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幼兒園幼兒護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兒童;溝通技巧;途徑
隨著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 護理模式已由以疾病為中心― 以患者為中心― 整體護理轉變, 與患兒進行良好的溝通是現代醫學模式中兒科整體護理模式的一個重要環節, 是廣大兒科護理工作者關注和探索的重要課題之一[ 1]。
1兒童的特點
1.1不能清楚地表達情感由于發育水平有限,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表達個人需要的方式不同。1歲以內的嬰兒語言發育尚不成熟,多以不同音調、響度的哭聲表達心身的需要,1―2歲幼兒開始學習語言,常有吐字不清、用詞不準確等現象,3歲以上兒童,可通過語言并借助肢體動作,形容、敘述某些事情,但容易夸大事實,摻雜個人想象,缺乏條理性、準確性。
1.2缺乏認識和情感分析能力學齡前兒童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和對問題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直至學齡初期,才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作為主要的思維方式。
1.3父母教育態度和方式有些父母對兒童過度保護,溺愛孩子,是孩子的人際交往比較局限,接觸面狹窄,不能從廣泛的交往中體驗他人的情感、意識以及價值觀念等。
2與患兒溝通的途徑與技巧
2.1創造一種快樂、友好的氣氛環境設計要有歡樂的特點,室內光線明亮,裝飾宜采用暖色調,配以有趣的壁畫、小桌子、小椅子及必要的玩具和游戲設備,以創造一種良好的溝通氣氛。
2.2 與患兒的語言溝通語言溝通始終貫穿整個護理工作中, 護士要善于引導患者說話, 關鍵是看護士對患兒是否有同情心。同時護士應通過敏銳的觀察力, 根據患兒好動、好玩、活潑、情感表露直率而單純、注意力易轉移的特點, 在穩重大方的同時與他們做做游戲、講講故事取得他們的歡心, 成為他們的好朋友, 要多采用鼓勵性的語言, 不要訓斥患兒, 要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在護理操作前還可運用激將法、對比法, 給他們講一些/ 同病相憐的小動物的故事, 用虛構動物的勇敢, 換取他們的勇敢, 從而達到溝通的目的[ 2] 。
2.2.1 主動介紹初次接觸時主動向患兒及家長介紹自己,親切詢問兒童的名字、年齡、幼兒園等兒童熟悉的生活與事情,可縮短與兒童及家長的距離。
2.2.2注意聲音效果 掌握談話時聲音的技巧,稍慢的速度,適當的音量,親切的語氣能引起兒童的注意與反應。同時在談話中稍加停頓,給兒童理順思路的時間。
2.2.3使用適當的方式 溝通時需了解不同年齡兒童語言表達能力及理解水平。對幼兒可模仿童腔“牙牙語”,重疊詞等,在談話中,不用否定方式,而采用其能理解的方式。
2.2.4真誠理解對兒童某些幼稚、夸大的想象、分析,應采取誠懇的態度,表示接受與理解,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以此作為諷刺、取笑兒童的話題,而失去兒童的信任。
2.3與兒童的非語言溝通
2.3.1親切和藹的情感表達在非語言溝通中,無論采取何種方式,親切和藹的情感表達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助于兒童消除緊張情緒,增加交流的主動性。即使是不會用語言表達的嬰兒,若看到對方表情嚴肅地面對自己時,也會緊張,甚至啼哭。對嬰兒來說,撫摸是更有利于情感交流的形式,可以利用懷抱、撫摸向嬰幼兒傳遞“愛”的信息,得到情緒上的滿足。如與患兒溝通時,要保持良好的情緒,除特殊需要,一般不要戴口罩,以使患兒經常能看到護士的微笑,縮短雙方情感上的距離。
2.3.2游戲兒童時期生活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活動是游戲。與兒童溝通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是通過游戲。兒童可以從游戲中學習知識,認識世界,處理周圍的關系,適應社會的要求。兒童以游戲表達他們對家庭、社會的感受,發泄自己的情緒。如在醫院,進行適當的游戲可很快縮短護士與患兒間距離;通過游戲可減輕由于疾病和住院對患兒產生的壓力;通過游戲護士可以評估兒童的認知狀況,進行相關的干預和評價;同時,在治療性的游戲中,護士可鼓勵、幫助、教育患兒,使之消除因住院和疾病導致的不良情緒。
2.3.3 繪畫兒童圖畫可有各種含義,多與個人熟悉的、體驗到的事情有關。通過繪畫,兒童可表達愿望,宣泄情緒,通過繪畫與兒童交流,了解和發現存在問題,繪畫可幫助兒童表達感覺,反應復雜的心理狀態。如畫面多處涂擦、重疊,與兒童矛盾、焦慮的心理有關,個體形象的大小,可反映兒童心中的重要性。因此,可結合兒童的背景資料、具體情況,進行綜合、細致的分析,了解兒童的心理狀態。
2.4 與患兒家長的溝通 通過與家長的溝通可獲得兒童大部分信息。在與家長溝通中,可采取適當的沉默、傾聽、觀察,并配合接受、尊重、移情等方法,充分理解家長,取得家長的配合。例如當兒童患病時,家長常有內疚、苦惱、焦慮的心理,這些情緒同樣也可引起患兒的不安。因此與患兒家長的溝通,一方面可借助家長促進與患兒的交流,另一方面則提供家長放松其緊張焦慮情緒的機會,使患兒及家長能夠保持情緒穩定,安心接受治療。在此時要注意談話的意見或信息的負荷,避免加重家長的焦慮情緒而阻礙溝通。
參考文獻
關鍵詞:兒童心理學;幼兒園;戶外空間;設計;啟發
作為幼兒成長的主要環境,幼兒園還需要在各個方面空間設計和建造過程中結合孩子成長的需求,盡可能的設計出幼兒需要的活動場所,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幼兒娛樂和玩耍的戶外空間。主要就是由于戶外空間是幼兒在園中主要的娛樂場所,也是幼兒成長階段非常需要的娛樂內容,所以幼兒園在針對戶外空間進行設計的時候需要加倍重視。因此本文結合兒童的心理學特點,重點分析幼兒園戶外空間的設計,以期能夠為幼兒提供更加適合自身發展的娛樂場所。
一、幼兒園戶外活動空間設計的重要性
現階段,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經濟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高,但是與此同時成年人的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也在不斷增加。具現階段我國心理學家所分析的實際情況來看,一般孩子的幼兒期在3~6歲,這也處于幼兒成長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的幼兒一般需要在幼兒園中學習。由此可見,幼兒園對于幼兒的教育屬于第一個階段,這一階段也是最為重要的部分。幼兒園中戶外空間,是幼兒園所有設施構成的一部分,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在幼兒園中主要的活動都在戶外設施中進行。國外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說過,兒童接受戶外游戲是最好的一種社會教育方式。同時也有心理學家表示,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的眼前能夠看到不一樣的世界,能夠在基礎上激發幼兒的創造能力。幼兒園中優秀的戶外設計能夠為幼兒提供游戲的場地,這也是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方式。因此幼兒園中戶外空間的設計對于幼兒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結合兒童心理學進行設計
據調查和研究顯示,幼兒園生活是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最為基礎也是最為重要的階段。兒童心理學主要就是針對兒童心理進行研究,并且在研究的過程中重點揭示幼兒的心理活動特點,還有心理狀態以及思維規律的一門學科。通過對兒童心理學的研究,相關學者能夠了解到幼兒對于戶外活動空間的需求,這樣也能夠對幼兒園的建設進行輔助,以此為幼兒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
1、劃分不同類型的游戲空間
美國的兒童心理學家在分析兒童和游戲之間的關系上看,對于游戲可以分成以下幾個類型:游戲可見,兒童在幼兒園中所玩的游戲有著不同的意義,同樣的不同的游戲方式對于幼兒產生的影響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對于幼兒園戶外活動空間的設計,還需要重點劃分游戲的種類,分區域的為幼兒提供由此場地,這也是戶外活動空間在設計過程中所需要關注的重點內容。
2、關注特殊兒童,給予關懷
很多幼兒園中都不可避免的會接收身體上存在殘缺的幼兒,這樣的幼兒不能夠向別的孩子一樣游戲和娛樂,同時很多孩子會對這一類特殊兒童出現排除的現象,導致特殊兒童無法融入到集體中。甚至有些肢體上存在殘疾的幼兒也無法加入到一些游戲之中。所以幼兒園對于特殊兒童還需要給予更好的愛護,給予更多的關注,這樣才能夠幫助特殊兒童走出陰影。由于每一個特殊兒童的情況都不相同,所以在戶外活動空間設計的過程中,還需要按照兒童的特點,加上比較豐富的色彩和聲音,這樣能夠有效刺激幼兒的神經,保證幼兒能夠適當參與到游戲之中。
3、尊重豐富多彩的設計要素
心理學家任務,幼兒的感覺、聽覺、注意力和記憶以及思維等在這一階段會處于快速的發展期,但是各種感官的發展依然依賴的是幼兒的身體機能是否充分敞開,接受刺激。因此在幼兒園戶外活動空間設計的過程中,不僅僅要給予幼兒豐富的環境,還需要遵循幼兒的興趣。(1)利用植物造景在幼兒園戶外活動空間設計的階段,想要選擇植物種類,還需要首先考慮生命力頑強,便于管理的物種,其次才是靠考慮到植物的功能。兒童對于形狀奇特,色彩鮮明的植物會產生比較多的興趣。因此在戶外活動空間的設計過程中,如果選擇了比較多的植物,會激發幼兒對于大自然的熱愛,同時幼兒在觀察植物的形態之后,也能夠激發幼兒潛在的創造力。這些都是力求為幼兒營造出色彩斑斕的世界,能夠滿足幼兒的天性和活動需求。(2)多使用游樂器械每個人的童年都是一段無憂無慮的時光,但是幼兒階段也是最短暫的,兒童的心靈和世界永遠是最純潔的圣地。所以幼兒所成長的環境也需要保證幼兒的純凈,并且在這樣的基礎上能夠促進幼兒長久發展。因此機械在孩子的游戲中能夠最大程度的鍛煉和發展幼兒的腦力和體力,因此在幼兒園戶外活動空間設置的過程中,還需要了解幼兒心理發展的水平,向幼兒提出最新的要求,并且保證幼兒的發展水平之間能夠相互符合。只要滿足幼兒的各項需求,戶外活動空間都能夠在根本上推動幼兒的心理發展。但是如果戶外活動僅僅限制在秋千和滑梯這種常見的娛樂設施中,幼兒很容易出現乏味的現象。因此在戶外活動設計階段,還需要盡量尋求具有挑戰性和選擇性的游戲器械,同時需要保證器械的安全性,這樣才能夠在根本上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
三、結論
根據以上分析和探討的內容能夠看出,幼兒在幼兒園中生活的時間相對比較長,甚至很多家長由于工作繁忙,把幼兒長期放在幼兒園,所以幼兒園中的各項設施都和幼兒的成長有著直接的關系。本文通過對幼兒心理學的研究能夠看出,幼兒成長階段對于戶外娛樂設施的需求量非常大。幼兒的天性就是游戲和玩耍,因此對于幼兒園戶外設施的要求也非常高。針對幼兒的心理狀態能夠看出,對于幼兒園戶外活動空間,更多的設計依然需要遵循人性化和科學的指導,這樣才能夠在根本上改善幼兒的生活環境,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戶外娛樂空間。因此經過本文的研究,期望能給幼兒園的戶外空間設計提供有效的建議。
作者:于洋 單位:鐵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陳怡,陸敏艷.基于兒童行為心理的幼兒園設計研究——以杭州中泰中心幼兒園為例[J].華中建筑,2015,07:57-60.
[2]王瑋,王喆.參與式幼兒園空間營造設計框架與實踐——基于兒童權利、能力和發展的視角[J].學前教育研究,2016,01:9-18.
摘要:網絡時代的到來催生了新的教育資源生態。面對當下幼兒教師教育資源存在的一系列諸如幼師資源總體缺乏且隊伍參差不齊、區域性之間發展不均衡、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如何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為創造更富有活力的教師教育資源模式提供可能,成為了當下新的探索聚焦點。因此,利用遠程網絡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與再培養,以及教資源管理局域網的建設就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幼兒教師;教育資源
教師教育資源建設是促進教育發展的不二法門,主要包括教師教育內部資源的調整和外部資源的保障機制。教師教育內部資源的調整包括隊伍的重建、教育內容與方法的更新等;外部資源的保障機制是依托于來自社會等所做出的保障措施。[1]網絡時代如何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增強教師教育資源的實力,是推進教育進一步發展的新興動力。
一、互聯網語境下的教育資源生態
網絡新媒體所具有的一系列優勢徹底顛覆了傳統的資源配置方式,使社會邁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首先,新媒體時代,眾多貼吧、微盤、網易等資源庫的發展,更高程度上沖破了地域的束縛,打破了傳統地域的枷鎖,教師利用微視頻進行授課實踐、專業能力、學術研究等的交流切磋。
其次,互聯網技術收集了海量數據,資源傳輸更快。在知識經濟社會,人們獲取信息的類別多種多樣,當然虛假信息也容易漫天飛舞。要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還需要規范安全的網絡資源環境,特別是有關教育的網站要建立更為規范的管理和申請使用制度、完備的資源監管系統。[2]
再次,網絡上的信息即時交流,加速整個資源生態圈的循環更新。它突破傳統網絡媒介的虛擬性,也改變了信息傳播形式的單一性。可以充分考慮不同起點水平、不同學習能力、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習者,必要時要盡量創設分層次的個別化學習環境。同時實現基于互聯網的實時交互,教師可以在網上進行交互式學習,促進整體資源生態圈的大循環。
二、幼兒教師教育資源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一)教師教育資源總體短缺,隊伍參差不齊
近年來,我國幼兒教師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都有積極的變化,但也潛伏著不容忽視的危機。[3]隨著全面二胎政策的下發,公民對學前教育的需求將會持續上漲,進一步導致對學前教育教師需求的增加。教師質量是決定托幼機構教育工作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4]但是現階段仍存在高學歷幼兒教師分布嚴重失衡現象,比如城市高學歷專任幼兒教師占教師總數的百分比明顯高于縣鎮和農村,農村本科以上專任幼兒教師所占百分比長期處于低位徘徊。[5]
(二)師資隊伍區域性發展不均衡
我國一直存在著嚴重的師資隊伍區域性發展不均衡問題,從東部地區到西部地區學前教育的發展水平呈現由高到低的變化趨勢。幼兒教師受到市場機制的基礎調節作用,普遍愿意選擇經濟回報高、工作條件優越的工作崗位,這種向好幼兒園集束式聚攏的現象,使區域之間幼兒教師資源配置形成相當大的差距,進而拉大區域、城鄉的學前教育水平差距,嚴重妨礙了教育公平的實現,對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提出了重大挑戰。
(三)社會對幼兒教師要求高與保障機制不健全的矛盾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人們普遍認可學前教育的重要性,費盡心思擇取優質幼兒園,家長擇園,實為擇“師”。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幼兒教師的待遇普遍偏低,教師培訓、學習的機會和條件未能得到很好保障,待遇、職稱、進修等一系列問題得不到很好解決。[6]且各級政府經費投入差距亦顯著,經濟發達地區、城市的幼兒教育受關注程度較高,經費投入到位,幼兒教師的專業培訓、職稱評定、優秀教師培訓等占有很大的優勢;落后地區和農村,地方政府難以將有限的財力用來發展學前教育,幼兒教師的工資、福利得不到保障,嚴重影響學前教育教師隊伍的健康發展。
三、互聯網背景下教師教育資源建設的新路徑
(一)利用遠程網絡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與再培養
師資是保教質量提升的核心和關鍵,優質教師是促進學前教育發展的內驅力。新時期,“教師專業發展”是我國“教師教育”的核心概念,[7]隨著教師專業進程的不斷加強與加快,規范性與長期性的培訓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利用互聯網積極構筑遠程教育環境,進行幼兒教師專業成長教學資源庫建設。即利用現代的教育技術設備、技術等,對教師進行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與再培養,使沒有教師資格證的一線教師成為合格教師,將合格教師提升為優質教師。視頻培訓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通過網絡虛擬技術實現不同層次教師對教學資源的分享與使用。研修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工作需求選取相應的教學課程,達到直接與專家“對話”的目的,接觸到先進的教育方式與全新的教育理念。[8]既給幼兒教師提供終生培訓學習的平臺,也更貼近教師自身需要,走出統一培訓的“大鍋飯”時代,提高教師培訓效率,擴大其覆蓋面。
(二)教師資源管理局域網
明確政府在發展學前教育中的主導責任,是一國學前教育事業得以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政府對公共服務供給的合法性、正當性、實施效果等問題應該承擔相關責任,是學前教育服務外包的主要負責人,依法落實教師地位和待遇等方面的責任,必須由政府成為主要承擔者。重視保證幼兒園教師的繼續教育的同時,也應保證教師工資待遇,對教師的投入是效用最大也是最長遠的財政方法。
建議對所有教師進行統一規劃,可以形成地方性的或國家層面的教師資源管理局域網,政府統籌管理,完善教師政策特別是編制和待遇政策。可以以當地事業編制幼兒園教師的待遇水平為基準,保障幼兒園教師的工資福利水平,制定以崗位和職級為基礎的統一的教師工資待遇指導性標準,同工同酬,將幼兒教師的待遇作為政府學前教育財政投入的重要工作予以完善,進行財政性補貼。[9]
參考文獻:
[1]邵燕. 論美國中小學教師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分化[D]. 四川師范大學, 2006.
[2]陳柳. MOOC興起對高等教育的影響[D]. 廣西師范大學, 2014.
[3]馮曉霞, 蔡迎旗. 我國幼兒園教師隊伍現狀分析與政策建議[J]. 教育導刊:幼兒教育, 2007(11).
[4]王凌鴻. 西安市民辦學前師資問題及對策研究[D]. 西北大學, 2014.
[5]姜盛祥. 教育均衡視野下我國幼兒教師資源配置問題研究[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1, 24(8):77-79.
[6]龐麗娟, 韋彥. 學前教育立法――一個重大而現實的課題[J]. 學前教育研究, 2001(1):5-8.
[7]劉捷.專業化:挑戰21世紀的教師[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關鍵詞】醫院感染;兒科;優質護理;效果
患者入院當中出現新的感染或離院后不長時間內出現的感染,稱為醫院感染,患者入院以前早就存在或入院時處于潛伏期的感染不屬于此列。醫院感染是衡量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標準[1]。本文選取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6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優質護理措施對降低兒科醫院感染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6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3例。觀察組男31例,女22例,年齡4個月~11歲,平均年齡(5.7±0.2)歲;對照組男24例,女29例,年齡5個月~12歲,平均年齡(6.1±0.9)歲。2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對照組患兒入院后,根據醫囑實施分級護理,并耐心做好三測工作。開展衛生安全宣傳,向家屬或稍大患兒介紹病區規章制度,病房需保持通風,以保證空氣新鮮,室內需打掃干凈,保持整潔,在呼吸病流行季節,需每天對空氣進行消毒。每天3次測量新入院患兒的脈搏、體溫與呼吸,針對3歲以內患兒,根據情況免于測量呼吸與脈搏。患兒體溫在37.5℃之上,每天需要測量5次體溫;患兒體溫在39℃之上,每3h需要測量1次體溫。等到體溫恢復至正常3d之后,每天測量體溫1~2次。嚴格執行消毒措施,防止交叉感染的發生。加強巡視,與患者多交流,了解患者生活與飲食習慣,以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1.2.2觀察組1.2.2.1轉變護理理念增強護理人員服務意識,推進護理工作思路、模式與方法的創新,把功能制護理轉變為責任制護理,從患者入院到離院,執行全程護理與治療模式。包括辦理病人入院手續,開展宣傳教育活動,進行護理治療、檢查與指導,執行消毒措施,辦理離院手續,離院后繼續進行健康宣傳教育與指導等。在執行護理當中及時發現傳染源,減少傳播途徑數量,隔離易感人群。1.2.2.2加強常規護理依據兒科狀況,細化基礎護理標準與方法,除嚴密監測患兒各項指標外,要對以下幾方面的護理進行細化:口腔護理、高危皮膚護理、引流管護理、會陰護理、留置尿管等,從而減少醫院感染的傳播途徑。1.2.2.3提升護理人員溝通技巧,實施人性化服務大多兒科類病癥都有發病突然、變化快的特點;患兒由于年齡小,恐懼醫院與醫務人員,很難配合治療;患兒家屬大多缺少耐心,且擔心焦慮。如此以來,護患交流不順暢,導致患兒與家屬不能足夠信任護理人員,易出現醫療糾紛問題。因此,兒科護理人員有必要保持與患兒及家屬的順暢溝通,了解患兒心理狀況,使用輕柔口吻鼓勵患兒。另外,需要適時把治療方案、醫院感染途徑與預防手段告知家屬。兒科患者多、病種多樣,所以需要囑咐患兒及家屬主動降低探視人員數量,提醒患兒與家屬盡量不去人多的地方[2]。1.2.2.4強化護理知識與技巧安排護理人員學習各類醫院感染法律法規,提升消毒隔離意識,增強護理人員專業知作者簡介:王曉燕,女,本科,主管護師。識技能。根據消毒隔離規定,定期對兒科病房空氣、室內物品進行檢測,用紫外線進行消毒。查房、處理與診斷治療當中,務必洗干凈手,防止細菌通過不同環節進行傳播。1.3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組醫院感染情況比較:對照組兒科醫院感染率為15.1%,觀察組醫院感染率為3.8%,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3.1兒科醫院感染相關研究顯示,導致醫院感染高發的科室之一就是兒科發生因素。兒科的患兒較多,管理難度大,對患兒進行護理時,病癥不同的患兒呆在同一科室內,極易誘發交叉感染,從而引起醫院感染。另外,患兒家屬未能較好掌握相關知識,探視人員過多,感染路徑擴大,整個兒科室內環境狀況下降,增加了醫院感染發生概率。一般來說,兒科患兒抵抗力都不強,易患消化道與急性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這類疾病通常都帶有傳染特性,所以也就增加了醫院感染概率[3]。3.2優質護理“以患者為中心”是優質護理的護理宗旨,為在執行基礎護理與提供專業技術服務的前提下,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開展個體化護理服務。優質護理除了對患者執行生理護理,還需關注患者心理變化,所以,要想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就要提高護理人員溝通技能與專業修養。優質護理要求護理人員對患者生活進行護理,觀察患者病情,進行藥物治療護理,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知識宣教[4]。3.3優質護理可以有效減少兒科醫院感染優質護理強調以患兒為中心,根據患兒與家屬的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護理。大力開展宣傳教育,讓患兒與家屬更多掌握醫院感染相關知識,讓交換玩具、互相串門、隨地大小便等所引起的醫院感染率得以下降。管理好周圍環境,適時對病房空氣進行監測,有效管理室內空氣,定期用紫外線對室內進行消毒,從而減少傳播途徑。針對容易感染的患兒,執行專門性隔離護理,從而減少傳播途徑,提高護理成效[5]。綜上所述,優質護理可以增強護理人員重視醫院感染的意識,開展健康宣傳教育工作,對病房內設備與抗菌藥物實施嚴格控制,以降低兒科醫院感染率,從而較好地提高兒科護理質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繆大宏,張小鷗,全和和.優質護理措施對降低兒科院內感染的效果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3,9(21):2011-2013.
[2]袁春艷.優質護理措施對降低兒科院內感染的效果評價[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23(1):248-249.
[3]馬福霞.優質護理措施對降低兒科院內感染的效果評價[J/CD].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16(10):1871-1872.
[4]陳靜,段娟,李思靜,等.優質護理措施對降低兒科院內感染的效果評價[J/CD].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9(7):1295-1296.
[關鍵詞] 呼吸道感染;嬰幼兒;病原體;間接免疫熒光法
[中圖分類號] R72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03(b)-005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evance ratio and epidemi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gens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Wuhan area, 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Methods The serum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from 22 482 hospitalized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4, and were tested by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for IgMs of 9 pathogens. Results ①12 607 children were positive for the respiratory pathogens, the total positive rate of infection was 56.08%. The higher detection rate of the pathogens were M. Pneumoniae (MP), influenza B virus (FluB),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and adenovirus (ADV), the other pathogens detection rates were low. Among the positive cases, 6317 cases (50.11%) were mono-infections and 6290 case (49.89%) were co-infections. Among the mono-infection, MP was the leading causative agent, and MP plus FluB was the most frequent pathogens combination in co-infections. ②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with IgMs of 9 pathogens in female children were higher than in male children.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children, the positive percentag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ingle infections (P > 0.05), and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infections (P < 0.01). ③Different age group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st frequent ages of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were in infants group (47.75%) and the least frequent ages were in school age group (6.95%). In all age groups, MP was predominan, followed by FluB and ADV, and the rate of respiratory infections was much higher in children ≥1 year old compared with
[Key words]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Pathogens;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TIs)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是導致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一個重要因素,每年約200萬兒童死于呼吸道疾病,大部分來自發展中國家。最近的研究表明,非典型病原體所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可以導致輕至中度,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引起廣泛的關注[1]。目前國內外最常見的非典型病原體包括肺炎支原體(MP)、嗜肺軍團菌(LPN)、肺炎衣原體(CP)以及呼吸道病毒[1],其中,MP、LPN、CP所導致的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占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CAP)的8%~44%[2];而病毒感染所導致的CAP占2歲以下兒童的80%,2歲及以上兒童的40%[3]。本研究對2012~2014年于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就診的22 482例呼吸道感染患兒的檢測結果進行分析,以了解該地區兒童呼吸道感染的流行趨勢,為臨床抗感染及病原體檢測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兒科收治的臨床診斷為呼吸道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患兒22 482例,其中,男14 151例,女8331例;年齡最小為1 d,最大為10歲,平均(3.05±2.22)歲。按年齡分為4組[4]:嬰兒組(
1.2 方法
采集住院患兒靜脈血3 mL,凝血后3000 r/min離心分離血清;當日不能完成檢測的標本置于4℃冰箱保存,次日檢測。分離后的血清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呼吸道9種常見病原體:MP、乙型流感病毒(FluB)、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副流感病毒1/2/3型(PIV1/2/3型)、甲型流感病毒(FluA)、嗜肺軍團菌血清Ⅰ型(LPN-Ⅰ)、Q熱立克次體(COX)、CP的IgM抗體,試劑由西班牙Vircell公司生產,儀器為歐蒙EURO Star Ⅱ型熒光顯微鏡。顯微鏡下出現蘋果綠熒光為陽性,操作按說明書進行。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呼吸道病原體IgM抗體陽性檢出情況
2012~2014年總感染22 482例,其中,MP感染率最高(43.25%,9724/22482),其次為FluB(31.16%,7006/22 482)、ADV(6.84%,1538/22 482)、PIV(5.72%,1287/22 482)、RSV(4.08%,918/22 482),而LPN-Ⅰ、FluA、COX及CP的感染率較低。女性和男性患兒單重感染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多重感染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且女性患兒呼吸道9項病原體IgM陽性檢出率均高于男性患兒。見表1。
2.2 呼吸道病原體不同感染模式IgM抗體陽性檢出情況
22 482例患者血清標本,12 607例(56.08%)為陽性感染,其中,單重感染6317例(50.11%),混合感染6290例(49.89%)。單重感染檢出率較高的病原體主要為MP(30.36%,3828/12 607)、FluB(14.75%,1859/12 607);混合感染,以二重感染最多(34.58%,4360/12 607),其次為三重感染(10.23%,1290/12 607)、四重感染(1.45%,183/12 607),其中,二重感染感染以MP+FluB(26.50%,3341/12 607)多見,三重感染以MP+FluB+ADV多見(4.23%,533/12 607),四重感染以MP +FluB +RSV +PIV多見(0.37%,47/12 607),可見MP是混合感染中最常見的病原體。見表2。
2.3 不同年齡患兒吸道感病原體IgM抗體陽性檢出情況
嬰兒組呼吸道感染人數最多(47.75%,10 735/22 482),學齡組呼吸道感染者人數最少(6.95%,1562/22 482),且≥1歲患兒IgM陽性檢出率高于
2012、2013、2014年呼吸道病原體IgM抗體的陽性檢出率分別為24.75%(3120/12 607)、39.94%(5035/12 607)、35.51%(4452/12 607);不同季節IgM抗體的陽性檢出率分別為14.02%、14.60%、14.38%、13.09%,其中,夏季呼吸道病原體IgM抗體陽性檢出率最高,但春季的就診人數最多。見表4。
3 討論
本研究分析2012~2014年導致嬰幼兒呼吸道感染的病原體,主要為MP、FluB、RSV和ADV,與我國其他地區報道相符[5-6]。病原體IgM抗體總陽性率為56.08%,有28.00%的住院患兒至少感染一種病原體,與國內報道相似[7]。不同年齡組的患兒病原體檢出情況不同,嬰兒組呼吸道感染者人數最多,學齡組呼吸道感染者人數最少,可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患兒免疫系統逐漸完善,對病原體的抵抗力逐漸增強。各年齡組中MP檢出率最高,特別是幼兒組MP感染率最高,為57.65%,提示MP是導致嬰幼兒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原體,與相關報道一致[8-9],應引起重視。MP主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密切接觸或呼吸道傳播。在我國,兒童3歲上幼兒園,7歲進小學,從一個開放的環境(人口數較少)進入到相對密閉(人口數增多)的環境。從結果表3可以看出幼兒組、學齡前組和學齡組MP陽性率明顯高于嬰兒組。臨床上感染MP首先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癥狀,也可引起溶血性貧血、心血管及神經系統等肺外疾病[10-11];且由于臨床抗菌藥物的濫用,導致耐MP比例上升,使呼吸道感染患兒臨床表現更嚴重,病程更長,更易出現肺外損害[12-13],所以對MP的及時檢測和正確治療很有必要。
病毒導致的呼吸道感染也很常見,主要是FluB(31.16%),其次為ADV(6.84%)、RSV(4.08%)。國內外大量研究報道,RSV是導致嬰幼兒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尤其是年齡
呼吸道感染也存在一定的季節性,但在本研究中不是很明顯。夏季病原體陽性檢出率最高,但春季就診人數最多。武漢屬于冬夏長、春秋短,夏天悶熱,冬季冷空氣頻繁,白天夜晚溫差大,濕度大,有利于病原體的繁殖活動[20-22],故全年的呼吸道病原體IgM抗體陽性率相差不大。本研究的對象大部分是3歲以下的嬰幼兒,對氣溫變化不如成人敏感,如不及時加減衣物,很容易受涼或受熱導致呼吸道感染。
總之,本研究從性別、年齡和季節等方面闡明了武漢地區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兒病原體譜,MP是最常見的致病病原體,其次為病毒,兩種或兩種以上病毒混合感染也多見。對就診的呼吸道感染患兒應查準病因,對癥下藥,避免抗生素的濫用。
[參考文獻]
[1] Zhou W,Lin F,Teng L,et al. Prevalence of herpes and respiratory viruses in induced sputum among hospitalized children with non-typical bacterial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J]. PLoS One,2013,8(11):e79477-e79477.
[2] Bordon J,Aliberti S,Duvvuri P,et al. Early administration of the first antimicrobials should be considered a marker of optimal care of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rather than a predictor of outcomes [J]. Int J Infect Dis,2013,17(5):e293-298.
[3] Huong PL,Hien PT,Lan NT,et al. First report on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severe atypical pneumonia in Vietnamese children aged 1-5 years [J]. BMC Public Health,2014,14:1304-1311.
[4] Chen K,Jia R,Li L,et al. The aetiology of community associated pneumonia in children in Nanjing, China and aetiological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age and season [J]. BMC Public Health,2015,15:113-118.
[5] 鄭輝,彭亮,卓廣超.兒童呼吸道感染病原體IgM抗體檢測結果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雜志,2015,25(1):235-237.
[6] 李璐,王玉月,史偉峰,等.常州地區兒童呼吸道感染病原體的流行病學分析[J].臨床檢驗雜志,2013,31(3):233-234.
[7] 王藍鴿.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體檢測[J].中華醫院感染雜志,2013,23(21):5360-5361.
[8] Huang G,Yu D,Mao N,et al. Viral etiology of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Gansu Province,China,2011 [J]. PLoS One,2013, 8(5):e64254-e64254.
[9] 王群,歐維琳,宋曉丹,等.喘息性疾病患兒血清九種呼吸道病原體IgM抗體檢測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3):46-48.
[10] 盧志威,楊軍,王纓,等.肺炎支原體相關性噬血細胞綜合征三例并文獻復習[J].中華兒科雜志,2014,52(10):792-796.
[11] 劉會杰,宋曉.小兒支原體肺炎合并肺外疾病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6):411-412.
[12] 陽愛梅,宋建輝,黃榕,等.11026例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及耐藥情況分析[J].中國當代兒科,2013,15(7):522-525.
[13] 劉艷,劉丹,黃澤智,等.湖南地區4276例急性呼吸道感染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狀況及藥敏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5,33(2):195-196.
[14] Calvo C,García-García ML,Blanco C,et al. Multiple si-multaneous viral infection in infa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Spain [J]. J Clin Virol,2008,42(3):268-272.
[15] 劉春艷,肖艷,謝正德,等.2010年至2012年門診和住院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院比較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2013,51(4):255-259.
[16] 王巧燕,陳黎亞,周楊霄.患兒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體分布及藥敏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雜志,2015,25(4):756-763.
[17] 馮延芳.232例嬰幼兒醫院感染分析與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雜志,2011,21(7):1340-1341.
[18] Siegel SJ,Roche AM,Weiser JN. Influenza promotes pn-eumococcal growth during coinfection by providing host sialylated substrates as a nutrient source [J]. Cell Host Microbe,2014,16(1):55-67.
[19] Wu Y,Tu W,Lam KT,et al. Lethal coinfection of influenza virus and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lowers antibody response to influenza virus in lung and reduces numbers of germinal center B cells,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and plasma cells in mediastinal lymph Node [J]. J Virol,2015,89(4):2013-2023.
[20] 莫蘭.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125例的綜合護理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5,5(11):108-109.
[21] 季偉,陳正榮,郭紅波,等.蘇州兒童醫院住院兒童呼吸道病毒的流行特點及與氣候因素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1,45(3):205-210.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2.086
HOI的發生率可達到8.0%以上, 探視者、醫護人員及環境等因素均可引發HOI。HOI會給住院患者帶來額外痛苦, 導致住院時間延長, 住院費用增加2.9倍左右, 還會對醫療質量產生嚴重影響或造成醫療糾紛, 在醫療護理中應預防及控制HOI, 降低HOI發生率[1]。兒科患者機體組織器官的形態與功能未實現完全發育, 免疫機制不夠成熟, 抵抗能力低下, 抵御HOI的能力較弱, 因此患兒發生HOI的幾率遠高于成人, 兒科也成為了HOI高發科室, HOI發生率約為普通科室的2倍。本文分析了優質護理對降低兒科HOI的影響,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兒科2014年1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69例住院患兒, 患兒家長知曉研究方案, 簽字同意參與, 排除病歷不完整, 不能遵醫囑者。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279例患兒作為對照組, 男165例, 女114例;12歲20例;原發疾病包括血液疾病16例, 骨骼或肌肉疾病25例, 心血管疾病19例, 營養不良、內分泌或代謝疾病35例, 寄生蟲病或傳染病22例, 泌尿系統疾病13例, 呼吸道疾病48例, 消化道疾病21例, 中毒12例, 損傷31例, 神經系統疾病37例。
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90例患兒作為優質護理組, 男181例, 女109例;12歲24例;原發疾病包括血液疾病19例, 骨骼或肌肉疾病28例, 心血管疾病17例, 營養不良、內分泌或代謝疾病37例, 寄生蟲病或傳染病26例, 泌尿系統疾病16例, 呼吸道疾病44例, 消化道疾病20例, 中毒9例, 損傷35例, 神經系統疾病39例。兩組患兒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在兒科醫療工作中運用基礎性護理措施, 如監測患兒的體征指標, 及時送檢標本, 做好日常巡視及查房工作, 了解患兒的睡眠、飲食與康復情況, 針對性護理病情危重的患兒, 執行無菌消毒制度與隔離制度等。優質護理組運用優質護理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三點:① 保證兒科病室采光良好、安靜舒適, 溫度恒定, 及時開窗通風換氣, 定期清潔消毒病房、走廊、門把手、窗臺、治療器械、床頭桌及地面, 對于病房中的空氣, 可采用循環風消毒機進行消毒。做好病區隔離工作, 前瞻性監控可能發生HOI的患兒, 根據病種、病情合理分配床位[2]。設置隔離標志, 執行護理操作時應戴口罩, 接觸患兒前應利用消毒液洗手, 預防交叉感染。②主動向患兒與患兒家長介紹兒科環境與住院制度, 與患兒交流時需根據年齡情況合理選擇語言表達方式, 注意揣摩患兒的心理與情緒體驗, 稱呼患兒時盡量用昵稱或小名, 保證交流過程語言溫柔及陳訴的內容清晰易懂。對于低齡患兒, 可采用撫摸、手勢、眼神、姿態及表情等肢體語言進行交流。采用游戲及繪畫等方法告知患兒禁止食用腐敗或生冷食物, 避免相互交換藥品、零食、食物或互串病房。向患兒家長講解預防HOI的方法, 講解時應采用規范禮貌的語言, 重點宣教飲食衛生、口腔衛生與手衛生知識, 矯正容易引起HOI的不良行為, 確保家長可以積極配合HOI防治工作。限時探視, 避免探視人員過多或頻繁進入病房。③ 根據細菌培養、藥敏試驗結果及患兒的免疫狀態、病理狀態、生理狀態應用抗菌藥物, 切忌盲目使用或無度濫用廣譜類抗生素, 以減少抗藥菌株, 預防二重感染、過敏反應或全身毒性反應。護理時盡量避免暴露患兒的機體組織, 實施吸痰或氣管插管等侵襲性護理操作時, 應避免損傷黏膜組織, 并盡快拔管。
1. 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兒科HOI情況與總發生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優質護理組兒科HOI的發生率為5.86%, 低于對照組的10.3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關鍵詞】 二級醫院;優質護理;成效;分析
優質護理是指以病人為中心,強化基礎護理,全面落實護理責任制,深化護理專業內涵,整體提升護理服務水平。本院為二級醫院,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病人渴望獲得優質的醫療護理服務,醫院護理質量的高低將影響醫院的形象與效益,以至影響醫院的生存和發展。為了進一步強化對醫院臨床護理工作的管理,為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護理服務,我院于2011年4月開展優質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現將具體做法及成效分析如下:
1 開展優質護理的具體做法
1.1 實行責任制,落實整體護理 臨床護士護理患者實行責任制,責任制護理是一種臨床護理制度,其特點是以病人為中心,由責任護士對病人的身心健康實施有計劃、有目的的整體護理。即病人從入院到出院由專人負責全面計劃和實施護理。護士不是醫囑的機械執行者,護理也不僅是對病人機體的護理,而是強調心身整體護理,要對病人的生理、心理、社會和家庭生活等全面了解,以調動病人主觀能動性,使之在生理、心理方面都處于接受治療的最佳狀態,使責任護士對所負責的患者提供連續、全程的護理服務,增強護士的責任感,密切護患關系。
1.2 深化整體護理 深化整體護理做到全面、全程護理患者,注重心理支持,人文關懷。整體護理是一種新興的護理工作模式,護士除了應加強對病人自身的關注外,還需要把注意力放到病人所處的環境、心理狀態、物理因素等對疾病康復的影響因素上。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核心,將臨床護理和護理管理的各個環節系統化的工作模式。以人為中心,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基礎框架,并且把護理程序系統化地運用到臨床護理和護理管理中去的指導思想,整體護理的目標是根據人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適合人的最佳護理。
1.3 夯實基礎護理,細化服務流程 新病人入院后責任護士接待領至病床,進行入院宣教和環境和入院制度宣教。辦公護士為其辦理入院手續通知醫生責任護士處理,并上傳下達醫囑,責任護士進行分管護士宣教和疾病宣教,落實各項醫囑,負責手腳指甲,胡須,頭發,手術部位的清潔與處理,負責術前指導術前宣教。術后責任護士負責患者術后護理,翻身叩背,進行術后活動指導,功能鍛煉,飲食指導,出院前的宣教。做好病人的基礎護理如:口腔護理,會陰護理,管道護理等晚間督促病人洗臉洗腳。確保病人住院期間的生活護理,同時還在深化護理內涵,增進護患和諧等方面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
1.4 強化健康教育 我們繼續規范了出院疾病指導與飲食指導。在出院指導中把病人需要尤其注意的給予強化醒目的提醒如:切忌,切宜把飲食具體到哪一種食物并列出名單等。術前術后宣教我們采取集中宣教配以實物如:胃管,鎮痛泵等,配以動作演示取得了良好的宣教效果。為病人術后恢復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我們開陪人會宣教洗臉洗腳,剪指甲,為病人擦身,洗頭的好處倡導能自理的病人進行自我衛生處置,能家屬協助的家屬積極協助,護士需要督促協助的護士及時督促與協助。
2 成效分析
開展優質護理服務不單是一種形式,而應加強考核評估,把責任制護理、基礎護理等各項要求落到實處,讓患者切身感受到優質護理的明顯改進與變化。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后,病人懂得了怎樣服藥,管道護理的注意事項、功能鍛煉、飲食治療與預防等,患者的遵醫行為提高了。另外增強了護士的責任感,護理人員的工作主動性提高了,護理質量均有所改變。通過本院開展優質護理,深入分析了優質護理帶來的護理成效,總結優質護理在二級醫院中的具體做法,從而優化護士人力資源配置,加強對護理人員的素質培訓,轉變護理服務理念,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強化“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努力使護理工作做到“貼近病人、貼近臨床、貼近社會”。
參考文獻
[1] 王志華,田風華.實施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的實踐與體會[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1(01).
【關鍵詞】嬰幼兒靜脈輸液 外滲的原因 外滲的護理
兒科靜脈輸液外滲是兒科護士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的護理問題,一旦發生,如果不采取積極正確的措施,將會發生嚴重的后果。預防靜脈輸液外滲可減少患兒痛苦,減少護患矛盾,防止護患糾紛,避免護理差錯事件發生 [1]。所以認真分析發生靜脈輸液外滲的原因,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及相應的護理對策,具有重要的意義。
1 靜脈輸液外滲的原因分析
1.1患兒因素
嬰幼兒由于哭鬧、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長都很緊張,無形中給護理人員增加了壓力,給靜脈穿刺增加了難度。在輸液過程中小兒天性好動,難于固定,易發生外滲,一旦發生外滲又難于表達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兒外滲多于成人,嚴重外滲也多于成人。
1.2疾病因素
休克、嚴重脫水、病危的患兒,由于微循環受損,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發生外滲。
1.3藥物因素
①高滲液及陽離子溶液:50%葡萄糖注射液、20%甘露醇、10%葡萄糖酸鈣、10%氯化鉀等;
②靜脈高價營養液:氨基酸、脂肪乳等;
③血管活性藥物:阿拉明、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
④pH值較高的藥物:5%碳酸氫鈉、11.2%乳酸鈉等。
1.4技術因素
護理技術缺陷造成外滲的情況:
①沒有經驗,對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
②沒有定時巡視靜脈通道。
③護理人員知識缺乏,對藥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④使用鋼針。據有關文獻報道鋼針外滲是留置針的2倍。
⑤用敷料覆蓋穿刺部位,影響外滲的觀察。
⑥在遠端小靜脈用力推注藥物。
⑦使用輸液泵,在一個部位長時間輸液。
⑧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2 靜脈輸液外滲的護理
2.1靜脈輸液外滲的處理原則
(1)促進液體重吸收。
(2)使用拮抗劑藥物效應。
(3)滅活外滲藥物的毒性。
2.2靜脈輸液外滲預防
2.2.1選擇合適靜脈
正確地選擇靜脈,有計劃地使用靜脈,一般由遠端到近端,盡量使用留置針。淺靜脈頭皮留置針為BD公司生產的22、24號靜脈留置針,按BD公司建議,套管針留置時間為3~5天,5天應作為常規套管針留置時間[2]。
2.2.2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
加強基本功的訓練,提高靜脈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力求一針見血,穿刺時避開關節,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針頭,采用保護性約束,向家長宣教正確的照顧方法。已發生外滲者不在此處遠端再做穿刺,同一靜脈盡量避免多次反復穿刺。
2.2.3加強責任心,多巡視
特別是危重患者,巡視時要檢查輸液部位;輸液過程中患兒出現哭鬧,一定要檢查注射部位,發現藥物外滲如果是高危藥物,立即更換注射部位;輸注容易引起組織壞死的藥物時,要進行床頭交接班。
2.2.4掌握藥物的性能、特點及使用的注意事項
注意輸入藥物的濃度及速度,持續輸入多巴胺、間羥胺時,應用留置針建立2條靜脈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組織壞死。用甘露醇時局部熱敷或提高藥物的溫度,使血管的通暢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藥物時必須確保針頭在血管內才能滴入藥物。
2.2.5做好患兒家長的宣教,交代使用留置針的好處、保護留置針的方法
在輸注高危藥物時要向患兒家長宣教,如果出現注射部位疼痛、腫脹、患兒哭鬧,應及時向護士報告。
3 護理對策
3.1大范圍外滲
輸入的藥液為刺激性大的藥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動,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鎂或95%的酒精持續濕敷,配合理療,局部封閉,亦可用相對應的藥物相拮抗;如縮血管藥物多巴胺、間羥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外滲,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鈣劑可用50%的硫酸鎂、山莨菪堿(654-2)濕敷,也有介紹說可用馬鈴薯、生姜外敷。
3.2小范圍外滲
①外滲的藥液對組織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輔助治療的藥液,可以用濕熱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鎂濕敷,腫脹很快就會消退;如果所剩的藥液不多,可以一邊觀察,一邊濕敷,如不再繼續外滲,可以堅持到輸液完成。
②輸入的藥液為血管活性藥,局部腫脹雖不明顯,但發紅、蒼白、疼痛明顯的,必須立即更換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續濕敷,紅腫也會很快消失。
3.3藥液外滲引起局部水皰 水皰小未破潰的盡量不要刺破,可用無醇碘伏外涂;水皰大的,碘伏消毒后用無菌注射器抽去水皰里的滲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介紹用雞蛋清外敷的。
靜脈輸液外滲雖然是一臨床上常見的護理問題,但若發生在關節處,范圍大,藥物刺激大,組織壞死嚴重,給患兒造成嚴重后果,將引發醫療護理糾紛。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預防和處理靜脈輸液外滲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 考 文 獻
經研究發現: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改變了單調的學習方式,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進一步優化了師生的教育教學過程。同時,存在一些問題: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體(包括網絡媒體)資源,豐富他們的教育教學內容?如何給孩子提供更利于發現和探索的空間,讓他們在開放的教學模式中獲得收益……
關鍵詞 教育資源 教育模式 創新
一、開發和利用信息技術環境下多媒體教育資源、互動型資源
我們認為:基于計算機技術基礎上的多媒體資源和互動型資源,應是可以為幼兒提供友好的交互功能,用擬人化形式、多彩的畫面、悅耳的音樂,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寓教于樂,融健康、語言、科學、社會、藝術于一體,把枯燥的學習變成快樂的游戲,使幼兒感受藝術之美,為幼兒營造充滿情感,如臨其境的氛圍,多方位地刺激幼兒的感官。
因此,我們老師就運用這樣的教育資源來吸引幼兒,讓他們活動中感覺到趣味性,從而激發他們的活動興趣。一方面,我們開發和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網絡優勢,使多媒體教學課件的應用和網絡的應用有機結合,以實現教學資源的有效配置,增強資源的多樣性和智能性,并將其運用到五大領域中,發揮其特有的資源效應。
(一)語言領域
在語言活動“小動物找工作”中,以往是用圖片進行教學,畫面是靜態的。現在,我們運用多媒體制作各種活潑有趣的動物形象,配上動聽的音樂,充分調動了幼兒的興趣,活躍了幼兒的思維。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在:小鴨、小羊、小螃蟹、小貓等小動物開始找的工作是否合適?它們應該換什么工作,為什么?森林里,還有許多小動物請小朋友幫忙找工作……等情景問題中,幼兒興趣非常濃厚。
(二)科學領域
在科學活動“活動的身體”中,讓幼兒理解頭、嘴巴、手、腳、膝蓋等外部器官的動是比較容易的,只要讓幼兒動動頭、動動嘴巴、動動手、動動腳、動動膝蓋就能理解并掌握這些外部器官是可以動的。但要讓幼兒去理解那些內部的器官變化,很抽象,幼兒難以理解,是個難點。于是,我們用電腦設計動畫,豐富了幼兒的知識,這種形式便于幼兒理解,突破難點。
(三)健康領域
如在幼兒學健身操的時候,我們用一只小雞跳健身操的FLASH動畫做演示,老師和幼兒一起跟著跳,看著生動可愛的畫面,和著悅耳活潑的音樂,幼兒不僅樂意參與近來學,而且學會、學好的速度明顯比平時只有老師示范的快,而老師也可以抽出身來糾正幼兒的動作,大大節約了教學時間卻得到了更好的效果……
(四)社會領域
如在“虛擬超市”游戲中,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各式各樣的貨物(圖書、衣物、水果、玩具等),并嘗試購物的過程,學會簡單的錢幣換算。孩子們在人機互動、多種感官參與的過程中呈現最佳的學習狀態,并對認知對象產生強烈的熱情,誘發內趨力,獲得知識信息。
(五)藝術領域
如“有趣的臉譜”游戲,提供給幼兒不同式樣的眼睛、鼻子、嘴巴、頭發等,幼兒通過鼠標的操作拼擺出自己喜歡的臉譜造型。這些都培養了幼兒的設計、創新能力。幼兒的成長需要不斷獲取新的信息,有趣的游戲生動的活動能激活幼兒的思維,把幼兒帶到未知領域,促進認知和創新意識的發展。
二、應用和探索信息技術環境下開放課堂教學模式和“探究-發現”模式
開放課堂教學模式 以“開放型”為切入點,克服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從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入手,不斷激發孩子的活力,引導孩子的理解、認知、探索、發現、想象和表現,給孩子留有積極思維的空間和時間,充分發揮孩子學習的主動性,思考的獨立性,培養孩子的自主創新能力。
“探索-發現”模式中,教師圍繞一定的問題為孩子提供一定的材料,引導孩子經過自己的思考、探索,發現所要掌握的知識的教學方法。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通過問題來激起孩子的求知欲,活躍孩子的思維,讓孩子形成學習的動機,讓孩子興致勃勃地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這兩種教學模式都體現了“以兒童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活動中,教師由傳統的主講者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突出了孩子的主體地位。因此,我們積極運用這兩種教學模式,同時探索著:如何使模式更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
(一)研究設計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系列軟件
在電腦軟件提供的探索環境中,孩子動腦加動手,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發現,親自體驗創造經歷,使所學的知識內化為一種穩定品質,從而培養孩子的創新素質。在這方面我們做了一些工作。如我們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選取了孩子們熟悉和想要了解的生活在水、陸、空各個層面的動物,把它們布置在不同的場景中,制作了“動物的家”系列軟件。在具體活動《制作動物名片》中,提供給孩子的就是這樣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你想了解哪種動物,只要在畫面上點擊它就可以了。進入每個動物的單獨頁面,你可以聽聽它叫的聲音,看看它的生活習性,還可以進入知識庫回答森林爺爺提出的百科問答……這樣一個學習的空間讓孩子有了更多的自主性,更多的探索性,也進一步地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二)借助開放、交互的環境,突出動態過程
“熱情與好奇”是人賴以生存的兩大因素。孩子對待新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且富于想象,而這恰恰是創造力發展的基礎。在科學領域的教學過程中,抽象的數學表達和模糊的科學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思維,而學習過程中不能及時得到反饋勢必會影響孩子求知的熱情。這里,我們借助電腦的高速運算,通過參數的連續變化,使原來抽象的數學表達和模糊的科學概念理解變成形象直觀的動態圖景,這往往可以啟發孩子發現問題、展開想象和大膽猜想,從而激發創造性思維。數學游戲軟件《聰明屋》和科學探索軟件《十萬個為什么》就是如此,它們給注重的是與孩子在電腦提供的動態、開放、交互的環境中,通過人機互動,使得孩子的思考得到及時反饋;通過孩子的動手實踐,使得他們又有新的發現,從而使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滿足和加強。
(三)發揮網絡優勢開展探究活動
電腦的應用已經對傳統的教學產生沖擊,而英特網的發展正引發教育的革命,它正成為孩子們學習的第二空間。豐富的思維活動素材和各種免費的工具軟件構成了一個開放的大課堂,體現著“資源共享”的新理念。
電腦加網絡的環境使孩子活動更具選擇性。通過資料查詢、合作學習、探究發現等開展的活動,有助于培養孩子自我探究和獨立學習的能力。如在《動物的躲藏》活動中,不同動物都有其獨特的躲藏方法。如何讓孩子發現并理解,這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于是,我們利用網絡的功能,把收集來的資料利用圖片、聲音和錄象等形式按類別進行了整理。在孩子們探索發現的過程中,自己來尋求想要了解的答案,找到自己想要知道的“為什么”。在這里,我們把電腦和網絡的功效發揮出來,真正實現它在活動中輔助孩子們學習的金手指功能,一個“點石成金”的金手指。
結束語
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奠定了信息技術與幼兒園課程整合的基礎,實踐中,我們嘗試尋找信息技術與幼兒教育的結合點,讓幼兒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培養教師信息應用能力;豐富適合幼兒園教育的網絡信息。開辟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育資源和教育模式的創新。通過一年多的研究,我們在活動的過程中發現了不少的問題,如孩子的主體性如何在師生互動型課程中更好地體現,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活動開展時與傳統教學模式間的沖突等問題引起了課題組的注意,在今后的課題研究過程中,將調整方案,解決有關問題。
參考文獻
1.葉 平.探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創新教育.2002年1期
2.祝智庭主編.現代教育技術──走進信息化教育.2001年版
3.高文主編.現代教學的模式化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