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箱養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我國水庫資源非常豐富,水庫網箱養殖發展迅速,但普遍存在發展無序、管理滯后、水質惡化等問題。研究了網箱養殖與水庫水質變化的相互關系,并提出保持水庫水域生態良性平衡的幾點建議。
我國現有各種類型水庫8900余座,總水面超過200萬公頃,占淡水總水面的11.5%,其中可養魚的水面估計超過180萬公頃,占全國淡水可養水面的32%。水庫是農業灌溉、人畜飲水、漁業養殖的主要區域,網箱養殖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適合大水面的漁業方式,具有投資少、產量高、見效快的特點,水庫網箱養殖能夠最經濟和最大程度地利用現有水庫資源。但是隨著養殖規模和養殖強度的擴大,網箱養殖對水庫生態環境的影響凸現,養殖殘餌、排泄物、漁藥、死魚、生活廢物等嚴重破壞水庫生態系統,2006年初至2007年底,我們對廣西的水庫網箱養殖進行了實地調研,初步探討了水庫網箱養殖與水質變化的相互關系。
1網箱養魚對水庫水環境的影響
水庫水域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網箱養魚后將會打破原來的系統平衡,對投餌式養殖而言,系統在增加魚群體總量的同時,還大量投入餌料;對非投餌式養殖而言,系統增加了濾食性魚群體總量,消耗掉大量的浮游生物量。因此,網箱養魚對水庫水環境的影響因水庫自身的條件不同而有所不同,既有積極有利的作用又有消極抑制的作用。我們對廣西龍灘水庫網箱養魚調研表明,至2008年初庫區內共有網箱約3萬箱,其中95%以上是放養濾食性魚類,利用水庫豐富的浮游生物進行養殖(俗稱為生態養殖),放養吃食性魚類僅600箱左右,年產魚量約2萬噸。2008年3月在水庫上游2000m和3000m處曾對水樣進行抽檢,結果COD濃度為10mg/L、總P濃度為0.11mg/L、總N濃度為2.1mg/L、石油類為0.02L/L、高錳酸鹽為2.4mg/L,除因船舶航行有局部水域受石油類污染外,尚不存在其他嚴重污染問題,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地表3類水質標準。但受庫區移民就業壓力和眼前利益的驅動,庫區的網箱養殖將迅猛發展,3~4年內庫區的浮游生物就會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到那時養殖模式勢必轉為人工投料養殖。據劉瀟波[1]研究認為,每投喂1t飼料就有100~150kg散失于水中。按現有網箱規模,每年將有2000t的殘餌進入庫區水體,龍灘水庫水質將受到嚴重污染。孟紅明等[2]曾對我國主要水庫的富營養化現狀調查,認為水庫水質總體狀況堪憂,被評價的135座水庫中貧營養型水庫38座、中營養型水庫40座、富營養型水庫57座,分別占調查水庫總庫容的17.6%、45.4%、37.0%,如不采取相應的措施,水體富營養化將日趨嚴重。
2網箱養殖對水庫水體溶氧量(DO)的影響
溶解在水中的氧稱為溶解氧(DO),DO以分子狀態存在于水中,DO量是水庫水質重要指標之一。水庫水體DO含量受到2種作用的影響:一種是使DO下降的耗氧作用,包括好氧有機物降解、生物呼吸;另一種是使DO增加的復氧作用,主要有空氣中氧的溶解、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在藻類豐富的水體中,光合作用放氧也可能使水中的氧達到過飽和狀態,好氧和復氧作用使水中DO含量呈現出時空變化。在水庫中進行網箱養殖,部分散失在水體中的餌料和魚類排泄物增加,若其耗氧速度超過氧的補給速度,則水中DO量將不斷減少。另外,網箱養殖的魚類呼吸要消耗大量的DO。因此,網箱區水體中的DO通常低于無網箱區。當水體受到有機物污染時,水中DO量甚至可接近于零,這時有機物在缺氧條件下分解就出現腐敗發酵現象,使水質嚴重惡化,可造成魚類浮頭、死亡。水庫水體中DO的數0,除了跟水體中的生物數量和有機物數量有關外,還與水溫和水層有關,底層水中一般DO較少,深層水中甚至完全無氧,水體中的溶解氧隨水深的增加而減少是一個普遍現象,網箱養殖可使這一現象加劇。水質良好的水體DO量應維持在5~10mg/L,2006年10月26日11時我們對南寧橫縣西津水庫的米埠坑上、中、下游水體進行抽測,其DO分別為7.04mg/L、4.16mg/L和3.84mg/L,顯然米埠坑中游和下游斷面的DO已低于安全界限4.9mg/L,這是由于人類的網箱養殖活動造成的。
3網箱養殖對水庫水體生化需氧量(BOD)的影響
水體中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的過程消耗水中DO的量,稱生化需氧量(BOD),BOD是表示水體被有機物污染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一般有機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其降解過程可分為2個階段,第1階段是有機物轉化為二氧化碳、氨和水,第2階段是氨進一步在亞硝化細菌和硝化細菌的作用下,轉化為亞硝酸鹽和硝酸鹽,即硝化過程。BOD一般指的是第1階段生化反應的耗氧量。在水產養殖中通常采用20℃條件下經5d培養后測得的BOD作為水中有機物的耗氧量。水庫網箱養殖產生殘餌和排泄物等有機物通常都可以被微生物所分解,但分解需要消耗氧,如果水中的溶解氧不足以供給微生物需要,部分有機物氧化不完全,容易產生H2S、NH3等有毒氣體,危害養殖魚類的健康,嚴重時會引起養殖魚類的大量死亡,所以在DO較高的水庫有機物分解的較好,魚類的發病率較低。一般認為BOD小于1mg/L,表示水體清潔;大于3~4mg/L,表示受到有機物污染。據劉順科等[3]對水磨灘水庫網箱養殖的水質研究表明,網箱養殖區的生化耗氧量高于對照區,網箱養殖使水庫水體的生化耗氧量明顯增加。
4網箱養殖對水庫水體化學需氧量(COD)的影響
水體中能被氧化的物質在規定條件下進行化學氧化過程中所消耗氧化劑的量,稱為化學需氧量(COD)。水中各種有機物進行化學氧化反應的難易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化學需氧量只表示在規定條件下水中可被氧化物質的需氧量的總和。COD與BOD比較,COD的測定不受水質條件限制,測定的時間短,COD不能區分可被生物氧化和難以被生物氧化的有機物,不能表示出微生物所能氧化的有機物量,而且化學氧化劑不僅不能氧化全部有機物,反而會把某些還原性的無機物也氧化了。所以采用BOD作為有機物污染程度的指標較為合適,在水質條件限制不能做BOD測定時,可用COD代替。網箱養殖對水庫水體COD的影響與BOD相類似,其使水庫水體的化學耗氧量增加。
5網箱養殖對水庫水體pH值的影響
pH值亦稱氫離子濃度指數,是溶液中氫離子活度的一種標度,也就是通常意義上溶液酸堿程度的衡量標準。pH值是水庫水質的一個重要指標,它對網箱養殖魚類的生長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對網箱養殖而言,pH值7.5~8.0的微堿性條件是較為理想的酸堿度。通常由于水庫的水體較大,為天然的緩沖系統,因而其pH值變化幅度較其他參數小。水庫的pH值變化主要與工業污染、酸雨(廣西近年降水酸度pH值平均為4.9左右)、水生生物的活動、水溫、空氣中CO2分壓的變化和底質中有機碎屑的腐解有關,正常的網箱養殖對pH值的影響不大,但在養殖活動中大量使用藥物(如生石灰、漂白粉、鹽酸等)、大量死魚或富營養化發生水華等情況下,養殖區的pH值會升高或降低。2006年10月26日11時我們對南寧橫縣西津水庫的米埠坑上、中、下游水體進行抽檢,三斷面pH值無明顯差異。
6網箱養殖對水庫水體總氮(TN)、總磷(TP)的影響
水體中的氮主要以3種形式存在:可溶性無機氮、有機氮化合物及溶解的分子態氮,TN通常包括無機氮和有機氮。有機氮主要存在于各種有機細屑和魚類的排泄物中;無機氮指溶在水中的各種無機化合物中的氮,主要是三態氮:硝態氮、亞硝態氮和銨態氮。水體中的磷幾乎都以各種磷酸鹽的形式存在,在各項水質指標中,氮和磷是水體富營養化最主要的誘因。水庫富營養化程度與水體TN、TP濃度密切相關,隨著其濃度的升高,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也在不斷加劇,TN在0.5~1.5mg/L之間為富營養型,TP超過0.01mg/L時,就可能引起富營養化發生,在網箱養殖水域,散失的餌料和養殖對象的排泄物是投餌網箱養殖水體中磷的主要來源,高密度的投餌網箱養殖造成水體中磷濃度的增加。我所于2006年對西津水庫網箱養殖對水質的影響研究表明,養殖區的無機磷和TP分別是非養殖區的1.25倍和1.67倍[4],網箱區水層中總TP隨水深的增加而增加,是P沉積的結果,這在有躍溫層的水體中表現得尤為明顯。2007年區環保部門對施行網箱養殖的龍灘水庫、巖灘水庫、大王灘水庫和青獅潭水庫水質的檢測結果是:水庫水體為Ⅳ類水質,但是TN和TP超標、富營養化趨勢明顯。網箱養殖產生的廢物增加了水體營養物的總濃度,降低了水體的透明度,導致水體一定程度的富營養化。在龍灘水庫的不投餌網箱養殖,主養品種以鰱、鳙魚為主,對網箱區及上下游的水質監測結果表明,不投餌網箱養殖能改善水體透明度,降低BOD、COD含量,對降低TP也有一定的作用。
7討論與分析
2006年,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調查評價,我國主要水庫中約1/4的水庫水質狀況劣于III類標準;6.4%為劣V類,污染嚴重,水體功能基本喪失。其中中南、華東地區水庫水質狀況較好,西北、西南和華北地區次之,東北地區最差。水質超標項目主要為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揮發酚等,說明我國水庫水體污染主要為耗氧有機污染。我國水庫水質狀況惡化有多種原因,其中生活用水、工業用水等點源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降雨徑流造成的面源污染日益嚴重,由水產養殖造成的內源污染正逐步顯現,形成了點源、面源和內源污染共存、污染物類型多樣的復雜態勢。水庫網箱養殖是內源污染的主要形式,其對水庫水質的影響主要是由于投餌、排泄等原因造成水體中TP、TN增加,DO量減少,COD、BOD升高,而對水體的pH值、水溫等影響不大。
8建議
(1)積極開展水庫水環境演變機理及水環境修復技術的研究。根據水庫不同的水質類型,建立相應的負載力模型,限制養殖規模,合理布局網箱養殖區域。
(2)定期對水質進行監測,避免長時間養殖帶來富營養化和污染,保證水庫水環境處于良性生態平衡狀態。目前,我國水庫中真正監測水質狀況的不多,只有一些大水庫有監測,但數據是不公開的,要遏制水庫水質的惡化,必須加強水庫水質的監測、監管和信息制度。
(3)推行健康養殖。選擇合理的養殖品種,吃食性魚類和濾食性魚類搭配合理;選擇優質的飼料,注重餌料的投放量和投喂方法,減少殘餌對水體污染,提高餌料利用率;提高疾病預防意識,嚴禁使用違禁漁藥。
(4)加強對養殖戶的環保教育,提高環保意識,讓大家都認識到水資源并非“用之不盡,取之不竭”,如果違反自然規律,無節制地索取水資源,最后必將得到自然界的報復,自覺樹立“人人有責,從我做起”的觀念。
9參考文獻
[1]劉瀟波,高殿森.淺析淡水網箱養魚對水環境的影響及對策[J].重慶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19(6):50-51.
[2]孟紅明,張振克.我國主要水庫富營養化現狀評價[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5(2):133-136.
1.1基本概況
佛子嶺、磨子潭兩水庫位于安徽省霍山縣境內,均屬淮河水系的山谷型水庫,兩庫形成梯級,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發電、航運、養殖等綜合利用。兩庫常年平均水位相應庫容7.9億立方米(其中佛子嶺水庫為4.83億立方米,磨子潭水庫為3.07億立方米),兩庫共有來水面積18.4萬公頃。
佛子嶺水庫始建于1954年,可養面積1200hm2,1956年投放魚種,1957年捕撈成魚;磨子潭水庫始建于1958年,可養面積466.7hm2,1960年投放魚種,1961年捕撈成魚,漁業利用50余年。由于兩庫地理位置同處于一個山區,同處一個類型的地帶,所以水庫的生態和理化因子基本相同,其氣溫、水溫、溶解氧、各飼料生物含量和各營養鹽類基本處在同一水平線,水庫漁產量有過高產的記錄,也經歷過低產的波動。
1.2漁業發展現狀
兩大水庫的漁業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建庫初期10年,由于大量的投放和捕撈,漁產量逐年上升。第二階段為第二個10年。由于放養品種、規格的不適應,敵害種群的危害和防逃設備的不完善,致使產量下滑入低谷。第三階段為第三個10年。針對上述出現的矛盾,不斷完善苗種體系,完善攔魚防逃設施,調整放養結構和積極發展網箱養魚,使兩水庫漁業產量逐步恢復。1986年,佛子嶺水庫創下建庫以來歷史最好水平,達327.5t,均產達273kg/hm2;1987年磨子潭水庫創下建庫以來的最高產量,達到140t,均產達300kg/hm2。第四個階段為近20年。由于水面的全面放開,管理體制的不完善,原有的水上派出所不存在,漁政管理因缺乏人員、資金和必要的技術設備及山區、庫區、貧困地區的特點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原處于主導地位的國營漁場因而處于破產倒閉狀態。因此,水面處于拋荒狀態,無人投入,只有索取。目前,兩庫庫區群眾和漁場職工僅靠養殖網箱和捕撈少量存魚和庫里的野雜魚來維持生產、生活。盡管如此,在水庫的合理放養、合理捕撈、防逃技術、控制敵害魚類種群、發展網箱養魚等方面探索出了一定的經驗和成功做法。大體可歸納為:①投放適應水庫生長的我國主要養殖品種四大家魚,完善苗種生產體系,保證和滿足水庫魚種投放的需要,并不斷改善放養結構;②密切注意水庫魚類種群的變化,行之有效地控制敵害種群的發展和危害,使人工放養的種群始終占據優勢,危害種群控制在最低限度;③兩庫都有防洪的任務。因此,完善攔魚措施,做好防逃工作是水庫漁業生產的一項重要工作;④擬定合理的捕撈強度,充分利用水體和魚類最佳生長期,不間斷地做好自然經濟魚類的增殖和保護工作。
2可持續性發展探討
2.1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水庫漁業生產機制
應本著有利于開發和發展,有利于改變只向水庫索取、不向水庫投入的原則,改變一家投入多家索取、不斷產生利益矛盾的狀況,既要能統又要能調。
2.2兩庫漁業發展潛力
2.2.1市場需求潛力大。我縣目前人均占有水產品量不到10kg,遠低于全省25kg、全國34.6kg的人均水產品占有量。因此,生產出綠色無公害優質水產品仍然會長期暢銷市場。2.2.2可供開發利用的水面大。兩庫可養殖水面1666.7hm2,可用來進行天然投放、庫灣養魚和網箱養魚。如果按天然魚產量300kg/hm2計算,兩水庫每年的天然生產力至少在500t以上。
2.2.3引進和開展名特優品種養殖是水庫開發的新課題。開展名特優品種養殖,是開發大水面一項新的工作,是提高水庫生產力的一項不可缺少的技術措施。利用水庫的自然優勢,適當在水庫發展名特優水產品,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也是走高效漁業的一條可行之路,如佛子嶺水庫利用網箱養殖鱖魚和斑點叉尾鮰,利用流出的庫水開展鰻魚養殖,每年可產優質魚700t,產值近5000萬元。
2.3兩水庫漁業發展對策
2.3.1切實保護兩水庫水域生態環境。目前,水庫兩邊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兩庫上游無任何工業污染,四季分明,氣候溫和,自然生態環境優良,是我省當前少量存有的無污染養殖區域。因此,必須保護好現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確保水域不受污染。一要在制定其他發展規劃或興建水利工程時,要充分考慮到水庫生態環境的保護,把水庫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第一大事來研究;二要禁止在水庫上游興建工業廠礦,保護清潔水源,同時也要防止漁類自身污染,如網箱養魚密度不可過大;三要強化漁政管理,嚴禁毒、炸、電等違法行為,對特種水生動物的棲息地、繁殖場、索餌場,應建立水域生態自然保護區。
2.3.2合理放養主導品種。青、草、連、鳙、鯉、鯽、鳊魚是我國傳統的養殖品種,也是兩庫養殖的主要魚類,在目前經濟欠發達的山區、城鎮,這些品種與目前的消費水平相適應,而且還有相當的消費時效,消費既不會過剩,也不會過時。在對大型水庫可持續發展方面,仍然應以這些魚類的養殖為主,同時堅持不懈地做好鯉、鯽、鳊等優質魚種的自然增殖與保護工作,使水庫生物餌料得到充分利用。
2.3.3調整漁業經營模式,合理開發水體資源。當前,水產界面臨著結構調整、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任務,最重要的是要轉變觀念。一要實現從追求單一產品(魚)到復合產品的轉變;二要實現從追求量的增加到追求質和量的統一;三要實現從只追求經濟效益到追求經濟發展和生態平衡的統一。在產品的開發方面,要努力適應生態條件的要求,從單一層次、單一產品的經濟方式轉向多層次、多方位、復合產品的開發。在養殖生產方面,要遵循清潔生產的原則,實行生態養殖,提供綠色產品。在經營方式上,要改變單一的養殖模式,推行水面多種形式經營,包括租賃、承包、股份制等,實現水面商品化,充分利用水體的交通優勢,大力開發旅游、觀光,休閑、游釣業。
2.3.4加大科技投入。大水面的開發,不是簡單的投放和管理,而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科學的決策管理和科學的養殖技術,這就要求水產科技工作者,要不斷地更新知識,掌握和探索新的養殖技術。同時要加大科技推廣力度,普及養殖新技術,依靠科技來提高開發效益,達到可持續發展。
2.3.5加強品牌意識,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嚴格實行行業法規化管理,在生產環境、苗種選擇、養殖管理、產品上市、檢驗檢疫等方面把好關,生產出無公害、綠色水產品,要注重品牌申報,做大做強品牌文章,占領市場份額。
論文關鍵詞:排漬,抽排,湖泊調蓄,清淤,雨污分流,初期雨水治理
目前,武漢市中心城區排水分為漢口、漢陽、武昌三大片區,目前全市中心城區現己建成38個排水水系,按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2006-2020),將武漢市排水水系優化調整22個雨水系統,總匯水面積1374.46 km2(不含武鋼工業區) ,這22個排水系統排澇標準均為一日暴雨一日排完,各保護圈排澇系統雨水匯水總量19104.8萬m3。
武漢是暴雨洪水多發地區,4-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以上,而主汛期6-8月降水量又占全年的1/3,洪、澇經常同時遭遇,汛期排漬是武漢市排澇工作的重點。目前,武漢地區排漬基本靠泵抽排,根據武漢市水務局2007年資料統計,市屬排水泵站共計11座,其中直接抽排入江的有7座,排水量為318.171 m3/s,匯水面積175.22km2;區屬排水泵站共計98座,其中直接抽排入江的有26座,排水量為112.02m3/s,抽排能力合計430.19m3/s,即3716.84萬m3/d,遠遠不能滿足排漬需要。
二、湖泊調蓄能力
根據《武漢市城區湖泊保護規劃(2004-2020)》,武漢市中心城區內規劃具有調蓄功能的湖泊有32個,總調蓄能力14598.41萬m3。
將雨水排澇流量與現狀抽排設施抽排能力進行比較可以發現,除漢口保護圈雨水排澇能力基本滿足雨水排澇要求外,武昌和漢陽僅依靠泵站難以抽排滿足排漬需求。如按規劃控制湖泊水位,汛期雨季可實現湖泊調蓄雨水14787.17萬m3,從而降低湖泊所在水系排水系統的抽排壓力。
各保護圈雨水排澇量表
保護圈
名稱
匯水面積
(km2)
日匯水總量(萬m3)
抽排能力
(m3/d)
不能當日抽排的雨量(萬m3)
湖泊調蓄能力(萬m3)
漢口
153.3
1641.843
1946.42
35.71
武昌
856.5
11657.415
3017.08
8640.335
13368.69
漢陽
364.66
5805.5886
1164.07
4641.5186
1194.01
三、實現湖泊調蓄的條件
湖泊調蓄的實現需要滿足一定條件。
1、武漢市中心城區湖泊淤積情況概況較為嚴重,需要在汛期來臨進行清淤,使湖容達到規劃要求以容納雨水。
2、目前,武漢市不少湖泊還承擔著養殖等功能,必須盡早按規劃要求對不具有養殖功能的湖泊進行專項整治,禁止網箱養殖,將湖泊水位降至規劃要求。
3、武漢市的排水管渠多為合流制體制,水質較差,遠低于湖泊水質管理目標要求,而初期雨水也是面源污染的重要來源,需要完善排水管渠實現雨污分流,并對初期雨水治理達到湖泊水質管理目標要求后,再通過雨水口將雨水引入湖泊。
參考文獻:
1. 《武漢市城區湖泊保護規劃(2004-2020)》
2. 《武漢市城市防洪規劃》
一、狠抓養殖產品質量,大面生產樹立新的支點。
近幾年,在省市的重視支持下,我們淘汰了全市的所有劣種公豬,絕大部份劣種母豬也被淘汰,全市生豬品質躍上一個新臺階。據調查,×××年的出欄生豬中二元雜交豬和三元雜交豬分別達××%和××0%,瘦肉型豬比重超過70%,生豬品改效應明顯體現。去年,我們著重加強了牛、羊的品改工作,全市建設了××多個基層品改站,先后培訓技術人員×××多人,牛羊冷配達××萬頭次以上,大大提高了牛羊的品質。此外,我們依照《種畜禽管理條例》規范全市種畜禽場的生產和經營秩序。由省統一部署,全面完成了全市××個種畜禽場的驗收換證工作,從源頭環節確保了主要畜禽產品的質量優勢與市場優勢。
二、狠抓養殖結構調整,種草養畜成為富農產業。
發展草食牲畜是市委、市政府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戰略舉措,但具體工作是由我們承辦的。××年,我們依托“雙百萬”工程的實施。在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下,借助資金政策優勢,加強技術培訓,實行人工種草、秸桿氨化等科學飼養方法,全年發展牛羊大戶達×××戶,促進了草食牲畜產業的發展壯大和農民致富。市發展草食動物領導小組甘當“服務員”,積極幫助以×××為代表的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先后成功爭取到×××二期利用西班牙政府貸款建設×××萬頭肉牛加工生產線、優質牧草栽培等一批國家和省重點支持的項目。目前,×××投資1.98億的一期工程已全部投產,必將繼續影響、帶動全市乃至全省種草養畜產業的興旺發達。
三、狠抓名特水產開發,漁業生產持續穩步推進。
××年,全市各項漁業生產指標穩步增長。在做好大面常規漁業品種養殖的基礎上,我們突出抓了名優、特、奇、新品種的開發,積極推動漁業生產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成效顯著。全年名特水產養殖面積超過80萬畝,其中河蟹放養面積20萬畝,湘云鯽(鯉)放養面積超15萬畝,網箱養鱔超過×××萬口網箱,珍珠放養超過8萬畝,名特水產產值已占漁業總產值的××%以上。另外,繼成立漁業檢測中心后,作為全年養殖業工作的重頭戲,我們全面實施了水域灘涂養殖使用證制度。至年底,我們共發證××萬畝,占應發面積80%,以較快的進度出色完成了省定任務,漁業生產的行業管理逐步邁入正軌,為全市漁業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四、狠抓產品質量安全,省市實事任務圓滿完成。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當前,食品安全已日益受社會關注。××年無公害畜禽水產品認定認證工作也首次被納入年度省市實事考核范疇,要求我市分別認定認證×××萬頭無公害生豬,×××萬畝無公害養殖水面。作為全市養殖業主管部門,我們義不容辭地承擔了這一重任,并將其作為“關系民生,順乎民意”的大事來抓,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在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認真做好基礎工作,克服困難、多方協調,全力推進認定認證工作。全年共認定出欄無公害生豬×××萬頭,認證無公害養殖水面×××萬畝,分別超過省定任務的18%和×××%,有效提升了全市畜禽水產品品質,也為我們今后推動無公害化養殖積累了寶貴經驗。同時,市場“瘦肉精”檢出率一直低于省控2%標準,肉品的安全優質得到了保證,維護了廣大群眾的身體健康。
五、狠抓動物防疫保安,體系建設獲歷史性突破。
動物防疫歷來是養殖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我們以落實責任制為手段,加強查毒滅源和疫情管理,做到有序撲疫,全面奪取了禽流感阻擊戰的勝利,確保了全市養殖業健康發展。堅持“防重于治”的方針,全面落實基礎免疫工作,全年共免疫豬牛羊×××多萬頭,禽類3337萬羽,犬只×××萬只,免疫密度達×××0%,防范了全市重大動物疫病的流行。并強化動物檢疫,全年共檢豬牛羊近×××萬頭,城區定點屠宰率和肉品鮮銷合格率達99%以上,保證了畜產品質量安全。在加強防檢工作的同時,動物防疫長效機制建設被提上議事議程。我們按省市要求,積極組建鄉鎮動物防疫站。目前,全市×××個鄉鎮動物疫站的人員編制、工作經費、基礎設施、養老保險等問題都得到了較好解決,市、縣兩級站的工作環境和狀況也在逐步改善。大部分縣級站由財政差額撥款改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力量也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動物防疫長效機制建設體現了黨和政府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為我們發展養殖業提供了堅強保障。
六、狠抓漁政執法為民,漁業資源保護得到加強。
×××水域面積大,水情復雜,漁政管理難度大。去年我們以行政執法為手段,加強漁業安全生產,穩步推進了漁業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一是舉全力搞好春禁工作。××××××年是長江流域實施春禁的第二年,我們在市委、市政府直接領導和統一指揮下,抓組織健全、措施落實、責任到位,春禁收到了預期效果。同時,全年不間斷地重點打擊害業捕撈和超強度亂捕濫撈,查處污染漁業水域案件,起到了保護資源、促進漁業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二是最大限度地維護漁民利益,切實做好漁民禁漁期間的基本生活保障,爭取將符合條件的漁民納入“低保”,不合條件的予以救濟,減輕了漁民生活負擔,確保了漁區一方平安。三是不斷完善漁業資源保護裝備和基礎設施。去年×××月,一艘×××噸位的公務執法船下水,充實了我市漁政管理服務力量。漁港完成了2個碼頭建設,配備了一艘躉船和鋼質浮橋等救生設施,有力地保障了漁業生產安全,全年無重大事故發生。8月份,船檢辦證中心投入使用,極大便利了漁民生產生活。此外,我們還努力加強對各類珍稀水生野生動物救護,×××江豚保護區項目已上報農業部爭取立項。項目一旦實施,必將對×××的生態保護產生深遠影響。
七、狠抓飼料獸藥監管,市場生產經營井然有序。
飼料、獸藥作為主要的養殖投入品,安全與否、質量優劣都關系重大。去年,我們以接管飼料管理職能和新的《獸藥管理條例》頒布為契機,加強對飼料、獸藥行業監管,市場生產經營更加規范有序。
從飼料方面看,×年×月5日,飼料工業辦掛牌辦公后,我們迅速行動,很快摸清了全市飼料業的基本情況,為企業辦理了相關手續,創造了履行管理職能的必要條件。7月份開始,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全市飼料生產質量安全執法大檢查,依法查處了39家企業的違法違規行為,取得很好的成效。在抓監管同時,我們堅持為企業服務,先后召開了全市飼料全安全監管會議,舉辦了飼料業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培訓班,幫助管理者和生產者提高了法律意識、執法水平和業務能力。×××年,我們還為×××余家飼料企業辦理了免征增值稅的手續,預計將為全市飼料企業節支9億元,有效支持了企業發展。
獸藥藥政方面。×××年××月,新的《獸藥管理條例》生效后,我們積極組織學習、廣泛宣傳新《條例》,基本上做到執法者、生產者、經銷者、養殖者、服務者人手一冊,在社會上形成了知法、守法、執法的濃郁氛圍,并依法依規在全市集中開展了2次獸藥大檢查,加大獸藥打假力度,整肅了市場,維護了養殖戶的根本權益。
八、狠抓培訓服務工作,科教管理水平上新臺階。
××年,養殖業科教管理服從服務于全局中心任務,主要抓了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加強畜牧水產科研項目的管理。完成編制了《×××畜禽水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等項目書,成功申報了《×××黃顙魚人繁及養殖技術推廣》、《×××野豬養殖技術研究》及《×××名貴魚類系列開發》等項目,爭取經費×××萬元,并完成省地方標準制定一個。二是積極組織開展畜牧獸醫職業技能鑒定。去年,我們在七縣(市)區完成了×××人的技能鑒定,超額完成省任務,受省局好評。三是開展各種科技活動。我們充分發揮畜牧水產學會的功能,組織開展優秀論文評選、技術咨詢、科技交流、科技下鄉等活動,先后舉辦各種培訓班近百期,受訓上萬人次,其中局科技科與各部門合作舉辦培訓班7次,培訓達×××多人次,發放宣傳資源×××余份。通過培訓宣傳,增長了農民的科學知識,為科技興養,加快農村致富奔小康起到了良好作用。
九、狠抓各項保障措施,工作氛圍更加和諧奮發。
××年,我們緊貼時代脈搏,堅持機關工作服務大面生產,保障總體工作的原則,按《機關管理制度》認真落實各項措施,機關工作呈現穩定和諧局面。我們堅決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打擊取締地下“”賭博活動,局直系統沒有因參與地下“”而被捕、刑拘、勞教判刑人員,辦公場所基本杜絕了議碼、買碼現象。局代管×××因×××二期建設受損而求賠償的問題,在局領導親自出面斡旋下,雙方達成調解協議,沒有發生職工集體鬧事或越級上訪現象,漁場生產正常進行,去年又奪得高產。財務管理上積極開源節流,努力爭取項目投資和扶助資金,全年立項×××余個,爭取資金×××多萬元,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畜牧水產工作。后勤服務優質高效,較好地解決了機關辦公區和生活區水電路等方面一些難題,干部職工稱之為“民心工程”。通過充分準備、周密部署,我們安全順利、銜接流暢地實現了局機關及下屬三個單位辦公場所搬遷,沒有對全局工作造成不利影響。局領導情系群眾,購置了上下班專車,大大激發了全局人員求×××、干事業、謀發展的積極性。
十、黨政工衛齊抓共管,精神文明建設成果豐碩。
××年,我們從黨風廉政建設入手,抓教育防范,抓制度約束和行為監督,努力搞好作風建設與機關黨建工作。組織了對兩個《條例》和向先進典型的學習,保證了隊伍的純潔性。全年共培訓入黨積極分子11名,發展新黨員×××名。切實加強對工會工作的領導,認真落實“雙聯”工作責任制和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局領導主動聯系困難家庭8戶,干部共捐款××多元,為企業提供解困資金2萬余元。加大對×××村建整扶貧力度,全年局領導下扶貧點8次,投資20余萬元,為村里興建沼氣池×××余口,帶動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結合“四五”普法教育和《行政許可法》的實施,積極開展普法教育和依法行政的教育,明顯提高了全體工作人員的法制意識和綜合素質。人事、編制、勞資、機關事業單位改革嚴格按上級要求有條不紊地開展,免除了大多數職工的后顧之憂。切實落實老干部各項待遇,使離退休人員晚年生活順心、舒心、開心。狠抓計劃生育工作,全年局機關沒有違反計生政策的現象。全面迎接了全省衛生城市復檢工作,局機關、宿舍區及漁政、防檢等窗口單位因措施得力,干部職工積極參與,受到上級充分肯定,為我們做好×××年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總之,去年的生產和工作是發展前進的,這主要是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各級畜牧水產行政管理部門切實轉變干部作風,同志們共同努力的結果。當然,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我們的工作還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從生產角度看,真正把養殖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致富農民的大產業來抓,部份領導、群眾,甚至是我們自己一些人,都認識不夠。有的地方沒有認真規劃養殖業的發展,生產性資金來源渠道狹窄,主要是由個人投資、社會融資、招商引資來解決。
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
1、動物防疫和產品質量安全還須加強,非法使用“瘦肉精”等違禁藥物的情況未完全控制,少數地方因經費不足,執法難度大,整治乏力。
論文摘要:根據樂至縣近三年來的鄉鎮飲用水水源地的監測結果數據,分析了全縣集中式鄉鎮飲用水的現狀和引起水質變化的成因,提出了相應的防控對策,為鄉鎮飲用水水源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1、引言
樂至縣地處川中丘陵區,整個轄區處于沱、涪兩江分水嶺上,年均降水量雖有918mm,但分布不均,夏季雨量占全年的半數,常年出現冬干、春旱。而全縣建制的25個鄉鎮飲用水源地主要是靠建設于上世紀60-70年代的畜水工程和小溪河流,其中11個鄉(鎮)取用水庫水;有10 個鄉(鎮)取用河堰水。利用這些有限存量水庫、河流的 3386.5萬m3水源為全縣農村建制鄉鎮(除天池鎮外) 約9.23萬人的提供了生活水源,每天的生活用水供水量約為2553m3。
2、水質現狀分析
2.1 水質狀況
樂至縣環境監測站近三年來,對全縣21個建制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的水質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和采樣分析,監測結果表明:全縣鄉鎮飲用水源地水源水質環境保護現狀不容樂觀,大多數飲用水源地水質不能夠滿足地表水和地下水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域功能的要求,均出現了1-3個以上項目的超標,三年綜合來看水質達標率幾乎為零。
表1
2007-2009年全縣鄉鎮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統計
單位:個/L, mg/L。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熊家灣水庫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根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基本監測項目的要求,對21個監測項目分湖庫、河流分類采樣進行了監測分析 (見表1)。從上表中數據可以說明水質情況如下:
(1) 全縣區域內鄉鎮飲用水源地水源水質超標項目主要是高錳酸鹽指數(CODmn)、揮發酚、氨氮(NH3-N),湖庫還出現總氮、總磷超標;
(2) 從2009年數據來看(括號內為超標倍數):除寶劍河水庫、三元廟水庫、狗不過橋石河堰、龍王堂石河堰、牛王河石河堰無超標項目湖庫水無超標因子外,其余鄉鎮均有超標項目,包括:棉花溝水庫的總氮(0.72)、總磷(1.30)超標;簡家河水庫的總氮(0.10)、總磷(0.74)、高錳酸鹽指數(0.09) 超標;岔岔河石河堰的高錳酸鹽指數(0.15) 超標;油房河石河堰的高錳酸鹽指數(0.10)、溶解氧(0.12) 超標;熊家灣水庫的高錳酸鹽指數(0.37)、氨氮(0.83)、溶解氧(0.26)超標;貓兒寨水庫的高錳酸鹽指數(0.28) 超標;貓兒溝水庫的高錳酸鹽指數(0.16) 超標;汪家橋水庫的高錳酸鹽指數(0.21)、超標;十里河石河堰的高錳酸鹽指數(0.05) 超標;高錳酸鹽指數(0.28)超標;鹽井凼水庫的高錳酸鹽指數(0.15) 超標;五敦橋石河堰高錳酸鹽指數(0.09) 、溶解氧(0.22)超標;大碼口石河堰的高錳酸鹽指數(0.16)超標;蟠龍河石河堰的高錳酸鹽指數(0.11)超標;黃桷凼河石河堰的高錳酸鹽指數(0.10)超標。
(3) 其它基本監測項目(如六價鉻、砷、汞、硒、鎘、鉛、氰化物、葉綠素a、生物綜合毒性等)由于在樂至轄區內表現變化不明顯,就沒有參與統計分析。
2.2 水質綜合評價
樂至各鄉鎮飲用水源地既是所轄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也是沿岸周圍農田灌溉水源地,還是沿岸牲畜飲用水的基本水源,因此,根據國家對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功能區的劃分,全縣集中式鄉鎮飲用水源地水質評價采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
表2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
溶解氧≥
氨氮≤
揮發酚≤
總氮≤
總磷≤
2.2.1評價參數
根據監測結果、水質分析情況和鄉鎮飲用水源水污染特點,選用了高錳酸鹽指數、溶解氧、總氮、總磷、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揮發酚等7個基本項目作為評價參數。
2.2.2評價方法
2.2.2.1 綜合污染指數P
由于不同類別水體的水質要求有差異,利用單一標準來評價水質的優劣是不可取的,故在計算水質污染指數時,按照水體功能對應的標準進行計算。水質綜合污染指數的計算是在單項污染指數評價的基礎上計算得到的。
2.2.2.1.1具體計算公式:
單項污染指數的計算公式: Pi=Ci/Si(式中:Ci—污染物實測濃度;Si—相應類別的標準值。)
綜合污染指數的計算公式: P =1=1/n Σpi(式中:P—水源地評價的綜合指數;n—參與評價的污染指數項。)
2.2.2.1.2水質分級標準(見表2)
表3 水質綜合評價均值型P值分級標準
2.2.2.1.3水質評價結果
根據上述公式計算,統計出了全縣集中式鄉鎮飲用水水源地的綜合污染指數及評價結果(見表3)
表3 各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的綜合污染指數
水源地名稱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P均值
評價結果
1.022
2.424
0.511
1.319
輕度污染
2.572
2.127
1.049
1.916
中度污染
1.166
0.849
0.916
0.977
較清潔
0.646
2.677
0.854
1.392
輕度污染
0.677
0.799
1.391
0.956
較清潔
1.237
0.851
1.074
1.054
較清潔
0.750
0.945
1.425
1.040
較清潔
1.086
3.316
0.710
1.704
輕度污染
0.658
0.7158
0.648
0.674
清潔
0.946
0.909
4.958
2.271
中度污染
1.533
0.927
0.677
1.046
較清潔
0.911
0.594
0.606
0.704
清潔
1.372
0.935
0.732
1.013
較清潔
0.636
0.595
0.551
0.594
清潔
0.792
0.763
1.411
0.989
較清潔
0.764
0.656
0.655
0.693
清潔
0.980
0.907
1.063
0.983
較清潔
熊家灣水庫
1.407
1.685
1.923
1.672
較清潔
三元廟水庫
0.764
0.839
1.536
1.047
較清潔
牛王河石堰
0.768
0.783
0.464
0.672
清潔
上表數據分析情況表明:全縣20個鄉鎮飲用水源地中有5個在清潔水范圍內,占總飲用水源地的25%;有15個在較清潔以上,占總飲用水源地的75%;可以說明全縣飲用水源地有較大一部份都存在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污染。
3 飲用水源地主要污染源現狀分析
表4 樂至縣鄉鎮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主要污染源匯總表
3.1 生活污染源
樂至地理屬川中淺丘區,飲用水源地需較大的集雨區、在整個一級、二級、準保護區共有人口8.3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0%,年生活污水排放量241.38萬噸,排放方式為直排,大部分作為農田施肥,極少部分經徑流進入河道。
3.2. 其他非點源
3.2.1 畜禽養殖規模及分布調查結果
全縣鄉鎮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無大規模化畜禽大型養殖場,通過對保護區內畜禽散養的種類和數量調查,常年分別有牛0.1萬頭、羊0.8萬只、豬5.6萬頭、雞16.8萬只、鴨11.2萬只,飼養方式包括放牧、圈養和籠養,其中圈養和籠養部分畜禽糞便均全部作為農肥使用,而牛羊以放牧為主,糞便多數散落在山坡草地上,這些糞便隨雨水進入地表水,對飲用水源地有一定的影響。
3.2.2 種植業面源污染負荷核算
全縣飲用水源保護區糧食及經濟作物類型有水稻、小麥、玉米、豆類、油料、棉花、蔬菜等,種植面積約6705公頃,肥料施用量每年施用尿素1206.9噸,過磷酸鈣8045.9噸,碳酸氫銨9051.7噸。不合理的施用方法對水源地有較大的影響。
3.2.3 水產養殖污染負荷計算方法
過去幾年,全縣飲用水源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水產養殖和網箱養殖。近年來,隨著管理力度的不斷加大,大部份群眾的水源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現在絕大多數水源地已經基本取締了水產養殖,逐年在恢復了飲用水源的功能。而在及少數水源地內上游段或水源地內仍存在偷投行為,很難保證了飲用水源安全。
4.飲用水源地保護措施分析
近年來隨著鄉鎮集中人口的不斷增加,社會進步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在飲用水源地工程建設和管理上已經暴露出一些突出問題:一是工程設施嚴重老化,工程供水功能受到嚴重威脅;二是水源保護區管理上存在弊端,相關管理部門職責不明確;三是水源保護區內污染現狀底子不清,特別是集雨農村方面的污染缺少準確科學數據;四是缺少備用水源。
4.1 飲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技術方案
為保障實施效果,應制定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的監督管理能力建設方案,重點內容包括保護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監督管理自身能力建設。
4.1.1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制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方案,針對目前水庫保護區的界碑、界樁和宣傳警示牌等老化和破壞情況進行調查更新,對原先尚未設置或根據現在情況需要設置的地方進行增加設置。針對目前人畜活動比較頻繁的區域或與水庫相鄰的道路側必要時進行鐵網攔截工程,同時建議對水庫的一級保護區內設置隔離帶,降低人員、牲畜隨意進出水庫一級保護區內而造成隨水質污染風險。
4.1.2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措施
農村的生活污水處理工藝選擇必須因地制宜,切忌搞一個模式,具體必須結合當地的地理環境特點,選擇合適的處理方式。最好是遵循生態循環、能源綜合利用的道路。對于有較多農田或需要較多有機肥料需求的農家院,可以采取厭氧法處理后制成有機液態肥料進行還田;對于靠近水源地,沒有綜合利用去向的村舍則建議采取生化法處理,處理后廢水回用;對于距離水源地較遠,有現有的濕地或池塘的村莊,建議使用氧化塘法或人工濕地法處理。
4.1.3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措施
要在周邊村社中設置集中垃圾中轉站將垃圾收集后清運到垃圾轉運站進行集中處置。各地垃圾處置場必須建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外。
4.1.4農業面源處理措施
農田徑流控制工程:農田徑流是農田污染物的載體,大量地表污染物在降雨徑流的侵蝕沖刷下,隨農田徑流進入保護區,對保護區水質產生影響。農田徑流污染控制工程主要是通過坑、塘、池等工程措施,減少徑流沖刷和土壤流失,并通過生物系統攔截凈化污染物。
農業生態工程:在保護區內規劃實施以控制農藥、化肥等化學品使用量為主要內容的生態工程建設,減少因施用農用化學品造成的環境污染,實現農業清潔生產。
農村能源替代工程:通過推廣能源替代工程,減少農戶的用柴量,減少植被的砍伐,保護植被并加快生態的修復。大力發展農村沼氣就是很好的替代能源。
4.1.5 規模化養殖場處理措施
為保護水源地的水環境功能,根據《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禁止在各個水源地一、二級保護區新規劃養殖場。
4.1.6 工業污染點源處理措施
工業污染點源治理的主要目的是減少CODCr的排放、其次是削減氨氮。禁止在各個水源地保護區內新建污染企業和關閉或搬遷老污染企業。
4.1.7 水土流失問題處理措施
計劃建設的村級公路工程或其他鄉村道路在施工前要進行實地考察,線路選線必須避開水源地的一、二級保護區,道路施工前應進行水土保持方案的編制,做到公路修建與自然景觀的和諧統一;已經正在修建的工程或其他鄉村道路必須補做水土保持方案,對已經產生水土流失的路段要進行植被綠化,棄土、棄渣要定點堆放,不得順著山坡隨意丟棄;水源地保護區內已修建完工的工程和鄉村道路應由相關部門展開復查,對產生水土流失的路段進行補救;對裸露的山體進行植被綠化,恢復當地的自然景觀;加強監管,確保便民工程為群眾帶來便利的同時不會對水源地的水質造成危害。
4.2城鎮超標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污染整治
4.2.1 加強管理機構建設
成立鄉鎮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領導小組,設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辦公室,監察質量檢查組等。
4.2.2 強化污染防治項目的管理機制,明確領導責任
為保障項目的順利實施,必須加強項目的管理。各級政府把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從領導、機構、法制、投入、政策、科技、教育等方面予以傾斜、加強,并把水源地保護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實行領導任期內的水源地目標責任制,層層簽訂責任狀。堅持定期向上級相關主管部門報告。充分發揮上級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辦公室的領導、協調、監督職能。充實、完善水源地保護機構,負責全縣水源地規劃、實施、科研、監督、管理等業務工作。
為了明確責任,加強領導,將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作列入相關部門目標責任考核和干部實績考核之中,建立領導責任區,實行“掛牌工程”即在各自的責任區內掛牌公布,明確責任,把牽頭領導、項目責任人和技術責任人的責任捆在一起,進行考核,保證領導到位,指揮到位、服務到位和責任到位。
4.2.3 加強法制,強化政策,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
堅決貫徹《水土保持法》、《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及其他相關法規,大力宣傳,提高全民的法制觀念,自覺地保護飲用水水環境,治理飲用水水環境。加強執法監督,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使水源地保護和建設走上法制化的軌道。
4.2.4充分發動群眾,加大宣傳力度
群眾是主體,社會參與是補充。在“組織發動、利益驅動、政策推動和典型帶動”的基礎上,開展宣傳活動,形成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真正把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項目實施的意義和重要性的宣傳工作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提高廣大群眾投身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的自覺性。
4.2.5完善投入機制,提高投資效益
按照“誰投入、誰治理、誰開發、誰受益”原則,鼓勵社會力量共同投入、共同管理、共同參與、共同受益。
4.3 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監控預警對策
預警監測體系工程建設是為了保證保護區管理機構能夠實時監測、控制水源地的水質、水量,提高預警預報能力,適應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的管理需求。環境預警監控體系的建立主要包括監測網站的建立和監測能力的建設。為增加對供水原水的安全性預警,提高監測數據的可靠性,環境監測站、疾控中心、各自來水公司可以對每次常規監測結果進行交換對照,增加不同實驗室之間數據的可比性,發現明顯差異數據應分析原因。各監測單位如在監測過程中發現有超標數據,應及時向水源保護管理機構匯報,由水源保護管理機構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啟動應急方案。
參考文獻
[1]樂至縣環境監測站. 2007-2009年監測報告.
長江流經宜昌段后,沿荊江進入一個相對低緩的地帶。其間河網密織、湖泊星羅棋布,形成了我國長江流域特有的湖泊型濕地景觀。明清以來,迫于人口壓力,人們對該濕地地區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開墾,使之逐漸發展成為我國農業的發達地區。針對這片開墾地域農業面臨的各方面的問題,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少學者將國際上的“濕地”概念引入到對本地區農業的研究上,相繼提出了要發展濕地農業的思想[1~5]。我們在完成中日技術合作“湖北省江漢平原四湖澇漬地綜合開發計劃”和湖北省“九五”重大科技計劃項目“江漢平原澇漬地綜合開發研究”的過程中,對江漢平原農業發展中所面臨的若干問題進行了研究,希望對建立我國南方濕地農業技術體系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濕地農業”的提出
“濕地農業”的概念是在“濕地”概念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多水(包括地下水、地表水)是濕地的基本特征。國際上提出濕地的概念,主要是鑒于該類自然資源對調節自然環境和保護生物物種的絕對重要性,即所謂“大地之腎”的特點提出來的,其核心是要加強對濕地的保護[6~7]。但對我國江漢平原乃至長江流域來講,近600年來,已有大片的濕地被開墾成了以水稻田為主的人工濕地,該濕地的主要功能已轉變成農業經營的基礎條件、生產農產品的功能上來。在該地區農業經營中,除要保護好依然存在的部分自然濕地、發揮濕地的生物和生態功能外,農業的經營本身還或多或少受到本區濕地特征的影響,如何根據其特點進行農業經營、處理好濕地開發、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是濕地農業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很早以前,我國勞動人民針對南方多雨的特點,在有效排水和農業利用上就創造了一套成功的方法,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著名的“桑基魚塘”系統,在長江下游地區則有所謂“圩田”利用方式。而在長江中游的兩湖平原,則是以湖垸形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占優勢。而且這部分地區在我國農產品生產上的地位十分突出。相對于我國北方干旱地區的干旱農業而言,我國南方濕地季風氣候條件下湖泊濕地地區的濕地農業,還面臨著一系列特有的問題與挑戰。開展濕地農業研究意義十分重大[8~13]。
2江漢平原濕地農業的特點
在低濕地上之所以短期內發展了出色的農業,固然與人口壓力密切相關,但也與其具有獨特的優點息息相關。江漢平原地勢平坦 本文來自 ,轉載請保留此標記。 ,土地肥沃;光熱水資源豐富,雨熱同季,宜于農作;交通發達,綜合經濟實力雄厚,湖北省綜合經濟實力百強縣大都位于江漢平原地區之內。但是在20世紀50~80年代期間,江漢湖泊數量和面積急劇減少,耕地面積驟增,生態環境日益脆弱化。農業災害,包括洪、澇、漬、干旱、病蟲、冷熱等日益嚴重,農業耕作和生活的設施水平與條件十分惡劣,農業的結構單一,勞動生產力與土地生產力徘徊不前,農業資源浪費嚴重,比較效益低下。形成了江漢平原濕地農業的基本背景[10,12]。江漢平原的濕地農業還具有一些具體特點。
2.1垸田特征
江漢平原濕地墾殖所產生的直接結果是大量垸田的產生。所謂垸田,就是人為地由湖邊向湖心通過建立堤壩、排干湖水,建立相應的水利設施,即所謂“圍湖造田”形成的農田。最后在地貌上就自然形成了一個個由人工開挖形成的水系相對獨立的垸落。從大的方面來看,垸田由于開墾歷史不同,所屬各異,因而垸落與垸落之間形成各種人為的隔離和阻礙,道路和水系混亂,不利于農田作業以及灌溉、排水與行洪。每逢5~10年一遇的大雨,往往形成大面積內漬[1,14]。
垸田的另一特征是土壤長期接納河流沖積物和湖漬物,因而表現為土體深厚、有機物豐富、土壤潛在肥力高但有效肥力低。由于其土地平整與水利設施大都不充分,因而排水不良。春季土壤升溫慢,形成所謂“冷漬田”。此外,還有一部分低湖田表現為土壤粘粒成分含量高、土壤結構不良。從土壤營養上來看,該地區土壤嚴重缺磷和缺鋅[4,15]。
2.2地貌和生態上的分異特征
江漢平原的農田多由湖泊開墾形成,在地貌和生態上呈現出有規律的變化。王克林等在對洞庭湖濕地進行探討時指出了洞庭湖區具有碟形盆地圈帶狀立體景觀結構的特點。并將該濕地歸納成3個圈次,即1)內環敞水帶;2)中環季節性淹沒帶;3)外環漬水性淹沒帶[2,8]。蔡述明等在江漢平原四湖地區監利新興垸進行的研究闡明了四湖地區“湖垸同體”,從湖邊到湖心可分為9種農業利用地貌類型的規律[4]。我們通過對典型碟形洼地——高場示范區的剖析,觀察到一個沒有徹底完成墾殖過程的低湖地在多個土壤特征上(地下水位、土壤剖面結構、土壤機械構成、土壤營養、土壤溫度和綜合土地質量)存在明顯的梯級遞變,因而其適宜的農業利用價值也是不同的。
2.3災害加劇與生態脆弱化特征
由于本地區獨特的地理氣候特點,近幾十年來自然災害的頻率和程度日益加劇。主要災害有洪災、澇漬、干旱和病蟲災害等[16~18]。葉柏年等在分析湖北省旱澇發生情況時,論述了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來,災害日益加重,如1980、1982、1983、1991、1993、1995、1996、1998年均為特大洪澇年,每年因洪澇使農田成災面積均超過66.7萬hm的標準,平均兩年就遇一次,其中1991年農作物受災174.97萬hm,農業損失55億元。80年代與50年代相比,旱災面積增加1.28倍,澇漬面積增加1.67倍。
王學雷等對江漢平原的生態脆弱性進行過專題論述[19]。除上述以洪澇為主體形成的各種自然災害外,江漢平原還面臨嚴重的生態脆弱化問題。包括,1)耕地面積日減,人口驟增,土地的承載壓力越來越大;2)土壤有機質含量逐年下降,物理結構劣化,生產性能下降;3)生物多樣性下降,時有暴發性或毀滅性病蟲害發生;4)水體面積減小,湖水水質下降,漁農矛盾日漸突出;5)農業內部結構單一,農業經營比較效益低,農業經濟再生產難以完成;6)農業設施老化,基本建設嚴重落后,農民生活得不到應有保障,等等,應該說濕地地區的農業面臨著一系列嚴峻的挑戰。
3濕地農業技術體系探討
局部性、季節性水環境惡 化是南方低濕地的一個帶普遍性的問題。位于該地區的以湖泊為主體的自然濕地既是當地農業的重要環境,又在該地區整體的水資源調度和控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必須從整體上來認識南方低濕地區存在的各種問題,大力開展濕地農業技術研究(圖1)。
附圖
圖1“濕地農業”構成圖
3.1濕地農業關鍵技術的探討
“九五”期間,我們對農業濕地中的主體——澇漬地合理開發利用技術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關鍵技術包括:
(1)澇漬地農業小區綜合整治開發規劃與實施研究建立了兩個分別代表典型“湖積地”和“沖積地”的澇漬地改良綜合開發示范區,在示范區的綜合整治與開發規劃中提出了以“單元水系”為基本單位整治澇漬地的觀點,將農田基本建設作為整治澇漬地的先決手段。規劃中還引入了日本區域排水規劃的數理模型與土地分析的“數量化理論ⅰ”,實踐證明上述兩種方法對江漢平原濕地地區微地域特點的分析具有較好的適用性。研究還將高場示范區的開發模式總結為“農田整備 梯級開發”,岑河示范區的開發模式為“農田整備 優化模式”[22~24]。
(2)澇漬地排水改良技術
濕地農業中農田的排水是一項關鍵技術[25~27]。研究開發和引進了適合于濕地農業小區排水的數學模型以及農道、溝渠、土地平整的工程技術參數。深入探討了農田澇漬相隨的作用過程和主要作物棉花、大豆、油菜在關鍵生育期的排漬標準和澇漬排水綜合控制指標[28]。
(3)澇漬地土壤肥力特征及改良技術
選擇典型地域對近20年來大范圍的江漢平原濕地農田土壤肥力動態演替進行了分析和評價,采用土壤系統分類法,對澇漬地的土壤類型進行了重新劃分,找出了不同類型澇漬土壤的特征與利用方法。探討了澇漬地土壤的分布與肥力演變規律。
(4)適生生物種質資源的發現、引進與鑒定
對多種水生經濟植物蓮藕、芡實等的適宜特性進行了鑒定。發掘并開發了新魚種——月鱧,繼續擴大了對適宜于濕地的早熟西、甜瓜品種的篩選,選出適合于大面積推廣的新品種“黃寶石”、甜瓜“豐甜1號”。引進篩選出“兩優培九”和“豐兩優1號”等品種作為濕地高產優質水稻換代“組合”。
(5)主要作物抗澇漬的機理及抗漬高產栽培
重點對水稻、油菜等作物不同抗(耐)性品種間差別產生的機理進行了探討,并總結出一套本地區水稻的抗漬栽培技術體系。研究認為栽培上應重點抓好品種篩選和育苗技術兩個環節[29]。
(6)澇漬地作物病蟲草害的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
重點對澇漬地上易發生的稻飛虱、稻螟和紋枯病、白葉枯病的發生特點進行跟蹤調查,以有效排水和節水灌溉為出發點,探討了病蟲草害綜合防除策略。
(7)澇漬地生態環境異化評價及生態恢復技術
濕地環境異化程度在日益加重,環境異化的根源在于人類對濕地資源的過度和不合理的利用。環境治理策略既要注重緩解環境壓力,也要注意照顧當前經濟發展,要做到二者的良性互動。
(8)澇漬地高效農業模式研究
濕地良好的土壤潛在肥力和充裕的光、溫、水等自然資源為本地區農業的主體產品開發和農田多熟制提供了十分難得的自然條件[5,30~32]。以“麥—瓜—稻”模式為基礎,面對新的農村形勢,新創了4種高效農業模式。這4種模式是系統針對本地區爽水型高產水田、旱田、農牧肥結合以及保護地栽培方式分別形成的,在生產中已得到迅速推廣。
3.2濕地農業綜合開發典型模式探討
濕地農業模式總體上可分成農田高效農業模式,農林間(混)作模式,水體養殖模式,種養加一體化模式和碟形地域梯級開發模式等5類。每一類有若干種形式的模式。主要模式可以歸結為如下幾種:
(1)適宜于中小水面的分層混養模式;
(2)適宜于連片池塘的魚、豬—禽復合混養模式;
(3)適宜于大中型水面的網箱養魚與流水圍欄精養模式;
(4)野生水生植物人工種植園模式;
(5)適宜于河灘湖灘季節性淹水帶的耐漬經濟植物模式;
(6)低湖田魚—稻—藕共生模式;
(7)湖區生態公園觀光農業模式;
(8)適宜于大面積低湖田的一季中稻模式;
(9)適宜于典型碟形洼地的梯級開發模式;
(10)適宜于高產爽水區的多種農田高效種植模式,包括:麥—瓜—豆—稻模式;油—瓜—稻模式;菜—甜瓜—雜交棉模式;大麥=玉米 綠豆—晚稻—畜禽模式。
優化模式的實施產生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其中經濟效益尤為顯著[3,5,33~36]。
3.3濕地農業的若干技術難題
縱觀江漢平原過去幾十年來的研究,濕地農業的技術研究多集中在點、區或者局部技術環節上,成績很大但有所偏頗。今后應加強如下重大關鍵問題的研究。
(1)關于濕地農作區國土綜合整治,即生產、泄洪和湖區水面面積的合理比例及其規劃建設問題。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湖泊面積還在繼續減少,減少的部分主要用來作漁業養殖用。與低湖農田的利用方式相比,漁業養殖兼顧了蓄水、生產和調節生態環境等多方面功能,生態與經濟效益顯著,因而顯示出較大的優越性。但江漢平原全域內土地面積如何在生產、泄洪和湖區水面之間分配出一個合理的比例,并通過具體地規劃、布局(該布局還應該與相關的水利、農業設施相匹配),是今后濕地農業中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首要問題。應該學習日本“土地改良區”的做法,大范圍統一規劃,整體分區建設;通過立法, 本文來自 ,轉載請保留此標記。 集中來自于國家、地方和農業經營者的有效投資;規劃與建設必須遵循統一的技術規范,做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開發、保護的有機結合。
(2)關于拳頭產業的選擇與培育。要在減輕澇漬為害的同時,充分發揮濕地地區多水與土地肥沃的優勢,培育特色產業,建立相應的優質、名牌商品基地。而這一方面恰好是江漢平原濕地農業過去的薄弱環節。具體來講,需水較多的水稻、油菜,水生動物(魚、鴨、鵝等)養殖,水生經濟植物產品是本地區農業發展的潛在優勢,但一直以來未形成相應的產業和產品優勢,今后應重點研究其從基地化生產到加工、包裝和銷售一體化的技術,形成濕地農業的特色。
(3)關于恢復優美環境與確保食物安全。江漢平原的地理特點決定了該地區各種用水可能在不同區域之間產生多次循環使用,而且人畜飲水、農業灌溉用水與生活排水之間極易相互混雜。以水作媒介,農藥、化肥及有機污染物容易得到迅速傳播與分布,從而導致對環境的大面積污染,進而導致對農產品的污染。在江漢平原這個傳統的農業集約區和國家農產品生產基地,如何保證農村廣大土地以及農產品免遭污染,改善農業從業者的生產與生活環境,將是今后濕地農業技術體系中的一個難點。
【參考文獻】
[1]陳世儉,蔡述明,羅志強.生態工程在湖垸濕地農業持續發展中的應用[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7,6(3):253~258.
[2]王克林.洞庭湖區濕地生態功能退化與避洪、耐澇高效農業建設[j].熱帶地理,1999,19(2): 130~136.
[3]孟憲民,崔保山,鄧偉,等.松嫩流域特大洪災的醒示:濕地功能的再認識[j].自然資源學報,1999,14(1):14~20.
[4]蔡述明,王學雷,黃進良,等.江漢平原四湖地區區域開發與持續農業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5]黃jǐng@①,雷海章,黃智敏.論我國江漢平原濕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1,(3):34~36.
[6]呂憲國,黃錫疇.我國濕地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1998,18(4):293~299.
[7]朱建國,姜文來,李應中.我國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根本出路[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0,(4):50~53.
[8]王克林,劉新平.洞庭湖濕地抗逆型農業開發模式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1995,(3):18~22.
[9]李曉青,程偉民,謝炳庚.江南丘陵稻田濕地景觀生態系統功能與效益研究——以攸縣為例[j].應用生態學報,1995,6(su.):112~118.
[10]金伯欣,鄧兆仁,李新民.江漢湖群綜合研究[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11]徐琪.濕地農田生態系統的特點及其調節[j].生態學雜志.1989,8(3):8~13.
[12]黃進良.洞庭湖濕地的面積變化與演替[j].地理研究,1999,18(3):297~304.
[13]丁疆華,溫琰茂,舒強,等.鄱陽湖濕地保護與可持續發展[j].環境與開發,1999,14(3):42~44.
[14]李勁峰,李蓉蓉,李仁東.四湖地區湖泊水域萎縮及其洪澇災害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0,9(2):265~268.
[15]向萬勝,古漢虎.湖北江漢平原四湖地區濕地農田土壤的養分狀況及主要障礙因子[j].土壤通報,1997,28(3):119~120.
[16]葉柏年,陳正洪.湖北省旱澇若干問題及其防災減災對策[j].氣象科技,1998,(3):12~16.
[17]傅云新,鄧先瑞.江漢平原旱澇時空分布特征[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7,6(4):379~383.
[18]金衛斌,雷慰慈.湖北四湖流域的洪澇災害與生態減災對策[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0,11(3):38~41.
[19]王學雷.江漢平原濕地生態脆弱性評估與生態恢復[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1,35(2):237~240.
[20]王洋,齊曉寧.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區低濕耕地整治及綜合開發模式[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0,16:105~107.
[21]張明祥,嚴承高,王建春,等.中國濕地資源的退化及其原因分析[j].林業資源管理,2001,(3):23~26.
[22]高繡紡,李方敏,謝紅.日本的農村整備事業及啟示[j].科技進步與對策,1998(特刊),15:112~116.
[23]黃永平,田小海.數量化理論ⅰ在農地分級中的應用[j].湖北農學院學報,1999,19(2):148~153.
[24]朱建強,潘傳柏,章賢東,等.中日專項技術合作項目岑河示范區排水規劃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1998(特刊),15:69~77.
[25]劉祖貴,郭國雙.漬害稻田合理排灌技術的研究[j].灌溉排水,1994,13(3):1~6.
[26]李振華,管光生.改造湖區低產田的研究[j].灌溉排水,1996,15(4):38~40.
[27]朱建強,歐光華,黃發新.四湖流域農田排水有關問題研究[j].灌溉排水,2002,21(3):39~43.
[28]朱建強,張文英,潘傳柏,等.幾種作物對澇漬脅迫的敏感性試驗研究[j].灌溉排水,2000,19(3):42~46.
[29]田小海,龔信文,工藤哲夫.水稻在澇漬條件下的產量形成試驗初報[j].湖北農學院學報,2000,20(4):289~291.
[30]黃智敏,田小海,鄢圣芝.四湖澇漬地區主要種植制度的氣候評價[j].湖北氣象,2000,(2):18~20.
[31]江蘇省種植制度研究課題組.江蘇沿江經濟發達區高產高效持續多熟種植制度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1997,(1):1~4.
[32]李曉儲,劉貴陽,黃利斌,等.揚州市珙江低濕江灘地林農復合構建模式早期經濟效益研究[j].江蘇林業科技,2001,28(5):6~10.
[33]鄧德源,李開倫,向德楷.濕地資源開發模式[j].自然資源,1991,(5):18~20.
[34]王纓,周明全,夏昌銳,等.稻田高效間作模式生態經濟效益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1995,28(1):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