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低碳生活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低碳,(low carbon),意指較低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涵蓋所有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方式。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通過減少生活作息中所消耗的能量,從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少大氣污染,減緩生態惡化,是一種低能耗、低污染、低投入的生活方式。由于大多數人認為導致氣候變化的碳的排放主要是在人的生產和消費活動中,所以提出了低碳生活作為低碳的核心內容之一。這也是人類應對地球氣候變化所采取的一種措施,反映了人類面對全球變暖的氣候問題和能源枯竭的威脅而對未來的擔心,或者是一種源自人類傳統的未雨綢繆的心理。低碳生活是從國外傳過來的,近年在國內也開始逐漸被接受的一種生活方式,可以看作人類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向的一個標志。
低碳生活就是人類通過反思那些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根本轉變生存發展觀念,以更合理的方式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低碳生活因為與作為倫理存在的人密不可分,所以低碳生活本身蘊含著倫理的意味,同時,低碳生活是為了應對人與自然關系中的問題而出現的,所以其相應的蘊涵著生態倫理的因素。低碳生活這種方式,表明了當代人對于保持與大自然的更安全、更和諧關系的訴求。
二、生態倫理的概念
生態倫理是人類應對日漸惡化的生態環境,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中產生的一種新型倫理思想,相對于傳統的人際倫理和社會倫理,它是對倫理概念的嶄新突破,將道德關懷的對象拓展到了自然界,擴大了人類的道德責任范圍。
生態倫理作為一種價值理念,是對人與自然關系中各自的地位及處理好人與自然關系重要性的看法和評價。同時,生態倫理又是產生于人對自然的實踐活動中又對活動起著重大影響的實踐精神。儒家的“天人合一”,古希臘的自然神論哲學等就是在實踐過程中,在對人與自然同一關系的領悟、體會基礎之上確立的,是原始的具有生態倫理意味的價值理念。生態倫理還是道德主體的內在品格、責任意識的體現,生態倫理的實現有“契約式”和“美德式”的兩種,其中“美德式”的生態倫理跳出了權利、義務相互交換的窠臼,主張生態倫理是道德主體自身潛能的充分發揮,是德性的完滿展現,對自然愛護與否,是一個人是否具有良好道德品性的重要標志。生態倫理還是一種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道德規范,即人類處理自身與其周圍的動植物等生態環境關系的一系列道德規范,通常是人類在進行與自然生態有關的活動中所形成的倫理關系及其調節原則。
三、低碳生活的生態倫理意蘊
(一)低碳生活提出了公正分配資源的生態理念。
公正(正義)是處理自身與他人、人類與自然的利益問題的重要準則。亞里士多德認為“分配的正義就是自愿同另一個或更多的人分享共同福利方面的正義”[1],它對于人類尤為重要,是維持人類社會及人類與自然界秩序必不可少的因素。亞當·斯密指出:“正義猶如支撐整個大廈的主要支柱。如果這根柱子松動的話,那么人類社會這個雄偉而且巨大的建筑必然會在頃刻之間土崩瓦解。”[2]
自然資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無限的。在西方的啟蒙運動之后,擺脫上帝、神權束縛的自由幻化成了個體的無限制的欲望,這直接導致了對自然資源的瘋狂掠奪,加之科技知識的發展,讓人體會到了控制自然的樂趣,最終導致人的異化,讓人與自然在本質意義上漸行漸遠。而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關系直接影響著自然資源分配的不平等,對于自然的掠奪也讓人類對于子孫后代無法交代,公正(正義)在代內代際都顯得越來越彌足珍貴。“當約束對保存環境來說必不可少時,似乎每個人都應當根據適當的正義原理獲得其公正的部分并受到某種公正程度的制約”。[3]
西方國家的發展歷程已經表明,在社會共同體之間存在著資源占有的不公平,工業化進程讓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遙遙領先于發展中國家,但這是以能源消耗和大量碳排放為標志的,這種高碳模式不僅表現在生產中,也表現在生活中,石油危機和氣候變化讓人類體會到了這種模式帶來的危害。從某種意義上講,發達國家帶來了更多的能源消耗,所以更應當在節能減排、環境治理方面負起更多的道義責任,不考慮發展程度、科技水平、經濟實力等實際情況來談治理環境責任是不公正的。從1997年12月,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通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到2005年的2月《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開始了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的歷史,都表明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已對溫室氣體對于氣候變暖的影響達成共識,并在考慮承擔義務的問題。但是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最終也沒有出臺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讓人對于各國在公正分配自然資源、承擔保護自然環境責任的真誠度打了問號。
低碳生活主張能源的低消耗,強調全球的每個公民都選擇這種生活方式,也是在倡導對資源進行平等公正的分配,在利用自然資源、謀求自身利益和發展的過程中,把大自然看成全人類共有的家園,平等地享有自然資源,共同承擔維護自然的責任。同時,當代人在滿足自身需要、利益的同時,還要考慮到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需求,盡可能的給他們留下更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和空間,在世代更替過程中對利益的享有保持公平。低碳生活方式讓大家站到了一起,一起去盡責任,一起為后代子孫考慮,在限制人的欲望、重新分配資源中實現倫理的公正。從這個角度看低碳生活承擔了代內代際資源分配消費公正的責任。
(二)低碳生活提供了適度消費的生態規范。
生態倫理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規范。低碳生活以適度消費等體現了生態倫理的規范內涵。傳統的高碳生活,大肆鋪張浪費,比拼消費規格,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帶來了環境問題、能源問題,正是在應對環境問題和能源危機的威脅中,低碳生活應運而生,其提倡的適度消費的道德規范具有深刻的生態倫理意蘊。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開始向西方消費至上主義、享樂主義傾斜,超前消費、一次性便捷消費等觀念受到熱捧,但高消費在刺激生產,提高生產的高效率的同時也導致了生產與消費領域的高碳排放、資源的高消耗和環境的高污 染,“目前的消費方式,尤其在消費驅動的工業經濟中的消費方式,正是導致環境惡化的元兇,現在的消費情形正是要改變的東西。”[4]所以,從長遠來看,過度消費是一種不顧長期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短視行為。畢竟,地球可以滿足人類暫時的需要,但是始終滿足不了人類無止境的貪婪。
西方工業文明的進程是以能源的耗費為代價來實現經濟的飛躍、科技的發展,這種發展模式對能源的耗費顯而易見,20世紀50年代的首次石油危機就已經表明其問題所在。人類必須估計到,非再生礦物能源資源枯竭可能帶來的危機,從而將注意力轉移到新的能源結構上,盡早探索、研究開發利用新能源資源。同時,在生活中處處注意能源的節約。
消費不僅具有經濟意義,它還有倫理意義,而適度消費是一種傳統美德。中國傳統消費倫理思想崇尚節儉,“儉,德之共也;奢,惡之大也”。(《左傳》)。在西方,節制(節儉)與智慧、勇敢、公正并稱為古希臘“四主德”。亞當·斯密認為“奢侈是公眾的敵人,節儉是社會的恩人。”[5]這些都體現了古人對于適度消費的認可和提倡。
低碳生活的消費觀念主張,消費主體在消費的同時要考慮他人及子孫后代消費需求的滿足,考慮自然的承受能力。世界自然基金會研究的數據顯示,每節約1度電就可以減排1千克二氧化碳;少用10雙一次性筷子,減排0.2千克;用手洗代替一次洗衣機洗衣,減排0.3千克。所以,為了維持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及生態平衡,就要節制,適度消費,使消費更加符合道德價值要求。具體來講,就是選擇健康的、自然的生活方式,讓舒適、環保和可持續共同主導自己的生活。
低碳生活引導公民重新認識傳統的消費觀,強調節約身邊的各種資源,破除過度消費觀念,適度消費不是提倡為了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就抑制生產的發展和個體的合理需求,而是在滿足正當需求的同時注重精神需求,讓適度消費不僅成為一種道德規范,也成為人的一種精神追求,最終目的是讓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三)低碳生活呼喚道德主體的生態品性。
低碳生活作為人類應對生態環境惡化、資源短缺等問題而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生活習慣,與道德實踐主體密不可分,是道德主體的一種理性選擇,體現了道德主體的責任意識。
這種責任是單向度的。漢斯·約納斯指出,人類與自然都是存在,都有被保護的渴求,但人是唯一的目的性力量,在與自然的關系中占據主動地位,所以人應當主動承擔起保護自然的義務。人對自然的這種道德保護,如同“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不可逆”的。按照這個理解,低碳生活方式也是道德主體的一種責任,面對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污染及氣候變化,道德主體自覺的承擔保護自然的責任,無需任何回報。
這種責任是整體的、長遠的。低碳生活指向的責任客體不僅是當代人,還包括子孫后代,不僅是人類社會,還有自然界。每個公民都將自身的日常生活與他人與自然聯系起來,切實承擔起減少碳排放的責任,保護人自身也保護人的“無機身體——自然界”。道德主體讓自己的日常行為與他人、與后代甚至與自然界聯系起來,用長遠的、整體的目光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反對“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做法,體現了整體、長遠的責任意識。
低碳生活呼喚道德主體自身的善良品性。中國傳統儒家的觀點主張,道德是一個主體去自覺顯現自身固有善良本性并努力實現其的問題。對于儒家而言,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夠成為圣人,只要他愿意并選擇去做。因為人性是上天所賦予的,是天道的體現。儒家倫理學認為,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要有主觀努力的自我實現行為,更有作為基礎的道德心。亞里士多德認為道德的實現是人的各種潛能的充分發揮,是對功能的完滿實現。低碳生活呼喚大家面對自然,時刻注意去顯現并努力實現自身愛護自然的善良本性,要傾聽自身內部理性聲音并認真遵循其指導,保護環境、節約能源,展現關愛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德性。
總之,低碳生活不僅需要人類秉持公正的價值理念,也需要建立保護環境、適度消費的道德規范,同時需要道德主體顯示愛護自然的責任感與內在品性,以真正地促進低碳生活方式的養成和生態倫理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頁.
[2][英]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106頁.
[3][美]溫茨著:環境正義論[M],朱丹瓊,宋玉波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頁.
關鍵字:低碳理念城鎮規劃設計 因地制宜 節能技術市政設施
中圖分類號:TM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城鎮規劃設計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作,在整個城鎮規劃設計中,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能源是人們的不斷追求。隨著人們環保意識和節能意識的增強,在城鎮規劃設計中低碳理念產生并逐漸得到廣泛的運用。該理念的出現對城鎮規劃設計的影響是深遠的。然而,如何更好的落實該理念,如何在城鎮規劃設計中更好的落實低碳理念,這些都是擺在人們面前的現實問題。文章主要探討分析了低碳城鎮規劃設計的意義,并提出了推行低碳城鎮規劃設計的策略,希望能夠引起人們對這一問題的進一步關注,能夠對新型城鎮規劃設計中更好的推行低碳理念發揮借鑒和指導作用。
二、低碳理念及低碳城鎮規劃設計的概念
1、低碳理念。低碳理念是伴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而產生的新的理念,它要求人們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在保證生活質量的前提下,實現有助于減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設模式和社會發展方式。它倡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廢舊循環利用,節約能源資源,最終實現城市的低碳可持續發展。
2、低碳城鎮規劃設計的概念。低碳城鎮規劃設計是指在城鎮規劃和設計的時候,充分考慮并利用自然環境因素,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嚴格遵守相關的規范,使城鎮建設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安全、健康、舒適的環境。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低碳城鎮規劃設計就是在規劃設計的時候,通過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減少各類廢物的產生,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低碳城鎮規劃設計能夠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是實現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策略之一。
三、推行低碳城鎮規劃設計的意義
作為一種新的城鎮規劃設計理念,在城鎮規劃設計的過程中,推行低碳理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總的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低碳城鎮規劃設計能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有利于緩解當地資源壓力,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積極作用。比如,在規劃設計的時候,結合當地的氣候特征,設計低耗能的建筑物,倡導低碳排放生活方式;通過就近獲取建筑材料來節約運輸成本;通過運用各種節能墻體材料來實現建筑物的保溫節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等以上規劃設計策略的運用,都能夠顯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2、拓寬建筑材料使用范圍。運用低碳城鎮規劃設計理念,能夠推動新材料、新工藝的運用,有利于拓寬材料的使用范圍,為新材料的進一步運用創造了有利條件。例如,為了滿足低碳城鎮規劃設計的要求,在工程建設中采用各種新型墻體保溫材料,各式各樣的新型的建筑材料也被不斷的研發出來,并在工程建設中得到應用,拓寬了建筑材料的使用范圍。
3、有利于城鎮的可持續發展。低碳城鎮規劃設計有利于資源能源的節約,降低碳排放量,而通過運用新技術、新工藝,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節約資源,啟動整個社會的低碳行動建設,有利于促進城鎮的可持續發展。
四、低碳理念下的新型城鎮規劃設計的策略
正因為低碳理念對城鎮規劃設計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城鎮規劃設計過程中,我們需要以低碳理念為指導,并積極采取相應的策略,更好的推動低碳城鎮規劃設計的運用。結合城鎮規劃設計的實際工作,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做好城鎮的整體規劃設計。在進行城鎮規劃設計的時候,要綜合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文化特征、經濟發展水平等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從整體著眼,優化規劃設計,做好對道路、建筑、產業、能源等的整體規劃設計工作。優化各種設施的布置,提高規劃設計水平,倡導低碳排放理念,為城鎮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2、因地制宜。低碳城鎮規劃設計需要綜合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這樣才能達到相應的效果。在規劃設計的時候,應該綜合考慮當地的氣候特征和地域條件,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采光、通風,集熱和制冷,從而降低這些方面帶來的能耗和污染,減少人們為達到這個目的而消耗大量的資源能源,減少碳排放量。例如,在日照充足的西北地區,提高太陽能的利用效率非常必要。而對于陰雨過多的地區則沒有必要利用太陽能。對于寒冷地區,應該在保溫材料方面增加投入。而在炎熱地區則要考慮遮陽板的方位和角度,這樣能夠防止太陽輻射,避免產生眩光,充分利用各種有利于條件來為生產生活服務,降低城鎮人們生活資源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量。
3、尊重當地環境。低碳城鎮規劃設計首先應該保證規劃設計的安全性、舒適性、便利性、經濟性,在此基礎上,并結合當地的環境特征,尊重當地環境。規劃、設計需要考慮當地的生態環境、地理特征、人文環境等因素,了解當地氣候、水文、資源、交通等各方面的資料,使得城鎮規劃設計與當地自然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合理規劃各項城鎮設施,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量。
4、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城鎮規劃設計的時候,建筑材料的選擇是一項重要工作。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應該選用對人體健康影響最小的材料,尤其是優先選用無放射、低揮發、低活性的材料。在選擇油漆、膠水、粘合劑、地板、木板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它們的優良性能,還要考慮它們有無毒物質的釋放。此外,還要注重外墻保溫節能材料的使用,這樣能夠減少人們家居時資源能源的消耗,減少碳排放量,以采暖空調為例,如果使用絕熱維護材料,能夠有效節能約50%。
5、重視利用可再生能源。城鎮規劃設計的時候,尤其是要重視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例如,利用空調冷凝熱作為生活熱水的輔助熱源,利用太陽能熱水作為日常生活用水,利用太陽能光電系統支持日常生活用電。不管使用何種能源和技術,都要重視節約,在規劃設計的時候,應該考慮到有利于能源的收集,充分收集和利用能源。
6、采用節能新技術。在能源使用的時候應該注重節約,根據日照強度調節室內照明系統,換氣系統、節水系統;重視對能源的回收和二次利用;使用耐久性強的建筑材料;重視節能新技術、新工藝的運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7、做好道路系統、公共服務設施、市政設施的規劃設計。加密公交站點的布置,提高交通的便利性,減少私家車的出行,實現節能減排的目的。按照合理的服務設施半徑布置公共服務設施,如學校、醫院等,倡導就近就醫、就學,合理設置大型商業服務中心,減少人們外出購物的距離。在市場設施布置的時候,重視運用采暖節能系統,合理布置污水處理設施,對污水進行處理和綜合運用,重視收集和利用地表水,加強對廢棄物的再生利用,從多個方面入手,落實低碳理念,更好的促進城鎮的建設和發展。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低碳城鎮規劃設計是城鎮規劃設計新理念,它對整個城鎮規劃設計的影響是巨大的。今后在城鎮規劃設計的實際工作中,我們需要以低碳規劃設計理念為指導,合理規劃,科學設計,以降低碳排放,節約資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注重保護自然環境,使城鎮建設取得更好的經濟社會效益,促進城鎮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尋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
參考文獻:
[1]周巍.基于低碳理念的園林設計研究[D].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秦宇楠.基于低碳理念下的小城鎮規劃策略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秦宇楠.基于低碳理念下的小城鎮規劃建設初探[J].低溫建筑技術,2011(3)
關鍵詞:低碳社區;發展歷程;主要研究方向
[F292]
一、研究背景與目標
1.碳排放與氣候變化現狀
根據氣象觀測資料,過去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74℃,與此同時。人類向大氣中排放了大量的CO2和其他溫室氣體,大氣CO2當量濃度增加了約60%左右。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2008年3月16日報告說:由于全球氣候變化,冰川正在以最快的速度融化,并且許多冰川可能在數十年內消失。科學家調查發現:世界各地近30條冰川,1980—1999年平均每年退縮0.3m;但自2000年起,后退速度升至每年平均0.37m:2006年平均退縮了1.5m(全球環境變化研究信息中心等編,2008)。2007年政府問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7)報告說:當前氣候變暖的原因90%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 (葉篤正,2009)。為了應對氣候變化,2009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并通過了哥本哈根協議。文件包括了美國、歐盟、日本等國提供的資金計劃,以及升溫控制目標,即確保全球平均溫度的升幅不超過兩攝氏度。
2.中國碳排放現狀及目標
中國工業化、社區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導致中國CO2排放增長越來越快。2006年中國以消耗世界30%的鋼材,54%的水泥和34%的煤炭作為代價僅僅創造了占世界5.5%的GDP。同年,中國CO2排放量接近世界排放總量的20%,占全部發展中國家的37%。國際機構普遍認為,未來中國能源需求有可能進入快速增長期,且油氣等優質能源需求增速會更快,相應地,碳排放將開始進入“快車道”。國際能源署(IEA,2007)和美國能源信息署(EIA)認為,如果2030年前中國GDP持續保持6%~7%的增速,2020年中國能源需求量將超過40億tce(噸標準煤),2030年超過60億tce,其中石油需求量2030年將可能超過9億噸,相當于美國目前的消費水平。全國、地級以上社區與100強社區CO2排放情況(2006年)2006年 CO2排放總量(萬噸)地均CO2排放量(萬噸/平方公里)人均CO2排放量(噸/人)GDP均CO2排放量(噸/萬元)。2006年,全國地級以上社區的CO2排放量占全國CO2排放量的54.84%,100強社區的CO2排放量占全國水平的41.26%;另一方面,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和100強城市的地均和人均CO2排放量遠遠高于全國水平??梢?,城市是我國CO2排放的集中區域,也是CO2排放強度最高的區域。
社區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低碳社區是我國實現低碳發展的必由之路和關鍵(中國社區科學研究會,2009)。中國政府不久前宣布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到2020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然而,實現這一目標絕非易事。根據中國社區科學研究會研究報告中的“低碳方案”預測:全國CO2排放總量在2035年出現拐點;全國地級以上社區CO2排放量在2029年出現拐點;100強社區CO2排放量總量在2023年出現拐點。
二、相關概念及研究意義
1.低碳社區概念解析
自工業革命以后,世界經濟的發展過度依賴礦物燃料,這已被證明是一種不明智、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氣候變化促進了世界各國對以往發展模式的反思和求變。在此背景下,“低碳經濟”、“低碳社區”、“低碳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新理念應運而生?!暗吞忌鐓^”概念是聯合國自然基金會提出的,是指:社區經濟以低碳產業為主導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征、政府以低碳型社會為建設藍圖的社區。其目標,一方面是通過低碳經濟發展和低碳社區建設,保持社區能源的低消耗和CO2的低排放;另一方面是通過大力推進以新能源設備制造業為主導的“降碳產業”的發展,為全球CO2排放作出貢獻。
2.低碳社區規劃策略的意義
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看,太陽活動強度變化、大氣氣溶膠濃度的變化、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狀態變化和海洋的作用是導致全球平均氣溫升高的因素(丁仲禮,2008)。CO2濃度的升高與人類活動有關,尤其與百年來工業化推進社區化有關,社區化過程可能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最重要的人類活動因素之一。從碳排放源頭看,社區是人口、建筑、交通、工業、物流的集中地,也是高耗能、高碳排放的集中地。碳排放的來源可以分為產業(industry)、居民生活(residence)和交通(transportation)三個主要的組成部分。以美國為例,由建筑物排放的CO2約占39%,交通工具排放的CO2約占33%,工業排放的CO2約占28%(Brookings,2008)。工業總量的增加是導致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原因。加快技術進步、調整產業結構對于我國減排仍存在很大的潛力(CNC-IHDP,2008)。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工業生產的高排放狀況完全可以通過技術升級,在較短時間內得到大幅度改善。發達國家已經同意對發展中國家提供工業減排的技術支持,我國自身也完全有能力通過生產方式的更新和能源結構的調整實現減排任務。然而社區化進程中CO2的排放不可忽視,因為隨著我國社區化的不斷推進,建筑及交通能耗將如發達國家一樣居于主要的位置。社區規劃在很大程度上對社區空間結構及土地利用模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一旦規劃通過法定程序得以確立,則對社區內部社會經濟要素,如人員、物資、交通行為、設施配置再進行調整是非常困難的。如前文所述,工業化帶來的碳排放完全可以通過技術的更新,在短時間內產生明顯的效果。然而,社區空間結構及土地利用模式一旦定下來,幾十年內都是很難改變的,所以制定科學的低碳社區規劃策略至關重要。
三、國內相關研究進展
1.國內主要研究方向與人物
筆者查閱目前學術界對低碳社區的相關研究。國內外學者對低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低碳經濟的研究方面。對低碳社區的研究多停留在宏觀層面的戰略分析及政策建議方面,大量研究集中在規劃設計策略與方法的實例論證。國內的低碳社區規劃研究以顧朝林及潘海嘯教授為代表。顧朝林總結了國外低碳社區的研究進展,并提出了適合我國的低碳社區發展方向。潘海嘯以交通規劃作為切入點,探討了基于公共交通模式的低碳社區空間結構及土地利用方式。
2.未來方向
未來中國城市面臨著大面積的社區轉換,即現有社區的低碳改造。社區需要找到方法,以適應他們的基礎設施管理過渡到低碳時期。在社區區域的關鍵基礎設施的責任通常分布在多個公共和私營服務提供者和傳統管理模式與利潤最優化的頭腦,而不是資源最小化。
在低碳發展的戰略應對氣候變化所面臨的挑戰是發展為全身性的的基建反應產生階躍變化。解決這些問題,使現有的專門知識,使多個合作伙伴,在多個層面和理解不同的中介機構的作用,在供給和需求,在公共和私營部門之間的工作。
論文工作,探討知識的需求,政策變化,行為改變和基礎設施方面的轉變,必須制定更全面的當代問題的方法。一個主要挑戰是如何的生態代謝和社區的重要基礎設施,可以系統地重塑創造更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
在社區規模的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挑戰,需要整個包裝系統的改變的關鍵基礎設施,支持社區和一代的跨學科知識,結合相關的技術,工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和專長。
這需要了解知識是如何產生的傳統的和新的供應商之間的 “知識是如何使用的政策和實踐,并嵌入到新的工作方式?;顒又薪樾枰鞣街g的最佳開發實踐可持續發展,為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和利用相關專業知識。
從信息的情報系統制定,加入政策反應,需要跨社區區域的存在方式的轉變。注意需要給本地創新和升級,在他們的成功更廣泛地實施多層次背景下的特定地區和條件。
論文應探討預留空間,為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和從業者進行批評性思考如何,可實現社區和區域的過渡,在什么情況下用什么樣的影響。
結束語
一個特定的重點一直在社區區域基礎設施的重新定位。在北方地區和社區的公共機構工作研究的機會和限制社區地區的企圖,塑造系統過渡的重要的能源,水,廢棄物,電信和通信基礎設施。這涉及到分析的網絡服務提供經濟競爭力的目標和網絡支持社區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社區”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丁仲禮.試論應對氣候變化中的核心問題[C].CNC—WCRP、CNC-IGBP、CNC-IHDP、CNC-DIVERSITAS 2008年聯合學術大會交流材料.2008.
[2] 顧朝林,譚縱波,韓春強,等.氣候變化與低碳社區規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3] 李靖,戴慎志.低碳社區技術在社區規劃中應用初探[A].2009社區發展與規劃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9: 367-369.
[4] 國際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CNC-IHDP),2008:14.
[5] 潘海嘯,湯諹,吳錦瑜.中國“低碳社區”的空間規劃策略[J].社區規劃學刊,2008(6):57-64.
[6]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課題組.中國2050年低碳發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R]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題目(中文):影響人文科技學院體育社團發展的因素分析
(一)本選題的理論、實際意義
大學體育社團是大學眾社團的一分支。是在各體育單項基礎上形成的,以各項運動項目為主要活動形式,學生自我組織和自我管理,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各種體育活動的學生自發組織,它把具有共同興趣、愛好和體育需要的學生組織在一起,它以開展各種體育運動項目為活動內容,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為成員個性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條件的團體。它是新時期學校體育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高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校體育社團已成立多年,目前已蒸蒸日上發展,但隨之也暴露出其社團管理混亂、種類單一、活動經費有限等不足之處。
所以在當前我校體育教育日益注重下,我們有必要認真對大學生體育社團的重要性和影響其發展的因素進行全面的分析,旨在促進學生體育社團的更好發展。本文通過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體育社團發展的因素方面進行分析,旨在了解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體育社團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更好地促進人文科技學院體育社團的發展,充分發揮體育社團在校園文化建設、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文獻綜述(國內外有關本選題的研究動態和自己的見解)
本人通過對中國期刊網和網上查閱了大量的關于高校體育社團的文獻資料,現將所查文獻闡述如下:
1、體育社團的現狀
王利濤在《高校體育社團開展現狀及對策研究》(2011)文章中對高校體育社團現狀調查發現:體育社團種類比較單一;多數體育社團的負責人對社團的長遠發目標沒有一定的概念、眼界不夠開闊、綜合能力較差,造成社團也比較平凡;指導教師在社團的開展過程中進行具體指導的沒有時間;通過對高校社團成員參與社團組織的出發點進行分析,主要以娛樂性和目的性為主。
王傳友,馮偉.《高校體育社團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2009)中提到各類體育社團組織基本都有固定的名稱和負責人。但是,多數體育社團組織的負責人缺乏對體育社團組織發展的長遠規劃和發展目標,主要以近期和短期行為開展活動。絕大多數體育社團組織沒有必要的管理章程和行政組織措施,財務管理和開展活動的秩序較混亂,造成社團發展和內部管理低層次的重復發展,停滯不前。
2、體育社團發展的影響因素
李明,劉繼志在《影響高校體育社團發展的因素及對策研究》(2010)中分析了制約高校體育社團發展的因素有:缺少活動場所和活動經費,體育社團的繼承與發展不夠,體育社團參與者與參加者的性別比例發展不平衡,法律安全意識淡薄等四個方面分析了制約高校體育社團發展的原因。
黃林在《高校體育社團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2012)總結了影響高校體育社團發展的因素有:外在因素。學校對社團活動的限制,很多高校規定學生社團活動僅限于學生活動,不能參與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這些規定嚴重限制了社團的發展,辦公和活動場所的限制。內在原因。體育社團自身組織機構不健全。社團干部選拔沒有經過嚴格的程序,缺乏崗位培訓和崗位機制,導致社團干部責任意識較差,選的干部經驗不足,不能擔當重任,不利于工作的開展。社團活動內容單一,對社團成員吸引力不夠,導致很多成員參加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平時很少關注社團活動。
3、體育社團存在的問題
王惠在《高校體育社團在構建和諧校園中的價值研究》(2008)文章中提到了目前我國高校體育社團總體上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其運行中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制約著高校體育社團在構建和諧校園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從可操作的層面上提出我國高校體育社團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具體包括對體育社團實行宏觀管理,建立長效發展機制,完善財務制度,強化服務功能等方面。
張登峰在《影響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發展的因素及對策研究》(2009)總結出我國高校體育社團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自身的組織機構與法規制度建設不完善,管理方式上的行政化色彩濃厚,經費來源單一,市場化程度不高,影響自身的發展速度與規模,進行了分析,同時還提出了建議。
劉強德在《我國體育社團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2006)提到我國體育社團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內容有:員流動性大,種類過于單一、管理制度不健全、高校體育社團的物質條件差、團干部差異大,服務意識差。
4、體育社團的發展對策
梁平,王林等人在《體育社團現狀與對策研究》(2008)中提到大學生體育社團的發展對策有:1轉變認識觀念。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體育生活化也成為大學生余暇生活的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引入有償體育服務,使大學生體育社團向體育產業化方向發展。2變組織結構。管理原則方面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使體育社團在校園文化的統一思想指導下,形成各個項目“隨需而發”的寬松局面,為學生充分提供各種參與社會實踐的空間。3優惠扶持政策。轉換管理方式的基礎上,學??梢栽诨顒拥母鱾€方面提供有償服務,給予優惠和扶持,逐步提高社團(俱樂部)的生存能力,為社團發展形成良性循環打下扎實的基礎。
周艷,頓志強等在《全國性體育社團現狀分析》(2002)提到要加強制度建設創建一系列完善的體育社團管理制度、監督制度,是我國體育社團發展走向成熟的必然選擇。
本人通過對有關影響大學生體育社團發展因素的分析和研究的文獻資料分析后發現,許多學者做了大量關于影響大學生體育社團發展因素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到高校體育社團目前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再聯系到我校體育社團目前發展也存在各類問題,阻礙了我校體育事業的發展。從以上我覺得應該從兩方面著手分析:體育社團的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結合實際出發對我校體育社團進行全方面分析,旨在為我校體育社團的發展提供幫助。以上這些研究中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將會為本課題的分析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幫助。
(三)研究內容
1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體育社團的基本現狀
1.1我校體育社團各分社的基本情況
1.2社團人員管理、運行基本情況
1.2各社團開展活動的效果情況
2影響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體育社團發展的內部因素
2.1社團的結構、規章制度
2.2社團的管理模式及規劃
2.3社團的指導老師、學生干部的專業技術及引導影響能力
3影響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體育社團發展的外部因素
3.1社團的活動場所、活動經費、宣傳體系
3.2社團的參與者與參加者的積極性
3.3學校制度對社團的影響和各級領導對社團的重視程度
(四)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實驗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閱讀大量與大學生體育社團研究的有關文獻資料、并收集整理。
2.調查法:對部分體育社團的指導老師和負責學生進行調查。
3.數據統計:對調查來的資料數據進行整理和統計
4.邏輯分析:對最終的資料進行總結分析
二、技術路線:
收集文獻資料和了解調查對象的基本狀況—整理資料—制作問卷和擬定相關訪談的內容—發放問卷和進行訪談—回收問卷—整理問卷—分析結果—整理資料—撰寫論文?—修改論文—定稿。
三、可行性分析:
1、本人對該課題充滿著濃厚的興趣,并查閱了大量相關資料。
2、本人是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的一名學生,并且參加過體育社團活動,可以更深的體會社團中的現狀。
3、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較多,可以對研究成果提供借鑒和參考,能為研究順利的進行提供理論依據。
(五)進度安排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1.完成期限
(1)20XX年1月確定指導老師,確定課題,搜集資料,不斷完善研究方案,爭取有一定的成果;將收集的資料進行初步整理,完成開題報告。
(2)20XX年2月下旬,繼續開展研究,并爭取在某些方面實現質的跨越,完成論文初稿一、二、三稿,并請導師審查。
(3)20XX年3月,繼續開展研究,完成論文修改稿,并請導師審查,送系部預審。
(4)20XX年4月,接受導師審查鑒定,結題驗收,論文定稿。
2.主要措施
(1)運用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
(2)利用圖書館和電子閱覽室查找相關領域的最新理論期刊、參考最新論文范本,收集資料;
(3)指導老師的指導,與老師溝通。
(六)主要參考文獻(不少于10篇)
[1]王利濤.高校體育社團開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高校論壇,2011,(10):80.
[2]李明,劉繼志.影響高校體育社團發展的因素及對策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
[3]黃林.高校體育社團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2(31):231.
[4]王惠.高校體育社團在構建和諧校園中的價值研究[D].[碩士論文].廈門大學,2008.
[5]張登峰.影響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發展的因素及對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體育與藝術,2009.
[6]劉強德.我國高校體育社團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遼寧體育科技,2006(28)
[7]梁平,林葛.體育社團現狀與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28).
[8]崔麗麗,葉加寶,蘇連勇.全國性體育社團現狀分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2.(04).
[9]周艷,頓志強等.我國高校體育社團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10.
[10]偉巍.高校體育杜團發展制約因素分析及發展對策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1(11):51.
[11]丁斌.高校體育社團組織建設若干問題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6
[12]王傳友,馮偉.高校體育社團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25(01).
[13]汪桂花,趙永魁.影響新時期大學體育社團發展的因素及對策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10,32(05).
[14]黃亞玲.論中國體育社團[D].[博士論文].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3
[15]解會娟.高校體育社團組織建設若干問題的調查研究[D].[碩士論文].山西.山西大學,2005.
一、變廢為寶“巧”手做,培養學生節約意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規定:節約資源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國家實行節約與開發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能源發展戰略??梢?,節約是國情之需、國民之本,被上升到法律意志層面,成為每個公民應盡的法律責任和義務。為此。我校把節約視為科技教育的主流方式和主要手段,滲透到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材體選擇上,我們不以出錢購買科普套材為唯一科技教育材料讓學生拼裝,而是變廢為寶巧手做,引導學生走向生活、走向社會、走向自然。用身邊的材料,做身邊的科學研究。巧——構思奇巧,制作精巧,巧在技術,巧在節約。教育學生廢棄物也是資源,是可再開發利用的資源,不能隨意支配、濫用,避免造成二次浪費。例如,我校學生潘泉芳收集了他爸爸丟下的85個“555”牌香煙盒。搭成了一個商住小區建模場景,受到參觀者的贊賞。
對學生變廢為寶的科技實踐,我校把節約作為評價其內容、過程、方式、手段、途徑、成果優劣的重要依據和標準,在動手實踐中指導學生珍視、愛惜廢棄物,不揮霍浪費廢棄物,在變廢為寶巧手做中培養學生的節約意識。
二、循環創意“秀”科模,培養學生降耗意識
實踐低碳,首先要降耗,即循環利用材料(包括循環利用廢棄材料)是降耗的一條有效途徑。在科技教育實踐中,我校嘗試在學生的科技創意中對同一材料或同一廢棄材料重復多次利用,以獲得科技教育載體建設的低耗高效。
在日常生活中,像可樂類的飲料瓶是學生接觸頻率較高的廢棄物品之一。它們屬于象形設計類別,有多種造型。其富有變化的形狀,蘊含著一些特殊的“語碼”,可與學生進行無聲交流,因此,具備了循環創意的潛在條件。有些飲料瓶體的某部件可以同時成為學生多個模型創意作品中的“已經加工”的零部件。一物多用,成為學生設計制作科技模型時對廢棄物的巧妙預處理,產生重復利用和反復利用的創意思路。形成循環系列,使降耗落到實處??萍寄P蛣撘庵械慕岛?。主要是通過智能化手段,以創新技法,重組結構,實現廢棄物的“72變”。在教師指導下,我校學生用一個或幾個廢棄飲料瓶做材料,就可創意出多種或多個模型。經過科學“推磨”,合理循環,共形成以廢棄可樂瓶為材料的13大科技創意系列。這些科技創意系列在材料上具有共享性、瞻前顧后性和共棲性,即將前一個創意作品拆卸下來的“零部件”可作為后一個創意作品的“零部件”或“半成品”,我棄你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學生在制作時連切割下來的“邊角料”,也不隨意丟棄,而是盡量成為下一個創意作品的原材料。
三、減排防污出“點子”,培養學生環保意識
低碳以低污染、低排放為基本特征,防污減排是最直接的低碳行為。以防污減排為載體實踐科技教育,是培養學生低碳意識的又一條途徑。太湖藍藻的泛濫,使我校每個學生親歷了太湖人“水質性缺水”的現實。這一現象引起了學生的思考:太湖藍藻是怎么形成的?我們為什么會遇上太湖“水質性缺水”?在學生思考的眾多問題中蘊藏著大量的科研題材。由此,根據我校所處的區域條件,就學生思考的問題。因勢利導,以科技實踐活動為切入點,把《太湖支流吳溇河水污染問題探究》作為科技實踐活動的選題。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制定了此次科研課題的實施及成果推廣方案:實地收集信息、科學測試取樣實驗、部門訪談居民問卷、專家聽證采納建議、公眾反響領導行動。經過一系列的實踐探究,學生共發現吳漤河水體10個方面的污染。并分析了原因,同時還有針對性地提出10個“減量排碳”金點子。學生們開展的探究活動,不但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還獲得了沿河居民的廣泛認同和贊譽,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上驳氖恰F叨兼傛傉杉{了學生的金點子,在沿河兩岸隔30米處放一只垃圾箱。一天清倒兩次:沿河兩岸所有毛廁、草木灰堆等全部拆除或搬遷,等等。學生們親眼看到這些變化,都欣喜若狂。
學生的親水實踐,既順應時代需求,加入“低碳一族”,又知曉科研的艱辛,還感受到科研成果轉化的力量。歷時一年,吸引了1558位學生參加的實踐探究活動,學生們寫出了科技小論文、調查報告、研究報告470篇,觀察日記和科普作文580篇,攝影照片500多張。學生們的多篇科研報告獲國家級、省級、市級獎項。
四、“植綠護綠”蘊新意,培養學生碳匯意識
“綠色固碳”和“植物碳匯”是低碳發展的有效措施?!疤疾蹲健薄疤挤獯妗薄疤枷狻笔俏倚=陙砜破战逃谐霈F頻率較高的教育用語,也是我校成功創建江蘇省、蘇州市綠色學校的關鍵詞,在草根性的綠色實踐中已成為學生的口頭禪。我校地處太湖南灘的“黃金岸線”溇港地區,自古“遍地城廊蠶桑地,萬頃煙波魚米鄉”,大力發展種植業、林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和生物資源方面的條件。其中桑樹、茶樹、銀杏、香樟等樹種的種植歷史悠久,對“固碳”“捕碳”“消碳”獨具“開源”作用,有著長遠的治本意義。我校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利用科普教育載體,向學生普及“碳匯”知識,從中培養學生的低碳意識。
一、先閱讀題干,從題干中獲取話題信息及關鍵詞
雖說對于閱讀理解的內容和題干,應該先看哪個,并沒有統一的定論。但針對廣東高考閱讀題,本人強烈建議先看題干,而且要懂得在題干中提取有用信息。
1. 通過題干中的信息詞,預測短文話題或大致內容。
以2011年高考閱讀題D篇為例,讓我們先看看文章提供的5個題干:
41. 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model is harmful because of all the following EXCEPT that ______.
42. What can we infer from Paragraph 2?
43. To fully develop the low-carbon markets, government can ______.
44. We can learn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that businesses have many chances to ______.
45. What i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passage?
從41和43題的題干中,提及的traditional business model 和develop the low-carbon markets我們可以猜想本篇的閱讀話題應該是和低碳的生活或低碳經濟模式有關。另外,41題中指出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model is harmful,極有可能是在指出傳統經濟模式的不足,從而提倡新型經濟模式,即低碳的經濟模式。
2. 通過題干中的關鍵詞,確定答案信息的大致位置。
以2011閱讀理解A篇的28題為例:
28. What did the other drivers do when they saw the flashlights?
A. They speed up to pass.
B. They waited with patience.
C. They tried their best to help.
D. They put on their flashlights too.
題干中的flashlights 是關鍵信息,在文章中找到了這個詞的所在位置,上下幾行應該就是答案的所在。因此,在閱讀題干后,圈出flashlights,并用這個詞在閱讀文章中搜索,遇到flashlights時,做好標記,以便在上下幾行中找答案。
Last month, when I was driving home on a busy highway, I began to feel unwell and drove more slowly than usual. People behind me began to get impatient and angry, with some speeding up alongside me, horning (按喇叭)or even shouting at me. At the moment I decided to do something I had never done in twenty fore years of driving. I put on the car flashlights ( 首次出現) and drove on at a really low speed.
No more angry shouts and no more horns!
When I put on my flashlights(再次出現), I was saying to other drivers, “I have a problem here. I am weak and doing the best I can.” And everyone understood.
不難看出,答案就是在下一行No more angry shouts and no more horns!正確答案應為B (They waited with patience)。
二、先通過快速瀏覽確定文體,后選擇相應的閱讀策略
1. 根據詞匯,快速判斷文體。
快速瀏覽文章的首段和末段,每一段的開頭,從一些標志性的詞語初步判斷文體。
例如有人物名字的重現現象的,或有很多生活類詞匯的,很有可能是記述文,如2011閱讀理解C篇中的第一句話A year after graduation, I was offered a position teaching a writing class;說明文中常見的是有調查研究類的詞匯如research, report shows that...,according to the study等,如2011閱讀理解B篇。
2. 根據文體,選擇閱讀策略。
記敘文:關注人物之間的關系,事情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序題),以及前因后果;有時或在文章的最后找出故事說明的人生哲理(寫作的目的)。
說明文:(1)如果是現象類型的文章,關注文章開頭部分指出的現象以及后面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及解決問題的對策;(2)如果是調查研究類的,關注首段調查及研究結果的呈現,注意數據的表達(常常是設問的熱點);(3)如果是介紹性的文章,如介紹人物、地點或書籍等,關注被介紹物的明顯特征,而這些文章的寫作目的也是顯而易見,或是告知讀者某些信息或道理,或是吸引讀者的關注。
議論文:關注首段部分論點的提出;留意帶情感的形容詞,明確作者的觀點、態度。
閱讀議論文和說明文時,都要關注轉折詞but或 however,以及引出結論的therefore等。
以2011年廣東高考英語閱讀理解B篇為例(說明文類):
Can dogs and cats live in perfect harmony in the same home? People who are thinking about adopting a dog as a friend for their cats are worried that they will fight. A recent research has found a new recipe of success. According to the study, if the cat is adopted before the dog, and if they are introduced when still young (less than 6 months for cats, a year for dogs), it is highly probable that the two pets will get along swimmingly. Two-thirds of the homes interviewed reporte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cat and dog.
However, it wasn’t all sweetness and light. There was a reported coldness between the cat and dog in 25% of the homes, while aggression and fighting were observed in 10% of the homes. One reason for this is probably that some of their body signals were just opposite. For example, when a cat turns its head away it signals aggression, while a dog doing the same signals submission.
…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n cats and dogs may go beyond pets ─ to people who don’t get along, including neighbors, colleagues at work, and even world superpowers. If cats and dogs can learn to get along, surely people have a good chance.
從第一段的詞匯A recent research has found,According to the study...Two-thirds of the homes interviewed reported...可判斷出它是研究調查類型的說明文,研究內容是貓狗相處。其研究調查的結論是貓狗學會了對方的語言,對對方有了更多的了解,就可以和睦相處。在最后一段,由此推斷,我們人與人之間也應當可以學會和睦相處(文章的寫作目的或意圖所在)。
35. What can we human beings learn from cats and dogs?
A. We should learn to live in harmony.
B. We should know more about animals.
C. We should live in peace with animals.
D. We should learn more body languages.
三、不同類型的題目,先后有序
總原則是:先中心,后細節。
分原則是:先做主旨大意題,猜詞題、指代題、具體細節題,后做綜合細節題(正誤判斷題),推斷題。
一般來說,對文章整體的把握應該放在首位,明確了文章的中心,其他的細節和推斷就有根有據了。主旨大意題和最佳標題題是考查考生對文章的中心的把握,我們在第一次的快速閱讀后,可以在4個選項中做出篩選,明確方向。具體細節題(如設問what, when, where, how, why 等)的答案信息點應在具體的某一段或某一句中,閱讀時找到了關鍵詞,就比較容易確定。而猜測題則利用構詞法和上下文邏輯等策略可以解決。對于指代題可以閱讀上下句,明確所指代的是什么。
為什么要把正誤判斷的綜合細節題(如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is true?)放在最后?那是因為更多的時候,正誤判斷題考查考生對文章多個細節的理解,可能要關注上下好幾段的內容,才能最終確定答案(尤其是采取排除法的話)。如果在一開始就過分關注細節,會不利于對文章中心的把握,可能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而推斷題很多時候需要我們在深刻理解文章的基礎上,推斷出它的弦外之音或言外之意,把它放在最后是最合適不過了。
關鍵詞:低碳教育;英語文學教學;模糊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6-0248-04
一、引言
黨的十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著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第一次把生態建設提到了一個戰略高度。生態建設不僅指自然生態的保護和統籌,同時也要注重人文生態的發展。在這里把這種人文生態思想應用于教育理念中,提出了低碳教育理念。
“低碳教育是從傳統教育出發,最大限度地利用受教育者自身因素以及環境因素,使受教育者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和環境資源優勢,從根本上解決教育過程的資源浪費問題,從而做到減少教育過程的二氧化碳排放,實現教育低碳、綠色。”
早在1902年,美國的實用主義以及符號學的創始人Peirce就提出了語言的模糊性的觀點。他的研究表明由于語言存在著模糊性,因此語言范疇內的詞義、語用、表達等都存在著模糊性。1923年英國哲學家羅素發表了他著名的《論模糊性》,這是模糊語言理論初步形成的標志,他認為整個語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也提出了和羅素一致的觀點,他支持語言的模糊性,但是更加強調適合表達目的性的表達方式。到了1965年美國家控制論專家查德(L. A. Zedeh)在《信息與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雜志上發表了題為《模糊集》(Fuzzy Sets)的論文,在這篇論文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模糊理論,這一理論的提出為語言學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徑,這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的科學方法論的變革。自此,一系列語言類新科學由此產生:模糊語言學,模糊心理學,模糊邏輯學,模糊數學,模糊修辭學等。
在經過對模糊性理論的初步研究后,提出了英語文學教學中的模糊性的觀點,目的是變革教學方法,用更加科學的手段來完成教學這一復雜的任務,以實現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自身文學素養,來完成英語文學教學的目的,實現課堂教學的低碳化。
二、英語教學模糊性提出的理論基礎
以模糊性理論、接受美學、教學理論等作為研究的理論依據,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伯特蘭?羅素的《論模糊性》從哲學角度對語言的模糊性問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R. M. Kempson在《語義理論》一書中也提出了詞語的模糊性問題,他將詞的模糊性劃分為四種類型,即:指稱模糊(referential vagueness),詞義的不確定性(indeterminacy of meaning),詞項意義缺乏確指(lack of specification),詞項確指意義的析取(disjunction);這與哲學家羅素(B. Russell)的“一個詞語具有一個或多或少的模糊的意義?!币约懊绹軐W家布萊克(Black)的:“模糊性,雖然是模糊的符號所表示的那個系列的一個客觀性質?!钡挠^點相一致。到了1965年,美國科學家札德(L.Zadeh)撰寫了《模糊集合》的論文,在論文中他利用“隸屬函數”的概念第一次運用數學方法描述模糊這一概念,自此模糊性這一定義在哲學、語言學、翻譯學等諸多領域被廣泛地接受和深入地研究。由于模糊概念的廣泛認識,利用模糊性理論,以及低碳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在英語文學的教學過程中對文學教學中的語言界線模糊性、藝術形式界線模糊性、鑒賞能力界線模糊性、教學手段界線模糊性、學法指導界線模糊性、學習動機界線模糊性等方面的進行深入的探討。
英語文學教學不僅要涉及文學的鑒賞能力,還要涉及教學手段問題,在這種模糊性的理論基礎上,尤其注意接受美學的文學鑒賞理論,這一理論和我們以往的文學鑒賞模式有了很大的不同,上個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聯邦德國的文學史專家H.R.堯斯和W.伊澤爾提出,文學作品的鑒賞在于讀者對作品的接受程度、反應能力、閱讀過程中讀者應用自己審美經驗以及接受效果去實現文學的社會功能。這一理論使得英語文學教學更注重讀者及其閱讀活動,而不是作者和文本,這是人文主義的復興,也是文學作品鑒賞的歷時模糊性的基礎。
英語文學教學是一個以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活動,與以技能提高為目的的教學活動有本質的去區別,因此在模糊性及低碳教育理論指導下的英語文學的教學活動中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形式的多元化使用,學生心理積極因素,學生自身的學習動機的激發等多種教學理論形式都會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優勢,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注意受教育者自身原有的文學素質,在此基礎上利用多元化的調動手段為學生發揮學生的潛在優勢,這與低碳教育理念相吻合,也是本研究所提出的教學模糊性的又一理論核心。
三、低碳教育與英語文學模糊性教學的實踐及結果調查
對多年英語文學教學實踐進行質化和量化的分析,對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活動,所采用的文本資料、聲像資料、教學方法、鑒賞分析方法,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表現、反饋、學生的自主活動等等多方面因素進行歸納總結和分析研究,素材全部來自于東北石油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的教學實踐,為了研究的需要對07、08兩屆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把教學資料、以及調查結果利用Excel統計功能對其進行定量的分析和處理。
經過了大量的教學實踐以及學生接受心理調查的基礎上,認識到英語文學教學不是基于英語文本表現形式的閱讀實踐的過程,而是學生內在的文字感受能力,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內心共鳴,這不是單一的英語閱讀,或是某一種教學方法能夠實現的,因此在這里我們倡導英語文學教學的模糊性,目的是打破文學教學中的語言障礙,形式障礙,采取多元化的教學形式,從多角度探討讓學生獲得文字鑒賞表面背后的文學鑒賞能力的本質改觀,這是文學教學的最高境界。
學生在英語文學學習中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目前的八零后及九零后學生,對于文字的敏感度降低,學生對于紙質書籍、文本自身的興趣程度遠遠低于六、七十年代,這與網絡的沖擊有著密切的關系,另外目前學生的娛樂活動越來越豐富多彩,書籍對于他們在很多社會因素和歷史因素的沖擊下已經處于一種不很樂于接受的狀態,由于多年來學生們的讀書僅限于與課程相關的內容,在高中階段,為了過高考這一獨木橋,不僅是家長不允許閱讀課外書籍,就連高中的班主任也會嚴令禁止學生閱讀與課程無關的書籍,這樣學生的閱讀習慣就出現了問題。很多學生甚至沒有真正地閱讀過一本文學書籍。另外外語教學多年來也處于技能培訓的狀態,學生以解決字詞問題為主,很多時候學生在肢解后的語法、句法分析中,根本無暇顧及篇章的含義。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學生的自然狀況、對于文學的喜愛程度,以及學生自身對于學習的認識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調查,調查對象是東北石油大學外語學院07、08兩屆學生,在受調查的123張問卷中隨機抽取了100張問卷,現將調查結果統計如下:
四、結果分析引起英語文學教學改革
從以上統計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目前學生的閱讀興趣廣泛,對于文學的執著程度一般,從表1學生自然情況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學生的自然狀況對于愛好的影響很大,有藝術愛好的學生多來自于縣城或城市,文學愛好強烈的學生一般是出身于父母受教育程度偏高,家境相對比較好的家庭,但是也有例外,愛好詩歌的13名同學中有9名來自于農村,并且這9名同學中有3名是從事詩歌創作的小詩人。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對于一個學生的自身愛好來說,家庭和社會背景是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的,這應該是和從小養成的閱讀、生活、娛樂習慣有關,這符合低碳教育理論中關于家長在教育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的思想。針對這種情況在文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不能單純地講授文學作品文本自身,還應該開發學生的內在機制,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汲取。
從表2學生文學、藝術、體育喜好情況我們可以看出,有藝術愛好的同學多數都對文學感興趣,而愛好體育的同學中喜歡文學的人數相對比較少,這說明,文學與藝術的相通性,在鑒賞方面文學和藝術有其不可忽視的內在聯系,藝術是聽覺和視覺美的鑒賞,而文學是人們通過文字想象然后到欣賞的過程,如果一個人有藝術鑒賞力,他的想象力是豐富的,這種能力是一種內在的能力,也是文學欣賞中必須的。因此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開拓學生的想象空間,把文字、影像等多種因素結合起來將是文學教師的授課目的之一。
從表3學生閱讀情況分析可以看出,學生的閱讀情況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閱讀范疇,他們的閱讀已經囊括了各個領域,并且由于學生的愛好不同,他們的閱讀興趣明顯不同,但是這里面包含著一些被動閱讀的因素,比如說英文原版詩歌的閱讀,是全員性閱讀,但是這并不是出自于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僅僅是因為這是授課內容之一,進一步調查表明,真正閱讀過英文原版作品的僅是個別同學,而能夠把一部原版小說讀完的同學就更少了,因此這就給我們的英語文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引導學生閱讀,盡管許多同學都認為詩歌很難懂,英文詩歌如果沒有任務要求就更不會有人去讀了,但是教學過程中發現,教師的引導得法,學生會很快理解詩人的意圖,和詩歌的含義。另外作為文學教師不可對于文學之外的閱讀有抵觸,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接觸各種閱讀材料,有助于學生閱歷的增加,也有利于文學鑒賞力的提高。
五、如何在英語文學教學中實現低碳教育
文學鑒賞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文學教學也應該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開發的過程,而英語文學教學的過程,由于存在著語言和文化上的一些因素就顯得尤為復雜。這里提出基于低碳教育理念下的英語文學教學模糊性的教學理念,目的是能夠更好地完成這一復雜的過程。
(一)英語文學教學中的語言形式的模糊性
文學鑒賞是人的一種能力,是體現人的素養、文化、知識水平、思想境界等多方面的一種綜合能力,這是內在的,與所欣賞作品的語言形式沒有關系,比如在講授意象派的時候,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意象的含義,首先用學生們早已熟悉的中國古典詩歌,馬致遠《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來講解意象的含義,在學生理解了意象的基本含義后,我們再讓學生去欣賞龐德的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這樣學生就能夠憑借自己對于意象的理解更加深刻地理解這首詩的含義了。
(二)英語文學教學中的藝術形式模糊性
各種藝術形式之間是有著某種內在聯系的,從學生的調查中我們已經驗證了這一結論,培養一個人的文學鑒賞能力不僅涉及到對于文字的理解能力上,因為文字是要讀者內化成一種形象在人腦中起作用的,在文學教學中我們不排斥其他形式,比如名著改編的電影、比如原著的插圖,或是聲像資料等等,把多種藝術形式引入課堂,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多層面感受,也有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符合多維化教學手段。
(三)英語文學教學中的鑒賞能力模糊性
文本、文字本身存在著模糊性,那么基于文本和文字的文學鑒賞也必然存在模糊性,這種模糊性體現在文學鑒賞是復雜的內心活動,從思維的角度看這種思維活要涉及鑒賞者諸多內在思維系統,作為提高文學鑒賞能力的教學活動,所要完成的任務涉及思維的多層面,因此作為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受眾的多層面的內在因素來實施自己的教育活動。
(四)英語文學教學中的教學手段的模糊性
教學活動是要在某些外部因素的支持下完成的,因為文學教學有其復雜性,我們的教學手段也要避免單一性,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影像、聲音、英語文本、漢語文本、英語文字理解方法等多種手段來完成。在教學方法上也采用多維化的教學方法,避免教學方法的單一性。這些手段的綜合運用恰好體現了教學手段的模糊性觀念。
(五)英語文學教學中的學法指導模糊性
調查中顯示,盡管學生學習了很多年英語,但是多數同學的英語學習依然停留在技能學習的層面,讓他們利用英語文字以及英語思維去鑒賞文學作品仍然存在困難,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拋開文本的語言形式,去欣賞內在,這就成了引導學生改變學法的一個重要任務。另外文學作品的欣賞是與讀者的生活閱歷密切相關的,教育者引導學生增加生活閱歷也是學法指導的一個方面。生活閱歷的增加、文字感受力的增強與文學鑒賞課沒有直接的聯系,但卻是內在不可忽視的因素,因此學法上的指導具有全新的模糊特點。
(六)英語文學教學中的學習動機的模糊性
學生曾經疑問英語文學課對于就業有著怎樣的意義,回答是沒有必然聯系的。如果把學習英語文學作為將來就業的手段恐怕是過于牽強的,但是必須承認,一個人的文學素養的高低應該是這個人的個人素質的充分體現,那么如何去激發以提高素質為目的的學習動機,是一個復雜的工作。
綜上所述,英語文學教學是一個基于文學鑒賞的教學活動,由于文學鑒賞活動的復雜性,加之英語文學教學又涉及文本的語言形式的問題,使得英語文學的教學活動變得尤為復雜,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一復雜的教學活動,實現英語文學教學低碳化,提出了英語文學教學中模糊性問題,而這種模糊性的教學實踐必將帶來我們教學方法上的變革。
參考文獻:
[關鍵詞]90后大學生 低碳認知 低碳行為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7-0043-03
低碳意指較低或更低的溫室氣體排放,當前許多專家學者認為低碳不僅與生產領域有關,與生活和消費領域也密切相關,例如姜克雋認為低碳是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陳佳貴的觀點認為低碳行為需要人類行為方式上的改變,以避免奢侈和浪費的碳排放。[1]而低碳行為是指行為的動機和目的均指向低碳,通過減少碳的排放量最終實現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目前90后大學生已成大學校園的主體,他們成長在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因此他們是思想活躍、衣食無憂的一代,在他們身上也表現出睿智與輕狂,成熟而盲目,理性而躁動的顯著特征,成為一個特點突出、頗受爭議的學生群體。[2]關注90后大學生群體低碳的認知及行為表現,筆者認為非常有必要,為此在嘉興職業技術學院進行了此次調查,并對調查進行了思考與分析。
一、低碳認知及行為特征的調查
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設計了以低碳認知和行為習慣為主題的調查問卷,對我院90后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25份,并選擇少數學生進行深度訪談。
(一)對于低碳認知方面的調查
對于“是否聽說過低碳”,有97%的被調查者“聽說過低碳”,但還有3%的被調查者“沒有聽說過低碳”;對于“低碳的含義”,有80%的被調查者認為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能源消耗”,還有20%的被調查者對于低碳的含義認識“尚不清晰”;對于“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會有排放二氧化碳的行為”的調查中,認為“會”的為87%,“可能會”的為12%,“不會”的為1%。這些調查結果顯示,90后大學生盡管信息接受能力強,有著較高的知識層次,應當關注社會熱點問題,但是他們對于低碳的認識還參差不齊。
(二)對于低碳生活的態度調查
在“平時會不會主動去關注哪些低碳生活方式”調查中,有18%的被調查者認為“很關注”和“比較關注”;38%的被調查者選擇“偶爾關注”,但選擇“不關注”的竟高達44%。對于“低碳生活方式對生活質量是否會有影響”,80%的被調查者都認為會“影響生活質量和舒適度”,只有20%的被調查者認為“不會影響”。這兩個問題的調查結果基本顯示了一致性,存在低碳生活影響生活質量的誤區,故對于低碳的關注度就會下降。
(三)大學生日常低碳行為的調查
1.對于“出行交通方式”的問題,33%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步行”,19%的被調查者選擇“自行車”,46%的被調查者選擇“公交車”,只有2%的被調查者選擇“打的”。這說明大學生在出行方面是符合低碳要求的。
2.對于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問題,調查“超市購物中是否有自備購物袋的習慣”,回答“有的”占58%,而“沒有”的占42%;在學校食堂就餐時,以“一個月在食堂購買一次性餐具”為調查,10次以下的為47%,10-30次的為36%,30-60次的為13%,60次以上的為4%;“在外吃飯是否會使用一次性筷子”的調查中,選擇“會,認為方便衛生”的占到53%,“有必要時才會用”的占46%,“從來不用”的占1%。這一組調查數據表明,在當前大學生群體中一次性物品的使用量相當大,這正與我們平時在食堂看到的情形相吻合,早餐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中晚餐使用一次性紙盒的同學為數不少。
3.對于能源節約方面,調查“白天光線良好的情況下,你會主動關閉教室里仍然亮著的燈嗎”,“表示沒注意過”的為19%,“一般都會”的占76%,“不關我事,基本不會”的占5%;又如調查“在電腦使用過程中需要長時間離開時”,選擇“關機”的為45%,有43%的被調查者選擇“待機”狀態,而12%的被調查者會選擇“不管”。這一組數據反映了如隨手關燈這樣細微的節約意識還沒有養成。
4.對于低碳內容和原因方面,調查“哪些行為是低碳行為”(可多選),調查結果從高到低分別是:隨手關燈(91%);少用一次性用品(77%);出行選擇公共交通工具(74%);將垃圾分類處理(60%);少穿化纖、皮草材質的衣服(48%)。這一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在低碳行為的認識方面并沒有太大的問題,關鍵還是在行為表現上存在與認知的矛盾。為探究其中的原因,調查“認為低碳生活的主要障礙有哪些”(可多選),從高到低的結果為:消費理念虛榮,追求奢華(86%);大家生活方式粗放,很難改正(82%);缺乏有力領導,不知從何開始低碳生活方式(72%);低碳生活是一項系統工程,依靠民眾自身很難實現(55%)。這些障礙因素客觀存在。如何讓低碳工作得以深入開展,需要得到大學生的支持,如以垃圾分類投放為例,如果條件許可,92%的被調查對象選擇會做或如果方便的話會做,而有8%表示不會做。因此,如何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取得他們對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支持應該是今后工作的重點。
二、90后大學生認知及行為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低碳認知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90后大學生這樣一個群體,從知識層次、信息渠道和社會責任的角度來講,其對于低碳的認知水平應該較高,但是從以上調查結果顯示,90后大學生對于低碳認知的普及還有待于提高。
(二)日常行為表現不符合低碳要求
1.90后大學生對于綠色消費的概念還沒形成必要的認識。經濟學家陳柳欽的研究論文指出,倡導消費者選擇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3]但是90后大學生對于自己的健康食譜并沒有過多地關注,如平時在校園門口的大量流動攤販,許多學生會加入其中,吃得其樂融融;又諸如大量方便食品的食用,如方便面、香腸等食品,這種行為表現顯然不符合低碳綠色消費。
2.90后大學生對于生態消費的行為習慣還難以養成。一次性物品的大量使用顯然與生態消費不符,在90后大學生群體中,大量使用一次性方便物品成了當前大學校園里的一道不雅風景,在食堂、寢室、教室隨處可見大量的一次性包裝袋和一次性的飯盒,這些一次性方便物品的使用是對資源的掠奪與浪費,顯然不符合生態消費的要求。
3.現實生活中對于手機等產品的消耗調查發現,我院有近90%的同學進大學之際都更換了功能更齊全、價位更高的手機,更新的原因多數是原有手機功能不全、受到新品推介,也有同學表示是為了不被同學看不起。由此可見手機的更新速度也表現出非理性,過度、攀比和炫耀性消費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4.90后大學生公共意識退化也使低碳行為的表現不盡人意。當前的大學生自我意識日益增強,對于公共意識日益退卻,對于公共資源表現出不關心,如公共場所的水電很少有同學會去主動關注,發現問題也很少有同學會去主動報修,而教室里有時只有一兩個同學,卻開著教室所有的燈,不良的用電用水習慣在公共區域的表現更為突出。
三、原因分析
(一)9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表現出不一致性
當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來得更加快速和直接,當下90后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主要體現在關鍵時刻,比如獻血,在大學校園組織無償獻血,很多同學都會加入其中;而對于環境認知、低碳形勢與任務而形成的社會責任意識范疇的內容,由于涉及的因素較多,學生意識不足。
(二)90后大學生生活自主與自控表現出兩面性
大學生渴望自主和獨立生活的意愿較強,但是自我控制能力較弱。他們的生活追求輕松便捷,甚至有不少的大學生都不想去食堂就餐,而是讓同學帶餐或直接叫人送餐,想要自主的生活,但是沒有自控的生活能力,經常以快速食品如方便面等解決就餐問題。因此自主與自控兩者之間不能協調發展,一味地追求便利而沒有養成自我控制意識。
(三)90后大學生在精打細算與粗放生活中徘徊
90后大學生對網購、團購等新生事物接受較快,經常幾個同學拼購用以降低物流成本,在這方面學會了精打細算;但是部分同學一天一次或多次地購買一次性就餐盒花費0.5-1元,一個月累計約15-30元,在這方面選擇粗放生活,使得 90后大學生身上顯示出了他們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既想精打細算,但又選擇粗放生活,受到習慣的影響和一次性物品取得的便利,所以對于低碳行為也存在選擇性發揮。
四、思考
大學的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更是一種人格的塑造和責任的傳遞。90后大學生對于低碳認知有局限性,同時又表現出低碳認知與行為特征的不一致性。針對即將走上社會舞臺的大學生這樣一個群體,進行有效的教育、引導與干預,創造性地開展低碳認知與低碳行為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引入社會學習理論,提高認知水平,培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低碳認知是前提,低碳行為方式的培育是對低碳認知的發展與延續。開展大學生有關低碳為主題的學習教育活動,要突出學校教育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認知的途徑可以是校內宣傳欄的開發、宣傳手冊的發放;教師宣講團的成立和學生低碳(環境保護)志愿者隊伍的組建;公益性低碳標識的開發及提醒;低碳征文及演講等。由教師擔任社會學習理論的傳播工作,用同學之間相互的影響來起到推動作用。低碳學習與認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90后大學生低碳責任意識的培育,并自覺養成低碳行為。
(二)引導、倡導學生樹立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和生態消費的理念
適度消費主要是一種消費觀的問題,大學生的主要經濟來源是依靠父母,沒有更多的經濟來源,這更需要倡導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生態消費是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生態保護的消費行為,引導學生如何去選擇綠色食品,在不影響生活質量的前提下,尊重自然和資源稀缺的客觀規律,通過適度節約,合理利用,養成文明、生態、健康的低碳行為習慣,堅持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同時,要為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和生態消費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
(三)分析校園低碳情境因素,完善管理制度
針對90后大學生自控能力不足,采取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是必須的。大學校園的低碳情境因素主要包括管理制度和規范,如一次性物品限制使用規范、水電資源定額管理等;采取經濟獎勵與成本回收并舉的措施,樹立低碳先進典型予以表彰獎勵,對于有違低碳的行為通過支付更高使用成本等方式,通過正反兩方面的激勵措施,對低碳行為的發生起到引導作用;完善基礎設施,如改善食堂的就餐環境,讓學生在溫馨舒適的環境中就餐。
[ 參 考 文 獻 ]
[1] 方大春,張敏新.低碳經濟的理論基礎及其經濟學價值[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7):91-95
[2] 張寶君.90后大學生心理特點解析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4):111-114
[3] 陳柳欽.可持續低碳消費的實現途徑[J].理論學習,2010(8):P31-35
【關鍵詞】電子信息材料;低碳經濟;發展;應用
社會的發展速度越快,對自然界的傷害也就越大,而電子方面的材料對生活空氣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因此,必須要建立節能環保的生產概念,必須保證低碳生活,并且社會已經有了明確的態度,必須要控制污染,減少能源的浪費,做到經濟環保。而伴隨著時間的推移,電子信息材料的使用需求越來越大,進而影響了社會的生態平衡。那么,要想在這一種材料中實施低碳經濟,如何去做呢?
一、電子信息材料在低碳經濟中的發展
1、光電子材料。這種材料主要包含了液晶的元素,它在電子信息的生產中,使用非常的頻繁。液晶的這種材料,主要是用于電器類的顯示屏,而這一種材料可以在電流經過時,將液晶這種材料進行改變,并將其液晶的序列進行重新排布。而當再一次經過電流時,電氣的顯示屏是不會被屋外的光線穿透的,這也就符合了社會低碳經濟的理念。曾經的電氣顯示屏,危害大,且消耗量也大。而如今的液晶顯示屏,已經很好的解決了這些問題,并且還可以對顯示屏的色度進行調和。另外,它還是一種非線性的材質,一般情況下,液晶的材料都是處于軟凝聚的形式,所以,它才可以很好的進行光學反應中的折變反應,而對于電流較低時,電子設備就會發揮很強的功效,由此,可以看出,這一種材料在未來的發展中,占據重要的位置。而根據光學反應中的原理得知,要想影響液晶材料的性能,運用光學反應,對其進行干擾,讓液晶的材料很好的對電氣的顯示屏進行反射。總的來說,就是將光電子材料的某一性質用到液晶材質中,研究出低碳的電子顯示屏材料。因此,在未來科技的領域中,電子信息技術還是存在著很大的進步空間的,只有通過不斷的完善它的不足之處,才能更好的滿足社會的各項需求。2、集成電路和半導體。根據現在社會的需求,電子信息材料的集成電路和半導體,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材料,主要屬于多晶硅。而現在在各行各業中,使用最多的就是集成電路和半導體材料,就像現在的西門子,差不多改良后的西門子,都包含了這一種材料。它主要制作的流程就是將HCL也就是鹽酸和純度非常高的硅的粉末進行反應,并且在進行混合時,需要設定合適的溫度,然后反應出三氯氫硅,再利電子信息材料在低碳經濟中的發展應用張鵬宇河北正定中學高三在校學生用化學中分餾的方法,進行提純,最后再進行還原反應的操作,獲取純度更高的多晶硅。它便是以后電子信息材料中不可獲取的元素。并且,西門子還通過集成電路和半導體材料,對其他零碎的部件也進行了全面的改良,獲取了非常不錯的結果。同時,也減少了很多能源的損耗。
二、電子信息材料在低碳經濟中的應用
2.1電子信息材料在集成電路中的運用
由于現在科技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所以現在的集成電路和半導體材料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也成為了環氧模塑料中非常重要的生產材料,并且,根據這一種的材料的性質,能夠非常方便的完成整個生產過程,同時也能夠很好的做到節能減排,盡可能的保持低碳經濟的生活。
2.2電子信息材料在光電子中的使用
光電子的使用,主要是將一些有用的信息進行傳遞,所以,對于電子信息材料的使用上,主要是為了對其他部件指令,因此,在其他行業的電子材料使用中,也被廣泛的使用。當然,現在為了更好的滿足低碳生活的需求,很多電子材料的功能都被不斷的改進,并進行高度集中,盡可能的發揮自己最有效的功能,并且減少對生活環境的污染。
2.3電子信息材料在新型部件中的使用功能
為了更好的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就必須先對電子信息的材料進行全面的檢測,必須保證所使用的電子信息材料所消耗的能源是非常少的,并且污染性不大。因此,開始針對這一項問題,使用新型部件,希望盡可能的既滿足電子信息材料的使用功能,也能很好地滿足綠色環保的需求。而為了有效的滿足這一項需求,就必須將電子材料的面積進行擴大,并對其所包含的的部件進行智能化設計,盡可能的減少一些耗費能源的部件的使用,但同時又能保證材料本身的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低碳經濟已經成為電子信息材料使用的理念,也是必須要解決的一項難題。根據現在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的對電子信息材料進行改善,希望盡可能的達到環保的要求。另外,在電子信息材料的低碳經濟理念的發展中,要不斷的納入新的科技理念和科學技術,才能達到理想中的狀態。
參考文獻
[1]陳海燕.電子信息材料在低碳經濟中的發展應用思路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14,(10):177.
[2]史博娟,占勝發,曹坤陽,鄒細雁.低碳經濟背景下信息產業的發展研究[J].科技廣場,2014,(06):118-126.
[3]謝芳,劉興綱,董孝斌.關于電子信息產業的低碳明天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J].生態經濟(學術版),2011,(01):161-163.
[4]王澤填.基于低碳經濟的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9):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