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詩歌的名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字:地域性 、繼承發(fā)展、 形態(tài)符號
在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地域性、民族性是什么?中國有什么地域性,形態(tài)、符號在中國傳統(tǒng)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怎么體現(xiàn),怎樣去繼承發(fā)展這些中國傳統(tǒng)符號?
(1)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地域性、民族性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環(huán)境”詞的概念也在不斷的發(fā)生著變化并隨著人類活動領域的日益擴大而不斷添加著新的內涵。自然環(huán)鏡、人工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三者共同作用所構成的,對于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而言自然環(huán)境是其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人的創(chuàng)造活動是主要動力源而社會文化則是環(huán)境生成變化的依據(jù)和背景。人類的一切建筑活動都是為了滿足人的生產(chǎn)和生活需要,從最早的原始社會人類為了躲避自然環(huán)境對身的傷害,用樹枝、石頭等天然材料建造了原始小屋,到現(xiàn)代化的高樓大廈。人類幾千年的建筑活動無不受到環(huán)境和科學技術條件發(fā)展的影響。
活著的民俗文化,可以當作研究本原文化的活化石。眾多的民族、幅員遼闊的國土等這古老的歷史文化遺存,在地域的民族文化和社會生活中仍然可以看到豐富而完整的本原文化與本原哲學的各種表現(xiàn)形成地下出土的文物不會說話而地上的活文物則為它們做出了令人嘆服的藝術再現(xiàn)。民族群體的衣食住行、節(jié)日風俗、人生禮儀和信仰禁忌的社會生活中表現(xiàn)出具有鮮明民族特征與地域特征的各種符號。
陜北這塊土地,東部是被民歌里唱成九十九道灣的晉陜大峽谷的黃河西岸,它的西北方是虎踞龍盤連綿而高大的橫山山脈。這里人煙稀少,人們崇天敬鬼、依山傍水,選擇適合自己居住的地形,將家園挖掘與土地之中,這里生存艱難以種植五谷雜糧兼以畜牧為主。這里曾長時間居住著許多少數(shù)民族,也是許多少數(shù)民族最后的居住地。如今雖然少數(shù)民族已遁去,但直至現(xiàn)在這里也絕非龍形虎骨,這種久聚不散之氣使得這塊相對貧瘠的土地上常常傳遞著神圣的氣息。
(2)傳統(tǒng)符號在環(huán)境中的藝術體現(xiàn)
陜北的窯洞民居一個體現(xiàn)了中國本原哲學觀念的中國民居建筑,其上拱行為天,其下方形為地,天圓地方象征著人居于天地相通的宇宙母體之中。正面窯口門窗拱形木結構建筑,中間橫木其上為天,中為方格“天窗”左右是生生不息的斜方格符號,橫木其下為三十方格的宇宙符號,每當春節(jié)之際在天窗中央貼上圖形大紅剪紙在三十方格中心貼上圖騰動物,四角貼上角花組成“三十格窗云子”加上象征宇宙生生不息的五彩剪紙,這正是民居建筑觀念的點題之作。窯洞的門也加以符號性裝飾,其下門棟為地,其上楣橫木為天,橫木之上飾以兩個圓形的旋轉紋突出雕飾,圖騰動物門墩。另外由于依山打窯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打窯洞時難以隨心所欲地選擇遇到窯洞對面的遠山山形不規(guī)整的山口,民俗視為邪光,房主人要打一圓孔石條立于門前以鎮(zhèn)之,這個圓孔,是民間藝術中一種鎮(zhèn)宅辟邪的符號,下來人們有時利用這個石孔栓驢馬牲口等,之后就被俗稱為“栓馬樁”,其實它原本的功能并不是為栓馬而是在鎮(zhèn)邪,石條之上常雕以“八蠶進寶”與“猴吃桃”等吉祥內容的圖案,它以豐富的變體和質樸粗獷的藝術風格形成拴馬樁為代表的民間石藝術。
陜北新的窯洞民居落成之后人們常用各種安宅鎮(zhèn)宅的“符”(繪有某種圖案的紙)貼在窗戶上,一幅幅生動的民間剪紙,曾創(chuàng)造出燦爛文明的中華民族,至今在民間剪紙和民間藝術的的民間風俗中,仍然保存著豐富而古老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民間剪紙藝術是歷史的活化石它與同一地域下出土的原始社會考古文化,以及歷史神話傳說是完全一致的是一部活著的遠古文化歷史。
剪紙藝術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中群眾性最廣泛地域性最鮮明,歷史文化內涵最豐富最具有代表性的美術形式之一。雖然它的材料――紙的發(fā)明只有兩千年的歷史,但它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形態(tài)卻是中華民族從原始社會至今長達六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因此它的文化價值遠遠超越了剪紙藝術的本身,而具有極其豐富的哲學美學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和人類文化學內涵同時展現(xiàn)了一個完整的本原文化藝術體系、造型體系和色彩體系。民間剪紙在陜北是一種很普遍的群眾藝術,那些年過半百的老大娘和純樸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彎曲自然、運轉靈活地在紙上鏤空剪刻成花樣,裝點著自己的生活。它表現(xiàn)出了人類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與人類征服自然的無限寓意,當它以另一種方式出現(xiàn)在生存空間里時,不時的讓我們深刻感受到環(huán)境空間的藝術繁衍,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人類主觀能動的意識藝術。
窗欞格子是窯洞門窗的主要結構,門窗除了圓楣、橫楣、立楣這幾個大的骨架外天窗、耳窗、夾窗、腰窗、座窗、門半窗各個部分都是由窗欞格子構成的。欞子是其骨架是構成這一事物的結構形態(tài)而由欞子交叉組合而出的格子原本是無中生有之象,當屬這一陰陽事物的空間形態(tài),窗欞格子的組合須嚴格按照奇為陽,偶為陰的數(shù)字觀念,這類符號的大地之方與窯洞之天元并存,又成生生不息之象,總之在門窗的每一塊結構與空間人們都在精心制作著吉祥如意的圖形并希望通過這些被賦予特殊含義的圖形來保佑和指引人們祈禱福祿、實現(xiàn)愿望。
(3)繼承發(fā)展
在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地域性、民族性是什么?中國有什么地域性,形態(tài)、符號在中國傳統(tǒng)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怎么體現(xiàn),怎樣去繼承發(fā)展這些中國傳統(tǒng)符號?在不知不覺中,中國人的衣食住行已全方位向國際化靠近,無論形式和內容都在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中國屬性拉開距離。對此,一些有責任感的設計師從以前關注國際主義設計逐漸把目光集中在感悟和挖掘地域文化,探求民族風格及其內涵上。什么是本土設計,怎么能體現(xiàn)地域性,什么是文脈,設計師怎樣體現(xiàn)個性,這些問題都被提了出來。 誠然,國際化是科技文明的巨大進步,然而對于傳統(tǒng)文化而言,的確受到了消蝕的威脅,“單一的世界文明,同時正在對創(chuàng)締了偉大文明的文化資源起著消耗的磨蝕的作用”,為了追求國際化,是否必須拋棄或改變各民族得以存在的古老文化傳統(tǒng)? 實際上,各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都在努力承受和吸收來自國際化現(xiàn)代主義的沖擊,外來元素逐漸滲透于傳統(tǒng)文化中。是一味學習國際還是固守傳統(tǒng)?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國際化與地域性正是當今設計的焦點。
結語:環(huán)境藝術設計作為一種藝術行為追求的是美。民俗藝術、文化精神影響億萬民眾的價值觀念,會推動歷史發(fā)展。當環(huán)境藝術設計面向這樣一個新時代,加強精神生態(tài)價值觀,使精神生態(tài)與自然生態(tài)同樣和諧,引導人去追求一種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獲得一種詩意的都市棲居,真正實現(xiàn)環(huán)境藝術設計對人的終極關懷。將美的藝術延伸,柏拉圖說過“美是真理的光芒”。
參考文獻:
1. 景觀中國http://
一、教學目的
1、培養(yǎng)學生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2、認識珍惜時間的重要性,能好好抓住機會,認真學習,為明年高考做好準備。
二、主持人:陸統(tǒng)(甲)蔣維娜(乙)
三、教學過程
1、開幕詞
甲:時間可以說是一切事物的主宰。正是時間的存在使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有了白天黑夜。讓人們不斷地經(jīng)歷春夏秋冬、花開花謝,太陽的東升西落------時間規(guī)定了地球旋轉一周是24小時,時間設計了春,夏,秋,冬的到來與結束。
乙:雖然時間控制了萬物是生命周期,但在這有限的時間里,萬事萬物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其中的共同點就是努力將自己的特點——展現(xiàn),讓自己在短暫的生命旅程中放出更加燦爛的光芒,這也就是生命的意義。我們也是如此,人的平均壽命在七十左右,怎樣才能把握這有限的生命,去做更多有意的事情呢?答案只有一個,就是珍惜時間。
合:一(4)班主題班會《珍惜時間》現(xiàn)在開始
甲: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
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甲:燕子飛了,有再來的時候。
乙:然而有一樣東西卻是一去不復返。
甲:它能給勤奮者留下智慧和力量,給懶惰者留下空虛和懊悔。它能像海綿
里的水,只要愿意擠,總是有的。
乙:它是組成生命的材料。
甲:它是衡量重量的標準。
合:它就是——齊(時間)
(鐘表滴答聲)
甲:同學們,現(xiàn)在請閉上你們的眼睛,仔細聽一下,你們聽見了嗎?這是時間的聲音。
甲:接下來,請秦丹為我們朗誦詩歌《時間》。
2、節(jié)目一:朗誦詩歌《時間》
乙:不經(jīng)意間,時間正一分一秒地從我們身邊流逝。
甲:時間是不等人的。
乙:想擠出時間不容易,但失去時間卻很容易。
乙:無論迎著多少無奈,無論聽著多少感慨,它從不因勢而變,因人而異。
甲:凡是在事業(yè)上取得成功的人,沒有一個不是珍惜時間的典范。
乙:現(xiàn)在請有收集關于《珍惜時間》故事的同學為我們講述一下他們所收集的故事。
3、節(jié)目二:
故事1講述《愛迪生的故事》
過渡:故事都是關于珍惜時間的典范。那我們有沒有在日常生活中浪費時間的故事呢?
故事2講述《浪費時間的故事》(班主任工作 )
乙:恩,這個例子的確非常典型。我相信這是存在于各位同學身邊的現(xiàn)象吧。希望同學們聽了這個故事以后開始學會提醒自己:珍惜時間。
過渡:甲:一個人的青春能有幾年?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乙:在這大好的時光中,我們應該珍惜每分每秒,努力學習,而不是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一些不必要的事上,下面請欣賞小品《遺憾》
4、節(jié)目三:小品《遺憾》
乙:看完這個故事后,想必同學們都會有一些感想,現(xiàn)在我們就來聽聽同學們的感想。
5、節(jié)目四:談感受
過渡:甲:同學們,時間賦予我們每個人是非常公平的。
乙:不會多給你一分,也不會少給你一秒。
甲:珍惜不珍惜它。
乙:抓緊不抓緊它。
合:就看我們自己。
甲:記?。航裉鞈龅氖聸]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誤了。
乙:對!
甲:浪費時間是一樁大罪過。
乙:對!你說的沒錯!
甲:這哪是我說的,這是裴斯泰洛齊和盧梭說的。
乙:他們說的真好,你還知道什么?
甲:我只知道一點,還是問問同學們知道什么吧。請問哪位同學知道關于珍惜時間的名人名言,請發(fā)表下,讓同學們擴展知識面
6、節(jié)目五:名人名言
乙:名人名言伴隨著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成長,我希望剛才同學們說的名人名言也能夠成為同學們今后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燈,指引我們不但前進。接下來我們欣賞歌曲《隱形的翅膀》
7、節(jié)目六:歌曲《隱形的翅膀》
甲:伴隨著優(yōu)美的歌聲,我們這次主題班會也接近了尾聲,我想同學們在這次班會中應該學到了不少。
乙:下面請班主任對這次班會進行點評。
8、老師點評
9、結束語:
甲:同學們,請你們仔細想一想,難道對于我們這些處于風華正茂的青少年時期而言,讀書就只是混時間而已嗎?難道上網(wǎng)、進游戲廳才是我們擅長的事情嗎?難道我們就只想現(xiàn)在的自己會快樂,沒有對未來的渴望嗎?
乙:同學們,請趕快珍惜時間吧!暫時放棄上網(wǎng)、進游戲廳所做的無聊事情,多看看書藉,努力學習,考慮一下未來。
營造氛圍,讓班級有書香
讓教室的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首先,做好教室的環(huán)境布置。讓班級的墻壁專欄、黑板一角、書櫥設計都充溢著濃郁的書香氣息。其次,征集讀書名言。我在班級當中征集關于讀書的名言。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讀書的理解和感受,把優(yōu)美的名言制成漂亮的書簽貼在教室里,進一步營造班級書香氛圍,激發(fā)學生讀書的熱情。
讓班級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書香。從一年級開始,我就向學生們發(fā)起讀書的倡導,讓學生們多讀書、讀好書,讓好書凈化學生的靈魂,升華學生的人格。具體做法包括:1.建立小書庫。在校級圖書室的基礎上,每個學生建立起個人小書庫、家庭書架,班里建立起中隊圖書角,由學生每月自愿捐書。2.建立好書交換站,學生之間每兩周定期舉行“好書換著看”活動,充分利用圖書資源。3.自辦讀書專欄。學生自辦讀書專欄,約定每個學生每學期至少要讀兩本以上優(yōu)秀書籍,定期更新讀書專欄內容,以“名人名言”“我最喜歡的XX”“好書推薦”等小版塊向同學介紹自己看過的新書、好書,交流自己在讀書活動中的心得體會。
組織引領,讓閱讀成習慣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只是號召是遠遠不夠的,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組織引領。
首先是保證閱讀時間。在學生還沒有養(yǎng)成課外閱讀習慣之前,我努力讓學生們有時間接觸書籍,營造閱讀氛圍,帶動更多的學生自覺投入到閱讀中來。小干部們每月按閱讀計劃組織同學們“一天三讀”,即晨讀、午讀、睡前讀。晨讀的時間組織同學們誦讀詩歌等內容,如每周有一個小組教全體學生學習一首古詩,并由該組負責周末檢查;結合養(yǎng)成教育誦讀《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分小組每周教全體隊員學會八句,并由該組負責周末檢查,過關的小組由主要負責的小干部頒發(fā)“讀書獎章”。午讀是每天中午自由選擇班級圖書角的圖書進行閱讀。睡前讀則是每晚一次的家庭親子共讀。學生們在閱讀中成長,形成了積極向上的集體閱讀氛圍。
其次是指引閱讀方向。學生們升入五年級后,我經(jīng)過與小干部們的交流,決定把讀書活動延續(xù)到課間,豐富課間活動。為了引導學生們有方向地閱讀,讓學生們知道哪些書可以讀,我給學生推薦了以下書籍:《自然探秘.動植物海洋版》《小學生閱讀》《西游記》等。結合“弘揚民族精神”的教育,又給學生們推薦英雄故事、人物傳記等,讓學生收集英雄格言、誦讀《詩詞》、學唱紅歌。每天由一個學生把自己學的故事利用課間講給小組同學聽,或小組長組織組員每1-2周學會一首好歌。
1. 藏頭增趣味
藏頭詩,又名“藏頭格”,是詩歌中一種特殊形式的詩體,全詩每句的頭一個字組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或人名,或地名,或一句祝福,等等。
例:明兮暮色虎下嶺,日落西天驚百獸。恩澤似海不相忘,典叩蒼昊與山君。最喜雨林物資豐,愛屋及烏是猛虎。老來享樂不孤獨,虎嘯神州傲稱王。(詩《詠虎》)
這首詩每一句的第一個字連起來就是“明日恩典,最愛老虎”的意思,讀來妙趣橫生,饒有興味。
2. 夸張顯特征
為了突出某種事物的本質特征,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對事物的某些方面著意夸大或縮小,作藝術上的渲染,這種修辭手法叫做夸張。
例:雙睛忽動飛電回,層崖長嘯陰風來。(選自陸游詩《虎洞》)
眼睛圓睜,竟令閃電回避,長嘯一聲,引來陰風陣陣,令人毛骨悚然。這兩句詩運用夸張的手法,寫出了老虎的威猛,令人生畏。
3. 反復表真情
根據(jù)表達的需要,重復使用同一詞語或語句的修辭手法,叫做反復,又叫復辭。
例:春光春色源春意,虎將虎年揚虎威。/虎年喜虎勁攻關奪隘皆如虎,春節(jié)煥春光繡水描山總是春。
這兩副對聯(lián)中都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每一副聯(lián)中都含有三個“春”字和三個“虎”字,新穎的形式寫出了虎年新春的喜慶,表達了對虎年虎氣沖天的希冀。
4. 比喻添生動
比喻就是根據(jù)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進行描寫的修辭方法。
例:怒似蒼鷹厲拳爪,炯然霹靂凝雙眸。(選自乾隆詩《高其佩指頭畫虎》)
這里就運用了比喻的手法。老虎發(fā)怒猶如老鷹舉利爪,睜大眼睛如霹靂一般犀利,生動地寫出了老虎雄威,也表現(xiàn)出了高其佩用指頭畫老虎本領的高超。
5. 借喻含深意
借喻是比喻的一種,以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xiàn),直接把甲(本體)說成乙(喻體)。
例:迎虎年敢逐改革攔路虎,送牛歲勇當奉獻老黃牛。
這幅對聯(lián)中,借“攔路虎”比喻前進路上所遇到的障礙,借“老黃?!北扔骼侠蠈崒?、勤勤懇懇工作的人,蘊含豐富。正好“攔路虎”“老黃?!边@兩個俗語與虎年、牛年相對應,這副對聯(lián)確實很顯功力。
6. 仿擬添幽默
仿擬就是對名言、警句、詩歌、臺詞等進行部分內容上的改造。使用仿擬手法可以“省工省料”,橫添幾分幽默。
例:陜西鎮(zhèn)坪周正龍,假話騙盡英雄。年畫老虎轉頭空。(網(wǎng)友作《臨江仙》)
作者在這里仿擬了《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諷刺了曾經(jīng)轟動一時的“周老虎事件”,生動活潑,妙趣橫生。
7. 擬人增色彩
擬人就是把物當作人來描寫,賦予物人的動作或思想感情。運用擬人,不僅可以使描寫的事物生動形象,而且增添色彩感情。
例:金牛昂首高歌去,玉虎迎春銜福來。
昂首高歌、迎春銜福等都是人的動作,卻放在牛、虎的身上來進行描寫。擬人的手法生動地寫出了辭舊迎新的喜慶祝福,也表達了對牛、虎的喜愛。
8. 對偶出工整
我國古代詩歌中,對偶幾乎是必用的手法,它使詩歌整齊、精煉。對聯(lián)中更是常用對偶。學用對偶手法就是學習語言的錘煉功夫。
例:高云逐氣浮,厚地隨聲震。彩章耀朝日,爪牙雄武臣。(選自唐代儲光羲詩《猛虎詞》)
一、讀可以培養(yǎng)語感
誦讀時遵循“字頭咬準要有勁,字腹延伸不變形,字尾收音要分明,聲調抑揚要念準”的基本原則,可選雄壯激昂的詩歌或抒情濃郁的散文,再練讀一般散文、文言文和其它文體文,通過苦練誦讀,可以使普通話純正,達到“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讀的過程可以體味語言文字內涵,體味內容、情感及與之相適應的語速、語調,把握說話技巧,感知詞匯的詞法結構和語句的語法規(guī)則,感知題材、情節(jié)、主題思想,感知語言、結構、體裁、表現(xiàn)手法等等。每年高考試卷中關于詞語的辨析、成語的運用、病句的辨析、句式的選用、仿句等考題,其實質就是考的對語言文字的感悟運用能力,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重閱讀、重感悟比起以題的方式來訓練這些考點要有效的多。事實上,生活中一些人并不十分準確地知道某些詞語的含義,但他們能準確地運用在口語和寫作中。從寫作的角度講,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熟讀了《小狗包弟》《記念劉和珍君》,可以悟到記敘文選材、結構、立意、詳略等技法;熟讀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可以體味到散文景與情的關系;熟讀了《談骨氣》《敬業(yè)與樂業(yè)》,寫議論文也便不會畏難了。讀可以增強語感,學習表達技巧,學會說話作文,新教材教學要求之一“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yǎng)語感”是非常有道理的。
二、讀可以積累語言材料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熟讀可以積累詞匯,吸收有生命力的語言材料。這些詞匯、語句識記存儲得多了,在語言運用時,自然就有“源頭活水來”。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生活中得到啟示,一些優(yōu)秀的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演講家、作家他們妙語連珠,談吐自如,而生活中的一些人說話結結巴巴,無話可說,原因是前者語言材料豐富,后者語言材料貧乏。私塾教育有許多批判的地方,但我認為有一點值得提倡,那就是趁年輕的黃金時段,大量地背誦了一些典籍,大凡接受私塾教育的人都會作對聯(lián)、寫文章?,F(xiàn)在新教材除了必修課本外,還有選修教材,教師如何教?我認為要提倡讀,恢復古今人稱“上學”為“讀書”的文化內涵:多種形式地讀,廣泛地讀,積累詞匯,背誦詩詞名言錦句,背誦名家名篇,大量摘抄說話作文有用的材料。這樣不僅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而且有助于提高說寫能力。
三、讀可以提高鑒賞、探究、評價能力
從新教材必修目錄看,每一冊分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五大板塊,突出了語文的文學性、人文性。教材關于閱讀教學有兩點值得我們注意:一是培養(yǎng)學生對現(xiàn)代文的理解、研討和評價能力;二是培養(yǎng)學生研討、探究、評價文學作品的能力。高考卷上詩歌、現(xiàn)代文、文言文閱讀均有此考查題,這就意味著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賞析、探究、評價的活動要加強,再者新課程改革要求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強調學生參與,師生互動,共同探究問題。現(xiàn)行高中語文課堂更多的就是學生閱讀―感悟―探究―評價。學生如何對文學作品進行鑒賞評價呢?一是讀作品,感知作品。感知情節(jié)、人物活動環(huán)境、人物思想性格、作品的主題;感知語言、結構、表達手法。感知作品的過程就是學生讀的過程,是教師無法替代的,學生缺乏對作品的感性認識,就無法上升為理性評價。二是讀鑒賞材料,學習鑒賞評價方法。選修教材,每單元都有相應的關于詩歌、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鑒賞的知識文;選修教材是為了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而編排的課本,是學習鑒賞、探究、評價的教科書,幾乎每篇作品后面都有探究、討論題,課前或后有鑒賞提示或鑒賞要點;學生手中與課文配套的課輔資料,大都有課前詩詞背誦熱身、課前美文閱讀欣賞、課后拓展閱讀,詩詞一般都附有賞析,試卷上閱讀文題型設計體現(xiàn)賞析與評價的思想。學生認真閱讀這些作品和鑒賞材料,不僅可以提高鑒賞評價能力,而且還可以提高文學修養(yǎng)、文學品位。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教學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初中生鑒賞古詩詞作品,在理解大意、感受意境的基礎上還應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達到這一目標,我認為必須拓展詩詞教學空間,開發(fā)詩詞教學資源。在教學實踐中,我摸索了以下幾種途徑供同行探討。
一是背景資料鏈接。學習古詩詞前,可讓學生自己查閱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相關資料,也可由教師介紹作者相關材料或小故事。這一過程主要是讓學生對作者的生活環(huán)境、人品等進行了解,從而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入詩情、入詩景。
二是情景空白補充。詩歌語言凝練,語言跳躍性強,為了讓學生很好的把握詩詞意境,理解作者意圖,感受作者情感,教師可讓學生用現(xiàn)代的語言補充情景與情節(jié),將詩詞擴寫、改寫或續(xù)寫。如學習《天凈沙?秋思》、《錢塘湖春行》等詩歌后就可讓學生在情景補充中感悟精妙的意境。
三是情感心理對話。當學生理解了詩詞的大意,感受了詩詞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后,教師可設計一些心理情感對話場景,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與作者進行心理對話溝通,在溝通中提升自己對人生、對生活的品味。如學習一些寄情山水的詩歌后就可讓學生與詩人進行對話,讓學生在對話中學會該怎樣面對生活。學生還可與蘇軾、陸游、李白、杜甫等詩人進行對話,感受他們的人格美。
四是同類題材鑒賞。為了讓學非常透徹地了解詩詞意境,學習時還可進行同類題材鑒賞。如同是離別詩,《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悲一喜,學生在比較中可以深刻領悟古人那種“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豁達。
五是精美意象再造。古詩詞中關于寫景、寄情、人生感悟、哲理等等主題留下了許多名言佳句,這些是詩詞中的精華,教師在引導學生反復品味的基礎上可讓學生賞析、再造意象(細致刻畫、描寫)等,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如對“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等的賞析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六是名句遷移運用。理解詩詞的內容和作者情感,達到共鳴不是最終目的。學以致用方能才思敏捷,才能領略詩文的博大、自然與精深,才能大膽張揚個性、揮灑青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是人老志不老的豪邁情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頑強的生命,“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美好的祝愿……這些要能脫口而出,意到筆到。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結合;生活
有幸聆聽了溫州市廣場路小學潘旸老師的講座《從“教閱讀”走向“教生活”》后,讓我對語文閱讀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閱讀教學作為一種特殊的生命體驗過程,是一種心靈的交流,精神的對話。在講座中,潘老師從教閱讀講起,再講到教生活,用生動的實例、深入淺出的理論為我們講述了語文閱讀和生活的密切關系,給我們的閱讀教學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
素質教育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應以社會生活這個大舞臺為基準,實現(xiàn)語文知識與社會、與生活的接軌,最終形成開放、愉悅的語文課堂。以下是本人對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實現(xiàn)從“教閱讀”走向“教生活”的幾點認識。
一、利用生活例子,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對學生來說,生活是閱讀的主陣地,特別是生活中隨時發(fā)生的一些新聞事件。例如,2011年10月6日蘋果公司的締造者斯蒂夫·喬布斯辭世。因此,無論從新聞、報紙還是廣播等到處都是有關喬布斯與蘋果公司的新聞,這也成為吸引小學生眼球的材料。于是我在語文課上以喬布斯為例子,講他和蘋果的關系,一下子激起了學生們的興趣。接著,我給學生們提出了任務,讓學生們通過網(wǎng)絡、書籍、報紙等收集有關喬布斯與蘋果公司的材料。到了第二節(jié)課,學生們就搜集到了喬布斯的很多材料,特別是喬布斯的一些名言:成功沒有捷徑。你必須把卓越轉變成你身上的一個特質。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你的天賦、才能、技巧,把其他所有人甩在你后面。高標準嚴格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將會改變一切的細節(jié)上;成就一番偉業(yè)的唯一途徑就是熱愛自己的事業(yè)。如果你還沒能找到讓自己熱愛的事業(yè),繼續(xù)尋找,不要放棄。給自己一個培養(yǎng)自己創(chuàng)造力的機會,不要害怕,不要擔心……這些材料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了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還豐富了學生們的思想。此外,學生們在進行了上述有關喬布斯的閱讀材料的閱讀后,我還對學生們提出了寫作要求,讓學生以喬布斯的啟示為主題進行自由寫作,學生們都積極地投入到寫作中去,又鍛煉了學生們的寫作能力和水平,可謂一舉兩得。
二、利用讀詩、品詩,讓學生體驗感受生活
1. 讀詩
小學生的思維模式仍然接近于兒童,因此可以讓他們閱讀語言優(yōu)美、流暢、且口語化的兒童詩,這種詩歌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具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易于兒童模仿和閱讀。例如《四季的腳步》,這首詩歌描寫了四季的變換,其優(yōu)美的語言、歡快的節(jié)奏,非常適合小學生誦讀。詩歌分為四節(jié),分別描寫了春夏秋冬來臨時的變化,并用簡潔、凝練的語言概括出了四季氣候的主要特征,極富感染力與表現(xiàn)力。如詩中 “叮咚、知了、刷刷、呼呼”等擬聲詞的運用,“悄悄”的反復使用,以及押韻的詩尾,都使整首詩歌處在循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的明快節(jié)奏中,賦予了詩歌無限的音樂美、韻律美。詩中擬聲詞和疊詞的重復使用,也非常直觀地傳達給學生客觀世界的聲音和節(jié)奏,無形中拉近了學生與詩歌的距離,使他們在身臨其境中切身體會詩歌的美妙意境。
2. 品詩
面向兒童的詩歌一般都以創(chuàng)造鮮明生動的詩歌形象為主,意在促使兒童在具體形象的畫面中直觀感受詩歌的表現(xiàn)情境。例如《聽聽,秋的聲音》這首詩,針對小學生思維傾向于具象性的特點,將黃葉、大雁、秋風、蟋蟀等能夠表現(xiàn)秋天特色的典型事物描寫出來,變抽象為具體,彌補了學生對“秋”這一抽象概念的模糊認知。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這就是兒童詩歌的魅力所在,它能夠借此緊緊抓住小讀者的心,吸引他們繼續(xù)往下讀。因此,一首好的兒童詩歌,一般都會借助于具體的形象來詮釋抽象、模糊的概念,促使學生通過對具象性事物的感知來體會詩中的意境,也就是說,意象性是兒童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此外,優(yōu)美的意境往往是通過形象化的藝術描寫,將主觀與客觀交融為一體,從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具有濃郁情感的藝術氛圍,讀者在這種氛圍中不但能切身體會到詩歌的魅力,還有利于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兒童本身就是最富于聯(lián)想和想象的,他們總是用自己的想象來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們的世界中,一切都是詩化的,如會笑的花兒、會唱歌的鳥兒、會說話的魚兒等,因此,詩歌正好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求,更有助于兒童發(fā)揮自身的童真童趣,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領悟豐富多彩的詩歌意境,體會詩歌的曼妙優(yōu)美。
三、讓學生在“寫”中,體會生活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又反過來膨脹了閱讀需求,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做到讀寫并重,以此來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學生的實際生活是寫作的主要源泉,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事件都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
1. 經(jīng)常親近大自然
大自然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蘊涵了豐富的寫作素材,比如一草一木、一鳥一蟲、一山一水,都可以拿來當成寫作的原型。作為教師,要經(jīng)常組織學生親近大自然、接觸大自然,使他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尋找靈感、感悟生活。在小學生的潛意識中,萬物皆有靈,他們認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我們要利用兒童的這一認知特點,引導他們學會捕捉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表象細微,但感受深刻”的事物。
2. 真正走進生活
生活與學生的學習密不可分,在兒童的生活中,處處包含寫作的基因。其實,兒童的生活充滿詩意,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詩意的眼睛而已,兒童自己并不清楚周圍的生活中蘊藏了巨大的礦藏,因此需要教師的指導和點撥。例如,想讓學生描寫一首關于春天的詩歌,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到空曠的地方去放風箏,并引導他們從風箏上尋找春天的影子,有的學生說:“春天就在高高飛翔的風箏上,春天就在小朋友歡快的腳步上。”甚至有的學生還拓展思維,描寫出這樣的詩歌:“一個個尖尖的筍芽兒,是竹園的春天;一朵朵跳躍的浪花,是大海的春天;一只只舞動的蝴蝶,是花園的春天;一個個充滿活力的臉龐,是我們的春天?!弊鳛榻處?,當看到小學生寫出這樣的詩歌時,內心的自豪感應該是不言而喻的。通過引導學生對生活的觀察,還有一個學生在下雨時這樣寫道:“雨點在樹葉上溜滑梯,在地面上游泳,在天空中比賽跳高?!边@些詩句不但富有情趣,且充滿了詩意。可見,只要我們善于引導,就能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給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在蔚藍的天空中高高地飛翔。
3. 養(yǎng)成隨筆記錄的習慣
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曾說過:“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可以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魚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但是光有奇妙的聯(lián)想和美好的體驗,卻沒有養(yǎng)成及時記錄的習慣,再美再好的情感體會也將稍縱即逝。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從小抓起,將培養(yǎng)學生及時、快速記錄情感體驗的習慣作為一項重要任務。
總之,從“教閱讀”走向“教生活”是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趨勢,更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因此,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陸新宏.淺談新課程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J].吉林教育,2009(17).
[2]董服相.倡導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摭談[J].小學教學參考,2005
一.抓住詩眼——感悟情
《游子吟》這首詩瑯瑯上口、詩意簡明,詩人通過樸實無華的詩句,通過平凡的生活細節(jié),表現(xiàn)了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深沉而無言的愛。這種感情,學生是很難一下子體會到的。 教學中,教師圍繞重點詩句分析詩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有的教師抓住“密密縫”這個重點詞,引導學生思考:母親為什么要密密縫?讓學生體會母親對兒子的關心與牽掛,同時教師結合講解當?shù)氐娘L俗——密密縫可以保佑遠行的人平安早回,讓學生更深切地體會到母親的良苦用心。有的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意恐遲遲歸”,讓學生體會出母親對兒子的擔憂。幾乎每位教師都引導學生體會“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所蘊含的比喻意,讓學生體會母愛的博大,做兒女的無法報答,從而體會出兒子對母親的無限感激之情,對母愛的由衷的贊美。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對母愛有了一定的感悟。
二.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情
古詩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現(xiàn)得比較含蓄。僅僅通過理解重點詩句,還不能真入進入詩所描繪的意境中。教學時教師采用多種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進入詩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蘊其中的濃郁的詩情,獲得強烈的審美體驗,真正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效果。
1、結合寫作背景
詩必有感而發(fā),優(yōu)秀的詩作都是詩人感情被現(xiàn)實生活激發(fā)、點燃后抒寫的。由于作者所處的時代、社會生活及個人際遇、經(jīng)歷、創(chuàng)作意圖、個性氣質不同,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樣。孟郊一生顛沛流離,他每一次外出求學、應舉和漫游時,母親總是遵照當?shù)氐牧曀准氠樏芫€地縫,盼望遠行的兒子早早平安歸來。這種偉大的母愛深深地激蕩著孟郊的心。正是在母親的鼓勵、勸慰之中,孟郊第三次應考,終于考中進士,并得到了一個縣尉的官職,有了較為安定的生活環(huán)境,詩人就任后,立即接來老母親奉養(yǎng)??墒撬X得,母親幾十年的含辛茹苦,是無法報答的。因此,他深情地寫出了《游子吟》。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會“密密縫”所蘊含的感情時,出示了《游子慈母長相憶》,向學生比較詳細地介紹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對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把握詩人的感情脈絡,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利用插圖
課文中有一幅插圖,再現(xiàn)了詩的情境,教學時,教師利用插圖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想象他們母子二人此時此刻的所言所思所為,有的教師還滿含深情地在優(yōu)美的音樂中交流了自己的想象,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用心體會,明白這件衣裳是用母愛編織的,這是一件愛的衣裳,她的每一針每一線,縫進了多少牽掛與囑托,關心與擔憂,它融入了母親多少無言而深沉的愛呀。加深了學生對母愛的理解。
3、結合生活實際
生活中,每一位母親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有的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母親平時對自己的關心與照顧、鼓勵與幫助,從內心深處呼喚學生對母愛的理解;有的教師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交流母親對自己的關心,情真意切;有的教師甚至把對母親的感激也寫成了詩,讀給學生聽……使學生與古詩產(chǎn)生共鳴,內心深處受到觸動,從而體會到無論我們多大,無論我們走多遠,都走不出母親關懷的目光,學生對母愛的理解進一步升華。
三.反復吟詠——體味情
學習古詩必須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首先要使學生對詩歌充分感知,通過誦讀,在頭腦中想像,逐步形成詩歌所表達的整體形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道理就在于此。
教學中每位教師都注重了對古詩的誦讀:初讀時的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細讀時讀出詩的停頓、讀出詩的韻味;品讀時讀出詩的意境,讀出詩的情感。個人讀、師生合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的誦讀,使學生詩我兩忘,達到情景交融、完美統(tǒng)一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傾訴情
關鍵詞: 艾米莉?狄金森 女性情感 獨特性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國文學史上一顆獨放異彩的明星,甚至被人們尊稱為詩界的“王后”,與莎士比亞齊名。她才華出眾,工于寫詩。她的作品擁有眾多的讀者,影響深遠,和瓦爾特?惠特曼的詩一樣,被公認為標志著美國詩歌新世紀的里程碑。
她所處的時代恰巧是美國日益意識到自己的力量而雄心勃發(fā)的時代,一種新的民族感情正在形成。當時,文化上的宗主國――英國“舊月亮的光芒”已逐漸黯淡,美國需要自己的個性和特征。而艾米莉?狄金森正是這個時代的產(chǎn)物。她以其獨特的女性視角進行創(chuàng)作,抒發(fā)內心情感。“講真理,但以傾斜的方式來講?!报D―狄金森這句廣為流傳的名言暗示了婦女是以一種不同的方式寫作。在她的作品中,讀者時而可以感受到女性特有的細膩和敏感,時而又被她的情感和吶喊所震撼。在當時男性化的社會里,艾米莉?狄金森在自己隱居處靜心思考,深深感受著人生的痛苦和快樂,從容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創(chuàng)作。
艾米莉?狄金森的詩作中體現(xiàn)的是女性的情感和思想。她拿起筆,用女性的視角觀察世界,用女性的思維反映世界。在精神上她追求獨立,她毅然脫離世俗的。她面對死亡傳達出勇氣、冷靜、睿智,甚至嘲弄、諷刺的口吻。
一、女性的情感造就獨特的宗教詩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Then――shuts the door――
狄金森的靈魂選擇了自己的歸屬,然后把門關上,叛離當時的。在19世紀中葉的美國,大多數(shù)人的思想還存在著清教主義信仰,熱衷于受到上帝的拯救。學生們加入基督教會更是有組織性的活動。而狄金森在校方宗教思想勢力的反復努力下,在上帝面前仍是“不悔悟”,世俗觀念中的“萬能的上帝”沒能顯示其力量來說服她,反而讓她失望和憤怒:
I never lost as much but twice,
And that was in the sod
Twice have I stood a beggar
Before the door of God!
Angels――twice descending
Reimbursed my store――
Burglar!Banker――Father!
I am poor once more!
詩中詩人兩次經(jīng)歷至愛親朋喪失性命的痛苦時,兩次都像乞丐一樣,謙卑地向上帝求助,卻受到形象高大的上帝派來天使敷衍打發(fā),讓她永遠背負著親朋好友的損失,于是她怒斥上帝為盜賊、奸猾的銀行家及霸道的父親――因此,她注定要成為一個調皮搗亂的逆子,盡量躲避上帝的管制和約束。
詩人對世俗宗教觀念表現(xiàn)得既大方又保持獨特超俗,卻用平和的語氣透出刺人的鋒芒。狄金森選擇把心留給自己,不交給上帝,并且做到實話實說,完全符合上帝不許撒謊的告誡。然而,說出了真話,卻受到上帝的貶斥,令她倍感孤獨無助,這樣的上帝不是顯得虛偽、專制,既可笑又不可靠嗎?因此,狄金森在內心放棄了上帝的依賴,與思想觀念方面脫離了世俗的軌道,自己為人生導航,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盡情地發(fā)揮主動性。她離開了上帝的統(tǒng)治和世俗觀念的約束,就有了更多的機會來歌唱自我。在當時的美國,歌唱自我是鮮活的生命力表現(xiàn)。只是她獲得自我的方式因其性別和人生選擇的局部性,顯得既婉約有高雅,既謙卑有大方。
二、直面“死亡和永生”的永恒謎題
“死亡和永恒”是狄金森最為關注的詩歌主題,她有600多首詩從生理、心理、情感等不同層面描述是人對死亡的感受和想象,數(shù)量超過其詩作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狄金森不是一個追求唯美詩境的詩人,她死亡詩歌的基調也決不僅限于和憂郁,她對死亡的思考和表現(xiàn)是一組更富有層次和立體感的畫卷。在“她躺著,仿佛在做游戲”(“she lay as if at play”)中,我們就絲毫體會不到生者對死者的悲傷。
She lay as if at play
Her life had leaped away――
Intending to return――
But not so soon――
Her merry Arms,half dropt――
As if for lull of sport――
An instant had forgot――
The Trick to start――
Her dancing Eyes――ajar―
As if their Owner were
Still sparking through
For fun――at you――
Her Morning at the door――
Devising,I am sure――
To force her sleep――
So light ――so deep――
這首詩運用簡單的aabb韻式,每節(jié)前三行為三音步抑揚格,最后一行特意簡化為二音步,以輕快、上口的樂感活化出少女生前的活潑機靈。死亡詩特有的恐怖感、遺憾和追悔都蕩然無存,人們在年輕生命逝去之時,只會沉浸在對少女的美好回憶中――她是蓬勃活力的永恒化身,在她的喪禮上應奏響的不是挽歌而是對生之喜歡的贊歌。死亡的真正含義并不是悲痛,它是通向永生的驛站。在經(jīng)歷了心靈的巨大創(chuàng)傷之后,狄金森似堅定了“生命是逆旅”的信念――死亡或許無情,但它同時也擁有定格美好的生命的魔力;更重要的是,詩人希望自己也能進入這一場能從內心掙扎中永久解脫的“沉睡”之中。這首詩的首行和主題很自然地會使讀者聯(lián)想到狄金森約創(chuàng)作于1859年的兩首詩:“她在游戲時死去”和“她死了,這就是她死去的方式?!薄八贝┲玢y色羊毛般的衣裳,有水花般活潑的模樣,在嬉戲歡跳中愉快地安息在鮮花的眠床上,就連天使也暗中窺測“她”靈巧的身影,“她”本就不屬于塵世,因而呼吸停止時,“她”收拾起簡單的衣囊迎向太陽。“死亡”在這兩首詩中暫時隱藏起了猙獰可怖的面目,這些年輕、鮮活的生命的逝去固然令人扼腕哀慟,但詩人的關注點顯然并不是“死亡”降臨的那一刻本身,而轉向“美”與“活力”永生的命題。狄金森努力在真實生活中和詩歌創(chuàng)作中提醒自己保持勇氣和冷靜直面“死亡”的真諦,或許這是唯一能幫助她掙脫恐懼的方式。她在無數(shù)次地體驗他人之死以后設想自己之死(如“我死時,聽到蒼蠅的嗡嗡聲,”)我們很難想象頻臨崩潰邊緣時的詩人的心境――她對“生”的欲念和對“死”的渴念之間的距離;但我們似不難斷定對當時的詩人而言,“死”或許真能一次性、永遠解決她所有的關于信仰的疑惑“生”的煩難。在“正是去年此時,我死去”中開篇詩人用一個奇異的通感表達“我”如何遙想自己死時的情景:
我知道,我聽見了玉蜀黍,
當我從農(nóng)場的田野被抬過――
玉蜀黍的纓穗已經(jīng)吐出
“我”的生命在收獲時節(jié)、農(nóng)事繁忙之際離去,金色的玉蜀纓、紅紅的蘋果,還有收割后的莊稼茬兒,南瓜――生活本身的美已讓“我”留戀,于是:
當時,我曾想要出去――
是甚么壓制了我的愿望――
詩人時常被這種生活中處處存在細小的愉悅感動,在死亡之門一度向她洞開時,她在猶疑中掙扎不定,轉而想象:
我不知道還有誰會思念我
而我感恩節(jié)來臨時,父親
會不會多做幾樣菜――
同樣給我一份――
但是這類想法使我苦惱
于是我改變思路――
某個美好的一年,此時――
他們自己,會來相聚――
三、結語
艾米莉?狄金森的詩歌是她最自然心理思想的流露,是她最真誠的情感表達。她的詩歌可以說是開創(chuàng)了女性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新時代,甚至可以說是美國文學史新的里程碑。家庭的熏陶當時社會的環(huán)境造就她獨特的個性,因而她的詩歌也表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特征,為后人展示了詩歌寫作的全新視角。她借助詩歌的載體,坦然地展露自己的心扉。
如果說,19世紀的美國詩歌領域以惠特曼為開端,揭開了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期,那么艾米莉?狄金森,這個外表靦腆、內心奔放、擁有奇特想象力的女子,則在她的隱居小屋,以其女性細膩而敏感、深沉而又澎湃的筆觸寫出一首首自由的靈魂之歌。
參考文獻:
[1]張巖冰.婦女的創(chuàng)作力與女性寫作[J].西安教育學院報,1997,(4):49-53.
[2]薛春霞.艾米莉?狄金森的女性個體主義[J].四川外語學院報,2003,(4):32-35.
[3]Brook,S.C.,Lewis,R.W.B.,Robert PennWarren.American Literature:The Makers and the Making[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73.
[4]艾米莉?狄金森著.杰米?富勒注釋.吳玲譯.孤獨是迷人的[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5]Johnson,T.H.The Letters of Emily Dickson[M].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7.
[6]江楓.狄金森名詩精選[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