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學物理教學革新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在教學中倡導“三個有利于”,即有利于學生正確觀念的形成;有利于學生思想的升華;有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傳統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主要以教師傳授知識、學生硬性的聽為主,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因此,新形勢下的初中物理教師必須對教學問題進行改革、創新,結合新課程理念,搭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環境,設計適應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活動等,借以來深化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質量。在此,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一談新形勢下初中物理教學的改革措施。
一、展示多樣化的物理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物理學科的顯著特征在于理論性、實踐性。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物理探究能力、實踐能力等等。初中生首次接觸物理學科,感興趣的是實踐部分,對于理論知識一般都缺乏興趣。鑒于此,筆者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向學生展示多樣化的物理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筆者在教學中,運用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為背景來提出問題,誘發學生的興趣,學習“測量”內容時,筆者讓學生列舉測量一張紙的厚度的方法;學習“大氣壓”后,讓學生解釋鋼筆能吸入墨汁的原理;學習“物態變化”后,讓學生解釋自然現象中的“霧“”露“”霜”是怎么形成的,學習“電學”后,讓學生解釋為什么100W的燈要比60W的燈亮的多,書桌臺的臺燈為什么可以調光等等,以現實生活為例,來引導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答問題,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的實用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開展物理實驗活動,增強學生的物理實踐能力
心理研究表明:初中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好動的特點,改變傳統單一、枯燥、“一手遮天”的教學方式,變課堂教學為實驗活動教學,即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在實踐操作過程中讓學生分析、總結相關概念、原理知識等等,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而此時教師需要做的是組織實驗活動,給學生空間,讓他們敢于表現自我。如:在學習“長度的測量”教學內容時,筆者讓不同的學生上臺對教師的講桌進行測量,當測量結束后,將每個測量的結果分別寫在黑板上,這時會發現,同樣的講桌測量的結果不同,肯定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誘發其產生探究的欲望,這時候教師趁勢滲入“多次測量取其平均值”的教學內容。
此外,對于實驗活動,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制造“問題”,讓學生自主或者合作的進行深入探究,開展想象思維,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倡導他們發表不同的看法,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看待問題,誘發其創新意識的產生。如:在學習“串聯、并聯”電路實驗時,筆者結合學生掌握的知識,提出問題:一個電路有一個電源,一個開關S,兩個燈泡L1,L2,這兩個燈泡串聯,當開關S斷開時,L1,L2均發光,當開關S閉合后,L1不發光、L2發光。誘發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并總結其中原理,強化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三、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深化物理教學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陶行知先生也說:“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不教。”新課程也倡導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這一切都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進而更好地開展自主學習。“教無定法”,但就初中物理而言,屬于學生新接觸的學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的學習方法,如:自學、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概念歸類總結、做好筆記、多動手實踐等等,逐漸引導學生整理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物理思維、學習思路等等,筆者在教學中通過讓學生觀察實驗、動手實踐,從而表達自己的感悟,總結相關的物理知識,幫助學生用物理學的眼光看待問題,以物理知識來闡釋生活中的現象等等,如:冬天舌頭會被冰冷的鐵管粘住,白天平整的馬路夜晚看起來卻坑坑洼洼……活化學生對物質知識的認知和了解。同時,在進行學習方法指導時,還需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歸納能力、推理能力等等,讓學生學會多方面地考察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舉一反三”,開發學生的發散思維,促使學生物理知識體系的構建。
總之,新形勢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在于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融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掌握一定的物理實踐技能,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等等,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因此,作為物理教師應關注學生,以學生為中心,開展物理教學活動,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