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物免疫療法范文

生物免疫療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免疫療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物免疫療法

第1篇:生物免疫療法范文

體檢查出結節的越來越多

解讀:結節不等于早癌,絕大多數是良性

“最近單位體檢,醫生說我有個甲狀腺結節,這可把我嚇壞了,好幾天都沒睡好覺。”孫女士告訴記者,除了她之外,同事中還有查出肺小結節的,孫女士和同事都不敢怠慢,準備抽空好好去醫院再掛號問問醫生。

被檢出“結節”的越來越多,在臨床上確實如此。以甲狀腺結節為例,據了解,我國2010年、2011年曾經對10個城市進行過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甲亢的發病率是3%~4%,而甲狀腺結節的患病率已經達到了18%~19%,基本上,每5個人中就有1個甲狀腺結節的患者。

“現在各種結節的檢出率增高,主要原因還是檢查手段的進步。”江蘇省人民醫院唐金海教授告訴記者,像是低劑量螺旋CT的使用,讓很多小病灶都無法遁形。無論是甲狀腺結節還是肺小結節,在人群中的發生率都很廣。發現了這些結節,也不需要一切了之,而是要根據不同的類型采用最合適的處理方法。絕大部分結節都是良性的病變,并不會轉化成癌癥,患者定期復查即可。而如果惡性的可能性較高,那就應該及早接受治療。

生物免疫療法是“騙術”?

解讀:臨床試驗還在進行,關鍵要“找對患者”

魏則西事件曾把生物免疫療法送上風口浪尖,在很多人印象里,生物免疫療法成了“外國淘汰下來的療法”,是徹頭徹尾的騙術。但在事件之后,為免疫療法叫屈的專家也有不少。

江蘇省腫瘤醫院馮繼鋒院長告訴記者,對生物免疫療法全盤否定,是不合適的。目前國家對生物免疫療法并沒有禁止,而是處在臨床試驗階段。生物免疫療法對一部分患者有效,對另外一部分患者可能就沒有效果,現在的關鍵是要找出它適用的那一部分患者來,哪些患者能奏效,還需要臨床研究來確定。在此之前,不能把這項技術不加選擇地用于所有患者。

馮繼鋒院長還表示,現在腫瘤治療的方法越來越多,新興的療法其實是給患者增加了治療的選擇,并不是完全替代手術、放化療等經典療法。很多癌癥已經被確認使用經典的療法是有效的,放化療的毒副作用,也因為技術進步在減輕。患者選擇療法并不能一味求新,而是要選擇最科學、合適的療法,配合醫生打好“組合拳”。

有癌癥家族史很可怕?

解讀:遺傳已被證實沒那么重要,患癌風險能自己掌控

在各種癌癥的預防措施中,很多醫生都會提到有家族史的要特別當心,注意定期檢查;而另一方面,隨著癌癥患者越來越多,親戚中有人患有癌癥越來越普遍,“有家族史”似乎越碓講皇且桓鎏匾斕囊蛩亍

江蘇省腫瘤醫院馮繼鋒院長告訴記者,對于遺傳因素的“內因”和環境、生活習慣的“外因”,最近的研究表明,外界因素在驅動癌癥發生上占主要位置,遺傳因素沒有我們原本想象得那么重要。一些癌癥呈現家族聚集性,也可能與同一家族的擁有類似的生活環境與習慣有關。

江蘇省腫瘤醫院普外科陳環球主任醫師則告訴記者,現在很多年輕人罹患胃癌,其實就與年輕人生活方式有關。早餐沒空吃、午餐湊合吃、晚餐應酬吃、夜宵地攤吃,飲食生活不規律,恰恰是傷胃的殺手。另一方面,精神壓力大、抽煙喝酒不節制,也是誘發年輕人胃癌的重要因素。

第2篇:生物免疫療法范文

【關鍵詞】 替比夫定; 特異性免疫療法;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Therapeutic Effects Observation of Telbivudine Combined with Specific Immu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REN N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4):026-028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elbivudine combined with anti-HBV specific active immu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type B.Method:One hundred and fifty-two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1 to October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seventy-six patient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elbivudine,whil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elbivudine and anti-HBV specific active immunotherapy.The ALT recovery rate,HBV-DNA negative rate,HBeAg negative transformation rate and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After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12 weeks,the ALT recovery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24 weeks,the ALT recovery rate and HBV-DNA negative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48 weeks,the ALT recovery rate,HBV-DNA negative rate and HBeAg negative transformation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elbivudine combined with anti-HBV specific active immu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re safer and more reliable than using Telbivudine alone,it is worth applying in clinical.

【Key words】 Telbivudine; Specific immunotherapy; Chronic hepatitis B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 of He’nan Province,Zhengzhou 45006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4.009

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B,簡稱乙肝)是一種流行廣泛的高發性傳染病,由乙肝病毒引起,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疾病。目前主要有兩類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藥物,一類是干擾素,主要有聚乙二烯與普通干擾素;第二類是核苷類似物,主要有阿德福韋、恩替卡韋、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等[1]。由于替比夫定具有快速抑制病毒、病毒耐藥發生率低、HBeAg血清轉換率高和安全性高等特點,已被廣泛應用于治療慢性乙肝和乙肝母嬰傳播阻斷的研究中[2-9]。大部分慢性HBV攜帶者為圍產期和嬰幼兒時期感染,與感染時免疫功能不完善,存在免疫耐受有關。而抗HBV特異性主動免疫療法能打破免疫耐受,有重建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近幾年廣泛應用于臨床,療效顯著[10-12]。本研究選擇2011年6月-2014年10月在本院就診的慢性乙肝患者152例,通過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研究替比夫定與特異性免疫療法聯用治療慢性乙肝的療效,現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6月-2014年10月在本院就診的慢性乙肝患者152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89例,女63例,年齡21~78歲,平均(38.1±9.7)歲。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76例。所有患者診斷均符合2005年中華醫學會修訂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標準標準,排除標準:治療前曾接受過抗生素、抗病毒治療;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甲、乙、丙、原發性、自身免疫性、酒精性及藥物性肝炎等其他肝病患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HBV-DNA基線及ALT水平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試驗組給予替比夫定(商品名:素比伏,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600 mg口服,1次/d,以及抗HBV特異性主動免疫治療,包括:重組乙型肝炎疫苗(CHO細胞)20 μg(北京天壇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75 μg(北京四環生物制藥有限公司),重組人白介素-2 20萬單位(北京雙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1次/月,皮下注射;對照組給予替比夫定(商品名:素比伏,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治療,600 mg口服,1次/d。

1.2.2 檢測方法 ALT水平:日本OLYMPUS AU27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正常參考值為1~45 U/L;HBV-DNA水平:實時熒光定量PCR儀(上海科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血清HBV標志物:ELISA法(北京萬泰生物藥業有限公司試劑和MK3型酶標儀)。

1.3 慢性乙型肝炎診斷標準 血清HBsAg、HBeAg及HBV-DNA陽性,并持續6個月以上HBV-DNA≥1.0×106 copies/mL,丙氨酸轉氨酶(ALT)在正常上限2倍以上,腎功能正常。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的情況,計算并比較患者在治療12、24、48周后ALT復常率、HBV-DNA轉陰率、HBeAg血清學轉換率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ALT復常情況比較 治療12、24和48周后,試驗組的ALT復常率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ALT復常情況比較 例(%)

組別 12周 24周 48周

試驗組(n=76) 34(44.7) 50(65.8) 69(90.8)

對照組(n=76) 20(26.3) 37(48.7) 53(69.7)

字2值 5.630 4.545 10.632

P值 0.018 0.033 0.001

2.2 兩組HBV-DNA轉陰情況比較 治療12周后,試驗組與對照組的HBV-DNA轉陰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4和48周后,試驗組的HBV-DNA轉陰率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HBV-DNA轉陰情況比較 例(%)

組別 12周 24周 48周

試驗組(n=76) 33(43.4) 49(64.5) 68(89.5)

對照組(n=76) 29(38.2) 36(47.4) 45(59.2)

字2值 0.436 4.511 18.246

P值 0.509 0.034 0.000

2.3 兩組HBeAg血清轉換情況比較 治療12和24周后,試驗組的HBeAg血清轉換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8周后,試驗組的HBeAg血清轉換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3 兩組HBeAg血清轉換情況比較 例(%)

組別 12周 24周 48周

試驗組(n=76) 7(9.2) 23(30.3) 31(40.8)

對照組(n=76) 8(10.5) 13(17.1) 18(23.7)

字2值 0.074 3.640 5.090

P值 0.786 0.056 0.024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所有不良反應持續時間短且較輕微,無患者因為不良反應退出治療。出現不良反應有:肌肉疼痛,試驗組1例,對照組3例;胃腸不適,試驗組1例,對照組1例;身體乏力,試驗組1例,對照組無;肌酸激酶上升,試驗組10例,對照組7例,但均在正常值上限3倍以內,且未特殊處理,很快恢復正常。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當HBV感染人體后會侵入肝臟,HBV-DNA進入肝細胞核內與肝細胞核染色體發生聚合,產生HBV復制模板cccDNA,并不斷的復制大量HBV-DNA聚合酶、HBsAg、HBcAg、HBeAg等病毒蛋白。而HBV慢性化即是體內cccDNA的持續存在,從而復制眾多病毒造成HBV持續感染的狀態[13-14]。抗HBV特異性主動免疫療法通過激發患者體內的抗HBV免疫反應,通過肝臟內生成高濃度(170 μg/mL)γ-干擾素,再通過γ-干擾素的作用清除HBV反應降解的cccDNA,及HBV-RNA與HBV-DNA,進而抑制HBV的組裝,重新建成新的正常的抗HBV免疫應答,使γ-干擾素濃度升高從而殺滅病毒[15-16]。替比夫定是目前美國FDA批準的第4個治療慢性乙肝的、一種合成的胸腺嘧啶核苷類似物,它能夠選擇性的抑制HBV-DNA聚合酶的活性,但是對人類的DNA聚合酶無影響。毒理學證明替比夫定無致畸性、致癌性、線粒體毒性及突變性等。臨床研究及實驗均證實替比夫定是一種具有特異性且高效的抗HBV藥物,具有快速抑制病毒起效快、抗病毒作用強、病毒耐藥發生率低、血清學轉換率高等優勢[17]。

本研究比較了單獨使用替比夫定和替比夫定聯合抗HBV特異性主動免疫療法治療慢性乙肝的長期療效,發現治療12周后,試驗組ALT復常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4周后,試驗組的ALT復常率與HBV-DNA轉陰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8周后,試驗組的ALT復常率、HBV-DNA轉陰率以及HBeAg血清學轉換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江宇杰,黃成,石小楓.替比夫定治療活動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臨床研究[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4,39(7):1023-1026.

[2]劉瓊.替比夫定治療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6):101-102.

[3]姚盈盈.替比夫定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4例的療效及護理體會[J].中國藥業,2013,22(9):97-98.

[4]段心科,蔡麗娜,王磊瓊.替比夫定治療HBeAg陽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25例[J].實用醫藥雜志,2013,30(9):788-789.

[5]湯紹輝,吳小娟,張,等.替比夫定與拉米夫定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療效比較的Meta分析[J].醫學雜志,2011,36(6):573-577.

[6]范玲燕,姜秀濃,萬炯,等.替比夫定對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的阻斷作用及安全性分析[J].醫學研究雜志,2013,42(9):103-106.

[7]孫維會,初蕾蕾,柳維林,等.替比夫定阻斷HBV DNA高載量孕婦母嬰傳播的療效和安全性觀察[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3,29(8):596-599.

[8]彭保安,趙軼,楊小福,等.替比夫定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的療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12,47(11):855-857.

[9]周泓羽,杜渝平,袁.替比夫定對乙型肝炎病毒母嬰阻斷效果的Meta分析[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3,35(20):2220-2225.

[10]馬發芝.主動免疫聯合清肝片治療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J].當代醫學,2010,16(22):146-147.

[11]莫萍.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9):100-101.

[12]楊麗敏,王守云,劉坤,等.抗HBV特異性主動免疫療法聯合拉米夫定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療效與HLA-A2、病毒載量的相關性[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0,14(15):102-103.

[13]李旭紅,賴江瓊,潘興南,等.干擾素α-1b聯合抗-HBV特異性主動免疫療法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研究[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8,11(5):303-304.

[14]馮建英,邵建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特異性細胞免疫的研究進展[J].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2(1):54-57.

[15]賈文玲,王鳳梅,丁會蓮.替比夫定聯合抗HBV特異性主動免疫療法治療慢性HBV攜帶者臨床觀察[J].甘肅醫藥,2012,31(1):35-36.

[16]黃道,朱韌,張欣欣.慢性乙型肝炎免疫發病機制及免疫治療[J].中國病毒病雜志,2013,3(3):233-237.

第3篇:生物免疫療法范文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三重療法;潰瘍性結腸炎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0.13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urative effect by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iple immun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UC).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all received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iple immunotherapy for treatment, and their effec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in 100 patients, there were 29 cured cases, 63 improved cases and 8 ineffective cases, with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2%. Conclusion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iple immunotherapy shows excellent clinical effect for ulcerative colitis.

【Key words】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iple therapy; Ulcerative colitis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根據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標準[1]將本科室2010年1月~2015年1月經理化檢查及電子結腸鏡檢查確診的100例輕重程度基本一致的臨床病例列為臨床入試資料, 男59例, 女41例;年齡23~70歲, 平均年齡(47.30±8.12)歲;病程0.5~13.0年, 平均病程(4.10±2.97)年;癥狀基本一致。

1. 2 療法及實施方案 中西醫免疫三重療法同時進行, 即:①中醫免疫調節療法:中藥口服: 給予健脾利濕、化瘀止瀉中藥湯劑100 ml 2次/d口服, 黨參15 g, 炒白術20 g, 茯苓15 g, 山藥15 g, 砂仁12 g, 仙鶴草15 g, 地榆10 g, 五倍子15 g, 補骨脂15 g, 肉豆蔻15 g, 白花舌蛇草15 g, 干姜5 g, 肉桂9 g, 桂枝10 g, 甘草10 g。中藥塌漬:吳茱萸15 g, 蒲黃15 g, 五靈脂15 g, 川楝子15 g, 元胡15 g, 甘草15 g。另結合神燈理療照射塌漬部位, 塌漬部位為臍下至恥骨聯合上緣。中藥灌腸:黃柏20 g, 三七10 g, 地榆20 g, 白頭翁20 g, 馬齒莧20 g, 白芨15 g, 五倍子15 g, 蒲公英15 g, 雙花15 g, 甘草10 g, 黃連20 g+甲硝唑片1.0 g+慶大霉素注射液 12萬單位:100 ml 2次/d保留灌腸。②抗生素及激素的應用:靜脈給予青霉素、氯霉素、慶大霉素、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潑尼松10 mg, 3次/d。③西藥免疫調節:6-巰基嘌呤的用量為1.5 mg/(kg?d), 分次口服, 硫唑嘌呤1.5~2.5 mg/(kg?d), 分次口服。④腸道營養支持療法:給予氨基酸注射液, 水溶性維生素及脂溶性維生素, 多種微量元素注射液靜脈滴注。

1. 3 療效評定標準[2] 痊愈:電子結腸鏡鏡下顯示結腸始發病灶內的潰瘍、糜爛、水腫全部消失, 理化指標接近正常, 無全身炎癥反應, 停止一切治療后半年內病情未反復;好轉:潰瘍處黏膜病變減輕, 未見假肉的反復性發作;無效:病灶鏡下顯示無明顯變化, 且臨床特異性癥狀顯著, 未緩解。總有效率=(痊愈+好轉)/總例數×100%。

2 結果

經上述療法治療后, 入試的100例患者痊愈29例, 好轉63例, 無效8例, 總有效率為92%。

3 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屬炎性腸道性疾病(IBD)的一種, 其病因至今仍為業界所困擾的重大課題, 諸多研究表明與情志、營養、免疫系統、細胞傳導功能異常等有關[3]。雖然現代醫學對其病因尚不明確, 但經過臨床試驗研究, 逐漸發展形成了傳統的三大療法及用藥模式, 即氨基水楊酸類藥物、糖皮質類固醇激素類藥物及免疫抑制劑, 近年來醫學界又發展了促生態制劑及淋巴細胞生物移動抑制劑、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單抗等新型生物制劑的研發及臨床應用, 取得了一定的療效[4]。但是, 長期的臨床實踐表明, 由于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的特異性及病因的多重性, 治療過程中不能僅僅采用一種療法或是一類及一種藥物, 也許治療前期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及修復腸黏膜的作用, 但是, 隨著病程的進展, 療效就會大打折扣, 傳統中醫不僅在理論上對此病有著深入的論述, 更在治療上顯示出了獨具特色的優勢, 且為廣大臨床醫生所喜用, 特別是有關中藥灌腸療法治療該病療效確切的報道層出不窮, 例如近年來較為流行的運用涼血止血及化瘀消癰藥物或直接應用云南白藥結合甲硝唑粉劑灌腸的療法在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實踐中得到了滿意的療效[5]。本科室經過多年臨床實踐經驗, 繼承老一輩學科帶頭人的寶貴經驗, 創制了中西醫三重免疫療法, 在近6年的臨床實踐中得到了滿意的效果, 其療法以中醫免疫調節為主打, 針對潰瘍性結腸炎濕熱蘊結, 脾胃運化失常的基本病因, 以健脾利濕, 化瘀止瀉為治療大法, 根據中醫傳統組方原則, 以四神丸為基礎方劑, 酌以活血化瘀, 祛濕消癰之品, 且運用中藥灌腸、中藥塌漬等中醫特色臨床療法, 結合現代醫學治療理念及用藥經驗, 使中西醫完美結合, 攻補兼施, 已達到最大的療效和最小的副作用。臨床療效證明, 此療法值得廣泛推廣及進一步科學驗證研究。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作組.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胃腸病學, 2007, 12(8):488-495.

[2] 巫協寧, 周怡和. 炎癥性腸病的診治經驗. 中華消化雜志, 2003, 23(9):562-564.

[3] 簡燕婷, 麥國豐, 王繼德, 等.炎癥性腸病研究進展.國外醫學內科學分冊, 2005, 32(1):17-20.

[4] 歐陽欽. 炎癥性腸病的診治. 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 2008, 17(4):255-260.

第4篇:生物免疫療法范文

由于抗生素的發明使得人類對感染性疾病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人類的壽命因而也大大延長,然而隨著生命的延長,使得癌癥與心血管疾病躍升為20世紀末的主要死亡原因。由此可見,對癌癥的肆虐我們不可輕視。本文以近代重組基因工程技術及人類基因組譯碼為藥物發展界碑,逐一介紹癌癥藥物的演進,旨在為生物科技研發提供參考依據。

120世紀對癌癥的傳統療法

20世紀的癌癥治療主要還是以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為主,但嚴重的副作用使得病患畏于就醫,而致病情延誤,間接的造成治療效果不彰,疾病無法有效根治等情形。

1.1外科手術(Surgery)

利用手術將固性腫瘤摘除(Lumpectomy),而腫瘤的摘除須于癌癥的早期,癌細胞尚未轉移時進行,但大多數的癌癥未于早期發現,如胰腺癌、肝癌、肺癌、食道癌等,而且某些部位的癌癥手術非常困難,如頭頸癌及腦癌等;手術切除通常無法完全清除癌細胞,術后的復發可能性及導致癌細胞轉移可能性也極高。

1.2放射線治療(Radiotherapy)

利用放射線同位素如60Co,以體外照射的方式,對癌癥細胞的基因造成破壞,使細胞死亡,但是放射線同時也會對正常的細胞造成傷害,目前以研發利用單株抗體結合放射線同位素或癌癥化學藥物,有如導彈的功能,直接攻擊癌細胞,避免正常細胞遭受傷害,同時減少藥物副作用。

1.3化學治療(Chemotherapy)

化學療法如同放射線療法,大多數的化學藥物是針對癌細胞快速生長的特點所施予的,但是對某些正常細胞如毛囊細胞或骨髓細胞等,生長快速的細胞仍會大幅度造成傷害,而導致免疫系統受損、掉發及嘔吐等可能嚴重危及生命的副作用。一般使用的化學治療藥物有抑制核苷酸生成的抗代謝藥物(如5-Fluorouracil、Methotrexate等)、干擾基因復制的烷基化劑(如Cyclophosphamide、Chlorambucil、Mechlorethamine等)、干擾酵素作用的抗生素類藥物(如Dactinomycin、Doxorubicin等)、抑制有絲分裂的藥物(如Paclitaxel、Vincristine等)、類固醇或荷爾蒙拮抗劑(用以治療對荷爾蒙敏感的腫瘤,如Predmospne、Tamoxifan等)[1]。

220世紀末的抗癌藥物

20世紀末,因為基因重組技術于1973年的發明,造成基因工程蛋白質藥物的蓬勃發展,蛋白質癌癥藥物的發展也隨新技術的開發而進入了新的時代;其中成功研發上市的藥物有細胞激素類藥物(Cytokine)、治療用擬人單株抗體(Humanizedmonoclonalantiboby)等。

2.1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

癌癥的免疫療法主要是利用細胞激素(蛋白質藥物),刺激人體免疫系統,對癌細胞進行一定程度的攻擊,目前上市的細胞激素主要有兩類:干擾素(Interferon,INF)及介白素(Interleukin,IL),大多為20世紀80年代所研發的產品。目前尚在研發中的產品有:細胞毒殺淋巴細胞生長因子(CytotoxicLymphocyteMaturationFactor,CLMF)、GM-CSF、G-CSF、IL-3、IL-12等細胞激素(其中GM-CSF、G-CSF為癌癥病患接受化療或放療對造血細胞所造成傷害的輔助治療劑)。

2.2單株抗體(Monclonalantiboby)

單株抗體是可與腫瘤細胞的特殊抗原(Tumorspecificantigen)形成非常具特異性的結合,目前有些公司推出以腫瘤化學藥物結合放射線同位素(如131I或99Yt)的方式,將藥物帶到癌細胞內而造成癌細胞的傷害,并減少正常細胞的傷害。此類藥物是為單株抗體當作藥物使用的良好典范[2]。另一種治療癌癥的單株抗體藥物Rituxan,以治療低程度或微囊非何杰金氏淋巴癌,Rituxan是結合B細胞淋巴腫瘤細胞的表面抗原CD20的單株抗體,籍以降低腫瘤數量。

2.3研發中的其他藥物

2.3.1抗血管生成(Anti-giogenesis)

藥物目前唯一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藥物[3],原先此藥物是設計來抗潰瘍的,但之后發現另一新作用為抑制胃癌惡化。目前此類抗血管生成藥物大多處于臨床試驗階段,一般認為此類藥物必須與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并用,來控制癌細胞的生長,但不作為治療癌癥的第一線用藥。

2.3.2微脂粒(liposome)

技術微脂粒技術可作為癌癥藥物新劑型,降低癌癥用藥的副作用,由于微脂粒具有親水性及疏水性雙重性質,可將不溶于水的藥物或毒性較高的藥物包裹在微脂粒的內部,直接注射到腫瘤患部,這類藥物目前有治療卵巢癌的多柔比星脂質體Doxil。紫杉醇的微脂粒包裹劑型,目前也在積極研發中[4]。

321世紀最具有潛力的治療癌癥新技術

21世紀的疾病治療將是以基因為主軸的治療方式,尤其是以基因為主的研究領域上預期將會有跳躍式的進展。現將基因治療的應用趨勢歸納如下。

3.1導入正常基因基因治療

可分為兩類:傳統的“基因補償”與“基因置換”。基因補償是利用正常基因的功能補償變異基因的不正常功能,例如p53蛋白質變異時會造成細胞的繁殖失去控制,假若將正常的p53基因置入細胞中,將可補償p53蛋白質的功能[5]。基因置換則是設法將突變基因從細胞核中剔除的方法,以便維持細胞中原有的基因調控功能。此項技術目前已有多家生技公司正在研發。有科學家指出基因置換法的技術層次太高,且風險太大。目前的基因治療,大多還是以基因補償為主。

3.2反義核苷酸鏈(Antisenseoligonuclleotide)

利用人工合成短的核苷酸鏈與有害基因轉譯的mRNA相互結合,以干擾有害蛋白質的合成;此方法目前所遭遇的問題是反義核苷酸鏈的專一問題及反義核苷酸鏈的生產必須大規模制造,所以有劑量高、成本高的商業營運問題。

3.3利用自殺基因(Suicidegene)

首先將皰疹病毒的HSV-tK(Tymidinekinase)基因導入腫瘤細胞內,基因的表現酵素將對人體無毒的前驅藥物Ganciclovir轉換成有毒的藥物,籍以殺死癌細胞。

3.4主要組織兼容性復合全群抗原的基因療法(MHCantigentherapy)

Vical公司所研發中的產品Allovectin-7是利用HLA-B7基因(HistocompatibilityLocusantigen-7gene)以脂質(Lipid)混合的基因傳遞技術,誘導人體免疫系統對腫瘤特定勝肽的辨識,目前已進行頭頸癌(Head&neckcancer)、黑色素瘤(Melanoma)的人體臨床試驗。其中黑色素瘤已進入第3期人體臨床試驗。此項產品極有可能為美國FDA核準的第1個基因治療產品。

3.5細胞激素基因治療

由于細胞激素的制備困難,價格昂貴,利用細胞激素的基因來取代以往的免疫療法,將漸漸成為主流。目前最常用的細胞激素基因為IL-2基因,其他研發中的還有GM-CSF、IL-4、TNF-y等基因,這些基因可直接注射至患部,避免傳統免疫療法所造成的全身性副作用。

4基因疫苗

基因疫苗可以說是傳統疫苗的新一代技術。基因疫苗的設計是特別針對癌細胞的特殊抗原基因(Tumorcell_specificantigengene),如黑色素瘤的特殊gp75、gp100抗原,大腸直腸癌的CEA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籍以轉譯成抗原勝肽,刺激人體對此抗原的專一性免疫反應,基因疫苗的基因傳遞系統,在目前最常用得到為Vical所擁有的裸DNA傳遞(NakedDNAdelivery)技術,DNA以無封裝的方式打入肌肉細胞內,刺激免疫系統中的樹狀細胞誘導免疫方式。

5討論

科學家對基因學的操作逐漸成熟,跨國際合作的人類基因組計劃也即將完成,癌癥治療藥物的研發將以基因藥物為主流。雖然目前尚無此類藥物成功上市,但是從NIH的統計資料來看,癌癥的基因治療將會領先其他遺傳性疾病的基因治療而首先推出上市。預期2010年時,所有癌癥將可利用新的基因技術,得到有效的控制及治療[6],使人類不再受到癌癥的威脅。

【參考文獻】

[1]ErnstE,Possibleinteractionsbetweensyntheticandherbalmedicinalproducts.Part:asystematicreviewoftheindirectevidence.Perfusion,2000,13(12):4.

[2]DeCaterinaR,LiaoJK,LibbyP,FattyAcidModulationofEndothelialActivation,AmJClinNutr2000,71(1Suppl):213S.

[3]蔣淑媛,陳建勛.淺談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療[J].中化藥訊,2008,1(43):15,20.

[4]呂淑彬.微脂粒:制藥產業的未來[J].中化藥訊,2008,1(42):23.

第5篇:生物免疫療法范文

北京龍都春中醫藥研究院研發,濟南津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太原福康源養生館聯合推出的福康源養生酒,由福康源養生館在中國大陸總經銷。該酒以四川原漿酒為酒基,以人參、鹿鞭、鹿茸、羊肚菌、雄蠶蛾、當歸、杜仲、紅棗、冰糖、肉桂、龍眼肉等二十八種國家衛生部門頒布的藥食同源的原材料為主,通過專家科學配伍形成獨特的配方。福康源養生酒對男性低下,陽痿具有良好的功效,滋陰補腎補充能量,強力壯陽提高夫妻生活質量,有效緩解中老年人因腎虛引起的腰酸腿疼,增強體力,提高免疫力,減少感冒等常見病的發生,飲用一到三天見效,長期飲用效果更佳。產品有兩種包裝:125毫升小瓶經濟實惠的精裝禮品盒酒,275毫升的塑料桶裝酒,為擴大產品銷售滿足市場供應,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在全國各地招加盟商,每縣區僅限一名,來總部考察的學員,免費飲用先體驗后,首批進貨5000元就可成為縣區獨家,并贈送百分之五的品嘗酒,為失業者提供一個創業的良機,免費培訓,免費住宿,免費加盟。

總部收到河北學員竇慶文學員(電話:13103056208)送來的巾旗和感謝信:“太原福康源養生館 托起我創業的激情”。我是河北唐山的一名退伍老兵,今年48歲。退伍后曾在政府機關做過文秘工作,在私企做過管理工作,看著同事們有的買上了樓房,有的開上了新車,自己的心情也在不停的波動,經過反復思考和實地考察,我選擇了福康源養生項目,因為健康是人生一項很重要的投資,媒體報道過醫療項目很多,但經不起推敲,福康源創始人王保定老師為人親和,視患者為親人,項目投資少、療效快,更適合小本創業,我免費體驗了如來掌灸、保健按摩器、養生酒、養生菜湯、養生稀飯,我的便秘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先后學習了亞健康檢測儀、瀉血療法、火療法,見證了患者用亞健康檢測儀的使用和獨特的治療方法,加上養生產品的搭配,達到了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效果。王老師從理論到實際的整個過程手把手的指導,直到獨立操作,在通過患者的親身驗證得到了滿意的答案,最后我明智地選擇了福康源養生館。

福康源養生酒免費培訓,免費住宿,免費加盟,免費體驗,市場指導幫助縣區商培訓分店員工。太原福康源養生館免費住宿,免費加盟,免費體驗,培訓內容,養生知識,養生稀飯的制作,亞健康檢測儀的正確的操作,祖傳特效藥的制作,和瀉血療法、排毒療法、免疫療法的培訓,培訓費2800元,包括辦理國家勞動廳頒布的高級按摩師證。

太原福康源養生館總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

健康顧問王保定電話:18636623673

第6篇:生物免疫療法范文

【關鍵詞】口腔鱗狀細胞癌;腫瘤;免疫基因治療;綜述

【中圖分類號】R739.8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3-0456-01

1 口腔鱗狀細胞癌簡介

口腔鱗狀細胞癌是頭頸部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好發部位依次為舌、牙齦、頰、腭、唇、口底。鱗狀細胞癌以角化珠形成及出現細胞間橋為病理學特征。腫瘤來自表面口腔黏膜上皮,腫瘤性上皮團或上皮島浸潤下方結締組織,細胞特征可表現為豐富的嗜酸性胞質,胞核、核漿比大,程度不同的細胞及胞核的多形性,鱗狀上皮形成的角化珠和單細胞的角化均可見。OSCC占口腔頜面部癌瘤80%以上,患者5年生存率約為50%,對于腫瘤晚期和復發患者,生存率更低[1]。因此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十分重要。經過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手術、放療及化療并沒有顯著提高口腔癌患者的生存率,化療藥物有明顯的副作用,而且對復發的口腔癌患者生存率的影響尚不明確。研究新的治療方法顯得尤為關鍵。

許多研究表明:惡性腫瘤的治療中,免疫治療一直走在前沿,口腔癌患者特別是鱗癌患者,其細胞免疫功能早期就不同程度地受到傷害,再加上常規治療方法(手術、放療、化療等)又可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的進一步下降。因此,口腔癌腫的最佳治療策略應是包括免疫治療在內的綜合療法。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和口腔鱗癌發病功能基因的不斷探明,腫瘤基因治療這一生物治療手段越來越受到大家的認可。自從1988年Rosenberg[2]提出要將腫瘤免疫基因治療原理實際應用于臨床起,學者們就對腫瘤的免疫基因療法展開了深入的研究。

2腫瘤免疫基因治療的概念

廣義的腫瘤基因治療概念認為,凡是能夠改變腫瘤細胞或其他體細胞的遺傳物質結構或功能,而達到治療腫瘤目的的方法均屬于腫瘤基因治療的范疇。為區別傳統的化療及放療導致的遺傳物質結構或功能(核酸)變化,將腫瘤基因治療定義為:以適當的基因轉移技術將特定的外源遺傳物質導入腫瘤細胞或患者體內,通過外源遺傳物質的表達產物或對宿主細胞本身遺傳物質表達的影響,直接或間接地殺傷或抑制腫瘤細胞[3]。從基因操作角度看,基因治療主要有四種方法,及基因修正、基因置換、基因失活和基因修飾。近年來,免疫基因療法在腫瘤的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

腫瘤免疫基因治療是依賴于機體免疫功能的間接殺傷。腫瘤免疫基因治療的定義為:根據免疫學的理論論技術建立的、以基因轉移技術為基礎的、以激發機體腫瘤免疫效應或提高免疫效應細胞功能為目的的基因治療方法。免疫基因治療的發展反映了整個腫瘤基因治療歷史,首例得到美國FDA批準的腫瘤基因治療的臨床計劃是由Rosenberg[4]提出,用細胞因子基因體外轉導修飾TIL,最后回輸患者體內,治療晚期惡性腫瘤病人。

3免疫基因治療的方法

基因治療在口腔鱗癌中的治療前景包括用于治療口腔鱗癌的復發和輔助治療,例如作為外科手術后的輔助措施;發生局部遠處轉移的口腔癌患者也是基因治療的應用方向之一。盡管全身用藥理論上可以到達轉移的病灶,但是基因治療不適宜于全身輸送。因為大多數原發和復發病灶是很表淺的,因此口腔癌患者非常適宜局部直接注射治療。目前研究的用于治療口腔鱗癌的方法包括:1)添加抑癌基因-基因添加療法;2) 去除缺陷腫瘤基因-基因去除療法;3) 減少刺激腫瘤生長的基因的表達-反義RNA;4) 增強免疫監測-免疫療法;5) 前體藥物活化起到化療效應-自殺基因療法;6) 病毒破壞腫瘤細胞的復制周期;7)呈送抗藥基因給正常組織以防止化療損傷。

4口腔癌癌基因的研究

迄今人們已在脊椎動物細胞中確定了32種與逆轉錄病毒癌基因同源的細胞癌基因,其中20多種與腫瘤發生有關。研究口腔癌癌基因的表達以及癌基因產物的形成,對從分子水平認識口腔癌的發病機制和生物學行為具有重要意義。Hoellering[5]等采用生物素化的H-ras,cDNA探針原位雜交技術和免疫組化技術,對5例口腔癌患者腫瘤組織中H-ras癌基因的mRNA及其產物P2蛋白進行定位研究,發現H-ras癌基因與mRNA的分布可能與口腔癌的生長方式及預后有關。且發現晚期口腔癌組織中均有ras和myc家族癌基因的擴增。在口腔鱗癌中,c-myc表達量較正常組高2~5倍,平均水平為0.34±0.16pg /μg,其它與口腔腫瘤有關的癌基因還有c-erb-B2、fes、mos、myb等,其中ab1基因在口腔上皮癌細胞株的表達與其脫壁生長特征有關。進一步研究口腔腫瘤中癌基因的各種變化,無疑對揭示口腔腫瘤的發生機制和指導免疫基因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5 口腔鱗癌的免疫基因療法

免疫基因療法治療口腔癌有兩種途徑:一是增強腫瘤細胞的致免性,一是提高患者對腫瘤的免疫反應性。研究表明頭頸部鱗癌患者有數種免疫細胞功能缺陷,包括自然殺傷細胞、T細胞、以及一些細胞因子。盡管口腔癌沒有經典的免疫性,但是很多證據表明其具有免疫識別功能。已進行的動物研究包括給予IL-2誘導產生LAK細胞、TNF- A,將 IL- 2、IL- 4、IFN- C、IL-6或IL-1B轉入腫瘤起到免疫調節作用聯合應用非病毒脂質體表達的鼠白介素 2和多聚體表達的mIL- 12治療口腔鱗癌,試驗證明是可行并有效的[6]。mIL-2和mIL-12聯合運用產生明顯的抗腫瘤效應可能是由于其刺激增強了Tc細胞和NK的活性。此外,最新研究表明,應用缺陷型反轉錄病毒載體能夠將TNF-α基因導入口腔鱗癌DNL中,帶有TNF-α基因的DNL能夠分泌高活性的TNF-α,表明口腔鱗癌DNL可作為基因轉移的運載細胞用于口腔鱗癌的細胞因子基因治療。

5.1 細胞因子與免疫基因治療

在當前所開展的基因治療研究中,免疫基因治療的研究多集中于細胞因子基因治療的研究。細胞因子的基因治療避免了以往細胞因子注射療法需反復多次給患者或動物模型注射大劑量細胞因子所帶來的不良反應,也取得了細胞因子注射療法所不具備的治療效果。細胞因子基因治療所選用的目的基因是可以編碼表達包括ILs、IFNs、CSFs及TNFs等在內的各種細胞因子及其受體的基因[7]。依據將細胞因子基因導入體內的途徑和原理不同,細胞因子基因治療可分為以下幾類:(1)以免疫效應細胞為基礎的細胞因子基因治療;(2)以瘤苗為基礎的細胞因子基因治療;(3)以抗原呈遞細胞為基礎的細胞因子基因治療;(4)成纖維細胞等受體細胞為基礎的細胞因子基因治療;(5)直接體內注射途徑的細胞因子基因治療。

5.2 抗體與免疫基因治療[8]

(1)抗體增強免疫基因治療的靶向性:解決免疫效應細胞識別腫瘤細胞的特異性是腫瘤治療的關鍵之一,研究表明將腫瘤特異性單鏈抗體基因導入T細胞中,使之分泌抗體,一方面通過抗體殺傷腫瘤細胞;另一方面通過抗體使特異性結合增加。

(2)抗體作為免疫基因治療的效應分子:胞內抗體可用于腫瘤治療。美國學者構建了一種編碼單鏈抗體的載體(PGT21),將此載體轉入高表達erbB2的卵巢癌細胞株SKOV3細胞中,可以通過胞內表達抗體erbB2單鏈抗體,抑制瘤細胞的生長。

(3)抗原與免疫基因治療:在腫瘤治療方面,經FDA批準,已有學者將編碼CEA、Ig基因表達載體直接導入結腸癌和口腔鱗癌患者體內,臨床顯示其有一定抗腫瘤效應。

5.3 綜合性免疫基因治療

有研究表明,單一途徑的免疫基因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將相互間有相加或協同效應的不同方法聯合起來治療口腔鱗癌的臨床效應值得嘗試。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細胞因子基因治療與細胞因子基因治療的聯合;細胞因子基因治療與B7等共刺激分子基因治療聯合;細胞因子基因治療與MHC基因治療聯合;④細胞因子基因治療與抗原基因治療聯合;⑤細胞因子基因治療與自殺基因聯合治療。

6展望

綜上所述,口腔頜面鱗癌免疫基因療法發展至今,經歷了從單一途徑療法轉向多途徑聯合治療的階段,進一步提高了臨床療效。伴隨著新的免疫基因療法的不斷問世,基因聯合療法的治療效果更加明顯,且不良反應也大大降低。同時,結合口腔鱗癌術前術后輔助療法是可行的治療方式,并有望進一步提高生存率。比較同期不同心的聯合基因療法的隨機試驗仍在進行中,這些試驗將可能為治療口腔頜面部鱗癌患者治療中的作用確立1個新的位置。另外口腔鱗癌往往伴有第二原發腫瘤的風險,已經成為影響患者長期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免疫基因療法對于第二原發腫瘤的影響如何,有待進一步研究。

免疫基因治療是一種新興的治療腫瘤的方法。隨著腫瘤分子生物化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能夠拓展基因治療腫瘤的方法,選擇性針對腫瘤細胞。由于口腔鱗癌基因突變頻繁,位置表淺易于瘤內給藥,因此基因治療適合運用于口腔鱗癌。基因療法用于Ⅰ期的頭頸部鱗癌是安全有效的;對于Ⅱ期鱗癌,聯合放療或化療,也能起到抗瘤效應;作為輔助措施治療Ⅲ期鱗癌的正在進一步研究中。以后的研究方向在于建立起安全有效的利用免疫基因療法治療口腔鱗癌的方法體系。

參考文獻

[1] Parkin DM, Bray F, Ferlay J,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02 [J]. CA Cancer J Clin, 2005, 55 (2): 74-108.

[2] Rosenberg SA,俞慕華.白細胞介素-2免疫治療癌癥的現狀與展望[J]. 國外醫學預防.診斷.治療用生物制品分冊. 1989(01)

[3] Cusack JC Jr, Tanabe KK. Cancer gene therapy. Surg Oncol Clin N Am, 1998, 7B421- 469.

[4] Rosenberg SA,劉紹魁.白細胞介素-2用于腫瘤免疫療法的最新近展[J]. 國外醫學.創傷與外科基本問題分冊. 1989(07)

[5] Hoellering B, Mueller MM Fusenig NE Friends or foes bipolar defects of the tumour stoma in cancer[J] Nat Rev Cancer 2004 4(2) 839 849.

[6] Li D, Shugert E, Guo M, et al . Combinat ion non viral inter -leukin 2 and int erleuki n 12 gene therapy f or head and neck squanous cell carcinoma. Arch Ot 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1, 127B1 319- 1 324.

第7篇:生物免疫療法范文

【關鍵詞】 樹突細胞;直腸癌;疫苗;免疫療法

直腸癌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是大腸癌的最常見部位(占65%左右),且患病人群以中老年為主。由于老年人的臟器功能較青年人有所減退,且易患多種疾病,故老年人直腸癌相對中青年有其特殊性。對于直腸癌處理的手段通常所采用的方法是直腸系膜的整體切除并結合放射療法。但是復發率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目前,免疫治療已經被認為是繼放療、化療、手術切除之后的第4種腫瘤治療模式,主要有腫瘤抗原疫苗、多肽疫苗、基因疫苗以及樹突細胞(DC)疫苗等,其中以DC疫苗為基礎的主動免疫治療,已成為最近研究的熱點〔2〕。

1 直腸癌免疫逃逸機制及免疫耐受表現

人體的免疫系統在防止腫瘤發生過程中起著關鍵性作用。現已證實,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缺陷是造成腫瘤免疫逃逸的主要機制之一,并且還制約著腫瘤免疫療法的效果〔3〕。

1.1 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凋亡機制 近些年發現,很多腫瘤組織中都存在TIL,TIL在腫瘤免疫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通過Fas系統或釋放顆粒酶、穿孔素殺傷腫瘤細胞。但是,當直腸癌細胞表達Fasl時,Fasl可誘導TIL發生凋亡,進而反擊機體免疫系統,一定程度上誘導了腫瘤的免疫逃逸,而且腫瘤抗原EpCAM與人類白細胞相關免疫球蛋白樣受體(LAIR1)相結合后,可直接對細胞免疫反應產生抑制作用〔4〕。

1.2 直腸癌免疫耐受表現 直腸癌細胞能夠通過多種機制誘導免疫耐受,表現為:Th1細胞凋亡,Th2細胞極化,調節性T細胞數量增加,T細胞和NK細胞CD3復合物ζ鏈表達下調,外周血中不成熟細胞增多,而且血清中TGFβ、IL10等細胞因子濃度升高〔4〕。鑒于DC的免疫學特性以及類漿細胞DC抗原提成作用的新進展〔5〕,DC已經成為直腸癌治療的一種潛在手段。

2 DC的免疫學特性

DC由美國學者Steinman〔6〕于1973年發現,是目前所知功能最強大,并且是惟一能激活初始性T細胞的抗原提呈細胞。DC可有效地誘導初始T細胞的增殖和應答,促進CTL和輔T細胞(Th)的生成。根據DC的來源,可將其分為骨髓來源DC和類漿細胞DC兩類〔7〕。

未成熟DC常位于抗原易于入侵部位,如腸黏膜,它們能夠特異性捕獲抗原,但缺乏激活T細胞的能力〔8〕。隨著DC逐漸分化成熟,它們伸出許多樹突樣或偽足樣突起,漸漸移至外周淋巴器官,發揮抗原呈遞作用,并與抗原特異性T細胞相互作用而啟動免疫反應。

DC是人體內功能最強大的專職抗原提呈細胞,成熟的DC可通過表達MHCⅠ和MHCⅡ分子等途徑提呈抗原。DC表達的MHCⅠ類抗原的量要比巨噬細胞多5~20倍,而MHCⅠ類抗原正是所有抗原提呈細胞將抗原提呈給T細胞的中介分子,因此,DC的抗原提呈能力比巨噬細胞高10~30倍〔9〕。由此可見,DC在免疫監視、抗原的攝取和搬運等方面均有一定作用。

3 DC與腫瘤的關系

DC與腫瘤的關系密切。一般來說,人體腫瘤微環境中的DC及腫瘤浸潤DC(TiDC)的數量、功能與腫瘤的預后呈正相關。Ishigami等〔10〕檢測了胃癌患者腫瘤組織中TiDC的表達,結果顯示:DC浸潤程度與患者遠處淋巴結和腹腔轉移以及病情惡化程度呈負相關。對某些實體瘤內的DC浸潤程度研究亦證明TiDC數量愈多,則患者預后愈好。所以,TiDC在腫瘤的免疫激活與免疫耐受中均有一定作用。

大多數腫瘤組織中DC的含量有限,且多數處于未激活狀態,這與腫瘤產生的細胞因子對DC的影響有關。例如:TNFα抑制DC對特異性CTL細胞的激活;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抑制DC前體分化發育為成熟的DC;IL10抑制DC表達刺激分子B7。

總之,在腫瘤組織內,腫瘤細胞可以通過釋放免疫抑制因子造成DC的功能缺陷,使其無法有效的呈遞抗原,而且,這對T細胞的活化及其功能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4 直腸癌的DC疫苗

直腸癌患者往往預后較差,并且復發率高。經過研究者的不斷探索,以樹突細胞為疫苗治療直腸癌已經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

4.1 直腸癌細胞裂解產物致敏DC Burgdorf等〔11〕應用直腸癌患者的外周血單核細胞,經含有腫瘤細胞表面抗原的腫瘤細胞裂解物反復沖擊,從而致敏DC形成疫苗。對17例直腸癌患者每人2 w注射1次疫苗,共注射10次。依據國際癌癥研究組織的分級標準進行評定,其中4例病情得到了穩定。對患者的后續研究證明,DC疫苗的治療方法安全、無毒性,其對于直腸癌的病情穩定率可達24%(4/17)。

4.2 腫瘤相關抗原肽負載DC疫苗 腫瘤抗原肽致敏的DC具有很好的靶向性。這種DC能顯著誘導機體CTL的激活,進而產生抗腫瘤免疫,發揮一定的保護性作用。Ueda等〔12〕最近從13例腫瘤晚期患者的外周血中成功誘導了成熟的DC,用癌胚抗原(CEA)抗原肽對DC進行修飾,進而制備腫瘤疫苗,并對此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了檢測。某些體外實驗亦表明該類DC疫苗可明顯引起腫瘤患者的特異性免疫反應,刺激T細胞的增殖,對腫瘤細胞產生一定的殺傷作用。

4.3 DC腫瘤細胞融合疫苗 從理論上講,DC與腫瘤細胞融合的致敏方法,可將全部腫瘤抗原結合于DC,使其既具有腫瘤細胞的全部抗原性〔13〕,又具有活化T細胞的功能。目前融合技術主要有電融合和化學融合兩種方式,其中電融合的效率較高。從現有的技術資料來看,通過融合技術獲得DC腫瘤細胞融合疫苗的方法切實可行〔14〕。一般情況下,融合技術制得的疫苗,效率高于其他以DC為基礎的免疫療法。這是由于融合后的細胞不僅具有DC的抗原呈遞功能,而且還能夠產生針對T淋巴細胞的MHC分子。

目前研究者發現,該種融合細胞能夠防護腫瘤細胞的攻擊,結果可使已產生的腫瘤逐漸消退。經過進一步的觀察與研究,由自體或同種異體的DC與腫瘤細胞融合后獲得的雜交細胞疫苗,在體內或體外均可表現出相同的生物學效應。這一發現表明,雜交融合疫苗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機體內的APC對于抗原的攝取和呈遞功能〔15〕。因此,該種方法是一種很有潛力的腫瘤治療手段。

4.4 腫瘤細胞RNA負載DC 腫瘤免疫療法旨在引發機體產生針對腫瘤抗原的特異性免疫反應,而該過程的根本性反應就是DC將腫瘤相關抗原傳遞給T淋巴細胞。通過將負載腫瘤抗原的DC重新注入患者體內或體外擴增的方法,均可以獲得抗腫瘤的淋巴細胞。應用轉染等方法使活體DC負載RNA,再經RNA的表達使DC成為產生特異性腫瘤相關抗原的有效工具。并且該種方法已經開始展示出美好的前景,研究者們也在積極地設計臨床研究實驗〔16〕。但是特異性抗原的選取、DC細胞的活化以及給藥參數等問題,仍然是限制該種方法的瓶頸所在。目前,已有學者開始在提高RNA對DC的轉染率、改善抗原傳遞途徑、以及T細胞的共同刺激等方面,尋求可使該種疫苗更加完善的方法〔16〕。

4.5 Exosome融合DC疫苗 Exosome是生物活性小囊泡家族中的新成員,由多泡體融合而來,至今其功能尚不完全明確。但研究表明,Exosome可以用做腫瘤抗原。DC能夠將該腫瘤抗原傳遞給T淋巴細胞,誘導T細胞活化〔17〕。Exosome來源廣泛,可由上皮細胞、造血細胞、腫瘤細胞等一系列細胞分泌。在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中發現,由負載腫瘤抗原的DC所產生的Exosome,能夠誘發腫瘤抗原特異性CD8+CTL增殖活化,從而發揮抗腫瘤的免疫學效應。此種方法的優點在于能夠通過無細胞的疫苗對人體的免疫系統進行有效刺激,該種特性很可能會成為提高DC疫苗治療腫瘤效率的潛在突破點〔18〕。

4.6 激發型41BB單抗聯合凋亡腫瘤細胞致敏DC 作為重組腫瘤壞死因子受體可溶性蛋白(TNFR)超家族的成員,41BB分子可功能性表達在DC上,而且,該分子的活化可進一步促進DC的分化和成熟,增強其激發T細胞的功能。由此,李敏等〔19〕應用凋亡小鼠B細胞淋巴瘤細胞A20負載的DC來制備APDC,A20荷瘤小鼠分別被注射APDC、2A單抗或二者聯合。通過觀察腫瘤生長情況及小鼠生存期,發現3種方法均有一定治療效果。單獨注射APDC或2A單抗可獲得12.5%或25.0%的腫瘤完全緩解率;二者聯合應用,治療效果更好,腫瘤完全緩解率可達62.5%,并且荷瘤鼠可長期生存。治療后荷瘤鼠脾臟T細胞體外增殖更為活躍,CD4+IFNγ+T細胞的比例也明顯升高。在聯合治療荷瘤鼠的血清和脾臟T細胞的培養液上清中,IL2和IFNγ的分泌水平明顯升高,而IL10的分泌水平降低。由此可見,可以通過對以激發型41BB單抗聯合凋亡腫瘤細胞致敏DC的進一步研究,來不斷完善此種方法,以使其早日進入臨床研究階段。

5 展望

隨著對DC細胞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以DC細胞為基礎的免疫療法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DC疫苗的構建方法也日益多樣化和高效化。但是,由于對DC的研究歷史較短,特別在直腸癌治療方面才剛剛起步,DC的某些負面影響尚不明確(例如:由于DC具有潛在的分化缺陷,所以在機體的某些腫瘤刺激因子作用下容易造成機體DC的免疫耐受)。就目前來看,每一種新的方法都有其不足之處。但是,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腫瘤的免疫治療一定會實現多方法和多層面的相互結合,并且以DC為基礎的腫瘤免疫治療方法也一定會成為直腸癌治療領域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Zampino MG,Labianca R,Beretta GD,et al.Rectal cancer〔J〕.Crit Rev Oncol Hematol,2009;70(2):16082.

2 WeltersMarij JP,Van Montfoort N,Khan S,et al.Report on the six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CIMT),May 15 and 16,2008 in Mainz,Germany〔J〕.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09;58(5):77787.

3 Bennaceur K,Chapman JA,JeanLouis TJ,et al.Immunosuppressive networks in the tumour environment and their effect in dendritic cells〔J〕. Biochim Biophys Acta,2009;1795(1):1624.

4 李天煜,陳利生.結直腸癌的免疫逃逸與免疫治療進展〔J〕.結直腸外科,2008;14(5):36972.

5 Kulig P,Wawro K,Cichy J.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in pathophysiology of immune responses〔J〕.Postepy Biochem,2008;54(4):3717.

6 Steinman RM,Cohn ZA.Identification of novel cell type in peripheral lymphoid organs of mice:morphology,quantification,tissue distribution〔J〕.J Exp Med,1973;137(5):114262.

7 Wurzenberger C,Koelzer VH,Schreiber S,et al.Shortterm activation induces multifunctional dendritic cells that generate potent antitumor Tcell responses in vivo〔J〕.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09;58(6):90113.

8 Yuan A,Steigen SE,Goll R,et al.Dendritic cell infiltration pattern along the colorectal adenomacarcinoma sequence〔J〕.APMIS,2008;116(6):44556.

9 陳 存,喬代蓉.樹突細胞的功能〔J〕.中國護理雜志,2007;4(9):1920.

10 Ishigami S,Natsugoe S,Tokuda K,et al.Clinical impact of intratumoral natural killer cell and dendritic cell infiltration in gastric cancer〔J〕. Cancer Lett,2000;159(1):1038.

11 Burgdorf SK,Fischer A,Myschetzky PS,et al.Clinical response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to a dendritic cell based vaccine〔J〕.Oncol Rep,2008;20(6):130511.

12 Ueda Y,Itoh T,Fuji N,et al.Successful induction of clinically cornpetent dendritic cells from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obilized monocytes for cancer vaccinetherapy〔J〕.Cancer lmmuno Immunother,2007;56(3):3819.

13 張紅梅,張利旺,劉文超,等.肝癌細胞HepG2與肝癌患者樹突狀細胞融合瘤苗的體外效應〔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6;27(6):5535.

14 Kjaergaard J,Wang LX,Kuriyama H,et al.Active immunotherapy for advanced intraeranial murine tumors by using dendritic celltumor cell fusion vaccines〔J〕.Neurosurg,2005;103(1):15664.

15 Shu S,Zheng R,Lee WT,et al.Immunogenicity of dendritictumor fusion hybrids and their utility in cancer immunotherapy〔J〕.Crit Rev Immunol,2007;27(5):46383.

16 Tyagi RK,Mangal S,Garg N,et al.RNAbased immunotherapy of cancer:role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of dendritic cells〔J〕.Expert Rev Anticancer Ther,2009;9(1):97114.

17 Subra C,Laulagnier K,Perret B,et al.Exosome lipidomics unravels lipid sorting at the level of multivesicular bodies〔J〕.Biochimie,2007;89(2):20512.

第8篇:生物免疫療法范文

關鍵詞:前列腺腫瘤;免疫療法;激素抵抗

1 免疫刺激性細胞因子治療

細胞因子指細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當前列腺免疫治療研究中較為集中的細胞因子為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細胞介素-2(IL-2)和Flt3配體。

1.1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GM-CSF是一種單體糖蛋白,可以由T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和內皮細胞產生。它能刺激多功能造血干細胞及不同分化階段的造血干細胞的增殖分化。同時促進DC的遷移、成熟和存活。通過刺激巨噬細胞分泌,GM-CSF可以直接介導抗腫瘤活性。Rini等[1]亦報道了類似試驗結果。在其研究中,對29例D期前列腺癌患者連續14d應用GM-CSF治療,28d為1療程,3個療程后3例血清PsA水平降低50%在人類,GM-CSF已被單獨應用于進展期前列腺癌治療的臨床試驗。

1.2白細胞介素-2(IL-2) IL-2是由激活的T細胞分泌的一種糖蛋白。IL-2的主要作用涉及T胞、B細胞、自然殺傷細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及少突細胞的生長與分化。Kocheril等利用靜脈輸注11,-2治療前列腺骨轉移癌的鼠模型,結果表明可顯著抑制腫瘤生長,延長小鼠生存時間。組織學檢查發現腫瘤局部的血管破壞和淋巴細胞浸潤,證明單獨應用IL-2對前列腺轉移癌確有治療效果[2]。

1.3 Flt3配體 近來研究較多的FL,系生長因子家族,與GM-CSF類似,FL能促進DC的生長和分化[3]。研究顯示,FL作用于鼠和人類,能顯著增加循環DC干細胞數量。而DC是目前發現的功能最強的抗原提呈細胞(APC),可以在體內外向T細胞提呈抗原并誘發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反應。FL能誘發功能性DC表明應用FL可產生治療性的抗腫瘤免疫反應。Ciavarra等[4]報道應用FL治療前列腺癌鼠模型,能延緩腫瘤的生長。

2 前列腺癌的腫瘤相關抗原(TAA)

TAA可以作為前列腺癌免疫治療的標靶,對癌細胞產生特異殺作用。根據其在細胞內的分布可分為位于細胞表面的TAA,細胞內的TAA和分泌型TAA.有跡象表明表達于細胞表面的TAA從可能更有利于作為免疫治療的標靶。目前有報道的前列腺癌免疫治療的靶向抗原包括:①位于細胞表面的抗原:前列腺特異性膜抗原(PSMA),前列腺干細胞抗原(PSCA),HER/neu,前列腺6-跨膜上皮抗原,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②細胞內的抗原:前列腺相關基因(PAGE.1,PAGE4),G抗原基因(GAGE-7),G蛋白藕連受體同源的前列腺特異基因(PSGR);③分泌型抗原: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前列腺酶,TMPRSS2,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粘蛋白(MUC.1/2),腫瘤相關糖蛋白(TAG-72)。

3 重組蛋白和肽類疫苗

3.1蛋白疫苗的抗腫瘤機制在于T從中含有多種T細胞和B細胞識別表位,可激活多個克隆的T細胞和B細胞,產生針對不同表位的CTL和特異性抗體。借助直接的細胞毒性作用及ADCC效應或激活補體系統,達到對表達T的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但由于T蛋白中可能含有針對自身正常細胞的表位,這種方法理論上有產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Spider[5]等報道用結合脂質佐劑或GM-CSF的重組PSA疫苗治療l0例前列腺癌,2例接種前體內呈現PSA特異性免疫反應(滴度為1/700~1/4400),接種后8例可檢測到PSA特異性T細胞反應(滴度為1/200-1/1900。DouglasJ[6]對20例HLA-A2陽性表達的進展期前列腺癌患者,皮下接種E75HLA-A2肽表位疫苗,并用FL作為佐劑,結果顯示有限的特異性肽免疫反應

3.2 Sipuleucel-T疫苗 Sipuleucel-T是第一個被美國FDA批準上市的治療性腫瘤疫苗,是一種自體活性細胞免疫治療方法,用于無癥狀和癥狀輕微的轉移性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患者。該疫苗的研制是基于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在95%的前列腺癌中表達,并且主要限于前列腺組織,是Sipuleucel-T攻擊的靶抗原。目前該疫苗已完成了I,Ⅱ期臨床試驗,采用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試驗方法,共有512位轉移性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患者按2:1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安慰劑組。結果顯示兩組疾病進展時間無明顯統計學差異(治療組11.7w,安慰劑組10.0w,P=0.052),但在Gleason評分≤7的病例中兩組比較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2)。中位生存時間差值4.5個月(治療組25.8個月,安慰劑組21.7個月,P=-0.01),隨訪36個月后,治療組存活率明顯高于安慰劑組。大部分患者對治療耐受,毒性反應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組70.7%,安慰劑組68.9%,P≥0.05)。Sipuleucel-T是一種較安全的治療方法,對于大多數轉移性CRPC患者能延長生存期[5]。

4 總結

免疫療法的功效是清除部分的、播散的腫瘤細胞,對于晚期的實體腫瘤療效有限,當前常將其作為一種輔助療法與手術、化療、放療等常規療法聯合應用,免疫治療將成為前列腺癌綜合治療中的有效手段之一。

參考文獻:

[1]Rini BI.Weinberg V,Bok R,et a1.Prostate-specific anligen kinelicaB a measure of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with pr0gre8sion of prostate cancer[J].J Clin Oncol,2003,21:99-105.

[2]張曉光.前列腺癌免疫治療的進展[J].國外醫學泌尿系統分冊,2004,24(2).

[3]王可兵.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療[J].國際泌尿系統雜志,2006,26(2).

第9篇:生物免疫療法范文

癌細胞會分泌多種化學物質擾亂免疫系統,突破身體防御屏障。在抗癌策略中,有些是中和癌細胞“化工廠”,有些是促進機體免疫反應,將二者結合在一起的鮮少成功。而新型遞送車是一種可降解的中空納米小球,稱為納米脂凝膠(NLGs),其中含有兩種藥物:能中和癌細胞分泌物TGF-β(轉化生長因子-β)的抑制劑,以及召集免疫反應的IL-2(白細胞介素-2)。小球會在腫瘤區脈管系統堆積起來,隨著球外殼和內骨架的慢慢分解,持續節制地放出藥物。

IL-2是大的親水蛋白,而TGF-β抑制劑是小的憎水分子。研究人員先用一種生物適應性可降解材料造出載體骨架,其中灌注TGF-β抑制劑分子,再將其浸入含IL-2的溶液,IL-2就會被吸入骨架中,這一過程稱為遠程裝載。外殼用一種經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許可的生物降解合成脂制成,既足夠堅固攜帶藥物進入體內,又能受控地降解釋放出藥物。

該研究領導者、耶魯大學工程教授泰瑞克?法密說:“癌瘤及其微環境可看成是一座城堡及護城河。護城河是癌瘤的防御系統,其中就包括TGF-β。我們的策略是用TGF-β抑制劑‘吸干’護城河,同時釋放IL-2促進腫瘤周圍免疫反應。IL-2是一種細胞激素,能告訴防御細胞出了問題,可看作是一種引進增援策略。它們通過吸干的護城河進入城堡,發信號讓更多援軍進來。”實驗中召集的援軍就是機體的反入侵部隊T細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失禁h啪肉尿出来高h健身房 |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 | 久久高清一级毛片 | 一本久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福利 | 亚洲日本综合 | 一级毛片真人免费播放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免费大全 |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 日韩亚洲欧美一区 | 成人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 91精品久久久久含羞草 | 日本三级精品 | cekc欧美 | 亚洲免费区 | 97在线免费 | 波多野吉衣 免费一区 | 大片刺激免费播放视频 | jiz欧美高清 | 美国一级毛片片免费 | 亚洲国内精品 | 国产乱理片在线观看夜 | 男人天堂亚洲 | 99久久免费国产精精品 | 手机看片国产精品 | 欧美一级特黄特色大片 | 特黄特色三级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成人在线 |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日本综合 | 国产男女免费视频 |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 | 久久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 欧美一区二区视频 | 国产精品爱久久久久久久9999 | 91一区二区视频 | 美女做爰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国产图片亚洲精品一区 | 中文字幕在线网址 | 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无毒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