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法評論》創刊于2005年,發行周期:年刊,人大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研究所主管、主辦的學術期刊。它是一本專注于社會法學領域的學術期刊,其核心宗旨為“學術至上、追求卓越”,這一宗旨深刻體現了期刊對學術研究嚴謹性的高度重視,并彰顯了其推動社會法學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的堅定決心。
期刊的“學術至上”宗旨體現在對學術研究質量的嚴格把控上。其學術地位和影響力得到了學術界和司法實務界的廣泛認可。期刊通過設置“理論研究”、“裁判實務”、“立法爭鳴”、“域外法學”等專欄,為社會法學者和實務工作者提供了一個深入探討和交流的平臺。此外,期刊還采取了嚴格的審稿流程,包括責任編輯初審、特約專家匿名評審以及編委會和主編的終審定稿,確保了刊載內容的學術質量和創新性。
其次,“追求卓越”不僅體現在對學術研究的高標準要求上,也體現在期刊對社會法學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的貢獻上。雜志通過匯集國內外社會法領域的專家學者,針對社會法、勞動法領域的熱點理論問題、經典案例以及國外制度借鑒等展開討論,推動了社會法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期刊的專欄設置和內容安排,不僅關注理論研究,也注重實踐應用,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術追求。
法學論壇、域外法學、青年法苑
地址:北京中關村大街31號,郵編:100080。
1、請作者參照本刊物的專欄設置,惠贈尚未在公開出版物、互聯網上發表的社會法原創論文或譯文等成果,稿件篇幅不限。
2、稿件請采用word文檔格式,以附件形式發送,并按“文章名+作者”的方式標注文檔名。來稿請務必注明包括姓名、單位、職稱、電話、郵箱、地址等在內的作者簡介和聯系方式。
3、稿件通過責任編輯初審后,特約專家實行匿名評審,最后由編委會和主編終審定稿。作者一經投稿,本刊將盡快提交初審,并及時向作者反饋各階段審核結果。但可能由于稿件過多等原因延誤通知,若在投稿之日起一個月內未收到反饋,可發郵件詢問或改投他處。
4、作者應保證對其作品具有著作權并不侵犯其他個人或組織的著作權,譯者翻譯稿請附原文及原作者簡介,以及原作的著作權人對譯稿的書面授權許可或者同意書(可提供電子郵件作為憑證)。
5、來稿注釋體例請采用腳注形式,連續編號。引用中文文獻請注明著(譯)者、著作或文章名、出版社或報刊名、出版時間、版次或刊數及頁碼。
6、引用外文文獻的,請按照該語種通行注釋體例設注。為節省作者時間,本刊對來稿的注釋體例不做統一要求,可在確定錄稿后進行修改,但請作者、譯作者保證注釋規范一致。
7、本刊已加入中國知網,如作者不同意將文章編入上述數據庫,請在來稿時聲明,本刊將做適當處理。
8、來稿一般不退,所有稿件請自留底稿。來稿必復,三個月內未收到用稿通知者可對稿件自行處理。
9、參考文獻的著錄應執行國家標準GB774-87的規定,采用順序編碼制。
10、凡屬基金資助、國家攻關項目請寫明基金項目名稱、編號,標注在首頁下,并請附有關證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