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早發白帝城賞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筆者最近就執教了一節高二英語詩歌教學課,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一、英語詩歌課的教學設計介紹
(一)教學內容介紹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英國詩人William Wordsworth的詩作Written in March(三月)。詩歌內容如下:
While Resting on the Bridge at the Foot of Brother’s Water
The cock is crowing,
The stream is flowing,
The small birds twitter,
The lake does glitter,
The green fields sleep in the sun;
The oldest and the youngest,
Are at work with the strongest;
The cattle are grazing,
Their heads never raising;
There are forty feeding like one!
Like an army defeated
The snow has retreated,
And now does fare ill
On the top of the bare hill;
The plowboy is whooping---anon---anon:
There’s joy in the mountains;
There’s life in the fountains;
Small clouds are sailing;
Blue sky prevailing;
The rain is over and gone!
(二)詩歌目標設計
(1)學生能通過閱讀找出詩歌的韻律和主題,加深對英文詩歌的理解。
(2)學生能夠小組合作翻譯詩歌的某一段落。
(三)教學過程和活動設計
本節課采用了讀前---讀中---讀后的閱讀教學步驟,設計了精讀與泛讀相結合、語言形式與意義相結合、文本欣賞與閱讀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活動。現將本節課的課堂活動具體闡述如下:
(1)多角度,遞進式導入本課話題、作者及詩歌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展示關于詩歌的名言,如:painters and poets have reasons to lie.(寫詩作畫,夸張合法。)There are pictures in poems and poems in pictures.(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以此激發學生對詩歌閱讀的興趣。
教師介紹William Wordsworth是一位擅長描寫自然的詩人。他認為自然萬物都有靈性,而且與人類息息相通。從這首詩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他確實是一位大自然的崇拜者。
(2)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詩歌,歸納詩歌大意。
(3)結合語篇處理新詞crowing,twitter,glitter, graze, retreat,does fare ill,whoop,anon,prevailing.
教師呈現含有新詞的詩行,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的詞義。
(4)引導學生細讀詩歌,尋找詩歌韻律,感受詩歌節奏。教師向學生介紹埃德加?愛倫?坡對詩歌的評論:“詩歌史富有音樂感的韻律和有趣的思想的結合”引出詩歌欣賞的思維切入點,即韻律與主題。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找出全詩的韻律是aabbc ddeec ,即每節的一、二行,三、四行,六、七行和八、九行各押一韻;五行和十行押一韻。值得一提的是詩中大量采用了表示輕快地“陰韻”(feminine rhyme),加強了輕松歡快的效果,crowing―flowing,twitter―glitter,youngest―strongest,grazing―raising,defeated―retreated,mountains―fountains,sailing―prevailing.第五行和第十行押的是“半韻”(half rhyme):sun―one,anon―gone 然后讓學生朗讀感受詩歌的節奏。
()5引導學生兩人一組翻譯該首詩歌,進一步理解和欣賞詩歌。如:the cock is crowing,the stream is flowing,the small birds twitter,the lake does glitter,the green fields sleep in the sun; 公雞在鳴唱,溪水在流淌,小鳥歌聲亮,湖水泛金光,綠野沐著陽光如夢鄉。
(6)中國的唐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而我們奉節又被稱為“詩城”,所以我就選了唐朝大詩人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并配上音樂讓學生品味欣賞。
早發白帝城
We set sail at dawn from Baidi Town under a rosy sky
朝辭白帝彩云間,
On a thousand-li trip down to Jiangling and back the same way
千里江陵一日還。
The noisy chatter of apes from the shores followed us all the way
兩岸猿聲啼不住,
Lightly,our boat skipped past ten thousand green mountains high
輕舟已過萬重山。
【關鍵詞】古典詩詞;物理情趣;賞析
古典詩詞是我國燦爛文化中的精髓,古典詩詞中蘊含大量物理情趣知識。我們物理教師在物理教學中要引領學生從物理學的角度賞析這些古典詩詞,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律,讓學生感受從自然生活到物理的過程、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體會物理學科的理性美與古典詩詞體現的感性美的和諧,以求達到物理教學與審美教育的統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的品味意識。
一、古典詩詞中的力學情趣
古典詩詞中的力學情趣主要表現在古典詩詞與物體速度、參考系、浮力、能量轉換、壓強、潮汐等物理知識的融合。
1.古典詩詞與物體速度知識的融合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唐·李白《早發白帝城》】
賞析:“朝辭白帝彩云間”,首句點出開船的時間是早晨,地點是白帝城,“彩云間”是寫白帝城的高;“千里江陵一日還”,次句寫詩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達,當時的船速估計很難達到的,詩人用夸張的手法,寫了長江一瀉千里之勢,同時也抒發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2.古典詩詞與參考系知識的融合
“云破月來花弄影,沙上并禽池上瞑。”
【北宋·張先《天仙子·水調歌聲持酒聽》】
賞析:“云破月來花弄影”,首句前段描寫月亮破云而出,后半段描述花在忽明忽暗的月光下形成的影子搖曳不定。其中“月來”以云為參考系觀察月亮,“花弄影”所選的參考系則又變成了地面。詩人雖然不懂參考系的知識,但是從生活經驗出發,寫出了既感受自然美妙又具有物理相對運動情趣的優美的詩句。
3.古典詩詞與浮力知識的融合
“枕前發盡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
【先秦·無名氏《菩薩蠻·發愿》】
賞析:“水面上秤錘浮”,本詩句是一種不存在的假設,秤錘密度遠遠大于水,秤錘是根本不可能浮在水面上。詩文中女子用這種不可能出現的情況來表明自己的決心,除非海枯石爛,秤錘浮到水面上才會改變心意,形象表達出該女子忠貞不渝的愛情誓言。
4.古典詩詞與能量轉換知識的融合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賞析:天狼是天狼星,星象里是主侵略殺伐的,雕弓是弧矢星,是獵戶座中間那三顆以及周圍其他各星,組成弓箭的星象,中間那三顆星,就是箭矢,連成一線向西北延伸就是天狼星,在星空中就形成了彎弓向西北射天狼的景象。由于彎弓具有彈性勢能,“射天狼”就是將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的具體體現,作者為官被貶、出獵中寫下此詩,以表達自己希望為國效力的愛國之情。
5.古典詩詞與壓強知識的融合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陰》】
賞析:本詩文寫的是晚來風急,瑟瑟西風把簾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陣寒意,聯想到剛才把酒相對的,菊瓣纖長,菊枝瘦細,頓生人比菊瘦之感。“簾卷西風”的原因是流體的壓強與流速有關,簾子在室內,當西風來時,屋外空氣流速大于屋內空氣的流速,導致屋外的氣壓小于屋內的氣壓,在壓力差的作用下將簾子掀起.本文以“人比黃花瘦”作結,取譬多端,含蘊豐富。
6.古典詩詞與潮汐知識的融合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賞析:本詩文描繪的是“江潮浩瀚無涯,氣勢宏偉;明月隨潮共生”的自然壯觀景象。古時人們雖不明確潮汐的成因是月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變化使得月球對海水的引力發生變化,但是已經知道潮汐的現象“隨月盛衰”,隨著月亮運動軌跡的改變潮汐也周期性地出現。這兩句詩在藝術上是千古絕唱,在科學上也說明了海潮與月亮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反應出我國古代詩人觀察自然、熱愛自然的境界和智慧。
二、古典詩詞中的熱學情趣
古典詩詞的熱學情趣主要表現在古典詩詞與物態變化、分子運動論等物理知識的融合。
1.古典詩詞與物態變化知識的融合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唐·張繼《楓橋夜泊》】
賞析:“月落烏啼霜滿天”中的霜并不是從天而降,而是物態變化的結果。
空氣中含有大量水蒸氣,當夜晚氣溫下降至0℃以下時,空氣中的水蒸氣便發生凝華現象,從而形成了固態晶粒附著在樹木、花草、地面、房屋等處,這就是霜。詩人憑直覺寫出月落烏啼之時,霜遍布蒼穹的景象,其目的在于突現作者“愁”的感受。
2.古典詩詞與分子運動論知識的融合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唐·黃巢《不第后賦》】
賞析:本詩的大意是“長安城處處開滿了金燦燦的,香氣直沖云霄,整個長安城彌漫花香”,這里“沖天”和“陣透長安”有一定夸張的意味,但這無疑是分子擴散最形象的寫照,無數的花香分子四處擴散,到處都可聞到香味。
三、古典詩詞中的光學情趣
古典詩詞的光學情趣主要表現在古典詩詞與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折射等物理知識相融合。
1.古典詩詞與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知識的融合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獨酌》】
賞析:本文的大意是“舉起酒杯邀月共酌,我和自己的影子再加上這一輪明月正好三人”。由于光的直線傳播,月光照射下,地面上留下人的影子,作者也把它算作一“人”;作者“邀”來明月,即明月在酒杯中形成的虛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回望月光下自己的影子,獨斟自飲,呈現一派凄涼的境地,形象逼真地寫出作者孤寂的處境。
2.古典詩詞與光的折射知識的融合
“煙青雨小,望里青未了。一縷斷虹垂樹杪,又是亂山殘照。”
【清·納蘭性德《清平樂》】
賞析:本文大意為“煙雨微蒙,剛剛雨過天晴,春色一望無際。夕陽殘照,一段彩虹掛在樹梢。”文中“斷虹”即彩虹,是光的色散現象,太陽光中的單色光由于對水的折射率不同而依次呈現出紅、橙、黃、綠、藍、靛、紫。詞中既是寫景,也將“殘照”“煙輕雨小”這些彩虹出現的時間和彩虹出現所需的條件也作了交待,使人在腦海中聯想出一幅完整的、動態的彩虹騰空的美好畫面。
四、古典詩詞中的聲學情趣
古典詩詞的聲學情趣主要表現在古典詩詞與聲波的傳播、聲波的反射等物理知識的融合。 (下轉第49頁)(上接第45頁)
1.古典詩詞與聲波的傳播知識的融合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張繼《楓橋夜泊》】
賞析:此詩只用兩句話,就寫出了詩人所見、所聞、所感,并繪出了一幅
凄清的秋夜羈旅圖。“夜半鐘聲到客船”更具神韻,蘊含著聲波的傳播知識,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通過介質傳播到船上,不但襯托出夜的寧靜,更在重重地撞擊著詩人那顆孤寂的心靈,讓人感到時空的永恒和寂寞,產生出有關人生和歷史的無邊遐想。這種動靜結合的意境創造,最為典型地傳達了中國詩歌藝術的韻味。
2.古典詩詞與聲波的反射知識的融合
“酒美賓佳真勝賞,紅粉唱,山深分外歌聲響。”
【北宋·歐陽修《漁家傲》】
賞析:本文大意為“在此有美酒嘉賓一同飲酒作樂,還有美人一展歌喉,
關鍵詞 讀 品 領悟 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0087-01
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在我國悠久綿長的歷史文化長河之中,古詩就是其間較為豐厚的光輝燦爛的文化資源,詩詞名人們猶如繁星般閃爍在波光蕩漾的河上。這些歷朝歷代流傳下來的千古絕句,其深刻的文化內涵,愈久彌香的文化底蘊,非但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沉淪,反倒歷久彌新,在新時代新思潮中更加源遠流長、回味無窮。
一、古詩教學的意義與影響
古詩的特點是短小精悍,錘煉的語句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一首好詩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的樂章,一幅優美的圖畫,一段精彩的敘述。古詩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去理解詩中的情,充分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從而欣賞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學習古詩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到我國古代文學的基本常識和歷史,而且也豐富了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提高了學生的文學藝術素養,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不斷塑造其人格魅力。
二、古詩教學的方法與技巧
1.誦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反復吟誦古詩,口齒噙香,直意抒情。讀的形式具體可分為:
(1)帶有情感的朗讀。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融入自身情感進行朗讀,盡量做到正確、流暢,讀出重音、節奏感以及詩詞的韻律美。
(2)教師范讀。老師給學生作示范性的朗讀,或聆聽多媒體教學的朗讀課件。以傳達教師本人的情感,從而影響學生產生共鳴。
(3)學生齊讀。譬如對于那些抒發豪情壯志的邊塞詩,不齊讀就不足以體現出其雄渾豪邁的氣勢。
(4)配樂朗讀。結合詩歌內容,配上合適的樂曲伴奏,在這種音樂背景中賞讀詩歌的形式,別有一番情趣使人陶醉其中。
(5)學生自讀。讓學生在課堂上自行隨意地讀,可高聲朗讀、可低聲吟讀,或是默讀、唱讀、速讀、表演讀……
2.品讀
詩歌教學中,教師不光是需要指導學生讀詩句本身,還應把詩人人物背景、詩題含義、詩的注解、課后習題、以及同主題(或同內容)的詩和賞析文章,都盡可能地讀到,使學生學得全面、深刻些。教學中就抓住“詩眼”和關鍵詞句,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投入感情朗讀,細細品味文本,深切體會詩的意境,進而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真實情感體驗。
3.畫中領悟
直觀性和形象性是圖畫的固有屬性。借助圖畫將古詩變抽象為具象,變虛幻為真實,使學生更加容易的正確理解詩詞的意思,明白詩中到底在描繪怎樣的一番圖景。具體而言,關于古詩教學圖畫的運用分為兩種:
(1)教學觀賞畫。一般來說,小學語文課本內每篇古詩課文中都有一幅插圖,借助插圖可讓學生了解古詩的大意。例如:《靜夜思》的插圖,通過插圖學生就能一目了然;詩人在寂靜漆黑的夜晚望向天空,一輪皎潔的圓月勾起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輾轉反側,難以入眠。這幅插圖對于學生的視覺感官就是一種刺激,增強了形象性的感知,易突破教學重點,使學生情感得到升華。
(2)學生創作畫。這是讓學生開拓創新、開發想象力創造能力的過程,讓學生在對古詩已有的理解基礎之上充分發揮想象,用自己畫筆再現詩中描繪的場景,同時學生自己融入詩意中去。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讓學生自己描繪出古詩的內容和涵義,并從中去享受那份成就感,不僅增強了學習的興趣,還讓學生感受到古詩的無窮魅力。例如:《早發白帝城》一課,“朝辭白帝彩云間”的彩云是什么樣子?“兩岸猿聲啼不住”的“猿聲”在畫中如何體現?“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輕快又該怎樣描繪出來?這畫的過程中不僅檢查了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是否正確,還對學生的表現力、創造力、想象力等多方面進行了考驗與鍛煉。
4.古詩鑒賞能力的培養
一、品味煉字佳句
例1.(山東濱州卷)
早發白帝城
李 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注釋: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案,流放夜郎,取到四川赴貶地。行至白帝城,忽聞赦免書訊,旋即放舟下江陵,并作此詩。
題目:“輕舟已過萬重山”中“輕”字用得極妙,請做簡要賞析。
【解題指津】這類題目常見的提問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處”。解題時通常先要明確手法,再闡明其語表義,有時還要挖掘它的深層義或言外之意,最后點明其思想感情、表達作用、創設意境或藝術效果。本題考查詞語品析能力,要結合整首詩分析,從船行情況和詩人心情兩方面分析解答。
【參考答案】“輕”字既寫出了船的輕快,也寫出了詩人心情的輕松和喜悅。
二、分析詩歌內容
例2.(山東德州卷)
采桑子
晏 殊
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長恨離亭,淚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風急,淡月朧明,好夢頻驚,何處高樓雁一聲?
題目:“好夢頻驚”是全詞的點睛之筆,在下闕中,“好夢頻驚”的原因有哪些?
【解題指津】這類題目常見的提問方式是“某個詞,指的是什么”、“某個詞,包含哪些含義”或“寫出某句詩的大意”等。先要掃清字詞障礙,然后通讀全詩,從整體上去理解。有時還得聯系作者的生平事跡、心路歷程。細細閱讀下闕,我們就會深入到一種凄涼的境界,這里西風吹寒、梧桐葉落、淡月朧明、高樓雁鳴,一樣樣、一處處,無不令人猛然受驚、頓感凄涼。
【參考答案】西風吹寒、梧桐葉落、淡月朧明、高樓雁鳴。
三、描述意境畫面
例3.(陜西卷)
過山農家
顧 況
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
題目: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加以描述。
【解題指津】這類題目常見的提問方式是“用自己的話,描繪某一句(聯)所展現的畫面”。解題時要注意三個要點:一是抓住主要景物,用流暢優美的語言再現詩中的圖景畫面;二是用生動的詞語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生機勃勃等);三是用準確的詞語概括作者的情感(如歡快愉悅、憂愁傷感、恬淡閑適、堅守節操、憂國憂民、壯志難酬等)。為了增添語言的生動性,我們可以運用修辭、聯想與想象,把古詩因為追求簡練而省略的內容補充出來。本詩的前兩句描寫了五種景物:板橋、泉聲、茅檐、日午、雞鳴,針對這五種景物,展開合理想象,用生動的語言描寫出自己的想象之景。
【參考答案】伴著淙淙的泉水,走過板橋;雞鳴聲聲,太陽高高地照在山農家的茅檐上。
四、感知藝術形象
例4.(四川成都卷)
早梅
齊 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
題目:在詩人齊己筆下,“早梅”具有怎樣的特點?請概括作答。
【解題指津】感知古詩詞的藝術形象,必須根據詩詞描寫的具體形象與畫面準確地把握形象的特征,深刻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與典型意義。有時詩句中運用了含蓄、象征、雙關、比擬等手法,就要注意體察詩人的寫作意圖,結合詩人的人生際遇,展開聯想,深入分析。細讀這首詩,可以找到“萬木凍欲折”、“深雪”等關鍵詞,由此可以得出早梅的不畏嚴寒的特點;而“孤”、“一枝”可看出早梅的傲然獨立的性格特點;當然,“幽香”、“素艷”可得出早梅的素雅高潔、清新脫俗。
【參考答案】不畏嚴寒,傲然獨立。或清麗脫俗,素雅高潔。
五、把握情感主旨
例5.(貴州遵義卷)
行路難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題目:本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解題指津】古詩詞思想感情鑒賞,可以細化為幾個方面:歸納內容要點,概括詩人或形象的情感,分析作者的觀點態度,評價詩歌的思想內涵等。要想準確把握詩詞的情感主旨,就要從關鍵詞句、形象意境、作者生活時代與人生經歷等方面綜合分析,特別要注意品析詩詞中顯露感情的詞句和后部分議論、抒情的核心詞句。在解答此題時,必須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抓住詩中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以及“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所蘊含的內涵來回答。
【參考答案】本詩表達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或“表達了他面對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遠大抱負的志向。”
六、分析手法技巧
例6.(貴州安順卷)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
題目:重章疊唱是《詩經》典型的藝術特色,請簡要分析這首詩重章疊唱的表達效果。
【解題指津】這類題目常見的提問方式是“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寫法上有什么特點”、“語言有什么特點”等。分析解答時,首先要準確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技巧,然后結合詩句舉例分析這種手法的具體作用,最后點明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審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本詩中所謂重章疊唱,就是指《詩經》中的一些篇目,其全篇各章在結構和語言上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換幾個字,有時甚至只換一兩個字,這種形式的出現,是由《詩經》合樂歌唱的性質所決定的。疊句運用得好,可以使作品產生強烈的藝術魅力。
【參考答案】全詩三章,采用重章疊唱的形式,一唱三嘆,節奏鮮明,旋律優美,而且還顯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層加深,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實戰演練】
1.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長安秋望
杜牧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注:①外:上。②南山:終南山
⑴ “鏡天無一毫”一句描繪出了秋天怎樣的景象?
⑵簡析本詩所表現的詩人的精神性格。
2.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處士盧岵山居
溫庭筠
西溪問樵客,遙識主人家。
古樹老連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隨雨暗,一徑入云斜。
日暮鳥飛散,滿山蕎麥花。
⑴請賞析頷聯與頸聯在寫景上的差異。
⑵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首詩寫景的含意是什么?請對此加以分析。
3.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欲動苕抽芽,節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緩行三百里,夾溪隨處有桃花。
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狀如小兒拳頭。
⑴第一句中“欲動”二字有何妙處?請簡要分析。
⑵結尾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寒閨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靜,真珠簾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燈底裁縫剪刀冷。
注:唐代府兵制度規定,兵士自備甲仗、糧食和衣裝,存入官庫,行軍時領取備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損,就要由家中寄去補充更換,特別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⑴細讀此詩,談談詩中所刻畫的閨中女子心有何“怨”?
⑵從表達技巧上看,此詩后兩句妙在哪里?請簡要賞析。
5、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晴懷故園海棠
楊萬里
竹邊臺榭水邊亭,不要人隨只獨行。
乍暖柳條無氣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過雨來幽徑,無數新禽有喜聲。
只欠翠紗紅映肉,兩年寒食負先生。
注:①此詩作于宋孝宗淳熙八年,時作者離家宦游,正在廣州任內。②翠紗紅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紅淺暈。
⑴中間四句寫“春晴”向來為人稱道。這四句寫了哪些景致?各具什么特點?
⑵詩題是“春晴懷故園海棠”,詩人是怎樣表達懷想之情的?請從情景關系的角度進行賞析。
6.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 盡
韓
惜春連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見酒痕。
細水浮花歸別澗,斷云含雨入孤村。
人閑易有芳時恨,地迥難招自古魂。
慚愧流鶯相厚意,清晨猶為到西園。
注:這是韓晚年寓居南安之作。韓的一生經歷了巨大的政治變故,晚年寄身異鄉,親朋息跡。
⑴頷聯寫出了景物的什么特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⑵試分析尾聯“流鶯”這一意象的作用。
7.閱讀下面這首宋代樂府詩,回答后面問題。
苦寒行
南宋 劉克莊
十月邊頭風色惡,官軍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來不來?夜長甲冷睡難著。
長安城中多熱官,朱門日高未啟關。
重重幃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中學語文教材所選古代詩歌種類豐富,既有古代詩,又有近體詩,還有詞曲等。古詩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祖國燦爛的歷史文化,還可以陶冶情操,豐富心靈,提高文化素養。在進行古詩教學與賞析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激情朗讀、反復吟詠
語文課堂與其它課堂的不同之處 ,在于它有瑯瑯的讀書聲 。沒有書聲的語文課堂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古詩語言精煉,富有節奏感與音樂美,最適宜朗讀。教師朗讀時要字正腔圓,充滿感情,講究語言的輕重緩急,注意節奏。要感染學生,讓學生充分領略其中的美感。學生自由朗讀時應強調吟詠,要讀出詩味來,還可以分小組讀,男女學生分讀,或舉行詩歌朗誦會,賽詩會等。學生朗讀時教師要適時點撥,說明朗讀技巧,并及時給予鼓勵性評價,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在朗讀古詩之前,必須整體感知,明確詩人的寫作意圖,認真分析作品的思想內容,理解詩的主題和藝術形象,理清思想感想發展的脈絡,從而把握感情基調。對能突出表達主題的部分,朗讀時要用重音處理,語調要高;對敘述部分可用平和的語調;對抒發強烈感情的詩句,應充滿激情,用高昂的語調;而對悲痛詩句,則要用緩慢、低沉的語調,如讀《石壕吏》這首敘事詩時就應該始終把握一種沉郁憂憤的語氣,讀《望岳》這首抒情詩應用熱情奔放的語氣來說,讀《早發白帝城》這首詩應用輕快流暢的語氣來讀。只有飽含感情和適當的語調來讀先打動自己,然后才能打動聽眾。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要用完善的語言技巧準確地反映作品的思想內容,細膩地表現感情。這方面要注意:1發音正確,吐字清晰,朗讀準確無誤,語言流暢。做到不讀錯字,別字,不丟字,添字,不顛倒,重復,這是進行朗讀的前提,也是對朗讀的基本要求。2注意詩句的重音和停頓。重音是朗讀過程中,為了表現意境和中心思想,對文中的某些詞或短語加以強調,重音的確定關鍵在于對所朗讀文章內容的理解。而停頓則是在朗讀過程中,為了把思想感情表達鮮明、突出而調節氣息的一種方式。朗讀中的停頓,往往不受標點符號的限制,而以表情達意為主要依據,比如在抒發強烈感情之后,可作適當的停頓。3朗讀時還應注意語調的高低、強弱和語速的快慢,并借此表達一定的感情,給聽眾以美的享受。
總之,要搞好朗讀,必須做到正確的思想感情與完善的語言技巧相結合,并需要反復練習,不斷揣摩,在實踐中逐步提高。作為教師,要通過范讀經常對學生進行指點,耐心輔導,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感受意境提高欣賞能力
所謂“意境”,指的是文學藝術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要想透徹理解古詩,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必須運用聯想、想象進入詩人所創設的獨特的意境之中。首先可通過品味語言,感受意境。古詩語言凝練、含蓄;再加上古人有“煉字”的傳統,因而要引導學生學會尋找“詩眼”,體會她的妙處,運用聯想和想象可進入詩歌所創設的意境。如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句,“孤”“直”“長”“圓”即為詩眼,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著用一個“直”字卻又突出了它的勁拔與堅毅之美。一個“長”字寫出了詩人對橫貫沙漠的黃河的真實感受。長河落日本來很平常,這里用一個“圓”字,突出了大漠中觀落日的特殊感受,給人以親切溫暖又微帶蒼茫的感覺。這四個字形象地描寫了大沙漠中孤煙垂直、落日渾圓的奇異壯觀的景象,并寓悲涼之情于壯美景色之中,從側面烘托了守邊將士凄涼艱苦的生活環境,借以反映他們不畏艱苦,積極保衛邊疆的愛國主義精神。
其次借助音樂、繪畫揣摩意境。古詩教學是美的傳遞,可以在朗讀或品讀時運用音樂營造濃郁的氛圍。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配以悅耳的古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配以幽咽的二胡;“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配以鏗鏘的琵琶。教《送孟浩然之廣陵》可以播放樂曲《煙花三月》,教《木蘭詩》可播放古典音樂《十面埋伏》,教《渭城曲》可播放《陽關三疊》等。這些音樂對人心境有巨大的感召力,很容易讓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當然也可以運用詩話結合的方法來拓展思維、發揮想象力,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古詩的意境。如‘‘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刻畫細膩,描寫生動,可以這樣描述:魚兒在毛毛細雨中搖曳而行,吐出串串水泡兒,輕盈地浮到水面上來;燕子在微風的吹拂下,歡快地掠過霧氣蒙蒙的天空。這樣的練習,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領略古詩的意境美,還可以放飛學生的想象,也可讓他們給作品配畫,這樣不僅使學生體會到創作的樂趣,而且使教學充滿詩情畫意。
第三借助多媒體感受古詩的意境。在古詩教學中運用錄像,投影等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能再現詩歌的情景,使古詩內容形象化,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透徹的理解古詩。例如在教古詩《錢塘湖春行》時,通過錄像再現,學生從屏幕上看到詩人身穿飄逸的長袍,騎一匹白色的駿馬,漫步于藍天白云,波平如鏡碧綠澄澈的湖水邊,漫步在青翠的綠草上,五顏六色的百花間……學生全神貫注地看著屏幕,盡情的品味春的勃勃生機。通過這些活生生的畫面學生更生動形象的理解春的美景,體會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三、知人論世,透徹理解
許多人都倡導“方法”,前面講了許多別的內容,到這里才說到方法,我認為,“方法”還是淺了,是小事兒,前面說的是大事兒,具有大境界。但是方法是門徑,不能離開。
我們現在給高中生用的高考復習資料中,對各方面的問題可以說精微之至,關于古詩詞欣賞也如此,大致歸納起來,基本還是詩詞賞析、常用表現方法、修辭方法等,而且專門針對考試題型進行設計,老師反映一招一式都教了,可學生到了考場還是把握不好。
這里面有兩個問題得解決,一是真正的悟性,一是對平時所學的一般規律的把握。悟性是需要豐厚的積累的,其實古語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中包含的深意可能主要就是通過一定量的感知而獲得一定水平的悟性。一般規律需要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研習,把各種方法進行歸納、推演,能夠進行思維多維互聯交通。這樣,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后,方能夠類推、演繹,達到自由靈活運用。
賦、比、興為《詩經》主要表現方法,“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對于詩歌中渲染氣氛、創造意境起著重要的作用,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較有實際意義的用法。但正因為“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想而產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較實在的意義,也不是那么固定呆板,而是虛靈微妙的。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這里具有象征性,前者表現出青春與活力,后者表現出遲暮與悲傷。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國風?周南?關雎》)水邊的鳥與淑女都美麗優雅。
再回到“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篇》)來思考一下,通過對詩的理解,舉一反三,獲得對許多道理的理解,獲得這樣的思維,那么,用這樣的思維來解讀詩的形象表達的情感、思想,掌握規律,進行類推,就容易把握了。其實,所謂方法,這個應該是個較高層次的方法。
“詩眼”、“煉字”等方法是寫詩、讀詩的重要方法,歷來被學者推崇。王國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王國維《人間詞話》)對此,近年來,高考古詩詞欣賞也常涉及到,比如2007年全國Ⅱ卷就考查“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最精練傳神分別是哪兩個字。
“千里江陵一日還”(李白《早發白帝城》),許多人把注意力放到“一日”,言舟快,這沒什么錯。但更應注重“還”,因為這是遭貶遇赦,這樣的“快”才更彌足珍貴,更能表現內心世界,后面兩句也才更有味道。
再看“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李白《望天門山》)。“出”把很慢的過程縮短時間,成了快鏡頭,一般來講,人們總感覺旅途漫長,希望快些,但是這兩句卻把漫長寫得快捷,一反常態,只是反映了詩人內心的一種微妙狀態:“日邊來”!遠離繁華,那種失望和不愿盡在其中,所以不希望走快,雖然船并不快,但在詩人眼里還是太快了。
許多尋常的字眼在詩里往往并不尋常。比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里的“白”字就值得咀嚼品味。十幾年前給小學四年級做了一個古典詩詞講座,問道:“‘白日’是什么日?”學生回答:“落日。”再問:“你們見到落日是什么樣的?”“是紅的。”“那么什么時辰的日是白的?”“懸高的時候是白的。”這個“白”在這里別有玄機。再問作者是不是寫錯了,當然不是,那為什么這樣寫?是站在高山上看高山上的落日。這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才有了更高的立足點,詩的意境也更加凸顯;已經站到山頂了,“更上一層樓”才是極頂上的極頂,如果不顧這個前提,再上三層樓又有多高呢?雖然“更高”的含意是在其中,但是那種高山之巔的凸起的雄壯感蕩然無存。
還有 “長河落日圓”這一詩句,《紅樓夢》中養在深閨里的小姐只能這樣回答:“落日自然是圓的。”但是,那些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問他們落日什么形狀,他們都說不是圓的,是扁的。什么時候的日是圓的?比較高的日是圓的。詩人感覺沒錯,是人們的理解出了點偏差。詩的標題告訴我們是到了“塞上”,詩的結尾告訴我們是“蕭關”,這里是站在蕭關的高山上遠望的景象,雄渾又蒼涼,壯麗又前景黯淡,“孤煙”與“落日”都是悠悠天地之間的孤單個影,而“落日”之后又是黑夜,日有落處,人落何處?詩人在當時的處境下,失意、惆悵,前途渺茫的感慨盡在其中。
關于詩詞的常識、方法、修辭等,教材、復習資料和平常的課外讀物解釋具體而詳盡,注意掌握規律,互相聯系,可以觸類旁通,更重要的是對于詩的深層次讀解。
六、走進畫卷,走進大自然
大自然是人類智慧的源泉,是人類美感的源泉。劉勰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王安石說:“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而有得。”(王安石《游褒禪山記》)詩人都善于從自然中獲得啟迪,激發靈感,陶淵明的“登東皋而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王勃的“登高作賦,是所望于群公”(王勃《滕王閣序》)。走進畫卷,走進大自然,是走進詩詞的又一門徑。畫面不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激發人們的審美渴望,進而間接引導人們進入詩詞境界,還可以直接提供詩詞的形象與感受,引導人們進入詩詞境界。
古典詩詞中,以大自然物象為抒情對象或通過自然景物抒情的詩歌可以說占了詩歌世界的半壁江山。我們常用“詩情畫意”評價藝術作品,《東坡題跋?書摩詰〈藍關煙雨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求學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是注重實地考察、找切實感受。
學生的情趣、審美等基本處在原始狀態,而近些年,又分外強調考試成績,過度進行狹隘的訓練,現實情況更是壓縮了人們的心靈空間,人們在實際生活中,雖然也會看到周圍的美景,但情趣、意識、境界等缺乏拓展與提升。
三十多年前,我剛參加工作,那時的額濟納旗真是荒涼,只有林業工作站種些花草,秋天帶領學生去觀花,他們那種興奮勁兒,現在都記憶猶新。去野外看胡楊、紅柳、朝霞、落日,吟誦些古代吟誦景物的詩詞,特別是有關大漠、邊塞的詩詞,學生獲得非常深刻的審美體驗――原來,世界還有這樣的感覺。
近年來,額濟納旗胡楊生態美景吸引了世界各地游人、學者、藝術家,歷屆(已舉辦十三屆)胡楊生態旅游節都要舉辦攝影展或書畫展。我們也組織學生欣賞畫冊,參觀藝術展,然后寫作文,有情趣,有美感,再欣賞古詩詞,詩情畫意非常容易入境。這樣的美景引發類似的美感,心中有詩情畫意,理解詩歌意象感鮮明,寫作文有情趣、有美感,想象豐富,形象生動。
大致想想,大自然恩賜予我們的,除了直接的生物資源,更有情感智慧資源。觀察大自然,自然知識、美感、想象、情趣、智慧等,各方面不同層次的賜予更是豐富。“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蘇軾《前赤壁賦》)
近十年來,每學期都邀請美術老師、音樂老師利用語文課進行藝術欣賞指導,自己也常和學生一起欣賞音樂、畫作,自己跑出去拍了照片、寫了詩文,回來和學生分享。這樣,學生的情趣激發起來了,能力也得到提升。
藝術想象是藝術構思的核心,沒有藝術想象,就沒有藝術創作。《神思》以構思為核心論題,從想象入手,深入闡述了藝術想象在藝術構思中的核心地位,闡述了藝術想象和藝術構思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意義,闡述了藝術構思、藝術想象與客觀生活的密切關系。
鄭板橋畫竹,一是“胸有成竹”,二是心中有“民間疾苦聲”,實際生活感受不是憑空得來的,而是生活中的體驗。詩歌創作也是這樣,所以,欣賞詩歌必須體察世事,理解生活內涵。
觀察自然,積累豐富的素材和感受,是提升自己的審美力與想象力的基礎。在此基礎之上,心靈得到豐富,不僅可以與詩人產生共鳴而深入理解詩的情趣,而且藝術欣賞水平可以得到提高。
陸機在《文賦》中提出:“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恢萬里而無閡,通億載而為津”;劉勰的《文心雕龍?神思》:“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這是由此及彼、超越了現實生活的藝術想象,這種藝術想象,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是造境。而這個“造”,是現實景象在胸中非常豐富的積淀的基礎上的突破,這種藝術想象,突破了事物本身的局限,各種美妙的特征匯聚在心頭,成為特征鮮明的藝術形象。這就是藝術想象。寫作是這樣,閱讀欣賞也是這樣,同樣一個過程不同方向的生成與呈現。
茫茫世界,奧妙無窮,走進大自然,獲得形象的感受、審美的體驗,同時,也獲得了情感、智慧的提升。
以上筆者從六個方面概述了我國古典詩詞教學常用的一些方法,在平常的詩詞欣賞和寫作練習中經常會遇到,不斷練習,熟能生巧,對于詩詞境界的領悟和詩心的修養意義深遠。
《出梁莊記》
梁鴻著
花城出版社
定價:39.8元
這是一群生活在“大詞”之下的鮮活生命。農民工已然成為一個符號,在呼天搶地的悲劇和吃飽穿暖的感恩中,被媒體、企業、圍觀的各色人等拿來說事兒。進城,討薪,下跪……這些詞你都聽過,這些事兒天天耳聞,但這群人的苦難,《出梁莊記》里面具體而深沉的哀傷,仍然給我們一記重擊。從《中國在梁莊》到《出梁莊記》,梁鴻為我們展現了當下發生在中國鄉村的“數千年從未有過的大變局”。
《多難而偉大的十九世紀》
托馬斯?曼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