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泰山的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生態城市 人居環境 城市規劃
中圖分類號:X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3(c)-0-01
“生態城市”這一概念,最早是在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從近年來國內外對生態城市建設的探索和實踐結果來看,生態城市的基本內涵應該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保護三者高度和諧,把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社會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統一規劃、綜合建設,孵化經濟高效、環境和諧的生態產業,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社區。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生態環境建設的探索,近年來,吉林市把握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優勢,在各類城市規劃設計中均體現了“生態城市”這一理念,力求建立健康、休閑、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
1 “顯山、露水”的城市景觀
吉林市是中國北方著名山水城市,四面群山環抱,龍潭山、小白山、朱雀山、玄天嶺環城而立,加上回轉的松花江水,形成“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山水格局。青山、綠水是吉林市得天獨厚的標志性自然景觀,也是城市空間景觀構建的主體
要素。
1.1 城市空間的合理控制
吉林市由2002年6月開始進行《吉林市松花江濱水區總體城市設計及重點區段城市設計》,對松花江及沿江兩岸的建設與發展方案進行了多次論證與咨詢。
根據城市整體功能分區及現狀情況,分為工業與環保、人文與歷史、商業與文化、居住于生態及生活與科技五個功能區段。提出了“兩岸互動、綠道滲透、開發移轉”的設計理念,進一步強調了生態景觀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凸顯吉林市自然山水特色的魅力;其次強調對濱水區公共性的還原與營造,凸顯健康導向下的吉林市濱水區活力。
1.1.1 空間控制及引導
沿江兩岸的天際線由前景(表層)天際線和背景(縱深)天際線兩部分組成:
前景天際線主要強調適宜的尺度和親切性,注重與沿岸植被和水景相互協調,避免過大體量對沿岸人群的活動造成壓迫感;背景天際線是以豎向構圖為主,在體量和尺度上一般應當突出其挺拔、宏偉的氣勢。對于歷史形成的前景天際線,宜在周圍區域改造過程中形成變化豐富的天際線。
兩岸互動開發,左岸高層臨江,則右岸高層退后,兩岸布置方式各不相同。天際線變化與山體和江水的轉彎點呼應。
1.1.2 景觀塑造
保護完整的山水、風水體系,強化山水之間聯系,街頭綠地、街區公園等帶狀綠地形成景觀橫向廊道,眾多山體公園及各類歷史文化遺存沿江兩岸分布,成為兩岸景觀的主節點和次節點,最終形成沿江兩岸的“一點多廊、穿江而望、山水相映、城掩其中”景觀視廊系統。
1.2 濱江親水空間的多樣化開發
圍繞生態、自然、現代、宜居的城市定位,打造濱水文化,提升濱水環境,努力創建功能完備,青山碧水的城市濱水空間這一主旨,吉林市于2001年組織編制了《“清水綠帶”―吉林市松花江濱水區城市設計》,并與2002年實施,提升城市形象,豐富市民休閑生活。
“清水綠帶”全長57 km,選擇沿江用地開敞、現狀景觀較好、有人氣聚集的灘涂地,規劃主題景觀節點,如江濱公園、青年園、國防園、溫德游園等16個主題游園。如今,“清水綠帶”已成為功能多樣、設施完善、景色宜人、人氣旺盛、深受市民喜愛的濱江公共休閑娛樂空間。
同時,規劃保存、恢復、創造生物多樣性的濱水自然生態環境,使沿江生態環境有機滲入城市空間,營造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生態長廊。
2 森林科技谷,生態產業新區
《吉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北部新區城市設計》
作為吉林省三大高新區之一,高新北區充分發揮技術優勢,承接長吉圖規劃綱要賦予吉林市產業和科技創新高地的區域責任。
高新北區位于吉林市西北部,距老城區13 km,區內環境本底較好,現狀用地以農田、耕地為主,其中分布大面積林地,樹木質量較好;水塘及河道較多,有豐富的草地、季節性濕地。規劃尊重大型生態背景,借助大片自然林地、水渠河道、東部山巒景觀帶、葡萄酒莊等優質資源,在盡量保持原貌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利用,打造集“科研、生產、生活、游憩為一體的森林科技新城”。
3 生態宜居的活力社區
在房地產項目開發熱潮下,吉林市引入了多家國內房地產行業中優秀的開發團隊,如歐亞綜合體、吉林萬科城、恒大華府等。規劃本著多元融合、精明增長的理念,進行大地塊有序開發,集大型商業、人文居住、配套公建為一體的城市綜合體,打造城市居所型綜合社區,并帶動周邊地區有機發展,使土地利用率達到最大化。
在社區規劃方案設計上注重區域自然人文條件,在設計中納入人文內涵,開放的社區、封閉的組團,構建緊湊的、功能混合的、適宜步行的鄰里關系;經濟節能,低碳環保;將自然環境與人造社區結合成一個可持續的整體的功能化和藝術化的走廊,倡導“新城市主義”居住理念。
4 結語
規劃師在城市建設中發揮著科學引導的作用,保護城市自然生態環境、資源,使其能永續提供人們世代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當代規劃師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是城市規劃、建設的首要任務和工作重點。只有將環境、生態保護意識融匯到城市規劃建設全過程,并積極采取措施加以保證,付諸實施,才能為城市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和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 吉林市松花江濱水區總體城市設計及重點區段城市設計―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與景觀設計院.
[2] “清水綠帶”―吉林市松花江濱水區城市設計―吉林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3] 吉林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北部新區城市設計―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
關鍵詞: 中山市,城市設計,景觀規劃,景觀生態, 景觀連續性
ABSTRACT:Connectivity of landscape processes and patterns is a major criteria for a secure and healthy city. Using Zhong Shan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ssue of natural process and pattern connectivity in a urban landscape and proposed and schem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andscape in the case study area. The major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how a possible way for the already well landscaped cities to step further in landscape ecological improvement, and explore a new model for urban landscape improvement in other cities in China.
Keywords: Zhong Shan City, Urban design,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y, landscape connectivity.
1 引言
景觀是一系列生態系統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鑲嵌體。在這一景觀鑲嵌體中發生著一系列的生態過程。從內容上來分,有生物過程、非生物過程和人文過程。生物過程如某一地段內植物的生長、有機物的分解和養份的循環利用過程,水的生物自凈過程,生物群落的演替,物種之間的過程,物種的空間運動等。非生物過程如風、水和土及其它物質的流動,能流和信息流等。人文過程則是城市景觀中最復雜的過程,包括人的空間運動,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過程,及與之相關的物流、能流和價值流。從空間上分,景觀中的這些過程可分為垂直過程(Vertical)和水平(Horizontal)過程。垂直過程發生在某一景觀單元或生態系統的內部而水平過程發生在不同的景觀單元或生態系統之間。
尊重生態過程進行景觀和城市規劃是生態規劃的核心。生態規劃特別注意到傳統的城市與景觀規劃中功能分區方法的不足,而提出土地利用應體現土地本身的內在價值,這種內在價值是由自然過程所決定的。即自然的地質、土壤、水文、植物、動物和基于這些自然因子層的文化歷史決定了某一地段應適合于某種用途。從17世紀英國規劃學家Patrick Geddes的"先調查后規劃"到本世紀50年代 I. McHarg的自然設計 (Design With Nature),生態規劃發展了一整套的從土地適應性分析到土地利用的規劃方法論和技術,即疊加技術(Overlay) (Faludi 1973; Steinitz, Parker, 等 1976;Steiner, Young等1987 )。McHarg 形象地稱之為"千層餅"模式(Layer-cake model)(1981)。這種生態規劃的千層餅模式實際上體現了規劃以垂直生態過程的連續性為依據,使景觀改變和土地利用方式適應于生態過程。正如McHarg所說的"所有系統都追求生存與成功。這種狀態可以描述為負熵-適應-健康。其對立面則是正熵-不適應-病態。要達到第一種狀態,系統需要找到最適的環境,使環境適應自己也使自己適應于環境"(1981)。
然而,生態規劃的千層餅模式忽視了景觀中的水平生態過程,千層餅生態規劃模式只能反映類似從地質-水文-土壤-植被-動物-人類活動這樣某個單一單元之內的生態過程與景觀元素分布及土地利用之間的關系,它很難反映水平生態過程與景觀格局之間的關系,如風、水、土的流動,動物的空間運動及人的流動,災害過程如城市火災的擴散過程與景觀格局之關系。
始于30年代而興于80年代的景觀生態學則為解決水平過程與景觀格局的關系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指導,從而使城市與景觀的生態規劃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即景觀生態規劃時代。景觀生態強調水平過程與景觀格局之間的相互關系(Naveh and Lieberman 1983; Forman and Godron 1986; Risser 1987; Turner 1989;Forman 1995) 。它把"斑塊-廊道-基質"(Patch-corridor-matrix)作為分析任何一種景觀的模式。在一個人為影響占主要地位的景觀中,特別是城市和城郊,自然景觀和自然過程已被人類分隔得四分五裂,自然生態過程和環境的可持續性已受到嚴重威脅,最終將威脅到人類及其文化的可持續性。因此,景觀生態學應用于城市及景觀規劃別強調維持和恢復景觀生態過程及格局的連續性(Connectivity)和完整性(Integrity)(Noss 1991; Schrieiber 1991)。具體地講在城市和郊區景觀中要維護自然殘遺斑塊之間的聯系,如殘遺山林斑塊,濕地等自然斑塊之間的空間聯系,維持城內殘遺斑塊與作為城市景觀背景的自然山地或水系之間的聯系。這些空間聯系的主要結構是廊道,如水系廊道,防護林廊道,道路綠地廊道。
島嶼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都有大量的科學觀察證明維護自然與景觀格局連續性對人類生態環境可持續性的意義(MacArthur and Wilson 1963,1967; Forman 1995)。作為城市與景觀規劃師及管理者來說,這也是一種道德修養和倫理價值觀,即所謂的隔離(連續)倫理(The ethic of isolation),它體現了人對自然過程的尊重(Forman,1990)。美國波士頓的"藍寶石項鏈"就是通過把城市中一系列綠地與自然地連接起來的而形成的杰作, 也是美國景觀規劃設計之父Olmsted的代表作。這種自然過程與格局的連續倫理在中國古代城市建設,人居環境甚至墓葬景觀規劃中也有充分的體現,即風水說對山龍、水龍綿延連續的注重(Yu,1994)。所以維持城市景觀生態過程和格局的連續性(包括垂直過程和水平過程)是基于科學(反映了人們對維持人類生態環境可持續性的認識)而又高于科學的倫理和道德(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的尊重,體現了人的價值觀和文化水平)。此外,自然景觀格局的連續性還有更廣的意義,包括人類的景觀體驗及其認知學的意義。
2 中山市城市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的連續性
從歷屆市長到城建專業人員和普通市民,城市景觀及綠地系統建設在中山市都得到高度重視,"園林城市"和"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的榮譽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其城市景觀建設之成就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本文以中山市為例,一方面為中山市進一步在城市景觀建設中提供一點參考,這也是中山市領導的期望(吳銳成,1996),更重要的是為全國其它城市在城市建設中如何注意維護景觀生態過程和格局的連續性提供借鑒。討論只限于中山市城區范圍。
2.1 景觀格局現狀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山市已形成了良好的景觀,集中體現在:
(1) 在區域范圍內,普遍的大地綠化,使中山市有了一個良好的整體生態景觀背景,即郊野景觀基質。
(2) 在城區范圍內,已建成了多個面積可觀的公園綠地,包括紫馬嶺公園,孫文公園。這些新建的公園綠地加上原有的城中山丘綠地,形成了頗有中山市特色的城中綠島景觀(圖1-2)。
(3) 社區綠地、各類專用綠地,街頭公共綠地星羅棋布,設計講究管理精細。
(4) 道路街道綠化質量較高(圖3)
未來中山市欲求城市景觀上的長足發展,應努力克服以下幾方面的景觀缺陷:
(1)城區內外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上缺乏連續,城區與區域景觀尚未成為有機的整體。特別在城市邊緣帶,自然景觀生態過程和格局的不到應有的尊重(圖1,4)。
(2) 城區各綠地斑塊之間缺乏聯系,如中山公園和西山公園等均被建筑物所包圍,沒有綠色的生命廊道與外界相連(圖5)。
(3) 一些重要的自然過程與景觀格局聯系通道沒有得到很好的維護和利用,包括水系廊道(圖6)。
所以,中山市未來景觀改進之重點方向應在于加強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的連續性。
2.2 加強中山市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連續性的幾個關鍵途徑
在現有景觀格局基礎上,中山市可望通過以下幾方面改善城區景觀生態過程和格局的連續性(圖7)。
(1)建立水系廊道網絡
首先,市政府提出的打通岐江兩岸,建設綠化帶的決定是明智的、將使中山市區城市景觀大大改善,造福市民。有必要強調指出的是,這一綠色廊道在規劃設計時應特別注重多種功能,除了作為文化和休閑娛樂走廊外,最重要的是它應作為自然過程的連續通道來設計,切忌過于精雕細刻,亭臺樓閣之類,而應把南部和西南部郊野景觀引入城市,并使之成為中山城區南北部郊野景觀的一個聯系廊道,使生物跨越城市而運動成為可能,使被城區割斷的自然通道重新打開,也使市區腹地居民有機會接觸自然(圖7,8)。
【摘要】山地城市的生態安全關系到區域社會的和諧發展和穩定。與平原城市相比,山地城市生態系統具有復雜性與多樣性、脆弱性的特征。基于對山地城市生態安全概念的理解,指出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系統是由城市實體人居環境空間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和生命線系統構成,并提出了保障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的策略。
【關鍵詞】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系統;策略
山地是人類聚居空間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地域環境的復雜性、交通條件的封閉性、建設活動的艱巨性和經濟發展的滯后性,決定了山地人居環境建設的特殊性。但目前對山地的認識和研究尚處在啟蒙階段,山地城鎮人居環境建設經驗積累和實踐探索儲備又不夠[1],這導致城鎮化過程中破壞性建設嚴重,山地生態失調,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銳減,自然災害和工程災害頻繁,使山地城市失去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本文從界定山地城市生態系統和山地城市生態安全概念內涵出發,提出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系統構成,以及保障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的策略。
`
1山地城市生態安全概念及內涵.
城市為人類聚居生存環境,山地城市生態系統是由城市人類及其生存環境兩大部分組成的人類聚居地。與平原城市相比,山地城市生態系統具有復雜性與多樣性[2]、敏感性與脆弱性 [3]的典型特征。
山地城市生態安全是指山地城市生態系統安全。本次研究著眼于現實的需要,將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界定為指對城市生態系統過程中影響重大的制約性因素實現良好調控,同時具有較強的應災能力的狀態。基于此概念界定,山地城市生態安全是指山地城市生態系統的安全以及山地城市生態系統服務于人類的安全,前者是指山地城市人工及自然生態環境共同構成的復雜生態系統處于無危險狀態,后者指山地城市生態系統滿足人類生存需求的可持續能力。
2 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系統
基于對山地城市生態安全概念的理解,結合城市規劃、社會學、經濟學、生態學等交叉學科背景,認為山地城市生態系統安全由城市實體人居空間系統安全、經濟系統安全、社會系統安全和生命線系統安全四個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的部分組成。
2.1 城市實體人居空間系統安全――建設活動
當前中國處在快速城市化時期,用地空間的拓展是城市發展的主要表現形式,也是人居實體空間形成必須的,這里重點關注城市建設活動對生態安全的影響。
1) 城市用地選擇的安全。一般的城市規劃用地選擇時進行的用地適用性評價主要針對用地的災害性條件等方面來進行評價,考慮用地區位條件、城市發展要求及周邊環境的影響。但從城市生態安全的角度,城市用地的選擇還需要綜合考慮其對生態安全影響,并追求用地的選擇不損害城市生態安全,同時能夠適當優化城市生態安全的狀態。在5.12地震中幾乎遭遇滅頂之災的北川縣城就是選址欠科學的例子之一,“山地規劃第一要選擇穩定的場所,一定要避開可能發生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等的地段;……”[4]。
2) 城市土地利用安全,土地是生態環境和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載體,土地利用變化影響的驅動力是影響著生態環境和生態安全的驅動力因素。沈清基指出隨著城市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應該增加城市用地類型,具體而言,要對城市不可建設用地進行劃分和規劃,可以有效地保護郊區受城市化的不利影響;增加城市的用地組成類型,用以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樣性和空間多樣性[5]。
3) 城市建筑與生態安全。城市建筑過密是導致城市氣候改變的重要原因。此外,城市建筑對降水和城區地表徑流也有較大的影響,其中城市高層建筑對城市生態造成的影響最為嚴重。
4) 人均耕地減少對生態安全的影響。由于城市化、能源生產和交通運輸發展的原因,耕地被占用越來越多,人口增加,導致城市與工業用地擴展占用了大量的沃田良土,必然對農業生產與生態安全帶來不利影響。
2.2 經濟系統安全――產業發展
山地城市在做產業規劃時有其特殊性,首先山地城市可以建設的用地非常少;其次山地城市區域普遍經濟落后,傳統農業種植占較大的份額,對生態環境有特別大的威脅,因此要調整產業結構;最后基于山地地形地貌,產業布局應該與空間地理相結合,經濟與地區優勢和特色相結合。工業生產對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大量消耗資源和能源、產生大量污染、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三個方面。應該建立生態化的工業體系,實現清潔生產,發展低碳能源供應系統,形成新的工業范式。
2.3 社會系統安全
居民是城市聚居的主體,它們的價值取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教育水平,環保意識、社會保障等等都會影響城市的生態安全。
1)人口規模以重慶市為例,在土地資源日益稀缺和城市建設需求不斷增長的情況下,重慶的新建區域常常突破原有城市形態與自然環境的平衡界限,向高坡度、高生態敏感性的山體推進。因此人口規模(數量)和資源供求之間要保持平衡。
2)生活方式居民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會影響城市生態安全,如汽車的使用,汽車產生的噪音、震動和排放的廢氣所造成的大氣污染和臭氣,已成為重大的“社會問題”。還有生活廢水導致水質惡化的問題和由日常生活中產生的生活垃圾等。
3) 社會保障 有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公共服務設施完善,綜合服務能力高。要滿足居民的就業、居住、供應、醫療、保健服務等基本生活需求,使居民享有充分可靠的生活保障。注重對殘疾人、老齡人、失業者、貧民等特殊人群的關懷,犯罪率低,保持穩定安全的社會秩序。
2.4生命線系統安全
一般說來,城市生命線工程系統是指城市供水、供氣、供電、交通、通訊、防災等基礎設施系統,但這里探討的生命線系統還包括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生態基礎設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EI)本質上講是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所依賴的自然系統,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續地獲得自然服務(natures services)的基礎,這些生態服務包括提供新鮮空氣、食物、體育、游憩、安全庇護以及審美和教育等等。它包括城市綠地系統的概念,更廣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務的城市綠地系統、林業及農業系統、自然護地系統,并進一步可以擴展到以自然為背景的文化遺產網絡[6]。城市擴展過程中,維護區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機體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是維護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的一大關鍵。
3 保障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的策略
3.1 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的地域觀
本文所探討的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的地理范圍雖然指的是城市規劃區,但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從來都是不受行政范圍約束的,特別是山體和水域更是如此。應該將維護國家層面的山地生態安全屏障視為保障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的基石[7]。
3.2開展山地人居環境科學的研究――理論支撐
建立符合人類理想的聚居環境,是人居環境研究的本質[8]。影響山地城市生態安全主要誘因來源于人類活動,而對人類活動進行科學引導離不開學術理論的探索――山地人居環境科學。
3.3 建立穩固的安全的生態基底支撐系統
將規劃區范圍內的山脈、水系、沖溝、林地、農田、濕地、荒野等非開發建設的自然資源劃為剛性的絕對保護范圍。可以從深圳的城市生態安全基本生態控制線、浙江臺州制定的分區生態基礎設施的控制性規劃和俞孔堅提出的“反規劃”途徑收到啟發。
3.4 加強山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加強道路交通設施建設。通常山地城市的道路交通用地所占比例較小,路面等級低,彎道多,已成為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居環境改善的瓶頸。二是加強給水、排水、電力、電信、環衛設施建設,特別是要新建、擴建、改建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固體廢棄物處理場,提高污水和垃圾的處理率。三是搞好能源供應設施建設,改善落后的燃燒設備、技術及能源供應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四是加強城市防災減災工程設施建設,提高山地城市抵御各種災害的能力。制定防災減災規劃達到“規劃本質安全化”的目的。
3.5 建立山地城市生態安全評價機制
確定影響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的關鍵要素,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按照一定的評價標準,判斷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的狀態及發展趨勢,以建立應變機制。
3.6 讓公眾樹立正確的生態安全觀
作為“非傳統安全”領域,生態安全在安全目標追求和安全實現機制上都與傳統安全有著重大區別,一方面,生態安全本質上是一種只能由人類生活共同體間共享的綜合性安全;另一方面,生態安全不僅僅追求威脅的不存在,更重要的是引發人們去共建安全。
4 結語
山地城市生態系統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其安全性具有脆弱性、敏感性和抗干擾能力弱的特點。為此面對山地城市建設的緊迫要求和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嚴峻形勢必須盡快妥善解決山地人居環境建設與維護城市生態安全的矛盾。從人居環境建設角度,認為山地城市生態安全系統是由城市實體人居空間系統安全、經濟系統安全、社會系統安全和生命線系統四個層面組成。和任何系統一樣,該系統的每個子系統發揮自身功能的同時,又相互制約、相互補充。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趙萬民,李云燕.西南山地人居環境建設與防災減災的思考[J].新建筑,2008(4)
[2] 黃光宇.山地城市學原理[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9
[3] 周勁松.山地生態系統的脆弱性與荒漠化[J].自然資源學報,1997,12(1):10-15
[4] 搜狐新聞.災后重建:規劃要經得起歷史檢驗[EB/OL]. news.省略/ 20080608 /n257367 -771 .shtml,2008-06-08
[5] 沈清基. 環境革命與城市發展[J]. 城市規劃, 2000(4): 23-30
[6] 劉海龍,李迪華,韓西麗.生態基礎設施概念及其研究發展綜述[J].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專版,2005,29(9):70-75
承蒙詩人馬啟代的厚愛,新近由線裝書局出版的新著《黑如白晝》,已贈我幾個月了,看到它就讀上這么幾首,每次都被那詩句牽引著,額頭幾乎擰出汗來,這汗一半是黑色的思索,一半是白晝里艷陽下詩美的陶醉。這“黑如白晝”是什么?是沒有白哪有黑,是沒有黑就沒有白的黑白辯證法?是藝術之光折射的對人生社會的思索。這樣說來自然繁瑣,那暗夜里的萬家燈火,正是我們慣常的比喻:黑如白晝。這樣就多了溫暖和希望。
文學是一種圣潔的藝術,詩是文學中的文學,是頂尖的藝術。必須以一種參禪的心境寫詩,必須以一種朝拜的虔誠讀詩,寫詩缺了禪悟的心,詩就沒有了宏闊和溫暖;讀詩沒了虔誠的朝拜,就無法領略詩的柔軟與深刻。馬啟代的詩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參禪悟心的機會,在這個寫詩比讀詩的人還多的時代,在這個紅塵肆揚、浮躁無根的年代,馬啟代的詩是個特例和意外,在這個詩歌完全迷失的時代,他的詩卻有自己對生活的判定和命名,他知道自己是誰,知道把靈魂放在哪個高度,知道用詩的語言把心引領向何處,他對這個時代的黑白思考就注定了他的詩的來路和方向,他的詩在黑暗中疼痛,在疼痛中涅槃與重生,也許這是對黑白思考的最好詮釋:黑是生命的背景,白是未來的藍光。
詩人馬啟代這本集子所收入的詩均寫于2011年元旦到2012年底。時間標注到“日”,極為詳細,地點均為“泰山”,泰山是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黑如白晝》是詩人以一個“詩囚”的身份,在泰山煉獄般的生活境遇,是在心靈深處對泰山天地萬物的一種祭拜。煉獄即涅檠,這《黑如白晝》的釋義也應該包含這個意義——黑的煉獄,白的涅槃重生。
這種關于黑白的雙色藝術孤獨的思考,思考的孤獨,是如何表現的?我想應該有這么幾點考慮:
一是在“我”和萬物的對話中,表現孤獨。“——只有風,隔著鐵窗和判決,給我說話/天空無云,陽光和風一定非常孤獨”(《天空無云,陽光和風一定非常孤獨》)。這里詩人置身在黑暗中,把自己完全融人到面對白晝的萬物中去了,風、云、陽光是他的伙伴,“我”也是他們的伙伴,“我”是物,物是“我”,物我同在的境界,也就是物我兩忘的境界。到這里我終于理解作為泰山“詩囚”的詩人,能夠這樣“三生煉得浩然氣,拋卻浮名作詩囚”(《許多年,我為詩找一個家,其實它一直在我心里》)的堅強、樂觀、豁達的生存哲學,這應該首先感謝詩這個媒介了;其次應該感謝詩人作為泰山之子與山的相濡以沫,和諧共處,與泰山天地萬物的物我兩忘。“那些去南方串門的云朵、飛鳥/以及綠葉和花朵,忘了回來/我聽到陽光和風在天上走動”,這種以動寫靜,以物喻人的寫法,彰顯了詩人孤獨中對美好事物的期待,也是對美好未來的期待。
二是對天地之間萬事萬物的贊美,可以理解為對外面世界的渴望,對自由的渴望。詩人寫星星“北斗七星,七個的小孩,一直望我/那么干凈的眼神”,“的小孩”即為赤子,老子曾贊美“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還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這是得道之人達到的境界,也是一個赤誠的詩人應該達到的境界。所以,詩人還說“星星,泰山上的燈,哪一盞是你在望我”,這是孤獨者的渴望。他寫各種各樣的風,“春風只在它耳旁,說了幾句溫柔話/這位老先生,就迫不及待地返老還童/冒充多情的樣子/不知趣地吐出綠來”,這是溫柔的春風,生機勃勃的風。“風不停地吹/直到把一湖的波紋吹進我心里……風不停地吹/再吹/天空,我將把這些皺紋還給你”,這是奇妙和力量的風,是魔力的風,能把皺紋吹開,可見詩人想象力的奇特。在另一首詩《一陣風把我吹回童年》巾,風的這種力量更加強大:“一陣風把我吹到中年/歲月涌過來,被礁巖撕得粉碎……一陣風把我吹回童年/我已無法再退。世界,我要生長!”這種力量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住的,因為沒有任何理由,任何勢力,能夠阻止成長的力量。“世界,我要生長!”這一聲喊出了巨石下平凡的小草。還有那成熟的風,“這是秋天,風壓在監獄的上空,不斷成熟/一枚胚胎爆芽的聲音/讓天地顫栗”;還有那邪惡的風,“活在風中,我一直與風/較勁,撞頭/直到把風碰得喊疼,落荒而逃”;還有那兇惡的風,“天空的傷口上/有風的隊伍在集結//天空的痛是風咬出來的/風的影子,在天空自由地生長//天空,長滿了風的牙印……”縱觀這本集子,寫風和陽光恐怕是最多的了。
三是詩是“我”的生命,萬物是“我”的代言人,是心靈的白晝。是什么支撐起了泰山“詩囚”兩年煉獄般的日子?
首先是詩歌,詩就是白晝。“我一直在這里堅持/今天,陽光一下子照亮了我的詩行”,“詩是黑夜里活的陽光”,詩和陽光對于詩人同等重要,詩就是詩人的未來,陽光就是詩人的呼吸:“有一天,我要關閉呼吸,給陽光斷電,把世界含在眼簾/我的詩句,會保存我的心跳和體溫”,詩還是他的伴侶:“詩,讓你受委屈了,陪我坐監,不是我的本意/淮讓我們志趣相投呢?”這些白晝的意象,應該為詩人歡呼歌唱。“我的詩行里又飄蕩起雪花,輕柔,凜冽/還伴著呼呼的小北風”,季節在詩人的詩里變幻交替,是詩支撐著詩人獨守著囚禁的生活,詩支撐著詩人的每一天,每一天的天地萬物都會飄進詩人的詩里與之相依為命。“——風走過三遍,就是霜,再走,就是漫天的雪花/一直走,我知道百花就要開了”(《我雙手攥緊了那句讖語,怕風生雷動一直沒有打開》)。季節還在詩人的詩里變換,在另一首詩里我們可喜地看到詩的收獲和莊稼的收獲一樣可貴:“熟透的黃金已顆粒歸倉,秋風累了/熟透的詞匯也趨向內斂”(《我的詩行里又飄蕩起雪花,輕柔,凜冽》)。盧克萊修說:“心靈中的黑暗必須用知識來驅除。”(《物性論》)詩囚的心靈黑暗必須用陽光和詩來驅逐。
其次是天地萬物生態和諧。詩人以泰山之子的情懷,以參禪祭拜的虔誠,以平等和諧共處的生態觀,面對置身囚禁的遭際,這樣泰山的天地萬物都被詩人調動起來了,天地人三才達到了前無古人的和諧,詩人的心空才黑如白晝。這種和諧在《天堂里有翅膀的撲棱聲》中表現得十分充分:“一只麻雀,落入樹冠里//又一只麻雀,落入樹冠里//許多只麻雀,落入樹冠里//……松樹,激動地晃了晃/夜晚也一塊落了進去//——我站在樹下,成為夜的一部分/幾絲燈光來救我//天堂里有翅膀的撲棱聲……”一只又一只到很多只麻雀在詩人的眼前落入樹冠的巢穴,這大自然動植物生態和諧的一幕,讓身在煉獄的詩人十分艷羨,也十分溫暖。“我”和夜色融為一體,聽那天堂翅膀的聲音。“枯黃里浸透太陽的顏色/我恐一葉陽光的重量,把大地壓疼”,這里陽光濃縮在一片葉子里,詩人奇特的想象不單在把無重量的陽光想象成有重量,而且還將無感覺的大地想象成有感覺,更重要的是天地人都有了相同的情感。
第三是對天地萬物的尊重,物是詩人寫詩的意象,本來可褒可貶無足輕重,詩人卻十分珍視。“風,和塵是萬物的形式,浮名沒有體重/詩是有重量的//我和詩站在一起,歷盡浮塵,迎風不倒/詩句閃耀出鐵質的光芒”。詩人要把“風”和“浮塵”用到對立面,還要做一句不分貴賤的解釋,足見對天地萬物的尊重了。這種對萬物的敬重也是對自己生命的尊重與肯定。
第四是這本集子里最重要的意象——陽光。在黑暗生命的背景中,詩人多次寫到陽光:“這一缸春水,一冬天的陽光/喂養著,幾尾嬰兒般的魚”(《電腦屏幕上的魚》),沒有陽光,哪有“那小嘴,舉著忘憂的歲月,游來游去”的電腦屏幕上的魚,讓人羨慕的魚。詩人是這樣描寫陽光和陽光的力量的:“陽光那么厚,貪婪地俯身在重巒之上/它仿佛鋪開了整個世界的光/在向我一個人示威”,因此,詩人高呼:“我被震撼了,這種力量叫浩大!”陽光的力量,在詩人筆下還很司‘愛和神奇:“久雨之后,陽光正好打在那株野菊上/我分明看到它使勁搖擺了一下/整個正午都跟著晃了晃//我不知道它要說什么,連問三聲,它一動不動/陽光在我頭上抓了一下/我拍了拍額頭,把天空拍打得直掉金子”。(《我拍了拍額頭,把天空拍打得直掉金子》)因為陽光這個意象,“詩人讓見慣不奇的生命和大自然的細枝末節,重新煥發出人性的溫暖。”“我一直在這里堅持/今天,陽光一下子照亮了我的詩行//終于,太陽把干凈的天空和屬于我的藍/統統還給了我”(《今天,陽光一下子照亮了我的詩行》),陽光不但照耀了詩人孤獨黑暗的生活,還照耀了詩人健康的心靈和詩人如植物般四季生長的詩歌。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陽光只看成是未來的希望,他的詩對人心抱有希望,對人性抱有希望,甚至是對自己囚徒生活抱有希望,因為那是反抗黑暗的心靈之光。
關于陽光的意象還有那么多意義包含在那么多詩意濃郁的句子里,還是采摘幾句與大家分享:“冷眼觀世界。陽光走過的地方水都活著/一閃一閃的眼神在說話”,有陽光走來,就有萬物的靈動。“突然進來的一束陽光.照在我端坐的泰山上/我臉色寧靜,牙齒咬著一座山的心事”,陽光照來,一座山一樣沉重的心事,也顯得不那么沉重了。陽光總是美好的和美麗的:“陽光被冰濾過,透明的冷,陽光還是陽光/有陽光的地方,就讓它們去填滿”,“我看到雪花站在陽光的指尖上搖晃,它桃紅的唇/在天空種植脆嫩的鳥鳴”,“看那渴死也不曾閉眼的陽光卜—一我摸一口,想吐出幾口綠”。
詩人馬啟代的這本集子,詩藝上成熟老到,結構精益求精,煉字如金,詩意練達,意境優美中飽含感傷和哲理,這是很特別的。總之,正如錢鍾書總結過的:“作出好詩,得經歷卑屈、亂離等愁事恨事,‘失意’一輩子,換來‘得意’詩一聯,這代價可不算低,不是每個作詩的人所樂意付出的。”最后還回到詩集的最后一首詩上——《蚯蚓,是地下詩人》:“它讓土地穿越身體,如詩人讓黑暗穿越靈魂//……所謂精耕細作就是從泥土里打磨詞語/它不以柔克剛,只以小搏大”,這是靈魂的洗禮,是黑如白晝的哲理升華。
①由于詩人大部分詩作的標題都很長,篇幅有限,文中相關詩句均出自線裝書局2014年4月第1版的“長河文叢”中馬啟代的《黑如白晝》。
參考文獻:
[1]牛殿慶、傅祖棟、王巖.和諧:文學的承擔[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 3.
[2]錢鍾書.詩可以怨[J].文學評論,1981(1).
古詩文默寫的主要考點有:古詩詞中優美句子的默寫運用,文言文中的優美句子、重點句子,與課文有關的古代名言警句的默寫和運用,常考的通常是格言、警句、俗語、哲理語、中心句等。
古詩文默寫的主要題型有:
1.識記型。采用填寫上句或下句的方式,多考查古詩文中名句的背誦。
2.理解型。采用提示名篇、內容要點及作用等方式。既考查對整篇詩文的背誦,又考查對記誦內容的理解。
3.開放型。只提出一種要求,讓學生根據要求任意默寫,答案不唯一。
4.運用型。根據情景內容填寫古詩文名句,既考查記誦積累,又考查對學過的古詩文靈活運用的能力。
復習時,要重視積累,強化課內篇目特別是古詩文名句的記誦,重視課外卡片制作等學習方法。平時對要求默寫的字、詞、句正確規范地書寫,抓住意蘊深刻、富含哲理、警策勵志方面的名言警句,對其進行歸類整合,強化記憶。
【能力訓練】
一、識記型默寫
(一)請你根據上下句默寫出相應的詩句。
1. ,銅雀春深鎖二喬。
2.問渠那得清如許, 。
3.知汝遠來應有意, 。
4.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
5.山河破碎風飄絮, 。
6.求之不得, 。
7.飛來山上千尋塔, 。
8.幾處早鶯爭暖樹, 。
9.惶恐灘頭說惶恐, 。
10. ,五十弦翻塞外聲。
11. ?歸雁洛陽邊。
12.相見時難別亦難, 。
13. ,天光云影共徘徊。
14.入則無法家拂士, ,國恒亡。
(二)補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 ,甲光向日金鱗開。
2. ,芳草萋萋鸚鵡洲。
3. ,淺草才能沒馬蹄。
4. ,鐵馬冰河入夢來。
5. ,病樹前頭萬木春。
6.世事洞明皆學問, 。
7.共看明月應垂淚, 。
8.兩岸猿聲啼不住, 。
9. , ,山河表里潼關路。
10.不畏浮云遮望眼, 。
11.牧人驅犢返, 。
12. ,孤帆天際看。好峰隨處改, 。
13.行到水窮處, 。
14.因思杜陵夢, 。
二、理解型默寫
(一)理解詩文手法,進行正確默寫。
1.蘇軾評價王維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在《使至塞上》中“ , ”兩句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筆力蒼勁,意境雄渾。
2.《望岳》中虛實結合,表現泰山秀美、高大的語句:
, 。
3.《使至塞上》中詩人自比,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情感的詩句是 , 。
4.李白《渡荊門送別》中“ , ”兩句用游動的視角來描寫景物的變化。
5.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從視覺、聽覺兩方面生動表現激烈戰斗場面的詞句是 ,
。
6.《渡荊門送別》中反襯江水平靜,展現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語句是: , 。
7.《錢塘湖春行》中運用了對偶手法描寫動物迎春的詩句是
, 。
8.《木蘭詩》中通過環境描寫,渲染十年生活悲壯、嚴酷的氣氛,烘托木蘭勇敢堅強的性格的詩句是: , 。
9.《赤壁》中發揮想象,從反面落筆議論歷史、抒發感慨的詩句是 , 。
10.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以春景寫冬景的詩句是
, 。
11.杜甫在《春望》中通過描寫花和鳥來表現詩人悲愴心情的兩句詩是: , 。
12.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詩中以比喻寫愁緒的兩句詩是: , 。
13.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詩人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心志的詩句是 : , 。
14.《天凈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悲涼孤寂心情的詩句是: , 。
(二)比較默寫。
1.唐代詩人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高適在《別董大》中與這句話意思相反的兩句詩句是: , 。
2.李白《把酒問月》中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詩句,蘇軾的《水調歌頭》中有從這句中脫胎而來的詩句是:
, 。
3.常言道:“平安易老,磨難長生。”《孟子》闡述這一觀點的語句是: , 。
4.詩圣杜甫“側身天地更懷君,獨立蒼茫自憂民”的兩句詩與范仲淹《岳陽樓記》中 , 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5.《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與《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兩句意境相似的詩句是: ,
。
6. 請寫出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具有相同哲理的詩句:
, 。
7.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鑒(鏡),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聯想到《〈論語〉十則》中孔子的話: ,
。
8.《天凈沙·秋思》中與詩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 , 。
9.《愛蓮說》中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義相反的語句是 , 。
10.《紅樓夢》中有句詩:“質本潔來還潔去,不叫污陷淖泥中。”《愛蓮說》中與之文意相近的句子是: ,
。
11.《夜雨寄北》中詩人借“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詩句,把對妻子的思念之情寄托于對未來相逢的設想,而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除表達與親人不能相聚的思念之情外,更能宕開一筆,用“ , ”的詞句來表達他對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12.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的“ , ”也道出了類似的生死觀。
13.“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只字未提送別,筆端卻飽含悠悠不盡之情思,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三)根據詩文內容默寫。
1.《論詩》中表達詩人趙翼期盼文壇盛世的詩句是:
, 。
2.《歸園田居》中畫龍點睛的語句是: ,
。
3.表達豪邁樂觀之情,引用《秋詞》中的詩句應是:
, 。
4.李商隱《無題》“相見時能別亦難”中傳誦千古的名句是:
, 。
5.《山坡羊·潼關懷古》中揭示主旨的一句是:
; 。
6.《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表達詩人前路艱難,歸家無期的處境是: ? 。
7.《觀滄海》中最能體現詩人博懷的詩句是 ,
; , 。
8.《觀書有感》形象地描述了詩人深切而獨特的讀書感受的句子是 ? 。
9.《次北固山下》中寫詩人思念故鄉的詩句是 ?
。含有“以新代舊”哲理的詩句是 ,
。
10.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點明主題的一句:
。
11.《過零丁洋》中最能體現詩人民族氣節和生死觀的詩句是:
? 。
12.《岳陽樓記》中描寫洞庭湖之“大觀”的句子是:
。
13.《雁門太守行》中表明戰士以死報效君主堅定決心的句子是:
, 。
14.李白的《行路難》中表現作者執著抱負與堅定信念的句子:
, 。
15.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詞”中傷花惜時的兩句是:
, 。
三、運用型默寫
1.如果人人都能為他人著想,做到像《〈論語〉十則》中所說的“ , ”,那么,建設和諧社會的愿望就能早日實現。
2.建設和諧社會是全國人民共同的愿望。由此,我們想到《游山西村》中表現村中熱鬧景象、民風淳樸的語句: ,
。
3.《詩經·關雎》表達了一個男子對一位女子的思慕、愛戀之情,其中被我們常用來形容美貌女子的詩句是: ,
。
4.2011年8月15日,卡馬喬在中國男足陷入低谷之際,出任國家男足主教練,可謂“ , ”,需要有相當的勇氣與膽略。(用諸葛亮《出師表》中的語句填空)
5. 教師節到了,你送給老師最好的對聯是: ,
。(用李商隱《無題》句)
6. “撲朔迷離”常用來形容事物錯綜復雜、變化多端,這個成語的源頭句是: , 。
7.成語“曲徑通幽”常被用來題景,它是由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的頷聯“ , ”衍化而來。
8 .有的干部常用“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來掩飾自己的錯誤,對此我們可以用周敦頤的一句名言“ ”作為理論依據進行反駁。
9.面對金融危機,我們積極應對,攻堅克難,表現出無所畏懼、積極進取的樂觀精神,這可以用王安石《登飛來峰》 中的詩句來形容:
, 。
10.讀完莫泊桑的散文《福樓拜家的星期天》不由得使人想起《陋室銘》中的兩句話:“ , 。”有這么多大腕級作家朋友的福樓拜,真是讓人羨慕啊!
11.廣州亞運會以《論語》所說“ ,
”迎來了亞洲各國的朋友。
四、開放型默寫(除第5題外,都需注明作者和標題)
1.請寫出兩句古代詩詞中寫“山”的詩句。(必須帶山名)
2.古代的詩人很喜歡寫柳,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請再寫出兩句寫柳的詩句。
(1)
(2)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在詩人筆下多姿多彩,請再寫出不同的三句。
(1)
(2)
(3)
4.古詩詞中有關親情的名句燦若繁星,請你寫出兩句。
(1)
(2)
5.贈別詩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占有相當的比例。不少詩句至今仍被人們廣為傳誦。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過“ ,
”來表達對友人的深摯感情;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借景抒情,用“ , ”含蓄地表達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在《贈汪倫》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無形為有形的名句是“ , 。”
6.如畫的殘陽,常映入古詩文中。試寫出兩句,供大家欣賞。
(1)
(2)
7.大千世界五彩繽紛,詩的世界姹紫嫣紅。請寫出三個涉及顏色描寫的古詩句。(要求:出處應各不相同)
(1)
(2)
(3)
8.美國NCC對問題的歪曲報道,再一次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人們的愛國熱情得到了充分的調動,請你寫出兩句相關的愛國名言、詩句或歌詞。
(1)
(2)
9.運用修辭,能使詩句靈動、表意雋永。“忽如一夜春風來, ”,巧用比喻,為寒冷的邊塞增添了無限春意;“烽火連三月, ”,運用夸張,表達了杜甫對家人的強烈思念;“落紅不是無情物, ”,運用擬人,使落花有情,表現了無私奉獻的精神。
10.請你從積累的古詩文中,寫出兩句與“雪”有關的完整的詩句。再寫出兩句與“大海”有關的完整詩句。
11.王維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突出了邊塞的壯美,范仲淹在《漁家傲》中用相關的景物描寫了邊塞的悲涼,相應的句子是 , 。
12.“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請寫出古詩詞中表現人們“辛勤勞動”的一聯詩句:
13.古詩詞中有很多關心民生疾苦的句子,請寫出其中的一聯。
14.調動你的積累,從古詩詞中擷取一聯描寫塞外風光的名句。
15.花紅柳綠,草長鶯飛,楓丹露白,冰封雪飄。這四季更替的美景,使無數文人墨客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請你從熟悉的古詩詞(曲)中,寫出描寫某一季節景物的連續的兩句,并標明作者或題目。
句子: , 。
作者或題目:
16.請寫出古詩文中描寫月亮的句子。(寫出連續的兩句)
17.請寫出古詩文中體現農村和諧生活的句子。(寫出連續的兩句)
18.請寫出古代詩歌中表現人與人之間美好感情的句子。(寫出連續的兩句)
19.古詩詞中常借“鳥”來寫景抒情,請你寫出一個這樣的句子:
20.古代詩文中有許多蘊含著豐富人生哲理的佳句,讀來耐人尋味。請按下列提示各寫出兩句。(課內外不限,要求上下句相連,意思完整)
對待生死:
對待別離:
【關鍵詞】語文;詩歌;課堂;詩意
How to enhance the language class the cultural personal status
Hu Qilin
【Abstract】In our country in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 treasure house, the poetry was the dazzling pearl, a lot of year’s years travel fatigue could not cover its moving brilliance. The language is originally “the culture” most is basic, the most important humanities carrier, the poetry is the humane spirit tireless singer, our classroom inevitably is also poetic.
【Key words】Language; Poetry; Classroom; Poetic sentiment
在我國古代文化的寶庫中,詩歌是璀璨奪目的明珠,千百年的歲月風塵不能掩蓋它的動人光彩。語文本來就是“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載體,詩歌是人文精神不倦的歌手,我們的課堂也必然充滿詩意。
這里說的充滿詩意,主要是指一種教學觀念,一種藝術境界。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課離“文化”己經太遠,它太多失落了“文化”應有的厚實與豐富,更不必說它的瀟灑與詩意了。所以,我們呼吁:提高語文課的文化品位,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像詩一樣激情飛揚,像詩一
樣蘊含豐富,像詩一樣意境優美,像詩一樣充滿想象和創造。
一
詩歌,是情感的精靈。充滿詩意的課堂,就會有激情的飛揚,就會有情感的磁場。
教學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時,我把杜甫的《望岳》詩完整地向學生作一介紹,激發學生對泰山的向往,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這樣,大家在欣喜之余,滿懷激情地去體味課文,領略雨中泰山的特有風光。
又如說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為了說明荔枝的特點,在文中引用了不少古詩句,有明朝陳輝《荔枝》詩中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北宋鄧肅《看荔枝》詩中的“紅云幾萬重”等,我就去查找資料,把這些原詩完整地介紹給學生,通過閱讀這些古詩,學生們對荔枝的特點有了明確的認
識,同時,讓課堂像詩一樣激情飛揚,讓學生們領略到“文化”應有的甜味與魅力。
二
詩歌,是美神的驕子。充滿詩意的課堂,就會有優美的意境,也就有了審美的空間。
教《林黛玉進賈府》時,要品味寶黛初會,似曾相識的妙處,不妨聽幾句越劇唱詞:“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似一朵輕云剛出岫”,“眉梢眼角藏秀氣,聲音笑貌露溫柔”。這都與寶玉那句傻話“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相映成趣。為了引導學生揣摩人物描寫中的細節對比技巧,我隨口吟出順口
溜:“三位主人公,性情皆不同。細看眉眼處,風情在其中”。很快激發了學生興趣,他們仔細閱讀比較:為什么王熙鳳“丹鳳三角眼,柳葉吊梢眉”,而林黛玉卻是“兩彎似蹙非蹙胃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而賈寶玉又是“天然一段全在眉梢,平生萬種情思悉堆眼角”呢?詩句引發了涵泳,涵泳探索到妙趣。那是因為“丹鳳眼”、“吊梢眉”才能表現鳳辣子的俏麗與辣氣,而林妹妹多愁善感,自然是“似笑非笑含情目”,寶哥哥英俊多情,便有那“萬種情思悉堆眼角”了。
又有一次帶領學生鑒賞《故都的秋》,我也是借助詩句去營造優美意境的。作者寫那秋槐的落蕊鋪得滿地,給人一種梧桐一葉而知天下秋的遙想:那秋蟬衰弱的啼唱,又引起人的點點哀思。我引出陸游的詩句“槐花落盡桐蔭薄,時有殘蟬一兩聲”課文的描寫相得益彰。又引出李煜的詩句:“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優美的詞句把同學們引入意境,去感悟北國之秋“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的審美情趣。
詩意蕩漾的課堂,便有一泓清流,直流進學生的心田。
三
詩歌,是靈感的造化。充滿詩意的課堂,就會有想象的飛越,就會有創造的火花。
在一次語句擴展訓練課上,我寫出一句話“書總是能夠給人以好的啟迪”,要求學生運用插說的方法將其擴展,不到5分鐘,學生紛紛舉手奉上新作,如:“書-似一泓清泉,使你的生命之樹常青-總是能夠給人以好的啟迪,”“書一一好像一把鑰匙,幫你打開迷惘的心鎖-總是能夠給人以好的啟迪。”雖是擴展語句練習,卻激起了學生創造的火花,他4門進行擴展后的語句絕大多數都是詩一樣的語言,創意新穎,出手不凡,使課堂充滿詩意。
四
是的,我們的課堂應充滿詩意。然而詩意從何而來?
來自詩心,來自詩情,來自對生活的熱愛,對事業的追求。
因此,我認為:正是由于詩歌的凝練性、抒情性、音樂性、時代性等特點,決定了教師應該運用特有的教學方式,在積極引導的過程中,盡最大能力與學生一起去感受美、品味美、挖掘美、創造美。
一、感受音樂美
詩歌大多講究押韻,富有節奏,讀來瑯瑯上口、余味無窮,具有韻律和諧的音樂美。要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必須反復朗讀,在緩歌慢唱中把握詩的韻律、節拍、停頓,把握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婉轉。這樣,才能心神合一,忘乎所以,自我沉醉,才能激發學生的情感,給他們以音樂般地享受。其實,最早的詩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勞動中“唱”出來的嗎?如《關雌》:“關關雌雞,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此詩四字一句,語句整齊,采用雙聲疊韻連綿詞,韻律音調和諧,瑯瑯上口,具有強烈的節奏美和音律美。
難怪古人會配上樂曲,在勞動中,在小河邊,在節日里,或淺吟,或低唱,或于動情處放聲高歌呢?作為教師,在課堂上何不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順應詩歌本身的特點,來一次語文課堂的創新呢?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體驗了詩之韻味,又何嘗不可呢?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瑯瑯的讀書聲中,或是在悠悠的音樂聲中,甚至在款款的舞蹈之中,感受到“親射虎,看孫郎”之豪邁;“八百里分摩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之雄壯;‘舊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之磅礴;“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之落寞;“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散淡;“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之凄涼·一感受到詩人或悲或喜或怨或怒的情感,讓學生自然愉悅地獲得與詩人情感上的共鳴,豈不快哉?
二、品味語言美
詩歌語言準確、生動,凝練、含蓄,具有表現力。賈島尊奉韓愈為“一字之師”,杜甫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充分說明了詩歌語言需要千錘百煉。用最準確,最生動的詞語表現盡可能豐富的內容。很多名家詩句讀來如行云流水,好似詩人信手拈來,其實一字一句,無不是詩人嘔心瀝血之作。所以,在學習詩歌須認真精讀、細細品味、反復推敲、含英咀華、以小見大,才能體會到作者煉字譴詞之匠心,才能品味到詩歌語言之精華。
如:杜甫的《望岳》中的“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前一句是虛筆,因為泰山的秀美實在是一言難盡,不如另辟蹊徑來寫造物主對泰山的情有獨鐘。“鐘”字有鐘情,鐘愛之意,此字將大自然對泰山的那份厚愛那份情義寫得淋漓盡致。而后一句的“割”字,則生動地寫出了泰山參天人云的雄偉氣勢,使靜止的山峰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詩人通過天才的想象和夸張,淋漓盡致地表現泰山的神奇,秀麗,高峻,闊大。多美地語言!多美的畫面!我們只有通過精讀細品才能體會得到泰山非凡的氣勢和作者對泰山的贊美。
三、想象畫面美
古詩中許多描寫山水風景的詩歌融合了繪畫的特點,如:色彩,線條,背景等。我們只有細心默讀,借助豐富的想象來補充或描繪畫面的內容或色彩,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才能受到美的感染,獲得美的熏陶。
如:王維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是歷代廣為傳誦的名句,具有永恒的魅力,被近代學者王國維稱作“千古壯觀”的名句。
這一聯由兩個畫面組成。一幅畫面是茫茫大漠孤煙直上,另一幅畫面是滾滾黃河邊,鮮艷奪目的太陽斜斜的掛著,顯得分外的圓。這不僅準確地寫出大漠孤煙落日的雄渾壯麗的自然景觀,而且把自己因受朝廷排擠而深人大漠的孤寂情緒不露痕跡地融人廣闊的自然景象中,但又不給人哀愁悲傷的感覺。確實是意境雄奇,耐人尋味。不愧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啊。所以,我們不妨讓學生根據詩歌展開想象,并鼓勵他們畫出心中的畫面,往往能將自己投身于具體情境之中,獲得藝術的美感和心靈的感知。就算是涂鴉之作,甚至不堪人眼,又有何損失呢?
四、領悟意境美
“詩貴言境,以境表情”,“一切景語皆情語”,在讀詩歌時,我們以欣賞的角度去讀,仔細感受作者所描寫的景物,揣摩詩歌的意象,就能領悟到作者所創造的意境美。常見的意境有孤獨凄涼、豪放曠達、閑適淡泊、清新飄逸、沉郁頓挫等。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人以寥寥20字,描繪了漫天的雪景,在廣闊背景上點染的一葉小舟,一個漁翁,讓人感覺色彩冷艷,意境凄清,充分顯示作者孤寂的情懷,這是作者感情外化而成的意境。
詩歌往往“情景交融”,我們在教詩之時,緊扣情和景,讓學生隨意發表自己的感受,將自己的經歷與詩人之經歷相似處說一說,談一談,說對給予表揚,說錯一笑而過,讓學生感到詩人并不是遙不可及,詩歌更不只是鑒賞家的事。同時,用這種方式去靠近詩中之景,抓住詩人之情以達到領悟整體意境之目的。自己的獨特感悟才是最珍貴的。
五、體味哲理美
很多古詩蘊含哲理美。哲理是一個抽象的名詞,包括人生的真諦、萬物的奧秘、自然的規律等。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慢慢品讀,善于聯想思索,認真體會,才能感悟到詩歌的哲理美。
如陸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詩句本寫詩人在層巒疊嶂的山間漫步,清澈的泉水在曲折迂回的山中很快的流淌,山路錯綜復雜,詩人不知道哪條是去山西村的路。正在迷惘,焦急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紅柳綠,幾家農家茅舍在花木掩映之下若隱若現,詩人頓覺眼前一亮,不禁J驚喜交加。
首先,我們去了岱廟。
我一走進去,朵朵嫵媚動人的牡丹花映入我的眼簾,個個都像小朋友綻開的笑臉。
我們繼續向前走,看到了一棵“流血”的古樹,我想,這棵樹一定有很多年了吧。導游告訴我,這的確是一棵古樹,而且是一棵經歷過歲月滄桑的古樹。
我們向前走著,看到了一塊巨大的石碑,隱隱約約地看見了許多古代的文字。導游說那是李白的詩句。
走著走著,我又看見了一個類似長城的東西,那個東西像巨龍一樣盤旋在雄偉壯闊的山上。
在齊國故城以南的牛山西北麓,滋河的東岸,有一處已經干涸的泉水,叫做天齊淵,是齊人禮祀天主神的地方。齊人認為,天齊淵就是天下的中心,是天地的肚臍。
唐代詩人李賀有“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的詩句。齊州就是中國。
在很古遠的時代,人們的地理觀念認為大地是一塊完整的陸地,陸地四邊都是大海,這塊完整的陸地就叫齊州,它就像是大地的肚臍。肚臍位于人體正中,齊州也在大地正中,所以古人認為:“四海之齊,謂中央之國。”
從古地理學的角度來看,大約一億年前,由黃河、海河、淮河等河流的泥沙沖擊而成黃淮海平原的北面、南面和西面,都為群山所包圍。古人稱這些山山相連的屏障為岳,于是就有了北岳、南岳和西岳的觀念,三岳所圍合的廣原沃野的中央,矗立著一座高山,它就是被看作位于天地正中的天柱峰——泰山。
女皇武則天想起要給泰山神一個封號時,盡管當時嵩山已經成了五岳中的中岳,她還是把“天中王”這個封號給了泰山。而唐玄宗封禪泰山時,又把“天中王”改成“齊天王”。到了宋真宗,“齊天王”升格為“齊天仁圣帝”。這一系列的封號都是在五岳系統業已形成,泰山成立家喻戶曉的東岳之后。看來,這些皇帝和他們那班熟讀文史的大臣,還是愿意尊重歷史的。也許,為了使自己的封禪罩上更神圣的“天命”光環,他們寧愿讓泰山繼續作為天地肚臍眼上的一架天梯。在這天梯的盡頭,在那云霧繚繞的地方,就是天帝所居的天堂。
有學者認為,泰山很可能就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昆侖山。
昆侖山,是中國古代神話中最神秘的大山。它的地位可以同希臘神話中的奧林匹斯山相比,也是一座上帝和眾神所居的萬神山。
昆侖山還是一座通向天堂之山,它一共有三層:第一層名叫敦丘,居住著長生不死的得道仙人;第二次叫懸圃,居住著呼風喚雨的各路神明;第三層叫天庭,居住著天地萬物的主宰——天帝。
泰山就是這么一座有三層天界的神山,一天門、中天門、南天門就是三層天界的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