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生物醫學工程評估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1醫學工程學發展歷史
從17世紀列文虎克(Leewenhock)用自己研制的光學顯微鏡發現微生物開始,醫學的每一次重大進展都留下了工程技術的痕跡。200多年前Galvani和Volta兩位科學家在電生理方面的先驅性研究,常為追溯生物醫學工程的發展時提起。現代生物醫學工程孕育于19世紀,其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發展歷史還不過數十年時間。1985年X射線發現后,X光機很快進入醫學臨床,開創了醫學圖像學。以后航天技術、微電子技術、計算機等高技術的飛速發展,為人類研究和改善生命運動過程開辟了新的前景,工程技術與醫學更加廣泛深入地滲透結合,于是逐步形成了多學科與生物醫學交叉融合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生物醫學工程在20世紀50年代形成學科領域,60年代崛起發展。1953年,德國在ILMENAU大學建立了第一個生物醫學工程系。1964年,世界性的生物醫學工程聯合會(theInternationalFederalofMedicalandBiologicalengineering,IFMBE)成立,到1991年已舉辦九屆世界生物醫學工程大會。1979年,美國物理學家科馬克(A.M.Cormack)和英國的電氣工程師亨斯菲爾德(G.N.Hounsfield)發明了用電子計算機將X射線穿透人體形成重疊影像展開技術,無創傷地取得人體橫斷面圖像,創造了X射線CT,因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更成為工程技術與醫學交叉融合而對醫學進步產生巨大推動作用的標志。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許多著名大學都開始了生物醫學工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代表了全世界生物醫學教學和研究的前沿。美國生物醫學工程從基礎教育到研究生培養,從理論教學到行業訓練乃至職業培訓,都有一套較為完善的制度,從而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長盛不衰。我國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是1978年由國家科委正式確立的,1980年成立了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1986年正式加入世界生物醫學工程聯合會IFMBE。截止2003年,我國已有48所綜合或理工科大學、18所獨立醫科大學設立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培養從本科到博士各層次專業人才,另有9所專科院校開設了醫療器械專科教育。
2國外醫學工程學科的發展方向
在國外,醫學工程專業已經深入到醫學的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醫療設備研發、醫療設備管理、醫療設備維護以及醫療設備的質量控制方面。
2.1醫療設備研發
各種醫療設備的研發均源于醫學臨床實踐,國外的醫學生經過4年的理工科大學學習,其醫生均為生物醫學工程和臨床醫學的雙學士。因此,國外醫療設備的研發速度和思路遠大于國內,許多最新的醫療設備發明均源于國外臨床實踐[2]。
2.2醫療設備管理
1研究對象的選擇、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的選擇
我國現有127所高等學校開展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本專科人才培養工作,其中96所為綜合性或單科性理工類院校,31所為單科性醫科院校。所有院校的專業課程體系結構中都開設了人文社科類、醫學類基礎類、理工類基礎課程、工程類核心課程及其相關選修課程,不同院校的課程體系結構不同,在學分、學時及其實施等多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偏頗。一般來說,多數綜合性或理工類高校偏向于電子類、計算機類等理工方向,多數醫科類高校側重于生物材料與生物力學、影像工程、醫學物理、醫學儀器等領域。我們從10所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高校中選擇了“單科性院校———南方醫科大學”和“綜合性院校———湖北科技學院”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醫學物理方向)的課程體系進行比較分析研究。
1.2研究資料的主要來源
南方醫科大學的研究資料來源于該校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提供的專業培養方案的電子版和該校特色專業建設點主頁;湖北科技學院的研究資料主要來源于原咸寧學院教務處編印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2010年版)、學院主頁及其他查詢調研。
1.3主要研究方法
基本研究方法參照筆者前期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研究的思路[2],文獻材料的收集研究采用系統研究法、比較法、統計法對院校專業、課程設置等多維要素進行多方面的比較分析,找出特點、規律,發現存在的問題,以求得啟示。
[摘要]目的:探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實踐綜合訓練平臺的建設和教學模式,以便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醫學工程學科人才。方法:基于實驗室現有條件,構建涉及醫學儀器操作、醫學信號處理和醫學程序模擬仿真的綜合訓練平臺,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協作意識和專業素質。結果: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對醫學儀器、醫學信號和醫學程序的實際處理技能得到大大提高,就業和創新能力得以顯著提升。結論:專業實踐綜合訓練平臺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其將來從事生物醫學工程相關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實踐;醫學儀器;醫學信號;教學
0引言
隨著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迅速發展,醫學儀器相關的應用型和研究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高等院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基本上都開設了特色的專業實踐綜合訓練課程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專業實踐綜合訓練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醫學儀器的使用、醫學信號的分析和處理以及醫學程序的理解和掌握。在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了醫學儀器和醫學信號處理的基本理論,但缺乏對醫學儀器和醫學信號的動手操作和處理能力。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綜合實踐訓練是本科階段最重要的課程之一,目前已成為塑造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畢業生的關鍵環節[1-2]。因此,專業實踐綜合訓練平臺的建設勢在必行。基于社會需求和學生的知識儲備,我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開設了專業實踐綜合訓練課程,該課程為實踐環節必修課,設置在大學四年級的第一學期,共計60學時。專業實踐綜合訓練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意識,增強學生對醫學儀器、醫學信號和醫學程序的直觀理解和操作能力,為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平臺。
1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專業實踐綜合訓練課程教學現狀
在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專業實踐綜合訓練課程的教學中,國內外大學存在一定的差異。美國大學為了突出特定研究領域的專項訓練,一般將專業實踐綜合訓練結合到一些課程的課程設計中[3]。在國內大學的教學中,通常單獨設置醫學儀器綜合訓練的相關課程。西南醫科大學醫學信息和工程學院采用面向應用和研究的臨床儀器、探索學生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的形成性評價考核方式,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的能力[1]。陸軍軍醫大學(原第三軍醫大學)科研部生物醫學分析測試中心結合當前研究的前沿和熱點,采用經驗教師授課-學生實驗操作模式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4]。空軍軍醫大學軍事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原第四軍醫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基于產業發展對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提出了細分教學內容、引入示教儀器和設計綜合性試驗的教學方式,培養適應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發展趨勢的人才[5]。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緊跟學科前沿和專業發展趨勢,更新教學內容、建設立體化教學資源和創新性支撐平臺,主攻基礎性、創新性、趣味性和研究性,并通過臨床醫院實習,形成了特色的專業綜合訓練教學體系[3]。長治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采用研究性教學和開放性實驗室模式,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團隊精神,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6]。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針對學生獨立動手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較弱的缺點,實行實踐性教學,通過加強院企合作和實踐基地建設來提高學生的醫療器械操作水平[7]。根據國內外專業實踐綜合訓練課程的教學情況,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如何使專業實踐內容面向臨床和社會應用,如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思維成為該課程的關鍵所在[8-10]。針對專業實踐綜合訓練課程的開展現狀并結合我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特色,建立了醫學儀器實驗室,通過教學平臺來開展專業實踐綜合訓練課程的教學工作。
2專業實踐綜合訓練課程教學平臺的建設和實踐
[摘要]該文重點依據生物醫學工程及影像技術學專業的專業特點以及目前國內外醫療行業的用人情況,對目前該院已有的針對以上兩學科專業的教學資源和培養方案進行總結和回顧,并對今后的培養模式進行展望。使該院學生能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良好的實踐技能及優秀的社交能力,順應醫學領域不斷變化的形勢,并且在今后的工作學習中能全面發展,成為對社會、國家和人民作出貢獻的杰出人才。
[關鍵詞]生物醫學工程;影像技術學;教學體系;實踐教學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是一門現代醫學和醫學工程技術相互結合的學科,主要在理工科院校開展,作為一所以醫學教育為主的高校,在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培養中,注意與醫學臨床實踐緊密結合,側重醫療器械實踐培養。該校生物工程專業前身為醫學影像學(工程方向),自1999年開辦至今,根據實際情況,不斷修正培養培養,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工程素質高、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為培養目標。
1該校發展歷程
牡丹江醫學院自1958年創立以來,目前已經擁有近60年的教學歷史,1997年6月,學院通過了原國家教委本科教學評價,成為全國首批本科教學評價合格院校。從最初的名不見經傳到現如今的發展壯大,牡丹江醫學院在學科建設、師資力量及科研投入上均下足了功夫。尤其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在教學、科研、實習和就業方面均走在了同級別院校的前列。
2生物工程及影像技術的發展背景
生物醫學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BME)是結合物理、化學、數學和計算機與工程學原理,從事生物學、醫學、行為學或衛生學的研究;提出基本概念,產生從分子水平到器官水平的知識,開發創新的生物學制品、材料、加工方法、植入物、器械和信息學方法,用于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患者康復,改善衛生狀況等目的[1]。近幾年來,我國的醫療體制變革正處在快速時期,理工類科學技術在醫學領域,尤其是生物醫學中的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因此對于具有較高專業素養和應用能力的人才需求就更加急迫。“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是國家教育部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點大力項目[2],同時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一項重要措施,該政策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對促進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導。醫學影像技術是醫學專業其中一門[3]。我國在2006年時出臺了改革政策,將醫學影像學專業區分為兩種學制不同的專業進行教育,此教育模式早在上世紀西方某些發達國家就已經出現,并取得了較好的教育結果。4年制醫學影像技術是專門從事影像技術與操作方面的工作的一類高精尖技術人才,在儀器操作及治療劑量控制方面的能力水平要明顯優于五年制的醫學影像學專業學生[4]。
第一篇:生物醫學工程卓越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研究
摘要:卓越人才培養之目的在于為行業或地方的經濟建設提供一批高素質的專門人才或創新人才。本文主要探索和研究了廣州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卓越人才培養的主要思路、培養目標、培養措施和途徑,構建以學校為主體、企業積極參與、校企聯合的卓越人才培養模式,將學校理論知識傳授與企業應用能力培養有機結合。并對聯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通過培養和解決企業急需人才方式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關鍵詞:卓越人才;校企聯合;工程應用;創新能力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在未來十年,國家要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1-2]。通過實施“卓越人才培養計劃”,主動為行業和地方經濟建設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提高學校辦學聲譽,引領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升學校辦學整體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3-5]。2014年度,廣州醫科大學開展了“十二五”本科教學“質量工程”項目規劃,將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納入本科教學質量工程教學改革范疇。生物醫學工程卓越人才培養依托生物醫學工程系、醫學實驗中心和校外科研項目合作單位,以培養工程應用型創新人才為目標。本文就生物醫學工程卓越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開展實踐和探索。
1實施卓越人才培養的主要思路
依托我校醫學優勢,從教育理念層次探討卓越人才培養模式思路,研究和探索生物醫學工程卓越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可實施的、具有我校特色的生物醫學工程卓越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
(1)改革單純傳授知識的傳統教學模式,建立以人才培養為本,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