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表示心情的詞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師:第一遍讀課文,我想看看你們詞語掌握得怎么樣了?(呈現詞語)這些都是表示心情的詞,誰能讀好?(指名讀)
師:下面聽老師讀課文,拿出鉛筆來,找一找表示心情的詞語,畫下來。(師范讀全文)
師:你是從哪部分內容找到這些詞的?
生:第2自然段。
師:這是寫我們在干什么?
生:寫我們在做風箏。
師:這個詞你是從哪兒找到的?
生:在第3自然段。“風箏越飛越高……”這是從放風箏的過程中找到的。
師:你真會學習。作者就是按這樣的順序寫的: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同學們,為什么會有這樣不同的心情呢?(指名讀屏顯)
師:“我們精心做著,心里充滿了憧憬”。什么是“憧憬”呢?
生:我查字典了,是向往的意思。
師:(出示)這是小篆體中的“憧憬”,這圖案像什么啊?
生:像人的心臟。
師:從心里感受到的,你體會得真好,是發自內心的向往。
師:從哪兒能看出這是心里的向往呢?
生:心里依然是美滋滋的。
師:做風箏美滋滋的,那放風箏呢?
生:放風箏也是快活的。
師:你從哪些詞語看出放風箏也是快活的?拿出筆畫出風箏飛得高,飛得美的詞。
生:翩翩飛舞。
師:風箏怎么樣凌空飛舞? 我們一起讀,分工讀,綠色、黑色,誰愿意來讀?(師生配合讀)
師:這“一托、一牽、一放”,放得真美。這“一緊一松”是為了什么呢?
生:往下一拉,能飛得高,不會掉下來。
師:這個“翩”字真夠美,長長的羽毛,飄飄搖搖的,美不美啊?(出示字源)還認識這首古詩嗎?大家一起來讀讀。(生齊讀古詩《村居》)
師:一個個小詩人真有味道啊!我們是怎么讓風箏越飛越高的?
生:從早晨飛到下午……牽著風箏在田野里奔跑。(師隨即出示“奔”的字源,講解。練習寫一寫“奔跑”,師在田字格上指導,讓生練習)
師:放風箏是那樣的快活,心里美不美啊?我們把這一段積累下來吧,老師給你配上音樂和畫面。(生讀)
師:我們快活地放,我們快活地飛,它飛得越高,我們越開心。突然,飛來一陣風——(生接讀)
師:四處去找,找到了嗎?我們忽然看到了這是什么呀?(出示水車圖)
生:水車。
師:我先讀。你們來讀紅色的字。
師:日復一日,這個巨大的木輪,在和孩子們說著只要堅持就有希望。這一省略號飽含了太多太多的情。能用課文中的詞說嗎?
生:快活、翩翩飛舞、大驚失色。(師補充:“憧憬、希望”)
【點評】這是一個精彩的教學片段。宋老師緊扣散文中“我”的心情,將關鍵詞語“揉進”教學,識字、解詞與文本的解讀有機融通在一起,立體地推進教學進程,讓學生始終處在一個新奇的學習狀態中,體驗文中“我”的心情以及作者是怎樣表達“我”的心情的。片段最大的亮點是識字與解詞,尤其是對“憧憬”“翩然”和“奔”的教學。
“憧憬”是內心的向往。宋老師沒有僅僅停留在詞典的解釋上,而是富有底蘊地出示小篆體中的“憧憬”,篆體特有的方中帶圓、圓中帶方的奇趣首先吸引了學生,再加上象形的豎心旁,學生一下子就將部首與“人的心臟”聯系起來,“發自內心的向往”這一點撥使這個詞的形與義有了巧妙的統一。“憧憬”一詞,由原先單一的陌生的符號化語詞,變為充滿生命活力的情景性語詞。
“翩”字是飄飛的舞姿。宋老師將這一難點的突破鎖定在對“翩”字的理解上,“這個‘翩’字夠美,長長的羽毛,飄飄搖搖的,美不美啊?”“翩”字字源的呈現,如同一幅翩躚的畫,將學生視覺與想象完美融合,“快活”之感都融進了朗讀中,這樣就做到了語感和語理的統一。
“奔”字是急跑的姿態。風箏“翩翩飛舞”的姿態是緣于“一托”“一牽”“一放”,緣于“一緊一松”,更緣于“我們”在“田野里拼命奔跑”。學生對“奔跑”一詞并不陌生,“奔”的字源中,上半部分表現為一個人甩開手臂大步跨躍的樣子,學生似乎能看到文中的“我們”也同樣歡暢地急跑的姿態,這份“快活”之心情亦趨深刻。
除了這一亮點外,這一片段還給了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發:
1. 學生是他主,還是自主?新舊課堂的分水嶺,就是看是否站在學生的視角設計學習。在這節課上,宋老師關注學習起點,學生自學課文,在朗讀好表示心情的詞語之后,學生找一找這些表示心情的詞語并畫下來體驗,這是貫穿整個教學的設計主線,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傾聽并思索。如果站在學生的立場,課堂再開放一些,通過主問題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閱讀、去探究,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會得到更好的鍛煉。
2. 閱讀課是教課文,還是教閱讀?教課文的重心是放在課文的內容理解上,教閱讀的重心是放在閱讀經驗、閱讀策略的建構上。《風箏》一課,如果是教課文,則可以按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這樣的順序來學習,最后體會堅持不懈地尋求幸福這一主題,但這僅僅做到了“了解事件梗概”,是無法使學生描述感受的。宋老師的教學則是在教閱讀,著眼點放在教閱讀策略上,讓學生抓住心情這一主線,聯系語言環境,生活經驗,體會到憧憬、快活、垂頭喪氣等心情,做到了“提領而頓,百毛皆順”。
3. 語文課程是研究語言,還是學用語言?新課程將語文定位在“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上,宋老師注重積累、理解、運用語言文字,她不是就詞解詞,而是充分運用學生的語用經驗。如在學習風箏凌空飛舞時,體會放飛的動作,“一托、一牽、一放”,這三個動作很直觀,是學生都已經知道的,但對于“一緊一松”,如果沒有放風箏的經驗,則比較難于理解,宋老師只是輕輕一問“這“一緊一松”是為了什么啊”,有放風箏經驗的學生自然就回答“往下一拉,能飛得更高”,這一連串五個表示動作的詞語已經在運用中得到了積累。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詞語雖然含義并不深奧,卻用得準確、傳神。教學這類詞,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比較、琢磨的方法增強語感,意會詞義。例如《我的戰友》中“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熄滅”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戰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20分鐘”一句中的“才”則是表示時間短。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對比琢磨加以理解,從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運用相同的詞所表達的感彩也不相同。這樣,可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對詞義的理解升華到對句子的理解、對中心的把握上來。比較法理解詞義,是小學語文詞語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方法,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二、模糊意會法
學生對詞語的理解過程具有遞時性,要經歷“模糊清晰模糊”三個步驟,并經過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詞語,學生只要意會,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運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們理解得很確切。隨著對文章的深入閱讀和閱讀量的增大,學生經歷一個自我模糊、不斷理解的過程,并由模糊趨向清晰.教師教學時采用意會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激發他們自我探求的興趣。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不約而同”一詞,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時站直了身體的意思”(這是模糊理解);經過查字典知道是“沒有經過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這是規范清晰的理解);最后經過深入閱讀課文,又漸漸領悟到:這就是人民群眾送別時同樣的悲痛心情,以及對無比愛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現。通過這種對詞的分步體會,學生就可領會課文的中心。教學實踐證明:把這種詞語的理解方法教給學生,有利于促使學生在認真閱讀中領悟詞義,提高品詞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提高閱讀的速度。
三、互換教學法
閱讀時,可用互換詞語的方法理解詞義。換詞不但能聯系舊的知識,啟迪新的知識,還可以學到作者運用語言的獨到功夫。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落葉在林間飛舞”一句的“飛舞”,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換詞訓練。學生把“飛舞”換成“飄落”,然后通過比較,并聯系上下文深究詞義,知道“飛舞”的落葉除了有“飄落”的意思外,還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飄飄悠悠的姿態,從中體會作者用“飛舞”的特別含義;知道有些詞既有近義的特點,更有程度深淺之分。通過這種換詞練習,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準確用詞的高明之處和獨特的寫作技巧,體會到文章顯得生動、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四、演示實驗法
詞語理解最容易也最讓學生感興趣的方法是演示實驗。例如教學《烏鴉喝水》時,寫水“漸漸地升高”一句中的“漸漸地”,教師可通過演示實驗使學生理解詞義。指名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小石子往裝有半瓶水(稍帶紅色或藍色)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其他學生仔細觀察水面的變化。當學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漸升高的情景時,教師稍加點撥,學生馬上就會領悟到“漸漸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
五、動作釋義法
比動作也是一種理解詞語的好辦法。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動作的句子,教學時,教師可通過比動作讓學生領會動詞的意思。例如《鸕鶿》一文,在描寫鸕鶿捕魚和漁夫取魚的情景時,作者運用了一連串動詞:鉆、拍、跳、抓、擠、甩。這些動詞把鸕鶿捕到魚的歡樂、漁人取魚的利索勁兒寫得十分生動、形象。教學時,教師讓學生通過想象,比一比“鉆、拍、跳”的動作,做一做“抓、擠、甩”的動作。學生就不難領會漁人熟練的動作與歡樂的心情,而課文描繪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現在學生腦海中。
六、電教演示法
使用現代化電教媒體,可以將詞語所表示的意思直觀地再現在學生眼前,便于他們準確地理解。如《趙州橋》這樣描寫橋上的雕刻藝術:“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相互纏繞的龍,嘴里吐出美麗的水花;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句中生詞較多。教學時,教師可用投影把千姿百態的龍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眼前,使他們更好地理解“互相纏繞”、“互相抵著”、“遙望”等詞語的意思。
人教版國標本四年級下選學課文《可愛的草塘》圍繞草塘的“可愛”,描寫了草塘美麗的景色和豐富的物產,表達了作者對“北大荒”的贊美之情。全文是按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形成思路的:先交代了要去草塘的原因(呆膩),接著寫了草塘的美麗景色(驚喜),然后寫了草塘春、冬兩季豐富的物產(贊嘆),最后通過描寫“我”在水泡子里逮魚和看到河水倒映出草塘的美景,而深深地愛上了草塘(愛戀)。
教學目標:
(1)了解“北大荒”草塘的可愛之處,感受那里的田園風光;
(2)感受作者在表達草塘的可愛時,語言的形象與有序;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了解“北大荒”草塘的可愛之處。
教學難點:品味作者語言表達的形象與有序。
教學時間:1教時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要讓學生能朗讀課文并感受閱讀的興趣,并采取多種手段,使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讀書,能主動地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
教學預設:
一、揭題導入
同學們,在《鄉下人間》,我們聞到了瓜果的芬芳;在《牧場之國》,我們看到了成群的牛羊;在《鄉村四月》,我們聽到了杜鵑聲聲。在本組課文的學習中,這樣的田園風光,讓我們流連忘返。今天,讓我們走進“北大荒”的一處草塘,去感受那里的田園風光。(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聯系已有的讀書體驗,激發閱讀的渴望,為學新課好鋪墊。)
二、初讀課文
1.課件出示要求
大聲讀課文,讀準生字新詞。通讀課文,用橫線畫出表示“我”的心情的詞語,然后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2.交流
(1)知道這個字的意思嗎?(板書:膩)
(2)表示作者心情的詞語有哪些呢?(板書:沒意思、不禁贊美、不禁驚叫、戀戀不舍)
(3)課件出示:當( )時,“我”( )
用這個句式,把表示作者心情的詞連起來,并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找出表示“我”的心情的詞,等于抓住了文章的情感主線,用句式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使表達更有條理性。)
三、重點研讀
1.課件出示
默讀課文,你覺得“北大荒”的草塘怎樣呢?邊讀邊把感受寫在準備的白紙上。
2.交流
相機出示有關語句,主要抓以下幾處:
課件出示:“這么大……遠方。”
(1)大海讓你想起了什么詞?浪花嗎?“浪花翠綠翠綠,綠得發光,綠得發亮”,讀到這兒,讓你想起了曾經學過或平時積累的哪些句子?
(2)比較:歡笑著、翻滾著
草兒會歡笑、翻滾嗎?從歡笑中你覺得作者當時的心情如何?把你的喜悅之情帶入句子中讀一讀。
課件出示:“仔細瞧那浪花……跟藍天相接。”
課件出示:“冬天?……讓人逮。”
(1)你感覺怎樣?
(2)小結:有趣,捉野雞那么容易,草塘物產豐富。
3.讀了課文,“北大荒”的草塘真是那么的 ,讓我們感到 ,也就是作者眼中的“可愛”。
(設計意圖:暢談讀文感受,品味作者情感,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的意境。以情促讀,加強理解性;以讀啟智,堅持啟發性。學生在瑯瑯的書聲中益智、怡情,發展語言能力。)
四、拓展練筆
1.這樣的草塘你想去嗎?最近國家正在搞一個“北大荒,走向世界”的活動,其中要制作一部宣傳片,正在征求解說詞。老師選取了兩個鏡頭(出示圖片),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個鏡頭寫一寫解說詞,既要結合課文的詞句,又能運用自己的語言,盡可能地讓自己的表達有創意。
2.交流。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讀、寫結合,訓練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創新思維,敢于發表與眾不同之見解的能力,以及善于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的意識。)
五、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走進“北大荒”,欣賞了( )的草塘。你們知道課文中的“北大荒”現在被人們稱為什么嗎?“北大倉”。從“北大荒”到“北大倉”,你們還有什么疑難問題嗎?(為什么?)讓我們帶著疑問走出課堂,課外去收集有關的資料,解決自己心中的疑問,好嗎?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課內走向課外。)
板書設計:
可愛的草塘
景色優美 物產豐富
大 棒打狍子瓢舀魚
一、“異”中之“同”
1.“情”引路,促思考。任何一節課都是從導入開始的。恰當的導入既可以幫助學生溫故知新,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使學生很快進入角色,為開展教學作好準備。兩位老師的導入都能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思考,說說課文的大概意思,這樣既復習了舊知,又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能力。然后順勢過渡到第一段文字,用一個詞來概括學成武藝的沉香的心情。學生讀后很快就能找出“救母心切”一詞,隨即板書該詞,“救母心切”一詞是貫穿課文的情感線索。沉香在救母之前勤學苦練整整7年,在奔向華山救母途中更是吃盡了千辛萬苦,但“救母心切”這一情感始終是他前進的最大動力。從“切”字入手,引導學生明白“救母心切”就是指救母親的心情非常急切。最后,指導學生讀好這段文字,體會沉香現在一心只想著救母親的急切心情。兩位老師的導入針對學生的情況靈活設計,不被教材牽著鼻子走。課堂導入設計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富有啟發性的導入能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教師合理地設置導入方式,將啟發性教學的理念與常規教學任務結合起來,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話”鋪路,增體驗。《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語言文字的訓練離不開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透過文字進行合理想象,再現作者所描繪的情景,進而升華學生的情感。
教學第四段沉香劈山救母環節,兩位老師都用語言渲染出:一路上沉香走遍了千山萬水,吃盡了千辛萬苦,最后在仙人的幫助下,終于來到了華山腳下。請學生自由朗讀第一句話,說說此時此刻沉香的心情怎樣。待學生找出“無比激動”一詞,便追問他為什么會無比激動。再結合學生的回答,理解“日思夜想”的含義,讓學生知道沉香15年來無時無刻不在想念媽媽。讀出他激動的心情。此時學生似乎也跟隨著沉香來到了華山腳下,個個激動不已,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隨后,讓學生仔細朗讀下面三句話,快速找出描寫沉香劈山救母的句子,以及劈山動作的詞,并引導學生從詞語“奮力”中充分感受沉香用盡渾身的力量去劈華山,再指導學生邊做動作邊讀好句子,感情朗讀效果很好。
兩位老師又設計了“此時此刻,如果你就是沉香,見到了15年來從未見過的媽媽,你會對媽媽說些什么呢”的說話訓練,孩子們個個高舉小手,爭搶著表達各自內心的真實感受。接著,朱老師趁熱打鐵問道:“媽媽又會對沉香說什么呢?”同學們表達的欲望依然強烈,能根據書本沉香撲進媽媽的懷抱圖進行合理的想象說話,進而豐富孩子們的真情體驗,升華其自主情感。
二、 “同”中之“異”
1. 品字詞,助理解。課文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寫了沉香去解救媽媽的路上歷經艱辛。教學中,朱老師緊扣文眼“救母心切”,引導學生深入細致地品讀第二段的三句話,使學生自主感知去華山路途遙遠,一路上沉香趕路艱辛,生活艱難,傷痕累累,但他救母心切,一點兒也不在乎。
首先,朱老師引導學生學習兩個動賓結構的詞語:翻過高山、跨過深澗,再通過學生看圖和教師描述感受高山的險峻和深澗的危險,初步感受行路之難。接著,通過“不知……多少座……也不知……多少道……”來感受沉香翻過了無數座這樣的高山和越過無數道這樣的深澗,進一步體會行路的千辛萬苦,以此感受沉香的勇敢堅強。之后,讓學生積累詞語“跋山涉水”。最后,進行感情朗讀和句式訓練。第二句通過“幾只”“幾口”來感受沉香在路途中吃的苦,之后讓學生積累詞語“餐風飲露”,最后進行感情朗讀和句式訓練。第三句抓住“一個個”“一道道”來感受沉香受了很多傷,再進行朗讀提升理解。
2. 抓語句,理思路。周老師對這三句話主要抓三個方面來處理:行路難,吃得苦,身受傷;并結合本段句式整齊,反復使用的量詞的特點,理解文本核心價值。在這里,我們不難看出:通過簡單的語句對比,讓學生自主找出文字的差別,再反復對照著品讀語言文字,往往能收獲更多的情感體驗,讓學生透過去華山路途的遙遠,深層次地體會到沉香去華山千里迢迢的艱辛。此時,學生定能感情充沛地讀好這句話。
3. 練說話,讀出味。去華山的路上,沉香除了要跋山涉水,還吃了很多苦。朱老師結合學生的發散思維,歸納總結成兩個具體的點,讓學生進行說話練習:累了 ,困了 。此時的學生個個躍躍欲試,紛紛說道:“累了就在草叢中歇一會兒,困了就在山坡上躺一會兒。”“累了就在巖石上坐一會兒,困了就在山腳下睡一會兒。”作為引導學生情感體驗的老師,則從旁指導他們把話說完整、貼切,累了要歇歇、坐坐,困了要躺躺、睡睡,適時對學生進行用詞準確性的教育。
伴隨著說話練習,學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了沉香去華山解救母親的路上常常是餐風飲露,饑渴難忍,十分艱難,但他救母心切,一點兒也不在乎。這里的說話練習,適時合理地填補了書上的空白,讓孩子們進行創造性思維,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說話能力,而且加深了學生的主體情感體驗,使他們對文本內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關鍵詞]語文教學多義性歧義性象征義深層義雙關義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280017
在某些詩文乃至生活中,作者為了形成豐富的內涵,展現詞語的多重內容,有意創造語言多義性的句子隨時可見。古今詩文教學過程中,會遇到許多語言多義性的現象,如不加重視,會對多音字的讀音做出單一的處理,對詞句的含義做出簡單、膚淺和片面的理解。
一、語言多義性的內涵
同一詞語在同一語言環境中具有的不同意義,形成一詞雙用,表達一詞多義,可以一詞雙解。詞語(句子)同時表達兩種不同或者有淺有深的語義,符合作者表意目的,切合語境意義。這種現象就是語言的多義性。如愛車后的標志語“別吻我,我怕羞!”,不僅有“用嘴唇接觸”的基本義,更有“碰”的啟示義。
二、語言歧義性的內涵
語言多義性不同于歧義性。在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由于漢字多音、詞語多義、指代不明、短語結構層次不同、短語結構關系不同、語義關系不同等原因,造成了兩種或多種解釋,這樣理解符合作者的本意,那樣理解違背了作者的本意。也就是說,語言文字表意不明、模棱兩可,不能明確表達自己的本意,造成交流模糊,理解偏移,這就是語言的歧義現象。
語言的歧義現象出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就只能是一種理解,一種意義。
三、語言多義性的表現形式
1.引進不同對象形成語言的多義性。我校王化斌老師在《一詞雙解――“于”在同一語境中的不同意義》中(《語文教學之友》2011年第5期)對人教版七下《傷仲永》“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一句中的“于”字的多義性做了闡述。《教學參考書》將“于”字解釋為“被”,實際上“于”字還可解釋為“從”。如果動詞“受”釋為“接受”,“于”字就表示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人”),就有“從”的意思;如果動詞“受”釋為通假字(本字為“授”,意為“傳授”),“于”字就表示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人”),就有“被”的意思。所以,教師要讓學生明確“于”有“被”和“從”,“受”有“傳授”和“接受”兩種語義。
2.漢字不同讀音形成語言的多義性。人教版八上《歸園田居(其三)》“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一句中“長”字讀“cháng”還是“zhǎn饋保科鴣酰教材沒有對“長”字注音。后來,編者將“長”字注音為“zhǎng”,將“草木長”釋義為“草木叢生”,引來了教師的爭論。筆者認為“長”字既可讀“cháng”又可讀“zhǎng”,詞義既為“草木茂盛”又為“草木叢生”。《說文解字》注“(L)久h也。久者、不閡病_h者、不近也。引伸之滋L、L幼之L。今音知丈切。”《康熙字典》有以下兩個義項:“又h也。《?》彼L道,屈此th。《{》L,h也。《古》道路阻且L。”“又生L也。《孟子》茍得其B,o物不L。”由此可知,“長”可讀“cháng”,有義項“空間、距離大。與‘短’相對”;可讀“zhǎn饋保有義項“生長、發育”。所以,“長”讀“cháng”時,語義為“草木茂盛”;讀“zhǎng”時,語義為“草木叢生”。兩種語義,實為同義。
3.象征義形成語言的多義性。
人教版七下《江南逢李龜年》,杜甫抒發了對開元盛世的深情懷念,對安史之亂和人生漂泊的感慨。“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中“落花時節”有何意?首先,“落花時節”是實寫,有“暮春時節百花凋零”之意。其次,“落花時節”具有象征義,象征著國家的“由盛而衰”、個人的“漂泊無依”。
4.深層義形成語言的多義性。
人教版高三語文《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耐人尋味。明明眼前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處就是丞相祠堂,還要發出“何處尋”疑問?顯然,“何處尋”是無疑而問。“何處尋”的表層義是表達詩人對諸葛亮憑吊瞻仰的急切心情、傾心仰慕之情;深層義是表達世人對諸葛亮的遺忘事實,以致難以尋找,令人失望與不滿。所以,頷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的表層義是詩人懷著急切、仰慕的心情來到武侯祠,自然感受到武侯祠碧草掩映街庭、黃鸝婉轉樹叢的盎然春意;深右迨欽攵允廊碩災罡鵒烈磐事實,自然感受到武侯祠人跡罕至、荒涼冷落的景色。兩種心情,兩種景色,自然統一。
5.不同抒情主體形成語言的多義性。
人教版八上《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句,抒情主體是花鳥,語義是:春花也因感嘆時事而落下眼淚,鳥兒也因離別而心驚膽戰。抒情主體是詩人,語義是:詩人因感時恨別,見花而落淚,聽到鳥鳴而驚心。兩種語義,都表達了詩人感時傷世的情懷。
6.雙關義、言外義形成語言的多義性。
【關鍵詞】日語禁忌語委婉表達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8-0052-02
一 禁忌語委婉表達的必要性
禁忌語最初是從“塔布”(taboo或tabu)產生的。“塔布”原是南太平洋里尼西亞湯加島人的土語,其基本含義是表示“神圣的”和“不可接觸”的意義,是人類還不了解或不能理解自然現象和自然力的本質而產生的。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許隨便使用;另一方面是受鄙視的賤物不能隨便接觸,因此所謂禁忌語,實質上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語言的靈物崇拜;二是語言的禁用或代用。簡而言之,禁忌語是指那些神圣的、忌諱的、說不出口的或不潔的詞語和概念。
禁忌語在日常交際中更避免提及,以免觸犯對方,使談話無法順利進行。人們在言語活動中不可避免地要提到禁忌語所指的事物,這時就需要借助委婉語來表達,以達到使言語交際順利進行的目的。
日本是一個以“和”為貴的民族,人與人相處盡量避免發生沖突,總是把對方的心情、想法放在第一位,平時說話多用委婉、含蓄的表達。說到禁忌語時,也不得不將其轉換為其他方式進行表達。
二 與禁忌語相對應的委婉表達
日語的禁忌語產生于平安時代的“女房詞”,發展至今有的已經解禁,有的尚未完全解禁,有的已經成為歷史詞匯不再使用。從功能上看,日語禁忌語大致分為三類:一是避兇求吉類;二是避俗求雅類;三是避短揚長類。下面從這三個方面考察其相應的委婉語。
1.避兇求吉的委婉表達
人們為了避免使用具有兇險、厄運、不祥意義的詞語帶來的恐懼、憎惡,就使用其他詞語來淡化原詞的“兇”義,甚至以一種“吉”義來表達。
第一,與“死”有關的委婉語。對人們來說,死亡是最可怕的兇禍災難。談到死亡,人們寧可改變話題,這是因為感情上的抵觸,還有心理上的回避。日語里關于“死”的委婉表達多達60多個,如:卒去、去世、物故、物化、致命、落命、失命、命、息、逝俎、眠、永眠、眠目、永逝、逝、不、辭世、沒する、卒する、瞑する、ゆく、果てる、消える、わる、引き取る、きえはてる、たえいる、しにいる、こときれる、めをおとす、めをとじる、おちいる、みまかる、みうす、しにす、琴のゆ、死に入る、不の客、死出の旅、らぬ旅、限りの旅、なくなる、れる、最後を遂げる、あの世に行く、逝去、他界、らぬ人、早世、往生、成、天國に行った、らぬ人、天命、天壽、天命、在世中、おれ、去る、寢る、おれになる等。
第二,與“疾病”有關的委婉語。生病不可避免,但人們向往美好、向往健康,盡可能地避免直接說出令人感到痛苦的病名,喜歡用能使痛苦淡化的詞語替代或用模糊詞語委婉表達。如“ライ病”(麻風病),現在一般用“ハンセン病”來代替,再如用“心血管の故障”、“出血”來代指“腦溢血”。
第三,與“年老”有關的委婉語。在一些場合提到“年老”二字會讓人聯想到身心衰弱的形象,所以人們在交際中盡量用委婉語來表達,以消除這種負面的印象。表達年老的禁忌語主要有如下幾個:老いる年を取る、年を重ねる、年で體の言う事がかない、白がえる;老人の~シルバ、例:シルバシト、シルバ商品、シルバ、シルバ人材センタ、シルバボランテイア;老人(お)年寄り、高者、年配(者)、年;老院老人ホム。
以上箭頭右邊的委婉語間接地表達了左邊各項的意思。顯得語言柔和,給人一種親近感。
2.避俗求雅的委婉表達
在交際中若提及“性”“月經”“妊娠”“排泄物”等時,一般認為是猥褻、粗俗或者骯臟的,直接說出口實在不雅,往往用含蓄的、委婉的詞語所代替。下表列出了這些方面的禁忌語及其對應的委婉表達。
禁忌語 委婉表達
性、 肉體的な、性的接觸、(肉體的)(がある、を持つ)、し合う、
春 援助交、俗、性俗、俗
春、 俗、妓樓
女屋、妓樓 俗店
同居 同、~と一に生活する
情夫/情 人、不相手
便所 お手洗い、トイレ、化室
大便 用を足す、うんち、ちょっと行ってくる
小便 うんこ、おしっこ
月 月水、水、行、月事、月、天癸、月役、赤不、めぐり、さわり
妊娠 受胎、妊、胎、妊孕、胎孕、身重、身持ち、そこだめ、はらごもり、みごもる、やどる、やどす、お腹が大きくなった、おめでた、子供ができた、もなくお母さんになる、あれがない
3.避短揚長的委婉表達
表示身體缺陷和其他缺點、弱點或帶有歧視性質的詞語也受到人們的避諱。日語通常把生理有缺陷的人說成:~が不自由な人(……不自由的人)。おし(啞巴) 口の不自由な人;いざり(跛子) 足の不自由な人;還有把“殘疾人”說成“身體障害者”,把“瘋子”“神經病”說成是“精神障害者”。這些表達都顧忌到對方的心情,也使交際雙方關系融洽。
職業無貴賤之分,但是在社會生活中對有些職業的稱呼帶有某種歧視,在交際中提及時多用模糊的詞語委婉表達。如說“屠人(屠夫)”為“食肉市”、“畜”;“婆”(產婆)委婉表達為“助床屋”;把“ごみや、汲み取りや”(清潔工)委婉表達為“清”等等。
三 從禁忌語到委婉語的詞匯策略
以上可以看出,從禁忌語到委婉語基本上都是詞語的替換或者詞語的說法的替換,采取了一些詞匯策略。
1.擴大詞義的外延,使用模糊語
從語義學來看,所指外延越大則越籠統,所指外延越小則意義越明確。委婉表達利用外延大、抽象、籠統的詞語代替外延小、語義明確的詞語,從而使詞語的所指功能淡化,達到委婉表意的目的。如與“死”有關的委婉表達,從禁忌語到委婉語的轉換,并不都是詞與詞一一對應的關系,而更多的是用一個詞組來表達禁忌語。表示與身體缺陷有關的委婉語大多用詞組替換。如つんぼ(聾子)相對應的委婉語“耳の不自由な人”。這樣可使原意變得籠統、含糊,在交際交往中避免了提及使對方心情不愉快的事。
2.反話正說,使用反義詞
一些特定的場合,忌諱說一些讓人聯想到不吉利、恐懼的詞語,這時多使用與之相對的反義詞,或者避免不說等方式來達到委婉表達的目的。如:在婚禮上司儀說婚禮結束時,不能直接用“わる”,而要用“おきにする”(開始),表示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開始的意思。同時,在婚禮上忌諱使用“れる”“れる”等表示離別的詞語。
3.消除歧視,使用新詞、外來語
詞義具有一定的時代色彩,有著深深的時代印記。過去某些詞使人感覺具有歧視意義,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對某個職業或人的歧視淡化或消失,相應地要使用新詞來表達,同時達到求雅避俗的效果。這主要體現在對職業的稱呼和與女性有關的詞語上。如:“仕”現在多用“接客り”;“床屋”現在多用“理容”。
日本于1986年公布了“男女雇傭均等法”,提倡男女平等,女性地位得到了提高,在有關女性詞語的使用上,也有所改變。如以前說“女工”,現在多用“女子工”或“女子者”。
禁忌語的委婉表達在詞匯策略上還借用外來語,如說“廁所”,就借用了英語的“トイレ”代替“便所”。上面提到的“老人”也借用“シルバ”來替換。
禁忌語的委婉表達可以避免提及那些敏感的話題,說話人對一些說不出口的東西也能坦然地進行表達。在語言交際應用中,通過委婉表達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營造和諧的交際氛圍,這正是要避開禁忌語的目的。通過上面對禁忌語的委婉表達說明及對詞匯替換的策略分析,希望有利于日語學習者掌握禁忌語的委婉表達,在交際中避免使用禁忌語,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陳小明.試論日語委婉表達的策略[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6(4)
[2]梁麗娟.日語中的委婉表現及其語用功能[J].廣西師范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
[3]鄺永輝.禁忌語、委婉語性質新探[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7(5)
一、通過朗讀理解詞語
朗讀有助于幫助學生掌握每個漢字的音、形、義,加深對詞語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并且在情感體驗上得到升華,促進語言的形成和發展。教學《圓明園的毀滅》第5自然段文中的幾個動詞“掠、搬、毀、燒”,放在具體的語境中用來刻畫侵略者時,充滿強烈的感彩。教學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自讀,初步感受到對英法聯軍的痛恨,接著指名讀。教師板書:掠、搬、毀、燒。最后,引導品讀侵略者的可恨:可恨價值連城的國寶被掠走,可恨拿不動的就用牲口搬,可恨實在運不走的任意破壞,最可恨企圖放火燒毀罪證。學生在四個“可恨”下表情嚴肅地讀第5自然段,讀中感悟侵略者的罪惡,增強對侵略者的仇恨,深刻理解詞語意思,領悟詞語的感彩。
二、通過觀察理解詞語
課文中有許多插圖直觀地表示著課文中詞的意思,可以指導學生觀看這些插圖理解詞義。《燕子》這篇課文中,有“嫩藍的天空,幾痕細線連于電線之間,線上停著幾個小黑點,那就是燕子”這樣的句子。為了讓學生明白為什么不用“根”、“條”等表示線的量詞,而用“幾痕”,教師可啟發學生觀察畫面,畫上有幾根電線,看上去有什么感覺?大家認真地觀察畫面后,會發現:“看上去模模糊糊的,粗細看不清,細看才看見”、“隱隱約約,不大引人注意……”通過討論,理解“幾痕細線”指的是遠看電線模糊不清,只看到電線的一些痕跡,體會到“痕”比“根”更準確地反映畫面上的景物。學生通過觀察畫面,從真實具體的感受中領會了詞義。
三、通過表演理解詞語
表演,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自主學習方式。恰當地運用表演,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和內化,還能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習成為一種愉悅的精神享受。教學《巨人的花園》理解詞語“逃竄”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親自表演逃竄的樣子。“逃”比較好理解,而“竄”要領悟到“倉皇猥瑣地逃跑”就要開動腦筋,揣摩“竄”的含義,表演好“竄”的動作,將“竄”的形象呈現出來。學生表演之后,教師讓表演的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談一談對“逃竄”一詞的認識和理解。教師在此基礎之上,進行總結、提煉,從而讓學生對“逃竄”一詞有更為深刻、全面的理解。學生在表演過程中,思維得到勵練,心靈得到放飛,想象得到展現。
四、通過游戲理解詞語
詞語教學中,恰當運用游戲,能激發孩子們的識字學詞的興趣,增強識字學詞的效果,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與素養。一年級識字《操場上》教學中,在教學完六個新詞后可以設計“詞語歸類游戲”。這六個詞語分別是“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在游戲前準備好這六個詞語的卡片,同桌兩人一份。第一步,把詞語讀正確。第二步,同桌合作把詞語中同類的擺在一起,然后說說為什么這樣擺。一般的擺法有按與手有關和與腳有關分類;按詞語構成的字數分類,兩個字詞和三字詞;按球類運動和非球類運動等。這一“游戲”環節不但復習鞏固了六個新詞,還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正確給詞語歸類,發展邏輯思維能力。
五、通過換詞理解詞語
閱讀時,可用互換詞語的方法理解詞義。換詞不但能聯系舊的知識,啟迪新的知識,還可以學到作者運用語言的獨到功夫。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中“落葉在林間飛舞”一句的“飛舞”,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換詞訓練。學生將“飛舞”換成“飄落”進行比較,聯系上下文深究詞義,會知道“飛舞”的落葉除了有“飄落”的意思外,還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飄飄悠悠的姿態,從中體會作者用“飛舞”的特別含義,知道有些詞既有近義的特點,更有程度深淺之分。這種換詞練習,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準確用詞的高明之處和獨特的寫作技巧,體會到文章顯得生動、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六、運用動作理解詞語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動作的句子,教學時,教師可通過比動作讓學生領會動詞的意思。例如《鸕鶿》一文,在描寫鸕鶿捕魚和漁夫取魚的情景時,作者運用了一連串動詞:鉆、拍、跳、抓、擠、甩。這些動詞把鸕鶿捕到魚的歡樂、漁人取魚的利索勁兒寫得十分生動、形象。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通過想象,比一比“鉆、拍、跳”的動作,做一做“抓、擠、甩”的動作。學生通過動作,不難領會漁人熟練的動作與歡樂的心情,而課文描繪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現在學生腦海中。
七、通過想像理解詞語
一、積累必要的鑒賞知識
1.分清詩歌類別
中國詩歌源遠流長豐富多樣,依據題材的不同,可以把詩歌分為不同的類別,有山水田園詩、借景抒情詩、詠史懷古詩、托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和贈友送別詩等。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節奏、韻律方面各有特點,了解不同題材詩歌的一般特征,有利于正確理解詩歌內容。
2.積累相關知識
詩歌往往蘊含了深厚的文化積淀,詩歌的意外之象更需要仔細品味,這就需要學生了解相關的文化常識和基礎的鑒賞知識,包括對內容的理解、分析,對主旨情感的鑒別、評價;詩歌的常識很多,包括作家生平、時代背景、修辭寫法、意向典故,這些都會影響鑒賞的準確性。如邊塞壯美風光抒發建功立業的豪情、恬靜的自然景物表現甘于淡泊的心境,如“折柳”表惜別,“大雁”寓意思鄉懷人,等等。
3.鑒賞術語
鑒賞術語具有概括性,語言凝練,恰當運用鑒賞術語,可以使表述更為精確,更切近詩歌的語體。鑒賞術語包括多個方面:
(1)表達技巧。在評析中常用的術語有:虛實結合、襯托或反襯、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概述、渲染、象征、聯想和想象、前后照應、對比、卒章顯志等。
(2)創作風格。創作風格分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結合創作的實際經驗和時代背景,各詩家又呈現出各自獨特的特點,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例如王昌齡的雄健高昂,陶淵明的樸素自然;宋詞又有婉約(柳永、李清照)和豪放(蘇軾、辛棄疾)兩種流派的燦爛存在、呈現萬木爭榮的氣象。
(3)感情基調。詩人在寫作時候心中的所觸所感,即為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常用的感情基調有:憂愁、傷感、孤獨、激憤、恬淡、熱愛等,從高考選用的古典詩歌傾向上看,以思想感情樂觀、積極向上的基調占大多數。
(4)意境,指作品或景象中表現出來的情調和境界,常用的術語有:活潑、明麗、幽遠、雄渾、開闊、安逸、寂靜、清幽、蕭條、凄涼等。
二、掌握詩歌鑒賞的一般程序和做法
1.通讀全詩(至少兩遍),做到:
(1)分清類別。初步確認詩歌是敘事詩,還是抒情詩、或是哲理詩。
(2)了解詩的大體內容,語言特點及表達技巧。初步感受詩歌語言是清新明麗,還是華美工整,是樸素自然,還是委婉含蓄。
(3)理解詩作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的感情傾向,要善于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提煉、篩選文中的重要信息。
2.“問點”作答
高考的命題,往往要求明確,絕不籠統。命題者一般會選擇一個恰當的切入點來設題考查。例如2007年高考全國卷“從詞中的‘咨嗟’、‘休對’、‘且將’這些詞語看,你認為作者在詞中要表現的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我們就應該緊緊抓住這些詞語來體會作者的心情。
3.確定答案
先把答案寫在草稿紙上,然后檢查回讀。一是看是否說清楚;二是看有沒有詞不達意的地方;三是看語言表述是否完美。這樣一來,既能使卷面整潔美觀,又使答案盡善盡美。
三、熟悉高考詩歌鑒賞的常見命題角度
從近年來高考詩歌鑒賞命題情況看,主要從這樣一些角度進行考查
1.對詩歌詞語的理解著手,考查對詩歌的鑒賞
正確理解詞語在詩文中的特定含義,是詩歌鑒賞的基礎,甚至是關鍵。俗話說:“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我們說某一個詞語精彩,是指它在一個特定的詩歌語言環境中,起到了非常好的表達作用。因此,我們在鑒賞這些詞語時,一定要緊密結合語境,尤其是要結合它們修飾、描寫的對象,去實事求是地分析其準確、生動、形象等表達特點和效果。
2.從詩歌的表現方法入手,考查對詩歌的鑒賞
詩歌的表現方法非常豐富,是高考命題涉及最多的問題。考題經常涉及的有:渲染、烘托、襯托、動靜結合、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直抒胸臆與間接抒情等,正確把握這些表現手法,有助于幫助我們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3.從思想內容入手,考查對詩歌的鑒賞
這是難度較高的一類題,做這一類題,必須要吃透全詩,尤其注意兩個方面。一是熟悉一些古人習用的感情載體,如楊柳往往與送別相關,竹往往寄寓節操,大雁表示相思,長亭表示離別等;二是透過表象看到本質;三是抓住詩中那些對表達或暗示主題起關鍵作用的詞語句字。
4.從意境入手,考查對詩歌的鑒賞
意境是意與境的交融,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是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因此,應該從整體上把握詩的意境,而不能將一個個意象割裂開來,彼此孤立地加以理解。
一、從“們”字中體會伙伴多
比較一:小伙伴來看望他。
小伙伴們來看望他。
師:小朋友們,讀讀上面兩句,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第二句多了一個“們”字。
師:多了一個字,這說明――
生:小熊的朋友很多。
生:很多小動物都喜歡小熊。
師:加了一個“們”就變成了很多。你們還知道哪些有“們”的詞語嗎?
生:我們。
生:他們。
生:你們。
生:先生們,女士們。
……
先讓學生通過朗讀,發現兩句的不同,由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一個“們”字,復習學過的“我們”“你們”“他們”,學生進一步說出“先生們”、“女士們”。比較中,學生明白了小熊的朋友真多。
二、在“都”字中體驗情感真
比較二:小伙伴們來看望他。
小伙伴們都來看望他。
師: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一個――
生:“都”字。
師:從這個“都”字上看出了什么?
生:小熊和其他動物們關系特別棒。
生:小熊對朋友都很關心。
生:小伙伴們已經把小熊當成了真朋友。
師:我們怎么才能讀出小熊的朋友特別多呢?
生:應該把“都”字讀得重一點。
引導學生比較時,先啟發學生想象小熊平時和小伙伴們關系怎樣?如果小伙伴們都喜歡他,他生病了,小伙伴們會怎么做?哪一句更能表現小伙伴們對小熊的關心?學生不但選擇了第二句,還知道了把“都”字讀重些能體現感情真。
三、于“趕”字中體察心情急
比較三:小猴子走來了。
小猴子趕來了。
師:同學們看看,第二句和第一句有什么不同呀?
生:第一句用的是“走”,第二句用的是“趕”。
師:想想“趕”與“走”有什么區別呀?
生:“趕”比“走”速度快一點。
生:“趕”說的是急急忙忙的樣子。
師:你們知道關于“趕”字的詞語嗎?
生:趕快、趕忙。
生:趕緊。
師:如果你的好伙伴生病了,你心里會怎么想呀?
生:著急。
生:想快點看到他。
師:我們就把這種心情讀出來吧。
讓學生比較,首先要讓學生理解“趕”的意思。再讓學生口頭造句,學生用上了趕緊、趕快、趕忙。學生明白了“趕”表示加快速度。再讓學生想想,如果你的好伙伴生病了,你聽到這個消息后心情會怎樣?又會怎么做?這樣,既學習了語言,又寓教其中。
四、從“連聲”中體悟感謝深
比較四:小熊很感動,說:“謝謝你們!謝謝你們!”
小熊很感動,連聲說:“謝謝你們!謝謝你們!”
師:“連聲”是什么意思呀?
生:一聲接一聲地說。
生:是不停地說。
師:在這兒,為什么用上這個詞?
生:說明小熊十分感動。
生:說明小熊見了這么多好伙伴來看他,他太激動了。
生:寫出了對好伙伴們來看望他時高興的心情。
師:我們就帶著這種感激之情,讀好這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