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化學教學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教學應從具體經驗下手,逐步升到抽象。有效的學習之路應該充滿具體經驗。教育教學最大的失敗,在于使學生記住許多普通法則和概念時,沒有具體經驗作它們的支柱。
利用身體體形成動畫的內容中做的經驗包括演戲的經驗。演戲的經驗(指把一些事情編成戲劇,讓學生在戲中扮演一個角色,使他們在盡可能接近真實的情景中去獲得經驗。參加演戲與看戲不同,演戲可以使人們參與重復的經驗,而看戲是獲得觀察的經驗)。九年級化學利用肢體的典型例子有很多,開發教師與學生的創造性。
一、利用肢體形成動畫的案例
案例1:水的分解與合成一節形成動畫的設計。講授完水分解的文字表達式后,先告訴學生:學生的頭代表氧原子,拳頭代表氫原子,兩只拳頭接觸到頭(代表水分子)。然后讓同學們分小組思考怎樣演示(教師提示兩名同學組合)水的分解,教師巡回觀察指導,大部分同學練習后,教師請兩名同學上講臺展示,兩名同學兩只拳頭接觸到頭(代表水分子)從講臺兩邊緩緩向對方走,走到一起時,拳頭拿開,兩頭靠近(代表氧分子),4只拳頭靠近(代表2個氫分子)。
案例2:銅和氧氣的反應過程。頭代表銅原子,拳頭代表氧原子,兩只拳頭代表氧分子,先讓同學們分小組演示(提示兩名一組)氧化銅的形成,教師巡回觀察,大部分同學練習后,教師請兩名同學上講臺展示,兩名同學兩只拳頭接觸(代表氧分子)從講臺兩邊緩緩向對方走,走到一起時,兩拳頭慢慢分開,分別靠近另一名同學的頭(代表氧化銅)。
案例3:氯化鈉的形成過程。班內豎向每一排的第一個身高最矮的學生為鈉原子,手中拿一只粉筆代表一個最外層電子。班內豎向每一排的最后一個身高最高的學生為氯原子,手中拿7只粉筆代表7個最外層電子。先讓同學們分小組演示(提示兩名一組)氯化鈉的形成。教師巡回觀察,大部分同學練習后,教師請兩名同學上講臺展示,兩名同學手里舉著電子(粉筆)從講臺兩邊緩緩向對方走,走到一起時,矮的同學手中的粉筆被高的同學搶在走,從而形成氯化鈉。這樣既展示了電子的質量很小,又展示了氯化鈉的晶體結構,解釋了化學式的形成過程動畫如下:
通過學生的反應,可觀察到學生的興趣盎然,思維清晰,敏捷,形象化感知大大增強。也體現了化學的元素觀、微粒觀的觀念,突出化學基本觀念的主導作用,化學學科的思維方式,將宏觀和微觀聯系起來。
二、理論基礎
新課程標準要求“根據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或通過實驗探究,了解鈉、鋁、鐵、銅等金屬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能列舉合金材料的重要應用。”學生學習金屬的化學性質主要通過實驗、圖片和討論等途徑獲得。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探究是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加深體驗的重要途徑。鑒于此,我在授課時應以實驗探究的方式突出化學學科的特色,以此激發、培養和維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前期分析
1.教材分析
金屬的化學性質為高中化學必修1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第一節的內容,從教材的設置看,是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開始,既是學生在初中所學金屬和金屬材料的知識基礎上的深化,又為前面兩章所學的實驗和理論知識補充感性認識材料;同時本課時要介紹的金屬性質研究獲取方法如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歸納法等也是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重要方法,將是學生在后續章節里認識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識的重要基礎,因此本課時乃至本章的內容將起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有關金屬的性質,在知識目標實現方面沒有障礙;在學習鈉、鋁學習過程中,學生已具備氧化還原、離子反應等基本理論,如何通過實驗驗證,設計實驗以及如何提取重要信息,避免學生只顧看實驗現象而忽視了思考的情況出現,需要教師適時且適當地點撥。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鈉的氧化和鈉與水的反應
2.教學難點
化學學習方法的養成
四、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北京奧運煙花營造出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美景,引出本節內容。
學習新課
1.金屬與非金屬的反應
金屬有許多共同的物理性質,如良好的導電、導熱性,不透明,有金屬光澤,延展性,金屬有哪些共同的化學性質?現在請同學們結合圖片寫出有關的化學方程式并指出反應類型。
【師生評價并出示化學方程式】
【思考與交流】這些反應表現了金屬具有哪些化學性質?
【小結】略。
【深入探究】金屬這些化學性質是由什么決定的?請同學們完成教材46頁思考交流3。
【釋疑】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較少,易失去電子,因而性質活潑。也就是結構決定性質,Mg的性質初中已經學過,下面重點學習Na、Al兩種金屬的化學性質。
【過渡】在大家的桌上有一種新的金屬――鈉,看一看它是如何保存的?
【觀察回答】聞、看后答出是煤油。
【設疑】鈉為什么存放在煤油中呢?鈉有什么樣的性質?
【實驗探究1】指導學生分組做實驗3-1。取一小塊金屬鈉,用濾紙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觀察實驗現象。
【設問】同學觀察鈉的切面的顏色發生了變化,為什么?
【追問】鈉常溫下尚能與氧氣反應,如果是加熱呢?你估計反應現象如何?
【實驗探究2】演示實驗3-2。把一小塊金屬鈉放在石棉網上(說明:鈉的燃燒實驗在坩堝中進行比較規范,但不易觀察,改在石棉網上進行。操作時注意:鈉開始燃燒后立即撤掉酒精燈),加熱,觀察有什么現象? 現象:鈉先熔化成白色小球后燃燒發出黃色火焰,生成淡黃色固體。
【小結】 以上兩個反應中還原劑都是Na,氧化劑都是O2 。Na與O2反應條件的不同,產物不同。
【過渡】相當多的金屬在一定條件下都可以與氧氣反應,比如鐵和鎂,回憶鎂帶燃燒有什么現象?也有些金屬的性質我們不是非常熟悉,比如鋁,鋁能否在酒精燈焰上點燃呢?請同學們通過實驗探討這個問題。
【科學探究1】加熱鋁箔。
現象:鋁箔熔化并失去光澤,熔化的鋁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層膜兜著。
原因:Al2O3的熔點(2050℃)遠高于鋁的熔點,所以熔化的液態鋁不會低落。
【科學探究2】先用砂紙打磨鋁箔后加熱。
現象:熔化的鋁仍不滴落。
原因:鋁很活潑,在空氣中很快又生成一層新的氧化膜。
【視野拓展】閱讀資料卡片,了解鋁的氧化膜。
金屬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較少,易失去最外層電子,單質都表現出還原性。當遇到氧化劑時,就會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因此除了能被氧氣氧化外,還能被Cl2、S等其他非金屬所氧化。
【過渡】鐵、鋁或銅制水壺可用來燒水,說明這幾種金屬與熱水不反應,是不是所有金屬都不與水發生反應呢?
【板書】2.金屬與水的反應
【師生小結】略。
五、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關于化?W基本操作實驗的教?W,無論是過去的化?W實驗教材還是過去的化?W實驗課堂教?W,都把重心放在化?W實驗基本操作技能的訓練上,輕視對?W生化?W智能的培養,這就在―定程度上使?W生養成了“照方抓藥”,只動手,不會動腦的實驗習慣,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與時代的要求格格不入,必須進行教?W改革。
如何進行化?W基本操作實驗的教?W改革下面以“粗食鹽的提純”實驗教?W為案例,通過對幾個具有創新特色的教?W環節進行點評并加以說明。
1、改進實驗目的,重視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的培養
除了原教材所列實驗目的外,增加以下實驗目的:
掌握與本實驗有關的計算,?W習收集、查詢和處理與本實驗有關信息的方法,理解與本實驗相關的化?W原理。
點評:這一實驗目的主要是培養?W生化?W實驗智能方面的內容,涉及到信息的收集、查詢和處理以及化?W計算和化?W原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培養內容應該是?W生能力能達到的、通過自?W與合作能夠解決的問題。因此,教師在編選化?W基本操作實驗題目時必須重視這一點。
2、擴充實驗內容,增加實驗智能方面的培養要求
擴充后的實驗內容不僅要重視化?W基本操作技能的訓練,同時也要重視化?W實驗智能的培養。這就要求對實驗內容進行合理的改造,力求達到精準的預期效果。現將“粗食鹽的提純”實驗內容做如下擴充:
實驗所用粗食鹽中含有約2%的雜質,包括Ca2+、Mg2+、K+、S042-離子和少量泥沙。請稱取5g粗食鹽,并參考教材所述的實驗方法提純食鹽,看誰設計的實驗方案最節約,產物得率高,晶粒大。
點評:擴充后的實驗內容增加了如下要求:①根據食鹽的溶解度計算溶劑的最少用量,從而減少能耗;②估算粗鹽中所含雜質離子的物質的量,從而估計沉淀劑的用量,以節約試劑;③通過分析,改進造成食鹽損失的所有操作,從而提高得率;④通過信息查詢,了解制取大晶粒子的實驗條件和方法。為確保實驗順利進行,教師應提供信息查詢的路徑才是。
為配合擴充后的實驗內容,將實驗步驟和實驗操作的完全陳述方式改為部分填空方式,現舉例如下。
(1)粗鹽的溶解
稱取5g粗食鹽于100mL燒杯中,最少加入
mL水溶解,為了加快溶解可采用_的方法。
(2)粗鹽的除雜
①除去S042+。加熱溶液至沸騰,在邊滴加邊攪拌下逐滴加入_離子的溶液_滴后,繼續加熱5min,其目的是_;將盛溶液的燒杯放在桌上,冷卻、靜置、澄清后,再檢查離子是否除盡,其方法是_。加熱至沸騰的作用是_。
②、③、④步中除去Ca2+、Mg2+和過量Ba2+的內容與①相似。
⑤除去過量的C032-和OH-離子。向濾液中加入鹽酸至溶液pH=l,作用是_,多余的鹽酸_除去。
(3)濃縮與結晶
①濃縮結晶。將濾液倒人_中,在攪拌下加熱蒸發至停止加熱,靜置、緩慢冷卻至室溫。攪拌的作用是_,靜置、緩慢冷卻的目的是_,如果沒有冷卻至室溫就過濾,其結果是_。
②抽濾與洗滌。抽濾裝置中安全瓶的功能是
,布氏漏斗口向著抽濾瓶支嘴口安裝的目的是_,先要浸濕濾紙并抽緊濾紙后,再倒入濾液進行抽濾,其作用是_,如果洗滌晶體時使用洗滌劑較多,結果是_,停止抽濾時如果先停止真空泵,可能造成__的后果,如果沒取下抽氣管就用力去拔布氏漏斗可能造成_的后果。
點評:這種呈顯方式的優點在于,不僅指明了實驗步驟和基本操作方法,能使實驗有序進行,而且通過填空的方式可使?W生?W會利用知識遷移,信息查詢等?W習方法來解決與本實驗有關的計算方法、裝置原理、操作原理等更深層次的問題,?W生不僅知道實驗該怎么做,而且懂得為什么這樣做,能有效培養?W生的化?W實驗技能和智能。這種呈顯方式往往容易忽略一些實驗操作細節,因此必須嚴格要求?W生在實驗前認真預習在實驗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實驗操作細節的指導。
3、改進實驗原理的呈現方式,重視?W生思維智能的培養
改實驗原理的完全陳述方式為部分填空方式,現舉例如下。
粗食鹽中含有Ca2+、Mg2+、K+、SO42-,請列出合理的除雜順序_;除去SO42-應加入_離子;除去Ca2+應加入_離子;除去Mg2+應加入
離子;如果Mg2+還沒有達到除盡的要求,再加入_離子,可生成更難溶的物質_;過量的C032-和OH-離子:可加入_除去;少量的K+離子_除去。
點評:這種呈顯方式的優點是易于明確實驗原理的構建要素和結構次序,具體的內容還需要?W生自己去解決,不再“照方抓藥”,非動腦不性。這種呈現方式也容易控制填空的難度,有利于因材施教。
4、改革實驗活動形式,倡導探究式的實驗活動
在實驗允許的前提下,倡導在實驗過程中開展討論活動,進行合作?W習,把下一步實驗的操作、原理以及技能技巧、注意事項弄得一清二楚后再進行實驗,教師也成為?W生中的一員,使化?W實驗活動在和諧、熱情、積極的氛圍中有序進行。
關鍵詞: 創新能力 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 教學案例
中學化學中,實驗教學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無可替代。然而化學實驗教學現狀卻不盡如人意,化學實驗教學依舊擺脫不了“教師講實驗,學生聽實驗;教師做實驗,學生看實驗”的固有模式。在這種固有教學模式下,學生僅僅被動地聽老師講解實驗,看老師課堂做實驗。在這種實驗教學模式下,學生跟著教師走,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為了改變化學實驗教學現狀,筆者參與了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課題《在實驗教學中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課題編號:JJS2013―531),在探究性實驗教學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實驗教學取得了顯著成效,以下是幾則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案例。
一、氯氣性質的探究性實驗教學案例
在學習氯氣性質時,可以首先設置疑問:氯氣的水溶性如何?Cl■與水能否反應?帶著這些問題讓學生分小組做實驗進行探究。
1.在兩瓶氯氣瓶中任取一瓶加入一定量水,充分振蕩后,與另一瓶氯氣做顏色比較,其水溶液與蒸餾水顏色比較,能得出什么結論?
2.在氯氣瓶中分別加入:(1)AgNO■溶液與稀HNO■;(2)小蘇打溶液;(3)濕潤藍色石蕊試紙。分別觀察到何現象?結論如何?
3.將純凈干燥的氯氣分別通過干燥的和濕潤的有色布條又觀察到何種現象?說明了什么?
學生認真觀察干燥和濕潤的有色布條有何變化并做好記錄,然后學生在各組內組織討論和完善,對現象進行綜合分析,得出實驗結論。探究氯氣的性質實驗,極大地活躍了學生思維,在課堂上學生自主獲取實驗結論,使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二、“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探究性實驗教學案例
1.設置相關課堂情境,引出本節課的實驗課題。展示幾種溶液,如2mol/LHCl,1mol/LK■SO■等,使學生思考:如何得到這樣的溶液呢?依據這一課堂疑問筆者引出本節實驗內容:配制250mL1mol/LNaCl溶液。課堂上給出幾種實驗室常用化學試劑,使學生獲得直觀認識,從而引發學生思考,很自然地引出課堂實驗內容。
2.學生通過親身設計、分組討論實驗方案,初步完成本次實驗方案設計。實驗室管理教師在課前已為每個小組準備了本次實驗可能要用到的一些實驗用品,筆者要求每組學生先初步選取實驗所需的各種儀器、試劑,親自完成實驗設計,然后小組內組織質疑、討論,對實驗方案進行完善。
3.小組展示,確定最終嚴密的實驗設計方案。在小組展示過程中,學生熱情很高,各小組學生踴躍發言。各小組在互相討論、質疑過程中使實驗設計方案得以完善,最終確定了合適的實驗設計方案。通過小組展示、討論、質疑,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與人合作能力、創新能力。
4.學生依據實驗設計方案進行實驗,驗證其正確性。學生依據實驗設計方案配制250mL1mol/LNaCl,教師在課堂上巡視并給予個別指導。
5.教師在以上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實驗誤差,再引導學生分析引起實驗誤差的原因和操作。
6.課后學生做好實驗課總結,進一步探究提高。實驗課結束了,筆者告訴同學們,實驗課上其他問題利用課外時間探究解決。
三、“鹽類水解”探究性實驗教學案例
1.設置問題:常溫下,水的電離程度如何?水的離子積常數?溶液的酸堿性與pH、c(H■)、c(OH■)有何關系?
2.學生實驗檢驗:用pH試紙檢驗KCl、NaCl、Na■CO■.、NH■Cl、CH■COONa、Al■(SO■)■酸堿性。
3.以NH■Cl、CH■COONa為例,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分析鹽溶液呈現酸性或堿性的原因,給出鹽類水解定義。
4.依據離子方程式書寫規則,完成NH■Cl、CH■COONa水解離子方程式書寫。
評析:本節課是筆者根據人教新課標版選修4設計的一節課。第一步,通過復習提出溶液酸堿性由c(H■)與c(OH■)相對大小決定,為下面分析鹽溶液酸堿性打下基礎。第二步通過學生實驗檢驗測定溶液pH,認識到鹽溶液有的呈酸性,有的呈堿性,有的呈中性。這與學生以往所學知識產生沖突,增強學生獲取新的化學知識的欲望,渴望從理論上得到解釋。這樣做使學生實驗激情大增,吸引學生注意力。第三步,教師讓同學們主動思考、發現鹽溶液呈酸性或堿性的原因,歸納出鹽類水解定義。第四步,在書寫鹽類水解離子方程式的過程中鞏固已學化學知識。
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探究式學習是新課程標準下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實驗教學對進一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探究性實驗教學課堂上,教師應當設置合適問題情境,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營造快樂、輕松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化學實驗課堂上快樂探究、敢于探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化學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學室.化學教學設計及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高中化學;作用;應用
案例教學法就是通過實際的案例,對所要教學的知識進行滲透與融入,通過案例作為載體展開教學活動。通過實際案例,可以將枯燥的化學知識轉化為生動形象的案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參與到化學教學當中。因此,高中化學教師必須對案例教學法實際應用深入研究,找出其關鍵所在,不斷提升教學水平。
一、案例教學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所表現出的積極作用
1.炒熱課堂氣氛
在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模式下,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往往是教師在講臺上對書本知識進行“翻譯”,學生在座位上對教師所“翻譯”的重點進行記錄。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毫無生氣,更無法激起學生興趣,導致課堂氛圍較差,難以取得可靠的教學效果。而通過案例教學法引入化學教學,可以通過實際的案例調動學生的興趣,對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等,如此就使課堂氣氛熱烈起來。不僅如此,在對案例進行討論分析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還能夠形成較為深入的互動,使得課堂整體“教”與“學”的環境得到優化。
2.直觀展現知識
化學知識在很大程度上看來都是比較枯燥的,而且較為抽象,學生往往難以對相關知識形成直觀認識,造成學習困難。而傳統局限于書本的教學方式,對知識的展示也比較籠統,對于理解力稍差的學生,往往需要花費大力氣才能明白教師所講述的內容。案例教學法將化學知識融入實際案例中,通過對案例進行分析,學生可以非常輕松地明確其中關鍵所在,進而直觀認識到化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3.加強師生互動
師生之間保持良好的交流互動,是教學活動有效開展的基礎。通過運用案例教學法,教師需要在案例選擇、案例設計上加強對學生的考量,如此可以加深教師對學生的了解。而通過教學案例,學生能夠認識到其中包含的教師所要教學的重點,以此反向對教師形成了解,如此就實現了深層次的師生互動。不僅如此,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案例成為聯系師生的紐帶,為師生溝通構建橋梁。
二、高中化學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實際應用
1.選擇合適的案例
要運用案例教學法展開高中化學的教學活動,案例選材是最為關鍵的一環,只有確保案例選材科學合理,才能使其成為構建知識網絡的良好載體,進而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出優良的作用。在進行案例選材時,首先需要保證所選案例與所要教學的化學知識形成統一對接,即案例能夠對相關化學知識形成全面有效的滲透和反映,通過該案例就能夠得出全部相關的化學知識。其次,案例的選取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最好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案例素材,這樣才更加便于學生的理解。最后,需要對案例進行精心編排,將其和書本知識有效統一起來,成為良好的教學載體。比如,在教學氯氣的相關知識,其水化物具有褪色的功能,因此教師就可以選擇生活中漂洗染色衣物的案例,設計這樣一個案例:將氯氣分別通過干燥染色衣物和濕潤染色衣物,觀察其現象變化,并闡述其中原理。通過這樣一個案例,學生首先需要對現象進行觀察,即明確氯氣的性質,還有分析其中原理,即明確氯氣使衣物褪色的化學反應。
2.教學中案例的巧妙運用
要在化學教學活動中巧妙運用案例,一般可以從三個環節入手,即課前、課中和課后。在課前運用案例,主要目的是引入教學,即通過案例所表現的相關內容,將所要教學的化學知識引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中運用案例,主要是在教學書本知識之后,通過實際案例對所教學的內容進行補充,讓學生在實際案例中加強對知識的掌握。在課后運用案例,主要是對知識進行梳理回顧,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比如,在教學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毒害氣體時,教師可以圍繞酸雨、溫室效應等話題設置教學案例,在課前通過對這些現象的危害進行闡述,引起學生的注意。然后在講解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性質之后,通過酸雨和溫室效應的形成對這些氣體的性質進行補充分析。最后,在教學完成之后,教師可以設置這方面的練習題,讓學生對相關知識加強鞏固。
3.實驗案例的引入
實驗是化學教學中不可避免的一個部分,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實驗案例,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其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更可以對相關知識進行論證,確保學生深入理解。比如,在教學氧氣的相關知識時,就可以將氧氣制備實驗引入到課堂中,通過實驗展示讓學生明確基本的實驗原理和操作流程,然后再增加實驗環節,驗證氧氣性質。如此,可以讓學生在實驗案例中對氧氣形成更加全面的認識。
總之,高中化學教學加強對案例教學法的應用是教學需求,化學教師必須對案例教學的作用加強認識,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做好案例選擇、案例應用以及實驗案例導入等方面的工作,切實將案例教學法滲透到高中化學的教學活動中。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專科護理 生化教學 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Nursing
Profession Biochemistry Teaching
HUANG Chunyan
(Nanning Health School, Nanning, Guangxi 530021)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biochemical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situation of the nursing profession, on the necessity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nursing profession in the biochemistry teaching,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nursing education in biochemistry teaching.
Key words specialist care; biochemistry teaching; case teaching
《生物化學》是護理專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它的學科知識特點以及它陳舊,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對課程沒有興趣,對后續專業課程學習和專業技能的學習非常不利,也不便于護理人才培養目標。案例教學法(case method)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選定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導學生有針對性的剖析、討論。讓學生在具體問題情境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索,以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1 護理專業生化教學現狀分析
1.1 生化課程陳舊,孤立
生化課程自成體系,學科孤立,缺少綜合性和學科之間的知識過渡。這就勢必導致學生知識面窄,思維始終不能得到解放,難以達到知識的遷移。基礎課程的低頻率出現和使用,嚴重降低了其影響力和作用,學生就出現了偏重專業的現象,不重視基礎的學習。
1.2 教師授課方式不靈活
教師講授生化課程多以邏輯理論的解釋為主,一味的灌輸,缺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輔助教學手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充當主導者,學生只是一味的聽,處于被動機械的地位,習慣由教師來告知。
1.3 職業教育學生狀態
以上所說的學科孤立,機械的教學方式都使學生對學習喪失興趣。教師始終以課堂主導者的身份自居,使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教師已準備好的“魚”。時間長了,對新知識的熱情度和好奇心就會慢慢淡化,甚至于喪失了“漁”的技巧。這種思維方式伴隨著學生走上工作崗位,顯然會在不斷更新的護理工作中出現很多問題和不適。
2 案倒教學法在護理生化教學中的作用
案例教學法在護理專業生化教學中的必要性有:
2.1 極具目的性
案例教學法的特點是通過課本中個別的典型例子的分析,使學生在閱讀的同時思考、分析,并且通過討論,形成一套獨特,完整而又邏輯嚴密的思維方式,來達到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增加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印象,進而提高素質。
2.2 帶有實踐性
教學案例,都是通過實際經驗編寫出來的,具有共性的典型例子,在渲染專業氛圍的同時,極具真實性,并且滿足完好的專業技術過渡要求,使學生在學習基礎課程的同時,受到專業熏陶,擴大視野,了解到學科知識對實踐的指導和服務作用,對生化課程的學習充滿信心。進而學生就會化被動為主動,積極配合老師,牢固的掌握理論基礎,以便以后更好的學習專業課程。
2.3 明顯的啟發性
教學案例中往往包含一些實際問題,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積極性,進而使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往創新思維能力方面發展。通過提出存在現實生活中,普遍卻不失趣味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思維的復雜化、深度化。
3 案例教學法在護理生化教學中的應用
3.1 精心準備教學案例
進行案例教學首先是準備案例。教師通過對包括糖代謝內容案例的收集、編寫和設計,概括的闡述、分析了糖代謝過程中血糖的調節與糖代謝異常之間的關系,以及臨床護理工作的注意點。以下以“糖尿病的臨床護理”為例的相關內容的探討。
(1)糖尿病的臨床護理要素。糖尿病的臨床護理主要牽涉到五方面:心理指導;飲食治療的護理;休息、運動方面的指導;口服降糖藥物指導;胰島素治療的護理。
(2)據教學內容布置案例思考題。為了更好的做好患者的護理工作,布置學生用生化知識回答下列問題:為什么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護理要注重低糖、低脂?為什么要鼓勵糖尿病患者適量的做運動,這樣對患者康復有什么好處?餐后為什么運動最好?
要解答這些問題學生就必須較好的掌握生化血糖的內容。那么所牽涉的基礎知識包括:血糖的來源和作用?能調節血糖濃度的激素有哪些以及通過什么方式調節?血糖濃度與糖代謝異常之間有什么相關的聯系等。
3.2 案例教學的課前準備
(1)學生所做的準備:學生在課前一定要熟讀教材和基礎理論;找出生化理論的實踐應用點;運用所學生化知識思考案例中的問題,找出有效措施;各小組成員通過組內討論,闡述自己觀點,互相交換意見;學生應該在課中的準備時,能隨時闡明自己的觀點;仔細聆聽同學的觀點,并補充或給出不同建議;隨時準備更新完善自己的觀點,避免做出模棱兩可的最終決定。
(2)教師所做的準備:編制護理生化教學案例,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提供案例給學生,布置相關任務,使學生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學生準備時,教師可調節其進度,給予適當的引導,使學生自學更加順利;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擔任的角色不同于傳統教學,教師要隨時保持好的心態,盡量營造適合討論的氣氛,時刻準備應對學生的問題和不可預見性反應(包括負面反應)。
3.3 正確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學案例
將學生以小組形式劃分,每個組由3~6人。小組成員越多樣化,準備和討論時,不同意見出現的幾率就越高,學生的理解度就更深。小組討論后,由各小組派出的代表闡述本小組的分析和解決意見。課堂上,教師盡量創造一個自由討論的良好環境和氣氛。每個學生發言時間控制在半小時之內,講完自己小組的觀點后,發言人需要針對其他小組成員的問題做出解答,也可由本小組成員代為回答。這個過程是學員自由發揮的過程,教師這時所充當的角色是組織者和主持人。通過這個環節,更能擴展和深化學員對案例的理解程度。接下來,教師可以提出幾個意見比較集中的問題和處理方式,讓各小組重點討論這些問題并找出解決方法。這樣,學員的注意力就更能吸引到方案的合理解決上來。
3.4 撰寫案例分析報告
小組間的討論完成之后,教師應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員自己進行思考和總結。可以通過總結經驗得出規律,也可以找出這種知識和經驗的獲取方式。再者,還可讓學員作出書面總結,撰寫案例分析報告,加深學員體會,更加深刻的認識案例及案例所反映出來各種問題。
綜上所述,護理專業生化課程的教學,適當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使用案例教學法,能使學生更好的將理論與實踐結為一體,更好的鞏固相關知識的內容和應用,能更好的積累職業行動能力。
參考文獻
[1] 陸俊元.案例教學法的本質特征及其適用性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8):22-24.
關鍵詞:教學設計;暗線;學科魅力;科學素養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10-0044-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0.015
一節好課要“有容”“有魂”。“容”即指化學學科知識,如化學用語、基本概念、化學原理、元素化合物的性質等;“魂”指隱含在知識背后的思想、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科觀念等隱性教學價值,是化學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暗線”,它們不思則無,思則深遠,課堂中巧妙地穿插暗線可以增添化學學科魅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清晰的知識線是有效教學的保證,可以促進學生知識的積累。但是,化學教學不是知識的堆砌,它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學研究能力,提升全面客觀認識社會現實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宗旨。這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充分挖掘教學內容的隱性價值,找出一條或多條能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的“暗線”,即一節課的“魂”。教學設計時巧用“暗線”,可以增添學科魅力,提升學生科學素養。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闡述化學課堂教學設計時巧用暗線的案例及類型。
一、情感態度線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常因在教學實踐中缺乏實施的具體載體和途徑而易被忽視,落實得不徹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屬于隱性知識,它不是一味地說教,而是學習主體在學習過程中通過體驗、思考、內化形成的感悟。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化學變化的奧秘是從每一課的感悟中逐步培養的。情感態度目標的達成不是當前的考試體制能考查到的,但卻有重大的教學意義及價值。
筆者認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一條“暗線”――情感態度線,貫穿在課堂中。正所謂“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這樣的教學可以擺脫被動的說教,提倡主動的實踐和體驗,落實情感態度目標。下面以高二“元素周期表”的教學設計為例具體闡述(見圖1)。
[提出研究主題]前一節課我們已學習元素周期律,有沒有一種圖表能把一百多種元素的周期性很好地表現出來呢?
[活動一]合作探究 確立排序依據。活動內容:設計一種圖表,表現元素周期性變化,即設計元素周期表。活動準備:制作1~18號元素的卡片,給出這些元素充分的信息。學生活動:展示并交流。
[活動二]尋找規律 完善元素周期表。(1)引導學生回憶1~18號元素的結構特點,并且按要求寫出下列兩組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①Na、Mg、Al ② H、Li、Na。(2)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組元素的原子結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結合所學知識,尋找確立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依據。(4)完善元素周期表的結構。
[活動三]科學探究――針對周期表的“預測”功能展開。背景資料:門捷列夫在周期表中為鎵、鈧、鍺等元素(門捷列夫叫它類硼、類鋁、類硅)留下了空位,并預言了它們的性質。用多媒體呈現1875年布瓦勃得郎發現鎵的實驗數據。學生活動:引導學生將其與門捷列夫的預測進行對比,同時反思自己的預測,感受周期律的“預測”功能,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
[活動四]閱讀資料:在鎵、鈧、鍺相繼發現后,元素周期律才得到了科學界的重視。而1894年氬在周期表中的排列以及1913年莫斯萊定律的提出,才使其得到了普遍認可。你如何看待這一科學現象?該問題的目的在于引發學生對科學理論要接受考驗和認可的思考。
情感態度線始終貫穿在本節課的每一次學生活動中。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確立排序依據,并尋找規律,完善元素周期表的活動,學會發現問題并積極質疑、探究、總結和反思,極大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不僅利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正確認識科學發展的歷程和科學研究的方法;學生通過預測元素的正確位置,閱讀科學史料,收獲成果,感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二、學科觀念發展線
筆者此處所說的學科基本觀念主要指化學學科知識類的基本觀念,不包括方法類和情感類基本觀念。化學學科觀念是對其所涵蓋的事實、概念和原理等化學知識的高度概括和更上位的認識,包括元素觀、微粒觀、變化觀、實驗觀、分類觀等。教師在進行化學教學設計時,除了清晰的教學主線――教學知識外,還可以從實現學生認知發展角度思考,提煉出一條暗線“學科觀念發展線”,即從學生的已有認知出發,通過實驗和設計具有思考價值的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反思,實現認知發展。化學基本觀念的形成既是認知性的,也是體驗性的。一條優化的暗線――“學科觀念發展線”能夠使學生親身體驗化學知識的發現過程和應用價值,感悟化學知識中蘊含的思想、觀點和方法,從而實現化學學科素養的全面提升。筆者以“離子反應”作為教學案例具體闡述采用“微粒觀”的認知發展線的教學設計(見圖2)。
[演示實驗1]向25mL 0.01mol/L Ba(OH)2溶液中滴加等濃度等體積的稀硫酸。
[提出問題]請學生分析現象,并用化學符號表征。
[已有認知]學生利用已有認知回答此問題,利用已學知識,學生知道實驗中宏觀物質參與了復分解反應,此類反應的發生條件是產生沉淀、氣體或水。
[演示實驗2]向燒杯中加入25mL 0.01mol/L Ba(OH)2溶液,滴加2~3滴酚酞,外接電源和燈泡,向此溶液中逐滴滴加等濃度的稀硫酸,可用磁力攪拌器攪拌。
[提出問題](1) 溶液顏色變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
(2)燈泡亮度變化說明什么?溶液導電性強弱與什么因素有關?
[新的認知]通過實驗2和對2個問題的思考,學生的認知產生遞進,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產生了新的認知:(1)認知對象由宏觀物質轉向微觀粒子;(2)認知角度從現象轉向本質;(3)認知層次由復分解反應及發生條件轉向離子反應及發生條件;(4)認知表征從化學方程式轉為離子方程式。
本節課中,化學學科的基本觀念之一“微粒觀”的認知發展線這條暗線起到促進學生思維提升的作用。通過演示實驗和創設問題搭建思維途徑,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在已有認知中,學生延續著宏觀思維方式,化學反應和方程式只不過是對宏觀現象的解釋和一種化學表征形式。而經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逐漸轉變思維,開始建立從微觀粒子的角度認識反應的思維意識,對化學反應產生新的認知和視角。
三、生活線
高中學生具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若能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用一條生活線貫穿整個課堂,學生嘗試用化學眼光分析生活現象、用生活眼光看待化學世界,由淺而深、環環相扣,不僅可以降低思維的難度,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和熱情,還可以讓學生的認知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進一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高二下學期“乙醇”的教學設計中,學生對乙醇有大量的生活感知,如乙醇可以制酒、做消毒劑溶劑、是一種清潔的燃料,人們酒醉甚至酒駕等。下面筆者以“乙醇”這一教學案例具體闡述用生活線作為暗線的教學設計(見圖3)。
[生活線1]圓珠筆寫字,然后用棉棒蘸取酒精清洗字跡。
[知識線1](1)在動手實驗的同時,學生能深刻感受到乙醇對有機物的溶解性,總結出乙醇的物理性質。(2)激活學生已有知識,認識乙醇結構,引出烴的衍生物的概念。
[生活線2]生活中有人飲酒“千杯萬盞皆不醉”,有人卻溫酒即醉?乙醇在人體內發生了哪些化學變化? 教師為學生提供乙醇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圖。
[知識線2]實驗: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從原子守恒的角度書寫方程式。
[生活線3]想把舊銅器銀器變新,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工匠說,可以把銀器在火上燒熱,馬上蘸一下酒精,就會光亮如初。可行嗎?為什么?
[知識線3]乙醇催化氧化,催化劑不同。
[生活線4]乙醇汽油。
[知識線4]乙醇燃燒,可見,乙醇與氧氣反應時,條件不同,產物不同。
[生活線5]檢驗司機酒后駕車的方法。
[知識線5]乙醇被強氧化劑如重鉻酸鉀溶液氧化。學生體驗乙醇的還原性,不僅能與氧氣發生反應,還能與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或酸性重鉻酸鉀溶液反應,被直接氧化為乙酸。
[生活線6]為學生提供 “乙醇鈉”的相關信息,在醫藥工業中,乙醇鈉是制備巴比妥、苯巴比妥等二十余種西藥的原料。苯巴比妥:長效的鎮靜催眠劑,在肝病時可用于退黃。
[知識線6]實驗驗證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并對比了鈉與水反應的劇烈程度,之后學生完成實驗報告并書寫方程式。理解有機物結構對性質的決定作用。
本節課通過問題設計、實驗探究把生活線和知識線有機地串聯起來,實現了初識乙醇的功能:初步認識結構決定性質的內涵,為以后復雜有機物性質的學習提供了方法指導;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高中元素化學和有機化學的很多內容,都可以從生活出發,整合知識,設計貫穿課堂的生活線,提高化學素養,從生活走進化學,提高處理日常生活中化學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感受有實際價值的化學;從化學走進生活,在真實的探究體驗中形成認識化學的基本方法;在生活問題與化學問題的相互融合中,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鄭胤飛. 文化有根 課堂有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 江錫鈞.沈理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中學化學教學中落實的建議[J].化學教育,2011(8):15-16
[3] 陳園園.從學生認知角度思考 概念教學的價值與策略[J].化學教與學,2016(1):26-28
[關鍵詞]獨立院校;案例教學;畢業設計;互補作用
化工原理是化工及相關專業的核心專業基礎課,具有由理論到工程、由基礎到專業的橋梁作用,在培養學生專業素質和工程能力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是考研和職業資格考試的必考科目。因此,化工原理的教學改革至關重要。
一、案例教學法在化工原理教學中的重要性
化工原理課程具有很強的工程性和實踐性,要求學生對化工生產過程及設備有感性認識與了解。教學內容包括流體輸送、沉降、過濾、攪拌、傳熱、蒸發、精餾、吸收、萃取、干燥、結晶等單元操作過程,它們相互獨立,遵循的原理和法則各不相同。生活中常見與之相關的例子,如送水送氣(動量傳遞)、吹風干燥(熱量、質量傳遞)等[1]。考慮到學生的生活和實踐經驗較少,教學過程中如能適當引入工程案例,對提高授課質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將會具有十分顯著的效果。工程案例教學法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是指在具有較強工程背景的課程教學中,教師通過精心組織,引入工程實際案例與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旨在培養學生的工程觀念,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期達到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果、知行合一的目的[2]。化工原理案例教學能彌補教材內容相對固定與教學內容更新慢等不足,同時作為基本原理的穩定性與其應用不斷發展之間的有效銜接,能較好地反映化學工程學科的發展與化工技術的進步[1]。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案例教學法的運用已日趨規范,工程案例教學法在高等院校日益受到重視,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常見的化工原理案例教學包括開篇案例法、問題案例法和綜合案例法。其中,綜合案例法最為重要,即在每個單元操作的結尾,列舉出該單元操作的工程設計(或工程改造)實例,提出需要解決的工程問題,引導學生綜合利用本單元操作相關知識,解決該工程設計(或工程改造)中存在的問題[2]。綜合案例法涉及的知識點較多,實踐性較強,需要教師將多年教學經驗、參與各項工程實踐的收獲與科研研究積累三者進行有機結合。三本院校在化工原理教學中更需要轉變教育思想,根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定位,在保證基礎知識傳授的前提下,降低理論要求,多引入案例教學,突出實踐技能的訓練。筆者作為年輕教師,畢業后即從事大學教育工作,缺乏相對集中的企業實踐經歷和科研鍛煉,缺少教學案例素材的積累,因此在化工原理教學中,一直探索如何能就地取材,把案例教學和本科畢業設計課題相結合,在畢業設計指導過程中收集案例來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使兩者互為補充。
二、案例教學法和畢業設計相結合的可行性
在化工專業本科教學過程中,畢業設計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種理論知識分析與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重要教學環節,也是最能體現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環節[3]。畢業設計涉及化工原理、物理化學、化工分離工程、化學反應工程和過程裝備設計等課程的知識,其中化工原理知識是學生使用最多的[4]。下面列舉三個實例來說明如何將化工原理與畢業設計課題相結合,在化工原理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地引入案例。
(一)農產品的熱風干燥研究課題
這是一個實驗型的研究課題,目的是對農產品在熱風條件下的干燥特性進行研究。實際的生產加工過程中采用變動的干燥條件,而該實驗采用洞道式干燥設備,用大量熱空氣對少量物料進行間歇干燥,并維持空氣速度及與物料的接觸方式不變,將變動干燥過程近似簡化為恒定干燥過程,實驗所得結論可用于指導實際生產。該課題涉及化工原理干燥單元操作的許多內容,如空氣干燥的基本參數的意義和濕焓圖、恒定干燥條件下等焓干燥的相關知識等。研究過程中要先根據實驗數據繪出干燥曲線和干燥速率曲線,選擇適宜干燥條件;再利用熱量衡算進行節能優化,選擇最佳能耗條件和廢氣循環比;另外為了深入考察影響因素,還需找到恒速段和降速段對流傳熱系數的不同計算方法,分析干燥過程對流傳熱系數的變化規律。因此在開題階段,指導教師就會要求學生認真學習化工原理干燥一章的內容,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然后才能開始下一步的實驗研究工作。該課題將復雜的工程問題進行了合理簡化,體現了工程方法論的思想,并為講授化工原理干燥單元操作提供了實例。講授恒定條件下的干燥特性一節時引入農產品熱風干燥數據、干燥曲線和干燥速率曲線圖,有助于學生直觀理解干燥的過程和分析方法,加深對干燥原理的理解。另外,實驗能耗優化部分和廢氣循環討論可用于干燥物料衡算、熱量衡算及過程優化的教學。
(二)一硝基氯化苯生產車間硝化工段的設計課題
這是一個綜合性比較強的經典題目,來源于實際工業生產。目前,生產工藝已比較成熟,一般用混酸作為硝化介質,以氯苯為原料,運用三釜串聯在常壓等溫環境下進行連續硝化。該課題主要研究一硝基氯化苯的提純精制,廢酸與一硝基氯化苯的分離和循環利用,生產產生的廢氣、廢液處理和硝化工段的生產裝置。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學生首先根據題目搜集所需的資料和數據,進行工藝流程設計,然后對生產中各個設備進行物料衡算和熱量衡算,對主要的設備進行工藝計算和選擇,最終完成一個車間工段的設計工作。該課題涉及的專業內容比較全面,包括化工工藝設計、公用工程設計、外管設計、自動控制設計、環境安全評價及經濟核算等。整個設計過程需要進行大量的計算,單純的手工計算費時且準確度差,使用計算機輔助軟件可讓設計過程事半功倍,如使用Aspen plus、ChemCAD等進行物料衡算、熱量衡算和工藝流程圖繪制。工藝流程中除硝化反應外,其余均為物理過程,涉及流體輸送、攪拌、傳熱、非均相分離等單元操作,還涉及安全環保、儀表控制、分析檢測等。設備的計算和選型是設計的重點,包括配混酸工段的換熱器設計、硝化反應釜的夾套換熱器和蛇管換熱器的選型、萃取釜和萃取分離器設計及附屬流體輸送設備的選型。化工原理教材中對換熱器的講解以列管式換熱器為主,而該課題中多種換熱器的設計和選型很好地補充了特殊間壁式換熱器的知識;同時附屬流體設備的選型可以作為日后教學中離心泵選型的案例,尤其是書本中談及較少的耐腐蝕泵的選型案例。
(三)間壁精餾塔的流程模擬優化與水力學冷模實驗研究課題
本課題是對三元物系分離的創新型設備———間壁式精餾塔的設計和研究。常規精餾操作需要用兩個塔順序分離才能得到三種不同的純組分,而分壁塔中只需要一個單塔就可以同時得到所有組分,并能達到指定的精密分離要求。因此,間壁塔可以顯著提高精餾的熱力學效率,降低能耗,節省設備購置費用,且適用于傳統舊式精餾塔的改造。為了較好地實現塔內分隔板兩側的氣液分配,現在工業上使用的間壁塔一般會通過設計使用特殊的內構件來改變塔內壓降,從而達到調節氣液分配的目的;或者是將分隔板在塔內偏心放置,通過改變分隔板兩側的橫截面積,來改變分隔板兩側氣液分配。為了探究分壁的氣液分布規律,掌握其運行控制的關鍵技術,畢業設計中會通過冷模實驗、經驗關聯公式計算和數值模擬的方法對其氣液分布規律進行研究。因研究內容較多,故該課題可拆分為三個子課題,分別是:1.設計間壁精餾塔冷模實驗裝置并觀察氣液負荷在設計范圍內變化對氣液流量控制效果的影響;2.驗證新型氣體分配控制專利技術的特性和改進空間,分析總結氣相分配規律及變化機理;3.運用Mathcad軟件進行塔板設計、水力學計算和核算,采用Aspen Plus、ProcessⅡ軟件進行精餾塔的簡捷計算,并進一步對流程做靜態和動態模擬,針對產品的質量和能耗,進行可調節的自由度優化分析。該課題主要涉及化工原理的精餾單元操作和塔設備設計,這部分的教學中如能適當融入一些本領域的最新發展動向和創新成果,進一步拓寬教學內容,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將間壁塔課題作為新型結構塔的實例引入精餾塔設計教學中,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了解最新的前沿分離技術,還可以作為化工原理課程設計中精餾塔設計任務的擴展,進一步鍛煉學生的設計能力。
三、結語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教師的專業成長已成為實施新課程的瓶頸,那么如何促進新理念轉變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是日前課程改革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而案例教學是通過典型案例呈現出實際工作的情境,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和討論,使受訓者能更有效地接受新的觀點和理念、提高行為技能、改進內隱決策、增進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案例則是課堂中真實的故事,是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的困惑,足以引發教師思考和討論的事件,又解析某一教育理論。因此,無論是案例教學還是教學案例關注的是學校、師生、教學問題的解決,它可以激發教師對實踐問題作出多樣化的理論解讀,促使教師在交流、碰撞中,相互學習、借鑒、提高,對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成長都具有諸多價值和功能,它是理論聯系實際的中介和橋梁,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教學相長的階梯。
二、研究的目標
1.通過案例學習,促進每一位教師研究自己的教學策略和行為,分享其成長的經驗,積累反思的素材,在實踐反思中調整、改進自己的教學策略和行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技能。 2.運用案例教學,把接受式培訓導向參與式培訓,在分析案例、情景模擬、角色換位、集體討論、多角度思考、交互式討論、開放式探究的過程中,加強教師的能力建設。3.記載教學過程中發生的故事,提升文字功底,積累教學經驗。
三、研究主要內容
1、目前教師專業水平現狀的剖析,及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措施和對策;2、探索案例特性,案例學習與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密切關系及作用;3、探討如何撰寫案例和案例教學,“解讀”不同教師的教學實踐;4、尋求精選、分析、拓展、研究案例教學的方式,有效促進教師的觀察分析、文字記錄、理論水平等專業能力的提高。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以本園A、B教研組為研究基地,行動研究法為側重點,采用調查法、經驗總結法、研討法、個案法等多種方法綜合進行。
五、課題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2006、6-2007、7):選題、制定研究方案;開題;完成本課題的組織工作;開展園本案例的學習,培訓,通過講座、座談、教研組研討活動等多種形式,使教師對課題新理念能融會貫通,增強教師的的研究意識、整體意識、創新意識和教研信心。
第二階段(2007、9―2008、7):精選典型案例,通過分析案例、交互式討論、開放式探究、案例教學,使教師對教育行為進行觀察、分析、診斷及多維度的解讀,將具體的教育行為與教育理論聯系起來一并思考,從中加深對教育理論的理解,反過來指導教育實踐。
第三階段(2008、9―2009、7):根據每一個教師的現有專業水平和個性化學習需要,適時、適宜地開展教學案例的撰寫和研討活動,反思自我教學行為背后的教育理念,“解讀”不同教師的教學實踐,有效促進教師的觀察分析、文字記錄、理論水平等專業能力的提高。
第四階段:(2009、9―2009、12):以多種形式與方式進行課題成果展示,介紹經驗,推廣、匯編優秀的典型案例,整理教研活動實錄,撰寫結題報告,做好結題有關工作
六、研究結果和分析
(一)領悟案例的內涵,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成長
觀念是行為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依據。觀念的轉變起始于頭腦中原有的認識與新理論之間的矛盾,理論的學習引發了教師原有認識與新觀念之間的矛盾,而矛盾解決的過程就是觀念轉變與認識提高的過程。
案例學習與教師專業化成長有著密切關系和作用,能有效促進教師的觀察分析、文字記錄、理論水平等專業能力的提高。感悟到案例研究的意義:1.案例研究可以分享教師實踐的智慧。優秀教師的實踐智慧通過案例來傳遞;全校同伴的經驗,通過案例來分享;教師、專家“實踐共同體”以案例為載體對話與交流。2.案例研究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教學相長的階梯。教學案例是教師專業知識結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學案例為教師提供了在典型情境中應對的策略、理論聯系實際的中介。3.從案例研究中發展教師的自我反思能力。案例研究是教師研究特有的話語系統; 案例研究是教師實踐反思的最好形式,教師正是從案例中感悟理念,學會方法,學會從多角度來觀察事物思考問題。
(二)精選名師典型優秀案例,結合本園實踐,組織教師研究,促進教師再學習再提高
1.以研討為主導,交流、反思融于教學實踐中。
精選名師典型優秀的教學案例,并匯編成冊,教研組組織教師教研活動時,組織教師專門學習。從而促進了每一個教師研究自己的教學策略和行為,分享他人成長的經驗,積累反思的素材,在實踐反思中自覺調整、改進自己的教學策略和行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技能。
2.“觀課”,研究、借鑒他人的優秀案例。“觀課”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們常說的“聽課”類似。傳統的聽課目的比較單一,而且聽課之后幾乎沒有什么評論。而觀課作為一種教育研究范式,注重在教研活動中提倡合作、互助、共享意識采用不同的形式,加強教師間的專業切磋、協調與合作。
3.在研討――實踐――評議――反思的循環過程中,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搭建了平臺。06年的9月到現在,我們采用了“案例教學”、同課異構的“一課三研”等方式,通過提出問題――學習理論――現場教學與探析――認識提升等研討程序,引領老師們把研究和實踐的過程變成自我學習和思考的過程。
(三)研究自己的教學活動,提煉和積累有價值的案例
教學案例是課堂中真實的故事,是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的困惑,是足以引發教師思考和討論的事件,是蘊含著教育理論的典型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