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獅子和鹿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多維考量,切入言語實踐
要使言語實踐有效,就要做到以生為本、以本為本,全面考慮年段目標、文本特質、學生興趣等因素,精心選取語言訓練點,切入言語實踐。
(一)關注年段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靈魂。進行預設時,我們都應反復地追問自己:這節課我需要達成哪些教學目標。即通過一節課的教學,學生能從課堂中習得一些什么。新課標指出要注意目標的三維整合,同時要求我們要注意語言訓練的年段特點,其具體如下:第一學段要求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第二學段要求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學段則要求借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彩;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能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由此可見,課標的年段目標是根據學生語言發展的規律來確定。不同年段對學生的要求側重點不同,所以,其訓練的切入口也是不同的。只有關注到了年段目標,才會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才會讓教學設計更具科學性和規范性,才會使言語實踐收到實效。
(二)關注文本特點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最大的使命是要讓學生感受、理解、掌握語言的內容和形式,懂得怎樣的思想內容要用怎樣的語言形式來表達更為妥當,及至最后能揮灑自如地運用語言、獲得語言的智慧和藝術。人教版課文的體裁多樣,教師應該在尋找語言訓練點時充分考慮到不同文體的特點。教學寫景的文章,要考慮如何把景物的特點表現出來的;學習說明文的時候,我們應考慮文章是如何把一樣事物說清楚的;教學記敘文,應思考文章是如何說清楚一件事的。
(三)關注學生需求
進行言語實踐前,我們教師還必須了解學生,知道學生已知、已會了哪些;同時,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引導學生在已知的基礎上探求未知;要以學生的視角,思考學生學習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學生學習的疑點、難點、興奮點。比如,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言語實踐的時候我們可以創設一些情境來引導學生自然而然地參與到實踐中來;古詩文難讀又難理解,可以設計形式多樣又有層次的朗讀訓練。
二、多種策略,踐行言語實踐
(一)注重多重引領,豐富語言
我們在課堂中進行言語實踐的時候,面對學生的表達,一定要根據年段目標和課時目標對學生的語言加以引領,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的語言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得到提高,使言語實踐收到實效。
在教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第三自然段時,我是這樣引領的:先請學生閉上眼睛,聽我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學生邊聽邊展開想象,然后說說仿佛看到了什么。我在輕柔的音樂聲中朗讀課文。學生說:“我仿佛看到了花很多,花很美。”我開始引導:“花很多,多得 ”學生的思維打開了,話匣子也打開了:“一朵靠著一朵,一盆挨著一盆,連成一片花的海洋。”“我仿佛看到在這些奇特房子的窗臺上花連成一串,匯成了一條條花的彩帶。眼睛看都看不過來。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種美的享受。”等學生進行充分的表達之后,我出示朱自清《春》的語段:“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同時,帶著學生配樂誦讀,引導學生體會“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等詞語的表達效果;然后又請學生朗讀積累語句;最后進行適度的拓展,寫花多、花美的詞句。
以上教學,我設計了一個言語實踐活動:透過文本語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的想象表達出現了簡單化、籠統化的現象。假如我們不加以引導,學生的言語水平、思維能力就會停留在原有的基點上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和提高。因此,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放開思維,想開去,說出來。我們就帶著學生在語言的王國里橫著走、豎著走、立體地走,引導學生用具體的描述性的語言進行表達,并適時、適量地補充、拓展一些詞句,達到語言儲備的增量和言語能力的發展。
(二)關注語言特質,促進運用
語文學科的語言訓練不應是“另起爐灶”,而是與閱讀教學和諧共生、相互交融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文本的典型詞語或段落,讓閱讀教學成為語言實踐的有益載體,讓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此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
在教學《獅子和鹿》一文時,我發現本文語言通俗易懂、平白如話,但其突出的語言表達特點就是語氣詞的使用,能形象而生動地傳達出鹿豐富的內心感受和情感。這種個性化的、特色化的語言特點,正是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學習的好材料。我把語言訓練點定位于:感悟語氣詞,積累語氣詞,學用語氣詞。那如何引導學生體會到語氣詞的妙處呢?我始終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首先出示鹿說的三句話,讓學生自由讀、自己發現。學生從表面意象上發現了語言規律。其次,體會語氣詞的用法及妙處,通過反復的角色朗讀、比較揣摩、聽讀評價、琢磨體會等讀書策略達成目標。同時,我還增加了一個積累角的平臺,引導學生積累更多的語氣詞,為下面的操練、運用做好鋪墊。在此過程中,學生能深刻地感受到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最初態度。這樣達到語言和情感的和諧統一。最后,創設了一個獅子追鹿的故事情境,也就是創設了一個語言情境,讓學生在模擬的語言情境中,進行角色體驗,經歷被獅子追捕的驚險場面,走進了鹿的內心世界。當時,學生的情感被激發了:當獅子被鹿遠遠地甩在了后邊時,他們暗自慶幸;當鹿的角被樹枝掛住時,他們焦急萬分。就是在這樣的情景中,他們情動而辭發,在不斷地讀和說的過程中逐步領悟語言的意義和適用范圍,把規范而又豐富多彩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內部語言,逐步拓展內部語言體系。這樣,最大限度地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實現了課堂上學生語言的增質增量。
(三)串聯散狀語言,提高儲備
在課堂上,我們會發現:有些學生回答問題總是以散狀的方式出現,他們不能流暢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針對這點,我們應多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整體把握能力。如教學《葡萄溝》,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是感悟語言和積累語言的好材料。為此,我進行了這樣的教學:(1)讀讀這段話,看看哪些句子給你留下了特別深的印象。(2)根據學生的回答,我幫他們歸納: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茂密的葉子、葡萄多又美、維吾爾族老鄉的熱情。(3)根據不同的閱讀感受請不同的學生用語言展示葉子的茂密、葡萄多又美、維吾爾族老鄉的熱情。(4)讓學生扮演維吾爾族老鄉,把所有讓自己覺得驕傲的事向全班同學做一個展示。這樣整體串聯,學生的興趣點、思維點就從幾個語詞轉到幾個句子,再到整段話。常此訓練,散狀的語言就能變成整體性語言,學生就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課堂中將散狀語言連成一體,可以讓學生語言思維逐漸流暢起來,從而有效推動語言運用的效率,提高語言儲備的質量。
(四)表達層遞漸進,提升理趣
語文課堂的增量始終是教師們關注的焦點,這不僅體現在語言內容上,更體現在思維上。如果能將語言文字的訓練與抽象的邏輯學原理巧妙地結合起來,就能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我們來看一看賈志敏老師作文課上的語言訓練片斷。
教師板書:青蛙是 。
請學生用這句話說說我們為什么要保護青蛙。
教師先引導學生把話說清楚、說完整;然后,在此基礎上出示:青蛙是 ,是 ,也是 。”請學生說一句比較復雜的話。一位學生說:“青蛙是莊稼的保護神,是捕捉害蟲的能手,也是人類的好朋友。”賈老師評價:“句子是通順的,意思也明確,可是讀起來叫人覺得不太順暢。”于是,賈老師請一高一矮兩位學生上講臺分別站在自己兩側,問學生:“這樣排隊好不好看?”學生頓時明白了:“不好看!排隊要從矮到高,矮個兒排在第一個。”賈老師總結:“對呀!人排隊要有序,句子的排列同樣也要有次序,你們明白嗎?”(學生恍然大悟,紛紛舉手)
在這里,賈老師把抽象的邏輯學原理講得生動形象。這樣的教學深入淺出,把訓練的意圖和訓練的技巧隱藏起來,巧妙地引導學生從易到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扎實的語言訓練。這樣的語言文字訓練才是實至名歸。
三、巧妙評價,促進言語實踐
(一)巧用評價語,引領實踐
言語的習得很多時候靠的是學生自學,靠的是親身實踐。因此,教師要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去進行語文實踐,這當然不能忽略課堂評價這一功效。當學生表達不正確、不完整、不清晰的時候,教師不要急于越俎代庖,要盡量讓學生去評價;當學生不能評價時,教師才充當啟發者的角色,協助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做一個真正的啟發者、協助者。比如,《燕子專列》一文的寫話內容是讓學生想象燕子在車廂里唧唧喳喳,它們心里會想些什么,會說些什么。不少學生可能只是說“你們真好,感謝你們救了我們”等一些抽象簡單的話。如果我們稍加提示和指導,讓學生運用想象,學生就可能寫出幾只燕子向同伴講述小姑娘貝蒂忍饑挨凍救助他們的情形;還可能寫出燕子們在議論今后再飛回來多捉害蟲報答人們等一些具體的語言。
可見,此時的評價,不單單只是一種肯定或否定,更是一種方法的引領。它既激發學生語言實踐的興趣,又能給予學生思考、表達的方向,使學生的言語能力切切實實地得到提高。
(二)發現閃光點,引領提升
用動畫造型的視角來觀察現實生活中形形的建筑風格、自然風貌、文化差異、人物形象、性格特征、行為習慣、情感狀態,分析研究如何通過造型設計來表現不同的建筑特點、場景風格、文化差異、角色性格、成長環境、生活背景等等。把這些觀察到的、搜集整理的資料記錄下來,然后進行分門別類的歸納和總結,從而為將來的學習和工作積累豐厚的素材。同時,這個過程本身也在鍛煉學生去體驗生活是如何轉變成設計的。教師在要求學生搜集整理素材的同時,要求他們學會記“日記”———用筆畫出他們生活中的趣事,和他們平時靈感閃現時的造型等,然后加以一些簡單的文字描述和版式設計。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往往對這種方式非常喜歡,因為它給大家的感覺不是在枯燥的“學”,而是在“玩”。使學生在玩的感覺中,得到進步,獲得靈感和創意的積累。這種讓學生主動去“玩”的方法,能夠讓他們養成一個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力,為將來的設計做好“思維”上的準備。動畫造型與寫實繪畫的差別在于,前者是把現實世界中的造型加以夸張、提煉、簡化,并在此基礎上加以藝術化的表現;而后者只是把現實世界加以紙面上的再現。通過將觀察搜集到的真實素材進行藝術化的加工,提煉出基本形體特征,并以相對簡單的幾何元素來表示,再將這些幾何類元素圖形加以處理,經過藝術化的歸納重新組合起來,在外形結構、輪廓線條、顏色明暗等處加以區分,從而形成特征明確的新的造型形象。如《冰河世紀》中的劍齒虎的造型,就是把老虎的造型幾何化,尤其是臉部特征有著明顯的直線和曲線的變化,使得角色造型更具流暢性與裝飾性特征。動畫思維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這種創造性既要有其特殊性又必須遵循思維的一般規律[2]。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不同幾何元素的組合,體驗其形成的視覺感受和心理感受。在不同組合的嘗試中,分析其不同的視覺與心理感受的差異,從而歸納出不同元素的組合規律。例如,用弧形構成的樹木與用錐形構成的樹木的區別,弧形的樹木感覺更加順暢舒服,心理上感覺更加柔和親切,而錐形構成的樹木則更加硬朗,感覺更結實,心理感覺更加倔強頑強等。一般來說,設計思路的連續性主要針對培養設計“感覺”,激蕩學生的大腦,從而進入設計“狀態”。在設計的“狀態”中,靈感會閃現出來,才能設計出優秀的作品。靈感的閃現,就是設計思維的突發性。在設計過程中,往往有這樣的體驗,當反復思考設計各種方案時,發現總是不夠滿意,苦苦思索也沒有讓我們得到更好的答案。但是當我們放下這些思路,放松心情,可能不經意在其他地方發現新奇,靈感瞬間出現,而且是轉瞬即逝的。這當然有前面苦苦思索的功勞,它證明設計思路連續性的必要,同時我們不可否認,靈感出現的一刻,是一種頓悟。在中國傳統美學中,頓悟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狀態,是難以捕捉的。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訓練方式,來實現接近頓悟的狀態。生活中每當有好的點子時,都養成良好的記錄習慣,而且需要時效性,因為今天的靈感明天再記錄時,會發現怎么感覺都不像前一天的那么好,甚至根本記不得之前的好點子是什么。也許只是潦草的幾筆涂鴉,幾句文字的標注,就可以很好地記錄每一次不經意閃現的點子。當學生需要做設計項目時,就可以翻開他們的記錄本,從中尋找靈感,然后加以歸納和提煉,從而把“頓悟”這種靈感積累起來,形成自己的資源,并訓練學生將這些造型中的元素通過歸納總結、合并刪減等方法進行設計創作。這種獲取“靈感”方式的前提,需要學生平時做大量的“創意存儲”,養成平時將想法和創意及時記錄下來的習慣,因為頓悟的偶然一定是平時積累的必然。
二、充分利用聯想與逆向思維
當人們通過一件事物想起與其相關的其他事物,這種思想活動稱之為聯想。它是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反應。在藝術創作中,聯想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心理活動。因此,動畫造型設計中,聯想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思維方法,它可以極大地拓寬思維空間與思維方向。通過聯想的方法,創作者可以不局限于事物本身的限制,從而引申至其內涵,與其象征意義等,延伸創作思路。聯想具備多元化特征。我們既可以通過造型特征聯想到與其外形相似的形象,例如一個骨瘦如柴的人,我們可以聯想到骷髏、竹竿。也可以通過其造型特征聯想到其比喻性或隱喻性特征,比如由這個骨瘦如柴的人聯想到生病或吸毒的行為。我們還可以通過其造型特征或一個行為聯想到其引申的內涵特征,例如紅旗倒了,聯想到戰士的犧牲。同時,我們可以從其他的藝術形式中得到借鑒,并獲得聯想的價值。“民族化對我們中國動畫電影人來說更為重要”[3],許多優秀的作品都是從傳統的藝術表達方式、藝術語言中進行聯想,如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就是從中國傳統的水墨畫中得到啟示,從而聯想到水墨動畫的可能性;《九色鹿》就是參考于敦煌壁畫的藝術風格;《大鬧天宮》、《驕傲的將軍》同樣是出自于戲曲藝術的造型特征;通過對傳統藝術形式的借鑒和聯想,能讓我們擁有大量的創作資源。《埃及王子》在設計風格上,借鑒了大量的古埃及壁畫中的藝術特征;從非洲大草原中吸取養料的動畫如《獅子王》等。這些例子充分說明用聯想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