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西方激烈的競爭和特定的社會條件下產生的談判理論,其原則與方法日趨完善和系統化,日益顯示出其對談判實踐的指導作用。縱觀西方談判學的研究和實踐,除了對談判本身固有規律的研究外,還特別注重不同的社會制度、文化觀念、傳統與習慣對談判活動的影響,特別針對東方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的談判方略,這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加以重視的。
中西方由于文化傳統和文化觀念的不同,在談判過程中對問題的看法往往容易產生對立或誤解。中國的國民性中有一個很突出的現象,那就是十分看中面子或者說“體面”。在談判桌上,如果要在“體面”和“利益”這二者中做出選擇,中國人往往會選擇“體面”。中國人為什么死要面子?就因為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依照群體意識,每個人都不是單獨的個人,而是生活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沒有面子,不能面對他人,沒有面子,就“沒臉見人”,就無法在社會和群體中生活,甚至會被社會和群體所拋棄。而西方人則不一樣,他們則看重利益,談判時“體面”和“面子”二者中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利益”。中國人對于談判的結果是否能為自己臉上爭光,看得十分重要,以至有的西方談判家們在他們的著作中,告誡在和中國談判時,一定要注意利用中國的這種國民性。很顯然,只有正確地認識并妥善地把握中西方存在的國民性的差異,才能有效地幫助我們及時地糾正自己的缺點,強化自身的優勢,利用對方的缺點,瓦解對方的優勢。在國際談判的領域,中西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客觀事物的思維差異。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常以自己的悠久歷史和文化而自豪,這種自豪感使中國人富有濃烈的民族感情、宏放的氣魄和極強的愛國之心,這對于民族的進步和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然而,由于歷史悠久,文化深遠,也往往容易產生一種“自傲的偏見”,形成一種“面子”,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甚至固步自封。二是倫理和法制觀念的差異。在調節人的行為和處理糾紛方面,中西方有著更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中國文化習慣于回避從法律上考慮問題,而是著重于從倫理道德上考慮問題;而大多數西方人卻恰恰相反,他們更多的是從法律上考慮問題。在中國,“倫理至上”的觀念始終占據著人們思想的重要地位,一旦發生糾紛,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贏得周圍輿論的支持,崇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在中國人看來認為有著極其特殊的內涵和意義。于是,很多應該利用法律來解決的問題,中國人感到不習慣,而是習慣于通過“組織”、通過輿論來發揮道德規范化的作用。西方人則與此不同,他們對于糾紛的處置,慣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西方很多個人和公司都聘請法律顧問和律師,遇有糾紛時則由律師出面去處理。一些在中國人看來非得通過復雜的人際關系網去解決的糾紛,在西方人看來卻未必如此。二是中國人在數千年的封建文化孕育下建立在社會等級觀念上的平均主義傾向,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其中“官本位”的思想又顯得十分地突出,它使一些人崇尚官吏而藐視制度、藐視法律,習慣于依靠當官的“后臺”來做交易,并且想當然地認為,只有這樣才可以。
從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中,決不可以就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客觀地看,中西方文化各具優劣勢。我們研究中西方文化差異及其沖突的目的就在于:清醒地認識自我,恰當地了解別人,以使我們的涉外談判真正做到興利除弊,揚長避短。我們在涉外談判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先談原則還是先談細節
按照中國文化特點,在談判時,一般注重“先談原則,后談細節”;而西方恰恰相反,他們比較注重“先談細節,避免討論原則”。這種差異常常導致中西方交流的困難。中國人喜歡在處理麻煩的細節問題之前先就雙方關系的一般原則取得一致意見,把具體問題安排到以后的談判中去解決。這種思維定勢在多數情況下,可使我方在以后的討價還價中,處于較為有利地位。西方人由于對中國人的這種談判方式不夠適應,結果談判的結局往往是比較地有利于中國人。西方人通常認為細節是問題的本質,因而他們比較愿意在細節問題上多動腦筋,而對于原則性問題的討論則顯得比較松懈。很多事實表明,先談原則必然會對后面的細節討論產生制約作用。因此,在談判中,一定要把握好原則與細節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在談判中掌握主動權,從而取得談判的成功。
二、是重集體還是重個人
關鍵詞:中西方;稱謂;差異;跨文化比較
稱謂語運用的得體與否,關系著交際的成功與否,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稱謂語的特點和正確的使用方法。以便更順利地完成跨文化交際。中西方兩種文化產生了兩種不同的稱謂系統,主要體現在社會稱謂,親屬稱謂上。本文將以這兩種稱謂為中心,探析這兩種稱謂的差異以避免交際禁忌和不必要的誤會,從而使跨文化交際順利的進行。
一、中西方稱謂語的總體差異
(一)中國人的非對等稱呼
中國人習慣于非對等稱呼,究其原因是中國人受傳統文化中儒家觀念和宗法等級觀念影響。中國人在“男女之別”、“長幼之別”等儒家觀念教化和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觀念的影響下形成森嚴的等級觀念。中國人非對等的稱呼方式最明顯的體現在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的稱呼要用敬稱上。如:職員給經理寫信,開頭要稱呼:“X經理:您好!”;兒子給年邁的父親寫信“父親:您老最近身體可好?”反過來,經理可以直呼職員的名字。父親可以直呼兒子的名字或昵稱,不用使用敬稱“您”。“您”往往表示對長輩或上級的尊敬,這種非對等稱呼在日常中國人的親屬稱呼和社會稱呼上體現的尤為明顯。
(二)西方人的對等稱呼
西方人的對等稱呼源于西方宗教文化和西方人對于法律的崇尚。西方普遍信奉基督教,倡導通過救贖解放個人和自由,尤其是倡導人人平等觀念。西方法律觀念更是體現著人人平等觀念,強調個人的人權。如:在美國晚輩或者下級可以直接稱呼長輩或上級的名字以表示親昵。如:小孫子Jim直接稱呼爺爺Mark的名字:“Jim:Mark,can you give me one doller to buy a bag of chocolate?” “Mark:Ok,honey!But you must finish your homework at first.”這種晚輩直呼其名表示親呢的現象,在中國出現可能被視為對長輩的不尊敬。甚至在美國奧巴馬探訪幼兒園小孩子都可以直呼奧巴馬的名字,以表示親近。這種現象在美國很常見,但在中國幾乎不能發生。
二、中西方親屬稱謂語差異的比較
(一)中國人的親屬稱謂
中國人的親屬稱謂系統復雜且帶有明確性。中國的稱謂分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而且親屬稱謂的每個年齡段上劃分的很明確。如:父親、母親;侄子、侄女;等。可以看出每個親屬都由固定且唯一的稱謂語,辨別十分明確。中國人稱呼家庭成員、親戚或鄰居時,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嬸”、“周大伯”之類。此外,中國人還有兩個很特殊的稱謂現象:中國人在社會交際中,會向和自己沒有親屬關系的陌生人使用親屬稱謂以進行順利的語言交際。如:在社會交往中,乘車讓座時會對陌生的老人說:阿姨/叔叔、大爺/大娘您坐。另一個特殊現象是親屬轉稱現象。中國的夫妻間會稱呼對方:孩兒他爸/孩兒他媽;親人間也可運用,孩兒他姥爺、孩兒他舅舅等。
(二)西方人的親屬稱謂語
西方的親屬稱謂語中沒有父系和母系之分,也沒有長幼之分。體現了西方人的平等觀念。此外,西方人的親屬稱謂語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例如:Grandfather / Grandmother既可以表示爺爺/奶奶,也可以表示外公/外婆。尤其是Cousin既表示堂兄弟姐妹,也表示表兄弟姐妹。這都體現了西方的親屬稱謂的多義性和模糊性。
用英語稱呼男人或是女人時,一般是直呼其名。特例是稱父母為Dad,Mom,Mum,Mother等,稱祖父母為Grandpa,Grandma等,有時稱年長的親戚為Aunt Mary或Uncle Jim。就連對這種親屬關系,美國人也傾向于用名字相稱,不用表示親屬關系的詞語。
三、中西方社交稱謂語的差異
(一)中國人的社交稱謂語
社會稱謂反映了交際各方的交際關系、社會角色以及尊敬程度等。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所以歷來就特別重視社交稱謂。如:中國古人謙稱自己為“在下”,敬稱他人為“仁兄”。古代人對于交友也有很多稱謂,如“布衣之交”、“刎頸之交”等。建國后中國人習慣不分年齡不分性別地稱呼陌生人為“同志”,但隨著改革開放的順利實施,“同志”則較多地被使用在年齡稍長的人群進行社會稱謂交際,而稱呼年輕的陌生人為“小姐/先生”或“美女/帥哥”。中國人還習慣于用“姓+職業/頭銜”稱呼陌生人、上級等。如:孫局長、劉大夫等。中國人對于熟人、老朋友或同事之間的交際稱謂,會用“老+姓”的方式去稱呼表示親近。如“老張”等。而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習慣使用“小+姓”。如“小李”。此外,原來“師傅”只用來稱呼老手藝人、工人、廚師、汽車司機等。現在卻成了一種很普遍的稱呼,不問職業,不分男女,都可以稱“師傅”。而對某一領域有資歷但不一定從事教育行業的人,也會敬稱為“姓+老師”如“范老師”等。
(二)西方的社交稱謂語
西方社會重視人權,講究人人平等。西方人在社會交際中不分年齡差別或職稱級別都可以直呼其名,如“Tom”。西方人還常用“Mr./Ms.+姓”方式去稱呼。如稱呼自己的老師“Mr. Bond/Ms.Elizabeth”。西方人還可以用職稱或學歷稱呼他人,如“Doctor.Lee”。西方人社交時對于陌生人可以用“Sir/Madam”去稱呼對方以表示尊敬。
但近年來,許多講英語的西方人常用名字稱呼別人。如Tom、Michael等。這種做法在美國人中尤為普遍,甚至初次見面就用名字稱呼。年齡相近或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沒有不尊重對方的意思。可以聽到孩子叫年長的人Joe,Ben,Helen等。甚至孩子對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這樣稱呼。
四、中西方稱謂語的禁忌和偏誤
西方人很忌諱“老+姓”的稱呼方式,但在中國用“老+姓/姓+老”表示親近尊敬。如“老高、劉老”。西方人“老”代表體弱多病,社會地位下降,不受人重視。所以和西方人進行交際時要避免用“老”這個字去稱呼西方人。
對軍官的稱呼在漢英兩種語言中也有所不同。在漢語中用姓加職務,如“陳司令”、“郝團長”等。在英語中只用姓加軍銜不加職務,如可說 Captain Johnson(約翰遜上尉),卻不說Company Commander Johnson(約翰遜連長)。漢語作品譯成英語時常將某些稱呼直譯成英語詞,如把“爺爺”譯成Grandpa,實際上不完全對應。有些人用英語寫中國的事情時,用這些稱呼使文字帶有中國色彩,這是無可非議的。不過,有些稱呼使人為難。如何稱呼教師,是直接叫Teacher 還是叫Teacher Zhang?這兩種叫法都不符合英語習慣。如果讓中小學生就按英語習慣,稱教師為 Mr Wang(王先生)、 Mrs Yang(楊太太)或 Miss Fei(費小姐),中國人又覺得有些刺耳。把“叔叔”譯成P.L.A.Uncle,把“警察叔叔”譯成Uncle Policeman都不妥。第一,很多外國人不知道P.L.A.代表“中國人民”;第二,在西方,軍隊和警察與人民的關系不像在中國這樣親密,不明白為什么要稱他們為“叔叔”。
通過對比我們能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稱謂語的差異、禁忌和偏誤,從而減少跨文化交際中所產生的困惑和誤解,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兼容并包的文化胸懷,博采眾長的文化視野將助我們搭起一條通向國際的友好橋梁,使中國文化更好的傳播到世界每個角落,也使我們更加了解西方文明。(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梁萍.中西方稱呼語的模糊性差異對比分析[J].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院報 2011.12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中外合資企業;積極影響;應對策略
自改革開放以來,許多外資企業涌入我國投資辦廠。這讓中外合資企業的隊伍逐漸壯大起來,而企業內部存在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沖突。現如今,怎樣巧妙地去應對中西文化差異這一問題已經成為眾多中外合資企業面臨的重要課題。如何才能夠正確處理好中西文化的差異與沖突,制定適宜的、合乎企業文化的應對策略,我們就必須認識到中西文化的差異性,探索適合中外合資企業的跨文化企業管理模式,把中外合資企業經營的更好,更適應現代化潮流。
一、中外合資企業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
企業的文化特征與它的民族文化息息相關,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的形成也正是因為它們的淵源有所不同。這些淵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是中西文化差異的影響因素之一。古人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農耕國家,有龐大的農業人口,因此從文化上就容易形成自給自足、滿足于現狀,不求上進的惰性,并且缺乏探索與冒險精神。另外,中國地大物博,東西南北環境差異很大,因此不同區域的人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個性特質。而西方人不同,他們更注重人對自然的征服力。西方的大多數國家是處于一種開放的海洋形地理環境,他們的工商業與航海業相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比較發達,但是他們所處的自然環境與地理條件并不能滿足人們的心理和生活上的需求,因此人們若要生存,就必須向自然界去索取自然生活的一些資源,去發掘自然界一切可用的物質。于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便產生了一種對自然界的探索欲與征服欲。同時,海洋形的地理環境周邊的山峰海嘯與動蕩不安,也讓西方人養成了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一種張揚的個性。
(二)語言文字
語言文字的表達包括口頭和書面兩個方面。在語言表達方面,中國人表達方式的口氣一般含蓄委婉,但又給西方人一種排外的感覺;而西方人直來直去,讓人覺得簡單大方。在書面表達方面,中國人比較重視用詞的嚴謹和含蓄,給人一種多樣性與模糊不清的感覺,而對句式的要求比較寬松,強調以神統形;而西方人很重視句式的排列,從個體上把握事物,在邏輯分析的基礎上,實現認識與理解事物的目的,他們強調以形傳意。
(三)價值觀念
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大家都是輕個人,重集體的思想觀念。而西方人恰恰相反,他們輕集體,重個人。中西方就人生本位的認識,便出現了集體本位主義和個人本位主義的極大差別。西方人重視個人價值,強調自我和獨立見識。首先,他們認為,在這充滿競爭的社會中每個人的生存質量都取決于他們的能力,正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其次,西方人不喜歡幫助他人,在他們眼里,幫助他人不僅會干涉別人的私事,而且很有可能會被別人當作是一種施舍行為,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自找麻煩。而中國人的行為準則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中國文化推崇的是一種樂于助人的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在中國,樂于幫助他人,關心別人被大家認為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論是大事小事還是家事私事都喜歡主動關心對方,而這種行為在西方則會被認為“多管閑事”。
(四)風俗習慣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風俗習慣這一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是在服飾禮儀、互贈禮品的差異尤為明顯。在西方國家的正式場合下,男士通常都穿保守風格的西裝,搭配就是白襯衫、領帶,他們很喜歡黑色,所以通常穿黑色的皮鞋,女士在正式場合都穿禮服套裝,外出都會戴耳環等首飾。平時情況下,人們都喜歡穿休閑裝,比如T恤搭配牛仔服。現在中國人的穿著打扮都往西方穿著的風格趨勢發展,以往比較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都已經不符合潮流趨勢了,現在正式場合的男女著裝和西方國家的穿衣風格已經沒有什么區別。中西國家在互贈禮品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我們平常生活中,朋友、同事生日、對對方表示感謝等情況下會贈送禮品,我們收到禮物不會立即拆開,認為當面拆開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而西方人就不會這樣,他們一收到禮物就會當面拆開,認為這是表達對對方的尊重。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中外合資企業的積極影響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會給中外合資企業的日常運營帶來非常顯著的影響。如果我們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文化差異反而會成為有利因素,如:新的管理思維、管理視角、管理理念等等。
(一)中外合資企業更易于增強員工的創新力和競爭力當中外合資企業分析
當前所處的政治、社會、經濟、法律和文化環境的時候,開始預測本行業或本企業的發展前景和發展趨勢的時候,對它進行的評價的時候,中西方文化差異會讓這些問題變得更加簡單,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存在會使中外合資企業從不同的角度對某一問題進行剖析,多方面、多層次的進行理解,進行認識,使中外合資企業能夠用多種觀點去看待問題,對其分析的更加全面,更加透徹,更加深刻。西方的思維觀念更多的是創新,教育也以創新為主,著重體現在經營管理上,他們鼓勵研發部門,給予研發部門很高的薪水,讓他們研究新產品,使新產品進入市場,就是一種很好的加強技術、創新的管理活動。
(二)使中外合資企業具有更多選擇
在同一個問題上,不同的文化對它都會有不同的認識,不同的解決方案,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中外文化差異的存在可以使中外合資企業具有更多的選擇。所謂更多的選擇,我們大家都知道就是使中外合資企業管理上的彈性增加了,有更多的選擇,既然是合資企業,那么在銷售這一塊,公司的產品既可以賣到國內,也可以賣到國外,增加了產品的銷路;還有就是在原材料采購和企業培訓人才這一塊,因為是中外合資,企業培訓人才的時候可以到國外總部培訓,同時增加了中外合資企業解決問題的技巧及應對方案,與此同時,中外文化差異的存在使中外合資企業的管理變得更加高效、快捷;有了文化差異的存在,讓企業的文化建設變得更加朝氣蓬勃,更加高效的促進了企業間溝通機制。
(三)中外合資企業更易于在國際市場上取得發展
在中外合資企業中,內部的管理層人員經過長期的磨練,對中外合資企業的了解進一步加深,深刻體會到中外合資企業的生存之道,也非常明白中外合資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因此中外合資的管理者能夠自覺地進行角色轉換,對消費者的需求和期望能夠更恰當的理解,比如說,中美合資企業,能夠了解美國人的需求,根據顧客的需求研發出新產品,同時能夠制定出符合具有顧客民族特點的市場規劃,開發出迎合顧客興趣和愛好的產品和服務。但恰恰因為中外文化差異的存在,讓中外合資企業的員工在面對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變得更加從容、自信。
三、在中外合資企業中如何巧妙的應對中西文化差異
現代社會中,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強,中西方的聯系更加緊密。而中外合資企業的中西文化碰撞和摩擦正是因為文化差異引起的。那么我們如何巧妙的去應對這些文化沖突,緩解企業中由于中西文化差異而產生的矛盾?企業必須制定高效可取的應對策略。
(一)分析和識別中西文化差異
解決中西文化差異的首要關鍵便是分析和識別它們的文化差異。在中外合資企業中,文化沖突的類型分為不同的程度和類型,在消除文化沖突方面也有輕重之分。中外合資企業的中外雙方應該互相尊重,互相了解。“只有相互的了解,才能在產生沖突時很快的理解對方,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考慮,了解對方的行為模式和原則,減少相互的文化偏見和誤解。”所以,在了解雙方的文化差異和文化特點以后,中外雙方可以開展研討會、聯誼會等形式來使雙方進一步了解和熟悉對方的文化,促進中外雙方的關系。這樣不僅可以讓雙方了解對方的文化,也能夠從一定程度上消除雙方的誤解與矛盾,加強雙方的信任與友誼,從而有利于發揮多元文化的優勢,改善企業的管理,提高企業的效益。
(二)建立有共同價值觀的企業文化
中外合資企業中由于文化差異引起的文化沖突,若是想讓它融合為一體,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有共同價值觀的企業文化。中西方人的價值觀必然是不同的,因此中外合資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并不應該消除文化差異,而是應該在尊重和保留雙方文化底蘊和文化差異的前提下,利用文化差異多樣性這一特點建立一個全新的中西方的共享文化,中外合資企業可以在一定的文化程度上保留著中國西方不同的文化模式。這樣可以減少企業的文化摩擦,建立共同的管理文化。
(三)管理人員進行跨文化培訓
在中外合資企業中,若發生文化沖突,那么中外雙方的管理人員都不免有不足之處。畢竟外方的員工不了解當地的語言文化、做事方式,而中國的管理人員一般情況下很難在這方面做到紐帶的作用。因此,中外合資企業對管理人員的跨文化培訓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更好地提高對中國特征的理性的分析能力,從而了解和熟悉影響人們行為的文化因素。當然,在培訓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被培訓的員工在接受培訓的時候是否有機會充分的接觸其他文化并與外方人員溝通與互動。被培訓的人員也需要自身的體會來加強對其他文化的真正理解。
五、結論
作為世界經濟活動的一部分,中外合資企業在對外貿易發展以及各國的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然,中外合資企業同時也是中西文化的融合的橋梁和紐帶。中外合資企業中的跨文化管理包含了很多復雜的問題,最主要的便是中西文化差異。“既然文化差異是無法回避的事實,那么在跨文化傳播與交際中認知、理解、接受與尊重他人的文化和差異就是我們應該也是必須采取的態度。”因此,企業管理人員必須要從企業自身著手,認識到企業文化的多元化,尋找科學的方法和管理手段去提高外資企業的跨文化管理水平,減少中西方文化的沖突,采取高效可取的管理策略,應對現代社會中激烈的競爭。
參考文獻
[1]高菲.中德跨文化交際對待沖突的差異及解決對策[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10:99.
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而文化差異體現在文化構成要素的各個方面。具體來說,這些文化層面包括特定的社會意識形態、組織結構和制度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意識形態方面,即政治、法律、藝術、道德、哲學、宗教等。不同國家由于歷史傳承和文明演繹的差異,在意識形態上有著很大的差別,有的國家之間在意識形態的主要方面甚至是對立的。當今世界,隨著國家間經濟交往的日益緊密,文化差異的存在對國際貿易的影響越發顯著。適應對象國特定文化環境的產品往往能取得巨大的銷售成功,反之,不能把握對象國文化環境特點及消費者需求的產品,銷售活動往往難以展開。
二、文化差異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第一,弘揚中國文化,增加貿易順差。隨著世界各國交往的頻繁,文化的傳播也越來越迅速,西方人通過不同渠道不斷地理解中國文化,并對中國文化產生欽佩和向往之情,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商品,如旗袍、剪紙、刺繡、臉譜等在西方國家的銷路很好。中西方雖有文化差異,但是在貿易融合環境良好的今天,也為國際貿易的出口產生巨大的積極推動力。
第二,體現中國文化,避免貿易摩擦。中國文化講究“合”,主張“以和為貴”,中國追求的是“友誼第一”的長期貿易合作關系。因此,在貿易中謙虛有禮,不喜歡爭強好勝,崇尚集體主義。別國在與中國的貿易中,中方往往充當“中間人”的角色,即使不同意對方的觀點,很少直接予以拒絕,而是迂回的發表自己的意見,談判活動與交往往往相當愉快。
第三,理解雙重文化,全面分析問題。在解決某一特定問題時,運用中西方思維方式進行分析理解,能更好的促進貿易的自由化發展。在某些問題上,更容易產生新觀點、新思想、新方法,同時,將中西方文化匯總,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利于企業自身的提高和發展。
(二)消極影響
第一,不同宗教信仰影響產品和服務的需求程度。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因為沒有認識到宗教信仰差異而導致貿易失敗的例子不勝枚舉。在貿易產品的選擇上、在交往談判中的舉止行為等等可能因不了解宗教習慣導致貿易前功盡棄。
第二,不同的消費習慣影響貨物銷售滯暢程度。因為各國的教育背景、風俗習慣的不同,消費習慣也千差萬別。如果不給予重視,投其所好,可能會引起產品的滯銷。
第三,不同的市場差異認識影響貿易機會選擇。由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市場認識差異可能影響到對貿易機會的選擇。對于同樣的貿易機會,一些國家會認為它存在著很大的市場進而努力發展貿易,而有些則會因為沒有市場潛力而果斷放棄。
三、應對文化差異對國際貿易影響的對策
(一)培養推進文化融合的跨文化管理人才
通過文化融合促進國際貿易的自由發展,關鍵是具有文化融合意識和知識的管理人才的培養,主要進行文化理解的培訓、文化應用的培訓、實地文化考察的培養,相互交流的培訓等。
(二)價值觀和風俗習慣的本土化發展
對于價值觀及風俗習慣對國際市場營銷所帶來的影響,最行之有效地方法就是“本土化”。中國“本土化”戰略涉及的內容頗多,比如:技術本土化、品牌本土話以及高級人才本土話等。技術本土化和品牌本土化有助于拓寬企業的利潤點。在對外貿易中,高級人才本土化顯得最為重要,高級人才在當地往往有廣泛的商業人際關系,而且對風俗習慣、文化以及價值觀念有很好的理解,引進這類人才,能有效避免由文化差異產生矛盾和沖突的情況,能大大提升市場開拓的速度,提高對外貿易合作的成功率。
(三)善于利用宗教信仰
企業的決策人應該了解東道國的宗教信仰,要利用宗教為其服務,而不是讓宗教成為其拓展國際市場的絆腳石。首先,不同的宗教節日會直接影響企業的出口銷售日程,企業要了解宗教節日才能抓住推銷商品的旺銷時機。其次,各種宗教都有其獨特的要求和禁忌。企業要重視這些宗教的要求和禁忌,業務經營才會成功。最后,宗教組織本身往往在經濟事務中起著相當大的作用,企業要占領東道國市場,就不得不根據產品的特點、迎合不同教派的要求、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
(四)針對文化差異做好貿易的后續交流
在雙方企業達成貿易意向簽署合同后,針對合同后續履行的貿易后管理也必須加強重視。因為中西方文化差異,中方的人情管理和西方的法律管理需要得到相互的理解和尊重。對于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國家,如果合同出現爭端,不應完全依賴法律機制,更多地依賴于雙方之間的關系來解決問題。而相對于西方文化比較強調人與事情分開處理,出現問題依靠法律解決。就要求我們在前期的貿易合作交流中,要形成對該企業比較全面地認識,相關法律條款要全面合理地簽訂,經過日后不斷地合作,努力打造企業之間戰略合作伙伴的關系。
關鍵詞: 商品名翻譯 跨文化意識 語言文字規則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逐漸意識到商品名的重要性。實踐證明,成功的商標翻譯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率;同時不成功的翻譯可能給公司或國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以正確的名稱(和徽標)開始,是品牌建設的基石。一個好名字,以代表公司或區別于其他的產品,必須是唯一的和原創的,而且能攜帶有利消息以激發客戶與該公司的交易。創建這樣的名字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這必須以社會學、心理學、語義學、法律為基礎(馬可尼,1993年)。簡單地說,一個好的品牌名稱能提供良好的第一印象,和給人積極聯想”。Coca Cola(可口可樂),Rejoice(飄柔),Spring(雪碧),Head-shoulders(海飛絲),Pantence(潘婷)就是很好的例子。
“翻譯是最困難的一點在于兩種文化的差異”。[1]中文和英文主要區別在語義學、語音學、音韻學,這會給商標翻譯帶來的文化沖突。例如,“白象”電池在海外市場銷售欠佳,由于其英文名“White Elephant”,這是一個固定詞組,意思是“累贅或無用的東西”。另外,西方人常用擬聲、韻腳、諧音增加商標的美,喚起消費者的美感。此外,中西方還存在著審美心理差異。中國喜歡用幸運的字眼,如:“福”、“萬”、“壽”、“百”、“佳”等。因此在翻譯時,我們要考慮到民族審美心理特征。輔音像/b/,/f/,/l/總是翻譯成“寶”、“富”、“力/利”;音節如/si/,/le/,/f/翻譯成“喜”、“樂”、“芳”。但對于說英語的人,“fang”是指“狗的長而鋒利的牙齒;或蛇的毒牙”。
嚴復提出“信”、“達”、“雅”的翻譯原則。商標的翻譯也應遵守此原則,并以目標語言文化為導向。本文將分析在翻譯品牌時產生文化矛盾的原因,并探尋其策略,以消除文化矛盾。
1.培養跨文化意識
文化意識是人的主觀意識的重要方面。而中國品牌翻譯是連接中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翻譯應為目標讀者服務”。[2]同樣,在跨文化環境下,商標翻譯應為目標消費者服務。
1.1翻譯是一種國際交流與合作。
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變。對于“翻譯”一詞,Christine Nord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3](跨文化交際)來代替;而Hole-Manttar用的“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4](跨文化合作);Andre Lefevere則用“acculturation”[5](同化)。上述這些詞精練地概括了什么是翻譯。每一個商標都有其文化內涵。商標翻譯的本質是一種獨特的跨文化交流與合作。
1.2尊重文化,連接中西方文化,富有創造性。
翻譯是通過一種語言轉達另一語言的文化信息,因此可以說任何翻譯都離不開文化。歷來有經驗的譯者或翻譯研究者都比較注意文化與翻譯的關系。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說:“……翻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的文化人”。譯者應持開放的態度,對中西方文化都有深刻理解,了解詞的確切含義和文化內涵,避免文化沖突。中國產品的國際化是吸引外國人士了解中國文化、傳播中國文化的好方法。當然,翻譯也需要想象力和創造性。
2.尊重和掌握英語語言規則
英漢差異往往使說英語的人對某些商標產生誤解。因此譯者首先要掌握英語語言規則,然后嘗試使翻譯商標符合這些規則。
2.1尋求語義對等物。
商標可以傳遞信息,體現商品特征。它要求我們通過語義差異比較獲得對等物。例如,“金絲小棗”――“Honey Sweet Date”,顯示出此品牌的優點。“止咳川貝枇杷露”――“Zhike Chuanbei Pipalu”。這可能很難讓國外客戶了解這個由拼音組成的名字。我們可以用“A cough syrup from loquat leaves”,告訴人們其功能和原材料;“紅豆”(衣服)――“Red Seed”,這個譯名并不能體現其文化內涵。紅豆又稱相思豆(lovesick seed),中國傳統文化里,它是愛情的象征;“玉兔”――“Moon Rabbit”,而非“Jade Rabbit”。在中國的美麗傳說里,玉兔是陪伴嫦娥住在月宮的。
2.2符合西方人的審美心理。
據心理學研究,人們喜歡活潑的節奏。通常節奏會帶給消費者美的感受。譯者應讓譯名和原名的意義、聲音或字形相符合。如:“順美”――“Smart”,“膚美靈”――“Skinice”,“鄂爾多斯”――“Erdos”。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字母“S”,人們通常使用的“S”贊揚女士身形優美。如:“美加凈”――Maxam,兩個相同的字母a夾著輔音,以及第一個和最后一個字母都是“m”,很醒目,吸引人且容易發音。
商標是一種商品的識別標志,也是生產者用來出售的商品宣傳方法之一。商標必須符合人們的審美心理,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龍井”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龍”在中國人心中是崇高地位的象征。但是,“dragon”卻是西方人眼中的怪獸,因此,我們翻譯成“Long Jing Tea”而非“Dragon Well Tea”。“輕身減肥片”――“Slimming Pills”,而不是“Obesity-reducing Tablet”,以滿足市民的口味。“卓夫”衣服――“Chief”受到外國人的歡迎。“聯想”――“Lenovo”(該名稱是由“Legend”更名而來)表達人們對新事物和發明的追求。有趣的是,現在許多產品命名的方法是“先英文,后中文”。如:“Yonger”――“雅戈爾”服裝、“Bird”――“波導”手機、“KissMe”――“騎士美”、“Robust”――“樂百氏”都是根據其英文發音而命名的。
總的來說,全球化是一個新時代的顯著特點。隨著國際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中國產品出口到國外;商標成為影響銷售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好的商標,可以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提高他們的興趣,增進他們的記憶,促進他們的消費行動。
參考文獻:
[1][2]王佐良翻譯.思考與筆試[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89:12,6.
[3]Nord Christi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M].Amsterdam,Atlanta,GA,1991:21.
摘要時間觀在跨文化交際中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模式。習語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言的精華、文化的結晶,它常常反映出人們對待事物的態度和觀念。本文從英漢對等習語入手,揭示中西方兩種文化在時間觀上的文化重合。
關鍵詞:習語 對等 時間觀 文化重合
中圖分類號:H08 文獻標識碼:A
一 引言
在跨文化交際中,中外學術界對文化差異進行了大量系統的理論研究。為了加深文化的理解和溝通的順暢,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國家或者不同民族的文化,許多專家通常把對時間概念的研究和探討作為一個重要的切入點。“時間會說話。它比有聲語言更坦率,它傳達的信息響亮而清晰,因為它既不如有聲語言那樣被意識所控制,也不那樣使人產生誤解,它往往能揭穿言詞所表達的流言。”這是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霍爾(E.T.Hall)在《無聲的語言》中對時間的描述。人們對時間的態度,常常傳達著那個民族的價值觀與思維模式。中西方人因文化背景各異而對待時間的態度就不完全一致,有同有異。但在以往的研究中,人們更多地關注著兩種時間觀的“異”,而忽視本已存在的“同”。他們從一維時間文化(Monochronicity)與多維時間文化(polychronicity),從線性(Linear)時間觀與環性(Circular)時間觀,從過去取向(Past-orientation)與未來去向(Future-orientation)等等來比較中西方人在時間觀上的差異,一致認為西方人屬于線性的具有未來取向的一維文化群體,而中國人屬于環性的具有過去取向的多維文化群體。筆者在對中西方人的核心價值觀及習語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在各自表達時間觀念的習語中,中西方人會用很多對等的習語來表達他們對時間的態度,出現了文化重合現象(Cultural Overlaps)。因此,中西方兩種文化中的這種時間價值觀的交融性,完全可以從反映兩種文化的對等習語中得以佐證。
二 習語
習語,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言的精華、文化的結晶。習語,即習慣用語(Idioms),是一個涵蓋范圍很廣的概念,通常包括成語、俗語、格言、歇后語、諺語、俚語、行話等。它是語言經過長期提煉所產生的固定詞組、短語或短句,具有精辟、生動、優美、形象、通俗、寓意深刻等特點,并且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內涵。由于歷史文化背景的差異,不同的民族有著各自不同的歷史傳說、風俗習慣和英雄史事,從而使得習語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印記。比如,同是描述一對悲劇戀人,漢語中有“梁山伯與祝英臺”,而英語中則是“Romeo and Julia”;同是形容傾國傾城的美貌,漢語中有促使吳國滅亡的“西施”,而英語中卻是致使特洛伊城淪陷的“Helen”。漢語中用習語“壯如牛”來形容一個人身強力壯,而英語中卻用“as strong as a horse”。漢語中說一個人心眼小,善嫉妒,常用習語“紅眼”來指代,而在英語中相應的習語卻是“green-eyed”。英語中也有“red-eyed”的說法,不過它所表達的是“紅眼的(指眼睛是紅色的),眼圈哭紅的”,絲毫沒有嫉妒之意。當然,在英漢兩種文化中也有一些表達意思完全相同、對等的習語,對同一個事物或思想用兩種不同的語言來表達。如“Like son,like father”(有其父必有其子),“dream a day dream”(做白日夢),“the pot calling the kettle black”,(鍋笑壺黑/五十步笑百步),“Well begun is half done”(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不過,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多數習語很難找到這樣完全對等的說法。
三 時間的特性
時光荏苒,歲月更替。時間既是非常古老的問題,也是極其現實的問題。既可以抽象模糊,如“有時(sometimes)”,“一會兒(in a while)”,“馬上(at once)”,又可以具體精確,如“元月1號(January 1)”,“這個星期六(this Saturday)”,“上午8點(8:00 am)”。人類對死亡的先天認知,對青春和衰老的體驗,嘆過去的無法挽回,未來的不可確定,以及我們日常對時間的分配和工作的計劃――這一切都跟時間有關。時間在人類活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并與人類歷史長河所積淀的文化息息相關。霍爾在《無聲的語言》中把與文化有關的時間分為3類:正式時間(formal time)、非正式時間(informal time)和技術時間(technical time)。其中正式時間具有7個特點:有序性(ordering)、周期性(cyclicity)、價值性(valuation)、實在性(tangibility)、綜合性(synthesisity)、持續性(duration)和深度性(depth)。弗朗西斯?培根也說:“時間是最偉大的改革者”。時間在流逝,亙古不變,周而復始,它有如商品具有價值和實用性,從過去到現在到將來,日積月累無始無終,綿延不斷。
四 中西方時間觀的交融重合
時間是個奔流不息、永無止境的線性物質,人們無論何時何地都處在時間洪流的一個點上。但是,由于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宗教信仰等的差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會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和描述時間,從而形成不大相同的時間觀。時間觀是人們在由幼年到成年的過程中,受與之相關的文化熏陶逐步形成的一種思想意識,這種思想意識屬于該所屬文化價值觀的一部分,反映該文化的價值取向。時間觀的性質是指處于某一特定文化背景內的人們,按照其風俗習慣,在特定的交際場合對時間所給予的重視程度。從文化學角度看,時間觀是文化中很重要的內容,它直接涉及人們的知識、信仰、法律、風俗等諸多方面和文化的不同層面。照理說,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應該孕育出兩種完全不同的時間觀,可是從下面這些耳熟能詳的習語中,我們卻看到的是兩種時間觀的相互交融與文化重合。
時間是由無數個白天和黑夜組成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循環不斷,英漢語中隨即出現了習語“day and night”(日日夜夜),“all the year round/ throughout the year”(一年到頭)。
“時間就是權利(Time is right)”,這對于中西方文化的時間觀而言都是正確的。無論是中國古代皇家對天文和歷法的壟斷,還是歐洲中世紀對時間體系、時間象征的控制都顯示了這一真理。中國皇帝和歐洲教會對時間的壟斷使他們擁有了人與自然、人與上帝之關系的解釋權。但是,這種情形在發達的技術時代有了質的變化。當今時間不再受人壟斷,鐘表自行運轉,并且越轉越精確。這看起來似乎是一個社會集團支配著另一個社會集團,可實質上支配者又被時間所支配。時間這根指揮棒讓中西方時間觀定格在一起,人們定時上班、工作、下班,“守時”(punctuality)成了當今中西方社會的共同美德。“提高速度”(increase speed)、“追求效率”(pursue efficiency)、“實現迅捷”(achieve rapidity),都被賦予價值的時間所牽制。
中西方人還都將時間視作“長河”(long river),河水只能從一頭流向另一頭,不會倒流,也不會在哪里停頓。受這種時間觀的影響,中西方人高度重視時間,珍惜時間。因此,就隨之產生了相應的習語表達。如:“Time flies”(光陰似箭),“Time is a file that wears and makes no noise”(光陰如銼,細磨無聲),“Every minute counts”(分秒必爭),“Better early than late”(宜早不宜遲),“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熱打鐵),“He that gains time gains all things”(贏得時間的人就贏得一切)或“He loses all who loses the moment”(錯過機會便錯過一切),“It is too late to grieve when the chance is past”(機會錯過空悲切),“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一針不補,十針難縫),“Money lost, little lost; time lost, everything lost.”(丟錢事小,失時事大)以及“Time lost can not be won again/Lost time is never found again”(光陰一去不復返)。
時間看似虛無飄渺,但中西方人卻認為它實實在在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當中,就像“金錢”(money)一樣。英語中的“Time is money”,在漢語中就有“一寸光陰一寸金”與其對等。兩種文化都將時間看作是實際存在的物體、資源――“金錢”,人們離不開它,可以去獲得(gain)、花費(spend)、節約(save)、浪費(waste)、失去(lose)、偷竊(steal)等等。在機會均等的情況下,人們只有珍惜時間,抓住飛逝的光陰,才能靠自己的能力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成功。至于浪費時間或消磨時間,則被認為是恥辱。
中西方人對待“明天(tomorrow)”的態度也是一致的,有著非常相似的明日觀。一方面,他們認為明天是一個讓人抓不著卻實際存在的未來時間,漢語有“明日歌”來表達“明天無盡頭,明日何其多”,英語同樣也有“Tomorrow never comes”的提醒,叫人們明白明天永遠不會到來,不要蹉跎歲月。中國人強調做事要“今日事,今日畢”,西方人也告誡自己“Never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you can do today.”,“One hour today is worth two tomorrow”,要努力抓住今天。另一方面,“明天(tomorrow)”也可以用來表達一種希冀,一個夢想,如英語中有經典妙語“Tomorrow is another day”,漢語中也有“輝煌燦爛的明天”,讓人滿懷信心和希望。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里說,“人被拋到了這個世界,便與時間發生了聯系,時間成了存在的地平線。”在中西方人的觀念中,時間常常也與人生緊密相聯。在英語中,有“We have only a short life to live”,漢語里對應著“人生朝露/苦短”;英語中的“Life is but a span”,漢語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又如“瞬息萬變”(change at every moment),“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時不我待),“Time undermines us”(光陰暗中催人老),“The days of our years are three-score years and ten”(人生七十古來稀)。兩種文化都告誡人們要多思,要等待時機,不能魯莽行事。“There will be time for that(來日方長)”,“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Haste makes waste(欲速則不達)”。
英雄是每個民族的榜樣、驕傲,但他們的誕生又與時代密不可分。西方人的“A hero is nothing but a product of his time”與中國人的“時事造英雄”不謀而合。脫離了時代,就會“時過境遷(Time has changed)”,英雄就不能稱作英雄了。
時間是一條直線,不停地向前延伸,永不回頭。因此,中西方人高度重視關注未來,期盼未來,精心地計劃著未來。他們都會有一種強烈的時間緊迫感,不得不加快生活的步伐,習慣性地向前看,把目光投向未來。他們大都愿意“What’s done is done(既往不咎)”、“Keep up with the time(與時俱進)”、“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展望未來)”。
五 結語
時間觀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言語行為的最基本文化。習語只是反映文化和時間觀的一個方面。文中所呈現的對等習語能幫助讀者打開一扇窗,給予人們關于中西方時間觀交融的一些啟示。雖然不同文化的時間觀有同有異,但在對待不同文化的思想指導下,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文化融合的現象會逐步增多。
參考文獻:
[1] 愛德華?T?霍爾,劉建榮譯:《無聲的語言》,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年版。
[2] 李光偉:《時間管理的藝術》,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 袁芳:《淺說英漢互譯教學中的習語翻譯》,《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年第6期。
[4] 李健明:《中英文成語趣談》,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5] 牛津大學出版社編:《牛津英語習語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年版。
[6] 吳國盛:《技術時代的時間意識》,《方法》,1997年第1期。
關鍵詞:文化差異;境外資本;商務合作;英語交際;商務英語;國際貿易;跨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01-0152-04
在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我國加快了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步伐,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參與競爭、拼搏的中國企業也與日俱增,在此背景下,除了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來我國進行投資之外,還有很多企業選擇走出國門開展國際商務交易與談判的活動。在這樣的條件下,商務英語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它被視為在企業間進行國際間交流的一種最重要的工具,相當一部分的國內企業逐漸認識到在企業引入境外資本時,商務英語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僅如此,因為國際貿易需要在多個不同的地區與國家間開展,所以其和跨文化交流關系密切。從本質上講,人們的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他們的跨文化交流活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們,在語言運用或者是在理解同一個會話的上下文時會存在很大的不同。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引入境外資本的活動,有些情況下其會直接造成國際交易與談判的失敗。所以,對那些在涉外企業從事商務工作的人而言,不僅需要熟練地掌握商務英語這一工具,同時也需要不斷地增強個人的跨文化交際水平。只有從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發,實現商務英語在實際工作里的充分應用,才能保障在貿易競爭與國際談判的過程中企業能夠
取勝。
1 中西文化間存在的差異
1.1 不同的價值觀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其看重的是統一與一致,但西方人特別是現代的西方人強調的卻是自我與個性。以吃飯為例,通常情況下,中國人會選擇很多人圍在餐桌上共享美食的方式,很多情況下還存在給客人夾菜的傳統;但西方人的吃飯方式卻與此不同,他們比較習慣于分而食之,就連請客吃飯時付費的習慣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從整體上看,中國人信奉的是“和氣生財”的觀念,他們看重的是集體價值與集體意識,但西方人追求的卻是個性價值與個人意識,他們的個性要張揚些。正是因為存在這些差別,使得中西方在交流的方式與習慣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又比方說,中國人在看問題時喜歡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會考慮到對方在情感方面的需要;但在商務英語里,通常需要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比方說向對方提出:“我能為你做點什么?”,“我能幫你嗎?”之類的問題。
1.2 不同的傳統觀念
中國人非常看重傳統,喜歡遵循慣例,習慣于權威的指導,經常會隨從于大眾主流,缺乏時間觀念,競爭意識不強,懼怕冒險且創造力較弱;但較之于中國人,西方人卻有著極強的探索精神與創新意識,他們熱衷于挑戰,喜歡推陳出新,強調行動的實效性。
1.3 不同的倫理道德觀念
就整體而言,西方人追求的是契約精神,強調的是理性;但中國人看重的則是世故人情和情感。在西方人的倫理觀念中,沖突與競爭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中國人強調的卻是和諧與圓融。以經濟糾紛的解決為例,當中國人遇到經濟糾紛時,其考慮的是借助于熟人或關系權衡來進行仲裁;但西方人在這種情況下,首先考慮的卻是依靠法律。因此,法律顧問在歐美企業里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但有相當一部分的中國企業沒有專門設置專職法律顧問的職位。通常情況下,中國人是不喜歡在“公堂”上解決問題的。
1.4 看待問題時的統一角度與辯證角度
在中國人看來,“天時地利人和”是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見,中國人在看待與解決問題時喜歡站在事事聯系的角度上;但西方人卻與此不同,他們更容易發現問題中所存在的差異與分歧。因此,在解決具體的問題時,西方人總是能從具體的過程與細節上著手,體現了一種自下而上的行為特征。所以,在進行對外貿易的商談時,中方商討的重點常常是雙邊的共同收益和怎樣進行長遠合作關系的建設問題;而西方人在商談時,卻總是喜歡直言不諱、單刀直入切入關鍵問題。
1.5 集中與民主的文化差別
在西方,長期存在個性自由與民主的傳統,人們普遍具有較強的民主意識,但中國人卻長期遵循著一致與統一的傳統,其民主意識淡薄。在進行國際貿易的商談時,西方人所做的決策通常是有關人員民主協商與討論所得出的結果。但中國人所得出的最終結論通常是由某些個別領導的意志決定的。很多情況下,缺乏民主的決議因為無法達到對各種意見的綜合而無法實現對問題的全面解決。就這些方面看,國內企業應當努力學習西方企業的那些民主方式。
2 企業引入境外資本時所體現的中西跨文化的主要差異
2.1 商務接待過程中的文化差異
企業在開展商務接待活動時,應避免本位主義,切忌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打探別人的隱私,應當杜絕從自己的想法與習慣辦事,在引入境外資本時企業應盡可能地去了解、遵循對方的商務合作交往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減少交流障礙,才能確保談判與交易的成功。比方說,在和人第一次接觸時,出于熱情好客的本性,中國人通常會問諸如“你多大了”、“你結婚了嗎”、“你有小孩嗎”、“你工資怎樣”等類似的問題。詢問對方這些比較私人的問題,在中國人看來是關心對方的一種表現,然而,西方人卻認為這是在故意地打探他們的隱私,這種舉動是非常不禮貌的。因此,在進行商務接待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有意識地避開這些可能會涉及到個人隱私的話題,避免給別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與誤會,避免對企業引入境外資本的正常工作產生影響。因此,我們不管是在商務談判中,還是在日常的交往活動中,都應當提前了解對方文化背景下的一些交往習慣,以此來避免可能出現的誤會。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出企業間融洽的合作氛圍,才能順利地完成商務接待任務。
2.2 商務談判過程中的文化差異
對于商務交易活動而言,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商務談判,它直接關系到貿易與交往能否成功。在談判桌上表現出來的文化差異是中西方人們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及處事風格的集中體現,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談判的結果。以中國人為例,他們非常看重禮儀,追求的是水到渠成,所以在進行談判時習慣于先客套寒暄,以此來做鋪墊,他們一般不會選擇開門見山地討論利益的談判方式。所以,在和中國人進行商務談判時,就必須確保談判之前的準備工作。在引入境外資本時,商務文化與酒桌文化相結合是中國企業的一個最為突出的特征,在很多情況下,企業能否成功地引入境外資本是在餐桌上決定的。但西方人追求的卻是辦事的效率,在討論利益問題時他們通常會選擇開門見山的方式。在這一方面,中國人是非常不習慣的。在和西方國家進行商務談判時,中國企業應當了解這些差異,并適當地處理這些差異。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和美國人進行商務談判時,無需特別隆重的接待形式,且應當注意商務問題是不能在那些非正式的場合討論的。除此之外,我們無需含蓄地表達自身觀點,在遇到存在分歧性的問題時,中國一般會選擇相對婉轉些的方法,而不會說“不”或直接拒絕。在談論關鍵性的問題時,負責談判工作的員工常常會說諸如“這件事我需要向上級領導匯報,然后才能做決定”等的話。而西方人通常并不了解隱藏在這些語句里的那些真實含義,當他們聽到這些話時,會簡單地理解成對方已經同意了,這樣一來就會將談判置于尷尬的境地。
2.3 時間觀念上的沖突
在西方人看來,時間就是金錢,是非常值得珍惜的,他們重視時間的利用性。所以,在進行商貿活動時,他們會精心地計劃、安排一切商貿事務,且有著按時赴約的傳統。若客戶不守時,他們就會認為是不負責任或傲慢。與此不同,中國人追求的是適應時間,在他們看來,所有的商務活動都應當厚積薄發,都應當是水到渠成的,所以他們會模糊、隨意地使用時間,西方人很難適應,沖突也就因此產生。
2.4 餐飲文化的沖突
在開展商貿活動時,一個關鍵環節就是外商的用餐招待。中國人在宴客時,遵循的是“無酒不成宴”的原則,即便有滿滿的一桌美味佳肴,也會客套地說“菜不多,請多包涵”等,在這種情況下,外商通常會覺得莫名其妙;中國人在宴客時,會想盡一切方法讓客人多喝酒、多吃菜,在判斷彼此的誠意與情分時他們使用的是喝酒的多少這一標準,但過于頻繁的“勸酒”會使外商覺得反感,這主要是由于西方人有不做強人所難的事情的傳統。
2.5 經營管理的沖突
因為中西方在風俗習慣與文化傳統方面存在差異,所以其在涉外企業的管理經營工作中就會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方面的沖突。根據國內外管理學家所做的相關研究,約有35%~45%的跨國企業在國際談判中以失敗終結,通過分析其失敗的原因發現有30%是因政策、技術及資金等方面的原因,而有70%是因文化差異。在中國員工看來,工作是謀生的一種手段,他們反感外方的嚴格管理,反感他們過高的指標;但外方則認為,在工作中就需要做到熱情、積極,所以他們認為中國的員工的競爭意識淡薄,沒有嚴明的勞動紀律,工作效率過低;在中方的管理活動中,考核與激勵的主體都是集體,在進行人才的選拔時看重的是人際關系與個人歷史情況,而西方的管理工作卻恰恰相反,他們強調的是個人,倡導個人間的競爭,在人才選拔時他們看重的是個人的能力。
3 增強企業商務交往過程中跨文化英語交際能力的方法和原則
對于跨文化的交流而言,其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因文化差異所造成的那些交流上的障礙。在通過商務英語與國外的企業人士進行交往時,需要全面地了解他們的文化習慣,并準確地掌握他們的交往方式,特別是應當留意與本民族的文化所存在差異的地方。如此一來,才可以準確地了解到對方交際的意圖,才能夠減少由文化交流障礙所造成的商務交往失敗的風險。所以,外貿企業在開展商務交往活動的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循商務英語的應用原則,同時還應當重視平時的語言訓練,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跨文化的商務交際能力。
3.1 、因地適宜的文化適應與引入策略
在開展國際商務交易和談判活動的過程中,不僅應當嚴格地遵循國際上那些通用的法則,而且也要充分地考慮地方文化所存在的差異。在不損害本方的基本利益的基礎上,應以一種寬容、理解、合作的態度來對待對方的文化習慣,應當做到。應當強調的是,我們所說的文化包容并非是要放棄我們自己所特有的文化特征,其強調的是一種尊重,強調的是共同融合。在情況允許與時機成熟時,可以把自己的特色文化介紹到當地,實際上這也是借助于文化交流來促進商務交流的有效形式。舉個簡單的例子,麥當勞與肯德基等世界超大型的快餐聯盟早已經滲透到我國很多的大陸城市,這給中國兒童與青少年的消費方式、飲食行為及價值觀念帶來了極大的影響,這就是精神與文化的一種非常典型的滲透和影響方式。在飲食習慣方面,我國與西方存在極大的差異,現階段到國外經營餐飲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他們在西方傳播中國的美食文化的同時,也慢慢地建立起了自己獨特的品牌價值,“中國菜”已走向世界,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接納、喜愛。
3.2 平等公正公平的原則
在進行貿易活動與商務談判的過程中,必須自覺嚴格地遵循平等公正公平這一基本原則。利益有多有寡,企業有大有小,但要想確保交往順利,要想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就必須依靠于一種平等姿態與關系。在開展貿易活動的過程中,不能一家獨利,應追求共贏互利。企業在引入境外資本時,特別是與某些大型的跨國企業進行交往合作時,外貿企業從事商務工作的人員必須有意識地維護本企業的尊嚴與利益。在進行商務談判的過程中,應做到不卑不亢,站在發展的立場上,探尋雙方的共贏點。特別應當注意的是,在短時間里利益可能存在偏重,然而中西文化本身都是各有優勢、各具特色的,切忌一味的崇洋,也絕不能貶低我們自己的優秀的傳統文化。
3.3 優化非語言的交際手段
除了語言交際的手段之外,非語言層面的交際要素與手段也有很多。比方說,借助于差異化的神情、手勢及表情等來進行信息傳遞的行為也屬于交際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在很多語言成本較高或語言無法通達的情況下,這些非語言的交際手段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此方面,中西方所存在的差異更加突出。通常情況下,在交際活動中,西方人有極其豐富的肢體動作,但中國人卻相對要內斂一些。企業在引入境外資本的過程里,應熟練地使用這種文化差異,舉個簡單的例子,在與西方人打交道時,中國人應當了解西方人的擁抱行為中所包含的交際語義。所以,要想確保跨文化商務活動的順利開展,就必須重視優化那些非語言的交際手段與方式。
3.4 培養商貿文化意識,減少文俗沖突
在開展商貿活動時,要想減少商貿文化沖突和跨文化交際方面的沖突,就應當重視培養人們的商貿文化意識。應熟練地掌握中西方所擁有的不同的實踐特點、風俗習慣及商業慣例,根據不同文化的審美情趣、操作模式、思維方法與價值觀念,探尋實現文化協同的途徑。對交叉文化背景之下所進行的商貿活動而言,應重視組織機構與戰略的設計,應融合文化,共同合作,努力開創商貿活動的友好和諧局面。此外,在企業、公司里應成立專門負責商貿公關活動的機構,組織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部門的管理人員及員工按照國際慣例與各國的文化習俗來模擬管理經營與商貿談判等活動,勇于承擔各種角色,重視交際活動,切實地感受不同的商貿文化間所存在的差異性,增加跨文化意識的相關訓練,以期培養出更多合格的商貿人才。
參考文獻
[1] 朱志勇,張強.談商務英語在對外貿易中的作用[J].中國商貿,2010,(16):7-9.
[2] 李曉明.商務英語在對外貿易中的技巧與應用[J].才智,2011,(13):11-13.
[3] 陳宇.淺析對外貿易中商務英語的應用[J].商場現代化,2011,(14):12-13.
[4] 陳德鳳.商務英語交流有效性的研究[J].大眾商務,2010,(14):33-34.
關鍵詞:淺析;體育文化;差異
體育是源于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實踐,在文化的給養中發展。文化的不同造就了體育的不同。體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能夠滿足個體和社會的發展要求。隨著人類的不斷探索和社會的進步,對體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文化的角度去審視東西方體育的差異,能夠更清晰地辨別文化的不同,有利于清晰地辨別兩者的差異,有利于對體育文化進行定量分析。從而使我們更好地比較和借鑒優秀的文化,積極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為我國文化和體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通過查閱各種文獻資料就有200多余種解釋。文化是一種彰顯國家軟實力的符號象征,它體現著一個國家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和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社會環境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條件。由于地理環境條件、歷史發展和人類思維方式等各方面的不同而形成了東西方不同的文化。體育文化作為文化的分支,亦是如此。東西方在自然觀、思維方式、發展觀、人生價值、民族性格等各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使得中西體育文化在自然地理環境,歷史發展,人文價值取向等各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文化的不同造就了體育的不同。它是抽象出來的概念,是一個區域在長期的文化傳承中積淀下來的在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等領域中形成的、不同于其它地區的獨特形態,包括物質文明及其態度、精神文明及其價值論、政治文明及其方法論,體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能夠滿足個體和社會的發展要求。隨著人類的不斷探索和社會的進步,對體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文化的角度去審視東西方體育的差異,能夠更清晰地辨別文化的不同,有利于清晰地辨別兩者的差異,有利于對體育文化進行定量分析。從而使我們更好地比較和借鑒優秀的文化,積極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為我國文化和體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一、中西方體育文化在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
由于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中西方形成各自獨立的文化體系。從中國的地理環境來看,東部是大海、西北荒蕪沙漠,西南聳立著青藏高原,內部有大河流淌,土地肥沃,氣候溫暖。在中國這些自然條件為中國的農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形成了獨立的農業文化,自給自足的環境同時阻礙了對外交流。在這種開闊又相對封閉的大地上生存的人們,經濟能自給自足,生活相對安定,社會心理上要求社會穩定、人際關系和諧。在這種自然發展下,中國人的發展觀和思維方式具體封閉的特點。
與此相反的西方文化發源于地中海地區,該地區主要由島嶼構成。這些島嶼,夏季少雨,土地貧瘠,農業不像東方大河流域那么發達,經濟不能自給自足。因而,古希臘發展商業、航海與貿易來緩解人口壓力和資源枯竭的威脅,進而生成了商品經濟之上的西方開放式的文化體系、向外型的民族性格以及崇尚個人主義的社會心理。在這種模式下,古希臘人富于冒險、外向自信、崇尚獨立、銳意進取。西方體育的這些文化特點,強調身體的外部運動,強調突破身體極限,達到最佳運動成績。追求戰勝自然、他人,崇尚競爭、對抗、冒險和刺激。通過與自然與他人較量,去超越對手,超越自然障礙來實現自身價值。所以,體育一直向當前發展的,不斷完善,更加具有對抗性。體育文化與文化的其他領域一樣,也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發展階段,并規范人們的行為,而且也影響人的價值觀念。
二、中西方體育文化在發展歷史方面的差異
自然界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陰陽”學說體現在中國傳統哲學領域的辯證思想,是對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現象的辯證論述,包含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互換等幾方面。在人與自然關系方面,無論是“五行”還是“陰陽”之說,都強調了天地一體、天人合一的自然價值觀。古代中國人認為人與自然是統一的、不可分的,主張的是“道法自然”,強調尊重“天意”。
古代人們對宇宙的認識就有“五行”和“陰陽”的說法。“五行”認為金、木、水、火、土五個元素是構成世界萬物的五個基本元素。它們之間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形成物質“氣”,而他們形成了世界萬物。相反地,以古希臘為歷史源頭的西方文化認為天地萬物都是分立的、不連續的,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它強調“天人對立”,主張去認識、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主張天人相分。主張人和自然是“自我”和“非我”,人應該去戰勝自然。這種“天人相分”的思維模式,為西方文明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成為西方文化發展的一條主線。這些思想反映到體育上,造就了中西方體育形式、理論體系的不同。西方體育理論是建立在力學、解剖和生理學基礎上。
在體育形式上,東方傳統體育多是動作悠緩、精神安逸的形式。這和中國文化背景是相一致的,是宇宙觀的自然體現。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的傳統體育如養生術、氣功、太極拳等中都充滿著“天人合一”、“陰陽之道”的思想,強調人與自然、動作的內部結構和諧統一。與此相反,西方體育多采用動作劇烈,神經興奮的運動形式。在健身理念方面,我國古代的哲學家認為人是由“氣”組成的,存在著“陰”和“陽”兩種狀態。要求“氣”要充盈,而且陰陽平衡。陰陽和(相對平衡)則壽,陰陽離(相對不平衡)則夭。崔曉宇等認為中西體育文化由沖突、保持、借鑒吸收到共同發展,在這個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傳統體育能夠依然保持著自身的相對獨立性,這本就是為世界體育文化的繁榮做出了莫大的貢獻。
三、中西方體育文化在人文價值取向的差異
從文化的角度講,西方體育滋生于基督教文化,帶有濃郁的批判性;中國傳統體育則更多的受佛教、道教文化的影響,帶有明顯的內斂性。兩個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體系,造就了東西體育的兩大基本范疇,使其形成了各自為伍的形式規則與美學差異,體現著各自的文化涵義。君子之為之也,確然不動其心,儼然不改其容,未得之而不懾,既得之而不驕;小人之為之也,俯身伸臂,挾巧取奇,茍得而無愧,豈非觀人之道歟!由是言之,圣人取以為禮,宜矣!”
四、中西方體育文化在傳統觀念的差異
中國在體育指導思想中滲透著儒家仁愛、調和、大同和嚴格的等級觀念,而且還進一步將體育納入道德教育之中,把體育視作一種培養人遵從禮儀、維持情操的手段和體現“德”、“禮”的方式。中國文化高度重視倫理規范與道德教化,形成了以“重德”、“明禮”為主的倫理型文化。禮儀文化滲透于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自然也體現在中國體育運動之中。因此,中國傳統體育競賽的目的不是為了創造新的成績,爭取更大的勝利,而在于通過比賽來增進友誼,遵從禮的規范,實現道德的升華。比如:中國文化中包含的寬容、謙虛、忠誠等內涵在武術中得到了充分體現,習武之人均強調“德藝雙修”、“習武先習德”。在“重德講禮”價值觀的影響下,人們逐漸形成了過分內向、含蓄,習慣于忍讓、依賴的性格,缺乏對抗與競爭,這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競技運動的競賽性。
中國古代對待競技的勝負也持有順其自然的態度。體育鍛煉是個人的事,通過自我鍛煉、自我修養去達到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愉悅。不求外力,不用與別人較量來實現自己的目的。因而,體育是朝向平穩的、緩慢的、缺乏競爭性的個人模式發展。思維方式上,與中國文化相一致中國體育也有重“道”求“穩”的特點。從事體育活動目的在于健身、防病、延年益壽和內在精神的培養。排斥競爭、對抗,不求最佳成績。在“道法自然”、“天人和一”的理念指導下,追求內心的修養,與自然相和諧,按“道”去行動。
五、中西體育文化在體育思維方式的差異
古代奧林匹克盡管是建立在對古希臘諸神崇拜與祭祀的基礎之上,但是古希臘的神與人同一的,是人化的神,人們在對神崇拜的同時更注重于對神的超越與突破,注重體格的健壯,形體的健美,體現人的創造能力與主動精神。現代奧林匹克是在對古代奧林匹克的不斷挖掘與發現中展示出來的,它不但體現了古代奧林匹克的精神內涵,同時也充分體現奧林匹克精神對現代社會的實效性,體現體育對于社會的教育價值。中國則長期處于穩定的農業文化形態,缺乏自然實證科學的社會基礎,中國文化的理性思辯只是停留在直觀的理論思辯層面,強調和諧與統一,而缺少與實踐相關的實證分析研究。
六、結語
東西方體育文化的互融與整合是世界體育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中西方體育文化在不同的社會文化層面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差異,這也是長期的歷史大戰的自然選擇。文化多樣化問題是全球化進程中的普遍問題,東西方體育文化的融合,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多元化。所以,東西方體育文化的互融與整合是世界體育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用開放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的差異性,善用異種文化的特質彌補競技體育發展中的異化現象,使得不同文化之間互補,才能為世界體育的健康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以西方競技體育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攜帶下席卷全球,充分展示了以自由、平等為內涵的文化魅力。但是西方體育文化與我國傳統體育文化一樣難免會出現各種弊端。其人們在不斷利用先進技術提高人類成績、不斷超越的同時,顯露出違背人類自身發展的弱點。暴力事件、興奮劑的使用、賽場作弊等等幾乎成為現代體育賽場的另一主角。這類事件嚴重影響了體育的健康發展,如果沒有新的文化元素對這些因素進行抵制,任其發展甚至會成為體育自身的毒瘤。另外,奧運會標準或價值的單一化、奢侈化的趨勢,使得奧運會外在規模與內在價值呈現不平衡的發展態勢引起有識之士的關注。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上任伊始就提出:奧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強。當然我們要保留這個格言,但是在新世紀來臨的時候,或許對體育來講需要新的格言,那就是更人性、更干凈、更團結。”東西方體育在文化特質上有著顯著差異,不同的歷史發展過程與地域差異造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
代表西方文化的競技體育在異種文化面前表現迥異:同種文化會得到很好的接納,并使之得到良好發展;當兼容性強的異種文化與競技體育文化融合時,競技體育會得到更快的發展;當保守的異種文化與競技體育發生沖擊時,各種文化交融的不適會抑制競技體育的發展。世界文化發展趨勢是多樣化的融合,任何文化的發展都遵循發生、發展、繁榮、衰退、消亡的自然規律。只有不斷吐故納新,同異種文化相互交融、補充新鮮血液,才能長青于世界文化之林。
參考文獻:
[1]曹勝高.東亞文化特質在全球環境下的出路[J].長白學刊,2006(1).
[2]林肖.從北京與倫敦奧運會開幕式析中西體育文化之異同[D].首都體育學院,2014.
[3]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4.
[4]鄭雪榮.從中西文化的對比中探究體育的差異[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6 (S1):4-6.
安徽新華學院于2013 年開始招收商務英語專業本科生,目前在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生為13 級商英本科兩個班級共計61 人,14 級商英本科三個班級共計93 人,15 級商務英語本科三個班級共計102 人。筆者作為《商務英語閱讀》課程的專業課教師,針對該課程教學內容中的商務英語中西方文化差異,從語言層面和非語言層面兩個層面對此進行分析,探索如何在《商務英語閱讀》課程教學中有效實施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策略,為商務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提供借鑒基礎,為構建適合我校商務英語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提供一定參考。
以下內容以《商務英語閱讀》課程為素材,總結得出商務英語中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語言層面和非語言層面。其中語言層面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商務英語語音方面的文化差異
英語和漢語的發音體系存在很大區別,商務英語尤其具有自己獨特的文體色彩,語言清晰準確,行文簡潔,用語禮貌正式。( 張曉慧,2013: 14) 從語言表達方式來看,重音、語調、語速對語言的信息意義起調節作用。與詞匯相比較,英語本族人對英語語音方面的反應更為強烈,不同的語氣音調和語速表達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語義。另外,良好的發音可以贏得對方的認同感,英語中的重音用來表達特殊的會話含義,適當地調整語速則可以增強語音表達的感染力,停頓的正確使用可以達到幽默和強調的作用。如果注意到這些顯性的語音細節,會在商務溝通中提高商務英語交際者語言表達的精準度,營造輕松和諧的溝通環境,有助于商務談判的有效進行。
2. 商務英語詞匯方面的文化差異
從詞匯角度來看,商務英語屬于專門用途英語。商務英語學習者會意識到英語不同的語言形式和豐富的語言內涵是影響語言理解、跨文化交際的主要障礙,是造成商務活動中誤會和沖突的主要原因。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商務英語詞匯的首要特點就是專業性強,因為商務英語所涉及的詞匯包括金融、外貿、廣告、銀行、零售、旅游、證券、保險、貨運、管理、出版等各行業的術語。以下列舉商務英語閱讀教程中的一些典型詞匯。商務英語中有關貿易方面的專業術語就包括acceptance ( 承兌) ,collection ( 托收) ,document( 單據) ,draft ( 匯票) ,Letter of Credit ( 信用證) ,open account( 記賬貿易) 等; 有關會計方面的有balance( 賬目) ,clear( 結算) ,entry( 賬目) , reconcile(對賬) 等; 有關金融方面的包括volatility( 波動率) ,underwriter( 證券包銷商) ,book value( 賬面價值) , intrinsic value( 固有價值) 等。這些商務英語詞匯中有不少是常見的普通詞匯,而在商務英語語境中卻具有其特殊的專業涵義。
3. 商務英語句法方面的文化差異
( 1) 文化差異在句法中的體現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英漢句法結構存在較大差異。具體地說,英語是以限定動詞為核心,支配句內各種組成成分之間的關系。句子主謂結構的復雜化只通過擴充句內成分的豐滿度來實現,前呼后擁,遞相迭加。語句結構以符合長句為主,很少使用簡單句。從句套從句的枝狀結構屢見不鮮,經常一連數行才出現一個句號。而漢語則以意統形,按照邏輯事理的順序橫向鋪排,沒有繁復的變位,變格,形態及任何關聯的語段只要語義搭配合乎事理,就可以聯接在一起組成句子。反應在句法層次上,則表現為英語的空間型構造和漢語的流水式的時間型模式。例如:
例1: At present stage,it is in the course of promoting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at every advancedcountry cajoles and coerces developing or less - developeddeveloping countries to transfer their sovereigntiesand open their domestic market all - slidedlyby means of their possessed comprehensive economicsuperiorities of technology,production, industrialstructure, finance and business management.(翁鳳祥,2011: 42)
參考譯文: 目前,在推進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每個發達國家正憑借其在技術、生產、產業結構、金融和企業管理方面的綜合經濟優勢威逼利誘,迫使發展中國家或欠發達國家將主權拱手相讓,并全方位開放其國內市場。
經過分析,得出句子的主干結構為強調句型it is . . . that. . . , it is 后的內容可直接譯為在推進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而that 后的內容理清該部分的主語為every advanced country,謂語動詞cajoles and coerces,不定式to transfer. . . 以及方式狀語by means of . . . 之后,再根據兩種句子的結構差異,采用逆序翻譯即可。
( 2) 商務英語中被動語態的使用頻率很高,尤其在國際商法、商務合同以及金融和保險英語中很常見。因為被動語態不強調動作的發出者,不帶有個人主觀色彩,因此能使表達內容更加客觀真實,符合商務英語客觀、嚴謹的文體風格,例如:
例2: In the case of 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 D/P) ,documents will not be released to the importeruntil payment is effected.(翁鳳祥,2011: 105)
參考譯文: 付款交單的形式是要等款項支付后才將單據交付給進口商。
例3: In 1936, the first nine Incoterms were published,providing standard definitions of universallyemployed terms like Ex quay,CIF and FOB,andwhenever necessary, they are revised.(葉興國,2010: 5)
參考譯文: 1936 年,最初的9 個國際商會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出版,為幾個普遍使用的術語提供了標準定義,如Ex quay( 貨物在某地交貨) ,CIF( 目的港交貨) 和FOB( 裝運港船上交貨) 等,并且在必要時對這些定義進行修訂。
上述句子中未出現動作的施動者,因為例2 中release 的邏輯施動者一般是銀行,effect 的施動者一般是進口商,是貿易行業內比較明確的,因此省略施動者; 例3 中publish 的施動者一般是比較權威的出版集團,沒有必要列出,因此進行了省略,而revise 的施動者根據上下文很明顯應當是國際商會,因此也進行了省略。
( 3) 商務英語句子表達多用名詞化結構。名詞化就是用名詞或者名詞短語來代替動詞或者形容詞,避免使用人稱主語,能體現文本的客觀性,也能體現語言的簡潔性,從而使語言表達更加客觀和正式。
例4: Such differences in priorities are bound togrow in importance as the BRIC countriesBrazil,Russia,India and Chinaand other emerging marketsgain in economic clout and confidence.(王嘉褆,2011: 14)
例5: There is a convergence of interests betweenNGOs trying to improve lives in poor communities andcompanies keen to reach consumers in markets withhuge growth potential.( 王嘉褆,2011: 15)
上述幾例中可以看出,例4 中用importance 代替了形容詞important 的含義,clout 和confidence代替了形容詞influential,powerful 和confident 的含義; 例5 中用名詞convergence 代替了動詞converge的含義。商務英語中這些句子表達的名詞化傾向使得語言表達簡短有力。這就要求商務英語的學習者對兩種語言的組織結構都要熟悉掌握,培養較強的英漢思維能力,長期實踐,才能在兩種語言之間輕松轉換。商務英語教學中,在擴展學生知識面和閱讀量的同時,應當把英語語言,包括商務英語語言的特征系統介紹給學生,有意識培養他們兩種語言的轉換能力。
4. 商務英語語域方面的文化差異
商務英語的文化差異不僅體現在語音系統、詞匯系統以及句法系統層面上,而且還體現在語域層面上( register) 。在國際商務交往中,倘若忽視語域的民族文化特征,就難免會產生文化沖突。語域方面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寒暄問候、贊美夸獎和委婉語的用法。商務洽談環境往往是比較正式和嚴肅的,但是在商務洽談中寒暄問候,以及稱贊、幽默感和委婉語等的恰當使用能夠適當地緩解洽談的氣氛,促成洽談的成功。閱讀教程第一冊第一單元The New International Style of Management (謝文怡,2010)開篇即引用了一則案例,說明了中美兩種文化下思維方式不同而導致的職場上的溝通困難。
語域方面的這些差異主要是受中西方的思維習慣影響,因此商務英語學習者不僅要掌握語言的差異,還要熟知對方的思維習慣和特定場景以及特定語境下的語言模式。因為對于跨文化商務交際者來說,不僅要對跨文化商務環境中的多元文化異常敏感,還必須意識到,在跨文化伙伴的建立過程中,不是一種文化支配另一種文化,而是雙方一起去創作第三種文化。
5. 商務英語文本方面的文化差異
文件、契約等文本均是由語言形成的。由于文化傳統的不同,對待契約的態度是大不相同的。西方文化是契約文化,他們非常重視契約的精確性,也非常尊重契約的權威,契約一旦生效就會嚴格執行; 然而在東方文化的傳統中,對文本是大而化之的,更注重的是信譽,在商務活動中,只有意識到并且重視這種差別才能更有效地遵守國際活動準則。
商務英語閱讀教程共計四冊教程中,關于貿易術語涉及到了《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 葉興國,2010) ,關于公司運營則涉及到了《美國破產法》( 王嘉褆,2011) ,關于國際貿易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貿易慣例就涉及到了《關貿總協定》、《服務貿易總協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 翁鳳翔,2011) 。國際經濟法則涉及到了公約、盟約、協定、議定書、、換文、諒解備忘錄等內容,具體來說包括《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海牙規則》、《巴黎公約》、《紐約公約》、《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示范法》等內容( 翁鳳翔,2011) 。這些都充分體現出了西方國家對契約文本的重視程度,因此,商務英語教師在課堂中應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方面的意識,為以后的商務活動打下基礎。
二、商務英語非語言層面的中西文化差異
商務英語中西方文化差異除了體現在語言層面之外,非語言層面的差異也同樣存在,主要體現在非語言行為( 身勢語) 、思維方式、價值觀取向等方面。而且有研究表明,非言語層面的交際信息約占65%,這對于成功的商務談判等活動至關重要( 張曉慧,2013: 16) 。因此,商務英語教學中也應當重視對學生非語言層面文化差異的滲透和培養。
第四冊第十一單元兩篇文章主題內容均涉及國際商務活動中的文化差異,且系統地列舉了商務英語中西文化差異和電子商務活動中的交際禮節。其中就涉及到了商務英語中西方文化在非語言層面的差異,例如,中西方商務人士名片交換禮節、會話的物理距離、語言使用習慣、星巴克員工團隊合作價值觀( 翁鳳翔,2011) 。這些體現了國際商務活動中的文化差異,甚至是文化沖突。因此課堂教學中應當培養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在培養學生學習語言層面的中西文化差異的同時,觀看視頻,學習兩種語言非語言層面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