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攝影學習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針對性地調整授課內容,以滿足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知需求。它強化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基于學習任務的知識聯系,提升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自主意識和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能夠基于一個簡單的學習任務的自我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JiTT理念融入高職英語信息化教學的原因
JiTT理念最初是針對本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而提出的,傳統的本科教學中教師講授、學生聽這樣一種灌輸方式令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學習熱情和興趣無法激發。實際上,不僅是本科教學,高職教學中這樣的問題也長期存在。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信息技術大范圍普及,使得信息化教學成為當前高職教育的重要手段。在信息化教學中,基于網絡平臺和信息傳遞技術,正好可以利用這一特征,將JiTT理念融入到教學中,實現教師與學生隨時溝通和有效交流,改變傳統教學中授課時間受限、師生信息反饋受限、學生學習興趣與自學能力無法有效提升等問題。同時,它可以基于每一個學習的知識點形成一個由“任務引入-自我預習&學習-教師調整教學內容,針對性教學-學生間有效合作探究-學習評價”一個完整的知識學習鏈。這樣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被動的聽課”為“主動的學習”,能夠有效改變當前高職英語信息化教學的窘境。
三、基于JiTT的教學模式設計方案
基于JiTT的教學模式應用到高職信息化教學中,也應該基于信息化教學的平臺為渠道。同時,教師應該打破傳統的教學理念,結合信息化教學,及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并對自己所授課程在教學目標要求、知識點的重難點把握、學習過程中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等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這樣才為該教學模式的引入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依照JiTT教學理念,我們可將整個教學環節分為:
1.準備環節
在這一環節,作為教師,所要完成的任務和步驟有先后兩個方面。首先教師應該明確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著手設計教學方案。同傳統設計教學方案不同,教師在設計時,應該根據內容和目標,為學生設計一個可以引入教學中的任務或問題。并向學生提供相關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如網頁、視頻等,并將該任務在授課之前通過信息平臺給學生。學生在接受到教師的任務后,利用課前時間,自主去完成教師提出的問題,并將結果反饋給教師。學生這一環節的任務主要有三點:了解作業、完成任務、反饋給教師。有的學者將其歸納為“內容預習和框架構建”。實踐中,通常利用課后作業的形式將任務布置給學生。同時任務的形式是多樣的,針對英語教學,任務形式可以是找到一個問題的答案,可以是自己錄制的一段視頻、音頻或者PPT,也可以是準備好的presentation或者dialogue、role-play等。教師在收到學生的反饋后,應該認真閱讀,從中發現學生在自學時出現的問題,并根據這些問題來修正之前的教學方案,對教學內容及時作出調整。這一環節中,教師與學生的聯系是有來有往的,教師備課、提出任務———學生完成并反饋———教師修正、調整教學內容。這一鏈接里三個步驟是緊密聯系的,不能中斷。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事先了解和初步學習了知識,完成了對知識的了解和學習;教師在準備環節有2次備課,第一次完全從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目標出發,而第二次則是根據學生的預習反饋來對前一次的備課修正和調整。這就比教師簡單從學習內容和目標來自行設計教學,無視學生的參與要更有針對性,教學效果也會更好。
2.課堂教學環節
很多學者都強調在課堂的教學形式應主要以討論與辯論為主,并有些學者認為,如果這一環節還是傳統的講解授課方式就沒有真正領會JiTT教學理念的內涵。筆者認為,這一環節應該圍繞“講解、答疑和歸納總結”這三點展開,至于課堂教學的形式教師可以靈活把握。同翻轉課堂類似,這一環節教師應該找準自己的定位,講授的內容是基于學生的預習反饋,重難點應該厘清,對于預習環節的疑問也應在這一環節由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答案,并引導學生完成對這一教學內容的總結與歸納。因而,這一環節的重點不在于教師采用什么教學形式,而在于教師要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應該是引導者,去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現、分析、解決問題,歸納和總結,形成一個以學生主動去學、去想、去做的學習環境。至于教學的形式可適時調整。在實踐中,我們常常調整教學形式,如在針對聽力訓練的課程教學中,常常通過分組比賽的形式;在詞匯教學中,采用詞匯扮演和演示的形式;在閱讀教學中,可以通過討論和辯論的形式。筆者認為,相較于準備環節,課堂教學環節同等重要,因為對知識的內化與深層次的理解與吸收是在這一環節完成的,而且學生的主動性、學習的興趣、合作學習與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也是這一環節的重點內容,教師的教學方案設計、根據學生反饋調整也需要通過這一環節得以實現和檢驗。
3.課后環節
一、高校英語個性化教學的理論依據及內涵特征
(一)高校英語個性化教學的理論依據個性化教育其本質在于讓學生按照適合自己的方式展開學習。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于1980年提出多元智力理論,他強調學習者的智力存在個體差異,并為教育者找到了發掘和培養大學生潛能而新創的個性化教育方式。多元智力理論改變了傳統教學觀念、課程設置、教師角色、教學方式、交流協作等,為改變大學教育模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基于智力理論的個性化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側重通過豐富的教育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多元學習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并訓練其智力。具體到大學英語教育上,主要是以聽說互動的英語教育來促進大學生閱讀、寫作和翻譯能力的訓練。這種基于多元智力理論的個性化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轉變過往純粹以教師為中心的語言知識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憑借如協助教育、團體教育、分組培訓等方式,彌補當前大學英語教育中的不足。
(二)高校英語個性化教學的內涵特征
在個性化英語教學中,師生處于平等的課堂地位,通過師生間的平等互動與交流來滿足學生的學習期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來指導和啟發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從而有效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具體而言,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通常具有以下五個方面的特征:一是充分展示“教和學”的多樣性,主要圍繞大學生英語聽、說、讀、寫四種技能的培養而展開。二是教師能夠針對學生英語學習的個性化需求,作出個別性的輔助教學。三是教學內容及手段要契合教育對象個性化特征和個性化需求。四是個性化的英語教學應當具有顯著的分層分類性。五是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需要進行科學的評價診斷,并進行相應的反饋修正。
二、高校英語個性化教學系統設計
(一)高校英語個性化教學目標設計
在進行高校英語個性化教學目標設計時,應充分把握學生英語基礎以及英語學習需求,從而制定個性化的教學計劃,詳細說明個人課程教學計劃的目的、內容以及教師和學生的權利和責任。學生簽署協議并承諾完成一個學期的個人課程作業,教師則承諾修改并監督他們完成作業。
在具體施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個性化教學目標的“四個主要”差異。一是適應學生學術能力的差異。倡導個性化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立足學生學術能力差異,并制定相對統一的集體教學模式,綜合考慮學生個體能力,在此基礎上因材施教地滿足大學生個人對英語學習進步的需求。二是適應學生興趣的差異,這是引導學生成功的關鍵。傳統集體教學范式不能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因而很難達到適應學生性格發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三是適應學生的認知差異。每位學生的認知能力、認知水平以及接受能力不同,這就形成了認知差異。在教學目標設計過程中,應側重于學生的認知差異展開個性化教學設計。四是適應學生生活經歷的差異。在制訂學生個體的個性化學習策略時,教師要將學生的個人生活背景與語言學習相結合,并提高學生對語言學習主題背景文化的理解能力,讓學生充分調動自身生活經歷的語言交際知識和經驗,使其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生活基礎。
(二)高校英語個性化教學內容設計
大學英語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學內容設計中,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一方面,在學生知識體系形成的過程中,進一步擴展認知結構,引導學生將新內容整合到認知結構中,激活他們原始知識的潛能及更新,促進新知識的形成與運用;另一方面,教師要根據學生個體差異進行教學內容設計。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建最佳的教學知識結構,以便每個學生都能最大限度發揮個人才能和專業知識來積極主動地適應英語學習。
其次,結合學生學習特點來開展個性化教學,著力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個人思維塑造。具體而言,個性化教學模式可以為學習能力不同的大學生靈活提供多種教學方法。其中,將自我學習能力較弱、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較低、對教師的依賴程度較高的學生分為一組,有針對性地為他們提供更詳細的解釋和分析;對于具有較強自學能力和良好基礎知識的學生,要鼓勵學生采用以自學為主的學習方式。個性化英語學習的內容均集中于英語應用、西方文化、專業英語、綜合英語、語言技能等方面,重點增加以英語聽說為核心的課程比重,有意識地融入跨學科的內容,逐步形成聽說、讀寫、寫譯等不同課程類型的教學內容,并開設與學生專業相結合的專門用途英語課程。
(三)高校英語個性化教學方法設計
應堅持英語個性化原則進行教學方法設計,比如運用分級分類、開放式等方法展開,學生可以結合自身水平和學習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安排低難度的學習任務,重在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自主性;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快速擴展他們的知識面,增加一些新的學習內容,在鞏固他們英語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語言能力拓展訓練。這種師生之間知識交互和自我學習的互動方式,將轉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傳統角色。
具體來說,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常見的方法,可歸納為以下四種形式:一是傳統的“講―演―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二是以視聽說為主的教學方法;三是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形式,其中自主學習方法適應于基礎薄弱的學生群體,合作學習方法適應于基礎較好的優等生群體;四是對于基礎中等的學生而言,則可以通過啟發式、探究式和參與式等方法展開英語教學。在傳統的英語課教學中,教師受制于教學客觀條件無法對所有學生作出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學,而多媒體網絡技術的發展為語言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有利條件。多媒體網絡系統中的數據信息資源非常豐富,學生可以充分共享開放媒體資源。這種不受教科書和教師限制的學習空間,可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想象力和創造力。
(四)高校英語個性化教學管理設計
教師要根據參加英語個性化教學的學生的既定學習目標、課程時長、英語基礎與教學課程大綱要求,設立個性化的教學內容和課程提綱,并設計有針對性的家庭作業,制定詳細的個性化教學目標和課程表,從而詳細地說明個人作業計劃的內容以及教師和學生的權利和責任。學生簽訂協議并承諾完成一個學期的個人作業,老師承諾批改作業。在協議中,學生承諾在學期內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簽署所有補習個人作業的副本,該協議還包括允許學生表達對學習協作小組的承諾,而分組主要是為了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群體合作學習而建立的。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學習風格趨勢的同質性將其分為兩個小組,即讀寫小組和聽說小組。比如:可以建議視覺學習風格的學生參加閱讀和寫作小組;建議有聽說學習風格的學生參加聽說小組。以學生的優勢特長來激勵他們補足短板,同時教師鼓勵學生互相學習、共同發展。在分組時,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意愿,讓他們自由選擇。在課程作業的安排上,除常規作業外,每兩周還會分配其他自定義作業,作業有兩種類型:讀寫小組作業更多涉及閱讀報紙、雜志和互聯網上的材料;聽說小組作業則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聽寫老師收集的音頻和視頻資料。
三、高校英語個性化教學效果評價
(一)高校英語個性化教學評價標準
高校英語個性化教學評價,必須堅持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相融合的綜合性評價價值取向,為改進大學英語教學品質、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成就和個人綜合素質、推動語言能力個性化發展提供有效的反饋信息。為此,需要建立科學完備的教學評價標準。第一,嚴格按照《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打造多層次、個性化的教學目標體系,以此來有效推動大學生個性化發展。例如:基礎級個性化英語教學主要是幫助學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價值理念差異,逐步適應日常學習、工作與生活的第二語言信息交流;高層級個性化英語教學,要求學生能夠熟練掌握語言學習策略,結合具體的交際對象和交際場景,引入恰當的交際策略推動流暢的英語交流。第二,立足高校英語個性化教學目標,從教學內
容、教學方式、教學管理等諸多方面進行教學評價。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應結合學生不同層次的英語基礎和英語學習能力來進行有效的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編排及教學方法選擇,為各層次學生英語學習創造便利條件。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則要為之創設學習條件和機會;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則要拓展其成長空間,不斷提升英語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在此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課程教學設計是否科學合理;學生是否掌握和理解個性化的分層教學目標;教師課堂提問是否存在合理的梯度和效度;分層教學任務是否得以落實;學生是否積極融入課堂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疑惑和問題是否得到有效解決;課堂教學質量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等等。
第三,高校大學英語個性化評價,必須實施多維度的綜合教學評價。高校教學管理部門要依據本校大學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創建分層、多元、常態化的英語教學評價數據庫,通過制定科學量化的評估規范,評價英語個性化教學過程、學生個性化學習過程和學生個性化學習效果,促進英語教學雙方進行自我監督、自我改進和自我提高。此外,綜合教學評價還要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內外環境進行準確評估,為高校英語個性化課程建設和教學發展提供更多的指導性建議。
(二)高校英語個性化教學評價方法
高校英語教學評價方法,需要伴隨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化而有所變化,這就需要依照分層教學個性化目標和學習需求,評價學生的語言交際、書面作業、課堂表現等課內外學習行為以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為此,需要在為學生建立個性化學習檔案、創建360度反饋評價和診斷性評價上,下足功夫。
首先,建立個性化電子學習檔案。記錄和收集學生階段性學習的表現和成績,如課堂疑難問題、課后錯題集、課堂教學筆記、英語個人習作等,這有助于實現教師過程監控、不斷強化學生自主評價、提升教學雙方反思的目的。
其次,建立360度反饋評價法。此教學評價方法主要是選取全方位收集信息的方式,引入學生、教師和上級領導等多個主體多維度參與英語教學評估,突出對被評者的潛能挖掘,降低教學評價誤差,實現評估結果全面、精準和真實。改變傳統英語教學評估指標以學生期末成績和英語過級為主的傾向,重新構建以學習目標、學習過程、能力實踐與創新、同伴協作互評、教師反饋評價5個維度為主的反饋評價體系,實現教學外部評估與教學內部評價的結合,促進“合作文化”的形成,有助于教師在個性化教學中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和階段性教學目標。
最后,教學管理部門和師生要協力推動診斷性評價。重點分階段了解學生的知識準備狀態和學習進展情況,及時修訂部分個性化教學方案,以定性的方式動態了解不同層級大學生的學習水平,從而更好地了解英語教學效果。一般來說,診斷性評價可以在大學生入學和完成階段性學習后實施,這能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有效的參考。
(三)高校英語個性化教學評價流程
高校英語個性化教學評價流程,大致可分為準備、實施和反思三個階段。
首先,準備階段需要明確設計英語個性化教學評估方案、確定教學參評人員。較為完備的英語個性化教學評估方案,主要包括課堂教學評價目標、課堂評價準則,以及關于評價準則相關的權重數據等。具體運作的步驟是,先依據教師課程教授風格和學生實際學習狀況來確定個性化英語教學評價目標,再設計關于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教學效果的評價準則,進而構建對應的測量指標體系,并賦予相應的權重,最后形成完備的教學評價信息表格。準備階段還包括確定參評人員,選擇適宜的參評人員是保證高校英語個性化教學評估順利實施的前提條件,參評人員不但要有過硬的英語專業知識和教學實踐經驗,而且還要有公正辦事的個性品格。一般來說,主要參評人員應由校內領導、教研部同事、外校同行組成。對于同一評價指標,不同的評價者賦予的評價權重應有所差異,這是因為不同的評價者所了解的側重不同。比如:校內領導對教師的美德、成就、敬業精神最為清楚;教研部同事對教師的備課環節較為了解;外校同行對英語教學質量的評估相對來說較為客觀公正。
其次,在具體實施階段,需要對英語教學前期運行進行預評價,繼而更好地優化英語個性化教學的評估方案。在實施正式評價過程中,必須確保評價對象所提供的各項信息數據資料真實有效,提高評價監督的力度。在具體教學評價信息處理上,參評人員可根據特定教學評估方案和目的,全面系統地收集數據,諸如教學課程設計與教學課程大綱的契合度、教師教學的進度安排、教學任務重難點的覆蓋度等。具備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采用相關的軟件平臺分類整理,并選用量化統計方法、質性分析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揭示英語個性化教學的內在規律和存在的現實問題,不斷修正英語個性化教育的不足之處。
在有學生參與的具體評價環節中,應選用創新性的大學英語評價方法,確保評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以此來推動教學效果的提升和學生水平的提高。例如,在口語和筆試等傳統測試方法之外,可讓學生參與畢業實際工作中的英語綜合技能運用的評價,評價應反映英語知識技能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并通過形成性評價,讓學生獲得英語學習的成就感,激發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便將來就業,并發展終身學習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著力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并分解學生的一般成績,按聽、說、讀、寫的內容進行相應的等級評價,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要重點圍繞教學大綱標準進行評價;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要按照拓展性的評價標準加以評價。總之,要實現全面專業的評價,設計個性化的分級評價目標與評價標準,以此激發不同層級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教師進行教學反思。最后,在評價反思階段,應讓全體師生深刻認識到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明確反思活動中所需關注的事項,提高教學反思質量。如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問題的反饋情況,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進度,優化教學方案,改進教學方法,強化師生教學互動,并通過思維導圖、概念圖等指導學生構建系統知識結構。評價準備階段是評價活動的初始,為后續的教學任務調整提供了充分的準備,評價實施階段和反思階段則是根據專業系統性的教學評估。掌握分層分類英語個性化教學的質量,并對個體教學任務和教學方式進行有效的反思和修正,這一整個過程對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是極為關鍵且有益的。
在國外已經有專門的設計師去做這件事情,比如《一分鐘物理》。這是一系列短小的視頻短片,它是通過圖文并茂的描述,讓受眾對某個難懂的物理概念在一兩分鐘內就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其中的“圖”是設計師手繪,“文”是以音頻旁白解說知識,它能讓完全不懂物理的人,通過一個視頻里有趣的故事,理解一個物理原理。現在這一系列的視頻已經風靡網絡,許多人哪怕不懂物理,都被其有趣的教學方式吸引而去看這些短片,國內完全可以借鑒這種教學方式,簡化知識,把知識分為一個個信息,并使之視覺化達到助記效果。
二、信息視覺化設計的定義
信息設計是平面設計與統計學相結合的一個學科,其特點是感性、理性并重。信息視覺設計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階段中被廣泛的運用于軍事、科學、經濟等領域,一方面,它是通過幫助整理、歸納大量的統計數字從而讓人看見隱藏的信息本質。另一方面,信息視覺化不僅幫助人類看到“看不見的信息”,它也能很好地啟發人們的想象與推測。對于很多設計師來說視覺化設計被廣泛理解為圖表設計、插畫設計等視覺化的設計方法,但“視覺化”的定義并不以視覺媒介形式而界定,“視覺化是對抽象內容所構成的印象、影像或畫面,讓這些內容可以被看見或被想象。”(《牛津英語詞典》,1989)。可見,視覺化設計不僅僅是表格形式設計,它是對非視覺信息的一種轉譯,是通過視覺的方式呈現我們無法看到的或無法感知的信息。臨近考試時由于受到龐大考試資料的沖擊,應試者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對龐大信息進行篩選,記憶那些毫無重點、枯燥無味的文字是非常讓人痛苦、也易于忘記的。而通過藝術設計對文字進行加工、提煉,設計出簡單有趣的圖表、插畫信息,可以幫助文字擺脫語言形式束縛,讓知識變得更易于接受,彌補了文字的不足和乏味。它將各類數據、原理、概念等用視覺化的方式進行闡述,精煉濃縮知識要表達的意思,用最短的時間引起人的注意,準確把知識點以圖形的方式顯現,進而使知識被更有效地記憶。
三、信息視覺化的主要表現形式
1、圖表設計
信息可能是無限的,但可以組織的信息是有限的,信息圖表是指根據需要把握其核心內容,通過對時間的發生順序、各信息之間的關聯性、重要性等來組織信息。設計信息圖表要注意盡可能地保持信息主體,在不影響信息傳遞的情況下,刪減無效信息,簡潔明了地表達信息。信息圖表的設計必須遵循易讀性和準確性的基本要求,在設計師與教師進行溝通后,設計師再對信息進行整理,以期準確轉達教師的意思。設計時,圖表應以清晰易懂、易于理解的方式傳達給學生,并要把各種可能影響傳達的因素都考慮進去,通過不同的需求對知識進行簡單或精細復雜的表現。如果圖表中的圖形或形式表達不符合學生學習基礎,就會造成傳播不符合要求的尷尬局面。
2、插畫設計
信息視覺化可以用插圖來表現,“插圖”可以是有指代意思的圖標,也可以是一段連環畫故事。當信息需要通過圖像來示意才能達到效果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插圖畫一個有比喻性的故事把知識串聯起來就能使知識更有趣、好記。一般在需要解釋某個工具或產品的操作或原理、解釋有時間先后順序的知識點時會經常運用圖解插圖的形式,另外,根據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系也會較多的運用插圖來表現。在教學中,設計師可以通過設計教學課件、課本,使枯燥的知識與簡單的圖像、合理的邏輯結構相結合,讓知識點通過畫面想象加深記憶,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在學習時,學習資料的設計要使讀者能快速提取有價值的信息。與普通文本比較,視覺化最直接的方式是畫插畫,它更易于陳述事件,所顯示的信息比單純用文字表現得更直觀、快速和生動。在進行信息插畫設計時要注意的事項。第一,設計時的構思盡量簡單,“信息視覺化”的最終目的是有效地傳播信息,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在對圖形美觀、細致的追求上。第二,圖形很重要,它具有超文字語言的特點,通過看到圖形就能快速想起它所代表的詞匯意思。而且圖形設計出來后也可以當作特定素材在設計中重復使用,形成自己的設計語言。
四、結論
關鍵詞:聽說訓練;大學英語;話題;策略;設計;值日報告
黃子東[1]的實驗研究證明話題的熟悉程度是影響英語聽力理解的主要因素之一。毛浩然[2]建議事先準備練習得“滾瓜爛熟”的話題(至少七句話)去網絡聊天室找高手對練口語。二人分別強調了熟悉話題在英語聽說理解與產出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沒有論述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聽說訓練使學生熟悉更多話題。本研究以新視野《大學英語》[3]系列教材為例,嘗試通過培養學生了解、熟悉更多話題內容提高英語聽說能力。聽說訓練話題應以單元主題為線,結合學生親身經歷及身邊發生的現象量身定制話題,提供情境與機會使課堂所學詞組、表達方式內化成積極詞匯,并借此描述個人親身經歷或周圍現象。
一、 轉換教學目標
大學英語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把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滲透在單元目標中。不能簡單地把教學目標制定為掌握本單元出現的詞匯、表達方式、語法結構與句型轉換等語言點本身,而是讓學生通過本單元學習,使這些表達方式內化為積極詞匯,能用這些詞匯描述自己及身邊發生的類似現象。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3]第一冊Unit 1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為例,根據精讀課、聽力材料內容及學生外語學習經歷,本單元教學目標制定為學生能利用本單元出現的詞匯及表達方式
1. 描述自己的英語學習經歷;
2. 介紹自己以前的或現任英語老師,包括他們的人品及教學方法;
3. 了解兩種不同英語學習方法:傳統課堂學習及網絡課堂學習;
4. 傳統課堂及網絡課堂的優缺點;你喜歡哪種學習方式?
5. 如何操練才能學好英語;
6. 外語學習的優點(你為什么喜歡學習英語?);
7. 介紹英語學習小竅門(Tips)。
二、 話題設計原則
在課堂實踐中,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把這些教學目標轉換成相應的topics進行話題專項訓練。話題設計以精讀課單元主題為線,結合教學目標及學生親身經歷、身邊發生的現象為原則。比如第一單元Pre-reading activity介紹了一個人的英語學習經歷,設置話題1“My own English learning experience”。學生可以以第一人稱形式敘述講話者本人的英語學習經歷,也可以描述自己的學習經歷。
在課文中作者提到了自己上大學前的英語學習有時好:名列前茅;有時停滯不前,同時分析了導致原因有二:要么是因老師,要么是因其他同學。在講到作者的英語老師時,要求學生回憶自己以前的英語老師,并簡要介紹他們的人品及教學方法,設置話題2 My former English teachers。
作者上大學后接觸到網絡,英語學習有了改觀。講授到這部分內容時,引導學生討論網絡學習和傳統課堂學習兩種學習手段,以及二者的異同。Regular classroom study 就是學生一直以來采納的傳統學習模式:去固定的教室聽課,老師在講臺前授課,學生聽課做筆記;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等。online learning就是上網注冊虛擬課堂,利用在線資源學習。老師在線答疑。老師或同學也“提問”,只是所提問題要先到電腦屏幕上,學生閱讀并寫出答案,再上來分享。
通過講解學生自己會描述話題3 What is regular classroom study / online learning?通過了解作者在線網絡學習英語后進步的原因討論話題4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regular classroom study / online learning?
作者通過在線網絡學習英語后還時常隨身攜帶筆記本、袖珍字典查閱記錄生詞,堅持操練才大大提高自己的英語讀寫能力。在此啟發學生也用類似手段學習操練英語,同時設置話題5 How do you practice to improve your English?
課文最后一段介紹英語學習對作者來說是個trying experience,雖然充滿困難與挑戰,但他不愿用任何別的東西交換,說明英語學習有諸多優點。在此要求學生先找出課文最后一段中描述外語學習優點的關鍵詞——動詞詞組及表達方式,然后用這些關鍵詞回答Why does the writer not want to exchange it for others? 然后結合自己英語學習經歷回答話題6 Do you enjoy studying English(imagine you are the writer)?
話題7是根據聽力材料設計:一位日本英語老師講述她英語學習的四個小竅門,要求學生在聽懂的基礎上復述談話者的學習竅門,課后結合自身學習體會仿寫Tips for English learning,完成話題7的內容。
三、 操練與效應
每個話題隨堂指導,當堂操練,課后補充書面成稿,下次課以口語值日報告形式展示。每單元前三次展示話題由教師指定為主,最后一次課話題由學生自選,作為對本單元話題訓練的總結復習。展示初期準許念稿,但半學期后鼓勵脫稿。要求學生認真準備每個話題,書面稿(不論展示與否)統一上交作為平時作業,由教師批閱登記。口語展示過程中,要求學生做筆記以便回答展示后問題。初期由教師提問,逐步過渡到學生提問。值日報告每學期要求志愿展示至少5次(不同話題),每次控制為5人次。展示稿質量、上交次數及展示次數、所提問題數量及難易程度量化積分作為平時成績監控管理。
在寶雞文理學院2010級教育系、哲學系229名大一新生中進行話題專項試驗教學,期末口語考試、筆試作文反映學生心理詞典中已內化儲存了本學期訓練過的話題圖式,尤其是作文My English learning experience in college。訓練時設置的話題是過去的英語學習經歷,但考場作文不僅有過去學習的影子,更重要的是學生能用簡單英語準確描述出自己對大學英語學習的不同感受:第一堂全英文大學英語課讓他如何對自己的聽力失望;大學英語老師的人品與教學方法跟前任英語老師有何不同;大學英語學習跟中學英語學習方法的區別,他更喜歡網絡學習,因為在線網絡學習他不會受其他學得好的同學威脅,有更充裕的時間思考問題答案,不必擔心出錯而尷尬等;教師檢查作業當全班同學面點了她的名使她如何羞愧,之后如何努力學習等。還有同學直接把背誦過的課文段落搬到了作文中,認為大學英語學習是個trying experience,不愿trade for anything。他們從不同側面描述了自己的大學英語學習體驗。沒出現面對話題無話可寫的現象。
本學期口語考試有六個話題,提前準備,采用一對一面試形式。學生先概括介紹所有話題,然后教師隨機提問,其中有兩個問題:你覺得自己英語學習進步了嗎?英語課上你能聽懂百分之幾?大部分同學能夠聽懂這些問題,并作出正確回應,且認為自己的英語學習進步了,能聽懂授課內容的一半或更多。更加可喜的是考試現場有同學用英語描述了她對這次口語考試的感受:讓她興奮,鍛煉了她,為她未來求職面試積累了經驗,等等。
期末測驗表明為期一個學期的話題專項訓練嘗試培養學生了解、熟悉了更多話題內容,并能靈活運用所掌握的話題內容。這種嘗試是有價值的。
四、 結語
設置基于教材主題,學生親身經歷或身邊現象相關的話題進行聽說專項訓練能幫助學生內化與話題相關的詞組、表達方式,擴充學生心理詞匯,有助于提高英語聽說寫能力水平。在大學英語話題訓練中所有互動活動應保證在全英文環境下完成,因為全英課堂本身業已為學生創設了聽英語、說英語、用英語思維的氛圍與機會。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自然而然會逐步轉變英語學習目標——提高聽說能力,而不是僅僅記單詞、過四六級。
參考文獻:
[1]黃子東.話題熟悉程度、語言水平和問題類型對EFL 聽力理解的影響:一項基于圖式理論和關聯理論的實驗研究 [J].現代外語,1998 (4):18-43.
一、 寄宿制對小學生社會化的積極影響
社會化是指個體形成適應社會的人格并掌握社會認可的行為方式的過程[2]。小學生社會化是小學生學習社會角色與道德規范的過程,是豐富自己的社會經驗、形成個性的過程。小學生進入寄宿學校后,學習便成了他們的主要活動,這時生活的重心也發生了轉移,從關注、依賴自己的父母轉移到關注、依賴自己的同伴和老師。寄宿制“自立、自理、自律”的發展目標,有助于小學生的社會化。
1.有利于形成自覺運用道德規范的能力
剛入學的寄宿制小學生被迫離開父母,每天和自己的同伴和老師生活在一起,父母的最高權威規則在團體生活中受到了威脅。為了適應團體生活,小學生必須把自己的觀點與他人的觀點進行整合,做出妥協。有研究表明:8歲以后兒童才能明確區分道德規則和社會習俗規則在普遍性和可變性方面的差異,達到對兩種規則的深刻區分和理解[3]。隨著團體生活對小學生道德認知與社會認知的影響,他們開始認識到道德規范的目的性,他們的道德觀念變得比較靈活,容易改變,他們逐漸能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行為,也能區分出個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之間的差別。集體生活促使小學生的道德認識擺脫依附性,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沖突使其彼此的道德原則性得以發展與增強,再加上集體生活的紀律制度約束,使其自覺運用道德規范的能力得以增強,也促進了自覺紀律觀念的形成。
2.有利于自我概念的發展
自我概念(或自我觀念)是指個人心目中對自己的印象,包括對自己存在的認識以及對個人身體能力、性格、態度、思想等方面的認識[4]。寄宿生與走讀生相比,在生活方面參加的實踐活動要多,比如寄宿生要學習如何蒸飯、洗衣、刷牙、洗浴、管理財物、與人交往等一些常識,并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學會運用這些常識。集體生活要求寄宿生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通過參加實踐活動,增加了寄宿生與周圍同學交流溝通的機會,這也使得寄宿生對自己各種能力的認識更加全面,有助于他們自我概念的發展。
3.有利于自我評價能力的提高
寄宿生在校時間長,與父母相處的時間相應減少,到周末和父母相處時,關愛成了生活的主題,他們感受到了父母的關愛,對生活學習也會充滿信心,這種氣氛有助于寄宿生更好地了解自我、認識自我。集體生活使寄宿生的主觀自我與客觀自我間矛盾充分暴露,通過和諧的集體生活以及生活老師合理的指導,寄宿生能對自己行為的優缺點進行評價,從而提高自我評價水平。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自尊
寄宿生在學校的大家庭中生活,離開了父母,與同伴朝夕相處,孩子們在自主活動空間里能夠放開思維、大膽想象,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這也有助于老師對學生有全方位的認識,增進師生的情感,進而提高寄宿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此外,寄宿生從小開始過集體生活,不僅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也顯著提高,而且通過集體生活還能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這些可喜的進步會博得父母、長輩的贊賞,獲得父母更多的溫情和理解,這也使寄宿生充分感受到他人的喜愛和贊賞,從而提高了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
5.有利于提高同伴接納性
寄宿生一周有五天是與同伴學習和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集體生活的磨練使他們學會了與他人交流溝通的方法,學會了寬容與諒解別人、同情與幫助別人、接受別人的指導與建議,最終學會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漸漸發展了寄宿生的角色轉換技能。角色轉換技能的提高對寄宿生人際關系的發展很有幫助,能幫助他們與他人建立密切關系,發展友誼。榜樣的力量對寄宿生建立親密的同伴關系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榜樣的強化作用中,多數同伴贊賞的某一種行為可能會受到大家的模仿,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寄宿生的相互接納。生活老師及時的、專業的、全面的指導,也會使一些有交往障礙、不受歡迎的寄宿生發生行為轉變,有利于他們增強社會交往能力。一旦寄宿生認識到自己的行為能影響同伴對自己的喜好程度,就會在同伴接納性、受歡迎性等方面表現出更大的進步。
6.有利于增強同伴間的合作精神和集體意識
寄宿制學校要求寄宿生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按時休息、按時起床。寄宿生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必須遵守團體的規則,使其行為符合團體的標準。長期的團體生活也促進了小學生合作意識與集體意識的形成。寄宿生作為學校的一份子,不能離開他人和學校孤立地生存和發展,他們具有交往與歸屬的需要。寄宿生活使得孩子們大多數時間要一起生活學習,在很多事情上需要同伴的相互幫助。一個宿舍就是一個小集體,共同的生活使得孩子們逐漸形成一種集體榮譽感。班級就是一個大集體,教師要充分發揮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他們創設一個既富有文化底蘊,又富有特色的班級生活環境,讓孩子們成為班級生活環境的創造者。在這一活動過程中,會無意間增加孩子們的合作精神和集體意識。
7.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有研究表明:一個人在學生時代與老師相處的時間超過與父母相處時間的兩倍;而教師的人際交往,則有80%是與學生的交往[5]。同一學生在課堂上與課堂外的表現不盡相同,而課堂中的教師與生活中的教師也是不一樣的。寄宿生與教師接觸的機會更多,寄宿生與教師之間的相互了解也會更全面,這有利于形成師生間的良好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離不開雙方的情感交流,教師在學校生活中要以愛心感染學生,只有對寄宿生傾注了真摯的情感,才能獲得他們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
8.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生活計劃能力
現在的小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家中嬌生慣養,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生活計劃能力很差。為滿足孩子的生活學習所需,家長都會給孩子一部分零用錢。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其生活上的獨立性決定了其必須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尤其要學會理財,合理消費[6]。寄宿生活大大減少了寄宿生對家庭的依賴,這就迫使他們要學會獨立生活,適應學校的環境。寄宿生到校后,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他們盡快消除依賴父母的思想,提高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教會寄宿生合理安排學習和娛樂、勞動和生活的技能,這些實踐不僅培養了寄宿生的計劃技能,而且幫助他們樹立了正確的時間觀念。
二、 寄宿制對小學生社會化的消極影響及應對措施
寄宿制對小學生社會化有著諸多積極的影響,但也要看到其相對封閉的環境給小學生社會化帶來的不利影響。為消除這些不利影響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極為必要。
1.寄宿制不利于小學生對社會角色的理解
小學生社會化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他們的社會角色意識。影響小學生社會化的因素很多,其中偶像、榜樣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小學生的社會化進程。小學生最常見的偶像、榜樣往往是自己的父母,但由于寄宿生遠離父母,失去了與父母親密接觸的家庭氛圍,導致他們缺乏成年后如何承擔父親或母親角色、丈夫或妻子角色的模仿榜樣。社會角色意識的習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經過家庭生活的長期熏陶才能加深小學生對父母角色、丈夫或妻子角色的認識。社會角色的承擔情況,是評價一個人社會化程度的指標。寄宿生缺少了可供模仿的角色榜樣,將來在角色扮演中容易出現偏差,而角色扮演出現偏差,會直接影響其社會化的程度。
我們可開展多種活動,增加寄宿生與父母的親子聯系,彌補寄宿生對社會角色的理解。首先,可以嘗試“親情日”制度。學校可以選擇每學期舉行一次“親情日”活動,讓寄宿生的家長與寄宿生一同體驗一天的學校生活,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生活狀況,同時也讓孩子感受到家長與學校對他們的關心。其次,學校可以開通“親情電話”,彌補家長與孩子的親情缺失。寄宿生在課下可通過“親情電話”與父母聯系,交流自己學習生活的情況,讓寄宿生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增加親子聯系,彌補遠離家庭所帶來的角色體驗不足。
2.寄宿制不利于小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相比于走讀生,寄宿生的心理問題較為突出。在行為問題調查中,寄宿制小學兒童的行為問題檢出率為27.55%, 明顯高于普通小學兒童的17.37%(P< 0.01)[7]。寄宿生長時間遠離父母,缺少有效的親子交流,是導致其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寄宿生過早地離開家庭獨立生活,這很容易造成他們焦慮情緒的產生。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要經歷從童年期到少年期的轉變,這一時期他們的心理變化異常復雜,寄宿生活使他們常常要獨立面對各種問題,當他們難以應付有些問題時就需要父母的幫助,但父母又不在身邊,這時他們常常會感到迷茫,缺乏安全感,從而產生焦慮情緒,久而久之子女和父母之間必然會產生心理隔閡,影響他們的社會化。
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系,引導家長多與寄宿的孩子交流溝通。學校可以定期召開家長會或進行家訪,使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各種情況,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另外,家長也要主動去聯系孩子的班主任及任課教師,了解、關心孩子的學校生活。寄宿制學校要針對寄宿小學生常常出現的心理問題開展心理輔導,內容可以涉及情緒調節、人際交往、獨立生活教育等,以幫助寄宿生正確面對學校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及時化解他們心中的困惑,體驗學校生活的快樂與幸福,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3.寄宿制縮小了小學生的生活圈子
寄宿生的生活環境相對比較封閉,生活的范圍被大大縮小,他們在學校過著相對封閉的集體生活,與外界大環境隔絕,對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每天所面對不是同學就是老師,這就縮小了寄宿小學生人際交往的范圍。由于他們每天都生活在同齡群體中,缺乏與不同年齡、不同角色的人的接觸,缺少與外界社會的聯系,喪失了很多參與社會實踐體驗教育的機會,這就減少了他們社會化的必要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其社會化進程。
為彌補寄宿小學生與外界接觸少、參加社會實踐少的弊端,學校應采取積極措施增加他們與外界接觸、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首先,學校應創造條件保證寄宿小學生課外活動的時間與空間,每天要給他們安排一定的時間去參加課外小組活動。其次,寄宿制學校應建立校外教育基地,給寄宿小學生提供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例如,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立小學生勞動實踐基地,學校蔬果、養殖基地,利用這些基地可以開展許多教育活動,以增加寄宿小學生接觸社會、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使相對封閉的寄宿教育得到有益的補充。
總而言之,寄宿制從整體上有利于小學生的社會化,但前提必須是學校有一套有利于小學生身體,特別是心理健康發展的管理系統,有一批受過教育學和心理學專門培訓、師德高尚、熱愛教育事業、關心和愛護學生、有奉獻精神、以身作則、對人公平、充滿愛心的高素質教師。學校要告知家長一些關于兒童心理特點、家庭教育藝術之類的知識,使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更科學更健康。學校、家庭和社會應利用寄宿制特殊的優勢更好地促進寄宿小學生的社會化。
參考文獻
[1] 201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2-03-21).教育部網站..
[2]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 張衛,徐濤,王穗蘋.我國6-14歲兒童對道德規則和社會習俗的區分與認知 [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8(1).
[4] 沈德立.小學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 薛貽香.創和諧師生關系,促班級管理健康發展[J].新課程(中學),2010(10).
關鍵詞:經濟應用數學 工作過程系統化 課程設計 物流管理專業
課 題:本文系2016年度山東省青年教師教育教學研究課題《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經濟應用數學教學改革實證研究――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編號:16SDJ014,主持人:孫少平)階段研究成果。
一、物流管理專業教學現狀分析
物流管理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的核心課程為:物流概論、物流企業會計、物流系統與信息技術、倉儲與庫存管理實務、采購實務、配送實務、運輸管理、國際物流、物流企業管理、物流企業財務管理、供應鏈管理、物流管理軟件操作、運籌學、市場營銷學、物流電子商務等。要求學生要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了解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具備物流管理的應用程序操作能力,具備物流信息組織、分析研究、傳播與開發利用的基本能力,能進行物流系統分析、設計、規劃,具有物流行業管理的基本能力。
運籌學用數學方法研究各種系統最優化的問題,應用數學模型來求得合理運用人力、物力的最優方案,為決策者提供科學決策的有關信息。倉儲與庫存管理實務課程內容包括:庫存管理概述、需求預測、庫存控制系統、庫存控制的定量分析方法與模型、生產物料控制、生產計劃、能力需求計劃、供應鏈中的庫存管理與控制、庫存管理績效與標桿管理等。物流企業管理是以物流企業管理思想和原理為主要框架,綜合研究物流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對物流企業管理的系統觀念、管理基礎、組織機構、市場研究、決策和計劃管理、企業文化、作業管理、質量管理、物資管理、設備設施管理進行專門的研究。
筆者從工作崗位、相應的職業活動、應該具備的數學能力、對應的數學知識四個方面分析物流行業人員應具備的數學能力。物流信息處理員具有信息的梳理與處理、數據處理和分析預測能力,需要用到數據擬合、預測方法以及極限的知識。商品流通加工員能夠制定商品的加工、原材料的采購和管理方案等,能制訂最優生產及采購方案,用到線性規劃、動態規劃、導數及應用的相關知識。物流配送業務員具有制訂裝箱、運輸路線方案,制訂最優物資裝配、流通運輸路線的能力,需要運輸問題、圖與網絡的知識。物流倉儲業務員具備原材料進購、庫存管理,制訂采購、存儲方案的數學模型能力,利用導數應用的知識。物流市場營銷員具備市場開發、業務承攬、價格談判,判斷業務成本、收益和利潤的變化、走向及合理定價能力,需要極限、導數應用的相關知識。企業管理員具備企業管理決策、最優化企業管理、決策方案制定的數學建模能力,需要學習導數及應用、積分及應用、線性動態規劃、運輸問題、圖與網絡等知識。
二、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教學設計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整體教學設計,包括以下10個宏觀的方面:課程信息(代碼、學分、學時、授課對象、課程類型、課程性質),課程整體目標設計(總體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課程內容設計(項目名稱、學時、子項目編號、名稱、知識/能力/素質目標、實施方式、手段及步驟、可展示的結果),課程進程表(周次、學時、單元標題、項目編號、知識/能力/素質目標、師生活動、考核內容、教學方法),第一節課及最后一次課梗概(著重介紹課程的目標、項目任務、考核方式,利用典型的案例、實例、問題和操作引起學生的強烈興趣),考核方案(課程組集體研討確定),教學材料(教材或講義、參考資料、儀器、設備、教學軟件等),需要說明的其他問題,常用術語中英文對照,課程整體設計體會。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具體課程教學設計,高職經濟應用數學課程分為兩個學期來實現,共68學時。第一學期,1~5單元,16周,每周2學時,合計32學時,教學內容包括:經濟活動中的函數關系分析,極限與變化趨勢分析,經濟最優化問題分析,邊際與彈性分析,經濟總量問題分析。第二學期,6~11單元,18周,每周2學時,合計36學時,教學內容包括:銷售與市場、生產作業計劃安排、配送與運輸、物流中心選址和車輛配裝、指派問題和旅行商問題、物資調運問題的圖上作業法。
筆者以第4單元的第2節“邊際分析”為例,具體說明課程單元教學設計的流程。能力目標:能夠掌握邊際成本、收入、利潤的概念;能夠求出成本、收入、利潤等經濟函數的邊際值和邊際函數;能夠掌握邊際分析模型的應用;能夠對經濟生活中常見的商家提價和降價的促銷手段加以分析。知識目標:邊際成本、收入、利潤;成本、收入、利潤等經濟函數的邊際值和邊際函數;若干邊際分析模型。素質目標:深刻思維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能力訓練任務:任務1,理解邊際的概念和邊際函數;任務2,掌握成本、收入、利潤等經濟函數的邊際值和邊際函數;任務3,學會邊際分析模型的應用。案例分析及知識講解:案例1,麥穗問題;案例2,邊際利潤問題1;案例3,邊際成本問題;案例4,邊際收入問題;案例5,邊際利潤問題2;案例6,最大利潤問題――邊際分析模型。還有課堂操練實訓任務和課下實踐作業,以及課后教師教學的反思體會。
三、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模式
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課程教學設計分為5個模塊(情景):公司經營和生產情況分析,公司生產和產品的邊際分析及彈性分析,公司總量經濟模型的建立,公司決策規劃的最優化模型,公司生產管理及質量管理。
8個知識目標:掌握需求、供給、成本、收入、利潤等經濟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理解函數的極限概念,掌握求函數極限的方法;理解導數及微分概念,掌握求導數及微分的方法;理解微分的經濟意義,掌握微分近似計算的方法;理解不定積分及定積分的概念和幾何意義,掌握求不定積分及定積分的方法;了解線性方程組的結構,掌握求解線性方程組的方法;掌握線性規劃問題的初等解法;理解概率與統計的概念及性質,掌握其基本方法。
15個能力目標:能夠分析典型的、常用的經濟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應用其分析和解釋經濟現象;能用極限方法確定貸款和投資方案;能進行邊際與彈性的計算,明確其經濟意義和做出實際分析;能用導數的方法解決邊際成本、邊際收益、邊際利潤等問題;能用函數的極值和最值,對常用經濟函數的問題做出最優決策;能利用利率、現值、終值和貼現之間的關系進行計算;能分析在一種生產要素的投入變化時,邊際產量、平均產量、總產量之間的經濟關系;能用積分的方法計算在經濟變量的邊際變化條件下,經濟變量的積累變化、總量及平均量;能用表格表示的經濟量之間關系的計算;能利用線性代數方法對實際問題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能合理的獲取數據資料,并作出估計和檢驗;能計算產品的合格率;能對隨機事件、隨機變量問題建立有效的數學模型;能預測連續或者離散變化的經濟現象的狀況及其發生的可能性;能進行相關的數據統計和分析。
以基于工作過程的六步教學法(明確任務、制訂計劃、做出決策、實施計劃、檢查控制、評估反饋)為指導,以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為教學對象,課堂教學內容為“國美商場”商品采購與庫存控制的最優化方案設計,課下作業為“國美商場”商品營銷的最優方案設計。利用經濟案例,開發實際的數學模型,應用案例驅動教學法,作為現實經濟環境的仿真,是很適合高職學生的應用教學的。在案例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襯托數學知識的經濟背景,有意識地從經濟案例量化分析中汲取建模思想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撥開經濟迷霧、捕捉關鍵信息、洞察內在規律的敏感性和判斷力。下圖即為數學建模、案例分析的基本線路圖。
四、課程改革實證研究的結果分析
筆者以物流管理專業為研究對象較早開始了課堂教學改革,探索出經濟應用數學課堂生態化、項目化、系統化教學模式;編輯項目化課程,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和單元教學設計;研究實訓實驗課教學項目,編寫數學建模課教案及競賽練習冊。
筆者在兩個學年度(四個學期),在所任教高職學院經管系物流管理專業6個大專班級進行了實踐,以2個物流卓越技師班作為實驗班,其他4個普通班作為對照班,以下是實證研究的結果分析。
根據表1和表2的數據分析得知:卓越班期末成績比入學成績均值增加了18.7分,增幅為29.03%;普通班期末成績比入學成績均值增加了9.8分,增幅為18.56%;卓越班比普通班的入學成績均值高11.6分,但是期末成績均值高20.5分,增幅為76.72%,差距拉大了;根據表1和表2入學和期末成績計算的相關性系數分別為0.951和0.873,這說明相關性很強。由此可以證明卓越班所采用教學改革,對提高高職學生的學習效果確實有明顯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姜大源.“學習領域”――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模式[J].職教論壇,2004(8).
[2]姚成龍.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教材編寫探索與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29).
[3]程德蓉.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教材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4(7).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這就要求我國教育事業能夠緊跟經濟發展,為國家培養更多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人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體現在其教材已不單單是以往的說教式內容,而添加了更多的圖文解說和應用模塊。高中化學的概念圖就是一種新穎的教育改革創新方式,基于此(以蘇教版教材為例)本文首先對概述了高中化學教學中概念圖的應用,然后對概念圖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應用的功能和應用做了分析,最后總結全文。
關鍵詞 概念圖;高中化學;教學設計;應用分析
前言
高中化學的教學重點不僅包括要求學生對化學概念的掌握和理解,而且要學生熟練運用概念知識理解化學實驗過程,掌握高中化學的知識結構,從而達到高中化學的教學目的。如何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基礎概念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學生對基礎概念的理解不夠深刻或者不全面,勢必會影響后續課程的學習,更談不上對高中化學知識的掌握和熟練應用。蘇教版的高中化學教材中,以概念圖的方式清晰、明確地向學生展示基礎概念的內容,各化學概念之間的聯系以及綜合運用。從圖上學生可以系統的查看和理解各化學概念之間的關系,能夠加深學生對化學概念的記憶。運用概念圖設計高中化學教學不僅能夠讓老師更加準確、清晰地講解化學概念知識,而且可以讓學生在課堂更容易掌握化學基本概念。同時,運用化學概念圖來設計高中化學教學不僅能夠達到教學目的,而且學生在學習高中化學的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舉一反三、活學活用,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一、高中化學教學中概念圖的應用概述
概念圖與系統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將概念內容做出相關聯系的一種體現,一幅概念圖能夠囊括許多用語言無法描繪出的內容。概念圖在國際上的通用概念是展示出人能夠識別、理解和思考的內容,以連線、節點、框圖的形式表達各系統內容之間的關系,其中節點代表概念,連線代表各概念之間的關系。這種圖示法展示化學內容的方式能夠更加直觀、清楚地把人腦中潛在的隱形知識串聯起來,使其更加可視化。
例如,(如上圖1所示)對電解化合物做概念圖分析設計,可以從五個節點引出化合物電解的基本概念:化合物、電解質、非電解質、弱電解質、強電解質,然后再根據五個電解物質之間的等級關系用連線的方式聯系起來,可以把最左邊作為電解質的最低級,最右邊作為最高級,框圖內代表電解的基本概念,這樣就能從直觀地了解電解化合物的過程。概念圖的構建步驟可以從根據中心主體確定知識領域、通過聯系特征建立概念連接和羅列分析概念進行合理排序、不斷修改完善增刪概念的角度安排構建。
(一)高中化學概念圖的構建應該能夠建立起即將學習的新概念和以往學習的舊概念之間的關系,注重的是概念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知識的框架聯系。因此,首先要做的是根據中心主題確立知識概念的領域,概念圖的構建要確定中心和主體,如下圖2所示,從重點知識的角度切入能夠更加直觀的表達出概念圖所要傳達給讀者的信息。
(二)選定了主題之后,就要根據主體具體包括的內容羅列和分析概念,并且能夠做到合理排序。例如(以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為例)專題2化學反應與能量轉化做概念圖構建時先要對本專題的內容做一個羅列:化學反應速率與反應限度;化學反應中的熱量;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太陽能、生物質能和氫能的利用。然后根據對羅列的內容分別進行分析,將簡單的、有關聯的信息和概念用連線和連接詞進行橫向連接,表明關系。
(三)經過上述的過程,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圖已經成形,這僅僅是構建出了基礎的概念關系,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新舊概念的不斷接觸,需要對概念圖上的概念做適當的完善和補充。這樣不僅可以隨時保證概念圖根據學習內容的加深得到實時更新,而且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原有知識的同時不斷更新對概念的理解,對所學的化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更加深入。
二、概念圖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功能分析
高中化學知識概念圖一般是將高中化學概念、化學元素組合、化學實驗和化學應用等聯系起來,以連線和框圖的形式展現出來。其包括的內容不僅有各高中化學概念與后續化學教學的聯系和區別而且包括高中化學學習的應用背景和意義,這種整合到一起的系統圖能夠更加直觀的展示給讀者各學習章節和整體教材內容的學習脈絡。下面就從幾個方面具體闡述一下概念圖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功能,
(一)概念圖可以應用于高中化學教學的設計,讓老師建立起宏觀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指導方案,同時概念圖與數學中的樹狀圖一樣清晰地展示了高中教學的章節知識點、重點內容和教學計劃等。例如,老師在講解關于有機化合物知識章節時,其整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有機化學的獲取與應用、化學染料與有機化合物、食品中的有機化學、人工合成有機化合物。老師在講解這一章內容的時候可以根據這四塊內容建立起聯系框圖,然后將每一塊內容所包含的基礎知識、概念聯系起來。同時為了展示出課程講解的過程可以有順序和目的性地完成概念圖的結構。
(二)概念圖可以應用于教學反饋,通過對概念的設計,老師可以獲取學生對基礎化學概念的掌握情況,隨時調整教學進度,改變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更好的理解化學知識。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微觀物質結構這一章學習時,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本章節的知識概念圖,并且讓他們自己講解一下有關微觀物質與物質多樣化、核外電子排布與周期表、微粒之間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從微觀角度看物質的多樣性四個內容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掌握從哪個角度切入能夠把內容整理的清晰、自然而且能夠體現各知識章節間的密切聯系。通過學生自己梳理內容然后以概念圖的形式展示出來,老師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掌握情況,由這種形式反饋回來的教學效果信息能夠指導老師隨時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調整教學形式。
(三)概念圖課提高學生宏觀思維能力,鍛煉學生對不同內容作出聯系框架和系統搭建思維。我們在學習新內容時一般剛開始只是片面得學習本章節內容,很難將各章節內容聯系起來。這種以概念圖形式的講解或練習,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各章節內容的同時加強系統思維的培養。例如,教師在對碳、硫化合物一章講解之前可以讓學生首先設計一個化學知識概念圖,讓學生先從宏觀角度了解本章節的內容,然后要求學生在設計的概念圖上體現出自己遇到的問題以及與前幾章的聯系。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整合知識點、整理已有知識而且幫助學生實現對系統知識的長期記憶。
三、概念圖在高中化學教學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要求教師根據教學要求、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制定適合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計劃。概念圖在高中化學教學設計中的應用應該考慮其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作用和優勢,其設計內容不僅包括階段性學習的知識內容而且包括教師在這一階段教學的安排和進度。根據教學計劃的不同以及概念圖設計的對象不同可以從教學內容計劃安排、學生學習化學知識、復習課上化學內容總結和對概念知識的修正、補充等幾個方面對高中化學教學設計的概念圖制定應用策略,并且能夠不斷更新完善下一階段化學內容的學習。教師在制定概念圖教學方案時應該預留出對新概念更新和完善的設計空間,配合教學過程中的單元知識鞏固,為今后的進一步學習做修正。下面就詳細闡述一下概念圖在高中化學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一)在高中化學教學設計中應用概念圖來對教學內容進行計劃安排是概念圖在教學中的一個典型應用,教師通過系統全面的概念圖設計能夠大致掌握對高中化學的整體授課安排,幫助老師計劃課時安排和內容講解進度,讓老師能夠隨時根據課時需要調整教課內容。同時,在設計化學概念圖時,要考慮知識的難易程度和選擇性教學的模塊,這樣能夠提示教師在講解相關化學知識概念時能夠有選擇的做好課程講解的篩選工作。
(二)高中化學教學設計中應用概念圖最大的受益對象是學生,系統、清晰的知識脈絡和知識框架安排,將化學內容相互聯系起來。這樣,學生在做課堂預習時,能夠根據概念圖提供的知識系統框架和化學概念之間的聯系做好對課上知識的預覽。同樣,在對學過的化學知識復習過程中,化學概念圖是學生最好的幫手,概念圖為學生提供的不僅是知識上的梳理,而且加強了學生知識系統化的思維。
(三)化學知識的特點是記憶和理解的內容比較多,而且要求學生具有一定靈活性和理解能力。所以教師引導學生復習化學知識時就可以發揮出概念圖的優勢,將前后知識點和新舊概念串聯起來,建立聯系。同時,學生自己動手構建一個化學知識概念圖是檢驗學生復習效果的有效方法,通過構架化學概念圖可以達到對化學內容熟練掌握的目標。
(四)教師在多年的教學中應該對化學的相關知識、課程授課方式以及教學的進度有大致的把握,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在化學世界里,越來越多的未知事物被發現,這就要求化學教師應該具備隨時更新化學知識,完善教學內容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應用概念圖對高中化學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知識的更新和完善,做好知識更新和完善的準備。
總結
化學概念是高中化學教學中最基本的知識組成部分,學生通過學習和理解化學概念與化學實驗、化學原理公式、元素化學知識結合,充分掌握高中化學知識。如果學生對化學概念產生深刻理解,不僅有益于化學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的提升,而且能夠激發學生將化學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這樣既能更加深刻的掌握化學基礎知識,又能鍛煉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概念圖在高中化學教學設計中的應用為學生對化學概念的理解提供一個很好的學習途徑。
參考文獻
[1]戚寶華.試論“思維導圖”在新課程背景下中學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化學教學,2011,07(12):018-020.
[2]陸真,李靜雯,鄒正,等.信息技術與化學新課程整合的研究——思維導圖及Mind Manager與化學模塊化學習[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2,16(11):047-049.
[3]支瑤,王磊,張緒姝.化學平衡常數對促進學生認識發展的功能價值分析及其教學實現[J].化學教育,2010,31(26): 029-034.
[4]鄭志壯.試談多媒體課件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基于《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教學的思考[J].中小學電教:上, 2012,16(07):079-081.
摘 要:近年來云技術的熱潮席卷全球。和傳統計算機應用相比,這種新的計算機應用模式更加靈活、經濟,具有更好的可擴展性。根據在實際工作中的經驗,分析了如何利用云技術來減少高校信息化建設中龐大、持續的基礎建設投入,如何利用云桌面技術來解決傳統計算機教學中的常見問題。
關鍵詞:云技術;云桌面;數字化教學;多媒體應用
關鍵詞:云技術;云桌面;數字化教學;多媒體應用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800(2012)005-0105-03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800(2012)005-0105-03
0 引言
0 引言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信息化革命開始席卷全球,當今社會已經進入到信息化時代。近年來,高校不斷加大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投入。目前大多數高校都已經完成校園網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向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化服務方向進軍。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信息化革命開始席卷全球,當今社會已經進入到信息化時代。近年來,高校不斷加大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投入。目前大多數高校都已經完成校園網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向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化服務方向進軍。
云技術的橫空出世給全球信息化建設帶來了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利用云技術可以輕易解決以往信息化建設中經常遇到的重復投資、維護困難、資源分配不合理等問題。如何利用云技術建設綠色、環保、高效的信息化校園是當前每所院校都關心的一個課題。本文將針對云技術中云桌面技術在高校信息化建設中的運用進行探討,并對云桌面技術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提出想法和建議。
云技術的橫空出世給全球信息化建設帶來了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利用云技術可以輕易解決以往信息化建設中經常遇到的重復投資、維護困難、資源分配不合理等問題。如何利用云技術建設綠色、環保、高效的信息化校園是當前每所院校都關心的一個課題。本文將針對云技術中云桌面技術在高校信息化建設中的運用進行探討,并對云桌面技術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提出想法和建議。
1 云技術及云桌面技術
1 云技術及云桌面技術
1.1 云技術的出現
1.1 云技術的出現
如今,計算機軟、硬件資源是人們處理大多數工作時提高效率的輔助工具。針對個人計算機而言,除了底層的硬件外,我們還需要購買很多不是經常遇到的軟件,這顯然是不合算的。相對購買的方式而言,采用租用的方式更加適合人們對計算機軟、硬件的需求。基于此,人們提出了云計術的思想:將計算、服務和應用作為一種普通公共設施提供給人們,使人們可以共享計算機軟、硬件資源,實現按需索求。
如今,計算機軟、硬件資源是人們處理大多數工作時提高效率的輔助工具。針對個人計算機而言,除了底層的硬件外,我們還需要購買很多不是經常遇到的軟件,這顯然是不合算的。相對購買的方式而言,采用租用的方式更加適合人們對計算機軟、硬件的需求。基于此,人們提出了云計術的思想:將計算、服務和應用作為一種普通公共設施提供給人們,使人們可以共享計算機軟、硬件資源,實現按需索求。
1.2 云技術的概念
1.2 云技術的概念
云技術即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由分布式計算(Distributed Computing)、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 )、并行計算(Parallel Computing)等多種傳統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發展的產物。以互聯網絡為載體把多個成本相對偏低的計算實體組合成一個強大的計算能力系統,并借助IaaS、PaaS、SaaS、MSP等先進的商業模式把這種非常強大的計算能力分布到多個用戶終端手中。網絡計算的一個中心思想就是通過不斷提高“云”的處理能力,來減少用戶終端的處理負擔,使得用戶終端形成一個簡單的輸入輸出設備。并能按需分享“云”的強大計算處理能力。
云技術即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由分布式計算(Distributed Computing)、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 )、并行計算(Parallel Computing)等多種傳統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發展的產物。以互聯網絡為載體把多個成本相對偏低的計算實體組合成一個強大的計算能力系統,并借助IaaS、PaaS、SaaS、MSP等先進的商業模式把這種非常強大的計算能力分布到多個用戶終端手中。網絡計算的一個中心思想就是通過不斷提高“云”的處理能力,來減少用戶終端的處理負擔,使得用戶終端形成一個簡單的輸入輸出設備。并能按需分享“云”的強大計算處理能力。
1.3 云桌面技術
1.3 云桌面技術
云計算是一種新興的超級大規模計算方式,是以數據為中心的一種數據密集型的超級計算。在多個領域有其獨特技術,如數據存儲、數據管理、編程模型、虛擬化技術等。云桌面技術是其虛擬化技術方面的主要應用之一。
云計算是一種新興的超級大規模計算方式,是以數據為中心的一種數據密集型的超級計算。在多個領域有其獨特技術,如數據存儲、數據管理、編程模型、虛擬化技術等。云桌面技術是其虛擬化技術方面的主要應用之一。
云桌面技術以精簡的瘦客戶機(Thin Client)代替傳統個人電腦,并利用強大的服務器集群部署策略,通過虛擬化技術,將各種應用作為集中服務,按需交付,從而實現了桌面與后臺工作系統的連接訪問,以及應用部署方式的革命性創新。
云桌面技術以精簡的瘦客戶機(Thin Client)代替傳統個人電腦,并利用強大的服務器集群部署策略,通過虛擬化技術,將各種應用作為集中服務,按需交付,從而實現了桌面與后臺工作系統的連接訪問,以及應用部署方式的革命性創新。
2 云桌面技術在高校信息化建設中的運用
2 云桌面技術在高校信息化建設中的運用
2.1 高校信息化建設概況
2.1 高校信息化建設概況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已經完成了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實現了校園網內部的互聯及校園網與Internet的互聯。在此環境下,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重心逐漸向機房、實驗室、多媒體教室建設等方面轉移,同時引起人們注意的還有服務器集群的建設。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已經完成了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實現了校園網內部的互聯及校園網與Internet的互聯。在此環境下,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重心逐漸向機房、實驗室、多媒體教室建設等方面轉移,同時引起人們注意的還有服務器集群的建設。
在機房、實驗室、多媒體教室建設方面,目前高校基本采用傳統的計算機部署模式,即為每個需求點配備一臺計算機硬件設備及相應的軟件系統。除了不同的專業需要打造不同的軟、硬件環境的機房及教室外,同一個專業不斷更新的教學內容也往往使得建成的機房很快便不再適用。因此,高校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各類機房及教室基礎設施的建設很難趕上日益增長的應用需求,建設成本不斷增加。另外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是,為了保證這些機房及教室的設備能正常運行,不得不增加更多的人員進行有關工作,提高了日常管理及維護的成本。此外,由于各專業對計算資源的不同需求,計算資源無法充分利用,造成大量浪費。在服務器集群建設方面,隨著應用服務的不斷增多,高校往往是被動地擴大自己的服務器集群及存儲設備。同時,設備的老化、負載不均衡的情況也一直存在。
在機房、實驗室、多媒體教室建設方面,目前高校基本采用傳統的計算機部署模式,即為每個需求點配備一臺計算機硬件設備及相應的軟件系統。除了不同的專業需要打造不同的軟、硬件環境的機房及教室外,同一個專業不斷更新的教學內容也往往使得建成的機房很快便不再適用。因此,高校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各類機房及教室基礎設施的建設很難趕上日益增長的應用需求,建設成本不斷增加。另外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是,為了保證這些機房及教室的設備能正常運行,不得不增加更多的人員進行有關工作,提高了日常管理及維護的成本。此外,由于各專業對計算資源的不同需求,計算資源無法充分利用,造成大量浪費。在服務器集群建設方面,隨著應用服務的不斷增多,高校往往是被動地擴大自己的服務器集群及存儲設備。同時,設備的老化、負載不均衡的情況也一直存在。
2.2 云桌面技術解決方案
2.2 云桌面技術解決方案
云桌面技術的出現為高校在機房方面的建設的傳統問題帶來了有效的解決方案。云桌面技術采用虛擬化技術,在服務器集群中為每個用戶生成其專用的桌面環境,用戶使用精簡的瘦客戶機端通過網絡訪問桌面環境,進行數據的輸入,將各種在傳統計算機部署方式下需要個人電腦完成的運算及存儲交給性能強大的服務器集群處理,運算結果最后在瘦客戶機端顯示出來。這里的桌面環境在實際上包括詳細的軟、硬件資源,而且界面上和傳統計算機桌面幾乎沒有分別,用戶能夠在不用接受任何培訓的情況下迅速適應。慕ㄉ璧拇澄侍獯戳擻行У慕餼齜槳浮T譜爛婕際醪捎瞇檳饣際酰詵衿骷褐形扛鲇沒善渥ㄓ玫淖爛婊肪常沒褂鎂虻氖菘突Щ送ü綬夢首爛婊肪常惺蕕氖淙耄髦衷詿臣撲慊渴鴟絞較灤枰鋈說縋醞瓿傻腦慫慵按媧⒔桓閱芮看蟮姆衿骷捍恚慫憬峁詈笤謔菘突Щ訟允境隼礎U飫锏淖爛婊肪吃謔導噬習ㄏ晗傅娜懟⒂布試矗醫緱嬪蝦痛臣撲慊爛婕負趺揮蟹直穡沒芄輝誆揮媒郵莧魏聞嘌檔那榭魷卵桿偈視Α*
利用云桌面技術,我們可以做到:
利用云桌面技術,我們可以做到:
(1)我們只需要為每個需求點配備具有足夠處理輸入和顯示功能的終端設備,與傳統部署方式相比大大減少了在終端硬件設備方面的投入。
(1)我們只需要為每個需求點配備具有足夠處理輸入和顯示功能的終端設備,與傳統部署方式相比大大減少了在終端硬件設備方面的投入。
(2)云桌面技術是在后臺數據中心根據需求定制各種不同的桌面環境。每個桌面環境都有其獨立的硬件性能及軟件系統,能夠適應各種教學需求,做到按需定制。這里最重要的是根據定制的不同桌面環境,可以使用同一套終端設備得到不同的實驗環境,也就意味著從此不必再為不同的專業設置不用的機房或實驗室,也不必為不斷更新的教學內容重建機房或實驗室,而只是根據需要定制不同的桌面環境來滿足應用即可。這樣一來,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高校在機房建設方面的持續投入。
(2)云桌面技術是在后臺數據中心根據需求定制各種不同的桌面環境。每個桌面環境都有其獨立的硬件性能及軟件系統,能夠適應各種教學需求,做到按需定制。這里最重要的是根據定制的不同桌面環境,可以使用同一套終端設備得到不同的實驗環境,也就意味著從此不必再為不同的專業設置不用的機房或實驗室,也不必為不斷更新的教學內容重建機房或實驗室,而只是根據需要定制不同的桌面環境來滿足應用即可。這樣一來,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高校在機房建設方面的持續投入。
(3)云桌面技術在后臺數據中心定制桌面環境,可以很方便地對任意選定的桌面或進行管理維護。系統維護部門在數據中心就能夠完成對校園內數百上千的終端進行補丁的安裝、軟件的控制與維護、系統優化等工作,減少了出到現場進行維護的次數,降低了在日常管理及維護上的人力成本。對用戶來說,再也不必將精力花費在對工作環境的維護上,軟件設置錯誤、感染計算機病毒、系統崩潰這樣的問題不會再出現,可以把全副精力用在處理工作事務上。
(3)云桌面技術在后臺數據中心定制桌面環境,可以很方便地對任意選定的桌面或進行管理維護。系統維護部門在數據中心就能夠完成對校園內數百上千的終端進行補丁的安裝、軟件的控制與維護、系統優化等工作,減少了出到現場進行維護的次數,降低了在日常管理及維護上的人力成本。對用戶來說,再也不必將精力花費在對工作環境的維護上,軟件設置錯誤、感染計算機病毒、系統崩潰這樣的問題不會再出現,可以把全副精力用在處理工作事務上。
(4)云桌面技術使用高性能的服務器集群來虛擬用戶的桌面環境,根據每個用戶不同的工作環境需求分配計算資源,這樣避免了傳統配置方式下經常遇到的高性能設備計算資源被閑置情況的發生,能加更加合理的利用每一分投入的成本。如果想繼續提高桌面環境的性能,可以通過增加服務器的方式來實現。因此,用戶不用再去擔心設備的性能不能滿足不斷更新的軟件要求。
(4)云桌面技術使用高性能的服務器集群來虛擬用戶的桌面環境,根據每個用戶不同的工作環境需求分配計算資源,這樣避免了傳統配置方式下經常遇到的高性能設備計算資源被閑置情況的發生,能加更加合理的利用每一分投入的成本。如果想繼續提高桌面環境的性能,可以通過增加服務器的方式來實現。因此,用戶不用再去擔心設備的性能不能滿足不斷更新的軟件要求。
(5)云桌面技術還能帶來安全性能方面的提高。一方面是由于所有的運算和存儲實際上是在服務器集群端完成的,所以終端設備不會再受到病毒感染的威脅;另一方面是桌面環境和服務器集群之間只執行單一協議,減少了從終端攻擊業務系統的可能性。最后就是在極端的情況下可以只給用戶開放單一應用的使用權,以強制的手段保證用戶的操作是安全的。
(5)云桌面技術還能帶來安全性能方面的提高。一方面是由于所有的運算和存儲實際上是在服務器集群端完成的,所以終端設備不會再受到病毒感染的威脅;另一方面是桌面環境和服務器集群之間只執行單一協議,減少了從終端攻擊業務系統的可能性。最后就是在極端的情況下可以只給用戶開放單一應用的使用權,以強制的手段保證用戶的操作是安全的。
(6)云桌面技術使用的瘦客戶機終端與傳統計算機相比,具有精簡的體積、超低功耗、低噪聲等優點,因此,在能耗和廢氣排放方面能有著不俗的表現。采用云桌面技術建設的機房項目每年能在節能方面為院校節省不小的開支。
(6)云桌面技術使用的瘦客戶機終端與傳統計算機相比,具有精簡的體積、超低功耗、低噪聲等優點,因此,在能耗和廢氣排放方面能有著不俗的表現。采用云桌面技術建設的機房項目每年能在節能方面為院校節省不小的開支。
2.3 云桌面技術的不足
2.3 云桌面技術的不足
云桌面技術完全是依托于網絡環境來建設的,要想用起云桌面技術,高速、穩定的網絡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盡管每一臺終端占用的帶寬有限,但是大量的終端帶來的網絡壓力也不可小視。除了網速的要求外,云桌面技術更要求的是網絡的穩定性,終端如果不通過網絡連接到服務器的話就和一塊磚頭沒什么區別。因此在運用云桌面技術之前需要對整體的網絡環境進行細致的考察,必須確保網絡環境能負載得起云桌面的運用。
關鍵詞:信息化;高職;教學模式;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3) 18-0000-01
一、教學環境的定義
教學環境是高職院校基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泛指一切與學校教學、科研、內外交流與合作活動相關的場所。它集音視頻技術、互聯絡應用技術、存儲與通訊技術、智能控制技術和云計算技術等于一體,為教學、會議、學術交流、豐富師生的信息資源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多媒體教學環境不是狹義上的空間范圍,而是指一定時期、一定空間內各種多媒體教學裝備組合的總和。現代教育技術發展到今天,教學環境已不是傳統的電化教室,而是指數字化的多媒體教學環境,它以網絡為基礎,從環境(如設備)、資源(如圖書、講義、課件等)、到活動(如教學、服務)全部信息化。
二、信息化時代教學環境的發展趨勢與目標需求
(1)教學管理與教學觀摩;
(2)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
(3)運用網絡等技術開展遠程教學與學術交流;
(4)網上自主學習,提高開放程度的環境與條件;
(5)制作音像教材與多媒體教學課件;
(6)設備管理和操作運行實現智能化與自動化。
三、信息化技術對教學設計的影響
特點:數字化(簡單、統一、可靠)、多媒體(多載體、集成性、交互性)、網絡化(資源共享、一網打盡)、上述特點促進了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的變革,強化了視聽感知,提高了教學效率,進而提高了教學效果。與傳統教學模式的以教為主它更多的表現為以學為主(學教并重),相較傳統的重視靜態環境它更多的表現為重視動態資源相較于傳統的單向灌輸它更多的表現為互動反饋(成效評價)。
四、教學資源的設計
圖1 教學環境信息化平臺拓撲結構
信息化教學資源的特點有多樣、共享、實時、重現性,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類型有課件、素材、題庫、案例、網站等;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應用體現在內容豐富、便于交互、界面友好、策略生動等;信息化教學資源的作用與效益為知識點教學―課件、知識面教學―網絡課程、交流探討―網站、案例分析―案例素材庫。
五、信息化多媒體教學設計的優越性
多媒體教學活動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看教師能否靈活地調動多媒體設備和相關軟件來支持自己的教學活動,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內容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前的教學設計與課中的教學組織,更好地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采用教學設計是多媒體教學揚利棄弊的需要。
(一)化靜為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強化教學重點。動態的事物比靜態的事物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多媒體教學圖、文、音、像并茂,化無聲為有聲,化呆板為生動。文本可以像鏈條;圖畫可以像流水;色彩可以變化;速度可以控制。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寓學于樂。
(二)變難為易:有利于減輕學生的認識難度,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人的形象思維一般優于抽象思維。多媒體教學利以視頻展示或FLASH模擬的方式,能化抽象知識為形象化,它不僅能將文字、圖片、圖像、聲音展示為一體,將學生帶進形象生動、色彩繽紛的教學情境,還能創設教材難以提供的情景,改善教學環境,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易于學生接受知識。
(三)方便快捷:有利于增大課堂教學容量,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教學具有知識容量大、信息量多的特點。多媒體課件能夠發揮“海量信息資源”,旁征博引,以點帶面,構建起全面詳細的知識網絡。多媒體課件不僅節約了課堂上教師大量寫板書和學生大量記筆記的時間和精力,也便于學生梳理知識抓重點而達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多向交互:有利于實現現代教學理念,真正讓學生成為教學主體。在多媒體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為教學主導,利用多媒體手段變成了一、個傳播知識的復合載體,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理念。案例教學、討論教學、遠程交流等教學模式更加多樣化了,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去關注學生的反饋信息,有更多的精力去引導生思維,進而調動學生參與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將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的原理轉換成對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分析、教學策略與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活動的組織及教學評價等教學環節進行具體計劃、創建有效的教與學系統的“過程”或“程序”。
六、結束語
教學是學校的基石,教師是教學的靈魂,使用信息化技術教學是教師的一種基本技能。信息化教學環境是教師耕耘的場所,教師應選擇合適的信息化教學資源、教學媒體和教材,以提高能力為重點,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追求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一個現代化的課堂,需要一個能應用自如運用信息化的教師,從而實現:教學有方,授業有謀,解惑有策。
參考文獻:
[1]高榮國.多媒體環境與教學信息的特征分析[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
[2]申志永,袁素娟.信息化教學模式與教學設計探微[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
[3]胡連峰,陳小梅.淺議信息化教學設計[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