的管線和設備安裝。其中安全防范系統包括電視監控子系統、周界防盜報警子系統、樓宇可視對講系統、家庭安防子系統、電子巡更子系統。
(6)中央主機及末端設備安裝
各弱電系統的中央主機均是高度集成產晶,其安裝上最主要為設備的就位、與現場連通線路的校線和接線、軟件的輸入與調試、系統聯動調試等內容。中央主機安裝應在主機房的土建和裝飾工程完上后安裝。設備及設備各構件間應連接緊密、牢固,安裝用的螺栓應有防銹層,設備在安裝前應做檢查。
(7)電訊系統
電訊系統調試包括電話交換機系統、數據科技網絡系統、電訊綜合布線系統和多媒體數據終端機的線路測試,設備單體調試,系統調試和各系統聯合調試。
(8)安全防范系統
1)電視監控系統攝像機安裝
①在滿足監視目標視場范圍要求的條件下,其安裝高度:室內離地≥2.3米;室外≥3.0米。攝像機及其配套裝置,如鏡頭、防護罩、支架等安裝應牢固,應注意防破壞,并與周邊環境相協調。②在強電磁干擾環境下,攝像機安裝應與地絕緣隔離。③信號電纜與電源電纜應分別引入,外露部分用軟管保護,并不影響云臺的工作。④電梯橋箱內的攝像機應安裝在廂門上方的左或右側,并能有效監視電梯廂內乘員臉部特征。⑤出入口及室外攝像機安裝應避免產生逆光現象,并確保有效監視出入口人員活動情況與臉部特征。⑥對單體別墅出入口等區域攝像機采用廣角鏡頭,確保有效監視人員活動情況與臉部特征。⑦對小區出入口攝像機安裝應避免產生逆光現象及克服抑制強光功能,確保顯示車庫出入口車輛牌照號碼及人員活動情況。⑧攝像機安裝方式、立桿與支架安裝應根據實際情況定。
關鍵詞 智能建筑;系統;智能建筑設計
中圖分類號TU-8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45-0043-02
1 智能建筑
1.1 智能建筑的定義
人類的生活居住環境由山洞,逐步發展為茅草屋,石筑房屋等等。人類的生活方式也由群居演變為分階級等級居住。各種用途的建筑物也在逐步發展。社會的進步也演化出不同風格的建筑方向。量變的積累,引發質變。建筑設計的不斷發展進步,智能建筑設計的出現是必然的。智能建筑是建筑的一個質的飛躍。它將建筑的定義提高了一個層面。
對于智能建筑的定義,各集團,研究中心有著各自不同的看法。美國智能建筑研究中心提出:智能建筑是通過建筑物的結構,系統,服務和管理,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的最優化組合,為人們提供一個投資合理,又具有高效,舒適,便利的環境。國際智能工程學會說:建筑設計包含了可提響應的功能,用戶對建筑物的適應性,及信息技術的靈活能動性。智能建筑是系統的綜合,安全,有效,舒適,節能,使用功能強,充分利用投資,最重要的一點是可以滿足用戶實現高效率的需要。
我國從2006年12月29日并于2007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T50314-2006,原《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T50314-2000同時廢止。該標準對智能化集成系統,信息設施系統,不同類型的辦公建筑,交通建筑等提出具體設計要求。同時也重新審定了智能建筑的定義:以建筑物為平臺,兼備信息設施系統、信息化應用系統、建筑設備管理系統、公共安全系統等,集結構、系統、服務、管理及其優化組合為一體,向人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節能、環保、健康的建筑環境。
1.2 智能建筑系統設計
1.2.1 智能化集成系統(IIS)
通過統一的信息平臺將不同功能的智能化系統聯系成一個整體,最后形成具有信息匯集、資源共享等綜合功能的系統。
1.2.2 信息設施系統(ITSI)
為確保建筑物與外部信息通信網的互聯及信息暢通,對語音、數據、圖像和多媒體等各類信息予以接收、交換、傳輸、存儲、檢索和顯示等進行綜合處理的多種類信息設備系統加以組合,提供實現建筑物業務及管理等應用功能的信息通信基礎設施。
1.2.3 信息化應用系統(ITAs)
以建筑物信息設施系統和建筑設備管理系統等為基礎,為滿足建筑物各類業務和管理功能的多種類信息設備與應用軟件而組合的系統。
1.2.4 建筑設備管理系統(BMS)
顧名思義,是對建筑設備監控系統和公共安全系統等實施綜合管理的系統。
1.2.5 公共安全系統(PSS)
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來維護公共安全,以及時應對社會的各類突發危險事件而構建的技術防范系統或保障體系。
1.2.6 機房工程(EEEP)
為提供智能化系統的設備和裝置等安裝條件,以確保各系統安全、穩定和可靠地運行與維護的建筑環境而實施的綜合工程。
2 智能化設計原則及實例
智能建筑開始于80年代,其鼻祖是坐落于美國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城市廣場”(CITY PLACE)。它是由一座金融大廈改造成的。隨后,英法等發達國家開始注重設計發展智能化建筑。根據相關材料介紹,目前美國的智能建筑占新建筑的70%,日本的智能建筑占新建筑的60%。我國智能建筑所占比重較少,正處于初期發展階段,但是也取得了較顯赫的成績。
2.1 智能化設計原則
智能化建筑代表了建筑一個新的層面,首先它必須有創新設計意識。不斷的創新才會有發展。逆流而上不進則退。其次,智能化建筑要體現實用性以及人的中心地位。智能化建筑主要是為人們營造一個和諧穩定,便利,低耗能的環境。智能化建筑一旦脫離實際,一味地追求高端、華麗,將失去原本服務人民的基本意義。再者,智能化設計應當與先進的多媒體技術、通訊技術、安全防控技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樣的智能化建筑才能為人們提供更好的服務。
2.2 智能化建筑設計要點
2.2.1空間多樣化設計
為適應不同消費者的喜好,建筑設計需要向多層面發展,由平面設計延伸至三維甚至四維設計。
2.2.2節能性設計
低耗能是智能化建筑的應具備的顯著特點。比如,匯豐銀行于2006年在墨西哥城金融和酒店區的中心設立了新的總部,該辦公樓獲得了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頒發的領先能源與環境設計建筑評級體系認證。這一榮譽的獲得要歸功于大樓先進的照明技術和控制系統。辦公樓層均采用開放式設計。采光自然。同時配備專門設計的M51光學系統和T8 4100 K燈管,照明光感令人感到舒適。每個照明燈具都可以單獨控制,并且此套照明設備可以根據光線的強弱,來調節亮度,節省了大量的能源。減少了燈光污染。
2.2.3系統設計
智能建筑由多個系統優化組成。每個系統都可發揮其最大優勢。例如,煙臺市銀貿大廈是一座集辦公、商場為一體的綜合性建筑。建筑面積1 500m3。大廈智能化系統包括樓宇自控系統,安全防范系統,停車管理系統,緊急廣播/背景音響系統,有線電視系統,多功能會議系統,計算機網絡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為了達到高要求的智能化系統水平,設計師們在設計上嚴格按照智能大廈3A系統的集成模式對整個大廈進行智能化設計。以信息技術為連接將各個子系統聯系在一起。并使各子系統達到最優化利用。
2.2.4靈活性設計
智能化建筑是高端信息技術的產物,其基礎仍是建筑設計。應將信息系統的線路相對集中,隱蔽,營造一個更寬闊的空間,減少壓抑感,為人們營造舒適的環境。適當的加高層高可以方便日后的升級改造等工程。
3 結論
本文通過對建筑工程實例的列舉指出,我們要不斷地學習并深化各種智能化系統,提高建筑的智能化設計水平,學習各國的先進智能化建筑設計方法,為人們營造一個和諧,穩定,高效率,低耗能的工作及居住環境,并能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與激情。這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社會所應具備的基本要素。同時也響應我國《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T50314-2006,向人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節能、環保、健康的建筑環境。
參考文獻
[1]崔芳麗.智能建筑設計法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2005.
[2]劉雨.淺談智能建筑設計[J].華章,2010(9).
【關鍵詞】 建筑 電氣電能 自動化
近年來,隨著高科技在建筑行業的滲透,計算機、自動化、通信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及建筑智能化的興起,建筑業對從業人員建筑智能化的專業知識有了更高的要求。用信息技術來改造傳統產業是大勢所趨,作為近十幾年發展起來的一個新領域,建筑智能化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辦公和生活環境,并帶來空前的使用效率和巨大的經濟效益,是目前建筑行業發展最為迅猛的領域,有著不可限量的前景。
所謂“建筑電氣工程”就是以電能、電氣設備和電氣技術為手段來創造、維持與改善限定空間和環境的一門科學,經過多年的發展,它已經建立了自己完整的理論和技術體系。現代建筑電氣技術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而不斷進步提高,在當前人們對建筑工程質量要求不斷提高的背景下,使得人們對建筑電氣工程的施工的關注力度逐年加大。當前建筑電氣工程面臨著嚴峻的時代考驗:城市擴建規模漸大、建筑群體功能特征明顯、建筑功能綜合性高等,為保證建筑電氣工程的質量安全性,開啟建筑工程電氣技術智能化應用已勢在必行。
1 智能化的意義
作為現代建筑發展的一個主流趨勢,建筑技術智能化應用范圍在近年來逐步擴大。通過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設中采用智能功能配置,可有效提高工程建筑資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對周邊環境的污染,同時還有利于增強建筑的實用性和健康性。在可持續發展觀的帶動和影響下,工程建設必須做好與生態環境的協調關系,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建設施工,為更好的調和二者間的關系,建筑智能化被引入其中。智能化的概念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理解:在服務態度上表現為尊重務實,不易以感性來評判建筑工程的任何細節;在工作標準上表現為實際實用,重視全面掌控工程整體,理智衡量工程進度,將工程先進技術與建筑的實用性兼容并舉。現階段,建筑工程在我國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隨著智能化在我國建筑領域中的應用面不斷推廣,建筑智能化發展必將引領我國建筑電氣技術的發展潮流。
2 促進建筑智能化系統的變革和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和電子產業革命的快速發展,作為信息技術產業革命影響的產物,建筑智能化系統也隨之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在我國成功入世之后,各項事業的發展都在快速的與世界先進水平接軌,建筑智能化系統便是其中之一。目前在我建筑行業領域內,建筑智能化系統的變革和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建筑智能化系統結構將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而發生改變。作為現代信息技術革命的產物,建筑智能化在建筑工程中扮演著服務信息收集、傳輸與處理的角色。建筑智能化系統技術的建設與發展是以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控制技術為基礎的,為夯實建筑智能技術的基礎,其就必須更好的適應于信息技術的發展,通過先進技術的應用來解決建筑工程中各項問題。
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與更新的今天,傳統的由各個服務功能構成的不同的系統結構體系將發生質的改變,統一整體的建筑智能化系統將各種服務功能綜合為一個整體系統中,降低了資源資金占用的現象,提高了建筑工程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構建建筑智能化系統的信息平臺,將建筑智能化系統納入到統一的管理機制中,減少了復雜的建筑信息服務系統,實現了一個建筑群體乃至整個城市內部建筑工程的一體化集中服務的效果,使建筑智能化系統成為未來建筑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社會化信息供給與交換平臺,從而更好的發揮出建筑智能化系統的服務功能。
(2)在建筑智能化發展推廣的今天,建筑工程管理制度也將發生著改變。受到原有管理制度的限制使得建筑智能化系統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礙,例如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統涉及公安、電信、建設等眾多行政部門,繁雜的審批手續和多重管理嚴重制約了建筑智能化工程的發展。隨著該種系統的普及管理制度中的“障礙”正逐步消除。
通過該種管理方式的變革,不僅促進了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的統一性和整體性,便于建筑智能化系統的有效實施,更有利的推動了建筑智能化系統各項業務的快速長足發展。
(3)注重建筑智能化系統在功能、作用以及服務模式方面上的重新認識與調整。建筑智能化系統的功能發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較起初的建筑智能化系統功能而言,其現代所包含的功能性已有了較大的改變:從滿足建筑及其電氣設備的管理使用需要,發展全面提升建筑服務、管理和安全功能的有效保證,到現如今的建筑智能化系統已逐步從形成為一個能夠獨立營運的系統,為建筑工程領域提供更為系統高效的服務。在信息技術和科學發展的帶動和影響下,建筑智能化系統在功能、作用以及服務模式方面上的認識還需不斷強化,在未來的發展領域內,作為建筑工程中的一項基礎設施,建筑智能化系統將成為一個投資價值的服務系統,為建筑中的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提供消防報警、遠程抄表、信息查詢、遠程教育、電子商務等更多的增值業務服務。
3 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智能化建筑電氣技術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提高,而且還大大的提高了效率。可見,智能化之路是提高市場的重要舉措。同時,隨著我國快速發展的經濟、信息時代的推進,為智能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使智能化的發展有了更廣大的市場。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一定要重視好這項工程,保證建筑工程施工的質量,建設人們滿意放心的工程。
參考文獻
[1]劉紅生,葛軍.淺談計算機信息技術在項目施工管理中的應用[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06).
關鍵詞: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術
1 建筑智能化概述
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各行業領域的進步,建筑行業也是如此,智能化建筑的興起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對于建筑智能化,建設部門給出明確的定義,即“以建筑物為平臺,兼備信息設施系統、信息化應用系統、建筑設備管理系統、公共安全系統等。集結構、系統、服務、管理及其優化組合為一體,向人們提供高效、安全、便捷、節能、環保、健康的建筑環境。”建筑智能化是在傳統建筑工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建筑體系,融合了多種高新技術學科,可以說是集“眾家之所長”,內容涉及多個技術領域,形成一個先進技術的綜合體。隨著建筑智能化的興起和推廣,智能化建筑已經成為現代建筑的主流。
2 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 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現今我國很多智能化建筑的工程管理中存在諸多問題,其中以建筑設計的定位不清晰最為突出。對于智能建筑,相當一部分的建筑工程設計單位對此并沒能深入的理解,加上傳統建筑思想的根深蒂固,對智能建筑設計的重視度不高,對于智能化建筑的理解只停留在傳統弱點系統的層面上。在建筑需求上,不能根據實際需要來對建筑需求加以明確,建筑工程的規劃和設計不能做到系統、全面,缺乏整體考慮、統籌兼顧的思維。另外在對建筑項目設計的過程中,建筑智能化系統的涉及往往在建筑施工設計之后,施工設計時智能化系統卻還沒有進行選型、訂貨,導致土建設計與智能系統設計相脫節,弱點管線預埋一樓、電纜通道缺乏或者過小的情況時有發生。設計無法滿足現場施工的要求,造成了設計方案不合理、施工質量不合格,工程驗收不達標,智能建筑不智能的嚴重后果。
2.2 工程管理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管理工作不到位
我國建筑工程建設的管理人員準入制度存在的諸多漏洞導致很多管理人員是依托關系進行工程管理部門,不完善的準入制度使得工程管理人員缺乏專業的素質,人員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管理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工程管理的執行中,分工不明、全責不分的情況普遍存在,管理方式不科學,工程管理與人員管理嚴重脫節,管理隨意性大,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工程管理工作的質量。
2.3 缺乏全面系統的規劃理念
很多建設單位對智能化簡直不能夠做到深入的理解,以致于經常從單方主觀意識出發,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加上建筑工程的承包單位缺乏全面系統的規劃理念,工程管理部門又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常常導致只簡單以技術系統的數量堆砌為衡量建筑智能化的標準,降低了整個工程的有效性。
3 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術的應用
3.1 智能化建筑設計合理化
智能化建筑的設計時建立在滿足需求的基礎之上的,建筑方案必須針對建筑的具體要求而制定。智能化建筑的設計必須根據項目所在地域、性質以及規模的不同進行個性化和多元化的設計。建筑設計師與建筑相關的各專業的工程師之間必須加強溝通協作,密切配合才能夠設計出理想的建筑方案。建筑相關的各方都應該清楚的認識到,總體設計時建筑工程整體的基礎,必須以高度認真的態度來對待。建筑設計方應該以滿足客戶需求為基本原則,根據實際需求進行技術的集成,這也是一名專業的建筑設計師的基本素質。
3.2 提高管理人員綜合素質,改善工程管理水平
積極提高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采用正確科學的管理方法,改善工程管理水平,是提高建筑工程質量,滿足建筑智能化需求的基本保障。對于工程管理人員而言,提高專業素質,從整體上對管理加強重視,提高管理水平,是當前工作的重點。智能化建筑一般規模較大,而且結構復雜,對施工質量要求高,無論是人力操作還是設備施工都非常重要,絕不能敷衍了事。工程管理人員要加強與施工人員的交流與溝通,定期對施工人員組織培訓,提高其操作的熟練程度,嚴格執行操控標準,提高操作效率,保證整個項目實施中的技術水準。
3.3 建立和完善組織保證制度
首先實行目標管理模式,采取責任制,將工程分部分項落實到人,明確職責,做到權責分明,獎懲分明。其次,制定各分部分項工程的質量控制程序,定期開展質量統計分析,掌握質量動態,樹立質量第一的思想,全面控制各分項工程質量。最后,優化施工方案和合理安排施工程序,作好每道工序的質量標準和施工技術交底工作,搞好圖紙審查,嚴格控制進場原材的質量,合理配備施工機械。
3.4 重視施工現場的管理和后期檢查
施工工序在現場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哥哥按照工藝流程jinx 施工,嚴格控制各個施工工序的質量。智能化管理要將現代信息技術充分的加以利用,在施工給過程中充分發揮計算機的重要作用,提高工程施工的科學性。同時,工程管理方面建立智能化的管理和監督系統,使建筑智能化管理真正的實現信息化、智能化。建筑工程竣工后,要重視竣工剪彩工作,尤其是對建筑的智能控制系統進行嚴格檢驗,保證建筑性能滿足建設要求,符合建設圖紙的規劃要求。
4 結束語
社會的發展進步,建筑行業也隨著快速發展,智能化建筑逐漸成為現代建筑工程發展的主流。智能化建筑使建筑功能得以拓展,同時也對建筑的設計和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智能化的興起使得工程管理技術面臨著壓力和挑戰,為了適應現代智能建站的管理需要,建筑工程管理技術的應用也需要進一步的轉變觀念,與時俱進,與現代建筑智能化要求相一致。本文就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術及其應用進行探討。
[參考文獻]
[1] 李熙明.試論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信息化[J].才智,2012.
關鍵詞:高層建筑;智能化;設計
Abstract: intelligent high-rise building with flexible, efficient, 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other features, is one of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Reasonable intelligent design,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high-rise building functions.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carry out high building intelligent design should strengthen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communication system desig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and integration design, energy saving and energy measurement design, etc.
Keywords: high building; Intelligent;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208.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隨著國民的經濟的不斷發展,高層建筑項目工程越來越多。為了提高高層建筑的使用功能,許多建設單位在傳統的建筑設計基礎之上加強了智能化設計。然而,目前高層建筑智能化設計中仍然存在著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探討高層建筑智能化設計的合理措施,具有現實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1高層建筑智能化設計概述
智能化建筑兼備信息化系統、公共安全系統、建筑設備管理系統等于一體,將建筑的結構、功能、管理、服務有機地融合,為人們提供一個節能、環保、高效、便捷、健康、安全的建筑環境。工程建筑智能化設計的重點是建筑智能化系統設計。建筑智能化系統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內容。首先,智能化集成系統。構建統一的信息平臺,把具有不同功能的子系統連接起來,最終形成一個資源共享、信息匯集的多功能系統。其次,信息設施系統。信息設施系統能夠使建筑和外部保持信息互聯,接收、存儲、檢索各種數據、語音、圖像等信息,為建筑運營管理提供基礎的通信服務。第三,信息化應用系統。信息化應用系統以設備管理系統與信息設施系統為基礎,提供各種信息應用服務。第四,建筑設備管理系統。綜合管理建筑各項設施的管理系統。第五,公共安全系統。為應對突發事件,設計的保障系統或技術防范系統。第六,機房工程。機房工程是保證各個系統可靠、安全運行的綜合系統工程。
在進行高層建筑智能化設計時,必須具有創新設計意識,必須“以人為本”,注重建筑功能的實用性。高層建筑智能化設計就是為了營造一個低能耗、便利、和諧、穩定的環境。高層建筑的智能設計不可以脫離實際,盲目追求華麗、高端,背離建筑設計宗旨。智能化設計需要和通訊技術、多媒體技術、安全防控技術等有機地結合,以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建筑功能需求。
2高層建筑智能設計要點分析
2.1通信系統設計
通信系統設計是高層建筑智能化設計的重要內容。高層建筑通信系統有著較大的規模,通常由電信運營商負責建設,提供互聯網、傳真、視頻、數據和語音等綜合傳輸業務。設計、布置通信網絡時,需要預留雙通信接入系統路由,便于城市同步數字體系(SDH)光纖通信傳輸網絡的接入、應用。根據高層建筑的豎向分區特點與相應的使用功能,在建筑內部采用合理的設計方案。根據建筑的使用功能,構建兩級通信網絡系統,以滿足不同區域使用的功能需求。例如,在商業、酒店、辦公等區域設置網絡型程控交換機,提供相應的通訊業務服務。如果高層建筑的豎向分區較多,就可以采用ISPBX、EPON等通信接入技術,提供相應的語音、數據業務服務。通信系統的組成方式對綜合布線系統的結構有著直接的影響,通信系統設計應當綜合考慮當地電信運營商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布置。
2.2系統互聯與集成設計
高層建筑通常會有多個功能分區,例如商業、酒店、辦公等功能分區。因此,高層建筑智能化設計時,應當選用恰當的智能子系統,構建互聯機制。不同功能分區有著相應的管理、運營和維護部門,所以需要設置相應的子系統以提供相應的服務。不同功能分區部門的子系統之間應當保持相對獨立。在此基礎上,為了提高建筑的整體運營管理水平,還必須構建互聯機制,使各個分區子系統之間能夠實現信息共享。目前,高層建筑的智能化設計中,大多采用主從式系統、分立式系統或對等式系統方式,實現系統互聯。通常,停車場管理系統、有線電視系統、通信系統等應當采用主從式互聯方式,在設備總機房設計主系統,在各個功能分區設置子系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安全技術防范系統、建筑設備監控系統應當采用對等式互聯方式;擴聲系統、會議系統等不需要共享信息的系統,可以采用分立方式。
一般而言,高層建筑智能化系統應當采用縱橫式集成方式。建筑設備管理系統是目前常見的高層建筑系統集成方式,能夠以動態的圖形顯示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安全技術防范系統、建筑設備監控系統的控制指令、設備狀態,提供歷史數據查詢服務,有利于各個子系統之間聯動。從功能分區和子系統兩個方面,考慮高層建筑智能化系統集成問題。首先,功能分區不同,但是子系統相同,例如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安全技術防范系統、建筑設備監控系統,就應當進行對等式互聯,設置用戶權限,實現數據信息共享。其次,同一個功能分區內的同一個子系統,應當進行集成式互聯。
2.3節能與能量計量設計
高層建筑智能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降低建筑能耗。采用能量計量系統能夠有效地掌握高層建筑能耗情況,有利于高層建筑的運營管理。高層建筑能量計量主要包括:總計量,即冷熱源總計量、電源總計量、燃氣總計量、蒸汽總計量、給水總計量等;分區功能計量,即冷熱源功能分區計量、蒸汽分系統計量、給水分系統計量、變配電分系統計量等;分用戶、樓層計量,即冷熱源樓層計量、給水分戶計量、電源分戶計量等。智能化能量計量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建筑各項資源的需求情況,選擇恰當的設計形式,采用合適的計量裝置。通過對能耗的智能化控制,降低建筑能源消耗。
3結語
綜上所述,高層建筑智能化設計能夠為用戶提供一個節能、高效、便捷的建筑環境,滿足人們對建筑功能的使用需求。高層建筑智能化設計應當加強通信系統設計、系統互聯與集成設計、節能與能量計量設計等工作。
參考文獻:
[1]夏靜.論現代建筑的智能化設計[J].江西冶金,2004(4).
[2]張仕華.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項目管理探討[J].江蘇科技信息,2012(04).
關鍵詞:現代化智能建筑;供配電系統;自控系統;照明;節能
一、供配電系統節能設計
1.工程中的變壓器,宜采用節能、環保型的變壓器,現在普遍采用的環氧樹脂干式變壓器,造成回收困難的問題。建議采用SGB11-R系列卷鐵芯變壓器,能有效、合理的回收材料,達到節能、環保的效果。變壓器節能的實質就是降低損耗、提高運行效率。作為電壓變換設備,變壓器被廣泛應用于輸電和配電領域。由于容量和數量很大、運行時間長,總損耗也相當大,因而,變壓器在選擇和使用上存在著巨大的節能潛力。不應使變壓器長期處于過負載狀態下運行,其經常性負載應以在變壓器額定容量的60%為宜,考慮用戶發展等因素,可預留15%―25%的余量;另一方面,某一型號或系列的變壓器,新型號的自身功耗應比前一個型號低10%,選擇高效節能產品,是改善高層建筑的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
2.低壓配電系統采用單母線分段運行方式,空調等季節性使用負荷由獨立的低壓母線配電,必要時,根據空調系統的設計,容量大時可分開兩臺變壓器獨立為空調負荷供電,有選擇的開啟一臺或兩臺變壓器,達到節能的目的。根據負荷情況合理選擇變壓器容量、臺數,其接線應能適應負荷變化時,按經濟運行原則靈活投切變壓器。對分期投產企業,宜采用多臺變壓器方案,避免輕載運行增大損耗。
3.在低壓配電系統設功率因素自動補償裝置,補償后的功率因素大于0.9,減少無功損耗。
4.空調器、水泵等采用節能型電動機,提高電動機的能效。
5.對于動態變化的負荷,如:冷凍水二級泵、生活給水泵、空調器、新風機等,采用變頻器控制,根據負荷大小實時調節電能供應。
6.根據負荷容量、供電距離及分布、用電設備特點等相關因素,合理設計供配電系統和選擇供電電壓,供配電系統應盡量簡單穩定可靠,同一電壓供電系統變配電級數不宜多于三級。
7.變電所應盡量靠近負荷中心,以縮短配電距離、配電半徑,減少線路損失,建筑物內部變電所之間宜敷設聯絡線,根據負荷情況,切除部分變壓器,從而降低損耗。
8.根據經濟電流密度合理選擇導線截面,一般按年綜合運行費用的最小原則確定經濟電流密度。
二、自控系統節能設計
空調通風系統、給排水系統、電梯等機電設備進行自動監測與控制,實現實時節能。
1.根據供冷區域實際使用的冷負荷量,自動控制制冷系統設備運行的臺數與運行工況,制冷系統采用群控方式。
2.根據室外空氣溫度或室內CO2濃度,自動調節室內新風比,在過渡季,采用全新風增大新風比運行控制方式,有效節省空氣處理的能耗。
3.在夏季的夜間或室外空氣溫度較低的時段,控制新風系統對建筑物室內進行預冷,減少處理新風的冷負荷。
4.實時調節電動機的運行工況,使電動機最大限度的處于節能運行工況。
三、建筑照明的節能措施
按照《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2004),嚴格控制各場所的照度值與照明功率密度值。
1.照明方式:一般照明、局部照明采用直接照明方式,精確計算各部位的照度值,準確配光,避免多余用光;室內照明與室外照明相結合,一般照明與局部照明相結合,避免重復用光。
2.照明器具選型:a)工程上照明燈具、光源、電氣附件等均選用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的高效、節能型產品,所有燈具應自帶無功補償電容器,補償后燈具的無功功率應≯0.9;b)熒光燈燈具的效率不應低于規定:開敞式為75%;帶保護罩的,其中透明為65%,磨砂、棱鏡為55%;格柵燈為60%。c)高強度氣體放電燈燈具的效率不應低于規定:開敞式為75%;格柵或透光罩為60%。
3.照明控制:a)住宅公共部分的照明,除高層住宅的電梯廳和應急照明外,均采用節能自熄開關;b)每個照明開光所控光源數不宜太多。每個房間燈的開關數不宜少于2個(只設置1只光源的除外)。
4.其余照明節能措施:a)各層大面積辦公室均具設有單獨控制、總控室控制、定時控制、亮度和紅外感應控制功能。操作員在總控室可方便地通過總控開關同時打開或關閉所有區域的照明燈光,也可單獨控制某條回路的開關。在窗戶附近安裝了亮度傳感器,系統充分利用由玻璃浸入的自然光,實現日照自動補償。當天氣陰沉或夜幕降臨,窗戶旁邊的照明燈將自動開啟;當室外陽光明媚,系統將自動把窗戶旁邊的照明燈關閉。此外,在各大面積辦公室中都設置了紅外感應器;b)通過時鐘定時器、智能開/關及位移感應控制來實現節能,可節省30%左右的能源,同時還可以延長燈具壽命。根據使用需要分為全部開啟、2/3燈具開啟、1/3燈具開啟、分區開啟、全部關閉、應急照明、保安巡視等多種燈光場景;c)根據時間和人體紅外感應控制,平時無人時,系統打開部分回路提供基本照明,當有人進入時,該區域燈光可以整體變亮,人離開后延時關閉,延時時間可調。在入口或清潔工作間設置面板,設置全開,全關,半亮等手動開關模式。通過智能開/關及時間和人體紅外感應控制來實現節能,同時也會給人非常新奇、科技的感覺,也體現了節能環保的主題。
四、在現代化智能建筑電氣設計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現代化智能建筑由于照明及空調負荷多,電梯等運輸設備多,給排水設備多,所以用電量特別大,且供電的可靠性要求也很高。
2.在現代化智能建筑中,照明與動力基本上不共用干線。動力負荷多采用放射式供電,照明負荷則多采用母線槽配電,與動力分開。
3.由于在結構上多數采用大柱距,形成大空間,使墻面安裝的設備增多,必然使地面管道也增多。
4.采取防震措施。如配電屏、燈具等電氣設備的防震;管線的層間貫通和建筑伸縮縫與沉降縫的耐震處理等。
5.消防要求高。因為現代大部分智能建筑高度高,體量大.人員密集,設備多,裝飾豪華,建筑本身火災隱患多,故對消防要求很高。電氣設備的管線也應采取相關的防火措施
6.采用合理的配電方式,采用高效率變壓器、電動機和照明光源、無功功率補償裝置和設置監控電腦系統等措施,減少電能損耗,節約用電。采用壁燈時需將容量提高一級或增加盞數。
五、節電裝置的應用
自動穩壓型交流電源集中控制節電裝置。采用“電磁平衡原理”節電的技術,通過裝在內部的LC無源濾波器抑制高次諧波造成的系統發熱和損耗.吸收系統內部的失真電能并轉化成為有用的電能。通過裝置本身的感抗和負荷系統的感抗形成互感,可提高負荷系統電能的利用率,從而提高功率因數。節電裝置串聯接人電力系統中.對系統輸入電能進行集中控制與多方位管理,改善電能質量,將供電參數調整到負荷設備最合適的工作狀態。
六、太陽能光伏發電
太陽能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太陽每秒鐘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于目前全世界一年內能源總消耗量的3.5萬倍。然而太陽能必須被高效地收集并轉換為熱能、電能等能源,才能被充分利用。
國家《電力法》規定,鼓勵各企業使用清潔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如風能、水能、太陽能等。太陽能是比較容易直接獲取的清潔能源之一,太陽光伏發電就是利用光生伏效應把太陽光能直接轉化成電能的供電模式。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目前主要應用于太陽能熱水、太陽能鍋爐、太陽能照明(太陽能路燈、庭院燈、草坪燈等)。隨著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日趨成熟,該系統將會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
【關鍵詞】綠色建筑 智能化 數字化 四網融合
一、引言
在建筑全壽命的周期以內,建筑要求與自然相互和諧,在利用空間方面能夠體現出適用性和健康性的特點,有利于污染減少和環境保護,使得資源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得以節約,包括節材、節水、節地和節能等方面。為了保證建筑能夠具有與自然和諧,保證生活環境,應該充分考慮綠色建筑的高效、安全、舒適和健康的特性。所以,盡管環保節能則是綠色建筑的一個重點強調的內容,但是,人們的工作效率以及舒適度并沒有得以犧牲,能重點落實在利用能源方式的轉變,以及如何提高資源利用率[1]。
分析現代建筑中的矛盾的兩個方面,主要是包括綠色和智能,這是現代建筑的必然統一。總而言之,智能建筑未必具備綠色建筑的要求,但是,現代的綠色建筑則一定能夠體現出智能建筑的功能來[2]。對于綠色建筑的一部分的建筑智能化技術來說,只有通過這種實現綠色建筑的相關的技術手段,能夠實現智能建筑的綠色功能。
二、綠色建筑的智能化系統分析與思考
綠色建筑具有綜合性建筑的特點,可看作是可持續性建筑、生態建筑,一方面具備的硬件條件則包括建筑物和相關的設備,另外一方面則包括相對應的服務和管理方面的內容。在建筑智能化技術的應用過程中,其主要是由相關的高新技術以及信息技術所組成,結合相關的新能源應用、節能減排技術及設備、建筑智能化技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性,這是在建筑綠色節能中最為關鍵的部分。
(一)信息域系統的相關集成分析
系統數據處理主要是由在上層的信息域系統集成平臺所負責,相關的系統的綜合管理和增值應用能夠在此實現,現分析相關的功能系統如下:第一,信息化應用系統。在此系統中,系統的主要目的就是管理系統中的相關應用軟件,能夠實現建筑物各類管理功能以及相關業務等,利用相關的建筑設備管理系統以及綠色建筑物信息設施系統,涉及到的相關子系統主要有信息網絡安全管理、公眾信息服務、公共服務管理、智能卡應用、辦公業務管理、室內環境質量管理、以及相關的建筑業務功能等;第二,信息設施系統。在系統中,能夠組合多種類型的相關信心設備系統,保證建筑信息與外部信息網絡能夠進行有效暢通的信息互聯,滿足建筑業務管理等相關的應用功能中所涉及到的信息通信的基礎設備的要求。主要包括的通信子系統有公共廣播、有效電視及衛星接收、室內移動通信覆蓋、衛星通信、多媒體會議、電話交換、通信接入、信息導引以及相關各類業務所需要的通信功能;第三,節能與能源利用系統。在此系統中,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則是重點,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實現用能效率的提高,為了更好確定各分項以及節能綜合指標等,應該重視各項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質能、海洋能、地熱能、水能、風能以及太陽能等。系統中所涉及到子系統,主要包括外景燈光控制、能源分項的收費管理、節能環保規劃設計、新能源的應用、動態能源管理等子系統;第四,節地與室內環境系統。在此系統中,為了保持土壤水生態系統的平衡,避免建筑行為所造成的水土流失以及相關的問題,應該確定合理的綠地配置,確定合理的建筑密度和容積率,為了盡量減少污染排放,還應該充分利用計算機系統的基礎上,讓周邊的配套公共設施進行充分合理利用。其主要包括的子系統為廢棄場地利用規劃、室外風速檢測監控、室外信息、施工無線視頻監控、場地污染監測監控、室外環境規劃設計、場地交通組織管理、室外景觀管理等。
(二)控制域系統的集成控制平臺分析
底層的控制域系統的集成控制平臺具有實時高效和簡單快捷的特點,在控制總線網絡互聯的幫助下,連接則是通過物聯網方式,滿足各個工況下的路由器和工業控制器的通訊過程。自采集監測以后,在本層內部能夠實現響應,之后,控制工作流程則能夠在以太網的作用下,從底層控制域向上層信息域層進行相關的處理,包括存儲、分析、統計以及相關的處理等。第一,建筑設備管理系統,在此系統中,為了滿足建筑內部的相關設備具有可靠、高效的節能安全的最佳運行狀態,現場的各種建筑設備通過網絡進行相互連接,方便于進行一定的監控,這種集中操作管理以及分散控制則是通過分層分布式控制的結構來實現。相互涉及到的子系統包括電梯控制、電力控制、給排水控制、冷熱源控制、空調控制等;第二,公共安全系統,在此系統中,利用先進的現代技術,保證公共安全,能夠對于危害社會安全的相關的突發事件進行有效管理。此系統主要包括的子系統如下,門禁管理、停車場管理、視頻監控系統、防盜報警系統、火災管理系統、周邊安防系統等。
三、綠色建筑智能化系統的數字化發展思考
在利用建筑智能化系統的過程中,應該著重利用好綠色節能技術,充分解決好相關的建筑節能、節材、節水、節地、環保等方面的矛盾。其中,電能損耗問題在大量使用電子產品的建筑智能化系統中的不可忽略,一般來說,功率越大則顯現出越高的損耗。分析現代智能建筑的耗電方面,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信網絡、計算機系統等電子設備的連續耗電,總耗電量的30%~40%則為智能建筑的電子設備耗電量;二是空調制冷以及采暖系統,還包括相關的電梯、照明、電源系統以及給排水等建筑電氣設備的耗電方面的問題,這些約占到50%左右。要想保證發展好綠色建筑智能化系統數字化發展地高效進行,這里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首先應該保證在綠色建筑中采用的電子產品的相關節能設計問題,只有通過選用綠色技能設備以及產品,才能保證建筑智能化設備的能耗能夠有效降低,實現節能減排的目的,這就要求應該選擇使用綠色節能的軟硬件設備;第二,徹底改造綠色建筑的信息傳輸網絡系統,做好四網融合的綠色建筑智能化發展方向,為了更好在計算機網絡上統一各種信息傳輸網絡系統,對于系統中的所有模擬設備進行數字化處理。這樣,為了享用所有資源或者進行通信,在TCP/IP協議定一下,通過四網融合的實現,就能夠滿足。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建筑智能化技術熱點問題
中圖分類號:G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作為現代建筑發展的一個主流趨勢,建筑技術智能化應用范圍在近年來逐步擴大。通過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設中采用智能功能配置,可有效提高工程建筑資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對周邊環境的污染,同時還有利于增強建筑的實用性和健康性。在可持續發展觀的帶動和影響下,工程建設必須做好與生態環境的協調關系,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建設施工,為更好的調和二者間的關系,建筑智能化被引入其中。智能化的概念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理解:在服務態度上表現為尊重務實,不易以感性來評判建筑工程的任何細節;在工作標準上表現為實際實用,重視全面掌控工程整體,理智衡量工程進度,將工程先進技術與建筑的實用性兼容并舉。現階段,建筑工程在我國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隨著智能化在我國建筑領域中的應用面不斷推廣,建筑智能化發展必將引領我國建筑電氣技術的發展潮流。
一、建筑智能化技術集成系統
1、這一概念的智能集成systemintelligent集成系統是由不同功能的智能大廈系統,通過一個統一的信息平臺實現一體化,形成了一個以收集信息,資源共享和優化的綜合管理系統。
2、建筑智能集成系統的特點:
(1)多元化體系的形成有機統一的整體,每一個系統集成的開放性和互操作性,可以相互合作,實現智能化系統的總體目標。(2)系統集成是實現滿足用戶需求為宗旨。(3)本系統是基于計算機網絡,該系統可以進行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4)該系統應滿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為目標,確保各系統的監控信息資源共享與管理的優化。(5)系統應根據建設規模,性質業務及物業管理模式為基礎,建立一個實用,可靠和有效的信息應用系統,以實現綜合管理功能。
二、建筑智能化技術的熱點問題與系統集成
(一)智能化建筑的熱點問題分析
1、計算機technologyintelligent建筑的核心技術主要包括:計算機網絡技術,分布式處理技術,數據庫技術,操作系統技術,多媒體技術,應用軟件開發技術,軟件工程技術。
2、數據通信technologymainly包括:程控交換技術,衛星通信,移動及無線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幀中繼,自動取款機技術,同步光網絡(網絡),交換式多兆位數據服務技術。
3、自動化控制technologycommonly用于自動化控制技術主要包括直接數字控制(濱)(議會),分布式控制系統,現場總線控制系統(功能),自動控制技術應用于智能大廈,使系統靈活,安全可靠,最優控制和綜合管理優勢。
4、數字圖形technologydigital圖形技術它主要反映在智能大廈集成系統在運行中的計算機和信息顯示圖形,實現多媒體技術完美結合而窗口技術。例如,在智能大廈,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和數據通信技術實現計算機,電話,電視和三位一體的綜合功能。
(二)建筑智能化技術的系統集成
智能化系統集成應在建筑設備監控系統、安全防范系統、火災自動報警及消防聯動系統等各子分部工程的基礎上,實現建筑物管理系統(BMS)集成。其中智能化建筑BMS集成管理系統結構圖如下圖所示。
1、建筑智能化的系統集成設計目標
第一、能夠提供高度共享的信息資源;第二、確保提高工作效率和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第三、高效節能,節約管理費用,減少物業管理人員;第四、系統具有隨環境變化的可適應性;第五、系統設備安全、可靠,便于維護管理;第六、投資合理,經濟與社會效益高。
2、智能化建筑的系統集成設計
(1)設計思路 綜合系統,子系統,設備級配設計方法,系統集成在每個層面上,實現其具體目標。首先,設備的水平,要求設備可以獨立使用,有標準化的通信和網絡接口;其次,系統要求具有模塊化結構的統一管理和監控軟件,并運行在相同的系統平臺;最后,綜合系統方面的要求,分布式計算機網絡結構,和功能完整的,統一的用戶界面。
(2)系統集成設計步驟 第一、系統集成分析,用戶需求分析、初步方案設計、可行性論證;第二、系統集成設計,總體設計、詳細設計、實施規劃;第三、系統集成實施,設備購置、軟件研制、安裝調試、系統驗收;第四、集成系統評價,試運行管理、系統調整、系統驗收;第五、集成系統運行管理及維護。
3、建筑智能化技術的系統集成手段
(1)采用協議轉換方式實現系統集成使用通用的協議轉換器,地面控制,安全,消防系統協議轉換后整合管理系統。協議轉換器集成方式提供的協議轉換器是一個開發工具和方法,用戶可以選擇不同的產品,使用的開發工具和方法進行2次開發,集成產品是非常廣泛的,只需要提供不同的產品相應的通信協議和消息格式。協議轉換器只解決匹配問題,在網絡系統集成。(2)采用OPC技術實現系統集成 技術在軟件開發過程控制設備之間的讀取和寫入數據的標準化。當控制設備的互連,一個圖形化的應用軟件,趨勢分析應用軟件,應用軟件,現場報警設備驅動程序是基于標準,在統一的環境中,應用程序可以直接讀取數據的設備,不需要一個制備專用接口程序,每個現場設備還可以直接與不同應用之間的互連。技術設備的軟件標準化,從而實現不同平臺,不同的通信協議,不同廠家的產品方便互連和互操作。因此,應用技術,將是主要的系統集成智能大廈。
三、建筑智能化系統集成的設計特點
1、基于網絡互連模式的智能化系統集成的設計特點
(1)根據特殊的網關互連圖案設計featuresby直接設備供應商和第三方互連設備供應商聯合生產,為各種設備網關,實現了在第三方設備互聯和信息共享。(2)基于計算機網絡互連圖案設計featuressystem使用通信網關和各子系統的通信連接,收集各種設備的參數,再通過實時對象的服務計劃,使他們成為一個統一的數據格式到互聯網,通過網關可以適應不同類型的接口和數據格式,沒有數據傳輸瓶頸。
2、采用開放式標準實現互連模式的智能化系統集成的設計特點
采用開放式標準實現互連模式的智能化建筑系統集成的設計特點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第一、所有廠商共同遵守標準的系統技術規范;第二、同樣功能的部件可相互兼容、互相替換;第三、符合標準的設備、系統之間可直接互連。
3、基于DCS的集成模式的智能化系統集成的設計特點
第一、基于DCS的集成模式的智能化建筑系統集成模式是面向建筑物內所有設備的管理和監控集成。第二、系統實現DCS與火災報警與消防聯動控制系統、公共安全防范系統之間的集成。第三、系統采用開放式網關結構,而且要支持相關樓宇通信協議標準,保證樓宇與其它設備的互連性。
4、基于子系統平等方式的系統集成模式的智能化系統集成的設計特點
第一、建立系統集成管理網絡,將各子系統視為下層現場控制網,并以平等方式集成。第二、系統集成管理網絡運行集成系統實時數據庫。第三、各子系統的實時數據,通過開放的標準接口轉換成統一格式存儲在系統集成數據庫中。第四、系統集成管理網絡通過BMS系統核心調度程序對各子系統實現統一管理、監控及信息交換。
四、結論
在信息化時代,建筑智能化,已經作為一個既定的概念根植于人們的腦海之中,如何將不同功能的建筑智能化系統,通過統一的信息平臺實現有效集成,以形成具有信息匯集、資源共享及優化管理功能的集成化信息系統,將成為智能建筑的重要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呂俊霞.智能建筑的核心技術與系統集成[J].精密制造與自動化,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