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嚴寒十七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制定專門政策,優先扶持相對落后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
韓國和日本雖然是兩個義務教育起步不同的國家,但在其推進義務教育發展的過程中,都特別關注到了相對落后地區的義務教育發展的實際困難,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通過制定相應政策和法律來優先扶持落后地區義務教育發展。
二戰后,韓國擺脫了日本的殖民統治,獲得了民族的獨立,國家百廢待興。為了發展本國民族教育事業,韓國政府在戰后的第3年,即1948年,就制定并頒布了韓國第一部憲法《大韓民國憲法》。該法第16條確定了“全體國民具有接受均等教育的權利”,并確定了義務教育的免費原則,“初等教育至少是義務的、免費的”。但面對二戰以及朝鮮戰爭之后凋敝的經濟狀況,韓國政府并沒有在全國范圍內馬上實施免費的義務教育政策,而是制定法律來優先扶持相對落后的農村、漁村、島嶼等教育條件不利的地區。如1967年頒布的《島嶼·僻地教育法》就規定:各地方政府必須優先確保島嶼·僻地義務教育發展所需的經費,包括保證學校占地面積、完善教室等設施、配備教材和教具、免費供應教科書、提供通勤所需的交通手段、提供教師住宅、聘任適合的教師等工作順利實施所需要的經費。20世紀80年代改革的《教育法》,也適時地將落后地區的義務教育的年限從6年延長到了9年,并于次年頒布的《關于實施初中義務教育的規定》,率先在全國的島嶼·僻地實施初中階段的免費義務教育。[1]通過對相對落后地區義務教育的優先發展,縮小了韓國城鄉義務教育發展的差距,從而為韓國80年代經濟的騰飛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日本是亞洲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也是亞洲第一個實行義務教育的國家。工業化國家的突出特征就是匯集了大量工業、商業的城市日益成為國家經濟、文化中心,而廣大農村地區則日益邊緣化,并逐漸成為廉價勞動力的供給地。為了保證國家工業化進程中具有一定技術能力的勞動力供應,日本政府在其推進教育改革的過程中,也特別關注了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如針對1879年通過的《教育法》所規定的“農村小學所需要的教育經費全由地方政府負擔,它包括購買土地、修建校舍、行政運轉以及支付教師工資等”,而造成地方(町村)政府不堪重負的問題,1918年,日本政府頒布了《市町村義務教育經費國庫負擔法》的法律,該法決定由國家財政直接承擔全國公立義務教育教師的部分工資。該法律的實施,一方面大大減輕了地方政府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則有力地推動了日本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為日本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2.鼓勵教師流動,促進義務教育師資配置均衡化
師資條件的均衡,是義務教育得以均衡化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由于經濟文化發展程度不同,造成義務教育的發展條件在城鄉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事實上存在著的不同程序的差異性。教育條件不利地區的師資配置也會遇到相當大的困難。為了實現義務教育師資的均衡配置,韓國和日本政府都制定了較為有效的教師流動政策,通過教師的流動,動態實現義務教育均衡化配置。
韓國制定了《韓國教師互換制度》,該制定規劃,韓國要求教師每隔二至四年,在本地城鄉學校之間進行流動。韓國《教育公務員任用令》指出:為防止任用者或任用提請者所屬教育公務員,在同一職位或地域上長期服務可能而導致的工作懈怠,以實施人事交流計劃方式,可有效率地履行教師的義務。[2]韓國的教師流動制度,一方面有效地避免了教師因為在同一地域或地區服務時間過長而導致的懈怠;另一方面則促進城鄉教師之間的相向流動,進而保障城鄉中小學都享有質量相當的師資水平。
日本在二戰后期就已經開始在公立中小學校推行教師的定期流動制度,且具有強制性和全員性的特點[3]。如果一名教師在同一所學校連續任教達10年以上,或者新任教師連續6年以上任教者必須交流到其他學校任教,所有教師都要服從這樣的強制性規定。除了教師具有強制性的流動規定外,中小學校長也是常見的交流對象,他們主要由教育部長進行直接的任命和互換。為了鼓勵教師到偏僻地區任教,1954年的制定的《偏僻地區教育振興法》(1974年第四次修訂)還設立了“偏僻地區津貼”,月津貼額在本人月工資和月扶養津貼總額的25%以內[4]。
3.注重義務教育從形式均衡向內涵發展的轉變
20世紀80、90年代,日本通過制定或修訂了一系列法律規則來推動其基礎教育的內涵發展。首先在師資提升方面,日本不再僅僅滿足于教師的學歷合格率,而是更注重提升其素質和水平。如在未來教師培養方面,1998年修訂的《教師資格證書法》,就大幅度增加了與教師科目的有關學分;其次,在職教師提高方面,2002年修訂的《教育公務員特例法》規定,設立研究生院并建立離職進修制度,從而使現職教師長期研修的機會進一步增強和擴大。此外,日本還通過與國際組織合作,對本國基礎教育進行質量監測。如利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起的“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的調查,考察日本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等科目方面的學力及成績,并由此評價其在基礎教育領域的學力水平[5]。韓國義務教育經歷了20世紀60和70的均衡化發展,對解決韓國學生的問題和實現教育公平起到了關鍵作用。進入21世紀,韓國開始鼓勵學校向特色發展目標邁進。2007年8月,韓國教育改革委員會公布的《未來教育:遠景與戰略———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韓國教育規劃,提出了韓國未來教育的主要目標:(1)推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2)加強教育機構自治;(3)提供多樣化的教育。[6]加強教育機構自治和提供多樣化的教育,就是要達到增強韓國教育的個性化發展的目的。
二、韓、日經驗對我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啟示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韓、日兩國在制定與經濟相協調發展的教育政策、制定法律依法保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以及師資配置的實踐模式上各有特色,它們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有一定借鑒意義。
1.建立義務教育的補償機制,加強對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支持力度
我國應借鑒韓、日兩國的做法,通過建立有效的補償機制,加大對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對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投資,不斷改善其辦學基本條件;二是加大對貧困地區師資培養的力度,縮小地區間的師資水平差距;三是提高在貧困地區學校任教教師的津貼水平,鼓勵優秀教師到貧困地區任教。
2.教育資源配置的均衡化與內涵發展相結合,提高義務教育的整體質量
從韓、日兩國的經驗來看,要實現義務教育的內涵發展,一是要繼續提高義務教育的師資水平,嚴格教師準入制度;二是加強在職教師的在職培訓;三是建立教學質量監測體系,整體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四是給予學校相當的自治權,培育學校的特色和個性。
3.建立人才培養與流動的優化機制,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師資配置合理化
首先,在貧困地區合理引進新師資。教育行政部門可以借鑒日本的經驗,根據區域特點,實行“城鄉教師的流動制”,在加大對農村貧困地區師資的培養和引進的同時,從制度、政策上引導重點學校的優秀教師在合理年限內有序地流動到農村地區的薄弱學校支教助教。目前我國很多地區的城鎮中小學教師都定期流動到鄉村中小學教書,而他們原有的教學位置則提供給地方高校畢業生頂崗實習。這不僅暫時緩解了農村中小學優秀師資緊缺的問題,而且還鍛煉了高校畢業生教學實踐經驗,為他們今后工作奠定了基礎。
其次,對農村貧困地區的師資進行補和扶持性的重點師資培訓。一是通過建立國家培訓費補償機制對農村貧困地區師資進行長期的有針對性的培訓,不斷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質量。二是鼓勵師范院校通過與貧困地區中小學建立“校校合作”的機制,派出優秀教師指導中小學開展“校本培訓”和教育教學改革實驗,以整體提高貧困地區師資水平和教育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姜英敏.從“平等”到“追求卓越”———淺析韓國義務教育理念變遷.比較教育研究,2008(12).
[2] 謝彥紅,樸連淑.韓國中小學教師人事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教學與管理,2006(6).
[3] 郁琴芳.日本教師“定期流動制”對我國教師流動的啟示.中小學管理,2003(8).
[4] 馮暉.日本“教師輪崗制”對我國基礎教育建立“教師流動制”的啟迪.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日本和韓國經驗 啟示
“無形文化遺產”這個概念始于20世紀50年代的日本。在日本1950年頒布的《文化財保護法》中,人們首次看到“無形文化財”這一全新概念。無形文化遺產,又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頒布的《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公約》中指出:“所謂無形文化遺產,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眾或某些個人視為其文化財富重要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活動、講述藝術、表演藝術、生產生活經驗、各種手工藝能以及在講述、表演、實施這些技藝與技能的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工具、實物、制成品及相關場所。[1]在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中,科學地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現代化國家張揚民族精神,獨立自主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文化訴求。
1.借鑒日本和韓國文化遺產保護經驗的可行性分析
中國是個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擁有56個民族的文明古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豐富多彩的文化大國之一。但我國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曾經遭到重大破壞,現在又隨著全球化發展的沖擊和現代媒體的沖擊,許多傳統戲曲、音樂、口頭文學也已處于人亡藝絕的邊緣。[2]日本和韓國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國,但是在其保護上均有較為成熟的做法,堪稱亞洲諸國的楷模。日本在20世紀50年代“無形文化財”這一新理念的提出擴大了人類文化遺產保護范圍,受到了包括聯合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及國際組織的關注。韓國在無形文化遺產保護方面與日本一道,尤其是對其傳承人的高度關注,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而1976年美國第九十屆國會通過的《民俗保護法案》,從內容上看也頗受韓國和日本的影響。[3]此外,亞太范圍內,我國與日本和韓國的文化有一定相近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從這兩國尋找出一些超前理念和經驗。
2.日本和韓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可供借鑒的經驗
日本韓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立法方面具有代表性,日本1950年頒布了《文化財產保護法》,明令規定不僅由國家保護有形文化遺產,還強調由國家保護無形文化藝術遺產。[3]1960年,在一大批民俗文化學者的倡導和參與下,韓國政府頒布了《無形文化財保護法》,經過40年的上下推動,韓國的民族民間文化得到全面保護和振興,很大一批民俗藝術被國家認定為“重要無形文化財”,并得以傳承,許多民俗藝術在國內外廣泛展演,贏得普遍贊譽。其次,日本韓國高度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在日本《文化財保護法》中,政府將藝能表演藝術家和工藝美術家的認定提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地位;而韓國在自己的《文化才保護法》的24條規定:“國家為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而保護和培養重要無形文化財”。[2]這些法律規定顯示出他們對傳承人的高度認可和關注。此外,政府還采取了對傳承人提供有力資金保障等措施。
3.日本和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3.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立法先行
我國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只有1982年出臺的《文物保護法》,但很少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范疇,這導致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存在很多法律空白點。鑒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必須將其保護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一方面要利用現行的知識產權制度,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知識產權制度相結合方面做出相應的突破;另一方面應積極尋求知識產權制度以外諸如人權保護、文物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民間美術作品保護等多種法律手段進行保護。
3.2對民間藝人的重視和對傳承人才的挖掘和保護,重中之重
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著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記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則是其活性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依附于傳承人而存在。要重視民間藝人的社會地位,為民間藝人建立檔案卡,對他們的姓名、年齡、家庭住址、藝術特長、藝術成果及傳承情況等進行登記造冊。對列入國家級、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傳承人,可采取職稱評定、授予榮譽稱號、頒發藝術津貼和資助建立個人工作室等方式,鼓勵和支持傳承人的傳承活動。那些手工藝術、表演藝術也可以放在手工藝術坊里,展示給觀眾看,同時也會把這些藝術帶到各級學校,讓學生們感受其魅力,接受熏陶,從而達到更好地傳承與保護;此外,可以成立基金會以保障傳承人的資金來源。
3.3以旅游開發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和保護
非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兩者并不對立,保護與開發是相輔相成的,要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系,保護是為了更好的利用,而科學的開發帶來的效益是促使資源得以更好的保護。
所以我們應該學習上述韓國在這一方面的經驗,如我國黃山市祁門縣很好的利用了這一做法。該市借助鄉村旅游的發展,3年來已使3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整理和開發后“復活”,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復活”后,又成為鄉村旅游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鄉村旅游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再如,青藏沿線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數傳承者和擁有者因開展旅游增加了自身收入,改善了生活,甚至脫貧致富,使他們感受到自身文化的經濟價值,促使他們提高保護自身文化的自覺性,加入到保護非文化遺產的行列。[4]
總之,要想從根本上保護好這筆財富并使之傳諸后世,我們不能“閉關鎖國”,而應該借助外力,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國那里取些“真經”,結合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路。
參考文獻:
[1]顧軍,苑利.文化遺產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
[2]胡長書,張侃.中國世界遺產 [M].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5
小時候,還沒有學會走路的我總喜歡讓媽媽抱著,那種感覺十分溫暖讓我久久不能忘懷。而媽媽也經常抱著我散步。媽媽,你知道嗎?在那些日子每當我被你小心翼翼地抱著,我就會有一種無比的自豪與快樂。透過別的小朋友的目光,我知道他們也正羨慕著我有這樣一個媽媽。于是,媽媽的手臂就成了我在當時第二個搖籃。
上小學后,我不能再讓媽媽抱著我了,而媽媽也再也抱不動我了。媽媽就開始和我手拉著手進出。她將她對我的愛意表達在了她那經歷過滄桑的手。放學時,媽媽總是拉起我的手,輕輕搖著問我當天在學校中的表現。調皮的我也就狠勁的甩著你的手,用惡作劇似的語調向媽媽“報告”著自己的表現。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這成了我和媽媽在小學期間最大的默契。
又上了一個臺階——初中后。我再也沒有這樣的閑情逸致來與媽媽拉手了,每次見到媽媽只是匆匆地向媽媽搖搖手。媽媽也不強求我這么做,她又改變了自己表達愛的方式。每當夜深人靜,而我又正在做那似乎永遠也做不完的作業時,媽媽總是輕輕地走進書房。或是為我帶來一杯香醇的牛奶;或是為我帶來一個甜甜的蘋果;或是為我遞上一杯濃濃的咖啡……讓我在那繁忙的學業中也能深深地體會到媽媽給予我的母愛。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天下母親的愛,其實都在一針一線之類的小事之中。母愛是溫暖的外衣,時時關愛著你的身體;母愛是你身上的一件厚厚的衣服,無時無刻不圍繞著你的前后,無論你遠隔千山萬水,還是在天涯海角,母愛都在你身上緊緊纏繞。
媽媽,我想對你說:在夜深人靜的時刻,耳邊常常響起您的話語;無論是問候、關心、還是責問、訓斥,都是那么親切、那么溫暖。那么您知道嗎?女兒也有好多話想對您說……
媽媽,您真的好累;我見到的總是您忙碌的身影,忙工作、忙家庭,還有忘我,每次我和爸爸躺在沙發上悠閑地看電視時,您總是不在身邊,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干活。
每次回家您總是忙忙碌碌做好多好吃的,連周末也不休息,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每次來姥姥家,總是干完活后又做飯,然后輔導我學習。您在我眼里就沒有休息過的時候;媽媽,您歇歇吧。每當看到您頭上又添了銀發,女兒很心疼啊;每當看到您額頭上的皺紋,女兒的心都會為之一震,這是歲月的痕跡,更是操勞的印記。媽媽,您歇歇吧;不要再這么累了;我會在回家時幫您做家務,我會在您工作時送上杯熱茶,我會在您忙碌時照顧好姥姥,我會把自己的學習搞好,不再讓您操心,我會時刻體諒您的,媽媽……
媽媽,謝謝您對我的培養和愛護,是發自心底的感謝。從5歲起,是您無論嚴寒酷暑送我去學畫畫,是您為我找老師學琴,是您從小對我的用心栽培才有了今天的我;我雖然學習稱不上優秀和出類拔萃,但我有自己的一技之長,這全是您的汗水換來的,全是您的心血贏來的……
媽媽,您就像我的朋友,一個知心朋友;您從不翻看我的日記,從不看我的短信內容,您很少沖我發脾氣,您從來沒有打過我,即使有什么很嚴重的問題您都是用書信的方式和我溝通,教育我、感化我,解除彼此的矛盾與誤會,就像一對知心朋友一樣,有時吵完架會覺得更親……
媽媽,女兒在此對您深表歉意,我有時會惹您生氣,有時會做些不對的事,有時會因過分任性傷您的心,有時會因學習成績不理想讓您操心……
媽媽,您放心吧,我以后不會了。我一定不會讓您失望的……
媽媽,謝謝您給了我生命,讓我來到了這個世界,感受著這世間的美好。
媽媽,謝謝您含辛茹苦地培養我長大,并讓我接受了這么好的教育;謝謝您為我做的每一口香甜的飯菜,謝謝您在我每一次生病時給我的呵護給我的關懷,謝謝您給我織的每一件毛衣、為我縫過的每一件衣服,謝謝您在我受到挫折時站在我身邊給我的再一次鼓勵,謝謝您為我經歷的每一次滄桑。
??女兒在母親眼里永遠是長不大的,女兒在母親眼里永遠是不懂事的,女兒在母親眼里永遠是不會自己照料自己的,女兒在母親眼里永遠是那麼傻傻的,女兒永遠都是母親的心尖尖肉,女子永遠都是母親的寶貝疙瘩,女兒永遠都是母親的女兒。無論女兒的在外面世界里多么優秀能干,多么風光旖旎,多么的成熟魅力,但永遠都是母親最為操勞操心的,那怕你已七老八十兒孫滿堂的。
??母親是女兒溫馨依戀的溫床,母親是女兒暖融融的熱被窩,母親的熱坑頭是女兒最舒服的領地,母親的慈祥慈愛永遠是女兒的幸福源泉。
??從懵懂開始記事起,每次乞盼母親外出歸來總會有最香甜最好吃的,即或是最困難的歲月,母親寧可自己餓著肚皮,穿著難已御寒的單衣,也會讓自己的寶貝吃飽吃好穿暖的,過年時總會有一身新衣的。女兒的朗笑和啼哭是母親最愜意和揪心的。
??在我家,從記事起,無論歲月多么艱難困苦,經濟多么結拘,就是那四季都吃不上饃饃的日子,母親都會在每年的蠟月二十七日,為我們兄弟姐妹蒸出好多好多誘人的白面饃饃,保證在大年三十中午為我們做出香噴噴的白米飯和紅燒肉大燴菜,讓我們兄弟姐妹暢開肚皮盡情的飽餐,至今想起還是那麼饞涎欲滴誘人的。為此母親不知道遭受過多少村婦的恥笑和譏諷,數說母親不會過日子胡亂浪費呢?因為別家的年饃饃最早也在蠟月二十九或者是大年三十才蒸呢。
??母親的情懷和慈愛我想也只有我能讀懂得其中的奧秘,這種習慣一直在我家延續至今,雖然說現在每天都象過年一樣的好,可我的母親還是那麼執拗執著。小時候的我只會幫母親拉風箱燒燒火,現在有了煤氣灶,我也只有坐在母親的熱坑頭,什么也不用做,溫馨的依偎在母親的身旁,神仙般的享受著母愛賜予我的愜意,慢慢地品嘗著母愛把我帶進兒時的貪婪的回憶,感受著母愛中最溫馨的深情厚意。
桂花樹木質堅硬細密,生長緩慢,號稱植物中的活化石,壽命可達五千年左右,一年四季常青,花香四溢,很早以前,桂花就被看作家庭富貴及子孫昌盛的象征,深為人們所喜愛,家庭多有種植,甚至被列為北京等多個城市的市花。桂花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栽培歷史,陜西省圣水寺現有一棵老桂花,據考證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其樹干蒼虬,樹冠碩大,枝繁葉茂,每到中秋節前后,枝上繁星點點,樹下花雨紛飛,香飄到幾里之外,引來許多觀光朝圣的香客。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關于桂花的記載,《山海經 .南山經》提到:“招搖之山多桂。”、“皋涂之山,其山多桂木。”楚屈原《九歌》中載有:“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注:“桂漿”可能是添加桂花而釀制的美酒;“桂旗”是用桂樹的花枝作為旗幟,以裝飾用木蘭樹木材制作的車輛)。由此可見,在楚地的早期文獻中便提及桂花的食用和觀賞價值。此外,桂花還象征著友好和吉祥。據說戰國時期,燕、韓兩國曾為了表示親善友好,相互饋贈桂花。在盛產桂花的少數民族地區,青年男女也常以贈送桂花來表示愛慕之情。《呂氏春秋》贊稱:“物之美者,招搖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是招搖山上的桂樹。說明桂花在古人的心目中,已成為美的化身。
農歷八月,古稱桂月,此月既是賞桂的最佳時期,又是賞月的最佳月份。芳香的桂花,中秋的明月,自古就與我國人民的文化生活聯系在一起。許多文人吟詩填詞來描繪桂花、頌揚桂花,甚至把桂花加以神化。 魏晉以來,文人詩詞詠桂成風,名句佳作頗多。突出了桂花的名品和奇香,亦有借花寓情,抒發感情的。“獨占三秋壓眾芳,何夸橘綠與橙黃。自從分下月中秋,果若飄來天際香。”由宋代詩人呂聲之所作。他稱桂花是三秋期間的領銜花木,有著不凡的淵源(月中種)和異異乎尋常的奇香(天際香) 。 唐代詩人宋之問在 《靈隱寺》中說“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唐代詩人劉禹錫《答樂天所寄詠懷且釋其枯樹之嘆》中提到“ 莫羨三春桃與李,桂花成實向秋榮。”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一首《鷓鴣天·暗淡輕黃體性柔》把對桂花的贊頌推向極至:“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唐代詩人王維 在《鳥鳴澗》中描述“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蘇軾更是把桂花奉為花中仙子,一首《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至今仍炙燴人口,廣為后人傳頌:“月缺霜濃細蕊干,此花元屬玉堂仙。鷲峰子落驚前夜,蟾窟枝空記昔年。破衣山僧憐耿介,練裙溪女斗清妍。愿公采擷紉幽佩,莫遣孤芳老澗邊。”
我國自古就有“蟾宮折桂”一說。晉武帝泰始年間,吏部尚書崔洪舉薦郄詵當左丞相。后來郄詵當雍州刺史,晉武帝問他的自我評價,他說:“我就像月宮里的一段桂枝,昆侖山上的一塊寶玉。”晉武帝大笑并嘉許他。用廣寒宮中一枝桂、昆侖山上一片玉來形容特別出眾的人才,這便是“蟾宮折桂”的出處。泛指歷代文人喜愛桂花,簡直到了如醉似癡、夢寐以求的程度。宋代與蘇軾交游唱和的僧仲殊有詞贊美桂花曰:“花則一名,種分三色,嫩紅、妖白、嬌黃。”常娥道:三種清香,狀元是紅(丹桂)、黃為榜眼(金桂)、白探花郎(銀桂)。”意指科舉及第的頭、二、三名。唐代以后,科舉制度盛行,進京趕考的學子們往往在途中手折一枝桂花帶在身邊,意寓能金榜題名,高中榜首。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先考中進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來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寫詩祝賀說:“折桂一枝先許我,穿楊三葉盡驚人。”湯顯祖《牡丹亭》里也有“他年得傍蟾宮客,不在梅邊在柳邊。”的名句。在中國封建社會科舉場,每年秋闈大比剛好在八月,所以人們將科舉應試得中者稱為“月中折桂”或“蟾宮折桂”。 元朝人施惠 在《幽閨記·士女隨遷中有:“鎮朝經暮史,寐晚興夙,擬蟾宮折桂之梯步。”《紅樓夢》第九回中說:“彼時 黛玉 在窗下對鏡理妝,聽 寶玉 說上學去,因笑道:‘好,這一去,可是要蟾宮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 明朝學者謝在《四喜記·鄉薦榮歡》中描述:“蟾宮扳桂折高枝,書香還有繼,天道豈無知。”以蟾宮折桂比喻科場得意,也表現出古代人民對月亮的美好向往。
歷代文人墨客和達官顯貴,在官邸宅園引種桂花也十分普遍。唐代柳宗元曾自湖南衡陽移桂花十余株載植在零陵所住精舍。顧德在任宰相的二十年間收集了大量桂樹,移栽到洛陽郊外他的別墅所在地。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曾將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帶到蘇州城中種植,他不僅自己種桂,還想他日能在月宮植桂。有詩詠日:“遙知天上桂花孤,試問嫦娥更要無;月宮幸有閑田地,何不中央種兩株”。自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桂花成為名貴的花卉與貢品。西漢劉歆撰《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所獻奇花異木兩千余種,其中有桂十株。”漢元鼎六年(111),武帝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興建扶荔宮,廣植奇花異木,其中有桂一百株。當時栽種的植物,諸如甘蕉、留求子、蜜香、指甲花、龍眼、荔枝、檳榔、橄欖、千歲子、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來。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也有“桂菱木蘭” 等記載。由此可見,桂花引種帝王宮苑,漢初已獲成功,并具一定規模。《南部煙花記》記載,陳后主(公元583—589年)為愛妃張麗華造“桂宮”于庭院中,植桂一株,樹下置藥杵臼,并使張妃馴養一白兔,時獨步于中,謂之月宮。
桂花賦予人間無限美好,寄于了人們無限的遐想,至今仍有許多民間故事廣為流傳。傳說好久好久以前,咸寧這個地方發了一場瘟疫,人差不多死去了三分之一.人們用各種偏方都不見效果.掛榜山下,有一個勇敢、忠厚、孝順的小伙子,叫吳剛,他母親也病的臥床不起了,小伙子每天上山采藥救母。一天,觀音東游歸來,正趕回西天過中秋佳節,這天路過,見小伙子在峭壁上采藥,深受感動。晚上托夢給他,說月宮中有一種叫木樨的樹,也叫桂花,開著一種金黃色的小花,用它泡水喝,可以治這種瘟疫;掛榜山上到八月十五有天梯可以到月宮摘桂。這天晚上是八月十二,還有三天就要到八月十五中秋節了。可要上到掛榜山頂要過七道深澗,上七處絕壁懸巖。最少需要七天七夜,可時間不等人,過了今年八月十五,錯過了桂花一年一次的花期,又要等一年。長話短說,這個吳剛花了千辛萬苦,終于在八月十五晚上登上了掛榜山頂,趕上了通向月宮的天梯。八月正是桂花飄香的時節,天香云外飄。吳剛順著香氣來到桂花樹下,看著金燦燦的桂花,見著這天外之物,好不高興,他就拼命的摘呀摘,總想多摘一點回去救母親,救鄉親。可摘多了他抱不了,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他搖動著桂花樹,讓桂花紛紛飄落,掉到了掛榜山下的河中。頓時,河面清香撲鼻,河水被染成了金黃色。人們喝著這河水,疫病全都好了,于是人們都說,這哪是河水呀,這分明就是一河的比金子還貴的救命水,于是人們就給這條河取名為金水。后來,又在金字旁邊加上三點水,取名“淦河”。這天晚上正是天宮的神仙們八月十五大集會,會上還要賞月吃月餅。這時桂花的香氣沖到天上,驚動了神仙們,于是派差官調查。差官到月宮一看,見月宮神樹、定宮之寶桂花樹上的桂花全部沒有了,都落到了人間的“淦河”里,就報告給了玉帝。玉帝一聽大怒。你要知道,玉帝是最喜歡吃月桂花做的月餅了的,今年一樹的桂花都沒了,他就吃不成月餅了,于是就派天兵天將將吳剛抓來。吳剛被抓來后,把當晚發生的事一五一十的對玉帝說了。玉帝聽完也不好再說什么,打心眼里敬佩這個年輕人;可吳剛必競是犯了天規,不懲罰他不能樹玉帝的威信。就問吳剛有什么要求,吳剛說他想把桂花樹帶到人間去救苦救難。于是玉帝想了一個主意,既可懲罰吳剛,又可以答應吳剛的要求,他說:“只要你把桂花砍倒,你就拿去吧。”于是吳剛找來大斧大砍起來,想快速砍倒大樹,誰知,玉帝施了法術,砍一刀長一刀,這樣吳剛長年累月的砍,砍了幾千年。吳剛見砍樹不倒,思鄉思母心切,于是他在每年的中秋之夜都丟下一支桂花到掛榜山上,以寄托思鄉之情。年復一年,于是掛榜山上都長滿了桂花,鄉親們就用這桂花泡茶喝,咸寧再也沒有了災難。再說吳剛同村有個叫嫦娥的姑娘,和吳剛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情投意合。自從吳剛上月宮之后,她都一直照顧著吳剛的老母,直到老人辭世。吳剛、嫦娥相隔天上人間,相思之情與日俱增,吳剛砍不到桂花樹不能回來,嫦娥也隔著天地,不能前去與吳郎相會。終于有一天,王母娘娘帶著她的七個女兒到掛榜山下的鳴水泉洗澡,嫦娥看到了,偷偷的拿了七仙女的回天仙丹,拿回家去吃了,帶上她的玉兔,上天和吳剛相會去了。這七仙女沒了仙丹回不了天庭,只有等她的姐姐們三天后再來洗澡時給她帶來,才能上天。你要知道,天上一天,人間一年,在這三年里,七仙女遇上了董永,于是就有了眾所周知的那個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傳說。
“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月宮系列神話,已成為歷代人們膾炙人口的美談。桂樹“樹創隨合”,即砍樹的創傷很快就能愈合,隱喻著月亮的陰晴圓缺,意味著月亮的再生和永生。因此,在這個傳說中,月亮和桂樹是兩位一體的,桂樹能與月亮一樣象征長生。一首《蝶戀花-答李淑一》:“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以極其微妙的手法表達了主席對結發妻子及友人柳亞子先生深深的懷念之情和美好的祝福,詩文凝重而又不失婉約,讀后催人淚下,令人回味悠長,更讓人們對月亮生出無限的寄托和遐想。
唐代大詩人李白一生仗劍浪跡天涯,侍才曠放,一生所作詩篇無數。李白對桂花也情有獨鐘,曾作詩贊之,一首《詠桂》傳唱至今:“ 世人種桃李,皆在金張門。 攀折爭捷徑,及此春風暄。一朝天霜下,榮耀難久存。安知南山桂,綠葉垂芳根。清陰亦可托,何惜樹君園。”相傳太白飲桂花酒,成詩百篇。故歷來文人到長安,對桂花酒情有獨鐘, 詩人們常飲桂花酒來祝酒以歌詞詩賦。
關于桂花酒的故事,還有一段美麗的民間傳說。 傳說古時候兩英山下,住著一個賣山葡萄酒的寡婦,她為人豪爽善良,釀出的酒,味醇甘美,人們尊敬她,稱她仙酒娘子。 一年冬天,天寒地凍。清晨,仙酒娘子剛開大門,忽見門外躺著一個骨瘦如柴、衣不遮體的漢子,看樣子是個乞丐。酒仙娘子摸摸那人的鼻口,還有點氣息,就把他背回家里,先灌以熱湯,又喂了半杯酒,那漢子慢慢蘇醒過來,激動地說,“謝謝娘子救命之恩,我是個癱瘓人,出去不是凍死,也得餓死,你行行好,再收留我幾天吧。”仙酒嫂子為難了,常言道: “寡婦門前是非多。”像這樣的漢子住在家里,別人會說閑話的。可是再想想,總不能看著他活活凍死,餓死啊!終于點頭答應,留他暫住。 果不出所料,關干仙酒娘子的閑話很快傳開,大家對她疏遠了,到酒店來買酒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了。但仙酒娘子忍著痛苦,盡心盡力照顧那漢子。后來,人家都不再來買酒,她實在無法維持,那漢子也就不辭而別不知所往。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處去找,在山坡遇一白發老人,挑著一擔干柴,吃力地走著。仙酒娘子正想去幫忙,那老人突然跌倒,干柴散落滿地,老人閉著雙日,嘴唇顫動,微弱地喊著:“水、水、……”荒山坡上那來的水呀!仙酒娘子咬破中指,頓時,鮮血直流,她把手指伸到老人嘴邊,老人忽然不見了。一陣清風吹過,天上飛來一個黃布袋,袋中貯滿許許多多小黃紙包,另有一張黃紙條,上面寫著: 月宮賜桂子,獎賞善人家。 福高桂樹碧,壽高滿樹花。 采花釀桂酒,先送爹和媽。吳剛助善者,降災奸詐滑。 仙酒娘子這才明白,原來這癱漢子和擔柴老人,都是吳剛變的。 這事一傳開,遠近的人們都爭相來索桂子。善良的人把桂子種下,很快長出桂樹,開出桂花,滿院香甜,無限榮光。心術不正的人,種下的桂子就是不生根發芽,便心中感到難堪,于是從此洗心向善,改邪歸正。大家都很感激酒仙娘子,是她的善行,感動了月宮里管理桂樹的吳剛大仙,才把桂花酒贈給人間,從此民間才有了桂花酒。
桂花酒如何制作呢?將桂花置于通風陰涼處攤開風干一夜,然后每斤桂花加入四兩白糖(粉狀冰糖最好)拌勻,放入酒缶內任其發酵二、三天之后,加入四至五斤三十五度以上米酒或高梁酒,但不可用紅芋、木芋酒,此類酒口感太差。然后密封窖藏,一年后桂花酒即成。 假若窖藏五年后才飲用,這是上好的佳釀了。有條件的話,再加入五十克桂圓肉和十克白參、一百克紅棗,這是頂級佳釀了。喜歡甜一點的,可適量再加些糖。 成品的桂花酒色淡黃,開瓶即溢出一股桂花清香,入口甘甜醇綿。古人云,此酒有健脾胃,助消化,活血益氣之功效。請記住,無論做桂花糖或桂花酒,都不能將桂花水洗。 制作桂花米酒: 原料:江米或東北大米(一定要具有糯性的) 、 甜酒蛐 、 干桂花 。制作程序: 1.將米飯煮好,最好略干一點(傳統的做法是江米泡好后不帶水蒸熟); 2.在米飯冷卻的同時準備一個干凈的器皿,最好是玻璃或陶瓷的,既不會發生化學反應又有利于用保鮮膜封嚴。再準備一小杯涼開水; 3.待米飯冷卻到35度左右時(簡單的判斷方法是用手指試探一下,有溫熱而不燙的感覺就好了),將其盛出裝在器皿中; 4.按照米酒蛐的說明撒上適量的酒蛐(一般酒蛐都是一小袋能做2-2.5公斤的米,但我們一般不會一次做那么多,只能按照米的量估計需放酒蛐的量。也不用太嚴格,稍微多一點會熟得快些); 5.將米飯和酒蛐充分拌勻,同時將適量白開水拌在米飯中; 6.用食指在拌勻的米飯中間戳一個小洞以利出酒; 7.在米飯上均勻地撒上一層干桂花; 8.用保鮮膜將器皿密封好,再在器皿外面包裹上一層小毯子以利保溫; 9.然后將器皿放在溫暖的地方。如果冬季家里不太暖和的話,就將其放在暖氣旁邊。 大功告成,就等享受成功的喜悅了! 經過24-36小時后,打開器皿外的小毯子看一下,如果看到有出水的樣子,基本就成了。將保鮮膜開啟一小縫,一股沁人心脾的酒香和桂花的香甜氣息就會屢屢飄出,美妙極了!作好的米酒如果一次吃不完,最好還是用保鮮膜封好放在冰箱里,以免過分發酵后酒味太濃。古人認為桂為百藥之長,所以用桂花釀制的酒能達到「飲之壽千歲的功效。像是漢代時,桂花酒就是人們用來敬神祭祖的佳品,祭祀完畢,晚輩向長輩敬用桂花酒,長輩們喝下之后則象征著會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