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信息安全方針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信息安全作為國家安全重要組成部分為各國共識,各國紛紛出臺自己的信息安全戰略和政策,加強自身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新形勢下我國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了跨越式發展”,并將信息安全與政治、經濟、文化、國防安全作為國家安全基石。電力企業事關國計民生基礎性行業,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供電企業管理水平和電網穩定運行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將從制度管理、人員和技術等方面討論基層供電企業信息安全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信息安全;管理體系;PKI/CA;MPLSVPN;基線
在供電企業現代信息技術廣泛運用生產經營、綜合管理之中,實現資源和信息共享,為領導提供相關輔助決策。保障企業信息安全是企業領導層、專業人員及企業全員共同面對的。信息安全是集管理、人員、設備、技術為一體系統工程,木桶原理可以很好地詮釋信息安全,一個企業安全不取決于最強項,而取決最短板。信息安全需從制度建設、體系架構、一體化防控體系、人員意識、專業人員技術水平等多方面共同建設,才能有效提高企業信息安全,才能為企業生產、經營保駕護航。
1基層供電信息安全現狀
基層供電企業信息安全建設方面,在制度建設、安全分區、網絡架構、一體化防護、人員意識、專業人員技術水平等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問題。
1.1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多重化
信息安全制度建設方面較為被動,大多數都是現實之中出現某一問題,然后一個相關制度,制度修修補補。同一類問題有時出現不同管理規定里,處理辦法不一,甚至發生沖突。原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寬泛,操作性較差。信息系統建設渠道不同,未提前進行信息安全方面考慮,管理職責不明,導致部分信息安全工作開始不順暢。
一、信息安全管理問題的研究
安全管理在整個系統和信息安全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的是保證系統用戶和信息資源不被非法使用,同時保證信息管理系統本身不出現未經授權的訪問。據分析,在整個系統安全工作中,管理(包括管理和法律法規方面)所占比重高達70%,而技術(包括技術和實體)占30%。信息安全管理相對于信息安全技術來說是“軟”技術。分析近幾年情況,信息安全管理有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制訂信息安全發展戰略和計劃
制訂發展戰略和計劃是發達國家一貫的做法。美、俄、日、英、法等國家都已經或正在制訂自己的信息安全發展戰略和發展計劃,確保信息安全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2000年初,美國出臺了電腦空間安全計劃,旨在加強關鍵基礎設施、計算機系統和網絡免受威脅的防御能力。2000年7月日本信息技術戰略本部及信息安全會議擬定了信息安全指導方針。2000年9月12日,俄羅斯批準了《國家信息安全構想》,明確了確保信息安全應采取的措施。英國和法國也正在制訂各自的信息安全發展戰略。我國還沒有制訂國家級的信息安全發展戰略,但在“十五”規劃中已有提及,國內學者也提出了類似建議。另外,在我國2001年度《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中提出了信息安全的科研攻關課題“,863”計劃信息安全技術發展戰略研究專家組制訂了《信息安全技術應急計劃》。
2.加強信息安全立法,實現統一和規范管理
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和規范信息安全工作是有效實施安全措施的最有力保證。制定網絡信息安全規則的先鋒是各大門戶網站,美國的雅虎和美國在線等網站都在實踐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信息安全管理辦法。2000年1月,美國聯邦政府了《保障信息系統國家計劃》。2000年10月1日,美國的《電子簽名法案》正式生效。2000年10月5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互聯網網絡完備性及關鍵設備保護法案》。自1999年至今,美國國會已通過涉及計算機、互聯網和信息安全問題的法律文件379個,還設立了總統關鍵基礎設施保護委員會,負責安全工作的全國總協調。日本郵政省于2000年6月8日公布了旨在對付黑客的《信息網絡安全可靠性基準》的補充修改方案,提出制訂了風險管理的“信息安全準則”的指導原則。2000年9月,俄羅斯實施了關于網絡信息安全的法律。法國也成立了協調的信息安全機構,由決策層、操作層、技術層及工業層組成。1994年2月,國務院頒布了我國第一部有關計算機信息系統方面的法律法規,即《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1996年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對計算機犯罪也高度重視,1997年《刑法》修改,增加了懲治計算機犯罪的法律條款(共3條5款),使得打擊計算機犯罪有法可依。
3.積極制訂信息安全國際和國家標準
1網絡會計信息安全影響因素
網絡會計是基于會計核算網絡化的思想,基于電子商務時代集約化發展趨勢,打破傳統的分散式管理模式,構建標準統一、核算規范、程序合規、交易完善、數據一體化、自動靈活生成報表的電子商務核算平臺。在電子商務時代,影響網絡會計信息安全的因素很多,網絡會計面對的安全挑戰主要來自4個方面。
1.1管理缺失
科學有效的管理在保障網絡會計信息安全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管理因素主要是人的影響,比如操作人員故意、未經授權篡改數據或者不按操作規程操作,都會直接影響原始會計信息的準確性、真實性和可靠性;又如操作人員設置過于簡單的驗證密碼,導致會計系統易被非法入侵。
1.2網絡及硬件故障
硬件故障包括電源、輸入/輸出設備、內存、硬盤等,比如,存儲信息的磁盤損毀或系統突然掉電無備份電源接入,都會造成災難性事故。
1.3軟件系統不完善
一、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風險評估的作用分析
根據以往學者研究及實踐表明,對計算機信息安全保障的工作可歸納為安全管理、安全組織以及安全技術等三方面的體系建設。而確保其保障工作的順利展開需以信息安全的風險評估作為核心內容。因此對風險評估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首先,信息安全保障需以風險評估作為基礎。對計算機信息系統進行風險評估過程多集中在對系統所面臨的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風險,并在此基礎上做出相應的防范、控制、轉移以及分散等策略。其次,信息安全風險管理中的風險評估是重要環節。從《信息安全管理系統要求》中不難發現,對ISMS的建立、實施以及維護等方面都應充分發揮風險評估的作用。最后,風險評估的核查作用。驗收信息系統設計安裝等是否滿足安全標準時,風險評估可提供具體的數據參考。同時在維護信息系統貴過程中,通過風險評估也可將系統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以及相關的安全措施進行核查。若出現信息系統出現故障問題時,風險評估又可對其中的風險作出分析并采取相應的技術或管理措施。
二、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風險的評估方法分析
(一)以定性與定量為主的評估方法。
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風險評估方法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主要為定性評估方式,其分析內容大多為信息系統威脅事件可能發生的概率及其可能造成的損失。通常以指定期望值進行表示如高值、中值以及低值等。但這種方式無法將風險的大小作出正確判斷。另外定量分析方法對威脅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與其所造成的損失評估時,首先會對特定資產價值進行分析,再以客觀數據為依據對威脅頻率進行計算,當完成威脅影響系數的計算后,便將三者綜合分析,最終推出計算風險的等級。
(二)以知識和模型為基礎的風險評估。
以知識為基礎的風險評估通常會根據安全專家的評估經驗為依據,優勢在于風險評估的結構框架、實施計劃以及保護措施可被提供,對較為相似的機構可直接利用以往的保護措施等便可實現機構安全風險的降低。另外以模型為基礎的評估方式可將計算機信息系統自身的風險及其與外部環境交互過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等進行分析,以此實現對系統安全風險的定性評估。
摘要: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個人計算機加入到互聯網大軍,龐大的互聯網用戶群體在為網絡提供眾多資源的同時,許多安全問題也逐漸開始爆發。雖說目前的計算機技術已經初具成型,不過計算機安全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為保障數據的安全性,數據加密就成為了一項重要的手段。本文便以數據加密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計算機中的應用以及數據加密如何為計算機安全保駕護航。
關鍵詞:數據加密技術;面向鏈接;計算機安全
互聯網為人們帶來了便利的生活條件,人們在享受互聯網帶來的游戲、購物、娛樂體驗的同時,也將自己置身于不可避免的數據丟失或是數據被盜的憂慮。事實上電腦中毒是非常常見的事情,我們也經常能夠聽到身邊的人抱怨說自己的各種網絡賬號被盜。這些問題全都證明了一個事情,那就是計算機安全問題亟待解決。數據加密作為一種可靠、有效的計算機安全保障技術,數據加密的應用將成為解決安全問題的重要手段。
一、計算機安全存在的問題
隨著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如今人們對計算機以及網絡通信技術的要求也不斷的在提高。各類網絡信息遭到破壞與竊取的消息是的越來越多的人們對計算機安全提出了更為強烈的期盼。在計算機領域上,信息安全包含的點主要由如下兩點構成。第一計算機的信息安全存儲,第二計算機的網絡安全通信。事實上對于計算機安全來說,影響最深刻、最大的要素就是認為原因。人為因素的影響要遠遠大于非人為因素[1]。此外人為因素還可以被分成被動攻擊、主動攻擊這兩種不同的形式。其中被動攻擊所帶來的影響是,破壞數據保密性。手段包括:一監聽與竊取通信線路信息、二監聽與竊取數據分析、三冒充用戶、四篡改網絡傳播信息、五決絕所發消息的確認、六其他。
二、數據加密之技術、算法
為了能夠達到安全使用計算機這一要求,首先要做的就是,掌握數據加密本質。眾所周知數據加密由四個部分構成包括明文、密文、加密算法以及密鑰[2]。加密有很多種方法,按照傳統方式來說主要包括對稱與分對稱兩種技術。密鑰解碼可以分成分組密碼與序列密碼,以通信層次來劃分可以將加密方法分成鏈路加密、端到端加密、節點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