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端午的鴨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此前,我以此了一節全縣語文教師參加的公開觀摩課,以下是教學札記。
一、設計思路
不能從作家作品到范x分段那樣按部就班,也不能從字詞句段到思想寫法那樣面面俱到,只能抓一兩個點,深入展開就可以了。
《端午的鴨蛋》取材凡俗,語言平淡。這就是切入點。
它寫的不過一些司空見慣的鄉間瑣事,與我們平時教導學生要寫有意義的人、要寫有意義的事,以致給寫作設定了許多條條框框截然不同。《端午的鴨蛋》的啟示就是:什么都可以寫,什么都可以寫好。這就是我要告訴學生的,這就是我的切入點。
這樣,本課的關鍵是:作者是怎樣從凡俗平淡寫出趣味的?由此展開:
教學目標:
1.了解文化散文的特點。
(1)記敘民俗風物;(2)展露文史才情;
(3)行文雅俗兼備;(4)滲透人文關懷。
2.掌握文化散文的閱讀技巧:愈是平淡,愈需讀出趣味來。
(1)結構之文趣;(2)才情之雅趣;
(3)內容之情趣;(4)語言之機趣。
3.練習“寫凡俗”,學會“寫凡俗”。
4.關注人生,熱愛生活,感悟真善美。
5.重點是2,難點是2、3。
在這里,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向度的教學要求均得到充分展現,而又能完美結合。
二、過程描述
以作文導入,打破寫作。
看看課文寫了什么,明白:就是這么平常凡俗的事都可以寫,都可以寫好。引導學生速讀、跳讀、檢讀,通過師生的互動,解決課文結構內容。以學生分析探究為主,教師可做精要點撥。
第三個環節:讀出趣味來。這是整堂課的核心。
第1段,干脆利落,體會語言的簡潔俊雋;讀出抑揚頓挫,體會語言的靈動多姿。
七件風俗,順序、詳略與過渡轉接均可見出“簡潔”。如:“絲線是掉色的,洗臉時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逼降囊痪湓?,卻洋溢著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不管大人們是否為了祈求平安,也不去琢磨百索子牽系著家長幾多的祈愿與祝福,孩子們只是把它當做游戲的道具、美麗的化妝。
語言的靈動多姿,主要表現為句式的靈活多變。長句、短句,陳述、感嘆,疑問、反問,文言、白話、甚或方言,多彩多姿的句式穿插跳蕩。
第2、3段,從取材體會作者的才學見識,這是雅趣;從行文結構見出騰挪曲折,如寫高郵鴨蛋的著名:由鴨種到蛋多,由回答籍貫時的贊嘆到上海店鋪的商標,由別人的驚奇到自己的不以為然而又不自禁的自豪,最后引出袁枚的菜單,極盡騰挪變幻之能事。這就是情趣。而雅俗兼備、生動幽默的語言又透出一種理趣與機趣。
第4-6段,挑鴨蛋、掛鴨蛋、吃鴨蛋、玩鴨蛋,一個鴨蛋,帶給了孩子們多少的樂趣呀!
文章要有一個中心思想,我們一般把這個中心思想理解為一種情或一種理。《端午的鴨蛋》卻告訴我們:除此之外,還應該有一種趣,這個趣甚至還可以包含情與理,形成情趣、理趣。
總結:怎樣寫“凡俗”?寫出趣味。怎樣有趣味?語言美。怎樣語言美?追求簡潔俊雋、靈動多姿、雅俗兼備、機趣幽默。
進而總結文化散文的一些特點:記敘民俗風物,展露文史才情,行文雅俗兼備,滲透人文關懷。
三、教學亮點
1.以作文導入,讀寫結合,切入新穎,有創造性。
2.語言分析深入細致,落到實處,且結合寫作實際,解決學生學習上的困難與問題。
3.注重方法的點撥滲透,使學生真正學會閱讀、學會寫作,有實效性。
4.注意探求文章類閱讀的規律,注意由實踐到理論的總結提升,以利學生舉一反三。
5.師生互動、學生語文活動都很充分,有操作性。
6.板書設計科學、新穎,與課堂結合緊密,課堂運用率高。
四、教學效果
一節課完成了教學任務,課堂知能含量大,語文活動量大,思維密度較大而起落有序。學生亦能快樂地接受。
學生活動積極充分,思維活躍有序,收獲感強烈。甚至在下課后,有幾名學生主動問我一些相關的問題。
聽課老師一致好評,在之后的評課中充分給予了肯定。
五、總結評析
堅持以學生為學的主體,盡最大努力調動學生。相信學生的智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閱讀訓練中來。我認為閱讀教學過程對學生來說就是一個閱讀訓練過程,是師生互動下、教師指導下的閱讀訓練。
堅持以學生為教的主導,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實際與身心知能情意水平。由于在外校講課,師生都不熟悉,所以選取作文為切入點,從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出發,更容易把握學生,做到有的放矢。
堅持以教師為教的主體,不放棄教師的職責,不做學生學習的旁觀者,而是融入到學生的語文活動中去。在方法的傳授點撥,過程的節奏調控,知能的總結提升,情意的熏染滲透等等方面,盡可能地展現教師的地位與價值。
堅持以教師為學的主導,以自己的言傳身教指導學生的閱讀活動。不論是知能的升華,方法的指點,還是教學節奏的把握。
深入解析教材,透徹分析課文,從中發現并梳理出規律性的東西,如語言美的方法,文化散文的特點等等。充分而全面地掌握教學資源也是成功的關鍵。
蒜泥莧菜
莧菜是端午節的時令鮮蔬,是五月人家餐桌上一道色香味俱佳的清炒。老人說:“端午節吃莧菜最當時,過了這個時間莧菜就會有老的感覺,澀的味道?!?/p>
原料:莧菜;
配料:鹽、蒜、花生油、雞粉。
做法:1、將莧菜從尖頂往下折成小節,撕去筋,棄掉質老部分,洗凈;2、大蒜去皮洗凈,切成蒜泥;3、鍋燒熱倒冷油下蒜泥炒香,爆炒;4、再放莧菜一起炒,等菜變軟就可加鹽、雞粉調味即可。
紅燒黃鱔
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
原料:黃鱔;
配料:洋蔥、蒜、姜;
調料:糖、鹽、料酒、胡椒粉。
做法:1、將鱔魚宰殺,剖腹去腸,剁去頭,洗凈切成段,放開水鍋中氽一下撈出,瀝干水分;2、洋蔥切段,蒜頭去皮洗凈待用;3、炒鍋注油燒熱,放入蒜頭煸香,再放入姜片、蔥段及鱔魚煸炒幾下,加入料酒、適量清水,稍加燜燒;4、再加入醬油、白糖,用小火燒至湯汁濃厚,用水淀粉勾芡,撒上胡椒粉,淋上香油,裝盤即成。
麻辣小龍蝦
端午前后小龍蝦肉結實豐滿,正是龍蝦味美之時,又適逢小長假,此時邀朋喚友啖龍蝦、喝啤酒、侃大山,相信別有一番滋味。
原料:小龍蝦;
配料:姜、蒜、大蔥、干辣椒、花椒、八角一個、甜面醬或豆瓣醬一袋。
做法:1、小龍蝦先浸泡,然后換水洗至水清為止;姜切片,蒜剝皮,大蔥切段,開小火,放油,加入蔥、姜、蒜;2、放入干辣椒、花椒、八角,翻炒;3、放入鹽,因為小龍蝦有殼,比較難入味,所以放得較多。加入甜面醬或豆瓣醬;4、開大火,倒入小龍蝦和佐料炒勻。注意:如果蝦多的話,就分幾次倒入,先燙死前面的再繼續倒;5、加入酒、少量白醋和適量白糖,再翻炒;6、倒入水,大概半鍋即可;7、蓋上鍋蓋煮30~40分鐘,還是用大火。期間可以試一下味道,如果味道不蛟侔湊嶄鋈訟埠媒行添加;8、時間到以后開蓋看湯汁,如果比較多,就開蓋再煮一會兒,等汁收得差不多了就放雞精炒勻即可啟鍋。
鴨蛋
與五紅類似,江南民間端午節還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及雄黃酒。不管是五紅還是五黃,都包括鴨蛋在內,端午節吃鴨蛋有辟邪祛暑的原因。
原料:鴨蛋;
配料:塑料袋;
調料:高度酒、細鹽。
做法:1、新鮮的鴨蛋洗凈、晾干;2、高度酒一大碗,將鴨蛋放入浸濕;3、均勻地裹上細鹽;4、裝入塑料袋;5、裝滿后扎緊口袋,二十天后就能吃到不太咸又出油的咸鴨蛋。
烤鴨
原料:仔鴨;
配料:蔥、姜;
端午,會令人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賽龍舟。吃咸鴨蛋。包粽子……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除春節外最喜歡的節日。
在端午節前幾天,我迫不及待的地往外婆家趕,爭取當第一個包粽子的人。一想到長長的、寬寬的粽葉,用兩手握住,往里一拐,做成漏斗狀,放入糯米……我就無比興奮。
端午這天,無疑是最興奮的日子。一大早,我便抓起老早就就編好的蛋袋,掛在脖子上,拾一顆淡綠色的咸鴨蛋,空著肚子,在河邊和伙伴們搶個好位置,等待龍舟……
我們的興趣自然不在龍舟上,來是為了隨手摘朵薔薇,將一片片花瓣拋入水中……
沒過多久,肚子便餓了,掏出還存留著一絲溫氣的咸鴨蛋,剝開蛋殼,小心翼翼地用手捧著,用牙齒一點一點地啃——一半是因為舍不得一下子吃完,一半是因為太咸了。咽下咸咸的蛋清,就是粉粉的、微甜的、油光閃閃的蛋黃了。用舌尖一點一點地舔著,享受著小小的金黃色的快樂與幸福,就像一位上了年紀的老爺爺呷著一盅上等好酒似的。
咸鴨蛋吃完了,人也看累了,便回家吃粽子。剝開一層又一層的粽葉,露出一角棕色的糯米,咬一口,淡淡的粽香便在嘴里漾開……
方法/步驟1粽子。端午節的傳統食品,粽子,幾乎是每個地方過端午節必備的食品了,各種口味的粽子紛紛上市,一定有一款適合你。
2打糕。打糕非??煽?,是吉林地區朝鮮族人們過端午節非常喜歡的食品,適合喜歡吃甜食的朋友。
3茶葉蛋,大蒜蛋。很多地區有端午節吃茶葉蛋,大蒜蛋的習慣;端午節氣候炎熱,吃茶葉蛋比較爽口。
4臊子面。臊子面是陜西地區老百姓非常喜歡的食物之一,端午節,吃一碗臊子面,胃很舒適。
5綠豆糕。解暑的佳品,綠豆糕具有通腸胃,排便,緩解高血壓的作用。
6鴨蛋。端午節喝小米粥,吃鴨蛋,解暑的佳品。
我的家鄉是木蘭溪上的一個小鎮,端午節的氣氛特別濃厚。家鄉的端午節是從農歷五月初一開始的。家鄉過的端午節流傳的風俗: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賽龍舟。
糕是為祭祀祖宗用的,是用面粉或用米磨成粉發酵后加糖做成的,松松的、甜甜的,很好吃。
記得每年五月初二,母親都會從棕樹上砍下一朵棕葉,捆在高高的四方桌桌腳上,順著葉子的紋路扯成一條一條的,末端還是連在一起的,用來捆粽子。洗好的粽葉和糯米端過來,還有調羹和筷子,一切準備就緒,就搬來小板凳開始包粽子。而我就在旁邊蹦來蹦去的,不停地問什麼時候才能有粽子吃??粗黄杖~在母親靈巧的手里神奇地變成一個個精致的粽子。沒多大會的功夫,桌腳上就掛起來一串串精巧的粽子,解下來提在手里沉甸甸的。就那樣提著棕葉的梗一并放進大大的鍋子里,得煮上好半天才能好,等吃上粽子多半都到了下午了。等到一揭開鍋,一股濃郁的棕香肉香立即撲鼻而來。
家鄉的端午節有吃螺的習俗,據說是小孩在這一天吃螺會變得聰明。螺這東西當時不昂貴,五分錢就能買一盎,村里幾乎家家都買得起。初三這一天,賣螺的小販會滿村里吆喝。小孩們向大人討了錢、買了螺后聚在一起吃;孩子們吃了螺,留下螺殼,就屋頂上扔,弄得舊瓦片喀啦喀啦作響,其樂無窮。
初四一早,大人就會叫小孩們去田埂拔一捆沾著露水的艾草,回來插在門框上。大人們說這樣驅蚊蟲、能避邪。等插在門框上的艾草漸漸被風干了,就成了藥。夏天村里的小孩容易得脹肚子,肚子鼓鼓的。拔一根干艾葉放在鍋里煮。蒸氣冒出了一股好聞的香氣,在屋里繞來繞去,冷卻后讓脹肚子的小孩喝下,有時腫鼓鼓的肚子就會漸漸癟下來。
初五是過端午節的。家鄉民俗認為,五月為惡日,懸掛艾葉如旗、昌蒲似劍,可驅邪除穢。每當五月五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在清晨去采帶露水蘭草、金銀花、鐵芒箕、番石榴葉、榕葉的“五味草”,當然還要在午時上井里打一桶甘甜的清泉。這水,都是泉眼里流出來的,沒有任何污染。在端午節這天,水最涼,喝起來也最可口,喝了這天的水,可以保佑一年健康。用“五味草”和“午時水”煮鴨蛋,剩下的水給小孩洗澡,換上新衣服看下午的劃龍舟。據說是水鄉蚊蟲多,用“午時水”洗澡可防叮咬。
五味草
家鄉在壺公山下。山上的草木青翠,瓜果飄香;山下綠水環繞,田野肥沃。在一片郁郁蔥蔥的枇杷樹邊,有著整齊的紅磚綠瓦。一派安靜和諧的鄉野村落,這就是我的家鄉,也是明代狀元柯潛的故鄉。每年端午節來臨,我們便會挎上籃子和姐姐一起上山去采艾草,并配上石榴葉、梔子花等合為“五味草”。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門上都會插上艾草,據說艾草會鎮邪辟災。當然在我們看來,只要聞一離那清新又奇異的艾草的清香,對我們來說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每年我們都爭著到山上來,采下大片的艾草,也采下大片的快樂。
當然媽媽會用“五味草”給我們煮上好多的鴨蛋,據說小孩吃了還不咳嗽呢?而對我們小孩來說我們總是拿著心靈手巧的姐姐用五彩的毛線編的袋子,裝滿鴨蛋到處炫耀。吃過午飯,媽媽又會用“五味草”煮鴨蛋的水給我們洗澡,真是又香又舒服,整個夏天都不長痱子呢……
粽子和賽龍舟
在我們的記憶中,端午給人的印象除了玩就是吃。在端午節期間,我們除了可以吃上香噴噴的鴨蛋,還有讓人記憶深刻的粽子呢?
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節目之一。媽媽和阿姨總會買了好多的粽葉,用水少泡著,洗干凈碼好。粽子的餡一般是糯米,配上綠豆、紅棗等,煮熟。然后在媽媽和阿姨的一陣靈巧的忙碌之后,我們小孩便饞貓般圍著蒸籠轉,等待粽子出籠的時刻的到來……
長大了念書才知道,包粽子的習俗和我國歷史上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呢?據說屈原跳入汨羅江后,群眾為了不讓水里的魚咬著詩人的身體便做了好多的粽子,扔到水里。這樣魚兒有的吃就不會傷害到詩人了。于是,為了保護并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后來有了更為熱鬧的“賽龍舟”。
真正的主角應該是能欣賞更多優秀作品,乃至自己動手創作
的學生!
一、賞析閱讀教學的定義
首先,自主欣賞。對于給定的作品,作為讀者的學生自主品味,這樣的閱讀是不帶任何先見的,到底是不是佳作,有沒有亮點――吸引你眼球的地方;其次,合作分析。將閱讀上升到理性的、更高一層的文化內涵上,當然,這種分析的結果是完全可以顛覆最初的閱讀感受。而在此期間教師的參與角色顯得尤為重要。以至最終達到激發學生的拓展閱讀與創作沖動。這樣的教學,我稱之為“賞析閱讀教學”。
二、賞析閱讀教學的過程
自主欣賞的環節側重對文本的最初體驗,通過視線掃描和聽覺沖擊,學生從作者的語言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汲取了什么信息?你喜不喜歡這樣的文章?
欣賞的方式有很多,但一定要給足學生時間:默讀文章,聽范讀,自由大聲地朗讀,各有千秋。我更傾向于自由大聲地朗讀,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在南京師大附中講授“閱讀魯迅”時曾說:“文學的教育,有時聲音極其重要,這聲音是對生命的一種觸動。文學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讀,讓學生感動,用心朗讀是感受文學的一個重要方式?!?/p>
以汪曾祺《端午的鴨蛋》為例,對文章內容的解讀并不難,學生能汲取到的信息點有:家鄉的習俗――獨特,家鄉的鴨蛋――有名,端午的鴨蛋――情趣。文章的趣味盎然,從容散淡完全取決于作者對語言的講究,那么本文欣賞的重點當然放在品味汪曾祺散文的語言魅力上。哪些語句是你欣賞的,為什么會喜歡?這種方式需要建立在對學生閱讀感受的尊重上,才更容易激起學生的參與性。而對汪氏語言特色的歸納也水到渠成,一節課下來,學生都在興致勃勃地選讀自己喜歡的文句。
合作分析環節是對作者為什么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的探究,包括寫作目的、寫作背后的文化價值取向。只有深入地理性分析了這些,才算真正讀懂了文章,也才能真正“把每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
“讀,便是體驗作者的生活,體驗作者從現實社會中抽象出的生活,也是在聯系并感受著我們自己的生活?!倍@也恰恰成為我們分析作品的切入口。
同樣以《端午的鴨蛋》為例,文章如此津津樂道“咸鴨蛋”有意義嗎?參考答案說是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總是驚濤駭浪,也未必處處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才算真實地體驗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在小小咸鴨蛋里嘗出生活的滋味,這就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而當我聯系到今年的端午節會讓每個中國人感到尷尬,韓國“江陵端午祭”于2005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無形遺產”。發源于中國的傳統節日倘若被聯合國認定成別國的文化遺產,不得不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悲哀。那么,一個小小的咸鴨蛋牽動的僅僅是作者的思鄉情懷嗎?它背后所蘊含的傳統文化還能再被下一代忽視、淡忘嗎?有了這樣理性的分析,學生學到的會更多!也許這在當時是作者沒法預料的,但又何妨呢?文學與現實的結合,不正體現了分析閱讀的價值嗎?
三、賞析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賞析閱讀教學對于激發學生閱讀體驗,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當然,作為初次實驗難免遇到不小的阻力,畢竟教學過程是個互動的環節,現將問題提出來期待更進一步的研究!
1.既是完全擺脫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就特別強調學生的配合。如何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仍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
2.大部分同學的賞與析能不謀而合,學生的思維相差也不會太大,但問題在于不知用什么樣恰當的語言來表達,每次學生都會無奈地說:“我知道意思,但不會說。”能賞析出作品的味道,說不出來,或許能成為另一個研究課題。
3.合作分析環節,怎樣防止走走過場,讓學生真正在交流中獲
得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也是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明天就是端午節了,這個節日今年正式被作為法定休假日提到議程上來并以全票通過。感覺很久沒有過端午節了,只是匆匆忙忙地虛度著是光陰,這個節日對我們來說似乎已經很陌生了。早上我獨自在宿舍,和煦的陽光撩開了童年的畫面,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回憶……
小時候,我和妹妹最喜歡端午節了,因為可以穿新衣服,穿上讓每個女孩都心弛神往的裙子,可以吃到噴香的粽子,有肉粽、米粽、紅豆的、蠶豆的……哎,口水都流出來了!媽媽的特制的紅鴨蛋加上手工編織的小網袋,可以聽到伙伴的笑聲,還有那又大又紅得發黑的誘人的楊梅,那人見人愛的楊梅只有在這期間才真正掃去了它的酸味,余下的全是甜,直甜到心窩窩,讓每個見了的人不可抗拒地想多吃幾顆。
稍大一點的時候,我開始感受到端午節那特有的暖暖的午后是如此的悠閑。中午的一餐團圓飯后,大家開始了各自的打算:爺爺奶奶們用打牌來打發這閑暇的午后時光;媽媽和她的那幫婆姨們邊織著毛衣邊聊著各自的家長里短;弟弟妹妹們則穿梭在大大小小的巷子,不時傳來他們的嬉笑聲,給這個安靜的似乎要凝固的午后以一線生機,讓人不致沉悶;而此時正是期末考試緊張復習的時候,今天我也拋開了考試,捧著圖書管借來的《智慧的燈》讀著,盡情享受這難得的悠然。
原來,這個節日,除了噴香的粽子,媽媽的紅鴨蛋,伙伴們嬉鬧……更是一個讓我們在忙碌一段日子后的停頓,是一個可以悠閑自得的節日,一個可以盡情享受自由時光的午后。我們驚奇于古人的智慧,這個用于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日子,叫我們記住他那詩一樣美麗人生的同時,難道不是暗示我們熱愛生活,別用自己的聰明掩飾了本應屬于靈魂的那片寧靜嗎?
南京“五紅”指的是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雄黃酒。在南京,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要吃“五紅”,據說端午節吃了這五紅,整個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端午節吃五紅,除了傳說因素外,主要是這五種食品都是初夏季節的時令佳肴,營養豐富,味道鮮美。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