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鈴兒響叮當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課程改革推行以來,一部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內涵仍缺乏深刻理解與全面把握,對教學本質缺乏理性認識和深度思考,導致課堂教學“異化”現象仍普遍存在。
(一)學習方式的異化
在一節《角的初步認識》的課堂上,課堂導入階段,教師拿出三角板問學生是什么圖形。在學生說出是三角形后,教師追問為什么是三角形,然后讓學生指出它的三個角。結果學生指的并非是角,而是角的頂點。這時,下面一位男生沒等教師說話就大聲喊道:“老師,他指的不是角,而是角的頂點。”男生的話引起了同學們七嘴八舌的議論。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情況,教師臉色陰沉下來,把嗓門提高八度說:“就你厲害,還沒講到呢,一會兒再說!”說完又按照教案預設按部就班地往下講解。
不難看出,這位教師是唯教案是從者。在課堂教學出現“意外”時,這類教師不是敏銳地捕捉和充分利用“意外”中包含的生成性資源,而是想方設法把學生的思維納入自己掌控之中,把授課內容及過程引向教案預設的軌道。這樣,不僅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還束縛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對于教師來說,教案是不可缺少的,但并不是唯一的。課堂上,教師不應該唯教案是從,照本宣科,而應當將學生的“疑問”“生成”歸入教學目標之中,并對預設的教案進行必要的調整、修改和充實,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課程教材的異化
在《Unit 4 Where is my car?》的英語課上,教師固守“唯教材至上”的僵化教學方式,按部就班地教學單詞:chair、desk、cap、book……一成不變地教on、in、under的用法。整堂課,教師“不敢越教材半步”,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教學內容沒有做任何取舍或拓展。
英語教學的特點是要使學生盡可能地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觸和學習英語,親身感受英語的魅力,學會將英語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教師如果唯教材至上,只講書本上有的內容,就會導致課堂枯燥乏味,自己教得費力,學生學得辛苦,教學效果甚微。
教材作為教學的基礎,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并不意味著它就是教學的唯一依據。在后課標時代的今天,教材更多的要起到平臺的作用。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打破“教材至上”的觀念,要突破教材,根據教與學的需要,大膽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取舍或拓展。
(三)課堂活動的異化
在一節《一一間隔排列》的小學數學課上,教師讓學生將兩種物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設計成“間隔排列”,然后讓學生觀察,從而發現并理解一一間隔排列的兩種事物個數之間的關系和規律。課堂上的這一設計甚是新穎,學生將兩種事物有的用字母表示,有的用數字表示,還有的用文字、圖畫、圖形等表示;排列的行列中有的兩種事物的數量相等,也有的兩種事物的數量不相等。就在學生大腦高速運轉、專心致志地探索間隔排列的規律時,教師看看時間,一句“時間到”,然后讓學生停止探究,開始向學生講解教材上的內容。這樣,就逼迫學生放棄思考,使學生的思維停止運轉,以至于課堂缺少交流和思維火花的碰撞。因此,對事物間隔排列的規律,學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師奉行課堂“時間至上”,在預設的時間安排束縛下匆忙完成教學,而不是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合理分配時間,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讓課堂教學得到有效延伸與拓展,使得本應充滿生機活力的課堂黯然失色。
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摒棄“時間至上”的觀念,合理安排時間、機智地調整預設、智慧地組織教學,盡可能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去感受更多、體驗更多、收獲更多。
(四)主體地位的異化
在一節《鈴兒響叮當》的音樂課上,教師共安排了四大環節:學唱歌曲、表演歌曲、欣賞、小結。其中學唱歌曲環節花去近35分種,教師利用錄音機,一句句、一遍遍、不厭其煩地反復教唱。這樣的教學方法單一、落后,本該是學生最喜愛、最樂意上的音樂課,卻變得索然無味。而且,聽到下課鈴響,教師卻說:“占用大家幾分鐘的時間。”然后興致勃勃地繼續執行預定教學任務:男女生賽唱、用不同打擊樂器編創樂譜、表演歌曲、課堂小結。但每個環節都是蜻蜓點水般點到為止,而沒有深入。
縱觀這位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生沒有享受音樂,而是聲嘶力竭地唱、歇斯底里地演、無可奈何地熬。這樣的狀況就是教師“唯任務至上”的教學觀所致。這種觀念使得課堂教條、死板、拖沓。
雖然每堂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和目標,但教師不能忽視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特點、學習需求,機械地執行教學預定任務。教師應破除“任務至上”的課堂觀,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調控課堂教學的內容、目標、環節、時間、過程等因素,使課堂教學目標順利達成。
二、教學行為失范問題探析
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也對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造成影響。因此,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一旦失范,會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一)職業角色失范
理念是航標。有什么樣的教學理念就有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有什么樣的教學設計就會有什么樣的課堂。回味以上幾節課,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課堂效率低。之所以會陷入如此困境,其中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教師教學理念陳舊落后,設計教學方案時沒有擺正自己與學生在課堂中的位置,沒有給學生以最大的空間,積極開發學生的創造性,使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
(二)教學方式失范
思想是燈塔。有什么樣的教學思想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教學行為,有什么樣的教學行為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教學結果。回顧上述的課堂教學,照本宣科、按圖索驥、膠柱鼓瑟。出現如此窘境,原因在于教師墨守成規,沒能把教學過程演繹成一個動態發展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的過程。教師要讓靜態的文本變成動態的語言、沉悶的課堂變成多彩的舞臺、單調的聲音變成美妙的“交響樂”,給“干癟”的課堂注入一泓“活水”,引起整個教學過程的“共鳴”。
(三)教學規律失范
方法是關鍵。有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就有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有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就有什么樣的教學形態。縱觀上述課堂,多數是以講代學、以問代學、以練代學。導致這種局面的根源在于教師沒有遵循科學的教學規律,沒能使教與學和諧、學與教統一。教師在教學中,教中要包含著學,學里體現著教,二者共處于教學過程之中,進而達到和諧共振的最佳效能。
三、高效課堂構建措施
在課堂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如何摒棄淺薄和浮躁,滌蕩積習與時弊,構建高效課堂?
(一)彈性設計教案
要上好一節課,教師往往需花費數倍于課堂的時間去設計教案。在設計教案時要掌握以下要點:
1.因學而教
以學生為主體,預留充分的探究空間,讓學生自由學,生成問題;以問題為主線,構建合理的導學框架,促學生自主學,形成思維;以有效為目標,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使學生自覺學,養成習慣。教師做到補位不缺位、到位不越位。
2.彈性設計
設計時,要吃透課標和教材,了解學生和自己,精心安排,對教學行為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大塊設計,對教學內容有一個整體、全面的把握;預留空白,對教學活動有一個有益、有效的拓展,做到精心但不精細,不把每一個教學環節都安排得絲絲入扣,讓生成無立錐之地。
3.充分預設
設計時,要充分預計到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合作能力、可能提出的問題與爭論,甚至錯誤),要充分預計好“意外”打亂教學節奏、“生成”偏離預設軌道時的應對措施,以便更好地駕馭課堂,讓預設與生成共舞。
(二)深度挖掘教材
在教學時,教師要靈活大膽地對教材進行優化處理、充分深入地對教材進行開發創造,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的教學功能和使用價值。
1.深研課標
教師要深入研究課標,在深刻領會其精神的基礎上將自己視為一個研究者、學習者,沉下心來細讀、細品,想方設法讓自己讀進去,讀出真知灼見;想明白,優化教學策略;走出來,建構教學模式。
2.深鉆教材
每篇教材究竟要教什么,為什么要教這些,是教師拿到教材在進行解讀時首先要思考的。教師要領悟編寫者的意圖,從編寫者的角度去解讀教材,挖掘資源,設計教學。
3.深挖資源
教材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是編寫者經過深思熟慮,精心編排出來的,是眾多專家、學者反復審定通過的。教師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教材的深層資源,讓它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為學生發展服務。
4.深諳特點
教師要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親近教材,用學生的眼睛去發現教材中的亮點和內涵。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讓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引領。
(三)精心組織活動
在教學時,教師要精心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獲取知識、習得能力的渠道與途徑,給予學生發現、創造的機會與空間,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動手、動口、動腦,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教師在組織課堂活動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目標
活動的目的和意圖是什么,落腳點及活動價值在哪里,這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時首先要思考和明確的。只有明確了這些問題,讓學生明白“為何而動”,才能激發他們的創造潛能,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2.加強指導
教??不僅要在活動開始前交代清楚活動的要求、程序和規則,而且要在活動過程中平等參與,當學生活動出現偏離、混亂、困惑時給予引導。只有加強指導,讓學生明白“如何動”,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他們的參與興趣。
3.選準方式
恰當的活動方式不僅能激發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活躍其思維,而且能緩解學生由于緊張的智力活動帶來的疲勞, 使學生的心情得到放松,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只有選準方式,讓學生“因趣而動”,才能撥動他們的心弦, 活躍他們的思維,最大限度地促進他們在學習活動中不斷認識自我,發展自我。
4.優化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