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漢字發展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方寒大戰; 自媒體; 倫理; 沙利文案
2012年春節期間,方舟子和韓寒之間展開微博大戰,就韓寒是否一說,展開激烈辯論。方寒大戰瞬間掀起軒然大波,網民中間迅速形成了兩大派,圍觀者越來越多。論爭的結果還未最終出來,但是論爭的過程,卻引發了我們諸多思考。多年前的沙利文案,是新聞學上繞不開的經典案例,而如今的方寒大戰是否可以帶給我們同樣的思考。在信息傳遞越來越迅捷的時代,自媒體在傳播信息時,究竟要注意什么?自媒體的倫理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1 沙利文案及其影響
1.1 回顧沙利文案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正值美國民權運動時期,種族之間矛盾非常尖銳。1960年3月29日這一天,馬丁路德金的支持者們在《紐約時報》策劃刊出了一份政治宣傳廣告《關注他們的吶喊》。該文指責官員們采取非法手段破壞民權運動,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馬丁路德金,虐待示威人士。但是這篇文章對事實有所夸大,比如增加了馬丁路德金被捕的次數、修改了虐待事件的具體細節。
這則廣告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還是激怒了地方政客。警局負責人沙利文認為這則政治廣告在暗指他違憲。故而起訴《紐約時報》犯有誹謗罪,要求賠償50萬美金。初審法院裁定《紐約時報》誹謗罪成立,該市其他政員也先后提起誹謗訴訟。這意味著《紐約時報》將支付300萬美金的賠償金,徹底破產。在兩審敗訴之后,被索賠逼至絕境的《紐約時報》奮起上訴至聯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在“《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中力挽狂瀾,宣布“對公共事務的討論應當不受抑制、充滿活力并廣泛公開”,維護了媒體、公民批評官員的自由。
1.2 沙利文案的影響
沙利文案終結了美國關于煽動性誹謗的觀念。由此,美國的言論自由得到進一步發展,更多的批評性意見得到保護。在自由辯論中,錯誤在所難免,如果因為害怕犯錯被訴誹謗,那么會嚴重制約和限制人們的言論自由,不利于批評意見的發展,那如此下去只會讓社會的發展失去媒體的有效監督。
沙利文案,使得誹謗訴訟不再是挾制媒體的政治利器,這極大地增強了媒體信心。當然這一判決之所以會是這種結果,是因為被訴的一方地位特殊,因為《紐約時報》是媒體。媒體履行批評官員的職責,如同官員恪盡管理社會的職責一樣。這一點對于媒體來說,責任重大。
以圖造字早在上古時期的甲骨文就開始了,甲骨文里的圖畫式文字占多數,凡是實物有形可畫的大都用圖形來表示,從中能夠找到由線產生的面及由基本線組成的不同的骨骼,這充分表現了圖形文字的原始構成意識,至今漢字的發展仍沿襲圖形審美的構成原則。古漢字以象形起源,其字體造型強烈體現出“漢字的象形特征在于它對物象輪廓的簡約化、概括化和整體協調化”的特點。“形”,漢代文字學家許慎《說文解字》曰:“形。象也。各本作象形也”。即“形”為“可見者也”,早已界定了形的視覺屬性,它是客觀對象的外輪廓,為有限所能把握對象的基本特征之一。現在文學碩士論文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當然,圖形與漢字結合起來的設計,會讓人覺得眼前一亮,有著獨特的視覺美感。但是,對于圖文結合也不是隨處可用。由于世界各國歷史的淵源以及文化的演變與發展不同,各過的傳統及喜好也不盡相同。千萬不可憑借自己的主觀感受而隨意進行結合,那樣或許會鬧出大笑話來。就拿這個圖形說,日本人把視為皇家的象征,都不接受以的文字和圖形作為注冊商標;但意大利人卻視之為國花,極為喜愛。因此,在進行設計的時候也是需要注意的。>>>漢字視覺造型形意結合符號系統研究
漢字的結構具有極強的視覺圖形感,不僅可以“讀“,而且可以”賞“,現代漢字可以說是視覺傳達中最直接的表達方式。漢字經歷了數千年的演變,與當初較為具象的圖形相比已經產生了很大的差距,但圖形感始終是最為典型的特征,漢字的奇妙之處在于其字型結構所透出的“圖形”韻味,且比單純的圖形更富有表現力和視覺沖擊力,如“平面設計在中國”,通過了將文字與迷宮相結合,使文字進行錯位、變形方式產生量不同于以往漢字的形式美感,有著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同時,民間藝人也遵循中國漢字的造字方式設計出許多巧妙而富有視覺意趣的圖形字體,這類漢字造型與日常生活、民俗文化、商業活動緊密相聯,具有濃郁的裝飾性和強烈的民族特色。例如,這幅海報設計,它將具象的圖形來替代相應漢字的部分筆劃,布局在一副作品之中,這樣就使得字體顯得富有新意。從這一過程也可體會到文字的圖形魅力。希望的文學博士論文等更能吸引您的眼球,能幫助到您,如果要進行,也可以到網站查看。
從時間上說,從目前所知最早的漢字甲骨文算起,到現在已有三千多年時間。而且漢字的發展過程是延續的,中間改變的只是字形。傳世的甲骨文字,絕大多數是可以解讀的。此后演變成的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以及標準字體以外的俗體字、簡體字都是可以識別解讀的。漢字今天還在使用,人數有十多億,流通的范圍不僅包括中國的兩岸四地,還遍及世界上的華人聚居區和歷史上的漢字流通區。
在歷史上,漢字的使用和流通范圍并不限于中國歷朝的統治區,也不限于漢族(華夏諸族)的聚居區。在歷史中國的范圍內,一些非漢族也使用漢字,如回族。有些民族雖有自己的文字,但也同時采用漢字,有的還以漢字為基礎創造自己的文字。由于歷史的原因,今天中國之外的國家和地區,也曾全部或部分采用漢字,如朝鮮、韓國、越南、日本、琉球(今日本沖繩)等。在一些中國移民及其后裔聚居的國家,有的至今以漢字為官方文字之一,有的有很大的流通范圍。至于受漢字影響的文化區,其范圍更大。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大量中國人移居世界各地,漢字已出現在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
在漢字的發展過程中,除了由官方認可并得到大多數人使用的標準字形、字義外,也產生過各種階段性的或區域性的變異,還創造出一些僅僅流通于特定區域或人群的新字或新義,有的后來消失了,有的還在使用,有的已成為標準漢字。
但無論有多少因時間或空間而發生的變化,也無論它們今天是否還在中國的范圍,或者是否還在流通使用,全部漢字應該是一個整體。如果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當然也應整體上報。
臺灣與大陸對傳統漢字使用的不同形式,是不同的發展過程所決定的。繁體字是對簡體字而言的,大陸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實行文字改革,制定了規范的簡體字,并且通過法律的形式正式頒布和推行。既然有了簡體字,未加簡化的文字就成了繁體字。而臺灣地區漢字沒有進行過簡化,不使用法定的簡體字,自然也不存在相對的繁體字。在這種情況下,將長期使用的標準文字稱為正體字也很正常。正體是對異體――也包括實際已流行但未得到官方認可的簡體字――而言的。
實際上,在漢字發展過程中一向存在由繁趨簡的過程。現在大陸通行的簡體字,有的早在古代名家的書法作品中就已出現,宋代以來的印刷品,有的簡體字的寫法與今天并無二致。當初制定標準簡化字時,除了少數文字是新制定的外,多數是在已有的簡體字中擇優采用和標準化。臺灣雖未正式推行簡體字,在書寫中使用卻相當普遍。另一方面,在大陸也有一些人提出了“認繁寫簡”的建議,即在使用簡體字的同時,還是要識繁體字,以利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有人認為現在電腦普及,書寫困難已不成問題,可以取消簡體字,全面恢復繁體字。兩岸在存異的同時也有趨同的一面,是不爭的事實。不過無論如何,漢字作為一個整體的存在和發展趨勢是主流,整體申遺有百利而無一弊。
論文摘要:語言文字除了需要規范、標準之外,還必須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沒有不斷的豐富和發展,規范就只能是僵死的、停滯的條條框框,也就不能更好地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無法為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服務,因此,任何規范標準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社會在發展,科學在發展,文字語言就必須是動態發展的,對規范標準應適時進行修訂和完善。這就是文字規范、豐富和發展的記辯證關系:規范是發展的基礎,豐富是發展的渠道,發展是規范的前進,三者相輔相成,互相聯系,互相促進,互相轉化。
1我國文字規范的形成及現狀
漢字產生之前“上古結繩而治”,自然是沒有規范的。后世從圖畫和契刻受到啟示,文字“是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從無到有,從小到多,從多頭嘗試到約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選練、發展出來的”。“約定俗成”便形成了初步的體系,也就是早期不成文的規范。
漢字規范是客觀存在的,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規范。舊中國長期以繁體字為正體,那么,以繁體字為代表的正體字也就成了當時的規范字。雖然當時以繁體字作為規范,但是,人民群眾長期以來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手頭字、俗字已經開始流行。這便是對漢字的豐富和發展。
兩表的調整表明我國語言文字規范的一個立場:“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化、標準化是一個不斷進行不斷完善的過程,不可能一毗而就,也沒有終止的時候,需要從語言文字的自身發展規律和我國的國情出發,因勢利導,循序漸進,使原則性與靈活性統一起來,使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的過程成為積極引導規范而又不斷豐富發展的過程”。
從這一立場出發,我們研究了目前作為字形規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認為此表還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現在把我們的意見提出來。
1.1筆形的變化規律不夠統一
①末筆是橫的部件作左偏旁的橫變成提,“車”和“牛”作左偏旁時改變筆順把橫變成了提,按照這種變化規律,“革”字作左偏旁時也應改變筆順把橫變成提。另外“黑”字作左偏旁時末筆不是橫,四點上面部件的橫不應該就提。
②末筆是豎的部件用作左偏旁時,豎變成撇,如:翔、邦、等,按照這種變化規律,韓、鄲、韌等字也可以變,特別是“”變“艷”字,左邊部件與“邦”相同,理應變撇。
③“月”字用作下部件時撇變成豎,如:肖、胃、能、俞等,但在筋、崩、葫、萌、旅等字中卻沒變。
④“木”字做底時,如果上部是撇捺對稱且覆蓋“木”字的部件,要把捺變成點,如:條、茶等。如果上部不與撇捺對稱的部件為鄰,則不必改變捺的筆形,如:桌、梁、棠等。可是“雜、親、殺”三個字本屬后種情況,卻按前者的規律把捺變成了點。考查這三個字的來歷,原來它們在繁體字時代只是該字的左邊部件,簡化時把右邊簡掉,卻沒有把作為整字時“木”字該有的捺恢復過來。與此相反本應根據避重捺的原則把其中的“米”字的捺變成點,然而《現代漢語通用字表》中的“乘”字卻設計為兩個捺。轉1.2筆順的規則也不夠統一
漢字的筆順基本上是按人體臂、腕、指的運動生理特點和視覺審美要求約定俗成的,這叫作自然筆順;規范筆順是在自然筆順的基礎上加以整理而制訂出來的。規范的筆順主要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橫后豎、先撇后捺、從外到內和先外后內再封口等幾條,除此之處,還有一些特殊情況,但一般都應該符合人的臂、腕、指的運動生理特性。
漢字的歷史太久遠,形成的因素太復雜,要想通過幾條規律把它們統一起來,簡直是辦不到的。不過,作為漢字的規范標準,是文字繼續豐富和發展的基礎,這個基礎越有規律、越容易掌握,推廣起來就越有效率。我們應該從“有利于維護國家和民族尊嚴,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總原則出發,盡可能地使漢字難認、難寫、難記的現狀得到改善,使漢字構形及組合時的變化規律趨于統一,為語文教學、社會應用和對外漢語教學開創新局面。新晨
2文字規范發展的方向和措施
漢字喜逢盛世,必須抓住機遇,盡快適應世界漢語熱的需要、中國加人WTO后因交際的需要、科技發展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發展速度。
2.1調動國家與民間兩個個積極性,加大漢字研究的力度
國家“支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多年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民間的積極性調動得不夠充分。漢字產生于勞動人民的勞動生活,又服務于社會生活,如果只有國家主管部門的研究而沒有民間的研究,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不能只盯著民間用字出現混亂現象的消極因素,而忽視人民群眾使用和創造文字的積極因素。語言文字的政策應該適當放寬,鼓勵民間建立語言文字研究機構,并積極征求漢字使用者特別是語文教師的意見,吸收民間漢字研究的成果,使語言文字政策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統一起來。
2.2制定對內漢語漢字考試等級制度
1、畢業論文格式的寫作順序是:標題、作者班級、作者姓名、指導教師姓名、中文摘要及關鍵詞、英文摘要及英文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
2、畢業論文中附表的表頭應寫在表的上面,居中;論文附圖的圖題應寫在圖的下面,居中。按表、圖、公式在論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分別編號。
3、畢業論文中參考文獻的書寫格式嚴格按以下順序:序號、作者姓名、書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或發表時間。
4、論文格式的字體:各類標題(包括“參考文獻”標題)用粗宋體;作者姓名、指導教師姓名、摘要、關鍵詞、圖表名、參考文獻內容用楷體;正文、圖表、頁眉、頁腳中的文字用宋體;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體。
5、論文格式的字號:論文題目用三號字體,居中;一級標題用四號字體;二級標題、三級標題用小四號字體;頁眉、頁腳用小五號字體;其它用五號字體;圖、表名居中。
6、格式正文打印頁碼,下面居中。
7、論文打印紙張規格:A4210×297毫米。
8、在文件選項下的頁面設置選項中,“字符數/行數”選使用默認字符數;頁邊距設為上:3厘米;下:2.5厘米;左:2.8厘米;右:2.8厘米;裝訂線:0.8厘米;裝訂線位置:左側;頁眉:1.8厘米;頁腳1.8厘米。
9、在格式選項下的段落設置選項中,“縮進”選0厘米,“間距”選0磅,“行距”選1.5倍,“特殊格式”選(無),“調整右縮進”選項為空,“根據頁面設置確定行高格線”選項為空。
10、頁眉用小五號字體打印“湖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2002級XX專業學年論文”字樣,并左對齊。
(正式)論文的基本格式:
一、題目作者:
論文題目(宋體二號、不超過20個字)
作者姓名宋體四號
(單位全名部門全名,市(或直轄市)郵政編碼)宋體小四
二、摘要關鍵詞:
摘要宋體四號:摘要內容宋體小四號
關鍵詞宋體四號:內容宋體小四號
三、引言部分:宋體小四號
四、正文部分:正文文字宋體小四號,單倍行距
五、標題部分:
1一級標題宋體三號標題1
1.1二級標題宋體四號標題2
1.1.1三級標題宋體小四號標題3
六、圖片格式:正文文字中,先見文后見圖,全文統一按順編號,
圖片格式為JPG格式,分辨率為400DPI以上。
七、注釋文獻:
[注釋]宋體五號
①注釋1宋體小五號
②注釋2宋體小五號
[參考文獻]宋體五號
[1]參考文獻1宋體小五號
[2]參考文獻2宋體小五號
日語文學論文范文欣賞:
《淺析日本文學在日語學習中的作用章明》
[摘要]文學與語言是不可分割的,正如日本語言學家森田良行先生在《日本語的視點》一書中指出的,“語言正是社會文化的產物,離開文化的視點考慮語言就無法看到真正的語言”,而文學正是社會文化的集中體現,每一階段的社會文化都會衍生出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因而對于文學的學習,在高年級的日語教學中就格外的重要。對于有一定日語基礎的高年級學生,為了更好的進一步提高日語學習的水平,不僅僅需要加強文法知識的學習,同時還需要加強對日本文學的學習與理解。
[關鍵詞]日本文學;日本文化;語言學;思維方式
當前,在高校日語本科教育階段高年級,大部分學校都開設了日本文學這一課程。教學內容多為日本文學史簡介和日本文學作品的選讀。然而在實際的教學調研中,卻發現不少學生對這類課程的興趣不高,認為文學史和文學作品的學習對于日語的學習沒有太大的幫助,因而忽視了這門課的學習。以下通過對日本文學在日語學習中的作用的研究,希望能對今后的日語學習者起到一定的指導意義。
眾所周知,語言是社會文化的產物,離開文化的視點考慮語言就無法看到真正的語言。正如瑞士的語言學家索旭爾所說,語言是人們所進行的普遍的言語活動,其中又可以分為社會的側面ラング和個人的側面パロール。然而世界上的所有國家的語言卻不盡相同,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每個國家的社會的側面,即所謂的“ラング”是不同的。具體到日語來說,如同橋本進吉博士說的那樣,“日本民族使用的語言是日語,作為日本民族自身的語言來說,只能是日語。正因為如此,日語可以理解為日本民族的語言”。上田萬年也曾說“國語是帝國的藩屏”。那么日語作為國家的語言,自然就伴隨著日本人的主觀感情,帶有排外的情緒。可見,日語語言的學習離不開對日本民族,日本社會的了解。而文學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它民族性。日本文學反映的只能是日本民族的社會生活特點和民族的文化傳統等,因而日語的學習離不開文化的學習,而文學就恰是架在語言和文化間的橋梁。
首先來了解日本文學和文化間的關系。日本社會從有文字記載以來,經歷了奈良,平安,鐮倉,室町,安土桃山,江戶,一直到發展到近現代。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特色的文化,這一點通過文學史方面可以清楚的得知。經歷了不同時代的日本,每個時代的文化烙印都在日本文學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從樸素的上代文學,到纖細優美的中古王朝文學,再到中世的武家文學,近世的町人平民文學,進而到受西方文學影響深遠的百家爭鳴的近現代日本文壇。換言之,日本文學史從某個角度來說,是一部濃縮的日本歷史和日本文化史,日本文學以其特有的各種方式記載了這一文化變遷與發展。在今天的日語學習中,大家都不難發現日語中有大量的漢字繁體字和變體字的存在,當然這些字中有同形同義的,也有同形異義的,甚至還出現了一類特有“和制漢字”。然而日語中的漢字的用法和意義和漢語不盡相同,要學好這些詞單靠機械的記憶肯定是不行的。學習的過程中,大家如果結合日本文學來學習,就會變得簡單很多。
日本上代文學的產生就始于奈良時代漢文的傳入,日本社會才從口承文學走向記載文學,也才有日本歷史上的第一部著作《古事記》最初日本沒有自己的文字,對漢字的使用只是照搬式的借用。隨著樸素的《萬葉集》的問世,出現了日本今天假名的雛形——萬葉假名。日本人對漢字的使用開始了初探。然而隨著文學的進一步發展,日語也開始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從最初的和歌到中古的物語,日記,到中世的隨筆,近世的俳諧,近現代的小說等形式多樣的文學發展,日語也經歷從漢文,到萬葉假名,和漢混淆文,再到假名,和制漢字等,在文學中都可以找到它們的發展蹤跡。由此可見,日本文學的學習有利于加強對日本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才能更好的學習日語。
此外,從日文文學中也可以了解日本人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要想學習好日語,必須要了解日本人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心理,否則很容易將文法用錯場合,或聽不懂日本人隱藏在言語中的真實意圖。在這舉出一個教學中的例子,“土を踏む”一文,描寫兩位從山口縣來到東京的學生在東京生活了2—3天后的感覺,即沒有腳踏土地的感覺。很多學生學習這篇文章后覺得內容很可笑,紛紛會有這樣的疑惑,“沒有腳踏土地,難道天天是飄在空中的么”,“難道天天不用走路么?”等等。有這樣的疑惑的產生,是對日本人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的一種誤解。其實沒有腳踏土地的實感,只是日本人對于處于喧鬧繁雜的大都市的一種壓抑的感情的表達。然而,日本人為什么會有如此強烈的壓抑感呢?這與日本人的親植物性的心理和纖細敏感的思維習慣是分不開的。
早在《古今和歌集》里,就有很多通過對植物的描寫來表達人物感情的和歌。因而不少的枕詞和季語都是源自大自然的植物,有表示春天季語的“馬酔木の花、タンポポ、菫、”,表示夏天的“青嵐、紫陽花、”表示秋天的“無花果、蘭、”和冬天的“梅”等。可見日本人的對植物和自然的親近與喜好。日本名著《源氏物語》中的很多章節,紫式部也用了植物的名稱來命名,比如桐壺,帚木,夕顏等。芳賀失一先生曾這樣說過:“將
人事和自然比較的話,從人生很容易聯想到自然,而自然也能更直接的表達對人生的思念。”正因為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有這樣強烈的親自然性和親植物性,才會有今天的“不能腳踏土地”的苦悶,在東京這樣高樓林立的大都市中,接觸自然接觸植物的機會少之又少,滿眼望去的都是現代化都市的建筑,沒有了自然的實感的一種苦悶心情的表達。毫不夸張的說,日本文學是日本人思維習慣與思維方式的一部活的辭書。
再次,日本文學的學習與日語語言學的學習和研究同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語言學的學習研究簡要說來,大致可以概括為兩類:一是詞匯的變化發展,而是文法的變化與發展。今天當我們要對日語詞匯或者文法本身的用法意義進行研究的時候,就需要大量真實有效的材料,一般可以從朝日新聞或青空文庫等地方搜集資料。所謂的青空文庫,便是集合了文壇大家的從古至今的文學作品文庫。能被人廣泛的傳誦閱讀的文學作品,無論思想上還是語言的運用上都是經過了無數次修改提煉后考究的語言,因而,無論是作為日語學習者的示例,或是作為日語研究者的語料,都是相當具有價值的。例如,對格助詞“が”的學習中,對于在現代文中既可以來提示主格,又可以提示所有格的助詞,很多日語學習者對這個很難理解,因為在中文中的所有格“的”和主格助詞“是”之間是不能互用。然而日語的主格助詞“が”在一些場合可以和所屬格助詞“の”通用。比如,“わが校”就等于“私の學校”,“私の好きなもの”等于“私が好きなもの”,而“私のやったことは正しい”則可以用“私がやったことは正しい”來代替。對于這樣特殊的情況,很多日語學習者頗感疑惑,但如果有學過日本文學的學生,應該就可以知道,在日本最早的上代文學中,《萬葉集》里的很多和歌里的“が”并不是作為主格助詞出現的,而是作為所有格助詞出現的。緊接的平安文學的早期,日本文學中第一部物語《竹取物語》和日本文學第一部日記《土佐日記》中,“が”的用法基本都是所有格助詞,直到平安的中后期,在《源氏物語》等作品中“が”才有了作為主格助詞的用法,至此慢慢發展演變為今天的主格助詞,但也還保留了其作為所有格助詞的一些用法。
綜上所述,大家不難看出日本文學在日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不僅在于學生更加形象生動的理解日本社會和日本文化,而且對于了解日語本身用法和意義的演變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一言以蔽之,為了要提高日語學習的精準度,就必須要對日本文學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
參考文獻:
[1]日本文學選集,趙曉玻,應杰,陶振孝編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年
[2]新総合國語便覧,三好行雄,稲賀敬二,小尾郊一編著,第一學習社,1998年.
[3]20世紀日本文學史——以小說為中心,謝志宇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
[4]平安日本,茂呂美耶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關鍵詞:花;?;多義詞;比較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12-0166-02
中國和韓國屬于同一個漢字文化圈,兩國的文化及語言相當接近。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韓語的詞匯當中其來源是漢字的詞語很多,它們叫做“漢字詞”根據?????(國立國語院),標準國語大詞典里44萬個主標題語中,漢字占57%左右。例如,歌手和??(歌手)、感謝和??(感x)、教會和??()、公@和??(公@)、父母和??(父母)、生日和??(生日)、練習和??()、外國和??(外)、外國人和???(外人)、運動和??(\櫻、電話和??()、碩士和??(T士)等這些韓字都是漢字字,雖然文字和讀音不同,但其意思是一樣的同意詞。但是研究者發現雖然漢語中“花”和韓語的“?(花)”兩個詞也是同義詞進行對比,可是它們之間有相當不同的地方。于是本文對漢語中“花”和韓語的“?(花)”兩個同義詞,研究有哪些不同點和其原因。本文主要研究方法是參考對于漢語中“花”詞分析的已有論文,添加其文化、歷史及人們的認識背景,表示兩個語言當中同義詞的語義上的不同點。到目前在中國有“花”的多義系統的轉喻和隱喻研究、中英文化中“花”隱喻異同的研究、現代漢語“花”詞族研究等,對“花”詞的研究不少,但是在韓國對“花(?)”它的詞義本身的研究幾乎沒有,只有文學作品當中出現的“花”的意義或者花本身的生態分析等科學性的研究。
一、漢語中“花”的義項
漢語中“花”的義項很多,它的用法也相當自由,黃秀升先生的論文《“花~”和“~花”詞性別指向和修辭闡釋》分析了“花”的義項,其內容是如此。
1.種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2.指花開;3.泛指能開花供觀賞的草木與木本植物;4.特指某一名花;5.形狀像花朵的東西。6.煙火的有一種。一黑色火藥加別種化學物質制成,在夜間燃放,能噴出多種形狀和顏色的火藥,供人觀賞;7.故時婦女貼面在面頰上的裝飾;8.指作戰時受的外傷;9.指天花;10.水花;11.棉花的簡稱;12.有花紋圖案的:顏色錯雜的;13.種類繁復的;14.模糊不清;15.不真實的,用來迷惑人的;16.為迷惑;17.像花一樣美麗;18.比喻事業的精華;19.喻指美女;20.舊時指或跟有關的;21.風流浪蕩;22.指某些幼嫩細微的東西;23.指小孩;24.耗費;25.古時數錢的單位;26.姓。
二、韓語中“?(花)”的義項
本論文搜集的韓語當中“花”的詞義來源是?????(國立國語院),其義項如下:1.種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2.可供欣賞的植物;3.比喻年輕漂亮的女子;4.比喻美麗、繁榮的時期;5.比喻重要的核心的;6.指天花;7.特指某一名花。
三、韓漢“花”詞比較
1.語義上差異。然漢語的“花”與韓語的?(花)的基本意義是相同,但是漢語的“花”有更多的義項。漢語中“花”的義項一共有26個,其中與韓語的“花”明顯不同的部分就是它包括貶義。韓語的“花”這詞只包含沒有感彩的中心語和有感彩的褒義。可是漢語中“花”包含貶義,見“花”的義項分析,第7、12、13、14、15、16、20、21、22、24這些義項都是貶義詞,其例子是拈花惹草、尋花問柳、花街柳巷、花天酒地、花言巧語、花招、交際花、花花公子、花癡等。這是韓語的“花”義項當中沒有的義項,與韓語的“花”最突出的不同點。
2.詞性上差異。見韓語的“花”義項,所有的義項都是名詞,沒有其他的詞性,于是它只能作主語賓語等名詞性的語法成分。但是漢語中的“花”可作名詞、形容詞、動詞。例如,漢語的義項當中第1、2、3、4、5、6、7、8、9、10、11、18、19、20、22、23、25、26這些義項是名詞,第12、13、14、15、16、17、21這些義項是形容詞,第24義項是動詞。像本論文分析一樣,漢語中的“花”有多種詞性,于是跟各種語法單位比較自由地結合,使用范圍比韓語的“花”更廣泛,沒有受到使用上嚴格的限制。
3.語用上差異。在詞性上差異,本論文對韓漢中“花”的義項和其詞性進行分析然后分類。首先韓語的“花”只有名詞性作用,其語用上的例子也有限。例如,???(花美男),???(花姐姐),?? ???(花開了),?? ?? ?? ???(昨天我種花了),????? ???? ??????(男朋友送給我一支玫瑰花),??? ???? ???(她是我們班的花),??? ?? ?? ????(青春是像花一樣的時期),???? ???? ???(馬拉松是歐林匹克的花),??? ?? ???(臉上出花兒了)等只作主語和賓語。漢語的“花”的詞性中,名詞性是最多,其次是形容詞,最少的是動詞性用法。首先分析“花”的名詞性用法。第一,漢語中“花”是名詞的時候“花”可以作主語和賓語。例如,他買了一盆花,昨天晚上看到很漂亮的火花,我喜歡放花,我朋友送給我美麗的花環,巴金的小說《家》是他的作品之花,她是真正的校花,雜交水稻還在菲律賓、美國、朝鮮、日本、埃及等12個國家開花結果, 我們看到的日月星辰,高山大河花草樹木,魚蟲鳥獸,莊嚴的天安門和雄偉的長城,直到小小的文具盒、 自行車、汽車輪胎上有凹凸的花紋,結冰的路上撒上煤碴, 都是為了增大摩擦力、 用一定頻率和強度的超聲波對小麥、水稻、棉花、蘿卜等種子“照射”幾分鐘,能夠殺死潛伏在種子上的某些病菌、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在用顯微鏡觀察水中懸浮的花,這是由于玻璃的溫度比較低,室內的水蒸氣直接凝華而成的,等其使用范圍非常廣泛;第二,漢語的“花”作形容詞的時候,其例子是看書看得眼睛都花了、花樣眼花、白發花白、這布太花了點兒、昨天我買了五彩的花燈、花言巧語、花花公子、花心、花紅柳綠等描述對象的花一樣比較華麗的,或者顏色不清的特征。“花”的動詞性用法是耗費的意思,其例子是他花了三元錢、在19世紀初期致力于電流強度和電壓、電阻關系的定量研究,他花了10年時間,做了大量實驗,得出這樣的結論:通電導體中的電流、光的傳播速度極快,大約為每秒鐘300兆米,只要花2.6秒就能在地球和月球之間打一個來回、為了克服這一缺點,英國的數學家和管理學家查爾斯?巴貝奇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于1833年構思了一種分析機、斯建議納皮爾采用常用的以10為底的對數,并在納皮爾逝世以后花了大約8年時間,出版了一本書等這些。
四、產生韓漢“花”之間不同點的原因
1.通過視覺觀察“花”的特點的角度差異。韓語“花”的詞義包含植物本身,與通過視覺看到的花的特征有關的意義。尤其是對于花,通過視覺器官看到的第一感覺,最基本的,突出的特征來進行定義“花”的詞義。于是花的美麗、華麗的特征和吸引人們注意的核心部分的特征也反映到“花”這詞義。漢語的“花”也有這些意義,對于“花”的基本義項是跟韓語的“花”相同。可是漢語中“花”的另外義項是對“花”的從多方面的角度來分析出來的。花不僅有華麗、美麗的特征,也有負面的特征。花的形形的顏色使人卻看不清楚實物的本質,有的時候過于華麗的形狀可以使人迷惑。于是人們描述這種情況的時候用白發花白、花言巧語等用“花”這詞來表示。還有雖然花很美麗,但是它的生命力很弱,也馬上凋謝。于是描述實際上沒有真正的力量而脆弱的對象時候也用“花”這詞,其例子是魚花和上文第一部分1.漢語中“花”的義項的第(23)義項。
2.中國古代歷史上女性的地位有關的原因。花在與人、社會的接觸過程中逐漸引申出許多義項。由于花有各種形狀和顏色以及香味等自然屬性,所以廣泛地獲得了人們的喜愛。在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中,人們形成了養花、種花、賞花等傳統。這些都為“花”豐富的意向的形成提供了客觀基礎。楊碩的論文《中英文化中“花”隱喻異同的研究》表示中國在漢朝的時候,很多女性為了生活不得不在妓院唱歌、跳舞維持生計。當時有地位的男性喜歡去妓院看她們的表演,就像觀賞花一樣取樂。于是跟妓院、、喜歡貪色的男性有關的詞語里常常出現“花”這個詞。例如,花門柳戶、花花世界、花天酒地、花花公子、拈花惹草、花心、花癡這些詞語都表示與癡情有關。與韓語不同點是漢語中描述男性的時候用“花”這個詞的意義是貶義,例如花花公子。但是韓語中描述男性的時候用“花”這次沒有貶義而有褒義。比如,???(花美男)表示像花一樣漂亮的男性,沒有貶義。通過這點的比較可以看到雖然同一個詞和詞的組合,其意義可以完全不同。動詞性的“花”跟前面放蕩的男性生活也有關。根據楊碩先生的主張,本研究者分析了“花”的動詞性語義的來源。妓院里男性不但看的表演,也要喝酒。為了繼續自己的歡樂,他們要付很多錢,容易浪費自己的家產。和錢是分不開的關系,于是本論文認為“花”的動詞性用法“耗費”從古代開始發展到現在來,現頻繁地使用動詞性的“花”這個詞。
五、結 論
像對于同一個對象,每個語言的名稱不同一樣,對同一個詞每個語言的意義也有不同點。中國和韓國都屬于同一個漢字文化圈,兩國的語言相同的部分比其他語言多,于是兩國的韓語學習者或漢語學習者都有利于學相對國家的語言。學詞語的時候,像在摘要表明一樣,韓語的57%是漢字,對同一個詞,其意義相同的部分非常多,甚至發音也非常相似。可是本論文通過多義詞的代表詞漢語的“花”與韓語的?(花)比較,發現了甚至同一個文化圈里,語言的適用范圍和其用法可以相當不同。而且也發現形成某個詞語的基本義和引申義的時候,人們的認識與文化、歷史背景等的社會因素的影響非常大。于是可以總結語言不是以它自己本身為形成而發展的,而是以社會里各種各樣的因素,尤其是人們的認識和人們帶來的文化為形成而發展,語言和社會有絕對分不開的密切關系。
參考文獻:
[1] 黃秀升.“花~”和“~花”詞性別指向和修辭闡釋[D].福建師范大學,2008.
[2] 李薇薇.“花”的多義系統的轉喻和隱喻研究[J].外語藝術教育研究,2007(3).
[3] 楊碩.中英文化中“花”隱喻異同的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08.
[4] 徐小婷.漢語“花”及“花”詞族的隱喻與轉喻分析[J].蘭州學刊, 2007(9).
[5] 徐小婷.現代漢語“花”詞族研究[D].山東大學,2006.
[6] 胡超.現代漢語“花”詞族認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
[7] ZHANG YUE.?? ???? ??(韓漢漢字詞比較)[D]. ????????.2013.
[8] ???.???? ???? ???? ???? ????(韓語與漢語的同素逆語序兩音節比較研究)[D].??????? ???.2001.
關鍵詞:漢字 教材 評估 編寫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9-0000-01
一、對外漢字教材的編寫與研究概況
對外漢字教材是整個對外漢字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需的媒介,如果沒有教材,那么課堂教學也就無法進行。無論研究分析哪個等級的對外漢字教材,都必須從總體上對教材的編寫數量、種類和研究理論進行梳理,總結出其發展歷程,以便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剖析教材,為教學方法和教材編寫的改進尋找借鑒。
二、教材編寫的采用的理論和方法
(1)心理學理論
和拼音文字相比,漢字結構復雜,見形知音的能力差,這就造成了漢字難學的事實。如何認讀和記憶漢字,這涉及到認知心理學、學習心理學和記憶心理學的一些理論。目前對這些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就。因此,在編寫各個等級的對外漢字教材過程中,心理學理論的應用是不可或缺的。
(2)漢字習得偏誤理論
漢字習得偏誤理論認為,不同文化圈的的漢語學習者對漢字有不同的認知方式,那么在漢字習得過程中產生的偏誤也就不同。因此,在編寫不同文化圈的初級對外漢字教材時,應考慮把漢字偏誤研究成果應用到教材的編寫中,即把學習者經常產生偏誤的漢字作為重點來考慮。
(3)文獻綜述法
本文通過文獻綜述法對對外漢字教材的編寫及理論研究的成果進行羅列、分類和總結,希望能發現對外漢字教材的編寫及理論研究的總體發展面貌。
(4)問卷調查法
本文通過對國內使用率較高且有獨特特點的的三部初級對外漢字教材進行問卷調查,然后,把調查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希望發現其可以借鑒之處以及有待于改進之處,然后對其有待于改進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進而提出編寫思。
三、教材的選擇標準
教材評估首先要明確分析的對象,即教材的選擇性問題。評估教材的選擇是教材評估的前提。我們可以把初級對外漢字教材分為三類:即,針對特定對象(非漢字文化圈漢語初學者)的初級對外漢字教材、適用于多種對象的初級對外漢字教材和明確標明編寫理念的初級對外漢字教材。當然,這種分類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在第三類教材中,《漢字》這部教材的部分特點(適用于多種對象)和第二類教材的特點存在交叉,《體驗漢字》這部教材的部分特點(針對非漢字文化圈漢語初學者)和第一類教材存在交叉。
(1) 版本標準
種類:可以獨立使用
適用對象:外國學習者
學習者水平:初級水平
出版社:對外漢語界公認的國內較有影響力的出版社i
使用范圍:在國內高校及對外漢語輔導機構中有很廣的使用范圍ii
(2)數量標準
上文把初級對外漢字教材分為了三類,其中針對特定對象的初級對外漢字教材有七部,適用于多種對象的初級對外漢字教材有五部,標明編寫理念的初級對外漢字教材有兩部,每一類都在兩部或兩部以上,因此在數量上要有所取舍。
四、教材評估的視角和標準
教材的研究離不開對教材的評估,教材的評估是教材研究的重要環節,也是教材編寫和“二次開發” 的重要前提。1對教材進行評估,首先應該確立評估視角和評估標準。評估視角的確立能使教材的評估有的放矢,具有針對性;教材評估標準的確立是教材評估的關鍵性環節,直接關系到評估的效度和信度。因此,選取評估視角和制定評估標準極為重要。
(1) 教材評估的視角
從以往的教材評估文獻來看,教材評估大多限于從研究者的視角,其印象性和主觀性很強,難免有以偏概全的局限。其實,除了從研究者的視角之外,教材評估還有其他許多視角,比如編寫者的視角,這種視角是教材編寫者的編寫設想、過程和經驗等;大綱或課程標準的視角,這種視角是用教材內容和大綱或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比較;使用者的視角,其包括教師和學習者兩個視角,從教師視角來說,是看教材在課堂上好不好用,教學效果好不好;從學習者視角來說,是看教材有沒有針對性,是否容易學習。
(2)教材評估的標準
目前,國內外在第二語言教材的評估方面還沒有一個權威且公認的評估標準,對外漢語教材是這樣,對外漢字教材更是如此。通過對文獻的檢索和分析,我們發現目前已經有一些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下面列舉四種比較全面且有代表性以及對初級對外漢字教材評估有借鑒意義的評估標準。
1.Hutchinson和Waters的教材評估標準
Hutchinson和Waters(1987)從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成本五個方面設計了教材評估表。其中從10個方面對教學內容的評估標準進行了細化;從7個方面對教學方法的評估標準進行了細化。
2.Grant的教材選擇評估表
Grant(1987)從學習者學習、教師教學和課程標準3個方面制訂了教材選擇的評估表,并且對每一方面都進行了細化,細化后,共包含30個子項目。每一個子項目都為評估者提供了3個評估等級和3種計分方式,分別為 “是”、“不是”、“說不清”和2分、0分、1分。
3.趙金銘的對外漢語教材評估標準
趙金銘在對第二語言教材進行充分調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礎上,制訂了一份對外漢語教材評估一覽表。這份評估表共設計了9大評估項目,分別是前期準備、教學理論、學習理論、語言、材料、練習編排、注釋解說、教材配套和其他,并對這9大項目進行細化,共細化出55個子項目。另外,評估表共設A、B、C、D四個評分等級,其中1-45項和46-55項的評分標準有很大的差別。
五、結語
教材評估可以是先確定評估對象,然后再制定評估標準進行評估,也可以是先制定評估標準,再確定評估對象進行評估。為了更好地體現出評估的信度、效度和針對性,我們選擇第一種評估模式。本章對初級對外漢字教材進行了細化,分為三種類別,并擬定出教材的選擇標準。根據選擇標準,在三類教材中遴選出三部較有代表性的初級對外漢字教材,并對教材的內容進行了簡單的介紹。最后,列舉了幾種具體、全面且有一定影響力和代表性的教材評估標準以及評估視角,通過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我們選取了研究者和學習者兩個視角進行教材評估,并結合所選教材的獨特性分別制定出有一定針對性的評估標準,以此希望對教材的評估更加客觀。
參考文獻:
[1] 程 穎 2008 語言的體驗性及體驗式教學,《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
[2] 崔永華、楊寄洲 1997《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3] 陳霞 2011《淺談對外漢字教材的編寫策略》,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4] 高翔 2010《基于初級漢語水平留學生常用字研究的漢字教材編寫與配套軟件實現》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5] 胡文華 2008《漢字與對外漢字教學》,上海:學林出版社。
[6] 洪桂治 2008 淺談漢字教材與對外漢字教學,《第二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漢字是我們中國人最為重要的發明,它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文化得以源遠流長,由此而誕生的書法也千變萬化,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伴隨古老的中國走至今天,直至演變成中國符號。但是,科技的發展,特別是電腦的普及,漢字書寫慢慢在我們的生活中退化。中國引以為豪的書法慢慢丟失。
電腦是漢字的最大殺手。以前,我們不懂的字詞,我們可以查字典,然后用手書寫,以增強記憶;跟遠方的親朋好友交流,要用書信的方式;寫書寫論文等都是用筆書寫。可是,電腦的普及,這一切全都變了,所有的用筆書寫的東西全都可以在鍵盤上代替。漢字,你還會多少?
最近,央視開播了一檔以聽寫漢字為主的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在這檔節目里,主持人報的這么多字詞,全中國有多少人可以寫下來?我看沒幾個!許多人在收看這個節目的時候,也跟著參賽選手一起寫,但是卻屢屢被攔住!作為一個中國人,連自己的文字都不能正確書寫,我們還有什么資格說自己是龍的傳人?有什么顏面屹立于世界之林?
我們整天上網,做什么事都依賴網絡!我們曾經引以為豪的民族瑰寶,全都被束之高閣!而外國人卻在狂熱地學習著它們,有很多人比我們寫得好得多!我們難道不為之汗顏?
一、畢業論文格式的要求
1.畢業論文用紙:應按規定格式用計算機打印,紙張大小一律使用A4復印紙;
2、單面打印頁面設置:上2.5cm,下2.5cm, 左3cm,右3cm,裝訂線左側1cm,頁眉1.5cm,頁腳1.7cm;
3、頁眉設置為:以楷體小五號字鍵入“黑龍江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畢業論文” ,居右;頁碼設置為:插入頁碼,居中;
4、論文字數要求在8000~10000字左右;
二、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1、 根據要求選定與本崗位相應的畢業論文題目。
2、 提出畢業論文的構思與設想(包括:論文正文的章、節標題及解決的問題)。
3、 明確立題目的和意義。
4、 提出立題依據及技術條件。
5、 擬定技術要求與工作計劃。
三、論文時間要求
在4月15日前交開題報告,經指導教師審查后,根據教師提出的修改意見進行修改,5月10日前上交論文初稿,5月30日前上交論文終稿。
四、畢業論文內容要求
(一)封面(詳見附錄)
(二)摘要及關鍵詞
題目:采用黑體,三號字,居中,單倍行距,段后0.5。摘要:小四號,黑體。
中文摘要:采用宋體小四號字,行距設置為:多倍行距,設置值為1. 5,“摘要”兩個字加粗 。摘要也稱內容提要,是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應了論文的核心內容。摘要應當簡短扼要地介紹課題的主要內容,主要成果和結論。摘要字數在400左右。
關鍵詞:字號及行距設置同摘要,“關鍵字”三個字加粗,關鍵詞位于摘要頁最下行。為了便于檢索,在摘要結束后要單列一行給出關鍵詞。在摘要的最下一行書寫與論文有關的重要的三個關鍵詞。(例:寫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的論文。關鍵詞:經濟發展、農村經濟、菜園經濟等)。
注:需將摘要和關鍵詞翻譯成外文。
(三)目錄
字號見樣式,其中每章題目用黑體字,每節題目用宋體字,并注明正文中各章節起始頁碼,題目和頁碼用“??”(插入/特殊符號/?)相連,兩端對齊。 (示例及具體要求見目錄)
(四)正文字體要求
每章另起一頁,題目居中、黑體小三號;每節題目左頂邊、宋體四號加黑;每小節題目左頂邊、宋體小四號加黑。正文文字用宋體小四號漢字和四號“Times New Roman”英文字體,每自然段首行縮進2個字符。(詳見附錄)
正文是畢業論文的主體,占論文的絕大部分篇幅,可分若干章或小節。寫好這部分,首先是要有材料,有內容,然后有概念、判斷、分析、推理,最終形成觀點。對于撰寫這部分文章,首先是合乎邏輯,順理成章;其次是注意詞句,簡明精練,通順易讀。論文可恰當地運用表格和圖的形式來反映分析過程或結果,這是科技論文通用的一種表達方式。
(五)行間距要求
每章題目與每節題目之間的行距設置:每章題目后設單倍行距,段后0.5 行。
每節題目與小節題目之間的行距設置:每節題目后設單倍行距,段后0.5 行。
正文行距設置:設多倍行距,設置值為1. 5倍。
(六)正文章節序號編制
章,編寫為:第一章,第二章??.。
節,編寫為:1. 1、1. 2??,2. 1、2. 2?.。
小節,編寫為:1. 1. 1,1. 1. 2?。
小節以下層次,先以括號為序,如(1),(2)?;再以圈圈為序,如①, ②?。層次采用如下格式:(見附錄正文樣式)
(七)畢業論文的公式、圖與表
公式號以章分組編號,如(2-4)表示第二章的第4個公式。
公式盡量采用公式編輯應用程序輸入,選擇默認格式,公式號右對齊,公式調整至基本居中。
圖與表以章分組編序號,如“圖3-5”表示第三章的第5幅圖。
圖與表應有相應的名稱,如“圖3-5 實驗系統流程示意圖”。
圖序與圖名居中置于圖的下方,字號為宋體五號漢字和小四號“Times New Roman”英文字體。
表序與表名置于表的上方,字號為宋體五號漢字和小四號“Times New Roman”英文字體。
(八) 結論
結論對全篇論文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應對本課題所得成果作
概括性的總結,應說明應用限制條件,可指出尚須進一步研究的問題,結論的內容不只是前面實驗結果、實驗結果部分已經得出的研究成果的簡單重復,而應該有進一步的認識。結論要簡單、明確,用詞嚴謹。要做到結論的語言,像法律條文一樣斬釘截鐵,只能有一種解釋。成果應反映本人的研究成果并實事求是。
(九)結束語
結束語中應對此次論文的編寫過程及心得體會加以總結。
(十)致謝
任何研究成果通常不是一個人完成的,畢業論文也是如此。為了尊重提供幫助人的勞動。感謝他們的幫助,在論文結論之后,用書面的形式以簡短的文字向教師及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提供幫助的人表示謝意。
(十一)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采用宋體5號字。正文引用參考文獻處應以方括號標注出。如“??效率可提高25%[2]”。表示此結果援引自文獻2。
參考文獻的編寫方式為:
期刊文獻的格式:“[編號](空一格)作者.文章題目名.期刊名,年份,卷號(期數):引文頁碼.”例如:
[1] 李治平.數控系統故障的快速診斷.機械設備維修學報,1998,4(3):31-37.
圖書文獻的格式:“[編號] (空一格)作者.書名.出版社地址:出版社名,出版年份,引文頁碼.”例如:
[1] 高克敏,李敏.設備管理與維修.北京: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1,110~119.
(十二)注釋:論文中注釋可采用頁注或尾注。
(十三)畢業論文任務書、論文評語依次放在摘要、目錄之
前,統一格式,本人和指導教師按要求填寫。
五、強調說明
1、參考文獻至少要有5條以上,必須要有參考網址。
2、每人建一個文件夾,里面要有四個文檔:封面、摘要、目錄、正文,用壓縮文件發給指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