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習先進人物體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學生;學習欲望;數學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2-0171-01
1.構建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學環境與學生的學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里的教學環境是指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外界因素。無疑,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是學生愿學的前提。在教學中,教師要真誠地尊重、熱愛每一位學生,相信每一位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以自己對學生的良好感情去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應。
然而,這種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它需要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慢慢建立和培養。一個贊許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關懷的話語,都能打動孩子的心,激起孩子對老師的尊敬和喜愛。特別是后進生,教師如能在平時的工作中對他們多一些關心、多一些幫助、多一些寬容和多一些愛,必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2.運用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
構建智慧的重要基礎,是人們已有的生活、學習經驗。為此,建構主義教學論把“通過自己的經驗主動建構”看成是其“靈魂”。還有學者認為:對小學生來說,小學數學知識并不是“新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舊知識”,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經有了許多數學知識的體驗,學習數學是他們生活中的有關數學經驗的總結與升華。鑒于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充滿著好奇,數學教師就必須緊緊地抓住這份好奇心,結合教材內容,創設情景、設疑引思,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實例,引導學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 學習數學知識是學生生活經驗的組織和重新解釋的過程,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地創設一些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型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中,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東西。
3.利用新舊知識的關系,創設情境
數學知識具有系統性,新舊知識是有聯系的。教師在教學實際中應注意利用舊知學習新知,充分利用遷移的規律,使學生逐步學會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教學"梯形面積"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先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動手剪拼探究,如何把梯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平面圖形,進而歸納推導出計算梯形面積的公式。學生各組通過操作,匯報出四種不同的轉化方法:①剪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平行四邊形;②剪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梯形,拼成長(正)方形;③剪一個梯形,沿中位線剪開,拼成平行四邊形;④剪一個梯形,沿兩對角線剪成兩個三角形。圖形轉化后,我問:“通過所拼成的圖形能算出原梯形的面積嗎?”最后學生經過討論得到答案。利用新舊知識的聯系創設情境,能使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建構對數學的理解。
4.運用“變式法”掌握概念,激活學生的思維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概念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可以結合概念的特點和學生的基礎水平、認知能力和性格特點進行選擇。其中"變式法"就是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常用的方法。其核心就是圍繞數學概念提供各種“數學材料”,并不斷改變其表現形式,使其非本質屬性時有時無,而本質屬性恒在的一種方法教學。
如在學習了數的整除、倍數、約數等概念后,接著學習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征。在進行"能被2、3、5同時整除的數"的練習時,將其變式為①能被2、3、5同時整除的數;②既含有約數2、3,又有約數5的數;③既是2的倍數,又是3和5的倍數的數;④既是3的倍數,又含有約數2,還能被5整除的數。說法不同,而本質相同,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這種"變式法"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寬了學生的思路,使學生對所學概念理解得更透徹、掌握更牢固,而且還為后面學生學習利用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的知識解決有關應用題打好基礎。
5.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
“把身邊的事物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生活”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師應提供具體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聯系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 設計豐富有情趣的學習活動,鼓勵每一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學習過程。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一課時,我創設了如下情境: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請來了一位小客人(出示機器人),他是誰呀?(機器人。)老師怎么覺得這個機器人有點兒怪呢?(都是由長方形和正方形組成的。)誰能指一指哪兒是長方形、哪兒是正方形呢?你們經常見到生活中一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嗎?誰能向大家介紹介紹?指名學生說(在說的同時,帶著學生摸一摸、看一看,再想一想感知長方形和正方形)。創設這樣的情境,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不僅能迅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對數學學習產生樂趣。
6.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