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西藝術差異論文范文

中西藝術差異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藝術差異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西藝術差異論文

第1篇:中西藝術差異論文范文

本文作者:朱春玲徐俊輝陳詩蘭作者單位:南方醫科大學附屬花都區人民醫院眼科

術后59例59眼患者(86.77%)最佳矯正視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術后最佳矯正視力:光感3眼;數指4眼;0.01~0.04者8眼;0.05~0.10者20眼;0.12~0.25者21眼;≥0.3者12眼。視力無明顯改善7眼(10.29%)、視力減退2眼(2.94%),為嚴重增生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視神經萎縮或視網膜復發脫離患者。

自20世紀70年代玻璃體視網膜手術開展以來,使用最長、應用最廣泛的是采用平凹角膜接觸鏡組合作為眼底手術觀察系統,平凹角膜接觸鏡組合包括金屬固定環和一組平凹透鏡組成,由于應用平凹角膜接觸鏡組合觀察眼底的范圍受瞳孔大小的限制,即使是瞳孔充分散大的情況下,也僅能達到20°~44°,瞳孔縮小時嚴重影響眼底觀察,甚至使手術進行困難;在復雜玻璃體視網膜病變條件下,如屈光間質混濁(角膜水腫、混濁,晶狀體混濁以及玻璃體替代物:氣-液交換或C3F8填充),很難讓術者獲得清晰的眼底圖像,使得玻璃體視網膜手術進行困難;并且術中需要縫合金屬固定環、頻繁更換和轉動角膜接觸鏡、角膜鏡面容易被血液和氣體污染、同時需要助手配合頂壓鞏膜以利于觀察周邊鋸齒緣,對助手配合性要求高,所以平凹角膜接觸鏡組合存在很多缺點。隨著現代玻璃體視網膜手術技術的日益發展,要求眼底觀察系統在成像質量、觀察范圍上能提供更為清晰、視野寬闊、立體感好、直立的眼底圖像。在這個客觀要求下,國內外學者不斷創新改進,設計出非接觸廣角眼底觀察系統,如非接觸廣角觀察系統。其中雙目間接眼底顯微鏡是在手術顯微鏡中應用了間接檢眼鏡檢查法的原理,可以對眼底進行大于120°寬廣視野、清晰、反轉實像的無接觸觀察,不受瞳孔大小、屈光間質混濁的影響,還可高倍放大黃斑區域;SDI與手術顯微鏡一起使用時,SDI能將雙目間接眼底顯微鏡的倒像改為直立,同時能夠維持寬廣、清晰、立體眼底視野,從而通過非接觸廣角觀察系統使術者能在清晰、寬廣、直立的視野下順利完成雙手玻璃體視網膜手術,提高手術的成功率。

更重要的是,隨著現代玻璃體視網膜手術的發展,其手術適應證越來越廣。過去我們采用平凹角膜接觸鏡組合作為眼底手術觀察系統在小瞳孔、角膜瘢痕、晶狀體混濁以及玻璃體替代物條件下進行復雜玻璃體視網膜手術時,需要進一步手術擴大瞳孔,切除晶狀體或頻繁換鏡和鞏膜壓迫等繁瑣操作,手術視野也不理想,往往是手術進行困難,并發癥也多;而非接觸廣角觀察系統克服了小瞳孔、屈光間質混濁的影響,可以使得術者在玻璃體視網膜手術中獲得直立、立體、清晰、寬闊視野,從而使手術變得更加簡捷,順暢和安全,所以非接觸廣角觀察系統在這些復雜視網膜玻璃體手術中更能體現其絕對的優勢[3-13]。

第2篇:中西藝術差異論文范文

    【關鍵詞】舞蹈美學;境界;動作;幻象;張力

    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導致兩種文化對舞蹈美學研究的視角和切人點也不盡相同。以中國美學家宗白華和王元麟的研究為例,不難發現中國的舞蹈美學注重意境和舞蹈動作的研究。從西方形式主義美學家蘇珊·朗格的研究來看,西方的舞蹈美學注重“力的幻象”與“張力結構”。經過對中西方舞蹈美學的對比我們發現,中西方的美學家們對于舞蹈的研究著眼點不同,超越度不同,于是構成了中西舞蹈美學的巨大差異。

    一、中國舞蹈美學思想

    宗白華先生在建構中國美學體系時,也從舞蹈的角度對中國傳統的美學精神進行了分析。‘他同樣是對舞蹈做了形而上的把握.把舞視為中國藝術意境結構的重要構成之一,認為‘尤其是舞’,是最高度的韻律、節奏、秩序、理性,同時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動、力、熱情。它不僅是一切藝術表現的空間狀態,且是宇宙創化過程的象征。藝術家從深不可測的玄冥的體驗中升華而生,行神如空,行氣如虹。這時只有‘舞’這最緊密的律法和最熱烈的旋動,能使這深不可測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1)宗白華先生認為舞蹈是一種境界,通過舞蹈的張力可以把人類內心的熱情盡情釋放出來。舞蹈的節奏和韻律為舞蹈的境界服務,使舞蹈的意境發揮到最大。他還認為“藝術是自然中最高級、最精神化的創造。……藝術是精神的生命貫注到物質界中,使無生命的表現生命,無精神的表現精神。”(2)的確,舞蹈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形式,藝術則是人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而舞蹈作為表現力最強的一種藝術形式,其本身就是對人類生命和心靈的表達,舞蹈家用其特有的形體和舞蹈語言展現出生命的活力和深刻的意蘊。

    舞蹈美學在20世紀80年代初獲得了很大的關注,各種關于舞蹈美學的論文和專著層出不窮,其中王元麟的研究值得我們一提的。他的專著《論舞蹈與生活的美學關系》、《王元麟論美》都是在舞蹈美學界備受關注的代表之作。王元麟認為:“不管舞蹈這一藝術品種在中國特定的概念有多少不確定性,它即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和某種藝術中的審美因素的公認存在,其對生活的反映關系就必然有其不同于其它藝術的形式和性質的自身特點……要把舞蹈本身的美學特點弄清,就要先拋開其它的特別是文學的審美作用因素,從舞蹈的純然形式作用來進行分析和認識……它的純然形式常常就是我們舞蹈界稱為風格素材的舞蹈動作本身的舞蹈表現”。“我們對舞蹈審美的自身認識。不能不首先從舞蹈動作開始。通常有一種看法,以為舞蹈動作只是舞蹈的形式,其實動作本身正是它美學的內容之所在。”“事實上,‘舞蹈動作’是作為一個藝術概念并有著自己的美學規定的。它常是以一定的風格面貌出現,它不是由某個藝術家可以憑空創造的。藝術家可以依據某種風格去加工某種特定舞蹈中所需要的生活動作,但‘舞蹈動作’本身,它的美和它的風格卻是一個社會生活的歷史過程。我所說的‘舞蹈動作’,就是指這樣一種為特定社會所認可的、具有廣泛群眾審美基礎的人體動作的動律及其造型。這是一個民族和特定地區社會實踐的產物。”(3)王元麟認為,舞蹈的審美主體是舞蹈動作,而舞蹈動作并不僅僅是舞蹈的形式這么簡單,實際上動作本身也承載著內容。舞蹈動作所承載的內容是豐富的,這要求被社會認可,被群眾接受,這些動作必須是特定的社會生活的再現。

    二、西方舞蹈美學思想

    美國的符號美學代表人物蘇珊·朗格對于舞蹈美學有深人的研究。蘇珊·朗格的論述對以往的舞蹈美學思想有很大的突破。她認為舞蹈是一種幻象。“舞蹈的首要行動都是要創造一個虛幻的力的世界。”(4)對于這種力,蘇珊·朗格是這樣解釋的:“他們所體現出來的力,似乎像羅盤指針指向北極那樣的物理的力,其實,根本就沒有什么物理的力,有的只是舞蹈的力,虛幻的力。”“舞蹈的基本幻象,是一種虛幻的力的王國—不是現實的、肉體所產生的力,而是由虛幻的姿勢創造的力量和作用的表現。”(5)蘇珊·朗格的舞蹈美學觀是對以往舞蹈美學的巨大超越,她把傳統舞蹈美學中的片面性、單一性完全克服掉,從中得出一種新的美學理念,這不能不說是這位美學家的獨到之處。

    三、中西方舞蹈美學觀念的差異

    (一)著眼點不同

    通過上述對于中西方舞蹈美學研究具體案例的比較,不難發現中西方的美學家們對于舞蹈美學研究的著眼點是不同的。宗白華和王元麟的視角分別著眼于舞蹈境界和舞蹈動作。他們各自認為舞蹈是一種境界和動作,并且分別對各自理解的境界和動作有深人的分析和研究。

    蘇珊·朗格的舞蹈美學思想同樣有著巨大的價值,然而她的著眼點卻和中國的美學家完全不同。她的美學思想偏重于形式主義的研究,她對于舞蹈的研究也不例外。她反對把舞蹈作為人類個人感情的一種宣泄,她認為這樣的分析會忽略形式問題。蘇珊·朗格認為舞蹈的研究必須講究形式,離開了形式問題,舞蹈美學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她提出的“力的幻象”和“張力結構”的觀點,著眼點異常新穎。“在舞蹈中,實際的和虛幻的姿勢,以一種復雜的方式混合在一起,當然,動作是實在的,它們來自于一種意圖,從這個意義講它們是實在的。但是,由于它們看起來似乎是從情感中產生的,因此又不像是實在的姿勢。舞蹈家用實在的動作來創造一個自我表現的形象,并由此轉化為虛幻的自發動作或姿勢。以這種姿勢開始的情感是虛幻的,是一種舞蹈要素,它把整個動作變成舞姿。”我們不難看出,蘇珊·朗格的研究視角寬泛,并且站在形式主義的角度上進行形而上的分析,這與我們中國的舞蹈美學家有著巨大的差異,由此構成了中西方舞蹈美學觀念的差異。

    (二)超越度不同

    宗白華和王元麟的研究在中國的舞蹈美學界是極具代表性的,也的確是超越了以往的美學思想,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是深人分析二位的研究,便會發現他們的研究是以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為基點,對于以往的超越并不大。

    蘇珊·朗格的研究卻完全不同,她試圖超越以往的傳統舞蹈美學思想,提出自己全新的、具有獨創性的觀點。蘇珊·朗格的研究為西方舞蹈美學的研究提供了更為新穎的方式,也奠定了更深刻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桂芳:力與美的空間一一舞蹈美學論議[j].內蒙古社會科學,1999,(2).

    (2)宗白華:美學與藝術略談[a].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王元麟:論舞蹈與生活的美學反映關系[a],美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4)蘇珊·朗格:藝術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219.

第3篇:中西藝術差異論文范文

摘要:本文通過對中西廣告創意的研究和對比,尋求出中西廣告創意差異性的客觀因素,從而找出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中國廣告創意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對于解決中國廣告創意現階段發展存在的問題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中西 廣告創意 民族文化

在全球化浪潮的今天,中國廣告一直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點,但與西方廣告發展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中國廣告要走自強發展之路,就要不斷學習和吸收西方廣告創意的經驗,結合自身的民族特色形成獨特的設計風格,實現帶有中國中華民族特色的廣告創意。而對中西廣告創意差異性的對比分析和研究,將為我國廣告創意的發展和提高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1、廣告創意的內涵

“創意”的原意是創造性的意志,隨著廣告事業的發展,創意有了更深厚的底蘊,創意是廣告的靈魂,它能使一個新的品牌從一無所知到名揚四海,所以廣告創意使人類的創造力得到了最典型和最廣役的體現。

廣告創意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離不開在市場調研基礎上的獨特創意,是廣告人員根據廣告客戶的營銷目標,用廣告語言和新穎獨特的表現形式將對企業產品、目標消費者、市場競爭者、品牌形象等市場元素分析的基礎上形成的獨特的創意概念,也就是將抽象創意概念轉化成具象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實際上,這個概念涉及到廣告創意的文化、廣告創意的表現形式、廣告創意的核心訴求、廣告語的運用等,這也是我們進行中西廣告創意差異研究的幾個方面。

2、中西廣告創意的差異

2.1中西廣告文化差異

任何國家都有自身獨特的文化,任何民族都離不開文化的滋潤,任何民族都必須借助于文化的裝扮。中國廣告承載了中華兩千多年的歷史與文化,在廣告創意中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天人合一的關系,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一切順應自然。而這種順應自然的廣告文化,使我們在廣告創意時忽略了很多主觀的創造性思維,更多的去順應客觀的現實,廣告創意在藝術設計上追求細膩唯美的的畫面,將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懷得以再現。西方人不斷研究自然界中的各種問題和現象,努力去尋求答案,廣告文化以人為中心,注重個體,強調個人的權利。總的來說,西方的廣告文化是一種外向型的文化,具有很強的擴張性和滲透性。中國的廣告文化是一種內斂型文化,重國、重家、重情。而中西廣告的每一種文化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2.2各具特色的表達形式

廣告創意是將抽象創意概念轉化成具象化的藝術表現形式,也就受到了不同國家的社會經濟和本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主要以群體為中心,為了群體利益要不惜犧牲個人利益,以仁愛為核心的社會道德系統和服從社會的規范體系。西方強調的是個體獨立和個性的張揚。于是在廣告創意的表達形式上中國廣告以產品和服務為重點,多采用直接推薦的模式,簡單合理的直接把產品信息傳達給消費者,西方廣告則以使用商品和服務的人為中心,具備一定的故事情節和重視情感性。

2.3廣告訴求的差異

中國廣告作品大多以產品的核心功能為重點展開訴求,強調商品本身的實用性能和商品本身的價值向消費者進行利益承諾,多以告訴消費者使用產品會獲得的實質性利益和好處,廣告創意定位太多太模糊,相同產品具有大致相似的定位;使眾多廣告信息被淹沒,原有的廣告效力大大減弱。西方廣告訴求以“品牌形象”訴求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商品推廣。商品廣告創意時定位準確、具體且具有差異性。西方廣告作品都是力圖塑造并維持一個極高知名度的品牌形象。西方極其個性的品牌形象訴求,有助予創立持久和有價值的品牌,更有助于消費者的選擇購買。

2.4廣告語的差異

廣告創意是將抽象的創意概念轉換為具象化的藝術呈現,這種呈現要從廣告語言的運用來實現。中西廣告創意在廣告語的運用方面也存在著迥異性。中國廣告是先用一段敘述性語言作鋪墊,廣告語言篇幅較長,畫面、色彩、聲音等的運用較為寧靜平和,最后再講出與產品有關的廣告語。這樣的廣告要達到吸引消費者注意力和打動消費者的效果較差。而西方廣告一般敘述性語言較少,廣告多為一系列有寓意的畫面,整個廣告的畫面、聲音和廣告語的運用都具有震撼性和沖擊力,每個廣告的廣告語言具有差異性,給消費者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這樣更能吸引消費者的關注。

3、中西廣告創意差異性原因

3.1經濟發展

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上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還不富裕,人們還停留在消費物質利益的階段,過多的關注商品的功能和最終效果,產品在廣告中以宣傳功能性為主,廣告在創意和設計上受限于國民的功利心理,極少有創意突圍的個性廣告。而西方經過工業革命之后一百多年的發展已進入消費社會,使消費者的目光由產品本身轉移到品牌價值、消費體驗和個人愛好的層次上,消費者也有實力去享受商品物質利益背后的精神利益。

3.2技術創新

中國設計藝術人員大多重技能輕思想,重模仿輕創新,習慣慣性思維和定向思維,受傳統教育理念和習慣思維的影響,在廣告表達中多體現在親情的溫馨、朋友的互助和愛情的美滿。不去考慮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和視覺感受,以致形成了大量低級、無聊的商品廣告;西方的創意人員更注重市場調研的運用,更重視創新性思維的培養,強調以受眾為中心進行廣告信息編碼,不斷創新、制作出精彩而受眾喜聞樂見的廣告作品。

3.3民族性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民族性的藝術和文化,廣告創意就是藝術創作的過程,藝術創作必須根植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用最具特色的民族語言和文化表達,更能體現民族性。而中西傳統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在語言、價值、思想和生活上都有著體現。造就了不同的人文性格、消費習慣、生活方式、審美觀點和商品價值的判斷。中西國家自古以來的民族文化的不同造成了廣告創意的差異。

4、總 結

面對全球經濟的日益一體化,中國品牌漸漸走進了國際市場,而中國廣告也將面臨著跨國界、跨文化等各種挑戰,中國廣告需要走自強發展之路,需要以民族文化為本,了解各國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充分發揮中國廣告的國際性,憑著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不斷借鑒和吸收西方廣告創意的經驗,結合中國社會的自身特點和西方先進創意,實現全面的融合和共享,發展帶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廣告創意,這樣中國廣告才能越走越遠,越走越成功。

參考文獻:

[1][美]詹姆斯?韋伯?揚,創意[M]. 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4.

[2]曹邑.廣告設計學應用[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

第4篇:中西藝術差異論文范文

you hongyan

【論文摘要】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很多學生常把英漢文化等同,忽略了文化的差異,在理解方面造成了許多誤區,阻礙了外語水平的提高,影響了教學效果。語言、文化和社會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而語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傳播工具,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讓學生了解中西文化差異,豐富文化背景知識,對于英語語言的學習是十分有必要的。

文化是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稱,是在一個社會漫長的形成演變中產生和發展的產物;而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傳播工具。因此要真正學會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所體現的文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此語言的精髓。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逐步滲透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提高學生對英語的理解與把握。英語教學大綱指出,外國語是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獲取世界各方面的信息、進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學習一門外語的過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對方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過程。

下面先來看一個對白:一個外國人稱贊一個中國人your wife is beautiful , 中國人用where ? where ? ( 哪里? 哪里?) 來回答,于是外國人說:from head to toe (從頭到腳都美) ,中國人又謙虛地說:not to be seen ,not to be seen (不見得,不見得) 。這樣的對話顯然是由于說話方對中西方社會習俗差異的不了解而引起的。在美國,稱贊對方或對方的家人是很重要的一種社交習慣,被人們稱贊時,要表示樂于接受并愉快地感謝,不要急于否認或自貶,也不應表現得扭捏不安。而在中國,聽到別人的贊美總要謙虛一下,因為這是中國的傳統美德! 因此如果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時,就會產生誤解和歧義,不能得體地運用語言,以致鬧出了笑話。

就文化差異的內容來說,涉及面非常廣,從中西方的文學、音樂、美術、雕塑、建筑風格和人們的衣、食、住、交友、娛樂、節日等風土人情到日常見面問候、稱贊、致謝、道歉等生活習慣,還有中西方各自獨特的委婉語、禁忌語乃至體態語言等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有時對待同一個詞匯、同一個手勢、同一句話,英美人與中國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樣。所以,我們的英語教學幾乎是從第一天起就開始接觸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差異。通常有詞匯的文化內涵差異:如ambition(野心)一詞,本身具有褒貶兩種含義。我們常用其貶義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國人卻常取褒義表示“有雄心壯志”;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中國人在待人接物,舉止言行總考慮溫文爾雅,通常會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對隱私的界定差異: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稱謂上的差異;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同樣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張醫生”、“王護士”稱為doctor zhang,nurse wang。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如 :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日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在美國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會里,老人們養成了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 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

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接受以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于別人所送的禮物,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欣然道謝。 ( thank you , i really appreciate it) 。在講英語的國家,談天氣是很保險的搭話方式,如:——lovely weather, isn’t it? 又如:中國人也喜歡用“去哪啊?”打招呼,如果和你的外國朋友說“where are you going?”大部分人會不太高興,有甚者會說“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著嗎?)”。還有禁忌話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最明顯的禁忌話題要數“how old are you?”。對于中國人來講可能覺得很正常,可是對于說英語的國家人來講他們更注重“個人隱私”,因此多半情況下,他們會告訴你“it’s a secret.”

由此可見,文化差異的確是英語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更進一步說,在我們進行英語教學時,學生好比是整個建筑,文化是建筑風格,語言是建筑實體,而老師就是建筑設計師。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了解程度,直接決定著學生能否自如得體地運用英語的能力。而且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因素,還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賦予語言以情感色彩,使學生帶著趣味情感學習,這樣學生對所學語言材料的印象就會深刻而牢固,理解也會透徹而容易,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筆者認為:可以在課堂上結合課本介紹詞匯的文化內涵,教師在語言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總結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詞匯和習慣用語。例如red 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紅色象征著激情。但在英語中的紅色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 (引人生氣的事) 。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感謝、謙虛、贊揚、表示關心 、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

在課堂上,同學們可以交流與角色表演,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國外文化方面的資料,如畫報、雜志、圖片等,研究不同國家人民的服飾、裝飾、發型等,使他們在這一過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課外活動的形式更是多樣化,可以讓學生欣賞或學唱英文歌曲。誦讀英文詩歌,排練英文短劇。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向學生推薦閱讀體現外國文化的簡易讀本,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邀請中外“英語通”作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報告;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參考文獻

[1]戌林海. 翻譯與文化背景知識. 外語教學與研究.

[2]張蓉. 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知識的滲透. 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3]羅明燕. 論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策略.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

[4]張紅玲. 跨文化外語教學.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第5篇:中西藝術差異論文范文

藝術設計 研究生 文化史課程

一、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文化史課程教學的目標與意義

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層次的學生在本科階段較為系統地學習了設計基礎理論和設計專業技能課程,研究生學習階段的重點是開闊藝術視野、增強文化底蘊、深化設計思想。學生只有全面提高人文素質和文化修養,設計和學術研究潛力才能厚積薄發,成為有可持續發展力的設計工作者和研究者。

針對上述人才培養要求,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培養方案將“中西文化史”課程列為設計藝術學學科中的主干學位課程,自2005年開始已經連續開設7年。選修本課程的學生主體為藝術設計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包括環境藝術設計、裝飾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設計、動畫藝術設計、園林景觀藝術設計等不同專業領域的學生。本課程以歷史發展為基礎,以中外傳統文化藝術為載體,以時間和空間為脈絡線索,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和其他世界文明發源地的國家、民族所創造的優秀文化藝術成果,著重分析社會、文化、思想、宗教的因素在藝術作品上的反映和對藝術創作的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比較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和現代文明的關系。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系統地了解中外文明發展歷史、中外思想文化、宗教文化、文學藝術、社會生活等方面內容,引發學生的思考。教學的意義在于提高研究生的人文藝術修養和設計創作水平,在學習中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成為既立足本民族文化又面向世界的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二、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文化史課程教學的內容與側重點

中西文化史課程是高等院校文史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文史專業學生一般有中外歷史、思想史、社會生活史等選修課程作為本課程學習的基礎,還具有一定的考古學、歷史地理學、人類學、民族學、古代文獻等方面知識作為支撐。因此這些專業中,中西文化史課程內容涵蓋面廣,章節分列細致,課時量大,教材有相當深度。而面對藝術設計專業則要結合專業特點、要求,學生的知識結構與層面、接受程度等因素,在教學內容講授、教學側重、教材選用與編寫等方面進行必要的改革探索。

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本科一般系統學習過中外美術史、工藝美術史、設計史課程,有些學生還具備一些中外建筑史、園林史、裝飾藝術史等藝術史論知識。在研究生學習階段開設的中西文化史課程要與學生此前的知識結構既相聯系又有區別,不能重復已熟知的內容,要在原有基礎上加深理論分析與闡述,并進行內容上的拓展,補充學生在本科階段所欠缺的知識。由于課時較之文史專業要少很多(以北京林業大學為例,開設此課只有32課時),在內容設置上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點,既有廣度又有深度。

筆者結合上述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將教學大綱確定為中國文化史部分以歷史年代為線,介紹從史前至明清歷代文化。以講授思想史為核心,重點分析歷代思想文化對藝術發展的影響。西方文化史部分其一是講授西方文明的源泉――古希臘文化的特點與成就及對后世西方文化的影響;其二是通過中西文化比較介紹中西文化差異的根源,重點比較中西藝術精神與藝術風格的不同。內容設置有一定的系統性和全面性,避免了泛泛的知識羅列,從思想文化的高度去認識歷史,最終回到分析藝術風格成因和藝術文化內涵的落腳點上。

三、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文化史課程教學形式與考查形式的探索

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層次的教育中存在部分學生輕視藝術史和藝術理論學習,大多欠缺文、史、哲知識的問題。授課、考查方式的單一化很難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沒有直觀感受和主動學習的欲望。考查評價方法上以課程論文或考試試卷作為考查形式,易使學生為輕松取得學分而敷衍,寫作課程論文過程中抄襲現象嚴重,或死記硬背教科書和筆記上的考試題目重點進行答題,無法體現學生獨立分析和深入研究與理解的能力。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在中西文化史課程教學方式和考查方式上進行了探索和改革。其一是課內指導教學與課外自主研究教學相結合。在第一節課上提供給學生課外研習的文獻目錄,要求學生跟隨課程進度研讀文獻與參考書,教師在課上進行綱要式的講解與重點問題的分析。考查方式中增加寫書評和文獻綜述的環節。這樣解決了課時少和內容多之間的矛盾,也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其二是聯系歷史分析現實,將歷史上的重要文化思想或文化現象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由學生思考并確定要陳述的話題并準備好相關資料和演示課件,在課堂上進行陳述、演示和提問,大家就此話題發表各自的觀點并展開熱議。改變教師“一言堂”的形式,學生在這樣的討論課上找到了研究的切入點,為今后寫作專業研究論文積累了具有新意并言之有物的選題,同時鍛煉了分析、表達、辯論能力。學生的演示課件作為考查成績的一部分。其三是充分運用現代的教學手段,課件制作有文字、圖片、視頻、音樂、動畫、整體界面設計,引入大量藝術作品、考古文物圖像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陌生和抽象的知識。其四是走出課堂進行直觀體驗式教學,通過參觀博物館、名勝古跡等實踐活動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深化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要求學生將參觀考察報告、感想、資料收集作為一份課程作業來完成。

結語

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文化史課程教學的探索與研究這一課題的提出和開展,是為了改變目前高等藝術教育中重視現實功利,輕視學術理論學習研究的不良趨勢,通過改革使學生認識到了解歷史、了解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在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將每個學生的思想、獨立個性和思考研究能力全面地發揮和展現。通過教學探索,樹立嚴謹的學術風氣,使學術熱情不斷高漲,這是我們所期待的,也是我們不斷追求的目標。

(注:本研究受北京林業大學“211工程”三期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建設計劃子項目資助)

第6篇:中西藝術差異論文范文

關鍵詞:文化差異;日常交際;禮儀

中國正以飛速的發展與世界接軌,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接觸越來越多。中(東)西方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此也對交際禮儀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在中(東)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視人際交往。但交往的觀念交往的方式都有著明顯的差別。

一、打招呼

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他 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 do yo u do!”“Nice day,isn’tit?”

二、感謝

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象“慚愧”、“哪里”、“寒舍”、“拙文 ”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 整天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

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

三、招待客人

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啊!”“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說:“Bye Bye!””See you later!””See you next time !””Goodnight!”

四、節日禮儀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 Year’s Day)處,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Thanks Giving Day(感恩節),Christmas Day(圣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五、詞匯語言的文化

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英語里有“red—letter days”(節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征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在英語中“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 the 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

在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學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比如: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等等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教學中。又如: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等。

總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六、文化等級觀念

中(東)方文化等級觀念強烈。無論是在組織里,還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級、地位就是非禮。盡管傳統禮制中的等級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級觀念至今仍對東方文化產生影響。在中國,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后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

在西方國家,除了英國等少數國家有著世襲貴族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外,大多數西方國家都倡導平等觀念。特別在美國,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If working hard, even cowboy can be 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國人不講等級,只要彼此尊重,父母與子女可直呼其名。他們的家庭觀念往往比較淡薄,不愿為家庭做出太多犧牲。

當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導致的禮儀上的差異還有很多,比如服飾禮儀、進餐禮儀,秘書禮儀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約,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討。總之,中西方之間有各自的文化習慣,由此也產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習慣。因此,隨著我國進入 WTO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流、貿易的不斷增加,我們不但有必要在與外國人交往或者前往別的國家去之前,了解對方國家的禮儀習慣,而且必須加強專業禮儀人才的培養,提高全民禮儀意識,這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也給我們自己帶來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與誤會,還能在現代社會的多方競爭中爭取主動,取得良好的結果或效益。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編,《英漢對比語言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胡文仲,《文化與文學》,《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1期

第7篇:中西藝術差異論文范文

[關鍵詞] 奈達的文化分類;中西電影;文化差異

課題項目:本文系武漢輕工大學2013年度校立教研項目“四維聯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新支點”課題的階段性論文。

一、生態文化映射下的中西電影中的文化差異

各民族生活的地域不同,生態條件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表現在動物、植物、氣候、地形面貌等方面,而生態條件也必然影響到各民族的文化,使文化表現出鮮明的地域性。生態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在中西電影的各個方面具有反映。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中國古代就形成了以農為本的思想;三面連陸的地形使中國在漫長的歷史中沉淀出了一種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缺乏開放的意識。因而在電影選材中,中國電影的選材就相對單調。作為獨具中國特色的影視品類,以農村為題材的優秀電影在中國大量涌現就是農本思想的映照。農村題材電影一直是中國城市民眾了解廣大農村的渠道,同時也是世界了解中國的一扇窗口。《那山、那人、那狗》(Postmen In The Mountains)中講述兒子高考落榜不得已回到大山中的家后,做了大半輩子山村郵遞員的父親提前退休,安排兒子接下自己的工作的故事。中國人子承父業、子承父財的傳統觀念極強,父母辛勞一輩子,就是想為兒女積攢盡可能多的財富,使兒女衣食無憂,該影片印證了子承父業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紅高粱》(Red Sorghum)以對性、對死、對酒的神力的崇拜,體現了中國人對原始生命力的崇拜。 該影片的成功,或許可以用“愈是有民族性就愈有世界性”來概括。另外,《一個都不能少》(Not One Less),《我的兄弟姐妹》(Roots and Branches),《美麗的大腳》(Pretty Big Feet),《下輩子還做母子》(Still Be Mother And Son Next Life),這些都為中國電影樂于取材農村題材提供了一些佐證。

雖然西方也有Legends of the Fall(《燃情歲月》)、An Unfinished Life(《未竟一生》),Fly Away Home(《伴你高飛》)這些以農村或莊園為背景的電影,但西方自古以來便對外交往甚密,長期的對外交往鑄就了西方人開放的思想。因此在電影選材中,西方電影喜歡標新立異,極富冒險精神,更多是以超自然的科幻故事來表達主題,如Super Typhoon(《超強臺風》),Next(《預見未來》,The Day After Tomorrow(《后天》)。另外,西方人崇尚自我,賦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在西方的電影中的主人公往往喜歡冒險和挑戰,且并不回避人的欲望和本能,如Con Air(《空中監獄》),Die hard(《虎膽威龍》),Batman(《蝙蝠俠》),True Lies(《真實的謊言》),National Treasure(《國家寶藏》),等等。

二、物質文化映射下的中西電影的文化差異

物質文化涉及人們的衣食住行,有些物質文化的詞語在兩種文化中是完全一樣的,但有些表物質類的詞在具體語境中則多出了引申義,比如“我是出來打醬油的”中的“醬油”“我吃醋了”中的“醋”。

在電影Forrest Gump(《阿甘正傳》)中,阿甘用“From that day on,we were always together.Jenny and me like peas and carrots.”來描述他與珍妮的友誼。如果直譯為“從那天起我們總是在一起。珍妮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蘿卜一樣”,會讓中國觀眾難以理解這個比喻的文化內涵。該句臺詞涉及物質文化:在西方,豌豆和胡蘿卜常用在一起做菜,因而用在一起來比喻關系密切,譯時采用歸化的手法將其轉譯為“形影不離”,“形”和“影”的關系在漢語中有很多體現,如形影相吊、形單影只等。將like peas and carrots譯為“形影不離”既準確達意,又保留了生動性。另外,歸化的翻譯方法在涉及物質文化的電影標題時運用的極為廣泛,美國電影 Waterloo Bridge,被譯為《魂斷藍橋》,用浪漫而凄婉的語調給觀眾帶來了無盡的感傷與悠悠的回憶。在中國的陜西,有一座藍橋,在關于藍橋的傳說里,曾發生了一個與 Waterloo Bridge 有著異曲同工的愛情故事;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被翻譯成 《廊橋遺夢》,效果非同凡響,“用 ‘廊’來象征著纏綿思念,用 ‘遺’來表達女主人的失落與遺憾,用‘夢’來告訴我們,男女主人公對愛情的期盼只能像夢一樣,縹緲而茫然。”(薛正花,2012)

三、宗教文化映射下的中西電影中的文化差異

宗教文化是奈達文化分類中的其中一種,它由兩部分組成:宗教傳說和。宗教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影視藝術是現代傳媒的重要手段。在中西電影中,從選材到場景到語言,隨處可見宗教文化的烙印。了解宗教文化的差異,就能更準確地理解電影中宗教元素所具有的內涵,對翻譯的順利完成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西方人很多篤信基督教,基督教在西方國家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其影響力滲透到西方社會的各個領域。以基督教為切入點去了解西方文化是最有效的途徑。《阿甘正傳》這部電影就體現了美國人根深蒂固的宗教意識。其中有一個片段,阿甘說:“在大陸,人們幾乎一無所有,在周末人們從來不去教堂。”美國記者回答:“真是難以想象。”說明大部分美國人都篤信基督教,他們對中國人的無這件事感到很不可思議。

另外,當電影越來越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溝通媒介時,涉及宗教題材的西方電影越來越多,這反映了一個社會普遍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觀念:Resurrection(《十字狂魔》),Seven deadly sins(《七宗罪》),Dekalog(《十誡》),The Da Vinci Code(《達?芬奇密碼》),To Save a Life(《拯救生命》),The Gospel of John(《約翰福音》)等電影中的基督教元素對民眾的價值觀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與西方影片中的顯性宗教文化相比,中國電影因為中國特殊的國情、宗教制度和儒家精神的特點,滲透的宗教觀念遠遠不如美國電影中的基督教影響明顯,更多的是通過某種元素隱性地折射中國傳統宗教觀念。1987年拍攝的《京都球俠》(SOCCER HEROES)中,一群俠義的綠林好漢組成的足球隊戰勝了腐敗的天朝臨時組成的御林軍球隊,體現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精華的交匯。另外,中國電影中的宗教文化多涉及佛教,“單以佛教中觀世音菩薩為主要人物的電影迄今為止就有很多部,如《六祖慧能傳》《達摩祖師》《觀世音與海龍王》《濟公》(1993)等”。(張慧文,2012)“同時,佛教元素隱性存在并在市場上有所反響的影片也不在少數。《玉觀音》(2003)、《天下無賊》(2004)、《可可西里》(2005)、《見龍卸甲》(2008)、《無間道》三部曲等影片從開場似乎就不經意地將故事情節、人物命運置于佛的注視和悲憫中。”(宋法剛,2013)

四、社會文化映射下的中西電影中的文化差異

影視文化與社會文化是密切相關的、相輔相成,相互借鑒。影視是一個平臺,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國家的文化與風俗。

在不同的環境下,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統,不同的文化價值。一種文化下的價值觀或許無法得到另一種文化的認同。如電影《刮痧》(The Guasha Treatment)中爺爺用中國傳統的刮痧方法給孫子治療輕微的發燒,卻被美國當局誤認為是虐童事件。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也變得更加復雜。另外,中西電影中就隱私權的詮釋也不一樣。隱私的概念通常和西方文化聯系在一起,而中國傳統文化中并無隱私權一說:The Truman Show(《楚門的世界》)向人們展示了隱私權是不可侵犯的權利。它同時警示我們必須尊重保護隱私權;而中國一部電影《無形殺》(Invisible Killer)則說明了隱私權意識的缺乏。

這種差異給文化翻譯造成了巨大的困難,要么就是譯文產生不了與原文相同的表達效果,要么就是直接誤譯。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可以從語用的視角來考慮翻譯的方法,以期文化交流的順利實現。如中國電影中經常會看到主人送客至門口后,說聲“您走好”,譯者翻譯時就不能翻成You go well 或You walk slowly,而應該翻譯為Good-bye ,Good luck或者See you。

五、語言文化映射下的中西電影中的文化差異

語言不僅是人類思想感情表達與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語言決定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維方式及語言表達形式。語言是有聲電影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英漢語言基本句法的結構形式也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從句子結構來看,英語句子嚴密緊湊,多采用“形合法”(hypotaxis);漢語句子簡練明快,句子結構多采用“意合法”(parataxis),以動畫片《花木蘭》中的臺詞為例:例:Guard: Were under attack! Light the signal! 原文臺詞簡潔有力,和情形緊急相吻合。譯為“有人偷襲,快點烽火。” 將形合的英文改為意合的中文,音節對稱且突出情況緊急 (黃靜,2009) 。將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贖》)中著名的電影臺詞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翻譯為“ 強者自救,圣者渡人。”具有同樣的效果。

六、結 語

電影是承載大眾文化的重要方式,是濃縮了的現實生活,起著溝通文化的作用,從影片中,可以看到一個國家和民族豐富的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習俗慣例、人文地理等種種文化的方方面面。由于中外觀眾在知識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給中西方人們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帶來了障礙。本文從奈達的文化分類對中西電影中的文化差異進行了解析,以期更好發揮電影的文化傳播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雪芳.從關聯理論看《英雄》的字幕翻譯[J] 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04).

[2] 宋法剛.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中的佛教元素與價值表達[J].現代傳播,2013(05).

第8篇:中西藝術差異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電影片名的翻譯,歸化翻譯策略,異化翻譯策略

 

一、引言

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使得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漸頻繁,近年來我們有越來越多的機會接觸外國電影,領略它們的魅力與風采。電影巧妙地將聲音和影像相結合,成為現實世界的一個縮影。猶如電影的品牌商標,電影片名有極強的“導視”作用,不僅能言簡意賅地反映劇情,而且還會吸引觀眾的眼球,激發他們的想象力。隨著大量國外電影的涌入,對這些國外電影片名的翻譯成了翻譯工作者們關注的首要問題。要想讓中國觀眾真正地接受一部國外電影,電影片名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覷。一個成功的電影片名的翻譯既要符合語言的規范性,還要展現原語的語言特色。眾所周知,一部好的電影作品將片名與內容完美的結合起來,給觀眾帶來一場精彩的視聽盛宴,還能讓觀眾享受藝術,陶冶情操。除此以外,成功的電影譯名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對電影本身也起到了積極的宣傳和推廣的作用。本文從歸化和異化的角度探討了中英文電影片名翻譯的問題歸化翻譯策略,指出歸化和異化在指導電影片名翻譯方面各自起到的作用,并通過例子分析來具體應用這兩種翻譯策略,以期對往后電影片名的翻譯有所幫助。

二、歸化異化翻譯理論

1813年施萊爾馬赫在《論翻譯的方法》一文中指出,對于具有文化內涵的地方,翻譯的途徑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盡可能讓作者安居不動,而引導讀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種是盡可能讓讀者安居不動,而引導作者去接近讀者。”意者可在這兩種方法間進行選擇[3]。受到施萊爾馬赫的啟發,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提出了“歸化法”(domestication)和“異化法”(foreignization)兩種翻譯策略。

根據韋努蒂的定義,歸化策略(domestication)是指“采取民族中心主義的態度,使外語文本符合譯入語言的文化價值觀,把原作者帶進譯入語文化”。以譯入語為中心的歸化翻譯追求譯文符合譯入語語言及文化規范,較好地滿足譯入語讀者較少異味的閱讀需求,易于使讀者在付出最小努力的情況下便可達到最佳語境效果。同時,韋努蒂也明確指出,異化策略(foreignization)是“對這些文化價值觀的一種民族偏離主義的壓力,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和文化差異,把讀者帶入外國情景”[5]。這種通過異化處理而保留下來的原文的語言和文化差異,有助于增強接受者的文化差異意識,給他們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從而能夠更好的實現原文本的既定功能。在翻譯中,異化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中文的“咖啡”(coffee);“ivory tower”譯為“象牙塔”;“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譯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等等。

三、歸化異化理論與電影片名的翻譯

將歸化異化理論具體應用到電影片名的翻譯中,即可以產生歸化翻譯策略和異化翻譯策略。所謂歸化翻譯策略就是指用原汁原味的本土的語言表達方式和情調取悅譯語觀眾,其典型特征就是大量使用現成的表達方式;而異化翻譯策略則完全忽略譯語文化中現成的表達方式,采用新穎的,觀眾感到陌生的,甚至是不太流暢的語言表達。

3.1 歸化理論在電影片名翻譯中的應用

漢語和英語隸屬于兩個完全不同的文化體系,東西方文化和思維方式也有其各自的特點。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東西文化和思維方式上的不同點同樣也體現在語言表達上。由于語言表達的差異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國外電影的語言片名結構以及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給中國觀眾帶來理解上的障礙,因此在翻譯成漢語時不可能做到完全對等畢業論文格式。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產生不同于漢語文化的“異質”,然而這些“異質”很難在短時期內被漢語文化接受和吸收歸化翻譯策略,勢必會使中國觀眾產生隔閡,此時若采用歸化翻譯策略進行處理是比較理想的。比如說,觀眾們非常熟悉的美國影片“Forest Gump”是一部關于人物傳記的影片,該片從一個智商低下的人---- Forest Gump的視角來看待美國五六十年代的社會變革,用幽默的手法嘲諷當時的社會變遷。該片進入中國市場后被譯為了“阿甘正傳”,廣受好評。采用歸化法翻譯該電影的片名既能從影片的切入視角忠實的傳達該片的真正意圖,同時也滿足了中國觀眾的審美情趣和接受能力,令觀眾很容易聯想到魯迅先生的作品《阿Q正傳》,有異曲同工之妙。

再比如說,中國觀眾都很熟悉的美國影片“Ghost”被譯為“人鬼情未了”,漢語中“人”和“鬼”二字給中國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很容易聯想到主人公陰陽相隔、難以相聚的情境,而“情未了”又表達出主人公纏綿悱惻的感情。采用這種譯法既可以深刻地揭示該片的主題是一段生死離別,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又能引起中國觀眾心靈上的震撼和共鳴,激起觀眾觀看電影的強烈欲望。如果將片名直譯為“鬼”,很容易讓觀眾對影片產生誤解,而且也沒能反映出電影的深刻內涵。因此“人鬼情未了”是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情趣和期待的最佳譯法。

讓中國觀眾們耳熟能詳的歸化佳作數不勝數,采用歸化法翻譯片名能夠迎合中國觀眾的接受能力和審美情趣,拉近影片與觀眾間的距離,而且念起來朗朗上口,具有音韻美感。

3.2 異化理論在電影片名翻譯中的應用

作為不同民族之間相互溝通和交流的橋梁,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行為。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觀眾在理解一些文化色彩濃厚的外國電影的片名和情節方面可能會出現一些偏差,甚至是誤解。面對這種局面,翻譯者為了盡可能的幫助中國觀眾理解電影劇情,了解其他國家的歷史、文化、宗教習俗,會在翻譯的過程中采用異化翻譯策略。

有些電影的片名帶有濃厚的異域風采,在翻譯的過程中采用異化翻譯策略是在所難免的,也是必然的。比如說觀眾們非常熟悉的美國影片“A Walk in the Clouds”在引進時被翻譯為“云中漫步”堪稱異化佳作。該片以金黃色的懷舊色調來訴說一段氣氛朦朧的愛情故事,并伴以濃厚的拉丁風味,葡萄園的美感亦相當怡人,令無數看過此片的中國觀眾心馳神往。“A Walk in the Clouds”按照字面意思可以翻譯為“在云中走”,但是采用異化法使其錦上添花歸化翻譯策略,被譯為“云中漫步”。這樣既保持了英文原意,而且讀起來非常有詩情畫意,沁人心脾,讓人浮想聯翩,如同跟著主人公一起進入了如夢境般的葡萄園。

異化的翻譯策略在電影片名的翻譯中是比較常見的,如“Rain Man”----“雨人”、“Sleep Less in Seattle”----“西雅圖不眠夜”、 “The Shaw 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贖”、“Harry Potter and theSorcerer’s Stone”----“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經典影片給中國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聽盛宴,讓他們領略了異域風情。

四、結語

綜上所述,電影片名的翻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觀眾審美情趣和接受能力的影響和制約。電影是藝術性和商業性的統一,所以電影的片名也要求兼具藝術和廣告雙重功能。這就要求譯名既要反映出影片的主題,還要言簡意賅,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精雕細琢,結合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點,發揮兩種語言的文化優勢,合理的采用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展現各自特有的藝術魅力,最終使影片的片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對影片本身產生積極的推廣作用。

參考文獻

[1]Venuti, L. Stategies of Translation [A]. Baker, M. & Mlmkj. Routledge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240-244.

[2]孫致禮中國的文學翻譯:從歸化趨向異化[J],《中國翻譯》,2002(1):40-41。

[3]王東風歸化與異化:矛與盾的交鋒[J],《中國翻譯》,2002(5):24-26。

[4]韓子滿文化失衡與文學翻譯[J],《中國翻譯》,2000(2):39。

[5]劉萬生歸化與異化對立而統一[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02年9月。

第9篇:中西藝術差異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在英語教學中,如果脫離開文化背景而教學英語,那是行不通的。筆者通過介紹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然后通過調查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認識,到最后教師在教學中應如何進行文化滲透,來闡述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滲透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英語教學與研究的不斷發展,中國的發展和世界經濟的日益全球化,英語的地位已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教師對英語教學本質的認識也在不斷地變化。我們已越來越意識到文化意識的滲透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一門語言與了解該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是息息相關的,在某種程度上,語言的學習就是文化的學習。因此,在進行英語教學時,了解另一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一、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中西文化和語言存在差異,作為文化差異的一部分,語言差異反映著本質上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認識中西文化差異的本質,正確地理解中西語言差異,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種體現在語言中的文化差異具體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稱呼語

漢語中不管是親戚還是朋友,年輕人對長輩都是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叔叔”、“阿姨”等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稱謂,且后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Tom" , "AuntMary"。中國學生習慣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這其實不符合英語稱謂的習慣。英語中”acher”只是一種職業,不做稱呼用,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而在中國,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 Wang。此外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李主任”、“方校長”稱為“Director Li" ,"Principal Fang" o

2、表達習慣

謙虛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中國人在聽到贊美之詞時,盡管內心是認同的并且是高興的,但嘴上還是要說一些:“哪里,哪里,”“我做得還不夠”等客套言辭。而西方人會用“Thank you.”來接受這種贊美和鼓勵。又如,對于送禮和接受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中國人第一次去人家拜訪,往往會兩手都拿滿了吃的,喝的,否則會被認為太小氣了。而西方人去朋友家拜訪通常只是一束花或一瓶紅酒就行。中國人接受禮物時往往要推辭一番,接受后一般不當面打開。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否則就是不禮貌。再如,中國人見面習‘慣說“吃了嗎?”“去哪里呀?”這些招呼語在西方人看來是明知故問或侵犯隱私的。講英語的國家常用“Hi""Hello"或‘`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招呼對方,

3,肢體語言

打招呼時除了言語問候,還包括肢體語言的問候。如舊本人的鞠躬、中國人的握手作揖,歐美人的擁抱接吻、拉美人的脫帽致竟都表現出各自的文化特征。在中國大人或陌生人摸、拍、摟以及擁抱、親吻孩子都是和親近友好的表示,但在西方人的觀念中,這些行為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和厭惡,被認為是無禮的舉止。又如,手勢語言是英美人日常生活中進行交際的一種重要方式,適時恰當的手勢語言具有含蓄、簡單的特征,既形象直觀,又避免了因不方便說或說不清帶來的麻煩。

4、飲食習慣

中國人喜歡用筷子,西方人吃飯用的是刀叉。中國人早已把食物進化了,而西方人他們還在吃生肉,生菜。中國人主食是饅頭,西方人主食是土豆。

5、隱私

我們中國人喜歡問別人的年齡、收人、結婚了嗎、去哪兒等,可對于英美國家的人來說,這樣問干涉了他們的隱私,大部分外國人聽了會不高興,他們的反應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business!”這就容易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二、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認識及對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學習及掌握情況

現在絕大多數學生把學習語法和詞匯當作英語學習的全部,學習英語只是為了得高分、考重點。在學習過程中只是機械地背誦、記憶和練習,其結果是過分地依賴老師,對學習內容失去興趣,缺乏學習的主動性。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只知道套用書本上的語句,自然無法適應實際交往的需要。

筆者曾對自己所交的九年級(1)班61名學生問過下面幾個問題:

“你認為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對英語成績的提高重要嗎?”回答很重要的只有5位同學,絕大多數同學認為一般,影響不大;“你自己對英語國家的社會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了解程度如何?”回答時沒有一個是非常了解的,比較了解的有3位同學,大部分都是了解很少;“你對英語國家社會文化的學習情況如何?”絕大多數同學都說要應對中考,壓力大,沒有時間去看那些他們認為與考試無關的書籍,甚至很少看電視,因此缺少了解異國社會文化的機會。最后當問到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說是為了得高分,考重點。英語學習的真正目的應是交際,而且是跨文化的交際,忽視這一點又怎么能真正地學好英語呢?

三、初中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的途徑及方法

(一)課堂內的文化滲透

1、課堂用語的使用要講究技巧,讓學生多接觸英語及領會其內涵

實踐證明,只有在教學中加強英語實踐,多使用英語,讓學生大量接觸英語,并沉浸在使用英語的氛圍中,才能有效地排除母語的干擾,培養運用英語的能力。教師作為一節課的組織和引導者,不僅要盡量用,而且要用的得當,用的巧妙,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會到英語在它特定背景中的豐富內涵。

2、挖掘新教材內容,滲透相關文化知識

英美文化滲透在新教材中的每個章節中,對新教材的內容有必要進行挖掘和延伸。根據不同的內容,可以采取相應的方式。

3、游戲表演法

學習英語不應只是做練習,真正學會使用這種語言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教師能多安排一些短劇表演和游戲,那也不失為學習使用英語的好方法。短劇表演和游戲不僅給學生帶來笑聲,讓學生輕松學習,還創造了很多使用英語的好機會。在游戲中,學生可以接觸到很多的知識,開闊視野。假設的和較真實的情景,又可以鍛煉學生在特定語言背景中英語的運用能力,從而為學生的跨文化交際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課堂外的文化滲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部免费国产潢色一级 | 久草视频资源 | 成人123| 欧美俄罗斯一级毛片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免费 | 日本三级日产三级国产三级 | 日本欧美视频 | 99久久精品免费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三级视频在线播放线观看 | 美国毛片在线 | 欧美大片aaa |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 末成年娇小性色xxxxx |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手机看片av | 成人一级视频 | 俄罗斯一级黄色片 |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 亚洲99久久久久综合 | 欧美成人午夜做爰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不卡一区 | 黄色美女网站视频 | 久久九九精品视频 | 久久久久久精 | 91久久另类重口变态 | 午夜在线亚洲男人午在线 | 成 人 亚洲 综合天堂 | 成年女人免费视频播放成年m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草在线资源视频 | 国产成人麻豆tv在线观看 | 精品毛片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男人的天堂 | 欧美成人黄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