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現代農業發展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考察學習臨澤縣、甘州區現代農業發展的先進模式、規劃布局、產業體系和保障制度,結合高臺縣農業發展實際,不斷探索高臺縣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子。
關鍵詞:現代農業發展;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
1臨澤縣、甘州區現代農業發展的特點和經驗做法
1.1經營規模大
臨澤縣近年來對土地流轉給予政策扶持,全縣整村流轉土地7個村,流轉土地面積0.87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25%,其中,農業企業、合作社、種養大戶規模流轉土地0.63萬hm2,占流轉面積的72.4%。以臨澤縣德源休閑農莊為代表,該農莊以德源牧業專業合作社投資1億元新建,規劃占地80hm2,以有效盤活現有農田、林網、畜禽養殖等特色優勢資源為目標,聚合農耕體驗、創意農業、民俗展示、鄉村手工藝、文化傳承等特色功能,打造集新品種展示對比、休閑度假觀光、頤養返鄉創業體驗、職業農民培育、現場體驗教學、現代農業組裝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
1.2產業鏈條長
張掖綠洲現代農業試驗示范區位于張掖城區以南,規劃面積0.2萬hm2,主要涉及甘州區梁家墩鎮、黨寨鎮、大滿鎮3個(鎮)12個村。核心區以“綠洲農科、生態文明”為建設主題,按照“多采光、少用水、節省地、高效益”的生態農業技術體系要求,依照“一軸、兩翼、三板塊”的總體規劃進行布局。以企業為主體,圍繞農業主導產業,重點建設玉米、蔬菜、奶肉牛、食用菌等4個科技孵化器,切實形成了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農業經營新體系。同時,張掖綠洲現代農業展館集科研、學習、觀光等為一體高標準展館的建設與投入使用,也將為張掖綠洲現代農業示范園的發展帶來更大的空間和后勁。
現代農業是指運用現代經營理念、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管理方法對傳統農業的改造升級。對于我縣來說,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更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近期,我走訪了一些鄉鎮村組,現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認識。
1目前現狀
近年來,我縣立足縣情實際,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這一中心,不斷優化農業結構,持續加大農業投入,建立健全政策支撐、科技支撐、人才支撐、服務支撐體系,著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全縣農業經濟總量顯著增加,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升,農業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從產業布局來看,結構趨于優化。結合我縣自然條件和區域特點,縣南形成以桃、李、杏、酥梨、葡萄、冬棗、西瓜、棉花、玉米和生豬養殖為主,縣中形成以蘋果、櫻桃、花椒、中藥材、小麥、玉米和生豬養殖為主,縣北形成以蘋果、核桃、玉米和生豬養殖為主的產業結構。從資源條件來看,發展壓力巨大。縣境屬關中平原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區,全縣耕地面積80.6萬畝,海拔406.9-1268米,年均氣溫12℃,降水量680毫米,無霜期204天,晝夜溫差大,年日照時數2616小時。水資源總量1.66億m3,可利用量1.30億m3,累計建成石堡川水庫、東雷抽黃、五一、紅石崖等幾處灌溉工程,全縣可灌溉面積46.58萬畝,有效灌溉面積僅42.08萬畝。從宏觀形勢來看,發展機遇難得。近幾年,國家持續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各級用于“三農”的資金投入進一步增大,國家優惠政策的出臺,對西部生態建設、優勢產業開發、經濟社會發展給予了更多的傾斜和支持,為我縣發展現代農業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和更加廣闊的空間。
2存在問題
一是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我縣屬渭北旱塬,干旱少雨且旱澇分布不均,尤其是夏秋旱澇交替發生,冬春連旱、伏旱、秋澇等災害性氣候因素對農作物影響較大。現有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大多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老化失修嚴重,季節性、工程性缺水在縣中、縣北部分鄉鎮表現的相當突出,靠天吃飯,等雨栽種情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二是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普遍出現人員結構失衡、知識老化、技術斷層現象,一線農業科技人員業務技術更新滯后。比如在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中,由于缺乏本地技術人員而不得不從外地聘請。加上外出勞務導致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及農村勞動力本身文化素質制約,嚴重制約了農業技術推廣應用。三是產業化程度不高。受家庭聯產承包經營權30年不變制度影響,加之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刺激,群眾對土地流轉價格期望過高,全縣80.6萬畝耕地中,土地流轉面積僅占5%,其中用于發展農業產業的50—100畝的只有80多戶、100畝以上的僅有32戶,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總體比例很低,而且短期內難以改變。現有的龍頭企業大部分規模偏小,檔次偏低,裝備偏差,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四是資金投入不足。發展現代農業資金需求量大,生產周期長、見效慢、風險大,受財政收入、金融信貸政策影響,融資渠道十分有限,難以滿足產業發展需要。
3解決問題
3.1堅持規劃引領。一方面,要精心編制規劃。結合縣情實際,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邀請專家學者,組織涉農部門、企業、專業合作社、產業大戶,高標準、超前編制現代農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配套編制產業布局、結構調整、設施建設、園區發展等各項規劃,形成完整的現代農業發展規劃體系,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提高現代農業發展的科學性和指導性。另一方面,要強化規劃指導。各涉農部門和鄉鎮要嚴格執行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拿出具體的實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規劃,抓好落實。同時,要維護規劃綱性,避免投入分散、重復投資,也利于打造亮點,帶動發展。
1四川藏區發展現代農業的SWOT分析
1.1優勢分析
1.1.1政治優勢政治優勢是四川藏區所擁有的最寶貴的一種資源,充分發揮政治優勢的作用,是實現發展目標最便捷的一條路徑。四川藏區的政治資源優勢明顯,從全國、全省來看,中央歷來非常重視四川藏區的建設和發展,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四川藏區發展的政策和優惠措施,幫扶四川藏區加快發展。
1.1.2農業資源優勢四川藏區擁有草原面積1333萬hm2,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1200萬hm2,是全省重要的牧業基地,牛羊馬等草飼牲畜和畜產品在全省、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是全省牛羊肉供應的主要基地。區域內有蟲草、菌靈芝、松茸、猴頭等藥用、食用真菌60余種,其中包括麝香、鹿茸、蟲草、貝母、天麻等名貴藥材[1]。有利的農業資源優勢使四川藏區擁有加快建設特色種植業基地、特色畜牧業基地的發展潛力。
1.2劣勢分析
1.2.1土地承載能力脆弱四川藏區地處高原高寒和高山河谷區,土壤貧瘠、地表儲水蓄水功能弱,尤其是近年來受到超載過牧、為擴大牧場而挖溝排水以及水電、礦產資源無序開發的影響,藏區已經出現濕地萎縮退化、植被退化、草場沙化等問題,土地承載能力較弱。以甘孜州為例,當前甘孜州水土流失面積已達4.1萬km2。
1.2.2勞動力科技文化素質較低一方面,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老齡化、女性化、兼業化、外埠化趨勢明顯,其素質提高緩慢;另一方面,由于青壯勞動力大量轉移到非農產業,留在農業上的勞動力科技文化素質普遍下降。據筆者調查,16~55歲的女性農業勞動力和16~60歲的男性農業勞動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0%。沒有高科技文化素質的勞動力就不能掌握先進的農業生產手段和科學技術,目前四川藏區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與現代農業發展極不適應。
一、現代低碳農業的功能
控碳是現代低碳農業的功能之一,是將大氣中的CO2通過光合作用的方式進行吸收和固定,使之成為植物的一部分,可以理解為對碳的捕捉。在農業生產中,很多環節都會出現碳排放,例如農產品的形成、收獲、農資準備及作物生產等。化肥、種子及農資生產中需要消耗大量的電力、石油等能源,間接的造成溫室氣體的排放;農業生產中反芻動物的飼養,導致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在農產品的流通、包裝、加工過程中,同樣會消耗大量能源。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在燃燒處理中,排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因此,現代低碳農業應該是對碳的收集,而不是對碳的排放,在農業生產中,增加節能減排技術的應用,提高土地整治工作,這樣就能滿足低碳的要求,發揮現代農業的低碳作用。
二、低碳經濟背景下現代農業發展策略
2.1節能農業
在農業生產中,加大對太陽能的利用力度。例如,冬季可以建造溫室大棚,種植蔬菜。發展禽類養殖技術,降低能源和飼料的消耗,禽舍的溫度可以利用太陽能資源進行調節,降低能耗。提高對沼氣、秸稈氣化及太陽能的利用率。沼氣是污染小、可再生的一種能源資源,在生態農業發展中,能夠有效的改善生態環境,沼氣能夠替代肥料、飼料、能源等,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一種綜合的能源利用方式。在新農村建設中,推行一建三改富民工程,不但能夠獲取能源、凈化環境,還能夠增加農民的收入。與此同時,也推動了綠色有機農業的生產與發展。在農業生產中,降低農藥、化肥的使用量,用農家肥替代化學肥料,防治病蟲害采用生物農藥及生物治蟲方法等,實現節能農業的發展。
2.2因地制宜
發展現代低碳農業,要根據當地農業的發展特點來施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摘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加快推進,中國現代農業發展面臨新形勢,在新形勢下科學地推進資本農業的發展,應當準確領會現階段發展資本農業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完善資本農業的發展機制,需要從土地流轉機制、技術支撐機制和人才開發和培訓機制三個維度嚴格構建資本農業發展的運行機制,以期有效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和健康發展。
關鍵詞:現代農業;資本下鄉;運作機制
一、引言
黨的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總體上,當前我國農業生產仍以小農為主,生產經營規模較小。截至2016年底,生產經營規模在50畝以下的小農戶約2.6億戶,占農戶總數的97%,其耕地面積占全國耕地面積的82%左右,戶均耕地面積約5畝。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一個重要途徑在于發展資本農業:將工商企業中的先進的資金、技術、知識、人才等生產要素吸引到農業生產過程中,與土地和勞動力等傳統農業生產要素相結合,借助市場機制去整合資源,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和農業現代化,實現對傳統農業的根本性改造(徐勇,1999;翟文華、周志太,2014)。在現代農業導向下發展資本農業要求全面把握資本下鄉面臨的新形勢、深刻認識新形勢下資本農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準確領會現階段發展資本農業的必要性、嚴格構建資本農業發展的運作機制、積極探索資本農業發展的政策體制,這有助于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實現傳統小農業到現代大農業的轉變,對于加快新農村的建設和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大意義。
二、準確領會現階段發展資本農業的必要性
傳統農業是勞動與土地的簡單結合,農業生產效率較為低下。為了增加糧食產量,將投入更多勞動力,而有限的糧食被大量勞動力所消耗,造成剩余產品數量較少,容易觸發低效農業陷阱。現階段,推進資本農業發展的必要性在于打破城鄉二元格局、實現農業社會向社會農業、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一)推進資本農業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打破城鄉二元格局資本農業的發展不僅能從根本上改造傳統農業和農業社會,還能改變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過程中的社會財富的分配不均,打破城鄉二元格局。在現代農業導向下發展資本農業,形成工業反哺農業的機制,能夠引導工業生產的資本、技術、知識、信息等生產要素注入農村發展,突破城鄉二元格局中制度、管理和觀念的差異,也能為城市科技人才進入農業生產領域掃清障礙,從根本上改變社會人員二元分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