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園林綠化考察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山杜英;黑跗雪毒蛾;生物學特性
中圖分類號:S4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3004703
1引言
杜英科杜英屬的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Lour.)Poir.)、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 Hemsl.)[1]因其生長迅速,易繁殖、移栽,秋冬至早春時部分樹葉轉為緋紅色,紅綠相間,鮮艷悅目,具有觀賞價值,枝葉濃密具有降低噪音的作用,多作為行道樹、園景樹廣為栽種,是我國重要的園林綠化樹種。2011年至今,在武平縣多處苗圃地發現危害山杜英、杜英的一種新害蟲黑跗雪毒蛾[2](Stilpnotia melanoscela Collenette),筆者主要對其生活史和生物學特性進行闡述。
2材料與方法
調查地點位于武平縣平川鎮紅東村兩處苗圃地,調查杜英科杜英屬的山杜英、杜英被害情況,在樹上采集害蟲帶回室內進行飼養,同時不定期在苗圃地調查。飼養容器為透明塑料養蟲盒,直徑5.5 cm、高7 cm;玻璃培養皿,直徑8.5 cm、高2 cm。通過室內飼養和野外調查相結合的方法,觀察并記錄黑跗雪毒蛾的活動時間、危害范圍、危害程度及危害狀,觀察其生活習性,掌握其年發生代數、越冬蟲態、產卵時間、幼蟲孵化時間、成蟲羽化時間等。
3結果與分析
3.1寄主植物
根據查閱有關資料,黑跗雪毒蛾目前在武平縣屬首次記錄危害山杜英和杜英的新害蟲,在苗圃地只危害山杜英和杜英,周圍的桂花、紫薇、竹柏、紅葉石楠等植物未見受到危害。
3.2危害狀
黑跗雪毒蛾以幼蟲取食葉片危害山杜英和杜英。初孵幼蟲及幼齡蟲啃食葉背葉肉,留下網狀葉脈(圖1)。隨著蟲齡的增加,幼蟲食量增大,大齡幼蟲啃食葉片呈缺刻狀或孔洞,或食盡全葉,只剩樹干、樹枝,遠看呈灰白色,危害嚴重時可造成杜英整株枯萎死亡(圖2)。
3.3形態特征
(1)成蟲。雄成蟲體長約14 mm,翅展約37 mm,雌成蟲體長約19 mm,翅展約46 mm;體、翅白色,具光澤,前、后翅和緣毛污白色,前翅頂端和外緣弧形;前胸背板具2個黑色條斑,呈“八”字狀;復眼大,黑色;下唇須白色有絨毛;觸角羽毛狀,觸角干白色,櫛齒黃褐色。足黑色,腿節密被白色絨毛,脛節上白色絨毛較少,脛節和跗節黑色(圖3a、3b)。
(2)卵。扁圓形,中央凹陷,條狀排列,初產時為淺黃白色,近孵化時暗紫灰色(圖3c)。
(3)幼蟲。初孵幼蟲淺黃褐色,體長2~3 mm,2 d后為淺黃綠色。老熟幼蟲體長36~40 mm,體綠色,頭紅色,各節兩側均生有毛瘤,瘤上著生白色長毛,中間混生黑色長毛;胸部第一節前半部紅色,兩側各有一個向前突出的紅色毛瘤,瘤上著生向前伸的黑色長毛束;背中線黑色,兩側黃色,亞背線淺藍色,兩邊具黑色縱線;腹部第一至第八節背面中央有一個黃色毛瘤,毛瘤上有突起的棘,毛瘤兩側著生黑色短毛,第一和第七節黃色毛瘤兩側具一個黑斑;第九腹節背面有一側倒V形黃色斑,兩側著生向后伸的黑色長毛束;胸足3對,腹足5對,黃色(圖3d)。
(4)蛹。被蛹,長橢圓形,綠色。雄蛹長約16 mm,雌蛹長約20 mm。頭、胸及腹部兩側仍與幼蟲期一樣留有黑色和白色長毛;中、后胸背面中央有一條紅褐色隆起縱脊,腹部各節背面紅褐色。臀棘圓錐形,末端著生多枚小鉤(圖3e、3f)。
3.4生活史
黑跗雪毒蛾在武平縣1年發生7代,在林間世代重疊明顯。主要以幼蟲在葉片或地被物上越冬,也有少量以蛹越冬。越冬幼蟲各齡幼蟲都有,耐低溫,冬季天氣暖和時仍可活動取食。林間越冬蛹翌年2月中旬開始羽化成蟲。室內飼養的越冬幼蟲3月上旬開始吐絲化蛹,3月中旬羽化成蟲,4月上旬幼蟲孵化,4月下旬吐絲化蛹,5月上旬羽化、產卵。
下旬至5月中旬,第2代在5月上旬至6月下旬,第3代在6月中旬至8月上旬,第4代在7月下旬至9月中旬,第5代在9月上旬至10月下旬,第6代在10月中旬至12月上旬,越冬代在12月上旬至翌年3月下旬。各世代生活史見表1。
3.5生活習性
3.5.1成蟲期
據室內飼養觀察,成蟲多在傍晚17:00~19:00之間羽化。羽化時成蟲不停地蠕動腹部,先用頭部頂破蛹殼,然后再破殼而出,歷時3 min左右。初羽化時雙翅皺折不平,10 min后漸漸伸展開,外翻豎立于體上,約10 min后便平整呈屋脊狀,之后靜伏不動。成蟲羽化后1~2 d,時雌、雄呈“一”字形。
雌蟲后第2 d開始產卵,產卵在夜間進行。每個雌蟲產卵量平均274粒。產卵歷期3~8 d,第1 d最多,以后逐日減少。未經的雌蟲也產卵,但不能孵化。
3.5.2卵期
卵多產于葉背及枝干上,呈條狀排列。初產卵淺黃白色,2 d后變為淡紫紅色,近孵化時暗紫灰色。卵經5~11 d開始孵化,多在白天孵化。
3.5.3幼蟲期
幼蟲5齡。初孵幼蟲先取食卵殼,后再轉食葉片。幼齡蟲具群集性,啃食葉肉留下網狀脈,3齡幼蟲開始分散取食,有的吐絲下垂,隨風飄散。初孵幼蟲淺黃褐色,體長2~3 mm,2 d后為淺黃綠色,腹部第一節和第七節背面中央具2個黑色斑點。2齡蟲黃綠色,體長5~7 mm。3齡蟲頭黃色,體黃綠色,長8~12 mm,背中線、亞背線明顯。4齡蟲頭淺黃色,體黃綠色,長15~18 mm,腹部第一、二、八節背面中央黃色毛瘤比其它各節明顯,毛瘤上有2個突起的棘,背中線綠色,兩側黃色,亞背線淺藍色,兩邊黑色。5齡蟲長26~30L,頭部淺紅色,脫皮2 d后體色逐漸變綠,頭部顏色加深,食量明顯增大,身體明顯加長增粗,最長可達40 mm。各齡幼蟲脫皮前后均停止取食1~2 d。幼蟲日夜取食,受到驚擾時停止取食。幼蟲歷期平均22 d,越冬幼蟲歷期平均90 d左右。據觀察,當食物不足時,幼蟲的生長發育明顯受阻,發育緩慢,有的無法再次脫皮,甚至死亡,有的大齡幼蟲則提前進入預蛹期。
3.5.4蛹期
老熟幼蟲進入預蛹期前食量明顯增大,進入預蛹期時停止取食,吐少量絲于枝葉上、地被物中固定,頭、胸部的暗紅色和背部毛瘤的黃色逐漸褪去,體色變淡,蟲體縮短,直至脫皮成蛹。越冬蛹歷期較長,16~18 d,其它各代蛹期7~8 d。各代的預蛹期也略有差異,第1~5代的預蛹期為1~2 d,第6~7代的預蛹期為2~4 d。
4結語
山杜英、杜英在武平縣是主要的行道樹和園林景觀樹,省道306線沿線、馬頭山公園、碧水公園等處都有種植。由于該苗木被廣泛應用到道路及各地園林綠化中,隨著苗木的運輸,黑跗雪毒蛾的危害范圍將不斷擴大,對道路及各地園林中的山杜英、杜英構成危害隱患。
黑跗雪毒蛾是一種近幾年來在武平縣嚴重危害山杜英、杜英的新害蟲,以幼蟲啃食葉片為害,將葉片咬食呈缺刻或孔洞,嚴重時葉片被吃光,整株樹只剩樹干、樹枝,影響樹木生長甚至造成樹木死亡,進而影響道路及園林景觀效果。研究表明:該蟲在武平縣1年發生7代,世代重疊,全年都有危害,主要以幼蟲在葉片或地被植物上越冬。通過防治試驗,施放白僵菌粉炮或噴施白僵菌粉,防治效果達85%以上;噴施森得保粉劑,防治效果可達96%以上。
參考文獻:
[1]何國生.福建省主要森林植物彩色圖鑒[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179.
[2]黃邦侃.福建昆蟲志?第五卷(鱗翅目)[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568.
[3]蔡婷婷,金鳳,陳乾,等.女貞新害蟲球象生物學特性[J].中國森林病蟲,2015,34(6):5~7.
[4]何學友,蔡守平.福建省油茶病蟲害現狀與防治對策[J].福建林業科技,2016,182(1):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