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霍爾效應實驗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物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課堂與實踐
1 物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
學院的物理專業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具有堅實的物理基礎理論知識、基本的實驗方法以及技能,理工結合的高級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對于實踐體系教學就是為了培養學生要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在實驗的條件下,能夠動手操作出實驗的結果并對其進行歸納分析,并以此來撰寫論文,做到有可以和同學彼此進行交流的能力;除此之外,還要能夠運用現代物理在工程技術方面的實驗。因此在課程教育實驗方面要加大和加強,尤其是綜合性和設計性的實驗,有條件的話最好能夠讓同學們進行小型的科研試驗。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進行創新并與工程技術專業聯系起來,使其能夠在將來從事相關的專業工作中可以更好的發揮。
為了深化教育改革,充分體現“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模式,增大學生的就業幾率,按照院里物理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再加上實踐教學老師們共同的努力教學,以及大量的調研、搜集所得到的相關的資源,對完善教學實踐管理體系,提供綜合性、設計性強的實驗以及建立網絡教育平臺提出了更深的討論。在以培養計劃為指導,挖掘各種實驗課,課程設計的邏輯關系,科學、安全、合理的設計各個實驗課題的項目的方面已經基本建設出了比較完善的體系,這將對培養學生們的綜合素質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2 物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成
通過各種實驗課和課程設計的邏輯關系以及科學合理的設計的一些實驗,試驗項目等已經構建出了比較完善又能體現教學目標的物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包括了10們實驗課,4門課程設計,具體設計如下:
2.1 力學實驗
實驗1,霍爾位置傳感器測楊氏模量;實驗2,扭擺法測物體的轉動慣量;實驗3,示波器的使用;實驗4,粒狀物體極不規則物體密度的測量;實驗5,顯示駐波法測空氣中聲速。
2.2 光學實驗
實驗1,分光計的調節和使用;實驗2,邁克爾遜干涉實驗;實驗3,光強綜合測試;實驗4,牛頓環測球面的曲率半徑;實驗5,組裝望遠鏡和顯微鏡。
2.3 電磁學實驗
實驗1,磁場的測量與描繪;實驗2,電表的改裝;實驗3,霍爾原件測磁場;實驗4,物理電學設計性實驗;實驗5,電位差計測熱電偶的電動勢。
2.4 近代物理實驗
實驗1,密里根油滴實驗;實驗2,塞曼效應;實驗3,夫蘭克――赫茲實驗;實驗4,電子射線的電偏轉與磁偏轉;實驗5,電子射線的電聚焦與磁聚焦;實驗6,光電效應測普朗克常數;實驗7,氣體放電等離子體的研究;實驗8,全息照相;實驗9,硅光電池特性測試實驗;實驗10,光敏電阻特性測試實驗;實驗11,光速的測量;實驗12,金屬電子逸出功測定;實驗13,復合電鍍實驗(一)――赫爾曹實驗;實驗14,復合電鍍實驗(二)――金屬-固體微粒復合膜電鑄工藝研究。
2.5 電路實驗
實驗1,驗證基爾霍夫定律;實驗2,RLC穩態電路特性的研究;實驗3,RLC二階電路暫態過程的研究;實驗4,RC、RL一階電路暫態過程研究;實驗5,RLC串聯諧振電路的研究。
2.6 模擬電路實驗
實驗1,電壓放大器的調試與測量;實驗2,拆動放大器;實驗3,低頻OTL功率放大器;實驗4,射極跟隨器;實驗5,RC正弦波振蕩器。
2.7 數字電路實驗
實驗1,組合邏輯電路的設計(一);實驗2,組合邏輯電路的設計(二);實驗3,集成555定時器及其應用;實驗4,計數器及其應用;實驗5,數/模(D/A)及模/數(A/D)轉換。
2.8 通信原理實驗
實驗1,FSK調制實驗;實驗2,抽樣定理與PAM通信系統實驗;實驗3,二相PSK(DPSK)調制實驗;實驗4,二相PSK(DPSK)解調實驗;實驗5,FSK解調實驗;實驗6,脈沖編碼調制PCM與時分復用。
2.9 傳感器原理與應用試驗
實驗1,金屬箔式應變片――單臂電橋性能實驗;實驗2,集成溫度傳感器的特性;實驗3,差動變壓器實驗;實驗4,電容式傳感器的位移特性實驗;實驗5,直流激勵時霍爾傳感器位移特性實驗;實驗6,金屬箔式應變片――半橋、全橋性能和電子秤實驗;實驗7,光電二極管和光敏電阻的特性研究。
2.10 光電子技術實驗
實驗1,光源特性測試;實驗2,電光調制實驗;實驗3,聲光調制實驗;實驗4,廣電倍增管綜合實驗;實驗5,光電二極管光電特性測量;實驗6,光敏電阻特性實驗;實驗7,硅光電池特性測試;;實驗8,面陣CCD實驗;實驗9,光電探測器直流參數測試;實驗10,APD光電二極管特性測試實驗實驗11,光電耦合開關實驗。
2.11 電路課程設計
萬能表的組裝與調試。
2.12 光電轉換課程設計
實驗1,雙光纖通信傳輸認識;實驗2,固定速度時分復用/解復用;實驗3,變速率時分復用;實驗4,數字信號電――光、光――電傳輸;實驗5,模擬信號電――光、光――電傳輸;實驗6,變速率時分復用/解復用。
2.13 數字電路課程設計
數字時鐘的制作。
3 教學改革建設實踐
通過教學實驗安排可以看出力學,光學,電磁學,這三門實驗課是基礎,其他的實驗課基本上就是圍繞這三們展開的,所以要注重打好學生們的基礎,就要對其進行改革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做實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希望每位同學都可以做到,課前預習實驗,對實驗做好充分的了解,自己動手操作,通過實驗撰寫實驗報告,能夠充分理解并能作適當的講解,然后對其結果作評論。除此之外,課堂上學生是自由的可以自由發揮及討論。實驗室充分提供給大家,讓那個每個同學都能充分的去做實驗。此次教學體系的建設就是讓同學能夠徹底明白每個實驗的原理,能夠從中收獲到知識,更好地為未來所要從事的專業工作打好基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真正的學到知識。當然我也會在為學生提供這樣一個展現自我的。
4 總結
在此次教學體系的設計中,就是為了通過新的教學體系能夠更好的讓學生學好物理實驗,更好的開發頭腦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發言的勇氣,自己也能更好的教學。
【參考文獻】
[1]方莉俐,張明,梁富增,葛向紅.加強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擇業能力:應用物理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綜合研究與實踐研究[C]//大學物理課程報告論壇文集.2008,7:209.
[2]王秀杰.應用物理專業普通物理實驗改革嘗試[J].中國科技教育,2009,1.
關鍵詞:基礎實驗;教學現狀;教學新途徑
大學物理基礎實驗是以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為目標的一門課程,是大學生行為能力訓練及團隊精神培養的載體。大學物理基礎實驗課堂教學融合了實驗室的功能性、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實驗人員的自主性、主動性及創新性。
大學物理基礎實驗教學依據教育部高等學校非物理專業物理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制定的《非物理類理工學科大學物理基礎實驗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開展。教師要按照此要求規定的教學內容、能力培養、分層次教學、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實驗學時等各方面開展實驗課堂教學。教師要在講授實驗課時發揮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教學效果最大化。
實驗課與理論課的關系是既要密切配合又要相互獨立,這充分體現了科學研究中的辯證系統觀。教師如果像講授理論課那樣進行灌輸式、填鴨式教學,那么,學生在上實驗課時重復接受所學理論知識的時候就會表現出厭煩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只有采取多種新方法、新思路,寓教于樂,讓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全身心投入,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實驗任務并體現教學藝術。
一、現階段大學物理基礎實驗課堂教學模式較為單一且存在諸多問題
1.教學中的不平衡,表現為教師講課水平參差不齊,學生動手實作水平高低不一。
2.教學中的隨機性,表現為實驗課的教學方式多種多樣,哪種方法最適合哪個班的學生不是很好掌握。
3.教學中的不規范,表現為新教師崗前一般采取傳幫帶式培訓(即以老帶新)。某些問題存在解釋不清或講授困難,干脆略去而不講。
二、大學物理基礎實驗課堂教學的發展途徑
教師不但要改變實驗課堂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的傳統觀念,更要著力于突出實驗教學的自身優勢;既要注重對學生探索精神、科學思維、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又要讓學生在快樂學習中產生濃厚興趣。這一點是教學大綱的要求,也是從總體上把握課堂教學模式發展方向的關鍵所在。利用現有的課堂教學模式加以創新,走出一條實驗課發展的新路。
(一)第一步:讓學生充分體會實驗過程帶來的樂趣
充分相信學生、關愛學生,及時鼓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學生在做實驗時的良好體驗,會激發其主動學習探索的興趣,而且學生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和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頭腦靈活,各種奇思妙想,往往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二)第二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行動力
1.教師上課教學與試行實驗導師制度相結合
大學物理基礎實驗課可以借鑒理論課小隊教學的經驗,由上課老師和實驗技術人員組成教學小隊,老師進行主講及完成相關的教學任務,而精通業務且實踐經驗豐富的實驗技術人員則配合學生對實驗課其余內容進行跟蹤輔導,切實達到實驗課堂教學預期效果。
2.演示教學與實作教學相結合
演示教學具有生動直觀的特點,采取這種教學形式,不但解決了實驗課無法專門安排時間進行答疑的難題,而且演示過程中通過教師講解,學生開闊了視野,增強了動手實作的信心。
3.利用各種軟件進行實驗仿真驗證與現場實作相結合
學生先通過現場實作采集實驗數據,實驗數據處理計算過程則可利用計算機編程來處理,也可利用學生自學的計算機圖形學知識進行作圖分析,例如霍爾效應法測量磁場的數據處理及誤差分析就可以將所得原始數據輸入計算機處理后畫出圖形得到誤差分布,此方法既鍛煉了學生的數學能力,又可以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認識,對于后續的電路仿真及單片機實驗仿真學習也大有裨益。利用虛擬儀器技術也可以實現對實驗的模擬仿真,學生可利用各種軟件(如multisim,Labview等)構成電壓表,示波器,使用起來非常靈活方便,可很好地配合課堂實作教學,這是未來大學物理基礎實驗課堂教學發展一個很好的思路。
4.中英文教學相結合
中英文教學并不是指理論課教學中的雙語教學,而是教師提前將歐美國家的物理基礎實驗課程在互聯網上下載下來,在一些實驗前的背景及歷史介紹中播放一段,通過繪聲繪色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有很強的代入感,一種類似于角色扮演的感覺,這種感覺會增強學生獨立完成實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也對世界科技史中的物理實驗部分有一定了解。
5.實驗報告學生自評與教師批改相結合
這種結合方式改變了教師說了算的評分方式,學生在完成報告后互相評價、相互討論,發表不同意見并撰寫評語,這個方法不僅僅是判斷成績是否及格,還改變了單一的評價方式。通過這一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考查方式,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科研熱情。
6.學生自學與開展知識競賽相結合
通過調查發現,學生預習實驗課的熱情不高,具體表現為很多人一般不預習,預習也只是抄實驗教材上的實驗原理和步驟,沒有深入理解和掌握,這反映出學生對于實驗課沒有自學的興趣,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針對這一情況,每學期末可以組織大學物理基礎實驗知識競賽,并設定一定的獎勵,這種方式可以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完大綱規定的基礎知識外,抽出課余時間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多學一些知識,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第三步:培養學生的實驗室主人翁意識
大學物理基礎實驗啟發了學生的學術獨立思想,為以后的學習科研工作打下思想基礎。通過撰寫實驗報告提高了邏輯表達能力,為以后撰寫科研論文打下了堅實基礎。物理基礎實驗包括電學、力學、光學等,但它們各有特點,學生在課上做實驗及課后撰寫實驗報告時或多或少產生不同印象,這需要特別注意。
電學、光學、力熱學實驗學生印象表
以上是對上課學生隨機挑取三個班進行調查的結果,從上表可知,其一,反映了學生對這三類實驗的總體印象是不同的。換句話說,學生的個人特點會影響實驗課的教學質量。因此,只有增強學生的信心和培養主人翁意識,才能把簡單的教與學轉化為對實驗課的重新認識,最起碼會讓學生產生“實驗課和理論課一樣有很多知識值得我學習”這種想法,變被動為主動,實現教師與學生“雙贏”的局面;其二,可以發現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長久以來大學物理基礎實驗課一直按照具體學科進行劃分,這種人為地將實驗劃分為力、熱、電等學科的分類方法已經讓學生產生了一種錯誤的認識,那就是物理基礎實驗課只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課,這樣就削弱了實驗課在物理教學中的地位,嚴重阻礙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現代科學發散思維的養成,這顯然與現在的本科人才培養目標不相適應,因此必須改變原來分科設課的方式,采取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和循序漸進的原則分段設課,同時將實驗課程分為必修、限選以及通選幾部分,嘗試讓學生自由組課,使課程體系更完善、更符合教學規律。
(四)第四步:積極學習借鑒兄弟院校的先進經驗做法并合理利用網絡新媒體
可以充分借鑒其他大學物理基礎實驗中心的一些成功做法,如開放實驗室進行實驗重做以及評分制度中去除“失敗”概念,這些好方法都值得學習和推廣;還可充分利用各種新興網絡媒體,如QQ、微信等,建立QQ公眾群、微信公眾號,進行實驗相關知識介紹,吸引學生關注,寓教于樂,提高學習興趣。
總之,應嚴格按照教育部門的相關文件逐條進行改進,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優勢,把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調動好,變“要我做實驗”為“我要做實驗”,進一步實現“我愛做實驗”的目標;通過各類實驗課堂教學發展途徑,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讓學生不再產生畏難情緒,遠離抄襲,培養勇于探索、實事求是的科研作風和獨立人格,為以后的人生規劃做好初步鋪墊,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為以后將其培養為國家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謝莉莎.大學物理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D].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9.
[關鍵詞] 機械工程測試技術;教學改革;實驗教學;虛擬儀器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2)01-0092-03
0 引言
機械工程測試技術是機械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其特點一是多學科交叉,涉及工程數學、物理、機械、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等多學科;二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既涵蓋信號與測試系統分析等理論知識,又包含傳感器和常見機械量測量等工程應用。長期以來本課程的教學存在“內容比較分散,雜亂,且滯后于新技術的發展”、“總學時不斷壓縮,但新內容越來越多”、“實驗教學環節薄弱”和“教學模式單一”等不足。為此,筆者在總結多年教學經驗和借鑒其他院校教學改革經驗[1,2]的基礎上,對課程進行大力改革,取得良好成果。
1 課程內容體系的完善與新知識的補充
為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課程體系概念,理清學習思路,筆者以測試系統的構成框圖為主框架,以信號流程為主線,構建課程的內容體系,見圖1。將課程內容劃分為7部分:(1)概述部分:通過詳解圖1,使學生了解本課程的內容梗概以及與其他課程的聯系;通過大量實例,展現“測試技術的意義和發展”,激起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2)信號分析與處理:重點介紹傅里葉分析、數字信號處理和隨機信號分析,核心內容是“時域與頻域間的相互變換”;(3)測試系統特性分析:包括測試系統的靜態特性、動態特性、動態響應、負載效應、動態特性的試驗測定和實現不失真測量的方法;(4)傳感器:介紹工程測試中常用的傳感器,重點了解各種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點;(5)信號調理:包括橋電路、放大電路、濾波器、調制/解調、A/D轉換器等內容;(6)常見機械工程量(位移、振動、應變、力、扭矩、溫度、流量)的測量:結合工程案例,講解測量傳感器的選擇和具體測試系統的實現;(7)測試系統的最新發展――虛擬儀器。其中(2)和(3)兩部分理論性強,比較抽象、難懂,筆者將這兩部分內容貫穿到以信號流程為主線的整個教學過程中,講授內容分合相濟,變分散為集中,變模糊為清晰,有助于學習、掌握。
測試技術屬信息科學的范疇,是當今最活躍的前沿學科之一。為使學生了解本學科的最新發展,對本課程及時補充新知識。例如,傳感器部分增加電荷耦合器件(CCD)和光纖傳感器的內容;新增了虛擬儀器部分。
2 教學方法改革
針對高校教學改革注重“加強基礎,拓寬口徑,加強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提高綜合素質”的特點,以及教學學時減少、教學要求提高的實際情況,通過改革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1)對傳統的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采用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不僅是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學思想,是教學原則和教學觀。所謂啟發式教學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知識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維、主動實踐,以達到掌握知識和技能,增強能力的目的。
首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前提是要激發起學生對學習本課程的強烈興趣。為此,不僅要在課程開始時講好學習本課程的意義,而且在講解每一部分內容之前都讓學生明確學習這部分內容的目標以及在工程實際中的作用。例如,在第一堂課的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中的“測試技術的意義和發展”,列舉了大量學生有感性認識的實例。如微波爐、空調、冰箱等家用電器如何對溫度、濕度等物理量進行檢測和控制,用到了哪些類型的傳感器;又如電腦中光電鼠標應用了光電位移傳感器、麥克風應用了電容傳聲器等;數碼照相機、手機、攝像頭等應用了CCD傳感器等等。這些實例可大大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認識到本課程的重要性和實用價值,為后續學習作好思想準備。
其次,教師的授課過程是以“問題”為起點,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要注意問題的提出方式,引導學生帶著解決問題的愿望,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隨著授課內容的進展而解決心存的疑問。例如,在講授CCD傳感器時,不是采用平鋪直敘的方法介紹CCD工作原理、性能,而是先提出問題“你是否了解手機的彩信功能是如何實現的?”、“數碼相機如何成像?”等,由此引出CCD傳感器。這樣,在接下來的CCD原理、性能及應用講解中,學生們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和主動性。
2)以多媒體CAI課件為課堂教學手段,應用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素材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集成,使抽象的理論形象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學生在直觀、形象、生動的感性材料刺激下,激發學習興趣,思維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教師的教學也會因多媒體的使用而變得更加生動活潑,教學空間得到拓寬,教學過程得到優化,教學效率高、效果好。例如,時域與頻域間的相互變換是信號分析的核心內容。學生們已習慣時域內的信號描述,而對頻域內的信號描述與分析則感到抽象、難懂。為此,筆者借鑒物理學中棱鏡分光的例子,將傅里葉變換看作“數學的棱鏡”。在課件中,通過棱鏡分光的彩色圖像直觀地示意出棱鏡將光分成不同顏色成分,每種成分的顏色由波長(或頻率)決定;通過繪制“時間-頻率-幅值”的三維圖形,直觀地展示傅里葉變換作為“數學的棱鏡”,將信號基于頻率分成不同成分的過程。這樣的對比講解加深了學生對信號時域與頻域分析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再如,以往傳感器部分的教學因缺乏實物對象,感到枯燥無味。如今多媒體教學,通過精彩的實物照片和生動的動畫演示,使學生對光柵傳感器、磁柵傳感器、感應同步器、霍爾傳感器、電渦流傳感器等較復雜傳感器的工作原理與工程應用,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3)采用以工程案例和實驗為主線的教學模式,用具有工程背景的案例開闊學生的學術眼界、激發學習興趣、培養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意識[3,4]。例如,以筆者完成的科研課題“微小尺寸激光衍射測量系統”為工程案例,講解線陣CCD的工作原理及其應用系統的設計過程。以測定深埋地下的輸液管道裂損位置的工程案例講解相關函數及其應用,使得比較抽象、難懂的相關函數概念易于理解和掌握。再如,通過對電子汽車衡(地磅)工作原理和設計過程的具體分析,不僅使學生加深對電阻應變式傳感器、橋電路、A/D轉換器和微處理器等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掌握測試系統設計的基本過程,培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3 實驗教學的改革
實驗在本課程教學中占重要地位。例如,信號分析與測試系統分析內容理論性強、抽象難懂,需由實驗直觀演示驗證;傳感器原理及其工程應用只有通過直觀的實驗和親手操作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但長期以來實驗教學一直是薄弱環節。一是實驗條件的改善滯后于招生規模的擴大;二是傳統的實驗教學中一般只要求學生按實驗指導書的步驟操作,有些學生不認真思考就按部就班完成實驗,根本沒有弄清楚該實驗來龍去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三是實驗類型單一,只是一些驗證性實驗,缺少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更談不上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此,對實驗教學采取了兩項改革措施。
1)將虛擬儀器引入實驗教學,在資金投入不大的條件下,有效改善實驗條件。按傳統的實驗手段,要配齊本課程實驗教學所需的硬件設備,需大量的資金投入,這對于普通院校是不現實的。虛擬儀器是以計算機為核心,配上相應的硬件模塊(數據采集卡、各種傳感器、信號調理電路、A/D轉換器、D/A轉換器等)和專用軟件構成的新型儀器。它具有極強的通用性和靈活性,且成本低,可實現各種測試儀器的通用功能,為本課程的實驗教學提供了有效手段[5]。筆者利用虛擬儀器開發平臺LabVIEW,基于NI ELVIS教學套件、各種傳感器、小型伺服電機和X-Y工作臺等硬件基礎,設計開發虛擬實驗項目,加強實驗教學。實驗項目分演示性實驗、驗證性實驗、設計性實驗三類。(1)演示性實驗:課程組教師開發了教學用演示功能界面,將抽象的理論內容直觀地展現在動態的演示操作中。例如,信號的頻譜分析、信號產生與處理、窗函數比較實驗等。(2)驗證性實驗:學生根據實驗指導書的要求,在教師指導下,按既定的方法和實驗裝置,完成具體的實驗過程。例如,直流電機轉速測控實驗、熱敏電阻測溫實驗、CCD圖像采集實驗等。通過實驗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獲得一定的操作技能訓練。(3)設計性實驗:由教師擬訂題目,學生根據所學內容,確定實驗方案,查閱相關資料,擬定或選擇實驗方法和步驟,選用儀器設備,獨立操作完成實驗,并寫出實驗報告。目前有 “位移檢測”和“電子秤設計”兩個實驗題目,可選傳感器包括電阻應變片、差動變壓器、渦流傳感器、霍爾傳感器、電容傳感器、光纖位移傳感器等。通過實驗使學生獲得實驗全過程的訓練,由被動實驗狀態轉變為主動狀態,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綜合能力。
2)結合課程組教師的科研課題,在課堂教學和實驗課之外,組織成立研究型學習小組,對該課程感興趣的學生均可參加。小組的學生在課題組教師指導和研究生的幫助下,積極參與研究項目中的一些工作。由于科研課題多與工程應用緊密結合,解決生產實際問題,任務本身具有挑戰性,學生在參與科研的過程中,可切身體會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價值,激發起他們內在學習動機,積極探索應用自己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研究型學習小組活動的開展,對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起到了積極作用。
4 結束語
課程改革實踐使人們認識到:第一,高等學校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教學改革必須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改革教學方法和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有限的學時內,向學生傳授更多、更新的知識;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第二,對于工科類的課程改革突出其實踐性是最重要的,加強實驗教學環節是關鍵。虛擬儀器的發展為實驗教學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其在實驗教學中的巨大潛力有待進一步開發。第三,科技在不斷進步,社會在不斷變革和發展,為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高質量人才,必須堅持教學改革。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探索、實踐和創新。
參考文獻
[1]吳世雄,王成勇.“機械工程測試技術”教學改革的探索[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S1):108-109.
[2]焦敬品,何存富.機電類專業《測量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7,(3):13-14.
[3]歐儉平,馬愛純,蔣紹堅.工程案例教學法在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課教學改革中的實踐[J].高教論壇,2006,(5):131-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