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貼對聯的講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張口結舌。對對子也叫對聯是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是語言藝術,書法藝術和裝飾藝術的完美結合。過春節時貼對子,也叫貼對聯是中國的風俗。
對對子,俗稱【對課】,是漢文化在社會生活中貫古通今,應用范圍最廣泛,生命力最強,最精煉也是最經濟適用的文學藝術。也叫對聯對聯是我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是語言藝術,書法藝術和裝飾藝術的完美結合。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又稱聯語、楹貼等等。所謂對聯,是指結構形式上由上下兩句構成,字數相等,內容相關,講究對偶的一種聯語。楹聯是與中國傳統建筑格式有關,古代時稱一間為一楹。楹:指的是廳堂前的柱子,將聯語懸掛或貼在柱子上就叫楹聯。對子是民間對對聯的習慣稱謂。聯語又與律詩有關,律詩講求對偶,其中第三句與第四句,第五句與第六句類似兩副對聯。因此,對聯被譽為“詩中之詩”,是漢語言文學中的奇葩,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珍寶。關于對聯的產生年代,歷來眾說紛紜,傳統的說法是最早的對聯始于五代,認為后蜀主孟昶所作的“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對聯。對子又叫對聯、聯語,貼在楹柱上的稱楹聯。
(來源:文章屋網 )
2、一大早,爺爺就開始準備貼對聯用的米糊,我幫爺爺將米糊刷在對聯的反面,爸爸則將刷好米糊的對聯或者福字貼到門上,突然我發現爸爸把福倒著貼,我不解的問:“爸爸,為什么要把福字倒著貼呀!”爸爸笑著說:“因為倒和到是同音,也就是說福到啦!”聽了爸爸的解釋,我心里想:原來貼福字也有講究的啊!
3、奶奶說:“過年的習俗中還有吃春卷,表示吃進滿滿的幸福,并且是自己動手包的才更有意義,更好吃!”于是我就和奶奶騎著“小毛驢”去菜場卷皮,沒想到要包春卷的好多人啊,都排了很長的隊伍了,你一斤,我兩斤的,就像是要把幸福帶回家似的,我和奶奶也買了兩斤春卷皮。回到家奶奶準備了薺菜餡兒,肥肉絲,韭黃,蛋皮,接下來,我小心翼翼地將春卷皮一張張剝開攤平,它是一張薄薄的面皮,然后依次在上面放上蛋皮,韭黃,肥肉絲,接著沿著邊卷二道,再從兩邊往餡料那兒卷個邊,就像包紅包一樣的,一個春卷就包好了,我接著包出第二個,第三個……
4、爺爺奶奶接著準備著年夜飯,有魚,有肉,有蝦,特別豐盛,最重要的是奶奶將我包好的春卷在油鍋里炸成金黃色的了,饞的我口水都下來了,咬上一口,一個字:香!我們美美的吃著年夜飯,開心的看著春晚節目,歡笑聲一陣接一陣。
1、灶王爺一般要擺放在廚房放置案板的地方,也就是貼著灶邊上!而且擺放的位置不能太高!一般有的人家還會在兩旁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2、灶王爺是要正著貼的,并不是歪著貼,畢竟是保佑家中的平安,歪著貼顯的不尊重。
3、給灶王爺上香的規矩:一般都是三炷香,也有上一炷香。上香不在于次數的,一般都是早晚各一次,也不用講究確定的時間。其余時候隨自己心意和方便。
(來源:文章屋網 )
顧名思義,對聯分為上下相對的兩聯,上下聯要求字數相等,平仄相合,詞性相對,內容相關。如果聯中有斷句,除字數相等外,斷句也要求一致。平仄方面,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因為語言語音的變化,現在的對聯對平仄不再作如此嚴格的要求)。詞性方面,不僅要相對,位置也要相同,一般虛對虛,實對實,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內容方面,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又不能重復。此外,張掛的對聯,傳統作法還必須直寫豎貼,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顛倒。有的對聯還有橫批,張貼在對聯正上方略高的位置,一般來說,橫批是對聯的題目,也是對聯的中心。好的橫批在對聯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相互補充的作用。
對聯除從用途上分類外,按寫作方法和上下聯語意關系可分為正對、反對、流水對。
正對,是個指上下兩聯的內容相關或相似,互為關聯,互為補充,從不同的角度說明大致相同道理的對聯。如李甲烈士曾寫過這樣一副自勉聯:“吃苦是良圖,作苦事,用苦心,費苦勁,苦境終成樂境;偷閑非吾策,說閑話,好閑游,做閑事,閑人就是廢人。”就是利用對聯這種形式,磨礪自己的革命意志,陶冶自己的革命性情。大家都熟悉的“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上聯的墻上蘆葦和下聯的山間竹筍,都是用來諷喻哪些立場不堅定,沒有什么學問,喜歡左右奉承、吹牛,臉皮很厚的人。
反對,是指上下聯內容相反,從正反兩面來說明同一個問題,在對比中突出表達效果的對聯。如曹錕賄選總統后,有人撰聯云:“民猶是也,國猶是也,何分南北;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不是東西。”此聯不但文字講究,而且對民國總統給予了辛辣的諷刺。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千夫指,原意是許多人的指責。這里比喻敵人的指責;孺子牛,這里比喻人民大眾的牛。上下聯就是從相反的兩個方面表明魯迅對敵人決不屈服,對人民大眾甘心像牛一樣俯首聽命的精神。
流水對,也叫串對,是指一個意思分兩句說,兩句合起來是一個整體,上下聯有承接、假設、遞進、因果、條件等關系的對聯。如“江河無止終而為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江河不停地向前流動最終歸入大海,承接上聯,下聯說桃樹李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兩聯合起來就是比喻人只要真誠、努力、不懈地堅持,自然會有所收獲和得到別人的敬重。上下聯構成一個自然的承接關系。
根據上下聯的對仗方式可分為工對和寬對兩種。
工對,也稱嚴式對。就是上下聯的文字、語句對仗十分工整、貼切。即詞性相當、節奏相同、結構相似的對聯。如“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曰暖玉生煙”,聯中“滄”對“藍”均為顏色詞,“海”對“田”均為地理名詞,“月”對“曰”均為天文名詞,“明”對“暖”均為形容詞,“珠”對“玉”均為珠寶名稱,“有”對“生”均為動詞,“淚”對“煙”均為名詞,上下詞性相對十分嚴格,可謂工對之佳作。
寬對,與工對是相對的概念,與工對相對而言,寬對是一種不很工整的對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詞的詞性相同,即可構成對仗。這樣的對仗,一般稱之為"寬對"。如廈門太平巖聯:“石為迎賓開口笑;山能做主樂天成”,聯中“石”與“山”“迎賓”與“做主”對仗甚工,但“開口笑”與“樂天成”則不嚴謹。不僅結構不同,而且“笑”與“成”詞類也不相對。我們稱其為寬對。
根據字數多少可分為一字聯、二字聯……九字聯、乃至幾十字、上百字的長聯。一到三字聯多講究意趣和應對智慧,如一字聯:墨(對)泉,“墨”字上部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分為“白”字。各屬于顏色的一種,且詞義相反。兩個字的下半部分別為“土”和“水”又都屬于五行之一。雖是簡單兩個字,但從字的整體到各部分都非常相對。兩字聯如:色難(對)容易。傳說明成祖朱棣曾對文臣解縉說:“我有一上聯‘色難’,但就是想不出下聯。”解縉應聲答道:“容易。”朱棣說:“既說容易,你就對出下聯吧。”解縉說:“我不是對出來了嗎?”朱棣愣了半天,方恍然大悟。“色難”,即面有難色之意。“色”對“容”,“難”對“易”,精巧有趣。三字聯如:孫行者(對)之或祖沖之,前者胡孫諧音猢猻相對,都是動物名,行、適都是動詞,者和之都是文言虛詞,后者則祖孫相對,給人妙趣橫生的感覺。長聯因其字數多,又要相對,則非常考量功底。如清代鄭板橋的六十自壽聯,自述生平,辛酸幽默的自嘲自勉中透出的是詩人曠達的胸襟:
常如作客,何問康寧。但使囊有余錢,甕有余釀,釜有余糧,取數頁賞心舊紙,放浪吟哦。興要闊,皮要頑,五官靈動勝千官,過到六旬猶少;
定欲成仙,空生煩惱。只令耳無俗聲,眼無俗物,胸無俗事,將幾枝隨意新花,縱橫穿插。睡得遲,起得早,一日清閑似兩日,算來百歲已多
還有一類只講究上下聯字詞相對,至于內容則各講各的,絕不相干,使人產生奇譎難料,回味不盡的妙趣的對聯,叫無情對,特別有意思。
如宋代龔明之《中吳紀聞》載,有一個姓葉的先生出聯:“雞冠花未放。”有人對:“狗尾草先生。”字詞相對,而意則各不相干。前句本為主謂句,表意為雞冠花尚未開放,而對句成了偏正結構句,“狗尾草”成了“先生”的定語,組合一起又有了嘲諷先生的意味。
還有民國初年,重慶一酒家出“三星白蘭地”征求下聯。聯壇妙手各逞文思,紛紛應對,但老板總不滿意。其時郭沫若年紀尚輕,聞訊趕去,想到四川有一道名菜,正可與酒相對成聯,乃對下聯“五月黃梅天”。“五月”對“三星”,“黃梅天”對“白蘭地”,字字工整,可意思卻風馬牛不相及。
南方和北方過年的風俗有買年貨、拜訪親戚、看春晚、放煙花、包紅包、貼對聯等等,在南方有大年夜有圍爐的風俗,在北方全家人也要圍坐在一起邊看春晚邊包餃子。
北方講究初一吃餃子,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而南方則多數做年糕和湯圓,年糕諧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頭,湯圓也叫“團子”、“圓子”,取“全家團圓”之意。
(來源:文章屋網 )
“起床啦,起床啦,臭小子,太陽都曬屁股了,”爺爺精神矍鑠的朝床邊走來,我瞄了一旁的鬧鐘,故作可憐的拉著爺爺的手說:“爺爺,這才幾點,您就再讓我睡會行么。”爺爺瞪了我一眼,硬生生地把我從被窩拽了出來,突然,看到桌上擺著一捆被報紙裹得嚴嚴實實的不明物體,難道這是爺爺的什么寶貝?這時爺爺端著一碗漿糊說:“今天我們的任務就是貼春聯。”只見爺爺撕開裹著春聯的報紙,將春聯成對兒擺放,寓意好事成雙。爺爺又叫我撕去門上那幅舊聯,“爺爺,干嗎要撕了那對聯,直接把對聯貼在上面不就得了。”轉向身旁的爺爺不解的問道,爺爺笑呵呵地說:“過新年,門也要穿新衣服呀!”我迅速的撕下了門上所有的對聯,并用小刀把門上殘余的對聯刮干凈,接著爺爺拿出漿糊均勻地抹在春聯的背面,爺爺站在凳子上,小心翼翼的移動對聯的位置,一邊貼,一邊問對聯的位置正不正,我左看右看,果斷的回答“正了!”緊接著右聯也貼好了,看著煥然一新的門,十分的得意,竟念起了對聯:“萬事平安幸福年,吉祥如意拜年順,”“好一個萬事平安,吉祥如意”,爺爺端著漿糊準備去貼下一幅對聯,而我還沉浸在成功貼好春聯的喜悅之中。
大年初一拜年調
“外婆,外婆”一下車我就遠遠地甩開了老媽,直奔外婆家。“啊,真漂亮。”看到門前氣派景象,我不由得感嘆了起來。門上貼了一幅嶄新的春聯,門兩邊則掛著大紅燈籠。剛進門,準備好的賀詞到了嘴邊卻又不知道說什么,怎么回事,怎么回事,我望著外婆親切的笑容,不好意思地喊聲:“外婆。”沒想到外婆聽到連忙應了好幾聲“哎,哎,哎,”滿是皺紋的臉龐此時像般咧開了。我挽著外婆的手,坐了下來,可他們根本閑不住,一會兒問我渴不渴,說給我泡奶茶,一會兒問我要不要吃瓜子,這會兒聊到了我的學習成績,我卻吞吞吐吐地說:“這次考得不太好,”然后慚愧的低下了頭,這時外公雄偉地聲音說:“人生總會犯錯,只要認真改錯,就是好孩子”說著外公從口袋掏出了一個大紅包,塞到我的手里并祝我在新的一學期好好學習,此時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盡管強忍著眼淚,最后還是滴落了下來,我連連點頭,并說我一定會在新的一學期考一個好成績,證明自己的努力。
大年初二祭財神
“媽,老爸這大清早在外面折騰啥呢?”聽到外面老爸忙碌的聲音納悶地問老媽,老媽見我一無所知的樣子,于是就當一回老學究道:“大年初二是祭財神的日子,這祭財神在北方這一天無論是髙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混沌,俗稱“元寶湯”,這會兒你把應該在準備“元寶湯”的食材呢,這個祭品還有講究,要用整個的豬、羊、雞、鴨、紅鯉等,祈望今年發大財,”“媽,是不是起床越早,今年的好運、祝福越多,”我一臉好奇的看著老媽,老媽笑著說“當然是啦”還沒等老媽說完,我就躥下了床,急忙地套起了衣服,我希望今年的祝福多,好運越多。
就北京地區來說,從臘月初八家家戶戶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北京人總是把“福”倒著貼在門里、衣柜、水缸上,寓意著福到了。貼春聯也有許多講究,一般百姓家貼紅色春聯,門楣上貼“橫批”,內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紙鑲紅邊;守制者(有父、母喪者)則要用藍紙;廟宇用黃紙。春聯最早始于五代時的后蜀。據說當年蜀太子在本宮門上提寫“天垂余慶、地接長春。”八個大字,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北京人在屋內廷貼上“抬頭見喜”,屋外貼上“出門見喜”,院內貼“全院生輝”等春條。
過去大多數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講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餅、花糕的面鮮,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過年講得就是吃喝玩樂,以吃為主。這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為人準備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一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羅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還總是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著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著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著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著早立子……
新年快到了,想必大家一定很高興吧!我也和大家一樣喜歡過新年,喜歡過年那種熱鬧的氣氛,喜歡過年那種自豪的感情,更喜歡過年后我又大了一歲!過年的時候,我們中國有很多習俗。
比如臘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正所謂“千門萬戶??尤眨?馨研綠一瘓煞?薄H嗣淺?頌?毫???昊掛?栽??T??紙刑澇病U廡┟?啤巴旁病弊忠糲嘟??⊥旁倉?猓?笳魅?胰送磐旁蒼玻?湍佬腋#?嗣且慘源嘶襯罾氡鸕那茲耍?耐辛碩暈蠢瓷?畹拿籃迷竿?
過年時大家還得放鞭炮,放煙花。上次過年時,晚上滿天都是煙花,光彩奪目,絢爛多彩。人們都聚在公園里,邊走邊觀望無限的夜景。我想,今年的煙花一定會更加美麗。現在的生活是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幸福。今年掛在天空中盛開的花朵,一定會比以往更加光彩耀人,讓人駐足癡望。
汶溪人過年先要殺年豬,但汶溪人很圖吉利,忌諱“殺”字,過年時汶溪人不叫殺豬,叫放豬。汶溪人放豬也要翻翻皇歷,挑選一個大吉大利的日子。這天,女人們早早起來,把準備好的柴火塞進灶堂里,燒起紅紅的灶火,把一大鍋水燒開后,就請來屠戶,找塊寬敞的平地,擺上一條結實的長凳,喊來五個有力氣的莊稼大漢,把300多斤的大肥豬從圈里慢慢趕出來,然后五個漢子一起上,逮耳朵的逮耳朵,捉腳的捉腳步,捏尾巴的捏尾巴,大家齊使勁,把豬抬起來,放翻在長凳上,豬就一陣嚎叫,拼命掙扎,畢竟被五個大漢死死擒住,動彈不得,只好任人擺布。這時,屠戶靠上去,雙手緊緊捏住豬的長嘴,捏牢后,騰出右手,抄起亮晃晃的刀子,對準豬脖子的凹處刺進去,刀尖直達心臟。于是,屠戶便喊:“放好血盆!”接豬血的人便將盆子端過來,屠戶把刀一抽,噗的一聲,鮮紅的豬血像射箭一樣噴出來,嘩嘩地直噴向血盆,噴得接血的人滿臉是冒熱氣的豬血,人見人笑。放豬的日子,也是屠戶最累的日子,一天放十多個豬,累得腰酸背疼,為了大家過年快樂,值!放了年豬的汶溪,空氣里就彌漫著炸肉的濃濃的香味,家家戶戶的炕頭上就掛滿了一塊塊臘肉和一串串香腸。汶溪人的日子就過得紅紅火火,有滋有味,充滿了詩情畫意。
糍粑是要打的。汶溪人過年不打糍粑就不算過年。汶溪人過去打糍粑是用雙手揮舞著笨重的粑棒在粑槽里咚咚地捶,捶得大汗淋漓,渾身酸痛,可現在不是這樣了,汶溪人講究的是“吃主意,不吃瞎力”,現在是用機子打。女人先把打糍粑的糯米挑到村前的小河或屋后的水渠里淘,淘得糯米雪白耀眼后才挑回家,倒入大木盆里,用清純的井水泡脹后再放入杉木甑子里蒸。糯米飯蒸熟后,用臉盆盛著倒入打粑機里,打開電源,隨著機子嗚嗚的叫聲,糯米飯就變成了柔軟細膩的粑從機子里吐出來,再將粑團往擦足了蜂蠟和茶油的粑板上一放,女人們就用靈巧的雙手趁熱捏出一個個一樣大的粑坨坨整齊地擺在粑板上。捏完后,在上面壓上一塊門板,叫娃們上去一踩,粑坨坨就被壓扁,壓到一定的厚度,再把門板抬起來,粑板上便是又圓又白的糍粑了。糍粑,就成了汶溪人走親訪友的禮品了。
接下來就寫春聯。汶溪人寫春聯是很講究的。按當地的俗語說:“渡馬的斗,汶溪的口。”汶溪人的兩塊嘴皮子最會翻,四言八句,出口成章,只要是能識字的,都能隨口說出對子來。你瞧,濃黑的墨,鮮紅的紙,大筆一揮,似行云流水,寫出了汶溪人對舊歲的回味和贊美,寫出了汶溪人對新年的祝福和希望。寫對聯大多是年輕人,也不太講究平仄和對仗,只要通俗易懂就行。一家主人在吃“大鍋飯”的年代曾討過飯,他稱自己叫“苦水碼子”,現在富裕了,年輕人就給他寫了一副“過去是苦水碼子,現在成富裕人家”的對聯,滿寨的人都來看。汶溪人就這樣,不喜歡去集市上買那種印刷的對聯,就喜歡自擬自寫的對聯,他們覺得這樣的對聯才實在才貼心。家家戶戶,鮮紅的對聯一貼,就給整個山村增添了幾多喜慶,幾多祥和,幾多亮色,幾多靈氣。村寨里的老學究們總不耐閑,便邀約起來,走村串寨,一家一家地去欣賞對聯,看哪家的對聯擬得最有趣味,哪家的書法寫得最見功底。每到一家,主人便熱情地端來濃茶,每人一杯,老學究們捧著香氣四溢的熱茶,一邊品茶,一邊敘情,話當年的收成,談來年的美景,夸年輕人的才氣,說對聯擬得棒,書法寫得賴,年輕人真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