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創設情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研究目的
對于美術課堂,情境美尤為重要,試想,讓學生處在一大堆書本的包圍之中,他們還有什么快樂的心情去描繪繽紛的生活,去完成“斷臂的維納斯”的豐富聯想呢?用智慧創設情境,給學生一片快樂學習的天空,從而促進學生審美意識的發展,激勵、喚醒每一個學生潛在的能力。
二、研究方法
1.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時時想學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當兒童跨進校門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維套進黑板和識字課本的框框里,不要讓教室的四堵墻把他跟氣象萬千的世界隔絕開來。”生活是繪畫創作的源泉,為此,我們要充分結合美術教材的特點,努力促進教學內容生活化,促進教學過程生活化,引導學生充分感受生活,大膽創造,從而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素質。
(1)引著學生走進自然,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自然,接受自然的陶冶,探究自然的奧秘,感受自然的美麗。在自然中,學生能夠自由呼吸、自由嬉戲、自由想象。如,在教學《樹葉貼畫》時,課前我動員學生廣泛收集各種各樣的樹葉,有大有小,形狀色彩多樣的。在收集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認識了各種樹葉的特點和名稱,還欣賞到它那富有美感的形狀和紋理。課堂教學中先向學生提問與設計制作內容有關問題,如,“同學們,你們注意過我們身邊的每一片樹葉嗎?”“看到這些樹葉的外形你會聯想到什么?”當學生被這些問題所吸引,正在互相議論討論的時候,我又出示了范畫和同齡孩子的優秀作品。在師生共同欣賞這些小制作的同時,學生的制作欲望油然而生。“那么,我們這節課也試著用樹葉來貼畫,同學們喜歡嗎?”由此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向。學生通過想想、剪剪、拼拼、貼貼等制作方法,拼貼出生動有趣的畫面。如,靈動的小金魚、調皮的小老鼠、青蛙過河、帆船遠航等等,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2)領著學生走進課堂,創設情境。布置課堂教學的環境,營造濃郁的教學氛圍,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動力。美術室是學生學習美術的重要場所,美術室布置得既美觀又充滿美術氣息,往往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情境創設,別出新意地擺放學習材料和范作展示,激發了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并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2.創設趣味情境――讓學生常常樂學
要吸引學生的興趣就要注重教學形式的趣味性,教師應用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技術和輔助手段,在導入新課時采用小游戲、小故事、謎語、音樂等,抓住學生的眼球。比如,一段悅耳的音樂、一首激昂的詩,都能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1)用兒歌、猜謎的形式,創設情境。在教學環節的首要開頭――導入中用兒歌猜謎激趣,在如此輕松的情境中,學生更易接受。例如,在《我心中的太陽》一課的教學中,我巧妙地運用了猜謎激趣:“早晨跳出東海面,傍晚休息下西山。夏天我們躲著它,冬天人人都喜歡。”學生踴躍發言,積極舉手,學習氛圍輕松快樂,同時也使學生增長了見識。
(2)用渲染的形式,創設情境。美術教學將幾門息息相通的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不但可以創設優良的教學情境,而且可以活躍課堂氣氛。①有音樂的渲染,學習是快樂的。繪畫是用線條、色彩、等元素的空間藝術,作用于人的眼睛,觸動觀者的心靈。而音樂則是作用于人的耳朵,陶冶聽者的情操。如,在教學《小紙船的夢》中,我以《小白船》的歌曲導入,讓學生感受船在飄蕩的情境,在學生作畫時,我將這首歡快的歌曲貫穿始終,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舒心地創作出了一幅幅富有想象力的作品。②加上語言的描繪則更加生動形象,教師生動的語言描述可以吸引學生并將其帶到特定的情境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了解。
3.創設實踐情境――讓學生漸漸會學
(1)以課外活動的形式,創設情境。著名教育家盧布姆認為,一個人成功的次數越多,他的學習自信心就越強。在課堂40分鐘以外,我也盡量給學生創設情境。如開展了兒童畫、線描、手工等美術興趣小組活動,在班級里組織學生設計板報手抄報,開展各種板報比賽,參加“心理漫畫”“情系開發區”等各類書畫展比賽,甚至讓學生為運動會設計班徽等。還有不少學生在各級各類的繪畫比賽中獲獎。從中可以看出,學生用所學知識漸漸地應用到活動中,這種快樂的獲得,促使人們追求美、創造美,進而讓學生的情感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2)以表演的形式,創設情境。表演是直觀的、視覺的,通過表演傳達信息、反映情感、增強體驗,有利于學生在作品中的情感再現。如,在《穿出我們的風采》這一課中,我設計了表演游戲。先讓兩個學生戴上漂亮的飾品走模特步,這極大地激發了全班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評比表演這一環節中設置最佳表演獎,小組之間評比,組成“模特隊”,教師播放音樂,學生排隊表演,并由學生自己當評委給每組打分,看哪一組表演得最好。通過這場表演秀,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發展了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想象、創造能力。
三、結果與分析
由此可見,學生想學是興趣,樂學是關鍵,會學是目的。變“學生苦學”為想學、樂學、會學。我們要盡可能了解學生的需要,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巧設情境,激發興趣,打破以往條條框框的束縛,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張揚和自由發展。
四、結論與建議
作為學生走上美術創作之路的啟蒙者,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誠和智慧去點亮學生心靈的蒼穹。在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中,教師需用智慧不斷創設情境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挖掘其創造潛能,使他們在人生的這段行程中,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展現自己的能力和藝術才華。
一、有效的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是指教學中個體覺察到的一種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達到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為了實施有效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創設適時合理的問題情境是非常必要的。生動的生活事件是問題情境的本質,其中包含與教學內容相應的、具有內在聯系的問題。或者說,問題情境既與學生緊密相連,同時又具有數學化的特點。數學課堂中一個優質的問題情境,能聚焦學生的目光,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也容易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如筆者在教學“小數的性質”一課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首先,在黑板上寫出3個數“6、60、600”,提問:“你能在這3個數的后面填上合適的單位,使得它們可以用等號連接嗎?”在這個問題情境中蘊含著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出了不少疑問。筆者以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情境,不僅要蘊含著數學問題,而且要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覺到已有知識的不足,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且給學生一種不斷反思和超越自我的巨大力量。
二、有趣的生活情境
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數學教材必須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教師的數學教學要充分關注學生的生活環境,通過創設生活情境,有效地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從而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因此,教師要讓生活問題走進數學課堂,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借助周圍熟悉的事物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魅力。如筆者在教學行程問題中同時相向、相背、同向三種情況時,讓學生充當貨車和客車,演示不同的情況,筆者還在黑板上用線段圖輔助教學。課堂上,學生興致高漲,在直觀形象的演示過程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由此可見,我們要善于將數學問題和學生的生活相聯系,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為依托,在生活材料提煉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進行觀察、操作、思考與交流,從而認識到學好數學的必要性。
三、愉快的游戲情境
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聽課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課上恰當地創設一些游戲情境,將數學知識寓于游戲之中,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不知不覺中學習新知、鞏固新知。如筆者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時,教授完新知后,為了提高學生計算時的熟練程度,筆者拿出了課前精心制作的幾十張算式卡片,組織學生進行了多次分批“送信”的游戲。提出誰能將自己手中的信(卡片)最準確而又最快速地送完,誰就能獲勝,可得到一枚郵票的獎勵,這一游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再如筆者在教學《可能性》一課時,在導入時創設了這樣一個游戲情境:先讓一生上前來與老師玩一玩游戲“石頭、剪子、布”,結果該生有贏也有輸。其他學生見狀都躍躍欲試,想與老師較量一下。于是,筆者又叫了一名學生上前來試一試,結果還是與第一次相同。然后,再讓同桌兩人玩一玩。最后再相機導入:如果我們繼續進行下去,猜一猜結果會是怎樣?學生在游戲中愉快而又深刻地體會到了結果的不確定性。這樣的情境,把抽象的數學知識游戲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培養了創新意識,可謂一舉多得。
四、輕松的活動情境
【關鍵詞】創設 氛圍 情境
Create the situation and build the atmosphere
Su Limin
【Abstract】Diesterweg has ever said that the art of teaching does not consist in teaching the skill but in spiriting, arousing and encouraging.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be good at changing the method of teaching, should launch more interesting English activities to arouse students’ curiosity and make them learn actively with a happy learning mood. As their teachers, we should try to create conditions and build the learning atmosphere for them.
【Keywords】Creation Atmosphere Situation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全新理念已漸入人心,而且逐步融入到日常的教學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已經朝著自主交流、主動探究與合作的方向發展。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中積極主動學習,既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又培養了創新意識。如何提高英語實效,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欲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品質,從而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1.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氛圍。英語是一門交際的語言。要想學好,必須要花時間來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一改往日的“啞巴英語”的現狀。每次課前我利用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自由會話,話題范圍廣泛。例如,打招呼、談論天氣、如何交友、購物、時下明星、當日新聞等,通過這些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增進了同學間的友誼,使學生逐漸學會了如何處事和交流,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2.創設形式多樣的活動氛圍。根據初中生活潑好動、好表現自己的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競賽活動。如小組競賽、男女生競賽、擂臺賽、朗讀比賽、單詞默寫比賽、背誦比賽、英語歌詠比賽等多種多樣的競賽活動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熱情高漲,興趣濃厚,從而提高了課堂效果,增強了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英語。
3.創設合作交流的討論氛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組織好每一堂課。Let’s discuss in group是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一個有效手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暢所欲言,從而創設了一種相互交流、熱烈討論的氛圍。例如:七年級上冊《Unit 8 My Country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本單元介紹了五個國家的國旗、名勝及語言,學完這一單元后,我讓學生畫國旗,參與討論各國之間的國旗形狀、顏色及寓意。通過討論、對比,使學生更加愛國,愛國旗,他們深刻地意識到只有愛自己的祖國,努力學習,長大后才能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從而達到了寓教于樂的效果。
4.創設情境,培養創新思維的樂學氛圍。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實施科學的課堂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項重要策略,只有使學生在特定的英語環境中活動,才能全面提高和發展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如在教學七年級Lesson 17 Who is this?時,我帶來了我的全家照,學生對真實人物(我)的家庭非常感興趣,好奇地問:Who is this/that? How old is he/she? 并能很自然的用上本課的新詞匯Mr.(先生)、Mrs.(夫人)等,而后學生們紛紛拿出自家的照片,踴躍發言,這一情景的創設為其打開創造思維的大門,營造了其樂融融的樂學氛圍。
關鍵詞:高中音樂 課堂教學 情境創設 情感釋放
高中階段的學生面臨著十分繁重的學習任務,壓力可想而知,然而很多高中階段的學生并不能夠很好的自我排解壓力,這就導致很多學生面對著巨大的學習壓力而手足無措,情感處于抑制狀態,這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極為不利,為此作為能夠陶冶學生情操,釋放學生心靈的音樂教學,我們應該充分的發揮這門學科的獨有功效,讓學生能夠在音樂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心靈的震撼,緩解心中的學習壓力,為繁重的學習生活增添一份樂趣。然而在現階段的高中音樂教學過程中,雖然音樂這門學科的獨有功效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但是真正體現在音樂課堂教學之中的情況卻大相徑庭,究其根本原因還是教師教學方法存在一定的問題,學生的積極性得不到調動,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揮,甚至有很多教師一味的重視理論教學,讓學生的心理壓力更是蒙上了一層陰影,久而久之很多學生對于音樂的學習產生了一種反感的情緒,因此作為教師應該采取情境式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優美的音樂情境,讓學生能夠置身其中,用心去感悟音樂的美好,這樣學生的積極性會充分的調動起來,只有學生真正能夠參與到其中,音樂教學的真正意義才能夠得以充分的體現。筆者結合自身多年從事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的經驗,對如何在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有效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端正教學態度,用熱情感染學生
長久以來之所以高中音樂課堂教學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其實這些問題首先應該歸咎于教師的教學態度,其次才能是教學方法方面的問題。音樂在高中階段并不是高考重點考察的學科,這就導致了很多教師都對于這門學科的教學報以一種可有可無的態度,這種補腎重視的態度必然會影響到學生,甚至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自身的積極性都很低,這對于想要學習音樂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嚴重的打擊,久而久之即便是想要學習音樂的學生也難免產生動搖。因此開展情境教學的第一步就要從教師做起,改變自身對于音樂教學的看法,調動起自身的積極性來,用自己的教學熱情去感染學生,讓他們能夠主動的投入到音樂的學習中來。在情境的創設上同樣也是如此,只有教師充分的發揮自身的想象力,設身處地的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才能夠創設出足以震撼學生心靈,吸引學生入勝的美妙情境來。
二、深度挖掘教材內容,豐富創設情境的內涵
高中階段的音樂教材是經過無數前輩嘔心瀝血所編制出來的音樂鴻篇,其中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內容數不勝數,然而很多教師卻怠于去挖掘其中精彩的內容和深刻的內涵,知識膚淺的做一做表面的功夫,這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吸引力當然有所不足,甚至會引起學生的厭煩。因此為了有效的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教師首先還是應該基于教材,從教材內容中提煉音樂的精華,利用學生對于教材內容的熟悉程度,創設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情境,讓學生能夠在情境之中進行學習的交流,這樣學生不僅能夠獲得自身的心靈感悟,同時還能夠將自己的感悟與其他的同學進行分享,充分的調動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心靈感悟。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一些學生廣泛熟悉的音樂內容來作為課堂教學的鋪墊,讓學生能夠置身其中,同時教師還要做好情境感悟的引導工作,將一些深刻的教育內容融入到音樂作品之中,這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感悟,同時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培養學生們的思維能力。
如在學習《新音樂歌聲初放》這一單元的時候,結合以教材內容中《黃河》、《祖國》等豪邁的歌曲,為學生創設波瀾壯闊的宏大場景,讓學生能夠通過語言的描述來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并且通過教材內容的傳授來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志向和偉大的愛國情懷。
三、進行必要的輔助教學,將虛擬情境真實化
所謂的虛擬情境真實化就是要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手段,畢竟音樂作品都是聽覺上的感受,直觀性不強,而高中階段的學生由于生活閱歷有限,對于很多優秀作品的感悟能力還有待提高,這個時候教師就需要將這些作品用多媒體視頻等方式進行真實再現,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音樂情境的深遠意境。在這種狀態之下學生的心靈能夠得到充分的釋放,其積累的學習壓力也會得到很大的緩解,除此以外,通過音樂的學習,學生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無限美好,這對于學生內在學習動力的激發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旨在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與學習興趣,在實施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與動力,促進學生體驗作為學習主人的地位與價值是教師實踐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筆者在設計“免疫調節”這節課的教學時,在貫徹以上新課程理念的基礎上,還以當代建構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幫助者和引導者。免疫學知識涉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較多,所以在本節教學設計中利用了大量的生活實例和病例,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促進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
免疫調節內容在義務教育教材中就已經涉及,免疫學的相關知識,學生也已經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播媒體有所了解。本節課教師的任務是要結合學生已有的認識,讓學生從生物學角度作科學的了解,更注重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采用了情境創設、問題引領、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向學生提供更多親自參與、實踐的機會,讓微觀的細胞免疫過程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現出來,并注重生生互動學習環節的設計,突出個性化學習和合作學習,讓有目的、有步驟的自主學習活動在每個學生身上得到體現。
二、案例描述
片斷一:新聞快遞,情境導入。
教師活動:課件展示新聞和圖片“中新社巴黎8月10日電日內瓦消息:總部位于瑞士日內瓦的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結束。”由此提出生活中的熱門話題:你當時接種甲流疫苗了嗎?普通流感疫苗能預防甲流嗎?在同一場疾病面前,為什么有的人能一直健康地學習、生活,有的人卻不能幸免?
學生活動:閱讀思考,嘗試作答。
[評析]以“甲流”為切入點,在學生的現身說法中自然地導入新課;并且在后面的每一個環節,也都用甲流病例貫穿起來,學生一直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習,覺得興趣盎然。
片斷二:生活實例,分析探究。
師:你能舉出哪些生活實例來說明我們人體具有免疫功能?
生1:皮膚燒傷病人很容易感染。
生2:小傷口不用治療,有時流膿后可自愈。
生3:在野外被蚊蟲叮咬的疙瘩或小傷口用唾液涂抹能減輕癥狀。
生4:眼睛進了小飛蟲,馬上流出眼淚等。
生5:打疫苗能預防疾病。
教師引導學生對大家舉出的實例資料進行甄別和分類,初步了解免疫系統防衛功能及三道防線的存在,師生共同分類,初步生成:第一道防線的組成――皮膚和粘膜;第二道防線的組成――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如溶菌酶)、吞噬細胞;第三道防線――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借助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而組成的。
[評析]借鑒“頭腦風暴”理論,提出開放式的問題,激發學生自由思考,給出多種多樣的答案,既培養了發散思維,又突出了知識的主動建構與生成。
片斷三:角色扮演,互動生成。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帶著如下2個問題觀看興趣小組同學課前預習并排演的細胞免疫角色扮演活動:哪些免疫細胞參與了細胞免疫的過程?這些細胞依次分別起到了什么作用?
學生活動:興趣小組學生進行細胞免疫的角色扮演,其他學生觀看、思考、質疑,初步了解細胞免疫的過程。
細胞免疫角色扮演活動實錄:
病毒扮演者集體出場:(臺詞)我們就是那些隨著唾液被噴出的甲流病毒。
病毒甲:我落到了小男孩臉上,無奈他的皮膚完好無損,我是沒法進入他體內了,一會兒太陽的紫外線就能讓我死翹翹吧!(病毒甲下臺)
病毒乙:我鉆進了小男孩的鼻孔,可他的鼻粘膜和鼻毛阻擋著我,看來我要想繼續深入也難啊!找不到“下家”――我的宿主細胞,我也將命不久矣!(病毒乙下臺)
病毒丙:我和這剩下的兄弟挺走運,我們已經穿越小男孩的鼻腔和上呼吸道,躲過了呼吸道粘膜上纖毛的清掃,伺機進入了肺部毛細血管。
病毒丁:可是我和另外幾個哥們兒一進入血液就馬上被吞噬細胞發現了……
吞噬細胞出場:對,雖然我不認識他們到底是哪種病毒,但我知道他們不是什么好東西,想讓我的小主人生病可沒那么容易,于是,我和我的戰友們毫不留情地把這些病毒吞噬到肚子里。
(吞噬細胞將病毒丁抱住,表示將病毒丁吞噬,將預先藏在病毒丁口袋里的帽子戴在吞噬細胞的頭上,表示將抗原暴露出來)
病毒丙:我是最幸運的了,還沒等吞噬細胞發現我,我就鉆進了能讓我繁衍生息的宿主細胞里,(宿主細胞,也就是靶細胞,上場)就是他!(走向剛上場的宿主細胞,并藏在宿主細胞的雙臂之間,此后病毒丙一直與宿主細胞在一起)
靶細胞:我就是這可惡的抗原――甲流病毒的藏身、繁衍之地――一個可憐的肺泡細胞,哎,這猖狂的病毒繁殖那么快,我還活得了嗎?
吞噬細胞:(走過來安慰宿主細胞)
別怕,別怕,你看,雖然我不能把這厲害的病毒一下消滅掉,可我已經把它“處理”了一下,讓它的抗原暴露出來了(指一下自己頭頂的帽子),這樣T細胞,就能認出這抗原來啦!
T細胞出場:沒錯!沒錯!(扮演吞噬細胞的同學把代表抗原的帽子遞過來,T細胞接過來,仔細看看) 我認識這些抗原物質!(將代表抗原的帽子戴在自己頭上)
吞噬細胞:那接下來的戰斗,可就交給你了!(病毒丁和吞噬細胞下臺)
T細胞:沒問題,可是,我孤軍奮戰兵力不足!(大喊)“增殖!”看,很快我就有了這么多戰友(指指臺下的同學);我還得經過“變身”才能有招兒對付那些甲流病毒,(再喊)“分化!”(把胸前的T細胞標志反過來變成效應T細胞的標志用別針別好),其實我還有少數兄弟分化成了記憶細胞;現在我效應T細胞就可以去找靶細胞了!這么多細胞,哪個是靶細胞呢?哦,你在這兒呢!(先做出尋找的樣子,然后說著走向靶細胞)
靶細胞:是啊,我在這里!(聲音微弱的)
效應T細胞:你情況怎么樣?
靶細胞: 情況不太妙,甲流病毒在我這兒繁殖了好多子孫后代了,足有上百個!
效應T細胞:我來處理,可你也得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我一旦和你親密接觸……
靶細胞:(無奈地接過話來)我知道了,咱倆一密切接觸上我很快就會裂解死亡了,可為了讓那些可惡的甲流病毒斷子絕孫,不能再去危害其他正常細胞,我也只好自我犧牲了!
效應T細胞、靶細胞:(兩人的手十指相扣在一起,齊聲喊)“密切接觸!”
畫外音:就這樣效應T細胞激活了靶細胞內的溶酶體酶,靶細胞裂解死亡了。(靶細胞張開雙臂,做出無奈死亡的動作下臺) 病毒丙被釋放出來有些恐懼地說:“啊,我的家崩潰了。”效應T細胞去繼續尋找其他的靶細胞(效應T細胞做出尋找的樣子,走下臺)。沒了靶細胞這個避難所,很多甲流病毒無處躲藏,到達細胞外液,無法逍遙自在,因為血漿中的特異性抗體已等候多時了,(2名扮演抗體的同學上場,把病毒丙押下臺) 抗體很快與抗原結合,形成沉淀或細胞集團,再加上吞噬細胞的共同努力最終把抗原消滅了。
教師活動:扮演活動結束后,教師及時給出激勵性評價。接著引導觀看的學生針對表演過程中看不懂或暫時不能理解的地方向表演的同學提出問題和質疑,引發有效的生生之間的互動,教師針對學生不能自主生成的知識適時地進行適當點撥和指導。然后引導解決最初提出的兩個問題,最后布置學生完成細胞免疫過程建構概念圖。
學生活動:生生互動,相互提問,解答的過程中逐步理解細胞免疫的過程。小組討論合作完成細胞免疫過程的概念圖的建構。
[評析] 本環節的課前準備:1.腳本編寫:學生初稿、教師定稿,既保證了科學性又體現了趣味性。2.角色分配:學生根據自己興趣特長,自主選擇角色。3.課前排練:學生排演,教師指導。
細胞免疫的過程與體液免疫的過程有很多相似之處,而且也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知識本身又比較枯燥,教師以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動”起來,更主動、更深入地參與學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達到自己的“最近發展區”。通過角色扮演、問題互動、小組討論的學習活動,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學生深刻理解了細胞免疫的過程,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合作學習能力,提升了想象、評判和創造等思維品質,形成了敢于質疑、勇于實踐的科學態度。
三、案例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并充分利用了教科書之外的課程資源,如興趣小組中的學生這一人力資源;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充分聯系現實生活實例,注重了知識的主動建構與生成。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做好問題引導,有目的地搭建探究平臺,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細胞免疫”角色扮演活動的設計是本節課最大的創新點。興趣小組學生的角色扮演不僅使自己深刻理解了細胞免疫,還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同學們的質疑、探究的學習熱情,引發了良好而有序的生生互動,在提問與解答的互動探究中理解了細胞免疫的過程,這一環節既體現了合作學習的精髓又凸顯了“在過程中學習,在過程中生成知識”的教學思想。
【案例點評】
一、 結合生活創設情境
生物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生活中處處都有生物知識,可以說生活是生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源泉.生物教學中教師結合生活創設情境,能讓學生感受到生物的使用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創設適宜情境,做到理論與實際操作的結合,加深學生對生物的認識.如教學“呼吸的作用”時,這部分知識理論性強,單純的講解很難讓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入手,如為什么把蔬菜水果放在冰箱內能保存較長的時間?酸奶是如何制作的等;教學“細胞中的原子和分子”時,教師可以用生活中的白醋、白酒、純凈水等,來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這樣教學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分析生活實例,給學生介紹呼吸的作用,一方面能使原本晦澀的專業知識變得容易理解與接受,另一方面在結合生活實際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生物學科對生活的作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二、 利用故事創設情境
故事富有趣味性,相對于知識教學,故事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中生物教學中如果教師用講故事的方式給學生創設情境,能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因此,高中生物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精選一些有趣的故事,利用故事給學生創設輕松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教學“遺傳與變異”時,為了讓學生了解近親結婚的危害,教師可以用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的故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達爾文三十歲時與舅舅的女兒艾瑪結婚,他們相親相愛,婚后他們共生育了六個孩子,但這六個孩子的命運卻很悲慘,其中三個孩子夭折,另三個孩子都患有終身不育癥.為什么會有這么悲慘的結局,這是因為親近結婚帶來的危害,但在達爾文那個時代卻沒有這樣的研究,直到晚年的時候,達爾文在研究植物進化過程時才得出造成家族悲劇命運的原因.再如教學“遺傳的分子基礎”時,教師可以用有趣的故事引入:大文豪蕭伯納的作品深深吸引了一個漂亮的女演員,于是她給蕭伯納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信中說您是如此的聰明,我又很漂亮,如果我們結婚,生下的孩子一定既聰明又漂亮.蕭伯納回了一封幽默的信,信中說如果孩子樣子像我,頭腦像您會怎樣呢?這樣通過真實生動的故事,激發了學生學習知識的好奇心,能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三、 通過實驗創設情境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生物實驗既屬于教學內容,又是教學手段,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實驗創設情境,使生物知識更加具體化,同時與理論知識相比,通過實驗來探究相關的生物規律,更易于學生的理解與接受.如教學“影響酶活性的條件”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有代表性的實驗:先準備一定量的淀粉酶溶液、雞肝研磨液、可溶性淀粉溶液、試管、量筒、酒精燈等實驗材料,讓學生學生分兩組進行實驗,實驗過程中教師結合實際情況給予引導,實驗結束后讓學生討論,總結實驗的成敗,并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通過實驗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使學生更好地融入到知識學習中.當然生物實驗是多樣的,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不知有趣的小實驗,如利用塑料可樂瓶子、金魚等制作小型生態瓶,讓學生從中體會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等成分的作用.通過這樣簡單的富有趣味的實驗,引導學生從感性思維上升到理性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 提出問題創設情境
在傳統應試教育思想影響下,學生往往缺乏問題意識,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創新能力培養是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的,因此,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有時候,一個新穎的問題能瞬間激發學生的思維火光,為學生營造探究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因此,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減數分裂與受精作用”時,這部分知識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教師可以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有性生殖中,成熟的生殖細胞是怎么形成的?我們拿人類生殖細胞來說,如果生殖細胞通過有絲分裂產生,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呢?這些問題,能激發學生對生殖過程中不同細胞所具有的染色體數目進行探究,如果兩性成熟生殖細胞是以有絲分裂的方式實現的,其的染色體數與卵細胞數量應都是46條.受精后,受精卵內染色體數為92條,那么個體后代細胞內的染色體數會怎樣增加,由此可以看出有絲分裂不是決定有性成熟生殖細胞生成的直接因素.學生探究到這里,會認識到自身認知存在的問題,激發強烈的探究欲,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怎樣才能使親子代細胞內染色體數目不變?學生通過探究,很快就能得出答案,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五、 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
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本身來進行教學,那就是,應該盡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放在前面,讓學生看看、摸摸、聽聽等.”高中生物教學中的一些難以理解的、抽象的知識,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直觀的情境.多媒體集動畫、聲音于一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直觀化,讓學生迅速理解所學內容,置身于特定的教學情境中,獲得直接的感知.如教學“體內受精與早期胚胎發育”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有關體內受精與早期胚胎發育的視頻,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形象的了解與卵子的結合過程,并讓學生思考問題:受精時如何防止多精入卵?胚胎發育主要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這樣通過多媒體創設直觀的情境,能豐富學生的感官認識,讓學生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識,從而引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提高教學效果.
六、 運用已有知識創設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適當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挖掘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使學生主動去學數學。創設的情景有“懸念”情境、 “趣味”情境、“矛盾”情境、“喜悅”情境、爭論性情境等多種形式。
創設“懸念”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思維。懸念具有很大的誘惑力,可以激發起學生強烈、急切的思維欲望,有利于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懸念的設置方法很多,若把懸念設置于課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學生感到余味無窮,從而激發起學生繼續學習,思考的熱情。 同時,對學生的課外預習起了指導作用,使下一節課的教學水到渠成。設在課頭,作為引入問題,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能激發起學生強烈、急切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例如,我在上勾股定理時,一開始,我就給學生展示了一張圖片,2002年在北京召開的國際數學大會的圖片。提出問題:圖片中有一個圖案,它有什么意義?為什么選它作為這次大會的會徽?學生會帶著這個懸念迫切想知道這是為什么,就會認真思考、探索,學習效果較好。
創設“趣味”情境,引導學生樂于思維。
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游戲活動、科技活動、競賽活動等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融科學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體,寓學于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全體學生的智力因素,鍛學生煉學生分析信息、制定決策和對各種資源做出統籌安排的能力。在講《平面直角坐標系》時,為了調動全體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我安排了如下的游戲:可指定一名 學生當坐標原點,他所在的排當x軸,所在的列當y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然后每個同學找到自己的坐標,確定自己的位置,在象限內還是在坐標軸上,隨機提問在第四象限的同學起立等問題,在師生互動中獲取了知識,在輕松快樂的氣氛中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創設“矛盾”情境,引發學生探索思維。矛盾具有吸引人的魅力,它是激發學生產生活躍心理狀態的最佳途徑。引發學生積極的探索思維。
創設“喜悅”情境,激勵學生有效思維。“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學生在解決問題獲及成功而產生欣喜和愉快的生動寫照。他們追求成功,希望獲及成功。成功,使他們體驗到需要被滿足的樂趣,逐漸鞏固了最初的求知欲。
一、創設生活情境,啟蒙數感
數學來源于生活,發展學生的數感離不開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及思維發展規律,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數學素材,創設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的生活情境,以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數感。
例如,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時,想到冰糖葫蘆串,有很清晰的1個十是10個一的概念,又跟計數器很相似,于是教師在教學中便創設買冰糖葫蘆的生活情境。先定做了10個一串的冰糖葫蘆,教師扮演賣冰糖葫蘆的人,小朋友來買冰糖葫蘆。教師提問:“1串有10個糖葫蘆,2串20個,你知道3串、4串、6串、9串、10串有多少個嗎?如果媽媽要買70個冰糖葫蘆,需要買多少串?”這樣,學生深刻記住了整十數的組成。
又如,在教學“整十數的加減法”時,又將這個情境延續,教師一手拿3串冰糖葫蘆,另一手拿2串,問學生一共有多少個糖葫蘆。學生很快明白了30+20=50的算理是3個十加2個十得5個十,這樣整十數的加減法學生學得輕松愉快。這樣創設生活情境,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把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有關數的常識性知識或經驗轉化成一種可供操作、討論、思考的學習材料。可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能幫助學生認識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感。
二、創設活動情境,形成數感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培養數感的重要途徑。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數感不是通過傳授能得到培養的,需要讓學生自己去感知、發現,主動去探索、去實踐。
例如,教學“克、千克的認識”一課時,我課前有意安排學生到超市去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質量標志,使學生明白了表示比較輕的物品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單位,而且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克與千克的每一個單位質量實際有多重,我讓學生分別掂量1個硬幣、一個圖釘等,通過肌肉感覺來逐步感知1克有多重;通過左手放2分硬幣,右手放小物品,感覺左右平衡后來估計小物品有多重;通過掂、拎一袋1千克重的洗衣粉,親身感受1千克重的洗衣粉的質量,形成1千克的質量表象,在此基礎上舉例1千克重的物體。然后讓學生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質量相同但體積不同的物體質量,充分體驗、感悟形成1千克的質量觀念。接著通過計算和稱量兩袋食鹽的質量,使學生得出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即1千克=1000克。最后通過評價、總結,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拓展,清晰而又牢固地建立了1千克里面有1000個1克的觀念。通過以上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知,從而幫助學生形成1克、1千克的質量觀念,讓學生明確一個物體的體積與質量、密度之間的相互關系。
三、創設問題情境,積累數感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課堂教學的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科學而深刻的提問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新知的一把金鑰匙。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教師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實際生活的素材作為例題,通過創設有關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求真知的同時,也幫助學生積累了數感。
例如,教學“用數對確定位置”時,教師通過“軍營中的隊列訓練”這一學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數對”知識的學習。同時,教師提出“小強在什么位置”“怎樣才能既準確又簡明地表示小強的位置呢”“你能在格子圖中找到小強的位置嗎”等一系列問題,將實際的具體情境數學化,抽象成在平面上的確定位置,使學生親身經歷由“具體的實物圖點子圖方格圖”的抽象過程,幫助學生理解數對的意義。
四、創設實踐情境,發展數感
傳統的數學教學往往只注重學生雙基能力的訓練,而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則需要學生用觀察、操作、猜測、調查統計、分析、歸納、整理、決策等方法,全面、綜合地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它既是數學知識方法的大匯總,又是數學和其他各學科知識之間的整合與融會貫通。
例如,在教學“億以內數的認識”后,我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組綜合實踐活動題:“上海的電視塔有多高?北京的電視塔有多高?它們的高度大約分別相當于幾個教室的高度?分別相當于多少個學生手拉手的長度?還有什么樣的辦法可以形象地描述電視塔的高度?”在這些練習中,學生不僅學習到如何通過詢問、查閱資料等調查方式來收集數據,同時加深了對大數的感知與認識,進一步發展了數感。
一、以情激情
小學課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蘊涵著深情厚意的。如何讓學生體會作品文字下蘊涵的深情,有時候,僅僅靠對課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難以奏效的。這時,就創設情境,讓學生與作者的感情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鳴,學生對課文理解才會準確深入。比如在《大江保衛戰》一課中,處處洋溢著人民子弟兵愛人民,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勇搶險的誼豪情壯志。但學生難于領會,因為那驚心動魄的抗洪情景,離學生的生活太遠了,他們缺少類似的情感體驗。在教學中,我先播放洪水肆虐、子弟兵英勇搶險的情景給學生看,幫助他們進入課文的情境,當分析到“搶救群眾”這一部分時,我動情地講述了“在那次洪水中,有一個叫江珊的孩子,爸爸媽媽都被洪水奪去了生命,一家人中,只剩下他和奶奶抱著一棵大樹活了下來,小江珊的奶奶臨終時把她托上樹梢,對她說‘孩子,你等著,等著那些帽子上帶著五角星的叔叔來救你!’”這一真實的小故事,很多學生感動得哭了,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被激發起來,深切體會到了,在遇到危難的時候,英勇的子弟兵就是人民群眾的大救星,從而對子弟兵奮勇救人的壯舉,有了更深刻的體會,發自內心地熱愛、敬佩英勇的子弟兵戰士。
二、聯系生活
對所學知識的運用,決不能滿足于對課文的分析上,而是要求學生進入生活,去分析生活中的大語文現象。這個時候,同樣需要教師通過巧妙的引導,讓學生進入生活中的情境。比如在《生活中的成語》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對學生說:“因為同學們在課堂上學習特別認真,所以老師決定不布置任何家庭作業,讓你們輕輕松松地玩一個晚上。”“耶!”學生一聽,立刻歡呼起來,有的同學高興得晃動著身體,揮動著手臂,腳不停地擊打地面。這時我說:“誰能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一下你們剛才的表現?”學生毫不費力地說出了“手舞足蹈”,我說:“剛才,你們是因為高興才手舞足蹈,想想看你還在什么時候‘手舞足蹈’了。”學生通過回憶生活,理解了“手舞足蹈”的意思。
三、扮演角色
有的時候利用課文本身具備的戲劇性,創設一種表演情境,從而激發學生主動而迅速地理解課文。如《狼和小羊》《螳螂捕蟬》《武松打虎》等。我讓學生一邊研讀課文,一邊練習表演,然后請一些同學現場給全班同學表演。讓大家做導演,發現不滿意的地方可以叫停,提出修改意見,還可以針對某一動作、神情的設計進行辯論。學生們為了表演或指導別人表演,自然對課文去認真地研究,對人物的性格仔細地去揣摩。學生們認真研讀課文、相互討論,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笑聲和表演中學習課文,在錯誤的表演中認識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最終得出了正確的表演位置。通過表演,學生把文字變成可見的情境,自然使學生加快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又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
四、音樂渲染
創設語文情境,播放音樂也是渲染情境的一種好方法。音樂與語文有相通之處,都是反映社會生活、表情達意。如果能把音樂語言與語言文字溝通起來,教學就真正調動了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楓橋夜泊》這首詩對于從未離家的孩子來說,要他們去體會思鄉的滋味,單純用語言來激發引導他們的感情進入詩中情境,實在有點勉為其難。在這個時候,音樂就可以借其獨特的感染力來使課堂充滿思鄉的愁怨,我給學生放古曲《陽關三疊》,在凄涼婉轉的音樂中,學生進入詩的意境,自然能體會詩的妙處。
五、假想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