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教育技術 聯姻 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2-0122-01
自從參加南安市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及全國初級等級考試,同時伴隨著個人英語常態課中教育理念的扎實推進,本人對照教學大綱進行英語知識體系的理解和消化,現所教學的初二年一、二班的英語穩步邁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而且隨著現代化的圖片掃描和點滴多媒體的應用,更使筆者對于湘教版英語教學上的駕馭也日趨完善。只是受到條件、環境的限制以及自身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目前筆者和不少初中英語老師的思想一樣依舊比較保守,觀念上還是比較落后,對教育技術的結合運用知之甚少、方法簡單、手段陳舊,依舊是一本教科書、教案加一只粉筆,再就是一臺錄音機在旁邊映襯了。在課堂上,主要還是以傳授知識為主,強迫學生不斷死記硬背單詞和詞組,培養“考試機器”,忽視了學生英語語言運用和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也忽視了學生們的對于英語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的養成。久而久之,學生們的英語水平產生了兩極分化,放棄英語的學生也是屢見不鮮,依然是“初一興趣大,初二就分化,初三見了就害怕”。這樣的英語教學本人認為談不上是真正的新的課程改革,更談不上可持續發展和終身學習了。
如今我們和學生一樣同處一個即是信息也是知識經濟時代中。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要求人才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那么,如何適應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的需求,培養出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如何與外界交流溝通呢?這是我們作為初中英語教師應該認真加以思考的問題。
作為基礎教育,初中英語教學要主動適應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的挑戰。首先,轉變觀念,樹立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在我們參加了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之后的轉變,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教人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一桶源源不斷的活水。我們應不斷否定、解析自己,才能進步。學生應樹立“學會求知、學會生存、學會做人”的觀念,主動積極的動手動腦,勤于實踐,勇于創新。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英語和教育技術是兩大工具,也是能夠不斷聯姻不斷互促的學科。通過本人的教學實踐,在平時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教育技術手段,可以收到以下良好的教學效果。
1 收集多媒體資料信息
我們在準備教案時,需要大量的資料及信息源。在傳統的教學中,這種資料主要是通過教師教學參考書、網絡摘選的圖片、手頭的錄音帶等有限的手段向學生傳輸信息,這樣的信息來源顯然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靈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隨著電腦技術的普及,我們還可以通過電腦自己制作,或刻錄成光盤、通過網絡等途徑獲取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甚至三維虛擬現實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課件制作,使教學內容更豐富,教學方法更多樣、更靈活。
2 全面優化課堂教學
通過精心準備,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電腦、實物投影儀等先進的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示圖、文、聲、像相結合的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從而可以盡量重現英語課本中的現實場景,增強學生對于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了解,同時也優化了課堂教學內容,增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實效。
3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教育技術不僅是一種文化,而且也是教學過程中的理想的認知工具。作為英語老師,我們所掌握的教育技術思想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幫助形成學習動機,可以提供圖文聲像并茂的雙向式學習環境,有利于學生主動發現、主動探索之后產生合作學習的愿望,即探究式學習;加上計算機網絡可以提供協作學習模式,因而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4 提供全方位的訓練
眾所周知,人類是通過聽覺、視覺和運動待等諸多方面來獲得新的知識。我們看書、看報可以獲得知識,我們聽收音機、聽報告也可以獲得知識。但是通過這種比較單一的視覺或聽覺所獲得的知識信息是很容易被遺忘的。然而,我們通過看電視、看電影所獲得的知識信息相對就不那么容易遺忘了,這是因為電視、電影綜合利用了視覺和聽覺的作用。我們學會騎自行車、學會游泳為什么會長久不忘呢?那是因為我們在學習騎自行車、學習游泳的時候,首先是聽“老師”講明要領,再看“老師”做示范動作,最后自己又進行一些反復地實踐,才學會的。這種通過聽覺、視覺和運動所獲得的知識技能是持久的。通過整合我們自身所知曉的教育技術手段,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電腦的圖、文、聲與一體的特點進行視、聽、說全方位的訓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5 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現代信息技術、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成果迅速地進入教育領域,現代教育技術以其強勁的勢頭,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突破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1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媒體與教學設計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合理使用教學媒體,使呈現的教學內容形象、生動、最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提供聲像教材等學習資源,學科教學過程中輔助使用這些內容和資源,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概念,掌握規律,方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現重點、突破難點,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鞏固程度。
1.2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中應用將進一步促進教育改革。
1.2.1在教育觀念方面。現代教育技術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育思想、觀念,使教師從單純地講授知識轉變為設計教學過程,學生從單純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依靠自學;網絡教學、遠程教育的發展,使學校成為虛擬、開放、社會化的學校;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使受教育者逐步樹立終身教育的觀念。
1.2.2在教學模式方面。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要求教師的角色、學生的地位、媒體的作用以及教學過程進行變革,從而構建能適應現代教育的新型教學模式。
1.2.3在教育信息呈現方面。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多種形式的呈現教學信息,特別是多媒體教學系統,為教和學增加新的維度和方向,形成整體化、多通道、全方位的教育信息加工、傳輸模式。
2當前教學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教學改革現狀
我國教學改革只注重內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視教學模式的改革。所謂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
傳統教學系統是由教師、學生和教材三個要素構成,在現代化教學環境下還要多增加一個要素,即教學媒體。所謂教學模式正是這四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是四個要素相互作用的具體體現。
2.2當前深化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建構新型教學模式
為了推進我國教育的深化改革,利于具有創新能力人材的成長,必須明確教學過程的本質,在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建構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模式。
2.2.1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現代教學媒體可為新型教學模式的建構提供理想的教學環境。
(1)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性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主體作用的發揮。
人機交互是計算機的顯著特點。多媒體計算機進一步把電視機所具有的視聽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在一起,產生出圖文并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發揮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
(2)多媒體計算機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樣性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與保持。
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單一的刺激,而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多媒體計算機應用于教學過程不僅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而且有利于知識的保持。
(3)多媒體系統的超文本特性可實現對教學信息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
超文本是按照人腦的聯想思維方式,用網狀結構非線性地組織管理信息的一種先進技術。
(4)計算機網絡特性有利于實現能培養合作精神并促進高級認知能力發展的協作式學習。
所謂協作式教學策略,要求為多個學習者提供對同一問題用多種不同觀點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綜合的機會,以便集思廣益。這不僅對問題的深化理解和知識的掌握運用大有裨益,而且對高級認知能力的發展、合作精神的培養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2.2.2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設計理論為新型教學模式的建構提供堅實理論基礎。
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理論的優點是有利于教師對課堂教學進程的組織、管理與控制,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缺點是易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置于受灌輸的被動地位。
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理論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是學生處于中心的位置。它包括學習環境的設計和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兩方面。學習環境設計是要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來幫助和促進學生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這是學習的外因;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則是要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來激勵認知主體即學習者,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更充分地發揮出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這是學習的內因。其不足之處是容易忽視教師的作用,容易偏離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目標。
因此,將這兩種教學設計理論恰當地結合起來,可為建構的“既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模式,提供比較全面而堅實的理論基礎。[2]
3發展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方法和措施
3.1加強硬件基礎建設。
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實施教學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由于計算機的不斷普及、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及多媒體技術的不斷成熟。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室實施建設,在現代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3.1.1綜合多媒體電教室。主要設備有:投影機、多媒體計算機、視頻展示臺等。多媒體電教室一般用于教師以演示、講授為主的教學課,多種媒體供教師使用,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
3.1.2多媒體CAI網絡教室。這種教學環境建有幾十個學生計算機工作站,并配有耳機等多種輸出設備。網絡教室功能強大,主要功能有廣播教學、演示教學、分組教學、在線討論、遠程管理、網上影院、聯機考試等。這種教室可進行語音教學、協作教學、學生個別化教學和多媒體遠程教學。
3.1.3多媒體電子閱覽室、校園網等綜合型電教設備。其功能強大是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方向。
3.2開發多媒體教學軟件。
當前學校的硬件建設設施建設基本上已達到要求,具備了一定的硬件環境,但要切實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就必須要自主開發多媒體教學軟件,并將課件應用到教學中,這是至關重要的。
3.3加強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
教師是現代教育技術實踐、運作的關鍵要素。對教師的培訓是十分緊迫的任務,不但要提高其學歷層次和專業水平,還要使其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專職電教工作人員和網絡管理人員應經過系統嚴格的培訓,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理論,熟練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等知識,還要能承擔對其他教師的使用培訓工作。
3.4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
1.1硬件的更新和完善問題
學校的硬件設施是保證教師進行遠程教育學習的重要因素。所以,構造一個適當的網絡硬件環境,是遠程教育的教師在教育技術運用過程中重要的一個環節。通過相關的研究以及調查發現,一部分地區學校的硬件設施,存在著比較多的問題。從當前狀況來看,第一個方面的問題,就是電子計算機的硬件相對不完備。很多地區的學校辦公室當中的所配備的電子計算機數量,相對于人數是遠遠不夠的,還不能夠真正做到人手一臺電子計算機。第二個方面是電子計算機設備比較老化,更新的速度相對也比較緩慢。隨著當前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計算機的更新速度也不斷地加快。很多電子計算機上市不到幾年,其虛擬內存,以及物理內存等,就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使用需求了。很多軟件都無法在舊式的電子計算機上運行。例如,六、七年前的純平電子計算機顯示器,都已經完全被淘汰了,但是在一些學校還存在這樣的一些顯示器。其計算機內在的硬件已經無法適配當前的新型軟件,運行起來十分不流暢,從而導致電子計算機的運行速度緩慢,影響到教師對電子計算機的正常使用。另一個方面主要就是網速的問題。因為有的學校從節約開支的角度出發,采用了相對比較廉價的網絡運營商的產品,所以網速不穩定,其速度比較慢,這樣就會造成電子計算機資源的浪費,對教師和外界的聯系方面,以及遠程教育構成了嚴重的阻礙。
1.2網絡遠程教育學習平臺上教育資源的更新和系統化的問題
網絡學習平臺實際上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渠道和場所。網絡學習平臺應該操作簡便、交互性強,能夠讓參與學習者以一個更為便捷和輕松的方式投入到學習當中,從而更大程度地保證遠程學習質量。當前,中國互聯網學習教育資源比較多,給人一種難以選擇的感覺。這些目不暇接的互聯網教育資源,雖然能夠給遠程教育發展帶來很大的福音,但是實際上很多資源在網絡的遠程教育學習平臺上并不是十分的系統化。選擇項目過多,卻沒有在遠程教育平臺上進行全面的系統整合,會影響到相關資源的有序性。因此,當前的網絡遠程教育學習的資源缺乏針對性,不能夠適應不同層次學習者的學習需求。此外,一部分的資源新老不一,有些資源已經和當前的知識結構不匹配,這樣就可能會影響網絡遠程教育學習。
2對遠程教育技術發展的策略思考
2.1加強各級教育機構的網上平臺構建
要加強遠程教育技術的運用,首先就是網絡資源要足夠豐富,并且要具備針對性。當前很多在線的網絡遠程教育學習平臺,都是對教育學習資源進行高度的整合,缺乏針對性,因此應該抓緊對地方的教育機構的網上平臺的拓展以及構建。要進行專門的教育網站建設,并且要及時更新自身的教育資源,把過期的信息刪除掉,讓這些教育網站發揮出活力。在本地教育網站資源優化之后,逐漸成為了一個具備高度針對性的教育信息化平臺,更好地促進本地有針對性的信息進行的交流與互動。此外,要整合不同學校的優秀教學案例,放在網絡上讓學習者進行參考。網絡遠程教育平臺要增強自身的針對性,從而更好地發現自身的教學不足,不斷調整自身的教學方式,以優秀的案例作為自己的學習目標,成為自己的努力方向。
2.2從硬件資源拓展遠程教育技術的發展
要針對當前部分地區學校教學遠程教育技術硬件不足的狀況,相關的教育主管部門牽頭地方的財政部門、教育部門,充分評估各間學校當前所擁有的電子計算機硬件以及網絡的硬件配置,是不是能夠真正滿足當前流行的軟件資源的運轉需求,在數量上是不是存在缺乏的狀況,在購置新的電子計算機硬件的時候,要充分考慮以后的設備擴容以及升級的狀況。網絡信息技術一定會成為遠程教育技術運用的技術基礎。開展網絡教育的教學機構,應該充分做好硬件配置,并且保證網絡的數據傳輸速度是穩定較快的。這樣就能夠更好地運用互聯網上面的教學資源,構建一個更為健全的互聯網教學環境。
2.3進行系統化整合并且完善當前教師的網絡學習平臺
在線遠程學習平臺,應該進行合理的技術整合,包括對于相關的知識進行系統化分類。按照不同的學科以及不同的層次,對相關的網絡學習資源進行安排和整合。要進行技術研究和開發,設計一種專門性的學習軟件或者自學的網站,讓教師能夠通過遠程教育的形式進行研究和學習,從而讓教師的教學和研究,能夠在互聯網的電子計算機信息技術平臺上面,進行交互以及整合,避免教師們檢索所帶來的相關內容,存在和當地教學不適應的狀況。互聯網也可以讓教師通過構建交流的平臺,然后在線進行交流,互通有無,進一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促進教學資源在遠程教育的技術基礎上的有序流動。
3結語
關鍵詞 教育裝備學;教育技術學;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03-0003-02
Educational Equipnology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Ai Lun1, Xing Qiao2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disciplines of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purpose, research methods of 3 specific analysis in science of education equipment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on some concepts are defined. As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equipment history as a research subject, this concept is very necessary.
Key words educational equipnolog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purpose; research methods
Author’s address
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100048
2 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Equipment, Beijing, China 100081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雜志的英文名稱“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Equipment”(中國教育技術與裝備)清楚地闡明該雜志涉及的兩個研究領域:一個是教育技術,另一個教育裝備。而作為學科領域,就是教育技術學和教育裝備學。人們習慣于使用教育技術裝備這個名詞,是因為教育裝備學是伴隨著教育技術學的發展而建立起來的。而且從學科層次的關系看,開始時在一些高校教育裝備學還只是作為一個方向(三級學科),并且放在教育技術學這個專業(二級學科)下面。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正式將教育裝備學列為教育技術學的一個研究方向,但是不能就此認為教育裝備學就應該是從屬于教育技術學的。本文將要闡述的是教育裝備學與教育技術學一樣,它們應該是從屬于教育學這個一級學科下的兩個專業。
1 學科類別與學科層次劃分
一個學科的建立要解決3個基本問題,即該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學科的層次一般分為4級:學科門類、一級學科(常簡稱為學科)、二級學科(常稱為專業)、三級學科(常稱為方向)。認真分析學科層次及分類情況,可以得出下面的結論。
1)同一個學科門類下的一級學科之間,在研究目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上都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教育學科門類下的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3個一級學科的情況就是如此,它們具有完全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2)同一個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之間,它們具有相同的研究目的,但是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教育學這個一級學科下的10個二級學科,它們的研究目的可以認為都是為了優化教育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和教育效益,是相同的;而二級學科中的高等教育學和學前教育學在研究對象上和研究方法上顯然是不能夠一樣的。
3)同一個二級學科下的三級學科之間,它們具有相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對象,但是研究方法就有所不同。例如,教育技術學這個二級學科下的5個三級學科,它們的研究目的都是優化教育過程,是相同的;而它們的研究對象是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也都是相同的;三級學科中的教育軟件與知識工程的研究方法是智能算法問題,而信息技術教育的研究方法是教學設計問題,它們是不相同的。
2 教育資源與教學資源界定
教育大辭典中對教育的定義:“教育(education)是傳遞社會生活經驗并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通常認為廣義的教育,泛指影響人們知識、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的各種活動。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即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發展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培養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而對教學的定義為:“教學(teaching)是以課程內容為中介的師生雙方教和學的共同活動,是學校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特點為通過系統知識、技能的傳授與掌握,促進學生身心發展。”顯然,教育含概了教學,即教育是個大概念,教學則是屬于教育概念中的一個小概念。教育大辭典中還定義了“教育資源(educational resources)是教育過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即教育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的總和”,而“教學資源(instructional resources)是支持教學活動的各種資源,分為人類資源和非人類資源”。
仔細分析可知,人類資源就是人力資源,非人類資源就是物力資源。從教育技術和教育裝備的角度看,財力資源并不是筆者所關注的內容,在研究時可將其忽略或歸入人力資源,同時將物力資源細分為自然資源和人工資源。其中,人工資源是人類為了教育教學的目的而生產、加工或改造的物力資源(教室、教具、實驗儀器設備等),自然資源是未經加工的物力資源。祖國的山河是自然資源,當用于愛國主義教育或進行地理研究時就成為教育教學資源的一部分。圖1反映了教育資源和教學資源之間的關系。教學資源是教育資源中的部分人力資源(教師、學生、專家等)、部分人工資源(設備、儀器、軟件等)以及一些自然資源,由它們構建起教學環境。
3 教育技術與教育裝備定義
人們所熟知的教育技術定義是1994年AECT(美國教育傳播和技術協會)對教育技術的定義:“教育技術是對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進行設計、開發、使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定義中同時指出教育技術的研究對象為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
在教育裝備學的發展過程中,曾經對教育裝備進行過多次定義,但是最為確切的定義應該為:教育裝備是整個教育資源中除了人力資源、自然資源(財力資源)以外的一切人工資源部分。這正是教育裝備學的研究對象。
4 教育裝備學與教育技術學對照
毋庸置疑,教育裝備學與教育技術學具有相同的研究目的,都是為了優化教育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和教育效益。
教育裝備學與教育技術學在研究對象上是不同的。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是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而教育裝備學的研究對象則是教育裝備以及教育裝備與人和環境的關系。從教育資源的角度看,教育裝備學和教育技術學在研究對象上有重疊,即教學資源中的人工資源部分(見圖1)。在對研究對象的處理上,教育裝備學與教育技術學也是不同的。教育技術學對教學資源的研究重點是如何合理使用,讓教學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而教育裝備學對教育裝備的研究重點是教育裝備的系統設計、合理配備、科學管理和綜合評價。
教育裝備學與教育技術學除了在研究對象上不同以外,在研究方法上也是不同的。教育技術學的操作性理論是教學設計理論,而教育裝備學的操作性理論是教育裝備系統設計和教育裝備管理理論。其他方面的對照詳見表1。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裝備學和教育技術學本應同屬于教育學下的兩個不同專業(二級學科),但由于教育裝備學的發展剛剛起步,理論還不夠成熟,還暫時在教育技術學專業下作為一個方向(三級學科)存在。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教育裝備學必定有能力成為一個獨立的二級學科,與教育技術學共同發展。
5 教育裝備學與教育技術學的關系
1)教育裝備學與教育技術學有很深遠的淵源,教育裝備學正是從教育技術學中發展起來的。目前,國內一些高校的教育技術專業也開始開設教育裝備方向(名稱不同,研究生層次多些)。這與教育技術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太好有關,但是也與人們對教育裝備學的認識開始重視有關。
2)教育裝備學與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在教學資源這一點上是相同的,這正是被稱為“教育技術裝備”的教學設備或電教設備。
3)兩個專業對教學資源(教育裝備的一部分)研究的思路不同。教育技術學主要研究教師和學生如何改變自己的教學和學習模式(教學設計),以適應教育裝備的特點;而教育裝備學主要研究教育裝備如何設計和構成,才能適應各種教學的需要。所以,從教育裝備研究者的角度看,他們更容易發現一些教育裝備(如電子白板)存在對教學不適應性問題是必然的。
4)電化教育的研究正是從教育裝備的研究開始的。當初的“三機一幕”,后來的多媒體計算機,現在的計算機網絡和移動教學設備以及電子白板等,都是電化教育一直重點關注的內容,而人們又都承認電化教育是教育技術的前身。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學習理論;多媒體;教學環境
當今社會的信息化速度日趨加快,教育也要跟上時展的要求,信息化之路是必然的選擇。這就要求教師要熟練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基礎知識,以便更好地彰顯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要素作用。現代教育技術就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的過程和教與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所以,教育的現代化離不開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改革需要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正確認識和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理論,是實現教學改革的先決條件。
一、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教學手段在自主學習教學模式中的運用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進一步推廣和普及,教育改革逐漸深入課堂教學,推動教育教學進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已成為一種趨勢,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課堂的教學提供了更為適應的發展趨勢,實現了對傳統教學模式的突破,實現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同時提高了教學質量。
1.運用多媒體技術營造良好課堂氛圍
教學方式形象生動,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和創造能力。對于一些晦澀難懂、抽象枯燥的知識,在傳統方法教學中配以模型掛圖和死板的教學道具,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講解說明,也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用現代教育技術中的多媒體手段教學,圖文并茂,形象生動,達到了抽象概念具體化、微觀概念宏觀化的良好效果,讓學生親臨其境,親歷其中,得到體驗,變單純的死記硬背為理解應用,提高了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2.改革了師生互動方式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應用改革了師生互動和交流的方式,通過互聯網信息平臺,教師和學生之間構建了平等的交流模式,在課堂內外都能進行有效的交流,從而實現了教師教學質量以及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提高。師生互動方式的改革和發展轉變了師生之間的角色和定位,實現了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師生互動交流方式的創新和發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教學中師生角色的轉換,由以教師的教學為中心轉化為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建立了更為有效的教學模式。
3.改革課堂教學方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相應的教育技術和手段成為了教師教學以及學生學習的工具和輔助,不僅影響了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更在深層次上建立了創新的教學模式。當然,現代教育信息技術也成為了教師備課的重要工具,是教師通過互聯網設計教學、制作教學內容的重要輔助,從而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互聯網也實現了形象而生動的課堂教學情境和教學環境的創設,為高效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堅實的支撐,現代教育技術實現了教育的創新和發展。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現代教育技術的硬件環境建設是加速實現教育手段現代化的必要保證,如校園網和電子教室的建設。
教育資源環境建設是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核心,要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建立由主管教學校長負責的管理機制;教育技術部門應具有一定的決策管理職能;大力推動教育技術的實踐活動,加強制度化建設,建立獎懲機制;開展教學設計的研究工作。
努力提高學生對教育技術的應用素質是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保障:更新傳統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獨立獲取信息和更新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自主性;采取措施提高學生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
目前,教師在現代教育技術運用中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包括現代教育技術環境因素、教師的教育技術理論因素及軟件建設因素。
三、解決策略
抓好現代教育技術軟硬件建設,創造良好的教育技術應用環境。
轉變教師觀念,提高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重要性的認識。加強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提高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現代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是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從一定意義上講,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水平代表和反映著教育現代化的水平。
加強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理論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包括:現代教育理論的培訓、教學設計理論和方法的培訓及計算機應用能力和信息素養的培訓。
中圖分類號:G63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738(2012)03-0005-01
摘要:在今天的教育體系中現代教育技術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也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現代教育技術在八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遺憾。縱觀人類教育技術發展歷史,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始終是影響教育技術變革和發展的重要因素。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教育
一、現代教育技術的概念界定
教育技術的概念總的來說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理解,“教育技術”的科學概念應是“人類在教育活動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質手段和指導有效使用物質手段的理論、方法和經驗的總和”。它內含有型教育技術與無形教育技術兩個層面。
1994年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將教育技術定義為:“教育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對有關的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
2004年美國與技術協會在總結將近十年來教育技術的發展狀況,提出了關于教育技術的最新定義:教育技術是通過創造、使用和管理適當的技術過程和資源,以促進學習和改善績效的研究和符合道德規范的實踐。
狹義的教育技術是指在解決教育、教學問題中所運用的媒體技術和系統技術。
二、現代教育技術發展五階段
信息技術作為教育技術的基礎,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傳播和應用的保障。從整個過程上看,教育活動就是主體間信息傳播的活動,信息所依賴以傳播的主體是――媒介,傳播之于教育,如同勞動工具之于生產,人類社會的變化因為勞動工具的變化而更迭,同樣,教育形式的變化也因傳播媒介的變化而變化。人類歷史上共有4次信息媒介革命,教育領域也因此發生了4次變革。而現在正在進行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它將帶來傳統教育的一次根本的轉換。
第一階段,口頭語言階段,人類在語言產生之前,教育的手段主要依靠簡單的聲音、動作、生產勞作本身來傳遞信息的。口頭語言、形體語言現在成為教育活動中一種最古老、最有效、最間接的主要傳播技術,人類的任何教育傳播都離不開語言技術和形體技術。
第二階段,文字傳遞階段,在原始時代,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所分布的范圍不斷的擴大,簡單的口傳語言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略微復雜的信息傳遞需求,這時手工文字出現了,希臘人創造了新的表達符號――字母文字并且謄寫到羊皮紙上,隨著這種手寫載體的引入,也隨之掀開了人類文明的新篇章。
第三階段,印刷時代文字傳遞階段,印刷時代的到來無疑加速了信息的傳播,印刷技術的出現,大量印刷品的面世使書籍成為一種普遍運用的文字教材,不但豐富了教育形式,而且節省了口傳階段的時間和精力,印刷技術在教育技術史上影響深遠,印刷技術也被稱為教育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第四階段,電子傳播階段,語言和文字出現后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物質手段,然而,電子傳播媒介的出現讓世界縮小成為一個“地球村”,從簡單的文字書寫到影像書寫,人類進入了高級的語言傳播時代――視聽時代。“視聽時代”給人們帶來了感官上的盛宴,豐富了視覺的沖擊,加速了人類信息的傳播,對未來的學術研究和教育教學帶來更為深遠的影響。
第五階段,數字傳播階段,今天我們的時代被稱為“數字的時代”,不錯,20世紀90年代以后,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通訊技術、智能技術、數字廣播電視傳播技術的出現標準著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逐步成熟。這時,互聯網作為所有傳媒技術的集大成者來到了這個數字時代,它以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表達符號準確豐富、支持互相傳播的功能,徹底改造和變革了信息傳播的生態環境,從而引發了教育教學的重大變革。
三、現代教育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1.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育”的發展。
教學形式多元化 教育者作為教學工作的引導者在教學工作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教學形式又是教育者教育工作的重點組成部分。現代教育技術的出現,讓原本單一乏味的書本教學轉變為形式多樣的計算機教學、多媒體教學。這樣的轉變增加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
教學內容豐富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流通速度的加快,簡單的教學內容已經不能滿足當代教育的需求,靈活運用課程資源和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探索形式多樣的學習方式。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探索多種課堂學習方式,通過不斷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逐漸養成自主質疑的思維品質,最終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以提高學生的素質。
教學方法時尚化 情景教學法,以多媒體展示情景資料、圖片或播放視頻讓學生融入到教學情景中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實現教學目的。上課時運用探究式教學法,教師選擇適當的教學材料,創設新穎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質疑探究的欲望,鼓勵學生對學習材料進行自主質疑,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引導學生尋求新的發現,獲得新的認識。
教學模式直觀化 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教學內容可以再現于課堂,給學生提供直觀的學習場景,變抽象為具體,變空洞為生動,激發學生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他們積極投身于課堂教學,它可以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識。
學生學習興趣化 心理學家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最后的激發是激起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也就是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的內在動機,這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在課堂上,教師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當學習興趣被激發起來后,自然而然就會逐漸產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師生交流平臺化 現代教育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優化教學過程,最根本的就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教學過程,學會學習,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而現代教育技術作為師生間溝通的平臺拉近了師生的距離,方便了師生的溝通。
2.現代教育技術妨礙“教育”的發展。
以“技術”為中心,偏離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迅速,不斷的推出新的教學技術方式。組織開展教育管理信息化、信息化教學、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和教育信息化應用創新培訓,也只是提升了技術水平,忽略了教育與技術的銜接,偏離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對學生的健康也造成影響專家認為長時間使用電腦時眨眼次數不足使用電腦的人普遍患有干眼癥,即容易眼干、眼紅和疲倦。另外學生長期使用計算機導致頸腰部的發病率大大增強。頸腰部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椎間盤壓力增大,會引起頸腰部慢性疼疼和僵直以及椎間盤突出,同時還會誘發腿疼、麻木、無力,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了不良影響。
與社會應用脫節 我們可以看到,教學設計的理論往往比較抽象、宏觀,作為教學設計模式提到的一些環節、要素,理論講的頭頭是道。可這些靜止的、有限的理論一旦和具體的、動態的、多樣的教學實踐聯系起來,就缺乏可操作性的實際環節,即使教學專家也很難把握其實質,更別說新手了。
四、結語
受時間、資料、個人能力所限,關于現代教育技術對我國教育的影響問題本文對其剖析不夠深入,對教育理論、教育方法和手段問題沒有涉及,這些問題有待于日后繼續予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李正風.走向科學技術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關鍵詞】教育技術;本質;技術;主體技術
【中圖分類號】G40-057【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 (2009)02―0010―04
每一位教育技術工作者都有著自己對教育技術的認識,或明晰或模糊,或系統或零散,或外顯或內隱,但都確確實實地指導著各自的教育技術實踐。對教育技術有什么樣的認識,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教育技術實踐。從某種意義上說,整個教育技術實踐能否順利、有效的開展與每一個教育技術工作者對教育技術的認識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教育技術事業是由每一個個體的教育技術實踐支撐的。對教育技術正確的認識會有力地促進教育技術領域的發展,而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認識則會損害教育技術領域的未來。鑒于對教育技術的深入認識集中體現在對教育技術本質的看法上,本文擬將著力點放在對教育技術本質的探析上。
一 把握教育技術本質的關鍵:對技術概念的理解
正像學者鄭旭東[1]所說,“教育技術學作為技術與教育交叉形成的一個學科,其本質因‘技術’與‘教育’的雙重作用而變得異常復雜。此外,教育技術實踐活動涉及多個應用領域也對教育技術本質的研究造成了困難,因而在對教育技術本質的理解上存在著多重路徑選擇。”筆者認為,把握教育技術本質應從對“技術”的理解入手。因為“教育技術”的核心詞、關鍵詞是技術。
在教育技術的發源地美國,許多教育技術學者,如塞特勒、埃林頓、海涅克、伊利羅米斯佐斯基、瑞格魯斯、杰恩瑞等,都是從技術的視角認識教育技術的,只不過在對“技術”的理解上存在一些細微的差異,或者對技術的理解處于不斷的發展過程當中[2]。海涅克教授曾說:“任何事物的根本是要抓住它的根基,教育技術的根基是技術”[3]。伊利也堅持對教育技術本質的理解必須從“技術”自身入手,正是由于技術的存在才導致了教育技術學與教育學其他分支學科的差異。[4]他還指出,“技術為教育技術這一領域的發展及其向一個學科的演進提供了一個最好的組織概念(Best Organizing Concept)”。[5]何克抗教授[6]也認為,“教育技術學科區別于教育學其他二級學科的質的規定性就是運用技術來優化教育、教學過程,以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效率與效益。”可見,梳理技術的概念,搞清技術的涵義對于理解教育技術的本質是至關重要的。
二 從技術的角度看:教育技術的本質是關于怎樣教學的主體技術
由于人類認識事物的成果首先是提出各種各樣的概念,也由于概念是人們反映事物本質的思維形式[7],因此,我們對技術的理解從其概念開始。
1 從技術概念的歷史演變看教育技術的內涵
對于什么是“技術”,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這不僅因為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知識背景和研究視角,還因為技術在不斷發展之中,因而人們對它的理解和把握就在不斷變動之中。[8]17世紀以前即早期技術時期,人們把技術定義為一種不能與主體相分離的技能、技巧、手段和方法;17世紀到19世紀后期即近代技術時期,技術的定義中突出了機器、設備等工具手段;20世紀至今是現代技術時期,隨著科學與技術的飛速發展,科學和技術出現一體化趨勢,科學和技術互相促動、相互滲透,科學技術化和技術科學化成為現代技術時期的重要特征,因此,現代技術時期技術的定義突出了技術知識化的特征。[9]
盡管在人類漫長的文明史中,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涵義在變化或更新。但構成技術的智慧經驗、方法技能和工具手段這幾大要素始終結合在一起。古代是在簡單的勞動工具基礎上,人們重在積累或產生實際操作經驗和技巧,因而主要將非物質的經驗、方法和技巧視為技術。近代大工業生產的興起,機器代替了手工藝和技巧。正如馬克思所說“使用勞動工具的技巧,也同勞動工具一起,從工人身上轉到了機器上面”。技術的涵義向物質工具轉移,物質手段成為技術的重要標志。然而,對機器的操作使用的經驗和方法技能等并未因此而消失,反而隨機器的日漸復雜而發展,并成為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現代工業的發展,以高科技為代表的現代生產方式使我們從更高的層次上看到了自然物質與人類智慧(以知識為代表)高度密切地結合。
從技術概念的歷史演變可以看出,“技術”的全面的概念應包括有形的東西(硬件)和無形的東西(軟件)這兩個方面。技術必須體現出物質的方面、知識與技藝的方面以及人類能動地改造自然的目的性活動。也就是說,技術既包括有形的物質的方面,也包含著無形的精神活動及方法的方面[10]。因此,教育技術的內涵應包括物質要素和精神要素。教育技術的物質要素,主要是指用于教學活動的各種媒體。教育技術的精神要素主要包括經驗形態的技術和知識形態的技術。經驗形態的技術是指在教育技術的實踐中總結和應用的經驗、技能等主觀性的技術要素。知識形態的技術主要是指以技術知識和技術理論為特征的主體化技術要素。知識形態的技術要素是教育技術長期發展的結果,是對客觀的教學現象的規律性認識。它的主要特征是以理論知識為中心,包括規則、原理、策略及方法等因素。[11]
2 從技術的本質出發看教育技術的本質
技術是什么與技術的本質是什么這兩者是不同的,回答了什么是技術或者技術是什么還并沒有觸及技術的本質,就像熟知未必真知一樣,正確與真實是有區別的,正確只表述了一種不錯的判斷,但這種不錯的判斷并未觸及真實的東西。正像海德格爾所言“唯有真實的東西才把我們帶入一種自由的關系之中,即與那種從其本質上來看關涉于我們的關系中”。[12]“為了達到這本質,或至少達到接近這本質,我們必須穿過正確的東西而尋找真正的東西”[13]。如果無法觸及真正的技術的本質,我們將不可能確切理解技術與人、與世界的本源性關系。因此,有必要進一步追問:“技術的本質是什么?”
馬克思、恩格斯始終從普遍聯系、辯證發展的原理去考察技術,把技術與生產(特別是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密切結合起來,與現實的社會諸因素密切結合起來,從技術的依存性去考察它的產生、運用與發展,把人類的歷史同工業和交換的歷史聯系起來研究和討論。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些重要思想與方法對于我們今天更好地理解技術及相關的社會問題仍具有指導性意義。馬克思關于技術的本質的思想源于他對技術的本質和人的本質的內在一致性的認識。他不把技術膚淺地看成是游離于社會之外的抽象的物,而是某種深層關系的體現[14]。馬克思認為,技術作為人的創造物,它的本質不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15]。馬克思一方面把技術歸結為勞動資料,另一方面又指出技術內涵中有理性因素。馬克思強調“怎樣生產”的重要性,他認為技術的本質是“怎樣生產”,至于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則是技術活動方式本身外在的表現形態。[16]筆者非常贊同李芒教授的論證:按照馬克思關于技術的本質是“怎樣生產”的認識,我們可以得出教育技術應該關注“怎樣做”的問題,也就是說,教育技術的本質應是“怎樣教學”,使用什么教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樣教學。[17]
3 從技術的分類出發看教育技術的本質
從技術的分類出發,也可以比較深刻地理解技術的本質。[18]羅波爾在《技術系統論》中,從系統的角度把技術歸類為三個方面:自然技術(科學的、工程學的、生態學的)、人類技術(人類學的、生理學的、心理學的、美學的)和社會技術(經濟學的、政治學的、歷史學的);米切姆在《技術的類型》一文中,從功能的角度提出技術的四種方式:作為對象的技術(裝置、工具、機器);作為知識的技術(技能、規則、理論);作為過程的技術(發明、設計、制造、使用);作為意志的技術(意志、動機、需要、打算)。陳昌曙認為,對技術的大類劃分,可區分為廣義技術和狹義技術。[19]所謂狹義技術就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技術,它包括具體的人造物質產品,并通過工程方法創造和使用的,如生產技術、工程技術、醫療技術等。我們一般所指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和技能、各種生產工具和物質設備等都屬于狹義的技術。[20]所謂廣義的技術是指人類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人自身的全部活動中所應用的一切手段、方法、知識等活動方式的總和。具體來說,廣義技術至少包括以下三個不同的內容:制造工具、機器、各種用途的貨物和日常用品的生產技術,即與物質性、經濟性的生產相關的技術。建立并規定社會關系和組織關系的組織技術或社會技術,如法律等。給人類提供處理問題模式的精神技術。[21]從各位學者就技術的分類來看,不同類型的技術應用的領域不同,所要達到的目的不同,因而它所遵循的原理也不盡相同。比如改造自然的技術與改造人自身的技術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技術。前者是解決物質問題的,是“客體技術”,而后者是用于改變人的,是“主體技術”[22]。從這個角度來看,教育技術作為在教育中使用的技術,是為了促進和改善人類學習質量的,其作用的對象是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富有個性的人,顯然它是一種主體性技術,是一種用于改變人的思想、知識、道德和能力等方面的技術,它是幫助人發展的技術。
以上通過對技術概念、本質、分類的梳理,我們可以得出教育技術的內涵及其本質。即教育技術的內涵應包括物質要素和精神要素,其中精神要素是“魂”。教育技術的本質是關于怎樣教學的主體技術。筆者認為,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作為學科的教育技術,應當關注“怎樣利用現代媒體教學”,而不應一味泛化。也就是說,作為學科的教育技術不應該過多關注那些不借助現代媒體設備而進行的教學活動。
三 由教育技術本質引發的思考
在探尋、分析教育技術本質的過程中,引發了筆者對我國當前教育技術研究和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的思考,并同時為實踐中存在的一些現象找到了合理的解釋。
1 當前教育技術研究和實踐中應當關注“人”還是關注“物”?
技術是一種人對指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活動方式”。我們可以把技術視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思維之間的中介和紐帶。關注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教育技術更多地體現為人與社會、與思維之間的中介。進一步講,教育技術更多地體現為人與人之間的紐帶。但長期以來,在教育技術領域,由于人們過多地關注媒體而表現出對“人”的忽視。對此,伊利曾指出:“對‘技術’的片面理解導致了所謂的媒體短視(Media Myopia),即正是由于對機器設備的迷戀與狂熱導致了視聽教學專家們對媒體功能的盲目崇拜與追逐,不僅狂熱地投入于媒體功效的比較研究,而且還一廂情愿而又不切實際地認為媒體可以解決所有的教育問題。在把“技術”化簡為機器和設備的前提下,研究主體只見‘物’(things)而不見‘人’” [23]。“或許我們對某一媒體,甚至是對教育技術這一單一領域的過度關注導致了我們視野的狹隘,這種狹隘的視野不僅把教育技術之外的東西排斥在外,而且也影響到了我們對教育技術這一領域的認識。” [24] “或許我們過去總是把物放在第一位,而忽視了人以及過程的重要性。” [25]
正如伊利所言,教育技術領域對“人”的忽視導致了我們視野的狹窄,從而也影響到了教育技術作用的有效發揮。我們搞了那么多年的教育技術,一浪勝似一浪地追逐了那么多年的新媒體,為什么我們的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近幾年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普及應用,我們開發了那么多的課件、網絡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等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為什么我們期待的教育改革并沒有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當然這其中的原因非常復雜,既涉及社會文化等宏觀的方面,也與制度等中觀層次的因素有關。但教育技術研究與應用中忽視人的存在不能不算做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因為忽視了人的要素,就等于忽視了教育技術中作為靈魂的精神因素。忽視人的因素,就等于把用于改變人的技術當作制造工具的技術和改造客體的技術來理解,并因而抹煞主體技術與客體技術的區別和界限。“混淆主體技術與客體技術的對象,勢必會將目光集中到物上,而忽視人的存在,也就是忽視鮮活生命和人類獨有的思想、精神的存在,那么,主體技術自身的對象和目標就無法完成。”[26]因此,如果在教育技術研究和實踐領域忽視了人的存在,縱然技術如何先進、如何發達恐怕對于提高教學效果也無濟于事。因此,筆者認為教育技術的研究和實踐中應關注“人”,關注作為“人”的活動,而不應僅僅關注“物”。
2 為什么同樣的教育技術會產生不同的應用效果?
在教育技術實踐中,我們常常會目睹這樣的怪狀:同樣的教育技術,其應用有時有效,有時無效,有時甚至負效!這在以往常常會令我們百思不得其解!假如用“教育技術是關于怎樣教學的主體技術”這一本質特點去看待,此種現象的謎底就會迎刃而解。之所以會如此,具體分析起來,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由于應用對象的復雜性,二是由于教育技術對使用主體的高度依賴性。
教育技術作為一種主體技術,由于其作用對象的特殊性,使得技術的應用不一定總能達到目的,所以教育技術的有效性總是那么不能令人十分信服。原因就在于教育技術應用的對象是人,“而人是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存在物,是自由的、自覺自為的活動主體” [27],通過技術去改變具有如此特征的對象的過程本身就具有非常明顯的不確定性,它絕對不可能像客體技術那樣,對對象物能有一個比較準確的預期。“應用于無生命的‘物’的技術具有操作性強、可復制、可重復使用的特點,并且可以獲得大體相同的結果, 其應用的實效性十分顯著。” [28]而使用主體技術影響人或改變人時情況就不同了,同樣的技術作用于學生,由于每個個體不同的個性特征、不同的動機水平、不同的學習風格、不同的知識背景和興趣愛好等要素, 會產生出不同的學習效果。
同時,作為教育技術靈魂的精神要素對使用主體具有高度的依賴性。我們常說技術要真正成為達到目的的手段, 不僅要在活動中有目的地使用, 而且要有適合于目的的正確的使用方法。正確的使用方法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保障。但“教學有法,而無定法”。也就是說,技術的合理使用對技術使用的主體具有極強的依賴性,因而常常造成:同樣的媒體,同樣的技術,不同的教師使用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即便是同樣的學生。
由此看來,由于教育技術具有對使用主體的高度依賴性,教育技術中的精神因素無法與主體剝離,再加之教育技術的應用對象是人,因此其復雜性可想而知!
3 教育技術研究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方法論?
從以上對教育技術本質的論述可以看出,要產生和積累教育技術學科知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教育技術的實踐既要涉及“人”又要涉及“物”,再加之教育技術的應用對使用主體――人的依賴性以及其應用的情境性,使得產生和積累教育技術學科知識的研究方法顯得非常重要。但長期以來,國內對教育技術研究方法的規范性一直存在著質疑。近年來,國內教育技術領域的學者開始關注教育技術的研究方法及方法論的問題,有學者還提出了教育技術學應擁有自己獨有的研究方法。張小紅[29]先生認為,雖然近年來我國教育技術研究方法越來越趨于理性化和有序化,但目前研究方法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努力方向是對各種研究方法的運用尚未形成一種完全必要的、自覺的行動, 專業研究人員還需要與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互動和滲透, 并適時攝取技術科學等領域的研究方法。筆者認為,當前教育技術研究領域不應該一味地追求對教育技術學獨有研究方法的探討和各種研究方法優劣的比較上,更應該關注教育技術研究方法論的問題,即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適切性問題。教育技術學要想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要想順利、健康的發展,雖然不一定要有獨特的研究方法,但必須有其適切的研究方法。目前對教育技術研究方法論的探討已初見端倪,那么教育技術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方法論?對此,筆者將另行撰文論說,此處不再贅述。
參考文獻
[1][4]鄭旭東.技術是答案,但問題是什么――解讀伊利的教育技術觀[J].電化教育研究,2007,(1):12-16.
[2]劉美鳳.教育技術的定位:美國學者的觀點[J].中國電化教育,2003,(3):8-12.
[3]朱曄.海涅克教育技術觀評析[J].外語電化教學,1995, (3):48-49.
[5]Donald P.Ely,Toward a philosoph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thirty years on [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0(4), 305-310,1999.
[6]何克抗.關于教育技術學邏輯起點的論證與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05,(11):3-19.
[7]常立農.技術哲學[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3.5.
[8]許良.技術哲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47.
[9]楊瑛霞,田愛奎,夏天等.從技術哲學看教育技術的內涵與本質[J].電化教育研究,2007,(3):17-21.
[10]許良.技術哲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51.
[11]李芒.關于教育技術的哲學思考[J].教育研究,1998, (7):69-72.
[12][13]岡特•紹伊博爾德.海德格爾分析新時代的科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13.
[14]許良.技術哲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53.
[15]許良.技術哲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54.
[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9.
[17][18]李芒.論教育技術是“主體技術”[J].電化教育研究,2007, (11):5-9.
[19]陳昌曙.技術哲學引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94.
[20]趙建軍.追問技術悲觀主義[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1:127.
[21]許良.技術哲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47.
[22]李芒.論教育技術是“主體技術”[J].電化教育研究,2007, (11):5-9.
[23][24][25]Donald Ely. Projections, Probes, andProblems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A]. Cochran, Lee Wed. Okoboji: A Twenty Year Review of Leadership 1955-1974[C].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Inc, 1973:180-185.
創業教育是培養人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并最終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的教育。創業教育是解決高校就業的突破口,更是提高就業質量的重要措施。在國內,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在各高校已廣泛得到共識,已普遍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創業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如創業教育教學方法陳腐、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創業教育手段單一等等,創業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亟待提高。
1.現代教育技術未能為大學生提供大眾化創業教育,使得創業教育仍為精英教育。當前,國內很多高校成立了“大學生創業園”、“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等大學生創業幫扶機構,但門檻較高,普及率不高,只有少數精英學生才有資格加入,擁有創業意識但尚未具備創業技能的大部分學生遠離了創業活動環境。目前開展“創業培訓”、“創業大賽”也是各高校促進學生創業活動的重要手段,但參與的只是少數,大部分學生無法全面系統學習創業教育課程,不利于學生創業知識和技能的普遍提高。
2.創業教育網絡課程已初出端倪,但網絡課程體系化仍未完善。關于創業課程的設置,在國內外已有系統研究,并已形成比較科學的創業課程體系。在國外已將大量的創業課程甚至整個創業課程體系通過網絡課程、在線視頻課程等方式開展,方便學生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學習地點等,并通過網絡方式進行考核,效果良好。由于國內高校學生在校期間需要學量的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等,受時間、師資等限制,無法將創業課程體系根植于專業體系或通識課程中,雖然已有部分高等學校將一門或幾門創業課程嵌入專業課程體系中,但相對于創業的整個課程體系而言,不利于學生系統掌握創業知識,對于學生創業思維、創業能力等的提升效果有限。雖然也有部分創業課程通過網絡來講授,但未實現全面共享,課程考核等也相對不完善。
3.創業教學手段單一,現代教育技術未能發揮到應有的作用。當前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開展主要依托于創業課程、創業講座、創業沙龍等傳統方式,教學信息量有限,手段單一,學生的參與度不高,缺乏多媒體網絡技術教學或模擬實訓,對于學生創業實戰能力提升有限,限制了創業教育的輻射度與受益面。
4.創業教育信息資源龐雜,但缺乏有效整合,校際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尚未構建。缺乏資源共享,一是指缺乏教學資源的共享,二是指缺乏優質師資隊伍的共享。目前我國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基本是“閉門造車”,創業資源相對比較陳舊,創業咨詢更新緩慢,缺乏校際、省際等創業資源的共享,造成人力物力等的資源浪費。此外,目前國內缺乏專業的創業師資,大部分高校的創業導師,都來自于本校輔導員崗位或學生工作處等部門,創業經驗及教學經驗有限,無法共享國內精英的創業師資團隊的創業課程。
二、現代教育技術對創業教育的影響
現代教育技術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方法為基礎,以系統論的觀點為指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的教育技術,是現代教學設計、現代教學媒體和現代媒體教學法的綜合體現。21世紀,人類步入信息社會,現代信息技術融入人們的生活和學習,信息技術帶來的信息的豐富性、傳播的便捷性、表現的多樣性、交流的互動性、時空的無限性,變革了傳統的教學手段,豐富了教育信息資源,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現代教育技術的多媒化、智能化和虛擬化為推動我國創業教育向縱深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
1.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創業教育環境的更新,教育時空立體化。當前高校的創業教育形式主要有創業講座、短期的創業培養等,教育教學環境局限于一校一室,大大限制了創業教育的普及面,借助于現代教育技術可以突破傳統創業課堂的限制,學生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系統學習優秀的創業課程和成功創業人的講座等等,創業教育環境虛擬化,實現學習的自主化、個性化,有利于實現大眾化創業教育,普遍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豐富學生的創業知識。
2.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創業教學內容的變化。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創業課程和教學內容將打破傳統書本的局限,提供多媒體化的課程和教材,使教學內容豐富、呈現形式多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業熱情。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創建模擬創業實訓平臺,使學生參與到模擬的創業活動中來,從而發現自身創業活動中的不足,提高創業活動的成功率。
3.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創業教學方法的改革。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創業教育,通過模擬訓練、項目教學、練習、參觀、演示等教學方法掌握創業技能、技巧,學生的地位從原來接受灌輸的被動地位轉化為主動參與、發現、探究的主體地位,還原教育的初衷,為學生的學服務,有利于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業技能。
4.現代教育技術豐富創業教學資源,優化信息環境。當前,很多高校之間并未實現創業教學資源的共享,學生無法得到優質的創業教育教學資源,基于現代教育技術開發創業教學資源,實現學習資源共享化,不僅有利于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避免資源的重復開發,更有利于學生獲得優質的創業學習資源,充實學生的創業知識和技能。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展創業教育,突破傳統創業教育中的限制,可以有效解決我國創業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實現創業教育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大力提高創業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三、構建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創業教育模式
開展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創業教育,可以彌補當前創業教育中的不足,提高創業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1.構建數字化培養模式,人人參與,普遍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傳統的創業教學一般采取兩種方式,一種是創業講座,一種是將創業基礎課程列到通識課程中。這兩種方式的統一詬病是只能部分學生參與,且只利于創業知識的普及,對于學生創業思維的訓練和創業知識與技能的提高效果甚微。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構建數字化培養模式,如在線視頻課堂,在線創業系列講座等等,通過網絡學習進行考核,達到人人參與、系統學習的目的。
2.開發網絡課程,打破課堂局限,彌補教學資源和教學師資的不足。高校可充分地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積極地推廣創業教育網絡課程,共享教學資源和師資。在創業教育網絡課程中,通過多媒體化手段呈現豐富的創業課程內容,共享國內外成功的創業者的講座或案例,豐富的教學資源,自主化的學習安排,將有利于創業教育的普及,全面點燃學生的創業熱情,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知識等綜合創業素質。
3.利用現代通信技術,構建在線交流平臺,長期追蹤學生的創業活動,提高創業成功機率。在傳統的創業教學過程中,隨著課程的結束,創業指導也基本結束,學生無法在后續的創業實踐中得到及時的咨詢和指導,利用現代通信技術,如微博、微信、QQ等,可以使教師和學生及時溝通,在線交流平臺可以幫助大學生突破時空限制,實現與創業導師、創業者之間進行深入的溝通交流,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方便快捷,便于追蹤學生的創業活動,能大幅提高創業成功的機率,提高創業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職前教師;學習需求分析;培養策略
職前教師又稱為“準教師”,主要指即將走上教師職業的在校學生,特指在校師范生。《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是部分高校針對職前教師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其目的是培養職前教師如何將技術與教學法結合并有效的運用于教學。為了更好地改進《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和學生學習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筆者就職前教師的學習需求進行了調查與分析。
1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筆者選用寧夏區內某師范院校在校師范生300余人,涉及的專業有文史類、理工類、藝體類。共發放問卷275份,回收有效問卷261份,有效率94.9%。其中男生占27.6%,女生占72.4%,女生所占比例較大,男女比例不均衡一直是師范類專業的基本特征。專業性質分布:文史類占26%,理工類占46%,藝體類的占28%,理工類稍多于文史類和藝體類,這與教育教學實際相符合,不會對本研究調查產生影響。
2職前教師的學習需求調查與分析
2.1職前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的學習態度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比較喜歡此課程的職前教師所占比例為39.46%,持“一般”學習態度的職前教師所占比例為48.28%,這說明有部分職前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學習有一定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期望,但還有接近半數的職前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這門課程持觀望態度——不喜歡也不反感,還有1.92%的職前教師不喜歡此課程的學習。另外,10.34%的職前教師對課程的學習表示無所謂,即可學習也可不學習。這使得我們可以看出,職前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學習態度很不樂觀。
2.2職前教師期望的課程內容
對于課程內容的設置,職前教師的學習需求是多種多樣的,這與他們所學的專業是有一定關聯的。期望學習圖像處理與制作相關知識的職前教師人數占61.69%,主要涉及的專業有藝術設計專業、數學應用專業、動畫專業、物理學專業、小學教育專業、學前教育專業、美術學專業等;期望學習動畫處理與制作相關知識的職前教師人數占64.37%,主要涉及的專業有動畫制作專業、計算機技術專業、物理學專業、化學應用專業等;期望學習音頻處理與制作相關知識與技術的職前教師人數占56.32%,主要涉及的專業有音樂學專業、舞蹈學專業、動畫設計專業、學前教育專業、小學教育專業、英語專業等;期望學習視頻處理與制作相關知識的職前教師人數占70.88%,主要涉及的專業有動畫專業、計算機應用專業、小學教育專業、科學教育專業等。不同專業的職前教師對課程內容具有一定的選擇性,此時,要求授課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專業職前教師對課程內容的側重點稍作處理,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同時,所有的調查對象對各個方向課程內容的需求都達到半數以上,這與師范專業有關系,我們所選取的調查對象都是師范生,要滿足他們入職后的需求,培養他們的信息技術能力。
2.3職前教師期望的課程教學模式
對于授課教師采用何種教學模式教授知識,每個職前教師期望值都不同。期望采用實踐操作型的職前教師人數占47.51%;期望采用案例分析型的職前教師人數占22.99%;期望采用課堂討論型的職前教師人數占18.39%。數據顯示,傳統主講型教學已經不能滿足職前教師的需求,職前教師更加注重實踐操作和動手能力的提升,希望通過實踐操作等多種方式的混合教學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相關知識。
2.4職前教師期望的能力提升
第一,提高教育技術能力,適應未來發展。大部分職前教師認為目前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亟待提高。在調查中有89%的職前教師認為,現代教育技術在部分中小學推廣不力,與部分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水平有一定關系。這說明職前教師對提升現代教育技術能力非常重視,它將影響今后個人的信息素養。第二,提升綜合能力,完善自身信息素養。《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主要培養職前教師使用現代化教學設備的能力、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能力、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能力、信息資源的獲取與評價等能力。在調查中發現,68.97%的職前教師希望提高自身信息資源獲取、評價、加工及利用等能力;59.39%的職前教師希望提高自身使用現代化教學設備的能力;55.94%的職前教師希望提高自身多媒體課件制作的能力;53.64%的職前教師希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能力等。大多數職前教師希望提高自身各個方面的能力,即為綜合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以完善自我的信息素養。
3職前教師學習需求的培養策略
3.1端正職前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態度
在社會發展與知識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不加強學習與提高自身修養,將無法適應當前的信息社會,更無法把工作做好。據調查顯示,部分職前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態度大多是有興趣就學,沒興趣就不學。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信息意識還不夠強,不能很好地認識到信息素養對以后自身發展的潛移默化作用;另一方面,他們對這門課程不是很了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態度。原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同志曾說過,教育技術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并且把教育技術視為教育發展的“制高點”,對教育技術給予了高度重視[1]。因此,高師院校對職前教師進行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端正職前教師的學習態度,提高他們的學習自覺性,不僅是農村教育發展的要求,同時也是歷史所賦予的重任。
3.2構建適合于不同類型學生的課程內容
職前教師既要能勝任城鎮中小學教師教學的要求,又要能適應農村中小學教師教學的要求,他們在教育技術能力方面的要求要高。由于不同的學科,對教育技術能力的要求不完全一樣。因此,面向全體職前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教學,將更注重過程,也并不是一定要培養高要求的教育技術專門人才,而更多的是培養針對所有職前教師的教育技術應用能力[2]。但由于現代教育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強的交叉學科,涉及的知識領域相對較廣,這就要求學校從師范生將來要面臨的實際工作出發,根據文、理、藝術各類不同學生的知識體系,精選課程內容,合理安排課程結構,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教學以及其他輔助培養渠道,也就是要求全體師范生掌握教育技術理論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其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種能力要與農村信息化教育息息相關。
3.3引導職前教師使用有效的學習方式
現代教育技術沖擊了原有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發展,職前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光盤或網絡課程進行學習,他們的課外知識大增,興趣也越來越廣。現代教育技術的概念、規則等,都是以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表現,學習面對的不僅僅是語言文字信息,更多的則是多媒體信息。在人機交互時,要使職前教師領悟到自己作為教育主體的真正含義,明白自己所教學生更多的時候是與機器打交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自然而然的少了許多,這就要求職前教師必須有超前意識,引領信息化,做到知識的及時更新[3]。
3.4全面提高對職前教師能力的培養
到底培養什么能力,要加強和中小學聯系,了解中小學現所需怎樣的教師。因為培養教育技術能力的最終目的是為中小學提供師資隊伍。因此,師范院校必須加強同中小學的廣泛聯系,加強針對性,提高培養質量[4]。在職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上,學科教師自身的教育技術能力也起著關鍵的作用。要讓每一位教師都熟悉教育技術理論和實踐方法,師范院校必須加強學科教師的培訓,使學生感受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應具備的基本能力。
3.5強化學生創新思維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學方法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對于《現代教育技術》這門課來說,教學的方法更是多種多樣,且走在教育的前面。在課程改革中,我們尤其應該注意個性意識和個性特征的培養教育,并在這方面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胡玲.惠陽區中學教師教育技術運用現狀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
[2]曲兆東.基于《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的大學車清息素養培養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3]馬文娟.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之課程體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
[4]張瑞.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