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南開大學自主招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大學自主招生聯考
[作者簡介]李雄鷹(1976-),男,甘肅寧縣人,蘭州大學教育學院,講師,在讀博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理論與考試研究。(甘肅蘭州730000)刁瑜(1976-),女,廣東梅縣人,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在讀博士,主要從事高等職業教育理論與考試研究。(廣西南寧530008)
[課題項目]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教育部青年課題“我國大學自主招生質量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EIA110367)和廣西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10年度課題“廣西高職單獨招生的質量研究”(項目編號:2010B85)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12-0042-03
在我國,高考改革一直是常議常熱的話題。大學自主招生聯盟于2010年就已出現,以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在內的五所大學建立自主招生聯盟開啟了自主招生改革新動向。2011年四大自主招生聯盟的形成拉開了被高考研究專家、廈門大學劉海峰教授稱之為歷史上“最好看”的自主招生改革序幕。隨著四大自主招生聯盟相繼登場亮相,用來形容自主招生聯盟的“北約”“華約”“同盟”“PK”“三國鼎立”“諸侯割據”“圈地戰”“掐尖戰”等醒目的詞語紛紛見諸于各大媒體網絡。騰訊、新浪等網站開辟了自主招生聯考專欄,從聯盟組建、招生簡章、考試時間、考試科目、試題內容、面試時間等方面一路追蹤報道聯考的新變化。社會公眾對高考改革的關注達到了極致,聯考點燃了社會公眾的情緒。隨著四大自招生聯盟相繼登場亮相,圍繞自主招生聯考的討論鋪天蓋地,褒貶不一。高考的利益相關群體紛紛加入討論,唇槍舌劍,爭議不休。究竟大學自主招生聯考出于何種動機?發展趨勢怎樣?究竟大學自主招生聯考是被一些人批評的“亂象”,還是一種改革創新?
一、大學自主招生聯考四大聯盟的形成
2010年以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在內的五所大學建立自主招生聯盟開啟了自主招生改革新動向。2010年10月14日,《北京晨報》報道,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五所高校將在2011年自主選拔錄取中繼續合作,通過聯考方式進行自主招生。隨后,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先后宣布加入,五校聯盟變成了七校,自主招生聯考的方案也將更加細致、完善。第一自主招生聯盟形成。
2010年11月22日,北京大學等七所知名高校同時公告,2011年進行自主招生聯考。北京大學(含醫學部)、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香港大學等七所高校將在自主招生錄取中聯合命題、統一組織筆試并共享考試成績。之后又有武漢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六所大學先后宣布加入北大自主招生聯盟,北大聯盟擴充到13所?!氨奔s”聯盟的考試科目有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政治七科,在聯盟內各高校自行決定本校要求考查的科目及成績使用方式,考生根據報考學校要求自行選擇考試科目。但每位考生最多可報聯盟內的3所學校,所報考學校互為平行關系,志愿不分先后。在進行了筆試聯考后,各高校將各自舉行突出學校特色的面試,各學校將會盡量將面試時間錯開,方便學生選擇。第二自主招生聯盟形成。
第二自主招生聯盟的形成引發了公眾與媒體的討論激情。北大、清華這兩所頂級大學的如此陣勢似乎未能超脫公眾對其習慣性想象,即兩所大學擺脫不了競爭的藩籬,又在自主招生中“PK”上了。這也是公眾指責聯考為“掐尖大戰”的核心緣由,兩大聯盟面試時間沖突也似乎印證了這一點。
隨后,2010年11月25日,北京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同濟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8所高校宣布,已同意在自主招生與人才培養方面全方位合作,并簽署了《卓越人才培養合作框架協議》。隨后,重慶大學宣布加入,同濟聯考聯盟變成9校。這9所高校是均以工科見長的著名大學,宣布將在2011年自主選拔錄取中實行聯考,聯合命題、統一組織筆試并共享考試成績。所不同的是,根據人才培養協議,9所大學將以“追求卓越、共享資源”為原則,共同推進大學教育改革與卓越人才培養。合作內容不僅只是招生,還有探索卓越人才培養規律和模式、本科生和研究生交流與聯合培養、國際合作與交流、產學研合作等深層領域。第三自主招生聯盟形成。
正當公眾感慨“三足鼎立”的自主招生聯盟勢必掀起一場激烈的招生大戰時,早于2005年已形成但卻默默無聞的首個“高考聯盟”宣布聯合招生規模擴至5所高校,即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第四自主招生聯盟形成。第四聯盟被媒體戲稱為“第四方面軍”和“京都派”。第四聯盟5校筆試統一命題、統一閱卷、同一時間進行考試,面試由各學校自行安排,但不互認成績,考生只能選擇一所學校。筆試科目包括語文、數學、英語和綜合能力測試,面試主要考查考生的綜合素質。第四聯盟的大學都地處北京,具有聯合的地緣便利與優勢,又各具行業特色,是引導大學分類發展與合作的有益嘗試。至此,2011年四大自主招生聯盟已全部亮相。“聯盟”囊括了國內大多數高水平大學。
二、大學自主招生聯考的是非爭議
隨著2011年四大自主招生聯盟“粉墨登場”,公眾與媒體對自主招生聯考的是非討論也一次次掀起。爭論的焦點主要是聯考的公平性、科學性、聯考中大學的自主性、聯考效率、聯考與高考關系等問題。
1.聯考的公平性爭議。公平是高考改革的價值基礎,每當有高考政策出臺,公平性就是社會公眾關注的首要問題。這次聯考的出現也毫不例外地引起公眾對公平問題的質疑。在聯盟內,考生參加一次考試,就可選擇1~3所大學參加面試,力挺派認為這增加了考生的選擇機會,促進了考試公平。但反對派認為雖然北大清華聯盟筆試時間錯開一天,但面試時間沖突,這會造成同時參加了兩個聯盟筆試學生的浪費與不公平,建議各個聯盟筆試面試時間都應錯開,實現真正的公平。否則考試聯盟對于“搶生源”“掐尖戰”“集團圈地”的質疑也就難辭其咎。此外,農村與城市考生信息不對稱。一方面農村考生普遍缺乏對網絡、報刊、電視等新聞信息的了解,而聯考題目恰恰有追隨熱點話題的特征,由此農村考生面對這些題目往往“無言以對”,造成話語權上的不平等。另一方面,聯考帶來的吃住行費用也是農村貧困家庭和城市低收入家庭考生不小的負擔,這部分考生面對機會卻無力選擇,造成考試機會的不均等。由此看來,公眾對聯考公平性的擔憂不無道理,而聯考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平依然任重道遠。
2.聯考的科學性爭議。參加聯盟的大學普遍認為,自主招生之所以由以往的“單兵作戰”走向聯盟,動機之一在于提高命題的科學性,進而提高選拔質量。綜合各個大學自主招生命題的特點,試題重在測試考生的綜合素質、創新潛質、思維能力等,題目表現出“新”“活”等特點。但公眾對自主招生命題的爭議也一直存在,指責命題的“復古”“偏”“難”“怪”等傾向,認為題目時難時易,一些題目的素材過于生僻。若單獨就一道題目看,似乎比高考題目更有新意,但題目之間的關聯性較差,測試點的重復率高,存在多道題目測試同一素質的現象,考題缺乏系統性。2011年聯考本意之一在于提高命題的質量與科學性,但考試結束后,似乎并未逃脫以往的窠臼,考生與媒體繼續指責聯考命題,稱“難”字當先,無法準備。當然,這其中有公眾急于看到聯考效果的因素,畢竟聯考尚為新生事物,各個大學之間還需磨合。但是也由此可知,考試的科學性是考試制度設計的核心之一,公眾關注,大學也應高度重視。各大學應通過聯考合作,加強命題研究,提高命題質量,提升人才選拔的科學性,進而彰顯聯考的作用。
3.聯考與高考關系的爭議。聯考制度出現后,面對聯考演變成了“小高考”的指責,教育部和相關大學招辦負責人認為,聯考只是自主招生改革的嘗試與過渡,不會替代高考,堅持統一高考仍然是大學入學選拔的基礎。而一些指責性觀點認為,大學可以在高考“前奏”階段制造出多次選擇機會,卻并不能改變學生回到高考“一考定終身”的現實。原本學生只需參加一次高考,現在則要參加幾次性質雷同的考試,加重了考生負擔。因此,有人建議若聯考的筆試題目不能充分體現大學特色而無異于高考,就應取消聯考中的筆試環節,以高考成績作為考生基礎知識的參照,聯考中只組織面試。此外,若基于高考實施聯考,就難以顯現聯考的作用,因此,公眾建議應讓自主招生與高考脫離關系,單憑自主招生考試成績錄取學生,不再與高考成績捆綁。公眾的這種意愿其實就是當前復旦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試行的自主招生選拔試驗,即兩校可有一定名額學生只根據自主招生成績錄取,不參照高考成績。2011年自主招生聯考結束后上海交大副校長黃震呼吁應割掉自主招生聯考的“尾巴”,通過自主招生聯考選拔的考生不應再參加高考。這一舉措看似讓大學錄取擺脫了高考成績的束縛,但它的運行需要很高的社會公信基礎和聯考制度本身的公信力。否則,錄取中的暗箱操作、錢權交易等問題會極大破壞考試公平,制造新的考試招生問題。由此,在自主招生聯考制度還未成熟并達到推廣的程度,就不可貿然脫離高考。統一高考仍然是最基本的考試招生制度,它所體現的公平性、權威性至少目前無可替代。
自主招生聯考現象的出現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公眾與媒體深入、廣泛、激烈的討論。綜合這些觀點,有些一針見血,直擊聯考要害,為深思熟慮之言;有些則超出聯考所能,涉及自主招生改革全局。但無論如何,這些觀點對于我們正確認識與評價聯考都不無益處,對推進聯考制度的深化與發展也具有重要借鑒作用。
三、大學自主招生聯考的發展趨勢
大學自主招生聯考可謂高調亮相,甚至可以說引起了一定社會“轟動”效應。作為自主招生改革的探索,聯考要規避“曇花一現”的風險與“患上改革迷茫癥”的指責,就必須綜合考慮各方利益,不斷優化聯考制度設計,充分發揮聯考的優勢與作用,從而為高考改革探路,為大學選拔高素質人才墊石。
1.基于大學分類發展框架下的聯考。2011年大學自主招生之所以走向聯考,主要是為了減少考試成本、避免學生舟車勞頓之苦。但是在聯盟形成時,還考慮了聯盟大學的類型。在四大聯盟中,每個聯盟內的大學都在辦學理念、人才培養理念等方面有相似之處,這是招生聯盟建立的重要基礎。比如北大聯盟以綜合性大學為主,清華聯盟以理工科大學為主,同濟聯盟以卓越工程師計劃為基礎,京都五校則都是行業特色性大學。這樣,聯考在實質上起到指導大學分類發展的作用。各個大學以相似的選拔與培養理念聯合招生,甚至如同濟聯盟還將聯合延伸至人才培養過程,實現深層合作,這對建設特色型大學大有益處,意義深遠。而如果各大學以分類發展、形成特色為指導聯合招生考試,形成中國的“常青藤”,也才能夠使各大學持續聯合,保持聯考的生命力。
2.不斷完善聯考制度。聯考雖然已經被付諸實踐,但許多細節和操作性問題還需進一步完善。只有不斷完善并改進,拿出一套比較完整的實施方案,聯考才不至于被過度關注與評論,才不至于曇花一現。如聯考是為了減輕考試成本,減輕考生舟車勞頓之苦,但現在考生至少也要跑兩至三次以上,即參加基本科目考試一次,參加本聯盟內不在同地學校面試兩次。如果考生還要參加另外聯盟的考試,考生的勞頓負擔并未減輕,所謂的“減輕勞頓”之考慮就名不副實。因此,需要聯盟學??紤]采用遠程面試、聯考學校集體面試、筆試與面試一次進行等策略,從事實上減輕考生的舟車勞頓負擔。還有考試科目問題,在聯考中,都要測試語文、數學、英語等基本科目,而從考試題目看只是比高考題目難度增加,其代表性、試題質量等都無法與高考相比。因此,聯考學校必須思考自主招生中基本科目測試的目的。如果只是從難度上高于高考而無法體現出學校的招生理念與特色,基本科目測試就完全可以取消,而以相當權威的高考分數作為對考生基本知識測度的依據,以減輕學校和考生負擔。各學??梢灾饕獙⒕ν度朐诰C合素質測試和面試方面,重點做好面試選拔工作。聯盟高校應加強命題研究,努力做到優化考題結構,明確測試目的,穩定試題難度,避免農村考生“無言以對”的考題,進而促進考試公平與科學性。此外,考生在同一聯盟內選擇學校,北大、清華、同濟這些大學就具有相對優勢,會成為考生的首選學校,高分考生會流向這些學校,而其他學校往往會成為備選項。如此一來如果參加聯考的其他學校只是扮演“跑龍套”的角色,從聯考中招不到優秀學生,收益甚少,他們參加聯考的決心就會動搖,自主招生聯盟就有崩塌的潛在危機。因此,怎樣在聯考中真正做到“各聯合學校地位平等”,則是在考驗聯考學校的溝通與協調智慧。
3.建立聯考宏觀管理與監督協調機制。自主招生聯考作為一項制度,涉及聯考學校、考生等各個方面。要確保聯考制度的順利運行,有必要建立聯考管理協調機制,為聯考提供支撐與保障。這一機制應包括教育部對聯考的宏觀調控與監督、各個聯考學校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兩個部分。盡管自主招生的目的是擴大大學招生自,體現大學的辦學理念與人才培養理念,發揮大學在招生中的作用,但是,自主招生改革涉及考試公平與公正,事關千家萬戶之利益與社會穩定。由此,應發揮教育部的宏觀調控作用,引導自主招生聯考的發展方向,監督聯考實施過程,確??忌娌皇軗p傷。此外,聯考涉及多所大學,各自理念不同,想法各異,對招生有各自的訴求。因此,急需建立聯考大學之間的聯絡溝通機制,為不同大學之間的交流提供平臺。盡管各學校同意聯合招生,但聯考的具體實施會遇到不少問題與障礙,涉及各校之間的利害沖突。聯絡溝通機制可以確保各個學校的理念與利益得到充分體現,使有關聯考的方向、目的、命題、實施等問題得到及時溝通與有效解決,從而確保聯考制度合理、科學、高效的實施。
[參考文獻]
[1]施劍松.清華大學2011年自主招生仍實行聯考[EB/OL].,2010-10-15.
[2]邱乾謀,郝娜.北大七校聯考聯合命題清華七校聯考注重特色[N].北京考試報,2010-11-24.
[3]徐靜.8所理工高校成立自招聯盟呈現三足鼎立格局[EB/OL].,2010-12-06.
[5]李雄鷹.大學自主招生聯考的現狀、問題與構想[J].招生考試研究,2011(8).
一、試點學院概述
試點學院是教育部設立的“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特別試驗區”,也是高等學校里的“改革特區”。教育部共設立了17個試點學院,分別是:清華大學理學院、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中山大學管理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南開大學泰達學院、上海大學錢偉長學院、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蘇州大學納米科學技術學院和黑龍江大學中俄學院。17個試點學院來自“985”高校、“211”高校、其他高校的比例分別是13∶3∶1,涵蓋工、理、經管、教育、醫學等5個學科門類(另1個綜合實體學院———南開大學泰達學院、1個培優類學院———上海大學錢偉長學院、1個國際學院———黑龍江大學中俄學院),比例為6∶4∶2∶1∶1,主要分布在華北、華東地區,占比分別是41%和35%。
二、試點學院改革舉措
圍繞教育部《關于推進試點學院改革的指導意見》,試點學院改革主要針對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生源、師資、培養模式以及體制機制保障等四個方面展開,立足各學院自身特點,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招錄與選拔機制改革。在本科生生源招錄選拔方面,主要以創新基于國家統一高考的自主招錄方式為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強調從學校、學科、企業三個角度全面觀察選拔學生,設立了“三三制”自主招生委員會[3];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實行按一級學科大類招生[4];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以實施工程科學“夏令營”和“冬令營”為抓手,選拔具有潛力的學生[5]。在研究生生源招錄選拔方面,主要以多元化評價方式為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優先鼓勵招收具有創新實踐活動經歷的學生,破格錄取具有特殊能力的學生[3];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采取碩士自主命題招生,博士試行“推薦—審核”招生,并單列招生計劃[4]。2.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學院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改革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個性化培養以及文化素質培養等方面。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建立了以課程組為主導的教學與管理模式,即課程由教授“組團”來完成授課,每個教授至少參加兩個課程組以參與一線教學活動,同時制定了教授值班制度,以“OpenHour”的形式為學生提供與教授面對面交流的平臺[6];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通過組建本、碩、博相互融合的新型學生學業團隊培養學生的學習規劃、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能力[7];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強調校企深度協同合作,建立融合社會資源的工程實踐基地,企業參與學生培養的同時學生可參與真實的企業實踐訓練,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培養質量[5];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強調學生的差異化對待和個性化培養,通過不同類型(科學型、技術科學型、工程型)導師的自由選擇,獲得適合自身特點和興趣愛好的“個性化培養方案”,進行差異化培養[3];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建立“知識、能力、視野、人文”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強調提升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能力[8]。3.教師聘任與考評制度改革。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建立了“育人優先”的用人導向,實施了基于學科發展規劃的教師選聘機制和基于團隊制的教師績效管理機制改革[5];蘇州大學納米科技學院建立了教師全球招聘、人才引進第三方評價和“一人一價”、“按水平定薪”制度[9];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推行師資分類管理,“以學術水平定崗級、以教學質量保收入”,按教學、科研和服務三方面進行綜合考核;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實施可并軌AB軌制,“A軌”崗位采用現行考核和薪酬體系,“B軌”崗位設置增量薪酬,實行年薪制[7]。4.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和蘇州大學納米科技學院均堅持并實行教授治學,相關事務由教授委員會、教學委員會、學位委員會、學術委員會負責處理,確保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適度分離、協調發揮[4,9]。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以三個一級學科為基礎組建三個分院[7],理順學院學科之間的關系,釋放學科活力,強化學院實力;同時強調“放權”和“規范”,確保學院辦學自的適度掌握和合理利用。
三、對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啟示
試點學院經過一系列的改革舉措,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10]。這些做法和舉措給各類高校提供了參考和借鑒,然而更應該看到的是,改革舉措的制定和實施依賴于改革主體本身的特點和現狀,全盤照搬并不可取。因此,本文在研究試點學院改革舉措的基礎上,總結了有效實現改革的一般步驟。1.明確改革目的。改革不是盲目地“去舊迎新”,更不是為了改革而改革。試點學院的改革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最終目的,各學院依據自身學科特點和行業需求,明確了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如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以構建“知識、能力、視野、人文”四層次兼備的創新人才為目標,從而圍繞如何培養這樣的人才出發,打破原有的壁壘,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各環節和要素。因此,高校在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前必須立足現狀、面向未來,明確改革的最終目的,理順改革思路,為改革之路指明方向。2.做好頂層設計。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試點學院的改革經驗告訴我們,改革必須有所依據,如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依據“綜合改革”的思維和方式,制訂了“一個核心、雙輪驅動、三項抓手、四個突破”的試點學院改革方案[5],作為整個改革項目的依據,為改革目的的達成奠定了基礎。因此,高校在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前必須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先行,明確各項任務的主題、詳細目標等,建立改革戰線。3.分步推進實施。改革不是一個人或一件事的改革,而是涉及全校乃至整個高教系統的改革。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簡單活動,往往涉及幾個乃至幾十個項目的實施。因此必須在改革目標的指引下、在頂層設計的牽引下,明確各項任務的重要程度、時間節點等,從而制訂切實可行的分步方案,有序推進。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勢必會影響一部人的當前利益,改革進程有可能遭受人為的阻力,因此方案的實施必須宣傳到位,獲得廣大師生的支持,從而集全校之力共同推進。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