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環境管理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東莞市位于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北部,北接廣州、南連深圳、毗鄰港澳,地處穗港經濟走廊中間,是穗港水陸交通的必經之路。古代因地處廣州之東,境內盛產莞草而得名。全市陸地面積246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5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15.95公里。東莞屬珠江、東江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有豐富的土地、森林資源。東莞瀕臨南海,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這里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3.3攝氏度,年均降水量2042.6毫米。地勢自東往西傾斜,大部分為丘陵臺地和沖積平原,依山傍海,海岸線115.98公里(含內航道);既宜于發展糧食生產,又有利于發展經濟作物。東莞是我國傳統的農業高產區,盛產水稻、及香蕉、荔枝、龍眼、菠蘿、橙、柑、桔等嶺南佳果,水產資源也十分豐富。改革開放以前,東莞的水清田肥,熱帶海洋性的環境優美動人。然而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東莞的經濟迅速發展以優美的環境為代價,致使環境問題日益惡化。廢水、廢氣、廢渣,酸雨等等各種各樣的污染在近年來越來越凸顯。東莞成為了廣東省污染最嚴重的幾個城市之一,甚至這場環境危機已經影響到了東莞市的經濟發展和國際形象,更是影響到了每一個東莞市民的日常生活乃至生存,原先的一些農牧業也都受到了很大的打擊!日益惡化的環境局勢,引起了廣大東莞市民和市政府的重視,從而不得不正視環境日益惡化的問題。
二、東莞市的環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工業的快速發展,勞工的大量涌入不僅給東莞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應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環境問題。大氣污染加劇,水質污染嚴重,生活垃圾過多和處理不當等環境問題都嚴重的制約著東莞的后續發展。
(一)環境治理規劃不足,工業缺乏合理布局
在東莞發展前期,沒有充分考慮到工廠會給環境帶來巨大破壞,大部分工廠建設在江、河、海旁邊甚至是河流、江的上游,這些工廠的生活垃圾、污水、和工廠廢料的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河里面,嚴重的污染了水源。這些污染水源的企業大多是一些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的從事塑膠、五金、漂染、電鍍的企業,其自身的力量解決三廢排放問題是不可能的,而東莞市建設過程當中,對于三廢的防治和污水、廢渣、廢氣的處理方面工作做的太少,以至于眾多河流湖泊被污水污染,大小河渠都伴隨惡臭,街頭河邊垃圾成山,大氣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濃度居高不下!
(二)產業結構不合理性
東莞的經濟發展模式粗獷,在前期雖然是靠著數量上的優勢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但是總體的產業結構很不合理!2009年東莞三大產業比例分別為0.3:52.8:46.9,污染嚴重的第二產業在東莞市占據了最大的比重。而東莞的這類企業主要是電鍍、飄然、皮革、造紙等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污染重,的企業。而且這三十年來,這些企業的技術和設備更新換代都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腳步,致使能好居高、污染加重,三廢排出量越來越多!而切之前政府對于這類企業的整治和引導力度不夠,任其發展,致使東莞市的污染底子厚重,治理的難度非常之大!
(三)企業市民環保意識淡薄
東莞城市化越來越快,工業體系越來越完善,然而過快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必然帶來許許多多的問題。例如,最普遍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人們的意識和素質跟不上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企業獲得的利益多了,卻忽略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企業廢氣,污水等未經允許亂排亂放。載有水泥,泥沙,碎石等的工程車輛未用帆布遮蓋就上路導致路面煙塵彌漫,影響司機和行人。人們為圖方便大量使用塑料袋,生活垃圾亂倒亂放,寧可把垃圾放到別人屋旁也不愿意走多幾步把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桶里面,更可怕的是許多人把垃圾倒入江,河,海里面。市民也缺乏垃圾的回收利用意識,垃圾的回收率很低。鎮區的街道上也有許多亂丟的垃圾。經濟發展上去了之后,很多市民手中有了錢了,所以私家車數量猛增,市民對于公交系統的使用率很低!導致東莞市的汽車尾氣逐漸成為大氣環境污染的又一重要因素!而且為了追求生活水平,日常生活產生的生活垃圾、生活廢水數量也是日益增加,亂排亂扔的現象卻沒有有效改善,所以,導致了很多地方成為了“釘子戶”垃圾山,給治理和優秀的環境保持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市民的公眾環保意識薄弱還體現在,對于污染和垃圾的漠視。很多人熟視無睹,視而不見,對于垃圾和污染不舉報不制止,一定程度上縱容了環境污染的制造者!
(四)政府監督不到位,執法不夠嚴
據了解,在經濟快速發展,環境污染卻日益嚴重的情況下東莞卻還沒建立起有效的協調經濟與環境保護的機制、政策和管制體系,環境保護的控制手段偏弱,缺乏強制性手段、缺乏監督機制,數量眾多、技術水平不高的鄉鎮和外資企業自下而上的工業化導向與傳統的環境監管模式矛盾突出。同時,環境監管力度不夠,在管理過程中,許多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未能貫徹實施,有些鎮區為了經濟利益遇到偷排,亂排的企業聽之任之。普遍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
三、關于如何改善東莞環境污染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隨著東莞市工業發展速度的加快,環境保護的緊迫性、重要性更顯突出。因此,東莞必須協調經濟與環境的發展,進一步完善環境管理體系,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一)要進行科學的環境治理規劃,合理工業布局
總體規劃,宏觀調控,認真落實“經濟社會雙轉型”戰略。東莞市的污染主要是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原因。這點兒東莞市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了。所以,在以后的工作當中。一、東莞市必須要以這個戰略為導向,下狠手整治污染重的企業,通過叫停、關閉、排污收費、限期整改等措施整治企業污染。同時,在長遠期規劃上要積極改變產業結構,對外引進第三產業,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內要長遠規劃,大力整改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低污染,低能耗的企業!將沿河的高污染企業進行遷移,集中。然后建立大型的污水和垃圾處理廠,污水和固廢的集中處理,有效從源頭上控制污染!同時,應該將統一產業鏈的企業規劃到同一區域,按照“產品-原料-產品”的方式進行產業布局調整,進而對廢棄物進行資源化處理,再次投入到產業循環中,有效減少污染,實現清潔生產!
(二)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
1.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東莞市政府要加大力度,扶持環境污染少的第三產業的發展,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來降低水資源消耗和減少廢污水排放量。同時,第三產業還要有針對地積極發展服務產業、房地產產業和交通運輸業,增加現代物流、金融等節水行業的比重,減少賓館、餐飲業等用水定額較高行業的比重。
2.優化第二產業的產業結構。
第二產業以產業升級與結構優化為重點,提高用水定額較低的工業比重,逐步減少高用水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現有工業要按照《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要降低30%的約束性指標降低工業用水總量。同時,優先發展電子信息業、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藥、光電~體化、環保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注重發展以綜合集成、深度加工為特征的現代城市工業,淘汰污染重、高耗水、低產出的電鍍、漂染、皮革、造紙、服裝洗水和印花等行業。
3.發展循環經濟、生態農業。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東莞市垃圾數量大的情況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有效的措施之一。通過對工業區的規劃、相關企業的整合,將循環經濟發展起來必將減小城市垃圾處理的壓力,并且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生態農業將會最大程度的減少農業污水和廢物的排放,并且將其資源化,牽動其他相關農業項目的發展,促進農業經濟的結構優化和效益提升!
(三)推進節能降耗
近年來,東莞節能降耗取得了一定成效。2008年單位GDP能耗指標值為0.738噸標準煤/萬元,同比降5.11%,降幅位居全省第六位。但由于東莞是個能源消耗大市,能源自給力低,95%的能源依靠外地供應,電力、成品油等能源供應日益緊張,再加上東莞產業加工貿易比重大,節能降耗工作基礎相對薄弱,節能工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因此要堅持不懈地抓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抓好余熱利用、節約和替代石油、電機系統節能、能源系統優化、熱電聯產、大型公共建筑節能、高效綠色照明、政府機構節能等重大節能工程,大力推廣節能示范工程的經驗;二是加強對高耗能行業和重點企業的能源審計、能耗評估和節能監督工作;三是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淘汰不符合能耗標準的設備裝置;四是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設智能電網,推進太陽能屋頂計劃,新建社區和建筑物要按照節能環保原則進行設計和建造調整城市能源結構,大力發展天然氣能源!從燃氣機動車到居民日常生活燃氣都要積極推進,從而減少大氣污染。五是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機動車出行。要對全市交通全面調查,建立公交車道,增加公交車數量,提高公交車運輸能力,降低公交車車費等措施,方便市民出行。另外借鑒先進城市的經驗,采取單雙號或者其他措施對私家車進行限制。從而減少因為大量私家車出行帶來的高能耗高污染!
(四)廣泛進行環保知識的宣傳教育
面對當前生態安全和區域生態健康的挑戰,生態文明的建設和生態環保知識的宣傳普及刻不容緩。要通過各種可以用到的途徑,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環保和生態的理念傳達給市民。讓群眾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自覺減少亂扔亂放垃圾,進行垃圾分類,監督公共衛生。通過全市中小學生的環保教育課,實現“一帶二”,使環保的理念更加切實,也使市相關環保措施的施行更加順暢!要充分利用各種與環保有關的特殊日期和特殊事件來進行環保周或者環保月的宣傳,將環保的理念持續不斷地向市民、政府官員、企業工作人員等各個團體輸入!東莞市有經濟條件設立東莞市環境保護周或者環境保護日,讓全市上下都參與其中,從而將環境保護深入人心。要樹立典型!正面和反面的典型都要樹立,讓所有人看到榜樣也要看到拖后腿的人!讓環保理念變的崇高,讓破壞環境的人和事在東莞市無立足之地!
(五)建立監督體系,加大執法力度
為確保東莞市環境質量,應盡快成立環境監測中心,形成政府監督的統一環境監督體系,對于污染源,特別是重大污染源進行在線監控,及時掌握各鎮區的環境動態。一旦有不利情況出現,應能及時發現并負責判斷受污染的程度,提出應對措施,以便有關部門及時處理。同時,要嚴格執行環境法律法規,嚴肅環保審批,從嚴執行“三個不批”(即采用國家和省明令的落后生產技術和設備的項目不批;位于東江上中游地區、石馬河、寒溪河、東引運河流域的重污項目不批;已超出排污總量控制指標的地區,增加污染物排放量的項目不批),全面提高項目準入門檻,從根源上嚴格控制污染增加。
堅決打擊違法排污行為,全面加強執法監管,加強現場巡查,提高監察測、監測頻次,全面加大執法檢察力度。與市發改、經貿、監察、工商、司法、安監、電力等部門加強協作聯動,繼續深入推進環保專項行動、環保安全月活動,堅決打擊企業違法排污行為。對于產生污染的企業,要不定期不定時的經常性的抽樣調查,對于存在偷排,不達標排放的企業,要嚴格整治,該關閉關閉,該罰款罰款。同時推進排污收費制度,將此制度與日常污染檢查相結合,給企業以壓力。從源頭上改變污染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