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抗生素調查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抗生素;使用率;應用時間;治療性和預防性;感染
【中圖分類號】R97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09)10-0144-01
抗生素是目前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藥物之一,它的應用是否合理,一直是醫院質量管理的重要指標,也是臨床工作者研究的重點。為了能更合理的應用抗生素,隨機抽查我院2009年1~3月份外科出院病例240例進行回顧性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全部資料來源我院病案室2009年1~3月份外科出院病例,其中腦外12例、肝膽外36例、骨科48例、胸外48例、乳腺外48例、泌尿外科48例,年齡最大83歲,最小16歲。
1.2方法隨機抽樣240例就靜脈用抗生素進行回顧性調查,并對同時用于預防和治療的抗生素使用率和應用時間進行統計。預防用藥這里限制為無明確感染特征,只對合并癥,嚴重基礎病,免疫缺陷及污染傷口,及手術后的用藥。治療性用藥是細菌學證實有細菌感染及無細菌學檢查但是有明顯的感染癥狀與體征的記錄。
2調查結果
2.1抗生素使用率調查的240例中有152例使用抗生素,使用率為63.3%,多為經驗用藥,藥敏率為4.2%,單獨用藥為78例占51.3%,二聯為55例占36.2%,三聯為11占7.2%。個別藥物預防用藥率大。見表1。
2.2抗生素應用時間預防性用藥平均使用為7天,治療性用藥平均使用2.8天,個別病例無細菌性感染證據,也沒有明顯外傷,用藥療程長,有些藥物預防性應用時間過長。見表2。
3討論
通過調查發現我院外科系統在應用抗生素上以單種藥物為主,使用率占63.3%,多為經驗用藥,藥敏率為4.2%,但還存在以下問題。
3.1抗生素治療用藥率高,預防性用藥率也有偏高,不合理用藥現象存在衛生部醫院感染管理規范中規定,抗菌藥物使用率應力爭控制在50%以下[1],而調查中外科系統抗生素應用率為63.3%,與衛生部標準有一定差距。
3.2用藥時間長醫院感染管理學中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評價標準中規定,預防用藥合理是術前小于2小時,術后小于3天,調查中預防性用藥平均使用時間是7天,預防性用藥時間過長,存在用藥的不合理性。長時間的應用抗生素引起患者本身體內菌群失調造成誘發二重感染,另外也會引起耐藥菌株的產生。[2]
3.3不注重細菌學檢查和抗菌藥物敏感實驗,藥敏率低衛生部醫院感染管理規范中規定,使用抗生素的藥敏實驗大于等于70%。對醫院內抗菌藥物使用率高的問題,應該加強抗菌藥物的管理,減少抗菌藥物的使用率,在醫院內積極開展抗菌藥物使用知識培訓。重視減低患者對抗菌藥物的期望值,并及時掌握本地區,本單位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為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提供可靠的依據。[3]要高度重視病原學檢查。特別提倡簡便、快速、價廉的臨床標本(膿液、滲出液、糞便)染色涂片,其可立即判斷是否革蘭陽性球菌還是革蘭陰性桿菌和有無腸道菌群紊亂,為抗生素治療提供方向。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更有參考價值,使醫師盡早從經驗用藥過度到針對性用藥。
參考文獻
[1]陳潔主編.實用醫院感染管理手冊[M].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1997:92-94
【關鍵詞】傷口感染; 危險因素; 普外科
近年來,由于大量廣譜抗生素的經驗性治療、頻繁的侵入性醫療操作、耐藥細菌在患者及醫務人員間的傳播、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醫療環境的污染,使醫院感染的發生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自1970年開始進行國際性的醫院感染調查而定的數據顯示外科傷口感染高居醫院感染中第三位[1]。現就本院普外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137例傷口感染分析如下。
1臨床資料
按照2001年衛生部頒發的手術部位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對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普外科共992例住院手術患者進行回顧性統計分析。
2結果
共檢出137例傷口感染病例,感染率為13.8%。其中男性79例,女性58例。年齡分布為32歲~89歲,其中65歲89例,占65%。急癥手術56例,占41%。手術時間2h共85例,占62%。選擇性手術患者術前住院時間6d共69例,占43%。患各類惡性腫瘤者共78例,占57%。伴有各種慢性病者共78例,占57%,其中高血壓32例、冠心病16例、糖尿病14例、老慢支及呼衰25例、腦梗死及中風9例。無一例患者于術前半小時接受抗生素治療。48例術前血清白蛋白低于35 g/L。術前營養支持僅19例,占14%。細菌培養共74例,占54%。培養陽性率為80%,共59例。其中G+菌18株,G-菌41株。術中置引流管104例,占76%。二類切口手術104例,占76%。三類切口手術33例,占24%。137例患者術后均接受二聯以上抗生素治療5d~10d不等。使用抗生素最多為頭孢類、喹諾酮類。且多為經驗性用藥。
3討論
3.1惡性腫瘤發病率逐年增多,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由于惡性腫瘤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低下,加上放化治療加重患者免疫功能紊亂、缺陷,腫瘤壞死產生的中毒產物導致機體代謝紊亂等均為院內感染的高發因素。針對惡性腫瘤患者,目前不可能為了避免繼發感染而終止化療和(或)放療,關鍵是加強醫務人員的無菌觀念,嚴格消毒隔離,避免醫源性感染的發生;同時加強患者個人衛生護理,配合必要的支持療法,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3.2開放引流本身易使皮膚表面的細菌進入體內,因此要嚴格掌握其適應證。文獻證明,在單純脾切除、急性穿孔性闌尾炎、腹膜炎時放置腹腔引流會使腹腔內及切口感染率成倍增加。術后外科引流的患者因年齡不一,身體健康狀況不一,如年老體弱、大手術、惡性腫瘤、全麻插管等造成機體免疫力降低;其次,住院時間越長,感染機率越高。為此要加強對大手術、全麻插管、腫瘤、失血、創傷嚴重患者的監護,防止由于大手術、失血、創傷、免疫功能低下及住院時間長造成的院內感染發生[2]。
3.3抗生素對治療及預防細菌感染的作用在臨床實踐中已得到充分肯定,但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臨床致病菌的耐藥性普遍存在,多重耐藥問題的日益加重,使臨床療效降低甚至無效。但細菌耐藥性產生后并非一直穩固,在停用一段時間后其敏感性又可能逐漸恢復,根據細菌耐藥性的變遷,有計劃地將抗生素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可能對防止或減少耐藥性有一定作用。合理進行預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對于感染病例應常規進行標本的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定期公布外科系統的院內感染菌譜及其抗生素的耐藥率。細菌培養結果報告后盡快將經驗性用藥轉變為目標用藥。而侵入性操作和抗生素應用是院內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可能與菌群失調、抵抗力低下及無菌操作不嚴格有一定關系[3]。雖然免疫功能低下導致的內源性感染是難以預防的,但加強患者住院環境的清潔消毒、改善住院條件,系統地開展院內感染的監測,提高醫生對院內感染的認識,加強對危重患者和易感原發病患者的護理及支持治療,提高手術技巧及規范性,縮短手術時間,提高二、三類切口手術的術前術中抗生素預防性使用率,提高感染傷口分泌物培養及藥敏試驗率,有針對性地使用抗生素,嚴格無菌操作,適當使用免疫調節劑,是可以降低這些患者的傷口感染發生率的。
參考文獻
[1] 吳旭琴,劉月秀,吳影秋.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4,24(1):120-122.
這位患兒15歲,已有6年的哮喘病史,經常反復發作哮喘,但患兒平時卻很少用藥物控制,經常是急性發作時,便到醫院緊急“掛水”輸液治療。近來,患兒又有一次重癥發作,表現為胸悶、喘息、呼吸困難,被送到醫院搶救。
翻看患兒的既往門診病歷,發現醫生曾經多次建議該患兒應用吸入激素或激素聯合長效支氣管擴張劑(LABA)治療。在與其父母再三交流后,我才得知,其父母從一些書報中了解到長期應用激素有多種副作用,他們還擔心長期應用激素可能影響孩子的發育,所以,未讓孩子接受長期、規律的激素治療,導致患兒的哮喘經久不愈,甚至愈發嚴重。
唉,一對愛子心切的父母!但是,他們不知道,這種不聽從醫生的指導和建議、自作主張的做法,實際上是害了孩子啊!
由于該患兒未能進行長期、規律的吸入激素治療,病情沒有得到良好的控制,并時而出現急性重癥發作。一方面,急性發作時口服及靜脈激素的使用,反而導致患者這兩種全身激素使用量總體增加;另一方面,哮喘控制不佳,導致氣道炎癥加重,不僅影響生活質量,而且其重癥發作可能危及生命。
哮喘患者激素使用率的調查
這種情況在國內非常普遍。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曾經隨訪了138位哮喘患者,得出的調查報告顯示:哮喘患者激素使用率較低(僅有18例,占13%),其中未持續使用激素的主要因素有:擔心激素不良反應(82例,占68.3%);病重時或發作時才用(66例,占55%);使用有效,認為病情已控制或痊愈(62例,占51.6%);且還因患者年齡及文化程度不同而存在差異,45歲以上及文化程度較低者依從性較高,也就是說,文化程度越高的人,規范應用激素的比率越低。
可以看出,大多數病人的哮喘未得到一個規律、完整的治療過程,其大部分原因在于患者或其家屬對激素的治療存在一個誤區,即擔心激素的不良反應,從而產生一種恐懼心理,導致未能行激素治療或中途停藥。
此外,由于吸入激素的量相對較小,發揮抗炎作用需要的時間長,因此,有部分患者發現吸入激素后,不能即刻改善癥狀,會誤認為吸入激素無效,而無法長期堅持應用,這也是哮喘患者激素治療中的一個常見問題。
哮喘的炎癥與細菌感染無關
作為一名臨床工作者,我覺得讓患者及其家屬走出激素治療的誤區的最佳辦法,就是加強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這也是我愿意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抽出時間來寫科普文章的原因。
哮喘的形成實質是氣道炎癥的形成,它是由多種細胞(如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T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氣道上皮細胞等)和細胞組分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患。這種慢性炎癥導致氣道反應性的增加,通常出現廣泛多變的可逆性氣流受限,并引起反復發作性的喘息、氣急、胸悶或咳嗽等癥狀。
我們臨床上經常會接觸到這樣一些患者及家屬,他們通過醫生教育、網絡、報紙等途徑已經知曉哮喘是一種氣道慢性炎癥,所以,他們往往在哮喘發作時,首先自行服用抗生素治療,或者自己主動到附近醫院要求應用抗生素進行“消炎”治療,甚至部分社區醫務人員也給予其抗生素處方,并沒有采用激素等充分平喘措施。
其實,“感染”和“炎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哮喘的慢性氣道炎癥,主要是以變態反應為特征的炎癥,與細菌感染無關,抗生素治療無效,糖皮質激素是最為主要的炎癥控制藥物。應用過多抗生素,不僅僅起不到平喘作用,而且還增加治療費用,造成不必要浪費和抗生素濫用,更會導致細菌耐藥。
糖皮質激素是控制哮喘最有效的藥物
迄今為止,糖皮質激素是控制氣道炎癥最有效的藥物。全球哮喘防治創議(GINA)及世界各國相關哮喘診治指南,均將吸入糖皮質激素作為控制哮喘的首選藥,并推薦為哮喘長期治療的一線用藥。研究結果證明,激素可以有效控制氣道炎癥、降低氣道高反應性,減輕哮喘癥狀、降低發作頻率、減輕發作嚴重程度,改善肺功能、提高生命質量、降低病死率。
糖皮質激素主要有三種給藥途徑:靜脈、口服和吸入。前兩者往往用于哮喘的急性發作或者較為嚴重的哮喘患者,吸入激素則可直接作用于氣道,減輕氣道炎癥。
關鍵詞: 腹部手術術后并發癥;切口感染;普外科
【中圖分類號】R65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602(2014)01-0020-0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2 年7月-2013年4月我科各種腹部手術后發生切口感染42例。2005年7 月前采用傳統方法治療21例(對照組),其中男7例,女14例;年齡20~71歲,中位年齡45歲。 手術原因包括: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2例、外傷性腸穿孔3例、膽道術后4例、癌性腸梗阻6例、壞疽性闌尾炎6例。2005年7月后采用切口內放置負壓引流管負壓吸引治療21例(實驗組),其中男6例,女15例;年齡18~75歲,中位年齡48歲。手術原因包括: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2例、外傷性腸穿孔4例、膽道術后3例、癌性腸梗阻7例、壞疽性闌尾炎5例。42例患者術后4~8 d切口出現紅腫、疼痛、壓痛和發熱,切口敷料見膿血性滲液,撐開切口可見膿性分泌物溢出。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發現切口感染先經驗性使用廣譜抗生素,根據培養結果使用敏感抗生素,如果沒有合并癥,即停用抗生素。
對照組:拆除切口部分縫線,分泌物送細菌培養加藥敏,清除壞死組織,用雙氧水、生理鹽水沖洗傷口,內置優鎖或凡士林紗條引流,每日換藥1~3 次。當創面肉芽新鮮時行切口二期縫合,2周后切口拆線愈合。
實驗組:不拆除切口縫線,采取切口內放置負壓引流管治療,分泌物送細菌培養加藥敏。從切口感染部分最下方或最低處撐開切口少許,以12號一次性吸痰管連接負壓引流瓶,中心持續負壓手動吸引,壓力15~20 mm Hg(1 mm Hg=0.133 kPa) ,根據腔隙大小及長度選擇撐開切口2~3處。 分泌物盡量吸凈后,將剪成 3~4 cm 長的一次性吸痰管置入引流切口,以絲線固定于原切口縫線,以無菌紗布覆蓋切口。每日由醫務人員手動吸引2~3 次,檢查引流液的量及性質,視切口情況決定放置天數。待切口沒有分泌物、有新鮮肉芽組織長出時拔除引流管并拆除縫線。
1.3觀察指標及統計學處理:記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治療時間及切口愈合時間,采用 SPSS12.0 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患者切口感染治療時間為 5~8d, 平均 (10.2±3.7)d, 愈合時間23~29 d,平均(25.3±2.7)d。實驗組患者切口感染治療時間為 9~16d,平均(4.7±2.6)d,愈合 時間為 9~16 d,平均(12.4±2.1)d。2組比較,術后切口感染平均治療時間和平均愈合時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切口感染在腹腔污染或感染的手術后患者中較多見,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營養狀況、糖尿病、吸煙、肥胖、慢性病、腫瘤、并存遠處感染等,特別以高齡、腫瘤、并存遠處感染為高風險因素。切口感染除患者自身客觀原因外,還與手術操作有關,縫合切口時止血不徹底、殘留死腔是一個重要原因。感染的病原菌多來自患者皮膚、黏膜或者術中進入空腔臟器等內源性途徑。
切口感染一般出現在手術后 4~8 d;患者多有發熱,切口觸痛、發紅;切口敷料見膿血性滲液,撐開切口可見膿性液溢出;分泌物培養有細菌生長。
切口感染延長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費用。傳統的清創、引流、換藥 等處理方法治療時間長、切口愈合慢、患者痛苦較大。有報道持續負壓吸引治療切口脂肪液化和腹部切口感染,效果明顯。我們對該方法略作改進,采用切口內放置負壓引流管,將切口分泌物及時引流入負壓瓶,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潔凈,明顯縮短了切口愈合時間。
參考文獻
[1]劉明.切口內放置負壓引流管治療切口脂肪液化30例分析[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0,28(6):509.
[2]潘可,劉國清,吳艾華,等.負壓抽吸在腹部感染切口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 藥,2011,2(26) :40.
[3]夏祥碧,劉力克,張倩,等.惡性腫瘤醫院感染影響因素的病例對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13(4):315.
[4]譚毓銓.外科引流的基本原則[J].臨床外科雜志,2010,3(6):327.
[5]童爾昌,顧美儀,王宇,等.外科護理[J].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2425.
[6]陳洪祥,倪國珍.外科引流醫院感染危險因素研究[J].醫藥產業資訊,2009,9(2):1011.
[7]史安海.重視抗生素在外科應用中存在的問題[J].腹部外科.2010,13:131.
[8]戴自英,劉裕昆,汪復.實用抗生素學[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9.
中國科協最近公布的一項居民用藥行為調查報告顯示,城鄉居民對保健品認識存在誤區,部分人群盲目食用保健品,以老年人、婦女和兒童居多。調查顯示,21%的被調查者認為保健品就是藥品,能夠治病,甚至將保健品和藥品搭配服用;23%認為保健品沒有毒副作用,可以長期服用。58%的被調查者認為維生素有益無害,多多益善,可隨意補充。根據對北京和天津兩市的入戶調查,約75%的60歲以上被調查者經常服用保健品,這些保健品大多是子女孝敬老人的禮物。婦女是保健品消費的另一個重要群體,調查發現,一年中約23%的城市婦女購買過保健品,人均消費額近1000元,主要集中在排毒、養顏類產品,并呈現低齡化的趨勢。
不合格的食物、保健品、中藥都可能導致肝損傷
肝臟是通過肝臟中的各種酶來起到解毒作用的,但每個人的肝臟內酶的種類、數量都不相同,藥物、保健品相當于酒,我們知道,有些人喝酒兩斤也不醉,有些人一杯酒就醉了,這就是因為有些人體內解酒的酶多,有些人則沒有。藥物、保健品也是同樣的道理,藥物、保健品中有很多成分,分別需要不同的酶來分解,如果你體內有這些酶,就能順利分解掉,如果沒有或者數量很少,就不能分解毒素,就會損傷肝臟,所以從理論上來說,任何一種藥物、保健品都可能導致藥物肝。但實際上,也有一個概率問題,比較常見的容易引起藥物肝的藥物有解熱鎮痛藥(就是我們常說的感冒、退燒藥)、一些抗生素、抗結核藥、治療甲亢的藥、降壓降血脂的藥等。另外,有些患者在治療疾病時用到激素擔心會引起藥物肝,其實激素反而不是藥物肝的致病因素,在治療藥物肝的時候還需要用到。
藥物肝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炎癥壞死型,一種是黃疸型,還有一種是兩者混合型,其中炎癥壞死型會表現為轉氨酶升高,患者沒什么癥狀,黃疸型比較容易發現,因為臉色黃、眼睛黃,多數患者出現黃疸會來就診,炎癥型的發現一般比較晚,有些人即使發現轉氨酶稍微升高一點,也不重視,這是非常危險的。在用藥監測肝功能時,一旦發現轉氨酶稍有升高就要馬上就醫,在懷疑但還沒確診藥物肝的時候就要馬上停掉現用的藥物,因為藥物肝的診斷是非常復雜的,它需要排除所有其他可能性的疾病以后再結合肝臟穿刺等檢查才能確診,所以馬上停藥很重要,如果需要換藥,需要咨詢肝病的專科醫生是否可以使用。
用藥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使用了不規范的藥物、保健品,這樣找不到成分、查不出原因,對阻斷損傷和治療疾病都是很大的障礙,所以一定要規范用藥,千萬不要亂吃保健品和藥物。
【關鍵字】兒科 臨床用藥問題 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R2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4-0473-02
一份來源于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報告對部分國家教學醫院兒科用藥常見問題進行了調查:加拿大兒內科用藥不合理占30%,兒內科用藥不合理占63%;科威特兒科住院患者用藥不合理占39%。WHO的調查明確指出,全球的患者有1/3是死于用藥不合理而不是疾病感染。我國醫院的不合理用藥情況也相當嚴重,不合理用藥占用藥者的12%~32%。目前,我國存在2.28億小于十四歲的兒童(他們對疾病完全不了解,也不知道用藥方法),然而他們之中每年都會有三萬余名因為用藥不合理而導致耳毒性藥物致聾以及其他疾病。因為患兒在發育階段,自身的免疫系統、酶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完全,不能正常的行使功能,身體的各種器官也是如此。因此患兒的抵抗力很弱,易患各種疾病。在這種情況下,保證兒童合理用藥對祖國的未來關系重大。而且,就目前而言,就這個問題而言,已經到了不可忽視的地步了。本文試圖對兒童用藥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的總結,并對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對策。
1 兒科臨床用藥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兒童臨床用藥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抗生素的濫用。住院兒童的臨床用藥是按照說明書用藥的,據調查占兒科患者的50%到90%,使得這種用藥方式變得較為普遍。根據50多家醫院的處方統計調查分析表明,就兒童而言,抗生素的使用率還是高達80%,少數地方更加可怕。由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導致大量耐藥菌選擇性變異,大大提升患病幾率,導致治療困難加大,嚴重危害了兒童的身心健康。中國每年都有上萬名兒童因為抗生素使用不當而導致失聰的。曾經就有這樣的一個實例。北京女孩今年11歲,上小學五年級。她的媽媽告訴記者,兩個多月時因患痢疾去北京某醫院就醫。醫生給開了口服的慶大霉素。當時的媽媽就提出疑問,說這種藥可能會對孩子的聽力造成損害。醫生不耐煩地說,慶大霉素通過靜脈注射可能導致小孩耳聾,口服是通過腸吸收,不會有問題。但幼小的恰恰是這次口服了慶大霉素后失聰。
2、解熱鎮痛藥的濫用。因為長期使用含吡唑酮類的復方制劑(去痛片、氨近、散利痛片等),兒童會出現紫癜和再生障礙性貧血;對兒童使用含阿斯匹林的制劑,兒童會形成胃粘膜糜爛;雷耶代綜合癥的發生也與發燒兒童使用阿斯匹林有密切關系。
3、不明中藥而亂用中藥、濫用激素、微量元素等。因對西醫對中藥的認識不足,也沒有經過中醫理論認證用藥,而使用大量的中藥和中西藥,導致兒童各個器官功能加重、受損、發育不健全等后果。
4、醫生未曾完全了解患兒的情況而采用聯合用藥導致藥物毒副作用增加,嚴重危害兒童的身體健康。
5、長期大量注輸葡萄糖。注射葡萄糖其實對兒童的健康并不好,會導致寶寶的肌肉出血導致肌肉硬化甚至硬化導致痙攣。
6、兒科藥物資料并不詳細健全,細小的問題也可能導致兒童產生嚴重的不良反應,新藥上市沒有經過大量的實例檢驗和詳實資料就用于臨床。
7、幼兒沒有較好的語言能力,不能夠完全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對藥的接受能力和順應能力較差,導致濫用藥而不知道后果現象極其嚴重,尤勝成人。
8、幼兒的身體發育不健全,不良用藥導致患兒身體發育不良。
9、醫生交代的并不完全清晰,導致護士等用藥錯誤,影響患兒健康。
10、目前社會上各種黑藥,假藥,毒藥嚴重泛濫,難以辨別真假,臨床施藥困難。
2 兒科臨床用藥的對策
對于目前存在的兒童臨床用藥問題,有些還不能完全解決,但有些是可以解決的。筆者在這里談談一些對策:
1、設置臨床藥師,硬性要求每個醫院的臨床藥師的配置比例和上任資格。因為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醫學、藥物發展也不落半步。很多醫生往往并不完全了解有些藥物的特性、反應變化、以及藥理的相互影響、化學上的互相反應,生理上的不良癥狀的。但是臨床藥師就不同了,專業的事還必須專業的人才來完成,一旦醫師與藥師聯合起來,相互討論,共同研究,就能夠極大程度上減少患兒不良癥狀的出現。同時臨床藥師也必須參加院內的查房檢查和治療方法的共同決定,能夠提出另一個主要相關行業人事的看法和觀點,從而能夠降低兒童患病、感染疾病的概率。從而制訂出更合理、更適合患兒的、療效更好的、療程更短、經濟更劃算的治療方案來,能夠提高醫院的治療水平。同時臨床藥師能夠指導用藥,通過臨床觀察,能夠解決新藥無實例和詳細使用說明的弊端。臨床藥師對兒童臨床用藥問題的解決 會有極大的幫助。
2、鼓勵研發兒童藥物。國家應該重視研發這一個行業。重點是兒童藥物的研發。對于有突出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同時可以創新性的研究兒童藥物,不只是功能,更加可以是口感、服用方式等等。可以運用控釋技術將藥物制緩釋或控釋糖漿劑,適合于兒童的口味,使兒童深愛藥物,能夠解決兒童不愛喝藥的問題。3、嚴懲醫生亂用藥,不明藥理瞎用藥的情況。有些醫師并不負責,不完全了解患者的病史而用藥、聯合用藥或使用黑藥、不明藥物等等情況,這種現象應該嚴懲,正醫風,正社會之風,才是硬道理。同時政府應該嚴格打擊社會上生產假藥的廠家,減少社會上流傳的假藥,也應該要求研究所,臨床試驗機構等等盡量詳細完成藥物的說明書,減少使用錯誤的事例出現。
總之, 對于兒童臨床用藥,我們應該給予重視,畢竟這是祖國的未來。我的對策并不深刻,很多人也想到了,但是難以實施。希望政府和醫療機構加大力度,造福于全社會。
參考文獻
[1]趙改過.淺談兒科臨床用藥[J].陜西中醫,2005,26(10):1106-1107
[2]梁永東.兒科用藥合理性分析[J].河北醫藥.2005,27(4):302-303
[3]解斌,戴振國.合理用藥問答,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32-237.
【關鍵詞】非結核分枝桿菌 肺病 耐藥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ulmonary disease with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um (NTM). Method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82 cases of pulmonary disease with NTM hospitalized from January 2000 to January 2010. Result Among the pulmonary disease with NTM,those in young and middle age were more to see (86%); clinical symptoms appeared mild,and lung area of disease wide,and it was common to see primary drug resistance; only ethambutol in first line anti-tuberculotics effected on seldom patients. Conclusion Pulmonary disease with NTM should be given great importance in diagnosis,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the physicians of tuberculosis department.
【Key words】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um (NTM) Pulmonary disease Drug resistance
非結核分枝桿菌(NTM)肺病是由除結核分枝桿菌復合群(包括結核分枝桿菌、牛分枝桿菌、非洲分枝桿菌、田鼠分枝桿菌)和麻風分枝桿菌以外的非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疾病。隨著細菌分離技術的不斷提高和普及、免疫受損宿主感染菌群的變遷以及少數醫療機構消毒制度不嚴格等情況的發生,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病原檢出率和發病率近年來呈現上升趨勢。據第四次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我國1990年NTM占分離株的4.9%,2000年上升至11.1%[1]。本文對我科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82例NTM肺病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
一 資料和方法
1、一般資料 82例非結核分枝桿菌(NTM)肺病患者中,男56例(68.3%),女26例(31.7%),男女之比為2.2:1,年齡18~82歲,平均50歲;初治70例,復治12例。
2、臨床癥狀 咳嗽、咳痰80例(97.6%),發熱37例(45.1%),咯血或血痰24例(29.3%),其中反復大咯血5例,占6.1%,胸悶、氣喘18例(22%)。
3、肺部X線表現 兩肺病變49例(59.8%),單純左肺病變13例(15.9%),單純右肺病變20例(24.4%),合并胸腔積液28例(34.1%),合并肺部空洞40例(48.9%),合并肺癌3例(3.7%),合并支氣管擴張6例(7.3%),合并肺門淋巴結腫大2例(2.4%),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例(18.3%),82例患者中,以兩肺病變者居中多,近半數患者出現肺部空洞。
4、痰菌培養及藥敏測定方法 采用本院自制的羅氏培養基進行10種藥物(鏈霉素S、異煙肼H、利福平R、利福噴丁Rft、乙胺丁醇E、阿米卡星Am、卷曲霉素Cm、對氨基水楊酸鈉PAS、左氧氟沙星Lfx、丙硫異煙胺Pto)的敏感性測定,菌型鑒定及耐藥性測定按1995年中國防癆協會《結核病診斷細菌學檢驗規程》進行,因條件有限,未能做進一步的菌種鑒定及大環內酯類等抗生素的敏感性測定。
二 結果
本組82例非結核分枝桿菌(NTM)肺病患者中,均對10種抗結核藥物有不同程度耐藥,耐藥率95.1%,其中25例(30.5%),對SM、INH、RFP、EMB、PAS5種一線種抗結核藥物全部耐藥,76例對3種以上抗結核藥物同時耐藥。具體耐藥情況如表1、表2所示。
表1 82例NTM肺病患者耐藥情況
三 討論
非結核分枝桿菌(NTM)在自然界分布極廣,NTM)主要源于污水、土壤、氣溶膠,不同菌種侵犯部位趨向性不盡相同,可以侵犯淋巴結、肺部以及醫染源性創傷部位[2]。近年來NTM引起的感染臨床上日漸增多,特別是關于由NTM引起醫院感染的報道屢見不鮮,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非結核分枝桿菌(NTM)肺病的臨床癥狀、肺部X線表現與肺結核相似,痰涂片難以區分,常被誤診為肺結核。本文資料顯示97.6%NTM肺病患者有咳嗽、咳痰,29.3%的患者有咯血或血痰;少部分患者有大咯血。在確診前全部患者曾進行3個月~4年不等的抗結核治療。這可能由于傳統的羅氏培養法痰分枝桿菌培養和菌型鑒定所需時間長;臨床只能根據臨床表現、肺部X線影像學表現、痰涂片找抗酸桿菌等進行診斷;從而導致誤診和盲目抗結核治療。
非結核分枝桿菌(NTM)肺病患者98.9%~100%都有影像學改變,其中以實變、空洞、纖維條索狀影多見;本文所有病例均有肺部病變(100%),空洞(48.9%),與文獻報道相近[3] 。本組資料的NTM肺病患者合并支氣管擴張、合并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別為7.3%、3.7%、18.3%,說明NTM在免疫力低下者易發病。屬機會性感染病原體。
非結核分枝桿菌(NTM)對一線抗結核藥物呈高耐藥率,所以目前對非結核分枝桿菌(NTM)肺病患者尚無特效治療的化學藥物和標準的化療方案,故主張抗結核藥物與其他抗生素聯合使用。本組資料的82例NTM肺病患者耐藥率95.1%,耐鏈霉素、異煙肼、利福平均在91.5%以上,與文獻報道近似[4]。利福霉素類藥物、氟喹諾酮類藥物和氨基糖苷類藥物、大環內酯類藥物等對非結核分枝桿菌尚敏感,加上其他抗結核藥物3~5種藥物聯合用藥,在臨床上有一定的療效。
綜上所述,對于病情反復,長期痰涂片抗酸桿菌陽性或培養陽性的難治患者,抗結核治療效果差,分枝桿菌培養和菌型鑒定及藥物敏感性試驗,是非常必要的,早期有效地鑒定非結核分枝桿菌(NTM)對臨床上正確選用抗結核藥物起到關鍵性作用;避免誤診誤治。
參 考 文 獻
[1]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技術指導組. 第四次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報告.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25:37.
[2]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編輯委員會.非結核分枝桿菌病診治進展研究會紀要.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0,23:278—280.
【關鍵詞】肺結核 結核分枝桿菌 初治 艾滋病病毒 敏感性試驗 職稱論文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經呼吸道傳播的慢性傳染病,已成為單一病原菌導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發展中國家的疫情更為嚴重,我國現有活動性肺結核患者450萬;且患病率居高不下[1]。本文對2008年1月~2011年1月住院326例初治痰涂片鏡檢陽性肺結核患者的痰標本,經結核分枝桿菌培養陽性的菌株進行菌型鑒定和五種一線抗結核藥物(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鏈霉素、利福噴丁)及五種二線抗結核藥物(丁胺卡那霉素、卷曲霉素、丙硫異煙胺、左氧氟沙星、對氨基水楊酸鈉)共十種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1.1 病例來源
2008年1月~2011年1月住院326例初治痰涂片鏡檢陽性肺結核患者,其中男性231例,女性95例;年齡9~93歲,中位數48歲;來自南寧市及周邊地區。
1.1.2 入選標準
(1)既往未用過抗結核藥物的涂陽肺結核患者;(2)服用抗結核藥物未足1個月的涂陽肺結核患者。
1.2方法
1.2.1
痰涂片 采用萋—尼氏染色法進行抗酸染色。
1.2.2
痰結核分枝桿菌培養及藥敏測定方法 采用本院自制的羅氏培養基進行十種抗結核藥物(鏈霉素S、異煙肼H、利福平R、利福噴丁Rft、乙胺丁醇E、丁胺卡那霉素Am、卷曲霉素Cm、對氨基水楊酸鈉PAS、左氧氟沙星Lfx、丙硫異煙胺Pto)的敏感性測定,菌型鑒定及耐藥性測定按1995年中國防癆協會《結核病診斷細菌學檢驗規程》[2]進行。
2 結果
2.1 總體耐藥分析
326株結核分枝桿菌復合群菌株中,207株對十種抗結核藥物均敏感,119株對十種抗結核藥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藥;初始耐藥率36.5%(326/119),單耐藥率12.6 %,多耐藥率12.3 %,耐多藥率6.1 %,廣泛耐藥率1.5 %,合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耐藥率4%,以單耐藥及多耐藥為主;十種抗結核藥物的耐藥率順位從高到低依次為:R(15.6%)、H(11.3%)、S(9.8%)、Lfx(7.4%)、Pto及E(6.7%)、PAS(4.3%)、Rft(4%),無Am、Cm耐藥。
326株結核分枝桿菌復合群菌株耐藥情況
單耐藥 多耐藥 耐多藥 廣泛耐藥 合并HIV感染耐藥 初始耐藥
例數 41 40 21 4 13 119
耐藥率(%)12.6 12.3 6.4 1.2 4 36.5
2.2 單耐藥分析
326株結核分枝桿菌復合群菌株中,單耐藥菌株41株,單耐藥率12.6 %,10種抗結核藥物的耐藥率順位從高到低依次為:Pto(4.3%)、R(2.1%)、Lfx(1.8%)、H及PAS(1.5%)、S及E(0.6%)。無Rft、Am、Cm單耐藥。
2.3 多耐藥分析
326株結核分枝桿菌復合群菌株中,多耐藥菌株(指核分枝桿菌對一種以上抗結核藥物耐藥,但不對異煙肼、利福平同時耐藥)40株,多耐藥率12.3 %,共有18種組合形式,順位從高到低依次為HSPtoE(2.1%)、HEPtoRft及HS Lfx(1.5%)、RE Lfx(1.2%)、REPto及HERft(0.9%)、RE Lfx(0.6%),其它11種形式均各1株,無PAS 、Am、Cm耐藥。
2.4 耐多藥分析
326株結核分枝桿菌復合群菌株中,耐多藥菌株(指核分枝桿菌同時對異煙肼、利福平耐藥)21株,耐多藥率6.1%,共有7種組合形式,順位從高到低依次為HRS(2.1%)、HRPAS Lfx(1.2%)、HRPAS(0.9%)、HRELfx及HRES(0.6%),HRRft及HREPto各1株,無Am、Cm耐藥。 2.5 廣泛耐藥分析
326株結核分枝桿菌復合群菌株中,耐多藥菌株(指核分枝桿菌同時對異煙肼、利福平耐藥外,還對任何氟喹諾酮類抗生素產生耐藥,以及三種二線抗結核藥物:卷曲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中的至少一種耐藥)4株,廣泛耐藥率1.2 %,共有3 種組合形式,順位從高到低依次為HRES Lfx(0.6%)、HRSE Lfx及HRS LfxPAS各1株。
2.6 合并HIV感染耐藥分析
326株結核分枝桿菌復合群菌株中,合并HIV感染耐藥菌株13株,耐藥率4%;單耐藥4株,耐藥率1.2 %;耐多藥5株,耐藥率1.25%;多耐藥3株,耐藥率0.9%;廣泛耐藥1株。
3 討論
本文資料分析顯示,326株結核分枝桿菌復合群菌株中,初始耐藥率36.5%(326/119),單耐藥率12.6 %,多耐藥率12.3 %,耐多藥率6.1 %,廣泛耐藥率1.5 %,合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耐藥率4%。初始耐藥率高于2007—2008年全國結核病耐藥性基線調查報告結果[3];初始耐藥率最高的是30—60歲,男女性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多為農民,文化程度比較低,文盲或半文盲所占的比例大;原因可能是青壯年為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外出務工及社會活動的機會比較多,對結核病及艾滋病傳播途徑等相關知識知曉率低,艾滋病的流行,容易感染耐藥結核病;其次是農村地區衛生意識及經濟條件差,得病后對早期、規律、全程、適量、聯用抗結核治療的重要性意識不強,中斷治療或依從性差,人為導致結核病耐藥。
本文資料分析顯示,十種抗結核藥物的耐藥率順位從高到低依次為R(15.6%)、H(11.3%)、S(9.8%)、Lfx(7.4%)、Pto及E(6.7%)、PAS(4.3%)、Rft(4%),提示初治痰陽肺結核患者對一線抗結核藥物耐藥率較高,尤其是R和H;低于2008年WHO報告的結核病患者對一線抗結核藥物耐藥的耐藥水平(和全距)[3];二線抗結核藥物中Lfx和Pto耐藥率較高;究其原因可能是近年來左氧氟沙星頻繁用于治療社區感染,但同時發現其與一線抗結核藥物聯合使用提高抗結核療效[4];這對治療方案的選擇有指導意義,也說明二線抗結核藥物需要加強管理,尤其是氟喹諾酮類藥物規范使用。
中國耐多藥結核病疫情十分嚴峻;具有治療費用高、時間長、難度大、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的特點;是重要的傳染源;本文資料分析顯示,耐多藥率6.1 %,廣泛耐藥率1.5 %,雖低于樓海報道的繼發性肺結核發生耐多藥15.7%廣泛耐藥7.8% [5];廣泛耐藥率高于2007—2008年全國結核病耐藥性基線調查報告結果,這對今后我國耐藥結核病的防治是一個新的挑戰[6]。說明南寧市及周邊地區耐多藥結核病的防控仍需加大力度,政府也需加大防控的投入。
HIV /TB雙重感染發展中國家流行率較高,結核病是最常見的機會性感染;本文資料分析顯示,合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耐藥率4%,耐多藥結核病為主,以青壯年多見;與劉飛鷹的研究報道[7]相似。目前,HIV/AIDS與耐多藥結核菌感染是否相關尚未明了。
總之,對初治痰陽肺結核患者進行藥物敏感性測定,根據藥敏結果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可以提高治愈率,減少耐藥尤其是耐多藥結核病的發生。同時,加強管理對患者的治療管理,可以防止耐多藥結核和廣泛耐藥菌株的傳播。
參考文獻
[1] 王秀華.復治肺結核患者生存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 北京: 北京協和醫科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2007
[2] 中國防癆協會.結核病診斷細菌學檢驗規程[R]. 北京,1995:49-60
[3] 李霞,梅建,高謙.試論耐多藥結核病的傳播[J]. 中國防癆雜志,2010,32(10):676-679
[4] 楊立娟.含左氧氟沙星方案治療復治肺結核臨床療效的Meta分析[J]. 中國防癆雜志,2009,31(7):415-419
[5] 樓海,肖和平,張青.等.148例耐多藥和廣泛耐藥肺結核的臨床特點[J]. 中國防癆雜志,2009,31(11):653-656
【關鍵詞】 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 罹患率; 調查
2012年10月1日,重慶市某區某飯店發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接到報告后,當地突發公共衛生處理小組立即組織專業技術人員趕赴現場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就餐的人員中有47人出現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經過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檢測,結合臨床癥狀,證實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細菌性食物中毒,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012年10月1日中午,在重慶市某區某飯店就餐人員,共有66桌,約660人(婚宴60桌、搬家宴6桌),10月1日20時左右開始陸續有47人出現劇烈腹痛、腹瀉、嘔吐等癥狀。經該區人民醫院、中醫院抗生素靜脈輸液及對癥治療后痊愈,于2012年10月9日全部出院,無重癥死亡病例發生。
2 結果
2.1 流行病學調查
2.1.1 潛伏期 此次事件中,共有47人發病,罹患率約為7.12%(47/660)。發病最短潛伏期8 h,最長潛伏期18 h,平均為13 h。發病時間在10月1日20時至次日6時,其發病時間分布曲線表現為急劇上升,達到高峰后,迅速下降。發病年齡12~63歲,男女比例為1:3。中毒癥狀輕重與年齡大小、性別無明顯關系。在與患者密切接觸者中,未發現因此被直接傳染而發病人員。
2.1.2 臨床表現 患者中出現腹痛腹瀉(大部分為稀水樣便)癥狀47例,患者出現的主要臨床癥狀為惡心20例(42.6%)、嘔吐18例(38.3%)、腹痛22例(46.8%)、腹瀉25例(53.2%)、頭暈8例(17.0%)、發熱3例(6.3%);其中有腹痛腹瀉伴嘔吐18例,腹痛腹瀉伴發熱2例。
2.1.3 進餐食譜 對中毒患者進餐食譜情況調查發現,所有中毒患者除10月1日在該飯店進餐外,之前72 h無共同進餐史。婚宴60桌菜品主要有雙味大蝦、脆皮鴨、豌豆肚子湯、麻婆肉蟹、家常燴海參、紅燒蹄髈、香菇燒雞、醋椒過水魚、甲魚雞湯、蘿卜燒牛肉、西瓜銀耳湯、口水雞、五香牛肉、蕨根粉等。搬家宴6桌菜品主要有蛋卷燴魷魚、泡椒仔兔、年糕肉蟹、紅燒牛肉、香酥鵪鶉、香菇燒雞、西瓜銀耳湯、紅燒甲魚、醋椒過水魚。從上訴食譜觀察發現均有蟹、蝦、甲魚、香菇燒雞、西瓜銀耳湯、醋椒過水魚。根據食物中毒個案調查登記表統計:有14人食用過紅燒牛肉、泡椒木耳,有13人食用過雙味大蝦、蕎麥粉、脆皮鴨,有10人以上食用過醋椒過水魚、白砍雞。食材主要在該區某一農貿市場購買。
2.2 衛生學調查 該飯店為綜合性公共場所單位,經營的餐飲在該區屬于中型餐館,持有有效餐飲服務許可證。該飯店共有廚師和服務員21人,21人均有健康證,雙手無破潰感染,事件發生前1周沒有出現過腹痛、腹瀉等癥狀。食品生產經營場所有“四防”設施,衛生良好,是食品衛生量化分級A級單位。該飯店廚房操作間衛生條件相對較好,廚房內有固定的冷葷間,儲存食品場所環境符合衛生要求,食品無亂堆亂放。但食品存放“四隔離”實施不嚴格,成品與半成品存放有混放現象,部分食品直接存放于冰上。現場模擬食材存放與取用、制作過程發現,部分員工衛生意識不強,部分餐具存在混用現象。砧布混用存在,有員工取用生食材后用砧布擦拭手,后用砧布擦拭砧板。存在部分設備老化、員工沒有經常進行衛生知識培訓等現象。另外,由于當日進餐人數較多,涼拌菜于當日8時左右開始加工,11時左右加工完成后,直接擺送至餐廳擺桌待用,而餐廳當時室溫25 ℃以上直至宴席開始。
2.3 實驗室檢測 現場采樣發現該飯店主要食品未按要求留樣,所用器具已進行消毒處理,現場已被破壞。只采集到剩余食物6份(口水雞、五香牛肉、涼拌蕨菜、耔兒魚、涼拌青豆、泡椒木耳),剩余食品感官性狀好,無異常。采樣時大部分患者已進行抗生素治療,只采集了治療前患者的肛試4份,送至實驗室檢測。對采集樣品進行沙門氏菌、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檢測,檢測方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4789.4-2010(沙門氏菌)、GB/T4789.6-2003(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GB/T4789.7-2008(副溶血性弧菌)、GB/T4789.10-2010(金黃色葡萄球菌)。檢驗結果:6份剩余食品樣品未檢出致病菌;4份肛拭中2份肛拭檢出副溶血性弧菌陽性,其余2份未檢出致病菌。
2.4 調查分析 本次調查患者發病時間集中,潛伏期短,發病急劇,病程亦較短;在與患者密切接觸者中,未發現因此被直接傳染而發病人員,具備食物中毒的特點;結合流行病學調查、衛生學調查及實驗室檢驗結果,符合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的診斷要點,可以認定本次食物中毒的中毒因子為副溶血性弧菌。根據GB14938-94《食物中毒診斷標準及技術處理總則》判定,確認這是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毒餐次為10月1日該飯店制作的中午餐,中毒的主要原因是進食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品所致,具體中毒食物不明。個案調查提示中餐蝦、蟹和甲魚與疾病密切相關,中毒食物可能為蝦、蟹和甲魚,但可疑食品非固定于某一特定食品。如果在剩余可疑食品和容器、用具加熱消毒處理前采樣檢出副溶血性弧菌,說服力會更強。
3 討論
食物中毒系指攝入含有生物性、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質當作食品攝入后所出現的非傳染性(不同于傳染病)的急性、亞急性疾病[1-3],是食源性疾病中最為常見的疾病。本次事件中47例患者有明確的進同一食物史,臨床表現一致,發病時間呈同源一次爆發時間分布曲線。在與患者密切接觸者中,未發現因此被直接傳染而發病人員,從而排除傳染病暴發的可能,確定為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從患者糞便中分離出副溶血性弧菌,結合中毒病例臨床表現、流行病學調查以及衛生學調查資料綜合分析,確認這是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副溶血性弧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易直接或間接通過海產品污染食品,被污染食品在10 ℃以上室溫下存放,該菌即可開始繁殖,放置一段時間,即可使細菌大量繁殖而引起食用者中毒。海產品是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其實尚有肉類、鹽腌食品、涼拌菜等,也并不限定生的,只要有一定的鹽濃度,即令是加熱處理的食品亦可能發生[4]。
該地發生的本次食物中毒事件中,從可疑餐次前72 h就餐地點及食譜得知,除10月1日外其余殘次均在不同處就餐,1日中午有共同就餐史,結合個案調查和患者發病時間,確定中毒餐次為10月1日中午餐,中毒的主要原因是進食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品,具體中毒食物不明,多因進食被污染的海產品(魚、蝦、蟹、貝類及其制品)所致。個案調查提示中餐蝦、蟹和甲魚與疾病密切相關,中毒食物可能為蝦、蟹和甲魚,但可疑食品非固定于某一特定食品,提示存在交叉污染可能[5-6]。同為該市的另一區2006年8月海產品抽樣檢測發現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為34.62%,其中蟹類為50%,甲魚為75%[7]。盡管中毒案例提示餐蝦、蟹和甲魚與疾病密切相關,但由于相關人員回憶不清,加之第一現場沒有完整保存,無法具體確認可能造成污染的海產品種類與污染確切時間與行為。從現場模擬食材存放與取用、制作過程發現,該飯店存在餐具、砧布混用現象;另外,由于當日進餐人數較多,涼拌菜擺放至食用時間常(2 h),擺放氣溫高(25 ℃),這可能導致不恰當的保存(存放時間長,氣溫高),使得細菌大量生長繁殖。所以推測此次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是10月份重慶地區溫度比較高,當日就餐人數多,涼拌菜放置時間長,導致細菌大量生長繁殖。楊梅等[8]也證實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發病季節在5-11月,中毒食物以涼拌菜和未徹底加熱的熟肉食品為主。所以,對于潛在危險食品應盡可能在臨近供應時制作,要在4 h內快速將危險食品冷卻,于低溫冷藏[9]。由于飯店未按要求堅持5桌及以上宴席留樣,未能采集到相關剩余食物,相關人員配合較差,調查存在較多局限性,缺乏充分的實驗室證據。如果在剩余可疑食品和容器、用具加熱消毒處理前采樣檢出副溶血性弧菌,說服力會更強。
另外,在本次事件中,大部分患者已使用抗生素治療,只采集到使用抗生素前4例病例的肛拭,在病原菌的檢出上存在缺陷。各級醫療機構應注意對各類疑似中毒事件的處理,在收治患者時根據臨床癥狀和發病特點及時對患者進行用藥前采集足量樣品(如嘔吐物、糞便等)、檢測和治療,并按照相關要求及時報告發現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0],為衛生監督所和疾控預防控制中心食物中毒的后續調查和判斷贏得了時間,提供第一手資料和證據。
7-10月是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的高峰月份[11],夏秋季氣溫較高,適宜副溶血性弧菌繁殖。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熟食品雖然感官性狀良好,無腐敗現象,不能簡單以食品感官性狀的好壞判斷食品有無被污染或被污染的程度[12]。在該次食物中毒事件中,47例病例均反映食用時未發現感官性狀異常,剩余食品采樣時,食品感官性狀好、無異常,亦驗證了上述特點。
對于此類事件,監督部門要加強對餐飲單位的日常監督管理工作,督促其加強衛生管理,規范生產經營過程,對A級單位的監管也不能放松。為了預防類似事件的發生,建議監管部門加強對該餐廳的衛生監督,加強對食品從業人員衛生知識宣傳與教育,強化飲食從業人員的法制觀念;教育食物加工者應用合適的加工技術,并強調加工所需時間、溫度的重要性;為食物的烹調、冷卻、供應和貯藏配備必要的設施;建立嚴格的衛生制度,生熟用具分開,存放時間較長的肉類制品,食用前必須回鍋加熱,嚴格執行《食品衛生法》,防止此類事故的再發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WS/T81-1996)[S].1996.
[2]吳坤,孫秀發.營養與食品衛生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9.
[3]葛津錦,金奕.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調查[J].浙江預防醫學,2010,22(8):50-51.
[4]孫燕萍,葛敏英.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和變形桿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調查報告[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4):771-772.
[5]陳炳卿.現代食品衛生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13.
[6]陳紹強,董華勝,張大帆,等.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調查[J].浙江預防醫學,2009,20(11):46-48.
[7]鄧輝,甘忠志,許磊,等.重慶市南岸區海產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檢驗及結果分析[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7,8(4):490.
[8]楊梅,蔣立新,陳潤莉,等.福田區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學研究和耐藥性分析[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10,26(2):96-97.
[9]葉冰鴻,金春秋,張志方,等.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06,33(7):1161-1162.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令第37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S].2003.
[11]潘麗峰,付慧琴,蘇靖華,等.2007-2009年原上海市南匯區副溶血性弧菌的檢出情況分析[J].疾病監測,2010,25(9):70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