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訂價:¥388.00/年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創刊于2020年,發行周期:雙月刊,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學術期刊。作為國內專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權威出版物,其辦刊宗旨“記錄、研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揚獨特的民族文化,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社會的有機結合”深刻體現了雜志對民族文化瑰寶的珍視與責任,以及對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創新發展的積極探索。
“記錄”是雜志的基礎工作,旨在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全面、真實地記錄中國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如民間故事、歌謠、戲曲,到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和節慶活動,再到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以及傳統手工藝等,雜志廣泛收錄并展示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為后人留下寶貴的文化記憶。
“研究”則是雜志的核心價值所在。雜志不僅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更深入探討其歷史淵源、文化內涵、藝術價值及社會價值,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撰寫學術論文、調研報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科學依據和理論支撐。通過學術研討、案例分析等形式,雜志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向更廣泛、更深入的方向發展。
特別策劃:“新中式”專題、非遺理論與實踐_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非遺理論與實踐_傳統表演藝術、非遺理論與實踐_社會實踐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來廣營西路81號,郵編:100012。
1、入選作品將在中國攝影家網進行公示,為期5天。組委會將通知作者提供作品的原始數據電子文件、調整后的電子文件,其中JPG格式不低于5MB,TIFF格式不低于50MB。作者須在指定時間內提供,否則將取消入選資格。
2、投稿者應保證其為所投送作品的作者,并對該作品的整體及組成部分均擁有獨立、完整、明確、無爭議的著作權;投稿者還應保證其所投送的作品不侵犯第三人的包括著作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等在內的合法權益并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對于妨害公序良俗的作品及行為,一經發現,將立即取消入選資格。“妨害公序良俗的作品及行為”包括但不限于可能嚴重誤導公眾認知、具有欺詐性質等一切違反法律、道德、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的情形。
4、不符合本征稿啟事規定的作品不能參選;已入選的,將予取消資格;主辦單位有權收回作品稿酬等,并予以公開通報。
5、本征稿啟事解釋權屬于主辦單位。凡投稿者,即視為其已同意本征稿啟事之所有規定。
6、年份中的前兩位數不可省略,如:‘'01年”應為“2001年”。
7、論文不區分注釋和參考文獻,采用當頁腳注。腳注用上標形式①②③數字表示,每頁重新編序。
8、文章應以分析和解決相關實際問題為目標,研究成果要有指導性、借鑒性、針對性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和實踐應用價值。
9、關鍵詞:必須是意義明確的術語,一般應選取3~5個能準確反映研究方向、研究領域及研究地點的詞。詞與詞之間用分號“;”分隔。
10、標題之下如“(1)(2)”和“①②”序數不分行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