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紅圍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與傳統媒體相比,微博可以定義成一種新的社交媒體。它的優點非常明顯:一是微博限定每條內容不得超過140字,這就迫使者以非常精煉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在信息泛濫、工作繁忙、“標題黨”流行的當下深具吸引力。二是微博話題廣泛,粉絲們有足夠的內容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偏好進行選擇。三是微博具有定向的特點,粉絲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看的博主。四是微博具有互動性,粉絲們的回帖讓博主知道有人在聆聽、呼應或爭論。讓自己的觀點擁有忠實的聽眾,是非常過癮的事情。五是微博的語言是聊天式的、生活化的、碎片化的,隨時隨地可以發,不像寫文章那么辛苦,而且誰都可以發,參與門檻大大降低。
由此可見,微博與傳統媒體形成了很好的互補性,并由此贏得了網民的青睞。同時,微博還具有社交之外的價值,值得我們關注。
微博某種程度上發揮了百姓參政議政平臺的作用,當然這里的“政”不僅包括“政治”,更包括“政策”。這是好事:一方面為公眾表達意見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有利于決策部門提高決策質量;另一方面也為專家學者對公眾觀念進行引導提供了有效的平臺。
但微博的興起也引來一些人的指責。任何事情都是利弊兼具的。雖然微博上確實會出現一些不實或過激的言論,但如果就此否定微博的價值,那無疑是把孩子與洗澡水一起倒掉。相反,我們應把微博作為一面鏡子,來反思傳統媒體的不足。
首先,傳統媒體過于強調輿論引導作用,而缺乏足夠的自由辯論空間。其實,真理越辯越明,我們大可不必擔心公眾被誤導。相反,只有充分的自由辯論,倡導理性的爭論,才能避免偏激傾向。
其次,傳統媒體比較缺乏批評政策的勇氣。而美國金融危機表明,政府不是萬能的,監管可能出問題,政策也可能偏離公眾利益。在市場經濟體系下,利益主體多元化是客觀趨勢。為避免政策被特定利益主體綁架,充分的媒體爭論是不可或缺的。在我國,一些政策出臺前還缺乏相應的聽證制度,可能導致決策失誤或偏離公眾利益。因此,充分的輿論監督有助于促進政府政策的科學化。
1、紅薯洗凈,不用擦水,保留外皮的水分。
2、用一張紙將紅薯包起來,不包紙就烤也可以,但是烤的時候會出點水分,包起來微波爐會干凈點,盡量用干凈的紙,廚房紙巾就可以。
3、放入微波爐的托盤上,用高火加熱3分鐘,再翻個面,繼續高火3分鐘即可(根據紅薯大小調整時間),烤好的紅薯。
微波爐,顧名思義,就是一種用微波加熱食品的現代化烹調灶具。
2、紅棗摳掉核,撕成小塊,放一邊待用。
3、牛奶放微波爐里低火加熱半分鐘。
4、面粉倒入微波爐適用的飯盒里,熱牛奶倒進去,攪勻。
5、雞蛋打進去,加入些許蜂蜜,一點點油,一丁點兒鹽,攪勻。
6、將紅棗塊放進去繼續攪。
7、用保鮮膜封好飯盒,等二十分鐘。
1、將手機上微博軟件更新至最新版本。只有將微博更新最新版本,才會搶到最新功能的紅包;
2、選擇網絡良好的環境。網絡較慢時,會錯過很多搶紅包的機會,在一個網絡良好的環境會增加搶到紅包的機會;
3、關閉手機其他后臺程序。關閉后臺程序,提高手機使用性能,可以提高搶到紅包的速度;
5月30日“超級紅人節”當天,各領域“超級紅人”集體發力。@馮朗朗i在微博不間斷直播超過24小時,觀看人數超過117萬。多位活動中涌現出的新銳視頻紅人,也獲得經紀公司拋出的“橄欖枝”。還有10多位在時尚紅人周中獲得粉絲熱捧的時尚紅人,在這一天給粉絲送出現金紅包并推出爆款免單活動。
超2億人次圍觀紅人直播
截至5月30日,紅人在微博共進行了6.88萬場直播,有2.08億人次在微博圍觀,點贊超過8億次。5月30日當天,10多位紅人主播參加了微博發起的24小時直播活動,@馮朗朗i更是連續直播24小時8分24秒。
在直播紅人榜上,@馮朗朗i也以122萬的收入高居首位。@Lion獅寶寶的收入也超過100萬。此外,微博還發起“十大網絡主播”評選活動,請網友為人氣主播投票。這個活動上線僅3天,就吸引了80多萬網友參加。
明星也在微博化身“紅人主播”。吳克羣、何潤東等大牌明星紛紛現身為24小時直播助陣,杜海濤、賈乃亮還親自上陣在微博開播,與粉絲互動。雖然剛剛進入直播行業,但在明星和紅人的推動下,微博已經成為移動直播的重要玩家。
視頻網紅新銳登場,獲經紀公司“表白”
#視頻紅人周#是本次紅人節上參與紅人最多的主題活動。兩周時間里,24490位紅人參加了44694條視頻,總觀看人數超過6500萬,總播放量達到11.52億次,相關話題的閱讀量達到44.8億次。
來自50多家視頻自媒體機構的740位視頻紅人,成為“視頻紅人周”的絕對主力。他們的2298條視頻,總播放量達到5.44億次,表現出強大實力。叮當時光旗下紅人@軟軟其實不太硬以9條視頻共4558萬次的播放量奪得視頻紅人榜冠軍,其單條視頻更創下1003萬次的播放量,被譽為“男版PAPI醬”。
不少新銳紅人也在這次活動中嶄露頭角,獲得視頻自媒體公司拋出的“橄欖枝”。微博原創視頻博主@微小微以902萬的視頻播放量進入視頻紅人榜前10名,成為本次活動中涌現出的新銳紅人的代表。V電影網旗下專業創作人社區新片場已在微博表白“想簽她”,@吃貨洋V更是獲得水果自媒體聯盟和叮當時光兩家經紀公司拋出的“橄欖枝”。
時尚網紅引領消費潮流24小時單人銷售額最高破千萬
主打“買得起的生活方式”的時尚網紅,也在超級紅人節中收獲頗豐。截止5月30日上午10點,共有1559萬人次訪問時尚紅人周主頁,相關話題閱讀量更超過16億次。紅人店主共售出商品125萬件,累計銷售額達到1.5億。
@張大奕eve在24小時內售出90000多件商品,收入超過1000萬,成為紅人銷售榜和人氣榜的雙料冠軍。@雪梨Cherie則以單品銷量9762件成為時尚紅人周的“爆品王”。迷戀紅人的消費者中,超過9成都是“90后”,女性用戶更達到92%。
關鍵詞:微信紅包;人際傳播;人際關系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6)04-2-0043-03
隨著手機智能軟件和社交媒體不斷發展,微信紅包應時而生。微信紅包的火熱使得其逐漸以社交手段的身份更廣泛地進入人際傳播。如今,很多人已經習慣了用微信紅包來表達情感、維系關系。而2016年猴年春晚微信紅包的引爆再次印證了如今微信用戶對其使用的高頻度及廣泛性。
作為社交媒體新功能的微信紅包對于人際的具體影響引發了筆者的強烈興趣,其他學者對微信紅包的相關研究也為筆者提供了一定理論依據和相關思路,本文以微信紅包功能的特點為著手點,結合調查問卷的相關數據,試圖就微信紅包對于人際傳播和人際關系的影響加以論述和探究。
一、微信紅包及使用特點概述
微信紅包以原有的紅包習俗為依托,實現了微信發紅包、查收發記錄和提現的功能。微信派發紅包的形式共有兩種,第一種是普通等額紅包,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發送;第二種是“拼手氣群紅包”,用戶設定好總金額以及紅包個數之后,可以隨機生成不同金額的紅包。用戶和微信團隊圍繞微信紅包,推出了許多新的游戲和活動。最為人們熟知的是群組間的搶紅包游戲,最新出現的形式是2016春節期間推出的“紅包照片”,用戶可以在固定的時間內發送一張照片,而他人必須通過給紅包來獲得照片的內容。
蔣原倫認為今天的傳媒不再是單純的信息傳播工具,它開始侵入傳統文化,在傳播的同時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改造著傳統文化,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媒介文化。[1]從媒介文化的角度看,微信紅包其實是通過微信這一媒介,在傳統紅包基礎上所營造出的新型紅包文化,與傳統習俗中的紅包有較大區別。我們可以從微信紅包的特點著手分析該功能相對于傳統習俗的發展,這對于探究其在人際方面的影響具有基礎性意義。
首先,紅包的象征意義得到了延展。傳統紅包習俗中,紅包主要寄寓了主體對客體的祝福。而現如今的微信紅包的實際使用中,紅包可以用來吸引對方注意,可以表達道歉、感謝和安慰等情緒,可以通過微信紅包進行現實中的支付或者借貸的金錢流通,甚至出現了紅包游戲這一以娛樂為目的的情況。伴隨而來的,是收發對象范圍擴大。在傳統習俗中主要是長輩對晚輩的祝福,而如今由于表達的內涵更加豐富,自然收發對象也隨之擴展。另一方面,由于社交軟件中的群組特點,即在同一個微信群中,存在彼此不認識的成員,在群組中使用微信紅包時,也會出現收發雙方是陌生人的情況。
其次,在具體的傳受過程中,互動性和對象隨機性尤為顯著。傳統紅包在傳遞時是一個單向的過程。在傳統紅包的傳遞過程中,其側重于對一個特定對象的單方面的傳遞。相比較而言,人們隨時可以使用微信紅包進行互動,傳受的關系隨時可以轉換。而在“拼手氣紅包”、紅包游戲中,傳受對象都是不確定且隨時變化的。
最后,在人們的使用體驗中,人們對于微信紅包的情感體驗遠遠超過對其中金額的在意。人們用獨特的數字來表達特定情感的做法也很流行,如“5.21元”代表“我愛你”。同時,在以“拼手氣紅包”為方式的搶紅包游戲以及微信后來推出的“紅包照片”中,人們關注的往往不是實際搶到的金額的多少,而是“搶紅包”“看照片”等這種娛樂因素。
由此可見,微信紅包改變了原有紅包的收發體系,賦予了其新的內涵,并且創造出了新的紅包傳播形式。這些新的改造與變化,是我們研究微信紅包對于人際傳播和人際關系影響的依據。
二、微信紅包對人際傳播的影響
(一)增加了人際傳播的頻次
微信紅包使得人際傳播的次數增加。根據“騰訊科技”企鵝智酷提供的《2015年中國網民參與“春節紅包”活動調查報告》(見圖1),用戶使用貨幣互聯網紅包的場景不僅僅只局限于春節等節假日期間的節日祝福,同樣會在非節假日中使用其作為自己交流的一個方式,而微信紅包作為互聯網紅包的代表,其滲入日常社交的情況得以呈現;同時,根據對188名大學生進行的微信紅包調查問卷,有大量的用戶在發送紅包后和對方展開了交流行為,包括通過紅包留言、簡要回復和展開聊天。
待對方領取你發送的紅包之后,對方會如何反應?
根據E?卡茨的使用與滿足理論,人們使用傳媒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他們對傳媒的接觸過程即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以往對于節日的問候在微信上多為簡單的文字祝福,當人們逐漸習慣甚至厭煩這種固定的模式時,“微信紅包”滿足了人們用新形式表達節日祝福的需要,因此激發了用戶強烈的使用意愿。在逐漸使用過程中,用戶發現其不僅可以滿足人們對于節日表達的需要,微信紅包本身更是促進交流以及使雙方參與溝通的一個工具。同時,微信團隊自身也在開發新玩法、新功能激發用戶對其使用的可能,如“紅包照片”以紅包為代價獲得對方的圖像內容。微信紅包作為媒介不斷滿足著用戶人際傳播不同層面的需要,用戶不斷從中找到新的人際傳播的訴求,因而對其使用便會更加頻繁,進而增加了用戶自己和他人之間的人際傳播頻次。
騰訊了2016年春晚期間微信紅包的傳播數據,除夕夜收發總量為80.8億個,微信紅包的作用類似一個催化劑,聚攏了人們的目光,把用戶重新拉到人際傳播的軌道上來,在增加人際傳播頻次上起到了不容小覷的作用。
(二)傳播符號多樣化
由赫伯特?布盧默提出的象征互動理論認為,傳播是符號、意義的互動與理解的過程,建構與互動過程中發生的核心力量就是象征(符號)。微信紅包在收發過程中,受眾不是簡單發送紅包,可以在發送紅包時添加話語作為該紅包特定的名稱,也可以在發送后使用微信和對方用語音、文字進行溝通。在以紅包為載體的人際傳播中,充滿了多樣化的傳播符號以及它們各式各樣的組合。
微信紅包的象征內涵豐富,人們可以廣泛地使用微信紅包來表達各種各樣的情感和需求。微信紅包自身代表的意義豐富,人們發送紅包有了各種各樣的動機(表2)。在得到對方的幫助時,我們可以發送一個紅包來表達自己的感激;在安慰對方的不幸時,我們可以用紅包表示自己的同情……在目前的微信交流中,微信紅包作為一種傳播符號,其抽象的所指范圍在不斷擴大。微信紅包作為傳播符號,其指代意義趨于多樣化。
表2 問卷調查(多選)可能造成你給微信好友發紅包的原因?
(三)現實與虛擬之間的互動
微信紅包是現實中人際傳播的補充和延伸。根據表2顯示,許多用戶使用微信紅包進行轉賬。現實中我們經常用微信紅包來處理和對方的借貸關系,也可作為和商家進行交易的支付手段。在現實人際傳播過程中產生的交際需要,可以通過微信紅包來實現,微信紅包成為解決現實問題中一個可供選擇的平臺和工具。
微信紅包在現實中的人際傳播中也時常出現。在春節期間,微信紅包成為一個熱門話題,每個人都樂于和親朋好友面對面分享自己關于收發微信紅包的經歷,這成為大家茶余飯后的重要談資。而這種情況也時常發生:數個親朋好友現實中相聚時,拿出手機,通過“面對面建群”進入到一個共同的群組中開始了“搶紅包”游戲。微信紅包作為線上的社交媒體工具,在某種程度上為線下傳播提供了話題和契機,同時甚至可能出現讓人們從線下交流轉移到線上的互動的局面。
三、微信紅包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斯圖亞特?霍爾指明人際傳播在建立和培養個體身體、心理健康、人際關系和社會和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人際關系依賴于人際傳播得以建立和發展。微信紅包以鮮明的特點出現在人們的微信社交中,對人際傳播造成了一定影響,必然會進一步對人際關系發生作用。
(一)鞏固人際關系
微信紅包作為人際關系連接的紐帶,在熟人社區的基礎上的廣泛傳播,不斷帶動著彼此之間的互動,使線下關系可以在線上通過紅包得以維系和增強,人際交往中,自我呈現是主客體雙方進行互動的一個基礎因素,個體為了獲得他人的好感,根據他人的需要與愛好來投其所好地自我呈現屬于投好呈現,表現形式主要有稱贊、附和和施惠。從一對一微信紅包的使用來看,由于其所傳遞的是實實在在的金錢,并且由于其面額小、傳遞私密的特征能有效避免對方心理性的抗拒,它的施惠功能得以突顯;伴隨著紅包名稱、發送后的話語互動,稱贊形式也有了載體。稱贊和施惠的雙重功能使得微信紅包成為了人際關系的助燃劑,能夠很好地鞏固人際關系。
因微信紅包符號內涵的豐富化,它可以滿足各種各樣的需求。微信紅包作為社交媒體功能首先滿足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到的較為基本的社交需求,而其多元化特征也可以進一步使傳受雙方感受到他人的認可和尊重,從而達到自我實現。在雙方不斷從社交中達到實現的過程中,人際關系得以鞏固和發展。
(二)拓寬人際關系
在以娛樂為目的的拼手氣紅包中,出現了收發雙方彼此不相識的狀況。同一個群組中,存在聯系較弱的對象組,但由于微信紅包游戲的娛樂性質使得用戶積極參與,在此過程中為雙方的互動提供可能性。群組紅包形成了一張“蜘蛛網”,把所有參與游戲的人聯系起來,當本不相識的用戶通過微信紅包維系從而建立聯系時,可以說微信紅包拓寬了人際關系。
(三)惡化人際關系
微信紅包在使用中也會對人際關系產生負面的惡化作用。其主要形式主要是兩種,一是由于忽略深層溝通造成的疏遠,二是泛娛樂化所造成的彼此的拒絕與排斥。
對微信紅包的過度使用,一定程度上使其替代了現實中的人際傳播。微信紅包呈現出擠壓現實中人際交流空間以及傳播形態由高頻淺層娛樂代替深度溝通的趨勢和傾向。以微信“搶紅包”游戲為例,最基本的一種游戲是:群組內第一個用戶發起金額固定,數量為參與人數的拼手氣紅包,其他成員相繼進行收取,而這一輪中搶到金額最少的用戶便會成為下一個紅包的發起者,以此類推不斷進行下去。假設有A、B、C三人進行游戲,他們之間的游戲流程如圖2。
圖2 搶紅包游戲流程圖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過程中,A、B、C三人的互動溝通關系主要在于比較彼此之間搶到金額的多少。在不斷循環的游戲過程之中,多方之間不進行其他方面的談話。前文中提到微信紅包可以鞏固人際關系,但其形式仍舊只是一個進行人際交往時的可選手段,并且在過程中以引發雙方相對更深層次的互動、滿足對方相對較深的需求為目的,但如果將紅包作為人際傳播中的主要手段且忽略了深層互動時,微信紅包便使得傳播向淺層靠攏,長久必然會疏遠人際關系。
而由于微信紅包的泛娛樂化傾向,如今人們樂于向好友通過各種手段索要紅包。當這種行為逐漸增多在交際中經常出現時,會給對方留下“精明”“貪財”等負面印象,最終造成對人格認知的偏差,很可能使得對方不再愿意交流,從而拒絕和排斥關系的延續和深入。
四、結語
微信紅包作為微信平臺推出的新型功能,在用戶具體使用的過程中呈現出了各種各樣的新特點,從而不同于以往的紅包文化。在此基礎上對人際傳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其頻次增加,符號趨向于多元化并對現實交流和虛擬交流之間的牽引關系形成了一定的改變。由此帶來人際關系的鞏固和拓寬,但由于其娛樂化傾向,如果使用過度,也會給人際關系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作為社交形態,微信紅包對于人際的影響仍在隨著用戶對其使用情況的不斷變化而發生著改變,如何合理使用微信紅包,使其更多的發揮在人際方面的積極作用,這值得我們繼續探索。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北大學2016年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項目之“搖火微信紅包之后:社交媒體自我發展對受眾的影響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6083
參考文獻:
[1]蔣原倫.媒介文化十二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薛可,余明陽.人際傳播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賈靜文.微傳播背景下傳統紅包文化的繼承――以微信春節紅包為例[J].新聞窗,2015(3).
[5]郭敏.新媒體背景下的人際傳播變遷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3.
[6]騰訊科技.2015年中國網民參與“春節紅包”活動調查報告[EB/OL].
http:///s?__biz=MzA3MDA3MjQ1MQ==&mid=405138785&idx=2&sn=977e4067f1158be812850d4cf8c739ae&scene=0#wechat_redirect.
但是核桃仁是可以加熱的,例如:做琥珀核桃仁應用的用具即是核桃仁。
材料:核桃仁250克、黃油20克、蜂蜜3勺、白糖3勺、芝麻5勺。
做法:
1、先將土豆切片,越薄越好。
2、然后將土豆放進微波爐專用碗里,加入一半的牛奶,再加入一點點的鹽。
3、攪拌均勻后送入微波爐,用高火叮個2分鐘
4、然后取出,用筷子翻拌均勻,然后繼續送入微波爐,再用高火叮兩分鐘
5、取出土豆碗,倒入剩下的牛奶
6、拌勻后再次送入微波爐 同樣用高火叮兩分鐘,2分鐘叮完后 再取出攪拌均勻,然后再送入微波爐高火叮兩分鐘,這樣的步驟一直重復做個將近9次左右,直到土豆泥用勺子可以輕松壓成泥狀,牛奶完全被吸收即可。(之所以不一次性加熱完成 是因為怕牛奶會溢出)
7、加熱好的土豆泥,澆上番茄醬,拌勻即可開吃。
關鍵詞 銅紅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生產工藝,發色機理
1前言
銅紅藝術釉是我國繼著名的青瓷釉之后發展起來的又一名貴品種。流傳至今已先后出現了鈞瓷釉、祭紅釉、郎紅釉等傳世佳作。它們都是以銅化合物作為著色劑,并在還原條件下生成的各種帶紅調的藝術釉。銅紅釉與金紅釉、銀黃釉一樣,都屬于膠體呈色。它們的呈色特點與膠體的種類、膠體顆粒大小和膠體的濃度有關。對于銅紅釉來說,其膠體的大小為數納米到數十納米。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這種銅紅釉本質上屬于微晶玻璃,即含有數納米到數十納米粒度級微晶的微晶玻璃。
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是我國具有專門知識產權的創新型專利產品,也是科技含量較高的高科技產品。在研制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的各類產品中,銅紅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的研制無疑成為研制工作的亮點,這是由銅紅微晶玻璃的藝術價值和產品所蘊含的高檔性與名貴性所決定的。
從1998年至今,博德公司已經開發出三種銅紅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它們的呈色各有特點。1998年,伴隨著第一代硅灰石型的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的成功研制,就已經研制成功了第一種銅紅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這種銅紅微晶玻璃呈艷麗的紅色,而且還有花朵狀的紋理,被人冠以“芙蓉”的美稱。不過,這種銅紅微晶玻璃發色不夠穩定,對窯爐氣氛敏感,常常帶有不均勻分布的綠色玻璃,有時還存在氣孔缺陷。在從根本上解決氣孔問題的第二代硅鋅礦型的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面世時,也順帶研制成功了第二種銅紅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這種銅紅微晶玻璃發色艷麗、穩定,但它不呈花朵狀。拋光后這種銅紅微晶玻璃基本無氣孔。2006年末,博德公司又研制成功了第三代輝石型的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2007年中期,第三種銅紅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已研制成功,這種銅紅微晶玻璃發色均勻,整體呈銅紅色,且帶有紫色調,配以黑色微晶玻璃,呈現出紅黑輝映相間的特點。
本文將對這三種銅紅微晶玻璃的組成特點、生產工藝及參數、影響其發色的工藝因素作逐一介紹,還對銅紅微晶玻璃的發色機理進行了分析討論。
2 銅紅微晶玻璃的配方組成
迄今為止,筆者已經研制了三種適合于匹配陶瓷板材、并適合輥道窯燒成的銅紅微晶玻璃。對于這三種銅紅微晶玻璃的配方來說,它們必須賦予微晶玻璃以下性能:(1) 這些微晶玻璃要二次顯出穩定的、比較容易看得到且盡可能鮮紅的顏色;(2) 燒成后的銅紅微晶玻璃經過拋光一定深度后,表面要基本無氣孔;(3) 銅紅微晶玻璃的熱膨脹系數要在6~6.5×10-6℃-1范圍;(4)要有一定的硬度,至少要在莫氏硬度5以上。
為了使銅紅微晶玻璃具有上述必要的性能,應該考慮配方組成中含有以下各種成分的搭配:
2.1 著色劑
據文獻[1]記載,銅紅著色劑種類較多,有氧化銅(CuO)、氧化亞銅(Cu2O)、氯化銅(CuCl2)、醋酸銅(Cu(Ac)2)、硫化銅(CuS)等。文獻[1]還記載,氧化亞銅和醋酸銅用于玻璃的著色效果最佳。如果用氧化銅(CuO)作為著色劑,難以獲得鮮艷和穩定的顏色,即使采用較高含量的CuO和較強的還原氣氛也很困難。不過,由于氧化亞銅有劇毒,在空氣中易氧化,且在價格上它比氧化銅的價格高出不止一倍,以上這些因素促使筆者采用氧化銅作為著色劑。試驗表明,采用氧化銅(CuO)作為發色劑可以獲得較為鮮艷的銅紅微晶玻璃,而且也很穩定。試驗還表明,基礎玻璃的組份始熔溫度越低,著色劑氧化銅的添加量就越少;始熔溫度越高,則氧化銅的添加量就越多。在筆者所研究的三種銅紅微晶玻璃中,著色劑氧化銅的添加量在0.8~3.2wt%范圍。另外還有一個趨勢,對于已確定基礎成分的玻璃來說,在一定的成分范圍內,氧化銅添加越多,呈色越鮮艷;而添加量越少,則呈現暗紅色。
2.2 還原劑
銅紅微晶玻璃的發色由一定大小和數量的氧化亞銅或金屬銅膠體的吸收或散射產生的。所以,在采用著色劑氧化銅的情況下,需要采用還原劑才能使Cu2+(即CuO)變為Cu+(即Cu2O)或Cu0(即金屬銅)。特別要使3.5mm厚的復合板微晶玻璃層整體的Cu2+全部變為Cu+或Cu0(表面除外,因表面要拋光除掉),單靠采用還原氣氛不可能實現此目的。
還原劑的種類也很多,筆者曾用鋅粉、碳粉、鎂粉、鋁粉、硅粉、酒石酸、酒石酸鉀鈉等開展過還原劑的試驗。試驗表明,采用鋅粉和酒石酸類的產品效果較好,不僅可以制備出鮮艷的銅紅微晶玻璃,而且鋅粉還原Cu2+生成的氧化鋅還對微晶玻璃的燒結和吸收微氣泡中的氣體有利,酒石酸類的產品則可大部分揮發或全部揮發,因而對微晶玻璃其它性能沒有影響。碳粉、鎂粉、鋁粉、硅粉則不如鋅粉對發色效果及微晶玻璃其它性能均有好的影響。鎂粉發色效果不好;硅粉、鋁粉還原性強,不易控制,且對消除微晶玻璃的氣泡不利;碳粉有時容易形成碳點,于呈色不利。
值得說明的是,由于第三種銅紅微晶玻璃受成分的影響,采用鋅粉作還原劑,呈色為酒紅色,不夠艷麗。后來筆者轉為采用鐵粉作還原劑,呈色就變為均勻的帶紫的紅色,或者帶有黑色的花紋,與帶紫的紅色頗為協調。與此同時,鐵粉還原Cu2+生成的氧化鐵也對微晶玻璃消除氣泡有利。
2.3 穩定劑
銅紅微晶玻璃呈色的穩定劑是SnO2,它對于銅紅微晶玻璃來說,肯定必不可少。Sn是一種特殊的具有“金屬橋”性質的元素,它具有兩種氧化態:SnO和SnO2。在銅紅微晶玻璃的熔制過程中,添加SnO2的玻璃將有Sn2+和Sn4+共存的形式。這種共存形式對銅紅玻璃的Cu2+、Cu+、Cu0之間的平衡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即:
Sn4++2Cu+=Sn2++2Cu2+ (1)
Sn4++2Cu0=Sn2++2Cu+ (2)
上述的平衡反應在存在還原劑的條件下,有利于Cu+ 和Cu0的生成。對于反應(2)來說,由于它是放熱反應,所以在二次顯色的加熱過程中,(2)的反應有利于化學方程式向右方進行。所以SnO2存在有利于Cu+的存在,進而有利于Cu2O的存在,這無疑對銅紅微晶玻璃的發色有利。當然,它會協調上述反應,也不會使Cu+的量過于增多,進而導致Cu2O膠體聚積生長過大,造成發色暗化或瓷化(乳濁)。這些都表明,SnO2在銅紅微晶玻璃的呈色過程中,起著特殊的穩定作用。據文獻[1],對于銅紅微晶玻璃來說,加入SnO2穩定劑的量應該與氧化銅(CuO)的量保持合適的比例,這個比例應為:SnO2:CuO=0.55~1:1。
2.4 控制銅紅微晶玻璃發色溫度和“瓷化”的組份
如果銅紅微晶玻璃發色溫度過低,會導致銅紅微晶玻璃的燒成溫度也要隨之降低。燒成溫度偏低將使銅紅微晶玻璃中膠體顆粒發生變化從而導致發色的偏離,甚至會發生銅紅的失色或“瓷化”(乳濁)。另一方面,燒成溫度的偏低還會影響微晶玻璃的其它性能,如:燒成溫度偏低會影響其燒結性和小氣泡的吸收,造成排氣障礙。而使銅紅微晶玻璃完全排出氣體是筆者必須優先考慮的問題。
據文獻[1]介紹,氧化鋁是提高銅紅微晶玻璃發色溫度、防止銅紅微晶玻璃偏色和“瓷化”的主要成分,因此也是不可或缺的成份。當然,引入氧化鋁成分還會使銅紅微晶玻璃粘度顯著增大,這也不利于銅紅微晶玻璃的熔平與排氣,因此,氧化鋁的成份應有一最佳成分含量范圍。據筆者的試驗結果,氧化鋁(Al2O3)的含量應控制在6~15%。
2.5 調節熱膨脹系數的組份
為了使銅紅微晶玻璃能夠匹配陶瓷坯體板材,需要有一定量的調節熱膨脹系數的(特別是降低熱膨脹系數的)組份,其中最為重要的組份當屬二氧化硅(SiO2)。眾所周知,雖然石英(SiO2)的熱膨脹系數較大(在10~12×10-6℃-1數量范圍),但它一旦轉入玻璃相成為石英玻璃時,它的熱膨脹系數又會降至最低水平,為0.5×10-6℃-1。這說明,當添加到配方中的石英在熔制過程中生成石英玻璃時,會使銅紅微晶玻璃的膨脹系數明顯降低。這種降低的幅度是除Li2O之外最大的。所以,用SiO2組份作為調節銅紅微晶玻璃的膨脹系數是最有效的手段。當然,其它組份的熱膨脹性能的影響也要考慮。例如,B2O3組份也是降低熱膨脹系數的一種重要的組份,而且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還有助熔作用、降低粘度的作用以及熔平的作用。
還需指出,SiO2和B2O3是酸性氧化物,它們的添加還有利于氧化銅向氧化亞銅化學反應平衡方向的轉變:4CuO=2Cu2O+O2。這說明,SiO2和B2O3的組份除了主要調節銅紅微晶玻璃的膨脹系數以外,還有利于銅紅微晶玻璃的呈色。
2.6 熔劑組份
與玻璃一樣,銅紅微晶玻璃也離不開熔劑的組份。除了B2O3之外,熔劑組份按常規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堿金屬氧化物組份,主要有Li2O、Na2O、K2O等。這種熔劑作用最強,特別在低溫范圍;第二種是氧化鋅組份(還包括氧化鋇)。這種熔劑的作用范圍寬,在較低溫度范圍就有助熔作用;另一種是堿土金屬氧化物組份,主要有CaO、MgO,這類熔劑作用只有在較高溫度下才能顯現出來。筆者研制的三種銅紅微晶玻璃正是以這三類熔劑組份來劃分的。即第一種主要含Li2O、Na2O、K2O堿金屬組份;第二種主要含ZnO、BaO作為熔劑組份;第三種主要含CaO、MgO熔劑組份。當然這種劃分并不是絕對的,更不是絕然分開的,而是這三種熔劑成分在每種銅紅微晶玻璃中都有。對于第一種銅紅微晶玻璃來說,特征是熔劑組份含有較多的Li2O,它的含量在1%以上。對于第二種主要含ZnO的銅紅微晶玻璃來說,ZnO的特征成分是含量在10%以上,對于第三種主要含CaO、MgO的銅紅微晶玻璃來說,CaO和MgO的特征成分含量也在10%以上。
這里需要說明一點的是,選擇這些熔劑組份還應考慮有利于銅紅微晶玻璃排出氣體的主要因素。對于銅紅微晶玻璃來說,它在銅紅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的燒成過程中,都經歷了燒結階段與熔融(或熔平)階段。根據玻璃顆粒的燒結公式[2]和玻璃熔液中氣泡氣體的內壓力公式[3]可推導出,有利于玻璃顆粒的燒結和玻璃熔液中吸收小氣泡中氣體的組份是使玻璃液的粘度降低、表面張力提高的組份。根據玻璃組份對玻璃熔液性能影響的基礎理論[4],這些特征組份有Li2O、ZnO、CaO、MgO、BaO等組份。當然,對于Li2O來說,它的助熔能力最強、降低粘度最為明顯,同時表面張力也較大(與ZnO相當)。對于ZnO、BaO來說,由于其變形能力大,它的助熔能力也較強,降低粘度的作用也較明顯,同時提高表面張力的作用也較大。對于CaO、MgO來說,它們在較高溫度(實際情況必須如此)下,它們的助熔能力很強,降低玻璃粘度的作用也很大(當然,如果在降低溫度下,它們的作用相反,不能降低玻璃的粘度,這就是它們具有的短性性能),同時提高表面張力的作用最為明顯,特別是MgO,它是提高表面張力最強的組份。這也是筆者選擇上述組份作為主要的熔劑組份,為研制成功基本無氣孔的銅紅微晶玻璃打下了良好的配方基礎。
2.7 賦予銅紅微晶玻璃一定莫氏硬度的組份
為了利于后期拋光工藝的實施,并為今后在室內家庭應用中擴大到在地面的使用,需要賦予銅紅微晶玻璃一定的莫氏硬度(至少應大于莫氏硬度5)。為了滿足提高表面硬度的要求,需要盡可能地添加能夠提高玻璃表面硬度的組份。據玻璃組份對玻璃硬度影響的基礎理論[5],賦予玻璃以較高硬度的組份有:SiO2、B2O3、ZnO、MgO、BaO等。如前所述,這些組份也是滿足其它性能要求所必須采用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通過組合上述不同組份,形成最佳配方,以確保制備出穩定地呈艷紅顏色的、無氣孔的、能夠匹配陶瓷坯體熱膨脹系數的、具有一定硬度的平整光亮的銅紅微晶玻璃。
3銅紅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的生產工藝
3.1 微晶玻璃的配料與混料工藝
采用磅秤配料,每批原料為2.5t左右。配好的各原料依次用皮帶機輸送到螺旋混料機中。混料時間為0.5h。混勻后打開混料機的底部閘板,通過孔徑為20目的振動篩送到運料車中。運料車通過升降機運到玻璃池窯的螺旋給料機附近等待入料。
3.2 微晶玻璃的熔制工藝
第一種含Li2O較多的銅紅微晶玻璃的熔制是在6m3的玻璃池窯內進行。熔制溫度控制在1460±5℃,日產量控制在7t左右;第二種含ZnO和BaO較多的銅紅微晶玻璃與第三種含CaO、MgO較多的銅紅微晶玻璃的熔制在是12m3的玻璃池窯中進行,前者的熔制溫度為1500~ 1510℃,日產量為18t左右;后者的熔制溫度為1510~ 1520℃,日產量為18t。
上述銅紅微晶玻璃熔制后,經帶有澄清槽的流料口流到水槽,再由數根水管的水流將其沖到水池,形成玻璃水淬粒料。這些粒料再經烘干、篩分、破碎、再篩分工序得到所要求的粒度級配的粒料。目前采用的粒度級配的標準為6~18目或6~20目;玻璃粒料的合格產率可達90%左右。
3.3 陶瓷坯體的制備工藝
3.3.1 坯體配方
三種銅紅微晶玻璃對所匹配的陶瓷坯體的熱膨脹系數的要求相近,所要求的陶瓷坯體的膨脹系數應為7.5×10-6℃-1左右。不同的是,第一種銅紅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采用一次燒成;而第二種和第三種銅紅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均采用二次燒成。所以,對匹配第一種銅紅微晶玻璃的陶瓷坯體的要求要多一些,也嚴一些。第一種銅紅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在原河南安陽林州興盛陶瓷有限公司、廣東佛山興輝陶瓷有限公司和江西宜豐金佛陶瓷有限公司進行過批量生產。其中河南安陽林州興盛陶瓷有限公司的坯體配方如下:本地河口砂30%、河北邢臺章村白陶土30%、本地鈉長石19%、石英粉6%、河北易縣土15%;江西宜豐金佛陶瓷有限公司則采用兩種熱膨脹系數較大和較小的坯體粉料相互即時調整的方式來實現膨脹系數的匹配。其坯體的代表配方為:黃泥34%、黑泥10%、中低溫砂28%、中溫砂26%、滑石4%。
第二種和第三種銅紅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在廣東博德精工建材有限公司進行過二次燒成的中試,其匹配的坯體主要成分范圍為:SiO2 59~66%、Al2O3 16~19%、MgO 0.2~1.5%、K2O 3~5%、Na2O 2~4%,添加劑0~1%、燒失量4~6%。
3.3.2 球磨細碎工序
各廠的泥漿球磨細度控制不完全一樣,但基本在1.0~2.0%(萬孔篩篩余)范圍。泥漿水分控制在33~38%范圍,泥漿粘度控制在30~40s(恩氏杯)。
3.3.3 噴霧塔制粉工序
泥漿送入噴霧塔內制粉,對粉料質量的控制標準為:水分5~7%(依各地與季節不同而變),粉料的粒度級配:>20目的
3.3.4 液壓機成形和干燥工序
粉料經液壓機成形出所需的不同尺寸的生坯。成形坯體的厚度依尺寸大小不同而變。對于800mm×800mm的坯體,其厚度在13.5mm左右;四角厚度差應小于0.3mm;生坯干燥后的水分應小于0.5%;干坯強度應大于1.5MPa。
需要指出的是,為了防止銅紅微晶玻璃在燒成過程中流出磚面而造成粘棒、走偏、堵窯等現象,需要采用四邊帶凹槽的模具,使成形的坯體四邊帶臺階。當然,這就導致所要求的尺寸比一般拋光磚多10mm左右。
對于一次燒成的銅紅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來說,干燥出來的干坯可直接在布料機處布上微晶玻璃粒料,再進入到下一步的復合板燒成工序。
3.3.5 素燒工序
對于二次燒成的銅紅微晶玻璃來說,干坯還要經過輥道窯素燒,素燒后素坯的吸水率需控制在1%以下,平整度應控制在-0.4~+0.6mm范圍。素燒合格的素坯才能進入布料工序。
3.4 布料工藝
無論是一次燒成的干坯,還是二次燒成的素坯,它們都在布料機上布上一層銅紅玻璃粒料,布料量應控制在9~12kg/m2范圍。需要注意的是,在布料過程中需盡可能地防止布料不均、粗細分布不均的情況,以免出現同一磚面花紋與色調的差異。
3.5 復合板燒成工藝
復合板燒成工藝對于確保銅紅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的質量水平至關重要。它是整個銅紅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制備工藝中最為關鍵的工藝,必須加以重視。對于第一種銅紅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采用一次燒成工藝。其典型燒成工藝以原河南安陽林州興盛陶瓷有限公司和廣東佛山興輝陶瓷有限公司為代表。其燒成工藝的特點是:燒成溫度為1165℃左右,燒成時間120~150min(依窯爐長短而變)。
對于第二種和第三種銅紅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均采用二次燒成工藝。它們的燒成工藝特點是:前者最高燒成溫度為1100℃左右,燒成周期為3h左右;后者的最高燒成溫度為1200℃左右,燒成周期為3.5h左右(以上特點都是對于140m的輥道窯而言)。燒成后的銅紅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必須確保:(1)拋光后的微晶玻璃表面必須無氣孔,這是基本的需要滿足的條件;(2)平整度要盡可能地平,不能有勾邊或勾角,最好是四邊微凸(+0.3mm以下),中心微凹(-0.2~-0.4mm)。這對于后續的拋光工藝很重要,可以確保獲得顏色與花紋均勻的銅紅表面;(3)不能反彈。因此這就要求燒成后的坯體的吸水率控制在0.06%以下,緩冷溫度梯度和緩冷時間要控制好;(4)避免復合板出現炸磚和揭片(分層)現象。必須指出的是,銅紅微晶玻璃容易吸收熱量,散熱能力遠低于其它顏色。因此,如果急冷和緩冷溫度控制不當,很容易導致炸磚和揭片,所以控制這一區域的溫度曲線非常重要。
3.6 拋光工藝
應當說,銅紅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的拋光工藝與陶瓷磚的拋光工藝相差不是很大。不過,由于銅紅微晶玻璃的表面硬度差于陶瓷磚,而且銅紅微晶玻璃拋光后的表面光澤度(常常超過110,有時還達到120)遠遠高于陶瓷磚拋光后的光澤度(一般為65左右),所以很容易看到磨花或劃痕。鑒于此,銅紅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拋光工序所需的磨塊質量要求就很高,特別在精拋的磨塊中不能摻雜或混有較粗的金剛砂,磨塊拋光的時間也不能過長(過長會引起模塊發脆,易掉渣)。此外,要保證水的質量以及操作要精細,以免磨塊碎裂,造成刮痕。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對于銅紅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的拋光,要掌握拋光厚度的一致性,各個班次須保持拋光厚度的一致性,這樣才能獲得穩定顏色的銅紅微晶玻璃。
銅紅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的拋光工序如下:
二次刮平定厚粗磨精拋切邊倒角水洗風干檢選
4影響銅紅微晶玻璃發色的因素
4.1 成分的影響
4.1.1 堿金屬成分的影響
在堿金屬成分中,氧化鋰(Li2O)最有利于銅紅的發色。在第一種銅紅微晶玻璃的配方組份中,如果把添加的碳酸鋰配方組分去掉,換成等量(甚至較多含量)的碳酸鈉或碳酸鉀,則會明顯減弱銅紅的發色。這就說明,氧化鋰(Li2O)對銅紅的發色在堿金屬中效果最佳。
4.1.2 ZnO和BaO組份的影響
筆者的試驗表明,第二種含較多ZnO和BaO的銅紅微晶玻璃的發色比較理想,這說明,ZnO和BaO對銅紅微晶玻璃的理想發色是有利的。這與文獻[1]的論述也一致。與此同時,ZnO和BaO組份(由于它們在降低粘度和提高表面張力方面的能力較高)也有利于銅紅微晶玻璃的燒結性和玻璃液對小氣泡的吸收能力,實現銅紅微晶玻璃內部無氣孔的狀態。在生產實踐中,這種銅紅微晶玻璃的穩定性和技術成熟度優于第一種銅紅微晶玻璃,特別反映在發色與無氣孔兩個重要質量指標上。
4.1.3 CaO、MgO成分的影響
在第一種銅紅微晶玻璃的配方組份中,除了特征地含有氧化鋰(Li2O)外,主要還含有CaO的配方組份。而在第三種銅紅微晶玻璃的配方組份中,除了主要含有CaO配方組份外,還有較多的MgO配方組份。這種成份特點造成的結果是:雖然第一種銅紅微晶玻璃的發色劑CuO較少,但它的銅紅呈色較艷麗,而第三種銅紅微晶玻璃的發色劑CuO較多,但它的銅紅呈色為酒紅色, 不如第一種銅紅微晶玻璃耐看。后來筆者改用Fe粉作還原劑,第三種銅紅微晶玻璃才顯出具有一定藝術性的帶紫調的紅色。這個結果似乎與文獻[1]敘述有異,該文獻認為,Mg離子的半徑小,網絡充填體積小,有利于膠體粒子的聚集、長大,有利于銅紅的發色。
4.1.4 發色劑的影響
筆者采用的銅紅發色劑是CuO。CuO的添加量對銅紅微晶玻璃的發色有較大影響。從筆者的試驗結果來看,對于同一種銅紅微晶玻璃,在一定的CuO添加量的范圍內,CuO的添加量越多(當然相應應該提高還原劑的量),其銅紅發色就越艷麗,似乎表現為淺紅的鮮紅色;而它的添加量越少,則銅紅的發色反倒越暗,表現為深沉的暗紅色。這似乎與文獻[1]的敘述也不一樣,文獻[1]認為,添加量越少會使銅紅發色變淺。因此,如果想要研制淺紅色的銅紅微晶玻璃,似乎比較難以實現。
4.1.5 還原劑的影響
如前所述,在硅粉、鋁粉、鎂粉、鋅粉等金屬還原劑中,鋅粉最有利于銅紅的發色。而且,在一定的發色劑CuO量的存在條件下,隨著鋅粉還原劑的增加,銅紅的發色就越明快、越純凈、越艷麗。不過,當還原劑鋅粉增加到一定量時,則會發現水淬的玻璃粒料中有金屬銅球粒的出現。此時,如果繼續增加鋅粉還原劑的量,則銅紅的發色會轉為發暗,銅球粒也相應增多。因此,把握好還原劑的用量,是研制銅紅微晶玻璃配方體系較為重要的一環。
4.1.6 Al2O3成分的影響
Al2O3含量的變化對于銅紅微晶玻璃的發調影響不大。筆者在同一種銅紅微晶玻璃的配方中,將Al2O3的含量在6~12%范圍內逐步增加,結果發現,它的呈調變化很小。不過,Al2O3的含量對其它性能的影響都比較大。例如,對于高CaO含量的銅紅微晶玻璃配方中,如果Al2O3的含量偏低,則容易出現銅紅微晶玻璃的“瓷化”或乳濁現象,這可能是該配方的微晶玻璃生成了很多硅灰石(CaSiO3)所致。Al2O3的增加還會提高發色的溫度和微晶玻璃的熔平溫度,甚至會影響銅紅微晶玻璃中氣體的排出,造成其中出現較多氣孔。因此,適中Al2O3的含量對于獲得無氣孔的、穩定的銅紅微晶玻璃也非常重要。
4.2 熔制溫度的影響
坩堝的熔制試驗表明,熔制溫度的高低也會影響銅紅微晶玻璃的發色。在一定溫度的范圍內,熔制溫度較高,有利于銅紅微晶玻璃的發色,特別是有利于呈現艷麗的紅色。如果熔制溫度偏低或過低,會不利于銅紅微晶玻璃的發色,特別容易造成發暗的紅色,甚至只能夠局部呈紅色,其余則生成較多的綠色。究其原因,這可能是高溫有利于Cu2+還原為Cu+的反應方向的進行,而低溫則有利于Cu+氧化為Cu2+的反應方向的進行。
4.3 玻璃粒料粒度的影響
細心研究發現,玻璃粒料的粒度對銅紅微晶玻璃的發色也有一定的影響。
這些影響表現在:當粒料的粒度越細,則拋光后紅色區域中殘留的綠色條紋就越短、越淺;而當粒料的粒度越粗,則拋光后紅色區域中殘留的綠色條紋就越長、越深。這可能是由于:當粒料的粒度越細時(當然不能過細),燒結和熔化溫度也越低,內部氧化的時間和范圍都很短,所以Cu+轉化為Cu2+的數量就少一些,反映Cu2+離子顯色的綠色條紋就小一些,深度也淺一些;反之,粒度越粗,其燒結和熔化的溫度高一些,封閉的時間晚一些,內部氧化的時間就長一些,范圍也大一些,那么Cu+離子轉化為Cu2+離子的數量多一些,反映Cu2+離子顯色的綠色條紋就長一些、深度也深一些。
試驗還發現,當熔塊水淬時,由于快速冷卻,造成其中的Cu+離子來不及與O2-結合生成Cu2O,而且Cu2O也來不及聚集成一定大小的膠體,此時熔塊成為透明的草黃色。如果熔塊水淬不夠徹底,熔塊中就會含有一次顯色的部分。這樣,一次顯色的熔塊與來不及顯色的熔塊就會混在一起,形成草黃色熔塊中夾雜著暗紅色的顯色熔塊的雜色熔塊。這樣的熔塊在復合板燒成后,將生成兩種紅色:一種是由草黃色熔塊的二次顯色生成的艷麗的、較為鮮艷的紅色;另一種是一次顯色的熔塊生成的暗紅色。據文獻[1]認為,紅調的變化是由膠體顆粒大小決定的,當有較多的5~60nm的膠體存在時,就會顯鮮艷的紅色,當有較多的70~80nm膠體存在時,就會產生暗紅色。
4.4 復合板燒成溫度的影響
對于不同成分特點的銅紅微晶玻璃來說,都對應一定范圍的復合板燒成溫度。不同的燒成溫度對銅紅微晶玻璃的發色會有一定的影響。從總的趨勢來看,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燒成溫度從低到高,則顯色從稍淺到稍深,從較鮮艷的紅色到較暗的紅色。如果超過一定的溫度,則會導致綠色部分的出現,這可能與Cu2O的熔解有關。而且隨著超高溫的增加,綠色部分增多,紅色部分減少,以致最終全部變為綠色,紅色消失。
當然,確定具有一定成份特點的銅紅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的燒成溫度,除了要考慮它們的呈色狀態外,還要考慮微晶玻璃的氣孔狀態,以及與坯體的適應狀況。
4.5 拋光深度的影響
掌握拋光深度對于獲得理想的銅紅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產品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未拋光之前,輥道窯燒成后銅紅微晶玻璃從表面到深處的呈色花紋都是有變化的。在銅紅微晶玻璃的整個表面,由于自始至終都處于氧化氣氛,所以整個表面都顯示出Cu2+離子特征的蘭綠色的發色特點。隨著向內部的延伸,這種蘭綠色越來越少,最后成為稀散分布的綠條紋,甚至是綠點,而紅色部分則越來越多,最后基本形成整體的紅色。正是這種呈色特點,不同的拋光深度會呈現不同的呈色效果。為了獲得穩定色號的銅紅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產品,須掌握各個批次、各個班次的拋光深度,同時也需要控制布料工藝的厚度、玻璃粒料的粒度分布以及復合板燒成工藝的復合板平整度的穩定性,以上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
5銅紅微晶玻璃的發色機理
銅紅與金紅、銀黃一樣,都屬于膠體呈色。對于銅紅來說,其膠體粒子大小的下限為3~5nm。如果膠體粒子小于這個數量級,則它們對可見光波沒有什么吸收或散射作用,也就顯示不出銅紅特有的顏色。銅紅膠體粒子大小的上限為70~80nm。如果膠體粒子超過這個數量級或者含有較多這樣粒徑的膠體,則會發生乳濁、“瓷化”,并產生很深的暗紅色。因此,正如文獻[1]所述,銅紅是5~60nm的膠體呈色,對于這一點,學術界目前沒有爭論。
然而,有爭論的是,這種膠體是銅膠體,還是氧化亞銅(紅銅礦)膠體。一派觀點認為,銅紅呈色是銅原子膠體呈色。他們認為,在高溫熔制的玻璃中,銅是以Cu+離子形式存在于玻璃中,添加到玻璃中作為穩定劑的二氧化錫(SnO2)則以Sn2+離子形式存在。當這種玻璃二次加熱處理過程中(指二次呈色),或者從高溫熔制冷卻到較低溫度的過程中(指一次呈色),Sn2+離子會轉變為Sn4+離子并放出2個電子:Sn2+Sn4++2e-,這兩個電子會轉移給Cu+離子,使之還原為Cu原子:2Cu++2e-2CuO。進而這些銅原子相互聚合并長大成為膠體的金屬態銅,這種膠體金屬態銅對可見光發生選擇性吸收或散射,致使玻璃呈現銅紅色。
另一派的觀點認為,銅紅呈色是氧化亞銅――紅銅礦(Cu2O)膠體呈色。他們認為,在高溫熔制并水淬的銅紅微晶玻璃二次加熱處理過程(指二次呈色)或者高溫熔制的銅紅微晶玻璃冷卻至較低溫度過程(指一次呈色)中,玻璃中的Cu+離子與玻璃中的骨架發生如下反應:
反應生成的Cu2O顆粒聚集成一定大小的膠體時,由于它們對于可見光的選擇性吸收或散射,從而呈現從紫紅到深紅的特征銅紅色。不過,在這一派的觀點中,也有些人認為銅紅的呈色不是氧化亞銅的膠體呈色,而是氧化亞銅顆粒本身的半導體性質決定的。
通過筆者的實驗研究,我們認為,銅紅的發色機理是氧化亞銅(Cu2O)的膠體發色,而不是原子狀態的金屬銅膠體的發色。筆者的理由如下:(1)如果是銅原子膠體呈色,在氧化銅(CuO)發色劑存在的情況下,引入還原劑鋅粉(Zn)的克分子量應接近1:1,即質量比應為79:65.4
除上述以外,筆者還認為,這種銅紅呈色與氧化亞銅的半導性也關系不大,主要依據有兩點:(1)如果是半導性引起的發色,那么這種發色是穩定的,它們只與禁帶與導帶之間(能帶之間)差距大小有關,而這個能帶之差總是固定的,至少也是相對固定的。依此觀點,受氧化亞銅從導帶到禁帶吸收能量的作用,它的發色至少相對穩定。而在實際中,銅紅微晶玻璃的發色受很多因素的影響,變化也比較大,這在本文“影響銅紅微晶玻璃發色的因素”中已有述及。因此,能解釋上述銅紅呈色變化的機理只有以氧化亞銅膠體粒子的大小與濃度變化才能予以較為合理的解釋;而用能帶理論的半導性理論似乎也不能清楚地說明;(2)如文獻[1]提供的晶體氧化亞銅與銅紅微晶玻璃的光吸收曲線(見圖2),它們盡管部分重合,并且銅紅微晶玻璃的光吸收曲線與晶體氧化亞銅晶體的光吸收曲線部分相似,但關鍵在于銅紅微晶玻璃在小于560nm波長范圍內仍有吸收,而氧化亞銅(Cu2O)晶體的吸收曲線在這部分波長范圍內不再吸收。這就說明,用晶體氧化亞銅的半導性來解釋銅紅微晶玻璃的發色機理講不通。
綜上所述,筆者傾向于認為,銅紅微晶玻璃的發色機理是氧化亞銅(Cu2O)的膠體呈色,這應該是較為合理的結論。
參考文獻
[1] 袁怡松等編著.顏色玻璃[M].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87:189-215.
[2] 劉世權等.玻璃粉末的燒結[J]. 玻璃與搪瓷,1995,23(5):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