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外國人學漢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對外漢語 語音 音譯詞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1-0077-02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關于語音教學,著名的語言學家趙元任曾經指出:“學習外國語的內容分成發音、語法跟詞匯三個主要的部分,學習的次序當然是也應該照這三樣按步進行。發音的部分最難,也最要緊,因為語言的本身、語言的質地就是發音,發音不對,文法就不對,詞匯就不對。”[1]這段話通俗而深刻地說明了語言要素學習的次序、語音學習的艱巨性以及語音學習在整個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語音教學是最基礎的教學,一般都被安排在基礎階段的最開始。
1 海外漢語零起點語音教學的矛盾
由于中外在語言習慣、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在教學中就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零起點的對外漢語教學,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實際的應用中學會漢語。尤其是像孔子學院現在在國外開辦有很多的成人班,對他們的漢語教學還處在語言培訓階段,不可能系統地教授語音,也沒有太多的時間訓練。在零起點漢語班中,筆者曾嘗試過多種方法來“精講多練”,這一原則不僅適用于語法教學也適用于語音教學。作為語言教學基礎的語音課更是實踐性極強的課程,更要強調精講多練。但是在頻繁的操練中,許多無意義的音節對于初次接觸漢語的學生來說,很容易疲憊;毫無目的機械性的操練也不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就產生不了應有的效果。從交際性角度看,操練最好都能有一定的語境和意義,讓學生覺得學的東西有用。這里出現了矛盾,一者是因為零起點沒有任何基礎,無法營造語境,二者語音本身就是基礎,根本無法逾越。
面對這個矛盾筆者發現:漢語詞匯的發展與其他語言一樣,是積累式的。漢語除了隨著時代的發展自身范圍內的積累以外對外來詞的吸收也有很長的歷史,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一步步走向了世界,在影響其他文化的同時,中國文化也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影響,引進了大量外來詞。從數量來看,改革開放30年來漢語外來詞新增的數量約有幾千個,其中音譯詞約有幾百個。從涉及的領域來看,涉及面較廣,經濟、體育、醫學、生物、商業、網絡、影視、餐飲、氣象、服裝、計算機、通信技術等眾多領域都有音譯詞。從來源來看,英語來源的外來詞在漢語新增外來詞中的比例仍舊最多,占絕大多數。筆者目前的任教國是地處東歐的塞爾維亞共和國,當地人們的英語水平較高,所以針對零起點學生的特點和興趣,在前三次語音導入課中選擇大量的音譯詞進行語音訓練在理論上是行得通的,根據中介語理論,母語負遷移、外族文化因素的干擾、拼音方案的干擾這些因素都可以有效地排除。
2 教學設計
第一課
一、語音教學
1.聲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2.單韻母:a o e i u ü
二、聲調
聲調教學順序:陰平、去聲、陽平、上聲、輕聲
(音位圖)
* 單音節定調練習:
1 ā
1 2 3 4 2 á
ā á ǎ à 3 ǎ
4 à
三、操練
1.音節:mā bà gē dì nǐ tā bù hē kě lè dǎ dà pū kè
2.詞語:māma bàba gēge dìdi kělè pūkè
3.肯定句:
Nǐ hē kělè.Tā hē kělè.
Gēge hē kělè. Dìdi hē kělè.
Māma hē kělè. Bàba hē kělè.Bàba māma hē kělè.
4.否定句:
Nǐ bù hē kělè.Tā bù hē kělè.Gēge bù hē kělè.
Dìdi bù hē kělè. Bàba bù hē kělè. Bàba māma bù hē kělè.
5.疑問句:
Nǐ hē kělè ma? Tā hē kělè ma? Gēge hē kělè ma?
Dìdi hē kělè ma? Bàba hē kělè ma? Māma hē kělè ma?
Bàba māma hē kělè ma? Gēge dìdi hē kělè ma?
第一課首先教授了b p m f d t n l g k h 這十一個聲母和a o e i u ü這六個單韻母,由于b p m f d t n l g k h和a o e i u ü,在塞爾維亞語中和漢語的發音差異不大,塞爾維亞學生很快就能掌握這些聲母的發音。只是ü這個音稍微困難些,可以讓學生先發i音然后保留i的舌位,唇形變為圓唇后來發ü音。
從教學實踐來看,筆者認為四聲應按照從易到難的排序來進行教學。同時利用音位圖讓學生從視覺上來找標準。然后采用單音節定調練習的方法加強練習和記憶。由于塞爾維亞學生在學習漢語聲調時,存在著調型和調域兩種錯誤。調型方面的的錯誤表現在音高曲線不對,如將陰平音讀成去聲;調域方面的錯誤是指音高曲線基本正確,但發音時,音高不到位。所以在做四聲發音練習時,教師要強調和糾正學生的調型和調域。
句子全部操練一輪之后,再讓三個學生一組按照疑問句,肯定回答,否定回答操練一遍,教師只負責糾音。由于這些詞生活中常用,句子也簡單,學生們一節課內都能記住。訓練語音的同時,教授了由字到詞,由詞到句子的組合方式,也讓學生初步了解了漢語句子的順序和特點,包括語調和漢語的韻律都初步得到了訓練。
第一次課內容這樣安排既豐富又可以減少學生初次學習漢語的畏難情緒。
第二課
一、語音教學
1.聲母:j q x z c s
2.復元音韻母:ai、ei、ao、ou、ia、ie、ua、uo、üe、iu、iao、uai、uei
3.舌尖元音:-i(zi ci si)
二、操練
1.音譯詞:(原文為拼音)
可口可樂 咖啡 巧克力 雪碧
匹薩 迷你 艾滋 雷達 吉普 雪茄
芭蕾 迪斯科 摩托 耐克 阿迪達斯 俱樂部
馬賽克 諾基亞 摩托羅拉 柯達 諾維薩德 脫口秀 提拉米蘇 萊卡 秀
2.日常用語:
Nǐ hǎo! Xièxie! Bú kèqi. Duìbùqǐ!
3.句子:(原文為拼音)
我愛你!你愛我嗎?我不愛他。(反復替換)
第二次課教授j q x z c s六個聲母以及十三個個復元音韻母以及舌尖前元音-i。在本次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強調j、üe、iu的發音外,其他聲母和韻母對塞爾維亞學生來說掌握起來也都很快。
這一課的詞匯操練除了“你好!謝謝!對不起!”等日常用語外,更多的是音譯詞訓練。但在操練過程中要提醒學生:同一個詞,發音近似,如果想說成漢語就必須注重漢語的聲調、節奏和重音。
在第二次課中便開始大量選用音譯詞來進行語音操練,是因為在語音操練過程中如果出現大量的無意義詞匯,學生操練起來會無聊應付,如果使用普通漢語詞匯,即便是非常有用的,學生也無法記住。根據筆者的經驗,學生在剛學漢語時好奇心很大,每個生詞都要問它的意義,使用音譯詞訓練則可以解決無意義詞匯的難題,而且不會增加學生的記憶負擔。更為重要的是,這一點使學生從最開始接觸漢語拼音時就有了區別外語的語感。
第三課
一、語音教學
聲母:zh ch sh r
韻母:
1.前鼻音韻母8個:an、ian、uan、üan、en、in、un、ün;
2.后鼻音韻母8個:ang、iang、uang、eng、ing、ong、ueng、iong。
3.舌尖后元音:-i (zhi chi shi)
4.特殊韻母:er
二、操練(原文為拼音)
波音 馬拉松 維他命 蒙太奇 沙龍 沙拉 沙發 香檳 芬達 倫巴克隆 桑拿 可卡因 英鎊 坦克 呼啦圈 血拼 厄爾尼諾 粉絲 布丁 卡通 麥克風 奔馳 尼康 塞爾維亞 貝爾格萊德 第納爾 高爾夫 中國 北京 上海 孔子學院
第三課學習zh ch sh r 四個聲母和十六個帶鼻音韻母以及舌尖后元音-i 和er。由于塞語和漢語的發音區別,本課語音教學中要重點強調聲母r和八個后鼻音韻母ang、iang、uang、eng、ing、ong、ueng、iong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至此,21個輔音聲母和38個韻母全部學完,但是本課操練主要通過音譯詞加強對本課所學聲母和韻母鞏固。需要說明的是,本地地名的翻譯也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作用同上。
3 不足
以上音譯詞的訓練在結果測試上反應出了一定的優勢,但是這些訓練詞匯并沒有從聲母、韻母和聲調上考慮各自出現的頻率,更沒有考慮輕聲、兒化、語調組合等因素,如果要照顧到就需要設計出更為完善的音譯詞表。
因為語言主要不是一種知識,而是一種工具,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正是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而不是對這種工具的解釋。因此學習一種語言,實踐與應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師通過音譯詞對零起點的學生進行指導和操練,使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語音語調,既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可以讓學生在實際語言活動中學以致用,為最終掌握漢語打下堅實的基礎。
注釋:
成為“漢語之星”
2002年,埃莉絲還是個阿拉伯語專業的學生。當時,她做了一切準備,要留學開羅。然而,這一留學計劃卻在她臨行前被突然取消,埃莉絲對這一切沒有任何準備,沒有學生宿舍,也錯過了美國大學新學年的入學申請時間。她不知該在美國做些什么。
“這位開我玩笑的朋友學漢語專業的,他勸我跟他一起去中國學一學期人類學。那時候,對于中國,我能想到的只有三點:長城、裹小腳和。”
現在,在北京生活了近10年后,如果說埃莉絲對中國只了解一小點,那不是事實。在北京舉辦的第四屆北京外國留學生漢語之星大賽復賽上,埃莉絲是那天下午第一個上臺的選手。她以流利、悅耳的漢語,讓觀眾和評委贊嘆不已,從而進入了決賽。最終,埃莉絲真正成為這次比賽的“漢語之星”。
在漢語之星大賽上,埃莉絲為比賽制作的錄像展示了她在練功室刻苦練習京劇基本功的場景。一般來說,搞京劇的人通常從四五歲就開始練習基本功。埃莉絲學了兩年京劇,看得出,在這方面,她還有一定天賦。
扎根北京
這帶星的綽號并不能完全說明埃莉絲。她自詡自己在北京生活的10年中經歷了多個行業的歷練,包括電臺主持、戲劇制片人、劇作者、演員、歌手、模特、翻譯、作家和商人。
“當我決定來中國的時候,我想那可能會是很有趣的半年,僅此而已。我從來沒想過我會在這個國家待上10年,并在北京建立自己的生活。”埃莉絲說。
“我2002年一到北京,就愛上了這個城市。之后我回到美國完成了學業,并把專業改成了用漢語進行的亞洲研究。”2003年畢業后,埃莉絲直接回到了中國,她說,“當時在中國找一份教英語的工作非常容易,很多外國人都由于非典逃離了中國。”
對于大多數想在中國尋求長期職業發展的外國人來說,似乎教英語是他們必經的一個前期工作。在短期的英語教學工作之后,埃莉絲在美國駐華使館找到了一份差事。與此同時,她寫下了第一個劇本《我愛北京》,并自己制作完成了這個劇目。這個劇本在北京798的哈特中心上演了一段時間。這出融匯中國人和外國人生活、悲喜交加的劇目,給觀眾帶來了很大的樂趣,在圈內紅極一時。
正是由于這個劇的成功,埃莉絲辭去了使館的工作,創辦了自己的戲劇公司——厚顏猴劇團。據她說,“厚顏猴”這個名字源于她的屬相猴。她公司的一些成名劇目,通常都是她混雜著英語、漢語和中式英語來完成的,比如“宮保莎士比亞”、“洋人學漢語”、“致命英語”和“鐵兄弟”等。
“厚顏猴劇團所制作的作品都是關于跨文化題材的。我們不僅吸引在北京的外國人,還吸引中國觀眾。我想,在促進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我們正貢獻我們的力量。”埃莉絲說。
迷上京劇
埃莉絲做過的兼職工作跟她在跨文化交際、表演和語言方面的興趣都比較相符。目前,她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FM90.5與人共同主持“老外看點”節目。
盡管身兼多職,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兩年前,埃莉絲決定重返學校。
“通過一個朋友的介紹,我進了京劇圈。我發現,在京劇方面,我學的越多,就越著迷。”32歲的埃莉絲說,她現在是京劇表演研究生二年級的學生。她說,這一專業的要求實在是太高、太嚴格了。“我大多數同學都只有十七八歲,而且已經學習京劇10多年了。他們身材也都很適合——小個子,柔韌性令人難以置信得好。我是落在后面的學生,但是我一直努力,我的同學們也都在鼓勵我。”
埃莉絲希望通過她研究生課程的學習,把她對京劇的熱愛和西式的戲劇表演風格結合起來。目前,她已經翻譯、編輯完成了音樂劇《名望》的中文版,這將成為她的碩士畢業論文。“在中文版中,原來的芭蕾排練廳被改成了京劇彩排廳。盡管仍是通過百老匯音樂劇的方式唱出來,但是也融進了京劇的元素。原來的嘻哈音樂部分也通過漢語說唱唱出來……這確實是各種藝術形式的大雜燴。”她說。
很明顯,埃莉絲目前并沒有回美國的打算。
1 補習班、培訓班
因為現在中國人在泰國注冊公司比較多,所以亟需能在工作中會說漢語的人。最近在泰國,越來越多的漢語補習班開設,但是其自身也有好和不好的地方。其優點是能幫助學習者提高漢語水平,豐富語文課外知識。在課堂上學習者會有老師在幫助,而且跟同學之間也有一種竟爭力、交流,可以提高口語和聽力。其缺點是補習班學費會很貴,有些人上了一段時間就沒有繼續讀或者讀了幾天懶得來上課就找借口不來學習或來了補習班但是沒有來上課,這樣的行為是不能夠提高自己的漢語水平。
2 利用泰國周圍的環境
有一句話這么說“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在泰國曼谷有一個地方叫“唐人街”(Yaowarat Road)。除了去那里逛街,散散步,吃點心,我們還可以看見泰國華僑華裔人生活的環境。他們大部分都開店賣東西,商店名字或者其它標牌也有漢字,簡體字繁體字全部都有。這樣可以嘗試跟那些商販交流,一邊買東西一邊學習生詞。下次再去時或者在其他的地方看見認識的生詞你就可以復習,同時要把不認識的寫下來回家學習。
在泰國,學習漢語,還要多與中國人或習慣用漢語的人進行交流。中國人最多的地方是泰國北部和南部。泰國北部有很多外國人來旅游,尤其是清邁省。這里有很多中國人來玩兒。如今泰國南部也是,中國人很喜歡去旅游的地方就是普吉島。除了中國人,西方人也非常多。除去用漢語通訊的地方,我們還可以在生活中學習漢語,用漢語來說家里的東西,比如日常用品、食物產品、文具或者藥劑等。我們應該觀看這些東西的細節,因為現在大多數產品時常寫有三種語言;泰語、英語和中文。如果學習者關注這些漢字,對學習漢語很有幫助,這是一種學習漢語的好方式,不僅能補充詞匯,還能練習閱讀。盡管剛開始可能不習慣,但養成?@個習慣對我們有好處,不僅可以增加生詞的數量,而且可以不斷地復習,每看到一次就加深一次印象,這樣生詞就慢慢進入了你的腦子,比較容易記住。
3 利用網絡媒體學習漢語
現在網絡很發達,通過網絡,我們很容易找到中國的朋友,有機會的話就跟他們互相學習,你教他泰語他教我們漢語,這樣不僅可以交一個中國朋友,還可以提高我們的漢語口語水平。如果沒能找到中國或者習慣用漢語的朋友,我們就要在課堂上跟老師或同學多說漢語,回家也要多練習漢語口語。
4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現代網絡對人們的影響越來越大,人們對網絡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大,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經離不開網絡了。用網絡學習漢語也是一種非常流行的自學方式。現在有很多能交流的工具,比如QQ、wechat、line、facebook、skype等。這些交流工具一般都能打開攝像機聊天,看見對方。從這方面來看,由于忙著學習工作無法進行確定的課程或買書自己看覺得困難時,通過網絡學習漢語不失為一種方便的途徑。除了通過網絡學習漢語,我們還可以自己找相關的資料,補充學習。
5 多看中國電影和電視劇
很多人學習外語的方法就是看電影和電視劇,相對應的,學習者學習漢語也可以從看電影和電視劇入手。往往這些語言發音相對標準,能夠很好的幫助學員學習。對提高聽力有用的節目就要好好聽,比如新聞節目、電視劇。新聞節目說得很快,但發音很標準,而且能從中知道中國和世界的情況。電視劇可以讓我們學會很多口語表達。除此之外聽音樂也是學習漢語一種方法,每個人都喜歡聽歌,要是我們常常聽中國歌,找它的歌詞多看多說,這樣會提高自己的漢語口語和閱讀水平。
6 書、光盤和報紙新聞
書、光盤和報紙新聞是我們接觸第一手信息的最主要方式,現在有很多種中文書發行,學習者應根據自己的漢語水平和自己的目的來選擇中文書。要看一些基本文字, 多寫多練多讀,可以試著買一些帶小故事的書讀。多看漢語節目,多讀漢語書籍,時間長了你就可以掌握漢語了。現在漢語書里面都有光盤,這樣子更方便我們學習,我們可以一邊聽一邊寫在書上,要多聽幾次。
離開斜橋中心小學的那段時間,我并不是很開心,但慢慢就習慣了,也融入了這個班集體,并且發現這里確實是會讓我學到很多東西。
我最記得的是在外國語學校上體育課。一次,老師讓我們練習投籃,我們排著隊,一個一個輪流投,我在后面看著覺得很簡單,再加上我有身高的優勢,也迫不及待的想試一試,終于到我了,我很緊張,拿著球,盯好了籃框,最后鼓起勇氣,一投,沒中,特別氣餒。我在斜橋中心小學碰都沒碰過籃球,而在這兒,第一次拿籃球投,就不中,我一點信心都沒了,可我知道,如果失去信心,那就跟不上他們學習的節奏和步伐,成績也追不上來,那樣我的家人會很失望的,我會感到對不起他們,所以我又恢復了信心與自信。
下面再來談談奧運吧!
這個暑假,最大的熱點應該就是舉辦奧運會吧,我每天在家看電視都會聽到關于奧運這一題材的報道,人們都很支持奧運,舉幾個事例吧。
一、新聞上常說開汽車、摩托車會污染環境,提倡我們騎自行車。由于在北京開奧運會,北京的很多市民就特地去買自行車,自行車賣得可多啦,人們上班都騎自行車,想為奧運出一份力。
二、開奧運會會有很多外國游客來北京觀看比賽,所以許多五、六十歲的老人不顧自己年齡有多大,去學外語,想要在外國人來中國之前學好,能給外國人當導游,給他們介紹北京的名勝古跡,讓他們吃喝玩樂,過得舒舒服服,不愁不認識哪兒跟哪兒,有個免費的導游帶路,何樂而不為呢,只是苦了那些導游了,但是他們是想為奧運做點事。
三、每天早晨在平坦的水泥地上,會站著很多晨練的人們。有的拿著扇子跳扇子舞,有的練著太極拳,有的在跑步……都在鍛煉身體,讓自己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
歐洲的對外擴張有強烈的宗教意義,西班牙、葡萄牙君主對基督教的海外傳教提供了支持,包括經濟支持和旅行便利。在這一時期,耶穌會起著主導作用,多明我會和方濟各會緊隨其后。這些修會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傳教基地。16世紀初,葡萄牙占領馬來半島,進而占據澳門,由此打開了進入東方的大門。從歐洲語言學的角度來看,正是在古典拉丁語法傳統和普遍唯理語法的共同背景下,以耶穌會士為代表的傳教士遠渡重洋,來到東亞,從而開啟了西方人正式學習和研究漢語的歷史。
在中歐互識與了解的時代,中國語言與西方語言也開始了接觸與交流。晚明來華傳教士進入中國內地后,為完成傳教使命,將學習中國語言、了解中國文化視為首要任務。為學習便利,傳教士嘗試用本國語言的字母為漢字注音、拼讀和撰寫;同時借用拉丁語法的概念、范疇、框架來描寫、歸納漢語的語法規則,草擬出框架性的語法體系,從而在客觀上推動了歐洲語言與中國語言的正面相遇,相互產生了滲透和影響,開啟了中國語言文字西傳的重要階段。
一、明清之際西人初識漢語
西方對漢語漢字的最早記載,可見于地理大發現時代的西文文獻,包括在遠東地區活動的商人、使節、傳教士、旅行家所著的游記、書信、日記、報告等。這些記載中有關于中國語言文字的只言片語,但不能算作是真正經過語言接觸后對一種全新語言的了解與認知。
葡萄牙傳教士圣方濟各?沙勿略(St. Francois Xavier)是耶穌會的創始人之一,最早進入日本傳教,通過學日語進而對日語和漢語的關聯性有了一定認識,1552年他寫給耶穌會創始人羅耀拉(Ignacio de Loyola)的信中說:“中國的漢字有許多種類,每一個文字意為一個事物。……雖然是同一個文字,日本人讀此字時用日本語,中國人就用中國語來讀。因此雖然說話時不能互通,但在書寫的時候僅憑文字就能相互理解。他們的口頭語言不同,但文字意義相通,雙方都能理解。”①他認為掌握當地語言是東方傳教的有力工具,萌生了歸化中華的宏愿。由于晚明嚴厲的海禁政策,沙勿略最終倒在了離澳門只有一步之遙的上川島。
語言障礙成為耶穌會入華的第一個攔路虎。16世紀后半葉,由于無法和當地政府交流,沙勿略及其后繼者試圖進入廣州的努力均宣告失敗。1579年,耶穌會遠東視察員范禮安(Alessandro Valignano)到達澳門,他認識到只有精通中國的語言,學習中國的禮儀和文化,才能說服明政府同意讓外國人居留內地,進而有機會傳播天主教。于是確定了在華傳教的策略,“委派幾個人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字,并作好準備利用可能出現的時機把福音傳入這個新的世界”。②自此,來華耶穌會士正式將學習漢語列為了重要功課。
在范禮安的安排之下,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利瑪竇(Matteo Ricci)遵循指示開始學習漢語。羅明堅逐漸能以漢語與中國人交往,甚至能寫作漢詩,取得了明朝官吏的信任,獲準居留廣東肇慶,成為天主教進入中國內地第一人。1582年利瑪竇的到來,進一步推動了天主教在華的傳播事業。利瑪竇提出了“合儒辟佛”的傳教路線和“文化適應”的傳教策略,提倡尊重儒家文化和中國習俗;制定了掌握官話、書面語及儒家經典的三個學習原則,積極推動了耶穌會士對漢語的系統學習和對中國文化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西方人學習漢語的第一個。
二、清中前期來華傳教士的漢語研習
在研習漢語的過程中,耶穌會士起到了核心作用,面對未知的語音、詞匯和句法,發揮了他們的集體智慧,不僅發明和改進了以羅馬字母為漢語注音的方案,并且還貢獻了多部字典、文法、詞匯手冊、教材等。到了17世紀后半葉,在中國大陸的其他修會才開始追隨耶穌會的步伐,編撰了一些字典和文法。
順治朝到康熙統治前40年間,傳教士學漢語,習滿語,出入宮廷,結交權貴,鶻淌亂檔玫澆洗蠓⒄梗在華耶穌會士前后多達近百人。他們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學習,努力提高漢語水平,“蓋其心欲深究中國之文物制度,風化習尚,同而化之,以達到其榮主救靈之宗旨。有此懷抱,故不怕辛苦,埋頭伏案,必欲深通中國之典籍而后快。是以出而應世,與吾國士大夫交,即能折服人心,而令人欽仰”。③
中國禮儀之爭后,傳教活動受到限制,教徒人數徘徊不前,少有士大夫入教,教徒多是下層民眾,對中國學術思想影響甚微。雍正嚴厲禁教,乾隆雖時寬時嚴,但態度已從寬松轉為查禁。前,傳教士已淪為宮廷技師,不能公開傳教。清廷只用其技藝,而禁其教務,這令他們相當苦惱,在無形中消磨了學習的熱情。乾隆后期,耶穌會士精通中國典籍的人數已大大減少。
盡管傳教士努力學習,但由于稟賦各異,導致漢語水平也參差不齊,有的長于寫作,有的精于口語,有的則兼而有之。第一代耶穌會士羅明堅、利瑪竇、郭居靜(Lazare Cattaneo)等人的首創之功不可磨滅,創制了最早的用羅馬字母給漢字注音的方案,編撰了最早的漢語與歐洲語言對照的詞典《葡漢詞典》。第二代耶穌會士像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衛匡國(Martini Martini)等人繼續推進學習與研究,在語音和文法方面均有突出貢獻,代表作有《西儒耳目資》《中國文法》等。第三代四代耶穌會士中,馬若瑟(Joseph de Prémare)、劉應(Claude de Visdelou)、宋君榮(Antoine Gaubil)、錢德明(Joseph-Marie Amiot)等人的中文造詣很深,其中又以馬若瑟的《漢語札記》為漢語研究的扛鼎之作。
三、17-18世紀天主教傳教士語言學習的特點
來華傳教士對陌生的漢語充滿著矛盾和困惑的感情,在他們眼中,這是一種神秘和另類的語言,令人愛恨交加:恨它者,認為它如同天書,是世界上最復雜難學的語言;愛它者,覺得沒有哪種語言會比它更豐富和高雅。在這一階段,來華傳教士語言學習有這樣幾個特點:
1. 形成了修會獨有的學習傳統。天主教來華各修會的傳教對象有所差異,因此語言學習方法也不盡相同。耶穌會重視對士大夫階層的傳教,強調對官話的學習和對古代典籍的研究,重點在于譯介古典作品;多明我會、方濟各會等托缽修會長期在東南沿海的下層民眾中傳教,形成了重視地方方言和口語技能的傳統,開始編撰最早的閩南方言字典和語法書。
2. 建立了較穩定的教學機構。傳教士在東方傳教的大本營澳門和中國內地逐步建立了較為穩定的教學機構。1571年,澳門建立圣保祿公學;1594年,升格為圣保祿學院,成為遠東地區創辦最早的西式大學之一。學院為新來的傳教士教授漢語,羅明堅、利瑪竇等人即在此開始漢語學習之路。1619年中國副省教區成立后,耶穌會開始將教學逐步轉移到內地,包括韶州、南京、北京等耶穌會士聚集地,為新人提供持續的語言培訓。
3.編寫了早期的漢語教材。羅明堅初到澳門時沒有任何給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資料,于是借用了幼學啟蒙課本如《千字文》《三字經》等作為識字入門教材。隨著對中國文化的逐步了解,羅明堅和利瑪竇認識到孔子及其學說在中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影響,開始把《四書》作為語言學習的材料,學習規范的文言文,了解儒學的基本精神。故耶穌會確定了學習儒家經典和通行官話的目標,并一直貫徹下去,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四書》的拉丁文和中文對照本經過不斷修訂,成為入華傳教士學習中國文化的標準教材。
4. 間接培養了漢語教師。師資的匱乏始終是困擾傳教士的難題。中國人有根深蒂固的“夷夏大防”的觀念,加之明政府將教授外國人漢語視為危害社會的大罪,中國人往往是冒著風險被動承擔教學。當時傳教士的漢語教師包括他們的翻譯、小書童,后來才有一些奉教文人參與進來。羅明堅當時在澳門找不到既懂葡語又懂官話的人,只好請了一位畫家當老師,“起初為找一位能教我中國官話的老師非常困難,但我為傳教非學官話不可,可老師如只會中國官話,而不會講葡萄牙話也是枉然,因為我聽不懂啊!后來我找到一位老師,只能借圖畫學習中文……”利瑪竇曾記載了當時官府嚴禁教授外國人學漢語的告示:“此輩舌人④教唆洋人,并泄露我國百姓情況。尤為嚴重者,現已確悉彼輩竟教唆某些外國教士學習中國語言,研究中國文字。……上項舌人倘不立即停止所述諸端活動,將嚴刑處死不貸。”后來神父們與士大夫階層結交,一些奉教文人包括徐光、李之藻、楊廷筠等著名學者都曾為傳教士的漢語老師。
四、晚清來華傳教士的漢語學習
1773年羅馬教廷解散耶穌會,1785年另派巴黎外方傳教會到京接管耶穌會教務。1838年,擁有一技之長的傳教士退出歷局,雍乾兩朝所確定的“節取技能而禁傳其學術”的政策被徹底拋棄。1840年,中英雙方兵刃相見,中西文化關系發生劇烈扭轉,西方人對漢語的學習也開始了新的階段。
1807年,英國圣公會開始向中國派遣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sion)成為新教來華第一人。1829年,美國(公理會)海外傳道部也派裨治文(Elijah C. Bridgman)來華,由此拉開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新教對華傳教活動的序幕。
語言是異文化接觸與交流的基礎。“一個傳教士讓自己根植于一個民族中時,他最先做的應該是努力掌握這個民族的語言,而且不能只是膚淺的了解,必須徹底地掌握他們的語言……使自己不僅能在普通談話中應用,還可以用來查閱圖書館的藏書,閱讀書籍。”⑤基于這樣的認識,新教傳教士往往一到中國就展開漢語學習,盡可能提高漢語水平,注重融入當地文化,以學輔教,并在晚清時期開始辦報辦學,著書譯書,成就頗多。
和耶穌會士一樣,新教傳教士大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并對這個東方古國抱有強烈的興趣,中國再度成為傳教士研究和寫作的主題。明清之際耶穌會士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在晚清時期新教傳教士則擔任了重要角色,形成了西方人學習漢語的第二個。這次同明清之際相比,廣度、深度、影響等都大大超過了前者。自馬禮遜之后,新教傳教士也陸續涌現出一批享有盛名的漢學家,英國有理雅各(James Legge)、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艾約瑟(Joseph Edkins)、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傅蘭雅(John Fryer)等人,美國以裨治文、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為代表。
與前兩個世紀天主教傳教士的語言學習相比較,19世紀新教傳教士的漢語學習與研究有這樣幾個特征:
首先,英語語法的影響逐漸增強。1815年,馬禮遜比照英語語法寫作《通用漢言之法》后,類似作品相繼出現,以英語國家為對象而寫的漢語語法逐漸增多,最終成為主流。
第二,注重口語的趨勢日益顯著。耶穌會傳教士以結交士大夫階層為要務,盡可能取得皇帝的信任,試圖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在全國開展傳教事業。相較而言,新教是一種平民性質的教派,著眼于在百姓大眾中推廣教義。傳教方針的差異也給語言學習和研究帶來很大影響。耶穌會士大多用典雅的文言寫作中文書籍,而基督教新教教士們則重視口語和方言,取得了不少語言學方面的成就,至今仍有一定學術價值。
第三,學術色彩逐漸濃厚。傳教士的漢語研究中引進了歐洲最新的學術進展;傳教士紛紛加入歐洲各大專業學會,積極參與學術界的研討;還有的退休后到歐美大學任教。英國最早的中國通小斯當東向倫敦大學捐贈馬禮遜藏書推動了英國第一個漢學講座的開設,理雅各回國后在牛津擔任漢學教授;耶魯大學聘請了美國傳教士衛三畏作為漢學教授。英國和美國的漢學從此發展起來。
眾所周知,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蘊藏在中國的語言與文字中,任何外來文化想要真正融入中國社會首先需要跨越的就是漢語這道長城。當明清時期天主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遇時,來華傳教士努力去掌握這門艱深的語言,翻經譯典,著書立說,以此作為溝通中西的橋梁與紐帶。盡管其根本目的是為傳教,但卻帶來一個無心插柳的結果,開啟了近代西人對漢語的學習與研究進程。四百余年來,他們留下了數百部漢外雙語字典、漢語語法、漢語教材和文選讀本等珍貴文獻。這些研究方法和成果,不僅豐富了世界漢語教育史的內容,而且對于近代以來漢語語法學、詞匯學和音韻學的本體研究也都有著重要的借鑒和參考意義。
「注釋
①戚印平:《遠東耶穌會史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73頁。
②[意] 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札記》(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42-144頁。
③徐宗澤:《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4頁。
關鍵詞:對外漢語語法教學;原則;教學模式;策略和方法
中圖分類號:H1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4)01-0000-01
引言
與對外漢語教學相關的語法研究可分為三個層面:首先是教學語法研究,即面向外國人的漢語教學需要而開展的語法研究;其次是教學語法體系研究,即研究為教授外國人漢語而制定的語法體系及其相關問題;最后是語法教學研究,即研究教授外國人漢語語法的策略、原則、方法、模式,以及語法習得研究、語法點難易度研究等。筆者集中論述語法教學這方面的研究概況。
一、語法教學的原則
首先,切忌大講語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不要大講語法,特別是不要一條一條地大講語法規則,而要善于點撥,這對一個漢語教師來說,要求不是低了,而是高了。(陸儉明(1998))
其次,是教學語法而不是理論語法(趙金銘(1994))。作為理論語法的《語法講義》和作為一部教學語法的《實用現代漢語語法》講“這那么”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第三,是教外國人的語法而不是教本族人的語法(趙金銘(1994))。教本族人語法與教外國人語法有著不同的側重。趙元任先生的《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一書,本來是寫給外國人研究中國話用的。如果要把它翻譯成漢語給中國人看,一定應該有好多增刪的地方。作者在呂叔湘的譯書《漢語口語語法》序中說,呂叔湘“把應該對中國人說的話都準確地譯了,把不必對中國人說的話跟例子刪去了”,哪些該譯,哪些該刪,大有學問,這里顯示了教本族人語法和叫外國人語法的不同。
第四是從意義到形式而不是從形式到意義(趙金銘(1994))。講語法離不開語法分析。語法分析的過程,可以從聽話人的角度來看,也可以從說話人的角度來看。聽話的人接觸到一連串的聲音,聽完了,聽懂了這句話的意思,這是一個從形式到意義的過程。說話的人相反,先有一個意思,然后借助于一連串的聲音把它說出去,成為一句話,這是一個由意義到形式的過程。外國人學漢語就類似說話的人。
第五,不僅是是描寫的語法,更是講條件的語法。比如說“把”字句的教學要把“把”字句對于賓語、對于動詞等的要求條件講清楚,那么留學生造句就會更得心應手。
最后,不是孤立的講漢語語法,而是在語際對比中講漢語語法。對比的方法非常適用不管是不同語言語法事實的對比還是同一種語言內都可以進行對比。
二、語法教學的模式
目前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模式中主要內容是語法規則,教學是講解式的。教學的基本環節為:教師舉例講解語法規則――學生機械性練習或根據教師的提示做有意義的練習――學生記憶規則。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優點是:教學體系系統、教學扎實、學生語法概念較強。但是這種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是即使學生能夠了解老師上課所講,也可以完成課后練習但是還是會在使用中一錯再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詞匯與語法分家”和“語法規則與語境脫離”,有很多學者在教學模式上進行了探討和研究。
崔永華(1989)提出了一種“結構――功能”模式。教學過程為語法點的展示――語法點的解釋――語法點的練習――語法規則的歸納――語法教學的程序這樣一種模式。
李曉琪(2004)總結出詞匯――語法教學模式。李文認為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應從功能出發、重在應用;語法、詞、語境共同作用才能達到理解;語言由語法化的詞匯和大量的語言板塊構成等觀點。主張建立以虛詞為核心的詞匯――語法教學模式;加強詞語搭配的學習;著眼語篇。
張寶林(2008)提出一種“用法主導的教學模式”:教學的根本目的是教用法;教學內容由詞類和句法、虛詞、語段三分天下;教學方法以歸納法為主,并與演繹法恰當結合;強調精講多練,學以致用;教材則簡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使用;而以結構形式、語義、語用三方面的正確表現作為考核與評價的基本依據。這種模式的要旨是以學生為中心教用法,進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漢語的實際能力;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的安排與設想也都以此為旨歸。
盧福波(2007)結合了行為主義指導下的“刺激――反應的操練”模式和認知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的“語法認知講解”的教學模式,有效的將語法形式結構的教學與認知理解性的滲透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認知――強化――創新”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三、語法教學的策略及方法
第一,謝信一先生曾提出“漢語是一種圖畫語言”的觀點,戴浩一先生也認為漢語的臨摹性很強,這都表明漢語有一種具象化、外顯化的特點。認識這一點對對外漢語語法教學很重要。感性認識是第一認識,是通過感官可以感覺得到的認識。讓學生先具體地、形象地去感覺,然后再把這種感覺到的東西升華一下概括出來,就可以使復雜的知識淺化、簡化并牢記不忘。
第二,條理化、公式化、圖示化教學。我們給學生做語法現象解釋或使用條件說明時,不能把我們的或專家的認識、論證過程都說出來,洋洋灑灑一片,使學生混混沌沌,不得要領,而要一條一條、簡明扼要,在可能的情況下,要用高度概括的公式或圖示顯示出來。
第三,將對比或比較法教學貫穿始終。對比法不僅有漢語內部的比較也可以將漢語和學生母語進行比較,但是這要考慮到不同國別的語言也許屬于不同類型,所以要慎用。學生還可以將自己正確的形式和錯誤的形式進行比較做自我檢查的工作,從而從認知上獲得正確的認識。
第四,精講多練,講練結合。精講,只能是提綱挈領的講,抓關鍵要點的講,要講那些能夠迎刃而解的東西,講對學生最實惠、最有用的東西,同時,精講又是富有啟發性的、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教與學活動。多練是指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通過練習、掌握和鞏固所學的東西,或者把所學的東西在設計的語境中進行實際操練,以達到會用的目的。練習最重要的一點是針對性問題。
第五,語感性教學法。不少學者提出,要將培養留學生的語感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的目標或基本任務,如楊才英(2002),周健(2003),張旺熹(2007)等。語感實際上是在反復實踐中形成的一種自動化的語言能力,是一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隱性知識。
第六,循序教學法。屈承熹《從句法結構到功能與篇章》中提到,對每一語法點要作循序教學之安排,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從基本到隱身,由通例到特例,由原則到例外,由結構到功能,由句法到篇章的層層遞進教學法。
第七,小組活動和任務式教學法。任務式教學法提倡在“做中學”。劉壯等(2007)、杜婷婷(2010)、王瑞烽(2007)、王燕(2005)等都論述了任務型教學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崔永華.對外漢語語法課堂教學的一種模式[J],世界漢語教學,1989.
[2] 李曉琪.關于建立詞匯――語法教學模式的思考[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
[3] 盧福波.語法教學與認知理念[J],漢語學習,2007.
[4] 陸儉明.對外漢語教學中經常要思考的問題[J],語言文字運用,1998.
[5] 屈承熹.從句法結構到功能與篇章:對外漢語語法的循序教學[J],對外漢語研究,2006.
廣對外漢語至關重要。
關鍵詞:對話漢語,教學理念,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H19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4)02-0000-01
1.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現狀
“對外漢語教學”是指外國人的漢語教學,是第二語言的教學。一般人認為只要是中國話講得好,就能教外國人漢語。這種看法也在一部分從事這項工作的教師中流行,認為教外國人學中文不需要多大學問
,不把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一項事業來看待,作為一門學科來重視。1978年《中國語文》首次提出“要把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當作一門專門的學科來建設,應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培養專門的人才。”緊接著
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會成立,1979年我國第一份對外漢語教學專業學術刊物《語言教學與研究》,接著《世界漢語教學》、《學漢語》等對外漢語教學專業學術刊物又相繼創刊。1992年北京語言學院更名為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成為我國對外漢語教學和研究的中心。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一門學科終于得到承認。
從首次提出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到現在不過30多年,在我國這是一門年輕而極具前途的學科,也是一項極富挑戰性的事業,如何做好這項工作,需要解決許多問題,但最迫切而又最需要解決的有
兩個方面,第一是解決對外漢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多樣的教學模式,培養對外漢語教學師資和研發適用而又有深度的對外漢語教材。第二是解決如何完善對外漢語教學的評價體系。
2.對外漢語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多元化
面對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趨勢,在科技和信息發展日益迅速的背景下,一些人就把世界稱為“地球村”。在國與國之間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經貿活動日益頻繁、科技日益發達、信息交流日益密切,地
球也如同一個村落,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形中似乎大大縮小了。經濟全球化趨勢和“地球村”逐漸實現的進程,也必然加速各國民族之間文化的交匯和融合。“地球村”因而也是對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概
括。和平與發展一直是被世人公認為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在和平中求發展,在發展中也必會促進世界的穩定與和平。和平與發展相互作用的結果之一就是造就一體化和多元化并存的局面。
教學理念多元化。與教學效果最直接相關的就是教學觀念。如果教學理念跟不上教學情勢、教學環境、政府政策、教育教學方法等等的發展變化,總是一成不變,那教學成效必定難彰,教學將陷入死胡
同,死的教學將徹底失去教學的意義!教學理念的多元化,意味著辦學者應以開放、包容、創新的思維去從事華語教學。應打破以前固守的華僑教學的模式,發展面對不同華語學習對象、不同層次的辦
學路子;應以融合為主線,走本地化的道路,敞開校門,歡迎非華裔學生加入華語學習的陣營;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華語教學,并以發展的姿態去開拓華語教學的新局面。
針對漢語學習在全世界不斷升溫,對外漢語教師短缺,教學機構單一等問題,對外漢語教學模式應該逐步實現多樣化,只有這樣才能順應市場的發展和要求。在加強國家投入,加快孔子學院建設的同時
,積極發展民間對外漢語教學機構。將民間對外漢語教學機構納入到國家漢語對外推廣的體系中來,由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和國家漢辦對其進行宏觀指導、統籌規劃、資源整合和對口管理。開放
辦學,以多元化為辦學目標和指導思想,并借此通過法律手段,向政府要法律保障,將漢語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一環。有融合的基礎,有多元的方針,有法律的保障,漢語教學才能得到健康而有利
的延續和發展。要實現辦學模式多元化不僅僅局限于辦固定的漢語學校,而且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建議政府在高等院校,甚至全國的中小學開設華語課,以此來營造國家范圍內大環境的漢語學習氛圍。這
種氛圍對刺激提高華族漢語教學質量和水平,大有裨益。
3.對外漢語教學的實踐推廣
就對外漢語這門學科而言,我們與推廣本國語言的先進國家相比,多媒體教材和輔助教材的開發尚屬起步階段。從文化資源占有上說,作為母語使用者我們有著廣泛的、無法替代的、可資利用的各種媒
體素材,有著堅實的、長年積累建立起來的、可以作為支持的學術根基。正因如此,在對外漢語多媒體教材的制作方面,我們可能更多地需要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我們有可能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多
媒體教材開發道路。多媒體教材與傳統課本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內部的組織結構、閱讀方式等是由學習者自己操作并參與的。傳統教材、圖書只能由一人占用,而多媒體圖書還可以通過互聯網環境與他人
共享,并且它的使用操作也十分簡便。因此互聯網的應用與建設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對外漢語的教學對象是母語非漢語的外國人,相當一部分外國人的漢語水平是零起點,也就是說,完全不懂漢語,這樣一種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對外漢語專業的教師一定要掌握留學生的母語。曾經有過這樣一
件事:中文系的老師去教一位零起點的美國學生的漢語,這位老師不懂英語,美國學生不懂中文,教學進行不下去,只有去請翻譯,可是這位翻譯朋友不懂語言學專業,只要講到語言學專業方面的問題,就翻譯
不下去,這種教學效果我們可想而知。可是在實際的教學當中,不懂留學生母語的漢語教師仍然被安排去教留學生的情況仍有發生。這種情況嚴重損害了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現在已開始對在職的
對外漢語教師進行考核,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對教師外語水平的測定,相信這項政策對提高教師的整體外語水平有促進作用。
互聯網的對外漢語教學有許多優勢是傳統課堂教學、多媒體光盤教學所無法比擬的。隨著中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與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在世界范圍內,有學習漢語欲望或需要的人數一直呈上升趨勢。網
上對外漢語教學為他們提供了這樣一種非常方便的學習途徑:隨時可以開始上課,隨地可以進入課堂。一個出色的漢語教學網站,將是一個集中眾多漢語教師智慧和經驗的大課堂,一個既具有高度科學
性、系統性,又具有標準性、多樣性的大課堂。實現優秀教師資源全球共享是任何一個漢語教學小課堂無法實現的。互聯網教學具有個性化服務的技術手段,既可以使學生根據需要自主選擇相關內容,
也可以通過輸入資料由網站為其選擇相應的學習資料。此外,互聯網還可以使學生利用電子郵件、在線對話、問題提交、現場評判、學術討論等方式實現師生之間、學習者之間或教師之間大范圍的交流
互動,這不僅會使學生更富有創造性和建設性,也會使教師得到有效的教學反饋,促進教學與科研。
4.小結
中國的經濟發展處于一個迅猛的階段,中國的文化和語言都成為熱門話題。因而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做好對外漢語教學建設不僅是對中國自身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如何滿足世
界范圍漢語學習的需求、傳播和發揚中國文化的關鍵。對外漢語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研究使得國外漢語學習者更有效更全面更透徹更容易地掌握并且運用漢語,這樣才能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和學習中
國的語言和文化。
參考書目:
[1]李海鷗,情境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及其運用,《語言文字應用》,1999年,第三期
關鍵詞:語法偏誤;偏誤類型;偏誤原因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2-0071-01
偏誤是指由于目的語掌握不好而產生的一種規律性錯誤,它偏離了目的語的軌道,反映了說話者的語言能力和水準。它不同于失誤,失誤指偶然產生的口誤或筆誤。
本文以72篇留學生作文為語料,總結出其中存在的偏誤,并按照魯健驥(1994)的分類,把偏誤分為遺漏、錯序、誤代、誤加四大類。這四種類型從語法形式上進行分類,一般進行偏誤分析都以此為框架。通過對這些偏誤的分析,可以發現其中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對我們今后的教學也會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留學生語法偏誤的類型
偏誤類型主要有四種:遺漏、錯序、誤代、誤加。從留學生的作文中也可以歸納出這四種偏誤類型。
(一)遺漏偏誤。遺漏表現為框式結構缺少對應、附加成分的遺漏和意義較虛的詞被遺漏。框式結構包括短語結構以及配對使用的關聯詞。
關于附加成分的遺漏,魯健驥認為,詞尾、結構助詞等容易被遺漏。如,“得”、“的”、“了”等。
⒈“著、了、得”遺漏:
⑴聽他的話你一定想:“那有什么可害羞,他要感覺自豪才對。”
⑵如果你現在摔倒了那趕快站起來吧。因為成功,正在前面等你。
⑶十年后,他成一個大學生,在每年他都是一次名。
⒉“的”遺漏:
⑴比如我國家以前經濟還沒發展,技術也很落后。
⑵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有兩個方面,好方面和壞方面。
⑶在這道路上,往往不是平坦和順利。
在漢語中,形容詞、名詞或名詞短語、動詞或動詞短語、介詞短語、人稱短語等作定語時后邊要用結構助詞“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定語都要用“的”(劉月華1983)。
(二)錯序偏誤。錯序偏誤指的是由于句中的成分放錯了位置造成的偏誤。主要有結構順序錯誤和邏輯順序錯誤兩種。結構順序錯誤分前置錯誤和后置錯誤。前置錯誤是把該放在后面的成分放到了前面。
⒈狀語的錯序:
⑴「也我看報紙和課外的書。
⑵可能上帝「也創造人的時候這樣想的。
這類偏誤主要是母語為英語的留學生。由于受母語語言習慣的影響,時間和處所狀語常常放在句末。所以留學生常常出現這類錯序的情況。
后置錯誤是把該放在前面的成分放到了后面。定語的錯序一般表現為定語后置。
⒉定語的錯序:
⑴很小的時候我就聽過好多關于人「有名的故事。
⑵對人生的「我的看法,人生是跟看電影一樣的。
留學生出現這類把定語放在后面的偏誤,主要是受母語的干擾。特別是在英語中,定語都是放在名詞后面的。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在以上各例中,有的句中定語用了“的”,有的句中沒有用“的”,這也說明留學生對定語的掌握情況也不一樣。
(三)誤代偏誤。魯健驥,誤代偏誤是由于從兩個或幾個形式中選取了不適合于特定語言環境的一個造成的。誤代主要有詞語的誤代和句式的誤代兩種情況。
⒈詞語的誤代:
1.1關聯詞語的誤代:
⑴現代技術對人類的影響很大,不僅有好事,「而也有壞事。
⑵「既然房間不太大,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
關聯詞語的錯誤搭配,相比缺省關聯詞語而言,說明習得者有關于關聯詞語配合使用的意識,但未能真正掌握好它們的用法。
1.2連詞的誤代:
⑴沒有苦難,只有幸福「而成就感。
⑵如果以前農村中米大概六月份才能獲得,但現在「為了技術到三個月就可以了。
例1中“而”表示轉折,但是句子想要表達的是并列的意思,所以應該用“和”。
⒉句式的誤代:
對于句式選擇的錯誤,在留學生的作文中,主要是“把”字句的選擇錯誤,表現為改用“把”字句而沒用,又或者是“把”字句使用得不恰當。例如:
⑴他花了很多功夫,弄這里弄得更漂亮。
⑵本文把漢緬的副詞從語法方面來對比,找出有關兩者異同現象的一些規律。
“把”字句的使用錯誤,這類偏誤對留學生來說是很常見的,不管是在口語還是在書面語中。
二、留學生語法偏誤探析
通過以上對留學生語法偏誤的分析可以看出,留學生偏誤的來源很多,根據前人對偏誤原因的研究,我們將留學生的偏誤原因分為五類:母語負遷移、目的語知識泛化、文化因素負遷移、學習策略、交際策略的影響、教學誤導。
總之,偏誤分析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我們的教學更具針對性,更加有效。同時也使我們轉變了對學生出現的偏誤的態度,留學生出現偏誤是難免的,教師不應該總盯著學生的偏誤不放。而且為了鼓勵學生,教師也應該掌握糾正學生偏誤的分寸,不應該有錯必究,要抓住重點,這樣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魯健驥.外國人學漢語的語法偏誤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1).
[2]趙金銘.外國人語法偏誤句子的等級序列[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2).
[3]呂必松.論漢語中介語的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1993(2).
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對世界影響力的擴大,中國已讓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刮目相看。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渴望了解中國、與中國打交道,學習漢語就成為他們的迫切需要,“漢語熱”開始升溫。孔子學院在全球的迅速擴展辦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面對越來越多的人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和希望了解中國文化的國際性需要,中國要加快漢語國際教育的推廣步伐。而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質量和水平仍然是加快漢語全球化推廣的重要環節。如何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效果,需要從教師、教材、教法等多方面加以努力和完善。中國詩歌作為教學內容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詩歌學習是提高外國人漢語水平,增強語言運用能力,增進對中華文化了解的有效途徑。而要達到語言和文化學習雙重目標,就要在中國詩歌教學材料的選擇中遵循科學的選材原則,在詩歌實際教學中把握好一定的教學策略,并提高教師自身的詩歌素養。
一、在漢語國際教育中加強詩歌教學的必要性和意義
選擇合適的教學材料是對外漢語教學能否取得好的效果的重要一環。教學材料的選擇原則首先要有助于學習者學習和掌握漢語語言,增強聽、說、讀、寫能力,其次是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學習和了解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容,使語言和文化學習兩者相輔相成。
詩歌這種文學形式非常適合作為對外漢語教學材料。詩歌文字簡練、語言生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韻律感強,非常有利于學習者學習漢語。既可以提高漢語語言的運用能力,也可以通過詩歌內容的學習,加深對中國詩文化的了解,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一)有利于漢語語言學習
外國人要與中國打交道首先必須學習和掌握一定水平的漢語言,要了解中國歷史和現實,也必須通過語言交流才能實現。所以,對外漢語教學首先要把語言學習放在首位。然而,語言與文化有著密切聯系,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記錄文化的符號體系。語言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發展中逐漸積淀形成的,附載著一個民族的特殊文化歷史。因此,漢語言的學習,必然要有其附載著的相應文化內容的學習。而且,語言的學習和文化的學習兩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語言掌握的越多越好,越有利于對文化的了解,而對文化的了解越廣越深,也就越有利于漢語的習得和運用。詩歌兼顧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兩個方面,是一種非常適合于以漢語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學習材料。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而詩歌又是文學最精華的部分,特別是古詩,它是古人用最精粹的語言寫成的。而且,古詩因有形式化的要求,語音具有節奏感、韻律感,更便于學生朗誦和記憶,這樣可以使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收到雙重成效。比如孟浩然的《春曉》體現了古詩語言特有的節奏感,“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詩中一、二、四句的“曉”“鳥”、“少”三個字,韻腳響亮,且句內平仄交錯,句間平仄對應,充分顯示出語言的節奏感和韻律美。
(二)有助于了解中國詩文化
中國文學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詩歌、小說、散文等多種形式,它們都可以作為對外漢語學習的材料。但筆者認為,詩歌是最為合適的教學材料。詩歌被譽為文學的皇冠,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最璀璨的部分。中國詩歌深刻、生動地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法國當代著名漢學家戴密微曾說:“漢詩為中國文化之最高成就或中國天才之最表現。”美國當代著名漢學家海陶瑋在其所撰《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一文中曾寫道:“中國文學的最高成就是抒情詩歌。詩歌的傳統始于公元前數百年,一直流傳到現在,從來不曾間斷,雖然其全盛時期遠在唐宋二代。從量的方面來說,沒有任何歐洲詩壇能出其右;從質的方面來說,也可以同歐洲同類形式文學作品相頡頏而無愧色。”至今,優秀的唐詩宋詞已翻譯成數十種外語,廣為流傳,影響深遠。
詩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通過學習詩歌語言,可以讓異域文化的漢語學習者了解中國人是如何通過詩歌這種文學形式來抒情言志的。通過對詩人和詩文化內容的學習了解,透過詩歌這樣一個文學窗口,可以加深外國人對中國歷史、文學和社會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總之,在有一定漢語學習基礎的中、高級水平的漢語教學中,適當引入中國詩歌教學內容,無論對于外國人學習漢語語言,還是學習中國文化,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詩歌教材的選取原則與教學策略
(一)選擇合適的詩歌材料,因材施教
中國詩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如何選材就成為能否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首要問題。隨著“漢語熱”在國外的持續升溫,學習漢語的人在年齡、職業、文化、漢語基礎等許多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面對不同層次和水平的漢語學習者,對外漢語詩歌教學材料的選擇和實際教學,就要充分考慮到學習者的多方面的差異性,針對不同年齡層次、漢語基礎及文化背景等,科學合理的選擇詩歌素材。可以從詩歌的篇幅、字詞難度、寓意理解等方面做出初、中、高級的層次區分。在同一層次中也要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安排教學材料。在教學中還要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點區別對待,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盡可能滿足每一位學生對中國詩歌學習的語言和文化要求。
(二)從激發學生興趣出發
詩歌雖然篇幅短小,但它卻是漢語言文字的高度凝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對于非漢語文化背景的學習者而言,仍然存在一定學習難度。如果不顧學習者的具體情況施教,只會導致學生產生畏難情緒,無法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也就難以達到通過詩歌學習掌握漢語言的目的。所以,根據不同漢語基礎的學生,在選擇詩歌題材時,最初開始的課時詩歌材料要選擇那些文字上較為簡單宜于識記、內容上宜于理解、文化背景差異不大的詩歌進行初步的入門學習,以激發學生學習中國詩歌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只有想方設法提升學生學習中國詩歌的興趣和熱情,激發他們渴望了解中國詩文化的求知欲,才能逐步把他們帶入中國詩文化的王國,由熱愛中國詩歌而愛上中國文化。
(三)選材和施教要充分考慮學生文化背景
有些詩歌內容可以反映具體的文化背景、社會習俗和人情世故,詩歌教學材料的選材,要選擇那些最能夠貼近學習者文化背景和宜于接受的題材,這樣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亞洲如韓國、日本、越南等一些國家也有過春節的習俗,針對有著與中國文化相近背景的學習者,學生可以選擇一些反映生活習俗比較接近的詩歌內容進行學習,如王安石的《元日》等。這樣可以拉近學習材料的時空距離,學生對學習內容更有親近感,情感上有了共鳴,就更有利于投入進去,從而取得更為理想的學習效果。
(四)在反復誦讀中掌握語音語調
中國古典詩歌具有較強的節奏感、韻律感,通過反復誦讀或背誦,可以得到很好的語感訓練,對學習漢語是非常有幫助的。“熟讀成誦”是我國傳統的學習詩文的方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仍然可以采用。一般來說,漢語的四聲變化是外國人學漢語普通話發音的難點,而古詩詞富于抑揚頓挫的聲調變化特點,通過反復誦讀,對訓練學生控制聲調變化、掌握漢語發音規律的確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五)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
隨著電腦、網絡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普及。在對外漢語詩歌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方法的優勢,提高教學效果。根據詩歌題材內容,通過圖片、視頻、音樂、動畫等方式,更為生動的傳達教學內容,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背景音樂渲染詩的意境,通過視頻動畫直觀的展示詩要表達的人物、景象等,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詩歌內容的認知和理解。
三、對外漢語詩歌教學對教師詩歌素養的特殊要求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靈魂,既是教學活動的設計師,又是教學活動的實施者,既是傳道授業的先生,又是學生言語活動的教練,既是課堂藝術的創造者,又是學生眼里的百科全書。”[1]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除了要有良好思想品德之外,要具有系統的專業知識、較高的中華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具備熟練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技能,能流利地使用一種外語進行教學和交流,能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科技手段進行教學。除了要具備這些基本條件外,在對外漢語詩歌的選材與教學中,對教師來說還應該具有詩歌方面的特殊素養。只有具備了這些特殊素養,詩歌教學才能不流于形式,真正發揮詩歌教學在學習語言和文化兩個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要具有良好文學素養
擁有良好的文學修養是較好詩歌的必備基礎。但是據調查資料顯示,對外漢語教育的師資隊伍中有中文專業學歷背景的只占較少比例。據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處對2007年24所院校實際參加考研的1418名考生的分析來看,本科專業情況:外語專業704人,約占49.7%;中文專業365人,約占25.7%;對外漢語32人,約占2.2%;教育、心理、歷史、圖書館等文科專業135人,約占9.5%;理工專業105人,約占7.4%;經濟、管理等專業77人,約占5.4%。其中,中文專業和對外漢語專業合起來僅占27.9%。這就是說,可能成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絕大多數考生沒有或缺乏漢語語言學、語言學理論、漢字學、中國文化方面的知識。[2]由此可見,在漢語國際教育師資隊伍培養中,亟待加強漢語專業知識和中華文化知識的課程學習。
文學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而詩歌又是文學的精華。要教好詩歌必須擁有良好的文學功底和素養,對詩文有較高的理解力和駕馭能力。這就需要教師要有一定的文學愛好,有廣泛的閱讀和較深厚的文學積累。只有具備了扎實的文學功底,在詩歌教學中對詩的講解才能恰當精妙,對相關知識做到信手拈來、駕馭自如,也才能夠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具有較高的詩歌鑒賞能力
中國學生從小學、中學開始就接觸和學習詩歌,在中考、高考語文試卷中也有一定比例的詩歌內容。雖然有了一定的詩歌方面的學習經歷和積累,但是對許多學生而言,學習詩歌只是為了掌握語文知識應付考試,詩歌鑒賞能力仍然缺乏。所以,要從事對外漢語教育工作,勝任對外漢語詩歌教學,就必須進一步提高對外漢語教學必備的詩歌鑒賞能力。在對外漢語教育師資培養中,要開設一定課時的詩歌賞析課,培養學生的詩歌理解能力、審美感悟能力和分析講解能力等。
參考文獻:
[1]崔西亮.漢語國際教育“三教”問題的核心與基礎[J].世界漢語教學,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