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常平鐵路公園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縣內旅游資源
一、太行山大峽谷。太行山大峽谷自然風光旅游區地處晉豫兩省交界,位于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東南部,占地總面積約225平方公里。先后榮獲“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中國最美十大峽谷、國家AAAA級景區、中國攀巖基地、 山西省風景名勝區”等榮譽稱號。大峽谷中著名景點有紅豆峽、八泉峽、黑龍潭等。其中八泉峽尤甚。
二、太行歡樂谷。歡樂谷是山西省首個特大創新型綜合旅游項目,該項目總投資25億元,占地66萬平方米,由長治市假日歡樂大世界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建設。項目位于全國文明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和中國優秀生態旅游縣——壺關縣城北,緊鄰長治市區,區委獨特,交通便利,緊鄰中南鐵路、長安高速、長治環城高速和正在建設的207國道改線公路,可輻射邯鄲、安陽、晉城、焦作等城市。項目全面建成后最大日接待量約5萬人次。
太行歡樂谷主要由歡樂冒險廣場、歡樂水城、歡樂叢林、特色商業街“四大核心板塊”構成,以各種游樂設備為主,摩天輪、激流勇進、卡丁車、過山車等30余項設備。
三、常平溫泉小鎮?!俺F綔厝℃偂笔且粋€“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的鄉村文化旅游田園綜合體項目。項目整體開發規模1500畝,預計總投資達10億元人民幣,分三期開發,以美麗鄉村為載體,融入上黨民俗、文化創意、特色餐飲、主題客棧、休閑娛樂、會展會議、鄉村雙創及溫泉養生等多個綜合業態,是集文旅發展基礎階段的“吃、住、游、購、娛”五大要素及升級階段的“商、養、學、閑、情、奇”六大要素為于一體的鄉村體閑度假目的地。
常平溫泉小鎮·冰雪大世界占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雪場大廳面積約1200平方米,擁有進口的壓雪車、多臺進口造雪機、進口大頭板700副、進口單板100副等。設初級滑雪道兩條,每條初級道有60米坡度長200米;一條中級滑雪道寬50米坡度長300米。配備了50多名亞布力高級教練,既有專業性,又有趣味性,能夠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是冬季休閑出行的理想選擇。
四、風情小景。1、十里嶺位于壺關縣石坡鄉,座落在太行奇跡的山腳下,山上有被2001年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評選的最長防火墻,是通往太行山大峽谷旅游的必經之路,是全國造林綠化的重要參觀點,那里風景如畫,氣候宜人?!?、三嵕廟位于壺關縣黃山鄉南陽護村北,四周?;杯h繞,景色宜人。2001年6月25日,三嵕廟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廟創建于金大定十五年,嘉靖三年重修。該廟布局合理,結構嚴謹,原為二進院落,現存一院,占地1140平方米。在國內宋遼金木結構建筑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壺關縣有木結構建筑中時代最早、藝術與文物價值最高的一處古建筑。3、常行窯洞保衛戰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4、鳳凰山莊座落在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集店鄉嶺東村,因居此處的鳳凰山上而得名鳳凰山莊。該處山地面積較廣,植被茂密,景色怡人,空氣清新。北距平順縣城東禪村僅4公里,西南距縣城13公里,西距長治市19公里。而且緊鄰長治東環高速口。5、南平頭塢位于壺關縣石坡鄉,太行山大峽谷入口處,村人生性潔凈,喜七色涂妝屋宇圍墻,故有“七彩山莊”之譽。村中旅游資源豐富,明代古槐、古廟、古閣及秦漢時期吞并在遺址均保存完好。石寨雄偉壯觀,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山巔上還蓋有“狀元閣”以興文運。村西龍頭山上原有廟宇,后毀于兵亂。惟有一株盤根虬枝的迎客松迎風傲立,四季常青。村里還開設有“潞繡”“黃花茶”等傳承手工藝制作和生產項目。
五、壺關縣城。近幾年來,在壺關縣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壺關縣容得到很大改觀,縣城以仿古風格為總,各項現代化建筑遍地林立,生活配套設施基本能滿足游客的生活需求。縣城由東山萬壽塔、西山高望閣組成了旅游“風水”,東北方向的水上公園也正在改造,零消費旅游基本形成。
現有旅游資源分析
壺關縣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現代游樂場均有所體現,近幾年較為火爆的旅游市場為太行歡樂谷和太行山大峽谷,其余景點市場反應較弱,相比較來說帶來的消費能力也較弱。就拿新開業的常平溫泉小鎮來說,游客去溫泉小鎮游玩,夏天的時候就是“半天游”,上午8點去了,可能中午飯都不在小鎮吃就游覽完畢,規模小,吸引游客“駐”下來的條件沒有,冬天去的話,原有夏天的優勢又幾乎消失,剩下的只有滑雪,項目單一。其他景點,包括太行歡樂谷和太行山大峽谷或多或少都存在這個缺點:項目單一、留客繼續消費能力弱,那么,怎樣破解這個難點應當是我們當前需要迫切考慮的問題。
現有問題的思考及對策
壺關縣境內旅游資源并不缺乏,但相對個體較小,鏈接不暢,顧客多景點游玩門票花費多,游行線路不熟,現有建議如下:
一、整合全縣旅游資源,推出精品兩日游和壺關暢爽游兩種旅游模式。整合全縣所有旅游資源,形成壺關旅游一票制,即一張門票游遍壺關所有景點,形成進來壺關縣,就是進了旅游區的概念。精品兩次游目標為短途旅游和星期天旅游,將壺關的精品項目整合進去,比如一天歡樂谷,一天大峽谷,要讓顧客周六上午到,周日晚上回,又如上午十里嶺領略魏巍太行、下午歡樂谷暢游水世界、晚上鳳凰山莊體驗篝火晚會、第二天常平小鎮體驗民俗,將各個景區資源整合起來,重要時間安排要緊迫,讓旅客在有限的時間內體驗無限。壺關暢爽游目標為小長假和平常空余時間較多的散客,將各種旅游資源分散開來,民俗和風景交叉開來、山水和人文交替進去,組合成一組既休閑有多趣的一檔旅游產品。;
天津文化中心景觀配套工程依托新建的天津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大劇院、陽關樂園以及銀河國際購物中心六大建筑,為建筑營造高品質的公共景觀空間,它包含鋪裝、綠化、景觀照明、生態水系統、音樂噴泉、雕塑小品等內容,以“文化、人本、生態”為主題,采取 “一湖,一軸,三區” 的規劃結構,打造集文化展示與傳播、休閑娛樂、商業購物于一體的城市名片。
在天津文化中心前期規劃設計期間,水務局排管處對表示,文化中心周邊市政雨水管線已經接近飽和狀態,僅能勉強容納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大劇院及銀河購物中心建筑雨水排放,新建公共廣場及地鐵頂板區域綠地(約30萬平米)排水無法容納。受到地鐵5、6號文化紅心站建設制約,地鐵建設期內無法新建雨水管線。
為了保證雨水的合理利用以及汛期的錯峰排水,設計師們很好的利用了文化中心占地約10萬平米的中心湖,在地下建設雨水收集模塊及雨水泵房,通過收集、利用、錯峰排放,保證了汛期文化中心降雨的安全及雨水的利用。
雨水管理的精致設計,優美的水體景觀,舒適的休閑環境,多功用的城市空間,人性化的公園設施、交通組織,所有這些細節共同營造了一處天津城市之中供人們游覽和探索的好去處。
關鍵詞:天津文化中心;生態雨水系統;中心湖;濕地、雨水收集模塊、線性收水溝
中圖分類號:X171 文獻標識碼:A
天津市作為一座海濱城市,位于北京東南方向,京津城際鐵路的建成,形成了京津半小時經濟圈。作為中國四個直轄市之一,天津是中國北方的國際貨運和物流中心,并作為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城市。在這里,干旱、嚴酷的氣候條件并不能有效地防御洪水的侵襲,需要保持較高的地下水位以防止海水的倒灌。
天津文化中心作為近十年間最重要的城市再開發項目,通過創建大型公共建筑及高質量景觀配套工程,極大的提升了區域影響力,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提升了城市品位,也為天津百姓增添了一處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1.方案論證
文化中心景觀湖占地面積約10萬平米,位于項目中心區域,通過排水重現期計算及景觀效果要求,將中心湖常水位定位大沽高程2.2米,最低水位1.9米,最高水位2.5米,中心湖硬質駁岸最低為2.7米,中心湖一次調蓄雨水可達6萬立方米,另外在文化中心公共廣場上設置的雨水收集模塊儲存量為1萬立方米,可保證至少7萬方雨水的收集利用。通過自身雨水收集及錯峰排放能力,避免汛期大量雨水集中拍向市政管網,給已飽和的市政管網排放帶來無法承受的壓力。
作為一個占地面積90公頃的項目,天津文化中心提供了將城市水管理與開發相結合的創新性方案。它是在亞洲建成的第一個如此大規模的此類型城市開發項目,其中所應用的創新性城市水敏感設計具體表現如下:
洪水保護性城市設計;
作為獨立雨水管理基礎設施的城市區域;
提升城市之中的微環境;
將城市生態基礎設施整合入城市設計之中;
在高密度城市之中進行氣候適應。
正當2012年夏季北京、天津等地遭受60年來最大的洪水災害之時,全新的生態水基礎設施在城市空間中的應用受到了廣泛的關注。2012年7月26日,天津強降雨過程中(全市平均24小時降雨量 112mm,市中心平均24小時降雨量147mm,為自1950年以來最大降雨),天津文化中心場地之中地面排水情況良好。截至上午10時湖面上升約40cm,約4萬噸雨水被收集和蓄留,整個場地硬質地表的大部分徑流均通過雨水收集和預處理的流程排放入湖。在降水后期,當水位超過最高設計洪水位后,溢流閥門開始限量錯峰地將過量的雨水排入市政管網。雨水經凈化后可代替自來水用于灌溉和補湖,預計全年通過這種雨水再利用方式能夠節約水費約人民幣55萬元。
生態的雨水管理是此項目之中非常關鍵的設計內容,它通過精心的工程設計得以實現,體現在三個主要方面:雨水收集系統,湖水循環與凈化系統以及湖體形態設計。
1.1 雨水收集
傳統的雨水排放方式會造成開發后的徑流增加從而加大市政雨水管網的壓力及配套設施的造價,非常容易造成場地內澇。本項目由于采用了先進的雨水收集理念,場地內大部分雨水可通過沉淀管井的預處理、蓄水模塊的調蓄、濕地的凈化等一系列流程匯集進入中心湖體,大大節省了周邊市政管網改造的費用(約節省人民幣2億元的間接投資)。得益于蓄水溝的削峰功能,進入模塊的徑流峰值可從13m3/s削減至2m3/s。經過蓄水溝和中心湖的調蓄作用,場地內的洪水風險得到非常有效的控制,排放標準三年一遇。它能夠承擔十年一遇重現期降水的24小時降雨量,且100年一遇暴雨不漫溢。全年湖體可有效利用雨水20萬方。
1.2 湖水循環與凈化系統
保持湖中水體的潔凈是項目設計和維護之中重要的內容。降雨中的高污染物粉塵含量將導致水中有機物濃度偏高,加速湖體富營養化水平,為浮游植物的生長提供有利條件,導致藻類大量繁殖而最終致使中心湖水體質量惡化。因此,在匯入中心湖之前對于雨水進行預處理,成為了水體凈化過程之中十分關鍵的步驟。
通過撇渣器取水點、循環管線以及生態凈化群落的流程,中心湖水體以400m3/h的速率進行循環凈化,六個撇渣器井會從湖體之中不同方位持續不斷地抽水,輸送至生態島上的生態凈化群落,進而保證湖水可持續性的循環凈化。在大部分情況下,將采用自然式凈化過程以避免化學物質的應用對于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但在高污染物排放的情況下,生態友好型藥劑將會由富營養控制設施播散至湖中。另外,中水處理設備能夠對補充中水在進入生態凈化群落和水體之前進行預處理,加藥設備可以對湖體進行生態處理方法以外的強化除磷處理。循環凈化的目標是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III類標準。
生物凈化群落是關鍵的設計內容,它包括了水生植物設計、過濾基層設計以及管道的安裝設計。
1.3 湖體設計
湖體形態設計由計算機模型生成并優化。模型考慮了水量平衡、水力動態和富營養控制各個方面的參數,與駁岸設計相結合,建立起一個具有天然自凈能力的三維形體。湖體的完成面設計非常平緩,為防滲材料的鋪設提供了便利。
湖體正常水位2.2m,最高水位2.5m,最低水位1.9m。中心湖底鋪設有循環凈化系統管線和湖體緊急溢流管線。
2. 整體規劃設計及細節描述
天津文化中心的規劃設計延續了該地段的文脈,以“一湖,一軸,三區” 的規劃結構創造和組織公園內空間。具體的場地(設施)詳細介紹如下。
2.1銀河廣場和步行道景觀軸線
作為文化中心的門戶,銀河廣場將人們從城市中心引入公園內部。它廣闊的空間內擁有優美的水景、地標、下沉廣場以及精彩的觀景點,可以容納大型城市節慶以及非正式聚會活動的舉行。通過三個下沉廣場的直梯和扶梯設施,銀河廣場與地下商業空間連通。多樣的空間層次和活動使銀河廣場充滿動感和活力。
步行道景觀軸線成為吸引游客進入的線性結構。濱水步道、海棠步道以及主步道(法桐)沿湖岸曲線而走。步道北部山脊林帶采用多品種高密度的植物排布,而高大喬木的下木組織則以開闊的草坪為主,與開敞的廣場景觀呼應。作為主要的引導長廊,步行景觀道路兩旁擁有大量的觀景場點和休息座椅,供游人們駐足觀賞、使用。沿步行道而設的趣味互動水景觀、漂浮花園,以及盛開的海棠樹為場地增添了獨特的亮色,形成了美妙的水岸景觀。
2.2湖和水岸
這座位于文化中心中央位置、占地面積10公頃的湖面,在炎熱季節之中可作為一座“冷島”,調節文化中心內部局部的小氣候。作為公園的“心臟”,中心湖收集雨水、調節園內雨水徑流量,能夠輕松地抵御十年一遇的雨水,并有助于緩解百年一遇的暴雨災害。水面之下種植大量的水生植物,雨水通過水質凈化植物群落結構、零散分布的雨水收集槽匯集入湖,補給湖內水量。
中心湖四周岸線連接著周圍的空間:北岸人行步道作為優雅的城市界面,定義城市與水的分界。湖邊的懸挑波浪狀收邊以及夜景燈光在夜晚形成奇妙的漂浮感;南岸的天津藝術館平臺潛藏于水面之下,提供獨具特色的室外展覽空間。在西岸的生態島上,以多樣、自然的形式種植蘆葦、鋪設木棧道,其生態凈化群落的設計以及趣味十足的內部水路帶給人們新鮮的體驗。湖東岸大劇院之前寬敞的下沉式臺階為人們提供了極近距離親水的空間。純硬質的建筑結構強烈地突出了大劇院的現代感,使其成為整個項目的核心點。中心湖東部45m處安裝有一組魔力噴泉,在其開放之時可以創造極佳的景致。所有這些湖岸邊緣都由步行環路連接,其間人性化設施的配置,最大限度地滿足了游人親水觀景的需求。
2.3文化軸線
另外一條步行大道位于湖面的南側,環繞著文化軸線上的眾多文化場館。每座文化建筑都對應一個相對獨立的濱水平臺,提供結合特定文化主題的展示、教育、思考和交流活動的戶外場地。
2.4生態公園
在城市步行道的寬大曲線與文化軸線濱水平臺之間坐落著一個生態公園,它的邊緣走勢呈不規則的線形。公園起伏的地形為文化中心提供了一片最具生態意義的場地。在山丘、沙灘、礁石岸和峽谷等多樣化的微環境之中,自然式的植物種植形式被精心細致地呈現出來。在這里,蘆葦是沿湖岸而生的最主要的水生植物,搭配菖蒲、鳶尾、馬藺等優美的水生植物,形成了趣味盎然獨具自然風貌的生態濕地。
生態島的功能安排以及細部設計遵循游人的體驗,休息設施強調了游人使用的舒適感。生態理念的執行貫穿整個設計和施工建造過程,諸如施工中環保材料的使用、修建時生態做法的采用,島上公共設施的建造也以節能和資源再利用作為標準和目標。在欣賞優美景觀的同時,此處場地旨在成為生態環保教育的場所。如果將湖對面的大劇院比作渾厚的男中音,那么生態公園可被視為高亢亮麗的女高音。這一生動的對比吸引著人們不斷去探索和發現文化中心的深厚內涵。
2.5可持續策略
設計對于雨水收集、管理和利用進行了多方面的考慮。所有不透水表面的雨水徑流都通過各種形式被收集、過濾,并經由生態群落的凈化后被儲存起來進行再利用。對于現場雨水的存留和利用有利于降低開發項目對外部水系的干擾,減少了凈水消耗量。同時,雨水的下滲還有助于改善場地中鹽度過高的土壤,為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生態效益。同時,對于那些現存的無法應對過量雨水徑流的城市下水管道體系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可持續策略的設計應用還體現在能源使用、材料選取、開發影響評估和區域交通規劃等方面。在規劃設計早期,已經有效地選擇、采用了減少長期能耗的策略,利用太陽能和地熱資源整合場地內部的能源消耗。湖面之下的地熱資源為場地范圍內所有的建筑物(包括地下商業區域)提供了中央取暖、制冷系統的能量來源。
特色空間。
2.9社會效益
天津文化中心能夠引導人們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和節約用水的意識,是促進良好的水文循環和水體清澈的典型宣傳案例,同時也是成人、青少年及兒童了解和學習生態水系統的示范基地。天津文化中心的建成成為了營造“城水相依,人水相親”和諧城市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