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日語課程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級日語課 教學模式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3)09-0008-03
基金項目:東北林業大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DGY2011-12)成果
作者簡介:王佳音(1978―),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東北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學、日語教學研究。
《高等院校日語專業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規定日語專業高年級的教學任務為:繼續錘煉語言基本功,提高日語實踐能力,充實文化知識,進一步擴大知識面。盡管由于各院校的特點不同,開設課程的門類也會有所不同,但是,高級日語課程是任何院校必然會設置的課程之一,其培養目標為:提高學生的日語綜合能力,擴大知識面,使學生不僅有較強的語言應用能力,還應具有一定深度的日語語言文化知識。結合日語專業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們在高級日語課的教學過程中除上述培養目標外,又把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設定為教學重點。為滿足這樣的教學要求,我們在教學模式方面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傳統高級日語課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
高級日語課,即為精讀課,人們對于“精讀”的理解是“細致閱讀”,因而很多時候高級日語課的教學采取了和高中語文課一致的教學方式,即“以教師講解為主,穿插簡單的提問,再輔以大量習題的形式”,對每篇課文都進行較為細致的解讀,以弄清楚每一個句子的意思為目標。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它的可取之處,通過精講多練,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扎實。但同時我們必須注意到這樣兩個問題,第一,高級日語和高中語文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兩門課程,高中語文學習的內容是我們的母語,一般說來學生們已經具備了堅實的文化基礎,所以對于文章意思的理解、分析也相對容易,可是高級日語課的授課內容是外語,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是零起點,雖說經過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習,學生們已經具備了相應的詞匯、語法基礎,但是學生們的文化積累還遠遠不夠,對日本人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的了解畢竟是比較淺顯的,因而對課文整體意思的準確把握相對較難。第二,兩門課程的培養目標是不同的,高中語文的培養目標是讓學生有較強的閱讀、寫作、分析能力,而高級日語課的培養目標相對而言更加傾向于實用性。近些年,從社會對日語人才的需求來看,用人單位更加看重的是學生的實際語用能力,而且從以往的經驗以及學生參加日語能力測試等考試的情況來看,日語專業學生的讀、寫、譯能力一般要高出聽、說能力。因而高級日語的教學就要在全面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同時,更加側重于對聽、說能力的培養。
另外還有一種傾向就是在高級日語課上采取和基礎日語課相同的教學方式,即“以教師講解為主,以讓學生跟讀、翻譯為輔的形式”。這樣的教學方式對于滿足初級階段培養學生扎實的語音、詞匯、語法基礎的目標是現實可行的,可同時我們還必須注意到高級日語課和基礎日語課課程定位以及培養目標的不同,基礎日語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日語基本功,而高級日語課的目標則是提高學生的日語綜合能力及日語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因而照搬基礎日語課的教學模式也是存在一定不足的。由此看來,傳統的高級日語課的教學模式存在如下弊端:第一,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課堂上基本處于被動狀態,被動地聽取和吸收教師所傳授的內容,長此以往,很容易喪失學習熱情。第二,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日語聽、說能力。學生在課堂上很少有機會用日語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很少有機會去聽取課本內容以外的日語,沒有足夠的練習,想要提高聽說能力是不現實的。第三,使學生喪失了自主學習的動力。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表現的機會,沒有競爭的動力,在課下自然也就沒有了進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針對以上弊端,筆者分幾個方面對高級日語課的教學模式進行了嘗試性的改革。
二、教學模式改革的具體措施
(一)課堂設計
在原有教材不變的情況下,對課堂設計進行了較大的調整。首先,在課前設置日語發表時間,第一學期要求學生自選主題進行三分鐘左右的日語發表,發表完畢,由教師對此進行點評,并對相關內容進行展開和深化。第二學期仍然由學生自主選題,但是發表完畢,由學生用日語進行總結或者發表感想。這樣做收效有四:第一,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為在發表時,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要想有出色的表現,必須要事先進行充分的學習、準備;第二,鍛煉了學生的聽力。發表內容的學生以及教師的點評,都是用日語進行表述,而且是其他學生事先并不知道的內容,因而最大限度地鍛煉了學生的聽力;第三,練習了學生的口語。學生要用自己的語言把聽到的內容進行總結,并且要把自己的想法闡述清晰,這勢必成為練習口語的極佳機會;第四,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因為每個人所感興趣的知識領域是不同的,讓他們自主選擇主題就是為了讓他們能夠根據各自的興趣,選擇不同主題的內容,從而讓大家了解更多方面的知識。其次,在課堂上,除了教師講解的形式以外,還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主要采取的方式有: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情景再現、分組授課。每種形式都有其優缺點,所以要綜合運用,根據授課進度和內容合理搭配,適當調整,總之,在保證完成教學內容的大前提下,以提高學生的日語綜合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為最高目標。
這些教學方法收效頗豐:第一,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單一主體,學生長期處于非主體地位時,便會漸漸失去熱情,從而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通過以上調整,使學生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時,為了爭取好的表現,自然就會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第二,變枯燥、乏味的課堂為生動、活躍的課堂。傳統的教學方法導致“教師一言堂”的狀態,雖然會有提問,但形式呆板,基本不會刺激到學生的興奮點,可上述幾種形式則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寓教于樂,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獲得更多、更有用的知識。第三,真正地實現了教學相長。經過上述改革實踐,筆者最大的收獲是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學生,一直以來,由于年齡的差距等原因,筆者心目中總覺得學生只是孩子,很多事情還不能夠獨立完成,很多事情都需要老師和家長的指導,可是學生在訓練中的表現讓筆者重新認識了他們的組織能力、策劃能力和表現能力,尤其是分組教學的過程,使筆者從學生身上了學到了很多。如果將這些收獲進一步應用到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能夠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
(二)教學手段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高級日語課的授課,只要有黑板、有粉筆、有教師,就基本可以保證教學的正常進行了。但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可以利用的教學手段十分豐富,而教學手段的調整又可以很大程度地改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前光是聽教師的授課語言以及靠黑板板書的形式來傳授知識,這樣單一的教學手段很容易導致學生注意力的渙散,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多媒體被廣泛使用的今天,我們也可以把多媒體技術應用到高級日語課教學過程之中,通過圖片、影音、動畫等形式多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讓他們更加直觀地理解教學內容,更加深刻地記憶教學重點,更加迅速地獲取延伸知識。但是在這個環節需要秉承的是 “教師引導、媒體介入、學生參與”的原則,不能本末倒置,失去平衡,如果把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變為主導作用的話,很可能使教學流于形式,使學生產生懈怠心理,從而影響整體的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完不成既定的教學任務。
(三)教育評價
教育評價就其目的的不同,通常分為“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兩種類型。形成性評價主要是診斷教育計劃、教育方案以及教育活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教育活動提供反饋信息,其目的是提高教育質量。終結性評價則有所不同,它是在教育活動完成之后判斷教學效果的一種手段,其目的是檢驗,而不是診斷。目前教育領域大力提倡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向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的教育評價體系的轉換。
筆者所在學校高級日語課原本只設置一次期末考試,考試形式為閉卷筆試,考試時間為120分鐘,試卷總分100分,期末成績的70分再加上平時成績的30分最終形成學生的總評成績,這樣的教育評價屬于“終結性評價”的形式。為順應時代的發展,使教育評價更科學、更合理,筆者在課程考核方面也作了相應的調整。首先,在原有期末考試的基礎上,增加了4次階段測試,每次測試時間為100分鐘,試卷總分為100分。其次,調整了總評成績的計算方式,學生的總評成績由期末成績的40%加上每次階段測試成績的10%,再加上平時成績的20%構成。這樣的改革使教育評價實現了由“終結性評價”向“形成性評價”的轉移,同時,通過階段測試可以讓教師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學習程度,并及時通過調整教學方法、教學進度等手段來改善教學成效。
三、今后的課題
通過以上的嘗試性改革,筆者能夠明顯地感覺到學生學習熱情的提高,同時,也很有效地加強了學生的聽說能力。但是由于生源、師資隊伍建設等問題,我們的改革成果還不是特別顯著。另外在改革實踐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和分析,比如說,教學方法還可以再豐富一些,在原有的直接教學法、翻譯法、情境教學法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再探索出更多的形式,針對不同的授課內容靈活運用,以期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另外,在教學手段方面,雖然我們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實現了以圖片、影音、動畫等形式進行教學的嘗試,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多媒體課件的質量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第三,關于教育評價的形式也還可以進一步斟酌和嘗試,除閉卷筆試的考核方式之外,可以豐富考核形式,諸如閱讀考核、聽力考核等形式。
高級日語課是日語專業高年級學生的必修課,通過高級日語課的學習,學生的日語綜合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日語應用能力得到進一步鍛煉,特別是聽說能力可以實現較大幅度的發展。要想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和任務,適應時展的需要,培養專業過硬的日語人才,我們必須不斷地改革高級日語課的教學模式,以期實現最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謝彩虹.《高級日語》課程教學法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12).
[2]裴艷霞.網絡環境下的《高級日語視聽說》課程教學模式探索[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2,(2).
[3]鐘玲.視聽覺支持與言語記憶[J].遼寧教育研究,2004,(12).
關鍵詞 理工類院校 基礎日語 教學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66
Abstract With respect to the Basic Japanese of Japanese major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article did a series research on the necessity, feasibility and definite measures about executing new teaching methods. After analysis, excepting for the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it also showed some concrete improving measures on exploration of the new teaching methods personally.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ic Japanese; New teaching methods
0 前言
在全國現有的2000余所普通高校中,①共有400余所開設了日語專業(修剛,2011)。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國內開設日語本科專業的理工類院校也逐年增多,而基礎日語課程普遍被各高校視為學科基礎課而重點培養,目前國內在基礎日語課程教學方面追求的目標總體來說一致,即均將其視為實現日語專業培養目標的核心課程,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由于理工類院校的學科體系特點使然,本課程在實際教學中往往與一貫重視人文綜合素質培養、文科體系齊全的傳統文科類院校不同,易陷入過于強調語言技能、固守以語法為核心的傳統教材體系、缺乏人文含量等窠臼,種種原因易致使W生語言學習后勁不足,影響進一步提高。因此,探究理工類院校中日語本科專業基礎日語課程教學新模式就成為一項十分有必要的工作。
1 理工類院校日語本科專業基礎日語課程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
總體來看,理工類院校日語本科專業基礎日語課程教學模式的現狀依然大多以傳統教學方式為主。目前普遍的問題與不足集中表現為:
(1)從教師的角度看,如何在理工類院校這一大環境內,對積淀尚淺、遠不如理工類傳統學科發展成熟的日語專業進行課程結構的優化,從而既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又能夠發揮教師引導作用并充分滿足基礎階段的教學需求這一問題有待深思。
(2)從學生的角度看,理工類院校區別于傳統文科類院校的日語學習環境(包括師資、學術氛圍、教學條件、教學手段、學風等)使得學生不得不更緊迫地面對基礎知識的獲取與基本技能的訓練如何在本課程上有效地統一這一問題。比如,如何擺脫傳統的“句型式”學習法從而開拓更廣泛的學習空間多途徑、多方式地自主學習,是值得探究并嘗試的。
山東理工大學作為以理工科為主的綜合類院校,近年來注重專業日語教學方面的改革與創新,尤以全面修訂2013級培養計劃為開端。與此同時,基礎日語教學也需要在承前啟后的基礎上打開新的局面,具體到教材的遴選與整合、國內外同等教學內容的挖掘與參考,網絡環境下海量教學資源的妥善取舍與跟進,學生學習情況考核體系的完善與修正等,無一不需要反思與琢磨。
2 理工類院校日語本科專業基礎日語課程教學新模式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基礎日語是一門綜合課程,其中包括詞匯、語法、聽力、會話、閱讀、概況等諸多基礎知識,是實現日語專業培養目標的核心課程,也是關乎高級階段的學習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環節。日語專業致力于培養日語語言文學專業基礎扎實、人文背景深厚、日語綜合技能較強、能熟練運用日語從事外事、對日文化交流、教育、經貿、旅游、科技等領域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對學生進行的全面語言技能訓練,要求其在日語聽、說、讀、寫、譯等方面達到較高水平,同時要求學生掌握日本文學、文化、政治、經濟、歷史、社會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具備對日交流交際的實踐能力,具有運用專業知識發現、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基礎科學研究能力,而基礎日語課程的學習將成為這所有一切的基礎,只有積跬步才能行千里,才能為學生畢業后適應各類工作崗位或進一步的學習研究打好基本功。正因如此重要,才恰恰使得基礎日語的教學日漸趨于模式化、套路化,因為任何不當的調整或變動都將使得整個教學體系因牽一發而動全身。籠統說來,很多理工類院校的日語專業上至教學大綱、下至課程設置,都幾乎是參照已有成熟經驗的文科類院校相關辦法擬就,這無疑會造成理工類院校在教學上對于既定的模式更加亦步亦趨。
天津外國語學院院長修剛(2011:2)指出:“中國的日語教育同其他外語一樣,在專業培養目標方面經歷兩個重要階段后,迎來了第三個重要階段。第一階段是改革開放前,由于培養的數量、教師等方面的原因,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語言能力,其中讀和譯的能力格外受到重視。第二階段主要置重點于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的培養。把運用日語進行交際作為日語學習的目標,重視學生交際能力特別是口語能力的提高。而現階段是把培養學生具有運用日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作為重點。”
并且,目前的現狀是隨著設置日語學科的院校的增加,“必然帶來學生人數的增加,大量增加的畢業生與增加不多、甚至減少的就業崗位的矛盾越來越凸顯,日本經濟的低迷和東日本大地震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影響著日語畢業生的就業……地區間、學校間教學水平、學生質量的不均衡、專業教學的時間很難像過去那樣充足等等,也都是巨大的挑戰(修剛,2001:2)。”
在此背景下,理工類院校日語本科專業基礎日語課程教學模式的現狀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句話:因其重要性,使得既定的傳統教學模式徘徊在改革的邊沿,比如被較多采用的復習舊課―激發學習動機―講授新課―鞏固練習―檢查評價―間隔性復習這一滿堂灌的模式就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有選擇的取舍采用,而“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想法也激勵著廣大教學一線的老師們不斷整理教學理念,促成教學模式的變革。
3 理工類院校日語本科專業基礎日語課程教學新模式的可行性
下面以筆者所在的山東理工大學日語系所做出的四年實施規劃為例探討理工類院校日語本科專業基礎日語課程實現教學新模式的可行性。
(1)以年級為單位、各年級并行的方式統籌整理各兄弟院校同類課程的教材使用情況,不斷完善教學資源,包括已使用、使用中的學生用書、教師用書、練習冊等,不單一倚靠某一本書或某一套書,避免過于語法化或過于口語化的偏頗學習,及時參考借鑒國內外相關信息和研究成果,廣泛取材,豐富課堂。
(2)利用信息技術等手段調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基礎日語中涉及的詞匯、語法、聽力、會話、閱讀、概況等諸多知識點進行整合,使各知識點能夠相互融合、相互滲透、互為補充,使學生建立覆蓋力強、全方位的知識體系,開發學生的自覺性。可分別按三個自然學期,在一、二年級中同時進行。
(3)豐富學生課堂內外的相關學習,加強學習內容的即時實踐,依托海量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生動語境。具體操作可視教學內容而靈活制定,隨時補充,并在有效實行后做好回顧和總結,力求活用于同類課堂。本部分的內容依托在前面項目(1)、(2)的基礎上,是其在實踐中的活用,本著交叉進行的原則,故此執行時間可按學期和自然學年分3個階段進行,以觀后效。
(4)有針對性地對此前的作業模式、考核模式進行整改,適當增加主觀內容的比重。同時在語言學習的基礎階段不應忽視對具有思辨性的內容的吸收,避免其他專業的學生在深入學習更深層次內容時本專業學生仍停留在“這是桌子”、“那是椅子”的低幼語言階段,“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教學對象為高校本科專業的學生,此年齡段的學生已受過一定程度的邏輯思維訓練,邏輯記憶力在學習中已具有某種主導作用,而形象記憶力與兒童時代相比已退居次要地位,與此相應就必須制定新的教學方法”(肖書文:2005:58)。
(5)根據需要,酌情支持并組織相關教師的校內外研修等活印H繚誚彩諶氈糾褚鞘笨裳請相關資深外教師資對相關知識薄弱的基礎日語任課教師進行先期培訓,以圖縮小文化隔膜帶來的違和感。加強校際交流,避免因閉門造車而導致的學術體系老化等問題,且如若以訛傳訛,必將貽害學生。鼓勵并支持任課教師以學促教。本階段內容的實施可根據情況持續較長時間,并隨時根據需要進行靈活調整。
(6)在加強國際認可的日語能力測試與國內認可的專業四、八級考試的宣傳與推廣基礎上進一步強調日語綜合能力的提高。傳統文科類院校經過多年積累,對各級能力考試已不再只是重視通過率等枯燥的數據,而是更強調跨文化交際能力,“要從語言能力的培養、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轉向運用語言優勢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從以學習日語為目的走向通過日語學習相關專業知識與技能為目的,從培養學生從事與日語相關工作的能力走向培養學生適應任何相關工作的能力。”(修剛,2001:2)“培養的目標是具有日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具有日語+ ,即通過日語學習相關專業的能力,這樣的人才才是可持續發展的人才。”(修剛,2001:5)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客觀認識各類考試的作用,不以學生考級為目的,僅視作基礎日語學習效果的一項客觀評價參數,同時,也可提高學生在就業階段的綜合競爭力。適當程度以考促學,達到強化本課程基礎性的目的。
(7)總結階段。對前期實施的各項內容逐一重新檢視、前后對比,統計數據、歸納經驗,為指導今后進一步的教學實踐服務。
4 山東理工大學日語本科專業基礎日語課程教學新模式的具體舉措
至此,以山東理工大學為例,在理工類院校有計劃地循序展開基礎日語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可以通過以下一些嘗試來完成。
在教學改革方面,整合基礎日語教學資源,在兼顧人文素養與語言技能的前提下重新探索課堂教學與考核方式的分化、重整與銜接。
在教學效果方面,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為學生由課本知識走向課外相關知識搭建平臺,最大限度發揮基礎日語綜合性強的特點。
在教學團隊方面,在鞏固現有教學團隊的基礎上做好師資力量的加強建設工作,鼓勵并支持任課教師參與校際交流或短期研修等學習、科研活動。
在教學內容方面,合理取舍,在不失科學性客觀性的前提下,豐富既定的教學內容,根據教學需要,妥善利用網絡資源,為不同水平和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廣泛的學習空間,將學生課上的語言活動與課下的自主學習結合起來。
在教學方法方面,講授法、分組討論法、直觀演示法、練習法等方法并用。不隨意摒棄或偏廢其中任意一種,好的傳統要堅持,好的新方法也要積極吸收。在教學資源方面,借鑒各兄弟院校的成熟經驗,對國內外基礎日語階段的教材進行整合、加工,形成貼合本校學生實際的特色學習資源。同時,利用網絡技術,跟進新信息,確保學習內容的鮮活準確,避免出現固守成規、照本宣科、知識陳腐的僵化課堂。
在課程考核方面,改革此前的期末考試一考定終身制,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配置課堂、作業、平時表現與期末考試的配比,如可試行作業、期中考試、期末考試按照3:3:4的比例做起,循序漸進,提高日常學習在總成績中的比重,避免一部分學生出現習慣性臨陣磨槍的消極學習態度。
在實踐教學方面,增加真正屬于學生的參與環節。在妥善協調好課時不影響進度不偏離學習主旨的前提下,使學生意識到積極參與、貴在參與、參與有得。如講解茶道、花道時教師、學生均可親身示范,真實、近距離地感知文化,講解和服、日本料理時情同此理,在有限范圍內最大限度為學生提供生動而有益的無聲語境。當然以上僅為例示,真實的課堂并不只拘泥于感官上的視與聽。
在課程研究方面,定期組織相同或不同教學進度的教師靈活參與固定或不固定課題的討論與研究,不定期組織基礎日語的任課教師與其他相關課程的教師M行溝通。鼓勵并支持教師撰寫相關科研論文,將第一手的教學資料轉化為理論為進一步指導好實踐服務。
在課程管理方面,以學習者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做好課程監控和評價,協調好跨課程的交叉內容銜接,既不能搞重復建設,也應避免學生厚專業主課輕專業輔課式的單一學習方式。根據授課內容酌情采取范例教學、合作學習、探究式等新方式,在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同時,還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并能啟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
5 結語
理工類院校日語本科專業基礎日語課程教學新模式的探究是個很有意義的課題。2012年5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日本國政府及大韓民國政府關于促進、便利和保護投資的協定》在北京正式簽署。中日韓自貿區第一輪談判已于2013年3月26-28日在韓國首爾舉行。對于全國開設日語專業的高校、尤其對位于山東半島、環渤海灣地區的山東理工大學等高校來說,無疑是好消息,如何幫助學生以優異的成績把握這樣的機遇,是許多同類高校面臨的課題,本文所做的探討,將會在今后的貫徹與實踐中,及時修正,及時改良,及時總結,及時完善,以求得最佳效果。教學新模式探究過程中的新問題、新思路,將是筆者今后的新課題。
注釋
① 教育部網站發展規劃司公告: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國普通高校(不含獨立學院)共計2138所,其中獨立設置民辦普通高校403所。
參考文獻
[1] 井上敬子.日本Z教の役割D『學者趣肆つということの意味を考える[J].e科日本Z教育,2006.8:16-27.
[2] 梅田康子.學者の自律性を重した日本Z教育コ`スにおける教の役割D學部留學生にする自律學コ`ス展_の可能性を探る[J].言Zと文化,2005.12:59-77.
[3] 國H交流基金2012年度日本Z教育Cv{[R].2012.
[4] 陳瀟.理工類大學日語專業課程設置特點[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3-12-20.
[5] 冷麗敏.關于高等學校外語教育理念的研究與探索――以《高等院校日語專業基礎階段教學大綱》為對象[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1-04-25.
[6] 李小俞.基礎日語課程中的實踐應用能力培養[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3(9).
[7] 劉軍.加強日語實踐類課程建設的思考與舉措――以上海海洋大學日語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3-01-23.
[8] 彭廣陸.日本學校語法批判――兼論我國日語語法教學改革[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9-08-25.
[9] 王佳音.基礎日語課教學改革[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07-30.
[10] 王秀文.跨文化交際與日語教育[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5-09-25.
[11] 王秀文.日語教育改革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2007-02-28.
[12] 肖書文.對現行日語基礎語法教學體系的反思及改革設想[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09-01.
[13] 修剛.中國高等學校日語教育的現狀與展望――以專業日語教學為中心[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8-10-25.
[14] 修剛.轉型期的中國高校日語專業教育的幾點思考[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1-08-25.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角色扮演;講解互動;問題設計
引言
獨立學院是我國教育領域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型獨特的辦學形式,是民辦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公益性事業。關于它的定位,許為民在其《論獨立學院的三個定位》中指出,獨立學院的產生,受到高等教育社會功能演化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影響,它是服務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任。[1]而筆者所在的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在其2011年修訂的《專業培養方案》中明確指出:日語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養,文化科學素質,較強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日語人才’。實際也旨在培養應用型人才。
為了達到培養目標,首先要了解獨立學院學生群體的特點。以我院為例,每年高考錄取分數線低于二本線20分左右,因此學生整體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大多數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學習效率低。其次,由于家庭條件普遍比較優越,又均為江蘇省內的考生,參加過特長班等課外輔導的學生比比皆是。相對于國內其他省份來說,他們的綜合素質較強。
隨著中日經濟文化的日益加深,對日語專業的人才需求不斷擴大。據統計,截止到2009年12月,幾乎所有的學院都設有日語專業,在校學生為57萬人,參加當年日語能力考試的考生為37.4萬人。在眾多日語專業的學生中如何成為佼佼者,這是擺在教師和學生面前的課題。
談到應用型人才,或許馬上會聯想到做翻譯,導游等等。很多人會認為只要將單詞和語法組合起來即可完成。事實上,要做好這些看似簡單的工作,除了準確用詞以外,還要精確地了解對方的心情以及使用怎樣的語言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而要掌握高水平的語言能力就必須通過文學作品來習得。熟知對方的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式等,是成為應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條件。
我院為大四學生開設的《高級日語》課勢必擔任這一要務。教材選擇為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陸靜華編著的《日語綜合教程》(第五冊)。教材內容主要由評論文,隨筆,小說,童話,傳記等文學體裁構成。那么,如何通過文學作品的解讀來掌握高水平的語言能力呢?這是教師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據筆者調查,對高級日語教學進行的研究為數較少,因此筆者欲在擔任高級日語課的教學實踐中,對教學方法進行一番探索。
一、傳統日語精讀課的授課現狀
大學日語專業的課程設置中有基礎日語,綜合日語,高級日語。這些課程均為傳統意義上的日語精讀課。它們之間是一脈相承的關系。其中,高級日語即為高年級的日語精讀課。因此,在探討高級日語教學法之前,首先考察一下傳統日語精讀課的授課現狀。
筆者系日語專業出身,從本科、碩士的學習階段到成為大學教師,經歷了四所不同水平的大學。從普通本科到重點本科,又由高職院校到獨立學院。日語精讀課的授課方式都有共同的特點:以教師為主體的語法,單詞講授,學生隨機進行造句等練習;以課文逐字逐句翻譯為主的課文講解等;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即為刻板式的翻譯課文。
鄭州大學的段帆老師對三所不同的大學,三位不同教學經驗的老師進行了日語精讀課授課實況調查,調查時限為7-8個學時,授課教材均為《新編日語》。經過調研,他總結出日語精讀的以下授課特點:
(1)日語精讀課每課分配課時數為7-8學時。教師發言遠多于學生,授課內容以單詞,語法,課文等語言知識的講解為主。教師認為基礎階段的語言學習很重要。
(2)教師使用母語多于日語。
(3)讀單詞,讀課文,翻譯,造句,背誦,小演講等授課形式多被采用,但小組討論等這樣的課堂形式較少。
綜上所述,傳統的日語精讀課從授課內容到授課形式,再到授課觀念都存在一定缺陷,這亦是筆者進行教學法研究的前車之鑒。
二、高級日語課的課程設置及教材處理
我院高級日語課的授課周學時為4學時,一學期共為16周的課,共計64學時。前面提到教材選用的是《日語綜合教程》(第五冊)。教材內容有評論文,隨筆,小說,童話,傳記等文學體裁。每課分別由課文,注解,新詞語,詞語學習,表達學習(近義詞學習),練習,文學語言小常識和課外讀物7個欄目組成。
所謂精讀,即是對文本的閱讀和理解。“通過精讀細節文本,提升文學鑒賞力和涵養,就是高年級精讀的重要任務。”[2]因此,筆者按照輕重緩急,有所側重的原則,將每課分為4個部分,共計8個學時。第一部分,新單詞的學習,用時1.5學時。第二部分為詞匯與表達學習,近義詞學習,用時為1.5學時。第三部分為文本的解讀,用時為3學時。第四部分為練習與文學常識介紹,用時為2學時。課外讀物部分由學生自主學習。
三、高級日語課教學法探討
上好一堂課,不僅要備教材,備授課設計,還要備學生。因此,筆者本著基于學生特點,以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法這樣的原則,對高級日語課的教學法進行探討。
1、 角色扮演法
[關鍵詞]電子檔案袋;評價;構建
教育評價一直是教育界的重要研究課題,各個學校非常重視教育評價體系。學生評價處于教育評價的核心位置,如何正確、合理、公平地對學生進行評價,是教育界必須面臨的問題。一直以來,我國的教育界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以考試評價作為唯一標準,隨著教育評價體系的改革,目前狀況雖然有所改進,但是遠遠沒有達到教育界期望的理想評價。
一、電子檔案袋評價的內涵
檔案袋評價也稱學生成長記錄檔案袋評價,在國際上始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是以紙質版來收集學生自己的作品,展現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進一步推動學習。進入21世紀,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知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腦成為人們生活和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給教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20世紀的紙質版檔案袋逐漸地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電子檔案袋。電子檔案袋長期地、連續地記錄著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真實地反映著學生學習進步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既有成功也有失敗,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以及失敗的辛酸。另一方面,也給老師提供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的有力證據。這種全面、開放的評價在教育界中越來越受到青睞。
電子檔案袋評價顛覆了傳統的以測驗或考試為主的評價體系。傳統的評價體系是以老師為主,根據學生的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評價,學生完全被排除在評價之外,是一個短期的評價過程,并且還是間斷式的評價。電子檔案袋評價是學生親自參與到評價中,學生自己收集學習過程中的作品,對自己一段時間內的作品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以及自我認識,找出學習的弱點,加以改正。同時,通過參與對別人的電子檔案袋的評價,了解自己學習上的不足之處,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電子檔案袋改變了以往以“量”為準的評價方式,實現了以“質”為主的評價標準,同時又要求有一定的量化要求。電子檔案袋評價不但有利于學生提高自己學習日語的興趣,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索未知領域的日語知識。
二、大學日語評價體系的現狀
大學日語的學生和專業日語的學生在學習日語方面有很大的區別,專業日語學生由于是自己的專業,將來很大程度上要從事日語工作或者是和日語相關的工作,他們認真刻苦地學習日語,而對于大學日語的學生,由于他們將來未必從事日語及日語相關的工作,絕大多數學生就是為了考試能及格,取得學分,以便于順利畢業。他們與專業日語的學生相比,在課程設置以及要求相對不會像專業學生那么嚴格。以我院為例,專業日語在課程設置方面,聽說讀寫的課程都在其中,還有日語方向課,學生每天幾乎都有日語課,都可以接觸到日語信息,大學日語的學生只設有綜合日語課,每周2次,4個學分。大多數的學生只是在課堂上學習日語為主,課后很少積極主動地學習日語。
大學日語的學生的學習特點決定了他們的日語評價體系和專業的學生是不同的。我校對大學日語學生的評價體系有兩部分組成,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平時成績占30%,期末成績占70%。平時成績達不到50分的學生,沒有資格參加補考。平時成績主要由課堂出席、課后作業、小測驗、期中考試構成。課堂出席不算人綜合成績中,但是如果三次無故缺席上課,取消期末考試資格,而且沒有補考的資格。三次遲到或早退算作一次無故缺席。作業成績占平時成績的20%,一學期中有四次作業,每次作業占作業成績的25%。小測驗占平時成績的40%,一學期中進行四次小測驗,每次小測驗占小測驗成績的25%。期中考試占平時成績的40%,一學期中進行兩次期中考試,每次成績占期中成績的50%。一學期的最后進行一次期末考試,將期末的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相加所得的分數就是學生一學期的日語最后綜合成績。
在我國高校里,大部分學校對大學日語學生的日語成績的評價都是采取這種評價方式。現在的評價體系比過去傳統的以一次期末成績評價學生學習成績雖然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還是存在著一定的缺點。首先還是沒有徹底擺脫以教師為主的評價方式,學生被排斥在評價體系之外,評價比較片面化。其次,這樣的評價體系不是長期的、連貫性的,而是間斷性的評價,無法真正的客觀反應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再次,評價無法體現學生的個性化,只是在規定的時間內,把規定的作業和相同的考試內容做完,教師根據完成的結果給予評價。忽視了學生對日語知識的認知、出生的家庭環境以及所受教育的文化背景等因素。電子檔案袋評價對大學日語學生的評價更加趨于合理、公正、公平、客觀。
三、構建大學日語電子檔案袋評價體系
(一)評價內容
由于我校的大學日語學生主要是指英語專業的學生為主,課程設置只是綜合日語課,根據課程設置的特點,評價內容可分為單詞、語法、句型、口語、聽力、閱讀幾個方面。重點從這幾個方面來構建大學日語電子檔案袋的內容。
大學日語的學生學習日語首先接觸的是假名以及由假名組成的單詞,單詞是大學日語學生必須要記住的知識,每堂課所學的單詞要不斷地記憶,如果連單詞都記不住就無法聽懂以及運用單詞。每節課學完之后學生要對自己所學的單詞進行記錄,總結出對于自己屬于重點單詞以及難點單詞。在以后的學習中對于重點和難點單詞要加倍努力。語法方面是大學日語學生學習的難點,尤其是動詞以及形容詞的變形。語法如果學不懂就很難學好日語,在電子檔案袋中要把語法方面的知識作為重點來記錄,語法變形對于大學日語的學生來說,不可能一看就會,必須經過長期的記憶變形規律以及多次的練習,一點一點地改正自己的動詞以及形容詞的變形錯誤,才能掌握住語法。在講完一個語法變形之后,學生課后要把自己不懂得語法知識加以記錄。練習語法變形的時候,對于出現錯誤的地方,要歸納總結錯在什么地方,哪個變形規則沒有掌握好。句型是固定的,每節課出現出現的句型都要牢記而且要會使用,能否在不同的語境中恰當地使用句型至關重要。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碰到了不懂的句型也要及時記錄下來。大學日語的學生也有很多閱讀的知識要求掌握,教科書中有基本課文和應用課文,都是閱讀中的一種形式,自己能理解多少,不能理解的地方原因是什么,以后碰到了同樣的情況如何去理解。這些都是作為電子檔案袋一部分需要進行總結,并對其總結進行評價。
雖然對大學日語學生沒有設置聽力和會話課,涉及到的聽力和會話比較少,但是在綜合日語課堂上仍然會有聽力和會話的練習,所以檔案袋中也要有聽力和會話的內容。課堂上老師說的日語沒聽懂,要及時地記下來,以便以后再次碰到的時候不至于聽不懂。會話對于大學日語的學生來講比較難,由于國內的學習環境的因素,學生們的會話能力普遍不是很高。學生們要如實記錄在課堂上以及課后練習中不會說和說得不好的日Z單詞、句型、句子等。根據我校大學日語學生學習的狀況,電子檔案袋評價內容在這幾個方面如果都能做得很好,就可以反應學生的日語學習成長過程。
(二)評價方式
傳統的評價方式是以老師為主的片面化評價,而檔案袋評價是采取多元化評價,主要有學生自評、小組互評以及教師評價。
學生白評是指學生對自己的檔案袋做出真實的評價,大學日語學生首先要對自己學習的日語知識,進行總結,包括錯誤的地方以及如何改進、以后的設想等。老師要設定一定的自評標準,比如每次考試后,進行總結的時候,單詞錯誤減幾分。語法地方,怎么減分,如果舉幾個例句,加幾分等。教師會做一張具有評價內容及評價標準的表格,學生根據評價表格對自己進行評價。
小組互評是指以4人為單位組成的小組,把自己的電子檔案袋交給同組同學,同時也會拿到別人的檔案袋,根據老師發給的評價表格進行評價,小組互評的表格原則上和自評的表格是一樣的。最后還要寫上評語,指出檔案袋的優點和缺點,學生通過小組互評可以了解別人檔案袋是怎樣制作的,與自己的檔案袋比較,吸取別人檔案袋的優點。小組互評是在合作、競爭、個人三種學習情景中進行,合作是最有效的學習情景。
教師評價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指教師對學生的日語檔案袋進行評價,學生針對小組成員給自己的檔案袋提出的意見及建議進行修改,教師對修改后的日語電子檔案袋進行評價,并寫上評語,評語要以鼓勵性的語言為主,讓學生把自己不會的知識能真正掌握。另一部分之是教師根據小組互評及自己的評價綜合,給出具體、全面的評價,以期激起學生學習日語的興趣以及對知識的探索欲望。
(三)評價時間
關鍵詞: 基礎日語 課堂教學 趣味性
1.引言
基礎日語課程是面對日語專業低年級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 它涉及對學生聽、說、讀、寫、譯等五項基本技能的培養與訓練, 對學生日語綜合能力的提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傳統基礎日語教學中存在著師生互動性不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等弊端。因此我就這一現象做了一些調查與研究。
國內許多學者對基礎日語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進行了研究,秦音(2008)就“日語教學過程中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問題做了論述,指出:“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跳出傳統教學的老套路,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去鉆研教學,設計教法,教師可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增強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寓教于樂。”并進一步論述:“在日語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實施講解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啟發式教學等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的教學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趣味教學法的應用。”并且總結了一些適合高職學院的基礎日語的趣味教學法,指出該教學方法能夠做到深入淺出地教授,增加教師與學生的積極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作者在文中列舉了幾種寓教于樂的趣味教學方法,如:游戲教學法,使用多媒體和網絡引起興趣,表演教學法,等等。于春英(2008)也提到基礎日語課堂教學是日語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探求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初學者的興趣,很好地引導他們入門并打下堅實的基礎,是這一階段的重要教學目標。作者通過實踐證明,采用關聯式教學及趣味教學等教學方法,可以在初級階段教學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2.趣味性教學實踐
我就基礎日語教學方法改革與研究,于2011年4月在我校作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日語專業的一、二年級學生,共計189人。其中有幾項問題如下。
(1)學習活動是師生的互動活動,你認為以下哪個方面對你的學習最重要?選擇“教師語言表達的趣味性和邏輯性”的有108人,占總調查人數的57.14%。
(2)你喜歡哪種教學方式?選擇“寓教于樂”的有123人,占總調查人數的65.08%。
(3)對于加強基礎日語的教學改革,你還有何寶貴的看法和建議?有42人提出了“增強趣味性”,占總調查人數的22.22%。
從以上的問題與數據分析可見趣味教學的重要性。我在教學過程中吸取了前輩們的一些經驗,并加以應用和改進,發現有些方法是確實可行的,并且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2.1做游戲
學語言,記憶單詞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學生怕記單詞,覺得單詞難記,并且有惰性。針對這一問題,我除了采用聽寫單詞這一傳統的強迫式教學方式外,偶爾會采取做游戲的辦法來激勵學生記單詞。比如,在一年級第二學期,當學生積累了一定單詞量以后,玩一種叫做“單詞接龍”的小游戲。游戲規則是:前邊一個同學說出一個單詞,比如,あおい(藍色),那么下一個同學就以這個單詞的最后一個假名作為下一個單詞的詞頭接著往下說,如いえ(家)、えき(車站)、きく(聽)、くだもの(水果)、のむ(喝)等,這樣一直說下去。不能接上來、重復別人說過的單詞或者說出的單詞以撥音結尾而讓其他同學無法再往下接的同學表演節目。這個游戲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幫助同學們鞏固復習了單詞,一舉兩得。
2.2學唱日語歌
“通過優美的日文歌曲學日語也是很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在緊張的授課中,學唱日語歌, 既能放松心情,又能通過歌曲學習單詞和語法”(秦音,2008)。我選取了《四季歌》《春天來了》等簡單易學的歌曲和《很愛很愛你》《幸福拍手歌》等學生耳熟能詳的日語版歌曲,在學相應的單詞或語法的時候教學生唱,比如:在學“する”(愛)和動詞的連體修飾時,教大家唱《四季歌》;在講述助詞“で”和“に”(表示處所)的區別時,教學生唱《春天來了》;在講述“ている”(表示動作的正在進行或持續)這一句型時,教學生唱《很愛很愛你》;在講述動詞的意志形這一語法知識時,教學生唱《幸福拍手歌》,并且播放相應的音頻或視頻,這樣能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得到了聽覺和視覺上的享受,又讓他們加深了對相應知識的印象。而且,在教這首歌時,一邊唱一邊做與歌詞相應的動作,這樣既加強了學生的互動,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2.3看相關內容的圖片和視頻
平時我留心收集與教材內容有關的日本文化的圖片和視頻資料,通過PowerPoint或多媒體播放給學生看。這樣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學得更輕松,印象更直觀、深刻。
在問卷調查中,對“你對老師利用課堂時間播放電影有什么看法”這一問題,有62名學生選擇了“很喜歡,可以從中學到不少與本專業相關的知識”,占總調查人數的32.8%;有79名學生選擇了“喜歡,但是老師不能只是單純地播放,要有一定的講解”,占總調查人數的41.8%;選擇“偶爾看看可以”的也有46人,占總調查人數的24.3%。沒有一人選擇“很反感,純粹是浪費時間的”。我在調查中發現有學生通過看日劇、日本電影或漫畫來掌握專業知識,并且認為在課堂上看比自己在課后看對學習會更有效。還有學生提出意見,希望老師在課堂上多介紹日本文化,以提高趣味性。可見播放與教材內容有關的日本文化的圖片和視頻資料確實能增強趣味性,并且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3.結語
以上是我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一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趣味教學法。學無定法,教無定規。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應該積極開動腦筋,大膽改革教學方法,創設多種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境,增強日語課堂學習效果,提高學生學習水平,從而使基礎日語教學再上一個新臺階”(秦音,2008)。
參考文獻:
[1]秦音.例談基礎日語教學中趣味教學法的應用[J].科教文匯,2008,(7).
[2]于春英.基礎日語課堂教學方法的新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關鍵詞】日語課程目標社會責任感自他動詞
【中圖分類號】G633.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106-01
1.問題的提出
語言是反映一個民族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鏡子,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的目的,不僅要掌握其詞匯和語法,更要學習和了解該民族的思維方式、人生觀等。日語中的“自他動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日本民族的思維方式以及表現意識密切相關的。比較中國人、歐美人、日本人會發現,前兩者一般喜歡使用他動、主動表現,而日本人一般喜歡使用自動、被動表現。許多中國學生會依賴母語以及固有的思維來誤用日語的自他動詞,從而產生情感態度的偏差。日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要求和情境恰當地運用自己的積極情感,激發鼓勵,正確引導。
2.問題的分析
2.1歷史因素
日本人自古在固定的土地上從事農耕稻作,順從自然,不對自然做無謂的人工改造。這種特有的自然觀決定了日本人在語言表達上傾向于使用非意志的自動、被動表現。中國人古自荀子近到都闡釋“人定勝天”的理念,認為人類的凝聚力和力量能夠戰勝、超越自然。法國思想家讓?保羅?薩特的“存在主義”認為“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可見,中國人、歐美人和日本人在自他動詞的選擇和使用上是受到歷史因素的影響的。
2.2現代因素
據某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有近70.4%的人認為現代青少年最需要的是“社會責任感”。多表現在日常工作生活的點滴中,表現在對社會和他人的服務幫助中。而當代青少年缺乏“社會責任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應試教育“分數至上”的后果。這不僅擠占了大量素質教育的時間和空間,而且掩蓋了教育方面存在的許多矛盾和問題。許多分數的“光環”遮蔽了自私自利的本性。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自然不會有太多的“社會責任感”。
所以,要培養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首先必須打破目前應試教育的方式,真正實現素質教育。作為和青少年直面的一線教師,應當積極探索素質教育的方法與途徑,認真思考、深入研究,報著“語法來源于生活而服務于生活”的理念,通過大量的社會實例來幫助學生闡釋、分析和理解、運用語法。
3.教學實例
(1)自他動詞的基本概念
關鍵點:說話者關注①:(自動詞表現)
說話者關注①和②:(他動詞表現)
例1:
a.田村「かないなあ/門怎么也開不了啊。
<田村さん?ドア>
b.田村さんは、「ああ、やっといたと言いながら、ドアを
<田村さん?ドア>
けて中に入った。/田村邊說“終于開了”一邊卡門進去了。
<田村さん?ドア>
分析:按照自他動詞的基本概念可知:
(a)組關注的是變化的門,所以使用自動詞「く。
而(b)組關注的是開門的田村和產生變化的門。所以使用他動詞「ける。
(2)自他動詞體現的積極態度
例2:
みなさん、ひと休みしましょう。(a、お茶が入りました
b.お茶を入れました)から。
(a)和(b)的不同:
(a)不能感受到動作者行為的積極主動性。
(b)能直接感受到動作者行為的積極主動性。
分析:很多中國學生選擇[b、お茶を入れました]認為[我把茶沏好了]是我的主動行為,理所當然用他動詞。但是日本人總感到這樣講顯得自己為對方做了好事要得到對方的感謝,會避免使用他動詞表現,而選擇[a、お茶が入りました]這種盡量不表現自己功勞,十分親切的自動詞表現。
(3)自他動詞的責任感意識
例3: 子供:お母さん、このおもちゃ(a、れちゃったb、しちゃった)。段の上から落ちちゃったの。/媽媽,這個玩具壞了,它從樓梯上掉下來的。
母:それは、(a、落ちb、落とし)たんじゃなくて、(a、落ちb、落とし)たんじゃない。/那不是它掉的,是你把它摔掉的吧。
分析:學生誤用(a),是看到后半句使用自動詞「落ちちゃった,認為玩具是自己掉落的,跟自己行為無關。而“媽媽”的話則是教導孩子要主動承擔責任,明確承認自己的過失。所以媽媽使用了體現意志的他動詞[b、落とした]。
例4:
A:ご婚なさるとおきしましたが、日取りはもうおまりになりましたか。
/聽說您結婚了,日子定在什么時候啊?
B:はい、來年の四月に式をあげる(a、ことにしましたb、ことになりました)。
/是的,我們決定放在明年4月。
題目來源:〈〈實用日語語法測試與解析〉〉P59 「ことにする、ことになる專題
分析:在日語中,「する和「なる是一對具有代表性的他動詞和自動詞。「する強調動作者和引起的動作變化。而「なる表示變化的結果狀態。很多中國學生誤認為B的回答應該用[a],他們認為結婚是由相愛的兩個人的意志決定的,和社會無關。而日本人會選擇[b],因為在日本人看來結婚是社會力量和集團作用的結果。如果使用[a]的話,會給人一種說話者要沖破周圍的阻力和家人的反對強行結婚的印象。在日語中,像這樣放棄行為者的意志,用客觀變化的結果來表達的例子很多。
4.問題的總結
通過以上實例可以得出結論:學生在學習日語時多少會受母語的干擾,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培養學生入鄉隨俗的心態,積極感受日本本土文化,習慣日本人的表達方式。同時,在教授自他動詞時,教師應通過大量的例子來充實教材內容,使學生通過對他動詞的習得有效提升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承認錯誤,敢于承擔責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日語課程標準(實驗)[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8)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日語[1] [2] [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2009年)
[3]《實用日語語法測試與解析》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關鍵詞: 高校二外日語 教學創新 教學模式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重要鄰邦,同時也是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國家。自恢復正常化交往的三十多年以來,合作領域滲透到各行各業,交流互動日益頻繁,作為交互過程中廣泛使用的日語,正被我國各大外語類高校學生學習與運用。根據不完全統計,除了日語專業學生外,選擇二外日語的學生人數已遠遠超過二外學習者總人數的一半。因此,高校應對二外日語教學更重視,積極轉變傳統的二外教學模式,從而提升二外日語教學水平。
一、高校二外日語教學的現狀
二外日語作為高校面向語言專業學生開設的必修課程,其教學時間通常為三四個學期。二外日語教學綱要明確指出:學生應在“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達到一定的標準。與專業日語教學相比較,二外日語是以精讀、泛讀、寫作、翻譯、聽力及口語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課程。此外,高校安排的二外日語教學課時有限,考慮到大部分學生均處于零起點水平,因而只能將二外日語教學列入基礎性教學中,加之迫于專業壓力,學生不可能投入較多的精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用人單位對日語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高校畢業生具備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而且需要具有國際商務談判能力和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由此可見,高校二外日語教學存在授課內容繁多、課時安排緊張、教學效果不佳等問題。如何在規定的課時內完成二外日語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達成預期的教學效果,是每一位高校二外日語教師應思考的問題。
二、創新高校二外日語教學模式的路徑
1.轉變教師的教學態度,進一步提高專業能力。
當前,我國各大高校的二外日語教學質量不佳、教育效果不明顯,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日語教學態度存有密切的聯系,大部分日語教師在思想層面上對二外教學的認識較松懈,往往隨波逐流;有些教師的教學態度極為不端正,常常應付交差;而在日常教學管理方面,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要求較寬松。加之學生原本就對二外日語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強有力的日語學習動力,這無形之中使學生對日語學習產生一種偏見心理,影響二外日語教學進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策劃者和實施者,對整個教學環節起主導作用。因此,若要成為一名優秀的二外日語教師,就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良好的交互能力和會話技能;還應具備較高的課程駕馭能力和教學構建能力,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熱愛日語教育教學事業,構建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實際上,這要求高校日語教師需積極轉變教育觀念,明確自身的職責和義務,密切關注二外日語教學的最新動態,不斷更新教材內容,順應時代的發展與進步,進而提高專業能力。
2.運用多媒體教學,增強日語課堂的趣味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多媒體在高校二外日語教學中日益重要。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于:不僅可以有效提高日語教學效率,而且可以結合教學實際,將教學內容直觀地展示到學生面前,從而使學生充分理解教學內容。所以,高校二外日語應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之上,融入多媒體、網絡及語音教室等,以此充實日語課堂教學。實踐證明,多媒體教學的廣泛應用能夠大幅度地增強日語學習效果。當前市面上有很多優質的多媒體日語學習軟件,比如《從零開始學習日本語》,既可以幫助學生糾正發音,又具有語音識別的功能;《中日交流標準語》采用真實對話形式,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還有些日語學習網站,比如日語論壇、雅虎日本及NHK新聞等,這些大量的日語學習資源再現了日語使用環境和學習背景,并且讓學生接觸到最新的日本資訊和新聞。此外,教師還可以使用語音教室,播放當下流行的日本動漫、原聲電影、日文音樂等,使學生切實體驗到日本的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從而增強日語課堂的趣味性。總而言之,在高校二外日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入多媒體教學,既能節約板書時間,又能增加學生的鍛煉機會,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3.植入日本文化知識,增強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
語言作為構成文化的重要元素,不可能離開文化而單獨存在,而文化的傳承又需要語言載體。由此可見,語言與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這也是語言教學的共識。所以,日語教學是一種跨文化教學,只有真正領悟到語言學習過程中所蘊含的文化知識,才能了解日本社會的文化傳統、生活方式及思維習慣等。然而,目前的二外日語教學過度重視文字和語法,忽略文化教學。為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日本文化的認知能力,增強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高校日語教師應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必要的文化導入。例如教師在講授日文單詞時,可以插入有關中日文化層面的差異,并進行對比和總結。針對日語表達過程中所體現的曖昧且模糊語氣,教師應積極引導高校學生從該國家的氣候條件及地理位置等方面了解大和民族的性格特征,從而避免交際失誤,造成語言的誤讀與誤解。
三、結語
要想顯著提升高校二外日語的教學水準,就必須拋棄對二外教學的偏見,積極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不斷豐富教師的專業文化知識,進而逐漸提高二外日語教學質量;與此同時,任課教師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熟悉學生的學習心理和特點,深入挖掘他們的學習潛質,并適當地給予鼓勵與幫助,進而增強他們對日語學習的自信心;靈活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植入日本傳統的文化知識,進而培養日語學習興趣,使之更主動地投入學習中。
參考文獻: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日語課程;教學模式;任務型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H36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5)09―0049―03
外語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然而目前大多數高校仍主要采用傳統的終結性評價來評定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方式既不能客觀、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語言表達能力,也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不能及時地為老師提供有效的反饋信息,嚴重影響了日語課程的教學效果。
將形成性評價引入日語課堂,并在此基礎上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可以充分發揮形成性評價對于教學的激勵、促進、反饋作用,提升教學效果。
一、研究背景
1967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斯克里芬教授最早提出了形成性評價這一概念,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盧姆在1976年首先將形成性評價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大量國外學者開始重視形成性評價在教學中的作用。具體來說,形成性評價是相對于終結性評價而言的一種教學評價模式,它注重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評價,是基于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持續觀察、記錄、反思而做出的發展性評價。
1983年,萬勇首先將形成性評價理念引進到教育領域。1995年,徐組清把該理論運用到英語教學實踐中,此后國內與形成性評價有關的研究在外語教學領域內廣泛開展。目前,對于形成性評價的研究路徑主要有三種:一是從理論上對形成性評價的內涵、特點、運用于教學的必要性、指導原則、實施方法及其作用等進行探討。如:趙德成(2013),林靜(2011),何珊云等(2012),戚莉燕(2011),謝娜(2010)。二是形成性評價在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研究者們對不同課程的評價模式和應用策略進行了探討。如:李靜(2012),提出獨立學院綜合英語課程形成性評價模式研究。劉雨(2007)對英語專業綜合英語課程形成性評價模式進行研究,郝永華(2014)開展了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實施形成性評價的應用研究。三是利用形成性評價促進教、學的策略研究。如:黃影妮(2009),從自主學習與形成性評價的關系入手,探討了如何利用形成性評價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反撥效應。孫南南(2008),論證形成性評價有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吳轉利(2013),通過對“江蘇大學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成績評估體系”的構建及實施效果的剖析,論證了形成性評價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至關重要性。
綜合目前的研究現狀,在課題組檢索并研讀的文獻中,國內研究大多局限在定性分析和描述的層面上,對理論和具體操作步驟的介紹較多,而實證類研究較少,在此基礎上對教學模式進行探索的文章并不多見。此外,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語教學領域,有關形成性評價在日語課程方面的應用研究為數不多。英語、日語雖同屬外語教學范疇,在教學上有一定的共同點,但兩種語言屬于不同語系,學科特點不同,大學階段學習內容和教學側重點也不同,學生的學習方法也存在著差異,因此我們有必要探索符合日語教、學特點的形成性評價體系下的課堂教學模式。
二、研究意義
在就業形勢愈來愈嚴峻、人才競爭愈來愈激烈的大背景下,根據社會需求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來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勢在必行。教育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目標是否能夠順利完成。因此,通過分析課程需求,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實施有效的教學評價,從而正確地進行教學,是外語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出路。我國的“十二五”規劃也明確提出:加大對國際前沿教學方式研究,提升課堂教學模式的知識性、互動性、多樣性、靈活性和拓展性,啟發學生興趣,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傳統的課程、教學與評價之間是一種由此及彼的線性關系:由課程計劃開始,經過教學,最后以測驗結束。在這種“一科一考”“以考代評”的評價體系下,無論老師、學生、家長都重視考試結果,忽視學習過程。這樣,無形中評價就變成了一種甄別過程。 學生只知道考試分數的高低、及格與否,卻不知道自己真正欠缺的地方,也不知道該如何改進。學生的語言技能和實際交際能力,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發展潛能等綜合素質更是難以得到反映。要使課程、教學、評價之間形成一種健康、良性互動的關系,“評價,特別是日常教學中的發展性評價,應與教學融為一體”(陳琳等,2002)。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把課程與教學評價整合起來,貫徹到日常的課堂生活中去”(鐘啟泉等,2001)。這種“嵌入課程”的評價方式,正是本課題所要探討的將形成性評價運用到課程活動中以達到對學生外語綜合素質進行全面、合理評價的模式。
這種模式不僅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也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改進教與學而進行的評價,是教與學的雙向評價。形成性評價不是為了給學生排名而進行評價,而是為了讓學生在現有的基礎上謀求進步和發展。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良好習慣,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協調能力等。對教師而言,通過評價信息的及時反饋,教師可以深入、細致地總結課程、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從而找出改進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
三、研究方案及研究心得
1.研究方案
我們以大連科技學院2012級日語專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設定綜合日語課程為實驗課程,開展形成性評價。在傳統的評價方式中,終結性評價占70%,形成性評價占30%。由于終結性評價仍能發揮部分評價作用,我們暫將評價比例做了調整,形成性評價占60%,終結性評價占40%。評價過程中采取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等手段來體現學習成果。
具體實施形成性評價工作的第一步是確立形成性評價的內容和形式,使學生了解評價的內涵、功能以及評價標準,從而積極參與到評價中來。評價內容不僅包括學習內容的評價,還包括對學生日常學習表現的觀察,課外作業、日文發表的評價以及小組學習的評價。新的評價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評價模式,評價主體實現多元化。教師評價仍將發揮重要作用,但不再是唯一評價。學生從傳統的評價客體轉換成評價主體,通過自評與互評及時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改進。
其次,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能力的全面發展為基準,將評價的過程與“教”和“學”融為一體,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綜合日語教學過程中,詞匯和語法的積累至關重要。為了檢測學生在某一階段對日語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需要經常采取平時測試的形式進行考查。但是我們改變了傳統的“分數說明問題”的評價方式。測試結束后,同學之間互相交換試卷,老師公布正確答案,同學間相互評判試卷。評判并不是僅僅給出一個分數,還要對這份試卷的答題情況作總結。這樣一個學生互評的過程有助于學生開展學習反思,提升學習效果。學生互評結束后,教師收回試卷,根據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情況開展教學反思,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并做好記錄。評價時,要注意運用形成性評價的激勵性原則,例如可以適當添加一些鼓勵性的話語等,給予學生信心和動力。除了平時測試外,本課題還采用課前發表的形式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和表達能力。為了完成好課前發表,學生們課下利用網絡資源、圖書館查閱資料,準備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過程。發表結果主要采用教師點評的方式評價,明確指出學生發表內容的優缺點,并指出改正方法,真正體現出一切評價要為了學生的發展、進步、提高這一目的。此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本課題還嘗試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將任務型學習法與形成性評價有機結合。將班級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將一些課程內容分解成若干任務,由各小組完成,同時接受其他小組的評價并開展自我評價。
教學活動中,我們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認真做好觀察、評價記錄,以不同形式及時向學生做出反饋,并對評價記錄、評價結果進行收集、分析、研究、總結,對每個學生、學習小組的學習質量、學習態度、學習方法進行觀察、分析。
2.研究心得
通過一年來形成性評價在日語課程教學中的運用,無論在學生的“學”還是在老師的“教”方面,我們都收獲頗豐。
傳統的教學評價基于考試成績,在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學習過程中,只有少數學生能夠獲得鼓勵、體驗成功的快樂,大多數學生成了失敗者。甚至有些學生在初級階段就喪失了學好外語的信心和積極性,學習效率難以提升。在實施形成性評價的過程中,我們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實行多元化的評價方法,避免簡單地以分數來解決問題,將形成性評價的結果以評語、報告的形式呈現。這種評價方式的改革帶來的最大變化是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在新的評價體系下,學生既是課堂活動的主體又是評價活動的主體,因此每一位同學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尤其是平時學習積極性不高、基礎不扎實的同學,在新的評價模式下也能跟其他同學一起融入課堂,參與評價。
形成性評價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可以有效引導學生把握學習重點,逐步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從而真正地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在評價過程中,我們采用了課前發表、會話表演、小組發表等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促使學生改變傳統的記單詞、背課文、做練習等過分重視讀寫能力而忽視聽說能力的外語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重視實際使用語言的能力。經過一個學期的鍛煉,很多同學都反映基本克服了聽說方面的心理障礙,敢于用日語表達了,并且自己的聽說能力得到了提高。
形成性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課內學習過程,也關注學生的課外學習過程、合作學習能力和綜合學習能力。通過形成性教學評價的開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我們采取任務型學習法,根據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分解成若干個任務,交由各個小組完成。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各個小組成員需要共同研究學習內容,通過各種途徑查找資料解決問題并公開發表答案。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外語創新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提升。
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也使教師的教學觀念與時俱進,傳統的教學方式得到改進,從而為日語教師的專業發展探索出一條新的道路。基于形成性評價的課堂教學要緊緊圍繞學生來開展,教師主要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而不是傳統的主宰者的角色。教學評價不再是傳統的“一言堂”,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教師有意識地評價的激勵和改進功能與日常教學行為結合起來,根據形成性評價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反饋,及時改進自己的教學策略,進一步促進教學。
新的教學模式下師生有了更多的溝通和交流,作為老師更進一步了解了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和學習動態,掌握了學生的學習需求;作為學生也了解到了老師的良苦用心,彼此之間建立起相互信賴的課堂交流新模式,很好地改善了師生關系,從而促進教學。
總之,新的教學模式下,師生在教和學方面都得到了改進,真正實現了“雙贏”。
然而,在開展形成性評價的過程中,還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第一,在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下,學生雖然作為評價主體參與評價,但是,有一些學生還不能很好地把握評價標準,做到準確、合理地評價。第二,教師能否擺脫傳統的主宰者的角色,在形成性評價過程中拿捏好自己的評價范圍,既不能當“甩手掌柜”,也不能過分參與評價。第三,評價目標的合理設定。評價目標具有提供評價依據與記錄載體的重要功能,但同時又有其不足之處。若評價目標設定過多,就會增加評價負擔,使評價目標難以把握;若評價目標太少,又會影響評價的公正性與全面性。
[參考文獻]
[1]吳秀蘭.形成性評價在國內高校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綜述[J].外語界,2008(03).
[2]林靜.形成性評價在高校課程評價中的應用[J].現代教育管理,2011(09).
[3]張敏.借鑒形成性評價方式改進英語課堂教學模式[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8(02).
[4]謝娜.論形成性評價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07).
關鍵詞: 高職商務日語教學教學現狀改革途徑
1.引言
“以市場為導向,培養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是高職的人才培養目標。高職日語在人才培養時除注重學生語言的運用能力之外,更強調其鮮明的職業特色。因此,大多高職院校日語專業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突破了本科院校“語言+文學”“語言+語法”的傳統課程設計思路,而是另辟蹊徑開辟了“語言+商務”等職業性較強的人才培養方案,開設了旨在擴展學生商務視角,提高商務環境中日語應用能力的《商務日語》這一課程。該課程是以日語為媒介,以商務活動為載體,將語言運用和商務活動相結合、理論教學和崗位實踐相結合的綜合型運用性課程。
但是,目前的商務日語教學卻存在教學目標不明確、教材實用性不強、教師缺乏商務經驗等眾多教學瓶頸,而且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高職院校所培養的商務日語人才還比較缺乏市場的認同與接納,學生知識結構與社會需求發生脫節。
2.高職商務日語教育現狀
2.1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方法單一。
商務日語是一個比較廣的概念,如對外貿易、企業經營與管理、航運、金融等都是涉外商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隨著國家利用外資政策和產業政策的調整,對日商務工作的重點也發生了變化。因此商務日語教學內容廣而雜,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加之缺乏合適的教材,因此教師們便簡單地以教科書的編排順序為依據,完成教學大綱上所定的教學時間。而沒有按照一般涉外商務工作流程,根據實地調研總結出的崗位職責中工作任務的出現頻率及重要程度系統組織排列,形成若干個工作任務,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和工作技能要求,將日語語言與商務有機融合成一體,形成提高商務業務操作技能的課程。
在教學方法上基本上以本為本,雖然教學內容是以場景對話為主,但是單詞、語法依舊唱主角,以致于商務日語課成了綜合日語課的翻版,而學生亦不知商務日語課程該學什么,商務概念模糊、商務意識淡漠,掌握不了學習的中心和要點。
2.2教材實用性不強,學用脫節。
由于商務日語教育起步較晚,相關理論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商務日語教育或研究工作者對商務日語的定義各執己見,目前尚無定論,所以在商務日語教材方面沒有統一和權威的認定。[1]綜觀出版市場,商務日語的書籍多達二三十種,有商務日語會話、商務日語寫作、商務日語禮儀,但真正針對高職高專或者實用性較強的商務日語書籍少之又少。有的偏重對外貿易,而學生要么缺乏貿易知識,要么只掌握了貿易知識的皮毛,不適合學習此種教材;有的側重商務會話,但敬語表達復雜,甚至出現連日本人在一般的商務活動中都不太使用的敬語表達方法。為了讓學生理解書上出現的復雜繁冗的敬語表現,教師只得花大量時間進行講解,而忽視了學生商務實用能力的提高。學習內容和目前的經濟形勢脫鉤,與今后工作內容完全脫節,教學效果十分不理想。
2.3教師商務經驗的匱乏。
據邱曉紅于2007年所作的一份有關“商務英語的學生問卷調查表”中提到,有56.3%的學生反映“商務英語”教師最缺乏企業的實踐經歷。[2]起步相對較早研究更廣的商務英語是如此,商務日語教師更是匱乏。幾乎所有高校教師自身基本上接受的是純日語教育,有的雖然學的是商務日語,但仍然缺乏商貿實際工作經驗。因此,從事商務日語教學的教師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們在教學中不能繞有趣味地介紹商務活動的背景知識,也很難找到相關的案例或用親身的經歷來說明如何有效開展商務活動,以便活躍課堂氣氛并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雖然部分高職院校提出教師可以去企業進修,但是,近幾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猛,致使各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很多教師整日地奔走于教室之間,自然就無暇顧及自身的學習、科研和實踐鍛煉。致使國內商務日語教師隊伍出現了教師自身商務實踐經驗匱乏的尷尬局面。
3.商務日語教學的改革途徑
3.1明確教學目標,重視整體設計與單元設計。
教學整體設計是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教材的整體理解與把握,包括教學整體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掌控,教學時間分配,確定教學特色、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的內容。而單元設計則是對每個單元的整體理解與把握,是在整體教學設計的基礎上,對每個單元的具體實現目標的細化。設計的優劣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和教學目的是否能夠實現。成功的課堂設計應該能夠很好地反映教學目的、體現教學大綱的要求,在內容上前后呼應、自成一體,在授課程序上重點突出,方法得當。
因此,教師應該摒棄傳統的教案制定方法,從教材的整體入手,從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出發,整合教材,確定商務人才的培養目標,進而形成合理的教學模塊,開發比較完整的教學體系,進行真正的可操作的模擬場景對話訓練,真正地使日語與商務課程合二為一。
如本院的《商務日語》課程便根據工作的不斷深入由淺入深地安排了五個模塊,即就職活動、就職伊始、漸入佳境、獨擋一面、社交達人,并圍繞該些模塊精心選擇了日文輸入法、制作日文簡歷、求職面試、熟悉工作環境、接打電話、參與會議、商討工作、參加展銷會、商務拜訪、商務社交、糾紛處理等11個工作場景。另外,在實訓課環節,除了常規的聽、說、讀、寫譯訓練之外,還訓練學生在日文環境下辦公室軟件的操作技能,熟練掌握日語打字方法,制作日文簡歷和各項會議資料,等等。
3.2以人才需求為中心,側重能力培養。
日資企業的人才需求量按照行業分類由多到少依次為:機電、汽車、化工、電子、物流、服務和IT等;而按照職業崗位分類則依次為:銷售科、翻譯―秘書科、制造科、技術科、人事―總務科、財務科、工商部門和高級管理部門等。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必須明確專業定位,課程體系必須緊緊圍繞培養目標設置,所以培養目標是否合理關系到課程體系構建的大方向。[3]因此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上不能閉門造車,而是要多方面征求意見,形成融“市場需求+教學專家意見+行業專家意見”為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途徑。
而在教學時,教師要以崗位要求為教學目標,以學生為教學中心,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商務分析能力和問題處理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在教學時教師應注意不要花費過多的時間在語音、詞匯和語法的學習上,而是在“語言能力”的基礎上,超越“語言能力”的束縛,走向語言學習的更高階段,即交際能力的培養。[4]
3.3整合教學內容,凸顯商務特色。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打破原先的教材編排體系,整合教學內容。以商務活動為載體,以日語為交流工具和手段,模擬實際的商務環境,將商務知識融入到較真實的商務場景中,將各個商務日語知識點融入商務日語會話中,真正實現商務知識與日語知識的完全滲透。
在商務日語的教學情境設計中也要突出多種商務場合,以達到在日語環境下的國際貿易、市場營銷、談判技巧及合同、客戶服務、商務禮儀等的訓練目的;同時通過聽、說、讀等多方面的相互轉換練習,以提高商務環境下學生日語運用能力、提高商務問題的解決能力,并以此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靈活的應對能力。
同時,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商務禮儀的培養。商務禮儀是人際交往的藝術,大方的儀態、良好的素養、彬彬有禮的舉止會為商務活動的成功增加無限的砝碼。
3.4“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勢在必行。
“雙師型教師”是指理論和技能兼備的教師,“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能有效解決高職教師理論知識雄厚、操作技能相對滯后的弊端。為了防止商務日語教師自身缺乏商務經驗的尷尬局面,從學院來說應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鼓勵專業教師脫產或利用寒暑假到企事業單位頂崗工作或實習鍛煉企業掛職頂崗,下企業進行專業實踐,獲得更多的行業知識,積累商務實戰經驗,使專任教師逐步向“雙師型”轉化。
另一方面,學院可以邀請有豐富商務經驗和企業工作經歷的企業人才來校舉辦相關專業講座、擔任兼職教師,以充實師資隊伍。還可以借鑒國外職業教育先進國家的相關經驗,建立專門的教育師資的機構,培養專任教師的職業能力。
4.結語
商務日語屬于復合語言型,學科綜合化程度高,領域覆蓋面廣,更強調教學內容的耦合性。[5]因此我們必須明確商務日語的教學重點,即商務環境中的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在一定商務環境中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編排時,一定要結合商務活動的特點,從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出發,從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出發,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結合不斷發展的商務環境,創新教學,與時俱進,逐漸摸索出科學合理的商務日語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周林娟,潘幼芳.中日商務人才需求與商務日語教學改革[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9.7,(2)總141號.
[2]邱曉紅.基于項目課程的高職“商務英語”改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10.
[3]陳要勤.高職商務日語專業“能力本位”課程體系的構建[J].職業教育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