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地災防治方法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作者根據多年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管理、資料收集整理和工程驗收經驗歸納當前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管理、工程驗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管理;資料收集整理;存在的問題;改進方法;對策
1引言
云南省境內地質災害頻發,中央財政從2013年起連續8年每年安排10億元,用于云南省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通過近幾年中央財政補助和省、州(市)自籌建設資金,云南省境內特大型、大型、中小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設計、施工項目數量較多,目前大部分工程已建成并順利驗收,消除了地災隱患,發揮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但部分地災防治工程建成后因施工質量缺陷、竣工資料收集等原因導致工程驗收滯后。本文就當前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管理、資料收集整理和工程驗收中存在的常見問題加以歸納、分析,提出相應的措施,旨在糾正地災防治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管理中的不規范行為,提高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質量,規范資料收集整理,利于工程驗收和審計。
2地災防治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大部份地災項目施工區地質環境惡劣,交通不便、防治工程投資小、工期長,設計、監理單位服務費低,投入到項目上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不足,為工程建設管理和后期驗收埋下隱患,詳細分析如下。
2.1地災防治工程造價現狀中存在的缺陷
參考國內礦井防治水先進經驗并結合張村礦實際情況,總結出“查、探、疏、排、防、躲、管”綜合防治小煤礦老空水總體方針。其主要內容為:“查”,就是在對小煤礦開采資料收集、調查的基礎上,在礦井有可能受小煤礦采空區積水威脅的區域范圍內進行地面物探,查明小煤礦采空積水區范圍;“探”,就是根據地面物探結果,在井下生產中實施超前物探和鉆探,探明小窯老空區積水的具體位置和水壓、水量等確切資料;“疏”,就是對探出的小窯老空水進行疏放,避免生產中透水事故的發生;“排”,就是完善礦井排水系統,以利于發生透水時及時排水,不造成淹井,不對生產造成大的影響;“防”,就是對已揭露的小窯老空或老巷要采取相應的安全技術措施,嚴防發生次生災害;“躲”,就是為防萬一,針對無法預防的水害,要編制礦井突水應急救援預案,躲開水災威脅,提高職工自救、互救能力;“管”,就是加強礦井防治水現場管理,促進礦井防治水群測群防工作。
“查、探、疏、排、防、躲、管”七字方針內容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1.地面采用瞬變電磁探測技術,查明小窯老空積水范圍(七字方針中的“查”)。瞬變電磁勘探技術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應用于煤田地質勘探領域。該技術對其勘測范圍內的水體等低阻地質異常體具有較高的分辨率,當采空區充水時,在電性上出現低阻反映,因此,該方法對探測小窯采空區積水情況效果明顯。地面采用瞬變電磁儀器,圈定井下小窯老空積水范圍,物探結果及時填繪到采掘平面圖上,小窯老空積水范圍在圖紙上呈現出來,可以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數,提前做好各采掘頭面的防治水設計。
2.掘進頭面施工過程中采用高分辨電法超前探測技術,查明掘進前方水文地質情況,對存在低阻異常區域,采用鉆探技術(七字方針中的“探”)。(1)高分辨電法的特點。YD32(A)高分辨電法儀以煤層或巖體為介質,根據巖石電阻率成像探測識別巷道頂、底板隔水層厚度、斷裂破碎帶、含水和導水構造等地質構造。高分辨電法儀物探距離可達100m,結合礦井實際情況,每次物探有效距離取60m,保證30m超前距前提下,可掘進30m,生產過程中如此循環,如物探結果存在低阻異常,經工程技術人員分析后,可進行鉆探。(2)井下超前鉆探。鉆探是井下探放水最直接、最可靠和最終必須實施的重要手段。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探放水工作量是煤礦生產追求的目標,同時,也是工程技術人員渴望解決的難題。而井下物探儀器的運用,成功的解決了這個難題。
3.疏放老空積水(七字方針中的“疏”)。通過物探和鉆探,對探測到存在老空積水的區域要進行疏放,解除老空水對生產造成的安全隱患。疏水時前期工作為。(1)完善老空積水區附近掘進工作面的排水系統。根據預測的積水量,單孔最大放水量,工程進度情況合理設計排水系統。配備相應排水能力設施及設備,排水系統完善后,再由地測部門牽頭,對排水系統進行排查及聯合驗收,對排水系統的排水量實地測定并達到設計要求。(2)設計放水鉆孔。放水鉆孔布置原則方案最優,經濟合理,安全可靠。
4.完善排水系統,避免淹井事故(七字方針中的“排”)。排水系統是礦井防治水工作的關鍵環節,特別是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礦井,排水能力的大小直接關系著礦井的生產安全,依據規程的要求,礦井在正式生產前,首先必須完善其排水系統,保證其排水能力。
5.落實安全技術措施,嚴防次生災害發生(七字方針中的“防”)。為最大限度地解放小煤礦采空區附近的煤炭資源、提高資源回采率,對于已放完水或已探明沒有水體的小窯采空區或老巷道要揭露和通過,以盡可能多圈定儲量。然而小煤礦的采掘活動是沒有規律的,其采空區和巷道布置比較混亂,為保證能安全揭露小煤礦老空并能順利通過小煤礦老空,防止揭露和通過老空時發生殘余積水突然潰出、有害氣體及大面積冒頂、片幫等次生災害,要制定揭老空和過老空安全技術措施,揭、過小窯老空區后,還要制定小窯老空區綜合管理安全技術措施,防止后來不確定變化因素導致小窯老空區產生二次災害。張村礦小煤礦老空區綜合管理安全技術措施如下。(1)通過綜合技術手段(物探、長探、短探)進一步查明水害及氣體危害,可采取打密閉預留觀測孔或加強巷道周圍的支護后噴漿密閉等相應的技術措施,并設專人對小煤礦老空范圍區域看管,巡查,工程技術人員加強收集該工作面水文地質資料,重點分析并及時發放水情、水害分析預報用于指導生產工作。(2)施工單位井下帶班人員一定要加強該工作面的水文情況觀測,發現水情異常及時上報礦調度室及有關領導和業務科室,確定排除水情隱患后方可繼續進行回采施工。(3)地測隊人員要經常了解周邊小煤礦生產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一旦小煤礦停止生產,要加強各工作面特別是透老空工作面的水文地質情況觀測,時刻處于備戰狀態。
[摘要]基于煤礦自救與互救的定義,系統闡述了煤礦瓦斯與煤塵爆炸事故現場、井下火災事故現場、井下水災事故現場以及頂板事故現場的自救互救和避災方法,以期通過科學、合理地應用這些自救互救與相關避災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員傷亡。
[關鍵詞]煤礦事故;自救互救;避災方法
引言
煤炭行業是高風險行業,工作場所大多在地下,空間受限,并且處于不斷變化中,井下地質條件復雜多變,生產條件相當惡劣,再加上很多煤礦技術裝備落后,從業人員素質偏低、安全意識薄弱,經常受到瓦斯煤塵爆炸、水災、火災以及頂板事故的威脅。而在事故發生初期,專業救護人員很難到達現場,受災人員及時、正確采取措施展開自救和互救,會極大降低事故造成的損失。
1自救互救概述
1.1自救互救的定義
在實際生產中自救主要指當礦井突發意外災害事故時,災區所有從業人員采用的避災保護自己的措施與方法。互救則主要指在進行有效自救的情況下,人們為妥善救護他人而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摘要:文章以山西省興縣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為例,選取坡度、坡型、坡高、植被、距河谷距離、巖土體、災點密度7個因素作為評價指標,采用信息量法,獲取研究區易發性。在易發性評價的基礎上,利用GIS的空間分析功能將10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的降雨工況和易發性進行分析計算,得出降雨在不同重現期的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研究表明,隨著降雨重現期的增加,低危險性分區逐漸減少,極高危險性分區逐漸增大。
關鍵詞:GIS;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興縣
1研究區概況
興縣地處山西省呂梁市西北部,黃河東岸,屬黃河流2域,總面積約3165.3km。興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興縣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88.0mm,降水分布由東向西遞減。地形以黃土丘陵溝壑為主,三面環山。受地質構造、地層巖性等因素的控制,地勢總體上是自東向西傾斜,呈東北高西南低,并形成河谷、黃土丘陵、中山等地貌。興縣地質災害以黃土崩塌隱患為主,數量較多,威脅財產巨大。通過劃定不同降雨工況下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能夠科學有效地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目前,國內外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常用的方法很多,比較常用的有灰色[1]關聯分析法、信息量法、專家打分法和回歸分析法等。本文以興縣全區為評價區域,在地質災害調查的基礎上,采用信息量法,基于ArcGIS平臺完成興縣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為興縣國土空間規劃和地質災害風險管控提供依據。
2ArcGIS危險性評價
2.1基于GIS的信息量分析模型
通過計算致災因子對斜坡變形失穩所提供的信息量值,作為評價指標,能正確反映影響地質災害點破壞的基本規律。其計算原理與過程如下:1)計算單因子(指標)x提供斜坡失穩(A)的信息量iI(x/A):i式中:S——已知評價單元總數;N——已知樣本中發生破壞的單元總數;S——有x的單元個數;N——有x的變形iiii破壞單元個數。2)在某一評價單元P種因子組合情況下,計算單元變形破壞的信息量I,即:i3)根據I的計算值,給評價單元確定等級,經統計分i析找出分界點,將區域分成不同等級。
摘要:本文在珠海市某擋潮閘規劃用地地質環境調查的基礎上,應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對項目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關鍵詞: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地質環境
1.工程概況
該項目為內港擋潮閘項目,工程組成包括泄水閘、通航孔、泵站以及根據航運需要設置的船閘,工程等別為I等,工程規模為大型,主要建筑物級別為1級,屬重要建設項目,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為復雜,評估等級為一級。
2.地質環境條件
2.1區域地質背景
區域構造中等發育,以東北向斷裂為主,破碎帶多見硅化現象,部分見石英脈、酸性巖脈充填,對評估區穩定性影響中等。區域地層與巖石復雜程度中等,區域地殼穩定性為基本穩定。總體評價區域地質背景條件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