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仿寫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教學;心靈;課堂;生活化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mpathy with the living standards
——"If life deceive you," life of teaching practice
Zhang Qin
Abstract: According to standard course requirements, scheduling excavation materials profound inten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life summed up the author, "If life deceive you,"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rrier for students with reading into the text, with the main line for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perception of life, with music links cultivate sentiments of students, students with parodies personality to expand publicity and reach of teaching and empathy, and living standards of classroom teaching objectives.
Key words: teaching; mind; classroom; life
九年級語文(下)“吟唱詩樣年華”單元的編排,旨在讓學生認識詩歌的形式和詩人情感的豐富性,訓練學生通過個性化的閱讀,獲得獨到的情感體驗。這個單元我最鐘愛的文章是俄國大詩人普希金的詩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它包含了無比豐富的人生哲理,極利于指導學生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我帶領的班級一路風風雨雨,我便借此讓學生感悟生活,歷練心智,同時循著前人的指引,尋回遺失的那管狼毫,點燃屬于學生的詩的華章,達到教學的最終目標:教學和心靈相通,課堂與生活接軌。
為此,我采用“一石四路”五環節教學思路,即投石(導入新課)——尋路(整體感知)——辨路(領悟哲理)——走路(遷移拓展)——延路(品讀升華)。
一、以誦讀為載體,走進文本。
詩歌的學習如果缺少了誦讀,就如同一部優美的舞劇缺少了音樂,誦讀是解讀詩歌的敲門磚,只有對詩歌進行反復誦讀才能真正走進解讀詩歌的藝術殿堂。這節課我精心設計“誦讀”,“誦讀”能讓學生走進文本,能在誦讀過程中整體把握和感知詩歌,為此,我循序漸進采用“八讀” 訓練誦讀:領會聽讀——體會仿讀——聽悟范讀——體驗自讀——互評生讀——原文填讀———角色朗讀——識記誦讀。
課堂上,我特別加強了“指導誦讀”這個環節,主要是讀出感情、讀準語速、讀準語調等。朗讀技巧教學必須在范讀、模仿的前提下鼓勵學生對朗讀進行“探索”,引導學生漸入佳境。在老師范讀的影響下,學生有的學著老師的腔調,讀得如癡如醉,有的進行創造性朗讀,展示著自己的個性。這樣,朗讀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從語言的節奏、韻律中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槵樀淖x書聲回蕩在課堂上,在誦讀中體味涵詠文章的哲理,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在朗讀時,我還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問題情境:在學生的朗讀中,讓學生自己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在別人朗讀時大膽地糾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探索熱情并鞏固了朗讀技巧,同時培養和提高了學生誦讀和理解文章的能力,培養了學生鑒賞的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并能促美育、促個性、促創新,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將要結束整堂課的時候,設計一個背誦環節,讓同學們帶有感情的誦背這首詩歌,再次用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來勉勵我們自己,也把它送給正在遭遇困難和挫折的朋友,從而產生“登高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钡膶徝栏袆?,激勵學生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
二、用體驗作主線,感悟生活。
感詩意重在初步讀懂詩歌,對詩歌的藝術概括、思想感情、語言藝術等作初步的理解。這個環節,教師的引導和過程設計是尤為重要的。
開課揭題,直入情景。如果說你精心設計的導語只是引發學生的贊嘆,那你只成功了一半,那另一半的成功在哪里?在于非常迅速地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語境,進入詩歌的情景。我這樣設計互動式問題鏈:你在考試中有過失敗嗎?與同學交流發生過矛盾嗎?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想法干預沒有?那你當時的心情怎么樣呢?同學們有同感嗎?老師:我也能真切的體會到同學們的心情,但請同學們不要傷心和難過,因為今天我們要認識俄國的一位大師普希金,請大家看大屏幕,一起讀起來(齊讀有關作者的內容),可以說這對他的打擊相當大,面對種種困難和挫折,他是怎樣克服的呢?他寫給鄰居家的小女孩的一首小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將告訴你答案。
這樣的設計一方面給學生爭取到更多品味詩歌的時間,用通俗化的教學接通新知的學習與經驗的對接,將教學的起點放在學生的腳下,從學生生活體驗入手導入新課,讓學生在通俗的語言中與人文對話,實現師生人文多向交流,給教師提供了詩意設計思考的機會,同時讓“課始”這個環節顯得簡潔、精練。最關鍵的是這樣的設計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一開始就在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進行心靈與心靈的碰撞,調動了學生情緒,引起感情共鳴,在此一并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可謂一舉兩得,真正達到了課堂與生活接軌。
精巧設問,品味詩意。課堂上老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以學生為主體演繹著課堂文化。在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表達中,一些個體的感悟突顯了出來,能為課堂生成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學生自主學習的感悟,點燃了課堂合作的契機,互動的感悟交流生成了智慧和情感的磁場,產生了對學生有激勵、振奮作用的思想感悟和快樂的情感體驗。誦讀的過程中有學生個體的感悟和表達,全班多向交流,活動形式豐富,教師的主導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從多維度提問,有對學生個體提問,有對學生群體提問,有對學生過去經驗提問,有創設情景之后提問,并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作隨機應變的點撥,將學生的認知引向深入,思維引向廣處,達到了課內課外信息量的廣泛交換。在詩歌理解中有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如“必須”的“須”能否換成“需要”的“需”?在詩歌表意上的分析,有對最后兩句話的理解和把握,還有對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等。
在此環節中有學生的自主表達,也有學生的合作探究,課堂氣氛相當熱烈,我反思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對詩歌內容的把握,關鍵是學生在談自我。特別是在談對“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成為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的理解時,我談了自己作為班主任的感受:“初二是我們不平靜的一年,遭遇全市第一例甲流,同學們打預防針的兩千多元錢不翼而飛,當時我特別特別難過,覺得天都快塌了。同學們,是你們的緊密團結和用人世間最溫暖的話語,幫老師走出困境,使我有了前進的動力,它將成為我人生中一段美好而又深刻的回憶。”這是他們確確實實經歷過的,不少同學聽到這段話后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三、引音樂搭鏈接,陶冶情操。
讓音樂感動讀者,對于理解詩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將流行音樂融入詩歌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而且能使學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并能使詩歌潛入心扉。整節課學生思維很活躍,無論是賞詩,還是評價同學和談自己的感受,都能讓我感受到這一點,在學生談詩歌的啟示后適時的插入歌曲《隱形的翅膀》,全班同學齊唱這首歌,在歌詞結束音樂未斷時,我又插入一段畫外音:生活并非天天是良辰美景,也并不總是風和日麗,相反,生活它會捉弄人,當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請不要悲傷,要鎮靜,相信快樂不久就會登場,也希望同學們在初三這艱苦的學習生活中,永遠積極樂觀,永遠做生活的強者!這段話不但是對詩歌本身的感悟,更是老師對學生的諄諄告誡,且聯系到初三生活,更有鼓動性和啟發性,連聽課的老師也都被這一環節所感動。詩歌的教學是需要創新的一種活動,這不僅需要教學者要用詩一樣的語言,更需要用詩一樣的手段,創設詩一樣的情感。音樂這種藝術手段,運用到詩歌教學中豐富了氛圍,讓學生在情境中玩味詩,在體驗中升華個性,它無疑為詩歌的生動教學開辟了又一途徑。
四、增仿寫求拓展,張揚個性。
一、會心誦讀,感受詩歌的趣味與韻律
在詩歌教學中,誦讀、吟誦是對詩最大的保護。吟誦的整體性、音樂性,都在小心翼翼地保護詩作為一個整體、一個生命的存在。過于詳盡的情節分析、深挖的微言大義,反而會破壞詩歌的美好意境,學生也學得索然無味。對于一些淺顯活潑的兒童詩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兒童清亮的嗓音去朗誦,讓兒童在反復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趣味和韻律。
春天的早晨(金子美鈴)
雀兒喳喳叫,天氣這么好,呼嚕嚕,呼嚕嚕,我還想睡一覺。
上眼皮想要睜開,下眼皮卻不愿醒來,呼嚕嚕,呼嚕嚕,我還想睡一覺。
類似這樣的詩,簡單、清淺又不失童真、童趣。兒童在誦讀的過程中會與詩人產生共鳴,仿佛覺得就是在寫自己,于是會心一笑,讀詩的愉悅感油然而生。教學中就不需要再深入細致地講解分析,讓學生自己用天真的嗓音去喚醒它,就是最好的解讀方式。
打翻了(張曉風)
太陽打翻了,金紅霞流遍了西天;
月亮打翻了,白水銀一直淌到我床前;
春天打翻了,滾得漫山遍野的花;
花兒打翻了,滴得到處都是清香;
清香打翻了,散成一隊隊的風;
風兒打翻了,飄入我小小沉沉的夢。
讀著這樣的詩,就像品嘗了一道令人回味無窮的美食,但它的美味卻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任何解釋分析都會顯得蒼白無力、畫蛇添足。如果兒童能全身心地沉浸在詩歌的語言環境中,用動情的朗讀表現出這首詩特有的韻味和美感,從而體會到詩歌言語的魅力,那對于這首詩的領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誦讀,可以還母語教學以簡單樸實,還童年以輕松快樂。在我的班上,每天清晨學生都會讀上幾首兒童詩,遇到特別喜歡的就背一背。此時的誦讀重自我感悟與意會,而輕教師分析與講解。陶淵明有言,“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就是對誦讀、感悟情形的極好描寫。天長日久,積累的是語言,培養的是詩性,也是定力與靜氣。
二、生命對接,釋放詩歌的效能和力量
“如果詩歌對于學生來說只是一堆與他完全無關的詞語堆砌,那么,它們就是沉睡著的,或者說過不了多久就會死的。因此,我們需要努力使一首詩對學生當下的生命直接起作用,讓學生的生命因此而變得激昂、充實、沉靜或者豐富?!边@一點,愛讀詩的人都深有體會,合適的詩歌總能在關鍵時候給予你莫大的鼓舞和力量。心灰意冷之時,總會想起普希金的那首《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憂郁的日子里須要鎮靜,相信吧,那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于是,眼前的困境也就變得不那么令人煎熬了,這就是詩歌的力量。而當學生遭受挫折時,我也會將這首牧也的《跌倒》寫在卡片上送給他們。
跌倒(牧也)
風,跌倒了,才有了美麗的落葉;
云,跌倒了,才有了滋潤大地的雨水;
太陽,跌倒了,才有了靜謐的夜晚;
所以,讓我們不再害怕跌倒;
讓我們在跌倒時,用最美麗的姿勢站起來。
讀著這樣的詩,詩歌所獨具的力量就會融進學生的生命,他們的心靈在受到鼓舞的同時,也會愛上詩歌,與之結下終身的情誼。詩歌的力量,就是讓我們的精神世界在詩的滋養中得到慰藉,得到排解,得到共鳴。如有詩情伴隨,人的心便不會感到孤獨。
三、精讀深思,領悟詩歌的技巧與神韻
一首詩,尤其是耐人尋味的好詩,必須要讀得認真、仔細。教師應該給學生講什么,講到什么程度呢?我想,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依托具體的詩歌,讓詩歌本身來說話。比如:金波的《春天》
晨光叫醒了風,
風叫醒了樹,
樹叫醒了鳥,
鳥叫醒了云。
云變成了雨滴,
滴落在大海;
海水變藍了,
洗亮了升起的太陽。
太陽睜著亮眼睛,
望著樹,望著花,望著鳥,
到處花花綠綠,
到處熱熱鬧鬧。
金波老師的詩常常帶著孩子般的天真、孩子般的節奏。他曾說過:“我總是把詩意看作是兒童精神世界的一種理想狀態。他們對于生活的好奇、美的感受,他們奇幻的想象以及對語言音樂性的敏銳感覺,常常使我認為兒童與詩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系?!苯虒W這首詩時,我會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后自己去尋找這首詩在語言表達形式上的獨特之處,從而發現每句詩的首尾都有相同的意象,這就是詩歌語言藝術中的頂真?!洞禾臁钒汛禾斓娘L、樹、云、雨、海、太陽一個個串在一起,仿佛是一次精彩的亮相。最后落筆到太陽下的一切事物都是欣欣向榮,滿眼春光。詩歌一般都有字外之意和弦外之音。這首詩還告訴我們,萬物之間都是息息相關的,且存在著因果聯系。太陽將光輝灑向大地,大地又將無限春光回贈給太陽。我們帶著學生欣賞詩歌時,就要引導學生超越語詞的表層意義,而走向藝術或者美學與哲學的意義層面。
四、仿寫創作,體悟詩人的奇思與妙想
小學語文教學,不是要教給學生許多關于語言的知識,讓他們去研究和談論語言,而是要幫助他們形成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能力是不可能講會的、聽會的,它必須通過反復實踐和練習來培養,這就離不開多讀多寫。詩歌是最美的語言形式,教師應常挖掘優秀的詩歌范例,引導學生仿寫,進而走向創作。
如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練習5》中,有這樣一首小詩:
秋(沙白)
湖波上
蕩著紅葉一片,
如一葉扁舟
上面坐著秋天。
這是一首通過一片紅葉表現秋的神韻的小詩。雖然短小,卻耐人尋味。在教學這首詩時,我引導學生充分朗讀后品味:這首詩最有味道的是哪一句?說說這句詩妙在何處?從而深入體會詩人大膽的想象和用語的妙趣。接著在引導學生仿寫前,我先出示一首仿寫的《春》,“湖波上,蕩著綠葉一片,如一葉扁舟,上面坐著春天”,請學生評一評寫得如何。學生很快發現,這首詩雖然和沙白的《秋》形式一樣,但內容不夠貼切,我們在仿寫時,還要注意抓住能反映季節特征的事物。這樣教學既有形式的示范扶持,又有內容的引領提示,學生可以登著梯子采摘詩歌這朵似乎遙不可及的花,體驗成為小詩人的樂趣。以下是學生的仿寫:
春
原野上
冒出綠芽一抹,
如一封郵件
里面裝著春天。
夏
碧波上
浮著蓮葉一片,
如一柄綠傘
下面藏著夏天。
云
藍天上
飄著白云一朵,
如一片絨毯
上面躺著暖暖的太陽。
實踐證明,兒童的確是天生的詩人。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只要在教學方法上打開創作的源泉,就能使詩人的琴弦發出美妙的樂聲。”作為教師,要做好學生詩歌創作之路上的引導者。
五、挖掘教材,品味詩性的語言和情懷
雖然我們的教材中,詩歌所占的比重很小,但教材作為課堂的主陣地,我們不能忽視了這塊沃土。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不乏文質兼美的課文,它們雖不具備詩歌的形式,卻含有豐富的詩性語言。作為語文教師,如果善于挖掘教材中詩性的語言,所得功效和詩歌教學是一脈相承的。
我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姥姥的剪紙》一課中,村里人夸姥姥剪紙技藝高超的說法,讀起來朗朗上口,就像一首生動有趣的小詩,學生讀得興致盎然。于是我抓住這一情感觸發點,讓學生進行仿寫:如果姥姥剪的是植物,村里人又會怎么夸呢?以下是學生的創作:
我姥姥神了,
剪花像花,
剪草像草,
剪棵大樹能乘涼,
剪株牡丹萬里香。
我姥姥神了,
剪花像花,
剪草像草,
剪朵玫瑰待盛放,
剪枝臘梅能傲霜。
在教與學的關系上,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反對被動接受,主張積極參與的自覺教育。因此,在學生的興趣點上開展教學,可以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習真正發生。事實證明,學生確實是不可低估的,當他們也經歷了反復斟酌、反復推敲后,創作出如此富有情趣的精美語言文字時,那種成就感和心理愉悅是對他們的心靈實實在在的潤澤。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而語言文字的美更能喚起人深層的共鳴和滿足。激發學生對于閱讀的渴望和熱愛,遠比教他們怎樣去讀重要得多。身為語文教師,要具備一雙詩意的慧眼,挖掘出教材中詩性的語言,為學生源源不斷地提供語言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