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青班考察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實驗的基本作法
調查研究表明:農村自然教學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學儀器設備少。但農村學校也有許多有利的教學條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資源為自然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活生生的教學材料;為開展自然教學提供了觀察、考察、飼養、栽培等實踐活動的場所;自然課中50%以上的內容都是農村學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現象,學生對農村的自然事物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等等。所以,我們特別注意引導實驗教師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
(一)因地制宜,選擇適應教學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課中的觀察、實驗材料雖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蓋所有地區和學校,對于那些當地缺乏的材料怎么辦?我們采取的辦法是:對教材中與自然條件結合較緊的課文進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學材料,選擇可以達到的教學目的要求、當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補充(如用紅薯藤替代天竺葵學習“扦插”,用菜青蟲替代蠶學習“養蠶”等),并列成“教學材料結構表”印發給當地鄉、村小學自然教師使用,以便教師課前準備和要求學生自帶材料,從而使所有學生都能親自參加觀察、實驗活動,直接感知各種自然事物。實踐證明: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廣大農村自然教師反映:“教學材料結構表”實用性強,易操作,便于兼職教師課前作準備,同時也改變了因缺乏教學材料,只能靠老師演示實驗、學生看的狀況,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自然的興趣,增加了學生了解家鄉自然事物特點的機會,培養了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
(二)利用農村土地較多的條件,師生動手建設、管理生物園。其作用是:
1.生物園能為教學提供觀察實驗的材料。教師指導學生在生物園按教學需要分類、分期栽培植物,飼養小動物,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活生生的教學材料,解決了學生因缺乏實驗材料無法親自觀察、實驗的矛盾。
2.生物園是學生進行栽培、飼養等學習活動的基地。自然教學大綱要求盡可能創造條件,聯系實際,讓學生直接參與栽培、飼養等實踐活動,學習自然知識,這一問題一直未能很好解決。有了生物園地,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引導學生在生物園地中直接參與栽培、飼養等實踐活動,如嫁接、扦插、喂養小兔等,從而能更好地在實踐中學知識,學技能。
3.生物園的建設能緊密結合當地生產實際,為當地發展經濟服務。在生物園的建設中,教師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結合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進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樹、藥材等經濟作物的實驗。例如,荊門市馬河鎮鐵坪小學的實驗教師指導學生在生物園扦插葡萄、石榴兩萬多株,種植香菇45蓬;新州縣舊街小學的實驗教師指導學生在生物園種植半枝蓮、舌干等藥材,還進行芽接板栗的實驗;利川市黃泥坡小學的實驗教師指導學生對珍貴樹種“珙桐”、“水杉”進行繁育實驗,他們還學習扦插大黃楊樹苗,成活率達85%……學生在親自參與栽培植物的實驗活動中,學習興趣得到了提高,增強了科學種田、科學飼養的意識,學習了一些實用技術,直接或間接地為參加當地經濟建設奠定了初步基礎。
總之,生物園不只是教學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環境,開展環境考察和課外自然研究活動。
農村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進行考察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場所。實驗教師注意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帶領學生到大自然這個“大課堂”去上課,自然課中凡是適合在當地自然環境中教學的內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護、植物與環境、能源礦產、巖石、土壤等等,盡可能讓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直接與大自然接觸,并注意把愛科學的思想教育和改變當地自然面貌結合起來,把自然課的教學和課外自然研究活動結合起來,從而使自然課取得了綜合的教學效益。
(四)結合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增補一些有利于學生了解、可以利用家鄉自然條件科學致富的教學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認識家鄉的自然資源──如家鄉的地形和作物、家鄉的地熱資源、家鄉的水域、家鄉的藥材、家鄉的茶等。
2.家鄉人民對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學致富的內容──如池溏的綜合利用、兔的飼養、種甘蔗、種、生物防治等。
在學習這些內容時,教師把學生帶到田地邊、池塘旁、飼養場和農村專業戶中,讓學生邊考察、實踐、邊學知識,使學生對家鄉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強了動手能力和科學致富的意識。
二、實驗的成效
我省在農村自然教學方面,經過了幾年的研究與實驗,已初見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提高了教師素質。
教改實驗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訓班。在參與教改實驗的過程中,需要教師鉆研教育理論,了解教改信息,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據不完全統計:參與實驗的260多名教師90%學習了《兒童心理學》、《探究──研討教學法》、《小學自然教學法》、《教學論》等專著,廣泛搜集了有關教改的資料,特別是農村教育、教學改革的資料。至1993年11月,實驗教師在市以上公開發行的刊物發表教學論文或經驗總結57篇,其中在《課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學自然教學》等省內外刊物上發表13篇,有2篇論文參加了全國小學自然教學研究會農村小學自然教學論文評比,分別獲一、二等獎。85%的實驗教師承擔過省、市、縣(區)的公開課、觀摩課任務,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獲省優秀課獎,60多人獲地、市(縣)優秀課獎。通過實驗,除培養了一批學科帶頭人外,還促進了當地農村自然教研活動的開展,發現和培養了一批青年教師。據不完全統計:實驗前,骨干教師僅占本地任課自然教師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師,由占骨干自然教師的15%上升到65%。這樣,就充實了骨干教師隊伍,較好地解決了困撓學校的自然教師“斷層”問題。還有一些教師因在實驗中樂于奉獻,成績突出,受到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的表彰,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師的事跡被湖北教育雜志和小學自然教學雜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學質量。
隨著實驗的深入,這些地方自然課的實驗教學、實驗園地的建設與利用、課外實踐活動等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從而增加了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和對家鄉的資源、環境、經濟的了解,增強了學生學習自然、研究自然的興趣,提高了學生觀察和動手能力,還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熱愛農村、熱愛勞動、立志建設家鄉的思想感情。這些地方的“四小”活動(小論文、小制作、小發明、小實驗)空前活躍,一些學生撰寫的小論文在報刊上發表,自制學具被教學儀器部門推廣。僅宜昌市和荊門市的小學生就撰寫考察報告、觀察日記和小論文800多篇,自制學具、標本幾千件,40多篇調查報告和觀察日記在省、市(縣)一級刊物上發表。
(三)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
實驗點的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把在種植、飼養等實踐活動中學到的科學知識,掌握的先進技術介紹給農民,幫助農民拓寬經濟發展的路子,使庭院經濟和農業生產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荊門市馬河鎮鐵坪村小學地處山區,臨近的8個村都有煤窯,農民的經濟收入較高,生活富裕。鐵坪村卻一個煤窯也沒有,村里雖然也挖了幾口礦井,但都沒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實驗教師在教學《能源礦產》一課時,把學生帶到馬河煤礦井下參觀,學生對煤的形成、煤的地質環境以及開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們制定了考察鐵坪村兩座山的計劃。通過三次課外考察活動,同學們發現小林灣這個地方的巖石層分布很有規律,巖石的顆粒粗糙、均勻、表面松散,一些巖石黃中帶黑,夾有閃光的黑色物質,此外,還發現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葉的痕跡。學生根據這些發現,聯系自然課本中關于煤的形成的知識,推想小林灣可能有煤。為了進一步證實推想,學生們把采集的黑石頭和黑土帶到學校,做成煤塊放在爐子里燒,發現重量減少了35%,進一步證實了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學們把這次考察的情況寫成《小林灣礦產資源考察報告》交給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視。1993年3月,村里請湖北省勘測院在這個地方進行勘探,證實這里確有豐富的煤。
這個學校的實驗教師還把學生帶到青峰寨上《植物與環境》這一課,通過實地考察,同學們發現流傳中的山青水秀、樹木參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實,水土流失非常嚴重。這主要是當地農民亂砍濫伐樹木造成的。同學們把考察的情況和建議寫成考察報告,交給村委。村委及時采取補救措施,1993年修攔沙壩七座,并在山邊種植了根系發達的樹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進一步流失。同學們還把這些情況向農民宣傳,增強農民保護環境意識。
鐘祥市張灣小學的實驗教師帶領學生到附近的林場,聘請技術員講解植物怎樣過冬的知識,并結合實際在生物園進行柑橘過冬的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之后,學生及時把保護柑橘過冬的方法介紹給家長,幫助家長和鄰近農民用科學的辦法保護柑橘過冬。1992年冬季,鄰近村因沒有采取措施保護柑橘,柑橘樹凍死了80%,而這個村僅凍死了17%。農民們說:“娃娃們幫了我們?!?/p>
新州縣舊街小學實驗教師帶學生到生物園進行種植藥材的實驗取得成功,學生掌握了種植、管理半枝蓮、舌干、白錢草三種中藥材的方法。實驗班51名學生有45名和家長一起在自家田地種植這三種藥材,都獲得成功,取得了投資少、見效快的經濟效益。如今,這個村家家戶戶都種植了舌干、半枝蓮、白錢草、藥用等藥材。
枝江縣東林小學的實驗教師在生物園和學生一道進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黃楊,嫁接梨樹苗的實驗,都獲成功,直接經濟收入一千余元。他們及時把這些技術介紹給農民,受到農民的歡迎。
在學習有關動物知識的課文時,一些實驗點的教師還聘請當地獸醫和飼養員給學生講解家禽、家畜常見病的防治方法。學生通過實踐,也能在家給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別是春秋兩季雞、豬瘟發病季節,學生還主動到農民家協助農民為豬、雞治病,宣傳預防的方法,減少了經濟損失,受到了農民的贊揚。
一些實驗點的師生,還把在實驗中總結的利用當地條件科學種植、科學飼養的經驗,以及從報刊雜志上搜集的科技興農信息,編成“信息小報”,印發給農民,為農民拓寬了經濟發展的路子,增強了農民科技興農的意識。僅荊門市馬河鎮鐵坪村小學的同學,1993年就自辦“信息小報”8期,提供科學種植、飼養的經驗和信息100多則。
以上事例說明,盡管自然是小學教學中一門“小學科”,但只要我們認真從農村的需要出發,研究和改進教學,也是能為當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的。
三、幾點體會
幾年的農村自然教學研究與實驗,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觀念的轉變只有在教改實踐中方能實現。
關鍵詞:山東高校;本科教學評估;成效;展望
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實行“五年一輪”的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制度。并根據2011年10月,教育部了《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精神,從2003到2008年,山東省有32所本科高校分批分期接受了本科教學評估。本文以山東省高校為個案,探討了首輪本科教學評估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探析了新形勢下本科教學評估應負擔的歷史任務和責任。
1、山東高校首輪本科教學評估的部署
從2003年至2008年6月,山東省有32所本科高校分批分期接受了專家組的教學評估,其中,2003年1所;2004年4所;2005年8所;2006年12所;2007年6所;2008年1所。 截至2008年,山東省共有普通本科院校45所,被評高校占本科高校總數的71.1%。2003年至2008年各類被評本科高校計劃安排,如表1—1所示。
在32所被評本科高校中,取得優秀成績的高校有18所,占被評高??倲档?4%;取得良好成績的高校有12所,占被評高??倲档?9%;獲得合格成績的高校有2所,占被評高??倲档?%,如圖1—2所示。
通過上圖可以看出,山東省本科高校在教學評估中獲得優秀和良好成績的占被評高??倲档?3%,涌現出一批像青島大學、山東財政學院、山東農業大學等辦學條件良好、教學管理規范、社會效益明顯的優秀高等學校。但是,也有少量的本科高校僅僅達到了評估的合格標準,應該引起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有關高校的高度重視。
2、山東高校首輪本科教學評估取得的成效
通過問卷調查,對32所被評高校的領導、管理人員、教師及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座談隨訪,基本摸清了山東省本科教學評估工作取得的明顯成效以及需要改進的工作。通過調研,山東省高等教育發展以及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成效如下:
2.1 辦學定位準確,教學中心地位突出
山東省普通高校堅持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順應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趨勢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深化改革、推進體制創新為動力,以建設具有鮮明教育特色的大學為目標,在評估工作中,通過深入開展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大討論,更好地確立了符合各高校實際的辦學定位、指導思想和發展思路,進一步突出了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
2.2 質量意識深入人心
從山東省普通高校接受評估的實踐來看,評估工作在促進山東高校轉變教育思想,樹立現代教育觀念,落實教學工作中心地位,改善辦學條件,規范教學管理,提高教育質量等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到高校管理者和社會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本科教學評估極大地促進了學校的建設、改革與發展,是一項建設工程、教學改革促進工程、質量提高工程,也是一項團結凝聚學校人心、提升整體辦學水平的工程。省內高校都牢固樹立了“教育質量是高等學校生命線”的思想觀念;更加明確了本科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形成了領導重視教學、教師傾心教學、經費保障教學、全員支持教學的良好氛圍。
2.3 教學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通過評估,山東省各高校較好地完善了教學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并落實到位;建立健全了各主要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完善了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與監控機制;促進了高校教學文檔的歸檔管理,絕大多數高校在整改期間的教學文件歸檔率達到了90%以上。同時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加大了文檔現代化管理的投入,基本實現了教學管理的多媒體化與數字化,使得教學內容豐富多彩,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教與學的效果,廣大學生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2.4 師資隊伍建設顯著加強
山東省各高校從實際出發,充分認識到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提升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尤其是一些評估中出現相關問題的高校,重點加強了教學骨干隊伍建設。在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建設與培養方面,多數高校也采取了強有力的措施。實施了各類人才工程,強化高端人才的引進和中青年學術骨干的培養;加強在職教師的培養培訓,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和業務水平;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用人機制,落實激勵政策,調動廣大教師從事教學和科研的積極性,加強了師資隊伍建設。
2.5 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
教學經費的投入對提高教學質量、改善辦學條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教育經費的投入,教育經費的投入比例朝著占國民收入的4%的方向發展。同時,為了減輕大多數高校負債的壓力,國家和各省市政府采取多種措施以補助返還的形式鼓勵高校償還貸款,這些都為教育經費投入的增長創造了比較優越的條件。
以本科教學評估為契機,山東省政府也逐年加大了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如2011年,山東省公辦本科高校生均撥款達到9500元。2012年,將實現公辦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撥款1.2萬元的目標。另外,高等學校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科研創新基地等專項建設經費也逐年遞增。
2.6 教學改革不斷深化
通過以評促建,被評高校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修編了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積極加強專業及課程建設。以培養方案的修訂為契機,優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在優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基礎上,修訂課程教學大綱,正確處理教學內容與課程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通過教學立項研究促進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以優質課程建設帶動課程體系的不斷優化,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大力開展精品課程建設工作,著力建設了一批精品課程。
2.7 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逐步完善
提高質量是教學評估的出發點和歸宿。自評自建促進了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與監控機制愈加完善,特別是校內教學評估制度的建立與實施,有力地推動了教學工作與時俱進,不斷整改,以保證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持續、穩定提高。山東省各高校堅持“以評促建、以評促改”的方針,參照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方案,為保證教學質量的逐步提高,加強長效監控機制的建設,逐步完善了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和監控機制的建設。
3、山東高校首輪本科教學評估中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
首輪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為高校的健康、持續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和影響因素。
3.1 首輪本科教學評估中存在的問題
3.1.1 評估指標體系單一,缺乏明確的分類指導
現行評估采用統一的指標體系,與高等教育個性化、多樣化發展不相適應,分類指導性不夠。不同類型高等學校的評建效果差別較大,部分參評學校壓力過大、心態失衡,在評建過程中功利性過強,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相互攀比、形式主義、違規攻關和材料弄虛作假等問題。
例如,在《評估方案指標體系》的師資隊伍一欄中,對師資隊伍的結構有這樣一項基本要求: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比例的C級標準為30-40%,A級標準是要大于或等于50%。而且,在其內涵說明中還明確指出所有的在讀研究生和研究生班畢業的均不在統計之列。這個標準對于重點大學來說不成問題,對于辦學歷史較為悠久的院校來說也是能達到的。但是對新建本科院校來說,也許能夠達到合格標準,但要達到優秀標準就有點強人所難了。
3.1.2 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融合度不夠
教學評估指標的設置有定量和定性兩種:定量評估是采用數學的方法收集和處理數據資料,對評估對象做出定量結果的價值判斷,它具有客觀化、標準化、精確化的鮮明特征;定性評估則是評估者通過觀察和分析評估對象的表現和狀態,直接對評估對象做出定性結論的價值判斷,定性評估更多地依靠評估者的知識、經驗和判斷。一般認為,在整個評價指標體系中,定性指標約占30%—40%,定量指標約占60%—70%比較合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指標體系涉及的7個一級指標,1個特色項目,19個二級指標,其中11個為重要指標,8個為一般指標,在這些指標下又設有44 個觀測點。在11 個重要二級指標中,僅有師資隊伍數量與結構、教學基本設施、教學經費、課程等4個為定量評估,其余,包括辦學思路、專業、質量控制等在內的7個均為定性評估;在44 個觀測點中,僅有19 個觀測點為定量評估,其余25 個均為定性評估,定量評估與定性評估明顯失衡。雖然在教育領域中,定性評估比定量評估更符合發展性評價的理念,但過多使用定位準確或基本準確、效果好或效果較好、社會評價好或社會評價較好一類程度詞作為判斷依據,會增加評估的主觀隨意性,不利于提高評估的信度和效度。
3.1.3 評估主體單一,政府主導過強
首輪評估是靠政府自上而下地強勢推進,這種推進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國家作為評估主體,較充分地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教育價值觀,引導評估客體按照國家的要求辦學,對高校具有較強的約束力,權威性也較高。但這種評估自始至終由教育部統一組織,是一種典型意義上的行政性評估。在實際評估工作中較多地表現為政府行為,因而在客觀上阻止了其他評估力量的出現。首先,較強的政府行為導致社會團體、學術機構和用人單位難以與高校直接打交道,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社會各界對高等教育的評價和要求。其次,政府居高臨下的評估還可能抑制和削弱高校辦學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導致學校辦學個性的缺失,尤其可能弱化各高校對評估工作應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1.4 評估信息來源渠道狹窄、單一
當前,對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進行評估一般僅以學校自評材料為主要信息來源,專家組只在此基礎上作些驗證工作,至于高校的社會聲譽、校友成就、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和貢獻等信息幾乎沒有暢通的渠道來源,甚至對統計、檔案、人事等部門的數據、資料都極少利用。導致了評估的信息來源單一,不利于提高評價的準確性。
3.1.5 評估專家構成單一,缺少社會評價
本科教學評估的結論主要通過專家考察得出,因此,評估對專家有很高的要求。目前評估專家結構比較單一,基本都是來自高校的專家,缺乏來自政府管理部門、行業包括企業的專家,而國外很多高校評估如德國高校評估既有企業代表又有官方代表,因而能得出較為客觀公正的結論。此外,對專家做出的評價結論,也沒有合理與否的評判機制和獎懲機制,很多評估專家面對學校所做的大量的準備工作,在評分時有很大的壓力,難以做出公正、客觀的評價結論。
3.1.6 評估工作的效能有待加強
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結論以四級分制來表示,這種以人為的等級劃分為主的評估結果,評估的鑒定大于其診斷,并可能在實際過程中導致評估主客體對評估理解的差異性。對于評估主體的教育主管部門而言,評估的過程是從評估目的出發,選聘評估專家依照評估標準對高校的本科教學工作進行綜合評價,最終形成評估結論,即由評估目的到評估行為再到評估結論的一個過程。而高校在評估過程中往往不自覺地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很多被評的高校在自評過程中往往是先預設一個結論等級,然后根據等級來整理相應的材料。這些都反映部分高校的迎評工作純粹為評估結論服務,違背了評估目的,使評估的鑒定功能遠遠大于其改進功能。而評估后的整改工作和成果鞏固以及經驗推廣工作相對薄弱,評估結論單一,應用性不強。這樣導致我國的評估是面向過去的、以判斷優劣為目的是總結性評估,而不是面向未來的、以持續改進為目的的發展性評估。
3.2 首輪本科教學評估的影響因素
在首輪本科教學評估過程中,評估的速度、模式及對評估的期望值均影響了評估工作的順利開展。
3.2.1 選擇的評估模式不盡合理
首輪評估采用的是分等模式,這種模式與評估的實際目的并不完全適應,這就降低了方法論與目的性之間的契合度,造成了評估設計上的一個固有缺陷。每一種評估模式都有其固有特性, 如表3—1所示,評估模式本身并沒有優劣之分,關鍵在它與評估目的的契合度,契合度越高所選擇的評估模式就越好。
表3—1 不同評估模式的固有特性
評估模式 目的性 目標性 取向性 驅動性
認證模式 差不差 差者 向下看 達標
分等模式 好不好 優者 向上看 爭優
審核模式 是不是 自身 看自己 自律
首輪評估是在我國高等教育得到跨越式發展,規模擴張與辦學投入之間的矛盾凸顯,為了保證基本辦學質量而進行的。在這種情況下,采用認證模式進行合格評估,其評估模式和評估目的就會達到高度契合。但遺憾的是,上一輪評估采用了分等模式。這種模式具有選優和比較功能,是一種總結性的評估模式。正是這種模式的選優功能,催生了“優秀情結”,弄虛作假、形式主義等就有了滋生土壤;正是這種模式的比較功能,評估分類就顯得尤為重要。
3.2.2 本科教學評估推進速度過快
首輪評估用5年左右的時間評估了589所學校,平均每年118所,這種推進節奏在世界高等教育評估史上實屬罕見,如表3—2所示。 其間2008年評估了198所學校,相當于每月評估20所。如此密集的評估,為評估專家的遴選和培訓造成了困難,導致部分評估工作中專家的水平參差不齊,給評估的準確度和效度打了折扣。
表3—2 不同國家和地區評估推進速度 國家 評估期限 周期 評估學校數 年均評估數
南非 2004—2010 7年 26所 4所
芬蘭 2008—2011 4年 20所 5所
新西蘭 2001—2007 7年 37所 5所
澳大利亞 2008—2014 7年 39所 5所
臺灣地區 2006—2010 5年 78所 15所
英國 2006—2011 6年 166所 27所
中國 2003—2008 5年 589所 118所
3.2.3.本科教學評估各方期望值太高
評估的本質是價值判斷,評估對象就是價值。價值是一個關系范疇,表明價值主體的需求與價值客體的屬性之間的關系。顯然,評估的功能與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具備教育管理的功能。只有當評估的結果被用于管理時,才會產生管理效果。在首輪評估中,將評估與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直接對應,期望通過評估來解決所有問題,將優秀率與教學質量問題直接對應,認為優秀就說明質量沒有任何問題。這種片面的、過高的期望也影響了社會對于首輪本科教學評估工作成效的評價。
4、新形勢下本科教學評估應承擔的歷史任務
本科教學評估作為一種重要的評價手段,具有風向標和引航燈的作用,對于監督和促進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具有重大的導向作用。在新形勢下,本科教學評估理應肩負起新的歷史任務,為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
4.1 本科教學評估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助推劑
2012年4月教育部頒發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進一步重申了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目標。新形勢下,穩定規模,內涵發展,提升質量,爭創一流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任務。
4.1.1 本科教學評估是政府轉變教育管理職能的重要手段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政府對于高等院校的管理主要不是依靠行政命令,而更多地是通過政策法規、經濟杠桿以及評估監督等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來調控和推動高等院校的發展。這已成為符合國際潮流的不可逆轉的趨勢。教學評估,就是教育部和地方政府轉變職能、強化監督、規范管理的重要手段。高等學校作為質量建設主體,則要充分發揮高校主體地位,加強學校自我評估。激發其在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改革方面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4.1.2 本科教學評估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外部保障
本科教學評估作為我國高等學校外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手段,已從之前以教育行政部門的教育評估為主轉變為以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常態監測、院校評估、專業認證及評估、國際評估為主要內容,政府、學校、專門機構和社會多元評價相結合的教學評估制度。并提出了加強分類評估、分類指導,開展專業認證及評估,在工程、醫學等領域積極探索與國際實質等效的專業認證,鼓勵有條件的高校開展學科專業的國際評估。加強第三方評估機構建設,加強對第三方評估機構的資格準入和審查,建立第三方機構的資格準入制度。推行陽光評估,建立評估信息公告制度,評估政策、評估文件、評估方案、評估標準、評估程序以及學校自評報告、專家現場考察報告、評估結論等均在適當范圍公開,廣泛接受教師、學生和社會各界的監督等措施,為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保障。
4.2 本科教學評估是建設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舉措
教育質量是高等學校的生命線,提高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題。世界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以提高質量為中心的時代。但是,近幾年高等院校的大規模擴招,引發了高等教育的許多深層次問題,尤其是高校教學質量出現不同程度的滑坡現象。隨著我國本科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應加緊構建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這也是保證我國本科高等教育擴招后質量不滑坡的關鍵。建立高等學校內部的教學質量保證體系,是高等本科學校對政府、社會保證和不斷提高教育質量的基本方法,也是整個國家高等教育質量管理的基礎。
2006年4月,教育部原部長周濟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經驗交流暨評估專家組組長工作研討會上指出,本科教學評估之所以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舉措,就在于它對于構建完善的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對教學工作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能夠使學校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提高質量上來。2011年10月教育部的《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中指出“教學評估是評價、監督、保障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是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p>
國家通過不斷調整和完善本科教學評估的方案、評價指標、評估方法等建立健全公正公平的教學評估制度和機制,組織開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學評估活動,評估結論和整改意見會及時的反饋給有關高等學校,高等學校可據此改進自身的教學管理和基本條件建設,促進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完善教學質量的外部保障。
4.3 本科教學評估是探索高等教育評估體系的重要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任何構想都要在實踐中接受檢驗,進而得到不斷完善。本科教學評估工作實踐對評估方案本身起到了反饋、完善的作用。通過實踐和后期的反饋,可以對評估方案不斷修改和完善。開展本科教學評估工作,對參評學校的教學工作是一次比較全面的“診斷”,在“診斷”過程中使得國家和管理部門得到了第一手的反饋信息,對評估方案的研制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實踐,邁出的實質性的一步對今后評估工作的開展是非常有意義的。只有在不斷的研究、實踐、反饋、修改中,才能真正建立一套更符合我國高等教育實際的、科學的本科教學工作評估體系。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Z].2011-10-13.
[2]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Z].2012-4-20.
[3]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政策與經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周濟.教學評估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舉措.中國高等教育,2006,(10):4-7.
The First Round Undergraduate Teaching Eval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handong 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
XIA Jiying SHUAI Xiangzhi WU Yanli
(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Shandong Ji'nan 250104 )
Abstract: This paper objectively, seek truth from facts analysis of Shandong province the first assessment of the achievements and the rectification work problems and restrictive factors, analyzed the new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evaluation should bear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e new round of evaluation, and discusses the prospect.
Key words: Shandong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ssessment; effectiveness; prospect.
基金項目:本文系在山東省科技廳軟科學計劃重點項目《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成效分析與改革取向》(2010RKGA2047)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的。
作者簡介:夏季亭(1960- ),男,漢族,教授,博導,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歷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