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奧運經濟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奧運經濟宏觀經濟商機
隨著奧運會腳步的臨近,國民經濟發展的脈搏跳動得更加有力。“奧運經濟”一詞也成為大眾耳熟能詳的詞匯。毋庸置疑,四年一度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奧運經濟已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形式之一。擴大品牌效應、實現結構優化升級,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實現創新發展,已成為每個企業、每個行業、每個城市在奧運中追求的目標;正如奧林匹克精神所言:“更高、更快、更強”。
歷史上曾經有過類似于“奧運經濟”的詞,叫“奧運景氣”,韓國和日本因為舉行過奧運會,曾經出現了奧運景氣。與此對應的一個詞叫“奧運泡沫”,指在景氣過后對有些國家的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它在舉辦過奧運會的國家出現過。“奧運經濟”、“奧運景氣”和“奧運泡沫”都是值得討論的問題,北京申奧成功之后,更應該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討論,不僅從微觀商機的角度,而且從宏觀經濟管理的角度來思考這些問題,才可能更全面、更平衡。
一、奧運經濟和宏觀經濟的關系
奧運會本身會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其積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它對于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宏觀經濟的增長有3方面的積極作用:
1.奧運會能夠增加內需
現在全球經濟處于下滑階段,生產過剩而需求不足,通貨緊縮壓力大,投資機會不足,IT泡沫的破滅和“9·11”事件加劇了這種態勢,估計全球經濟在近一兩年內不會明顯復蘇,美國經濟也可能長期低迷。在中國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全球經濟下滑的情況下,增加了一部分新的需求,對宏觀經濟的增長是一個重大的事情。當然,這部分需求對中國經濟的作用也不可高估,因為它在中國經濟中所占的比例太小,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不會太大。日本舉辦奧運會的時候,東京的基礎設施、場館建設在整個經濟中占很大的比重;韓國更是這樣,因為漢城占韓國經濟比重很大。由于北京占中國經濟的比例不是太大,所以奧運會產生的直接和間接需求不會造成很大的景氣。
2.信心的增強對經濟增長非常重要
對于經濟的增長來講,最重要的是信心的增強。申奧成功以后,很多媒體的分析報道中有一個大的因素沒有提到,即中國人自己和外國投資者對投資的信心的增長,這種信心是整個經濟景氣的重要因素,因此申奧成功有利于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有利于投資者看好中國市場的前景。
3.促進中國與國際接軌
一套規則實際上是一套法律制度,與加入WTO一樣,舉辦奧運會要與國際規則接軌,不僅僅是體育競技,商業也要按照國際規則來進行。規則和體制的建立,不僅能克服短期需求不足的問題,而且對中國經濟也有長遠的影響。從這個角度講,現在研討奧運經濟時應該把它的規則作為重要的研究內容。
二、奧運帶來的商機
1.加大廣告開發力度
體育要想成為一個經濟產業,就必須成為成為盈利的事業。目前來講,體育經濟的資金來源主要還是贊助。從商業角度看,贊助是廣告效應。因為人們對體育有很大的關注,所以做廣告業是能盈利的,商家可以得到很大的廣告收益。從這個意義上講,廣告收入確實是體育產業收入的一個渠道,還需要加大開發力度。
2.讓體育成為由參與者付費的事業
人們在吃飽喝足以后的健身、娛樂已成為生活和消費的一個組成部分,體育能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因此人們愿意為它付費。這筆付費包括間接的付費(廣告付費)和直接的付費,應該是體育產業盈利的來源。
三、值得注意的問題
1.提高奧運會后場館的利用率
由于大型體育競技活動的頻率比較低,這就涉及一個場館利用率的問題。有的城市歷史上只舉辦過一次大型的運動會,很多場館在相當長的時期里只有很少的幾次利用,如何使它有收入流是一個問題,這是體育經濟里面要研究的非常重要的問題。2.提高奧運經濟建設的透明度
從制度建設的角度來講,存在一個怎么使這次奧運經濟辦得更加透明、公正、減少腐敗的問題。由于奧運會是一個很大的商業投資機會,涉及大量的公共工程,在和國際接軌的過程中,如何使投資體制更加完善、使公共投資體系更加完善是一個問題。
3.防止奧運泡沫經濟
奧運經濟在中國不像日本、韓國包括澳大利亞那樣占很大的成分,但也要注意避免“奧運泡沫”。因此要現在開始做計劃,把一些奧運所需要的投資在時間上拉得開一點,不要等到2007年和2008年集中投資,這樣整個奧運期間經濟都會比較平穩,特別是目前全球經濟不景氣這一兩年,可以多做點事情,進行有關場館和道路、基礎設施建設。
4.正確處理奧運經濟和其他經濟的關系
關于公共基礎設施、體育設施和旅游設施,存在一個如何應付大型活動和日常經營的關系問題。北京作為特大城市,本身有一些設施,到舉辦奧運會的時候有大量的一次性需求。開始規劃時,應該把中國長期的經濟增長和旅游事業考慮進去,把北京市作為一個新興的大都市和旅游中心的特殊地位考慮進去,避免盲目投資,互相參照,做出長期、合理的商業投資的決策。
參考文獻:
[關鍵詞]奧運經濟體育產業中國
一、我國體育產業化的現狀
1.體育的產業化發展不很樂觀。我國體育產業化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相繼推出足球、籃球、排球聯賽等職業賽事,組建了大量的職業俱樂部。然而,球市不旺,俱樂部自身造血功能差,與發達國家和體育產業健康發展還相差很遠。據統計,美國每天有5家健身中心開業,全國參加健身活動的體育人口高達60%以上。而我國體育產業的經營收入微乎其微,許多俱樂部入不敷出,經營困難,舉步維艱。
2.外資競爭的巨大壓力。加入WTO后,我國體育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中,已有400家在華投資。全球體育用品企業產值前10名全部進入中國,年產值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都已進入我國市場。迄今為止,這些公司幾乎占領了我國高檔體育用品市場。作為全球范圍內的朝陽產業,體育產業回報豐厚。面對奧運這塊大蛋糕,如果國內企業再不迅速搶占市場,外資很快就會全面占有,無疑會給初起步的中國體育產業帶來巨大的壓力。
3.中國體育產業的機遇。除了奧運會這個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體育企業還面臨著以下機遇:一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體育運動意識越來越強,健康投資、體育消費將越來越多;二是出于崇尚體育明星的心理,人們愿意花錢看自己喜歡的體育明星的比賽;三是體育產業是新興產業,屬于朝陽產業,是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緩解體育需求增長與國家財政撥款不足的矛盾,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把體育納入第三產業,并已用產業政策的杠桿,吸收社會資金,引導個人消費,促進體育事業的發展。
二、奧運經濟與體育產業化的互動
1.加速我國的體育產業化進程。奧運會是當今世界上最具國際化的盛會,承辦國的政府、組織和企業要與多個國際組織和眾多跨國公司進行業務往來和商業談判。因此,從申辦到實際運作的全過程都必須按照國際慣例來操作,即以信用為基礎,以契約管理為手段,進行商業化運作.這樣的操作要求舉辦國政府、組織和企業調整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管理和運作方式,從而為我國體育真正走市場化道路,采用國際上通行的市場運作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推動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奧運會的市場化運作無疑為全球體育產業的發展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只要運作得當,2008年奧運會不僅可以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力助推器,更將是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火車頭。3.“奧運泡沫”問題需要體育產業化來解決。奧運會4年才一次,很多場館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只有很少幾次的利用,大量場館的閑置,占用了大批資金,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如果經營不好,將給舉辦國、舉辦城市造成巨大的財政負擔,因此要處理好應對大型活動與日常經營的關系問題.以直接投資為主要特征的奧運經濟對經濟的推動作用越大,在奧運投資周期結束后,對主辦城市和主辦國的經濟帶來的沖擊就越大。奧運經濟的這一特性在國外被稱作“低谷效應”。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辦法就是體育產業化,通過戰略規劃周密實施,既要避免奧運經濟過熱,防止出現“奧運泡沫”,也應通過先期預防和后期預防,把“低谷效應”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三、實現體育產業與奧運經濟雙贏的對策
1.制定體育產業化和奧運經濟發展戰略。奧運周期一般為12年左右,我們將其分為奧運前期、當期、后期三個階段。前期戰略包括場館建設、服務公共設施建設、資金的籌措、贊助商的選擇等前期籌備工作。另外,還包括制定適宜的奧運市場開發戰略。奧運市場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對這個市場如何開發、包裝、銷售應盡早做準備,多借鑒國外成功的經驗模式和運營機制,并與我國的體育產業化戰略相結合;當期戰略在奧運會召開的前后幾年,主要涉及與比賽有關的事宜,包括體育器械、體育設備的選購、比賽的組織、門票彩票的銷售、電視轉播權及廣告的銷售、奧運紀念品的開發與制作等,應盡可能按照市場化模式來運作;后期戰略在奧運會結束后的幾年內,應充分發揮奧運會這個動態的、極具號召力的“人文旅游品牌”的價值,在奧運會結束后的1年~2年里可充分借助奧運余溫來吸引國內外旅客旅游、觀光和度假。
2.轉變體育產業的發展模式。加速體育產業與資本市場的融合。我國目前的體育產業在很大程度上屬于“政府管理型”,體育經費的來源是“行政撥款型”,這無疑限制了體育產業的發展。要從根本上解決體育產業化經費不足的問題,必須將體育產業與資本市場對接,讓體育產業進入資本市場,從而提高體育產業的融資能力。
強化品牌意識,擴大國際影響雖然我國體育用品產業發展很快,但真正屬于國際品牌的卻寥寥無幾。面對奧運會龐大的市場份額和眾多跨國企業集團的競爭壓力,中國體育用品企業必須推出自己的民族品牌,力爭較大的市場份額。同時,也可使本國企業借助奧林匹克市場營銷計劃,推廣企業形象和品牌。
加強人才培養。成功舉辦奧運會需要一大批既懂體育專業、法律,又懂經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體育產業也必須大力發展這方面的人才,我國的體育市場還很不成熟,這方面的人才還相當匱乏,要想使我們的體育產業走向世界,加大人才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提高市場意識。搞好奧運營銷中國體育產業一定要借助奧運會這一契機,加大體育營銷力度,以尋求更多贊助商加盟,增加體育產業的產值。我們已提出了“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的概念。應通過奧運會的舉辦,系統總結我國體育營銷方面的經驗,繼往開來。
總之,奧運經濟與體育產業化相得益彰,互為推動,互為促進,那么,在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的體育事業發展就應把兩種戰略放在一起考慮,共同開發,共同發展,從而實現二者的雙贏。
參考文獻:
[1]張玉超李紅衛:2008年奧運會對北京經濟發展的影響.體育學刊,2002.9
奧運經濟影響主要是通過收入與支出、投入與產出實現的。舉辦奧運會的支出就是對舉辦城市的經濟投入
根據中國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分析測算得出,北京奧運會每年為我國GDP增長貢獻0.3%-0.5%
經過100年發展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已經發展成為人類有史以來出于和平目的規模最大的活動,奧運會已經具有全球性、持續性、綜合性、超大型化、文化內涵高、籌辦時間長、投資巨大、參與人員眾多和競賽水平高等特點。它已成為一項具有巨大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綜合效應的令人矚目的活動,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輿論及商業集團廣泛的關注。奧運會的影響已經超過了現今任何一項其他社會文化活動。
為什么1984年以后辦的奧運會能獲得眾多國家的青睞,究其原因,舉辦奧運會能獲得很多的資金、人員和物資等方面的收入.但舉辦奧運會收入巨大的同時,舉辦奧運會所需要的支出也非常巨大,舉辦城市少則十多億美元,多則近百億美元的花費。奧運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多元化的綜合現象,在國際的發展也凸顯其重要性及前瞻性。
從傳統的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角度看,奧運會的經濟影響是一種需求沖擊,即奧運會引發對基礎設施投資、旅游出口、電視音像出口、商業貿易等需求的變化,通過直接效應和乘數效應影響主辦地的產出、收入和就業水平。不過,這種沖擊是短暫的,尤其是會在奧運會舉行期間集中爆發,形成需求的“峰聚效應”。
一、北京奧運會對北京市及中國經濟產生的影響因素有哪些,影響力究竟有多大?
奧運經濟影響主要是通過收入與支出、投入與產出實現的。舉辦奧運會的支出就是對舉辦城市的經濟投入。奧運會對舉辦城市產生經濟影響的大小與對奧運會進行的投資大小關系密切,在邊際成本內,投入越大,產生的經濟影響越大。
在通過對成本和收入預算體系分析得出:如果支出不包括基礎設施方面的花費,則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收益,而如將舉辦城市基礎設施方面的花費計入舉辦奧運會的花費,奧運會所獲得的經濟收益就會降低,甚至出現虧損,此時奧運會所帶來的經濟收益比人們通常預計的要小。
分析奧運會的收入來源、比例、支出去向得出,國際奧委會對舉辦城市的資助是按一定比例進行的,而組委會自身的收入具有很大的彈性,因此從組委會的管理及效率入手即可增加收入。
從舉辦奧運會獲得的收入來源將舉辦奧運會的模式分為:政府投資為主的模式;完全依靠市場營銷收入的模式;依靠市場營銷為主,政府投資為輔的模式。根據洛杉磯奧運會、蒙特利爾奧運會和巴塞羅那奧運會等工程支出多少,借鑒北京在舉辦2008年奧運會在增加收入、減少支出、擴大影響、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以避免更多的問題。
探討奧運會的經濟影響機制顯示,奧運會首先作用于主辦地的支出、形象和技術,然后通過經濟系統中的互動機制最終體現為產出、收入、就業和經濟增長的變化。根據對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和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經濟影響研究表明,奧運會經營盈利、凈經濟效益為正;奧運會經濟影響的絕對數值較大;奧運會經濟影響的強度數值不大;奧運會受益產業比較集中;奧運會促進主辦城市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奧運會經濟影響效果存在著差異性。
筆者根據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歷屆奧運會的入境旅游效應顯示,奧運會的入境旅游效應比較明顯,相比之下國內旅游并不突出;奧運會旅游活動主要基準在主辦城市和地區,區域擴散效果不突出,從數值上看奧運會旅游效應的強度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樣大;但奧運會對主辦地形象具有比較好的改善效果;對奧運會旅游和經濟影響的預測應該保持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奧運會對舉辦城市產生的經濟影響包括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正面影響中,直接影響包括促進舉辦城市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就業增長,相關產業發展,投資環境改善等;間接影響包括提高人力資本,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等;負面影響指體育設施閑置,城市非受益人群生活受損,社會額外支出增多等方面。
二、奧運經濟使京津冀區域經濟增長比例達1.23%,為我國創造210萬個就業機會。
奧運會對京津冀區域增長的途徑表現在經濟聚集效應的影響。經分析得出,北京奧運經濟所產生的規模經濟的作用,表現在對京津冀區域出口的擴張帶來經濟的聚集,新的企業和勞動力將被吸引到這個區域。這將致使區域經濟的成本降低,從而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為隨著集聚效應的增大,京津冀區域的經濟成本轉而回升,從而又產生經濟活動向其他地區轉移的“擴散效應”。
從這個角度分析北京奧運經濟的動態性區域經濟影響得出,主辦城市北京由于舉辦奧運會產生“溢出”性的需求效應,北京由于經濟和社會成本的上升,從而向河北、天津地區擴散經濟、旅游和交通活動,經濟會因此增長1.23%。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財政局統計的2000年悉尼奧運勞動力市場需求變化顯示,主辦奧運會對勞動力有很大的需求。結合中國的情況,目前的多數失業屬結構性失業而不是周期性失業,根據北京政府對奧運經濟體系中供給方面的因素,以及奧運經濟對勞動力市場的供給彈性考慮,在面對奧運會積極的短期需求沖擊時,就業數量的提高程度會更大,至2008年為止,奧運經濟為中國累計提供210萬個就業崗位。這210萬個就業機會一是通過奧運會所需工程建設以及在奧運會之后永久使用需要專人管理、運行等所帶來的就業;二是通過舉辦奧運會極大地改善北京城市基礎設施和環境能為城市吸引更多的新投資以及旅游,這些投資和旅游將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三是通過舉辦奧運會使參與奧運會工作的北京市民為舉辦奧運會需要進行相應的教育、培訓,從而提高人力資本,增強了競爭力,從而增加了就業機會。
三、北京奧運會為中國經濟增長0.3%-0.5%,為北京經濟增長2%。
根據北京2008年奧運會申辦報告的財政預算,北京奧組委預算支出16.09億美元,預算收入為16.25億美元,盈利0.16億美元,非組委會預算中,沒有奧運會也將發生的非組委會支出項目包括環境保護、公路鐵路交通和機場建設費用,合計123.85億美元;而因奧運會而發生的非組委會支出項目包括體育場館和奧運村,合計18.71億美元;非組委會預算支出(城市、地區或國家政府以及私人投資)總計為142.56億美元。這樣,奧運會相關總支出為158.6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12億元人民幣。
最近,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指出,僅北京市的奧運投資就達2800億元,其中64%用于基礎建設。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則預期北京奧運經濟在未來7年里北京投資和消費市場的總需求將超過30000億元人民幣。
奧運會所帶來的經濟沖擊(投資、消費、出口、政府債務等)能夠創造更多的勞動力和產出需求,從而促進國內就業和國民收入在數量上(而不是長期增長率)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