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漁翁柳宗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唐順宗永貞元年,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運動。由于保守勢力與宦官的聯合反攻,致使革新失敗。因此,柳宗元被貶官到有“南荒”之稱的永州。他在任所名為司馬,實際上是毫無實權而受地方官員監視的“罪犯”。官署里沒有他的住處,不得不在和尚廟——龍興寺的西廂里安身。于是,他懷著幽憤的心情,寫下了這首千古傳頌的名詩。
這首詩之所以有名,是它具有高超的藝術。僅僅二十字,便勾勒出一幅精彩絕倫的圖畫,作者復雜曲折的思想感情深深包含其中,的確堪稱“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宋·梅堯臣)
但是,這首詩是不符合生活真實的。試看:千山萬徑,白雪茫茫,飛鳥絕跡,行人無蹤;如此天寒地凍,令人望之而心驚,哪里還有什么垂釣的漁翁呢?青壯年恐怕都不耐其寒,何況還是一個“翁”。雖然,南方的江水冬天不結冰,但在這種情況下,照樣會“凍的個寒江上魚沉雁杳”。(明·王磐)況且,以打漁為生的人,最講究捕魚的季節性,冬天魚不好動(在攝氏零度時呈休眠狀態),其腹不饑,懶于進食(南方的魚性如此),根本就不是垂釣的好機會,在冰封雪壓的時候,那就更不用說了。
不過,這首詩雖不符合生活的真實,卻符合藝術的真實。詩歌是文學作品,允許藝術創造,決不是現實生活的翻版。它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用典型化的方法,把不同時間和地點的景物,拼在一起,創造出完整的詩的意境,以寄寓作者的思想。被稱為“詩佛”的王維,在作畫時就采用了這種方法,創作出一幅含意深刻的《雪中芭蕉圖》(原名《袁安臥雪圖》),但其拼湊痕跡明明白白,一見便知。而柳宗元這首《江雪》詩,卻是巧奪天工,照樣是拼湊,卻不露絲毫痕跡。
那么,詩人又是怎樣拼湊的呢?
首先,還得了解柳宗元的住處:“寺之居,于是州為高。西序(東西墻謂之序)之西,屬(連接)當大江之流;江之外,山谷林麓甚眾。于是鑿西墉(高墻)以為戶,戶之外為軒(長廊),以臨群木之杪(樹枝末端),無所不矚(注視)焉。”(柳宗元《永州龍興寺西軒記》)從柳宗元對住處的描述可知,他“無所不矚”之景,無疑就是雪后的詩中之景。
然后,我們再來試想:詩人于當年冬天到達永州之后,心情悵惘,思緒萬千,人地兩生,四顧茫然。實是親朋無一字,形影吊寒溫。雖時過境遷,亦不能忘其恨。一天,寒風微動,大雪飛揚。詩人起坐無聊,出戶立軒遠眺。只見天地一色,茫茫無際。遠處的山嶺,參差錯落,猶如玉砌銀堆。再看那江上,水波不動,寒流無聲,仿若素娟撕開偌大的裂口。在水灣深處,幾株古樹下面,系著一葉扁舟。又四下一瞧,沒有一個行人,也沒有一只飛鳥,只有詩人孑然而立。
如果沒有雪景,詩人就不會聯想到冷峻嚴酷的政治處境;如果沒有孤舟,詩人就不會聯想到漁翁。本來,披蓑戴笠的漁翁,是微風細雨時的裝著。詩人為了既要寫出冷酷無情的現實,又要寫出自己孤芳自賞、頂天立地的個性。于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把一個平常的漁翁搬上船來。一幅極妙的大雪垂釣圖便躍然紙上。
1、柳宗元沒有號。
2、柳宗元生于公元773年,卒于公元819年,字子厚,漢族,河東人,唐宋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并稱為“韓柳”,與劉禹錫并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柳”。
3、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托,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來源:文章屋網 )
一、朗讀,感受音韻之美
語文教學,以讀為主,“讀”占鰲頭。書聲瑯瑯是當下語文課堂所追求的一種境界,而這讀,是有層次地讀,是有方法地讀,是有意味地讀。
一是新課伊始,要“疏通全詩”地讀,其目標定位是讀通讀順。比如,關注“徑”“翁”等后鼻音,以及“蹤”“蓑”等平舌音。讀時還應注意字音的長短。
二是再次通讀,抑揚頓挫地讀。其目標定位是讀出古詩特有的節奏。有人說:“節奏是一切藝術的靈魂。”古詩的聲韻即是審美的媒介,能傳達出古詩特有的形式美特征。這首五言絕句,從語言形式上說,節奏鮮明,前兩句是“二一二”式的、后兩句是“二二一”式的停頓,再加上“平長仄短”,故教師要引導學生按照這樣的節奏去誦讀。
三是層層推進,聲隋并茂地讀。其目標定位是了解詩意,讀詩達意;體J晤詩情,讀詩傳情;品味詩韻,讀詩升華。古詩的文字是作者思想、情感、心靈之載體。每次朗讀的推進都是一種隋感的遞進:了解詩的內容之后讀詩,引出的是意象美;了解作者的情感之后讀詩,體悟的是意蘊之美;了解詩的深意之后讀詩,品賞的是內涵之美。這幾個層次的朗讀,都要忌諱一味地追求讀的形式,而應有層次地推進,反復吟詠。
二、想象,感悟意境之美
詩中有畫:《江雪》這首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詩作,是一幅意境深遠、構圖獨特的潑墨寫意山水畫。遠景:千山萬嶺,白雪皚皚;千道萬徑,瓊冰玉雪;人蹤鳥影,杳然不見;近處:茫茫江面,一舟靜臥,一翁披蓑戴笠,凝神端坐,執竿垂釣。這畫面中,天地間一片潔白,遠景其實是飄緲的,為的是突出這近景:一江、一舟、一翁、一釣。漁翁沉醉于冰天雪地,專注而忘情,立身天地,融心江釣!
畫中有詩:我們要在充滿意境的畫面中,品味詩句,理解詩意。教學中,教師可問:詩題既然是“江雪”,這詩中哪里有“雪”呢?教師可引導學生邊找雪,邊巧妙疏通每句詩的意思,從而領會詩的前三句只字未提雪卻見雪紛飛――這“雪”隱在這“絕”、這“滅”、這“蓑笠”中的高妙寫法。教師引領著學生與詩人同行,讀讀詩,品品雪,在慢讀浙懂的過程中,這幅奇絕的畫面就漸人心間了。
三、推敲,體會意蘊之美
推敲品味,就是收獲鮮活的語言。“詩無達詁”,斟詞酌句地品析古詩的精妙,不是架空分析和就詩論詩的誤區,而需要知人論世、具體分析,引領學生深入到作者所處的時代。
其一是品味詩情。大雪寂寥,百里滄桑,這是前兩句詩創設的情境;孤翁獨守,寒江獨釣,意蘊非常豐富。這里可帶領學生質疑:天氣這么冷,老漁翁為何卻在獨自垂釣?你有什么想要問問他的?然后讓學生猜猜:為什么天寒地凍了漁翁還垂釣?接著,教師適時補充柳宗元被貶永州、孤獨無友、痛失母親、疾病纏身的悲情遭遇。學生自然能夠感受到作者真實而獨特的情感。一個“寒”字,是柳公經歷一件件傷心事后心中的寒冷、悲傷;一份“獨”情,是柳公千萬孤獨卻堅毅不屈的清高孤傲。
其二是品味詩眼。《江雪》一詩,后人解讀的意蘊更為豐富。因為它構思的巧妙之處,不僅在于以巧奪天工之筆描繪畫面,而且奇以藏頭逆尾的八字,巧妙嵌入字里行間,有人說這“千萬孤獨,雪翁盡失”就揭示了作者吟詩的主旨。如果這飽含千思萬緒的情懷用一個字來概括,非“孤”無以言說,這便是我們解讀此詩的“詩眼”和關鍵處。這個“孤”的背后,值得我們去解讀:一是政治形勢的冷峻、險惡;二是作者情感憂傷、孤憤;三是作者對抗濁流的孤傲人格操守。
四、表達,感悟情思之美
歐陽修認為:寫作的捷徑,是“勤讀”“多為”而“自工”。在《江雪》的執教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兩次表達式的書寫,結合“知人論世”的具體分析,深入到作者內心深處,深入到文字內涵中去,展現詩歌藝術的多義性與朦朧性。
一是以文作畫,白描奇景。第一次,安排在熟讀古詩后,讓學生找“雪”,在找“雪”的過程中,巧妙地將奇景展開。了解大意之后,教師可創設情境。音樂的渲染,詩意地描述:“這皚皚白雪在天地間盡情地下呀,下呀……一首詩就是一幅畫……輕輕閉上眼睛,你眼前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教師可聲情并茂地朗讀這首《江雪》,然后,請學生睜開眼睛,拿起筆,將自己看到的畫面寫下來。
二是以筆敘情,直抒情懷。第二次寫,安排在學生理解詩意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把詩文放在文化背景下閱讀,帶著學生的思維走向深處。這背景,有當時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也有作者的生平。教師可補充柳宗元的生平資料,以讓學生補充認知。此時,讓學生將作者內心的感受傾注筆端即可。
五、拓展,延伸文化之美
這首詩,傳遞的是一種特殊情懷。古代的士大夫因儒家思想的浸潤,根深蒂固地想要有一番大作為,一心想要忠君為民,他們有滿腔熱忱與抱負,而柳宗元也不例外。所以,這個“釣”,釣什么?釣的是一份不屈、一份希望、一份孤獨、一份清傲。這漁翁文化背后的意蘊深遠得很。釣春者飄逸,釣夏者瀟灑,釣秋者成熟,釣冬者堅毅。此時,教師再適當補充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漁翁向往、漁翁情結、漁翁詠嘆,多元地理解古韻中的漁翁文化,便是有意義地拓展延伸。
關鍵詞:語文教學;古詩學習;多媒體課件
中圖分類號:G632.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9-0184-02
一首古詩的教學,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本節課試圖以:想象詩景—體會詩情—感悟詩意,為學生展現一個清絕、寒絕、獨絕的境界,體會詩人孤傲高潔的品格。由淺入深、由易入難,有利于學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詩。
1.想象詩景。教學古詩時,抓住詩句中的關鍵字,品味玩索、深挖細摳,引導學生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使學生在學習古人用詞準確、深刻的同時,認識中國文字博大精深的美。
2.體會詩情。引導探究作者的寫作背景,方能體會作者借詩中寒江獨釣的漁翁來抒發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
3.感悟詩意。領會詩歌的意境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教學中想方設法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其情感,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
一、抄寫古詩,讀通詩句
1.老師在黑板上范寫《江雪》這首詩,學生跟著老師把詩工整地抄寫在本子上。《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初讀古詩,讀真確、流利。
3.再讀古詩,讀出節奏感。(同時課件出示劃出的節奏)《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設計意圖:看似簡單,卻很實用,學生在抄寫中不僅接觸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加強了寫字的訓練,真正落實新課標關于“要在每天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練習寫字”的要求。
二、預設話題,想象畫面
1.誰能告訴老師,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這首詩與我們學過的哪一首詩的內容類似?(課件同時出示《江雪》、《漁歌子》)對比讀:一二組讀《江雪》,三四組讀《漁歌子》,邊讀邊想想,從這兩首詩詞描寫的內容上看它們之間有哪些異同點呢?
2.同學們,一首凝練的詩就是一幅精致的畫,我們學過的《漁歌子》這首詞描寫的畫面上都有哪些景?如果要把《江雪》這首詩也變成一幅畫,你覺得該畫些什么?又不能畫些什么?為什么?(學生邊議老師在黑板上邊畫)該畫的內容:皚皚雪山、小路、江面、漁船、漁船上垂釣的老人。不該畫的內容:鳥、行走的人及足跡。設計意圖:聯系舊知,對比學習,是本節課的特點,這一步不僅培養學生分析對比的能力,而且讓學生更加清晰地走進本詩描寫的意境。第二步讓學生議“如果要把《江雪》這首詩也變成一幅畫,你覺得該畫些什么?又不能畫些什么?為什么?”這個問題覆蓋了全詩,而且創設了閱讀的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探究課文的興趣。
三、創設話題,開啟思維
1.這首詩和畫給了你什么樣的感覺?
2.把詩橫著讀讀,看有什么新的發現?如果老師把前兩行的最后一個字“絕、滅”去掉那是怎樣的景象?加上這兩個字呢?(孤獨、寂靜、寒冷、空曠……)這是怎樣的孤獨呢?再豎著讀讀,(千萬孤獨)把這四個字變換順序還可以怎樣讀?(萬千孤獨,孤獨千萬……)
3.張志和在桃花流水中釣魚,他釣的是一份怎樣的心情?同樣是釣魚,但柳宗元卻是在冰天雪地中釣魚,此時的他一個人在空曠冰冷的河水中釣魚是多么的孤獨。張志和在春天的斜風細雨中釣魚是不須歸,我們把這句詩改一改用到這首詩中你認為該怎樣說?(__________不須歸。)橫線上可以填上哪些詞語?(千里冰封、冰天雪地、白雪皚皚……)你認為他該不該歸?
4.同學們,讀到此時,在你的眼里,在大雪紛飛的天氣里垂釣的老翁是個怎樣的人呢?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重在通過詩的內容和畫面感受冰雪給漁翁帶來的寒冷和內心的孤獨,特別是兩次有創意的讀:一是橫著減字讀,在對比中理解;一是豎著讀、變序讀“千萬孤獨”四個字獨具匠心,讓學生真正走進柳宗元孤獨的內心世界。并通過巧用《漁歌子》中的“斜風細雨不須歸”一句,達到學詩用詩的目的。
四、借助資料,走進內心
1.詩人心中的寒冷、孤獨僅僅是自然界的暴風雪給他帶來的嗎?還有其他原因讓他感到那么寒冷和孤獨嗎?自由讀讀下面的資料。課件出示:柳宗元成長于動亂年代,目睹了惡勢力橫行霸道、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31歲當上了皇帝身邊的大官,但他覺得老百姓在層層官吏的欺壓下過得太苦了。于是,柳宗元挺身而出,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為百姓說話,替百姓伸冤,進行政治革新。這大大打擊了那些當權者,革新只進行了半年時間便失敗了。柳宗元被貶到了永州。當時的永州十分荒僻、人煙稀少。他到永州后,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只好暫時寄主在寺廟中。由于生活艱苦,不到半年,他的老母便離開了人世,心愛的女兒也夭折了。他人地生疏,舉目無親,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被殺,有的被流放,杳無音訊。那些恨透了他的當權者們仍不肯放過他,千方百計地打擊報復,造謠陷害,想徹底把他擊垮。環境的惡劣、精神上的打擊、當權者迫害,使他的健康每況愈下,百病纏身,竟到了走路膝蓋直發抖的程度。盡管這樣,他還是寫下了《江雪》這首詩。
2.學生自由回答。
3.再次問學生:讀了這段資料,你現在知道柳宗元為什么在這冰天雪地中不回去了嗎?
4.在這樣的暴風雪面前,柳宗元始終沒有退縮,所以從那在大雪紛飛的天氣里依然獨釣的蓑笠翁身上,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柳宗元?設計意圖:要真正了解柳宗元,走近他孤獨的內心世界,知道他為什么“獨釣寒江雪”,必須借助插入他的背景資料,這一資料可謂是運用得及時,恰到好處。
五、增設話題,鏈接讀寫
蓑笠翁無言的獨釣,包含了柳宗元的千言萬語。假如你就是柳宗元,你有話要對誰說?說些什么呢?請寫在本子上。設計意圖:這是一個個性化讀寫的設計。這個讀寫訓練是一個多解性話題,不僅促使學生完成角色轉換,而且給了學生盡情發揮的天地,引領學生以特定的視角去寫出個性。
六、展示書法,增進了解
柳宗元不但是唐代著名的詩人,而且還是有名的書法家。老師給大家展示幾種書法字體。如果柳宗元要把他自己寫的這首詩題寫在這幅畫上,你認為他會用哪種字體書寫?現在老師就用草書把他的這首詩題寫在這幅畫上。(老師現場用粉筆在簡筆畫的旁邊用草書書寫本詩,讓學生感受中國漢字的豐富和魅力)。設計意圖:古詩與書法總是聯系在一起,在這里適當增加了讓學生了解書法這一步,目的是適當延伸,拓展知識,增加審美情趣,并用教師的魅力來感染影響學生。
七、回顧總結,延伸拓展
1.今天我們又認識了古代詩人中一位釣魚的名人,他們是古代詩人中最有名的兩大釣魚高手,一起再來讀讀他們的這兩首詩詞。
《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詩,描述了一幅江山雪景圖。詩采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剛勁有力。歷代詩人無不交口稱絕。千古丹青妙手,也爭相以此為題,繪出不少動人的江山雪景圖。
原文: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跡。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來源:文章屋網 )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如下:
群山中的鳥兒飛得不見蹤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關鍵詞:美;自然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35-0187-01
南宋畫家馬遠的《寒江獨釣圖》深深吸引了我,初識此畫是在初中,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那大片的白,如此自然的白。在畫中沒有畫一滴水,只有一位老翁獨駕一葉扁舟,呈現眼前的是一片白茫茫、無邊無際的水面。畫中以簡潔的手筆,描繪出一幅寧靜和諧的自然畫卷。讓我聯想起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寒江獨釣圖》只畫了漂浮水面的一葉扁舟和一位在船上獨坐垂釣的漁翁,四周除了寥寥幾筆的微波之外,幾乎全為空白。然而,就是這片空白表現出了煙波浩渺的江水和極強的空間感,襯托了江上寒意蕭瑟的氣氛,從而更加集中地刻畫了漁翁專心于垂釣的神韻,也給欣賞者提供了一種渺遠的意境和廣闊的想象余地。可謂是“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用“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來形容這畫面正是再合適不過了。畫中清冷靜寂的湖面上,停一葉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獨自垂釣,對岸山勢險峻,天空陰沉,將雪山反襯得更為鮮明。近處挺勁的青松被積雪覆蓋,迎風傲立,枯樹低枝,頗具生機。在藝術表現上,這幅畫取平遠布局,構圖有宋人特有的筆意。畫面上的色調單純,點以赭石、花青與墨色相間。一派寒氣,作品凝重而又充滿生氣,營造靜寂、蕭寒的氣氛。
我們可以在這冰天雪地之中看到畫中的自然美,各種自然事物呈現的美,社會性與自然性的統一。它的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的屬性,畫中的雪景渾然天成,讓人深感大自然的魅力。自然美是心靈美的反映。馬遠的《寒江獨釣圖》清晰的反映了作者心靈的孤獨與內心的清冷。自然的美,美與不美不完全取決于主體,也不完全取決于對象。自然美作為美的對象,其自身總要有美的屬性,要包含美的要素,同時還要有主體對它的一個藝術性的欣賞。你所喜歡的對象本身必須具有美的要素,但是你之所以認為其是美的,那是因為這個對象是已經藝術化了的自然美,已被賦予了理想的美點。美與自然的關系體現在畫中,這就是畫中的自然美。馬遠的《寒江獨釣圖》中的自然美無處不在。它有無限的生機,它是生生不息的萬物,它是一種永恒的生命感。“天地與我合一,萬物與我同生”,這種“合一”感、“同生”感從生命的根部觸及了美感的源頭,是自然審美的特性所在。
《寒江獨釣圖》中也蘊含著藝術美,美的藝術形象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深深根植于生活之中。沒有生活,就沒有藝術形象,也就沒有藝術形象的美。藝術形象的美,歸根結底只不過是生活的反映藝術美的幾個基本特征:直觀性。藝術美的第一個基本特征是它的直觀性。《寒江獨釣圖》蘊含豐富的藝術美,具有很強的直觀性。當我欣賞馬遠的《寒江獨釣圖》的時候,可以直接看到一位老翁,孤獨地在釣魚。特別是在那大雪紛飛中,除了表現出老翁的孤獨以外,還卓越地表現出天空的清冷。那種寒、冷、孤獨感清晰地表現出來了。
畫中還創造了清冷的藝術境界。聯想柳宗元《江雪》來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畫家描繪的重心,占據了畫面的主體地位。這位漁翁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獨自坐在小舟上長釣。“孤”與“獨”二字已經顯示他的遠離塵世,甚至隱隱揭示出他清高脫俗、孤傲的個性特征。遠處峰巒聳立,萬徑縱橫,然而山無鳥飛,徑無人蹤。往日沸騰喧鬧,處處生機盎然的自然界因何這般死寂呢?一場大雪紛紛揚揚,覆蓋了千山,遮蔽了萬徑。鳥不飛,人不行。冰雪送來的寒冷制造了一個白皚皚、冷清清的世界。這幅背景強有力地襯托著漁翁孤獨單薄的身影。此時,他的心境該是多么幽冷孤寒啊!馬遠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極力描繪漁翁垂釣時候的氣候和景物,淡筆輕描,只數語便點染出峻潔清冷的抒情氣氛。其筆觸所到,連亙天地,高及峰巔,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蓋萬里。沈德潛評論說“清峭已絕”。顧U則說“絕唱,雪景如在目前”。
千山萬徑之廣遠襯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鳥絕人滅之闃寂對比老翁垂釣之生趣;畫面之安謐冷寂襯托人物心緒之涌動。孤處獨立的老翁實際是畫家心情意緒的寫照。體現那深遠的意境之美,座座山峰,看不見飛鳥的形影,條條小路,也都沒有人們的足跡。整個大地覆蓋著茫茫白雪,一個穿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老漁翁,乘著一葉孤舟,在寒江上獨自垂釣。這是一幅多么生動的畫啊!這幅畫面究竟意味著什么呢?
有人說,老翁釣的是雪不是魚;也有人說,既不是釣魚,也不是釣雪,根本就沒有蓑笠翁垂釣,只不過是馬遠主觀想象之畫;又有人說,南方的寒江仍然有魚可釣。王鼎均則認為,“寒江獨釣”代表“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江上縱可釣魚,此翁志豈在魚?江上縱可釣雪,此翁志豈在雪?
表面上看,《寒江獨釣圖》可當作超然物外的靜物畫來讀,甚至與陶淵明、王維的山水詩有相似之處。然而,詩境是心境的體現。因而,它不管是否有釣漁詩,還是表現畫家心境的藏頭詩,是苦悶與抗爭的矛盾詩。將《寒江獨釣圖》中的老翁“寒、冷、孤、獨”的苦悶悄然而出,越看越沉重。這是一個清幽靜謐、空靈、澄清的意象世界,《寒江獨釣圖》在空靜的氣氛中,體驗人生的意趣。
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同樣也體現了“空靈”的意象世界。“空靈”作為審美形態,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靜。作品中這種“空靈”靜謐的意象世界,幽深清遠的意象世界,體現了“禪宗”的人生哲學和生活情趣。
一、思想內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具體內容的概括
例:閱讀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賞析其思想內容。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答案示例:這首詩表達了詩人自傷懷才不遇,希望得到張九齡的推薦及做官從政的心情(作者的思想感情)。詩的前四句描繪了洞庭湖氣勢雄偉、波瀾壯闊的景象,同時也象征了興旺發達的開元盛世;后四句表達了詩人入仕無門,不甘隱居的心情和希望張丞相引薦的期望(具體內容的概括)。
二、形象=形象+形象特點(概括詞語+具體詩句分析例證)+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閱讀陸游的《卜算子 詠梅》,賞析其藝術形象。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答案示例:這首詞塑造了一個梅花的形象(形象)。“寂寞”“愁”“爭”將“梅”人格化(形象特點),“無意苦爭春”寫梅的不流俗,“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寫梅花至死不變的本色,全詩看似寫梅,實則寫人(具體詩句分析例證)。這正是詩人不隨波逐流,至死不改其志的具體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意境=客觀景物營造的氛圍+具體景物的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賞析柳宗元的《江雪》的意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答案示例:這首詩給我們營造了一個遠離世俗、超然物外的藝術境界(氛圍)。前兩句中,“千山”“萬徑”給人們展示了一個廣闊無邊的背景,“絕”“滅”又營造了一個異常靜謐的氣氛。下著大雪的江面上有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天地間是如此的純潔寂靜,一塵不染;漁翁的生活是如此的清苦,漁翁的性格是如此的孤傲(具體詩句的分析)。這也是作者自己孤高自傲感情的真實寫照(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藝術特色=主要表達技巧+具體詩句分析例證+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閱讀杜甫的《絕句》(其二),賞析其藝術特色。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答案示例:這首詩采用了襯托的手法(主要表達技巧)。前兩句描寫春光的美好,以江碧襯鳥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紅,青紅互為襯托。清新的景色令人賞心悅目,但這美好的景色不但不能引起詩人的游玩興致,反而勾起詩人對漂泊的傷感:歲月荏苒,歸期遙遙(具體詩句分析)。這是以樂景襯哀情,用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思鄉之情的深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語言=主要語言特點+具體詩句例證+效果
例:賞析杜甫《登高》的語言特色。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一、從重點詞語處置疑
理解詩歌中的重點詞語,是鑒賞詩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詩歌中的重點詞語,才能較為準確地鑒賞詩歌。因而,理解重點詞語便成為古典詩歌鑒賞題的置疑角度。
例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詩后的試題。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問題:殘陽照射在江面上,詩人不說“照”而說“鋪”,有什么表達效果?
分析:古典詩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詩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與意境之間均有緊密聯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詞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詩句意境。根據詩意可知,這時太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的,故用“鋪”更準確、形象。運用“鋪”字,更能表現了秋天夕陽的柔和與江面的平靜,給人以安閑、舒適之感。
二、從表達技巧處置疑
古典詩歌十分注重講究表達技巧。在試題的設置中,置疑點往往為描寫或抒情。
例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試題。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問題:詩人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早春草色? (2003年赤峰統考)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表達技巧。首先該詩從視角的變化寫草的有無。遠遠望去,隱隱泛著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來。兼攝遠近,空處傳神。其次,把“煙柳”和“春草”進行對比,突出具有朦朧之美的早春草色。
三、從分析形象處置疑
與小說、戲劇一樣,詩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詩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卻是詩歌中描繪的景或物。于是分析詩歌中的形象便成為高考的置疑點。
例3: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試題。
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1)這首詩的首兩句描繪了的環境?
(2)試簡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2002年包頭市統考題)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詩詞的形象。通過讀詩,從中可見首兩句描繪出一幅廣闊、寒冷、寂靜的環境。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那位老漁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專心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漁翁形象,恰是實際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與寫照。
四、從運用典故上置疑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鮮明強烈,或含蓄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高考出題者常常在運用典故處置疑。
例4: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喜見外弟又言別(李益)
十年離亂后,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問題:“別來滄海事”中的“滄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樣“言別”的?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鑒賞古代詩詞的運用典故的藝術。這里的“滄海事”化用了滄海桑田的典故,表現了十年間個人、親友、社會的種種變化,同時也流露出了作者對社會動亂的無限感慨。
詩中作者沒有使用“離別”的字樣,而是想想出一幅表弟登程遠去,在深秋時節奔波于重山阻隔的巴陵道上的情景,表現“后會難期”的惆悵心情,跟首句的“十年離亂”相呼應。
五、從詩詞意境上置疑
詩詞的意境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連綴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寫的事物或畫面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因此,探究詩詞意境便成為考查點。
例5: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蝶戀花(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竹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常水闊知何處?
問題:(1)在詞的上片中,詞人是怎樣表現“離恨”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