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白話文翻譯范文

白話文翻譯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白話文翻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白話文翻譯

第1篇:白話文翻譯范文

曾經我們都信誓旦旦的說青春要好好的揮霍。卻沒等我們明白青春的年華已悄然流逝。只留下我們獨自一人徘徊在原地。揮霍青春。多么有雄心的詞。卻不知道多少人能經得起。

揮霍了青春最后留給自己的卻是滿身的疤痕。我們總愛用文字來發泄心中的委屈。過后依然微笑面對,卻不知微笑的背后隱藏著嘲笑。嘲笑的對象只是自己!都說愛情可以海誓山盟。

卻不知海誓山盟只是一時的謊言。都說愛情可以天長地久,卻不知天長只是開始,地久依舊是分開。曾經的人,過去的事。那些散落的記憶又怎能塵封在時間這個字眼之中。

她說從此相隔天涯。便不會相見。更不會思念。他認真的點了點頭,說我會記住的。微笑這離開了。她卻不知道天涯對他來說也只是咫尺。思念也不是他說忘記就不會在有的回憶。

只有他知道既是天涯也只是背對而立,即使不思念也總會在夢中微笑。青春就是用來揮霍的。只不過不能投入太多感情罷了。如愛情、朋友等。太過于投入,最后留給自己的只是傷痕和嘲笑。不要去羨慕那些整天在一起親密無間的情侶。更不羨慕那些所謂的海誓山盟。畢竟戀愛不是結婚,也不是一輩子的事。

第2篇:白話文翻譯范文

關鍵詞:“目的論” 文化術語 翻譯方法 譯者目的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承載著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傳承著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是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長期以來,很多學者將其譯成多種語言文字,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但對其中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文化術語的翻譯研究相對較少。本文擬對呂炳洪教授《拜月亭》英譯本中文化術語的翻譯進行研究以探討呂教授的翻譯方法和目的。

一、《拜月亭》與文化術語

《拜月亭》是元代著名戲劇家施惠創作的愛情戲劇,它描述了兩對青年男女錯綜復雜的愛情故事,謳歌了他們純潔和忠貞的愛情。本劇后被陳圓、劉幼生改編成小說,北京大學外語系呂炳洪教授又將小說翻譯成英語。

文化術語具有文化的專業性、科學性和系統性,并且內涵豐富。小說《拜月亭》中考試方面的術語,如“科舉”、“殿試”、“鄉試”、“狀元”、“舉人”和“秀才”等;時間方面的術語,如:“二更”和“三更”等;宗教方面的術語,如:“儒教”、“道教”、“道士”、“廟觀”和“女施主”等。通過對小說《拜月亭》的搜集和篩選,最終選出58個文化術語;又根據尤金•奈達(Nida Eugene)博士對文化的分類:生態文化、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宗教文化和語言文化,本文也對這58個文化術語進行分類,發現它們分屬于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宗教文化。

二、“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中的“目的論”

翻譯的“目的論”是20世紀70年代產生于德國的功能派翻譯理論的奠基理論,是德國學者漢斯•威密爾(Hans J. Vermeer)提出的。其“目的論”以行為學理論為根據,認為人的任何行為都有目的,翻譯是一種行為,自然也有目的。作為一種有目的行為的翻譯活動,其翻譯目的主要有:譯者的目的;譯文文本的交際目的;特定翻譯策略或手段所要實現的目的。在“目的論”中,譯者作為整個翻譯活動的最重要的參與者和譯本的創造者,在翻譯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的語讀者也是翻譯目的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翻譯過程中,必須根據譯者的目的和讀者的預期期望,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實際上,“目的論”的核心就是:翻譯目的決定翻譯策略, 翻譯策略決定翻譯結果?!胺g結果證明翻譯方法是正確的。”并能反過來彰顯翻譯目的。

“目的論” 的主要翻譯原則是“目的”和“忠誠”,外加靈活。在“目的論”看來,譯者在整個翻譯過程中的參照系應是譯文在譯語文化環境中所期望達到的一種或幾種交際功能。從譯者的目的和譯文的預期目的考慮,譯者的翻譯方法可靈活多樣,不拘一格。

三、《拜月亭》中文化術語的翻譯方法

1.文化層面上的翻譯方法。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翻譯在處理文化差異時,主要有兩種方法:異化法和歸化法。

異化法的核心是“讓目的語讀者趨向源語文化”即以“源語文化為依歸”;歸化法的核心是“讓源語文化趨向目的語讀者”即以“目的語文化為依歸”。通俗地說,就是在翻譯過程中,當處理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差異時,以源語文化為依歸或落腳點的,就是異化法,其譯者目的顯然是向目的語讀者介紹和傳播源語文化,以便目的語讀者借助于翻譯了解源語更多的有關生態、物質、社會、宗教和語言等方面的文化;以目的語文化為依歸或落腳點的,就是歸化法,其譯者目的主要是便于目的語讀者理解和接受。這兩種方法在呂教授對《拜月亭》中的文化術語的翻譯中都用到,但有所側重(如文中表格所示)。

2.語言層面上的翻譯方法。文化是隱性的,語言是顯性的,文化翻譯靠語言文字的翻譯來實現。語言層面上的翻譯方法有:音譯法、直譯法、意譯法、替代法等。

音譯法: 用不同語言或書寫系統的拼音或字母來寫字、詞、句、名字等的翻譯方法(區別于“意譯法”)(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1998.) 。目的語文化中沒有對應或類似的事物,即存在“文化空缺”,直接翻譯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 就要采用音譯法。音譯法一般用于翻譯人名、地名、獨有的物質、社會、宗教文化術語等。《拜月亭》中有4個術語采用音譯法。呂教授除了對社會文化術語“衙門”直接音譯為“Yamen”、“叩頭” 直接音譯為“Koutou”外,對物質文化術語“粽子”作如下翻譯Zongzi,(Pyramid-shaped dumplings wrapped with reed leaves, and strung together) 處理,對社會文化術語中的中國封建社會紀年法“天寶”譯為“the period of Tianbao of the Tang Dynasty”;這樣音譯加闡釋說明,不僅增加了目的語詞匯、豐富了目的語文化,而且盡可能地告訴目的語讀者“粽子”為何物、“天寶”為何年;因此,音譯法不僅保留了源語文化風味,而且還能使目的語讀者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時有機會領略異域文化特色,是真正體現了以源語為中心的異化法。

直譯法:指偏重于照顧原文字句的翻譯方法(區別于“意譯法”)。直譯法是向目的語讀者介紹源語文化的最重要方法之一。正如我國著名學者茅盾所說:“所謂的直譯,淺顯地說,是不改變原詞原句,嚴格地來說,是要力爭保持原作的精髓和風格?!被萦钜舱J為:如果翻譯傳遞了原作的文化內涵、原作的語言形式和特色,那么它就是直譯?!栋菰峦ぁ分杏?5個術語采用直譯法。比如呂教授對物質文化術語“繡架”直譯為“the embroidery frame”;對社會文化術語“儒生”、“忠”和“義”分別直譯為“a scholar”、“loyalty”和“the sense of obligation”;對宗教文化術語“上天”和“廟”分別直譯為“heaven”和“a temple”,用這種方法,不僅保留了原作的語言形式和特色,而且還保留了濃厚的源語文化風味,同時,還能使目的語讀者易于理解,很好地實現了異化法。

意譯法:根據原文的大意來翻譯,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譯方法(區別于“直譯法”);根據某種語言詞語的意義譯成另一種語言的詞語的方法 (區別于“音譯法”)。正如劉重德所說:意譯法是一種 “只有在譯者不可能進行直譯的時候和地方,并且在無法重現原作句式或修辭的情況下,主要傳遞原作意思和精神的補充手段”?;萦钜舱J為:如果翻譯僅僅傳遞了內容但卻失去了原作的語言形式和特色,那么它就是意譯。《拜月亭》中有18個術語采用意譯法。比如:呂教授對物質文化術語“日漏”意譯為“a water clock”、對社會文化術語中的時間表達法“二更”和“三更”分別意譯為“on the second night watch”和“on the third night watch”,對古代年齡表達法“而立”意譯為“thirty years old”;對宗教文化術語“道”意譯為“a code of honor”。這些術語在英語中無法重現,但呂教授采用了以目的語文化為依歸的方法,恰到好處地傳遞出了它們的意思和精神。

替代法:Mona Baker 認為:替代法指的是用目的語詞語替代源語詞語,所指雖不同,但對目的語讀者造成的影響與對源語讀者造成的影響卻相似?!栋菰峦ぁ分杏?個術語采用替代法,那就是社會文化術語“《詩經》”,呂教授將它譯為“The Book of Songs”。顯然,他將英語中的“Songs”替代“詩”、將“Book”替代“經”。它們雖然所指不同,但給雙方讀者造成的影響相似。嚴格說來,替代法屬于意譯法的一種,它是用替代的方法將意思翻譯出來的一種方法,替代的詞語為目的語讀者所熟悉,因而理解起來容易,能留下與源語讀者相似的影響。顯然,替代法也是以目的語文化為依歸的方法。

縱上所述,列表于下:《拜月亭》中58個文化術語的翻譯方法統計表

在“目的論”指導下,通過對古典文學作品《拜月亭》呂教授英譯本中58個文化術語的翻譯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發現他主要采用了異化法(占67%),由此可知,他的主要翻譯目的是借助于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翻譯,尤其是其中文化術語的翻譯來弘揚和傳播中國豐富而燦爛的文化,以此來滿足英語讀者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的愿望;鑒于他以歸化法(占33%)作為必要補充,可以得出:呂教授也能忠誠于英語讀者,并能考慮英語文本的可讀性和英語讀者的接受能力。呂教授的這種有所側重的有目的的靈活的翻譯方法對中國譯者翻譯中國文學作品、尤其是其中文化術語的翻譯很有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呂炳洪:《拜月亭》(英漢對照),新世界出版社,2001。

[2]Nida, 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in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Vermeer, Hans J. 2000.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Translational Action [A]. in Lawrence Venuti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4]陳小慰:《翻譯功能理論的啟示―對某些翻譯方法的新思考》,《中國翻譯》,2000.4。

[5]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6]方夢之:《譯學詞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7]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漢英雙語),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8]惠宇:《“是直譯,還是意譯?”》,《外語教學》,1998.19。

第3篇:白話文翻譯范文

請看下面兩句話:

①語文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②我們把教室打掃得干干凈凈。

以上兩句的基本結構順序是:

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

主語+狀語+謂語+補語

這是現代漢語的基本結構,一般說來,主語和賓語的前面可以有定語,也可以沒有,如①主語“老師”和賓語“故事”前就有定語;謂語前后分別附著狀語和補語,如②謂語“打掃”前后就有定語和狀語“把教室”“干干凈凈”。這是現代漢語的基本句式,而有些文言文的句子結構順序是與現代漢語句式不同的,成為倒裝句。

看下面的例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渺渺兮余懷。

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唯余馬首是瞻。

⑤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⑥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⑦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⑧生乎吾前。

上面8個句子,連續兩句為一個類型。分別是謂語前置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和狀語后置句。

依據第一組現代文句子的結構順序,比對第二組文言文句子句式的特點,可以為文言文中倒裝句的翻譯提供一定的幫助,即先找出文言文中的各類成分,將其與白話文的句式結構比對,找出其倒裝特征,還原成白話文。如①中,主語“汝之不惠”(主謂短語作主語,“之”在主謂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放在了謂語“甚矣”的后面,成為主謂倒置句;③中的謂語“知”“解”的位置在賓語“句讀”“惑”之后,成為賓語前置句;⑤中“燒溺死者”是限制主語“人馬”某些特征的,其位置在應該“人馬”前,成為定語后置句;⑧中“乎吾前”為補語,應在動詞謂語“生”之前,因為結構位移,成為狀語后置句。

經過比對和還原,在依據白話文的語法結構順序,就可以把原來倒裝的句式翻譯出來。

需要說明的是,現代漢語中,有時為了強調某個成分,也可以將其臨時顛倒,這是白話文的臨時用法。如:

⑨你放著吧,祥林嫂!

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

“你放著吧”是一種緊急情況下的喝止,這種主謂倒裝把喝止著“封建衛道士”的性格解釋出來?!翱盏摹薄跋露碎_了裂”是分別修飾限定賓語中心詞“破碗”“竹竿”的定語,將它后置,能起強調的作用。

[練習]

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王語暴以好樂。(《莊暴見孟子》)

④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促織》)

⑥客何為者?(《鴻門宴》)

⑦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賦》)

⑧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示例

①這樣如果還不能統一天下,那是沒有的(事情)。

②找個可以出使回復秦國的人,沒有找到。

③君王曾把喜歡音樂的事告訴莊暴。

④只有依靠哥哥嫂嫂。

⑤村里一個喜歡多事的少年,養著一只蟋蟀。

⑥客人是干什么的?

第4篇:白話文翻譯范文

德國漢學家顧彬說,在今天中國書報上看到更多的是美國話、法國話、日本話。他這里指的是中國話的結構?!白詈玫闹形氖翘瞥睦畎缀投鸥撛斐鰜淼?,這樣的中文現在沒有了,現在的中文是受到德文、法文、英文等世界上幾乎所有語言影響的中文。從古代漢語到白話文,中國還需要200年時間,才出現一個偉大的作家?!?/p>

一次,錢鐘書隨口將成語“吃一塹,長一智”譯作“A fall into the pit,A gain in your wit ”,這句被認為是“已臻化境”的成語翻譯源于錢大師那個時代文人的學養。那代文人是中國文化的“絕版”,大師輩出,五四時期文白夾雜最有希望誕生偉大的白話文。大師既沒,文字垃圾化難免。

“It should be simple, but not simpler?!弊苑狻?00年來白話文第一人”的李敖這樣譯愛因斯坦名言,“不可不簡,不可太簡”。中外智者都通“大道至簡”。把話說復雜了并不難,難的是把話說明白。這個道理懂的人多,做到的人少,太少了。

“電驢”下載西片成為觀影模式。當選擇字幕組時,行內人士推薦繁體字版,因為那是港臺版本,文字功底比大陸版高級得多,傳神優雅得多。大陸版既唆又搞不通,港臺版三言兩語就把洋人的話搞清楚了,且信達雅。

中國人反傳統反了100年,臨了把自己的文字都反掉了。傳媒文字不可救藥地走向垃圾化。食洋不化的文法導致巨大浪費。中國古人把字刻在竹簡上,用字最為經濟。而現代白話是最不經濟、最粗糙的文字。

門戶網站遵從麥當勞快餐法則:標準化、大批量、高效率,瞬間產生瞬間消失。所謂“文獻體”,為標準化、大批量、高效率產生文本,按麥當勞原則生吞活剝一段洋文,與翻譯程序何異?至于美文嘛,那只是極少數文字癖的雅好罷了。

按理,技術力量會催生語言回歸簡潔,但只產生了梨花體和火星文等MSN或QQ行文風格。中國人還是不懂怎么用自己的語言說話。

世界上第一句電報文是“上帝啊,看看你發明了什么!”假如都以電報節省原則書寫,世界將如何經濟?1000年前的歐陽修早就明了這個節省原則,這就是“馬逸斃犬于途”的典故:一匹馬驚了踏死一條狗,他的朋友們起碼用30多個字來描述,而歐陽修的版本只有這6個字“馬逸斃犬于途”。

如果都按歐陽簡約版本,世上的中文書至少可壓縮一半,報刊版面可少一半,網站頁面可少一半,服務器和用電量會大量節約,這才真真的是科學的以人為本的發展觀――為地球減負,為你我減負。

文字垃圾化的另一個表象,是官話、廢話、正確的廢話大行其道,新八股害人不淺,在此不表。

周越是北宋的書法家,影響了四大家蘇黃米蔡,臨周貼成了當時一大俗。最后蘇軾痛書“落筆已喚周越奴”,一落筆即成周家奴,想自創都很難。這里想說,我們這幾代人是“落筆即成毛家奴”,深受毛式表達方式的影響。

而西式表達的流毒是連接副詞的引入,因為所以然而那么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一堆看似邏輯實則冗余的副詞。上面李敖譯的那句“不可不簡,不可太簡”不是隱含著“但是”嗎?古文之妙即在于此。

食洋不化的西式句式不僅影響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而且左右著情感表達。四言詩、五言絕、長短配的詞話,古人這樣表達,現在統統失傳。仿佛只剩下個“梨花體”。

第5篇:白話文翻譯范文

關鍵詞: 《致切斯特菲爾德伯爵書》 寫作特色 文言文 譯本對比賞析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致切斯特菲爾德伯爵書》的作者塞繆爾·約翰遜(1907-1984)是十八世紀英國新古典主義啟蒙文學家的代表,是著名的散文家、文藝批評家和詞典編纂家。盡管他是窮書商的兒子,但其少年時代受過良好的正規教育,這為他打下了扎實的拉丁文基礎。約翰遜精力充沛,多才多藝,涉足文學的各個領域,他所編纂的《英文大詞典》是他花了八年時間獨自完成的,該詞典影響深遠,并奠定了他在英國文壇的地位。

1747年,在一位書商的建議下,約翰遜決定編纂英文詞典,為了獲得贊助,他將自己的計劃寫信寄給了切斯特菲爾德伯爵,一個著名的“文學贊助者”。然而,在編纂詞典的七年艱苦歷程中,這位伯爵不僅沒有出過一分錢資助,而且一句鼓勵的話都沒有。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貴族竟在詞典出版前夕寫了兩封信給著名的《世界報》雜志,高度評價并向公眾熱情推薦了這部詞典。約翰遜被伯爵空洞虛偽的甜言蜜語激怒了,給這位沽名釣譽的人寫了一封回信。

這封信簡短流暢,語言優雅精美,看上去彬彬有禮,但字里行間都體現了作者因怒氣和反抗而產生的諷刺。他的這番舉動同時也標志著文人不得不依附權貴的時代的結束。約翰遜的文風極具古典主義特色,結構整齊勻稱,文風高昂,用詞精練典雅?!吨虑兴固胤茽柕虏魰肥怯鴼v代散文作品中有名的篇章之一,長期以來備受翻譯家和學者們的關注。

二、對比分析

(一)文言文和白話文的對比

在對于文言文和白話文的選擇上,辜正坤教授認為若譯文以達意為主,譯成白話文就可以了,這樣是符合多數讀者層的要求的,但從文體角度出發,表現原作的古雅文風,則宜譯成文言文,若想兩者兼得,就兩種譯文并存。

從不同的翻譯標準出發,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文本。若以嚴復的“信、達、雅”為標準,雖然文言文和白話文都符合“信、達”的標準,但要更好地“忠實”于原文的話,典雅精致的文言文則更勝一籌,但如果以“讀者”為主體,考慮到文言文對于大多數讀者來說還有一定的理解難度,那么最好是譯成通俗易懂的白話文。但不管是文言文還是白話文,為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要求,其存在都是必要的。

(二)辜譯和黃譯文言文版本對比賞析

本文選取的兩個文言文譯本都是非常出色的,從整體上來看,黃繼忠先生和辜正坤教授譯的文言文版本都深得原文的韻味,成功地再現了原文的風格,謙恭中藏著一股傲氣,彬彬有禮中帶著辛辣的諷刺。在語言上,都比較精煉、流暢,體現了兩位譯者深厚的文學修養和古文功底。

從文體上來看,原文是一封書信,根據書信體的寫作形式,辜譯和黃譯都符合書信的特點。但在日期的處理上,黃譯按照原文格式將日期置于信的開頭,而辜譯則放在書信的最后,這更符合中國書信的特點,但辜譯將“7th February,1755”譯為“一千七百五十五年二月初七日”事實上是不正確的,因為當時的英國是以公歷紀年的,而“初七”是中國農歷的說法,這樣譯來和原文的寫作日期就不是同一天。

在稱呼上,辜譯為“大人閣下”,而黃譯則為“伯爵大人閣下。黃譯比辜譯多了兩個字,不如辜譯的簡練,但從語氣上來說,用“伯爵大人閣下”暗含了作者有意拉遠自己和“伯爵”的距離,顯得更為冷淡,綜合來說,筆者認為最好譯為“伯爵閣下”,既簡潔又符合作者的原意。

先來看第一段,兩個譯本在這一段差別比較大。原文是兩個句子,黃譯也是兩個句子,而辜譯為三個句子,可見黃譯更為簡潔?!癟wo papers,in which my Dictionary is recommended to the public,were written by your lordship.”黃譯為:“閣下曾二度撰文,將仆之辭典推薦于世。”辜譯為:“近日揭載二文,對拙編詞典,頗有揚善褒薦之詞,聞皆出閣下手筆。”黃譯是主動句,更符合漢語特點?!癟wo papers”黃譯為“二度撰文”,即“寫了兩次”,事實上伯爵是寫了兩篇文章,因此辜譯的“二文”更為準確?!癐 know not well how to receive,or in what terms to acknowledge.”辜譯為:“奈何在下不慣貴人垂青,茫然不知何以領受、何辭遜謝。”兩個“何”字更凸顯了原文的氣勢。

第二段看似是作者不緊不慢的回憶,但自始至終都流露了作者的諷刺。辜和黃都用了大量的四字格,如“初謁公門”、“語驚四座”、一登龍門”、“一介寒士”等。從詞語的選擇上來看,辜譯和黃譯都符合約翰遜的語言特征。在對原文中的法語引文“Le vainqueur du vainqueur de la terre”的處理上,辜譯為“吾乃天下征服者之征服者也”比起黃譯的“實望一登龍門,身價十倍”要有所勝出。且辜用引號,很清楚地告訴了讀者,這里是作者的引用。黃譯將“a retired and uncourtly scholar”譯為“一介寒士,不求聞達于世,木善逢迎之術”。而辜譯為“余本一介書生,不善諂辭,不尚交際”。“寒士”一詞更能凸顯約翰遜的窮困潦倒,比起“書生”來更為得當,且辜譯中的“不尚交際”在原文中并沒有體現。

第三段,約翰遜一開頭就用了一個復雜的長句,含有拉丁語的味道。辜譯和黃譯也都各有特色,“Seven years,my lord,have now passed”,黃譯為“歲月茬再,春秋七易”比起辜譯為“忽焉七載飛去”顯得更為生動?!癉uring which time I have been pushing on my work through difficulties,of which it is useless to complain,and have brought it,at last,to the verge of publication,without one act of assistance,one word of encouragement,or one smile of favour.”辜譯為:“斯年以來,吾力排艱辛,獨撐大業,無援手相助,無片言相許,無一笑相期。幸得終竟全功,付梓在即。”黃譯為:“七歲之間,仆勵志孟晉,披荊斬棘,致力于辭書之編著;個中艱辛,今日言之何益?所幸功垂于成,刊行在即,其間未嘗獲君一臂之助,一言之勵,一笑之惠?!睆木渥咏Y構來看,黃譯順應了原文的語序,而辜譯調換了語序將“幸得終竟全功,付梓在即”放在最后,和前面的無助形成對比,更能強調“成功來之不易”。

約翰遜學識淵博,其談吐、寫作常常旁征博引,原文的第四段就是約翰遜引用的典故,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西方的很多典故中國的讀者都無法體會,因而不得不加以注釋,這一點,黃譯和辜譯都做得很好,“a native of the rocks”,黃譯為“鐵石心腸之輩也”,辜譯為“草野之夫”,不如黃譯直接,但相比之下“草野之夫”似乎更符合全文的整體特色。

第五段,黃譯仍為一段而辜譯拆分為兩段,黃譯符合原文的形式,顯得緊湊自然,而辜譯的第一句較長,并且是反問句,分為兩段突出了作者的責問語氣。“The notice which you have been pleased to take of my labours,had it been early,had been kind;but it has been delayed till I am indifferent,and cannot enjoy it:till I am solitary,and cannot impart it;till I am known,and do not want it.”該句是原文的經典,排比與層遞的結合運用不僅增加了語言的節奏感,使文章顯得鏗鏘有力,而且在語意上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氣勢恢弘,很容易使讀者產生情感共鳴。三個以“till”開頭的從句與三個含有“not”的并列句不僅僅形成了結構上的對仗,而且使得每一個分句所表達的感情逐步加深,迭起。辜譯的三個“我已”和原文結構一致,也形成了排比的氣勢,但將“I am known”譯為“名播天下”似乎過于夸張,不符合原文似卑實亢的風格。黃譯的三個“仆已”比起“我已”來更擲地有聲,傳達出了作者謙卑的語氣。但黃譯的“孑然一身”不如辜譯的“鴛鴦失伴”準確,“鴛鴦失伴”出自北宋詞人賀鑄的《半死桐》“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約翰遜的妻子逝世于1752年,寫這封信時,約翰遜已喪偶3年,辜譯更能讓讀者清楚地了解到約翰遜心中確切的苦楚。

最后一段僅為一句,其中“I shall not be disappointed though I should conclude it,if less be possible,with less.”是該段的一個難點,辜譯為:“亦使大業行將告竣,縱或殺青之際倍感艱難無助,余亦絕無失望之心。”“殺青”一詞源于先秦,意為定稿,現在多用于形容電影拍攝完畢,而此時約翰遜的詞典已完成準備出版,故“殺青”一詞用于此處似乎有些不當。

辜譯將“boasted myself with so much exultation”譯為“顧盼自雄”,是極富內涵的,該詞出于《宋書》,有“得意洋洋”之意,可見其深厚的文學底蘊。但辜將“have been long”譯為“曾幾何時”是不正確的,“曾幾何時”常被人誤以為是“曾經”的意思,而事實上是“沒過多久”的意思。

縱觀全文,在對“I”的處理上,辜譯用了“拙”、“在下”、“余”、“吾”、“我”五種譯法,風格多樣,富于變化,避免了單調。但從整體文風出發,“我”和“在下”所透露白話文氣息太強,用得不夠精準,而黃譯將所有的第一人稱都譯為“仆”,雖有重復之嫌,但比起“余”和“吾”字,“仆”更凸顯了作者的謙卑,諷刺效果較強。

三、結語

從整體上來說,這兩篇譯文即使不是盡善盡美,也都屬難得的佳作。辜正坤教授和黃繼忠先生都有著高超的翻譯技能、精湛的語言技巧和濃厚的文學底蘊。在風格上,兩位譯者的翻譯也都再現了約翰遜典雅、雄健、簡練的文風,傳神地譯出了作者似卑實亢的反諷韻味。辜譯較多地采用了“歸化”的譯法,且非常重視于遣詞煉句。而黃譯則更重視與原文結構的對應,凸顯原文的文體特征,可謂是各有千秋。但筆者通過對比賞析發現辜譯中偶有誤譯,黃譯有時用詞稍過,二者均有待改進之處。

以上均為筆者的見解,難免有偏頗之處。文學翻譯實屬難事,既要體現原作的藝術美,又要以忠實原作為前提,且由于文化背景和所處時代的不同,譯者是難以完全再現原文的風格和形式的。筆者通過對比賞析其譯文,受益匪淺,可見翻譯批判和賞析對提高翻譯理論水平和翻譯實踐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辜正坤.從中西散文風格領略翻譯技巧[J].中國翻譯,2000,(3).

[2]蔣穎超.犀利的鋒芒 雋永的語言——試論塞繆爾·約翰遜及其《致切斯特菲爾德伯爵書》[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6(6).

[3]李明.翻譯批判與賞析[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4]朱明炬,謝少華,吳萬偉.英漢名篇名譯[M].江蘇:譯林出版社,2007.

第6篇:白話文翻譯范文

第二步根據翻譯好的白話文中上下文的意思,去猜測原來框起來的詞語的意思,再查字典,最后選定最合適的意義。

第三步仔細揣讀翻譯好的白話文,看語句是否符合現代漢語習慣,需要補充哪些省略了的詞語、刪掉哪些沒有實際意義的助詞,如果遇到詞序上有問題的地方就調整一下詞序。

在這三步過程中,要按以下六種方法翻譯:

1.留。文言文中人名、地名、官名、爵名、書名、廟號、年號、度量單位、典章制度的名稱等專有名詞可照抄不譯。如“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一句中的“慶歷四年”“巴陵郡”都應保留,即可翻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做巴陵郡的太守?!?/p>

2.換。①單音詞換成雙音詞。如“閑靜少言,不慕榮利”(《五柳先生傳》)可翻譯為“(他)悠閑恬靜,少語寡言,不羨慕榮華利祿。”②古義換為今義。如“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觀潮》)中的“歲”應換成“年”。

3.補。補充文言文中省略成分,以及雖不是原文省略,但應正確譯出原意或合乎現代漢語習慣的詞語或句子。如“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保ā秲尚恨q日》)翻譯時在“如盤盂”前補出形容詞性謂語“小”即“太陽剛出來大得像車傘一樣,等到中午時卻小得像一個盤子了?!?/p>

4.刪。根據現代漢語習慣無法譯出的某些文言詞,可以刪去不譯。如“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中的“夫”是文言文句首發語詞,無實在意義,應刪去。再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中的“之”字只起補足音節的作用,并無實義,可取消不譯。

5.調。文言文中的某些句式,如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賓結構后置等倒裝句,在翻譯時,應根據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調整語序。如“馬之千里者”(《馬說》)中的“之”為助詞,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無實在意義,可調為“千里之馬者”。

第7篇:白話文翻譯范文

不知那些反對讀白話二十四史的人自己是否真的完完全全讀過那些磚頭般厚的原著。二十四史橫亙中華文明上下數千年,內容十分厚實,讀來也確實能起到“以史為鑒知興亡”的功效,這也是眾人提倡讀它的理由。然而大多數平常之人往往是興致勃勃地翻開它后,一見滿篇的生字冷詞、倒裝省略,熱情便減了大半,最終多是將這些書束之高閣,“供奉”起來,成為塵封的經典。語言是向前不斷發展的,因而才會有中高舉白話文旗幟的、魯迅。學習文言文,在研究古籍時固然有用,且能熟練地掌握它,對鞏固語言文字功底,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若在日常生活中有誰滿口“之乎者也”,定會被認作是封建社會的遺老遺少。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就極力反對學生在平時使用文言文作文。而那些竭力聲討二十四史白話本的人實質上就是要人們一頭鉆進故紙堆中細細地研究那些早已失去活力的文字―――且須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不然你是不可能讀懂那些高深莫測的文章的。古文中關于馬就有幾十種說法,臉白腿黑的,臉黑腿白的,身黑有白斑,身白起黑點的……都用不同的字來表示,且讀音怪異。我想單是這一小點,恐怕就會讓人大發類似“白馬非馬”之慨了。

我一直在想,為何反對讀白話譯文的人沒發現自己觀點的自相矛盾呢?反對讀二十四史白話本,但卻舉雙手贊同人們讀被翻譯成中文的外國名著。為何偏要抑前者而揚后者呢?其實只要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是什么又有何妨?

寫到這兒,我不禁想起英國人說過的一句話:“要讀莎士比亞嗎?很簡單,但請先將其翻譯成英語。”同為一國人尚不能讀懂那晦澀難懂的古英語,我們又怎能苛求那些對英語略知皮毛甚至一竅不通的人去看莎士比亞的原著呢?以此理推之,我們又何必要硬啃文言二十四史呢?

文章不比音樂,所用的不是世界語言。翻譯家們就如同一座座連結兩岸視點的橋梁,只有靠優秀的譯者,才能將名著的光華播撒到世界各個角落。中國的傳統文化要想被外國所了解,也應走出去才是,而不能躺在古籍上妄想讓老外們自己去讀懂原本的文言文《老子》《論語》。我想這也是正確對待文化的態度。

簡評:

第8篇:白話文翻譯范文

一、注重審美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模式下,教師通常只是對語文教材中的字詞和句法等內容進行講解,并根據考試內容安排教學環節。很顯然,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進行學習,只是停留在語文知識的表面。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該從新課改的相關要求出發,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教師需要從語文課文中提取出一些和審美相關的因素,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能夠對文章意境加以體會。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審美能力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比如在進行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專題“號角,為你長鳴”中“離騷(節選)”這部分的知識點的學習的時候,教師應該注重審美意識的培養?!半x騷”是我國古代的偉大詩人屈原的作品。由于是用文言文寫成的文字,所以教師應該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在翻譯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不要將原詩中的韻味和深意去掉。教師將“離騷”翻譯成白話文,可以使學生對整首詩加以理解,并從中體會到屈原的情感激蕩。只有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審美能力才能夠得以提高。

二、從課本內容出發挖掘審美元素,擴寬學生的審美想象空間

以往,教師在教學中只是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并將注意力放在字詞這些最基本的方面。事實上,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教師應該將教學關注點放在能力培養上。而審美能力又與語文課結合緊密,所以教師就應該從這一因素出發,幫助學生拓寬審美想象空間。高中語文涉及到文言文、白話文以及詩歌等文學體裁。教師應該從課本內容出發挖掘審美元素,使學生能夠受到文學熏陶。

比如在進行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三專題“筆落驚風雨”中“琵琶行并序”這部分的知識點的學習的時候,教師應該從課本內容出發挖掘審美元素?!芭眯小笔前拙右椎淖髌贰=處熆梢詫υ娋浼右苑治?,然后讓學生進行想象和擴充。比如“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這句詩就表達了江邊送客的情景。學生再根據教師的要求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表達出這種意境。通過對詩中用字和用詞的研究和分析,學生就能夠和詩人共鳴,體會詩歌的內在美。

三、在多媒體的輔助下開展教學,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以往,教師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教師在講臺上講述,學生就在臺下聽講。教師的教學內容主要通過黑板呈現。這樣不僅加大了教師的板書負擔,同時還可能使學生產生視覺疲勞。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該利用多媒體的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通過圖片和視頻等文件體會文學作品的魅力。教師可以首先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然后通過網絡渠道找一些相關電影和電視劇,并讓學生加以觀看。學生在觀看電視劇的過程中,就會產生閱讀文章的欲望和興趣。

比如在進行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四專題“慢慢走,欣賞啊”中“林黛玉進賈府”這部分的知識點的學習的時候,教師應該在多媒體的輔助下開展教學?!傲主煊襁M賈府”選自《紅樓夢》這本小說。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電視劇的情節,使學生在電視劇中感受到賈家的富貴以及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通過視頻的方式,學生可以更為直觀地感受到文學作品的魅力,并有針對性地提高審美水平。

第9篇:白話文翻譯范文

【關鍵詞】嚴復 《天演論》 社會性 時代背景 翻譯目的

一、嚴復譯著《天演論》所處的時代背景

歷代中國封建王朝都以“上邦大國”自恃,藐視周邊一切藩屬,由于長期缺乏其他文明的挑戰,發達的中華文明在宋、明兩朝后逐漸封閉沒落。因此,在面臨前空前危機時,這個大帝國顯得措手不及。

第一次撞開了近代中國的大門,列強紛紛侵略涌入。時人打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救國方針,他們篤信“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不及”,因此他們學習西方的不過是些治標不治本的軍事技術,企圖以這種吃快餐的方式達到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水平,而非能從根本上變革人文思想。甲午戰敗,近代中國的危機進一步加深,有志之士開始反思其貧弱之根源,尋求富強之道。

康有為曾說:“夫今日在列大競爭之中,圖保自存之策,舍變法外別無他圖。”那時,有志之士都試圖尋求變法圖強的方法理論,但無論是康有為還是梁啟超,無法靠道聽途說得來的西學,啟蒙社會,而即將興起的維新運動正迫切地需要西學的指導,翻譯介紹這類著作成了當務之急。留學歸來的嚴復及時承擔起這個中人。他說,“譯書者,仆所安心立命之事,非甚不得已,未敢自休?!彼炎g書作為自己的事業,翻譯介紹歐美資產階級制度,啟蒙國人思想,以圖自強。正是基于這樣的宗旨,嚴復著手翻譯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

由此可見,正是基于時代的要求、社會的需要,嚴復的譯著《天演論》得以問世。

二、翻譯目的的社會性

翻譯是為了打破語言限制,達到自由交流溝通。我們可以說翻譯是為了轉換語言,但其最終目的是社會文化的交流,服務于社會需求。那么嚴復譯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的目的是什么呢?

后,近代中國災難日益深重?!啊币惨允⊥顺鰵v史舞臺。嚴復在《天演論》的自序中表達了他譯此書的目的――中國封建主義無助于救亡,非變革不可。他說“二千年來,士F利祿,守闕殘,無獨辟之慮,是以生今日者,乃轉于西學?!彼g此書是為了宣揚國外思想,啟迪國民,研究國外形勢,了解敵國。這“是他的愛國心,是他尋求救國真理的歷史使命感,促使他下功夫去翻譯西方的新理論、新學說等,宣傳天賦人權和自由、平等、博愛,在中國思想界引起了振聾發聵的啟蒙作用”。

由此可見,他是著眼于當時的社會需求進行翻譯的,以翻譯西方的進化論思想來啟迪國人變革,圖強自存。

三、翻譯標準的社會性

翻譯標準是譯者在翻譯實踐中所要遵循的原則,翻譯標準的社會性是指不同的歷史時期的社會接受程度、語言發展的程度、翻譯理論的自身發展以及出版商的要求等。歷史發展變化必然要求翻譯活動也隨著變化,所以翻譯標準也會隨著這種歷史發展表現出社會性。

譯者可根據其所處的時代和社會文化以及自己翻譯的目的制定自己的翻譯標準,如“信達雅”(嚴復于1898年在他的翻譯作品――《天演論?譯例言》中首次提出的),特別是“雅”,它是嚴復對自己所處時代社會需求的正確認識?!把拧笔侵缸g文要做得優美,嚴嚴復在翻譯中為求“雅”采用了漢以前的文體。

嚴復在譯文中采用了漢以前的文體,實現譯文的古雅,成功吸引了他的目標讀者――士大夫階層。當時 中國士大夫階層已經習慣了近千年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文章模式,而19世紀末的白話文還處于初始階段,士大夫對于直白的白話文都持不屑的態度。要想在士大夫占主導作用的中國傳播西學,首先就必須迎合士大夫階層對于古雅的需求,因為他們在當時的社會是主導力量,要想變革,就得得從他們的思想開始變革。所以“雅”是嚴復對自己所處時代社會需求的正確認識。

而今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翻譯理論不斷完善,如今的社會環境與嚴復所處的時代已經不同了,于是嚴復的翻譯標準“信、達、雅”受到當前很多質疑批評,但我們應該看到“信達雅”是與其當時所處的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當時是具有極大的指導作用的。

四、結論語

翻譯活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交流活動,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豐富發展,因而社會因素對翻譯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翻譯也成了一項具有社會性的交流活動,這種社會性表現在多方面,如翻譯活動所處時代背景、翻譯目的的社會性、翻譯標準的社會性,本文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淺談了嚴復譯作《天演論》的社會性。

參考文獻:

[1]董小燕.嚴復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2]于玲玲.《天演論》與戊戌時期社會思想啟蒙[J].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

精選范文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视频精品在线 | 手机在线观看a | 日韩毛片一级 | 黄大片日本一级在线a |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麻豆 | 99久久免费看精品国产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现线让你爽 | 亚洲自拍图片区 | 韩国成人毛片aaa黄 韩国福利一区 | 欧美做爰孕妇群 | 国产精品黄在线观看观看 | 黄色毛片三级 | 国产中文字幕免费观看 | 永久免费不卡在线观看黄网站 | 中文字幕国产视频 | 欧美aaa视频 | 俺来也俺来也天天夜夜视频 | 成年人www | 日本aa级片|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 一级aaa级毛片午夜在线播放 | 欧美成人精品久久精品 | 久草久草在线视频 | 在线视频第一页 | 免费一级淫片aaa片毛片a级 | 欧美日产国产亚洲综合图区一 | 亚洲清纯自偷自拍另类专区 |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播放 | 欧美高清一级毛片免费视 | 五月色一区二区亚洲小说 | 日本在线国产 | 欧美真人视频一级毛片 | 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日韩高清成人毛片不卡 | 中国一级做a爱片免费 | 一级做a爰片性色毛片中国 一级做a爰性色毛片 | 久久99精品视频 | 免费的三级毛片 | 久久福利资源国产精品999 |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99久久久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