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研管理系統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1科研管理信息化
當今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其應用范圍已滲透到了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信息化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蒲惺歉咝H瞬排囵B的重要資源,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也逐漸體會到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為了更好的優化科研管理模式,不斷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和水平,建立科研管理信息系統,實現科研管理信息化也成為各個部門的重要議題。在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科研管理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會對學校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設是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而高水平科研管理能夠促進創新性科研成果的產生。因此,高校應努力提高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設科研管理信息化,以此來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提升高??蒲懈偁幜Α?/p>
1.2科研管理系統
科研管理系統,是應用于各科研管理機構進行科研項目管理、成果管理及科研統計等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系統。該系統摒棄了傳統的人工統計方法,能夠得出準確的各角度視圖,建立統一的數據模型,該系統可以使科研決策者及時掌握整個機構的科研整體狀況,合理分配資源,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及效率??蒲泄芾硐到y平臺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科研信息網和科研管理系統。科研信息網是高校科研活動信息和交流的平臺,該部分和科研活動相結合,適時科研相關信息,提升高??蒲兄?。平臺的核心部分是科研管理系統,主要實現科研業務管理功能,支持教師、院系、科研管理部門三級用戶使用,面向全校教師開放??蒲泄芾硐到y主要包括人員管理、項目管理、論文管理、成果管理、著作管理、專利管理、獎勵管理、學術管理、系統維護等模塊。
2高??蒲泄芾硇畔⒒ㄔO的意義
網絡信息化時代,科研管理信息化是科研管理的重要變革,促進科研管理決策規范化、科學化,提高科研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業務水平,實現科研管理信息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2.1促進高??蒲泄芾硪幏痘?/p>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目標是科研管理的規范化,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建設過程也就是一個貫徹管理規范的過程。信息技術發展本身就要求數據的規范性,不規范的數據難以通過計算機作業。隨著高校的不斷發展,高校的科研數據也越來越繁雜,因此,通過人機交互界面技術來處理分析數據,可以有效地規范數據,提高了信息加工處理和分析的效率,也使得科研管理工作進一步規范化。
2.2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提升科研水平
科研管理信息化具有方便、快捷、簡化工作流程、節約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等優點??蒲泄芾硇畔⒒慕ⅲ饔嘘P單位可以及時登錄科研信息網查詢相關科研信息,實現科研資源共享;科研管理部門利用科研管理系統實時、準確統計出全??蒲邢嚓P信息,免去繁瑣的表格統計,節約了紙張,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有限的科研資源得到優化配置,產生最大效益,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
2.3提高科研管理決策水平
科研管理部門利用科研管理系統統計出的科研信息進行分析,針對具體問題,匯總不同方面的管理資料,實時掌握各項管理指標的變動情況,形成一個動態的數據中心,進而全面、實時、準確地提供相關科研信息,對癥下藥,修改或制定有利于科研管理工作人員的相關政策和文件,服務于科研工作者,為全??蒲泄ぷ鞯恼w推進提供重要參考,為輔助高校科研管理決策和制定科研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3高??蒲泄芾硇畔⒒ㄔO的幾點建議
無論是對高校自身發展還是對社會的貢獻,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體系建設意義重大。雖然我國政府相關部門建立了教育科研網以及高校建立的校園網為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進程提供了基礎保障,但是高??蒲泄芾硇畔⒒w系仍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數據呈現多、廣、散等特點,采集和錄入工作繁瑣,涉及多個部門協調作用。因此,高校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3.1改革陳舊的管理模式,完善相關管理制度
隨著信息技術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不斷應用,高校傳統的科研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信息化的要求,這就要求科研管理部門必須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完善相關科研管理制度,以適應科研工作的進一步發展??蒲泄芾硇畔⒒ㄔO是改革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重視和做好信息化建設與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的匹配適應工作,才能加速科研管理模式的轉型,不斷對科研管理模式進行相應的改革和創新,改進原有管理系統中冗余的、不合理的工作流程,改進現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建立與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相適應的組織模式與工作流程,促使管理部門組織結構逐步朝著網絡化的方向發展,從而在根本上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3.2加強科研管理隊伍建設
為實現科研管理信息化,高素質科研管理隊伍建設成為重要前提和保證。只有不斷提升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水平及業務能力,才能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設提供長期有力的支持,促進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良性發展。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對高??蒲泄芾砉ぷ魅藛T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管理信息化也為科研管理人員的學習和提高提供了更為靈活的方式,更大的空間、廣度及時間自由度,管理人員將從傳統的經驗型管理者轉變為學習型管理者,有助于充分發揮主觀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整個團體的學習氣氛,加強自身建設,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團體。
3.3加強信息維護,提高信息利用率
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建立過程中,基礎數據庫是信息系統的核心。由于基礎數據庫的建立需要科研人員錄入、逐級審核等繁瑣的程序,因而科研管理系統信息化的發展必然帶來相關的安全問題,為此要實行專人管理和維護,也要根據科研管理工作管理任務和目標等的改變對系統做出必要的更新和改進。各高校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識,建立局域網與互聯網兩個相互獨立的布線系統,還要對重要的數據建立相應的數據備份、恢復機制。在保證管理系統中數據質量的前提下,加強各職能部門的有效溝通,與人事、財務、教務等部門實現信息共享,提高全校科研信息共享的效率。
4結語
Abstract: Managemen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subordinate colleges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The paper begins with the significance of managemen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subordinate colleges and the core relationship, and then discusses the managemen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systematization. It is expected to give a salutary lesson to our practical work.
關鍵詞:基層學院;科研管理;系統化
Key words: subordinate colleges;managemen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systematization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24-0296-03
0 引言
近年來,各高等院校陸續在開展綜合改革的探索,科研管理機制改革是在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因就在于科研管理對大學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而隨著權力下放,基層學院科研管理對大學科研管理的整體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國內一些研究機構側重于從基層學術組織的角度探討大學基層科研管理的發展模式[1,2],另一些研究機構則從基層行政管理的角度探討科研管理的創新[3,4],還有一些著重在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的管理方面探討科研管理[5,6]。而基層學院的科研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若干核心管理要素,需要從不同方面通盤考慮、系統設計,多方面建立理論基礎和提供實踐方法。本文從基層科研管理的重大意義出發,研究其中核心的關聯要素,并從科研管理系統化建設的角度探討基層學院的科研管理,希望對基層單位的實踐工作起到重要的借鑒作用。
1 科研管理對大學的重大意義
大學的基本屬性是一個學術組織,大學正是通過對學術組織的管理開展人才培養的。
學術的內涵非常寬泛,科學研究是學術內涵的主要方面之一。高校要辦成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必須以高水平的科學研究為支撐。1923年在慶祝北大建校25周年之時,發出召喚:“只有學術上的發展值得作大學的紀念,只有學術上的建樹,值得北大萬萬歲的歡呼”[7],要求北大“從學術的發明上預備將來偉大的紀念品”,這里“學術的發明”很大程度上指的是科學研究的突破??茖W研究是在學術組織中完成的,因此科學研究的發展離不開高水平的科研管理。從系統論的角度來說,系統的結構決定功能,功能決定效果,科研管理的制度設計和建設決定了大學的科學研究的發展,從而深刻地影響著大學這個學術組織的發展,對于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辦學目標的實現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2 基層學院科研管理的重大意義和要求
大學的下屬學院是學校的基層單位,也是學??蒲泄芾淼幕鶎咏M織單位,學院的科研管理涵蓋并統一了基層的科研行政管理和基層的學術組織科研管理。正如人體細胞組成一樣,細胞單體結構與功能直接影響了人體的結構與功能。大學整體的科研水平依賴于基層學院的科研管理的質量和水平。對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來說,各下屬學院在學校的統籌部署下,應將科研行政管理和學術組織科研管理有機融合,在高水平科研項目、科研團隊、科研產出、科研成果、科研基地的組織策劃方面體現出重要的作用,形成超前謀劃、組織有序的管理制度和體系,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和氛圍。在此過程中,應首先明確幾個關系:
①基層科研行政管理與基層學術組織科研管理的關系:基層科研管理體系應是二維管理體系,即基層科研行政管理與基層學術組織科研管理。前者偏重于行政管理,從學院整體角度開展頂層設計,組織進行規劃和進行綜合服務;后者是學術團隊內部的融合管理,通過有效的知識管理,促進學科研究方向的形成和壯大。二維管理體系相互交叉,前者應全心全意為后者服務,后者也應與前者通力配合,在制定的規劃框架下發展,兩者相互作用才能形成最有效的發展模式。
②科研管理系統論與方法論的關系:系統論的核心思想是系統的整體觀念,科研管理系統包含了科研項目、科研團隊、科研產出、科研成果、科研基地等各方面,然而他們之間緊密關聯,這一點在科研管理體系化建設中尤為重要。方法論是人們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科研管理方法論緊密圍繞科研管理中出現或者可能出現的問題而不斷完善。系統論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科研管理,即全面的了解科研管理到底“是什么”;方法論讓我們解決科研管理中的問題或者實現既定的目標,即解決“怎么辦”的問題。科研管理系統論和方法論的結合,為我們深刻把握基層科研管理的客觀規律,建設科研管理制度、機制和體系奠定基礎。
③科研管理與人才管理、資源配置的關系:基層科研管理應避免把視野局限在科研管理這個本位里面,探索“跳出科研看科研”的管理模式,將科研管理與人才管理、資源配置等管理要素相結合。人是科學研究最關鍵的因素,“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8],要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研管理最優先的位置統籌考慮,這對科研管理各項政策制定起到指導性的作用。資源配置是科研管理主要激勵手段,是教師開展科學研究的主要驅動力之一,應整合和創造更加優良的科研環境,這也應當成為科研管理工作的主要抓手。
3 基層學院科研管理的體系化建設
基層學院科研管理是系統工程,相比于全校的科研管理,他的體量較小,學科相對較集中,易于從全局制定體系化的且更富于操作性的發展策略。從體系化建設的角度來說,至少應著力考慮三個方面:基層科研管理隊伍和平臺、基層科研管理機制和基層科研環境建設。
3.1 基層科研管理隊伍和平臺
正如蓋房子時應先把框架搭建好,基層科研管理需要凝聚一批從事基層科研管理的隊伍,從學院科研管理頂層設計的角度去謀劃高效的科研管理機制、科研環境建設,提供優質的科研管理服務。學院傳統的一個科研副院長配一個科研秘書的模式在新的發展時期是遠遠不夠,可在學校的統籌指導下大膽嘗試采取聘用制引進人員,分擔基礎性工作事務,學院領導和骨干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管理的謀劃規劃和指導實施上去。同時,應發揮廣大教師的作用,例如成立科研辦公室,聘請不同專業方向合適的老師進行兼職,參與基層科研行政管理事務,這不僅充實了管理隊伍,也增強了基層科研管理的專業性。此外,還應在學院成立科技咨詢委員會,對科研相關重大事項進行決策。
另一方面,僅僅安排好科研行政管理隊伍是不夠的,學院科研發展最終依靠的是師生隊伍,他們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而目前的問題是多數的教師是一個人帶幾個研究生包打天下,教師之間的合作是自發的,一般是以項目為紐帶,項目結束團隊合作也隨之結束。但從高校的發展經驗來看,持久的團隊合作并在一個方向的長期積累,是高校獲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法寶。學院應積極倡導形成基層學術組織團隊(或稱科研團隊),以平臺的方式給予一定的規范和固化,主要是給予政策上的扶持,在形成幾個規范的團隊之后,會形成“鯰魚效應”[9],加速學院各方向的團隊合作,最終推進學院學術水平和科學研究的整體發展。反過來說,以平臺的方式凝聚基層學術組織團隊,使得學院科研行政管理和服務的主攻對象也更為集中,提高了服務效率和水平。
3.2 科研管理機制
高校的科學研究基本可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類,基礎研究的主要成果載體是論文,對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而言,著眼點應當是高水平論文(如高被引論文或一區、二區SCI論文);應用研究強調解決行業產業的問題,目前比較認可的主要成果載體是知識產權,特別是發明專利。這兩點應該作為科學研究的基礎給予充分的重視,搭建平臺并鼓勵團隊和教師做好這兩個方面的積累。從組織策劃和實施管理的層面,科研管理的主要內容有科研項目、科研團隊(學術人才)、科研產出、科研成果、科研基地的組織策劃和實施管理。應建立良好的管理機制,將科研管理的核心要素有效串聯,并通過內部謀劃和外部爭取資源,進而盤活科研管理整個系統。正如房子的框架形成后,需要通過澆灌混凝土等方法進行連接和生長,科研管理這種“串聯”、“盤活”依賴于行之有效的管理機制和方法。
系統化管理機制和方法:系統化管理以全過程管理為核心內涵,主要包括組織管理、節點管理與謀劃管理。組織管理可根據情況推行采用學院、系、課題組和學院、研究所雙軌制;開展全過程節點管理,即對現有的在研項目、重大項目的執行情況,重大科研成果轉化情況,重大科研平臺的建設實施情況按照時間節點進行系統跟蹤管理,從而對現有的科研工作進行凝練,為謀劃管理夯實基礎。各類科研項目立項后,項目負責人應按計劃任務書或合同要求,認真組織實施。學院科研辦定期組織重大項目、重大平臺等負責人與科技咨詢委員會開展討論、交流,匯報工作進展、完成進度及后續發展計劃,科技咨詢委員會提出質詢和發展意見建議。開展全過程謀劃管理,即通過數據分析、制度建設、制定計劃把學院各個科研方向,各個課題組和每位科研人員的工作全面組織與協調起來,有效合理地進行系統謀劃,推動重大項目、重大科研成果、重大平臺的申報與建設。
科技成果導向機制和方法:以科技成果產出為導向的思維方式有助于我們基層單位尋求高效的工作方法。國家獎和省部級獎為代表的科技報獎成果的凝練對我們學校、學院和教師自身的學術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我們不是為了那國家獎而做學術,但確實科技獎項的凝練指引著我們科研發展的方向,國家獎凝練中最為重要的三點:一是偉大意義,二是創新性,三是實施效果。偉大意義的含義就是我們的學術研究是否是國家戰略需要的、國防發展需求的、人民生活盼望的;創新性的含義就是我們的成果在技術上是否有重大實質性突破,是不是高度高、深度深、難度難,并有知識產權(發明專利)、高水平論文等創新要素作為支撐;實施效果的含義就是我們的學術研究是不是真正具有實用性,取得了明顯良好的效果。這三點應成為我們科研管理謀劃的基本出發點和著力點。
科研數據化機制和方法:基層學院應通過信息化的手段提高服務效率、效果和水平,這里說的“信息化”不僅是“數字化”,更重要的是“數據化”。應轉變工作方式,圍繞謀劃重大項目、平臺、成果開展基礎數據建設,建立學術人才、學術成果、行業專家、上級機關部門等數據庫資源平臺。主動與相關領域及行業高層次人才開展學術交流,進一步匯聚學術資源;主動與工信部、科技部、科工局、總裝、教育部及其他部委密切聯系,與省科技廳、教育廳、經信委、發改委等政府部門密切溝通,進一步拓展重大項目獲批渠道。健全科研網絡宣傳制度,規范網絡宣傳行為,對學院科研數據、科研平臺、科研成果、學術論文分類分層次進行宣傳,引導形成全院師生開展學術研究的氛圍。
常態化交流謀劃機制和方法:內部謀劃應建立學院學術交流與科研謀劃平臺,活躍學術交流氛圍,提升科研謀劃能力。特別是以策劃組織重要科技項目、重要科技成果、重要科技平臺為主要議題的專業性工作會議應當作為常態性的工作機制,實時關注國內外科技前沿,國家、行業重大需求,超前策劃項目、成果和平臺的構思,凝練方向和成果,組織優勢科研隊伍,并據此開展科研項目組織策劃、科研成果凝練申報、科研平臺基礎建設等等。即使是兩三成組地簡易式的交流,也可能產生良好的效果。
3.3 科研環境建設
科研環境建設包括政策環境、場地環境等各方面,它為科學研究提供保障,并幫助形成科研發展的內在驅動力??蒲协h境建設對于科學研究來說至關重要,如同房子僅有基本結構但軟件、硬件條件跟不上,房子的功能也無法發揮出來。在環境建設中,有幾點是十分關鍵的:
①科研考核和獎勵政策。這是關系科研根本動力的政策環境,同時也是各學院可以根據自身學科特點和實際情況進行自主調節的??蒲锌己藨谠搷徫换镜墓ぷ魅蝿蘸蜆I績,應突出基本引導作用,如引導教師從事基礎研究,爭取項目資助,凝練科技成果,并倡導老師積極投入公益性科研活動(如科研基地的組織),特別是在“科技成果導向”的機制和方法下,可探索在一定時期內將申報和參與科技成果報獎作為某些崗位必要條件等;科研獎勵著眼于標志性的科研要素,突出高水平項目、高水平成果,營造爭先創優的科研氛圍。在獎勵方式上應注重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并努力挖掘與教師密切關聯的創新動力因素,實現“精準獎勵”[10],切實把激勵的效果體現出來,真正實現對科研人員工作價值的尊重。
②科研場地資源分配。場地環境是重要的資源配置方式,應建立科研場地調劑機制,盤活場地存量資源,向重點學科科研方向和業績良好的基層科研團隊傾斜。特別是在一些場地資源極其匱乏的基層學院,可進一步探索實驗室有償使用,將收費作為優化資源配置的有效杠桿,提高科研實驗室的使用效益。當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充分考慮到各類復雜的因素,將制度建設得更加完善。
③公共服務平臺搭建。根據各學科特點,應積極搭建各類公共服務平臺,在公共測試服務、公共信息服務等多方面營造高水平的專業化服務平臺,共享優勢平臺。在這一方面學院應重點關注機制建設,發揮從事公共服務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同時應爭取各級各類資金支持建設,真正體現公共平臺的作用。
4 結論與展望
本文從基層科研管理的重大意義出發,研究其中核心的關聯要素,從科研管理系統化建設的角度探討基層學院的科研管理,明確了基層科研行政管理與基層學術組織科研管理的二維管理體系,從體系化建設的角度指出了基層科研管理隊伍和平臺、基層科研管理機制和基層科研環境建設三個方面構成了基層學院科研管理的系統工程。本文旨在對基層單位的實踐工作起到一些重要的借鑒作用:作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各下屬學院在學校的統籌部署下,應將科研行政管理和學術組織科研管理有機融合,在高水平科研項目、科研團隊、科研產出、科研成果、科研基地的組織策劃方面體現出重要的作用,形成超前謀劃、組織有序的管理制度和體系,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和氛圍。
參考文獻:
[1]史秋衡,吳雪.大學基層學術組織制度建設的內在邏輯[J].復旦教育論壇,2009(5):28-35.
[2]葉飛帆.大學基層學術組織的二維模型及其應用[J].中國高教研究,2010(2):59-61.
[3]唐淼.淺議高等學?;鶎涌蒲泄芾黻犖樗刭|建設[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7(2):125-127.
[4]杭國榮.對提升高?;鶎涌蒲泄芾碚邎绦辛Φ乃伎糩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27(6):134-135.
[5]李藝影.淺談基層科研單位科學基金的后期管理[J].科研管理,2008(10):89-90.
[6]傅反生,張玉軍,曲直,王敬根,蔡金華.科技管理研究[J].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3):106-108.
[7]紀念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EB/OL].2009-10-29.http://.cn/.
[8]翟博.教育與中國夢[J].遼寧教育,2013(18).
[論文摘要] 會計的創新和發展有著內在的規律。會計環境、會計目標、會計對象、會計信息技術等要素對會計理論和信息系統的變革、完善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本文透過這些要素變化分析,揭示會計創新的內在聯系。
會計環境是左右會計發展的外在因素;而會計目標、會計對象和會計信息技術等要素變化是推動會計發展的內在動力。而今會計環境與20世紀相比,已發生諸多變化。在當今環境中,會計提出了更高的發展目標;要求關注會計對象中過去曾經疏漏的具體元素;而會計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在不同角度引發了會計理論和實踐方面的諸多問題。所有這些正在推動著會計系統的演變和變革。
會計創新,又稱會計再造,是依據當今知識經濟、全球經濟、信息經濟的客觀需要,通過對傳統會計的揚棄,構建現代會計理論體系,并以此為基礎形成與信息化相匹配的數據處理、存儲,以及信息應用機制,以實現會計工作的重心轉移和管理工作更進一步的深入和精細化。筆者曾在相關論文中探討了會計創新的內涵和基本取向[1],而本文則從會計環境、會計目標、會計對象和會計信息技術4個方面剖析會計創新的基本推動力。
一、會計環境變化推動會計創新
會計系統的發展是一個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它不僅有自身內在的發展動力和軌跡,而且“遵從”、“趨同”環境的發展變化,以便和所處環境保持“協調”[2]。
會計環境“是指會計所處的具體時空的情況和條件”[3]。而這些具體時空下的“情況和條件”又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即會計環境具體可分為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昂暧^環境”影響會計系統的主要因素包括科學技術水平、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國家法規及人文意識等;“微觀環境”影響會計的主要因素有企業經營規模、管理水平、組織形式等。
目前會計劃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領域。就財務會計而言,其原則、假設、方法,以及憑證、賬簿和報表的模式成熟于“工業時代”;就管理會計而言,產生于20世紀初期,是會計方法與“科學管理”結合的產物,隨著“量化管理”的發展而不斷完善。而當今社會已步入“后工業時代”,這種時代背景變遷,使會計的“宏觀環境”、“微觀環境”無不發生跨越式的變革。
如今會計的宏觀環境與“工業時代”相比,呈現出“知識經濟”、“全球經濟”和“信息經濟”等多元化的特征。這種變化至少在3個方面推動會計創新。第一,會計與企業以外其他單位進行“資金”和“信息”交流的方式發生變化,如電子商務、電子稅務、電子政務等方面的變化,要求改變會計現有的數據采集、存儲、加工、傳遞和輸出模式,以適應社會信息化發展的需要。第二,當今社會引發了會計對象的內在結構發生變化、對會計提出了更為精準的目標、產生了全新的會計信息技術(電子信息技術),所有這些,要求突破現有的會計原則、假設,創新會計計量、確認和會計報告模式,構建全新的會計信息機制,以便在經營管理和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第三,當今社會會計工作者規模擴大,素質提高,尤其是會計研究工作者的變化,將助推會計創新。
會計微觀環境的變化,有兩個方面較為突出。首先,由于國際市場的發展,引發企業生存、競爭的模式變化,促使企業不斷兼并擴張,刺激了價值鏈企業同盟及“虛擬企業”的出現。這些新的趨向,給企業組織和管理帶來了諸多新的情況,引發了一系列新的會計問題。其次,自動化、信息化的發展刺激了企業流程再造,推動以部門職能分工為基礎的管理轉化為面向流程的管理;促使企業通過信息技術將流程中各項具體分工集成為有機的系統,以達到提高管理效率之目的。
二、會計目標變化拉動會計創新
“會計目標是會計理論體系的基石”,發揮著連接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的紐帶作用。會計目標的變化左右著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而會計目標與會計環境協同,隨社會發展而變化。會計目標由“受托責任觀”,到“決策有用觀”,再到“目標體系觀”,直至現在,仍然在求索之中[4]。
就“決策有用觀”而論,如今對決策的認知和理解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決策有用觀”研究的出發點是財務會計。財務會計遵循“公認會計原則”向企業外部相關的組織和個人提供會計報表。“公認會計原則”在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比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此產生的負面效應是形成了“死板”的標準化信息提供模式。
標準化的會計報告模式,忽略了不同決策的差異性,反映了在特定技術條件下不能顧及決策個性的思維定式。而如今,決策的非結構性、不同決策的差異性得到更多的關注;為不同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信息,為不同決策提供不同信息,成為會計的主要目標之一。從信息技術發展迅速,信息處理能力不斷提高,傳輸速度不斷加快的趨勢分析,有能力也有必要突破現有的標準化會計報告模式,而依據不同決策需要不同會計信息的客觀事實來構建全新的會計信息報告機制。
盡管“決策有用觀”的理念有所突破,但關于“決策有用觀”質疑仍然不斷,說明這一觀點尚存紕漏,仍然無法準確表達現代會計的目標,需要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對于會計目標認識至少應該從3個方面超越思維定式。
首先,超越會計僅向企業外部提供信息的思維定式,正視管理會計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有機組成部分的客觀現實。關于“決策有用觀”的會計目標,多數是從“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角度,通過企業信息和企業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關系來進行探討的。這一思維定式研究的是財務會計的目標,不包含管理會計的目標,所以,不能稱其為完整的會計目標。
其次,在準確把握管理會計的基礎上,研究會計目標。管理會計是會計方法和科學管理結合的產物,“是在追求組織機構的目標中辨認、計量、分析、解釋和交流信息的過程。管理會計是管理過程的整體組成部分之一”[5],其中“會計”是方法,“管理”是核心。管理會計的管理活動需要企業許多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相互合作,并非會計部門能夠獨立完成。這是探討會計目標不容忽視的客觀現實。
再次,對會計目標的研究,應超越“會計信息系統論”。會計不僅是一個信息系統,更是企業管理中量化管理子系統。會計“信息系統論”的觀點無法得到“管理系統論”、“控制系統論”認可的事實,就說明會計信息系統僅是會計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不能涵蓋“會計”的全部。
如果能夠拓展思維空間,從不同角度來研究會計目標將會使結論更接近客觀實際,也將對會計發展、創新產生重大影響。
三、會計對象變化需要會計創新
會計對象與會計學科密切相關,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的發展和演變,不少學者認為會計對象是會計學的理論邏輯起點。人們關于會計對象的認識,由“財產”、“勞動量”,到“資金運動”,以至現在的“資源運動”等各種學說的變化,不僅體現出“認識”的變化和會計理論的發展,而且體現出會計對象具體內容的變化[6]。
由“會計對象—會計對象要素—會計報表項目”的會計對象觀分析,會計對象要素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6方面的要素。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使會計對象要素的變化錯綜復雜,相互影響,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第一,知識經濟改變了“經濟資源”實際意義,對傳統意義上的會計要素產生重要影響。目前,企業擁有“人力資源”的優劣成為企業成敗的關鍵,“先進技術”成為企業獲取超額壟斷利潤的重要手段,“信息資源”的價值備受關注。如此等等的變化不僅對“資產”要素產生影響,而且間接影響其他會計要素。
第二,資本市場、金融市場的發展、成熟,以及商業信用形式多樣化,為企業融資提供了便利,緩解了企業的各種責權、債務之間的矛盾,但也使企業與所有者的關系,企業與債權、債務人的關系復雜化,直接引發企業相關費用、利潤的確認和計量等問題。
第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化,使企業的籌資、投資、生產、經營與市場呈多環節、多渠道的復雜連接狀態。企業全方位受市場左右,放大了企業經營的風險,使企業經營風險估計成為重要課題。此外企業內部物資存儲和生產管理的諸多變化,也產生了一系列的會計問題。
盡管從上述3個方面分析,可以認識會計對象的變化。然而這種會計對象研究出發點,仍然僅只是停留在“會計對象—會計對象要素—會計報表項目”思維模式,仍然局限在財務會計的“確認、計量、記錄”的職能范圍之內。
關于會計對象的研究至少應作3個方面的超越思維定式。
首先,從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統一體的角度研究會計對象。會計對象是會計實踐活動中的完整對象,既包括財務會計處理的業務對象,又包括管理會計處理的業務對象。會計對象應是會計預測、決策、預算、反映、分析、評價整個過程中所涉及對象,而不應只是財務會計的對象,僅局限于當前的“會計要素”。
其次,把會計作為企業管理的一個有機組成子系統,從企業管理的角度研究會計對象,從企業管理需求以及發展變化的趨勢來研究會計對象,而不是僅就會計實踐活動探討會計對象。
再次,超越以贏利評價企業經營成敗的思維定式,從企業經營所肩負全部責任的角度研究會計對象。企業要向所有者負責,但也應對社會負責,對員工負責。因此,單以“利潤”或“現金凈流量”來評判企業經營就很有局限性,因而,會計需要提供更為豐富的信息,“會計對象”有更豐富的內容。
一旦拓寬了會計對象的研究視野,改變了會計的空間觀、時間觀,關于會計對象認識將會產生突破性的變化,會計的發展將會有更為廣闊的空間。
四、會計信息新技術加速會計創新
一、知識管理研究的理論視野
知識管理問世時間不長,但并非千人一面,至今仍未有一個定義明確而取得共識的概念;研究理路各異,不同管理領域、不同管理角色對知識管理強調的側面各有不同,呈現出一派繁榮的研究圖景。
美國麻省著名的恩圖維星(Entovation)國際咨詢公司是“知識管理”一詞的最先命名者。1986年知識管理概念首先在聯合國國際勞工大會上提出。其后,研究的視角逐漸打開,現對比較權威的定義進行如下梳理:一是對知識管理功能的厘定,如《知識進化》的作者VernaAllee認為,知識管理幫助人們對擁有的知識進行反思,幫助和發展支持人們進行知識交流的技術和企業內部結構,并幫助人們獲得知識來源,促進他們之間進行知識交流;二是對知識管理行為過程的界定,DanielE.OLeary認為,知識管理是將組織可得到的各種來源的信息轉化為知識,并將知識與人聯系起來的過程;三是對知識管理對象的把握,Dell集團創始人之一CarlFrappuolo主張,知識管理就是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應變和創新能力,是為企業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提供的新途徑;四是對知識管理資源價值的探討;五是對知識管理狹義與廣義的理解,所謂狹義的“知識管理”,主要是對知識本身的管理,也就是對知識及知識過程(知識活動)的管理。而廣義的知識管理,是特定主體(個人、組織、國家等)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不僅對知識和知識過程進行管理,也對相關的知識組織、知識設施、知識資產、知識人員進行全方位和全過程的管理,以實現知識的共享、創新和增值,從而提高組織的價值創造能力和應變能力。
后三種觀點在我國高校知識管理研究中引述、闡發、論證頗多,漸成“主流”之勢。如在知識管理對象的把握上,力求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此論點常常為那些醉心于高校知識重新分類的研究者所認同和秉持。如在知識管理資源價值的探討上,著力點圍繞核心競爭力展開,為謀劃“高校核心競爭力”的研究者提供了理論范本;在知識管理狹義與廣義的理解方面,為熱心高校知識管理譜系構架的學者所津津樂道,特別在課程改革方面出現了以知識管理為導向的新趨勢。一些脫離我國高校改革實際的拾人牙慧的做法,并沒有立即引起我們的憂思。因此,從高校知識管理研究理路上去探尋其實踐應用與融聚軌跡,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方法。
二、高校知識管理的宏觀方向
第一,教育教學中的知識管理。教育教學既是知識的傳播過程,也是知識的創新過程。在培養人才的目標前提下,需要將知識管理方法貫穿于教學管理中,建立知識傳播、知識共享和知識創新的教學機制,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傳播和培育相關的價值理念、理想情操和道德踐行準則。確立知識共享的平臺并使之規范化、制度化,主要手段包括:在學生之間要加強學習交流,促進學習方法、學習體驗相互傳輸與影響的速度和頻率;在教師之間要強化經驗交流,建立教學技巧的互動機制,教學水平的競爭機制,教學效果的反饋機制;在師生之間要提倡教學相長,大力營造師生在知識共享中相互交流、互為促進,碰撞知識火花的氛圍;在管理環節上要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定期審定教學計劃、教學方案,提升教育質量。在教育大眾化和高校擴招的新形勢下,一些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與知識管理結合可能會產生很好的教育效果,值得保留。例如:作為知識共享的一個有效途徑,高校培養人才的師徒式方法(或稱導師制)仍然獨具特色。大學生、研究生、助教跟隨教授、專家,參與其科研、教學和社會服務活動,觀察和體會專家處理各種問題、各種知識信息的技能和訣竅,導師及時給以指導與點撥。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領悟到許多難以言傳的訣竅。師徒式的學習能在師生間更加系統地傳遞技能性知識。
第二,科研工作中的知識管理。高校的科研工作是一種系統性和開放性的行為。高校的知識管理不光是高校自己內部的管理活動,還應該涉及到與外界的交流與互動。高??蒲泄ぷ髦械闹R管理是知識共享和科研工作創新的內在需求。在制度規范上,科研工作的知識管理要運用知識管理的方法,充分掌握和利用學校內、外部知識,制定出一系列能夠促進知識共享、知識創新的相關制度及措施,及時、準確地將各種所需知識提供給科研人員,提高論文和科研成果水平。在開放創新上,高校與高校之間以及高校與社會之間應建立各種形式的聯合,吸引社會與企業等多方力量進行投資,并且建設好資金使用、增值與分配的有效機制。這種機制可以按照產、學、研的模式來運作,也可以以技術貿易和技術轉移的形式來建設。在外部空間上,高校要興辦大學科技園,激活高??萍假Y源,把人才和智力優勢轉化為產業和經濟優勢,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把科技成果的中試基地建設和成果的產業化工作與企業緊密結合,促使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真正主體。
第三,社會服務中的知識管理。高校的社會服務是知識轉化應用的過程,此過程不但依賴于研究者創造性地工作,而且需要以市場為導向,對高校的社會服務進行知識管理。長期以來高校創造知識,但由于知識管理跟不上,許多極具價值的知識不能轉化為生產力。據統計,我國高??萍汲晒霓D化率僅在20%左右,即使在這20%可以轉化的科技成果中,推廣面也僅為應推廣應用的20%,因此其實際利用率僅為4%左右。目前我國高校開展的產學研合作教育形式,校校合作辦學、聯合培養,必須突破以單純的產品技術合作或資本聯盟來獲取利益的粗淺認識和低水平重復實踐,“要提高到對知識的價值意識的高度,使雙方的能力互補、交叉,達到雙贏,共同提高競爭能力”。
三、高校知識管理的微觀層面
從微觀的角度看,高校知識管理是融合了對高校的知識進行捕獲、儲存、交流、共享、創造和更新的一體化進程。這是一個相互延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知識的捕獲與儲存、知識的交流與共享和知識的創造與更新。
首先,以知識的捕獲與儲存為開端,確立高校知識管理流程的邏輯起點。高校知識的捕獲與儲存,不但要體現知識分布數量和質量要求,而且與管理效率呈正相關。現代管理科學強調以人為本,同樣對高校知識管理的捕獲與儲存機制的建立具有指導意義。人兼具知識創造和管理的雙重身份,也是高校知識管理的主體。知識捕獲與儲存的重心在創造知識的人身上,因此如何保留教師的核心專長、競爭優勢與話語權威,并提供持續追蹤與更新的機制,成為知識管理設計的重點內容。然而,作為主體的人也是零散的個體,擁有的知識相對單一和孤立,需要建立知識管理的系統,知識捕獲與儲存的對應任務,就是要以校園網上的知識庫為中心,因此如何將教師的經驗與智慧轉為電子化文件,分類儲存在文件管理系統中,成為此管理環節的關鍵因素。知識主體和管理系統的銜接,是高校管理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結合的重要舉措,構成了高校知識管理的第一意義系統。該系統以第一類中心為目的,以第二類中心為手段,將兩者有機結合,以期達到知識捕獲與儲存的最大效率。當然,很多研究者還針對知識捕獲與儲存中的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不同處理方式進行了提煉總結,不過對高校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界限及相互轉化問題尚待深入探討。
其次,以知識的交流與共享為通道,確立高校知識管理流程的核心價值。誠然,由于知識本身所固有的形態和特質,它很難實現自動的共享。高校面臨內部和外部環境的挑戰,提出了如何認識知識交流的重要性,怎樣提高應變與反應能力等一系列問題,知識快速傳播和流動的作用凸現出來。高校知識的捕獲與儲存不是最終目的,為了以最小的管理運行成本進行最為有效的知識管理,發揮知識的使用價值及其使用過程中的增殖效應,需要“知識交流與共享”這一載體和通道。目前,知識共享是使高校的每個成員都能接觸和使用高校知識和信息,知識交流則是使知識體現其價值的關鍵環節。在知識交流與共享中,當務之急是建立開放性的高校網絡學習與知識傳播機制,建立以校園知識庫為主體的運行模式。高校知識庫的建設既要堅持實用標準,又要注意發揮本校學科優勢和資源優勢,不僅能對高校內部的知識進行檢索,又要能對高校外部的知識進行檢索,有效聯結知識存儲和創新兩大流程,從而確立高校知識管理的核心價值。高校除了把知識共享與交流作為評價師生員工的教學業績的標準之外,“還應把它與考核、評優、職稱聘任、培訓進修等獎勵制度聯系起來,對積極奉行知識共享的人員進行必要的利益補償”。
最后,以知識的創造與更新為目標,確立高校知識管理的發展方向。高校知識創造與更新的效能是評價高校知識管理績效的最終標準。彼得德魯克指出,知識的內在動力提出了一個清楚的要求,每一個組織都必須準備拋棄它所做的一切事情,并且都必須致力于創新。高校知識管理的重點在于知識創新。知識創新是指高校通過科學研究,獲取新的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知識的過程。知識的應用是基礎,創新是最終目的。作為傳承知識的高校,繼承前人豐富的文化知識和歷史經驗,可以為高校知識創新提供堅實的前提和基礎。高校知識管理中的創新還包括機制和體制的創新,必須要按照系統論的要求,建立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內部管理制度,做到各管理機制和體制的合理匹配,切實提高知識資源的整體效益。因此,高校應一改過去的求平求穩,力爭求變求新,以變應變,以新應變,根據變化了的環境對舊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這樣高校才能真正實現知識創新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吳巖:《教育管理學基礎》,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魏曉芬等:《高??萍汲晒芾碇械闹R產權保護問題及對策》,《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
[3]方金:《知識經濟與高等院校的知識管理》,《山東農業大學學報》,2000。
[4]林健、楊緯?。骸痘谥R管理理念的高校管理創新》,《中國高教研究》,2003。
[5]周青萍:《高校實施知識管理的策略》,《教育評論》,2006。
關鍵詞: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分支培養 人才培養模式
從國內外的現實情況來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以下簡稱“信管專業”)的優勢日益凸現,以CIO為目標的該專業人才有其特有的專業優勢,將比單純計算機技術的人才更適合于從事信息管理工作??v觀各高校關于該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可知,該專業的畢業生,應在掌握計算機基本理論和應用基本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對管理理論的學習與充分的實踐鍛煉,以系統分析、設計、實施和評價等特有的專業手段和專業工具,成為企業管理與以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之間溝通的橋梁。培養的學生畢業后更能符合社會時展的潮流,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對于河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信管專業來說,目前的人才培養定位是以中層次管理人才的培養為主,即畢業生在信息管理、網絡應用與信息系統建設等信息技術應用方面的專業基礎扎實,同時也具備較全面的經營管理綜合素質,具有較強的學習和工作能力,能夠在各種企業中起到業務骨干作用。在條件成熟之后,學院應該考慮著手培養能夠從企業戰略管理的層次,以培植企業戰略競爭優勢為出發點對信息系統(信息技術)進行戰略規劃和建設的高級人才。
1 管理學院信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管理學院的信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經歷了幾次大的變革后,在教學實踐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信息管理本身是一個涉及信息學、管理學、計算機科學、系統論等多個學科領域的邊緣學科,包括信息內容管理、計算機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統、信息產業或行業的人員管理等諸多內容,跨越技術、經濟、人文三個層面,如此一個內容龐雜的本科專業,其具體的教育實施難免會遇到很多困難。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跟市場需要和專業背景之間尚存在差距,課程設置上的針對性也較差。培養目標是靠課程體系的整合與設計作為支撐點的。
通過以前對學生的調查,信管專業的課程由不同學科中的課程組成,學生普遍反映課程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學習內容方面,知識面廣但課程深度不夠,表現為什么課程都學,而結果是什么課程都沒有學會。二是就業競爭力方面,學生無一技之長,專業特色不明顯,表現為經濟理論與管理能力上不如經濟管理與工商管理專業的畢業生,計算機實力上不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具體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1]:
1.1 課程繁雜,有“拼盤”之嫌,且課程設置不盡合理
為了兼顧教育部關于信管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體現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的,采用了多樣性和復雜性的課程設置,但這些課程并沒有被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而是多門不同專業課程的簡單堆砌,課程之間的知識缺少融合性。目前我校信管專業的課程設置,還有一些不合理之處,部分課程交叉重復,如市場信息學與信息資源管理的內容有重復,有的課程偏向于理論性太強,如信息組織。還有部分課程由于各種原因沒有開設,比如與ERP相關的課程,而這些課程所涉及的相關知識和培養的能力正是企業所看重和急需的。
1.2 教學實驗薄弱,社會實踐不足
對于信管專業來說,實驗和實踐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有些以工科為主的學校,學科專業之間發展不平衡,存在重理輕文的思想,對文科專業的實驗和實踐教學環節投入不足。實驗教學方面普遍存在實驗學時較少,一些必要的教學軟件配備不足,無法正常的完成實驗項目,達不到應有的實驗教學效果和目的,學生動手能力培養不夠。此外,學生只是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缺少社會實踐的機會,社會實踐能力非常欠缺。
1.3 學生就業困難
信管專業學生在四年的學習中學生大多沒有掌握一技之長,普遍感覺自己競爭力不強,未能在某一領域做到精通,在市場競爭中無法凸顯自己的特點,其結果表現為畢業的時候就業困難,就業率偏低。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認為信管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問題僅僅是表象的問題,問題的實質在于我校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于專業的課程設置、師資結構、教學實驗、社會實踐等方方面面,專業培養缺乏特色,畢業生就業缺乏競爭力。信管專業的畢業生能力平平,無突出之處。與計算機專業學生相比,計算機技術方面的能力太過遜色,和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管理等專業畢業生相比,在專業水平上也是望塵莫及,由此導致企業對信管專業的畢業生能力的懷疑和不信任。當然信管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困難的現實和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信息化還未真正為中小企業所實踐,大部分中小企業即便是有此意,也無此能力,這就造成了信管專業人才供大于求,而導致就業困難。
針對我校的信管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要求我們在對信管專業人才培養時,不僅要考慮信管專業本身的問題,更應該關注社會的需求,尤其是中小企業對人才的特殊需要。我們要加強信管專業本身的特色,注重培養學生的特殊技能――一技之長,以期增加其再就業時的競爭力。
管理學院信管專業的教師們,近兩年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進行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建設改革的研究,以開放的理念與眼光,面向未來、面向市場更新培養模式設計,在培養模式上引入了分支培養模式的理念,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付諸實施,將會培養出基礎知識扎實,在本科生學習階段又具有一方面專長的學生。
2 分支培養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信管專業人才分支培養模式指在信管專業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方面,在專業中劃專業或方向,在資深教授專家的規劃引導下,由學生依個人興趣選定自己的主攻方向,深入學習實踐,最后形成專業內分組培養的模式,故稱分支培養模式[2]。分支培養模式在我校的實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師資力量雄厚,知識結構合理
管理學院信息管理系專業教師隊伍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合理,是一支實力較強的教學、科研隊伍,匯集了管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計算機應用等多專業方向的不同人才,適應多學科的教學與科研。信管專業的教師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內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研究方向相對較多,為實施分支培養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2.2 寬廣的社會實踐資源
管理學院信息管理系同洛陽市內外多家大、中型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建立了多個固定的業務實習基地,如洛陽市內的中信重機集團、河柴集團、洛軸集團、中國一拖集團公司、洛玻集團、洛耐集團等,洛陽市外的河南天鷹集團公司、河南天宏集團公司、平頂山興鷹公司、河南天使集團公司等。這些實習基地為學生進行畢業實習、業務實習等實踐性環節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3 分支培養模式的具體實施設想
不少院校和科研機構曾針對企事業用人單位進行過信管專業學生需求調查,得到很多建設性的反饋意見,如: 要加強實踐,多了解企業,走與企業聯合培養的道路;要突出專業的特點,形成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人才自己的“殺手锏”等等。由此可見,分支模式不僅適應了專業自身建設和發展的要求,而且迎合了社會需要,同時為信管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和方法。
3.1 分支培養的方向的設置
按照不同的偏重點,可以劃分為計算機技術類和管理信息系統應用類。在計算機技術大類下,可以設置計算機網絡技術、網頁設計與制作、數據庫技術、編程(C++、java等)、管理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等分支方向;在管理信息系統應用大類下,可以劃分為ERP、SCM、CRM等分支學習方向。
也可以按相關的標準劃分,設置分支方向。如按技術標準(劃分為系統分析設計、數據庫技術及應用、網絡及通訊技術、信息資源管理等分支),或按功能職能標準(劃分為財務信息系統類、人事信息系統類、生產制造信息系統類、客戶關系管理系統類、電子政務類、小型信息技術應用類等分支),或按項目進度層次標準(劃分為系統規劃、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維護和管理、信息資源管理利用等分支),或按其他標準進行劃分。
分支培養方向的劃分與設置,取決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專業教師的研究方向和水平,可以根據學院信管專業的實際情況設置分支培養的方向,對信管專業的學生實施分支培養。
3.2 分支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師資需求
由于信管專業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融合、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需要教師要同時具備勝任理論教學和指導學生實踐教學的素質,全面掌握企業實踐案例,注重知識的實用性。最顯著的特征是能夠把專業理論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高效率地指導好學生??赏ㄟ^校企聯合方式,讓教師到企業進行鍛煉,與企業接觸,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使教師一方面具有扎實的理論,同時具有良好的實踐經驗,以此來帶動各分支培養方向學生的相應素質和能力的提高。
3.3 分支培養的課程設置
在原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要調整目前的課程體系,刪減一些不必要的重復性較強的課程,增加實驗和實踐性環節的學時,開設與ERP相關的課程,購買安裝一些必要的管理軟件用于教學。
在課程教學方面,可以通過設計多個方向的選修課來實現分支培養模式。在大三、大四階段將課程進行分類,由有經驗的老師指導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作為主攻方向,進行深入學習,精通該領域的主干課程。購買安裝一些學習必要的軟件,幫助學生對相關課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比如在學習《生產與運作管理》,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和使用ERP軟件或是SCM軟件,使學生對企業的生產運作有一個整體的和立體的概念;在學習《系統工程》時,可以借助相應的系統仿真等軟件,使學生掌握實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科研項目方面,由指導教師帶領學生組成項目小組,完成項目或者撰寫論文,讓學生有機會參與項目運行和實施的整個過程。
在實踐環節設置方面,從課程角度多增加實驗課時,以及與課程配套的課程設計,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實際操作機會,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3]。
3.4 分支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實踐和社會實踐
分支培養并不是要把現有的課程體系打亂,而是在現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學生有選擇的重點學習某些課程,并在課外對這些課程進行拓展學習,在這些方面形成自己的專長。
分支培養階段要注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從理論授課到項目實踐,分組培養、協同交流。在實踐上可進行分支協作組隊,引入“項目小組”,依托老師的具體的科研項目讓小組成員參與鍛煉、形成自己的一技之長,分支培養的時間可設定為一年或兩年,以大三和大四兩學年為宜。
在社會實踐方面,采用校企聯合,給學生提供更多了解企業、接觸社會的機會。信管專業的學生要深入企業進行實踐,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能力。可以定期請企業信息管理與信息技術方面的專家和企業的高級經理人作報告,使教師和學生都能把握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在教學和學習中做到有的放矢。在整個實踐環節中,學生在參與各項活動的同時可以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提高自身的知識和能力水平,使自己在畢業后能很快的適應環境[4]。
4 總結
分支培養模式作為信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種創新的人才培養理念和方式,可以在今后的課程設置及培養方案中嘗試實施。它不僅適應了專業自身的建設,也迎合了社會的需求,我們期待在河南科技大學逐步推廣實施,希望通過改革后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能夠展現其專業特色,培養出更多適應社會發展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趙峰,江雨燕.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J].皖西學院學報,2009(4):30-33..
[2]徐建國,逄錦榮.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創新建設研究[J].現代情報,2007(10):74-77.
[3]張軍,.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課程設計改革[J].電腦知識與技術(學術交流),2010(11):1198.
[4]趙苑苑.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0(6):65-66.
關鍵詞:屬性綜合評價系統;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興技術;科技項目;評審
中圖分類號:F224.5;F276.4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409(2014)11-0128-05
Research on an Assessment Model and Metho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of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ttributes
SONG Yan1, ZHANG Shihui2, JIANG Chongyu1
(1.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2. Sichuan Academy of Chinese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established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to distinguish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projects based on related research and one of attribut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Through the assessment of a group of real technology projects, the model and the attribut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has been verified.
Key words: attribut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emerg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y projects; evaluation of projects
眾所周知,新興技術主導的新興產業正在迅猛發展,并對傳統產業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壞甚至毀滅[1,2]。2010年,我國正式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定義為: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是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為特定的科技項目投資成為了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因此,從眾多的科技項目中遴選出可能發展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技項目成為評審工作的關鍵所在。如何評價和遴選成為實踐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近兩年,學術界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內涵、評價、選擇及效益展開了積極的探討[3~5],雖然觀點不盡相同,但普遍認同:戰略性新興產業首先是戰略層面應具有長遠性和整體性,不僅要符合國家的戰略規劃和科技、產業發展方向,更要符合當地實際情況,擔當起長期經濟增長的支撐重任。同時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必然以新興技術為支撐,且政府有較強的參與引導作用 [6,7] 。但如何將科技項目評審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結合,更有利于政府部門實際操作還缺乏研究。因此,本文試圖從一項科技項目的核心技術是否具有新興技術特質出發,探討政府如何從動態的角度,站在戰略高度圍繞技術和創新企業特點及區域內的資源與條件等因素對某項科技項目進行綜合考察,評價該項目是否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屬性,并提出評價模型、指標體系及方法。
新興技術管理研究已基本達成這樣的共識:新興技術所帶來的變革是一個動態演化過程,存在著特定規律及形成機理[8]。企業需要對自身的資源和實力有一個正確評估,以便能夠辨識出對自身最有價值的技術與機會,并選擇恰當的新興技術發展路徑以獲得創新收益[9]。新興產業是由一個或多個新興技術沿著特定的技術軌道演化而形成,過程中參與者的數量及創新的影響范圍隨著演化逐漸增多和擴大[10]。當一項科技項目中的核心技術還沒有明顯的產業特征顯現時,要對這項技術進行準確判斷,看其是否具有形成新興技術產業的潛力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這類項目的評判標準及方法與一般意義上的項目評審存在極大差異。
對于新興技術的識別與評價, George S Day 和Paul J H Schoemaker將“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創新,可能創造一個新行業或改變某個已經存在的行業的技術”定義為新興技術,提出了用動態評估方法對新興技術進行識別[2];F T S Chan提出通過建立主觀和客觀準則來進行新興技術的選擇[11];Young Sohn則從技術自身、技術接受者、技術提供者三個方面研究了技術商業化的成功要素(TCSI) [12]。國內學者陳勁應用市場軌道圖對突破性創新進行了識別[13];魏國平利用專家打分法對新興技術的類別及識別進行了探討[14];電子科技大學新興技術研究團隊在此方面也做了積極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鑒的觀點[15~17],研究成果集中體現于《新興技術導論》[18]。黃魯成等采用屬性綜合評價系統法,從技術和市場兩個維度構建了新興技術識別指標模型[19],此方法的應用對本研究具有較大的啟發。
另外,同行評議評審方法是一種較為經典的方法,Chubin和Haekett對其定義與實踐進行了系統論述[20]。鮑玉昆和孫福全基于SMART評審準則的探討,設計了適合一般科技項目評價的結構模型[21];談毅等通過研發成果能產生技術、廠商及社會經濟三個層面外部效益的探討,提出政府可以通過科技計劃干預研發活動[22];胡景榮綜合各種科技項目評審方法,從全過程網絡化控制管理的角度構建了科技計劃項目評審系統,一定程度提高了評審效率[23]。
以上研究表明,針對一般意義上的科技項目評審,主要聚焦在某一項特定的技術和企業,從項目的技術先進性、可行性、風險及預期經濟效益等方面,由專家打分或綜合評議進行評判,具有靜態、線性的特征。而針對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的評審,應該站在技術系統的視角,用動態發展的眼光,對其進行綜合判斷[24]。
1模型構建與指標選擇
1.1三維評價模型
一項科技項目是否具有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屬性,首先要看項目的核心技術是否具有新興技術的特質。而新興技術本身就不是單純的技術概念,而是一個企業、技術、環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動態發展的過程[2]。因此可從技術特性、企業能力和技術環境這三個維度來思考對項目屬性判斷的影響因素。
因此,本文提出可從3個維度、6個層面構建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評價模型,如圖1。
1.2評價指標選擇
本文重點在文獻[9]與[19]的研究基礎上,選取了21個測度指標即三級指標,分別代表了3個維度6個層面上的關鍵性因素。通過專家的判斷打分,利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出21個指標權重值,見表1。
依據21個三級指標的權重值大小分析,企業的研發能力、技術先進性以及補充性資源3個指標權重值位列前三,分別處于三個不同的維度,表明對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的評審首先需要從企業、技術及環境三個方面做系統評價的構想得到支持,并確定了具體評價指標;接下來權重值較大的三個指標是:技術應用可拓展性、技術可預見性、技術獨特性,均屬于技術自身特性維度,這些指標也是新興技術特質的具體體現,說明判斷一項科技項目是否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看它是否以某一項新興技術為基礎是十分重要的;再接下來按權重值大小排序依次是:科研人員占比、技術受特定用戶的偏好性、宏觀經濟、宏觀政策環境、技術相容性、高層團隊及企業家能力等,也分別位于3個維度6個層面中,進一步說明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的評審模型是合理的,評價指標的重要程度具有差異性。
2屬性綜合評價系統
文獻[25]詳細介紹了該系統的方法,關鍵步驟為:
①利用單指標分析系統確定指標xi的屬性測量值uijk,屬性測度值需滿足以下條件:
kk=1uijk=1,1≤i≤n,1≤j≤m (1)
②利用多指標綜合分析系統,可通過加權求和的方法來計算出xi的綜合屬性測度值uik = u(xi∈Ck),計算公式如式(2)所示:
uik=u(xi∈Ck)=mj=1wju(xij∈Ck),1≤k≤K (2)
其中ωj表示第j個單指標的權重。
③用屬性識別系統,通過置信度準則來識別研究對象屬于哪一個評價類,設(C1,C2,…,Ck)為有序分割,C1 >C2 >…> Ck。當樣品xi滿足置信度準則:
k0=mink:ki=1uil≥λ,1≤k≤K (3)
則認為研究對象xi屬于Ck0類。
④最后通過評分比較系統來比較屬性的強弱。假如屬性集Ci的分數為ni,當C1nK[25]。計算公式如式(4):
qxi=ki=1niux(Ci) (4)
qxi為xi的得分,反映xi的重要性。
表1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評價指標體系
二級指標三級指標(Ii)指標設計說明指標權重(Wj)
企業組織能力
科研人員占比(I1)反映企業的自主創新實力和潛能0.0389資金實力(I2)體現企業的資金條件0.0736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I3)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重視程度和技術創新能力0.0465企業規模生產能力(I4)企業是否具有大批量生產條件0.0219企業研發能力(I5)企業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體現0.1297高層團隊及企業家能力(I6)企業對創新機會的把控和運作能力0.0325
技術自身特性
技術先進性(I7)與國內外類似技術先進性比較,反映其潛力0.1017技術復雜性(I8)技術壁壘高低的體現0.0311技術獨特性(I9)反映對細分市場的控制力0.0406技術形成行業標準的可能性(I10)反映對行業或產業的影響力0.0502技術可預見性(I11)指技術發展路徑、前景的可預測性0.0544技術相容性(I12)與其他的技術融合、互補的可能性0.0329技術可實現性(I13)在開發、實施、持續改進等方面的難易程度0.0227技術應用可拓展性(I14)技術應用領域的前景如何0.0650技術受特定用戶的偏好性(I15)反映技術產品被目標市場采用的程度0.0388
項目環境條件
宏觀政策(I16)政府對項目領域、行業的支持程度0.0349相關企業的參與(I17)競爭對手或上下游企業對技術的關注及發展程度0.0222宏觀經濟環境(I18)技術發展的經濟大背景0.0352社會倫理道德水平(I19)被主流文化和道德標準接受程度0.0104補充性資源(I20)技術研發、中試、產業化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種配套技術或資源的支持性0.0876市場規模(I21)技術現有及未來可能形成的市場容量0.0296
3實際項目評價
3.1項目背景及打分
選取了5個屬于新一代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產業(以上產業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范圍)的科技項目作為評價對象,分別以T1,T2,T3,T4,T5代表。這5個項目的背景及申報企業的具體情況,因篇幅所限,詳見文獻[24]。
邀請了7名從事生物醫藥領域、電子信息領域以及新興技術管理研究的專家對5個項目進行評價。首先請專家詳細了解5個項目的報送資料,再邀請項目申報單位負責人對項目進行講解,專家現場提問并作交流。申報單位人員離場后,專家分別針對21個三級指標給5個科技項目進行評價并打分,如表2。其中每項得分均為所有專家打分的平均值。
3.2計算單屬性測度值
本文選取梯形分布的分段線性組合函數計算單指標屬性測度值。
將科技項目評審各指標屬性分為3類:C1∈{一般性科技項目},C2∈{新技術科技項目},C3∈{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對這3類項目屬性界定如下:
一般類科技項目是指技術有一定創新性,但創新程度不高,多屬于應用開發層面,企業完成產品研發及批量生產難度不大,客戶群及市場推廣路徑比較清晰。往往這類項目在傳統的評審方式上比較容易得到支持,因為各種不確定性較低,投資見效較快,風險較小。這類項目往往會給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但不會對行業造成太大影響,更不大可能由此帶動新興產業形成。
新技術類科技項目相對于一般類科技項目而言,技術創新程度較高,一般會伴有專利成果,有潛在的市場需求,產品研發及市場開發需要投入和時間,有一定風險,但一旦成功會對企業及行業帶來沖擊和影響。
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要以新興技術為核心,雖然不確定性因素較多,但伴隨其發展,可能會對現有行業造成破壞,還極有可能創造出一個新行業并帶動一個地區經濟發展。但這種項目的識別難度最大,本文的研究就是試圖提出一個評價的概念模型,并找出一些客觀的、可評價的指標來降低其識別難度。
考慮到一般情況下,第一類項目數會大于第二類,第二類會大于第三類,則令C1>C2>C3。各專家對5個項目指標的打分范圍為[0,10],設(6,8,10)為三個臨界點,分別對應三類單指標的得分為及格、中等、滿分。其屬性測度函數曲線如圖2。
C1、C2和C3的屬性測度函數分別如下:
y(x)=1x≤6
8-x26
0x≥8
y(x)=0x≤6
x-626
10-x28≤x
0x=10 (5)
y(x)=0x≤8
x-828
1x=10
以科技項目T1為例,通過專家打分,T1的21個指標的平均得分見表2第二列,根據屬性測度函數(5),可計算出科技項目T1的21個指標的單屬性測度值。
3.3計算多指標綜合屬性測度值
求出科技項目T1的21個指標的單指標屬性測度值后,可根據多指標綜合屬性測度計算公式(2),計算出項目T1綜合屬性測度值u11=02644,u12=06872,u13=00484 。其他4個科技項目的多指標綜合屬性測度值可依照同樣的方法和步驟計算而得,計算值見表3。
34判定5個項目的類別
通過置信度準則來識別評價項目的屬性類別。取置信度λ=07(置信度一般取在06~07之間),利用公式(3),根據5個科技項目的綜合屬性測度值對其項目屬性進行判定。判定結果為:項目1、項目2、項目3和項目5屬于新技術科技項目;項目4呈現出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技項目屬性特征,5個項目均不屬于一般性科技項目(見表3)。
表中得分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是:T4T3。其中,項目T4是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T1、T2、T3和T5均屬于新技術科技項目C2,不過從屬性強弱可判定:項目5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最為接近,T1、T2次之,而項目3相對不具備這類屬性。
4結論與展望
本文基于新興技術的形成特點,構建了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評價的三維評價模型,在3個維度6個層次上選取了具體的評價指標,提出應用屬性綜合評價系統的方法對新興產業科技項目的屬性進行評價。并對一組屬于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領域的科技項目進行了模擬評審,演示了如何運用這一套思路和方法從申報的科技項目中識別出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項目。
本模型在評價指標選擇上主要參考了前期部分研究成果和小范圍的訪談和調研,是否真正體現新興技術的產業特質,還有待于不斷深入研究加以修正。評價指標較多涉及未來和企業隱性層的因素,對專家的知識面和信息量要求較高,也給評價增加了難度,并對評價結果的準確性有一定影響。希望這種思路和方法給新形勢下科技管理部門在動態、不確定環境下遴選出具有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性的科技項目提供參考借鑒,對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起到一定理論和方法的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Clayton M Christensen. The Innovator's Dilemma [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
[2]Geroge S Day, Paul J H, Schoe maker, Robert E. Gunther. Wharton on Managing Emerging Technologies [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0.
[3]張峰,楊建君,黃麗寧.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現狀評述: 一個新的研究框架[J].科技管理研究,2012(5): 18-29.
[4]賀正楚,吳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評價與選擇[J].科學學研究,2011,29(5):679-683.
[5]黃魯成,黃曉梅,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效益評價指標及標準[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2(24):1-4.
[6]高峻峰.政府政策對新興技術演化的影響――以我國TD-SCDMA移動通訊技術的演化為例[J].中國軟科學,2010(2):25-32.
[7]方榮貴,銀路,王敏.新興技術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演化中政府政策分析[J].技術經濟, 2010,29(12):1-6.
[8]C Freeman, C Perez. Structural Crisis of Adjustment, Business Cycles and Investment Behavior [M]. G. Dosi, C. Freeman, R. Nelson., et al. 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 London: Pinter, 1988.
[9]宋艷.新興技術的形成路徑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中國企業實際運作調查[D].電子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1.
[10]王敏,銀路.新興技術演化模式及其管理啟示[J].技術經濟,2009,28(11):13-16.
[11]Chan F T S, Chan M H, Tang N K H. Evaluation methodologies for technology selection[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0, 107:330-337.
[12]So Young Sohn, Tae Hee Mo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for Predicting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Success Index(TCSI)[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3, 70 (9) : 885-899.
[13]陳勁,戴凌燕,李良德.突破性創新及其識別[J].科技管理研究, 2002(5):22-28.
[14]魏國平.新興技術管理策略研究――基于新興技術特征的分類分析[D].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06.
[15]宋艷,銀路.新興技術風險識別與三維分析――基于動態評估過程的視角[J].中國軟科學,2007,10:136-142.
[16]銀路,李天柱.情景規劃在新興技術動態評估中的應用[J].科研管理,2008, 29 (4):12-18.
[17]宋艷.新興技術的動態評估與小靈通的成功之道[J].管理學報,2005,2(3): 337-339.
[18]銀路,王敏,等.新興技術管理導論[M].科學出版社,2012.07.
[19]黃魯成,盧文光.基于屬性綜合評價系統的新興技術識別研究[J].科研管理, 2009, 30(4): 190-194.
[20]Chubin D E, Haekett E J Hackett. Peerless Science: Peer review and U.S. Science Policy [M].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 Press, 1990.
[21]鮑玉昆,孫福全.基于SMART準則的科技項目評價指標體系結構模型設計[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3,2:46-48.
[22]談毅.韓國國家科技計劃評估模式分析與借鑒[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4,26(4):46-49.
[23]胡景榮.科技計劃項目管理系統構建的研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4:18-19.
[關鍵詞]網絡經濟會計時空觀會計假設缺陷會計系統變化
在我們跨入21世紀之際,由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引發的全球信息化浪潮沖擊著傳統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網絡化、數據化、知識化已成為時代的主旋律。網絡時代改變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生產結構和勞動結構,打破了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和會計模式,由此,也動搖了傳統會計理論的框架,其中,首當其沖的是改變了會計的時空觀。
一、網絡經濟與會計
現代社會經歷的信息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文明發展的嶄新階段。隨著20世紀40年代末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的產生,經典理論中關于宇宙"實體"和能量要素的觀念被物質、能、信息三要素理論所取代。從信息角度對事物客體加以新的描述,已成為現代人的認識和思維方式。[1]目前,微電子技術、現代通訊技術、生物工程、人工智能、CI設計等知識密集型產業的迅速倔起,形成了繼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第三產業(商業)之后的第四產業,從而將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推進到"信息文明"。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催化下,全球的網絡經濟已具雛形,網絡己不僅僅是信息傳遞的媒介,更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新的場所,開創出一些全新的經濟組織(如虛擬企業)和經營方式(如電子商務)。因特網給世界經濟上足了發條:以往建立一個公司直到其上市,通常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時間,可是今天的網絡公司,從幾個人的小作坊搖身一變成為幾億美元的上市公司,只需十個月;電子計算機從50年代開始發展,40多年間,從286到386……到奔騰,芯片的發展速度呈現出每18個月翻一番,同時保持成本基本不變的趨勢,這就是著名的"摩爾定律"。因特網驅趕著IT業一路狂奔,加緊工作,不斷創新,因為18個月后"不成功便成仁"??梢哉f,因特網己滲透到整個世界的每一角落,正深刻改變著經濟社會的"游戲規則"。
會計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會計作為社會經濟計量的支柱,從內容到形式總是體現著各個時代經濟發展的主要風貌,它的不斷發展標志著社會文明和經濟管理的進步。就信息文明對會計學科的影響而言,它便會計發展史經歷了由會計電算化到會計信息化兩次重大變革。
會計電算化是以電子計算機替代人工記賬、算賬、報賬的過程,它的出現是會計技術手段上的一次"革命"。會計電算化的到來,把廣大會計工作人員從那種日夜埋頭于抄寫、計算、整理、匯總、核對等繁重的手工作業中解放出來,使他們得以騰出精力,逐漸由"核算型"轉向"管理型",從而提高了會計工作的效率,促進了會計工作的規范化,為整個管理規則的信息化和現代化奠定了基礎。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手工會計系統的紙張、筆墨、算盤己被電子計算機所替代,但會計規則(如會計假設、會計原則)并沒有因使用計算機而改變。因此,有人將此時的電算化會計系統稱之為"手工會計系統的仿真"。[3]
近期來,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在會計領域的應用和發展,預示著會計技術手段由會計電算化進一步跨越到會計信息化階段。會計信息化的目標是通過將會計與現代信息技術(主要是網絡技術)的有機結合,對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會計實務工作、會計教育等多方面均進行全面發展,進而據以建立滿足現代企業管理要求的會計信息系統。因此,會計信息化的本質是會計與現代信息技術相融合的一個發展過程。作為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會計信息化是一次"質"的飛躍,其意義在于:它不再是會計技術手段的簡單替代,或電子計算機的延伸,而是由此引發的對現行會計規則的挑戰,以及對傳統會計理論與方法的整合。對此,一些有識之士,適時提出"網絡財務"[4]或《網絡會計"的全新概念。
二、從網絡經濟角度重新審視會計的時空觀
康德哲學認為,宇宙本體之下,最基本的范疇是時間和空間。經濟學意義上的時空觀意味著滿足人類需求的衡量:農業文明,產品生產者就是自身產品的需求者,沒有商品交換,沒有產品的社會性,不需要也不可能跨越時間和空間去滿足他人需要;工業文明,產品變成商品,擴大了人們的經濟交往范圍。商品生產者投人資本進行商品生產,資本是一種時間的等待,就是犧牲當前的消費,投資于長遠的利益。此外,為實現商品價值,需要通過動力型的生產力,也就是蒸汽機來跨越商品生產者與商品消費者之間的空間距離;信息文明,由于因特網,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此刻,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又變小了。只要在線,發個隊IL,瞬間即可溝通信息,與地球另一邊的企業距離變得很近。如不上網,與隔壁企業的距離卻很遠,這完全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時空概念。因特網的本質就在于使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為零,或近似于零,也就是便距離帶來的磨擦系數降低,減少科斯所說的交易成本,加速度地實現商品流通。[5]
目前,隨著信息文明的到來,會計所面臨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與工業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現行的會計理論與方法仍局限于工業文明的層次,這種過時的思維模式如同機器上的固定齒輪,僵化呆板而又缺乏大局觀。如果從網絡經濟的角度重新審視,展示在我們面前的將是一片會計時空的新視野。
(一)網絡會計的空間觀對會計主體假設的影響
空間,是指運動著的物質的伸張性和廣延性,一定的空間范圍對物質運動的發展有制約和影響作用。傳統會計的主體假設從空間上限定了會計工作的具體范圍,在這一假設基礎上,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等基本要素才有空間的歸屬。[6]在網絡經濟時代,企業作為會計主體,其外延不斷變化,至少表現在兩個方面:
1.模糊性。例如,已構成母、子公司關系的企業集團出現后,會計為之服務的主體已具有雙重性;再如,基于網絡的一種臨時性結盟組織(VIRTUALFIRMS虛擬公司)已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企業組織,它借助于計算機網絡根據工作任務或市場變化的需要,可以迅速地進行分合、重組,即其"主體"可能時而膨脹、時而縮小、甚至解散;[7]以及近期出現并快速發展的基金項目。如此,便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處于一種模糊狀況。對于會計主體的這種模糊性,需要重新認識和拓展會計主體假設的空間界限。
2.整合性。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資木流動的加劇,企業間不斷進行分化、重組、兼并,跨地區、跨行業、強弱聯合、強強聯合,成立企業集團,乃至跨國集團公司,會計主體呈不斷整合之勢。以往由于受傳統方式的空間局限,集團型企業(總公司)對異地機構(子公司、分公司)的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在技術難度和管理成本上都是高昂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資本的流動和企業的整合?;诨ヂ摼W的會計系統突破了這一空間局限,無需遠行,通過遠程報表、遠程監控,使物理距離變成鼠標距離,使其管理能力能夠輕易地延伸到全球的任何一個結點。從而,也使得"大企業變小"、"復雜機構變得簡單明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又縮小了會計為之服務的空間范圍。
(二)網絡會計的時間觀對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假設的影響
時間,是指事物運動的持續性和順序性,是運動著的物質存在的形式。時間是無限的,但具體事物運動的時間是有限的,它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持續經營假設和會計分期假設確立了會計工作的時間范疇,前者設定會計主體是一個"健康肌體",后者的設定是為了便于對會計主體"健康狀況"的定期診斷。網絡會計對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假設的突破表現在:
1.即時性。持續經營假設設定了企業在未來的一定期間內不會發生解體清算的前提條件,這是進行資產計價和收入配比、費用分配的基礎。但現代經濟中的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加,隨時都可能導致企業解體,比如,按照"摩爾定律"IT業企業的生命周朔只有18個月;而短期的基金項目、網絡會計的虛擬公司是一種臨時性組織,從事的多是一次易,完成后即告解散,生命周期極短,顯示出即合即分的"即時性"特征。因此而引發對持續經營假設的否定,縮短了會計的時間界限。
2.實時性。會計分期假設為定期報告企業財務狀況,確定經營損益提供了前提,同時,它也是權責發生制、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的依據。在網絡環境下,計算機強大的運算和傳輸功能,使手工處理信息高成本的障礙被掃除。如果說PC時代的會計系統主要解決工作量問題,那么網絡會計將在此基礎上重點突破速度問題。時間上便會計核算從事后達到實時,財務管理從靜態走向動態,只要需要,無需顧及和等待會計期末,擊點鼠標即可生成所需的會計信息,豐富了會計信息的內容,提高了信息的質量和價值。由此,可以滿足期貨業務、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殊需求,滿足廣大投資者(股民)的投資需求,去年11月,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就了"因特網上的會計報告"的文件。網絡會計的實時性便會計分期假設消除了時間的斷點。
三、穿越網絡時空隧道的會計反思
會計的時空觀是構架會計理論與方法的哲學。網絡環境下,它的重大改變必將引起會計系統的一系列變化:
l.集成化。會計信息是對企業經濟活動的反映,其數據源于業務部門(如,人、財、物、供、產、銷)?;诨ヂ摼W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將企業整個生產經營活動的每個信息采集點都納入企業信息網之中,大量的數據通過網絡從企業各個管理子系統(如生產管理系統、庫存管理系統、人事管理系統)直接采集,并通過公共接口,與有關外部系統(如銀行、稅務、經銷商等)相聯結,便會計系統不再是信息的"孤島",絕大部分的業務信息能夠實時轉化,直接生成會計信息,會計數據處理呈集成化之勢。
2.簡捷化。由于電子計算機具有強大的運算功能,系統由計算機來執行從會計憑證到財務報告全過程的信息處理,人工干預大大減少,客觀上消除了手工方式下信息處理過程的諸多技術環節,如平行登記、錯帳更正、過帳、結帳、對帳、試算平衡等。[8]再者,計算機又承擔起存貨計價、成本計算和計提折舊等繁雜的核算工作。因此,相對于手工會計而言,會計電算化的技術性及其復雜程度也大幅度降低,傳統的手工會計處理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3.多元化。即:(1)收集與提供信息多元化。在經濟社會一體化、數字化、網絡化的基礎上,會計系統通過對企業內外各個機構、部門的信息接口轉換、接收貨幣形態的信息,同時亦可接收非貨幣形態的相關信息,其信息渠道更加寬敞;隨著多媒體技術的采用,電算系統除了提供數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圖形化信息(如財務分析、預測的直方圖、折線圖)以及語音化信息(如有聲財務分析報告);(2)處理信息方法多元化。電算化條件下,會計系統在主體認定的計算方法(如固定資產折舊的直線法)的同時,如果需要亦可選用其他備選方法(如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進行計算,比較差異。為加強管理與考核,甚至可以啟用手工方式下所不得不放棄的核算方法,例如,零售企業的"售價數量金額核算法"、工業企業的"作業成本法"等全新的核算方法;此外,由于系統可以接收(或調用)大量非貨幣形態的相關信息,便于系統運用有關數學模型,進行財務分析、預測和決策;(3)提供信息空間多元化。借助于信息處理方法多元化的結果,會計系統提供信息的空間非常廣闊,根據需要,有貨幣形態的信息,亦有非貨幣形態的相關信息(如職工的招聘與下崗、社會公益事項),既有歷史信息(歷史成本),也有現在信息(重置成本、公允價值)和未來信息(預定成本、目標利潤),最終的會計信息將擺脫現有模式,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需要,用戶可以通過"菜單"或"會計頻道",[9]選擇搭配會計信息的"套餐"或"節目"。
4.電子化。我國會計電算化的初級階段便會計手段由算盤到鍵盤,從賬本到磁盤。而網絡會計將便會計介質繼續變化,迅速走向電子化,如各種發票、結算單據均以電子化的形式出現,會計數據流動過程中的簽字蓋章等傳統確認手段失去意義。此外,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貨幣的"質地"也將變化,不再是原來的紙幣或硬幣。網絡會計環境是一個集供應商、生產商、經銷商、用戶、銀行等機構為一體的網絡體系,巴不存在貨款的直接交易,而代之以電子貨幣進行網上結算。計算機信息處理的集中性、自動性,使傳統職權分割的控制作用近于消失,信息載體的改變及其共享程度的提高,又使手工系統以記賬規則為核心的控制體系失效。[10]對此,現代信息技術給企業的內部控制賦予了新的內涵:如口令控制、數據加密、職能權限管理、訪問時間權限管理、操作日志管理等。
5.開放化?;诨ヂ摼W的會計系統,大量的數據通過網絡是從企業內外有關系統(如證監會、銀行、企業的生產部廣]、人事部門等)直接采集。特別是企業外部的各個機構、部門(如會計師事務所、財政、審計、稅務、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可根據授權,在線訪問,通過Intemet進入企業內部,直接調閱會計信息。瞬間溝通便會計信息系統由封閉走向開放,由數據的微觀處理逐步登上宏觀數據運作的殿堂。對此,企業會計信息系統必須注意系統的安全性,加強回叫設備(C/L「一BM旺DEVIC磅)以及防火墻(FI旺WML)等技術,防止網上泄密和惡意攻擊。[11]會計信息透明度的增強,有效地避免會計處理的"黑箱"操作,有利于對企業會計信息系統的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督。
6.智能化。電算化會計系統可以理解為一個由人、電子計算機系統、網絡系統、數據及程序等有機結合的應用系統。它不僅具有核算功能,而且更具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因此,它離不開與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預測與輔助決策的功能必須在管理人員的參與下才能完成。所以,會計信息化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模擬手工方式的"仿真型"或"傻瓜型"系統,而是一個人機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統。目前,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面對已經來臨的全球化知識經濟的浪潮,會計工作加快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重心轉移。由此,要求會計系統必須放大功能,而網絡會計所表現出來的集成性、簡捷性、開放性、多元性、實時性等技術特征,為此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并且,在這種戰略性轉移的過程中又不斷推陳出新,例如,建立以會計為核心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EIP)"[lz]、"智能型會計專家系統"等,從而,又推動會計職能向更深的層次延伸。
綜上所述,在網絡經濟環境下,會計系統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等新型的信息處理工具置換了傳統的紙張、筆墨和算盤。而這種置換不僅僅是簡單的工具改變,也不再是手工會計的簡單模擬,更重要的是它所帶來的對傳統會計理念、理論與方法前所未有的、強烈的沖擊與反思,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潛能,將會引發又一場會計發展史上的大革命。
主要參考文獻:
1(美)A沃爾勃特·信息經濟學·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
2石子強·改變游戲規則·北京晚報,北京:北京晚報社,2000年2月15日
3薛云奎·電算化會計的局限:仿真手工·財會世界,北京:中國財經報社,2000年2月24日
4王文京、胡迸平·網絡財務時代撲面而來·會計研究,1999;10:37一41
5奇平;無需遠行,無需久等·南方周末,廣東:南方周末報社,1999年11月5日
6王世定·論會計假設·見:中國會計學會,1994年會計學論文選,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1996:157一169
7雷光勇、黃斌·試論網絡公司及其對財務會計的影響·會計研究,1999;1:24一27
8劉志濤·會計電算化對會計理論和實務發展影響的研究·見:中國會計學會,中國會計學會重點科研課題文集,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1998:33一48
9薛云奎·管理集成與會計頻道·會計研究,1999;11:30一36
10王朝磺·計算機的發展將導致會計革命·中國會計電算化,1999B刀一5
關鍵詞:工程承包項目管理工程合同
一、項目的概念及特征、項目管理、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特點
(一)、項目的概念
項目的概念“項目”的提法由來以早,建筑業及軍事領域最早運用項目管理的工具和方法。項目的定義有多種,但都圍繞著項目的基本概念而歸納的。ISO10006中規定項目為“具有獨特的過程,有開始和結束時間,由一系列相互協調和受控的活動組成。過程的實施是為了達到規定的目標,包括滿足時間、費用和資源的約束性條件。”美國項目管理協會PMI在PMBOOK(2000版)給出的定義為:“項目是為了完成某一獨特的產品或服務而作的一次性努力。”德國國家標準DIN69901地應項目為“項目是指總體上符合下列條件的具有唯一性的任務。(具有預定目標,具體的時間、財務人力和其它限制條件,具有專門的組織)?!?/p>
(二)、項目的特征
項目有一個明確界定的目標——一個期望的結果或產品。一個項目的目標通常依照工作范圍、進度計劃和成本來定義。例如,一個項目的目標可能是在10個月內把一種滿足預選規定的性能規格的新炊具,按50萬美元的預算推銷給予市場,而且期望工作范圍能夠高質量地完成,使客戶滿意。
項目的執行要通過完成一系列相互關聯的任務,也就是許多不重復的任務以一定的順序完成,以便達到項目目標。
項目需運用各種資源來執行任務,資源可能包括不同的人力組織、設備、原材料和工具。例如,一次婚禮就是一個可能包括籌備人、鮮花商、大型高級轎車和接待大廳等資源的項目。
項目有具體的時間計劃或有限的壽命。它有一個開始時間和目標必須實現的到期日。例如,整修一所小學可能必須在6月20日至8月20日的時間內完成。
項目可能是獨一無二的、一次性的努力。某些項目,如設計和修建空間站,就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以前從未試過。另外一些項目,例如開發一種新產品、建一幢房、籌劃一次婚禮,則因其特定的需求而成為獨一無二的,例如,一場婚禮可能是一個簡單而隨便的場合,讓許多朋友來教堂而已,或許它也可能是一次為王子籌劃的場面富麗的活動。
每個項目都有客戶。客戶是提供必要的資金,以達成目標的實體,它可能是一個人,或一個組織,或由兩個或更多的人構成的一個團隊,或是許多個組織。當一個承約商為一對夫婦建一幢定做的房子時,這對夫婦就是資助這一項目的客戶。當一個公司從政府那兒獲得資金開發一種處理放射性原料的自動化設備時,客戶就是政府機構,當某個公司提供獎金給一組雇員,來升級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統,客戶這個詞將具有一個更廣泛的涵義,不僅包括目標資助人(公司管理層),而且包括其他利害關系方,例如,將成為信息系統最終用戶的人們。管理項目的人員和項目團隊必須成功地完成項目目標,以使客戶滿意。
最后,項目還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一個項目開始前,應當在一定的假定和預算基礎上準備一份計劃。用文件記錄這些假定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們將影響項目預算、進度計劃和工作范圍的發展。項目以一套獨特的任務、任務所需的時間估計、各種資源和這些資源的有效性及性能為假定條件,并以資源的相關成本估計為基礎。這種假定和預算的組合產生了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影響項目目標的成功實現。例如項目可能到預定日期會實現,但是最終成本可能會由于最初低估了某些資源的成本,而高于預計成本。在項目進行之中,一些假定將會被精煉掉或被實際資料所取代,例如,一量公司年度報告的要領設計被定型,全面的細節設計和打印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將會被更完善地予以估計。
(三)、我國工程項目管理發展的特點
作為現代管理科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工程項目管理”,1982年引進到我國,1988年在全國進行應用試點,1993年正式推廣,至今已經10多年了。在各級政府、建設主管部門的大力推動和全國工程界的努力實踐下,形成了我國工程項目管理的四大特點:
1、工程項目管理與工程建設管理方式改革相結合。工程項目管理是一種新的工程建設管理方式,這種管理方式與工程建設的目的相一致,是以工程項目為出發點、為中心、為歸宿的管理方式,它改變了傳統的以政府集中管理為中心的計劃管理方式。這一改革極大地解放和提高了我國工程建設的生產力。
2、工程項目管理與我國建筑市場的建設與發展相結合。我國建筑市場的建設與發展首先是圍繞建立合格的市場主體展開的,即形成合格的項目法人(買方),承包單位(賣方)和監理單位(中介方)。這三者是圍繞工程項目管理這個中心聯系在一起的,并由此形成了我國工程建設管理體制的四大主要內容: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這四項制度是圍繞工程項目管理實施的。
3、已經初步形成了我國的工程項目管理“三個一”,即一門工程項目管理學科理論體系、一個工程項目管理方法體系、一大批典型的工程項目管理成功案例。這“三個一”是我國繼續發展工程項目管理的堅實基礎。
4、我國工程項目管理學術活動活躍。在大學里已經將“建筑管理工程專業”更名為“工程管理專業”,說明這個專業的培養目標就是造就項目管理人才。在繼續教育方面,工程項目管理的教材有:全國施工企業項目經理培訓教材、全國工程建設監理工程師培訓教材、全國工商管理建筑業培訓《工程項目管理》教材等等。已進行工程項目管理知識學習的達一百多萬人(含學習工程建設監理知識者)。全國從事項目管理研究的學術團體有“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項目管理學會”、“中國建筑業協會工程項目管理委員會”、“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統籌管理分會”等。從事工程項目管理學術研究的專家、教授是一支很大的隊伍。每年發表的工程項目管理研究學術論文、科研成果都很多。另外,我國與香港、臺灣和國外工程界關于工程項目管理的學術交流活動也很頻繁。與國際慣例接軌的、以工程項目管理為主要業務內容的“注冊建造師”制度,正在醞釀建立。
(三)、項目管理就是為了實現項目目標,而進行的一系列的組織、籌劃、激勵、溝通、檢查、控制活動。項目管理是通過一個組織來實施的。常使用目標管理的方法。
項目管理所涵蓋的知識范圍很廣泛,幾乎包括了管理學的所有知識,美國項目管理協會提出的項目管理知識體系包括:范圍管理、成本管理、時間管理、質量管理、采購管理、風險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溝通管理、綜合計劃管理。比較常用的項目管理工具,如“網絡計劃技術、資源平衡技術、掙值法進度成本分析、WBS工作結構分析、責任分配矩陣等等。項目管理工具的應用,令項目管理具有很強的整合能力和計劃能力,專業化的項目管理工作,可是項目整體效率提高。對外部資源的利用和管理正是項目管理的一項基礎能力,分承包方式將在項目管理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些現代的管理工具,是在國外完善的分包體系里發展出來的,適應于分包體系的環境,要全面的使用項目管理工具,提高項目管理能力,必須建立完善的分包體系。
(四)、我國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特點建筑工程項目一般具有下列特點:
1、復雜性程度高建筑工程造價高,參與人數多,利益相關者多,對環境的依賴和影響都比較大,時間長,所以相對于其它的項目而言,其復雜性程度高。
2、項目進行中不確定性程度大建筑工程項目復雜性高,受外部環境影響大,如天氣、原材料價格、政府法規變化、周邊社會關系等較容易影響項目進程;項目內部各利益相關者,如業主、監理、總包商、分包商、供應商、政府監管機構,變數較大;加之項目自身建設進度也在不斷進行,其不確定性程度高,管理過程應牢牢把握漸進明細的特點。
3、建筑工程項目目標較易明確,多實行目標管理,目標相對穩定建筑工程項目較之其它技術開發項目,目標較穩定,建筑工程項目化管理已實行多年,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和經驗,所以項目目標一般明確,建筑工程項目管理也多數采用目標式的責任承包管理。
4、我國建筑工程項目管理方式正由粗放型向現代項目管理轉變建筑工程項目實行項目管理多年,但與國外先進的管理尚有一定差距。除部分專業程度較高的工程分項由專業分包商完成外,大部分具體的施工任務還是由建筑總承包企業將勞務隊和自有機械設備,自供材料組織起來完成的。專業化程度低,勞務隊伍素質不穩定,總承包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資源投入勞務隊的管理,總包方的管理水平也被拖住,不能提高。由于缺乏完善的專業化分包體系,現代的項目管理工具也不能有良好的應用條件。工程項目管理還處于粗放型的階段,隨著市場開放性程度提高,國外的建筑投資商和承包商的進入,政策法規逐漸國際化,建筑工程項目管理正向現代的項目管理方式轉型。
以上是對項目、項目管理和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的一些看法,想說明一點:由于項目管理的獨特特點,而產生的現代項目管理的工具和思想,對分承包形式的管理有著很強的整合與管理能力,是與分承包體系相適應的。對分包商的管理是項目管理的重要內容。
二、建筑工程項目加強分承包管理的必要性
(一)、建筑市場向完善的專業化分包體系發展是必然趨勢
1、建筑市場競爭加劇,分工更趨專業化建筑市場早已是賣方市場了,奪標競爭激烈無比,利潤空間被壓縮得越來越小。提高競爭力,將集中于提高專業技術能力,管理服務水平,提高本專業的知識信息深度,即在產品的附加值上展開競爭。市場的變化速度也在加快,建筑市場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的更新速度變快。顧客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社會發展總是向更高效的生產方式發展的,專業化趨勢正體現了這一要求。激烈的競爭和市場的多變,要求企業更專注于核心競爭力,市場的專業化程度將越來越高。
2、以顧客為中心的市場需要,促使專業化管理和專業化的分包企業的分化由于市場競爭的激烈,以顧客為中心的管理觀念得以突出。對顧客來說,顧客的要求和顧客所掌握的知識同時增長,都越來越高、越來越挑剔,顧客購買的產品或服務,總以其價值最大化,而非價格最低,為判斷標準的。產品的價值由基本值和附加值構成,激烈競爭的環境下,基本值已相近,產品價值的提高便更多體現在附加值上,專業化的生產,是提高附加值的途徑之一。專業化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技術管理能力,生產質量有所提高,一方面專業化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顧客將選擇對顧客來說更有價值的供應商,必然引發企業走專業化的道路。
3、國家政策法規將促使專業化的分承包體系完善新的建筑也資質劃分,已經說明了高層次的向專業管理型建筑綜合承包商發展,低層次的向專業化的分承包企業發展的趨勢。新頒布的建筑工程項目管理規范,也預示了項目管理的發展,要求建立完善的分包體系。
(二)、建筑企業的專業化趨勢
1、為增強核心競爭力對大型建筑總承包企業來說。所面對的顧客,要求其具有良好的管理服務能力,項目管理能力將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目前的建筑企業,為壓低成本,不得不仍使用企業自有的機械設備和勞務隊伍,一方面企業必須為這些付出資源低效使用的時間成本,一方面由于需要投入人力和精力來管理這些低端的生產資源,其管理水平和能力被拖住,不能提高。雖然表面上看,業主付給承包商的費用并不高,但實際上由于總承包的能力不足,業主為了項目的順利進行,必須更多的參與項目的一般管理中去,實際上業主自己付出了本應有承包商付出的成本,承擔了本應由承包商承擔的風險。而總承包商由于自己的能力不足,白白錯過了獲取更高利潤的機會。出于增強管理能力,提升管理層次的需要,大型建筑企業必將甩掉低端生產資源,專注于項目管理。對專業分包隊伍或勞務隊來說,由于顧客要求的提高,提高管理能力,培育優秀的專業技術人員,使用機械設備,提高專業化施工能力是必由之路。勞務隊將發生分化,勞務隊中的優秀管理和技術人員將逐漸穩定下來,成為固定的職業人員,而非農民工,勞務隊將由自身技術管理能力的差異,分化為大大小小的專業承包企業,既走勞務承包,又走專項工程承包的道路。專業施工能力是專業分包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率、生產率的需求對大型建筑企業而言,其承包的施工項目是企業產生利潤的中心,項目是生產一線,直接發生產值,是企業利潤的源泉。企業的生產管理必須圍繞著項目活動而進行,企業的各職能部門的工作都是圍繞項目工作而展開的。對項目生產之外的,企業核心競爭力之外的資源應盡可能的放棄。如低級的小型設備,對低層次的勞務管理,后勤服務等。雖然這些生產資源可能仍然可以產生利潤,甚至可能利潤可觀,但可以通過對比甩掉這些“包袱”之后,產生的效益提高來進行判斷決策。大型建筑企業,一旦拋棄這些低端資源,必定更多的將依賴于分包商來完成任務,分包管理能力要增強。這樣做,一方面更突出了項目在產生利潤為主的地位,專注于項目的管理,可以降低管理不當引起的資源浪費,壓縮了企業規模,非常有效的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核心競爭力,增強了企業的市場能力。對專業的分包隊伍和勞務隊來說,使用農民工,使隊伍不穩定,技術水平低,機械化程度低。社會發展和城市化,可能會使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在競爭加劇的環境里,必須提高管理能力,技術水平,使用機械設備,提高生產率,來降低成本。趨專業化的分包企業,不僅產品質量有所進步,而且由于技術管理水平的提高,將獲得更高的生產率和利潤率。
3、提高效率和應變能力在大型的建筑企業中,由于項目直接面對顧客,對顧客的需求變化以及市場的變化,能更敏銳的感覺和更深刻的理解,企業要想更快的了解變化,為顧客提供更周到的服務,必須更貼近顧客,減少中間層,以便信息能更快的傳遞,行動能更快的被理解被實施。為了適應變化,企業會授予項目更多的處理變化的權力,經過壓縮的企業組織,會更多依賴外部資源。所以為了提高效率,對分包的管理將越來越重要。專業的項目管理,最終使項目變得更有效率。對小型的專業施工隊伍和勞務隊來說,組建專業化的施工企業,使管理和技術能力提高,可以使單個企業的競爭力加強,在市場中獲取更多的業務,這樣其企業人力、設備資源能得到更多的利用,生產效率提高。利潤增加,將增加其對抗風險和應對變化的能力。對社會來說,專業化分工,使資源的利用更有效率,多余的消耗減少,基礎的施工能力提高,減少了直接的生產物質消耗,變成利潤儲存起來,社會生產發展總是向資源的更高效利用發展的。
(三)、國外建筑市場分包體系簡介發達的分包體系是國外建筑業的特點之一。國外的大型工程承包公司同國內的工程公司相比,管理人員比例高,某些總承包企業是純粹的管理型企業,管理人員素質高,在承擔項目時,將所有的具體施工任務分包出去,專門從事項目管理工作,項目管理工作的專業化最終會提高項目建設效率。中小型的專業分包公司人員專業素質高,專業設備齊全,公司規模小,易于管理,專業劃分詳細而全面,專業分包商在激烈競爭中求生存,提高自身的同時,也提高項目建設效率。另外,為了防止過多的分包層次,國外也要求承包商在項目管理中,自己負責施工和分包管理相結合的形式。自己負責的施工內容,往往是承包商最有施工實力的一部分,業主在資質審查中著重要求的部分。這與當前采用的大多數項目管理模式相近。就工程項目管理而言,分包管理在項目管理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建筑市場的激烈競爭,顧客要求的逐漸提高,促使建筑市場由原計劃經濟的殘留格局,向適應現代項目管理的成熟發達的專業分包體系過渡。對于大型建筑企業,加強分包管理是迫切而重要的工作。
三、分承包管理模式的探討
(一)、發包模式就總包方內部而言,按發包方層次的不同,可分為公司集權式組織發包和項目團隊組織發包兩種方式。
1、公司集權式的發包方式這是應用較為廣泛的分包發包方式。分包商與總包商都以法人的地位簽署分包合同,合同的法律地位自然。由公司的發包職能部門選擇合適的分包商承攬總包項目的分包工程,簽定分包合同,其工程施工交由項目團隊管理執行。這種方式,公司掌握著較項目更為廣泛的信息渠道,公司的采購發包管理更為規范和程序化,又有能與承包商建立長久合作關系的優勢,公司集中管理發包,能夠在市場中找到更有價值的(性價比最佳)分包價格,有利于公司對項目成本的宏觀控制。缺點是,項目團隊在執行中,存在一些信息不明,形成“難管”局面,但通過建立良好的管理組織架構和溝通渠道,這個問題是可以克服的。
2、項目團隊發包這是由項目團隊根據項目需要,自行尋找和選擇分包商,由公司授權項目與分包商簽定分包合同,工程管理由分包商直接管理。這種方式效率高,發包便捷,更貼近實際,項目管理較為有力。可在一些突發事件的處理上,取得意想不到的效率和成績,如融墊資、超范圍施工等等。缺點是,由于項目自身的局限性,不能找到最低價格,宏觀上對成本控制不利,管理上一旦發生惡性的事件,互相推委,出現失控局面。
3、公司發包與項目發包結合式這是上述兩項的結合,對大中型的、復雜程度高的、合同額較大的分項由公司集中控制;小型的、簡單的、合同額不大的采用項目自行處理,公司審批的方式。筆者認為,發包方式應以公司集權的方式發包為主,兩者相結合的形式,但管理均由項目團隊具體組織實施和管理。這樣既能便于宏觀控制,又符合分包是項目分項工程的分包,這一事實,調動項目團隊的積極性。
(二)、組織結構以下按上述由公司集中發包的方式,討論管理組織結構研究項目在分包管理時的信息溝通渠道,可以發現,不論總承包商、分包商、總包項目團隊、分包項目團隊都是由項目工作聯系起來的,分包商項目團隊被兩個“領導”管理:總包商項目團隊和分包商企業,以下是分包管理的組織圖:上圖說明:總包商與分包商的關系,無論是在企業級還是項目團隊層次,都是以合同關系來聯系的,是建立在合同基礎上的??偘虄炔炕蚴欠职虄炔縿t是一種行政的關系。分包商項目團隊受到來自總包方和企業上級的雙重“管理”關系?;谶@種特點,總包方在此可采用矩陣式的組織管理結構:如下圖所示矩陣式的組織結構對總包來說是一種內部矩陣的自然擴展,總包項目團隊可根據項目任務情況靈活機動的組織相關分包商,形成任務小組,分包商項目團隊有兩條上級溝通渠道,也有利于在管理中找到平衡,轉化沖突。但必須強調的是,總包方不論在項目團隊,還是企業管理層都必須安排有專門的人或部門負責協調各分包商的工作,尤其在項目團隊里面。由于這種組織結構是以項目分包合同為基礎的,較行政上的隸屬關系有很大的不同,帶有強烈的法律契約色彩,這是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在法律約束下,對分包商的激勵、處罰、控制將與行政關系下有著很大的區別,難度有所增加,但卻強化了項目管理的規范化。有一種觀點認為,企業內部的組織管理關系,也可以視為一種內部的合同,而分包是一種外部合同,違反內部合同只會引起輕微的處罰,而違反外部合同,就可能帶來訴訟。我們必須非常的重視合同管理。
(三)、合同管理(分包)
1、合同類型以下為按合同支付方式分類的合同類型:
(1)、總價合同也稱約定總價合同,一般是投標者按招標要求,與招標方達成一個總價,在總價格下完成合同規定內容。總價合同分以下幾種:
a、總價固定合同這是在沒有大的變化情況下,以固定不變的合同總價發包的方式,適用于工期不長,工程施工內容明確的項目。承包商將承擔大量的風險,為許多不可預見的因素付出代價。這種合同方式應用較多。業主愿意采用此方式,往往明知道變化會比較多,卻仍采用,是因為可以將風險轉移到總包商身上,總包方也可以用這種形式將風險轉移到分包方身上。
b、總價調價合同這是雙方約定在項目過程中,允許因業主變更、通貨膨脹、材料價格變動、匯率變化等允許因素,對合同價格進行調整的合同方式。
(2)、單價合同
a、估計工程量單價合同以估計的工程量為依據,投標者只填報單價,而計算出的合同價格的發包方式。項目結束后,按實際量結算,或在月工程款支付中,按實際量支付。也有規定只有相差超過一定數量時,方才按實支付的。
b、純單價合同工程量未知,僅以單價簽定合同
c、單價合同與總價合同結合對工程量明確的部分,可使用總價合同,變化較大,不確定的以單價合同簽定協議。
(3)、成本補償合同也叫成本加酬金合同,指業主在支付工程實際成本后,再按實現約定的方式支付給承包商管理費用及利潤(酬金)。這種合同方式靈活機動,應用的巧妙的話,可起到非常好的激勵作用。
a、成本加固定酬金合同這是根據雙方協議,工程無論成本多少,其承包商的人工、材料、機械等直接費全部按實報銷,然后再給予承包商一筆固定的費用,作為承包商的酬金。
b、成本加定比費用合同即承包商的酬金以完成的工作量為計算基數,按協議比例提取酬金的合同。
c、成本加目標獎金合同即在成本費用之外,發包方制定若干目標(如成本目標、質量目標、工期目標),若承包商實現目標,則按規定支付獎金報酬的合同。
d、最大成本加費用合同即雙方協議一個最大的成本加固定酬金金額合同。并規定,當實際費用超過合同規定后,多余部分由承包商自理;當實際成本低于合同費用時,除付給承包商報酬外,多余部分由發包方與承包方分享。
e、成本加提成合同即發包方支付給承包方實際成本后,將發包方因本項目產生的利潤,進行利潤分成,作為給承包商的酬金。這種合同方式可以作為一種項目入股或融資的方式。以上各種項目合同方式,使用時并不局限于這幾種或多種方式,應根據項目實際情況,合同雙方情況,靈活而多變地采取或創造性的使用。
2、合同準備項目分包合同準備包括下列內容:分包計劃―合同范圍確定―詢價(招投標)―合同談判―形成合同文件
(1)、分包計劃由總包商??偘虘趯I主的投標期間,就著手擬訂項目分包計劃,初步確定工作范圍、數量、開竣工時間等。若中標,則對分包計劃進行修正和細化。制定分包計劃的好處是,一、可將項目的工作進行細化管理,二、可便于送業主審核和協調指定分包,三、能在前期了解項目成本,分包計劃應與項目進度計劃緊密結合,應與項目工作分析結構內容相一致。
(2)、確定合同范圍根據分包計劃,便可對分包工程進行合同內容確定。這里所說“合同范圍”不僅指工作內容,而是指“對分包工程合同價格構成影響的所有因素”,包括工作內容、質量標準、技術規范、材料規格、開竣工時間、進度安排、責任和義務、使用設備、技術和管理人員、風險分攤等等因素。對多承包商構成的項目,合同管理的關鍵是理清各承包商之間的責任和組織界面。即“什么該誰做?該誰負責?”的問題。確定合同范圍正是理清的基礎和理清的依據。確定合同范圍,必須采用窮舉法。即對構成合同價格的所有因素,包括細節,進行羅列,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編輯。合同范圍的描述要盡可能的清晰和準確,減少模棱兩可的,工作內容、技術規范、材料品質和規格、進度安排、雙方責任和義務,要細致而準確??偘c分包之間,分包與分包之間責任歸屬要明確劃分。如因信息不足,無法明細的情況,也應依據經驗判斷說明和列舉可能發生的情況。必要時,可以用否定語言規定合同約束以外的情況。確定的合同范圍就可形成分包工程的項目招標書,或詢價依據。
(3)、詢價是一個選擇分包商的決策過程。詢價過程具有法律效力。根據分包合同范圍說明,一般從下面4個方面選擇分包商:
a、報價的合理性分包的報價應使總包獲得合理利潤,指定分包的報價應使總包獲得管理費,總包首要工作要評估報價合理性,防止不均衡報價的手段。
b、技術力量和管理力量需要考察包括管理能力、技術工人素質,施工設備、相關經驗等方面。
c、財務力量對有融資因素的分包商,必須考察資金財務能力。
d、信譽詢價過程的文件,如招標書、投標書、業主要求、資料表、投標技術方案,中標函、各種保證金,承諾書,都是合同文件的組成部分,必須注意詢標的嚴格性。
(3)、合同談判一般要對以下幾點進行深入的討論和澄清:
a、合同范圍因合同范圍一般由總承包方擬訂,對總承包有利,分包商往往對合同范圍要進行討價還價。
b、變更進一步明確,變更的處理程序和辦法、費用。
c、甲乙方責任和義務
d、違約責任明確包括質量、工期等方面的懲罰規定
e、支付方式或條件總包商要依靠合同談判獲得更有價值的價格,分包商也可通過談判得到有利的合同支付條件。良好的支付條件可以成為一個強有力的激勵措施,而不用增加成本。
f、風險和保險
g、爭端和仲裁
(4)、形成合同文件經過合同談判,將談判結果整理,雙方簽署認可,即形成正式的合同文件,合同文件一般包括:合同協議書,招標函、投標函、合同條件、業主要求、資料表、投標方施工技術方案和其他應該成為合同內容的文件。
3、合同執行執行階段的合同管理是一個動態的管理過程,實質是監督合同的執行情況,努力促使合同賣方按合同要求認真完整地履行合同義務。合同執行階段的管理須注意以下幾點:
(1)、不斷明確和深化合同范圍合同開始執行后,項目也就正式進入了實施階段,合同管理的目的是努力確保合同被按要求履行,合同的要求,就體現在合同范圍內。不斷明確合同范圍就是監督分包商履行合同的過程因項目有漸進明細的特點,隨項目的不斷進行,許多前期沒有明確的問題,逐漸的清晰起來。這些問題不斷已有的合同規定形成挑戰,為了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就必須不斷向分包商予以明確和理清,所以總包商必須時刻的解釋、理清合同范圍,甚至重新定義合同范圍,這是合同管理在執行階段的重要工作。另外,不斷的理清合同范圍,起了監控分包商按合同履行的作用、和主動協調分包商的作用。對合同范圍的管理,有下列管理過程來實現:
a、實施計劃以總包商按合同規定要求分包商執行進度計劃;
b、檢查績效不斷檢查分包商是否按計劃展開工作;
c、質量控制監控分包商工程質量和服務是否滿足合同規定;
d、變更控制因漸進明細的特點,變更在所難免,按合同規定程序處理變更,既公平合理,又有效率。合同執行的第一首要任務,就是監督分包商履行合同義務。
(2)、驗收交接和缺陷修補
a、合同內應規定驗收程序和交接程序,驗收包括中間檢查和竣工驗收。分包商認為完工可驗收時,應通知總包方,總包方不得無故拖延,如因總包拖延造成的損失,分包可以索賠;總包視情況可對分包工程部分或全部接受;由于總包向業主的移交與分包商向總包方移交并非同時,一般要規定,分包商在其分項工程完工后,仍負有照管責任,直至工程順利交接。
b、缺陷修補對缺陷應規定缺陷通知期(保修期),在此期間內,分包商有義務無條件修復缺陷,若分包商未能按時保質修復,總包商可自行修復,費用由分包支付。但分包商以外的責任造成缺陷,分包商可按變更要求索賠。
(3)、合同變更項目變更必然發生,總分包雙方應在工程開始之初就在協商定變更的處理程序和方法,并寫入合同文件。一般來說,分包商在總包提出變更之前或之后,有義務就變更內容提交一份書面文件,說明變更前當時的狀況,實施變更后對進度的影響和價格的調整??偘皆谙薅〞r間內,一般14天,予以回復,否則視為默認。
(4)、合同支付應在合同簽定時確定。合同支付是一種有效的管理和激勵手段。合同支付方式,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良好的合同支付方式值得深入研究討論。例如對工期較緊的工程,可以采用按實物完成進度支付工程款,即基礎完成支付15%,主體完成支付15%,砌筑完成支付15%……;對變化較多的工程,為使變更及時執行,可規定將變更的工作量計如進度款內支付;有時,工程后期因工作零星或難度大,分包商積極性不高,可以提高后期完成的工作內容的單價或提高后期的工程支付額度。合同支付是建立信譽的最根本體現,必須盡可能按合同履行支付義務,否則上述作用或更多的作用將失去意義。
(5)、風險和保險風險分擔應在合同訂立時確定,一般總包方在發包時將風險轉移到分包商身上,但在執行合同時,分包商往往將一些風險向總包轉移。如材料價格上漲后,分包商為降低成本,材料以次充好,減少用工量,施工質量逐漸下降,為總包埋下質量隱患;安全文明施工方面,分包商減少投入,將安全責任向總包推卸,文明施工依賴總包協調。必須在合同之初,明確合理分擔風險,在總價固定的合同下,承包商的利潤往往就是對風險管理的節余。保險方面,總包商一般承擔了較多的風險,其風險可能來自于業主、監理、分包商、政府、自然環境等,對總包商來說,應進行綜合保險,以避免損壞。分包商可投保工程一切險。
(6)、索賠、爭端、仲裁
a、索賠時總分包雙方都可運用的武器。一般索賠在發生索賠事件28天內要發出索賠通知,隨即提報索賠資料,42天內報送完整的索賠報告,索賠報告應包括:概述事項、索賠根據、索賠量計算內容、索賠證據。注意索賠的時間效力,如未能在28天內發出索賠通知,賠償責任將被解除。無論總包還是分包,當發生可以進行索賠的事件時,應當有進行跟隨記錄的習慣,不論責任歸屬,應先采取同期記錄的方式,收集證據。如遇連續的事件,應及時的在索賠事件發生時,發出索賠通知,并提交臨時報告,在索賠事件結束后28天內提交最終詳細報告。索賠批準應是書面的批準,分包商有權得到能足以證明其損失的次部分費用。注意違反索賠的有關規定的違約行為,將影響索賠結果。
b、爭端一般來說,合同雙方必然會發生爭端,解決爭端應在合同訂立時就爭端的解決程序和規則達成協議。爭端發生可尋找第三方或組織予以裁決,第三方的選擇應得到雙方認可。
c、仲裁當爭端在第三方裁決后,不能解決,則提請仲裁機構仲裁,直至法院訴訟。以上關于合同執行的看法,僅僅是合同管理知識的冰山一角,筆者無力綜合歸納,如有需要,應查閱相關書籍。
4、合同文件管理系統建立合同文件管理系統是合同管理的基礎性工作,合同文件管理系統應有兩方面的工作:合同文件的文檔化管理、合同事件的程序化管理。
(1)、合同的文檔化管理合同文件主要包括:招投標文件、正式合同文件、來往信函、會議紀要、各類支付款記錄、變更文件、施工記錄、財務報表、索賠文件、進度報表、開竣工文件、技術質量文件等。合同文件因為涉及財務信息,故應以財務方面的合同文件為主體,其次輔以技術的、質量的、進度的進行完善。項目應建立專門的合同文件管理系統,此工作對總包、分包商均有重要意義。實際中分包商由于辦公的局限性往往只注意干活,不注意收集整理相關文件,又與總包了解信息不平等,故經常使分包商自己的合法權益受損。應當建立合同報表,合同報表包括合同支付匯總表、批準變更匯總表、索賠匯總表、分包合同支出預算表、分包合同匯總表等。
(2)、合同事件程序化管理一般包括,合同前期管理程序、合同執行管理程序、變更控制管理程序、索賠程序等。
(四)、分包生產過程管理分包生產過程主要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質量管理建筑工程項目分包工程具有任務型工作的特點,它區別于工廠重復性作業的特點。筆者認為傳統的質量保證體系起源于工廠作業型的質量生產方式,并不適用于任務型的生產方式。傳統的質量保證體系認為合格的輸入和合格的生產過程就能夠得到合格的產品,偏重于過程控制。但項目生產的特點,以及強調滿足顧客要求為中心的今天,項目質量管理不僅要關注過程,更要關注結果(目標)。因此新版的ISO9000也提出了如何在項目環境里建立質量體系的問題,項目多采用目標管理的方式完成任務。新版的ISO9000弱化了建立龐大的剛性體系內容,轉而突出了柔性的8大質量管理原則。筆者認為,對分包的質量管理,應以目標管理的方式,貫徹質量管理原則的過程,來完成分包任務。目標融入過程,過程實現目標。
(1)、確定剛性化的目標總包商必須與分包商共同制定具體可行的目標,并能逐級分解,使分包商深刻理解,使目標能出現在生產的每一個環節。
(2)、柔性化的過程實現目標的過程,因項目的不確定性,不必要也不可能制定剛性的過程,但為了使過程保持合理性,必須貫徹8大質量管理原則。①、顧客中心:顧客包括潛在的顧客,滿足顧客的要求是廣泛和深刻的,必須讓分包商認識到這一點;②、領導推動:總包商是合同規定的“領導”,可以通過合同要求分包商建立質量保證體系,但分包商不會自愿付出多余的質量管理成本,所以在生產過程中,總包商要監督推動分包商的生產行為,并使其持續改進,實現目標;③、全員參與:必須總分包共同參與,才能系統的控制全局;④、系統的觀點:質量生產乃至項目都是一個系統,采用系統論的觀點,才不至于此強彼弱,埋下質量隱患;⑤、過程方法:項目漸進明細的特點,要求總分包雙方,必須時刻關注過程,才能逐漸明確內容、目標;⑥、持續不斷的改進:因為以顧客為中心,顧客的要求會隨著質量的提高而逐漸提高,項目是變化的不確定的環境,漸進明細,要求必須持續不斷的改進,才能在不確定的環境中保持有序和計劃;⑦、基于事實的決策:實事求是;⑧、供方受益:筆者經驗感受,當供方(分包商)的利潤受到威脅時,除非存在更大的利益交換使供方(分包商)作出暫時犧牲,供方(分包商)將不會顧及信譽,必定會采取偷工減料、消極管理來降低成本。可以說利潤是獲得良好服務的前提。保證質量必須保證供方受益,但限制供方獲取暴利的方法是盡可能的了解對方。
2、進度控制根據前面分析,進度管理仍然要采用目標管理的方式,總包方應做好下列工作:
(1)、制定目標,計劃進度分包商的工作不一定是象總包那樣,生產是連續的,分包商只承擔了工程的某一個部分的工作,受其他分包影響,分包的工作可能是間斷的,所以總包對分包的工期目標或進度計劃也是動態的,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的,總包商要讓分包方認識到這一點,在合同中予以明確,以免分包商因非自身原因的工期耽誤,向總包提出過多索賠??偘挠媱澔蚬て谀繕?,務必要仔細計劃,符合實際。
(2)、整體協調由于上面的原因,總包商在指定計劃時,必須整體協調,不能專注于某一項,整體協調包括時間上、空間上的、與其他施工單位的系統協調,這是總包在項目管理中必須要做好的管理義務。
(3)、動態檢查進度管理的基本工作就是進度檢查,這跟過程方法時相一致的?!凹涌爝M度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縮短進度檢查的時間間隔。”項目進度在不斷變化,只有動態的檢查進度,才能控制進度。檢查進度不應局限于完成工程量上,應包括分包商的人力設備投入、材料供應、工作面的協調等方面。進度檢查的重點是關鍵線路的進度。對分包商的進度計劃管理是動態的、變化的。這種計劃安排,由于在時間上的不均衡,使分包商的工作時而忙、時而閑,可能造成分包商在成本上的損失??偘綉试S分包在報價時考慮這種進度上的風險,但雙方一旦接受合同,分包商就必須面對這種風險。
3、安全文明施工根據筆者經驗,因專業化的分包隊伍,素質高管理規范,責任明確,文明施工做的均比使用勞務隊的情況要好,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責任和目標:在合同協議內明確分包商安全文明施工的責任事項,及文明施工的目標;
(2)、注意過程檢查和控制:對分包商的施工生產,總包方應現場專人負責勤檢查勤督促;
(3)、作好系統綜合管理:對有多個分包商的項目,多分包商同時施工,容易交叉污染,造成相互扯皮,必須清楚的明確各方責任,出現問題及時處理,防止因一家的破壞,使其他分包單位受影響,挫傷積極性,形成惡性循環。
4、總分包協調項目總分包之間是由合同這一法律關系來確定的權利義務關系,與企業內部的行政關系不同。并且項目工作內部,各分包與分包之間也只是因其工作而發生聯系。這就形成一種局面,總包與分包之間,分包與分包之間本質上是平等協商的地位。但項目又必須是一個高度系統的整體,總包商需要建立總包的權威地位,以便使分包商作出與總包或其他分包商之間協調一致的努力;對分包來說,出于自身利益和合同的關系,分包商總是只顧自己工作的,而且是千方百計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的(總是內斂的)??偘鼏挝辉谶@樣一種帶著點矛盾色彩的管理環境里,在以下兩方面面臨著新的挑戰:
(1)、對分包商的激勵:①、在分包合同中,事先要求分包商有義務將與總包或其他分包進行協調配合,說明可能需要配合的事件,并且分包商有權收取協調配合費。使分包商明確知道,有義務配合總包和其他分包商工作,并且主動的參與項目管理可以獲得報酬,否則則可能失去更多利潤。必須改變收取分包商管理費的做法,采取務實的態度來對待。②、采用巧妙的支付手段來激勵分包商工作。選擇適當的合同方式,總價合同、單價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等,再配以巧妙的支付條件,需要在合同談判時,仔細研究分包商特點和項目特點,實事求是創造性的利用合同支付方式,如對深基坑挖土,上面的土挖起來快,容易,下面的土難度大,速度慢,分包商到后來往往積極性不高,所以可以規定上面的土單價低,下面單價高,并按完成進度付款,這樣來激勵分包商工作。支付手段還要注意一個支付量的問題,支付量是否恰當甚至決定了激勵效果,用一句俗話來說就是“錢少了,喊不動。”另外建立良好的支付信譽,有助于提高總包的權威。③、任務型工作需要施加高壓力。有調查顯示,任務型的工作,在高壓力和緊張的環境力完成的質量和進度,都比寬松舒適的環境里要好。這也說明,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粗暴的項目經理比溫和的項目經理在完成任務的情況來說,都比較好。在建筑工程項目里面,有其特殊性,針對分包工程的管理,仍然需要施加壓力,創造一個緊張的工作氛圍。但在長期合作的前提下,筆者認為可以采取“善意的、寬容的、堅決的、簡單務實的”態度,會比較好一點。
(2)、團隊建設因為分包商掌握著生產最直接的資源,所以項目團隊建設,必須擴大到分包商,應將分包商的項目團隊主要成員納入總包項目團隊來。①、團隊會議組織正式或非正式的會議,盡可能的使分包商參加。正式的如周例會、總分包會議、圖紙會審、技術方案討論、各種交底會議等,非正式的有專項討論、學習、吃飯、聚會等。通過團隊會議使分包商切實感到項目團隊的存在,是項目的一部分,會議可以是多層次的多角度的。②、增加信息的開放度,加強溝通增加溝通一方面可以促進項目團隊建設,一方面可以緩解沖突的不良影響。開放更多的項目信息,有助于給分包商施加更大的責任,相當給予了更的分包商更大活動空間,有助于擴大溝通的層次和深度。③、授予分包商更多的權力項目強化目標管理,必須授予分包商更多的權力,可以使用項目更多的資源,這樣有利于項目目標任務的完成,授權應以簽定補充或變更協議的方式進行,授權意味著分包商有了更多的責任和義務,理應得到更多的報酬。對分包商的授權,同時也是對項目團隊成員的授權,有助于成員的能力提高。表現良好的分包商可以獲得更多的補充協議和報酬,工作受到激勵,授權可以起到雙重作用。
(五)、實踐中分包管理常見問題及應對措施
1、分包商工程質量不佳
(1)、分包商材料方面質量問題,以次充好。這一點,無論分包商信譽好壞,均有可能出現。因為分包商在本專業上有信息優勢,技術價格知識較非專業人員豐富,在投標競爭中,得標價已很低的情況下,為了獲取最大利潤,最佳選擇就是以次充好,魚目混珠,材料性能上相近,但品質價格上相差很遠,這樣做既隱秘又安全。如防水涂料,油性的和水性的,結果相近,但價格相差很大;如鋁合金門窗,同樣的樣式,但材料壁厚或合金品質不同,價格懸殊很大;如鋼筋可能檢驗實驗結果均合格,但出產廠家的不同,其質量和價格也相差很大,焊接上就會出問題;如水泥可能實驗結果也合格,但旋窯和立窯水泥的穩定性和價格就會有很大差別;如膠合板幾乎相同的板材,但執行新標準(環保)的和執行舊標準的價格就差別懸殊。材料問題可能使總包方付出了成本,埋下隱患,質量風險還要承擔。材料質量問題很普遍、很隱秘、也很敏感,比較施工質量問題在價值上的損失更大。對策:合同中詳細指明材料品質、品牌、性能參數等,現場嚴把材料關,總包方應深入了解相關材料技術知識和市場信息,提高業務能力,賭住分包商的空子。
(2)、施工質量問題,不符技術規范。這種問題較表面化,容易引起重視。此問題各種研究非常多,此處省略。處理對策:動態檢查,研究質量缺陷、分析原因,指定改進計劃,實施和敦促承包商改進。
2、分包商現場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素質不高由于部分分包商從事簡單工作,人員素質不高,影響工程質量或進度。對策:合同詢價階段注意考察分包商施工技術能力、人員素質;施工前,采用樣板工程的方法,實際考察,防止低劣素質人員進入;總包方要堅決督促分包商采取措施增加投入,更換或培訓或改善現場人員;必要時總包方也可直接介入,安排專人專項管理,以總包方的技術能力支持分包商,彌補分包商的能力不足情況。
3、分包商工期拖延工期拖延的原因很多,一般來說,雙方都有原因:總包可能整體計劃缺陷,工作面沒有創造出來,協調不夠;分包方可能人力物力投入不足,人員、機械周轉不及,管理不善。對策:總包應先加強現場實際進度的檢查監控,縮小進度更新周期;了解實際的情況制定計劃;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趕工措施,包括激勵和懲罰措施;充分溝通,謀取業主和相關各方的理解支持。此問題各種研究非常多,此處略。可查閱相關資料。
4、分包商只顧自身施工管理,忽略項目整體系統性這是分包管理常見問題,處于節約成本,保護自己,分包商總是專注于個體的施工管理的,并且總是內斂的。主要表現在:文明施工逃避責任,可能是別人造成的,不管;生產質量推卸責任,別人污染的缺陷,不修;工具和材料、工作面獨占使用,寧可作廢決不予人。這種局面給項目的管理造成很的困難,總包管理人員往往主要是協調這些東不沾邊西不靠的事情,而且由于相互推委,往往不能很好解決,不僅增加項目成本,而且降低項目整體效率。對策:如前所述,在合同中要求分包商有協調配合義務?,F場管理要通過日常協調事件的處理,采用獎勵懲罰等激勵手段,強化分包商主動配合總包商管理的行為,弱化分包商內斂行為。教育分包商樹立項目整體的系統觀念。
5、總包商逃避自身義務一般來說,總包商由于自身的地位優勢,較容易逃避義務,總包方逃避義務,一定是在分包逃不掉的,能逼使分包方接受的情況下發生。所以對分包商來說,總包逃避義務,則一定面臨損失。對策:分包商應經常的提醒總包商:必須履行合同義務,否則將對項目造成危害。區別的對待具體事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總包逃避義務,我將面臨損失,如不接受,將有更大損失,則考慮接受;如接受與不接受,其損失相當,則考慮不接受,同時要有同期記錄的觀念,以便作為日后談判的條件。
(六)、對未來建筑工程項目分包管理的探討
1、專業化程度更高專業化程度更高,使總包向管理方向分化,分包商則向專業施工更精分化。總包對分包的依賴度要增加,更多的具體施工任務要尋找分包商來完成;分包商將專注于其專業核心競爭力,分包商的一些不重要的輔工作將會外包,由更專業的分包商來完成。
2、組織更靈活,組織界限將模糊,總包項目團隊也將出現分化,總分包將更多的以針對任務的臨時性團隊組合(任務小組)來完成工作。項目組織將會更趨靈活的組建,分包商會更多的參與總包的項目團隊工作,合同的聯系使各方更趨于平等合作的關系。項目會有更多的補充協議。
3、管理將更規范化合同管理的地位將更重要,項目正式信息溝通會更規范,工作程序會更加規范和嚴格。
4、分包商授權度更高分包商權力會增大,總包商會更趨向于向業主提供更周到的服務。對分包商的授權會增大,更多的具體施工由分包商完成,善于自我管理的分包商更受歡迎,分包商將趨于更多的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