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憶江南白居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2、《憶江南·江南憶》[唐] 白居易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
吳酒一杯春竹葉,
吳娃雙舞醉芙蓉,
早晚復相逢。
3、《錢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4、《暮江吟》[唐]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5、《長相思·汴水流》[唐]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頭,
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歸時方始休,
一、吟誦烘托意境,喚醒音樂美感
【片段一】
師: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你們知道這是誰的詩作嗎?
生:知道,是白居易。
師:對,白居易的家住在北方,但他覺得他心中最美的地方還屬江南,讓我們在詩情畫意的視頻中欣賞詩句,感受江南的美景,一起來體味詩人的情懷。(音視同步,播放有《憶江南》歌曲伴奏的江南美景視頻)
師:怎么樣,這樣的江南美嗎?
生:美!(異口同聲)
師:其實我們對這首《憶江南》并不陌生。它曾出現在我們語文課本中,對不對?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憶江南》這首詞,只有讀好了,我們才能唱得更好!(在古箏伴奏中,帶領學生齊讀《憶江南》)
師:江南好,風景舊曾諳,一個“好”字,簡單有力,道盡了白居易對江南的好感覺、好印象。我們要讀出韻味!
生:江南好!(強調“好”字)
師:諳是熟悉的意思。風景舊曾諳,這些風景都是白居易非常熟悉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其中的“紅勝火”,和“綠如藍”把江南的春景刻畫的多么的鮮艷奪目呀,我們一起來試一試。
生: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連續找三名學生讀,學生讀的一個比一個有感情)
師:能不憶江南?短短一句,就表達了身處異地的詩人,對江南景色的無限眷戀和贊美,讓我們完整地吟誦這詩情畫意的《憶江南》,要讀出詩詞的悠遠深長。
(學生沉浸在詩詞的意境中,搖頭晃腦地體會著詩詞的韻味)
該片段為導入部分,一開始就讓學生走進詩情畫意的課堂。借用多數學生所了解的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詩作簡短的鋪墊,拉近了學生和古詩詞的距離。運用音視同步,播放《憶江南》歌曲伴奏,讓浸潤著語文氣息的課堂一下子注入了音樂的活力,喚醒學生的眼睛和耳朵,邊聆聽邊欣賞。該片段沒有長篇大論的總結和過渡,也沒有刻意的講解和煽情,有的是一遍遍、一句句的讀,并且從語文的角度,讓學生從每個字、每個詞傳達出來的語音、語調、語義體會詩人創作時的感覺。好的音樂課堂一定離不開文化的滋養,教師在幫助學生學習音樂技能的同時,也將厚重的文化味兒滲透其中,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這對學生此后歌曲的學習和意境的理解都有巨大的幫助。
二、韻味無痕遷移,突顯音樂要素
【片段二】
師:讀的真好,讓我用美妙的旋律來獎勵大家吧!(歌曲范唱)
師:這首《江南好》的旋律從高音開始,一下子把這個“好”表現出來,讓沒去過江南的人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請你們來嘗試一下吧。
生:跟琴演唱。
師:風景舊曾諳的“諳”字上是不是有什么小記號?
生:圓滑線。
師:對了!一個字上有很多音連起來演唱,我們稱它為――
生:一字多音。(齊答)
師:這樣連起來唱就更多添了一份委婉和連綿,讓我們連起來唱一唱。
生:(有針對性地演唱圓滑線的部分)
師: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兩句非常美,節奏很規整,大家在唱的時候可以根據力度記號,盡情釋放對江南的贊美。
生:(用f的力度,演唱這兩句)
師:能不憶江南?這句有附點和圓滑線,這時白居易深深地沉浸在對江南的美好回憶中,你們仔細聽聽這個“憶”字發生了什么變化?(師示范兩句“憶江南”的區別)
生:第一句唱的短促一些,欲說還休的感覺。第二句比較連貫,讓人覺得回味悠長。
片段二的教學更好地詮釋了語文和音樂的無縫對接,音樂拓展了語文學習的寬度升華了情感,語文增加了音樂文化的厚度。這一環節教師緊緊抓住了《憶江南》的音樂特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獲得強烈的音樂認知和情感體驗。更為巧妙的是,教師進行了無痕遷移,將上一環節的有感情吟誦和個別詞語的著重處理,運用到這一環節的演唱技巧上,顯得妥帖、自然。既加深鞏固了學生之前吟誦詩詞時的技巧和情感,又使學生在演唱中進一步領悟了歌曲處理的細節和特點。讓-羅爾?布約克沃爾德的《本能的繆斯》提及孩子就是天生的繆斯,他們對音樂有敏銳的直覺,教師這樣教學使學生一下子就感受到詩詞和音樂中的美感,學生學得投入,學得輕松,學得得法。
三、引發思考,提升音樂修養
【片段三】
師: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三個版本的《憶江南》,這三個作品都是由不同的作曲家創作,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感覺是一樣的嗎?
生:不一樣。(聽過后回答)
師:對了,這三首作品雖然歌詞一樣,但曲調各異,情緒怎么樣?
生:也有所不同。
師:是的,但是作曲家都將很多江南的元素融入其中,比如加入了一些江南民歌和戲曲,讓我們聽來都是那么的細膩婉轉、連綿優美,具有江南的美感。
師:聽了這些作品,你覺得哪一首更能把詩詞《憶江南》里回味悠長的眷戀之情表現出來?
生:我們最先學的第一首《憶江南》。
師:江南的景美,詞美,歌更美。其實《憶江南》一共有三首,課后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去了解剩下的兩首。美好的音樂和詩詞都是相通的,都值得你去悉心領悟和發現,也許詩人和作曲家創作時的意境就會被你慢慢參透,你就會成為下一個詩人、下一個作曲家,老師期待你們的成功!
詠柳 “勝日尋芳泗水濱”,出自古詩 。作者是
一、判斷正誤
1、《詠柳》一詩中“碧玉”指年輕漂亮的女子,比喻柳樹。 學家
( ) 詩中的“勝日”指 ;“光景”指 2、《春日》是宋朝詩人朱熹寫的。 ( )
3、《春日》一詩中“萬紫千紅”一詞只說了“紫”和“紅”這兩
種春日里的色彩。 ( )
二、默寫《詠柳》
詠柳
1、詩中有兩個字意思相同,他們分別是
2、《詠柳》中“詠”的意思是了 想象豐富贊美了
這首詩贊美了的春天景色。 三、用自己的話說說下面詩句的意思。 1、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2、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詠柳閱讀答案。
四、閱讀
憶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ān)。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注:舊:以前。 諳:熟悉。 勝:超過。
1、這首詩的作者是白居易,他是代詩人。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后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來源:文章屋網 )
說憶江南,似乎是不靠譜的,因為在我這出生的十幾年里,我還未在江南彳亍過!就是萍水相逢過也沒有!因為我們這,我的故鄉沒有水的影子!
對江南最早的回憶是在白居易的詩里“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白居易是幸運的,抑或是幸福的,因為他到過江南,可以在剩卻的華年離去慢慢的回憶,去思議江南!我嫉妒了……
但美好的一切總會被現實左右著,我現在只能在夢里夢到她,江南的水鄉,多愁善感的水鄉。那里到處充斥著都是靈動,“上善若水”就是這般吧?那里的一切一切都是柔情的,女人是水做的,說的是江南的女子嗎?此時江南的男子,眼里也是多情的了。我想江南把一切都同化了。
夜來得了無聲息,我靜靜的立在窗臺,打開窗子。北方已經有了絲絲的秋風,風兒吹來一片枯葉,伸手夠到,拿在掌心里,用手撫摸著脈絡,一絲一絲的擷去絲絲的泥土,江南此刻似乎還是“春意盎然”吧!不知怎么的又切換到了江南去!思著思著就多了睡意。躺在床上,不知何時傳來了????的聲音,是秋雨嗎?答案是肯定的……不是就傳來了新鮮泥土的氣息,狠命的吸了一口!心扉都舒暢了些許!這是夢的前奏嗎?
時空的轉換,出現在了夢里……
幾聲鳥鳴,沒有:“嘔啞嘲哳難為聽”的無奈,而是那么的婉轉,因為這兒是江南。睜開沉沉的睡眼,環顧四周,一切的一切都似曾夢境,難么如幻如夢,沒有多余的修飾。屏風?屏風上畫著水墨江南,那么的素淡,似乎江南的韻味就是這般吧,屏風上低吟著:
齊眉舉,彩侍紫霞記。天上九朝島冉冉,尊前一笑玉差差。人唱自家詞。籬下菊,醉把一枝枝。花水乞君三十斛,秋風記我一聯詩。留著晚香時。
好一個江南……
起身,踱到窗前,手扶著木質的窗臺,還有傳來陣陣的檀香,混著檀香的氣息,還傳來雨的馨香。我在這畫框前迷醉于江南的古鎮,一切的一切都飄渺在晨光熹微之中。陽不知道哪里去了,這似乎是他知趣地躲了吧?目光遠眺,但目光走不遠,因為山色都沉寂在飄渺中。黑瓦白墻,小橋流水,一切都生得自然,沒有多余的修飾。淡妝才是它的味道吧!屋頂的黑瓦,在飄渺中連成片,逶迤的拖向遠方。小橋邊有著些許的柳枝,風兒吹著搖搖曳曳,柳枝不時的弗向水中,觸起一段漣漪,向遠處飄蕩開去。鳥兒喳喳的叫著,俊秀,在柳枝邊飛過,嘴攜一片桃花瓣,斜斜的飛走了,這小東西也充滿了詩意。
走向古街,在古鎮里慢慢踱著,享受著屬于自己的江南,挺滿足!江南的春雨,適時的下著,江南是多雨的。走在幽靜的古街道,路上被江南的雨洗的褪去了昔日的喧囂,沿路的古墻邊,伸出一枝桃花,花上撒著雨珠,晶晶瑩瑩的,但夜色里沒有了閃耀只是多了可愛!風兒吹來,一瓣粉色桃花瓣飄落,伸手接住,放在鼻子上輕輕嗅著,頓時心脾都被染上了江南味,是什么味道呢?我也無從說起!雨不停的下著,但不會惹人惱,細細密密地斜織著,由天際斜掛下來,伸手去觸,滑滑的,惹人喜!
“乘一葉扁舟入景隨風望江畔漁火,轉竹林深處殘碑小筑僧侶始復誦,葦岸紅亭中抖抖綠蓑邀南山對酌,紙錢晚風送誰家又添新痛”
被這江南的歌曲喚醒,我又回到了現實里,但以后我也可以憶江南了,因為我夢到過他,說她在哪里她在夢里……
夢江南
漁火夜,鐘聲遠山囀。韻雨斜織伴落紅,新燕攜泥柳枝頭。桃花瓣瓣情。
黑龍江伊春 陳平
陳平同志:
你好!編輯部把你的信轉給了我。因為沒有讀過你寫的詩詞,所以無法談我的看法。但有的同志所說寫詩詞有特別的規矩,這是不錯的。所謂規矩,就是指詩詞的格律。
首先應該說明,無論是詩還是詞,都屬于詩歌,是詩歌發展過程中的產物。我們祖國是世界著名的詩國。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了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以后,在《詩經》的舊有格式上發展形成了屈原等人所作的楚辭和漢魏六朝的樂府。從漢代起,還出現了五言詩和七言詩。到南北朝,開始有了律詩的雛形。這種律詩到唐朝發展得更加完美,成為唐詩中的重要形式。詩的種類是很多的。但從格律上,大致可以分為古體詩(又稱古詩和古風)和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古體詩寫法較自由,近體詩則受格律的限制。近體詩以律詩(包括絕句)為代表,現在我們所說的舊體詩,大多是指近體詩。而詞呢?作為詩的一種別體,它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句子長短不一,所以又稱長短句。起初詞是配音樂來歌唱的,這樣每個詞調都有嚴格的聲律和種種形式上的特點,所謂“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后來大部分詞雖不再配樂歌唱,但原來的調名作為文字、音韻結構的定式仍被沿用,這就是詞牌。
那么,近體詩和詞都有哪些格律呢?為了便于說明問題,我們先舉出一首律詩和一首詞為例:
無題
魯迅
慣于長夜過春時, *平*仄仄平平
挈婦將雛鬢有絲。 仄仄平平仄仄平
夢里依稀慈母淚, 仄仄平平平仄仄
城頭變幻大王旗。 平平仄仄仄平平
忍看朋輩成新鬼, *平*仄平平仄
怒向刀叢覓小詩。 仄仄平平仄仄平
吟罷低眉無寫處, *仄平平平仄仄
月光如水照緇衣。 *平*仄仄平平
憶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平*仄
風景舊曾諳。 *仄仄平平
日出江花紅勝火, *仄*平平仄仄
春來江水綠如蘭, *平仄*仄平平
能不憶江南。 *仄仄平平
①、字數和句數。詩、詞都有固定的字、句數。魯迅的《無題》是七律,每句7個字,共8句。如果是五律,每句是5個字。絕句每首是4句。每首詞按照詞牌,也規定句數和每句的字數。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共27字,單調(不分上下闕),共5句。
②、押韻。詩、詞都必須押韻。《無題》的韻腳是“時、絲、旗、詩、衣”,全詩押i韻。《憶江南》的韻腳是“諳、蘭、南”,押an韻。句式中的注處,即是須押韻的韻腳。
③、平仄。這是詩詞格律中最重要的一點。平仄是根據傳統的四聲分的。傳統的四聲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平仄中的“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詩詞中平仄交替或對立,構成詩詞的節奏和旋律,使詩詞具有音樂美。平仄格式在詩詞中有明確規定。舉例的句式中平或仄加圈者(*、*),是指可平可仄。
④、對仗。所謂對仗,就是用對稱的字句加強語言效果。詩詞的對仗也各有規定。比如,律詩中間4句要用對仗。《無題》中三四兩句、五六兩句即是對仗句。《憶江南》中的三四兩句也是對仗句。相比較之下,律詩的對仗要求比詞更為嚴格。
上面說的是詩詞格律的主要內容。這些主要內容在具體的詩詞中會有各種變化形式。限于篇幅,不能細談。如果你有興趣進一步學習,建議你讀一讀王力著的《詩詞格律十講》《詩詞格律》、賀巍著的《詩詞格律淺說》、龍榆生編撰的《唐宋詞格律》等書籍。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2、[元] 白樸《天凈沙·春》
春山暖日和風,闌干樓閣簾櫳,
楊柳秋千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
3、[唐] 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4、[唐]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5、[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6、[宋] 葉紹翁《游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7、[宋] 朱熹《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8、[宋] 程顥《春日偶成》
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9、[唐] 賀知章《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10、[唐] 楊巨源《城東早春》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江南,一個風景秀麗、文化獨特的地區,有著小巧玲瓏的園林,古樸的建筑,精致的工藝品,可提到江南,人們第一個想到的詞必定是“水鄉”。
江南多雨,一年之中,有一半日子都在被雨水滋潤著。元代詩人虞集對此曾下過結論——“杏花、春雨、江南”。春來之時,淅淅瀝瀝的小雨輕輕地敲打著地面,發出“啪嗒”、“啪嗒”的響聲,如同最美妙的樂曲。雨絲斜斜的,織成了細密的雨簾,周圍因雨而變得有些模糊的景物,不由讓人聯想到雨幕之中,一位撐著油紙傘的江南婉約女子徐徐走來,帶著濃濃的水鄉氣息,綻開一個含蓄而又溫和的笑容,如同墨汁在宣紙上暈染開一般,淡淡的笑中透出溫婉的美。
江南多雨,江南的文化似乎也因江南濕潤的氣候而沾染了一絲溫潤的氣息。古往今來,詩人對江南的描述大多如此。“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白居易的一首《憶江南》,道出了江南之美,江花、江水紅綠相映,光彩奪目,不需過多的聯想,一幅春江圖便浮現在腦海之中。這樣的江南,怎能不讓文人墨客向往呢?
江南人的生活,也有著水鄉特有的風韻。江南女子穿著的藍印花布長裙,輕軟飄逸。簡單、原始的藍白兩色,創造出千變萬化的精致圖案,散發出濃濃的鄉野氣息,配合著小橋流水,綠柳紅桃,組成一幅色彩明麗的畫,風韻獨特。
江南,正如詩中所說,“顧渚山邊郡,溪將罨畫通。遠看城郭里,全在水云中。”江南之美,美在潺潺流水之中,美在細細雨幕之中。
--《詠鵝》唐·駱賓王
2、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北朝民歌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唐·孟浩然
4、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鄉偶書》唐·賀知章
5、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唐·李白
6、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憶江南》唐·白居易
7、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游子吟》唐·孟郊
8、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仙人垂雙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古朗月行》唐·李白
9、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北宋·王安石
10、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11、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唐·李白
12、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唐·李白
13、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江畔獨步尋花》唐·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